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中医科学性

论中医科学性

论中医科学性
论中医科学性

四川大学

博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 院、系(所)_________________ 任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制

中医,民族科学的瑰宝

——论中医科学性

摘要:在中国漫漫五千年历史岁月中,中医经历了诞生、发展、传承不同阶段。它以独特的“气”“阴阳论”“五行论”为理论基础,以自然哲学理论作为指导,以人作为观察研究对象,并在漫长历史用无数的实际案例证明了其科学性。中医与自然辩证法两者均认为,人与自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并非简单单一的串接,而是两个体系间存在复杂紧密的联系。从自然角度来看,中医理论与自然辩证法不谋而合,进一步证明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1.自然辩证法思维

自然辩证法其核心模块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主要是探讨自然界的本质及其演化发展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则主要探讨了科学技术的性质及其一般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1]。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其核心理念认为,世界的辩证统一。这与中医的核心理念相同。恩格斯曾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2],“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是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2]。中医则同样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医与自然辩证法在人与自然的联系这个点上不谋而合,他们都强调人与自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并非简单单一的串接,而是两个体系间存在复杂紧密的联系。

自然科学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自然观,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伦理价值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原始文明时期,人与自然是自然的统一、原始的协调、低层次的和谐;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是基本和谐;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则处于主客二元对立的局面,并由此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恩格斯提出:“任何特殊相对的运动,即这里在一个运动着的天体上的个别物体的任何个别运动,都是为了确立相对静止即平衡的一种努力。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2]这种世界流动化以达到平衡的观点,也是中医的重要基本思想。

2.中医基本思想

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把人体看做是气、形、神的统一体,以“辩证论治”的原则,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中医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世界在流动中达到平衡,阴阳在变换中实现平衡。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由阴阳两极构成。正常情况下,人或自然的自身阴阳“此消彼长”处于动态变化从而实现平衡。而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不仅仅使得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人类也出现了各种疾病,从中医角度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与自然的不平衡破坏了人类自身”阴阳”平衡,人体的各种病症都来源于阴阳的失衡,即呈现病理状态。在本质上,中医与自然辨证法都认为人

与自然之间存在复杂紧密的联系,并且人与自然都处在动态平衡之中,一旦平衡受到破坏,那么人类自身和自然就会受到相应的破坏。由此看来,中医是符合自然辩证法的,具有科学哲学的主要特征。中医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正如学者所说:“中医学的概念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不是客观规律本身,而是反映人们头脑中的认知成果,是关于生命运动的不同层次认识成果的综合和统一。”[3]

中医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发挥不同的功能,从而实现人体功能,这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正如自然辩证思想所强调的一样,人与自然是两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自然界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其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作用人的身体,而机体则产生相应的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辨证论治”中的“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而“辩证”是指通过“望闻问切”收集信息,再通过分析、结合经验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关系,从而概括、判断某种性质症状的过程。“论治”则是更具辩证分析的结果、结合经验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认识疾病到治疗疾病的过程。

3.中医科学性讨论

近代,随着西方民主、科学和医学传入我国,迫使中医面临巨大挑战和冲击,但是中医在中国医学和百姓生活中仍然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尽管如此,国外许多国家至今未认可中医的科学性和医学性,甚至鲁迅先生将中医定义为“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在西方医学在全球扮演者主角的现代社会,关于中医的存废问题已经讨论了近乎三个世纪。中医学与古代自然哲学水乳交融,因此始终无法将中医明确定性为科学或是伪科学。但是由于人体的高度复杂性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渗透和影响,中医的认识充满随机性、灵活性、模糊性等不确定[4]。因此,学术界关于中医其科学性的讨论仍然是热门话题。

中医起源并立足于古代科学,而古代科学突出的特点是:以直接观察位基础,采取直观辨别的方法,探索自然的奥秘,缺乏科学实验的论证,对自然现象只能做出猜测或主观臆测的说明[5]。这与现代科学存在很大差距,然而这种水平差距主要是由认知水平、技术条件等原因导致,而不能因为水平存在差异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或将其称为”伪科学”。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与古代自然辩证法紧密结合起来的,因而带有了较强的哲学思维。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这就是直观观察,根据观察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假说、研究假说。中医是从认识人类身体功能变化规律并总结经验规律的角度,从整体上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它是通过对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探求其内在的机理。而西医则是用“还原论”的方法把人体系统分解为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对于人体的疾病也能从发病的病因、病机、各种现代的实验室检查,到最后明确的病名诊断,对于普遍接受现代教育的人们当然更能接受西医[6]。虽然中医与现代科学的特征并不相符,但是这也不是判定中医科学与否的评判标准。对一门学科

科学性的判定,必须综合考虑该门学科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多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特征。

中医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生命体征的人,探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现象,揭示的是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目的是为了增进人体健康,预防治疗疾病。尽管中医的致病机理并没有深入到围观层面,但是中医从诞生到发展的漫漫千年岁月中,中医经受住了考验,无数次用实际案例证明了其科学性,许多疾病都在中医的治疗下得到好转,在古代和现代社会中,中医增强了人体健康,提高了生命质量,疗效是有目共睹的。这符合了自然辩证法中科学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

