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的正常及临床意义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的正常及临床意义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的正常及临床意义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的正常及临床意义

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血清电解质检测、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其他血清酶检查、内分泌激素检测

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一、空腹血糖(FBG)检测

特点:是诊断糖代谢紊乱的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指标。以空腹血浆葡萄糖检测较为方便,结果也最可靠。

易受肝脏功能、内分泌激素、神经因素和抗凝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参考值] ①葡萄糖氧化酶法:3.9-6.1mmol/L ②邻甲苯胺法:3.9-6.4 mmol/L

[临床意义]――是目前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程度的主要指标

1.增高:FBG

?增高而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时,称为空腹血糖过高;

?FBG增高超过7.0mmol/L时称为高血糖(hyperglycemia)

根据FBG水平将高血糖症分为3度:

◆FBG 7.0~8.4 mmol/L 轻度增高

◆FBG 8.4~10.1mmol/L 中度增高

◆FBG大于10.1mmol/L 重度增高

◆FBG超过9mmol/L(肾糖阈)尿糖即可呈阳性。

(1)生理性增高:餐后l-2h、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

(2)病理性增高

①各型糖尿病

②内分泌疾病:甲亢、巨人症等

③应激性因素:颅压增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等

④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强的松等

⑤肝脏和胰腺疾病:严重的肝病、坏死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⑥其他:高热、呕吐、腹泻、脱水、缺氧等

2.FBG减低

?低于3.9mmol/L时:血糖减低

?低于2.8mmol/L时:低血糖症

(1)生理性减低:饥饿、长期剧烈运动、妊娠期等

(2)病理性减低:胰岛素过多、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肝糖原贮存缺乏

急性乙醇中毒、先天性糖原代谢酶缺乏、消耗性疾病、非降糖药物影响、特发性低血糖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概述:是检测葡萄糖代谢功能的试验;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

现多采用WHO推荐的75g葡萄糖标准OGTT,分别检测FPG和口服葡萄糖后30min、lh、2h和3h的血糖和尿糖。

糖代谢紊乱时,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急剧升高,或升高不明显,但短时间内不能降至空腹水平(或原来水平),此为糖耐量异常或糖耐量降低。

OGTT的适应证:

①无症状,随机血糖或FBG异常,有一过性或持续性糖尿者

②无症状,但有明显的糖尿病家族史

③有症状,但FBG未达到诊断标准者

④妊娠期、甲亢、肝病时出现糖尿者

⑤分娩巨大胎儿或有巨大胎儿史的妇女

⑥原因不明的肾脏疾病或视网膜病变

[参考值]-----FPG 3.9-6.lmmol/L

◆口服葡萄糖后30min~lh,血糖达高峰(一般为7.8 ~9.0mmol/L),峰值<11.1mmol/L

◆2h血糖(2hPG)<7.8mmol/L

◆3h血糖恢复至空腹水平

各检测时间点的尿糖均为阴性

[临床意义]

?是糖尿病和低血糖症的重要诊断性试验。

?诊断糖尿病、判断糖耐量异常、鉴别尿糖和低血糖症,还可用于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

1.诊断糖尿病:

1)具有糖尿病症状,FPG>7.0mmol/L

2)OGTT血糖峰值>11.1mmol/L,OGTT2hPG>11.1mmol/L

3)具有临床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尿糖阳性者。

2.判断(耐量异常IGT)

1)FPG<7.0 mmol/L,2hPG为7.8-11.1mmol/L,且血糖到达高峰时间延长至lh后,血糖恢复

正常的时间延长至2-3h以后,伴有尿糖阳性者为IGT。

2)约1/3能恢复正常,l/3仍为IGT,l/3最终转为糖尿病。

3.平坦型糖耐量曲线

1)FPG降低,口服葡萄糖后血糖上升不明显,2hPG仍处于低水平状态。

2)胰岛B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4.储存延迟型糖耐量曲线

a)服葡萄糖后血糖急剧升高,提早出现峰值,且大于11.1mmol/L,而2hPG又低于空腹水平。

b)常见于胃切除或严重肝损伤。

5.鉴别低血糖

①功能性低血糖:FPG正常,口服葡萄糖后出现高峰时间及峰值均正常,但2-3h后出现低血糖,见

于特发性低血糖症。

②肝源性低血糖:FPG低于正常,口服葡萄糖后血糖高峰提前并高于正常,但2hPG仍处于高水平,

且尿糖阳性。常见于广泛性肝损伤、病毒性肝炎等。

糖尿病及其他高血糖的诊断标准(书本379)

四、血清C-肽检测

概述: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

不受肝脏和肾脏胰岛素酶的灭活,仅在肾脏中降解和代谢。与外源性胰岛素无抗原交叉,见其生成量不受外源性胰岛素的影响,检测c-肽也不受胰岛素抗体的干扰。

[临床意义]――常用于糖尿病的分型诊断;可以指导胰岛素用量的调整

1.C-肽水平增高:①胰岛B细胞瘤;②肝硬化

2.C-肽水平减低:

1)见于糖尿病

2)C-肽释放试验:释放曲线低平提示1型糖尿病;释放延迟或呈低水平见于2型糖尿病

3)C-肽水平不升高,而胰岛素增高,提示为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

五、糖化血红蛋白GHb检测

概述:糖化血红蛋白是在红细胞生存期间HbA与己糖(主要是葡萄糖)缓慢、连续的非酶促反应的产物。

HbA1c(与葡萄糖结合)含量最高,占60%-80%,是目前临床最常检测的部分。

GHb对高血糖,特别是血糖和尿糖波动较大时有特殊诊断价值。

[参考值] HbA1c 4%~6%

[临床意义]―――水平反映了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

?筛检糖尿病

?预测血管并发症

?鉴别高血糖

第二节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

一、血清脂质检测:胆固醇(cholestero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磷脂(phospholipid)、游离脂肪酸(FFA)

(一)总胆固醇测定

作为某些疾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危险因素。使用降脂药物治疗后的监测

[临床意义]

作为诊断指标,TC不够特异,也不够灵敏;常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发病和疗效观察的参考指标[参考值]:0.56-1.70mmol/L

(二)三酰甘油测定

适应症:

?①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高脂血症的分类

?②对低脂饮食和药物治疗的监测

[参考值] >5.72mmol/L :升高

[临床意义]

必须在空腹12-16h后静脉采集TG测定标本,以排除和减少饮食的影响

1.TG增高:冠心病;原发性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肥胖症、糖尿病、痛风等。

2.TG减低

低β-脂蛋白血症和无β-脂蛋白血症

严重的肝脏疾病、吸收不良、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二、血清脂蛋白检测

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 LP(a) (一)乳糜微粒测定

特点:半衰期短,食物消化需要4-6h,故正常空腹12h后血清中不应有CM。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常见于I型和V型高脂蛋白血症。

(二)高密度脂蛋白(HDL)测定

特点:抗动脉粥样硬化因子。临床上一般检测HDL胆固醇(HDL-C)的含量来反映HDL水平

[临床意义]

1. 增高: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冠心病的发生。HDL与TG呈负相关,也与冠心病的发病呈负相关。

2. 减低: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感染、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三)低密度脂蛋自测定

特点:LD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因素之一

临床上以LDL胆固醇(LDL-C)的含量来反映LDL水平

[临床意义]

1.LDL增高

①判断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LD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LDL水平增高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

②其他: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等LDL也增高。

2.LDL减低:见于无β-脂蛋白血症、甲亢、吸收不良、肝硬化等。

(四)脂蛋白(a)测定―――LP(a)

特点: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子

LP(a)水平高低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基本不受性别、饮食和环境的影响

【临床意义】

LP(a)增高

①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

窄或中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LP(a)>497mg/L的中风危险性增加4.6倍。

?动脉粥样硬化的单项预报因子

?是否存在冠心病的多项预报因子之一

②Ⅰ型糖尿病、肾病、炎症、手术或创伤后以及血液透析后等

三、血清载脂蛋白检测

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称为载脂蛋白。

一般分为apoA、apoB、apoC、apoE和apo(a),每类中又分有若干亚型。

(一)载脂蛋白AI测定

载脂蛋白A(apoA)是HDL的主要结构蛋白,

apoA具有清除组织中的脂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ApoAI在组织中的浓度最高,因此,apoAI为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

[临床意义]

1.增高

1)直接反映HDL水平。

2)预测和评价冠心病的危险性, apoAI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因此apoAI是诊断冠心病的

一种较灵敏指标。

2.减低

①家族性的apoAI缺乏症、家族性α脂蛋白缺乏症(Tangier病)等。

②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等。

(二)载脂蛋白B测定

ApoB是LDL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

正常人空腹所检测的ApoB为ApoB-100

[临床意义]

