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化 与社会认知

社会化 与社会认知

社会化 与社会认知
社会化 与社会认知

一、狼孩的案例

问题:(1)案例中,从社会化角度分析“狼孩”无法完成正常人的各种活动的原因。(提示:社会化依赖的因素)

(2)阐述个体社会化及其特点。

答案:(1)个体社会化进程依赖于3个因素:①自然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的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大脑,这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必要的自然前提。②社会基础,指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和法律制度、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家庭、学校、友伴、群众、宗教、职业、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这些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它们促使社会化发展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性。③实践活动,这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能动因素。个体社会化过程有赖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赖于个人生理上的禀赋与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有赖于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如果一个人从小与社会生活隔离,脱离社会实践,即使他具有个体社会化的自然基础,具有健全的神经系统,也不能获得正常人的社会化。案例中的“狼孩”没有正常地参加社会实践,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因此也没有完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

(2)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即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体社会化过程有以下特点:①主动性。每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其社会化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②贯穿于人的一生。由于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变化和一个人一生经历中地位、职责的变化,个体社会化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③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即使在同一社会中,由于各人特点和所处具体环境不同,个体社会化也不完全一样。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二、捷捷是一个倔强、外向的孩子,胆子很大,最大的特点是喜欢与人交往,不怕陌生人,在家最喜欢串门。但是自制力很差,控制不住自己,常有攻击性行为。比如:喜欢咬人,几乎咬遍了班中每个孩子。同时占有欲很强,与人交往缺乏礼貌,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如果别人不想给他,他就打人。有时,看到很多小朋友一起游戏时,当别人不理他,他会抡起拳头打别人,理由是别人不跟他说话。他的这种“友好”的表达方式,并不为同伴所认同或接受,再加上他平时遇事又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于是同伴们逐渐疏远了他,还有的小朋友还故意躲着他,很多家长都向老师反映,希望自

己的孩子不要和他坐在一起,怕他打到自己的孩子。而捷捷的父母文化程度并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比较极端,一方面将感情和物质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对孩子给予较多的爱,迁就孩子,但很少进行限制,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容忍和接受。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平时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经常是粗话连篇,有时父母间还经常动手,给孩子造成了一定影响。

问题:请列举出几种典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并简要说明其对儿童人格、行为发展的不同影响?

答案:①宠爱型。幼时受父母溺爱者,长大后在人格上多表现为依赖性强,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别人意见的左右。

②放任型。采取这种方式不能使子女养成是非观念,子女缺乏教养,因而以后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③专制型。这类家庭出身的儿童在性格上多表现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任,但在其他方面却表现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屈从的性格。

④民主型。这类家庭出身的孩子表现为自立、自信,能主动解决自己的困难,情绪稳定,易理解他人。

社会认知案例

案例一:尊重的力量

某日富商闲来无事,就到大街上散步,刚走不远,他看到前面有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正满脸堆笑地向他走来,眼神里充满渴望。富商见此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毫不犹豫地将一元钱丢进推销员的怀中,就缓步走开了。他以为能听到一句感谢的话,回头看时正遇上推销员那不领情的眼神,他才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就连忙返回,很抱歉地对推销员解释说:“对不起,我刚才忘了拿笔,希望你不要介意。”说着便从笔筒里取出几支铅笔,最后又说:我们都是商人,都不能做赔本的买卖。你有东西要买,而且上面有标价,我照价付给了你钱,我也要拿走我买的东西。”

这件事富商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只是觉得对任何人都应该尊重,不管他自己是否需要。

几个月过后,富商出席一个商业活动,作为公众人物,许多人都与他寒暄。快到中午用餐时,他身边的人不那么多了,这时一位穿着整齐的年轻人迎上前来,用充满感激的目光注视着他,富商感到很纳闷,但一时也想不起来这个人是谁,此时年轻人说话了:“您早就不记得我了吧?我也是才知道您的名字,但不管您是一个名人还是一个普通人,我永远忘不了您。我是数月前那个铅笔推销员,当时您的举动给了我足够的尊严。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像个乞丐,一个推销铅笔的乞丐,不配得到任何人的尊重。因为很多人都只给我钱,并没有拿走一件商品,他们都认为我是一个乞讨者,直到您走过来并告诉我,说我是一个商人为止。您虽然拿走了一元钱的商品,但却为我重新找到了尊严。您的话使我重新树立了自信,我立志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商人,今天我做到了。谢谢您!”

尊重他人能使他人获得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的提高。

案例分析题:

事实一:对1953年到1975年期间美国全部盖洛普民意测验的分析发现,在被测验的535例人次和组次中,有76%被测者是从好的方面来评价他人的。

事实二:A.希芬鲍尔(1974年)通过放映喜剧或令人讨厌的录像来赋予被试一定的情绪,然后再令被试判断照片上的面部表情。被试往往会根据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来判断他人照片上的面部表情。

事实三:前苏联学着博达列夫一次在实验中,曾向两组大学生分别出示同一个人的照片。在出示照片前,告诉第一组被试上的人是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而告诉第二组被试此人是一个大科学家。然后让两组被试对照片上的人进行描述。第一组的评价是:深深的眼窝,证明了他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意味着他沿罪犯的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评价是:深深的眼窝,表示了他的思想深度;突出的下巴,体现了他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上诉事实说明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存在什么现象?三个事实分别代表了此现象中的哪三种效应,这种现象还包括其他哪几种效应。

分析这种认知现象会对我们的人际认知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①说明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存在嗻认知偏差。

②三个事实分别代表积极偏见、相似假定作用和光环效应。

③认知偏差还可以包括首因效应、类化原则、隐含人格理论等心理效应。

这些认知偏见一方面可以简化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另一方面又会造成认知偏差,影响我们队他人的正确认知。

一,社会认知概述

1,什么是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一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

?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对有关线索的分析;

?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如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