中国通过”实践”经验,根据直观观察、直觉判断和反复推理,从而总结经验,这将中医的”经验性”特征展露无遗。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医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中医得到的结论是系统且明确的,彼此联系,相辅相成,互不矛盾。中医理论的形成,是从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中医临床上已经证明了中医的规律性和实践性,并表现出部分的真理性[7]。

中医是“以中国古代社会为背景,以中国古代哲学、古代科学为理论和方法武器,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说为核心形成基本的理论体系,以“辩证论治”为基本诊断、治疗体系,以中药、方剂、针灸、气功等为主要治疗手段,并包括以两千多年临床实践为基础形成的各家学说和名家经验。”[8]由此可以看出,中医的诞生和发展都并不是以客观物质实体作为基础,而是许多自然哲学和抽象思维联合作用的结果,因而中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实证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

中医在结论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上还有待加强,虽然中医这一命题很难证实其科学性,但是也很难证实其伪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正在向着科学理论方向发展。

4.总结

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诞生到今天,已有上千年历史。它是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时代里,人们为了生存繁衍总结出来的经验办法。中医是古代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平衡的学科。从自然性和社会性来看,中医符合我们对科学的认知,但是由于中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技术水平和社会认知水平的影响,从而使得中医在严密性和逻辑性上存在缺陷,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医学水平的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终将被证实的,是不可置疑的。

尽管如此,中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是如履薄冰,中医应当在质疑声中不断谋求发展,吐旧纳新,结合现代西医科学的技术手段,在原有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改良,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5.参考文献

[1] 黄文钦. 从自然辩证法看中医的现代合法性身份[J]. 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022): 118-9.

[2] 恩格斯,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自然辩证法[M]. 人民出版社, 1971.

[3] 任秀玲, 张素琴. 中医理论的逻辑体系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 1996, 15(4): 3-5.

[4] 张宗明. 中医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J]. 医学与哲学, 2000, 21(11): 47.

[5] 修渝. 自然辩证法概论[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

[6] 吴艺青, 杨继兵. 浅论中医科学性[J]. 医学信息: 上旬刊, 2012, 24(21): 345-6.

[7] 张瑜.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J]. 科学咨询, 2010, 1): 59-60.

[8] 祝世讷. 经典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J]. 中华中医药杂志, 1986, 3(002.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中医药概论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 ③阴阳互根互用;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 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 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

谈谈中医的科学性

谈谈中医的科学性 [摘要]目的探讨有关中医科学性争议的实质。方法从中医的自身特点和科学的定义以及目前科学发展现状进行观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加以分析。结果中医科学性的争论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结论中医的科学性争论,是社会意识形态内的文化冲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矛盾发展的产物,具有客观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 中医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目前在社会上有一种中医否定论,认为中医不具备科学性,应该予以淘汰和废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一百多年来,关于中医的争论几乎没有停止过,早在清末就有人发表《废医论》来讨论中医存废的问题。自上个世纪初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包括西医学)引入中国以来,有关中医前途命运的争论共有三次。第一次是20世纪初北洋政府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第二次是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第三次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成了清除的对象。进入二十一世纪,2006年10月7日在全国各大媒体、网站上火爆传播的《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引发了本世纪新一波中医科学性的争论。 那么中医有没有科学性?对一门学科的科学性争议为什么会争议了上百年?下文将逐一论述这些问题。 1、中医的定义 中医完整的说,应该称为中医学,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1]。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对一门学科的科学性讨论,应该从他的理论基础开始探讨。中医学的理论特点有两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

《中医药学概论》第05章在线测试

A B C D 、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 B C D 、阳病治阴的方法 A B C D 、脾胃的病变反映在舌面上何部 A B C D 、下列适用于“扶正法邪并用”治法的是 A B C D

E、血能生气 2、下列属于“偏阴质”特征的有 A、形体偏瘦 B、性格内向 C、喜静少动 D、急躁易怒 E、精力旺盛 3、下列属于扶正的治法有 A、滋阴制阳 B、阴中求阳 C、阴病治阳 D、热者寒之 E、塞因塞用 4、因人制宜的原则包括考虑病人的 A、性别差异 B、生活习惯不同 C、年龄不同 D、体质不同 E、证候不同 5、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 A、发汗 B、涌吐 C、攻下 D、活血化瘀