1.增高

①可直接反映LDL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在预测冠心病的危险性方面优

于LDL和CHO

②高β-载脂蛋白血症、糖尿病、甲减等

2.减低:见于低β-脂蛋白血症、无β-脂蛋白血症、apoB缺乏症、恶性肿瘤、甲亢、营养不良等。(三)载脂蛋白AI/B比值

可采用apoAI/apoB比值代替HDL/LDL比值作为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

[临床意义]

apoAI/apoB<1 对诊断冠心病的危险性较血清TC、TG、HDL、LDL更有价值。

第三节血清电解质检测

一、血清阳离子检测

(一)血钾测定

适应症:高血压、服用利尿剂或泻药、心律失常、已知有其他电解质紊乱、急性和慢性肾衰竭等[参考值] 3.5-5.5mmol/L

[临床意义]

1.血钾增高:>5.5mmol/L时称为高血钾症

(1)摄入过多:高钾饮食、静脉输注大量钾盐等

(2)排出减少:急性肾衰少尿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长期使用储钾利尿剂、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

泌钾障碍等

(3)细胞内钾外移增多:组织损伤和血细胞破坏、缺氧和酸中毒、药物作用、家族性高血钾性麻痹、如应

用甘露醇、高渗葡萄糖盐水等静脉输液等

2.血钾减低:<

3.5mmol/L称为低血钾症

? 3.0-3.5mmol/L 轻度

? 2.5-3.0mmol/L 中度

?<2.5mmol/L 严重

(1)摄入不足:长期低钾饮食、禁食和厌食等;饥饿、营养不良、吸收障碍等。

(2)丢失过多:

?呕吐、长期腹泻、胃肠引流等

?肾衰多尿期、肾小管性酸中毒等使钾丢失过多

?应用排钾利尿剂

(3)分布异常

细胞外钾内移见于应用大量胰岛素、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碱中毒等

细胞外液稀释如心功能不全、大量输入无钾盐液体时,细胞外液被稀释导致血钾减低。(二)血钠测定

其主要功能在于保持细胞外液容量、维持渗透压及酸碱平衡,维持肌肉、神经正常应激性的作用

[参考值]135-145mmol/L

[临床意义]

1.血钠增高:>145mmol/L,并伴有血液渗透压过高者,称为高血钠症

(1)摄入过多:进食过量钠盐或输注大量高渗盐水等。

(2)水分摄入不足:水源断绝、进食困难、昏迷等。

(3)水分丢失过多大量出汗、烧伤、长期腹泻等

2.血钠减低:<135mmol/L ―――低血钠症

原因:丢失过多、细胞外液稀释、消耗性低钠、摄入不足

﹙三﹚血钙测定

血清中的钙以蛋白结合钙、复合钙﹙与阴离子结合的钙﹚和离子钙的形式存在.

[参考值]

总钙: 2.25~2.58 mmol/L

离子钙:1.1 ~1.34 mmol/L

[临床意义]:>2.58mmol/L称高钙血症;<2.25mmol/L称低钙血症

?血钙增高见于溶骨作用增强、肾功能损害、摄入过多、吸收增加

?低钙血症见于:、成骨作用增强、甲减、骨转移、、吸收减少、摄入不足、长期低钙饮食其他:急性和慢性肾衰竭、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妊娠后期哺乳期需钙量增加

二、血清阴离子检测

(一)血氯测定

适应症:①酸硷平衡紊乱②水钠平衡紊乱③重症监护病人出现危险情况时。

[参考值] 95-105mmol/L

[临床意义]

l.血氯增高:>105mmol/L ―――高氯血症﹙hyperchloremia﹚

摄入过多、排出减少、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呼吸性碱中毒、低蛋白血症

2. 血氯减低:<95mmol/L称为低血氯症

(1)摄入不足饥饿、营养不良、低盐治疗等

(2)丢失过多严重呕吐、腹泻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呼吸性酸中毒,血

HCO3-增高,使氯的重吸收减少

第五节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

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约有25%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发病早期无典型症状,约50%AMI病人缺乏心电图的特殊改变,此时,由于心肌损伤所致的生物化学改变对诊断AMI尤为重要。特点:

①具有高度的心脏特异性②心肌损伤后迅速增高,并持续较长时间

③检测方法简便快速④其应用价值已有临床所证实

(一)肌酸激酶测定

肌酸激酶(CK)也称肌酸磷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

适应症:

?有临床和ECG表现的典型心肌梗死、介入疗法有禁忌症的病人、治疗血栓溶解的评价、心绞痛病人危险分级

?骨骼病变

?监测心肌和骨骼疾病

?监测癌症病人的治疗

[参考值] 酶偶联法(37℃)

男性:38~174U/L 女性:26 ~140U/L

[临床意义]――――受性别、年龄、种族、生理状态的影响

①男高于女②新生儿偏高③黑人约为白人的1.5倍④运动后CK明显增高

1.CK增高:(1)急性心肌梗死(2)心肌炎和肌肉疾病(3)溶栓治疗(4)手术

2.CK减低:长期卧床、甲亢,激素治疗等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CK是由2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形成3个不同的亚型

①CK-MM(CK3),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CK-MM可分为MM1,MM2,MM3亚型。MM3是CK-MM 在肌细胞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②CK-MB(CK2),主要存在于心肌中

③CK-BB(CK1)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肺、肠等组织中。

正常人血清中以CK-MM为主,CK-MB较少,CK-BB极微

[参考值] ①CK-MM :94%-96%;②CK-MB<5% ;③CK-BB:极少或无

[临床意义]

1.CK-MB增高

(1) CK-MB对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总CK,其阳性检出率达100%,有高度的特异性

发病后3-8h增高,9-30h达高峰,48-72h恢复正常水平。与CK比较,其高峰出现早,消失较快,对诊断发病较长时间的AMI有困难,但对心肌再梗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CK-MB高峰出现早者较出现晚者预后好

(2)其他心肌损伤,CK-MB也可增高

(3)肌肉疾病及手术CK-MB/CK常小于6%,以此可与心肌损伤鉴别

2. CK-MM增高

(1)AMI:CK-MM亚型对诊断早期AMI较为灵敏。CK-MM3/CK-MM1大于0.5,即可诊断为AMI。

(2)其他:骨骼肌疾病、重症肌无力等CK-MM均明显增高。手术、创伤等也可使CK-MM增高。

3. CK-BB增高

(1) 神经系统疾病

(2) 肿瘤

(四)乳酸脱氢酶

乳酸脱氢酶(LD 以心肌、骨骼肌和肾脏含量最丰富,其次是肝脏、脾脏、胰腺、肺脏和肿瘤组织,红细胞中LD含量也极为丰富。较高的灵敏性,但特异性较差

[参考值] ①连续监测法:104~245U/L ②速率法:95 ~200U/L。

[临床意义]

1.心脏疾病

出现晚(8-18h开始增高),24-72h达到峰值,持续6-10d。如果AMI病程中LD持续增高或再次增高,提示梗死面积扩大或再次出现梗死。

2.肝脏疾病肝脏实质性损伤

3.恶性肿瘤

4.其他:贫血、肺梗死等

(五)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检测

5种同工酶:即LD1(H4)、LD2(H3M)、LD3(H2M2)、LD4(HM3)和LD5(M4)。

其中LD1、LD2主要来自心肌,LD3主要来自肺、脾组织、LD4、LD5主要来自肝脏,其次为骨骼肌。

二、心肌蛋白检测

(一)心肌肌钙蛋白T (cTnT)测定

当心肌细胞损伤时,cTnT便释放到血清中。对诊断心肌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参考值] ①0.02-0.13ug/L ②>0.2ug/L为临界值③>0.5ug/L可以诊断AMI [临床意义] :特异性优于CK-MB

心肌损伤后血清中cTn浓度迅速增高,其升高的倍数往往会超过CK或CK-MB的变化,升高时间与CK-MB相似,但释放持续时间较长,因而可保持cTn较长时间的高水平状态。故cTn既有CK-MB升高时间早、又有LD1诊断时间长的优点

1.诊断AMI―――是诊断AMI的确定性标志物

AMI发病后3-6h即升高,10-24h达峰值,恢复正常需要10-15d。其诊断AMI特异性明显优于CK-MB 和LD。对非Q波性、亚急性心肌梗死或CK-MB无法诊断的病人更有价值。

2.判断微小心肌损伤――微小心肌损伤(MMD), 只有检测cTnT才能确诊。

3.预测血透病人心血管事件―――及时检测血清cTnT浓度变化,可预测其心血管事件发生。cTnT增高

提示预后不良或发生猝死的可能性增大。

4.其他

①可作为判断AMI后溶栓治疗是否出现冠状动脉再灌注、评价因手术期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心肌受损程度的较好指标

②钝性心肌外伤、心肌挫伤、严重脓毒血症所致的左心衰时cTnT也可升高。

(二)心肌肌钙蛋白I测定

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nin I)可抑制肌动蛋白中ATP酶活性,使肌肉松弛,防止肌纤维收缩。心肌损伤时,cTnI即可释放入血液中,血清cTnI变化可以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程度。

