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川大学经济学说史课件

四川大学经济学说史课件

1

第一章 绪论

一、经济学说史的研究对象与特点

(一)经济学说:在一定社会形态下,人们或社会集团对社会生产关系的观点或理论体系。

(二)经济学说的研究对象:关于经济学说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

(三)经济学说的特点:历史性、阶级性

二、经济学说史的主要内容

(一)奴隶社会的经济学说(5世纪以前)

1.奴隶主的经济学说。反映在著作和政策中。研究:

(1)如何管好奴隶劳动;

(2)如何巩固奴隶制度和奴隶主的统治地;

(3)如何管好奴隶主的家庭经济。

2.奴隶的经济学说,反映在奴隶起义和暴动提出的口号,也反映在早期基督教中。

(二)封建社会早期和兴盛时期的经济学说(5-15世纪)

1.封建主的经济学说:维护封建制度,尤其是封建土地制度;研究当时的商品经济

2.封建农奴的经济学说:反映在农民起义与暴动所提出的口号中(没有基督教)

(三)封建社会晚期的经济学说(15-17世纪):重商主义(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最初形态)

1.早期重商主义

2.晚期重商主义:体现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要求;重视政策的制定

(四)古典政治经济学(17世纪中叶-19世纪初)反映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1.产生原因:产业资本(农业、工业、建筑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壮大。

2.地位: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

3.代表(1)英国:亚当·斯密,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

(2)法国:布阿吉尔贝尔,魁奈

(五)庸俗政治经济学(19世纪上半期)完全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经济学

1.产生原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尖锐化

2.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萨伊

(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世纪40年代以后)

1.产生:(1)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西斯蒙第,蒲鲁东

(2)空想主义经济学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2.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七)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

1.德国的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

2.边际效用学派

3.马歇尔(将政经变成经济学)的经济学说

(八)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西方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张伯伦(美),琼·罗宾逊(英)

2.宏观经济学:瑞典学派,凯恩斯(英)

三.经济学说史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的方法(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2.阶级分析的方法(与一定的阶段、阶级、阶层相结合)

3.比较分析的方法(同其他各时期相比较、同一时期内的相互比较)

四.学习经济学说史的意义

1.帮助我们进一步学好政治经济学,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解。

2

2.丰富我们的经济学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可以做到有分析,有鉴别地吸取某些经济理论的合理因素,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对将来从事经济学说和教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 西欧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的经济学说

第一节 古代希腊的经济学说

一.古代希腊经济学说的产生的历史背景

1.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2.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是古希腊的奴隶主经济学说

3.古希腊奴隶主阶级较系统的经济学说出现在希腊城邦进入危机的时代。

二.古代希腊经济学说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1.色诺芬《经济论》(最早使用“经济”)与《雅典的收入》

2.柏拉图《理想国》与《法律轮》

3.亚里士多德《政治论》与《伦理学》

三.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1.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它研究的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评判是否管理好的标准是能否使财富不断增加;

2.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物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用 拥护自然经济,又不反对简单商品交换(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3.十分重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最重要的职业(手工业是一种“粗俗的技艺”)

4.肯定了分工的必要性,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

(1)认为分工提高了商品的质量

(2)局限性在于认为分工不会使产品变得更便宜。

5.不知道价值问题,但了解商品价格的波动依存于供给与需求的变化

6.货币有不同的作用:流通手段&贮藏手段,货币还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原因:货币可以购买到一切有用物)

四.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1.在《理想国》中,第一个提出了理想国家的方案及健全国家的三个阶层。

2.国家三个阶层的划分(原则:正义原则,即按照人们的天性分别任事)

(1)自由民阶层(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最低阶层

(2)战士阶层(平时从事体育活动,锻炼体魄,战时保卫国家)

(3)哲学家阶层(执政者),最高阶层

3.组织原理考察了社会分工问题(分工的依据——人们的秉性,即血统论)

4.除了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民阶层可以拥有私有财产以外,战士和哲学家都不应该拥有私有财产和家庭(私有财产和家庭会养成人们的利己和贪欲之心,引起人们的矛盾)

5.农业应该成为理想国的经济基础,同时肯定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必要性

6.货币是为日常交换服务的,意识到货币可以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五.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

1.提出了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的国家组织(最大的不同在于通过加强中等阶层的势力,实行有限的奴隶主阶级民主政体来巩固奴隶制度)

2.进一步发展了色诺芬关于“家庭管理”理论

(1)家庭管理包括研究家庭中成员之间的关系,研究致富的技术

(2)家庭成员关系包括主与奴(首要关系),夫与妻,双亲与子女的关系和生财之道

3.认为“家庭管理”和“货殖”是不同的(生财之道的两种)

3

(1)家庭管理是为了取得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以便消费,目的是有限的,它的限度是消

费,是自然的

(2)货殖是以货币为目的的交换,目的在于无限的追求货币财富,其目的是无限的,

是反自然的。 判断是否合乎自然的标准:合乎人类和事物的本性

4.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任何别的一种商品(不论是物品还是货币)来表现,货币使商品成为同类的或相等的。

第二节 古代罗马的经济学说

一.古代罗马的经济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1.罗马历史一般分为三个时期:(1)王政时期(前8-6世纪,从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

(2)共和时期(6-1世纪,奴隶制形成,征服意大利)

(3)帝国时期(264-476年,形成规模最大奴隶制帝国)

2.476年,罗马帝国在奴隶起义,平民斗争和蛮族入侵的共同打击下灭亡

二.古代罗马经济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

1.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的代表人物及著作——重视农业

(1)克优斯·贾图 《论农业》

(2)玛尔库斯·铁伦提乌斯·瓦罗 《论农业》3卷

(3)玛尔库斯·图里乌斯·西塞罗

(4)珂鲁麦拉 《论农业》12卷

2.格拉古兄弟(提比略·格拉古和盖约格拉古)的土地改革

(1)限制大土地所有者占有土地的份额

(2)给无地农民分配土地

3.古代罗马奴隶阶级的经济学说,斯巴达克起义(消灭奴隶制,把土地交给奴隶和平民)