正确错误 、失眠是阴虚阳盛,阳不入阴,心神不安所致 正确错误 、气虚证是指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经络气机所形成的症候 正确错误 、血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血脉以至血行不畅所表现的症候 正确错误 、邪盛正亏,邪盛但尚不危急,正气虚衰不耐攻伐时可用先去邪后扶正法 正确错误 恭喜,交卷操作成功完成!你本次进行的《中医药学概论》第05章在线测试的得分为20分(满分20分),本次成绩已入库。若对成绩不满意,可重新再测,取最高分。 测试结果如下: ? 1.1 [单选] [对] 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 1.2 [单选] [对] 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 1.3 [单选] [对] 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 1.4 [单选] [对] 脾胃的病变反映在舌面上何部 ? 1.5 [单选] [对] 下列适用于“扶正法邪并用”治法的是 ? 2.1 [多选] [对] 以补气方法治疗出血证,其理论依据是 ? 2.2 [多选] [对] 下列属于“偏阴质”特征的有 ? 2.3 [多选] [对] 下列属于扶正的治法有 ? 2.4 [多选] [对] 因人制宜的原则包括考虑病人的 ? 2.5 [多选] [对] 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 ? 3.1 [判断] [对] 食欲的好坏和食量多少与脾胃功能直接相关 ? 3.2 [判断] [对] 失眠是阴虚阳盛,阳不入阴,心神不安所致 ? 3.3 [判断] [对] 气虚证是指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经络气机所形成的症候 ? 3.4 [判断] [对] 血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血脉以至血行不畅所表现的症候 ? 3.5 [判断] [对] 邪盛正亏,邪盛但尚不危急,正气虚衰不耐攻伐时可用先去邪后扶正法

浅谈中医的科学性

浅谈中医的科学性

浅谈中医的科学性 专业:中医妇科 学生姓名:刘欢 学号:20132159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严格来说,中医是在现代科技文明出现以前产生和发展的。然而,随着现代社会西医体制发展的日趋完善人们开始质疑中医的科学性,甚至出现过四次大规模“废除中医”或者“费医存药”的讨论。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并非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中国先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的指引下创立的中医是科学的吗?对中医的科学抑或是伪科学的判断,意义重大,这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应该重视的问题,可以说,中医科学性的判断将影响科学的发展进程。 1.中医不是伪科学。 对任何事物做出判断总要有个标准,不能主观臆断,想当然。人们为什么觉得中医不科学?我想很大的原因是人们用西医的标准去衡量中医。人们普遍觉得西医的理论体系和医学原理是科学的,西医在西方的“还原论”式的研究方法下把人体分解成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对于人体的疾病也是从发病的病因、机理、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支持下,明确诊断,对于普遍接受现代教育的人们当然很能接受西医。相比之下,中医是我国固有的医术,中华医学,或中华民族传

统医学。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和古代自然辩证法紧密结合发展而来的,所以带有较强的哲学性,加上中医是从整体研究复杂的人,对疾病的诊断也是“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辨病论治”截然不同。 2.中医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 《辞海》里解释道: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大体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正确的知识或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二是方法,指获得真理的正确方法。近代西方科学哲学非常强调后一种含义,他们为知识的获取途径制定了一套规则,即逻辑证明和实验证明,认为如果一个陈述不能被逻辑或实验所证明就是伪科学。然而这是很不完备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否则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也被排除于科学之外,因为在逻辑上很难将它们归化为经验陈述。所以科学只能是人们用来应付环境的一个概念系统和工具,凡是在应付环境中有用的就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中医理论哲学基础的科学性 中医理论哲学基础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是辩证