[参考值] ①<0.2ug/L ②>l.5Ug/L为临界值

[临床意义]――诊断AMI、评价小范围心肌梗死、评价溶栓治疗效果、不稳定心绞痛病人的预后

(三)肌红蛋白(myoglobin,Mb)测定

正常人血清Mb含量极少,当心肌或骨髓肌损伤时,血液中的Mb水平升高,对诊断AMI和骨骼肌损害有一定价值。

[参考值]①定性:阴性②定量:ELISA法50-85 ug/L、RIA法6-85ug/L

[临床意义]

1.诊断AMI

在AMI发病后30min-2h即可升高,5-12h达到高峰,18-30h恢复正常,所以Mb可作为早期诊断AMI的指标,明显优于CK-MB和LD。

2.判断AMI病情Mb持续增高或反复波动,提示心肌梗死持续存在,或再次发生梗死以及梗死范围扩展等。

3.其他骨骼肌损伤、肾功能衰竭等

AMI的心肌酶学和心肌蛋白变化

指标增高时间h 峰值时间h 恢复正常时间h 灵敏度% 特异性%

CK 3-8 10-36 72-96

CK-MB 3-8 9-30 48-72 17-62 92-100

LD/ LD1 8-18 24-72 144-240

cTnT 3-6 10-24 240-360 50-59 74-96

cTnI 3-6 14-20 120-148 6-44 93-99

Mb 0.5-2 5-12 18-30 50-59 77-95

第五节其他血清酶检查

一.淀粉酶及其同工酶检测

淀粉酶(AMS) 主要来自胰腺淀粉酶同工酶P(P-AMS)和腮腺淀粉酶同工酶S(S-AMS)

[参考值]

①AMS总活性Somoyi法:800-1800U/L ;染色淀粉法:760-1450U/L

②同工酶S-AMS :45%-70%P-AMS :39%-55%

[临床意义]

1.AMS活性增高

(1)胰腺炎:血清AMS 6-12h开始增高,12-72h达到峰值,3-5d恢复正常。

AMS诊断胰腺炎的灵敏度高,特异性不高。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囊肿、胰腺管阻塞时AMS

(2)胰腺癌:胰腺癌早期AMS增高

(3)非胰腺疾病:腮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上腹部手术后、机械性肠梗阻、胆管梗阻、急性胆囊炎等、

服用镇静剂、酒精中毒病人、肾功能不全。

2.AMS活性减低:常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检测

(一)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测定

概述: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昼夜节律性变化,因而用测定24 h尿中17-OHCS 水平来显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变化。

[参考值]-①男性:13.8-41.4 umol/24h ②女性:11.0-27.6 umol/24h

[临床意义]

1.17-OHCS增高: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如库欣综合征、异源ACTH综合征等。另外,甲亢、肥胖症、女性男性化。腺垂体功能亢进等尿中17-OHCS也增高。

2.17-OHCS减低:见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如Addison病、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肝硬化等17-OHCS也可减低。

(二)尿17-酮皮质类固醇测定

是雄激素代谢产物的总称。女性、儿童尿中17-KS含量高低反映了肾上腺皮质内分泌功能,而男性尿中17-KS含量则反映了肾上腺和睾丸的功能状态。

[参考值]①男性:34.7-69.4umol/24h ②女性:17.5-52.5umol/24h

[临床意义]:17-KS在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方面不如17-OHCS

1. 17-KS增高: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睾丸癌、腺垂体功能亢进、女性多毛症等。

2. 17-KS减低: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腺垂体功能减退、睾丸功能低下等。

脑脊液、胸水、腹水常规及生化检查

?脑脊液是存在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

?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发生器质性病变时,可引起其成分改变。

标本采集

压力:80-180mmH2O 0.78-1.76KPa

送检要求:新鲜、快速

送检顺序: tube1 细菌

tube2 生化、免疫

tube3 常规(细胞计数和分类)

tube4 病理(怀疑恶性肿瘤时)

(一)CSF一般性状的检查

1. 颜色:无色透明

黄色黄变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黄疸(STBI> 256umol/L, CSF TBI>8.6umol/L)、椎管阻塞

?红色: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损伤(二者的鉴别要点)

?乳白色化脓性脑膜炎

?绿色绿脓杆菌脑膜炎

?褐黑色脑膜黑色素瘤

2.透明度

?病毒性脑炎、乙脑清晰透明、微浊

?结核性脑膜炎毛玻璃样浑浊

?化脓性脑膜炎乳白色浑浊

3.凝固物

?炎症时出现薄膜和凝块

?急性化脑1-2h 凝块或沉淀物

?结脑12-24h 薄膜状细丝

?蛛网膜下腔阻塞黄色胶冻状

(二)化学检查

蛋白质(清蛋白)检查:Pandy test: 阴或弱阳;定量试验:0.2-0.45g/L(腰穿)

蛋白质含量增加: 各种脑膜炎、出血、脑脊液循环障碍、鞘内IG合成增加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葡萄糖测定: 2.5-4.5mmol/L

葡萄糖含量减少:化脑、结脑、脑膜白血病、低血糖

氯化物测定: 120-130mmol/L

氯化物减少:结脑、化脑、低氯血症

(三) 显微镜检查

细胞计数: 0-8×106/L

细胞计数增多:NS感染、NS肿瘤、脑寄生虫、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NS系统感染性疾病:

◆化脑白细胞1000-20000×106/L,中性粒为主

◆结脑白细胞<500 ×106/L,中性粒、淋巴和浆细胞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白细胞一般<1000 ×106/L 淋巴细胞为主

NS肿瘤性疾病正常或稍高,淋巴细胞为主

脑寄生虫病可升高,嗜酸粒细胞为主

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性,RBC明显增加,WBC增高中性粒细胞为主

细菌学检查

直接涂片

革兰染色镜检

抗酸染色

一.漏出液和渗出液

漏出液(transudate): 非炎性积液渗出液(exudate): 炎性积液

二. 浆膜腔积液检查项目

(一). 一般性状颜色、透明度、比重、凝固性

(二). 化学检查

蛋白检测

粘蛋白定性: Rivalta 李凡他试验

总蛋白定量: 漏出液<25g/L 渗出液>30g/L

葡萄糖测定

漏出液葡萄糖含量与血糖相近

渗出液葡萄糖含量明显减少

(三). 显微镜检查

1.白细胞计数漏出液<100x106/L 渗出液>500x106/L

2.分类

漏出液正常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

渗出液中性粒细胞化脓性和结核性积液早期

淋巴细胞结核性、梅毒性引起的积液

嗜酸粒细胞气胸、血胸、过敏引起的积液

三. 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诊断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血清补体检测细胞免疫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自身抗体检测感染免疫检测

第一节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D和IgE 五大类

一、免疫球蛋白G(IgG)检测

特点:含量最多和最主要的Ig、机体再次感染的重要抗体、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Ig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孕期22-28周胎儿血IgG浓度与母体相等,出生后母体IgG逐渐减少,随后逐渐增加,到

16岁前达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⑴IgG 增高;是再次免疫应答的标志。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二、免疫球蛋白A(IgA)检测

特点:血清型和分泌型IgA(SIgA)两种、前者占血清总Ig的10%-15%,后者存在于分泌液中;SIgA与这些部位的局部感染、炎症或肿瘤等病变密切相关。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随年龄增加,到16岁前达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⑴IgA增高: 见于IgA型MM、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IgA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三.免疫球蛋白M(IgM)检测

特点:是分子量最大的Ig、是初次免疫应答反应中的Ig、是抗原刺激后最早出现的抗体天然同族凝聚素(抗A、抗B)、冷凝集素及伤寒沙门菌的抗体均属此类

[临床意义]

⒈生理性变化从孕20周起,胎儿自身合成大量IgM,8-16岁前达成人水平

⒉病理性变化

⑴IgM增高:见于初期病毒性肝炎。单纯IgM增高提示为病原体引起的原发性感染,若脐血中IgM>

0.2g/L时,提示宫内感染

(2)IgM降低:见于IgG型重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症等

四、免疫球蛋白E检测

特点:血清中最少的一种Ig、它是一种亲细胞性抗体,是介导Ⅰ型变态反应的抗体、

与变态反应、寄生虫感染及皮肤过敏等有关

[临床意义]

⒈生理性变化;婴儿脐血IgE水平很低,12岁时达成人水平

⒉病理性变化

⑴IgE增高:见于IgE型MM、重链病以及各种过敏性疾病

⑵IgE降低:先天性或获得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长期用免疫抑制剂

五、血清M蛋白检测

特点:M蛋白(M protein)或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它是一种单克隆B细胞增殖产生的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迁移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及其分子片段[临床意义]:检测到M蛋白,提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第二节血清补体检测

补体(complement,C)是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糖蛋白

一、总补体溶血活性检测主要反映经典途径补体的综合水平

二、补体C1q检测是构成补体C1的重要组分

三、补体C3检测:是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关键物质、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临床意义]