?人是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他人行为的■

指个人对他人、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

认识过程。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

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都是以社

会知觉为基础的。

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即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行为归因。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来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即所谓以己度人。因此,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动机更容易发生错误。

2,社会认知的特点

?选择性:人们按照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

人们从媒体介绍中知道某部影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均佳,于是,设法争取观看。如果估计该社会刺激将给自己带来不愉快的体验,则往往采取置之不理或逃避行为,不去观看。

有的小学生看到班主任来家访,根据个人以往经验,估计是来向家长告状的,于是逃之夭夭。

?显著性:当理解该社会刺激对个人有很大利害关系时,认知反应会十分显著,伴随的情感、动机等心理反应会特别强烈

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符合自己心愿的大学,心情十分激动,情感及动机反映强烈

左盼右盼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得知自己被一所本人不愿去的学校录取,心情同样激动,但方向相反,一种失望的情绪十分强烈。

刚吃过午餐的人看到实物并不会非常高兴,情绪并无波动,因为他已经没有进食需要,实物与他无关;但一个十分饥饿的人面对实物,肯定是十分高兴,心情激动。

?自我控制:指发挥自我意识的作用,使个人的认知体验不被他人所觉察,从而使个体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

——生活中,面对高大歹徒,……;看望重症病人,……

一个身材瘦弱的人遇到一个身材高大的歹徒,虽然他内心十分害怕,但竭力使自己在表情上不表现出来,因为他知道自己越是表现得害怕,对自己越是不利。

自我意识对其认知活动发生调节作用。

我们去看望一个重病人,感到这病人面容憔悴,病势不轻,认知者心里十分难受,但在表面上会对病人说,“你比前几天精神多了”,以此安慰病人,实际上却掩盖了认知者的真实感受。

?形成完形:把有关信息、特征组合起来,形成完整印象,带有主观色彩

前苏联学着博达列夫一次在实验中,曾向两组大学生分别出示同一个人的照片。在出示照片前,告诉第一组被试上的人是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而告诉第二组被试此人是一个大科学家。然后让两组被试对照片上的人进行描述。第一组的评价

是:深深的眼窝,证明了他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意味着他沿罪犯的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评价是:深深的眼窝,表示了他的思想深度;突出的下巴,体现了他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中国人社会认知的五种途径和方法:

1 观语言:“要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

但注意“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

2 观行为:“欲知其人,观其所为”;

3 观相貌:“吉人自有天相”;

4 类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 省察己心:以己心推及他人之心,

但注意“难将我语同他语,未必他心似我心”。

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情、行为习惯

形成关于他人的印象

作出判断和评价

进一步解释和推断他人行为

3,社会认知的影响

(1)对人的社会行为、人际互动的影响

(2)对心理、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认知与寂寞——社会认知中只注意生活中消极方面,会体验到更多的寂寞,长期寂寞者会以消极态度看待自己和他人,责备自己没有良好社会关系或他人难以相处、把事物看成自己无法控制。

?社会认知与焦虑——人们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使人避免焦虑。

Philip Zimbardo有项研究:害羞女生,大噪音,与英俊男士交谈……

?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人类的行为和认知对自身健康有重要影响。乐观态度、面对疾病时乐观解释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条件。Seligman,Peterson:哈佛大学1946年的一次面谈记录,这些人在1980年的健康状况,两者比较,……

?负性情绪——导致:紧张应对:

最终:心脏功能受影响;免疫系统受抑制;自主神经系统受损■

二,社会认知的范围

【他人情感;他人性格;人际关系;第一印象】

1,对他人情感的认知

(1)面部表情

?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与解释

?表情有三类:

?面部表情(视线联系)

身段表情(舞蹈语汇、四肢、躯体);

言语表情(歌唱家、演说家)。

其中,面部表情尤为重要

面部表情判断正确率

?

?面部表情判断:

眼部肌肉、口部肌肉何者重要?

?面部表情判断:

——眼部肌肉、口部肌肉何者重要?

Vs. 在什么方面何者更重要?

口部:喜悦、怨恨

眼部:忧愁、愤怒、惊骇■

发展特点,对若干表情判断达一定正确程度与年龄有关(见表)■

(2)视线联系、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视线联系的意义、程度

躯干、四肢,人际距离

身段表情实际生活中我们及时看不清他人的面孔,但只要能看到他人的身体动作就能了解到他的情绪装填。所有的舞蹈语汇,严格来说都是身段表情动作。

言语表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尔沙德对美国学生进行了表情命名、表情分类的实验。结果表明,在

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里,存在高中基本情绪的图像指标和言语指标,各个民族团体能够高度成功滴吧面部表情和言语概念配合成对,表情和言语配合地比较确切。如,愤怒的面部表情和愤怒的言语表达式一致的,同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都能够这样配合起来。

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途径:

?相貌【照片】

?许多实验已经证明,一个人的面貌俏丽或丑陋和他本身内在的优缺点并无必然的联系,并指出:根据人的照片来判断其智慧和品性是靠不住的;根据人的照片来判断其人是否犯罪以及犯罪程度,并决定判刑多少,会发生很大偏差。

给被试看三组“犯罪者”的资料。

实验者事先假设这三组犯罪者所犯罪行的程度相等,但两组资料附有犯罪者照片,一组照片上犯罪者眉清目秀,另一组面目可憎,还有一组不负照片。然后请被试充任法官,给予判刑,结果发现,被试对第一组多半判为无罪,对第二组多半判为有罪,对第三组则介于两者中间。由此可见,虽说人不可貌相,但人们往往会凭对方的相貌而推测其人格。,从而发生认知偏差。

“亮丽”照片、“粗俗”照片、无照片;

尽管“人不可貌相”,仍有认知偏差

哪位学生聪明的实验:【先入为主】

?两位同学做同样的30道难度相同的题目

?安排他们都做对一半

?一位,答对的在上半部分;另一位,则在下半部分

?完成后要求被试对他们评价,比较谁聪明?