对中医科学性的理解

对中医科学性的理解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中医,华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绽放出独属于它的光芒。与此同时,有关中医科学与否的争论也不曾停止过。热爱中医的相信它、使用它;不相信中医的鄙夷它、不屑它。那中医,究竟是否科学呢? 答案是肯定的,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而中医,既然存在了上千年而不曾被历史湮灭,必有其科学性,那为何,现代人无法承认中医的科学性呢?我想,对“科学”一词的理解偏差负有很大责。任何谓科学?是精确到分子、原子,还是细致到细胞病毒,抑或只有能用等式计算证明的才是科学?大部分人或许会这样认为吧,可是那只是“科学”的表层含义。“科学”这个词还可以有另一个含义,那就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身的孜孜不倦的求真知的活动。这种活动包含的那种严格的、一丝不苟的、不计个人得失、不畏任何禁区或权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迷信、不固执成见的求知态度,叫做科学精神。作为求真知的活动,科学是无止境的。由此可以看出,“科学”不是任何人可以规定的,不只是现在所谓的科学所表现的那样。所以没有验证是无法断定中医的科学与否。 再谈谈中西医的差异,两者的差异也是造成不少人不相信中医的原因之一。西医用解剖的方法,研究人体的结构与功能;中医用观察的方法,研究人体的广泛联系。西医有解剖学,组织学,细胞生物学等等,而中医有其独特的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论等等,两者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之上。就好像建两座房子,西医用着钢筋混凝土,中医用着竹木土石,你能说竹木土石堆砌的就不是房子,或者这种房子是不科学的吗?自然不可以。现代人相信西医却否定中医科学性只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恰好与西医挂钩,物理生物化学的发展,让人们误以为只有微观的、精确的才是科学的,而中医这种于他们而言好像玄之又玄的学科,就变成迷信封建不科学的,这显然是不对的。试想,假如现代人受过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教育,熟读经典,看到中医的理论,想必不会嗤之以鼻,而是为之倾倒,为古人的智慧而骄傲。总之,中医与西医是在不同的哲学理论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妄想用西医的方法去理解和学习中医,那是完全行不通的。所谓中医的不科学,也只是在西方科学模式下判定的错误结论。 说说中医的特点吧,中医将人体内的脏器统称为五脏六腑(只是在论述经络时,才称六脏六腑),认为支撑人体生命和支配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是“经络”(也称经脉)。并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所有器官的生理、病理内容,全都包容在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学说之中。脏腑经络的数目不与解剖出来的实物相吻合,却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直接对应。中医研究人与天地自然的联系,研究人的脏腑与天的五气四时的关系,研究人的五脏与地的五味的关系,研究人体的七情与健康的关系,研究人体疾病与针灸按摩的关系,研究人体疾病与天然药物的关系,研究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研究生理机能、生命物质的适中、和谐、通畅的重要性,研究四诊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具有复杂化学成分的药物如何配伍、如何减毒增效,研究如何通过辨别证候进行立法处方选药,如何调整药物等等,这些都不是西医学的内容。中医治疗的是“病的人”,而西医,治疗的是“人的病”,这从本质上区别了中医与西医。而中医以此形成完整的可用的理论,直接证明了中医是有其基础的、有理可依的,尽管这理不为许多人理解。 最后再说一点,不管中医还是西医,作为为人类生命健康谋福利的医学,衡量其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就是效果。没有效果,再怎么说科学也只是无聊的空话,而有了效果,任你百般诋毁,也改变不了铁一般的事实。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是否有效,答案显而易见。所以,不要再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中医博大精深,我们只能认为现在我们还没有能理解或现代科学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祖国传统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的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出来的一门经验科学,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几位丰富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一段学习,我的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的自然观—天人相应 东方文明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母体之上,从而构成了中医学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一大特质。中医学把天人相应的观念渗透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人全形论》)强调欲想健康长寿,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灵枢·口问篇》)。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西方文明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们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医学必然也是将人与自然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对立存在,故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则是将征服自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成就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结果。 中医学的整体观—形神统一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把握“道”,就能够明察万物,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这种以察同为特点的思维模式不会重视差异的实体,而是强调通过体验、灵感、顿悟、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体间共同拥有的规律性关系,彰显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神统一、身心一元。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非常重视“神明”、“情志”的状态,注重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整体。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察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着力寻求事物间的本质区别,故原子论、还原论是西方科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将人视作一个普通的机械性的身心二元的实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无疑是西医学的核心。所以察同察异各有侧重。 中医学的治疗观—辨证论治 中国文化历来重感觉、重表象、重动态。所以,中医学是从整体、宏观、动态、功能及相互作用角度,了解病情、把握病机、灵活处治。如八纲、六经、脏腑、经络、三焦、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多种独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显然是中医理论精华之所在。中医学讲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多果多因,并且具体体现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标本兼治、内外兼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势利导、因异制宜等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 西方文化重理性、重概念、重静态。故西医学强调概念,注重逻辑与分析,分门别类、穷根究底是其精髓所在。探究器官、器质、结构的状况,研究细胞、分子、基因的变化,追究细菌、病毒的来龙去脉,疾病分类、辨病论治遂是西医学优势。 中医学的预防观—治未病 中国文化主张适应、顺应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集中体现;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及“虚邪贼风,