1 生理性变化随年龄增长,12岁达成人水平

⒉病理性变化

①增高: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等

②减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SLE和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等

因此检测C3对这些疾病诊断有价值

四、补体C4检测

特点:是一种多功能β1-球蛋白、在补体活化、促进吞噬、防止免疫复合物沉着和中和毒素等方面发挥作用

病理性升高:各种传染病、急性炎症和组织损伤等

病理性降低:自身免疫性肝炎、狼疮性肾炎、SLE等

五.补体旁路B因子检测

特点:是一种不耐热的β球蛋白、B因子是补体旁路活化途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又称C3激活剂前体[临床意义]

?增高: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综合征。

?减低:肝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第三节细胞免疫检测

一、T细胞亚群的检测﹙一﹚T细胞花结实验﹙二﹚T细胞转化实验﹙三﹚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

二、B细胞分化抗原检测

三、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检测

四、细胞因子检测

﹙一﹚T细胞花结形成试验

因其操作简便易行曾被广泛使用,但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逐渐被检测CD抗原方法所取代

﹙二﹚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

T细胞表面有多种特异性抗原。WHO﹙1986年﹚统称其为白细胞分化抗原

CD3+代表总T细胞

CD3+/CD4+代表T辅助细胞﹙Th﹚

CD3+/CD8+代表T抑制细胞﹙Ts﹚

[临床意义]

①CD3+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

②CD3+/CD4+(Th﹚降低: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

③CD3+/CD8+(Ts﹚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

④CD4+/CD8+﹙Th/Ts﹚比值降低:见于艾滋病

⑤监测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时CD4+/CD8+比值增高,预示排斥

⑥CD3+、CD4+、CD8+较高且有CD1+、CD2+、CD5+、CD7+增高则可能为T细胞型急淋性白血病

二、B细胞分化抗原检测

①升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且有SmIg、HLA-D表达﹚

②降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使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后

三、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检测:NK细胞活性作为机体抗肿瘤和抗病毒感染的指标之一

第四节肿瘤标志物检测

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者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或升高的一类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和酶类肿瘤标志物。

一、蛋白质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一)甲胎蛋白(AFP)测定

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出生后合成受到抑制。

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发生恶性病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重新开始合成AFP。量明显升高

对诊断肝癌及滋养细胞恶性肿瘤有重要价值

[参考值]:RIA或ELISA法< 25μg/L

[临床意义]

1.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增高,约50%>300μg/L,约18%AFP不升高。

2.生殖腺胚胎肿瘤、胃癌或胰腺癌时,血中AFP 含量也可升高

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时AFP也有升高,通常<300μg/L

4.妊娠3-4个月开始升高;7-8个月达高峰,但多低于400μg/L。

(二)癌胚抗原测定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是一种富含多糖的蛋白复合物

胎儿早期的胃肠道及某些组织合成CEA,孕六个月以后含量逐渐降低,出生后含量极低

[参考值]ELISA法和RIA法<5μg/L

[临床意义]

1.CEA明显增高:胰腺癌、结肠癌、乳腺癌、胃癌、肺癌

2.动态观察一般病情好转时,CEA浓度下降,加重时可升高

(三)前列腺特异抗原测定: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是一种由前列腺分泌的单链糖蛋

白, 在前列腺癌时明显升高。

80%以结合形式存在,复合PSA(c-PSA);20%的以游离PSA形式存在PSA(f-PSA)

[参考值]

RIA法和CLIA法:t-PSA<4.0μg/L,f-PSA<0.8μg/L f/t比值>0.25

[临床意义]

1.前列腺癌60%-90%患者t-PSA明显升高;外科切除后,明显降低

2.若见PSA水平升高,即有转移或复发的可能

3.良性前列腺瘤、前列腺肥大或急性前列腺炎时,约有14%的患者t-PSA水平升高(4-10μg/L);若f/t比值

<0.1,提示前列腺癌

二、糖脂肿瘤标志物检测

(一)糖链抗原19-9测定: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是一种糖蛋白。

[临床意义]

胰腺癌、肝胆和胃肠道疾病时血中CA19-9的水平可明显升高。

是胰腺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与CEA同测敏感性可提高

(二)癌抗原50测定

癌抗原50(cancer antigen50,CA50)为一种肿瘤糖类相关抗原。对肿瘤的诊断无器官特异性。

增高见于87%的胰腺癌,80%的胆囊癌,73%的原发性肝癌等。

(三)癌抗原125测定: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125,CA125)为一种糖蛋白性肿瘤相关抗原,存在于卵巢肿瘤

的上皮细胞内。对诊断卵巢癌有较大临床价值。

(四)癌抗原15-3测定:癌抗原15-3(cancer antigen15-3,CA15-3)糖蛋白

乳腺癌时,30%-50%的患者明显升高

早期乳腺癌阳性率低,不能用于早期诊断和筛查

三酶类肿瘤标志物检测

α-L-岩藻糖苷酶(AFU)溶酶体酸性水解酶

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增高,是原发性肝癌的标志物之一。

【临床意义】

1. 81.2%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U水平增高,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阳性率达93.1%。

2.动态观察对判断肝癌疗效、预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四、肿瘤标志物的选用

同一种肿瘤可含多种标志物,而一种标志物可出现在多种肿瘤。选择特异标志物或最佳组合有利于提高肿瘤诊断的阳性率。

动态检测有利于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也有利于复发、转移和预后判断。

肿瘤标志物的选择

AFP CEA PSA CA19-9 CA50 CA125 CA153 AFU

原发性肝癌 1 1

结肠癌 1 2

前列腺癌 1

胰腺癌 3 1 2

卵巢癌 1

乳腺癌 2 1

第四节自身抗体检测

由于自身免疫而产生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AID)。

一、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有IgM型,IgG、IgA、lgD和IgE型,

用乳胶凝集法,测出的主要是IgM型

[临床意义]

类风湿性疾病时,RF的阳性率可高达70%-90%

类风湿关节炎的阳性率为70%。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也见RF阳性

本试验的特异性不高,应予鉴别

二、抗核抗体检测

(一)抗核抗体检测;抗核抗体检测(ANA)是指抗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主要是IgG,也有IgM、IgA。

检测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

以鼠肝细胞核作抗原时,受检者血清中抗体可与之结合,再加入荧光标记抗人Ig后,胞核区发出黄绿色荧光而胞浆区不发荧光。根据细胞核染荧光的图像可分析为均质型、边缘型、颗粒型和核仁型等四型

[临床意义]

⑴未治疗的SLE,阳性率达80%~100%;活动期SLE 几乎100%阳性。

⑵药物性狼疮(100%)

(二)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谱测定

可提取的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s ENA)由多种相对分子量不同的多肽构成,即双链DNA、Sm、核糖体、scl-70、Jo-1、SS-B、SS-A和RNP等。

利用免疫印迹试验可以对这些抗原的自身(抗ENA)抗体进行检测,用来反映某些自身免疫病的状况。(三)抗DNA抗体测定

分为抗单链、抗双链和抗Z-DNA抗体。

?抗ds-DNA抗体的靶抗原是细胞核中DNA的双螺旋结构,它的检测有临床重要性。

?抗ds-DNA抗体阳性:见于活动期的SLE,阳性率70%-90%。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

?抗ss-DNA抗体阳性:见于SLE(阳性率70%-95%),尤其是合并有狼疮性肾炎。

第六节感染免疫检测

一、细菌感染免疫检测

(一)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溶血素“O”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具有溶血活性的代谢产物,相应抗体称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

[临床意义];阳性表示病人近期内有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常见于活动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肌炎等。

(二)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免疫测定

伤寒沙门菌感染后,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可刺激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副伤寒杆菌分甲、乙和丙三型各自的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也可产生相应的抗体。

1.肥达反应(widalreaction,WR)

用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菌液为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的一种凝集试验。

【参考值】:直接凝集法:伤寒H

【临床意义】o>1:80及H>1:160者有诊断意义

超过参考值升高4倍以上更有价值。

①o、H均升高:提示伤寒可能性大

②o不高、H升高,可能是预防接种或是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③o升高、H不高,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其他沙门菌感染。

2.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抗体IgM测定

IgM抗体于发病后一周即出现升高,有早期诊断价值。

(五)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和DNA测定

抗体阳性表示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DNA检测特异性更强,灵敏度更高。

二、病毒感染免疫检测

(一)TORCH试验

妇产科产前的常规检查项目。包括: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的病原抗体检测。

⒈风疹病毒检测

早孕时发生胎儿先天性风疹感染,新生儿致残致畸率可达80%,主要损害五官神经系统和智力。【参考值】IgM、IgG抗体均为阴性

【临床意义】均阴性注射疫苗保护

IgM抗体出现是否继续妊娠

IgG抗体注意观察滴度变化

⒉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

Ⅰ型和Ⅱ型均有一定的致畸性、先天感染后影响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

抗原检测应用不广泛。抗体检测可分别进行IgM和IgG抗体的检测,IgM型为近期感染,IgG型多为既往感染。

⒊巨细胞病毒﹙CMV﹚检测

巨细胞病毒属疱疹类病毒,其先天感染的致畸性仅次于风疹病毒,主要也是造成神经系统及智力的障碍。实验室可用EIA法测抗CMV- IgM以了解近期感染,抗CMV- IgG可以用流行病学调查。