?多数认为,解题开始就能正确的更聪明些

?要求被试估计两位各答对多少题?

?被试回忆,前一位平均20.6,后一位仅12.5。

[其实都是15] ■

?行为方式、行为习惯,

?言语、笔迹,

?兄弟姐妹中排行,

?了解过去的生活情况,长期的共同生活,

?社会文化(女,温柔;男,刚强)■

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包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了解对人际关系的认知,重视对人际关系认知的重要

?一实验:说明如何了解

——10位互不相识者的被试组成小组,先自由交谈、畅所欲言,相互

了解。之后,完成问卷。

小组里你最喜欢谁?小组里谁最喜欢你?

如果选小组长,你选谁?你估计谁会当选、被哪些人选?

——据此判断对人际关系认知的一致性,

进而会影响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和谐气氛

班级或团队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会产生一种协调和谐的心理气氛,人与人之间会相互帮助、支持与鼓励

紧张的心理气氛,则会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4,第一印象

?什么是第一印象。即初次印象。主要获得对方的身材、仪表、年龄、表情、服装等方面的印象,

?关注第一印象的意义。(图)(辛普森案、贝鲁特报道)

———在对人的认知中起一定作用,

影响以后是否交往以及如何交往。

如,男女婚介、求职、求医。

?洛钦斯实验:哪位热情……(材料)

?答题实验:那哪位聪明……(材料)

?首因效应Vs. 近因效应

?与人交往过程中的最后的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

?如,向考生说:“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

?或者说:“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

?批评难免有些情绪化,关键结束语要妥贴。

?例如:“……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

?相反,用“懂了没有?”“听不听由你,到时候一笔计算。”“如果再犯,我决不会饶你!”……

?怒责之后莫忘安慰!

卢钦斯实验

吉姆去买文具,与两个朋友一起边走边晒太阳。他走进一家文具店时,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店员招呼,一面与一个熟人谈话。离开商店时,他遇到了几天前结识的女孩,吉姆与她说了会儿话才去学校。(简称为1)

吉姆是一个友好外向、乐于交往、

快乐的人。

吉姆放学后,独自一人离校,在阳光明媚的马路上,他走在背阴的一边。路上他见到了几天前结识的女孩,他没有与她打招呼。他穿过了马路进了一家糖果店,他静静地等到店员看到他,卖给他东西。他坐在桌旁喝完饮料就回家了。(简称为2)

吉姆是一个呆板、害羞和内向的人

1.首先自己会利用首因效应,给他人以良好的印象。

2.不要只利用首因效应观察人,要充分全面的观察他人,观察其过去、现在、将来。

显露自信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微笑待人,不卑不亢

仪表举止得体

言行举止讲究文明礼貌

讲信用,守时间

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对象对于认知者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

——布鲁纳的“硬币”实验。对象是30名10岁儿童,

材料是一套1、5、10、25、50分的硬币和一套与硬币大小形状相同的硬纸片……

把两套材料先后投射在屏幕上,让依次观看,然后让被试画出刚才看到的硬币与原型纸片。

照理这两套材料的大小形状是一样的,丽婴画出同样大小形状的两套材料。但是他们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画出来的图形大小和实际看到的刺激物不完全相同。

圆纸图形与实际的硬质图形的大小比较一致,

硬币圆形大小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更大。

由于外界刺激物本身的社会意义不同,因而影响了人们的认知结果。

?对象的魅力

——外貌、气质、穿着、言行等

——幸福状况、职业状况、婚姻状况、能力专长等

?熟人Vs. 生人

——陌生人,外表是认知的重要因素;

——熟人,内在本质是重要参考■

2、认知者特点

?原有经验

◎对某人的认知,艺术家……,伦理学家……,学者……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

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性格特点

◎自信者,认知有独立性;

欠自信者,易服从权威、易受暗示、人云亦云;

好怀疑者,会从猜疑角度判断对方。

内倾者,会从内倾性格看待对方,发生投射作用

已有的心理定势也会影响人们的认知结果。一个人干了亏心事,总会做贼心虚。一个胆小怕事的人也会疑神疑鬼,一有风吹草动就认为要大祸临头了

?情感、需要状态

◎某实验:一群饥饿程度不同者,看几张乱图乱画的图片,其中有几张是描写食物和其他课题,这些图片上都盖上一层薄纱,使被试无法看清楚图片的真实真实内容。然后要求被试根据会议画出刚才看见过的图片内容,结果表明,饥饿时间越长的被试越倾向于回忆图片上画着的食物。

3、情境特点

社会认知离不开情境,社会生活中对他人行为的善恶是非总是离不开当时情景的分析。

如排队购物,“加塞”被人鄙视

当然,如果对象若是体弱年高者就会谅解,

但若是年轻者就更会引来指责■

4、刻板印象的作用(晕轮作用光圈效果)

?社会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通常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若对某人产生了好的印象,就容易把他的一切个性特点都认知为好,反之,则往往把他的任何个性特点都认为不好

?中年知识分子:责任感、刻苦、勤奋、俭朴等。

山东人:直爽、能吃苦。东北人,豪爽、仗义。

上海人,精明、不高明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项调查,大学生对有关国民及民族的看法颇为一致:英国人,绅士风度、聪明、爱传统、守旧;黑人,爱好音乐、无忧无虑、懒惰;日本人,聪明、勤劳、进取心、机灵、狡猾。

?法国人爱好艺术轻率热情开朗

?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

?我国台湾学者用类似方法调查,大体相同

?有“先入为主”的作用■

某个单位将要派来一个新领导,大家就会竞相打听,如果听说这位领导具有许多优点,大家内心就加以肯定,对他有一个好印象。犹如一个人说了一次谎,被人们拆穿,人们就总是不太会相信他的讲话了,,意味他老是说谎话的。这就是先入为主的作用。

