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语文检测(十)“文言文翻译题”分点练1——实词、虚词含答案

高考语文检测(十)“文言文翻译题”分点练1——实词、虚词含答案

高考语文检测(十)“文言文翻译题”分点练1——实词、虚词含答案
高考语文检测(十)“文言文翻译题”分点练1——实词、虚词含答案

检测(十) “文言文翻译题”分点练1——实词、虚词

(时间:40分钟满分: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选自《郁离子》) 1.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翻译)

(1)楚王田于

..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3分) 译文:

(2)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3分)

译文:

(3)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轰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

(2)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

(3)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轰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

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选自《吕氏春秋·卷四·劝学》)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翻译)

(1)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3分)

译文:

(2)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3分)

译文:

(3)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

(2)像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3)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参考译文: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高祖赐名焉,东清河鄃人也。慕容白曜之平三齐,光年十七,随父徙代。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光少有大度,喜怒不见于色。有毁恶之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皇兴初,有同郡二人并被掠为奴婢,后诣光求哀,光乃以二口赎免。高祖闻而嘉之。虽处机近,曾不留心文案,唯从容论议,参赞大政而已。高祖每对群臣曰:“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无意外咎谴,二十年后当作司空。”其见重如是。又从驾破陈显达。世宗即位,除正侍中。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翻译)

(1)光少有大度,喜怒不见于色。有毁恶之.者,必善言以报

..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5分)

译文:

(2)高祖每对群臣曰:“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无意外咎谴

..,二十年后当作司空。”(5分)

译文:

参考答案:(1)崔光年少即显度量之大,喜怒哀乐均不见于表情。有人诋毁侮辱他,崔光必定好言好语作为回报,即使被人诬骂毁谤,他也不自己申辩曲直。

(2)高祖经常对大臣们说:“凭着崔光的高才大量,如没有意外的错误罪责,二十年后应该身任司空之职。”

参考译文:

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名为高祖所赐,东清河鄃人。慕容白曜平定三齐,崔光时年十七,随父迁往代州。家中虽然贫困,但崔光好学,昼耕夜读,奉养父母。崔光年少即显度量之大,喜怒哀乐均不见于表情,有人诋毁侮辱他,崔光必定好言好语作为回报,即使被人诬骂毁谤,他也不自己申辩曲直。皇兴初年,同郡有两人同时被掠去当奴婢,后来到崔光那里求救,崔光用另外二人把他们赎了出来。高祖听说此事,十分称赞。(崔光在朝,)虽身处机近,却一向不大留心书面文案,只是行止从容,议论述说,替国家大政出谋划策而已。高祖经常对大臣们说:“凭着崔光的高才大量,如没有意外的错误罪责,二十年后应该身任司空之职。”其受高祖器重,可见一斑。后又跟随皇帝剿灭陈显达。世宗即位,升为正侍中。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祸乃不滋。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而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筑之,郈昭伯怒,伤之鲁昭公曰:“祷于襄公之庙,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无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以告子家驹。子家驹曰:“季氏之得众,三家为一。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昭公弗听,使郈昭伯将卒以攻之。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死亡无日矣。”遂兴兵以救之。郈昭伯不胜而死,鲁昭公出奔齐。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翻译)

(1)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3分)

译文:

(2)季氏之得.众,三家为.一。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3分)

译文:

(3)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

..亡社稷。(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积累仁爱则带来福祉,积聚怨恨则酿成祸患,这就如同痈疽必然要溃烂,并污染很多地方一样。

(2)季氏家族深得民众支持,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联合成一体,他们德高望重,实力强大,你君王又怎么对付得了!

(3)这场灾难的起因开始于斗鸡之类的小事,祸事闹大以后,竟然会导致国家灭亡。

参考译文:

