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后现代主义_语境中的公共行政概念_张康之

_后现代主义_语境中的公共行政概念_张康之

_后现代主义_语境中的公共行政概念_张康之
_后现代主义_语境中的公共行政概念_张康之

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0 17:0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de5626026.html,/kcms/detail/11.4054.D.20130110.1706.006.html

“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公共行政概念

张康之张乾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地渗透到了公共行政的研究之中,为公共行政学科带来了一种后现代气息。后现代公共行政宣布了现代主义公共行政的失败,要求公共行政改变其控制导向,批评公共行政的控制追求引发了社会群体间的对抗,提出在公共行政中建立起包容他者与包容差异的文化。后现代公共行政显然是对现代主义公共行政的一种反叛,因而,遭遇了现代主义公共行政护卫者的猛烈反击,双方形成了一种激烈的交锋。在这种交锋中,后现代公共行政更加充分的阐释了解构现代公共行政的立场和观点。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公共行政;解构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潮与文化运动,当这股思潮渗入公共行政的研究中后,也对公共行政的理论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一种反传统主义——亦即反现代主义——的文化取向,后现代主义对工业社会的社会建制与话语体系进行了全面解构,其中,也包含着一些求新精神,对于人们重新审视近代以来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新视角。尽管后现代主义主要反映在思维活跃的哲学和文化领域,但其影响却遍布整个社会科学体系,渗透到了社会科学的每一个领域的研究之中,成为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反传统的方法和路径。在公共行政的研究中,大致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很快地,就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运动。当然,公共行政研究长期以来是理性精神最为坚定的领域,当后现代主义渗入这一领域后,公共行政的研究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接受程度显得并不热情。总体看来,在公共行政研究中,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像在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中那样大获全胜,行政学者是有保留地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在公共行政的研究中,后现代主义是以“话语”的主题为标志的,一般说来,只有那些探讨“话语”问题的学者及其作品才被归入到后现代主义的名下。所以,公共行政研究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运动也更多地被称作为“话语运动”(Discourse Movement),[1]与哲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以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相比,被称作为“后现代公共行政”的学术运动在思维方式上远未达到后现代主义的水准。尽管如此,公共行政的研究中毕竟呈现出了后现代主义语境,使学者们获得了一个把握公共行政概念的新视角。在我国,党的十八大之后,行政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十八大报告中为我国下一步的行政体制改革确立的目标是,“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应当看到,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创新运动,应当被理解为公共行政发展的新阶段,因而,需要在继承人类一切行政建构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设计。其中,后现代公共行政的理论主张也是我们必须了解的,无论是加以批判性地继承还是出于避免其失误的目的,我们都需要了解其已经作出的思考。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公共行政是在反思有了公共行政实践及其理论以来的整个历史中提出的新见解,即使它存在着方向性的错误,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后现代转向”中的公共行政概念

在20世纪,公共行政理论经历过多次转型,例如,“明诺布鲁克会议”的召开与“黑堡宣言”的发表

收稿日期:2012-12-10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行政管理专业资助研究

作者简介:张康之(1957-),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乾友(1986-),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等,都是这些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从一个角度看,这样的转型似乎是根本性的转变,即从效率转向了公平与合法性等规范性价值,这本身意味着公共行政指导原则的根本性改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转型又根本谈不上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因为,无论效率、公平还是合法性,都是“现代性”的表现形式,无论公共行政是以效率、公平还是以合法性为基本的价值追求,都依然是现代主义意义上的公共行政。所以,尽管有许多学者认为20世纪出现了几次公共行政学的“范式转型”,但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这样的转型是根本不存在的。20世纪的几场公共行政学运动都只不过是在同一范式下所进行的细枝末节上的调整,都没有超出现代主义范式。即便是作为8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黑堡宣言”,也只能被解读为现代主义公共行政的代表性文献。不过,1990年,“黑堡宣言”的执笔人之一怀特(Orion F. White)与马歇尔(Gary S. Marshall)在他们合作发表的《黑堡宣言与后现代辨论》一文中却实现了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黑堡宣言的重新解读,也正是这篇论文,可以看作是公共行政研究开始了“后现代转向”的标志。

曾是黑堡宣言执笔人的马歇尔与怀特认为,黑堡宣言是一种现代主义的宣示,如果说这种宣示与以往的现代主义话语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也仅仅是黑堡宣言代表了现代主义的一种高级形式(high modernism)。“在行政被明确视为创造进步、解决社会问题与带来更好的社会条件的意义上,‘宣言’是现代的,其核心承诺是理性,这种承诺反映在公共利益之中,并由公共机构加以履行。在‘宣言’超越了古典行政思想中过时了的科学主义与理性工具主义的意义上,它是现代主义的高级形式,它提供了程序,一种能够激发理性,而不是像古典理性工具主义那样宣称其包含了理性的结构化的互动或对话形式。就此而言,‘宣言’所采取的立场很像哈贝马斯及其‘理想话语条件’,在原则上能够激发自由的行动与合理的社会政策。‘宣言’相当明确地包含了它自己的‘理想程序条件’。”【2】也就是说,作为一种“重新聚焦美国对话”(黑堡宣言的副标题)的努力,黑堡宣言默认了一种理想对话条件的存在,因而它在本质上仍然是理性主义的,也就是现代主义的。“正是在关于理想对话条件的问题上,现代主义——甚至高度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着最明显的区别,因为,从后现代的观点看,原则上是不可能指明这样的理想条件的。对后现代主义而言,‘宣言’仅仅是一种话语的实例,而且我们是无法从中归纳出适用于其他话语的理想条件的。……因此,作为一种理论、一种理解方式与一种社会经验形式,后现代主义对‘宣言’构成了一种根本性的挑战。”【2】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下,“宣言”由于默认了一个理想条件而使其不再具有切题性。

在黑堡学派内部,马歇尔与怀特对黑堡宣言所进行的后现代反思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96年,在他们出版的第二部集体性著作《重建民主公共行政》中,黑堡学派就将后现代的概念放入了书名的副标题中,并公开承认,“公共行政(各种制度中最为现代的一个)必须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是后现代的。”[3]公共行政已经进入了一种“后现代语境”,而且,公共行政学者们对后现代主义寄予了极大期望。在麦克斯怀特(O. C. McSwite)的论述可以看到这一点:“从强烈支持社会治理积极角色的观点来看,后现代主义的状况为复兴公共利益的观念与清楚界定公共行政在美国治理结构与过程中的角色,创造了一种机会。”[4]199 “就像后现代主义者可能会说的,成败的关键是,应当直面人注定要遭遇苦难与死亡这一无法回避的事实。……这一直面也带来了一种安慰,即我们能够与他人一道融入共同体,并发现最终只存在于此的指导与支持。在我们看来,这种指导与支持就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也是回答我们治理制度合法性问题的答案。”

[4]223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被移植到了公共行政之中后,大大地增强了公共利益观念的现实性,并有助于通过公共利益的观念来重塑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中的合法性。这就是学者们从“新公共行政运动”和“黑堡宣言”走向后现代主义时所抱持的一种希望。

马歇尔和怀特都看到,公共利益是包含在公共行政理论中的一个“理想对话条件”,但是,在对公共行政进行后现代主义改造时是否需要保留这一“理想对话条件”的问题上,学者们是存在着分歧的。很明显,当麦克斯怀特把公共利益当作公共行政的合法化策略时,表明他们依然是在后现代语境中对公共行政作出一种现代主义的回应的,所阐释的仍然是黑堡宣言的主题,只不过在形式上涂上了后现代主义的色彩。对此,马歇尔表达了不同的看法。马歇尔在与乔杜里(Enamul Choudhury)合作的“公共行政与公共利益:再现曾经迷失的概念”一文中质问道:“对于公共行政来说,后现代主义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一个进步、理性与意义受到了严重挑战的时代,还能够存在一种关于公共利益的集体性表达吗?”[5]马歇尔和乔杜里自己的回答是,“在与其他制度领域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的过程中,公共利益的概念对于公共行政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已经失去了重要性。……公共利益含义的泛化——不同的制度价值彼此交织,并存在一种持续性的紧张——已经导致了一种身份危机,也导致了一种公共部门制度框架下的表达危机。”[5]也就是说,