5、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

?人的认知活动事先都有某种假设,常会从假设来看待当前事物

?一般经验:“A的特点往往伴有B的特点”。——

如果看到某人具有A的特点,便推测他必有B的特点。

从“好发脾气”,推测其“一定固执”;

从“脾气好”认为此人“一定没有主见”;

看到一个很胖的人,就推断他是一个“舒舒服服”的人,因为心宽才会体胖

看到“穿着入时”就判断此人“讲究时尚、不求上进”

原因:信息少、缺乏必要的线索,常会使人按有限信息加以逻辑推理■

芜湖高校学生牙膏市场需求调查问卷

————基于中华品牌的调查[督导填写] 问卷编号:__________

[访问员填写]访问日期:200[ ]年[ ][ ]月[ ][ ]日

被访者姓名:_______所在院校:_________电话:_________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中华牙膏的调查研究,特向您请教一些问题,依照《统计法》,有关您个人的资料我们将严格保密,感谢您予以支持。

第一部分

A1提到“牙膏”这个词,请问你首先会想到那个品牌?(A1-A4请在表格一中作答)

A2 除此以外你还想起那些牙膏品牌呢?(多选)

A3 您曾经购买过哪些牌子的牙膏?(多选)

A4 您现在使用的牙膏品牌是?表格一:

A5请问您是从哪些渠道知道上述所提及的品牌的呢?(可多选)(A5-A6请在表格二中作答)

A6您最信任的是什么途径?表格二

第二部分

B1请问您在购买牙膏时会考虑那些因素?

品牌□ 价格□ 口味□ 功效□ 牙膏主体状态□ 外包装□ 明星代言□

B2在以上您选择的因素中,您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____ 再次呢_____________。

B3请问您最喜欢的体彩是?

单色体□ 单色水晶体□ 彩色体□ 无所谓□

B4您最喜欢的牙膏口味是?

水果味□ 薄荷味□ 中草药味□ 其它__

B5您喜欢何种功效的牙膏?

防止蛀牙□ 坚固牙齿□ 亮白牙齿□ 改善牙龈□ 清新口气□ 清洁牙齿□ 去火□ 其它_____

B6请问对于一款功效完备的牙膏你愿意承受的价格是?

5元以下□ 5~8元□ 8~12元□ 12~20元□ 20元以上□

B7您一般购买那种分量的包装?

100克以下包装□ 100~150克包装□ 150~200克包装□ 200克以上包装□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

B8你是否固定一种品牌的牙膏?

是□ 否□ (如果为否,请直接回答B10题)

B9a您更换牙膏的周期是?

1个月内□ 1~2个月□ 2~4个月□

4~6个月□ 6~12个月□ 12个月以上□

B10您购买牙膏时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我通常在买前已决定购买哪个品牌,最后也会购买哪个品牌□

我通常在买前已决定购买哪个品牌,但最后经常改变。□

预先没有决定,最后在买时决定。□

B11您一般在哪购买牙膏?

大卖场□ 超市□ 学校附近零售店□ 其它□

第三部分

C1请问您是否购买过“中华牙膏”呢?

有□ 没有□

C1a假如您最常购买的品牌买不到了,您要寻找一个替代品牌,请问哪一个是最可能的替代品牌?(请在表格一中作答)(C1回答如果为否,此题不答,请直接回答C2题)

C1b请问您认为中华牙膏与其他牙膏品牌比较有哪些不足呢?(可多选) 功效不明显□ 产品品种少□ 包装不精美□

广告不能吸引人□其它______________

C2请问您上次购买“中华牙膏”是多久以前?

过去一至两周内□ 过去三至四周内□

过去一至三个月内□ 过去三至六月内□

过去六至十二个月内□ 超过十二个月□ 不知道/不记得□

C3请问您平均多久购买一次“中华牙膏”呢?

一至两周一次□ 三至四周一次□

一至三月一次□ 三至六月一次□

六至十二个月一次□ 超过十二个月□

C4请问您上次是在什么场合下购买“中华牙膏”的呢?

家里存货已用完□ 需要转换品牌□

看到促销活动□ 其它(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

第3/4页

C5怎样的促销活动最让您心动?

买一送一□ 加量不加价□ 附送赠品□ 抽奖□

C6如果附赠赠品,什么赠品最让你心动?

牙刷□ 漱口水□ 杯子□ 购物袋□ 其它__

C7您对“中华牙膏”的广告评价如何?

非常好□ 很好□ 一般□ 不怎么样□

C8您认为牙膏广告更应注重哪些方面?

功能为出发点□ 用名人做广告□ 广告请言□ 情感诉求□ 理性诉求□ 广告媒介□

C9下面是一些人们对“中华”牙膏态度的语句,请您选择您对每个语句的同意程度。请根据您的意见在1~5分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值。

(1表示“非常不同意”2“ 不同意”3“不能确定” 4“同意”5“非常同意”6“不知道”)(可否提前在此处)

“中华”的洁白和保健功能好1□ 2□ 3□ 4□ 5□ 6□

“中华”的价格合理1□ 2□ 3□ 4□ 5□ 6□

“中华”的广告能打动消费者1□ 2□ 3□ 4□ 5□ 6□

“中华”的种类多样选择面广1□ 2□ 3□ 4□ 5□ 6□

“中华”的知名度高1□ 2□ 3□ 4□ 5□ 6□

D10您对中华牙膏的改进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我们的调查到此结束,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调查

?调查日期:2011-5-7 ——截至日期:2012-5-7

?2010年消费维权年主题是“消费与服务”。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市场也愈加繁荣,人民的消费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不是就意味着消费者已经充分地享受到了其合法权益呢?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的过程中又能否真正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呢?为此我们就下列问题进行一番调查。

? 1.购买商品时,您是否有保存小票的习惯?

?没有

?有

?

? 2.您是否受虚假广告欺骗过?

?是

?否

?

? 3.您是否遇到过推销员介绍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是

?否

?