圣人谨小慎微,行为举动适合时宜,这样灾祸就不会产生。积累仁爱则带来福祉,积聚怨恨则酿成祸患,这就如同痈疽必然要溃烂,并污染很多地方一样。鲁国的季氏和郈氏两家斗鸡,郈氏给鸡披上铠甲,而季氏则给鸡装上金属尖爪。季氏的鸡斗输了,季平子非常恼火,便乘机侵占了郈家的宅院,还修建了房屋、围墙。郈昭伯怒气冲天,在鲁昭公面前攻击季平子:“祭祀襄公庙堂时,季氏只用两人舞,其余的都去为季氏祖庙起舞了。季氏大逆不道、目无君王的时间已很长了,如不杀季平子,以后一定会危及国家利益。”鲁昭公将郈昭伯的话告诉了子家驹。子家驹说:“季氏家族深得民众支持,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联合成一体,他们德高望重,实力强大,你君王又怎么对付得了!”鲁昭公不听,硬派郈昭伯率军去攻打季氏。仲孙氏和叔孙氏一起商量:“如果没有季平子,我们两家不用多久就会灭亡。”于是兴兵去救助季平子。战争的结果是,郈昭公战败被杀死,鲁昭公也为之出逃到齐国去避难。这场灾难的起因开始于斗鸡之类的小事,祸事闹大以后,竟然会导致国家灭亡。

2019高考语文实词

一、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应当熟悉的重点词,一些词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的,需要同学想一想,默记一下。 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追究,查办) 2、齐人未尝赂,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结交,亲附) 3、孔子曰:“吾与点也”。(《论语·四子侍坐》)(赞同,称许)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招致) 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于宾客。(《公子列传》)(介绍,引见) 6、自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孔子世家》)(辅助,改动)【(11全国)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让公子曰。(《公子列传》)(责备) 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公子列传》)(遗憾) 9、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夸,炫耀) 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项羽本纪》)(功勋)(逞。) 11、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陷入困境) 12、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礼物) 13、至,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刺客列传》)(礼物) 14、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归:出嫁) 15、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归附)(遗憾) 16、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没有依靠)(悬赏捉拿) 1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项羽本纪》)(悬赏征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购:悬赏捉拿】 18、良曰:“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项羽本纪》)(交游,交往) 19、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刺客列传》)(助长,帮助) 20、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自序》)(推究……本源) 2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刺客列传》)(迎,迎击,抵抗) 22、孔子贫且贱。(《孔子世家》)(地位低下)【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过论》)(发扬,发展)(功业) 24、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进学解》)(都)(具有,占有)【率倜傥非常之人率:全,都】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实词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

文言虚词 常考文言虚词共18个(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文言虚词解析),要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筛选材料 筛选材料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找错误项 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短语翻译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

高考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高考复习)

【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 实词 1.课文求义法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例: 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 A.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例: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如: 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 ③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 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例: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 ③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20200616221723)

1二、本大题共6小题, 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7—11题。(共19分) 左氏《国语》, 其文深闳杰异, 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 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 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 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 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 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 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 川源必塞。源塞, 国必亡。人乏财用, 不亡何待?若国亡, 不过十年。十年, 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 不过其纪。”是岁也, 三川竭, 岐山崩。幽王乃灭, 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 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 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 自峙自流, 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 自崩自缺, 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 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 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 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 犹足动乎物, 又况天地之无倪, 阴阳之无穷, 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 或会或离, 或吸或吹, 如轮如机, 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 国必亡。人乏财用, 不亡何待?”则又吾所

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 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 则乏财用而取亡者, 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 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概于圣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 ⑥抑人事乎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 归纳整理 作者:姜晓艳阅读:1181 时间:2010-9-30 11:54:14 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ch d 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 a 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 e 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 e ng (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岀酒食(拿岀)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岀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岀(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 A:10个文言虚词 1、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专题07 实词61-70-2021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

61、去 【词义推导】 “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跟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意义即是“除掉,去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离开 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想要叫张良和他一同离开。 ②距离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 ——距离曹军二里多时,同时点起火来。 ③除掉,去掉 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替汉室除去奸贼,清除污秽。 ④前往,到……去 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为学》) ——富和尚不能前往,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那舞榭歌台等昔日的豪华景象和英雄业绩全都被风雨吹打掉了。 (2)形容词,过去的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我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官到浔阳,疾病缠身。 【成语助记】 大江东去: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一去不复还:一去就不再回来了。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回。 其他如:何去何从刮骨去毒陈言务去大势已去相去几何 【迁移练习】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乡千里,见江水东去(),回首去()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练习答案】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距离)乡千里,见江水东(向东)去,回首去(过去的)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除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离开)。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去:离开 (2018·全国卷Ⅰ)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去:离开 (2018·全国卷Ⅲ)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去:去除 (2017·全国卷Ⅰ)母忧去职去:离开 (2016·全国卷Ⅲ)贤(人名)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人名) 62、劝 【词义推导】 “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 【词义例释】 动词 ①劝勉,勉励 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 ——正式出征的那一天,国内的百姓都互相勉励。 ②劝说,劝告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 ——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 【成语助记】 劝善惩恶:劝:勉励;惩:责罚。指惩罚坏人,勉励好人。作谓语、定语。 【迁移练习】 韩愈学识渊博,常劝()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常考文言实词虚词

