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

一。伤寒烦躁:

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

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

余瀛鳖医案:邓某,男。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浮紧。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瘥。(江苏中医1959;(5>:16)’

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翟冷仙医案: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昨夜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体温40.1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十十十)。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处方:麻黄(去节,先煎,去上沫)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光杏仁9克,生石育45克,熟附片6克,红枣6枚,生姜3片,水煎,每隔2小时服1次。

服2帖,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症减退,肢冷转温,呕吐亦比,体温降至39.4℃,但紫斑末消。血检:白血球15,100,中性88%,淋巴12X。原方加石膏30克。再服

2帖,诸症基本消退,但头仍有阵发性轻度疼痛,原方再服1帖,诸症消失,神情活泼。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6;(3):98)

按语: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苔白、脉浮,风寒表实之象;心烦、口渴、咽痛、紫斑、舌红,内有郁热之征。与大青龙汤解表清里,正中其鸽,是获佳效。

四、溢饮

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绎,苔白。此乃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处方:

麻黄10克,桂枝6克,生石膏6克,杏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I0枚,甘草6克。

服药1剂,得汗出而解。(《经方临证指南bl993:25)

按语:溢饮是水饮病的—种表现形式,临床以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为特点。大青龙汤治溢饮,为《金厦要略》所载,但也有人认为《伤寒论》第39条大青龙汤证也属于溢饮的范畴,乃寒邪留着于四肢肌肤之间,郁闭卫阳,使气机不行,津液凝涩所致。用大青龙汤发越阳郁,俾汗出

阳气通利,津液流畅则愈。

五、崩漏

蒋元茂医案;曾某,女,4l岁。经期不定已近一稳,每月二三次不等,时多时少,多则盈盆迭碗,势若堤崩,少则点滴如漏。面色苍白无华,饮食无味,心悸疲乏,时而烦甚,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有关脉数,舌淡尖赤,舌苔薄白。据其脉证,疏大青龙场原方一剂,嘱密切观察其变。

隔日复诊云:温服头煎药,1小时许,周身汗出而顿爽。次日二煎温覆则无汗。现寒热已除,血亦得止。惟疲乏心悸依旧,随处归脾汤善后。半年后因他病来诊,云体虚已复八九、崩漏末作。(四川中医19833(3>:36)

按语;一然而论,“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篇》),“亡血家不可发汗”(87条),“衄家不可发汗”(86条)。但在临证时,亦须知常达变。本案虽崩漏日久,但正气尚支,其证确具外寒内热,无汗而烦躁之大青龙证,有是证便用是方,果敢不疑,方可取效。况仲景也有血证用汗法之例,如《伤寒论》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灵枢?热病》篇更有“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咳而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的明训。所以病因不同,治法有异,并无绝对之禁忌,要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然运用本方,应抓住外寒内热之待征,且正气可支者,否则,亦不可孟浪轻投。

六、产后浮肿

中神琴溪医案:一妇人,产后浮肿,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饮食不进。其夫医也,躬亲疗之,不效。年许,病愈进,短气微喘,时与桃花加芒硝汤无效。于是请救于师,师往诊之,脉浮滑。按其腹,水声漉漉然。谓其主人曰:子之朮当也,然病犹未知时,则当更求他法,夫当下而不下,即当更吐之、和之;不当,即当发之,所谓开南窗而北窗自通。又张机所谓与大承气汤不愈者,瓜蒂散主之之类也。主人曰:善。因与大青龙场,温覆之,其夜大发热,汗出如流。翌日,又与之如初,三四日后,小便通利,日数行。五六日间,腹满如忘。与前方百余帖,复原。(《皇汉医学》1956:209)

按语:本案叙证不全,除肿满、二便不利、脉浮滑外,当有内热烦燥,舌红之证。否则,产后习;可轻施本方也。

[补述]宋道援老先生运用大青龙汤—失案析。

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淋浴,拂晓即发寒热。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又见患者虽委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光

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裂,上有血迹。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可触及。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腹诊之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

把热退去,但吃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既末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者“阳气重。”乃书案云:热为寒困,欲透末由,愈郁愈炽,阳气重故助。大渴引饮喜冷,神清舌不绛,未涉营血分,犹可辛温透汗。盖表之严寒不解,里之炽热不除也,然气热已经弥漫,焦头烂额堪虞,势非略参辛凉不可。大青龙场主之: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生石膏八钱,杏仁五钱,甘草二钱。一剂。