4.早期基督教经济学说的代表人物:奥格里·奥古斯丁。

三.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

1.贾图的经济思想

(1)奴隶主应用心经营农业,因为农业是罗马人最重要的职业

(2)主张奴隶主应该自给自足,但倾向于发展农庄的商品生产。

2.瓦罗的经济思想

(1)对生产工具进行划分:①能讲话的工具(奴隶)

②发不出分音节声音的农具(牛马)

③无声的农具(马车)

(2)把农业置于首要地位,劝告奴隶主应该亲身料理自己的农庄

(3)奴隶制庄园应该保持自给自足,注意维护奴隶制自然经济。

3.西塞罗的经济思想

(1)作为奴隶主代表,不承认奴隶劳动是罗马得以生存的基础(与到底是工人养活了

资本家,还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的观点类似)

(2)认为农业是罗马人最好的职业

(3)赞扬大商业反对小商业,认为奴隶主不该从事卑贱的小商业(与亚里士多德相反)

4.珂鲁麦拉的经济思想:一方面非常注意使奴隶能对劳动感到兴趣,劝告奴隶主改变对奴隶的态度,另一方面,他又感到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土地所有制已不能给奴隶主带来有利收入,提出了把农业交给隶农经营。

四.早期基督教的经济观点

1.早期基督教

4

(1)产生时间:公元1-2世纪

(2)主要观点:反对富人剥削,宣扬基督会再次降临人间并建立人人平等,普遍幸福

的千年王国。

(3)代表作:《启示录》 (《约翰启示录》或《圣经》)

(4)公元2世纪下半期后,基督教被改造为麻痹人民的工具。

教会的任务不在于解放奴隶,而在于使奴隶驯良

2.奥古斯丁的经济观点

(1)认为所有人都应当劳动,只从事精神劳动,而很少从事或不从事体力劳动是懒惰

的标志,体力劳动与精神劳动都值得尊敬。

(2)农业被看成高于一切的行业,对商业则采取非难态度(与亚里士多德相同):为糊

口谋生而从事小商业是情有可原的,但以盈利为目的的大商业是不能容忍的。

(3)提出了公平价格的概念。

①公平价格的概念最初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是用来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都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

②公平价格又称为“通行平价”或“真实价格”,实际上平价价格就是平均价格,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第三节 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和兴盛时期的经济学说

一.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和兴盛时期经济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1.西欧封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1)产生和形成时期(5-10世纪)

(2)兴盛和发展时期(11-15世纪)

(3)瓦解及资本主义形成时期(15-17世纪末)

2.西欧封建制度是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3.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明显提高,是从10和11世纪后开始的。那时,农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兴起,对外贸易兴盛。13-14世纪,欧洲形成南北两大主要贸易区,即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13世纪起,货币地租在西欧流行

4.从11世纪后半期开始,罗马教廷依靠自己日益增长的实力,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僧侣,建立了教皇在宗教事务和世俗事务方面的无限权力。在以封建帝王为首的世俗权力和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力这两大集团的斗争中,宗教势力占据上风。

5.中世纪教会学说主要是经院哲学

(1)经院哲学概念:在教会学院里讲习的基督教哲学。基本任务在于用繁琐空洞的形

式主义抽象推理方法来维护基督教教条与教义,在观察生活实际的一切现象时并

非观察现象的内在联系,而是观察它们是否符合圣经中的教义及教父的信条。

(2)13世纪初,多米尼克僧侣团建立。其目的是同异教徒作斗争,用《圣经》中的信

条及教父的教义迁就人间的实际生活。

二.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和兴盛时期经济学说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1.多米尼克经院哲学正统派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 《神学大全》

2.异教及农民起义的经济要求

(1)异教的代表人物

①阿尔诺德:剥夺教会的一切世俗权利,把财产交给世俗封建主

②约翰·威克利夫:国王不仅有权夺回教皇权力,且有权为国家利益没收教会土地 ③胡斯:反对教会僧侣的剥削和压迫

(2)农民起义的代表人物

①约翰·博尔:不平等不是由于人们的天生区别造成的,而是人为造成的,揭露了

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提出财产私有,普遍平等的要求

5 ②约翰·杰士卡:哈博尔派领导者,主张恢复早期基督教教会组织与教义,取消私

有制,取消一切贵族特权与等级区别,实行公有制

③托马斯·闵采儿:消灭整个封建制度和剥削阶级,建立现世的天国

3.其他经济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1)尼科尔·奥雷斯姆:《论货币的最初发明》,第一本系统论述货币的著作,

分析了货币的起源,性质,规律

(2)卡罗律斯·莫利诺斯:《论契约与高利贷》,论证了收取利息的合理性

三.托马斯·阿奎那的经济学说

1.阿奎那的封建农奴制度论

(1)主要依据“自然法”的观点论述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

(2)在“自然法”观念中,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低级的应该受制于

高级的,私有制不仅符合“自然法”的观念,而且还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础

2.阿奎那的公平价格论

(1)马格努(中世纪神学家)较早论述公平价格,将其看做与生产劳动耗费相等的价格

(2)阿奎那的公平价格观

①继承了马格努的公平价格观,公平价格是商品与商品或与货币之间的均等

②公平价格是由物品效用决定的,物品的公平价格,不是绝对固定的,而是取决于

某种评价,取决于从物品得到的利益的大小

③公平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3.阿奎那的货币论

(1)在货币的作用上,认为货币起辅助与从属作用,不能成为社会财富的代表

(2)在货币的起源与性质上,认为货币由交换产生,交换是人们为了双方共同的利益进

行的有意识的活动,货币就是这种有意活动的结果,货币铸造是统治者的特权,由

统治者决定货币的购买力(货币名目论)

(3)货币价值认识的二重性:既认为货币价值只是君主给予的指定价值,并为领地内的

铸币贬损辩护,对货币是商品,要求有价值稳定的货币。

4.阿奎那的商业论

(1)经济生活中的两种交换

①用物品交换物品或用物品交换货币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②用物品交换货币,但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利

(2)认为赚取利润的大商业是合理的

5.阿奎那的利息论

(1)对放债取利是否罪恶的问题作了肯定的答复

①根据罗马法,商品可分为两类

A.消费物:在使用中就被消费掉的物品(酒,小麦)使用权和所有权是不能被分

割的,这类物品的出借是不应当收取利息的

B.代替物:在使用中并不被消费的物品(房屋,土地)