常考的文言实词 1、爱:①爱、爱护: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②爱好、喜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吝惜、舍不得:其爱必大费。(《老子》) 2、本:①草木的根或基干、根源、来源:伐木不自其本。(《晋语》) ②根本、基础的东西:君子务本。(《论学?学而》) ③本来的、原来的、本来:变其本而加厉。(萧统《文选序》) ④根据、掌握:本乎地者亲下。(《周易?乾卦》) ⑤自己一边的、现今的:观左右本朝之臣。(《管子?八观》) ⑥底本、版本:一人持本,一人读书。(刘向《别录》) ⑦本钱:子本均,则没为奴婢。(《柳宗元传》) ⑧奏章或书信,如:“奏本”、“修本”。 ⑨量词:若止印三二本。(《活版》) 3、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庸俗、浅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看不起、轻视: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宣公十年》) ④谦词、谦称自己:鄙臣不敢以死为戏。(《战国策?齐策》) 4、病:①生病:病万变药亦万变。(《察今》) ②毛病、弊病:砭切政病。(《新唐书?杜希全传》) ③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伦语?卫灵公》) ④困苦不堪: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朝:①早晨: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②朝见: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拜见:日往朝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⑤官府的大堂:未尝识郡朝。(《后汉书?刘宠传》) ⑥朝代:两朝侍从当时贵。(张籍《赠道士宜师》) 6、乘:①驾车:良马难乘。(《墨子?亲士》)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讲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

2019高考语文:120个常考文言实词

2019高考语文:120个常考文言实词 1.爱ài ①喜爱。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②热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③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④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论》) ⑤吝惜,舍不得。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2014?江苏高考) ⑥通“薆(ài)”,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⑦吝啬。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⑧亲爱的,心爱的。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 2.安ān ①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④安适,安身。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

⑤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⑥表反问,哪里,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表疑问,哪里,哪儿。沛公安在?(《鸿门宴》) 3.被 bèi ①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②覆盖。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③施加,施及。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传》) ④遭受,遇到。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⑤表示被动。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 p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披散,散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bèi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021届高三语文备战高考120个文言实词汇总—实词81-90