? 4.您是否参加过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教育?

?是

?否

?

? 5.在遭遇侵权行为后,您是如何保护您的权益的呢?

?自认倒霉,忍气吞声

?与商家进行直接交涉

?向媒体投诉进行曝光

?向消费者保护协会投诉

?向行政部门投诉提起仲裁

?向法院提起诉讼

?上论坛、博客写文章

?

? 6.您知道消费者申诉举报电话吗?

?知道

?不知道

?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基本条件是较好的遗传素质和较长的生活依附。 再社会化是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或对不合格的个体再教化。 终身社会化包括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2、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生物学概念,性别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是社会学概念);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4、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 角色获得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工人); 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和开放型角色(朋友); 角色的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和表现型角色(牧师); 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老师)和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 5、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米勒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重要。 7、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8、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 社会自我(3—14岁)——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 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知觉,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 10、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1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高级需要。自尊的满足就会有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就/抱负 12、自尊的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峰 第一节社会化 社会化的本质内容:个体在与社会互动中形成人格,获得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 一、什么是社会化 1.概念: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任何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2.含义 一是社会强制性:不以个体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是主观能动性:个体亦能创造性的外化;还能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 三是毕生持续性:是一个终生进行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婴儿至青少年时期,初步形成人格特质。 2.继续社会化:成年后进入新的生活情境,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和扩大,及继续学习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 3.再社会化:广义的再社会化是指面临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自觉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狭义的再社会化是指强制性的再社会化。 4.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学会生存,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目的是能独立自主的生活。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为进入社会从事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核心,适应社会生活和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角色规范的社会化等内容。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 四、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遗传素质:提供可能性 思维能力:智力活动的核心 语言能力:重要条件和影响因素 学习能力:通过知识经验内化,成为能动主体 生活依赖期:决定一个人生来就必须生活在社会中。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初级群体,主要场所,有特殊价值 2.学校: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减少对家庭的依赖性,改变其松散性;利于实施系统化、专门化、正规化教育;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形成。 3.同辈群体:重要因素 4.大众媒介: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五、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社会性:指个体与社会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对社会中任何事物认识与适应过程及其结果。 包括社会性关系、社会性认知、社会性知识、社会性特质、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方面。 社会性发展: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个体在个体社会性的各个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就是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涵。 (二)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自我发展 社会性情感发展 社会性认知发展 社会性行为发展 人际关系发展 道德发展 性别角色发展等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认知 一、社会角色 (一)概念 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 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虽然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必然地决定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职业和行为等方面的性别角色认同,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男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印象更为刻板。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家庭内性别分工越传统刻板,青少年持越刻板的性别印象。 1.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爱自己,能够提供

第三讲 个人与社会化

第三讲个人与社会化 社会与个人 角色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主体 * 社会(society)的存在,使得地位与角色、群体与组织、社会设置与社区得以产生。这些概念作为社会的局部,不属于个别人。它们代表着一种强制性的力量,迫使社会中的人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一、社会中的个人 *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通过身份确认、角色扮演并组成群体,建立社会机构,从而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并成为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的一部分。 1、身份或者地位 status * 指在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例如女性、黑人、医生、父亲等等,都可以用来确定身份地位,大多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育、种族、宗教和职业相关。 * 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或者受教育程度高低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如企业管理人员、教师、营业员、拾荒者、父母、配偶等等。自致地位原则上可以改变。 * 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某人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改变的社会身份地位。如长子、孙女、某些皇室成员等等。 * 身份与地位的高低:绝大多数的身份或者地位可以依据责任、权力和声望等方面进行比较而被划分到某一等级。但社会学中将等级看作是次等重要的问题,在提到身份或地位时,是指不必分出等级差别的某个位置。但当涉及到社会平等关系时,就会强调等级次序,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位的差异。 * 首要地位: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关键性身份。如总统、富翁、流

浪汉、黑人等等。 * 优势身份:某些有助于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身份。如男性、白人、贵族等等。 2、角色 role *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例如: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被要求的角色有:有识之士、教导者、长辈) *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着差距。 *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社会对角色扮演方式的定义。 * 角色表现(role performance):实际扮演角色的方式。 * 思考:安乐死中医生的角色,是否存在着期待与表现之间的距离? * * 角色紧张(role strain)与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 * 相互对立的要求被置于同一角色中,这种情形导致的个人压力就称之为角色紧张。 * 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两个或更多的角色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两种或更多的身份。当来自这些角色与身份的要求出现对立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角色冲突的状态。 * 身份(地位)与角色是社会结构分析的有用工具。我们对社会中的个人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先确定其地位,再找出拥有这一地位的人期待着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角色表现)。 * Q: 当你出现角色冲突时,你如何应对? 二、社会化 socialization * 社会学家一直强调一个观点: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婴儿无法“自然”成长为成年人。没有语言提供的概念,就无法体验和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等等);没有充分的

