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郑大马哲复习题

郑大马哲复习题

郑大马哲复习题
郑大马哲复习题

单项选择(每题1分)

1.哲学是……。(A)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D.关于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的关系。(B)

A.整体和部分B.普遍和特殊

C.对立和统一D.互不相关

3.从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上看,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的关系。(B)

A. 抽象和具体

B. 一般和个别

C. 本质和现象

D. 内容和形式

4.第一次明确指出哲学基本问题的是……。(C)

A.黑格尔B.马克思C.恩格斯D.列宁

5.哲学基本问题是……的关系问题。(D)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B.主体与客体

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D.思维与存在

6.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就在于是否承认……。(D)

A.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B. 世界的可知性

C.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D.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7.唯物主义一元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

A.精神B.自在之物C.上帝的创造物D.物质

8.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D)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9.世界是统一的,所以一元论是正确的。这是……的观点。(C)

A.正确B.唯心主义C.不确切D.可知论

10.在哲学上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这是……的观点。(D)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不可知论

11.“心外无物”,这是……的观点。(D)

A.不可知论B.形而上学

C.客观唯心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

12.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的观点。(D)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机械唯物论 D.朴素唯物论

13.中国古代佛家惠能认为,“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应该说,这是属于……的观点。(B)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辩证法

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的……。(B)

A.辩证法B.直观性C.形而上学性D.机械性

15.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这是……。(D)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6.把个人的感觉、观念当作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这是……的哲学观点。(C)A.不可知主义 B.形而上学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7.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代表人物是……。(D)

A.泰勒斯B.赫拉克利特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

18.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是一种……的观点。(A)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D.唯心主义

19.……把“原子”看作是万物的本原。(D)

A.泰勒斯B.赫拉克利特

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

20.“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体现了……的观点。(D)

A.怀疑主义

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朴素辩证法

21.“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体现了……的观点。(C)

A.绝对主义B.机械主义C.相对主义D.唯心主义

22.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D)

A.正确的B.极端错误的

C.唯心的D.以偏概全的

23.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这是指其……。(C)

A.片面地看问题B.机械地看问题

C.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D.自然观是唯心主义的

24.作为一种哲学学说,所谓“客观唯心主义”,就是它……。(A)

A.认为心灵或精神的原则是第一性的

B.认为个人的精神是第一性的

C.认为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

D.既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又用唯心主义观点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25.下列四条哲学命题均为唯心主义观点,但其中……的说

法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

A.“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语)

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C.“理在先、气在后。”(朱熹语)

D.“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

26.将外部世界看作是“绝对理念”的产物,这是一种……的哲学观点。(B)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D.朴素唯物论

27.哲学上关于“理”的观念最早是由……提出来的。(C)

A.孔子B.王充C.朱熹D.王阳明

28.哲学上关于“理念”的范畴最早是由……提出来的。(B)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康德D.黑格尔

29.“理在事先”的说法,是一种……的观点。(D)

A.不可知论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D.唯心主义

30.“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是……的。(B)

A.不可知论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D.唯心主义

3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

3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B)

A.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B.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D.人类各门科学知识的总的前提和根据

3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

A.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B.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C.德国古典哲学D.近代唯物主义

3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C)

A.深刻的批判性B.彻底的革命性

C.实事求是D.鲜明的阶级性

3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的关系。(D)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B.绝对和相对

C.整体与部分

D.一般和特殊

3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就是它的……。(D)

A.历史性

B.真理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37.从根本上说,哲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的需求。(A)

A.适应时代B.满足统治阶级

C.反映劳苦大众D.适应思想创新

38.判断一种哲学是不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

A.是否坚持唯物论

B.是否坚持唯心论

C.是否坚持辩证法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3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B)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和灵魂

40.物质的根本特性就在于它的……。(B)

A.客观存在性

B.客观实在性

C.运动性

D.时空属性

4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同物理学关于物质结构的理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A)

A.前者具有普遍性,后者具有特殊性

B.前者是必然的,后者是偶然的

C.前者代表事物的本质,后者代表事物的现象

D.前者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后者则是客观存在

4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像的特性”,这是……的观点。(C)A.主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辨证唯物主义D.相对主义诡辩论

43.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这是……的观点。(A)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44.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关于……的原理。(C)A.世界联系和发展B.世界统一于存在

C.世界统一于物质D.世界统一于精神

45.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句话是指……。(D)

