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质的分类练习题图文稿

物质的分类练习题图文稿

物质的分类练习题图文稿
物质的分类练习题图文稿

物质的分类练习题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9882)

物质的分类(每个小题有一个或两个正确选项)

1、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指( )

A. 铁单质

B. 铁元素

C. 氧化铁

D. 四氧化铁

2、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 P2O5、SO2归为一类,下列物质中,完全符合此共性而能归为

此类物质的是()

A.CaO

B. CO

C.SiO

2 D. H

2

O

3、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酸、碱、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盐酸、纯碱、氯酸钾、氧化镁、二氧化硅

B、硝酸、烧碱、次氯酸钠、氧化钙、二氧化硫

C、次氯酸、消石灰、硫酸铵、过氧化钠、二氧化碳

D、醋酸、过氧化钠、碱式碳酸铜、氧化铁、一氧化碳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

D、漂白粉属于纯净物5、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

是()①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③根据

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④根据反应中的热

效应将化学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外观澄清、透明

B、胶体微粒粒度在1~100nm之间

C、丁达尔现象

D、分散质粒子能透过半透膜

7.在水泥、冶金工厂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以除去大量烟尘,其原理是

()

A.丁达尔现 B.电泳 C.聚沉D.电离

8.不能用胶体有关知识解释的现象是()

A.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中制豆腐

B.钢笔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牌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

C.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D.在河水与海水的交界处,易形成三角洲

9.已知Ag

2

S胶粒带负电荷,现有甲、乙、丙、丁和Ag

2

S五种溶胶,按甲和乙、

丙和丁、乙和丁、甲和Ag

2

S溶胶两两混合均会出现沉淀,则上述溶胶中胶粒带负电的是()

A.甲和乙 B.丙和丁 C.乙和丁 D.乙和丙

11.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14、下列分散系均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选项()

A.酒、生理盐水、花生油

B.雾、含灰尘颗粒的空气、有色玻璃

C.水晶、金刚石、冰

D.大理石、高岭石、电石

15、判断下列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依据正确的是()

A. 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

B. 共价化合物:是否含有共价键

C. 强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大小

D. 有机化合物:是否含有碳元素

16、(09全国卷Ⅱ7)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 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 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光带,前者则没有

17、盐是一类常见物质,下列物质可直接反应生成盐的组合是()

①金属②碱性氧化物③碱④非金属⑤酸性氧化物⑥酸

A.只有①③,③④;

B.只有①④,①⑥

C.只有②⑤,②⑥;

D.全部均可

18、通过下列变化,均无法得单质的是:①分解反应②化合反应③置换反应④复分解反应( D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9.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mg,镁65mg,铜2mg,锌1.5mg,锰1mg,这里所标的各成分是

A.分子 B.元素 C.单质 D.离子

20、下列现象或应用不能用胶体知识解释的是()

A.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B.牛油与NaOH溶液共煮,向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食盐,则有固体析出

C.氯化铝溶液中加入小苏打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和气体

D.水泥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工厂烟尘,减少对空气污染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2009·海南高考)除去NaHCO

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

2

CO

3

可采取的方法是

( )

A.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C.加入澄清石灰水 D.加入稀盐酸

2.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①用蒸馏的方法可将海水淡化②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可除去CO

2中的SO

2

③向溶液中滴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可检验溶液中是

否含有SO2-

4④向含有Mg(OH)

2

和Ca(OH)

2

的浊液中加入足量MgCl

2

溶液,充

分反应后过滤,可除去Ca(OH)

2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09·广东理基)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CO

2

中混有的CO:用澄清石灰水洗气

B.除去BaCO

3固体中混有的BaSO

4

:加过量盐酸后,过滤、洗涤

C.除去FeCl

2溶液中混有的FeCl

3

: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D.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加适量稀硝酸后,过滤、洗涤

4.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

A.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O2-

3

: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B.从含I-的溶液中提取碘:加入适量稀硫酸与3%的H

2O

2

溶液,再用酒精萃

C.检验蔗糖水解产物:向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再加入新制的

Cu(OH)

2

悬浊液,加热至沸腾

D.除去Mg(OH)

2

中的少量Ca(OH)

2

:加入足量的MgCl

2

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

5.某溶液中含有较大量的Cl-、CO2-

3

、OH-三种离子,如果只取一次该溶液分别

将三种离子检验出来,下列添加试剂顺序正确的是

A.先加Mg(NO

3

)