社会心理学知识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单元社会化 一、概述 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地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二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了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大致持续13-25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的变长的趋势。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地培育。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04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自考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一、单项选择题 1.(P94)社会化的统一过程不包括( A ) A.个人对社会被动接受 B.个人的文化教化 C.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 D.个人对社会能动调适 2.(P95)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是( B ) A.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再社会化 3.(P95) (11年真题)职业学校教育属于( A ) A.基本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反向社会化 4.(P95)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是( A ) A.一级社会化 B.二级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5.(P95)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是( D ) A.继续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理想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6.(P95)基本社会化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也称为( B ) A.一般社会化 B.一级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二级社会化 7.(P95)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 D ) A.再社会化 B.发展社会化 C.理想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8.(P95)(09年真题)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 A.再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9.(P96)对于犯罪分子的教育属于 ( C ) A.继续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正向社会化 10.(P96) (08年真题)文化反哺也称 ( C ) A.基本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1.(P96) (07年真题)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称为( B ) A.正向社会化 B.反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12.(P96)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是( A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基本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13.(P96)社会化从教化方向上可以分为 ( B ) A.主动社会化和强制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和基本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和发展社会化 14.(P96)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是( D ) A.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再社会化 15.(P96)再社会化的类型包括主动再社会化和( C ) A.正向再社会化 B.重新再社会化 C.强制性再社会化 D.反向再社会化16.(P96)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是( A ) A.反向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17.(P97)库利的理论集中在他的什么概念中?( C ) A.主我 B.客我 C.镜中之我 D.心中之我 18.(P97) (07年真题)将自我分成“主我”和“客我”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 ) A.乔治·赫伯特·实德 B.伊恩·罗伯特 C.E·弗罗姆 D.E·埃里克森19.(P97)为“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提供了可能性的是( D ) A.环境因素 B.互联网 C.社会实践 D.生物因素 20.(P98)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 B ) A.实践 B.语言 C.互联网 D.学校 21.(P98)所谓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 D ) A.家庭环境 B.学校环境 C.社区环境 D.全部社会环境 22.(P99)影响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要素是( A ) A.家庭 B.学校 C.工作单位 D.社区 23.(P99)决定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占特殊地位的原因不包括( A ) A.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时期 B.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 C.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 D.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24.(P99)最初的社会化途径是( A )

论自我社会化

论自我社会化 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他的智力、心理、行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处于某种动物生活环境中,那只能发展到动物那样的水平,永远达不到人的智力水平,产生不了人的情感。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此期间,他要学习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的各种必要的规范,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社会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首先让我们了解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指一种全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发展出一种人类的人格且学习成为一位社会行动者。因此社会化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分析角度来观察:我们可能强调人格发展当他在孩童时期的成熟以及成年生活的全部,或者是我们可能强调对于参与组织化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必要技能的学习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无论是在他的「人格型塑」或者是「社会学习」的面向上,经常被想像为主要发生在孩童时期,但是这是一种粗略的过度简化。当然孩童时期,以及特别是最初几年,乃是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头,个人获得了基本人格特质,以及学习到许多重要的互动的技巧-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语言。虽然如此,社会化的过程从未在青少年时期结束,而是相当持续地在个人整个生命历程里头开展。我们的人格是持续地发展及改变,且无论何时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关系或组织里头,我们必须学习适当的互动类型及文化理念。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继续社会化表明人的社会化即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贯穿人的一生。继早期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的社会化,一个人经过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基本上掌握了作为社会一般成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青年人步入成年之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必须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与规范,参与新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既是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逆向社会化,也叫反向社会化,它同一般的长辈向晚辈施教的正向社会化是相对,是晚辈对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所谓“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或者说是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回去稍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反向社会化的实质是由于各种电子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影响和干涉使得接受新事物能力较高的年青人比起接受新事物能力较低的老一代更能够对社会新变化、新知识做出反应和接触。 从自身来看,当我初到人世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父母,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家庭。家庭是我生活成长的基地,是我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我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全部因素中,毫无疑问,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因为我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从我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也是首先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学校的影响。从我身上可以看出我父母的品格。而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摘要】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本文从概念、内容、类型、过程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化的含义,分析了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而说明社会化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政治社会角色逆向社会化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互相影响个体与社会文化内化 社会可以定义为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人构成社会,社会生产个人。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那么,社会化究竟是什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一生都伴随着社会化,但各个时期的社会化有其不同

的特征。此外,理论界定义人的社会化还有三种角度,分别是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其实,不管角度如何,其实质仍把社会化归结到培养社会人即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上来。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化是社会的强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社会化离不开个人,更离不开社会。 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生活技能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社会化。其中,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这里不做说明,重点研究其他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规范社会化包括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两个方面。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把国家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范,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内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法律规范社会化是现代契约社会的重要成果,法律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的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实现法律规范社会化,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法律意识。道德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规范社会化是人类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道德并不具备对每一个体的强制约束性,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默契。而且,由于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道德规范社会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将并不亚于法律。社会规范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因此需要特别重视。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基础知识: 1、性别认同的概念。 2、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 3、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基本理论: 1、性别差异的表现。 2、性别定型化理论。 3、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基本技能: 1、掌握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2、掌握性别定型化理论、性别差异的表现。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重点讲授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的特点和规律,并使学生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形成和稳定的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第一节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性别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是儿童最早掌握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性别定性的几个基本概念 为理解的方便,现将相关术语及定义做简要介绍。 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性别恒常性(一致性)是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是被广泛接受的有关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合适的个性特征的观点。 1、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对于人的性