A. 世界上的事物并不具有无限的多样性

B. 物质世界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C. 原子是构成整个宇宙大厦的基石

D. 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即在于其客观实在性

46.“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这体现了……的关系。(D)A.人和自然界B.动物和自然界

C.有声与无声D.运动和静止

47.“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说法体现了……观点。(C)A.绝对主义B.机械主义

C.相对主义D.唯心主义

4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体现的是……的观点。(C)A.绝对主义B.唯物主义C.相对主义D.唯心主义49.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特性”

这一哲学结论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的自然科学理论是……。(C)A.宇宙演化学 B. 经典物理学

C.狭义相对论 D. 量子力学

50.所谓时间具有一维性的特征,就是指时间……。(D)

A. 像射线的定点一样有一个开端

B. 像锥面的顶点一样有一个终结

C. 是均匀流逝的

D. 具有不可逆性

51.时间和空间是……。(B)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52.时间和空间相对于物质而言,……。(C)

A.后者存在于前者之中

B.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

C.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内容

D.前者是静止的,后者是运动的

53.物质运动的规律具有……的特点。(D)

A.外在性、局部性和暂时性

B.盲目性、自发性和易变性

C.偶然性、不规则性和不可知性

D.稳定性、可重复性和普遍性

54.所谓静止,就是指它是……。(A)

A.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 运动的间歇状态

C. 事物的绝对均衡状态

D. 事物的无变化状态

55.在漫长的演化和进化过程中,最终使得意识产生出来的一个决定性环节就是……。(D)A.大脑的高度发达 B.类人猿有了语言

C.类人猿身上发生了手、脚的分工

D.类人猿学会了劳动

56.大脑是意识的……。(D)

A.产物B.源泉C.内容D.器官

57.意识是人脑的……。(B)

A.产物B.机能C.内容D.器官

58.“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属于……的观点。(C)

A.机械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辩证法

59.意识的本质就在于它……。(C)

A.是人所特有的与客观世界相对立的主观世界

B.是人脑内部异常精微物质的特殊运动状态

C.是反映物质世界的人脑的机能

D.能够恰当地支配身体的动作,以便合理地适应外部世界的情况

60.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

A.客观

B.主观

C.正确

D.错误

61.“神”、“妖魔鬼怪”等等观念是人脑……。(D)

A.主观想象的结果B.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

C.对客观本质的反映D.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62.所谓“意识的能动性”或曰“主观能动性”,就是指……。(D)

A.意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变成物质

B.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改变客观规律作用的方向

C.意识具有自主性和自由创造性

D.意识对于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指导作用

63.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就是……。(A)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对人类自身的改造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64.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

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6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这是……。(D)

A.肯定意识能动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夸大“神灵”作用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人的精神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6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就是关于……的观点。(C)

A.整体和部分B.对立和统一

C.联系和发展D.共性和个性

67.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一哲学论断的含义是……。(C)

A.变化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化,没有不变

C.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68.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B)

A.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的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所固有的D.从生活中学习来的

69.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70.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B)

A.是否承认宇宙的无限性

B.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前者认为量变引起质变,而后者却认为“自然界无飞跃”

D.前者强调发展就是“扬弃”,而后者却主张“打倒一切”

7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应该是……。(D)

A.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同所有的事物相联系

B.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同某一个事物相联系

C.世界上任一事物都同所有其他的事物相联系

D.世界上任一事物都同某一些其他的事物相联系

7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B)

A.随时都会发生的B.偶然发生的

C.本来就有的D.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

73.“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的观点。(B)

A.形而上学B.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

C.唯心主义D.诡辩论

7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的观点。(A)

A.辩证法B.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

75.“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这是一种……的观点。(B)A.不可知论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D.唯心主义

7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思维方式的特点。(B)

A.不可知论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D.唯心主义

77.“此亦是彼,彼亦是此”的观点是……。(D)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辩证法D.相对主义

78.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就是指……。(D)

A. 对同一个命题的内容既加以肯定又加以否定

B. 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对立性

C. 任何事物内部或两个事物之间的势不两立

D. 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79.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D)

A.事物内部对立面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内部对立面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事物内部对立面双方之间的相互调和

D.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共同作用

80.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的关系。(D)

A. 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

B.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C. 本原和派生

D. 绝对和相对

81.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C)

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8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指的是……。(B)

A.由偶然向必然转化B.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简单向复杂转化D.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83.我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反对“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因

为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讲它是忽略了事物内部矛盾的……。(D)