作为一种集体性表达的结果,公共利益在后现代语境中的表达因为多元化和碎片化而变得模糊不清了。这时,如果人们仍然拿着这种模糊不清的公共利益观念来指导公共行政的实践,就会使公共行政陷入危机之中。

当然,马歇尔和乔杜里也没有主张抛弃公共利益的观念,而是认为公共利益的观念依然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只不过,它不应是一种现代主义的对抗式的(oppositional)公共利益观念,而应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合成式的(compositional)公共利益观念。“在后现代话语中,行政术语与行动的含义不是通过对抗的形式而得到解释,而是通过合成的形式而得到理解,后者使迥然不同的利益与身份都在行政决策中得到了包容。正是在这种合成的行动中,智慧的有效性得到了检验。合成行动无法取得稳固的身份或利益,也不能依靠逻辑推理来表达这种利益或那种身份的丰富含义。将公众以一种更加紧迫而有意义的方式捆缚在一起是一种合成的行动,因此不需要一种元叙事来谱写意义。”[5]也就是说,合成行动不是一种通过逻辑推理去表达和实现公共利益的理性行动,反而是由行动的紧迫性或价值凸显出来的公共利益。这种公共利益又把行动者捆绑到了一起,使行动的过程具有更多的包容性与灵活性。所以,合成行动既不会排斥公共利益的非理性表达,也不会让公共利益被书写成一种理性的元叙事。由于不再有关于公共利益的元叙事,也就自然不会因为元叙事的失效而使公共行政陷入合法性危机之中。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合法化的问题被认为是不再有意义的过时了的主题。后现代主义认为,由于公共行政无需去考虑合法性的问题,也就可以从此专注于如何更好地行使其职能,而不是如何替其职能辩护。“一种关于公共利益的合成式的理解,最有希望使公共机构切合处于它们的权威与专长之下的人们的需要。包容而不是同化(后者是传统主义者所寻求的)、相互关联而不是分化(后者是现代主义者所寻求的),进入21世纪后,这些将是我们欢迎公共利益的符号,它们对我们将产生激励的效果,将不再有一种普适性的叙事可以宣称代表我们中的任何一个。然而,这一立场也使我们意识到,我们都需要对在公共利益的名义下采取的行动负责。”[5]也就是说,公共利益并不是一种远离我们的抽象的普适性叙事,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的诉求。因而,以公共利益为旨归,就要求公共行政既不出于统治的需要而同化异质性利益诉求,也不出于竞争性管理的需要而区分近似的利益诉求,而是要鼓励不同利益诉求之间的相互包容,使它们在这种包容中都能使其利益诉求归并到公共利益之中。

尽管两对作者都谈到了公共利益,但在麦克斯怀特那里,公共利益的观念所具有的是工具性的价值,也就是在后现代状况中去维护现代主义公共行政的工具;在马歇尔和乔杜里这里,公共利益的观念则是公共行政主动迎接后现代状况所应面对的挑战。可以说,马歇尔和乔杜里所描述的公共利益概念更加符合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法默尔所说的“差异的伦理学”。法默尔认为,“在社会政治的要义上,后现代主义符合一种差异伦理学,注重边缘化的声音。在这一语境下,解构应当理解成对这样一些确定性的剧烈干扰,它们型塑了我们关于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和我们应当做什么的主张。在公共行政的语境中,它可以被用来质疑我们用来建造现代主义公共行政的那些假设。”[6]12-27从这一界定来看,马歇尔和乔杜里对公共利益的概念所作出的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而这种解构也对现代主义的公共行政概念发起了挑战。不过,在麦克斯怀特的近乎后现代宣言的一段论述中,我们又看到了他们与马歇尔和乔杜里之间的一致观点:“现代主义本身是一项无效的计划,因此,公共行政必须放弃将现代主义作为其时代参照点,并将自己转变成为一项后现代的事业。这意味着,公共行政必须首先不再是‘制度主义的’,相反,它必须提供灵活的组织设置,以帮助公共行政官员服务公民,并与公民开展直接的合作,不是为了‘实现进步’,而是为了不断发现彼此共处的体面方式。”[4]43-63

可见,尽管存在许多分歧,麦克斯怀特最后还是得出了与马歇尔和乔杜里类似的结论,即在后现代语境中,公共行政必须放弃为了实现进步而鼓励对抗的取向,必须强调公民与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行政官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事实上,这也是邓纳德所主张的:“如果我们假定一种适者生存的场景,我们就把政府建构成了霍布斯所预见的那种控制导向的政府。如果相反,我们假定一种相互依赖和共同创造的场景,我们也许就创造了一种不同的政府——更加关注如何支持合作性的关系,而不是控制它们。这是政府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考习惯,比如,社会变革要求革命,而通过政府的介入,这种革命可以得到节制。后现代转向为一种参与到社会进化之中的开明政府的出现提供了机会,它在这种参与中发展其民主身份,而不仅仅是调节不同意志之间的破坏性对抗,进而使这种对抗得到永久化。我们的政府有机会通过允许系统中的多样性去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同样具有民主的包容性并因而同样不那么暴力——来推进我们的美国

谋划。”[7]所以,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公共行政必须改变其控制导向,尤其是不能出于控制的需要而去鼓励社会群体之间的对抗。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社会及其治理方式实现共同的进化。

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交锋中的公共行政概念

公共行政研究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收获了大量成果,《公共行政的语言》(1995)、《后现代公共行政》(1995)以及《公共行政的合法性》(1997)都是在这一时期问世的,《行政理论与实践》和《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也分别在1996年和1997年分别推出了一期后现代主义特辑,使后现代主义研究成为黑堡宣言发表之后公共行政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场学术运动。对于美国的公共行政研究来说,黑堡宣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体现了学者们对美国“政体价值”的一种承诺,可以看作是对美国政治传统与治理安排的一种维护,因而,它有助于解决公共行政在美国治理体系中的合法性这一长期困扰公共行政学者的历史性难题。但是,从马歇尔与怀特的分析中又可以看到,黑堡宣言对于合法性问题的回答无助于公共行政去迎接后现代的挑战,作为一种高度现代主义的宣示,黑堡宣言使公共行政研究深深地陷入了一种基础主义的泥潭,从而无法回应后现代所呈现出来的差异化的趋势。因此,作为现代主义的一个代表性和典范化的文本,黑堡宣言成了现代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者争论的焦点,双方都试图通过对黑堡宣言观点的重述或批判来表达自己的学术主张。

怀特是黑堡宣言的执笔者之一,也是第一位根据后现代主义的观点重新审视黑堡宣言的学者,更是黑堡宣言的一位坚定的捍卫者。从前面的引文中可以发现,怀特与麦克斯怀特尽管吸纳了很多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却没有要与黑堡宣言决裂的想法。相反,在因为运用了话语分析的方法而被视为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中,麦克斯怀特对合法性这一黑堡宣言的核心主题作出了更加细致的分析,甚至将美国公共行政学的整个历史都看成是持续地寻求合法性的过程。所以,麦克斯怀特其实是在后现代主义的名义下推进了现代主义的“未完成的谋划”(哈贝马斯语)。与之相反,《后现代公共行政》的作者福克斯和米勒则明确表达了对于黑堡宣言的反对。在福克斯和米勒看来,“从根本上说,宪政主义不适合我们的原因在于它太保守了。在可敬但令人感到不自在的伯克的意义上说,它是反动的。以宪法研究的方式来为公共行政辩护反而是向后看。……宪政主义(以及一定程度上《黑堡宣言》的创始人所依赖的同一东西)在替代模式方面的言论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因为它的论证已堕落为一种狡辩和歪曲;缺乏实在的指向物;并且从工具主义的性质讲,它似乎太依赖于既有治理结构。”[8]28也就是说,黑堡宣言所遵循的实际上是一种“存在即为合理”的实用主义逻辑,因而,它对于公共行政合法性的论证其实是对不合理现实的一种屈服。与之不同,在后现代语境中,由于“后现代状况将会:(1)进一步强化传统的循环模式与民主理想之间本已微弱的联系;(2)使得宪政主义成为一个不可能合法化的策略;(3)阻碍公民社区的发展,而后者正是社群主义管理的前提”,[8]7所以,这样的屈服将变得不再可行,公共行政要想继续存在下去,必须抛弃包括黑堡宣言在内的所有现代主义的合法化策略,并将自己变成一种鼓励自由对话的“公共能量场”。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行政真正成为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从而彻底解决公共行政的合法性问题,