书毕,觉病情虽延一周,但正年壮,病机与方药无间,其效可必。乃嘱其父曰:“服后能得汗,则热亦可随之而退。”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过问其后果。

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讵料陆师阅后谓:“病因大青龙汤证,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驴非马汤。”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师对此语,大不为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当时虽唯唯,然内心实不折服。遂又质之章师次公,并告以己意。章先生云:“陆君之言诚然!余所欲知者,乃药后以何方继?”对曰:“末也。”章师曰:“对如此重病,投如此峻剂,而不预谋善后,安危难料,非万全策。”陡闻此教顿觉冷水灌顶,虽欲亟知其果而不能。

暑假再返,遂惜造雷家。其父云:“服药一煎,不久即出汗很多,怕冷怕热,口渴难过,病好了一大半,深夜服二煎,但汗不如白天之多,不过热未退清。家人以药虽贱却验,又赎一剂。服后,汗较昨天更多,且一直不止,热虽迟清,但怕冷更甚,继而四肢亦冷,浑身如冰,四肢抽筋,依次神识昏迷,话也不能说,如此一昼夜,延至深夜而亡。”含泪烯嘘,惨不忍闻,余虽心为之碎,实无言可慰。

想此病之方,蒙章陆两师鉴定,再征以第一煎服后的表现,大青龙本系的对之方,可予肯定。但方证的对,而仍不免于死,非方药所杀,实用方者杀之也:病重如斯,方

峻如斯,安危难料而余末亲自观察,一书了之。麻黄能使人汗,多汗亡阳,今量达六钱,,并伴桂枝,能不防其大汗乎?况《伤寒论》扬后服法下,明明有“若复服汗出亡阳”之戒。而余视此文若不见,未预告汗后再服之害,致使汗后一服再服,大汗亡阳而毙。况本方即不再服,药重如此,也大有亡阳可”能,故当预告服后诸情及抢救方药。当时若预拟四逆辈授之,以备不虞,则即肢冷脉绝也或可有救。而余计不出此,铸成大错,实由我之蒙昧所致矣。

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船讲座,《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大家好:本人崇尚经方,喜欢正统中医,由于传统伤寒经方的精神已渐渐在温病及西医药化下失传。为了挖掘欲绝的正统中医,让更多对传统中医经方有兴趣的先进学友们一同认识经方,体会中医经方之美。我将把对经方的认识和各位老师学友交流,请指教. 下面我将要说:“不支持中医的不要看,不学伤寒不要看,温病派时方派的不要看。”因为你们不重视经方文化,看不懂经方的书,只有真正支持中医经方的才可领会的彻底。下面我将谈谈为什么会有小青龙汤证?(参考曹氏《伤寒发微》、倪海厦癌症论文)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讲解太阳病的总纲,所以说脉浮,而不说兼脉。不管是受到何种外邪,开始一定病在肌肤,都会有脉浮出现,不只是太阳病而已。外来的邪气被约束在肌表之间,内部的阳气不能正常外达,则郁而上冲,就会有头疼,脖子疼的症出现。人体的皮肤毛孔肌肉之间,都具有正常外泄流出的汗液,是从淋巴管中输泄而出的,这就是中医说的“太阳寒水”(注意:这就是一部伤寒的真机)当外邪侵犯肌表,必定会阻碍此水的外出,这水停在肌肤里头就会怕令。不管是伤寒、中风、温病,开始都怕冷 .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与寒相比较应该是动能算是阳邪,当皮肤毛孔打开排出汗水的时候,会向内窜入毛孔,停在肌肉,肌肉上的纹理就不会打开,纹理都是小血管密布的区域,是营气所主宰的。曹颖甫说“人之一身血热而水寒”。一语道破阴阳之千古之谜。血管中的血是热度最高的,与外来的风邪相抵抗则容易发热,所以中风一开始便发热,因为毛孔内热气很盛,热胀冷缩,所以毛孔无法关闭,才流汗,流汗时,外面的风邪有趁着毛孔关不起来的时候进入到肌肉里头,而身体会感到寒冷,所以病人会有怕风的现象出现,蒸汽从里头泄出到外面,外面毛孔又不闭起来,所以没有两者相抵抗的力量,此时脉摸起来是和缓的。因为脾脏是统理血的臓器,也是管理肌肉的臓器,风邪侵犯肌肉,则五脏中脾受病,所以解肌肉的桂枝汤用甘草、生姜、大枣去帮助脾脏的动能。桂枝加强心脏的力量,宣通阳气,芍药疏导因风寒凝滞不进的血管,使通则不痛,务必让脾脏的功能运作恢复起来,将肌表间郁闷不动的现象解除。血中像是凝结的太阳寒水,可以因为桂枝的加热而成为汗水,通透外达至毛孔外面了,身体里头的热既可以随着加热而成的蒸汽通透外达至毛孔外面,热既然一出,毛孔自然也就不因为有热张于内不能关闭而自然关闭复故,恢复到原来的营卫调和状态,而流汗的现象,也能够停止下来了,所以吃桂枝汤后小口小口的喝着热粥,也是因为可以帮助脾脏动能的恢复。 这两条是帮助理解小青龙证的原因的。 伤寒表不解,(注意)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或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盖痰饮之生成,始于水气,水气之病则起于伤寒,使寒气闭塞皮毛,太阳寒水内停,如果早服麻黄汤,一汗之后,哪还有什么水气。当今,颈椎病、肩周炎、腰椎增生、脊椎炎都与此水有直接关系。唯独伤寒失治,或用西医的办法,虽然病状没了,但寒水没有被排出体外,失时不治,寒水凝结不出,因与脾脏之湿合并而成水饮。 水气变功不居,而现以上诸证,故小青龙汤不但治咳,水气病都治,故小青龙仲景也用治痰饮。至于当今外感咳嗽,有的打吊瓶,用抗菌素不效,有的西医确实没办法,但他们不