A.同一性

B.斗争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8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说法体现了矛盾的……。(D)

A.对立性B.偶然性C.普遍性D.特殊性

85.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采取“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这样做在哲学上所依据的是关于……的辩证关系的原理。(B)

A.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B. 内因和外因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86.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它割裂了……的关系。(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87.“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种思想方法在理

论上依据的是关于矛盾……的原理。(D)

A.同一性

B.斗争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88.“质”与“属性”的区别就在于,质是……的。(C)

A.客观的,属性是主观

B.永恒不变的,属性是不断变化

C.内在的,属性是外在D.绝对的,属性是相对

89.“质”和“量”的区别就在于,质是……的。(C)

A.客观的,量是主观B.不变的,量是变化

C.内在的,量是外在D.绝对的,量是相对

90.中国古人所讲的“防微杜渐”的道理,今天从哲学上看,

其理论根据就是关于……规律的原理。(B)

A.对立统一

B.质量互变

C.否定之否定

D.因果轮回

9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也就是说:……的。(A)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

D.量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不起作用

9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说明了……。(A)

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质变中包含有量变

C.量变中包含有质变D.量变依赖于质变

9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说明了……的道理。(A)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中包含有量变

C.量变中包含有质变D.量变依赖于质变

94.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A)

A.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95.从哲学上看,事物变化的状态只有……种。(C)

A.四B.三C.二D.一

96.质量互变规律中的质变形式分为“爆发式飞跃”和“非

爆发式飞跃”,……就属于“非爆发式飞跃”的一种。(D)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禾苗生长

C.星体陨落

D.人猿揖别

97.“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的哲学原理。(A)

A.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B.在质变形式中包含有“非爆发式飞跃”

C.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D.质变将导致新的量变发生

98.辩证的否定,是……否定。(A)

A.事物内在的自我B.对旧事物绝对的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D.改变事物外在形式的

99.作为辩证否定的“扬弃”是……。(C)

A.既保留又继承B.完全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D.矛盾的调和

100.“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在第三个阶段上重复第一个阶段上的某些特征,这就形成了……的发展道路。(C)

A.向对立面转化B.“一张一弛”

C.螺旋式上升D.封闭式循环

10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特点,体现了……规律的力量和作用。(C)

A.机械决定论

B.质量互变

C.否定之否定

D.因果轮回报应

102.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

A.上升性B.重复性C.回复性D.循环性

103.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它……。(C)

A.主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

B.主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104.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的。(A)

A.前进上升B.周而复始循环

C.直线式连续发展D.不可预测

105.下列现象体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C)

A.认识—实践—再认识

B.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C.生产—消费—再生产D.冰—水—水蒸气

106.下列过程不属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D)

A.团结—批评—团结B.实践—认识—实践

C.消费—生产—消费D.麦种—植株—麦种

107.对于人类历史上的文化遗产,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这样做从理论上讲是符合关于……规律的原理的。(C)

A.对立统一

B.质量互变

C.否定之否定

D.因果联系

108.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论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D)

A.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B.循序渐进,集腋成裘

C.彻底推翻旧制度、旧秩序,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

D.对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109.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是……。(C)

A.昼夜更替B.寒来暑往C.摩擦生热D.电闪雷鸣

110.白天黑夜先后相继的现象属于……的联系。(A)

A.必然性B.因果性C.直接性D.间接性

111.和“现象”不同,所谓事物的“本质”,就是指……。(D)

A.我们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可以感知得到的东西

B.我们只有通过想象、顿悟和灵感才可以捕捉得到的东西

C.深藏于事物内部而不外露的“自在之物”

D.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112.所谓“假象”,就是指那些……。(D)

A. 与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关联的现象

B.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觉和幻觉

C. 隐藏在事物的内部而未曾暴露出来的偶然性

D. 以歪曲的方式去表征事物本质的现象

113.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

种种趋势,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D)

A.偶然性B.必然性C.现实性D.可能性

114.偶然性对于事物的发展过程……。(B)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C.有时候起作用,有时候不起作用

D.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

115.一切都是必然的,世界上没有偶然性,这种观点是……。(C)

A.诡辩论

B.非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不可知论

11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认识论的观点。(C)

A.机械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

C.马克思主义D.二元论

1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18.人的任何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

A.虚幻B.歪曲C.主观D.正确

1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的观点。(D)

A. 唯物主义

B. 联系

C. 发展变化

D. 实践

120.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的品格。(B)A.社会历史性和有用性 B.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