[9]角色的问题。

应当看到,虽然福克斯和米勒宣称他们没有义务对公共行政进行合法化,[8]38但他们的论述却实实在在地提供了一种公共行政的合法化方案,并且,这样的方案还主要是以哈贝马斯和吉登斯等这些现代主义者的理论为基础的。在此意义上,《后现代公共行政》其实也只是一部现代主义的公共行政学作品,至多也只能说它是一部不纯粹的现代主义作品。当然,我们不应为此苛责福克斯和米勒,没有必要批评他们不够后现代,相反,我们应当从中看到,现代主义在公共行政的实践与研究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础,要想使公共行政实现一种后现代转向,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在黑堡宣言的另一位批评者斯派塞(Michael W. Spicer)身上,我们也同样看到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纠结。

在2001年出版的《公共行政与国家:后现代视角》中,斯派塞根据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家奥克肖特的区分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政治传统,即欧洲大陆的目的性国家(purposive state)传统和英美海洋国家的公民联合(civil association)传统。斯派塞认为,尽管美国在政治上承袭的是英国17世纪以来的公民联合传统,但在行政上则更多地受到了普鲁士目的性国家观念的影响。“尽管公共行政领域的作者可能很少关注国家的概念,但他们的作品却包含了对于一种特定国家观念的强烈暗示,这种观念在政治思想

与实践的历史中拥有一段漫长的谱系。在这种观念中,国家被视为一种目的性的联合,被视为一种也许类似于教会、工厂、军队或者医院的组织,而政府则被视为这样一个组织的管理者。这种观念将国家视为一种公民的集合,他们的活动受到一个强大的目的性政府的组织与管理,它代表他们去追求某些前后一致的实质性价值或目的。……然而,追求这样一种目的性的治理与行政方式,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我们的宪政体制反映的不是一种目的性联合,而是一种公民联合的观念。在后一种关于国家的观念中,男男女女们只是在他们/她们同意一系列非工具性的行为规则的意义上才认为他们/她们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规则并不是为了促进他们中的任何人可能分享的任何特定的实质性集体愿望,而只是为了帮助解决这些个体在——或者独自、或者与他人一道——追求其各自目的时可能产生的冲突。”[10]125-126也就是说,美国的政治传统与行政设置存在着冲突,并且,正是由于政治与行政上的这种不协调,才产生了“民主政治中的官僚制”的问题,才产生了公共行政的合法性问题。

根据斯派塞的分析,目的性联合在本质上是一元论的,它通过行政国家的官僚化而得到了建制化;公民联合则是多元论的,它在美国得到了宪法的确认。因而,黑堡宣言向宪法价值的回归实际上是要求在公共行政中引入多元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行政与美国的多元政治结构——达尔所谓的“多头政体”——相协调,才能从根本上证明公共行政在美国政治结构中的合法性。在这一点上,黑堡宣言的主张与后现代状况的要求并不矛盾,反而是一致的。“后现代状况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极端多元主义的并不完全令人宽慰的状况:一系列极度多样化且看似无法并存的叙事、文化、语言游戏与道德框架,并且没有一种公认的标准或框架可以判断其中某一些比另一些更好,或更加真实。……如果关于我们当前政治状况的这一评价是正确的,那么,把国家视为一种目的性联合、政府视为一种目的性组织(teleocracy)的观点就具有内在的问题,甚至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毕竟,目的性国家的观念假定并接受了一种宏大叙事或故事的存在,这种故事通过某种方式将人类状况的改善确立为国家应当追求的实质性目的。在这种故事中,男男女女将通过财富的创造、财富的平均分配、与自然和谐共处或遵循某种神旨而获得‘自由’。相反,后现代状况则正好否定一种共同的宏大政治元叙事存在的可能性,而正是这种元叙事,可以被用来赋予我们的政治世界以共同的意义。”[10]95

后现代公共行政保留了后现代主义在哲学等领域中的理论特征,表达了对目的性国家这样一种宏大叙事的否定,认为这种宏大叙事只能助益于当权者利益的实现,而不能帮助实现后现代状况中“差异的复仇”。“随着后现代状况的出现,越来越可能发生的是,当被用于实现特定的实质性目标与价值时,公共行政官员的行为就不可避免地被那些没有分享这些目标与价值的群体视为一种镇压。”[10]101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公共行政就需要一种能够包容差异的叙事,在斯派塞看来,这种叙事就是公民联合。“公民联合将比目的性联合更有能力处理那些不可通约的价值之间的剧烈冲突,这种冲突在一种后现代的政治文化中变得日益显著。”[10]104因此,“如果公共行政这一研究领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公共行政的实践,并提供可能的改进,那么,根据我的观点,就应当拒绝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把公共行政视为目的性国家的工具。相反,我们在思考公共行政的时候,需要根据国家是一种公民联合的观点。一旦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公民联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历经几个世纪而传承给我们的有限治理体系中的政治权力,认识到它的分散而有限的性质,并能够与之相协调而不是相冲突。我们也就会通过有利于减少压制与减轻冲突的方式来处理后现代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日益增加的文化多样性。”[10]107-108可见,在后现代的理解中,公共行政需要汲取美国宪法传统中的公民联合观念。

从理论发展的逻辑来看,黑堡宣言可以说介于现代公共行政与后现代公共行政之间,虽然黑堡宣言更多地具有现代公共行政的色彩,但是,经过一系列的转化与置换,在马歇尔与怀特那里还是作为质疑黑堡宣言有效性之依据的后现代观点,到了斯派塞的笔下,反而变成了黑堡宣言理论主张的现实前提。在这个意义上,尽管斯派塞不满于黑堡学派对于宪政主义的论证方式,[10]239-246但他客观上却替黑堡宣言作出了一种重要的补充性证明,因而,也使黑堡宣言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即摇身一变而成为后现代文本。随着黑堡宣言被改造成一篇具有后现代主义性质的公共行政宣言,作为公民联合的公共行政也就成了又一种独特的公共行政概念。尽管我们很难说公共行政的概念已经成了将奥克肖特与以赛亚·伯林奉为导师的斯派塞所宣称的那样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公共行政概念,但是,就公共行政的概念包含了公民联合的内容而言,已经在观念上实现了对官僚制、文官体系等各个方面的解构。

三、“反行政”对公共行政概念的解构

正当许多学者还试图在黑堡宣言的文本中注入后现代公共行政的内容时,法默尔则在物理学的“反物质”概念的启发下提出了一种更具后现代特征的公共行政视角,这就是“反行政”(anti-administration)概念的提出。在1995年出版的《公共行政的语言》中,经过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这两种视角的反复对比,法默尔提出了反行政的理论主张。法默尔认为,“在现代性的心灵模式内思考公共行政,被认为就是去寻找可靠的知识,坐收已经牢固的理性思考之利。而在后现代性的心灵模式内思考公共行政,则被认为就是清理因抛弃被视作现代性的虚假认识和其他幻觉而来的根本后果。”[11]8因此,“后现代性意味着公共行政的所有谋划都应改变。这些改变是源自这样一个事实,即所有后现代行政都应把目标瞄准其职能的实施,且是以我们称作反行政的方式。”[11]372

为什么要采取反行政的方式?在法默尔看来,这是基于后现代性的“他在性”之要求。与现代性以理性的自我意识为中心不同,后现代性则要求正视“道德的他者”,面向他者而开放,并承受这种开放可能带来的不理性的后果。具体地说,后现代性的他在性包含四个要素,分别是:向他者开放、偏爱差异性、反对元叙事和颠覆已建立的秩序。因而,从他在性出发去思考公共行政,就会提出如下四个要求:“第一个方面即向他者开放意味着公共行政的实践应这样来建构和实施,即它就是反权威主义;它还意味着鼓励以服务为主的态度。这一态度意味着行政管理应力图使其所有的决策向共同体开放,不应把官僚文本的玩意强加于他人。它还意味着需要一种实质的无政府主义,后者是伴随着以地方共同体的方式来行动的微观政治的发展而形成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对差异性的偏爱和承认没有优先的意义存在。公共行政的实施应力图避免各就各位和类型化。第三个方面就是反对元叙事。就行政管理者是元叙事和不切实际的基础的解构者而言,反对元叙事意味着反行政。反对元叙事意味着正义根本不存在基础,道德控制根本不存在基础。……第四个方面是颠覆已有的建制的紧迫性。绝大多数的行政本质上是拥护行政建制的。”[11]372-373显然,所有这些要求都是站在与既有的或者说现代性的公共行政的对立面的,因而,根据这些要求所建构起来的行政模式就应当是一种“反行政”。