2

,再加Ba(NO

3

)

2

,最后加AgNO

3

B.先加Ba(NO

3

)

2

,再加AgNO

3

,最后加Mg(NO

3

)

2

C.先加AgNO

3

,再加Ba(NO

3

)

2

,最后加Mg(NO

3

)

2

D.先加Ba(NO

3

)

2

,再加Mg(NO

3

)

2

最后加AgNO

3

6.有A、B、C、D、E、F六瓶不同物质的溶液,它们各是NH

3

·H

2

O、Na

2

CO

3

MgSO

4

、NaHCO

3

、HNO

3

和BaCl

2

溶液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它们,各取少量溶液

进行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表中“↓”表示生成沉淀,“↑”表示

生成气体,“-”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空格表示实验未做.试推断其中

F是 ( )

A.Na

2

CO

3

溶液

2

溶液

C .MgSO 4溶液

D .NaHCO 3溶液

7.下列各组物质的无色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即可鉴别的是 ( A )

①KOH Na 2SO 4 AlCl 3②NaHCO 3 Ba(OH)2 H 2SO 4 ③HCl NaAlO 2 NaHSO 4④Ca(OH)2 Na 2CO 3 BaCl 2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

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分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物质的分类》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和化学反应的多样性是化学科学的客观存在,人们要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应该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研究,这既是化学科学的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因此化学的分类是化学科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本节分为两部分,一是物质的简单分类,二是分散系及其分类。物质的简单分类是对酸、碱、盐、氧化物内容的回顾与提升;分散系及其分类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将混合物分为、溶液、浊液、胶体,胶体是新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析 ②了解常见的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 ③知道依据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胶体 ④知道胶体的性质,尤其丁达尔现象 2.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的兴趣。 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二、说教法(再说教法与学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胶体的性质。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归纳,最终掌握胶体的性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胶体丁达尔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最后说一下教学程序设计)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练习题

专题一、物质分类(天津近年中考试题) (2008)4.北京2008年奥运会“祥云”火炬所用得燃料为丙烷(C 3H 8),则丙烷属于 A 、.混合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 D.单质 (2009)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得就是 A.洁净得空气 B.汽水 C.液态氧 D.水泥砂浆 (2010)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得就是 A.蒸馏水 B.空气 C.海水 D.生铁 (2011)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得就是 A.石油 B.液态氧 C.食醋 D.水泥砂浆 (2012)3.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得就是 A.O 2 B.H 2O C.KMnO 4 D.Ca(HCO 3) 2 (2013)17.(6分)化学就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得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得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1)现有H 、O 、S 、K 四种元素,从中选择合适得元素,根据下面物质分类得要求, 组成相应类别物质得化学式,填在下图中得横线上。 (2)下表列出了部分元素得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O Mg S Cl 氧原子得核电荷数为 ,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去”)电子,由镁元素与氯元素组成化合物得化学式为 ,氧元素与硫元素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得原因就是它们得原子 相同。 A. 海水 B. 水泥砂浆 C. 干冰 D. 汽水 A. 食醋 B. 液氮 C. 空气 D. 石油 (2016)3.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得就是 A.河水 B.氯酸钾 C.三氧化硫 D.五氧化二磷 其她省市有关物质得分类得中考试题 1、(益阳)2015年5月28日,广东省发布“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后,许多中小学校为预防传染病得扩散,要求学生在饭前便后用84消毒液洗手。84消毒液得主要成分就是次氯酸钠(NaClO),则NaClO 属于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2、 (苏州)分类就是学习与研究化学得常用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得就是 A 、有机物:甲烷、二氧化碳 B 、盐类:烧碱、纯碱 C 、混合物:自来水、冰水共存物 D 、氧化物:水、二氧化锰 +8 2 2 8 7 +172 8 6 +16 2 8 2 +1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分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物质的简单分类与应用》。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承前启后意味着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而所谓提纲挈领则是与新课程内容设置的方式改变密切相关。大家知道新课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主线,就在这样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这种分类的方法,以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2.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a、掌握简单分类法,知道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

法; b、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a、初步形成分类的思想。 b、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讨论,认识分类法在化学研究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 b、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实际应用。 3.根据《课标》和本课时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交叉分类法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根据本部分教学内容少而简单的因素。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 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完整版)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测试题