②货币属消费物,把货币出借给别人使用而收报酬(利息),是不合法的

(2)反驳了取利人提出的“利息是对时间的支付”的观点,认为时间是上帝公平赐给众

人的,对时间索取报酬即欺骗了邻人,也欺骗了上帝

(3)放债取利的两条出路

①出借人出借货币蒙受了损失时,可以同借入人达成补偿协议而不致犯罪,因为这不是出卖货币的使用权,可以避免损失

②出借人以合伙形式把货币委托给商人和手工业者,此时货币所有权仍属于出借人,

6 出借人冒着丧失本金的危险可以索取一部分利息作为担负风险的报酬

第三章 西欧封建社会晚期的经济学说

第一节 西欧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从15世纪开始,西欧封建制度进入瓦解时期

1.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资金基础及劳动力基础

2.地理大发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市场条件

二.在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商业资本曾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1.把自然经济的产品生产状态变为商品交换(加速商品生产)

2.打破封建割据,形成统一的市场(促进国内市场统一和世界市场形成)

第二节 重商主义概述

一.重商主义的概念: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产生的,以流通领域为研究对象并反映商业

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流行于14-17世纪,是资产阶级对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探讨,也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派别。

二.重商主义的一般特征

1.在研究方法上,重商主义采用的是表面现象的或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不触及生产,不揭示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2.在理论观点上:(1)在财富观上,把货币或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2)财富的来源是流通领域

(3)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之外,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致富的源泉

(4)发家致富的信条,少买多卖

3.在实践活动上,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

(1)扩大发展对外贸易,保证货币尽可能多流入国内,少流向国外

(2)通过国家政权加强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3)主张增加人口,因为人口是发展商业与进行海外掠夺的基础,限制人口外流并欢迎

外国人来本国工作。

三.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

1.相同点:都把货币看做财富的唯一形态,都把货币多寡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志

2.不同点:(1)对货币的看法不同

①早期以货币贮藏家的眼光看待货币,主张不断收藏并积累货币

②晚期以资本家眼光看待货币,主张把货币不断投入流通以便带回更多货币

(2)对少买多卖的信条的理解不同

①早期绝对地理解少买多卖,主张绝对少买,最好不买,坚决反对多买

②晚期并不反对多买,只是在多买的同时要卖的更多,以赚取更多的货币

(3)政策主张不同

①早期主张国家要禁止货币输出

②晚期不主张禁止货币输出,并要求货币输出以便扩大对外贸易使国家致富

(4)着眼点不同

①早期只着眼于货币,主张禁止货币输出,在对外贸易中绝对奉行少买多卖

信条,又被称为“货币主义”“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

②晚期主要着眼于对外贸易,主张输出货币,扶持鼓励制造商品的工场手工

业,又被称为“真正的重商主义”“重工主义”“贸易差额论”

四.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1.重商主义的进步性

7 (1)克服了自然经济,强调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主张发展商业,发展对外贸易,这有

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克服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思想

(2)最早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最直接最坦率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

(3)大大促进了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准

备了劳动力和货币资本两个条件

2.重商主义的局限性:在本质上是不科学的

(1)把金银与货币直接等同起来,不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2)货币被作为财富的唯一形态

(3)认为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

第三节 英国的重商主义

一.英国早期的重商主义

1.代表人物及著作

(1)约翰·海尔斯 《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

(2)威廉·斯塔福特 《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一说为约翰·海尔斯所作)

2.主要观点(防止货币外流的措施):

(1)反对铸造不足值的货币

(2)在对外贸易中少买外国商品,特别是奢侈品,工业品等要禁止出口

二.英国晚期的重商主义

1.代表人物及著作:托马斯·孟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2.主要观点:(1)认为商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应该准许货币输出

(3)发展对外贸易

第四节 法国的重商主义

一.法国早期的重商主义

1.代表人物及著作:安徒尔·孟克列钦 《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2.主要观点(除了重视商业外,还重视农业):

(1)在经济政策上表现在民族主义倾向,主张防止外国商业资本侵入,保护与发展本

国对外贸易和工业

(2)强调商人地位,同时对农民表示同情

(3)一方面赞扬货币,认为货币是国家军事圣经:另一方面对货币持否定态度,认为

国家的富裕不是看黄金珠宝,而是看农产品。生活品上丰富与否

二.法国晚期的重商主义

1.代表人物:柯尔培尔

2.政策主张:(1)鼓励制造出口商品的家庭工业

(2)实行保护关税制度,鼓励本国商品出口,限制外国商品进口

(3)积极发展海军,建立庞大军舰和商船,成立经营对外贸易的东印度公司,

远东公司等,加强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

第四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第一节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概述

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概念:继重商主义之后,产生于17世纪中期,完成于19世

纪初期,代表新兴产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英、法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总称

二.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1.英国: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8

2.法国:布阿吉尔贝尔,重农学派(魁奈,杜尔哥)

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特点和贡献

1.本质特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这是区别于庸俗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2.具体特点:(1)最早把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换到生产领域

(2)提出并确定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3)在利润的形态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

(4)分析再生产时,把生产和流通联系起来,把商品流通作为社会再生产过

程中的一个环节

四.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区别

1.与重商主义的关系不同

(1)英:从重商主义过渡是一种自然的逐渐脱离的过程——渐进式

(2)法:一开始就对重商主义采取批判,决裂的态度——革命式

2.对于财富的认识不同

(1)英:强调对财富价值形态的分析并展开详细论述

(2)法:重视财富的物质形态,缺乏对财富价值形态的分析

3.对待农民和农业的态度不同

(1)英:不太重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小农经济事实上已经破产)

(2)法:比较重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色彩和封建外貌

第二节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威廉配第的经济学说

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方面:在重商主义推动下,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已成为当时重要生产方式,资本主

义农场也迅速发展

2.政治方面:1640-1649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

3.思想文化领域:培根哲学思想的建立

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

1.生平与著作

(1)马克思评价配第是一个“轻浮的,掠夺成性的,毫无气节的冒险家”