大青龙汤的应用经验

大青龙汤的应用经验 提要 结合验案以说明从体质着眼,大青龙汤适用于形体壮实,肌肉坚紧的重体力劳动者,发病前有明确的受寒或触湿病史,患者有汗出不畅的痛苦。服药后以汗出通透为原则,不可太过或不及。本文还对麻黄与石膏配伍应用的药证进行了发挥。 大青龙汤历来被视为峻汗之剂,临证时诸医畏其有“大汗亡阳”之弊而多有顾忌,致其腾龙作雨之能难有用武之地,笔者因其既可发越郁阳、散寒解表于外,又具发越水气,因势利导,逐水湿之邪于无形,故临证喜用之,每有桴鼓之效。试将临床用方的验案和经验 所得归纳如下,以就正以同道。 一、大青龙汤证验案一: 赖某,女,33岁。2004年5月21日就诊。在上班时觉一阵发冷后始出现头痛,浑身不适,人觉欲寐,后伏在桌子上睡了一会儿,因觉冷而醒,随即浑身酸痛,怕冷逐渐加重,到了当日晚上恶寒明显加重,穿了件棉衣裹了件被子依然怕冷,患者在电话中向笔者就诊,电话中问知患者口不干不苦,咽部在吞咽时觉痛,大便正常,无咳嗽无发热,当时辨为 太阳病伤寒的麻黄汤证,处方: 麻黄15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杵), 炙甘草6克,二剂。 嘱其每隔2至4小时热服一次,如见有汗出或口干或咽痛,减少服药次数或延长 服药间隔时间。 第二天电话得知患者昨天晚上5时、9时、11时和第二天早上8时分别各服了一