考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知识要点 1.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1) 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由同种或不同种的元素组成。 (2) 物质的微观组成:物质由粒子构成。 分子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 构成物质的粒子 原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3) 宏观分子 元素 物质原子 (组成) 离子 (4) 原子的结构:质子(+) 原子中子 (5 ) 同种元素: ①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相同。 ②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 (6)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联系 2.物质的分类 金属:Cu 、Fe 、Zn 稀有气体:He 、Ne 、Ar 非金属于:C 、S 、P 碱性氧化物:Na 2O 、Fe 2O 3 酸性氧化物:CO 2、SO 2 物质化合物酸:HCl 、H 2SO 4、SO 2 碱:NaoH 、Ca(OH)2 盐:NaCl 、Na 2CO 3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直接 (构成) 相同核电荷数 构 成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溶液的PH值小于7 酸的名称中最后一个字是“酸”,通常化学式的第一种元素是“H”,酸由氢和酸根离子组成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通常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 酸碱盐溶解性口诀: 钾钠硝铵溶溶碱有五种钡钾钙钠氨 不溶氯化物AgCl 不溶硫酸盐BaSO4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口诀的含义: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含K+ Na+ NH4+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考题例析 [例1]下列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 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例2]日常生活里用到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调味用的食盐 B.取暖用的煤 C.降温用的冰水混合物 D.炒菜用的铁锅[例3]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食盐、干冰 B.胆矾、石灰石 C.红磷、烧碱 D.水银、生理盐水 典题精练 1.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 C.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的质量大 D.在化学反应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化学知识中有许多“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参加化学反应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 B.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数值相等。 C.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D.对所有原子来说,原子核内质子数都等于中子数 3.原子结构中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A.电子层数 B.质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中子数 4.有5种微观粒子:①甲烷分子②氯离子③硫酸分子④蔗糖分子(C12H22O11)⑤醋酸分 子(CH3COOH),它们所涉及的元素种类共有()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新课标】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一年的化学,我们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一门学科;化学,也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化学的发展史。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目前已知物质的种类超过千万种,每年还有大量新物质不断被合成出来,现在每年新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达

到了100多万种。 【过渡】如此繁多的化学物质,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它们呢?一种一种地去学习,现实吗? 由于每一类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相似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将众多物质进行分类,一类一类去研究,揭示出其内在的规律。 【练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 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酒碘氢气石墨食盐水请你将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将你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1根据通常的存在状态分类 2根据导电性能分类 3根据所含物质的种类分类 4根据组成纯净物是否为同种元素 5将物质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小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 均匀混合物: 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物质非金属单质: 单质 金属单质: 纯净物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氧化物: 酸: 碱: 盐: ……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重要内容。 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标准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学习和研究转入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图片若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言]“科学是美的,每个科学家都有这种感觉。”(杨振宁语)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奥秘无穷。下面我们一些来看一组图片。 [展示]:教材的几幅图片。 [板书]一、物质的分类 [师]化学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要应用,在你的生活经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请各位同学在纸上写出一些实例,再进行小组交流。 自己完成实例后,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的化学物质有:水、氧气、金属、碳、塑料、二氧化碳、汽油、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 [师]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为了获得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物质,并更好地利用这些物质为人类服务,化学家们需要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需要探索物质转化的条件和转

化时所遵循的规律。如何来分类呢?

[师]给出常见的一些物质,如: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食盐水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给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生1]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有:空气和食盐水;纯净物为: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 [生2]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有:铜、、碘、氢气、石墨;化合物有:乙醇、硫酸铵。空气和食盐水是混合物。 [生3]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气态、液态和固态。 气态为:空气、氢气;液态为:乙醇、食盐水;固态为:硫酸铵、铜、碘和石墨 [生4]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易溶、微溶、难溶。 易溶为:乙醇、食盐水、硫酸铵;微溶为:碘;难溶为:空气、氢气、铜、石墨 [师]以上同学提出的分类形式都非常好。有从组成、导电性、状态、溶解能力等依据来分析的,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在不同的角度思维,就会“山穷水尽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说明衡量事物的标准不止一个。 [板书]物质分类标准的不同,分类形式的结果各不相同。 [展示]老师在此也提出一种分类方式与同学们一起共享。 [问题解决]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钙(Ca) 氯气(Cl2) 氯化钙(CaCl2)溶液硫酸(H2SO4) 碳酸钙(CaCO3) 氧化钙(CaO) 氢氧化钙[Ca(OH)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说课 广西柳州铁一中学唐震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本部分教学,知识性内容较为简单,故重难点落在了为学生建立起分类的思想上。 知识、能力、思想是体系的三个要素。常规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想的培养。思想是的灵魂,分类思想是化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主线