法默尔认为,在现代主义的语境中,公共行政的概念是与官僚制联系在一起的,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的公共行政就是一种官僚行政。因而,反行政首先必须是一种反官僚制的行政形式,“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同时朝向否定行政—官僚权力和否定韦伯式的理性—等级前景的行政。”[6]12-27通过对官僚制的否定,“一种朝向反行政的转向包含了一种朝向完全不顺从的政治的进步,这种政治不是在国家—公民关系,而是在公民—公民的相互关系中寻求心理能量的。”[12]因此,“反行政提供了一种支持无政府主义、竞争性的文化多元主义以及多样性的前景。”[6]12-27具体来说,“反行政不是某种‘我列举出来,你相信并遵循’的东西。拿开放性这一反行政意识来说,它是一种拒绝被化简为一系列规定的开放性,是一种需要从读者(听者)那里获得输入的开放性,当涉及不平凡的公共行政思考与公共行政行动时,它需要理解上的空间与距离。它是一种既从主流观点也从边缘或被排斥的观点——不被邀请加入讨论的观点——寻求理解的开放性。”[13]在这里,法默尔其实呼应了斯派塞的观点,即现代公共行政只体现了当权者的利益,因而本质上是一元论的,相反,反行政则应当具有多元主义的特征,尤其需要对那些非当权的他者的利益予以特殊的照顾。由于具有了这一特征,反行政的观念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斯派塞的认同。

斯派塞认为,“通过其对权力的否定,反行政有助于制衡提倡一元论的政治和行政压力,并因此保护被我们视为重要的那些互不相容且不可通约的价值的多样性。事实上,反行政的实践只有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才是有意义的。这是因为,如果一元论者认为存在某些支配一切并彼此相容的目标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如前所述,公共行政的适当角色就仅仅是去发现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在这样一个一元论的世界中,反行政的实践没有存在的必要,事实上,反行政可能恰恰被视为实现一元论目标的一种阻碍。”

[14]507-528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法默尔把反行政看作现代主义公共行政的替代模式不同,斯派塞在一定程度上所坚持的依然是现代主义的立场,认为反行政是现代宪政主义的一个构成要素:“本文所提倡的公共行政的宪政主义途径是与法默尔的反行政观念相一致的。由于其对行政独立性的强调,这一途径可以被认为使一种反行政的实践成为可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它。……将公共行政用作一种反对既有权力的手段的反行政主义观念,不仅不是与宪政主义途径对立的,反而是我们的盎格鲁—美利坚宪政传统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17世纪的斗争,当时许多地方政府官员参与到了反对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建立一种绝对主义统治体系的斗争之中。” [14]507-528在这里,斯派塞实际上是把反行政与分权制衡的宪政原则等同了起来,这也是斯派塞与特里(Larry D. Terry)批评黑堡宣言时所提出的观点。也就是说,斯派塞仍然坚持认为公共行政与政治部门之间具有一种分权制衡的关系,并把这种制衡关系看作是公共行政符合于宪法逻辑的基本方面,由于公共行政具有符合宪法逻辑的方面,所以具有合法性。

[15]这样一来,当斯派塞使用“反行政”的提法时,实际上完全不同于法默尔,法默尔已经完全抛弃了对公共行政合法性问题的关注,而斯派塞则把反行政的概念纳入到了公共行政合法性的探讨之中了,走上了用反行政的概念为现代性公共行政辩护的立场上去了。在此意义上,斯派塞所说的反行政其实是与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没有多少关系的。

尽管斯派塞努力把反行政的概念拉回到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中来,但学者们关于这一概念的认识还是更多地受到了法默尔的影响,即把“反行政”理解为一个后现代主义的范畴。在后现代的意义上,康尼汉姆(Robert Cunningham)与施奈德(Robert A. Schneider)都努力发掘“反行政”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内涵:“现代行政已经变成了一个单向度的观念,完全具体化为韦伯式的法律—合理性治理。这种行政模式在许多美国公民眼中已经不再具有合法性了。悖论、辩证法、双极性与多向度性是鼓励读者考虑对于公共行政有用的多重真理的语汇。反行政并未明确或强调某种特定的治理关系形式。它开放而不是关闭了对话。”[16]麦克斯怀特也指出了“反行政”对于理性原则的背叛:“它对以抽象为基础的承诺的憎恶,以及对一种关于原则的自觉理性共识之可能性的否定,都是为了谋求一种感觉上新鲜的社会关系。这使一种迥然不同的公共行政模式的出现成为可能。反行政所做的是,寻求激发人际纽带(the human bond)这一最古老的人际联系。一种主要旨在支持社会纽带的公共行政将在当今世界的治理中承担起一种引人注目的角色。”[17]伯克斯(Richard C. Box)则对“反行政”如何消解既有权威的问题作了描述:“‘反行政’(anti-administration)似乎是公共行政学理论中一个奇怪的名称。同样,这一理论的内容也显得与公认的公共管理学目标相悖,因为它主张管理者应该分散权力和控制,质疑他们自己的目标,在承担职责时更具‘试探性’。像重塑/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运动一样,反行政是对作为一种繁冗的、墨守成规的专门技术和专门术语的官僚机构的一种回应。可是,新公共管理理论使技术控制与效率得以最大化,而反行政则犹如在镜像中一样,把对公共行为的决断从管理者转移到公众。”[18]

总之,经过反行政的解构,“围墙已成过去;商品已成过去。我们所理解的那种官僚制也已成为过去。在文本的世界中,有的只是多样化的书写,但思维方式是根茎的、非线性的和游牧式的。”[11]340也就是说,传统的公共行政概念已经彻底烟消云散了,剩下的只是一个可以任意书写的文本世界,而在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文本世界中,如全钟燮与里维拉(Mario A. Rivera)所说,“公共行政已经变得与它必须应对的制度机制和问题同样支离破碎而不相协调了。”[19]当然,后现代公共行政并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它在何种意义上与哲学、文化等研究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精神是一致的,也是很难作出回答的问题。但是,在公共行政的研究中,“反行政”的概念则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后现代公共行政的切入点。就“反行政”这个概念而言,可能意味着后现代公共行政比其他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都更加激进,因为,在其他领域中,后现代主义虽然强烈地要求对现代性的价值和实存物等一切存在形态进行解构,却并不是站在一个完全对立的立场上的,也就是说,对现代性的解构并不能等同于反现代性。然而,当我们把“公共行政”与“反行政”两个概念放置在一起的时候,却明显地看到后现代公共行政反现代公共行政的立场。也正是这种反行政的立场,赋予了公共行政概念以新的内涵。尽管法默尔在描述后现代公共行政时认为解构是一个永无终点的连续统,而在事实上,反行政的概念是包含着建构性的内容的。这也是后现代公共行政与其他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不同之处。

中国的行政改革经历了30年的历程,毋庸讳言,在这30年中,我们充分地学习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性公共行政的理论和实践方案,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现代性政府。然而,在中国致力于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公共行政的理论和经验的同时,西方国家却对之作出了后现代反思。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人们已经看到,不仅效率导向的公共行政会引发政府失灵的问题,而且,一个服务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居者有其屋”的计划也竟然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以说,对于公共行政的建构而言,效率与公平的现代性价值都引发了人们的怀疑。在这种条件下,后现代公共行政的反思成果也许能够使我们的头脑变得更加清醒。至少,在了解了后现代公共行政

理论之后,我们就不会简单地迷信西方现代公共行政的理论和行动方案,更不会把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看作是对西方现代公共行政的复制运动。显然,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并不能够为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但是,它对现代公共行政的批判却可以使我们避免某些陷阱。所以,在党的十八大后的行政体制改革中,我们更多地了解后现代公共行政的理论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ORION F. WHITE, JR.The Ideology of Technocratic Empiricism and the Discourse Movement in Contempora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A Clarification[J].Administration & Society, V ol. 30, No. 4 (September, 1998), pp. 471-476.