⒋弓形虫检测

先天性弓型虫感染可引起神经系统,特别是生后远期智力障碍。

IgM 型抗体提示现症感染,IgG型抗体一般提示既往感染。

三、性传播疾病免疫检测

(一)衣原体抗体测定

衣原体包括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三种,其中沙眼衣原体(CT)是引起性传播疾病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①IgM阳性提示近期有CT感染,有利于早期诊断

②IgG在发病后6-8周出现,持续时间较长;提示曾有过CT感染

(二)支原体的血清学检测

对人致病的主要有肺炎支原体、解脲人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道支原体。

[参考值]间接血凝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间接血凝试验的敏感性高于补体结合试验,感染发病后7天出现阳性。

(三)梅毒螺旋体抗体测定

检测非特异性抗体的定性试验: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

?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

?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

检测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的确诊试验:

?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

?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

(三)梅毒螺旋体抗体测定

[临床意义]:梅毒螺旋体反应素试验敏感性高;定性试验阳性的情况下,必须进行确诊试验,若阳性可确诊梅毒。

(四)淋球菌血清学测定及DNA测定

(五)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及RNA测定

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

①筛选试验:ELISA法和快速蛋白印迹法(RWB)均为阴性;

②确诊试验:蛋白印迹试验(WB)和RT-PCR法

筛选试验灵敏度高,特异性不高,有假阳性;筛选试验阳性时应用确诊试验证实。

第七节其他免疫检测

C-反应蛋白检测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能与肺炎双球菌细胞壁C-多糖起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临床意义】

CRP是急性时相反应极灵敏的指标

CRP升高:见于化脓性感染、组织坏死(心机梗死、严重创伤、大手术、烧伤)、恶性肿瘤等。

?鉴别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前者升高,后者不升高

?鉴别风湿热活动期和稳定期:前者升高,后者不升高

?鉴别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前者升高,后者不升高

第三章血栓和止血检测

概述:

一、血管机制

血管收缩――胶原暴露――释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表达组织因子――释放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t-PA)

二、血小板机制

形成血小板血栓,修复血管――血栓素A2 (TXA2) 收缩血管、诱导血小板聚集――释放血小板第3因子(PF3)-激活FⅫ及FⅪ

三、凝血机制

1.凝血活酶生成――

2.凝血酶生成――

3.纤维蛋白生成

激活途径: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共同途径

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1、抗凝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抗凝血酶-Ⅲ(AT-Ⅲ):占血浆生理性抗凝活性的75%,主要灭活FⅩa及凝血酶,对FⅨa、Ⅺa、Ⅻa 等也有一定作用。

蛋白C系统:蛋白C(PC)、蛋白S(PS)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M)等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肝素:主要抗FⅩa及凝血酶,并促进内皮释放t-PA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1.组成:

纤溶酶原(PLG)

t-PA

尿激酶性纤溶酶原激活剂(u-PA)

纤溶酶相关抑制物

2.激活途径: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第一节血管壁检测

血管壁尤其是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或分泌多种促凝物质(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内皮素等)和抗凝物质(如6-酮-PGF1a、凝血酶调节蛋白等),它们参与初期止血过程。

一、筛检试验

(一)出血时间

【原理】将皮肤刺破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血液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BT的长短反映血小板的数量、功能以及血管壁的通透性、脆性的变化;也反映血小板生成的血栓烷A2(TXA2)与血管壁生成的前列环素(PGI2)的平衡关系;以及某些血液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缺乏也会导致出血时间延长。

【参考值】WHO推荐用模板法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template bleeding time,TBT)测定。参考值为(6.9±2.1)min,超过9min为异常。Duke法BT国内已被弃用。

【临床意义】――本试验敏感度和特异性均差,又受诸多因素干扰,故临床价值有限。

1 BT延长见于:

①血小板明显减少:如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GT)和巨血小板综合征(BSS)。

③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如血管性血友病(vW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④血管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

⑤药物影响:如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等)、抗凝药(肝素等)和溶栓药(rt-PA等)。2 2 BT缩短临床意义不大。

(二)束臂试验

【原理】束臂试验(touniguer test)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apillary fragility test,CFT)或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CRT)。通过给手臂局部加压(标准压力)使静脉血流受阻,致毛细血管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皮肤出现出血点的数目来估计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与其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因素有关。如果上述因素有缺陷,血管壁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新的出血点便增多。

【参考值】5cm直径的圆圈内新的出血点,成年男性低于5个,儿童和成年女性低于10个。

【临床意义】――新的出血点超过正常范围高限值为该试验阳性。见于

①血管壁的结构和(或)功能缺陷: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以及其他血

管性紫癜。

②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以及遗传性和获得性血小板功

能缺陷症等。

③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

④其他:如高血压、糖尿病、败血症、维生素C缺乏症、尿毒症、肝硬化和某些药物等。由于本试验在

某些正常儿童和成年人中也可阳性,且试验结果受多种因素干扰,故临床价值有限。

第二节血小板检测

血小板以其数量(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功能(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参与初期止血过程。

一、筛检试验

(一)血小板计数

【原理】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C或Plt)是计数单位容积(L)周围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可以采用镜下目视法,目前多用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检测。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PC低于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 PC<20×109/L可引起自发性出血

1)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骨髓

纤维化晚期等。

2)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SLE、恶性淋巴瘤、上呼吸道

感染、风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DIC、TTP、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3)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肝硬化、Banti综合征)、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

浆)等。

2.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数超过400×109/L为血小板增多。

1)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

期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2)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这种增多是轻度的,多在500×109/L

以下。

(二)血块收缩试验

【原理】血块收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test,CRT)是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Ca2+和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形成凝块。血小板收缩蛋白使血小板伸出伪足,伪足前端连接到纤维蛋白束上。当伪足向心性收缩,使纤维蛋白网眼缩小,检测析出血清的容积可反映血小板血块收缩能力。

【参考值】①凝块法:血块收缩率(%)=[血清(ml)/全血(ml)×(100%-Hct%)]×10-0%,参考值:65.8%±11.0%。②血块收缩时间(h):2h开始收缩,18~24h完全收缩。

【临床意义】

1.减低(<40%)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红细胞增多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hypo(a) fibrinogenmia)、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primary macroglobtr1inemia)等。

2.增高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因子Ⅷ缺陷症等。

第三节凝血因子检测

凝血因子是构成凝血机制的基础,它们参与二期止血过程,目前多数是测定凝血因子促凝活性(F:C)和凝血因子抗原含量(F:Ag),临床上更多用的测定F:C的水平。

一、筛检试验

(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和C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它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参考值】手工法:为31~43s,也可用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必须指出本试验需设正常对照值,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 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X、V、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用于FⅧ、Ⅸ、Ⅺ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anticoagulants)增多;

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1upus anti-coagulants,LA)的常用试验。

2.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thrombotic disease)和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state,PTS),但灵敏度和特异度差。

(二)凝血时间

【原理】试管法:静脉血放入试管(玻璃试管、塑料试管)中,观察自采血开始至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称为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本试验是反映由因子Ⅻ被负电荷表面(玻璃)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即反映内源凝血系统的凝血过程。

【参考值】试管法:4~12min;硅管法:15~32min;塑料管法:10~19min。

【临床意义】

1.CT延长见于:

①因子Ⅷ、Ⅸ、Ⅺ明显减少,即依次分别为血友病A、B和因子Ⅺ缺乏症。

②凝血酶原、因子V、X等重度减少,如严重的肝损伤等。

③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纤维蛋白减少症、DIC等。

④应用肝素、口服抗凝药时。

⑤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时。

⑥循环抗凝物质增加,如肝素和类物质增多等。⑦DIC,尤其在失代偿期或显性DIC时CT延长。

2.C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但敏感度差。

(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原理】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TF或组织凝血活酶,tissue thrombo-plastin),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它是外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PT是监测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的首选指标

【参考值】

1.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必须指出本试验需设正常对照值。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rothrombin ratio,PTR)受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s)/正常人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s)的比值。参考值为1.0±0.05(0.82~1.15)s。

3.国际正常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INR=PTR isi参考值依ISI不同而异,一般为1.0±0.1。ISI(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为国际灵敏度指数,ISI越小,组织凝血活酶的灵敏度越高。因此做PT检测时必须用标有ISI值的组织凝血活酶(tissue thromboplastin)。

【临床意义】

1.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V、Ⅶ、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hyperfibrinolysis)、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hypercoaguable state,HCS)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tls thrombosis,DvT)、多发性骨髓瘤等,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差。