物质的分类练习题

物质的分类练习题 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A.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纯净物 D.一定是一种单质 2.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混合物:空气、矿泉水、水银 B.碱:Ba(OH)2、Cu2(OH)2CO3、NH3·H2O C.盐:醋酸钠、氯化铵、纯碱 D.氧化物:H2O、 CO、 HCOOH 3. 4.分类是化学学习与研究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Na2O、MgO、Al2O3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B.烧碱、生石灰、纯碱均属于碱 C.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均属于复分解反应 D.混合物、分散系、胶体从属关系如图1所示 5.分类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A.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B.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C.根据水溶液是否能够导电,将物质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D.根据是否含氧元素,将物质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6.有下列物质:①氢氧化钠固体②铜丝③氯化氢气体④稀硫酸⑤碳酸钠粉末⑥蔗糖晶体⑦熔融氯化钠 请用序号填空: a上述状态下可导电的是____。b.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c.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d.上述状态下的电解质不能导电的是_______。 7.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采用不同分类法对纯碱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Na2CO3是酸式盐 B.Na2CO3是盐 C.Na2CO3是钠盐 D.Na2CO3是碳酸盐 8.下列物质:①H2O 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⑤Fe3O4 ⑥CuSO4·5H2O ⑦HNO3⑧AgNO3⑨NaHCO3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 属于酸的是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 9.胶体和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A.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B.是不是一种稳定的体系 C.会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粒子不没有带电荷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nm~100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属电解质溶液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及答案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 题及答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1单元课时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补充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爆鸣气 C.天然气 D.纯净的无污染的空气 2.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下列不易区别其真伪的方法是() A.测定密度 B.放入稀硫酸中 C.放入盐酸中 D.观察外观 3. NaCl、Cl2、NaClO、Cl2O5、HClO4是按某一规律排列的。下列物质系列中也完全按照此规律排列的是() A.Na2CO3、C、CO2、CO、NaHCO3 B.Na2S、S、Na2S2O3、SO2、 H2SO4 C.NH3、NO、N2、NO2、NaNO3 D.P2O5、H3PO4、Na3PO4、 Na2HPO4、NaH2PO4 4.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5.想一想,NaOH(固)、P2O5(固)、无水CaCl2(固),为什么可归为一类。据此从A~D中选出一种最适宜与这三种物质归为一类的是 ()

A .浓硫酸 B .氯化钠溶液 C .碱石灰 D .生石灰 6.据报道,2003年12月26日,重庆开县发生了天然气矿井“井喷”事件,喷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硫化氢(H 2S ),氰化氢(HCN )等多种 有毒气体,造成290多人中毒死亡。你认为喷出的气体是 ( ) A .一种纯净物 B .全部由无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C .全部由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D .由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7.对于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 .CO 2+H 2O====H 2CO 3化合反应 B .Cu(OH)2===CuO+H 2O 分解反应 C. Fe 2O 3+3CO===2Fe+3CO 2 置换反应 D .NaCl+AgNO 3====AgCl↓+NaNO 3复分解反应 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 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刻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 A 、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 、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 、CCl 4是一种化合物 D 、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9.目前有些中小学生喜欢使用涂改液,经实验证明,涂改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的有害物质,二氯甲烷(CH 2Cl 2)就是其中一种。下面是关于二氯甲烷的几种说法:①它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②它是由氯气(分子式为Cl 2)和甲烷组成的化合物,③它的分子中碳、氢、氯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2,④它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一种化合物。这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高温 △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的: 1.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 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会利 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培养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理解,形成解决问题 的思路和方法 4.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用发展的观点, 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方法:质疑、讨论法 〔引入〕上节课我们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型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问〕Fe2O3+3CO? ?高温2Fe+3CO2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都不是) ?→ 上述分类方法有局限性,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这类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各写出一个符合要求条件的化学方程式 ①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②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③非金属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 (练习,讲评) 〔问〕反应:C +O 2??→?点燃CO 2 ,C +2CuO ??→ ?高温2Cu +CO 2↑除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之外,还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氧化和还原反应) 从得失氧角度分析:(学生回答) 〔讨论〕从得失氧角度分析下列三个反应: 反应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基本反应类型 H 2+CuO ?→?△Cu +H 2O C +2CuO ??→?高温2Cu +CO 2↑ CO +CuO ?→?△Cu +CO 2↑ 否 ①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孤立存在还是同时存在? ②若2Na +Cl 2??→?点燃2NaCl 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否符合上述定义?(不符合) 〔结论〕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必定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所学的定义有局限性。 我们从得失氧角度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我们继续讨论其反应的特征