(2)著作:《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爱尔兰政治解剖》《政治算术》《货币略论》

2.研究方法:

(1)配第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础

①培根的实验哲学(从经验事实出发研究)

②霍布斯的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哲学研究的就是客观存在的“各种集体”,在研究各种机体时,数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配第具体的研究方法

①“和只使用比较级或最高级词语以及单纯作思维的论证相反,我却采用了这样的

方法(作为我很久以来就想建立的政治算术的一个范例),即用数字,重量和尺

度的词汇来表达我自己想说的问题,只进行能诉诸人们的感官的论证和考察在性

质上有可见的根据的原因。”——威廉配第

②表明了不同于重商主义的表面现象研究方法,是科学抽象的初步运用

3.价值理论

(1)没有明确提出价值这个概念,在自然价格的名义下分析价值理论

(2)区别了自然价格(价值)与政治价格(交换价值)

(3)着重分析了自然价格“假如一个人在能够生产1蒲式耳谷物的时间内,将1盎司从

秘鲁的银矿才来的白银运到伦敦来,那么,后这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

9

(4)比较混乱的价值理论——三种价值决定论

①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商品之间的交换实际上是等量劳动间的交换,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A .贡献:a.肯定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b.探讨了商品价值量大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反比)

c.认为财富来源于生产领域

B .缺陷:a .不了解价值的本质,混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和价格

b .只注重对商品价值量的考察

②生产金银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而且生产金银的劳动直接创造价值,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不直接创造价值

A .贡献:认识到生产价值的劳动与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的区别

B .缺陷:没有科学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没有区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③劳动和土地共同决定商品价值(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A .贡献:企图寻求一种衡量价值的简单方法

B .缺陷:土地不能决定价值(出现缺陷的原因:不了解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别

及由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

4.分配理论

(1)工资理论

①工资是维持一个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工资高了,社会将遭受损失;工资低了,会影响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③对配第工资理论的评价:最先提出了劳动价值的原理

(2)地租理论(剩余价值理论)

①从地租的形式考察剩余价值

②地租的本质:地租是农产品价值在扣除工资,种子等生产费用以后的余额

③地租高低的决定因素:劳动者人数的多少和工资的高低

A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越多,剩余劳动越多,地租越高

B .在劳动生产率不变时,工资上涨,地租下降,反之亦然

④对级差地租产生原因的分析:级差地租源于两种原因

A .土地的肥沃程度和离市场的远近不同造成了地租的差异(级差地租Ⅰ)

B .土地肥沃程度相同但由于土地耕种不同带来的地租差异(级差地租Ⅱ)

⑤对配第地租理论的评价:不了解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否定了地租的真正来源。

(3)利息理论

①利息的本质:利息是货币租金,因为有了货币就可以购买土地获取地租,因此贷出

货币也应有收入

②决定利息高低的因素:地租的高低与货币的供求关系(利息两的安全没有问题的情

况下,至少应等于接到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土地的地租;在安

全不可靠的情况,还应加上一笔保险费)

③对配第利息理论的评价:对利息本质认识错误,对决定利息高低因素分析错误

(4)地价理论

①对地价的定义:土地价格就是一定年限的地租

②地价产生的原因:土地私有,耕种土地,要支付地租因而使土地具有价格

③对配第地价理论的评价

A .触及了土地价格的实质,认识到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

B .“一定年限(21)”缺乏科学性

10

5.经济增长理论(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合理的税收政策(反对对资本家征税,主张向地主阶级征税)

第三节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学说

一.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历史条件:产生于18世纪,晚于英国

1.经济方面:工场手工业有了发展,但当时农民负担沉重,工商业发展受影响。国家财政

收入锐减,整个经济陷于崩溃

2.政治方面:正处在封建专制统治的高潮时期

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布阿吉尔贝尔

1.著作:《法国详情》(1695-1696)、《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1705)、《谷物论》(1706)、

《法国的辩护书》(1707)

2.经济理论:

(1)财富观与重农思想(是柯尔培尔重商主义的激烈反对者)

①财富不是金银,而是能够满足人们全部享受的物品

②反对财富来源于流通,认为财富应来源于农业生产与对土地的耕种

③对布阿吉尔贝尔财富观与重农思想的评价

A .标志着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法国的开始(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B .只注重财富的使用价值形态而忽视财富价值形态;认为农业才是财富的来源

(2)价值理论(在市场价格的背后寻找比例价格的名义下研究价值)

①比例价格即交换价值,是由按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按比例分配的动力在竞争,如果某个部门分配的劳动少,生产商品就少,该部门供给少,价格高,利润高,其他劳动将投入该部门,反之亦然

②对布阿吉尔贝尔价值理论的评价

A .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双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启发

B .混同了商品的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是本质的,交换价值是在价值中发生的;

将决定商品的劳动归结为直接生产商品的劳动,混同了生产使用价值和生产价

值的劳动

(3)对货币的观点(对货币持一种矛盾的态度)

①反对货币,认为货币破坏了交换的平衡,使交换可能不等价,商品可能不按比例价格出售 ②赞扬货币,认为货币是商品的谦卑的奴仆,它促进了商品的发展,充当了流通手段 ③总的来看,布阿吉尔贝尔对货币持否定态度(其主要任务是反对重商主义)

(4)经济政策思想:①改革税制,普通征税,取消赋税中的特权

②实行公正的税制原则,“贫者少缴,富者多缴”实行累进税制

③建立谷物自由贸易市场,取消谷物出口的限制

第五章 重农学派对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第一节 重农学派概述

一.什么是重农学派

是法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形成于18世纪下半期。创始人是魁奈,主要代表人物有魁奈和杜尔哥。以农业生产作为研究对象,发展了布阿吉尔贝尔等人的重农思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重农主义的经济理论和经济纲领,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

二.重农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18世纪50-70年代,法国的情况比布阿吉尔贝尔时期更恶化