3.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WHO推荐用INR,国人的INR以2.0~2.5为宜,一般不要>3.0,也不要<1.5。

4 PT是监测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的首选指标

5它是外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第四节抗凝系统检测

抗凝系统检测包括临床上常用的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和生理性抗凝因子检测两部分,后者也是凝血系

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

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 1.白细胞分类(DC): 化验介绍: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3-8%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增高见于: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减少见于: 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2)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增多见于: a.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减少见于: a.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增多见于: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4)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增多见于: a.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减少见于: a.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 b.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 (5)单核细胞(M):单核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除吞噬细胞和异物外,

生化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检查项目得临床意义 ----检验科 丙氨酸转移酶(ALT) 增高:肝胆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肝癌、中毒型肝炎、胆管炎、胆囊炎等)、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脑出血等)、骨骼肌组织受损、药物性肝损害(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抗癌药、四氯化碳、酒精、铅、汞等)。 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等)、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转移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 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得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就是黄疸得鉴别。r-谷氨酰转移酶(GGT)又称为r-谷氨酰转肽酶(r-GT) 增高:胰腺癌与泛特氏壶腹癌、胆道梗阻、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避孕药等。 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变活动期、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胆道阻塞、肝癌等。 乳酸脱氢酶(LDH) 增高:心肌梗塞、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肺梗塞、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及肺癌等。(由于各组织中LDH含量较血清高上千倍,微量损伤也足以引起血清LDH升高,故该项检查敏感性较高,正因为如此,其特异性就相对较差, 但这一特点可以用于分析无明显原因升高得LDH及其同工酶,可以为早期 发现无症状肿瘤病人提供线索)。(同工酶有:LD1—LD5) 胆碱脂酶(CHE) CHE就是判断肝脏合成功能得指标,就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得 重要手段。胆碱酯酶在肝脏中合成,然后分泌到血液中。 增高:甲亢、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脂肪肝等。 减低:有机磷与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中毒时,其活性明显降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如肝炎(包括病毒性肝炎、阿米巴肝炎),肝脓肿与肝硬化病人中,约有50%患者ChE活性降低,各种肝病时病情越差,其活性越低,持续降低无回升迹 象者多预后不良;肝、胆疾病都会引起ALT、r-GT升高,往往难以进行鉴别,如果增加ChE测定,可以发现ChE活性降低者均为肝脏疾病,而正常者多为胆道疾病;营养不良时亦可减低。 AST/ALT

生化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生化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2014-01-17 360doc个人图书馆 1、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AL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2、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AST 正常参考值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GG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4、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ALP 正常参考值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5、检验项目乳酸脱氢酶 英文缩写LDH 正常参考值90-245U/L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6、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TBIL 正常参考值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7、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DBIL 正常参考值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8、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IBIL 正常参考值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9、检验项目总蛋白 英文缩写TP 正常参考值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10、检验项目白蛋白

生化指标意义

常见生化指标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胳系统活跃,可使ALP增高。 注意:使用不同绶冲液,结果可出现明显差异。 6.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 肝脏疾病肝外疾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新生儿黄疸慢性活动期肝炎闭塞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胆石症阻塞性黄疸胰头癌肝硬化输血错误 8.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9.血清甘油三酯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可以由遗传、饮食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TG值2.26mmol/L以上为增多;5.65mmol/L以上为严重高TG血症。 降低:常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B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10.血清总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 1、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及分类; 2、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断; 3、CHO增高或过低可以是原发的(包括遗传性),营养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病、肾病等。当CHO值在5.17-6.47 mmol/L时,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边缘;6.47-7.76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水平;>7.76mmol/ L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度危险水平;<3.1mmol/L或<2.59mmol/L为低胆固醇血症。 1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原发性高HDL血症、胰岛素、雌激素、运动、饮酒等。 降低:常见于高脂蛋白血症、脑梗塞、冠状动脉硬化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糖尿病、肥胖等。 12.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生化项目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1、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AL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2、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AST 正常参考值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GG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4、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ALP 正常参考值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5、检验项目乳酸脱氢酶 英文缩写LDH 正常参考值90-245U/L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6、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7、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DBIL 正常参考值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8、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IBIL 正常参考值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9、检验项目总蛋白 英文缩写TP 正常参考值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10、检验项目白蛋白 英文缩写ALB 正常参考值35.00-5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11、检验项目球蛋白 英文缩写GLO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一、肝功全项 (一)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 A/G 1—2.5 用于衡量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A/G比值<1提示有慢性肝实质性损害。动态观察A/G比值可提示病情的发展和估计预后,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A/G比值下降,A/G比值持续倒置表示预后较差。(二)球蛋白 1、增高 (1)、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肝硬化。 (3)、结缔组织病、血吸虫病、疟疾、红斑狼疮。 (4)、慢性感染、黑热病、慢性肾炎等。 2、降低 1、生理性低蛋白血症,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2、低Y-球蛋白血症或先天性无Y-球蛋白血症。 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常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球蛋白降低。 (三)间接胆红素IBIL 1.5-18.0umol/L 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疽、先天性黄疽、肝细胞性(肝炎)或混合性黄疽,也见于阻塞性黄疽。 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辩证关系: 1、三者均高,属肝细胞性黄疽、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癌等。 2、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属阻塞性黄疽,如胆道结石、胆道阻塞、肝癌、胰头癌等。 3、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属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盆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症疾、新生儿黄疽等。 (四)总胆红素TBIL 5.1-20.0cmol/2 1、增高见于 (1)肝细胞性疾病:如急性黄疽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2)阻塞性疾病:如胆石症、胰头癌等。 (3)其他:如新生儿黄疽、败血症、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溶血等。 2、减低无临床意义 (五)直接胆红素DBIL 1.7-6.8umol/L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疽、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六)丙氨酸转氨酶ALT 0-40u/L 增高: 1、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 2、心血重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的肝淤血、脑出血等。 3、骨骼肌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4、其他:某些药物和毒物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氨丙嗪、异烟肼、水杨酸制剂、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七)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0-40u/L 增高: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 ?注:以下各项所述临床意义,仅是表明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定患有某病。请勿随便对号入座!如有疑问请至医院由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等后确诊!!! ?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检验项目???乳酸脱氢酶 英文缩写??? LDH 正常参考值? 90-245U/L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 ??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 IBIL 正常参考值? 0.00-17.39umol/L

2020智慧树,知到《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 临床生物化学是 选项: A:化学、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 B:一门独立学科 C:研究器官、组织、人体体液的生物化学过程 D:以化学和医学知识为主要基础 答案: 【化学、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 2、判断题: 临床生物化学主要以体液为检测对象。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3、判断题: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主要研究与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相关的生物化学标志物及其检测技术和方法。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4、多选题: 目前临床检测标本包括: 选项: A:骨骼 B:脱落细胞 C:血液 D:尿液 答案: 【骨骼 ;脱落细胞 ;血液 ;尿液 】 5、多选题: 目前临床监测对象包括: 选项: A:妊娠期体内胎儿 B:出生后的病人 答案: 【妊娠期体内胎儿

;出生后的病人 】 6、多选题: 目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包括 : 选项: A:急诊生化检验 B:普通生化检验 C:床旁生化检验 D:特殊生化检验 答案: 【急诊生化检验 ;普通生化检验 ;床旁生化检验 ;特殊生化检验 】 7、判断题: 根据不同的疾病,对检验项目进行合理的组合,有利于疾病的诊断、提高疗效和预后评估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8、判断题:

急诊生化检验;开展临床紧急需求的、小规模的检验项目,能迅速地汇报检验结果.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9、判断题: 床旁生化检验:一些小型的生化分析仪放置在病人床旁或医疗现场 ,使得能快捷、方便地得到检验结果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10、多选题: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需要: 选项: A:建立行之有效的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B:增强与临床的沟通及开展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咨询 C: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疾病的预防提供重要的信息答案: 【建立行之有效的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增强与临床的沟通及开展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咨询 ;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疾病的预防提供重要的信息

-血常规、生化指标与临床意义

血常规 1.红细胞(RBC或BLC)参考值:3.8~5.1*10^12 生理功能:(附1) 1、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 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 2、吞噬细胞样的功能,在其细胞膜表面具有过氧化物酶,该酶是典型的溶酶体酶, 它可起着巨噬细胞样的杀伤作用。 3、免疫粘附功能: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C3b结合后,可粘附于灵长目或非灵长 目的红细胞与血小板上(C3b受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特性是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所不及的。 4、防御感染:细胞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免疫粘附后,不仅可以通过过氧化物酶对 它们产生直接的杀伤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吞噬细胞对它们的吞噬作用。因此,红 细胞的免疫功能可以看作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因素之一。 5、免疫功能:识别携带抗原;清除循环中免疫复合物;增强T细胞依赖反应;效 应细胞(B/T)样作用 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代偿性增多(缺氧等),非代偿性增多(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等肿瘤相关及肾盂积水、多囊肾、肾癌等肾脏相关)。 减少: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2.血红蛋白(HB或HGB)参考值:115~150g/L 生理功能: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 增多: 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等;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减少:轻度:血红蛋白<90g/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 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 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1)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0.35~0.45L/L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 增多:血液浓缩;其他同红细胞 降低:同红细胞