中医药学概论练习1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本草专著是: A.《五十二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本草经集注》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 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中成药药典是 A.《五十二病方》 B.《伤寒论》 C.《太平圣惠方》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普济方》 3.《本草纲目》收载药物品种数为: A.850 B.1815 C.1558 D.1892 E.5774 4.肺主: A.血脉 B.运化 C.疏泄 D.宣发、肃降 E.藏精 5.脾开窍于: A.舌 B.鼻 C.目 D.耳 E.口 6.肝主: A.血脉 B.皮毛 C.肌肉四肢 D.筋 E.骨 7.病人心慌胸闷、气短、面色苍白,舌淡,属于哪一脏病变: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8.病人情志抑郁,闷闷不乐,胸胁、脘腹胀满,月经不调。应考虑哪方面的功能异常: A.心主血脉 B.肝主疏泄 C.脾主统血 D.肺主气 E.肾主水 9.内脏下垂属于下列何证: A.气滞B.血瘀C.气陷D.血虚E.气逆 10.遗尿、尿失禁常见于: A.心病 B.肝病C.脾病D.肺病E.肾病 11.小张头发干枯,应从何脏治疗A.肾 B.肝 C.脾 D.肺 E.心 12.风邪致病的特点是: A.易扰心神 B.易伤肺津 C.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D.易致肿疡 E.病变部位不定 13.发病与否的关键是: A.邪气的侵袭 B.精神状态 C.体形胖瘦 D.正气的强弱 E.环境因素 14.某人正值月经期,感受风邪,周身疼痛,疲乏,中医辨证为体虚外感,其治则应是: A.调理气血 B.平衡阴阳 C.扶正祛邪 D.未病先防 E.急则治其标 15.气虚病人,复感外邪,应采用的治疗法则是: A.治其标 B.治其本 C.标本同治 D.先治标后治本 E.先治本后治标 16.中药丸剂的优点: A.口感适宜 B.适用儿童 C.无色无味 D.不能变质 E. 吸收缓慢药效持久 17.两种药物共同使用后,一种药物能降低另一种药物的功效,称为: A.相畏 B.相恶 C.相反 D.相使 E.相杀 18.用来煎煮中药的最佳容器是: A.铁器 B.铜器 C.铝器 D.陶器 E.不锈钢锅 19.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宜选用哪种性能的药物 A.甘温 B.辛温 C.辛凉 D.苦寒 E.苦温 20.下列何药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善治上半身风寒湿痹: A.羌活 B.独活 C.藁本 D.麻黄 E.防风 21.既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又能疏肝理气的药是: A.蝉蜕 B.桑叶 C.菊花 D.薄荷 E.柴胡 22.便秘病人自购番泻叶泡水饮用通便,每次的泡用量是: A.1.5~3g B.5~10g C.15~20g D.25~30g E.50g 23.一顾客购处方药:大黄5g(包)、芒硝10g、甘草5g,水煎服。根据药证对接,选用的大黄应是: A.生大黄 B.酒大黄 C.大黄炭 D.熟大黄 E.大黄粉 24.生石膏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煅后还具有()作用。 A.除烦止渴 B.滋阴润燥 C.收敛生肌 D.清肝明目 E.解毒消肿 25.具有消肿散结清肝明目的清热药是: A.生石膏 B.知母 C.夏枯草 D.金银花 E.连翘 26.有大毒,不宜久服,孕妇忌用,但具有较强散寒止痛作用的药物是: A.防己 B.木通 C.秦艽 D.乌梢蛇 E.川乌 27.主要用于解暑的芳香化湿药为: A.藿香 B.白豆蔻 C.厚朴 D.苍术 E.砂仁 28.茯苓的功效应除外:A.利水 B.祛风湿 C.健脾 D.安神 E.渗湿 29.具有毒性的温里药是: A.吴茱萸B. 肉桂C.附子D.干姜E.丁香 30.川芎的功效: A.活血行气,利水消肿 B.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C.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D.活血化瘀,祛风胜湿 E.活血行气,温经通络 31.下焦虚寒、腹中冷痛、月经不调、痛经、宫冷不孕宜选用药物是: A.地榆 B.艾叶 C.仙鹤草 D.三七 E.大蓟

论中医的科学性

论中医的科学性 摘要: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科学已经取代儒学而成为了最高的价值准则,中医也已淹没在科学主义的潮水之中。中医以自己的特色应用现代科学、科学哲学原理阐释和发展着传统中医体系。一些学者开始质疑中医的科学性,用近代科学的严格定义来界定中医是不是科学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发展着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它的判断仅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的医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中医的源头是哲学,由其哲学思想引导,再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形成,它的研究与发展处处引经论典。有些医术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其实真正对临床有明确指导意义的不会超过几千个字,这明显与现代科学相去甚远,直接导致其科学性遭到了质疑。 本文从中医的理论基础、起源发展、哲学性,以及中西医对比等几个方面来说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关键词:中医;哲学;科学 1.中医的起源、发展 中医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经验,一直被视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民族长期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医逐渐总结经验并升华成理论知识,通过长期的实践验证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然而,自从现代西方医学伴随着现代科学和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以来,有关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有人提出废除中医1。因此,说明中医的科学性就成了中医存废之争的重中之重。 中医理论主要是以古代自然哲学为基础,吸收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通过哲学辩证法的思想,从认识和掌握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角度,从整体上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形成了一种研究人体复杂体系的理论和研究方法2。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关系学说在生命观念中的演绎;整体恒动论是在天人合一论前提下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再认识,其特征是整体性及运动的系统辩证方法;而体质相异论也着眼于不同的人之间的体质差异性,从形态类型到心理、生理因素,个体的差异性是决定治法、用药的重要依据3。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4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 性考核作业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1 一、问答题 1.如何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请举例说明。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防治 3.简述五行的特性。 4.简述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5.简述心的主要生理特性。 6.中医学中的精的内涵包括哪些 7.如何理解气的基本运动变化形式 8.血的生成与哪些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 9.简述津液的功能。 10.简述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2 一、问答题 1.举例说明六淫的概念及六淫共同致病特点。2.简述气机失调的主要内容。 3.举例说明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简述七情内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5.简述痰饮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6.简述防治原则的主要内容。 7.简述瘀血的概念及其致病的症状特征。 8.简述中医病因学中发病的基本原理。