C.自觉的能动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

121.客体是指……。(D)

A.一切客观事物B.自然界的事物

C.社会现象D.主体实践的对象

122.所谓认识的“客体”,就是指……。(A)

A.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

C.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D.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

123.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涵义,……。(C)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

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把实践看成是人为了应付环境而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12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这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A)

A. 所有的

B. 辩证

C. 形而上学

D. 朴素

12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的统一。(A)

A.摹写和创造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C.物质性与精神性D.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

126.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不懂得……。(C)

A.意识对于物质的派生性

B.虽然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却是主观的

C.由于实践的关系从而使得意识具有能动性

D.意识是只有人脑才具有的一种特殊机能

127.就总体而言,人类的认识来源于……。(C)

A.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B.经验的积累

C.社会实践

D.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2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B)

A.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129.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标志是……。(D)

A.表象B.判断C.抽象D.概念

130.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是……。(C)

A.表象B.判断C.抽象D.概念

131.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C)

A.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132.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实现的是认识的……。(C)

A.目的B.任务C.本质D.形式

133.在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要的“飞跃”,是指从……的飞跃。(D)

A.外在现象到内在本质

B.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

C.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到实践

134.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不断地向前发展,这主要地是由于……所使然。(B)A.人类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B.社会实践的需要

C.科学家们努力进行发明创造

D.人类的认识工具、物质手段愈来愈先进、发达

135.人类认识世界的终极目的,乃是为了……。(C)

A.揭示事物内部存在着的必然联系和客观的规律性

B.建立起一整套完美的科学理论

C.改造现实的客观世界

D.确定判别是非曲直、真理与谬误的标准

136.在认识论上提倡“跟着感觉走”,这是……的表现。(D)

A.朴素辩证思想B.机械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D.否认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37.在哲学上要想驳倒“不可知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D)

A.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

B.断定物质世界本身的客观存在性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哲学立场

D.在认识论中引入实践的观点

138.真理就是……。(D)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39.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B)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辩证法D.形而上学

140.客观真理是……承认的真理。(A)

A.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都B.所有的唯心主义哲学都

C.只有旧唯物主义哲学才D.只有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才

141.所谓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指的就是……。(D)

A. 两者之间并无确定的界限

B. 二者是相互包含的

C. 前者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后者反映了事物的现象

D. 在一定条件之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14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B)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143.“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的观点,揭示了……的道理。(B)

A.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B.人类认识的有条件性

C.“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中”D.“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144.在真理观上,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只讲真理的……,而不讲真理的……。(B)A.客观性……主观性B.相对性……绝对性

C.主观性……客观性D.绝对性……相对性

145.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C)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

C.辩证法D.形而上学

146.“真理都是具体的”,这是……的观点。(C)

A.相对主义B.形而上学

C.辨证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

147.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所决定的。(C)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4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还具有“不确定性”,这是指……。(B)

A.实践并非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C.实践在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时总要出现一些误差

D.实践是客观的,而认识却是主观的,二者之间无可比性

149.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C)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最终能够对一切认识做出检验

C.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D.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5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A.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5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的对立。(A)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52.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A.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53.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得……。(C)

A. 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 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 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 真理既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证明

154.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之所以长期占据统治

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C)

A.政治因素的作用B.认识论的影响

C.生产方式的落后D.阶级立场的限制

155.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它不能够……。(D)

A.科学地揭示社会的内部结构

B.科学地说明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C.正确理解生产方式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D.恰当地说明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以及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56.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B)

A.精神生活的总和B.物质条件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环境

157.历史唯物论的“社会存在”主要是指……。(D)

A.生产关系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

158.“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说法属于……的观点。(D)

A.历史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D.有合理因素的唯心史观159.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

A.吃穿住行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社会交往活动

160.使人与自然界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C)

A.地理环境B.生产资料C.生产劳动D.社会意识

161.社会和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是……。(B)

A. 人类自身的存在

B. 人类的劳动实践

C. 生态平衡

D. 科学技术

162.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人与自然同时得到了改变,

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类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163.……的发展史是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C)

A.生产关系B.社会意识C.生产劳动D.阶级斗争

164.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结柢是……。(B)

A.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实践活动所汇集起来的总和

B.社会劳动发展的历史C.阶级斗争发展的历史

D.不断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和生存欲望的历史

165.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是……。(C)

A.上层建筑B.阶级和国家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

166.首要的生产力应该是……。(C)