1.在农业方面,封建性农业被严重破坏,农民受到封建封建统治阶级无休止的剥削与压迫,生活凋敝

2.在工业方面,工商业对外贸易不振并恶化

11

3.在财政方面,国库空虚,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绝境

三.重农学派的特点

1.重农学派的研究方法:自然秩序

(1)概念:自然秩序被认为是上帝为人类社会幸福安排的一种秩序,既支配自然界,也

支配人类社会,一个国家要按自然秩序实行政策才会富强,否则就会进入病

态,要医治这种病态,需要强有力的人物来进行医治才能恢复到健康状态

(2)进步性:提出按规律发展思想,经济学要研究经济规律并用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发展

(3)局限性:把自然秩序看作是一种永恒(坚定不移、不可破坏)的生产方式

(4)用自然秩序方法对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分析,封建秩序是不符合自然秩序

的,是人为秩序,人为秩序是应以自然秩序为基础,资本主义符合自然秩序

2.重农学派的理论原则:农业是生产“纯产品”的唯一生产部门

(1)概念:纯产品指土地生产的农产品在扣除了种子,肥料,工资以及其他一切生产

费用之后的剩余部分

(2)基于纯产品的财富观:真正的财富是农产品,只有农业才是财富的来源,工业只是财富的相加。

(3)进步性:将剩余价值的产生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3.重农学派的实践政策

(1)大力发展农业(资本主义大农场)

(2)主张税制改革,实行单一的地租税

(3)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四.重农主义学说的资产阶级实质和封建主义外观

1.重农主义学说的资产阶级实质(以资产阶级的视野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分析)

(1)在重视农业和发展农业经济上,阐述了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经营的思想

(2)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这在重农主义学说中得

以实现

2.重农主义学说的封建主义外观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封建制度土地所有权的统治表现的,剩余价值均归土地所

有者占有

(2)“自然秩序”的学说本身披着宗教与封建的外衣,强调开明封建君主的作用,意图

维护与巩固封建制度。

第二节 魁奈的经济学说

一.魁奈的生平与著作

1.生平:24岁(1718年)称为外科医生,60岁(1754年)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2.著作:《经济表》(1758)&《经济表的分析》(1766)

二.魁奈的“纯产品”学说

1.概念: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

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即种子),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

料外,还有剩余产品,这个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离开流通领域,完全从生产领域

寻找剩余价值,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

2.贡献:是魁奈整个经济学说中处于基础的核心地位的思想,开始从生产领域寻找剩余价值,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缺陷:认为只有农业才生产纯产品(农业生产有自然力参与)

三.魁奈的社会阶级结构学说

1.魁奈把当时法国社会划分为三个阶级

12

(1)生产阶级:即从事农业的阶级,包括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其特点是创造纯产品,

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最重要的阶级

(2)土地所有者阶级:包括地主及其从属人员,国王,官吏与教会,其特点是占有纯产品,并以纯产品为生(以地租或租税的形式取得“纯产品”)

(3)不生产阶级:包括工业资产阶级,商业资产阶级及其雇员,其特点是既不创造纯产

品,也不占有纯产品

2.对魁奈社会阶级结构学说的评价

(1)贡献:将社会成员根据不同经济来源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经济来源分析经济现象

(2)缺陷:“纯产品”理论本身有错误导致阶级划分不科学

四.魁奈的资本学说

1.关于资本的物质构成

(1)把生产资料当做资本的唯一形式,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作为生产条件出现,生产条件

在劳动中表现为劳动工具、原材料等生产资料

(2)对资本物质构成的评价 ①贡献:从生产形式把握资本有利于从生产领域去寻找剩余价值的来源

②缺陷:A .把生产资本作为资本唯一的形式,忽略了商品资本与货币资本

B .没有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把握资本,没有把资本看成一种生产关系,从而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永恒化(生产资料并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成为资本)

2.根据资本在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形式,把资本划分为年预付和原预付两种形式

(1)年预付是指每年一次的支出,相当于流动资本

(2)原预付是指多年一次的支出,相当于固定资本

(3)对此种资本划分的评价

①贡献:A.虽未提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概念,但在实质上已做了区分

B.这种划分同社会再生产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并用资本周转时间长短作为划

分标准,也是正确的

C.把年预付和原预付作为生产资料特有的划分也是正确的,比斯密划得更准

②缺陷:A.未从价值增殖角度对资本进行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B.认为工业资本无划分

五.魁奈的《经济表》

1.《经济表》的形式

(1)《原表》(1758)

(2)略表《经济表算学模式》(1766)

(3)修改后的略表(现在的《经济表》)

2.《经济表》的目的和假设条件

(1)目的:用图表形式来说明一个农业大国一年的生产物应该如何在各个阶级之间进行

流通、分配才有利于再生产的进行

(2)6个假设条件:

①整个社会普遍实行的是大规模农业经济

②社会划分为三个主要阶级

③社会资本所进行的是简单再生产

④各阶级之间的流通采取固定不变的价格

⑤商品和货币流通指在三个主要阶级之间进行,不考虑阶级内部流通

⑥不考虑对外贸易

13

3.《经济表》分析的出发点

(1)分析出发点:一年所产生出来的社会总产品,把商品资本作为分析再生产的出发点

(2)对出发点的假定

①流通开始前,生产阶级头衔100亿里弗尔的员预付(10年折旧完成)与20亿里弗尔的年预付

②生产阶级创造出价值50亿里弗尔的总产品

A .从实物形态看,包括40亿里弗尔粮食及10亿里弗尔工业原料

B .从价值形态看,包括10亿里弗尔原预付,20亿里弗尔年预付及20亿里弗尔纯产品 ③流通开始前,不生产阶级有20亿里弗尔工业品,土地所有者阶级有20亿里弗尔货币地租

4.《经济表》流通行为及其结果

(1)《经济表》的五个流通行为

①土地所有者阶级用10亿里弗尔货币向生产阶级购买粮食

②土地所有者阶级再用10亿里弗尔货币向不生产阶级购买工业品

③不生产阶级用10亿里弗尔货币向生产阶级购买粮食

④生产阶级用10亿里弗尔货币向不生产阶级购买工业品

⑤不生产阶级有用10亿里弗尔货币向生产阶级购买农产品原料

(2)《经济表》的流通结果

①土地所有者得到了10亿里弗尔粮食和10亿里弗尔工业品,满足了生活需要

②不生产阶级用原料(工业品)换取了原料(农产品)及粮食,保证了再生产的继续 ③生产阶级得到10亿里弗尔工业品补偿原预付,剩余20亿里弗尔粮食补偿年预付,收回20亿里弗尔货币给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