[2]GARY S. MARSHALL , ORION F. WHITE, JR. The Blacksburg Manifesto and the Postmodern Debate: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 Time Without a Name[J]. 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 ol. 20, No.

2 (June, 1990), pp. 61-76.

[3]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Can a High-Modern Project Find Happiness in a Postmodern

Era?[C]//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s.,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1996, p. 24.

[4]O. C. MCSWITE.Postmodernism,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C]//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s.,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1996.

[5]GARY S. MARSHALL , ENAMUL CHOUDHURY.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Re-Presenting a Lost Concept[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 ol. 41, No. 1 (September, 1997), pp. 119-131. [6]DA VID JOHN FARMER. Derrida, Deconstruc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 ol. 41, No. 1 (September, 1997).

[7]LINDA F. DENNARD.The Democratic Potential in the Transition of Postmodernism: From Critique to Social Evolution[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 ol. 41, No. 1 (September, 1997), pp. 148-162.

[8]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M].楚艳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麦克斯怀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M].吴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

[10]MICHAEL W. SPICER.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State: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M].Tuscaloos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01, pp. 125-126.

[11]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M].吴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DA VID JOHN FARMER.The Discourse of Anti-Administration[C]// Jong S. Jun, ed., Rethinking Administrative Theory: The Challenge of the New Century, Westport: Praeger, 2002, p. 281.

[13]DA VID JOHN FARMER.Mapping Anti-Administration: Introduction to the Symposium[C]// Administrative Theory & Praxis, V ol. 23, No. 4, 2001: 475–492.

[14]MICHAEL W. SPICER.V alue Pluralis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C]// Administrative Theory & Praxis, V ol. 23, No. 4, 2001: 507-528.

[15]MICHAEL W. SPICER , LARRY D. TERRY. Legitimacy, History, and Log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onstitution[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 ol. 53, No. 3 (May - Jun., 1993):239-246.

[16]ROBERT CUNNINGHAM ,ROBERT A. SCHNEIDER.Anti-Administration: Redeeming Bureaucracy by Witnessing and Gifting[C]//Administrative Theory & Praxis, V ol. 23, No. 4, 2001: 573–588.

[17]O. C. MCSWITE.The Psychoanalytic Rationale for Anti-Administration[C]// Administrative Theory & Praxis, V ol. 23, No. 4, 2001: 493–506.

[18]RICHARD C. BOX.私人生活与反行政[C]//戴黍,牛美丽等.公共行政学中的批判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9-70.

[19]JONG S. JUN , MARIO A. RIVERA.The Paradox of Transform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ity V ersus Postmodernity Arguments[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 ol. 41, No. 1 (September, 1997), pp. 132-147.

(责任编辑马占稳)

The Concep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Zhang Kangzhi Zhang Qianyou

Abstract:By the late 20th century, postmodernism has gradually penetrated into 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ringing some postmodern flavor to the disciplin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emergence of post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nounced the failure of the modernis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quired public administration to change its control-orientation, criticize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 pursuit of control for evoking confront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and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culture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which is inclusive of others and

differences. Post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is clearly a rebel against modernist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us it suffered a fierce counterattack from guardians of modernist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two sides fought a vigorous battle. In this battle, post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fully interpreted its standpoint and opinions of deconstructing modernist public administration.

Keywords: Postmodernism; Public Administration; Deconstruction

(邓鹏)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建筑学1班邓鹏学号:110350132 一..简介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环境。我们以为,人类城市化过程的这种尴尬局面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背景之一。 三.建筑设计特点分析 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浅析后现代文化理论

浅析后现代文化理论 【摘要】《文化转向》是詹姆逊分析后现代文化理论的代表著作,本文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主体性消解、空间优位等后现代文化关键词梳理的同时,发掘詹姆逊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解读方式。同时我们更应该从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分析中辩证的看待后现代文化中的全球化浪潮,并加以借鉴,以便更好的思考我们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文化;马克思主义;全球化 作为20世纪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分析是透彻和独到的。《文化转向》这本书中,涵盖了詹姆逊丰富的后现代文化思想,他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谈起,坚持将后现代置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更新中加以评价,解读了主体性消解,空间优位,视像文化盛行等后现代文化关键词。同时詹姆逊坚持对后现代持一种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从生产方式的基本概念入题,以历史的辩证的方法看待后现代主义文化,此外对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进行了批判。 一、后现代文化关键词 1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詹姆逊把后现代主义概念定义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他认为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必须与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联系起来,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提到后现代两个特征,一是大部分的后现代主义都是“作为对高级现代主义的既有形式,对占据大学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基金会等这样或那样的主导性的高级现代主义的刻意反动。这意味着,有多少不同形式的高级现代主义就会有多少相应的后现代主义”。二是,一些主要边界或分野的消失,“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高雅文化和所谓的大众或通俗文化之间的区别的消弭,高雅艺术和商业形式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难以划清”。詹姆逊敏锐地觉察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资本运行的中,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一方面经济进入到了各种文化形式,使艺术作品成为商品;另一方面文化也逐步变得经济化,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较为狭小的文化圈中扩散出来,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詹姆逊理论的核心论题,即现代主义的过去和作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表现的新形式的后现代的到来。他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论断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文化发展三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即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詹姆逊强调“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将后现代主义置于一个偌大的历史语境之中,既强调了后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同时又突出了与以往各种文化形式的相连,不仅仅视其为一次历史的断裂,而且视其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2主体性消解

后现代主义课程

观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涉及领域相当广泛、内部观点歧义杂陈、影响波及整个世界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现代主义的学术思潮。自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所定型的现代主义精神,渗透于人类日常与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创造了许多“现代性的神话”,譬如中心性、基础性、唯一性、精确性、直线性、对立性、独霸性等,而这些神话又借助“科学”的光环获得了不可动摇的神圣性与合法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复杂的思维方式和宽阔的理论视野对现代主义所崇奉的“宏大叙事”给予了无情的解构、批判与超越。 现代主义内在地具有全球同质化的倾向,由于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因而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全球的性质。后现代消解中心,揭露“中心意识”的垄断性、封闭性和排他性,以开放的观点重新认识边缘的价值,强调边缘而非中心对创新价值的历史贡献;后现代质疑神圣,揭露“二元哲学”的控制性、直线性和权力性,以非线性的观点重新认识多元的价值,强调认可和尊重“他者的他者性”和“多元对话”对世界共存文明的意义;后现代反对统整,揭露“宏大叙事”的虚假性、矛盾性和特殊性,以过程的观点重新认识复杂的价值,强调事物“不确定性”和“撒播状态”的流动、转变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运用后现代精神对课程领域的现代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批判,诸如新马克思主义、概念重建主义、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政治理论主义、后结构主义课程观等,都可以划归到后现代主义的阵营之下。其中,“多元文化主义”和“过程转变主义”课程观典型地展示了全球化的取向。多元文化主义课程观源于多元文化教育,它认为全球化的课程既不是全球普世性的课程,也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多样的。全球化表征的是世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表征的是一种结构,各种文化只有在关系中才能确证自己的存在,才更加有活力,所以全球化课程只有多元化才能真正地体现全球性。由于在全球的课程势力中,第三世界或文化弱势国家处于边缘地位,所以后现代主义对边缘性课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譬如女性文化课程、民族文化课程等在后现代主义者的视野中都是有待发现的、富有独特内在价值的课程存在。文化多元主义课程哲学不仅批判强势文化国家课程的理论、政策和结构的中心性、霸权性和宰制性,强调各民族国家特别是文化弱势国家课程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还积极倡导“文化间主义”和“跨文化主义”的课程建设,主张在不同文化的课程之间建立起理解和宽容的精神,尊重并欣赏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哲学和思维方式,铲除夜郎自大式的中心论诉求。譬如国际理解课