A.生产工具B.生产对象C.生产者D.生产资料

167.在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中,衡量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就是……。(A)A.以生产工具为主干的劳动资料系统

B.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C.劳动产品的科技含量

D.劳动对象的范围大小以及自然资源的多少

168.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或者说客观尺度就是……。(B)

A.对劳动对象的改造程度 B.生产工具技术的水平

C.劳动力的素质水平 D.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16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170.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它……。(D)

A.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C.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71.在现代化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

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的过程占主导地位。(D)

A.“科学—生产—技术”

B.“生产—技术—科学”

C.“技术—生产—科学”

D.“科学—技术—生产”

172.所谓“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关系。(D)

A.政治B.思想C.血缘D.经济

173.生产关系的最基本方面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产品分配方式 D.消费关系

174.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在于……。(D)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阶级的萌芽已经在旧社会的内部形成了

C.人民群众进行革命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

175.人类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法律关系

17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看它……。(C)A.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D.劳动产品的分配是否公平

177.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范畴上说属于……。(D)

A.必然性决定偶然性 B.本质决定现象

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 D.内容决定形式

178.社会的“经济结构”在广义上就是指……。(C)

A.生产关系

B.家庭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

179.经济基础就是指……。(A)

A.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生产力所决定的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B.某种单一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关系

C.处于社会支配地位的经济关系

D.前一社会残存的经济成分和未来社会经济制度的萌芽

180.社会基本矛盾指的就是……之间的矛盾。(A)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B.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C. 公有制和私有制

D.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

181.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C)

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C.社会基本矛盾D.人民群众

182.地理环境是……。(D)

A.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C.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D.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8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来实现的。(D)

A.人们的思想观念 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

C.民族习惯和民族信仰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84.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C)

A.生产关系B.宪法C.国家D.政党

185.组成国家的暴力机构中,主要成分是……。(B)

A.警察

B.军队

C.法庭

D.监狱

186.国家的本质就在于,它是……。(B)

A.管理全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机关

B.实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C.防备、抵御外来侵略的政治共同体

D.推动社会进步、凝聚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

187.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主要根据就是……。(B)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B.国体C.政体

D.领土面积的大小和人口的多少以及综合国力的强弱

188.直接决定上层建筑性质的是……。(A)

A.经济基础B.阶级斗争的状况

C.生产力D.科学技术

189.在社会的“上层建筑”系统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社会的……。(B)A. 政党与军队 B.政治法律制度

C.文化观念与意识形态

D.宗教观念和道德规范

190.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结构的划分中,国家应属于……的范畴。(D)

A.意识形态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191.决定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因素是该社会的……。(A)

A.生产方式B.政治制度C.上层建筑D.精神文明状况

192.在理论上确定一种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它的……。(B)A.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和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情况

D.上层建筑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

193.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的力量,乃是……。(A)

A.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B.科学文化的发展

C.生产方式的进步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194.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D.意识形态

195.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柢是由……的原因引起的。(B)A.政治B.经济C.精神文化D.科学技术

196.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进步是以……为动力的。(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

D.社会的物质文明

197.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A)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政治制度 D.思想道德水平

198.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C)

A.上层建筑

B.阶级和国家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

199.社会分裂为不同的、相互对立的阶级,主要是由于……。(C)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

B.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分工

C.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制

D.不同的民族部落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习惯

200.对阶级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人们……。(C)

A.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的分工角色

B.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不同的政治态度

C.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的经济地位

D.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在文化素养上的巨大差异

201.在阶级社会里,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往往就是……。(A)

A.统治阶级的思想 B.被统治阶级的思想

C.反映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思想

D.超越阶级利益局限的思想

202.阶级斗争是……动力。(D)

A.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B.阶级社会发展的唯一

C.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D.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

203.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就表现在它是推动……向前发展的……动力。(D)A.一切社会形态……根本B.一切社会形态……直接

C.阶级社会……根本D.阶级社会……直接

204.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就是……。(B)

A.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

B.发展生产力

C.搞好阶级斗争

D.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按需分配的程度

20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就在于它……。(D)

A.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B.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

C.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同步D.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06.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只有通过……才能实现。(A)

A.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B.社会意识自身的作用

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共同发挥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的政治制度发生作用

207.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最集中、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是……。(A)A.政治法律思想 B.科学技术 C.道德 D.宗教