5.对《经济表》的评价

(1)《经济表》的贡献

①分析出发点及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前提需要实物及价值补偿是科学的

②考察没有积累的简单再生产抓住了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关键

③把生产作为再生产来研究,把流通过程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把货币流通作为资本流通的一个因素

④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过程,各个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都包括在再生产过程中

⑤分析再生产的6个假设条件是运用抽象分析法的成功范例

(2)《经济表》的缺陷和错误

①不生产阶级没有原预付

②社会总产品应该有70亿里弗尔而非50亿里弗尔,(加上20亿里弗尔工业品)

③不生产阶级不生产剩余价值(纯产品)

④除土地所有者工业品作为消费外,其他阶级没有个人消费品

(3)造成《经济表》错误的原因

①受重农主义偏见的影响

②在理论上缺乏科学说明再生产问题的理论前提:价值:C+V+M ,实物: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生产消费品的部类

六.魁奈的经济政策纲领和主张

1.发展大农业经济

2.整顿税收:主要废除其他赋税,实行只向土地所有者阶级征收单一的地租税的政策

3.改革贸易政策:取消各州之间和各州的地区之间商品流通的限制,允许工业品自由进口

14 第三节 杜尔哥的经济学说

一.杜尔哥的生平与著作

1.生平:1749年任索尔堡修道院名誉副院长,1774年出任海军大臣与财政大臣

2.著作:《关于商业的重要问题》(1755)、《市集与市场》(1756)、

《关于财富的形式和分配的考察》(1766)

二.杜尔哥对重农学派理论的发展

1.杜尔哥对阶级结构理论的发展

(1)对魁奈三阶级的划分做了补充,把生产阶级划分为农业资产阶级和农业工人,把不

生产阶级划分为工商业资本家和工商业工人

(2)比较正确地区分了资本家和工人,认为资本家(企业家,制造业主,地主)是大量

资本的所有者,他们靠资本使别人为其劳动,通过垫支获取利润,工人除了能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别人以外,一无所有,因而不能获得利润,只能靠出卖劳动获取工资

2.杜尔哥对工资理论的发展

(1)证明了工人为什么只能获得必要生活资料的工资

(2)工资是指维持工人生存所获得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

(3)证明的途径,通过竞争方法——工资是出卖劳动的价格——工人工资由劳动的出卖

者和购买者共同协商决定——在劳动市场有大量工人供选择——资本家购买讨价最低的劳动——工资只能维持工人生活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

3.杜尔哥对“纯产品”理论的发展

(1)对纯产品来源理论进行了发展

①承认魁奈的思想,认为纯产品来自自然和土地

②认为纯产品是自然赐予劳动者劳动的礼物,只有农业劳动才能生产出纯产品

(2)通过土地所有权同劳动者的分离来说明劳动者提供剩余价值的必然性

(3)对利息,利润的认识

①承认利息,利润这两个范畴的合理性,将资本主义的基本收入划分为工资,利润,利息,地租

②为较高的利息率和利润率辩护,认为利息要承担风险,利润需要投资者参加管理,付出行动,而地租是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不劳而获的

三.杜尔哥的社会改革活动

1.1774取消对谷物贸易的限制

2.1775对运入城市的谷物减税,对特权阶级征收建造接到谁

3.1776取消对酒类贸易的限制,废除了手工业行会及同业工会组织

4.1776年5月,改革失败

第六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

第一节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一.亚当·斯密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

1.在经济上,18世纪50-70年代的英国以工场手工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2.在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斗争集中体现在议会内部

3.在经济思想上

(1)利息理论方面,英国17世纪中期以后,洛克、诺思等对利息问题进行了考察

①洛克认识到利息和地租都是对他人剩余劳动的占有,都是生产条件分配不均的结果

②诺思认为利息是资本的租金,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2)利润理论方面,英国18世纪中期,马西、休谟等考察了利润的问题

15

①马西第一次提出利润是一个独立的范畴,认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从利润派

生出来的

②休谟肯定了马西提出的利润范畴,同时研究了利润同利息的关系

(3)货币理论方面

①洛克主张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就是一种流通工具,应根据货币数量确定商品的价格,从而为货币数量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休谟建立了货币数量论的完整体系,认为货币只是计算劳动量与商品量的工具,货币对劳动量和商品量的关系只是数字对数字的关系

(4)自由贸易理论方面,诺思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就像一个家庭不能生产它所需

的一切产品,必须向别的家庭自由买卖一样,是必然的

(5)建立经济学说体系方面

①坎蒂隆的《商业性质概论》1775,标志着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开始初步形成

②斯图亚特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1767,对于建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做了一个完整的尝试

二.亚当斯密的生平及著作

1.生平:1723年6月5日,斯密出生于苏格兰小镇柯卡尔迪。14岁时,斯密进入格拉斯哥大学。1740年,斯密进入英国牛津大学,1746年毕业回到苏格兰。1748年,斯密成为爱丁堡大学讲师,讲授英国文学史。1751年,斯密回到格拉斯哥大学任教,开始讲伦理学,后改授道德哲学。1764年,斯密担任贵族布莱克公爵的私人教师到欧洲大陆游历(1767年返回)。1776年,斯密出版《国富论》。1787年,斯密出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1790年7月17日逝世)

2.著作:

(1)《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

①《国富论》的地位

A .第一部政治经济学巨著,标志着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面世

B .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生理结构和内在规律在理论形态上的科学反映

②《国富论》介绍

A .《国富论》的目的,阐明财富起源及其产生和增长的条件

B .《国富论》的框架:a.第一篇介绍了分工,货币价值与三个阶级的基本收入

b .第二篇论述资本的性质,积累和用途

c .第三篇论述国民经济史

d .第四篇论述政治经济学体系

e .第五篇论述君主与国家的收入

(2)《道德情操论》1759

三.亚当斯密的研究方法——二重的研究方法

1.一方面,是要揭示经济关系,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本质联系,这是抽象的结合事物本质的方法