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这个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产生于现代主义之后。批判传统和正统。但它反对“科学的独裁性”。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在此意义下,后现代主义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建设性。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后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在哈桑看来,后现代的特征是对抗现代性,颠覆现代社会已有的体系,建立新的秩序。通过研究,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为“不确定的内在性”。“不确定性”是后现代的主要特性,主要体现为中心的消失和对于本体论的再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使社会标准发生改变,社会结构向多极化转变。“内在性”是后现代主义的又一特征。“内在性”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的模糊性、多元论、间断性等等。具体表现为: (1)设定相对主义。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角度。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 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上占优先地位。

(2)后现代主义将人的主体地位模糊化,人成为某种破碎的不完整的形象。尤其反对神圣的绝对主义,而倡导把人还原为日常 的普通凡人,弱化了其影响力。 (3)后现代主义主张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批判“唯一中心”、“单一视角”、“一元方法论”等,强调价值标准的多 元化。 三、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对确定性的批判、否认“同一性”或普遍性,这对于反对绝对主义、冲破传统或僵化程式具有一定意义。后现代主义看到了现代主义泛滥造成的危害,从根本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论”,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和操作范式进行抨击、解构,这无疑有利于我们慎重、合理地思考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从而有可能使我们通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第一,后现代主义可能导致过渡膨胀的相对主义。它承认不确定性.无限夸大不确定性的作用,把不确定性视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的思想路径.极有可能导致极端相对主义。按后现代主义的极端相主义观点,一切都不具备确定性,那么,一切都没有普遍性,一切知识、真理都没有权威性,显然,这是非常荒谬的。 第二,后现代主义盲目弱化人的主体性。然而,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在此问题上的极端化主张——完全否认主体客体的区分、彻底否认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则有可能使人们盲目放弃人对自然、人对他人可能拥

公共行政学张国庆1

第一讲绪论 第一节行政管理学概述 第二节行政管理学的演进 第三节国家行政管理的基础

第一节行政管理学概述 一、行政管理学的涵义 行政管理学,相近的学术称谓另有公共事务管理学、公务管理学、政府管理、公共管理等。 英文名称为Public Administration 早期的行政管理学 1911年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 Taylor)《科学管理原理》 20世纪初期弗兰克·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 60年代以后,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为代表的全新决策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不仅从理论上对提出了挑战,而且拓宽了行政研究的领域,提高和强化了“管理”在行政研究中的重要性。

行政管理学 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和方法的体系。 在一般情况下,它主要反映政府(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开掘公共行政管理的规律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合理化、效率化和时代化的进程。 值得强调的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在宪法意义上具有明确无误的公共属性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与此相一致,“合法性” 和“有效性”构成了政府一切行政管理思想和行政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目的 第一,研究关于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制度的理念、理论和方法,根本目的在于如何确保政府的行政宗旨,确保政府及其官员依法行政,防止政府及其官员侵权、越权甚至实行行政专横,同时确保政府及其官员积极而有效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共行政职能。 第二,研究关于提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水准和行政效率的思想、途径和方式。其基本任务集中在4个方面,即如何不断地提升政府公共政策的质量,不断地提升政府社会管理的水准,不断地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功能,不断地提升政府的“与时俱进”和自律的能力。 第三,在不断提高行政学术水准的同时,为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论证方法和实证技术,为国家行政发展和发展行政提供专业性意见。 第四,全面培养政府公务员,尤其是行政通才。其综合性的学科优势有助于弥补技术专家的不足。其独特的学科体系既可以对现现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也可以对未来人员进行基础教育。因此说,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作用独到的学科。

打印记忆版期末重点--公共行政学-张康之

公共行政学-张康之版 第一章导论 1、试分析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答:①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②公共管理强调价值与责任;③公共管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④公共管理行为必须依法做出;⑤公共管理知识的广泛性。 2、简述公共领域的形成。 答:①亲身传播的方式 ②传统大众传媒 ③网络 3、试分析公共物品的特征和分类。 答:⑴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⑵对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①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 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 4、试分析统治行政、管理行政和服务行政。答:⑴统治行政。在农业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行政理所当然地是国家实现其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手段。行政活动过程的统治、压迫功能是特别地残酷与不加掩饰的。当然,此时的行政机构甚至还没有从政治权力机构中分化出来,这是一种“混权”的状态,行政事务是直接由权力机构行使的。从而充分显示出了行政的政治统治性质。由此,可将这一时期的行政模式概括为统治行政模式。统治行政模式是政府一经产生就存在的一种较为低级的和原始的政府类型。 ⑵管理行政。以管理为目的的行政称作为管理行政。管理行政是对现代行政职能方面的描述,就其性质而言,这种行政也可以称作为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就是现代政府出于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通过自身管理的途径而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管理行政也就是公共行政,是公共行政的现代形式。 ⑶服务行政。服务行政是政府公共部门在运行和发展中遵循公民至上理念、以回应公民需求,实现公民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新型治理模式。 服务行政的特征: ①服务导向而非控制导向; ②公正导向而非效率导向; ③公民本位而非政府本位; ④开放式行政而非封闭式行政; ⑤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 5、试分析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阶段。 答:⑴建构阶段 ①行政学诞生的标志性文献是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一文。 ②古德诺在1900年发表了《政治与行政》一书。 ③马克斯?韦伯通过他的官僚制理论的建构,解决了威尔逊思想付诸实施的一切技术性问题。 ④泰勒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约尔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对公共行政学的形成都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⑤最早对公共行政学这门独立学科的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的则是美国学者——怀特和威洛比。 ⑵行为主义阶段 ①随着行为科学理论被引入行政学研究中来并被人们逐步接受,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进入了行为主义阶段。 ②从理论渊源上讲,行为科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的早期人际关系学说。1927年到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E. May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 ③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直接影响了行政研究的进程,许多行政学者开始使用行为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行政现象,其中,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一..简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区别与联系

现代艺术的范围很广泛,用来指从19世纪末期到大约1970年代大部份的艺术作品。(较近期的艺术作品通常被称作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艺术原本的目的在于写实地再现某个主体,然而摄影的发明让艺术的写实功能相形见绌,于是就出现了新的艺术路线。艺术家开始实验各种观看的方式、材料、观点等等,而通常作品都变得越来越抽象。 现代艺术的概念与现代主义有很亲密的关连。 9世纪的发轫[编辑] 现代艺术是从西方开始的,最先是绘画和版画,然后在19世纪中期扩展到其他的视觉艺术上,如雕塑和建筑。到了19世纪末期,一些对现代艺术有重要影响的运动开始出现: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以及最初从德国开始的表现主义。 现代艺术受到的影响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接触到东方的装饰性艺术,尤其是日本版画;J·M·W·透纳和欧仁·德拉克鲁瓦在颜色上的创新;还有像让-弗朗索瓦·米勒等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有更多描述日常生活的主题。当时对艺术的普遍观念认为,艺术应该精确地描述事物,而且必须企图表现出其理想的样貌。因此当时最成功的画家如果不是接受委托,就是透过举办大型画展来进行创作。政府也会资助画家,并且定期举办展览。 于是跳脱理想化与精确描述的艺术,就不只是一种艺术路线的改变,而是社会和经济状况造成的结果。 这些新的运动并不必然将他们自己视为一种进步前卫或者个人艺术的解放。相反地,他们认为他们才是再现了所谓的真实与普世价值。印象派画家说人们并没有看到物体,而是看到那些物体反射出的光,因此画家必须在自然的光线下而非在画室中作画,并且捕捉那些光线带来的效果。 印象派艺术家自己组成了一个团体来推广他们的作品,尽管内部关系有些紧张,他们还是能够集结起来举办了一些展览,然后他们的风格又被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所接纳。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相信这是一个“运动”。从建立起一套艺术方法、逐渐形成一股风潮、到最后获得国际性的接纳,这个过程将在每个现代艺术运动中不断被重复。 20世纪初期[编辑] 1901年-1906年,在法国巴黎,梵高、高更和塞尚的作品,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发展,约始于1906年,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兴起的艺术运动有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