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公民性别:户口本上、护照上标定的性别;抚养性别:父母或抚养人按什么性别来培养;自认性别:成长到一定阶段,个体自身对自己性别的认识。性是生物学术语,指的是按照基因和性器官的不同将有机体分为雄性和雌性,或特指性的行为。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用醒来茅属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及通常与染色体差异相关联的生殖器官和次性征等。 人类性的区分: 男性(正常个体) XY 大小阴囊、阴茎、睾丸等 女性(正常个体) XX 子宫、阴道、卵巢等 假男性 XX 有卵巢、阴道、子宫、阴茎 假女性 XY 有阴道、隐睾丸、无卵巢、子宫 两性人(阴阳人) XXY 有睾丸、卵巢、阴茎、阴道有精子、有月经 无性人无睾丸、无卵巢 变性人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 性别度:是指依据体制、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来区分男女。 性别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形成的关于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也就是对自己的知觉与认识。 自我概念的不同内容和层面:现实自我、过去自我、未来自我、理想自我、幻想自我。 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个体逐渐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 3、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1、性别恒常化的发展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3、性别偏爱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性别定型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看法。它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性别定型观念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外表形象、人格特性、角色行为、职业。 第二节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 一、概述 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首先是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继而在学校和其他环境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的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理想是个体生活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明确生活目的,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就是让个体获得并履行社会角色及相应的行为规范。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一个人从出生以后便会根据自己的性别特征,通过观察学习等方式将社会对其性别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内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过程,这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来理解自己的性别,从而选择自己的性别行为模式以达到社会的期望,是一种人重要的社会化的内容之一。 儿童早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在家庭里进行的。家长对两性的审美特征会影响他们对儿童的性别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对男女孩不同的养育方式上。例如家长会给男孩们玩飞机、小汽车和手枪等玩具,而会给女孩们洋娃娃这些玩具。在游戏中,家长倾向于给男孩分配具有领导色彩和主动性的角色,比如警察或是干部等角色。而女孩们则会被分配到如护士,老师或秘书等的具有照顾性和一定被动性的角色。不仅如此,在游戏的选择上男孩与女孩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父母更愿意带着男孩进行户外游戏,例如踢球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游戏。女孩们则会被安排玩“过家家”这样的温和的家庭类游戏。一旦女孩们试图踢球,奔跑,像男孩子一样乱跳乱蹦时,父母们便会出来告知她们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当她们询问为什么她们不能跟男孩子一样淘气玩耍时,父母总会告诉她们:“因为你是女孩子。怎么可以跟男孩一样玩泥巴,撒野呢?女孩就要有女孩子应该有的样子。”成人按照不同的性别偏好和审美标准来培养孩子,让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对男女孩犯错时,批评的态度的差异上也可以看出父母对男女孩教育的差异。大多数家长认为在训斥男孩时可以严厉一些,而对待女孩则要温和一些。 由于对男女孩性别角色期待要求的不同,父母对男女孩的技能的培养也呈现一定的差异。父母更期待男孩子有自己的事业,成为科学家,研究人员或是领导者之类的人物。对于女孩,父母对于她们的未来更多的是期待她们能拥有比较好的生活,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事业上的期待并没有像对男孩那样有过多的要求。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里,男性在家庭分工中便充当着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而女性更多的是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的形象而非经济来源的提供者,她们在家庭中更像是丈夫的配角。 进入学校后,男性教师代替了父亲的形象和女性教师则代替了母亲的形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开 始,继而在学校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 社会成员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现代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 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个体是有理想的,社会通过多种途 径指导其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以达到社会整合之目的。 (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 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是使其成员按社会角色的要求行事。 三、社会化的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 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二)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这是由于人脑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 神经网络,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人脑不仅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及经验,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社会化的载体 (一)家庭 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

社会化 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于人的始终的过程。 社会化对于人的意义(1)促进人格形成和发展,塑造完善的自我。对个人而言,社会化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其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自我是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的内容。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人格是指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和性格等,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人格是人的社会化的产物,人的社会化不仅培养了人的共性,也培养了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一般表现在人的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这种独特性是符合社会价值评价标准的。 人格的核心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概念或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及存在状况的觉察,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其中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自卑感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 自我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主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是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同时,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之后,就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从而影响个人的社会化选择。因此,在社会化过程中培养或塑造个体怎样的自我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自我的发展贯穿社会化的始终,它的形成和完善对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对态度形成和转变起着调节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具有自我调控功能。 (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文化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个社会及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精神财富的总和。 由于社会文化的纷繁复杂,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内化的社会文化只能代表特定文化中最核心的、最基本的内容。 一般来说,社会文化的这些核心内容包括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两大部分。 价值体系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及较为持久的信念,在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表现为对个人社会行为所起的定向作用和稳定作用。 社会规范是社会文化的另一项核心内容,教导和学习社会规范是内化社会文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表现为一种标准或规定,它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及各种各样的生活规则。 社会规范比价值体系具有更大、更明确的强制性和制约性,但要使其发挥作用,仍需要通过社会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舆论的力量,把它内化为人们的信念、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对于个人来说,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或者说社会文化的内化,属于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由这一过程习得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个体的人格和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以及个体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角色扮演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社会文化的内化对于社会的文化继承、传递和延续意义更为深远。个人通过社会化过程将社会价值观念内化,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这事实上就是传承和保存了社会的文化。 在社会心理学看来,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延续,以及在传递和延续当中必然要出现的变化就是社会发展,所以社会化也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3)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人的社会化过程无论多么复杂,最后都要体现为个人对社会角色的扮演。 所谓社会角色,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平台上特定角色的表演者,即有着特定权利、义务、行为规范的人。 社会化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角色学习又必须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的掌握为基础,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这些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包括成年和未成年在内的所有个体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角色学习过程应当包含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和专门技能的发展,以及与此同时出现的对角色的理解。 社会学和人类学重叠相关性最高社会学和心理学重叠第二社会学诞生就是科学的手段—结果 文化交流碰撞各自融合借鉴排挤文化是东西社会是人相同的覆盖范围 文化变迁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一个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变动都会促使其文化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从而引发新的需要。创新、传播、涵化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途径。文化变迁的模式的各个环节之间并非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文化特质的传递