9.如何理解三因制宜 10.举例说明中医治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3 一、问答题 1.简述望神的概念和重点。 2.简述神的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3.简述五色主病的内容。 4.简述问饮食口味异常的内容和临床意义。5.简述望苔色的内容。 6.什么是青紫舌有何临床意义。 7.简述正常脉象的特征是什么 8.简述虚证、实证的鉴别要点。 9.简述八纲辩证的临床意义。 10.简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4 一、问答题 1.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 2.简述四气的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 3.简述中药汤剂基本煎服方法。 4.简述植物药采收的一般原则。 5.如何理解程氏“八法” 6.举例说明方剂运用变化及其与主治的关系。

浅谈中医科学性 自然辩证法大论文

摘要 作为我国丰富文化历史留下的瑰宝,中医随着中华文明的进步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议也从未间断过。结合中医和科学的基本定义,中医在实践过程和研究的结论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符合科学的。而科学定义不清、民族自卑感的影响以及中医被歪曲利用等因素,成为中医科学性问题争论存在的原因。中医应该看清现实,不必在科学性问题上做过多的纠缠,如何继承、如何大力发展真正的中医才是当前要注重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中医;科学性;争议 中医是我国丰富文化历史留下的瑰宝,随着中华文明的进步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带有浓厚的古代哲学色彩,所以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议从未间断过。自上个世纪初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引入中国以来,有关中医前途命运的争论共有三次。第一次是20世纪初由北洋政府主导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第二次是1929年从行政上的“废止中医案”;第三次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成为了清除对象。进入二十一世纪,2006年张功耀等人发起的《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在全国各大媒体和网上火爆传播,引发了本世纪新一波中医科学性的争论。到现在,中医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依旧站定自己的观点,随时都有可能再爆发新一轮决定中医走向的争论。 每当提到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个问题,必然不能避免地涉及到中医和科学的定义。完整的说,中医应该称为中医学,它是产生在中国并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具有独特理论体系,是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中医拥有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是在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及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医学理论体系。 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的定义都是人们从某一个侧面对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做出的论证和描述,其概念非常难以界定。由于科学本身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给科学下一个永久不变的定义几乎是做不到的,关于科学的定义也众说纷纭[1]。1888年,达尔文曾提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这句话指出了科学事实与规律的内涵,即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2]。《辞海》1999年版写到:“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而法国《百科全书》上则定义:“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我们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明白中医研究的结论和结果在实践检验过程中也具有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从检验结果这一点来说,中医是具有科学的特质的,即来源于实践,符合科学的基本条件之一;从中医理论体系来说,中医学说包括藏象学说、体质学说和经络学说等学说在内,以其独特视觉反映了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另外,中医

中医理论科学性-科学是否等同于真理

中医理论科学性-科学是否等同于真理? 现在咱们就开始,今天我先要给你讲的就是科学是否等同于真理?因为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总是把科学和真理等同起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就是把科学盲目的和真理对等起来,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经常有人批评中医不科学,其实科学和真理是两个概念,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它们相关。自从五四运动以来,科学才在中国开始传播开来,造成一个很大的影响,也正是五四运动以来,才不断有人扮演真理的卫道士,认为自己是真理的捍卫者,因为在他的脑子里面,把真理和科学是等同起来的,所以他们经常挥舞着科学的大棒,横扫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包括了各民族的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中医学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以至于不断的有人出来说要取消中医,甚至系统的学习过西方科技文化知识的人,对中医的科学性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这个我们还要专门再讲,中医到底科学不科学。 我们就先看一看科学的定义,在1999年出版的《辞海》里,对科学有这么一个定义,说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来反应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这是对科学的一个定义。这个定义就表明了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的本质是知识。它的内容是什么?科学的内容是关于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也就是科学是关于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这些现象、这些事物之间它们的联系是怎样的?关于这个的都统统称之为科学。 那么真理是什么?真理实际上就是真实的道理,就是本质和规律,所以在哲学上讲,真理就是指的本质和规律,真理的表达形式是什么呢?真理的表达形式是范畴、定理和定律,这是真理的三种表达形式。所以说科学就是一个什么呢?科学就是关于真理的知识体系,我们简化一下刚才的定义就知道了,科学是关于真理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符合真理的知识才是科学知识,这些所有的科学知识共同构成了科学的知识体系。但是科学和真理毕竟不能划等号,而是科学在描述真理,真理是被科学来描述的。 真理到底具有哪些特征?这个我觉得要知道,要不然怎么来认定它是不是真理?真理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真理只能够被我们人类发现,不能够被人类所创造,也就是真理是独立于我们的主观世界之外存在的,不是我们创造的,从唯心主义角度来讲可能是我们心灵变现的,但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讲,真理只能够被我们发现,不能够被我们创造。不会因为我们认同了,它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我们反对它,不赞同它,它就不存在,所以说这是真理的一个特征。 第二,不会因为它被发现的时代久远就会错误,也不会因为它被最新发现就更加正确。例如我们不能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它是一个真理性的结论,但是我们因为它被发现的晚,离现在比较近,它就能够推翻牛顿定律,这是不可以的。就是说不能够按时代的久远,发现的早晚,理论的新旧,来判断它是不是真理,这是真理的第二个特征。