2.另一方面是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联系和表面现象的方法

3.这两种方法在斯密的著作中和平相处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货币理论和价值理论

一.斯密的货币理论

1.货币产生原因:货币是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是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而

自发产生的(“自分工确立以来,各时代各社会中,有思虑的人,为了

避免这种不便,除自己劳动生产物外,随时身边带着一定数量的某种物

16

品,这种物品,在他想来,拿去和任何人的生产物交换,都不会被拒绝”)

2.货币用途(职能):主要作为一种流通工具,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也提到过(货币是交

易的媒介,又是价值的尺度)

3.评价:(1)进步性:看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

(2)局限性:未区分货币,铸币,纸币的区别;

没有从理论上说明,而只是从历史事实中加以说明

二.斯密的价值理论

1.价值理论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构成一切商品的真实价格的东西是什么

(2)构成真实价格的各个部分究竟是什么

(3)什么使上述价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时高于其自然价格,有时又低于其自然价格

2.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

(1)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

物而去的的对他人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以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以叫做交换价值

(2)对区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评价

①贡献: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否认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 ②缺陷:在否认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决定因素的同时,又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完全

对立,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仍然有交换价值,这是错误的,实际上,没

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价值决定的双重观点

(1)购买劳动决定价值——“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

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在于它所能购买或这配的劳动量。”即劳动是一切购买的价值尺度

(2)耗费劳动决定价值

①人们要取得任何物品,必须先精力一定的“辛苦”和“麻烦”,这种“辛苦”和“麻烦”就是生产产品必须付出的代价

②物品价值大小与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3)对斯密两重价值决定理论的评价

贡献:①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中,突破了斯密以前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偏见。认

为耗费劳动是生产一切商品的劳动

②区分了价值和价格,从交换价值的角度进行研究,从价格中抽象出了交换价值

③把复杂劳动还原成了加和的简单劳动

缺陷:①在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上,将耗费劳动解释为辛苦和麻烦,而辛苦和麻烦

事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没有一个不变的衡量的标准上,从而带有主观色彩

②在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上,存在严重错误

A.从购买的物化劳动角度讲,实际上是用交换价值决定价值的观点表达意思,

这就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不能决定价值,并且其本身

由价值决定

B.从购买的活劳动角度讲,实际上是用工资决定价值,这就变成了一种循环

论证,因为工资本身体现为一定量的商品,这部分商品的价值决定还需确

定,用一种待确定的价值说明价值是不对的

4.价值由三种收入决定

(1)“斯密教条”:指斯密认为,无论单个产品还是社会总产品,商品价值都只分解为工

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反过来,他用三种收入构成商品价值这种错

17

误观点进行的分析一直被后来几乎所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遵循。

(2)对“斯密教条”的评价

①这种观点是错的,它混淆了价值与收入的关系,收入由价值决定而不是收入决定价值 ②用收入决定价值也是一种循环论证,因为收入本身的价值就需要说明

③“漏掉了不变资本C ,三种收入实际只包括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V 与M )两部分

五.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

1.自然价格即指价值,类似于生产价格:K (成本)+p (平均利润)

2.自然价格是市场价格的轴心,市场价格要围绕自然价格上下波动

3.市场价格波动的原因:供求关系,二者有倾向一致的趋势

4.价值规律是强制执行的,它对生产有调节作用,但也有盲目性

第三节 亚当斯密的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

一.斯密的工资理论

1.工资的概念:是劳动者劳动的报酬,是劳动者生产物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劳动的价格

2.工资的标准:必须至少维持工人的生活甚至还得稍稍超过这个水平去赡养家属

3.工资的变化规律:把工资变化与财富生产的变动联系起来,认为随着财富生产的增加,

对劳动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工资有上涨的趋势

二.斯密的利润理论(剩余价值理论)

1.关于利润本质的见解:根据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利润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在扣

除工资以后的余额

(1)将利润与资本积累联系起来,利润产生是劳动条件与劳动者分离的结果

(2)利润源于工人增加到原材料上的价值的一部分,是可变资本的产物

(3)利润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在扣除工资后的余额

(4)利润是资本家的特殊收入,是独立的经济范畴

贡献:A.将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扩大到一般劳动

B.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考察理解剩余价值,对其来源和本质的认识比重农学派深刻

C.对剩余价值表现形式的认识也比较深刻

缺陷:A.未区分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同特殊形式,混淆了剩余价值和利润、平均利润

B.根据三种收入构成价值的观点认为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

3.利润与利息的关系

(1)利润是一种派生收入,是利润的一部分

(2)利息随利润的变化而变化

4.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因为资本积累的增加会引起劳动需求的增加,而劳动需求的增加会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利润率下降,另外,竞争作用也会使利润率下降资本增加引起产品产量增加,从而促使价格下降,利润减少

评价:结论正确,原因错误(根本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三.斯密的地租理论

1.地租的涵义:地租是指为了使用土地而支付给地主的代价,是地主阶级的一种收入

2.关于地租来源的四种观点

(1)劳动价值论——地租是农业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贡献:将地租同土地私有权联系起来,认识其来源

缺陷:将地租同利润的关系颠倒

(2)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观点——地租是使用土地的自然报酬,是商品价值来源之一

(3)认为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造成垄断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农产品经常供

不应求,为绝对地租理论提供了基础

18

贡献:把地租同土地私有权联系

缺陷:否定劳动价值理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因为垄断价格不以劳动价值理

论作基础

(4)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是自然力参加农业劳动的结果

第四节 亚当斯密的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一.斯密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

1.生产劳动的概念:是直接同资本交换并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劳动,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

2.非生产劳动的概念:是不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不能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

二.斯密的资本理论

1.资本的概念:是资本家赖以将工人的一部分劳动生产者生产的劳动占为所有的手段,是

为了维持生产的进行而取来的预储资源

2.关于资本构成的理论

(1)明确提出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

①固定资本是不经过流通,不更换主人就能给资本家带来利润的资本

②流动资本是经过流通,更换主人才能给资本家带来利润的资本

(2)货币资本和商业资本都是流动资本

(3)对斯密资本构成理论的评价

①划分标准错误,正确划分标准应为周转次数

②划分范围错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仅在生产过程内进行划分才有意义

3.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1)“斯密教条”是分析再生产问题的障碍(从再生产理论前提分析)