208.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是……的观点。(D)A.辩证法B.机械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209.“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原理的含义就是,……。(D)

A. 社会发展史同自然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 社会的发展过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 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的规律性

210.人们历史活动的结果同……完全一致。(D)

A.所有人们预期的目标都B.少数英雄人物的愿望

C.大多数人的愿望D.任何人的愿望都不会

211.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的观点。(C)

A.历史唯心主义B.折中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历史循环论

212.所谓杰出人物,就是指……人物。(D)

A.各阶级的领袖B.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

C.同情劳动人民的历史

D.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

213.“杰出人物”之所以是杰出的,就在于他们……。(D)

A.具备着普通人身上所没有的优良品性

B.能够创造出常人所望尘莫及的惊天伟业

C.能够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去扭转乾坤、改变历史前进的方向

D.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又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214.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D)

A.纯粹是偶然的

B.纯粹是必然的

C.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D.是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结果

215.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二者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B)

A. 这是个人主观理想与社会现实目的之间关系的问题

B.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 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 两者以相互牺牲对方的利益为代价

216.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看他……。(D)

A.职务的大小B.社会地位的高低

C.向社会和他人索取回报的多少

D.对社会和人类所做贡献的大小

217.人的本质就在于,……。(A)

A.“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它是遗传素质和环境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C.人具有意识的能动性

D.人能够自觉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218.商品的二重性是指……。(B)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价值和使用价值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D.工资和剩余价值

219.商品经济的本质是……。(C)

A.剥削B.获取剩余价值C.交换D.生产使用价值

220.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的矛盾。(C)

A.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制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21.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途径是……。(C)

A.消灭私有制B.交换C.实现社会化生产D.建立公有制

22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具体形式的劳动。(A)

A.使用价值且有B.使用价值且没有C.价值且有D.价值且没有

223.抽象劳动是指生产……且……的劳动。(D)

A.使用价值……有具体形式

B.价值……有具体形式

C.使用价值……没有具体形式

D.价值……没有具体形式

22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世纪。(B)

A.12—13 B.14—15 C.16—17 D.17—18

22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时间,是在……世纪。(D)

A.12—13 B.14—15 C.16—17 D.17—18

226.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民主制度,是在……社会时期。(D)

A.封建B.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D.奴隶

227.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A)

A.专政的辅助手段B.人民当家作主

C.给人民一定的自由D.专政的对立面

228.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的,原因就在于它……。(C)

A.脱离现实B.缺乏理论根据

C.没有找到实现的途径和力量

D.都是资产阶级思想家所制定的

229.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表明劳动已经……。(D)A.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B.成为纯粹的娱乐和消遣

C.不再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必尽义务

D.成为一种高度自觉、自由、自主的活动

230.“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就是……。(D)

A.泛指人类的意志自由

B.指人们完全认识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获得了自由

C.指人们摆脱了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的制约而实现了自由

D.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多项选择(每题2分)

(每道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标码字母涂黑。多

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

华”,这里所谓“真正的哲学”,……。(A、B、D)

A.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B.可能是唯心主义哲学

C.专指各种唯物主义哲学D.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一生主要完成的重大理论发现是……。(B、C)

A.阶级斗争学说B.历史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D.劳动价值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的哲学。(B、C)

A.康德B.费尔巴哈

C.黑格尔D.斯宾诺莎

4.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

最大的是……的哲学。(C、D)

A.康德B.费希特

C.黑格尔D.费尔巴哈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B、C、D)

A.康德星云假说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6.促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得以确立的自然科学新发现是……。(A、B、D)A.细胞学说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D.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7.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A、C、D)

A.唯物主义一元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D.唯心主义一元论

8.“世界是可知的”,这一观点是……都承认的。(C、D)

A.一切哲学派别B.一切唯心主义者

C.一切唯物主义者D.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9.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C、D)

A.绝对精神B.理念

C.人的意识D.自我感觉

10.哲学史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的有……。(C、D)

A.黑格尔B.孔子C.贝克莱D.王阳明

11.哲学史上不可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B、D)

A.黑格尔B.康德C.贝克莱D.休谟

12.割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就会导致……。(A、B、D)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诡辩论D.不可知论

13.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

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B、C)

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4.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A、B)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过程

C.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

15.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也就是说,……。(A、C、D)

A.运动是由物质内在矛盾引起的

B.运动是由物质之外的东西引起的

C.运动根源于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D.运动根源于一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6.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就会导致……。(B、D)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怀疑主义D.相对主义