《中医药学概论》第06章在线测试

A B C D 、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 A B C D 、在中医养生学中,先天之本是指 A B C D 、容易感冒的人,是由于气的何种功能不足导致的 A B C D 、三宝养生论中的“三宝”是指 A B C D

E、体态动作 2、下列哪些疾病属于心理问题的躯体反应 A、反复感冒 B、高血压 C、肿瘤 D、肝炎 E、哮喘 3、养生的原则 A、养心修德 B、保护环境 C、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D、简单顺势 4、夏季养阳应注意 A、不可过度使用空调 B、不可过食冷饮 C、可适当进食补药 D、不食过甜食物 E、多运动 5、冬季养生正确的做法是 A、脚宜暖头宜凉 B、多吃萝卜 C、应早起晨练 D、运动至大汗淋漓 E、宜适当进补

正确错误 、顺应自然的养生活动应注意坚持春夏养阴,秋冬养阳的原则 正确错误 、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为主宰。 正确错误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健康的生理基础是阴平阳秘。 正确错误 、脾降胃升,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正确错误 恭喜,交卷操作成功完成!你本次进行的《中医药学概论》第07章在线测试的得分为20 分(满分20分),本次成绩已入库。若对成绩不满意,可重新再测,取最高分。 测试结果如下: ? 1.1 [单选] [对] 养生的第一要务是 ? 1.2 [单选] [对] 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 ? 1.3 [单选] [对] 在中医养生学中,先天之本是指 ? 1.4 [单选] [对] 容易感冒的人,是由于气的何种功能不足导致的 ? 1.5 [单选] [对] 三宝养生论中的“三宝”是指 ? 2.1 [多选] [对] 中医所指的神包括 ? 2.2 [多选] [对] 下列哪些疾病属于心理问题的躯体反应 ? 2.3 [多选] [对] 养生的原则 ? 2.4 [多选] [对] 夏季养阳应注意 ? 2.5 [多选] [对] 冬季养生正确的做法是 ? 3.1 [判断] [对] 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 3.2 [判断] [对] 顺应自然的养生活动应注意坚持春夏养阴,秋冬养阳的原则 ? 3.3 [判断] [对] 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为主宰。 ? 3.4 [判断] [对]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健康的生理基础是阴平阳秘。 ? 3.5 [判断] [对] 脾降胃升,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中医的科学性讨论

中医的科学性讨论 中医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经历来一直被视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但就中国的传统而言既没有“中医”这法,也没有“科学”这一说法,因而在中医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来就在中医是“科学”还是“非科学”的议论。①然而,自从现代西方医学伴随着现学和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以来,有关中医的优劣、存废之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医理论与建立在近现代数理统计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之上的西医,引起了人们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中医的科学性”,到中医的生死命运和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服务水平。 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近现代科技裹挟着现代医学与西方文化一起传入中国,以之为参照对中医的诘难从此开始。关于中医废存之争是近现代科学与古老中华文明相遇引发的巨大思想激荡的一部分。”② 1中医的概念 中医是我国固有的医术,以治疗疾病的医疗办法。称为中华医学,或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中医的中,不能只是表面地理解为中国这个国别概念。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以平为期,以和为重。可以说,中医学就是“和谐学”,强调阴阳平衡和谐、五行生克平衡和谐,人与自然、社会平衡和谐,人的心态平衡和谐等。中医就是要通过施养施治将不平衡调整为平衡,从而重新达到和谐、健康。《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和《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奠定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奠定了中药的基本理论体系;《伤寒杂病论》(简称《伤寒论》),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生理和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总结和概括,主要包括阴阳五行、精气神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学说,以及诊断、治则治法、预防等内容。 2科学的界定 要讨论中医的科学性,不仅要了解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特征,还要弄清楚科学性的判据。在西方,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效应迅猛发展,“科学”的地位日益升高,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也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西方科学的思想与各种西方学术思潮一同传入中国,对中医学界照成了不小的冲击。中疑论者根据逻辑实证主义学派、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等学者的科学与非科界标准,多否认中医的“科学性”。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科学”几乎成为了“可“有效”、“正确”、“有价值”,甚至是“真理”等象征各种美好词汇的同义语,学科或者事物如果能划归到“科学”范畴,则身价倍增,得到社会认同和国家,否则黯然失色,甚至有沦为“伪科学”而被取消的危险。③定义科学或者说科学,有两个基本条件是不可缺少的。一是科学必须是关于世界的系统化的知识;二是这些知识必须是能够得到检验的。 ⑤系统性和可检验性是科学最根本的特性,是科学作为一种认识系统的基本内核,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最主要的标准。系统性要求科学体系内部具有逻辑一致性,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使科学区别于零散的常识,区别于经验事实的堆积;可检验性要求科学体系与外部事实发生某种对应关系,具有稳固的经验基础,具有较强的经验预见性。系统性和可检验性作为科学最根本的特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不易发生实质性的改变。⑥ 3 中医的科学性 3.1中医的科学性讨论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确立了系统性和可检验性作为评价中医科学性的两个基本特征。概括起来可以说,凡是满足系统性条件的知识可谓广义的科学,在此基础上还满足可检验性