①在对产品价值结构分析中,斯密否定了不变资本,只有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②从社会生产分类看,斯密把整个社会的产品都分解为收入,而收入是用于个人消费的,这样就只有消费资料部类而没有生产资料部类

(2)斯密解决障碍的办法

①用划分总收入与纯收入的办法,把不变资本偷偷加进去

A .总收入是一国全年的总产品,一国土地和劳动在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物

B .纯收入是在总收入中减去维持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费用后剩下的供居民自有使

用的部分

②用将收入划分为两种形式的办法肯定了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区别

第五节 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

一.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

1.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受利己主义支配的“经济人”

2.自由竞争机制是“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3.保证实行自由竞争的改革措施

(1)废除学徒规章制度与居住法,实行选择职业的自由

(2)废除限嗣继承法,长子继承法,以及限制土地自由转移的规定,实行土地买卖自由

(3)废除地方关税及其他一些税收,实行国内贸易自由

(4)废除关税,奖励金对商业的禁令以及政府特许的商业垄断,实行对外贸易自由

二.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绝对成本学说)

一个社会要实现它的生产目的,必须根据优势进行分工,发展生产,并在国内实行自由放任,在国际间开展自由贸易,只有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消费品与必需品

19

第七章 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第一节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完成者

一.大卫·李嘉图经济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1.在经济上,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出于产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劳动生产率得到巨大的提高,英国对外经贸迅速发展,在19世纪初成为“世界工厂”。

2.在政治上,英国的社会经济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1)工业资产阶级占据了重要地位

(2)产业无产阶级开始形成并发展,工人阶级更加集中出现了被及其排挤的失业大军

(3)工人阶级开始自发斗争,但未发展成公开政治斗争,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仍为主要矛盾,体现在:

①关于《谷物法》的存废问题(金块主义与反金块主义的论争)

②关于货币改革问题的争论

③在思想领域上,利己主义思想广泛流行,主张自由放任

(4)爱尔维修(1715-1771)的利己主义思想,使人有道德的唯一途径是使其在公共利

益中看到自身的利益

(5)耶利莱·边沁(17481832)的利己主义思想,不承认“自然秩序”,认为个人是社

会的基础,社会服从于个人利益是人类活动的准则,功利主义不仅是个人行为的原则,也是立法者的标准,立法者应该使法律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利益,达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6)詹姆斯·穆勒(1773-1836)的利己主义思想,认为幸福或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是道

德的标准,快乐有区别的,思维的快乐比感官上的快乐更高尚,更好

二.大卫·李嘉图的生平与著作

1.生平:1772年,李嘉图出生于犹太族资产阶级家庭,14岁开始随父参与证券交易工作。

1797年以后,开始专门从事进修和科学研究,范围包括数学、化学、物理学、

矿物学、地质学等。1799年,接触到《国富论》,从此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17

年,发表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8年当选格洛斯特郡郡长,1819

年当选为爱尔兰波塔林顿下院议员(1823年9月逝世)

2.著作:《黄金的价格》《答银行纸币之友》与《再答银行纸币之友》(1809)、《黄金的高

价是银行纸币贬值的验证》(1810)、《答博赞克特先生对金价委员会报告的实际观

感》(1811年)、《一个既经济又安全的同伙的建议》(1816)、《政治经济学及赋税

原理》(1817)、《关于对农业的保护》(1822)、《建立国家银行的计划》(1823)

(1)《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的收

入来源及相互关系,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利益的对立

(2)《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介绍

A .基本思想是寻找最佳途径提高劳动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增加资产阶级的财富

B .框架:a .第一章论述价值

b.第二章论述地租

c.第三章论述矿山租金

d.第四章论述自然价格及市场

e.第五章论述工资

f.第六章论述利润

g.第7-32章为理论应用及补充

20

三.大卫·李嘉图的方法

1.把竞争造成的表面现象抽象化

2.力图克服斯密的矛盾,建立起前后一贯的严整体系

3.受资产阶级局限性限制,不懂社会发展规律,把一个经济结构的规律看成一般生产关系,这种非历史主义观点导致他把资本主义的一些经济范畴当做一定的数量关系来研究

4.研究有时过于抽象,跳过一些中间环节直接去论证一些经济范畴的一致性

四.大卫·李嘉图的社会观

1.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并不与整个社会利益相冲突,而是一直的,自由竞争保证了这种一致,国家干预违反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在各个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基础上

3.社会的富裕,人们的富裕,资本家的富裕是一回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产品价格会不断上涨,从而提高地租和名义工资,降低利润率

4.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唯一可能的,绝对自然地,永恒的生产形式,阶级对立的根源在于人口增殖和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是社会的自然规律

第二节 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

一.李嘉图的价值理论

1.对斯密价值学说的扬弃

(1)接受了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但比斯密前进了一步,认为使用价值

虽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但对于交换价值是绝对不能缺少的

(2)在交换价值的决定上,由于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认为只有交换价值才是值得

重视的,最终没有说明决定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不同因素

(3)认为一部分稀少物的价值由其稀缺程度决定,混同了价值与垄断条件下的价格

(4)批判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却并未了解斯密的真正错误所在

①认为商品的价值只由耗费劳动决定,耗费的劳动量大小决定了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②错误地认为劳动也有价值,其价值由工资决定,同样混同了劳动和劳动力的概念

2.对李嘉图耗费劳动决定价值原理的评价

(1)李嘉图价值理论的贡献

①坚持劳动决定价值

②正确指出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作用的不同

③正确认识到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

④认为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有不同的性质,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2)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缺陷

①混同了价值与交换价值

②在批评斯密用购买劳动决定价值时,自己却又断言劳动也有价值

③不了解在同一劳动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和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如何同时进行 ④不知道如何确定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⑤未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不同劳动在同一时间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

⑥看不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表现形式,所发生的变化,不了解价值规律在商品生产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作用形式不同

(3)李嘉图价值理论的两个难关

①资本和劳动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

②等量劳动生产等量价值如何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相符合

③出现难关的根源:混同了价值和生产价格,未认识到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值不再是商品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