常见生化指标临床意义知识讲解

常见生化指标临床意 义

常见生化血液指标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STP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ALB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胳系统活跃,可使ALP 增高。 注意:使用不同绶冲液,结果可出现明显差异。 6.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血清总胆红素TBIL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 肝脏疾病肝外疾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新生儿黄疸慢性活动期肝炎闭塞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胆石症阻塞性黄疸胰头癌肝硬化输血错误 8.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测定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9.血清葡萄糖(GLU)测定的临床意义: 高血糖:某些生理因素(如情绪紧张,饭后 1-2小时)及静注射肾上腺素后可引起血糖增高。病理性增高常见于各种粮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心肌梗塞、肢端巨大症,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腺瘤、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机能亢进症、肾上腺机能亢进症等。颅内出血,颅外伤等也引起血糖增高。 低血糖:糖代谢异常、胰岛细胞瘤、胰腺瘤、严重肝病、新生儿低血糖症、妊娠、哺乳等都可造成低血糖。 10.血清尿素(UREA)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浓度在 8.2-17.9mmol/L时,常见于UREA产生过剩(如高蛋白饮食、糖尿病、重症肝病、高热等),或UREA排泻障碍(如轻度肾功能低下、高血压、痛风、多发性骨髓瘤、尿路闭塞、术后乏尿等)。浓

临床生化检验名词解释

1.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性疾病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感染、肿瘤等情况下,血浆中一系列浓度发生变化的蛋白质的总称,其中大部分蛋白质如AAT、AAG、Hp、Cp、CRP、C3和C4等浓度升高,PA、Alb和TRF等浓度下降。这些血浆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2.苯丙酮酸尿症:苯丙酮酸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先天性缺乏所致,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 3.双缩脲反应:血清中蛋白质中相邻的肽键(- CO -NH -)在碱性溶液中能与二价铜离子作用产生稳定的紫色络合物。此反应和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与铜离子作用形成紫红色的反应相似,因此将蛋白质与碱性铜的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4.痛风: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由于遗传性和(或)获得性的尿酸排泄减少和(或)嘌呤代谢障碍,导致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形成和沉积,从而引起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常伴尿酸性尿路结石。 5.糖尿病:是一组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6.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正常浓度的胰岛素不能产生正常的生物学反应,即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7.代谢综合征.:是与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多种危险因素在个体内聚集的状态。MS的基础是IR,其主要组成成分是肥胖症尤其是中心性肥胖、2型DM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和高血压。 8.空腹血糖:是指8 ~10h内无任何热量摄入时检测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 9.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或其他糖与血红蛋白的氨基发生非酶催化反应的产物(一种不可逆的糖化蛋白)。 10.低血糖症:是指血糖浓度低于参考值水平下限,临床出现以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糖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一般以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 8mmol/L时作为低血糖症的标准。 11.载脂蛋白:脂蛋白中的蛋白质具有运脂质的作用故被称为载脂蛋白。 12.LDL受体途径:LDL或其他含ApoB100的脂蛋白如VLDL与LDL受体结合后,内吞入细胞,经溶酶体酶作用,胆固醇酯水解成游离,后者进入胞质的代谢库,供细胞膜等膜结构利用的代谢过程。 13.RCT:HDL将外周细胞中过剩的胆固醇移出并转运至肝脏进行转化和清除。 14.高脂血症: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15.血脂:指血浆中所含的脂类,包括甘油三酯和少量甘油二酯、甘油一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游离脂肪酸。 16.血浆脂蛋白:血浆中的脂类与载脂蛋白组成的一类水溶性的复合物,是血脂的存在及运输形式。 17.水平衡:水平衡是指每天进入机体的水,经机体代谢在体液间转移交换,最后等量地排出体外,使各部分体液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 18.血气分析( blood gas analysis):血气分析( blood gas analysis)是通过血气分析仪直接测定血液的酸碱度、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三项指标,利用公式推算出其他标,由此对酸碱平衡及呼吸功能进行判断的分析技术。 19.实际碳酸氢盐(actual. bicarbonate,AB):实际碳酸氢盐(actual bicarbonate,碱中毒的重要指标,但也受呼吸因素影响而继发改变。4.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nate,SB)20.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SB)指在37℃时用PC02为40mmHg及P02为100mmHg 的混合气体平衡后测定的血浆HC03的含量,是反映代谢性酸碱中毒的重要指标。 21.缓冲碱(buffer base,BB):缓冲碱(buffer base,BB)指血液中具有缓冲氢离子作用的阴

临床生化常用的色原及检测波长

临床生化常用的色原及检测波长 Toos 545nm 苯酚(对氯苯酚)505nm NAD(P)H指示系统,波长340nm,项目:ALT、AST、GLUC己糖激酶法、C K、UREA、LDH等。 苯衍生物类,波长400-410nm,如ALP、GGT、CHE等。 过氧化物酶指示系统,项目:TG、TCH、HDL-C、LDL-C、UA等。 可见光波长及其互补色:可见光波长及其相应被吸收的颜色依次为:红色(630~700nm)、橙色(600~630nm)、黄色(570~600nm)、绿色(500~570nm)、蓝色(435~500nm)、紫色(400~435nm)。 ★540nm: 1. 双缩脲测蛋白:所有蛋白质分子都含有肽键。在碱性溶液中,肽键与铜离子结合,生成蓝紫色化合物,在540nm处吸光度与肽键的数量呈正比关系,可以计算蛋白质含量。 2. 染料结合法测脑脊液蛋白:在柠檬酸存在的酸性条件下,伊红Y燃料离解成阴离子型,染料的黄色消退,使试剂空白吸光度降低;另外,蛋白质多肽链中的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离解生成带-NH3+基团,与染料阴离子的羧基和酚基借静电吸引而结合成红色蛋白燃料复合物,其540nm处吸光度大小与蛋白质浓度呈比例。 ★628nm: 1. 溴甲酚绿法测血清白蛋白:在PH4.2的缓冲液中,白蛋白分子带正电荷,与带负电荷的溴甲酚绿(BCG)生成蓝绿色复合物,在波长628nm处有吸收峰。复合物的吸光度与白蛋白浓度成正比。 ★603nm: 1. 溴甲酚紫法(BCP)测血清白蛋白:BCP溶于PH5.2的醋酸缓冲液中,呈黄色。当它与白蛋白结合后转变为绿色的符合物,在波长603出有最大吸收峰。★650nm: 1. 磷钨酸法测黏蛋白:以0.6mol/L过氯酸沉淀血清中蛋白质时,黏蛋白不被沉淀,仍存留在滤液中,再加磷钨酸使黏蛋白沉淀,然后以酚试剂测定沉淀物中蛋白质的含量。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 临床意义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一、肝功全项 (一)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A/G 1— 用于衡量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A/G比值<1提示有慢性肝实质性损害。动态观察A/G比值可提示病情的发展和估计预后,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A/G比值下降,A/G比值持续倒置表示预后较差。 (二)球蛋白 1、增高 (1)、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肝硬化。 (3)、结缔组织病、血吸虫病、疟疾、红斑狼疮。 (4)、慢性感染、黑热病、慢性肾炎等。 2、降低 1、生理性低蛋白血症,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2、低Y-球蛋白血症或先天性无Y-球蛋白血症。 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常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球蛋白降低。 (三)间接胆红素IBIL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疽、先天性黄疽、肝细胞性(肝炎)或混合性黄疽,也见于阻塞性黄疽。 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辩证关系: 1、三者均高,属肝细胞性黄疽、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癌等。 2、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属阻塞性黄疽,如胆道结石、胆道阻塞、肝癌、胰头癌等。 3、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属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盆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症疾、新生儿黄疽等。 (四)总胆红素TBIL-/2 1、增高见于 (1)肝细胞性疾病:如急性黄疽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2)阻塞性疾病:如胆石症、胰头癌等。 (3)其他:如新生儿黄疽、败血症、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溶血等。 2、减低无临床意义 (五)直接胆红素DBIL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疽、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六)丙氨酸转氨酶ALT 0-40u/L 增高: 1、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 2、心血重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的肝淤血、脑出血等。 3、骨骼肌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4、其他:某些药物和毒物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氨丙嗪、异烟肼、水杨酸制剂、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七)天冬氨酸转氨酶AST0-40u/L