浅谈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比较Word版

浅谈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比较 通过这六次课对《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学习,在人文、科学、教育、哲学等方面对了大致的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到自己受益匪浅。 我觉得作为一名医学生,这样的一门课程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众所周知,西方的医学是发达的,它给我们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给全世界带来的影响更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而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中国国粹---中医的了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下面我来简单的谈一谈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一些相同点与区别,希望以后从事医生这个行业之后也能够对中西方医学方面的观点有自己的见解! 医学的起源来源于哲学,哲学方法从诞生起就分为西方哲学方法和东方哲学方法。在两种不同的哲学方法指导下,产生了西医和中医两种医学体系,其根本目的都是服务于人类健康。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西方现代科学来判断中医的科学性,中西医的存在都有着自己的精华。 一、起源相同 医学伴随着人类的生存而起源,经历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1、救护、求食的本能行为;2、生活经验创造了医学,古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利器,从而产生了砭石、骨针等医疗器具,并逐渐掌握了运用工具治疗疾病的经验;3、医、巫的

合与分

,医巫合流曾是中西医学共同经历过的一段历史,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医疗知识才有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进而医巫斗争,逐渐打破束缚,确立医的独立地位,并走上继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或许这个理论在当今不是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给后人留下了如此多的思考与研究;4、轴心时代中西医学的巅峰之作“公元前800至200年间的这种精神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并且是独立地发生在中国、印度和西方。”(雅斯贝尔斯说)这一阶段是东西方哲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堪为中医奠基之作。在西方,《希波克拉底全集》“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他的确解决了在医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倾向的开端。”比较《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辨、临床实践。《内经》强调天人合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外测内,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还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为西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这些差异也为中西医学的日后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笔。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2、气机:气的运动。 3、津液:人体内一切正常体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解表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5、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二、写出下列药物的功效题(每题2分,共10分) 1、麻黄: 发汗,平喘,利水。 2、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3、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4、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5、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医认为人体是以_____________为主宰,_____________为中心,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奇恒之腑形态上似_______,功能上似____________。 2、中药“四大热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行相生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应用升降浮沉应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气的最基本运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人体之气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茵陈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蒲公英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 鱼腥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金钱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 8、活血祛瘀药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测试题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测试 题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分) 1、五脏中称为“后天之本”的是哪一脏() A.肺 B.心 C.肾 D. 脾 2、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作用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3、激发人体生长发育,津液的生成、输布有赖于气的()作用 A.推动 B.温煦 C.防御 D.固摄 4、在五体中主血脉的脏是() A. 脾 B. 心 C.肝 D. 肺 5、五行中“火”的特性为() A. 炎上 B.曲直 C. 从革 D.稼穑 6、具有善行数变特性的邪气是() A. 湿邪 B.寒邪 C.火邪 D. 风邪 7、具有易伤阳气、凝滞、收引特性的邪气是() A. 湿邪 B.寒邪 C.燥邪 D. 风邪 8、具有传染性外感病因是() A.六淫 B. 饮食不节 C.疠气 D. 七情 9、属于发散风寒药的是() A.麻黄 B.金银花 C.薄荷 D.石膏 10、中药的四气是() A.气血阴阳 B.酸苦甘辛 C.寒热温凉 D.升降沉浮 11、中药处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A.君 B.臣 C.佐 D.使 12、主藏精,其华在发的脏是() A.肺 B.脾 C.肝 D.肾 13、以下有补血作用的药是() A. 当归 B.麻黄 C.干姜 D.黄连

14、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药() A. 黄连 B.大黄 C.黄柏 D.麻黄 15、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 A.《本草纲目》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16、下列药物可用来治疗疟疾的是() A. 青蒿 B. 连翘 C. 黄连 D.石膏 17、善清中焦热的是() A. 黄芩 B. 黄连 C. 黄柏 D.肉桂 18、被誉为“疮家圣药”的是() A. 金银花 B. 连翘 C. 龙胆 D.大青叶 19、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升清的水谷精微结合而成的气是() A. 宗气 B. 卫气 C. 元气 D.营气 20、具有“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功能的脏腑是() A. 小肠 B.胃 C.三焦 D.膀胱 21、“疏通水道,通行元气”的腑是() A. 三焦 B. 膀胱 C. 小肠 D. 大肠 22、中药“甘味”具有的作用是() A.收涩 B.行气 C.发散 D.补虚 23、误服生半夏中毒,应考虑选用() A 麻黄 B 紫苏 C 羌活 D 生姜 24、用于外感风邪头痛的药是() A 川芎 B 丹参 C 香附 D 青皮 25、判断病位深浅和病势趋向的纲领是() A、表里 B 虚实 C 寒热 D 阴阳 26、数脉的脉象是() A 一息二至 B 一息三至 C 一息四至 D 一息六至 27、根据阴阳学说,下列属阴的是() A 活动 B 扩散 C 开放 D 抑制 28、能发散、行气、行血的药味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