(完整版)公共行政学考试重点(张国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共行政学概说 一、公共行政学涵义 公共行政学:又称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是指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方法的体系。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目的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功效、学科目的? ⒈研究关于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制度的理念、理论和方法;⒉研究关于提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水准和行政效率的思想、途径和方式⒊为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论证方法、实证技术,为国家行政发展和发展行政提供专业性意见;⒋全面培养政府公务员,尤其是行政通才。 三、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 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⒈怀特将行政管理学的范畴归纳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⒉古立克“七环节”理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⒊张金鉴“15M“理论,即目标、计划、人员、经费、物材、组织、方法、领导、激励、沟通、士气、协调、及时、空间、改进。⒋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研究范畴主要有:行政原理、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程序、行政执行、行政技术、行政行为、行政效率、机关管理、公共财政、物材行政、行政责任、行政监督、行政道德、法制行政、行政改革、行政能力、行政发展。 公共行政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⒈逻辑分析方法;⒉法规分析方法;⒊历史分析方法;⒋实证分析方法;⒌规范分析方法; ⒍比较分析方法;⒎系统分析方法;⒏生理分析方法;⒐心理分析方法;⒑资料分析方法;⒒案例分析方法;⒓量化分析方法;⒔模拟分析方法;⒕利益分析方法。 四、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及与其关学科的关系 简述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 ⒈综合性;⒉实践性;⒊系统性;⒋技术性;⒌发展性。 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行政法学、企业管理学、社会学的相互关系? ⒈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公共行政学是藉政治学指引其努力的方向,政治学则赖于行政管理学充实其内涵。 ⒉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学: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学在现代社会中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⒊公共行政学与企业管理学:公共行政学与企业管理学是内容上交叉、理论和研究方法上互鉴、学科发展上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领域各异。 ⒋公共行政学与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与社会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 五、现代行政现象与现代行政精神 现代行政现象: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国际上,主要是发达国家所出现的某些公共行政现象。 现代行政现象表现在三个方面:⒈行政职能扩展⒉不良行政现象增加;⒊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理论现代化。 现代行政精神:是指与现代行政现象相一致的,政府在实施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视和强调的某些行政精神。 现代行政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⒈主动进取;⒉追求卓越;⒊创新发展。 追求卓越:是指现代政府在主观意愿与客观效果相统一的意义上追求出色的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在比较的意义上追求不断提升并在实践中表现出具有卓越品质的公共政策能力、综合实

后现代风格设计特点

后现代风格设计特点 后现代风格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特别有一种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后现代风格设计特点,欢迎参考阅读! 装饰几乎是后现代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这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最有力的武器,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全然屏弃的古典主义异常关注,他们不搞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将各种历史主义的动机和设计中的一些手法和细节作为一种隐喻的词汇,采用折衷主义的处理手法,开创了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这里即包括传统文化,也包含现行的通俗文化: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的歌德式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纪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艺术、卡通艺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运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变形、夸张、综合甚至是戏谑或嘲讽。汉斯·霍莱恩设计的玛丽莲沙发就综合了古罗马、波普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 后现代设计将诗意重新带回我们的生活。仓右四郎的金属沙发有一个非常浪漫的名字——《月亮真高啊》,镂空的

金属框架在灯光的掩映下让人想起婆娑树影背后的一轮明月。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设计并不只是解决功能问题,还应该考虑到人的情感问题。安德勒·伯兰滋将许多非设计师者的所知道的东西上升为理论。例如,“我们对产品的选择受到我们记忆和联想、我们的愿望和我们朋友的影响,也受到我们在电视和博物馆中所看到的东西的影响”。。1987年,他设计了一系列名为“家养动物”的家具,把西欧人对意识的兴趣与北美人对某些宠物的兴趣融为一体。这些设计是非常有亲和力的,即不是设计适应人,也不是人适应设计,而是二者亲切、自由的对话。 后现代设计中这种仪式化特征主要是针对过分强调功能而使生活变成了一种机器运转般毫无感情色彩的动作而引发的一种设计倾向。吃饭不仅仅是一个吞咽的过程,更是一种气氛:环境、餐具、食物的颜色和味道,包括进餐的动作,都是仪式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感受过程、感受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的交流、对话。 选择一件设计不仅是为了用,而且是为了寻找自我的象征性。安德勒·伯兰滋出版了一本名为《家养动物》的小册子,在书中他声认为我们现在的住宅几乎无法居住,因为我们要在那里度过更多的时光;我们需要重新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周围环境得到的仪式的、神话创作的以及不可思议的特征。安德勒·伯兰滋的话是十分隐晦的,但是他至少说明房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 ] 1 历史背景 2 哲学 2.1 文学批评及文化理论 2.2 社会批评 3 艺术创作及人文思潮 3.1 建筑 3.2 设计 3.3 文学 3.4 电影 3.4.1 堂皇语境的终结与多元化 3.4.2 解构主义的启示 3.4.3 社会文化领域的更迭态势 3.4.4 审美意识的新趋向 4 资料来源 5 外部连结 [编辑] 历史背景 若论者接受现代主义是战后社会的处境:人类以刻苦自强精神来重建文明,建立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社会发展运动,当中又结合美国的清教精神,和冷战时代的美苏二元对立政治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了解到为何后现代主义衍生的文化信念会是反对主流方案、反对单一以理性为中心、反对二元对立,更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的美式文化生活。相反的,对于现代主义以前的旧式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却充满了怀念之情。建筑师对都市文明和乡间生活的反思,引发我们对现代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对人类正面和负面影响的思考。当然由于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脱离现代生活方式的制约,而各种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恶果,并

(完整版)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复习资料

公共行政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行政体制是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机关行政是指综合办事机构对机关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进行的自身事务管理。 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 行政决策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正原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的行政行为。 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是以人们的社会交往为基础的,一般产生于因兴趣、爱好和愿望的一致而进行的私下交往。 行政监督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的专门监督机关,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履行职责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 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精神和规范。 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简答题: 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哪些? 1)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完全市场只不过是一种理想主义,不完全市场才是市场的常态。 2)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总量控制,进行宏观调控,是使国民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3)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的不足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利润是市场的运行的基础。 4)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任何国家都有大量的国有资产,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 简述机能制的优点和缺陷 1)机能制的优点 第一,可以扩大公共组织的管理职能。 第二,专业分工,有利于专业化管理,提高效率。 第三,分权管理,有利于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机能制的缺陷 第一,职能分化过多,会造成政府机构过多,因而会造成对社会和经济干涉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后果。 第二,分工过细,会造成权力交叉、影响行政效率的后果。 简述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1)补助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e5626026.html,/question/12248490.html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1)反主体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已破灭。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只是语言上的。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以人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语言又总是不确定的,并且随言说者的不稳定的情绪而动摇不定。因此,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构的[4]。 (4)内在性(internality)如果说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那么内在性则代表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这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它不再对精神、价值或终极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相反,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创造的内在适应。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现代主义质疑、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它的矛头指向传统哲学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权威的。它由逻各斯中心主义转向非中心的多元主义,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由以人为中心转向反传统人本主义。它可以促进我们拓展视野、观念更新,转变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科交融,不断向大众化和现实生活贴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e5626026.html,/viewthread.php?tid=221168 超级调解(下) 宏大叙事(百度) 宏大叙事本意是一种"完整的叙事",用麦吉尔的话说,就是无所不包的叙述,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惯性和统一性.文艺理论批评中,经常使用这个词语.史学借用这个词语,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 史学中的"宏大叙事"这一概念与历史认识论息息相关,与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史学家对于这种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认识紧密相连,隐含着使某种世界观神化,权威化,合法化的本质.罗斯这样写道,"由于将一切人类历史视为一部历史,在连贯意义上将过去和将来统一起来,宏大叙事必然是一种神话的结构.它也必然是一种政治结构,一种历史的希望或恐惧的投影,这使得一种可争论的世界观权威化." 罗斯更加深刻地理解