81、素 【词义推导】 “素”的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娟”。“没有染色”说明是平时就是这样不加修饰的,故引申出“朴素”“素来,一向”等义。“真情”当然是“朴素,朴实”的,不需修饰的,所以说:信言不美。 【词义例释】 素,sù (1)名词 ①白色的生绢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 ——十三岁就能织白绸子,十四岁就学习裁衣服。 ②白色的衣服,丧服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 ——流血到五步之远,使天下人都穿白色的丧服。 ③平常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时与留侯张良交好。 (2)形容词 ①白色的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到了春冬季节,那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朴素的,不加修饰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训俭示康》) ——大家都把奢侈浪费当作光荣,我心里却单单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③没有文采的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殽之战》) ——秦穆公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在郊外驻扎,面对着被放回来的将士痛哭。 (3)副词 ①表情态,空,白白地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那些正人君子啊,可不是白白吃饭的啊。 ②表时间,从来、一向、平素、素来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况且蔺相如本来就是地位低下的人。 【成语助记】 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形容面对困境毫不介意,心情平静。 素不相识:素:平素,向来。向来不认识。 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其他如:素昧平生我行我素素餐尸位训练有素 【迁移练习】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练习答案】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一向)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白色的生绢),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质朴,不加装饰)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Ⅲ)楚悼王素闻起贤素:一向 (2018·全国卷Ⅰ)帝以芝(人名)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素:一向 (2018·浙江卷)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人名)素与令善,怜其冤死素:一向 (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素:一向 (2017·全国卷Ⅱ)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素:一向 (2015·四川卷)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素:朴素,淳朴 82、汤 【词义推导】 “汤”的本义是“开水、热水”。后特指“沐浴时的热水”“中药加水煎制而成的汤剂”(两者都需热水或开水)。开水当然“烫”,故又有“烫”义(后写作“烫”)。 【词义例释】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1.爱,ài (1)名词,恩惠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②喜爱 ③怜惜,同情 ④吝惜,舍不得 ⑤通“薆”,隐蔽,躲藏 (3)形容词,吝啬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②安稳 ③安定,舒适 (2)动词 ①安身 ②安置 ③抚慰,安抚 ④使……安定 ⑤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3.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2)动词 ①覆盖 ②遭受 (3)介词,表示被动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 ②披散 4.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②违背,背叛 ③加倍 (2)数词,一倍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4)副词,更加,倍加 5.本,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②根本,基础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④书本,稿本,版本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 的奏章或书信 (2)量词 (3)动词,推究本源, 考查 (4)副词,本来 6.鄙,bǐ (1)名词,边界,边 远的地方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 邑) ②轻视,瞧不起 (3)形容词,鄙陋, 见识浅,庸俗 7.兵,bīng (1)名词 ①兵器 ②士兵 ③军队 ④战争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 略 8.病,bìng (1)名词 ①重病 ②弊病,缺点 (2)动词 ①生病 ②使……成病态 ③担心,忧虑 ④责备,羞辱 (3)形容词 ①困苦 ②疲劳 9.察,chá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②看清楚 ③详审,考察 ④了解,弄清楚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2)形容词,精明 10.朝,读音一:cháo (1)动词,朝见,朝 拜 (2)名词 ①朝廷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 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11.曾,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 曾经,已经,才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 隔着两代的亲属 (2)动词,通“增”, 增加 (3)副词,表意外, 竟然,居然,简直 12.乘,读音一:ché ng (1)动词 ①驾,坐 ②升,登 ③冒着 ④连接,一个接一个 (2)介词,趁着,凭 借 读音二:shèng (1)名词,一车四马 的总称 (2)量词,辆 (3)数词,四 13.诚,chéng (1)名词,诚心诚意 (2)副词,表肯定, 确实,的确 (3)连词,表假设推 论,果真,如果 14.除,chú (1)名词,台阶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②修治,清理 ③拜官授职 15.辞,cí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 ②言辞,文辞 ③托辞,借口 ④命令 ⑤一种文体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②推辞,不接受 ③计较 16.从,读音一:cóng (1)动词 ①跟随 ②依顺,听从 ③参与,参加 ④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 (2)介词,由,自 读音二:zò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②通“纵”,南北方向, 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17.殆,dài (1)形容词 ①危险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副词 ①表测度或不肯定。 大概,恐怕 ②表约略,几乎,接 近,差不多 18.当,读音一:dāng (1)动词 ①两者相抵 ②抵御,抵挡 ③占据,把守 ④主持,执掌 ⑤判决,判罪 ⑥应当 (2)介词 ①表处所,对着,面 对 ②表时间,值,在, 正在 (3)副词 ①表必然,必定,一 定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 将要 读音二:dàng (1)动词 ①符合 ②当作 (2)形容词,适宜,

初 中 文 言 文 实 词 虚 词 归 纳 整 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作者:姜晓艳阅读: 1181 时间: 2010-9-30 11:54:14 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 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 犹得备晨炊( 准备) 4、被 被于来世( 影响) 皆被绮绣( 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 尽) 群响毕绝( 全部) 7、薄 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 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 记录) 束手无策( 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北市买长鞭( 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 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 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 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an 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

2019高考语文文言实词用法:“为”的用法

2019高考语文文言实词用法:“为”的用法“为”的用法 ①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给,替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并序)》)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左忠毅公逸事》) ②介词,引进动作的原因,因为,为了 何为其然也(《前赤壁赋》)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③介词,引进动作的目的,为了,为着,因为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垓下之围》) ④介词,引进动作旁及的对象,向,对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⑤(wéi)介词,引出施动者,表示被动 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⑥(wéi)语气助词,可构成焉……为、何……为、奚……为 ⑦(wéi)是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核舟记》) ⑧(wéi)做,干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⑨(wéi)担任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阿房宫赋》) ⑩(wéi)治理 为国以理,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11(wéi)变成,成为,凝结成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 冰,水为之(《劝学》) ○12(wéi)演奏,弹奏 寡人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并序)》) ○13(wéi)撰写 为一说,使与书俱(《黄生借书说》) ○14(wéi)叫做,称为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白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5(wéi)算作,算是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新课标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词多义)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 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