17.辨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A、B、D)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随物质运动的改变而改变

C.时间和空间是主观的、精神性的东西

D.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无限的

18.说到意识的反作用,应该说是……。(A、D)

A.任何意识都有B.错误的意识没有

C.正确的意识才有

D.不同性质的意识其反作用不同

19.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A、C、D)

A.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

D.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

20.下列各项中属于意识能动性现象的有……。(A、B、D)

A.审时度势B.运筹帷幄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针政策

21.下列现象中体现主观能动性的是……。(A、B、D)

A.眉头一皱计上心来B.三思而后行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D.望梅止渴

22.下列各项中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的表现者分别是,……。(A、B、C、D)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2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需要具备的条件有……。(A、B、C、D)

A.必须遵守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C.必须有适当的社会环境

D.必须经过实践活动

江苏大学 马克思试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实事求是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 A )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 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

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全校网络学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各类专业本科生、专升本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通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为全校网络学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各类专业本科生、专升本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通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在章的课程概述中。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网络教学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观看网络课件、作业和多种形式的辅导完成的。学生在教学指导书的指导下,经过自学教材和参考书,完成规定的作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课和学生自学情况,对每章的重点难点通过远程教育集中讲授。并通过互连网及其它方式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每

章布置若干个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学生应在掌握本章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着重对思考题有关内容进行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所以,学习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师生可以利用电话、书信、计算机网络等渠道进行交流、答疑。 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了解哲学的含义,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哲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及基本形态,理解哲学的品格和功能。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院、系:年级:专业:

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 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2分) 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2分)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2分)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2分) 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2分)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2分)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唯心主义则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分)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完整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

(A)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答: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它贯穿于科学的整个过程。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答: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首先,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再者,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做到: (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因为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切忌拿来主义,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B)简答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答: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此外,作为检验理论是非实践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要追本溯源。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对实践检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总的来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答:这句话可以总结为,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对“改变世界”的推崇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这里的反对既不是逻辑的反对,也不是道德的反对,而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就是在这种实际的批判中实现哲学的世界化或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其次,这也是马克思从事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意识形态批判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突出的特点,这也正是其真正的优势之所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区别于其他实践哲学的。它提出了不同的实践范式,既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论至上观,也反对了实用主义之理论与实践的完全和一观。 最后,马克思之所以推崇“改变世界”,是正确揭示人的本质的诉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乃是生成着的,这种生成性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身对人的存在的塑造才能被表现出来并得到确证。就此而言,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唯一可能的视野和途径。这样,马克思就同过去的实践哲学家们区别了开来,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不同于也优越于以往哲学的地方。 (C)一、思考题: 1.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和反驳这种观点? 答:这段话引自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开篇,其观点从整体上颇显片面,首先人存在是有价值的,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一个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或者将决定了你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隐藏着传统关于主观客观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明白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意义,而非像动物一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2. 如何理解“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答:题中所阐述的主要是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进一步表现了人与自然通过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都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的。 其中,第一句话说明的是人的感觉意识的存在,是要以某个具体的参照物来说明抽象的感觉存在。人的感觉和感觉的人性是要通过它的具体对象而表现出它的存在,是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出现的。而第二句则是从五官感觉跟实践的关系出发,这里讲的感觉应该是社会中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有别于动物的意识的。它是人类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是以往所有实践的总结和积累。 二、案例题: 1. 请举例说明对下段话的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答:空想社会的灭亡及苏联解体等都充分论证了上述观点,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发展的时代,强行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而资本主义又终将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下,其取代资本主义又是一个曲折蛮长的历史过程,却是必然的历史走向。现今社会里就存在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相信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是社会主义,之所以现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可以与资本主义并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完全爆发出来。 (D)一、概念题 1.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二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则是经济基础。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样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由此可见,“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三、案例题 1. 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请用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来解释。 答: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三)社会、政治,乃至精神生活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领域。按照这个科学的理论,政治、精神都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领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 学生:庞小龙 专业方向:景观建筑设计 年级:2012级3班 学号: 20125083 任课教师:张强 2014年10月19日

马克思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 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我国古代的圣人先贤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而真正第次把“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则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付诸实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不同的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和谐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引言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这门课的学习,让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近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它对世界现有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马哲原理和概论让我们学会怎样理性的去面对问题,并通过现象看本质,从中学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被老师对待生活的态度所感染,并且对对待生活中的事情的态度有了更近一步的理解,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进行了很多拓展,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密不可分。我们必须从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的维度,立足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演变,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结构,建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这既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提出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对进一步坚持、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待。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C 6、C 7、D 8、C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 6、ACD 7、CD 8、CDE 9、C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理性认识:(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 四、判断说明: 1、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 答:(1)此命题是错误的 (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 平的社会意识 (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