新版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试卷及答案【精】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考试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临床化学 2、前带效应 3、色素原底物 4、溯源性 5、酶的比活性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 、翻译下列英文缩写(英译汉):IFCC 的中文全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文简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CCLS 的中文全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NPP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AMS 为_____________。AChE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RM 为________________。质量保证中的 VIS 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十几个步骤简化为样本采集、样本分析、质量控制、解释报告等四个步骤的过程称为病人身边检验 (床边检验),其英文缩写为_____________ 。(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英文缩写为_________ 。美国临床化学协会的英文缩写为_____________。 3、最早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做出开创性研究的我国科学家是_______________。 4、NCCLS的精密度评价试验中,规定合乎要求的批内不精密度CV范围为_______________,批间不精密 度CV变异范围为_______________,其中的EA来源于_______________的规定标准。 三、单选(每小题1分,共30分) 1、连续监测法测定酶活性的吸光度读数次数应不少于()次 A、2 B、3 C、4 D、7 2、测定待测酶Ex的酶偶联反应A??E?x→B??E?a→C ??Ei→D 之中,关于零级 反应、一级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三个酶催化的都是零级反应 B、Ex和Ea催化的是零级反应,Ei催化一级反应 C、Ex催化的是零级反应,Ea和Ei催化一级反应 D、三个酶催化的都是一级反应 3、测定代谢物Ax的酶偶联反应A B C D Ea Ea Ei x ???→ ???→ ??→ 1 2 之中,关于零级反应、一级反应的描述正 确的是() A、三个酶催化的都是零级反应 B、Ea1和Ea2催化的是零级反应,Ei催化一级反应 得分 阅卷人 得分 阅卷人 得分 阅卷人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注:以下各项所述临床意义,仅是表明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定患有某病。请勿随便对号入座!如有疑问请至医院由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等后确诊!!! 肝功能 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 IBIL 正常参考值 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检验项目总蛋白 英文缩写 TP 正常参考值 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检验项目白蛋白 英文缩写 ALB 正常参考值 35.00-5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检验项目球蛋白 英文缩写 GLO 正常参考值 15-35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检验项目白/球比值

生化项目临床意义及参考范围

1、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 2、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 4、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 5、检验项目乳酸脱氢酶 英文缩写 LDH 正常参考值 90-245U/L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 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 6、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 7、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临床生化检验 名解

急性时相反应(APR): 对炎症与组织损伤得非特异性反应,血浆蛋白质(如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C4、C3、纤维蛋白原与C-反应蛋白等)浓度显著升高,而血浆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浓度则出现相应下降,此炎症反应过程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该过程中出现得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PRP)、增加得蛋白质称为正相APP,减少得蛋白质称为负相APP、 M蛋白:为浆细胞病患者异常浆细胞克隆增殖,而产生得大量单一得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或重链片段,病人血清或尿液中得M蛋白在蛋白电泳时呈现一条色泽深染得窄区带、 C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病人血清中出现得可以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C—多糖得蛋白质,就是急性时相反应时极灵敏得指标,升高早且程度高。 血浆运载蛋白在血浆中能结合其她物质并对之起运输载体作用得蛋白质,如ALB、PA、HDL、LDL、TRF等。 前清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分子量比清蛋白小,电泳位置在清蛋白之前得蛋白质,主要起运输载体与营养蛋白作用。 痛风(gout)由于遗传性与(或)获得性得尿酸排泄减少与(或)嘌呤代谢障碍,导致高尿酸血症,当出现尿酸盐结晶形成与沉积,并引起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尿酸性尿路结石时,即为痛风,严重者有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痛风就是一组疾病,高尿酸血症中10%~20%发生痛风、 氨基酸血症:氨基酸或其中间代谢物或其旁路代谢物在血液中增高称为氨基酸血症 空腹血糖FPG:就是指8小时内不摄入含热量得食物后,所测得得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FPG 为糖尿病最常用检测项目,若空腹血糖浓度不止一次高于7、0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就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与)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得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就是其特征。长期高血糖将导致多种器官得损害、功能紊乱与衰竭,尤其就是眼肾神经、心脏与血管系统。两种病理过程参与糖尿病得发病机制:胰岛β细胞得自身免疫性损伤及机体对胰岛素得作用产生抵抗、妊娠期糖尿病指在妊娠期间任何程度得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发作、 低血糖症指血糖浓度低于空腹参考水平下限、低血糖由多种原因引起,其症状主要就是由交感神经兴奋与脑缺血所致,临床分为空腹性低血糖与反应性低血糖。其诊断主要依据多次连续测定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或在发作时测定血糖与OGTT、胰岛素与C肽等其她相关指标。反应性低血糖一种临床疾病,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有餐后症状,毛细血管血或动脉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5~2。8mmol/L、 OGTT: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2小时内做系列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以评价不同个体对血糖得调节能力得一种标准方法,并对确定健康与疾病个体也有价值、OG TT比空腹血糖更灵敏,但重复性差。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1)空腹血糖受损(IFG):反映了基础状态下糖代谢稳态得轻度异常。(2)糖耐量减退(IGT):反映负荷状态下机体对葡萄糖处理能力得减退、(3)糖调节受损(IGR):作为糖尿病得前期阶段,将IFG与IGT统称为IGR、它们可单独或合并存在、胰岛素抵抗IR:就是指单位浓度得胰岛素细胞效应减弱,即机体对正常浓度胰岛素得生物反应性降低得现象,就是2型糖尿病得肥胖等多种疾病发生得主要诱因之一。 糖化血红蛋白GHb:就是血红蛋白与血糖进行非酶促反应结合得产物,她们得糖基化位点就是血红蛋白β链N末端得缬氨酸残基,其生成就是一个缓慢得不可逆过程,生成量与血糖得浓度与高血糖存在得时间相关。反映过去6~8周得平均血糖浓度,为评估血糖得控制情况提供可靠得实验室指标。 高脂蛋白血症:就是指血浆中CM、VLDL、LDL、HDL等脂蛋白有一种或几种浓度过高得现象。血脂血浆脂类简称血脂,包括游离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甘油三酯、糖酯、游离脂肪酸等,无论就是外源性或内源性脂类均以脂蛋白复合体形式在血液循环中运输、 载脂蛋白脂蛋白中得蛋白部分称为载脂蛋白。它构成并稳定脂蛋白得结构,修饰并影响与脂蛋白代谢有关得酶得活性,还可以作为脂蛋白受体得配体,参与脂蛋白与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得结合及其代谢过程。 LDL受体途径 LDL或其她含ApoB100、E得脂蛋白如VLDL、β—VLDL均可与LDL受体结合,内吞入细胞使其获得脂类,主要就是胆固醇,这种代谢过程称为LDL受体途径。该途径依赖于LDL受体介导得细胞膜吞饮作用完成。

临床生化检验知识点

1、糖酵解:指从葡萄糖至乳糖的无氧分解过程,可生成2分子ATP。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途径。最终产物:乳酸。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红细胞。 2、糖氧化——乙酰CoA。有氧氧化是糖氧化供能的主要方式。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 H2O,可生成36或38个分子的ATP。 3、糖异生:非糖物质转为葡萄糖。是体内单糖生物合成的唯一途径。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防止乳酸中毒。 4、血糖受神经,激素,器官调节。 5、升高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A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糖异生),肾上腺素(促进糖原分解)。 降低血糖激素:胰岛素(B细胞分泌)(唯一) 6、糖尿病分型:Ⅰ型:内生胰岛素或C肽缺,易出酮症酸中毒,高钾血症,多发于青年人。 Ⅱ型:多肥胖,具有较大遗传性,病因有胰岛素生物活性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 特殊型及妊娠期糖尿病。 7、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症状加随意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FVPG)≥7.0 mmol/L;(OGTT)2h血糖≥11.1 mmol/L。初诊需复查后确证。 8、慢性糖尿病人可有:白内障(晶体混浊变形),并发血管病变以心脑肾最重。 9、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有: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阳性,高酮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多<40岁,年轻人),高渗性糖尿病昏迷(NHHDC,血糖极高,> 33.6mmol/L,肾功能损害,脑血组织供血不足,多>40岁,老年人),乳酸酸中毒(LA)。 10、血糖测定: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GOD-POD法)。己糖激酶法(HK):参考方法(>7.0mmol/L称为高血糖症。<2.8mmol/L称为低血糖症。) 11、空腹低血糖反复出现,最常见的原因是胰岛β细胞瘤(胰岛素瘤)。胰岛B细胞瘤临床特点:空腹或餐后4—5h发作,脑缺糖比交感神经兴奋明显,有嗜睡或昏迷,30%自身进食可缓解故多肥胖。 12、血浆渗透压=2(Na+K)+血糖浓度。 13、静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动脉血糖。 14、血糖检测应立即分离出血浆(血清),尽量早检测,不能立即检查应加含氟化钠的抗凝剂。 15、肾糖阈:8.9—10.0mmol/L。 16、糖耐量试验:禁食10—16h,5分钟内饮完250毫升含有75g无水葡萄糖的糖水,每30分钟取血一次,监测到2h,共测量血糖5次(包括空腹一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