化学 说课稿: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化学....号,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分类》。 (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分类》是人教版高一年级第一册第二章中的第一节内容,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节课特点,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物质分类思想上。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还很少的难点确定为:在掌握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的基础上,学会找标准。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法是教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

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经典练习题

《物质的分类》 每个小题有一个或两个正确选项 1、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指( ) A. 铁单质 B. 铁元素 C. 氧化铁 D. 四氧化铁 2、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P2O5、SO2归为一类,下列物质中,完全符合此共性而能归为此类物质的是() A.CaO B. CO C.SiO2 D. H2O 3、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酸、碱、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盐酸、纯碱、氯酸钾、氧化镁、二氧化硅 B、硝酸、烧碱、次氯酸钠、氧化钙、二氧化硫 C、次氯酸、消石灰、硫酸铵、过氧化钠、二氧化碳 D、醋酸、过氧化钠、碱式碳酸铜、氧化铁、一氧化碳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 D、漂白粉属于纯净物 5、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①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外观澄清、透明 B、胶体微粒粒度在1~100nm之间 C、丁达尔现象 D、分散质粒子能透过半透膜 7.在水泥、冶金工厂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以除去大量烟尘,其原理是() A.丁达尔现象B.电泳 C.聚沉D.电离 8.不能用胶体有关知识解释的现象是() A.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中制豆腐 B.钢笔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牌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

物质的分类 (最新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一节,属于典型的化学核心观念知识。第一章已经从化学研究手段学习了化学实验验观和定量分析观,这一章旨在从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离子反应观、氧化还原观)出发,引领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因此,本节内容的主要功能与价值在于:1). 将已有较为零散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和已有知识上升到较为系统的化学思想方法——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2).元素观、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寻找、认识纷繁多样的化学物质; 3).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学习、研究陌生物质的性质; 4).丰富对物质认识的角度,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视角。 2.课标及学情分析 课程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生已有知识:1).对物质的初步分类; 2).生活中的分类及其作用(感性认识)。 学生已有能力:1).能利用分类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初步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学生可能的发展障碍点:1).熟练地根据物质性质及组成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的形成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 初步认识较为系统的核心分类; 3. 复习、整理酸类物质的通性。 (二)过程与方法(重难点) 1. 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 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 3. 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讨论活动,认识到分类的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关键在于分析组成和性质差别;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从分类角度寻找、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问题及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元素与物质分类说课稿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说课稿(鲁科版) (第一课时)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本节课出自鲁教版高中化学1第二章第1节。本节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及物质的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了解掌握各类物质间的反应关系;第二课时学习胶体的概念及其性质。就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一)学生情况和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将初中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也可为后面大量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 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 上千万种物质;元素与物质的关系;使学生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 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建立起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了解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 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如何以元 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 类的重要意义,了解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其中学生主 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现任务,而且更 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对于提高学 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 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化学的热情。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考, 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分类的方法与观点,对物质进行研究,掌握物质的分类,以及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的关系。 难点: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 对策:通过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思考,查阅有关资料,再在课堂上解析、比较加深学生理解; 同时在掌握了分类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掌握各物质间的反应关系。最后再通过教师精讲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从而加深巩固本节课我们所学习的知识。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练习题