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1)错误 (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 (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 (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 五、简答题 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 条件的状况等等。 (2)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 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 (3)二者关系: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b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 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2、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 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和社会集团

大学马哲考习题型资料(问题+答案)

精心整理 1.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答:第一、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第二、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然科 2 3.答:第一、果。 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本身。世界是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统一。 第三、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坚持彻底唯物主义,批判宗教迷信、唯心论、二元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求”就是探求和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现实,尊重客观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3)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我们正确运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方法的重要前提。物质世界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即多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既要坚持基本原则的集中统一,又要做到方式方法的灵活多 样。 4. 5. 道路? 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活动改造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在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贯彻实施,从而处理和解决好我国经济与社会、当前近期发展与未来长远发展的关系。

马哲试卷期末考试题与答案

科技学院马哲试卷 一、单选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7、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8、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0、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实质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核”是辩证法思想。 2.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期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斗争性。 4.“居安思危”着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6.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8.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0.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12.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1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16.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参与制。 17.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8.垄断统治的实质是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19.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20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自身也有价值。 21.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22.“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上夸大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23.生产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2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

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题目及其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户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哲学的基本问题? 含义:世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意义: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6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吧,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从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势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1、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1分) A、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反映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1分) A、德国古典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3、下列哲学家中,二元论的代表人物是()。(1分) A、康德 B、贝克莱 C、费尔巴哈 D、笛卡儿 4、由猿进化到人的根本标志是( )。(1分) A、工具的生产和使用 B、文字的产生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出现 5、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是()。(1分) A、客观实在性 B、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 C、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D、运动变化的自发性 6、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1分) A、实践 B、认识 C、物质 D、意识 7、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1分) 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1分)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1分) 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约 10、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1分) A、实践本身是社会物质活动 B、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 C、实践的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 D、世界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11、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1分) 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1分)

精选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参考 答案] 一、单选题 1.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B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分配关系 C.产品交换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5.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B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6.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B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7.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D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9.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0.“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经典论断的含义是C A.科技革命对统治阶级有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可以直接变革社会制度 C.科技革命可以促进社会政治革命 D.滥用科技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11.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 B A.道德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2.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 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考试试题及答 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 1. 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是( ) (1分) 2.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1分) 3.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 (1分) 4. 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意味着( ) (1分) 5.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

6.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 (1分) 7.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1分) 8.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1分) 9. 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 ) (1分)

10.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1分) 11.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1分) 1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1分) 13.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1分)

14.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 (1分) 15. 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 (1分) 16.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 (1分) 1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 ) (1分) 1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1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⑴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六个缺口: ①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1755年,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从天体演化的历史批驳了“宇宙不变论”。 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恩格斯评价说:“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②地质渐变论 1830年,赖尔:《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将“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与居维叶貌似革命的理论——“激变论”相对抗。 赖尔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840年,迈尔、焦耳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④人工合成有机物 1828年,维勒:“论尿素的人工合成”;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⑤细胞学说 1838年,施莱登:植物细胞学说;1839年,施旺:动物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建立,表明整个生物界存在着统一性,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组成单元。 ⑥生物进化论 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该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 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物种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批判了“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知识点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复习考核要求(共120个知识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阶段和成果。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内容包括哪两个方面?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什么? 2、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4、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5、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6、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怎样?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怎样? 7、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9、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0、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点? 1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4、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各自起什么作用? 15、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二者的关系怎样? 16、什么是量变与质变?什么是度?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怎样? 17、什么是辩证的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8、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哪些? 19、辩证的思维方法有哪些? 20、什么是规律?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什么区别? 2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2、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什么是主体与客体?二者关系怎样?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2、如何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的对立。 4、以往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缺陷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如何克服以上缺陷的?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各有哪些?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怎样? 6、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7、造成人的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因是什么? 8、如何理解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0、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怎样? 11、如何理解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12、什么是谬误?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怎样? 1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

四、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识根源 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着、最根本的特点。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 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马哲试卷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苏州科技学院马哲试卷 一、单选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实质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期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斗争性。 ?“居安思危”着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⑤⑤??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