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后现代哲学家对现代文化展开批判,并试图给世界一个重新的解释,构建一种新的文化。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能够站在很高的角度和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他的理论具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思辨的特色,也有很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色彩。 他认为后现代文化理论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的晚期,又提出“认知图绘”,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的眼光,审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现象,认清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从而对这种文化保持清醒的认识。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持续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涌入和冲击都提醒着我们应当批判的接受和吸纳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清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背景,有效地帮助我们抵制腐蚀人类思想灵魂的文化对我们的侵略。 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关注的焦点就是现代主义所出现的“问题”,要透过现代主义的表面现象,去寻求真理而并不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真理。现代主义的目的是要改变历史和社会,是资本主义人的异化下的一种乌托邦理想。而后现代主义文化则具有消费性、大众性、商业性、文化创作的目的是商业利润,文化创作以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为动力,市场需要大量的文化消费品,后现代主义文化创作者就把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贴上商品的标签,大批量的复制,比如现在的中国电影产业。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战争不再需要真枪实战,而是转变成文化软实力,它不需要浪费一枪一弹就能入侵一个国家的各个领域。 首先来看电影领域,仅2012上半年中国票房近55个亿,超过去年的48.41亿。可是仔细分析一下,从《上半年国产电影全军覆没表》来看,上半年有155部片上映,过八成是国产片,但国产票房目前却只占总票房38%。《泰坦尼克号》、《复仇者联盟》等12部好莱坞电影,赢得票房27亿。而选择与对方同期上映的17部国产片,总票房才4亿,除了《绣花鞋》和《黄金大劫案》基本保本,上

浅析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

摘要自后现代这一艺术思潮诞生的那天起,评论界对它评判就没有停止过,这其中褒贬不一:多样化、人性化、模糊化、非理性、叛逆性、颠覆性等等,许多评论的词汇表明了每个关注它的人的观点。正是由于它还在发展变化中,因此,学术界还很难做出最恰当的评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设计双重译码功能 后现代主义运动是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在建筑中产生 的设计运动。“后现代主义”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复杂,从字面 上看,是指现代主义以后的各种风格,或者某种风格,因此,它 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或者否认现代主义的内涵。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 西方进入“丰裕社会”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从讲究结实耐用转向求新求异。现代主义设计风格长期 以单调、沉闷、冷漠的形式充斥城市,已不能适应多元化市场 的需求和商业竞争,人们渴望出现变化。反叛主流设计运动 在此时兴起了,其激进的思想对设计的冲击是不可磨灭的,设 计开始朝向强调个性以及表现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意象、强 调人情化和象征意味的方向转变。后现代主义设计遂应运而 生。它认为产品设计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和功能,还要具有 丰富的个性和多样的形式,并注重人情化和象征意味。目的 就是建立一种适应后工业社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 设计原则。 在今天看来,后现代主义设计作为一个模糊、非特定的概 念,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艺术风格流派,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设计 艺术风格和设计理念,而是包括观念、态度、知识、行为、思维 变化而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思潮,整体是对现代主义的 反叛。后现代的设计风格纷繁复杂,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 征:非理性。后现代设计中大量地引用矛盾修饰法、讽刺和隐 喻的手法来进行设计,桌子不再是桌子,更是一种概念,一种 符号,甚至是一种政治态度。这种多样化风格现象的出现是 对现代主义的最大挑战,它抹杀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纯洁性和 至上性,将设计带入到一种可以是“很多”的状态。这种现象 还不能一概而论地评述它的好坏,一方面因为它既有进步的 一面,又有它反动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潮流本身还只是处 于探索的阶段,所以还不能过早地为它盖棺定论。 二、历史上一些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观点 建筑设计家查尔斯?詹克斯在《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中 说:“我所观察和定义的后现代,其解释如下:一种职业性根基 的、同时是大众的建筑艺术,它已新技术和老式样为基础。‘双 重译码’是‘名流——大众’和‘新——老’这两层含义的简 称”。这种“双重译码”的提法使许多评论家把后现代主义设 计看成是“大杂烩”。美国著名建筑师罗伯特?文杜里针对杰 出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设 计原则,提出了“少令人生厌”的观点,鼓吹以杂乱、怪诞、暧昧 为美的建筑学思想,认为建筑师应该向市井文化学习。王受 之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将后现代设计归结为后现代主义、解 构主义和新现代主义;然后又将后现代主义分为高科技风格、 过渡高科技风格、减少主义风格、建筑风格、微建筑风格和微 电子风格。 后现代设计的理论界众说纷纭,没有结果,没有定论,有 的只是零散的、片段式的论述。那么,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是 什么性质的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是现代主义的延续,还是一个新时代设计的开端?三、笔者眼中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也是一样。后现代主义设计起源于对两个重大时代问题的思考:1、设计如何与传统展开对话;2、艺术及设计如何与消费文化共处。这两个问题是包豪斯时代的先锋设计师所不曾面对的,它们是二战结束以来率先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后又逐渐扩散至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问题,即所谓后现代问题。后现代主义设计虽然无力解决后现代问题,却至少敢于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正是后现代设计理念中所包含的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的成分。很多思潮都影响到后现代的设计风格:朋克、高科技、低技术、极少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各种历史主义变体。后现代设计并非设计师孤独的尝试,市场给了他们最有力的支持,同时设计师的名望也是利润的来源。当60、70年代波普、朋克文化、迷幻药文化以及女性主义兴起时,设计师也应这群新人类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而大胆地进行各种后现代主义尝试,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使设计突破功能主义的束缚而自由的发展。后现代设计也是追求功能的。一些在常人眼中匪夷所思的设计其实不正是这个匪夷所思的年代所需要的艺术形式吗?一些莫名其妙的产品其实也总会有它的市场,因为现代社会人的心理复杂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个时代,一切的多元化使得莫名其妙其实就是产品的功能。因为它同样会满足生产者自己或者一部分消费者的心理。后现代主义设计是随意的,不拘一格的,虽然它可以成为反现代主义设计,它的叛逆代表了时代的特色,可是它的挑战都处在设计的风格和形式上,而没有能够涉及到现代主义的思想核心。它缺乏明确的艺术形态宗旨而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自由放任的设计风格,其薄弱的思想性和形式主义的性格特征使它根本不可能取代现代主义设计。80年代是后现代设计思潮与风格最为活跃的十年,但是却缺乏一种系统的设计理论,或者设计思想。这是在现代主义的长期禁锢下,一旦门户大开,必然会有太多的东西奔涌而出。我不能断定后现代的设计会最终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因为,后现代对于个人的、民族的、特定文化的尊重应该不会让一种风格一统天下的。我们生活在新世纪之初,生机勃勃,一切都在发展和变化之中,激动人心又令人困惑不已,我们期待着即将发生的一切。参考文献:[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查尔斯?詹克斯著.李大夏译.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015年北大行管考研-张国庆公共行政学考点问题总结

2015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指导 《公共行政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版)》、《公共政策》三门占的分值达到了75%以上。其他的三门的总分大约在80分左右。其中《公共行政学》这本书内容比较多,知识点繁杂,这个可以参考育明教育2013年出版的《张国庆公共行政学考研解析》,涵盖了考点精编·习题答案·真题解析。 《比较政治经济学》每年会有变动。不过,这门课,分值不是很高。这本书大家参考育明教育内部题库就可以了。 《行政法与社会科学》的两本参考书很难复习,但是历年考察的题目基本么有超出育明教育内部题库和复习范围。 行管每年的参考书都有所变动,但是基本的步调还是一致的。现在的一个趋势是要考查数理统计部分,每年都有二三十分的题目。这个的话,育明也有一个内部题库,基本涵盖了所有的考试范围。 此外,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还应该多关注一些当前行政管理学界的热点问题,比如“大部制改革”、“公共危机管理”、“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李连杰壹基金所引发的对第三部门的思考”、“拆迁引发的对行政执行能力问题的思考”、“交通拥堵等带来的交通管制等问题的思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等等方面的问题。 2011年北大行管第一名、育明学员周武良:考研,就是要有方法! 2010年北大行管第一名、育明学员葛连高:北大行管辅导,首选育明教育! 2012年北大行管第二名、育明学员李强:选择育明,选择成功! 近十年北大行政管理考研最高分为育明教育2009年学员冯国栋428分。 近十年北大行政管理考研最短时间为育明教育2012年学员宋宇38天考上北大。 近十年北大行政管理考研辅导最传奇为2011年录取的10人中9人是育明教育学员。 近十年北大行政管理考研辅导第一书是2013年育明教育出版《张国庆公共行政学考研解析》。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 1有人说公共行政学的本质是公共性(效率) 公共行政泛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主体)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依据宪法及法律的规定(依据),通过科学及时的制定和准确、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途径),管理公共事物、维护公共秩序、保证公共安全、提供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