1.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淀粉溶液B.食盐水C.牛奶D.碘酒 2.下列制备溶胶的方法可行的是() ①0.5mol·L-1BaCl2溶液和等体积2mol·L-1H2SO4溶液混合并振荡②把1mL饱和的FeCl3溶液逐滴加入20mL的沸水中,边加边振荡③把1mLNa2SiO3溶液加入10mL1mol·L-1HCl溶液中用力振荡 A.只有①②B.只有①③C.只有②③D.都可行3.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都能透过滤纸B.都呈红褐色 C.具有相同的颗粒直径D.都存在布朗运动 4.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5.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6.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通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滤纸 C.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出现明显光带 D.溶液稳定,放置后不会生成沉淀;胶体不稳定,放置会生成沉淀 7.下列反应进行分类时(按初中的方法),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Zn+H2SO4=ZnSO4+H2↑B.2KClO32KCl+3O2↑ C.S+O2SO2 D.H2+Cl22HCl 8.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盐、钙盐的是()A.石灰石B.Ca(OH)2 C.CaCO3 D.CH4 9.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丁达尔效应 B.可以通过滤纸 C.布朗运动 D.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 10.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A.观察外观B.丁达尔效应 C.布朗运动D.加热 11、下列物质中既属于无机物,又属于碱的是() A.Na2CO3 B.CH3OH C.CH3CH2OH D.Cu(OH)2 12、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nm~100n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的大小和这种纳米粒子大小具有相同的数量级的是() A.溶液B.悬浊液C.胶体D.乳浊液 13、土壤胶体颗粒带负电荷,因此土壤中施用含氮总量相同的下列化肥时,肥效最差的是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是“研究物质的方法与程序”延续,下为以元素为主线的物质分类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知道元素如何组成物质(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按元素的分类观,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家族,从而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10多种元素可以组成上千万种不同的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2)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由对单个物质的认识向对一类物质的认识转变(2)体现分类观的应用,形成元素族初步观念;同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元素的资源意识,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形成物质的元素观和分类观 (2)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分类的依据 难点:以元素常见化合价找出常见物质并指出这些物质所属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王顺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能与在座的各位评委、老师在一起学习交流,我非常高兴。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类。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分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课题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结合《2013云南省中学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要求,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应用知识,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以致用,形成多种能力,在复习中加深和领会。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分类”是初中化学的精髓内容,是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从教材的第二单元开始就涉及一直到第十二单元,它贯穿初中化学的始终,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所以,它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由于它涉及20多个基本概念,而且知识点分散,相关的题型多变,所以它又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该部分知识是中考中的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开放性题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以及分析归纳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身边化学物质的分类。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酸碱盐等身边化学物质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通过物质的分类学习,可以为今后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身边化学物质之间之间的关系网络,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化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考纲解读 1、新课标要求: 课程目标: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考纲解读 主要内容: (1)、能从组成上识别各类物质。 (2)、能说出各类常见物质的名称。 二、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学会审题获取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思考、分析推理的能力 2、通过标杆题揭示的方法、规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知识总结+练习)

二、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物质的分类 (1) (2)酸性 (3) (4) (5)练习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B. 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 酸分子中有几个H 原子即为几元酸 D. 盐电离时,只生成一种阳离子,一种阴离子 E. 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F. 酸酐一定是氧化物 G .凡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H .凡酸性氧化物都能直接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练习2、判断下列物质所属类别 氨气 、水 、硫化氢 、 氯化氢 、氧化钠 、氧化铝 、 二氧化碳 、五氧化二磷 、 二氧化硫 、氯化镁 、氯化亚铁 、 氯化铁 、氯化铵 、氢氧化钙 、氢氧化钾 、氢氧化铁 、硫酸 、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盐 SO 2+ CaO= 碱性氧化物+H 2O →可溶性碱 Na 2O+ H 2O = 碱性氧化物+酸→盐+ H 2O Na 2O +HCl=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盐 Na 2O+CO 2= 酸+金属→盐+氢气 H 2SO 4+Fe= 酸+碱性氧化物→盐+ H 2O H 2SO 4+ CuO=

酸+碱→盐+ H 2O H 2SO 4+ Ba (OH )2= 酸+盐→盐+ 酸(强酸→弱酸、难挥发→易挥发) H 2SO 4+Ba(NO 3)2= H 2SO 4+Na 2CO 3= 碱+酸性氧化物→盐+ H 2O NaOH+CO 2= 碱+酸→盐+ H 2O NaOH+ H 2SO 4= 碱+盐→盐+ 碱(反应物均可溶、生成物之一为难溶或难 《练习》 1.下列含有相同元素的化合物组是 A.O 2 O 3 B .CO CO 2 C.KCl AlCl 3 D.NaHCO 3、NaHSO 4 2.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盐酸 B.空气 C.Fe 3O 4 D.大理石 3.下列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存在的 是: ( ) 锌 1.5mg ,锰1mg,这里的碘、镁、锌、锰是指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物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