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

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 本讲内容 一、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二、自我意识概述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常见问题及调适方法 四、大学生完善自我的途径与方法 讨论问题:我是谁??? 调查统计 ?90%的人其实都不了解自己。 ?我们可能因为外在的诱惑太大,忽视了内心感受,慢慢地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们可能因为不愿意正视自己那些“不够好”的部分,久而久之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们可能因为不善于洞察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深层意愿,因而不知道自己是谁。 ?所以,“认识你自己”这句被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过的话才这样打动人心。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认识自我很重要 一位著名企业家说:“我们每个人做任何事必须要搞清楚三个W,第一个W是WHO——我是谁;第个W是WHERE——我在什么位置;第个W是WHAT——我想干什么。其实问题挺简单,做到却很不容易。” 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答布效应--角色行为的“导演” 认识你自已! ?我是谁? ?我是否有价值? ?我为什么要活着? ?我努力奋斗为的是什么?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面对着这些千百年来哲人思想家不断追寻的问题,你是否感到困惑、无助?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三)自我意识在人才发展中的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及与外部世界相互关系状况的认识和体验。 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 (身高、体重、体型、健康状况等)、心理状况(性 格、气质、能力、兴趣、意志品质等)及人际关系状 况的认识和体验。 自我意识的概念 2.自我意识的结构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最先使用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提出了“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的精辟论断,揭示了对自我意识的发现的途径。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的三结构说”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从人格的三个维度上研究自我的发展。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既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与意识相对应的是“潜意识”,弗洛伊德曾用冰山比喻。意识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尖峰,而潜意识则是潜藏于海底的冰体,蕴藏深厚,但不被看到,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了潜意识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提出凡属于我或与我有关的事物都是自我的内容如身体、品质、能力、愿望、家庭等,自我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三个层次起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C.H.Cooley)指出:自我是一面镜子,它从别人那里反映自己的行为,自我是经历无数次他人评价而形成的社会产物。而米德(G.H.Mead)则认为: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主体我代表每个人的自然特性而客体我代表自我社会的一面;主体我先于客体我形成,客体我形成需要很长时间,自我意识的发展包含主体我与客体我不断对话。 自我意识分类 ? 课堂练习: 写出20个“我是谁”? 要求选择能反映个人的个性风格的语句。 练习:认识自己的二十问法 ?第一步:问你自己二十次,你是谁? ?请你把头脑里浮现的答案一一写出来,想到什么写什么,不必有顾虑,这只是自我分析的材料,是可以不给别人看的。回答每次提问的时间为20秒。 认识自我的内容 1、认识自己的长处 2、认识自己的短处 3、认识自己的追求 4、认识自己的兴趣 5、认识自己的角色

从社会化中看性与性别

从社会化中看性与性别 段俊龙一、所读著作基本简介 (一)、关于作者 首先在读过王瑞鸿老师编著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本书之后,才明白人的社会行为究竟是怎么回事,与其说书中表达的是受各种因素影响或者不同阶段的限制而发生的人的行为,倒不如说它具体描写的就是一个人类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可能包含社会化的具体表现也可能包含影响人类行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化的因素,但不管怎样,可以说人类行为也并不是单纯的社会环境影响的产物,而更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关于作者王瑞鸿老师,他是著名的博士和副教授,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先后在郑州大学和复旦大学进修,曾荣获文学学士学位、哲学硕士学位以及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主要的理论兴趣是西方社会学和性别社会学,最后关于他的兴趣在于性别社会学这一点,在他的这本《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书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二)、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这本书实际上是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的一本最基本的课程教材,它主要是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理解人们的行为变化和成长过程。但在国外相关书籍已经多到汗牛充栋的情况下,国内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或者说是结合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国情的本土著作,真是少的可怜,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对于研究既包含了西方理论又融合了当代中国国情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关系的空白。 本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绪论,性别,家庭和人的生命发展周期中各阶段的具体内容。绪论是对本书的内容和线索的一个概括,它有对人类行为的一个粗略探讨,有对成长的大致要义和人类的成长周期的划分,最基础的是著作借鉴的西方理论基础,它不仅构成书的理论来源更解释了后面部分中出现的很多无法直接解释的行为;而关于将性别作为一个章节,不仅是因为性别的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还因为性别的社会化在当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诞生出一些新的特点,也是作者十分感兴趣的内容,更是全书的重点;

心理学与自我成长 - 副本

成长与心理学 步入大学之后,我们第一次接触了心理学概论这门课程也与心理学有了第一次比较全面的接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并且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对我们的人格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习水平的提高以及我们未来的人生道路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深刻影响。 一、认识自我 自我的心理学概念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是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甚至对于心理学家而言也是一个难题。“自我”是现代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的概念,也是心理学研究中最为复杂、最难理解的概念,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拒绝使用和解释“自我”,但是它仍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并最终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自我赋予我们生活经验以意义,我们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都是在自我的统合下发挥作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自尊、自爱、自信等和自我有关的词汇,我们的情感体验也经常和这些内容紧密关联。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许多人正是因为对自我的不满,从而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自我,就是自己所知觉、体验和思想到的自己。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具有反观自己的能力。最早对“自我”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威廉?詹姆士,他认为“自我是个体所拥有的身体、特质、能力、抱负、家庭、工作、财产、朋友等的总和”。他还将自我分为客体自我(经验自我)和主体自我(纯粹自我)。“经验自我”(the empirical self)指人们可能经验到的一种对象,即与世界的其他对象共存的存在物。詹姆士认为:“每个人的经验自我,就是他试图用…我?(me)来称呼的一切”。詹姆士认为“我”与“我的”很难区分,他反对将“从属于我的”东西与“真正的我”区别开,自我与世界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我的身体、服饰、妻子儿女及财产都是自我本身的各种关系,参与了自我的构成。詹姆士进一步将经验自我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的核心部分是身体,因为人的一生都是通过身体和外界事物发生联系的,没有身体就没有自我。物质自我还包括身体之外的衣物、家属、财产等东西。社会自我,(social self)指一个人从同伴那里得到关于自我的评价,即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社会支持、社会认可对于一个人的自我形象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有一种为自己的同类所注意的需要。精神自我是个人内在的或者主观的存在,包括个人所有的能力和性格特征,这些内容可以通过个体的内省觉察到。二、心理学与学习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人格的决定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生物基础和环境基础,其中环境基础还包括胎内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阶层的影响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人格心理学通过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等研究方式深入地研究了人们的人格及许多外延知识,并将研究成果转移并应用到各个领域。人格心理学家用人格理论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对一个人的评鉴和预测。如人事决策中对员工的甑选预测;在临床和咨询工作中,人格心理学研究成果对疾病的防止;在教育工作中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个别指导和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等。人格心理学知识更有助于人们的自我修养,完善个人的人格。 从课本中,我们了解到了黄希庭交涉偶曾归纳出健全人格者的特征,即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