次药,末见明显汗出,但浑身疼痛和恶寒已解,咽痛已除。面诊时患者诉肩背部酸、重明显,头部时痛,人觉疲劳懒动,自觉有口臭,大便正常,无明显口干口苦,无心烦,夜寐可,小便不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而沉。望诊见患者精神尚可,两目有神,肌肉结实。腹诊: 腹有力。投以大青龙汤原方: 生麻黄18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 炙甘草6克,生石膏20克,生姜三大片, 红枣10克,一剂,患者当日晚下始服,至睡前共服了二次,第二天诸症全解。 又过了五天,患者诉前额部头痛,尤以中午和天气热时头痛更甚,呈抽痛,有时痛得难以忍受,口不苦不干,大便正常,小便不黄,纳食可,夜寐可,舌质较淡苔薄白,脉缓。笔者认为是溢饮之病,仍投以上方,即大青龙汤一剂,服后患者诉前额和背部汗出较多,头痛和背部的酸痛全部缓解,当夜得以安眠,无心悸、失眠、烦燥等症。 注:麻黄汤和大青龙汤是发汗峻剂,这一点勿庸置疑,但为什么该患者服用麻黄汤和大青龙汤后末见明显汗出呢?事后笔者也是满腹疑虑,于是就亲自到药房,发现如今的麻黄放置时间长且不说,且茎小根细,根根带节,再检索《伤寒论》中仲景所用之麻黄无不例外均注明要去节。去节不去节对发汗作用是有一定影响,这就提醒医者对自已所用药物要有个全面的了解。还有麻黄是否新鲜也是重要因素,此点在《百年中医李翰卿》一书有专节 论及。 二诊时投以大青龙汤似乎有些费解。在《伤寒论》中论及大青龙汤证的是38和39条两条条文,这两条条文阐述了两种不同的病情。38条是说明在外有寒邪束表内有郁热情况下的大青龙汤证,其方证的着眼点在于“寒、痛、烦”。而对39条的理解,需结合《金匮要略》中治疗溢饮的条文,即“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二者可以寻找到的共

方 剂 顺 口 溜

方剂顺口溜 麻黄汤:干妈姓桂。九味羌活汤:北风住,兄弟辛勤干活。 桂枝汤:桂枝找勺炒姜。香苏散:陈草复苏。 大青龙汤:干妈姓桂,身高大。小青龙汤:勺子炒姜,细至半黄。 射干麻黄汤:五碗细花生拌炒干麻酱。银翘散:牛在河梗连吃花叶豆穗草。 桑菊饮:桑菊连根,何人干接枝。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干妈姓石。 升麻葛根汤:马吃草根。麻黄附子细辛汤:三味合成助阳解表方。 人参败毒散:二活二胡只梗河边姜,令兄生气。加减葳蕤汤:剥根白葱干煨大豆。 升阳散火汤:二嫂杜妈跟江湖熟人放风。 白虎汤:四肢精干。清营汤:黄连队花选升丹麦主席。 犀角地黄汤:岳母牺牲。普济消毒饮:牛马皮残根连,博才连升情更深。 黄连解毒汤:秦连山有黄柏。清瘟败毒饮:白虎息地梗,二黄连枝竹草生。 仙方活命饮:背母双归没烧香,白天陈草穿灶房。五味消毒饮:野花花公子。 四妙勇安汤:银元当草花。升降散:黄将军裁衣。 导赤散:通竹草地。龙胆泻肝汤:黄龙子推木车,当地泻柴草。 清胃散:连地生母归。泻黄散:拾草放火烧山。 泻白散:白金草地。苇茎汤:三人有围巾。 玉女煎:母牛十冬熟。白头翁汤:白头翁秦二黄。 黄苓汤:老黄捎枣。芍药汤:秦香莲当官,大吵要榔。 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汤,再加丹皮母地合成方。 理中汤:生炒猪肝。吴茱萸汤:吴将大人。 小建中汤:桂枝找勺炒姜。四逆汤:老将夫子。 真武汤:附茯生二百。黑锡丹:父子用黑黄茴香,阳破葫芦炒香叩肉。 当归四逆汤:国老通知,找叔要发心。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要骑大将。 加味黄芪五味汤:珠江贵奇城当烧焦。阳和汤:白麻酱炒熟鹿肉。 大承气汤:大硝朴实。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二人笑,喜闻阑尾炎不开刀。凉膈散:黄老将军巧捉肖何子。大黄附子汤:大夫细心。 十枣汤:达吉愿找谁?已椒苈黄丸:汉将军巧立名目。 温脾汤:姜大人父子干杯。 小柴胡汤:生芹菜炒虾仁。香附旋覆花汤:香花臣子吓夫人。 四逆汤:干柴是药。逍遥散:逍遥散有当归芍,柴术苓草加姜薄。 痛泻要方:陈租要房。延年半夏汤:江滨人梗,别只呼吴霞。 半夏泻心汤:秦莲嫂拌姜炒大枣。黄连汤:姜贵人与黄老早下。 完带汤:生猪皮,山柴草,带车两百斤。达原饮:黄婆母草草收兵。 清脾饮:薄夫人炒半株青芹菜。 大柴胡汤:将军只烧芹菜拌姜枣。葛根黄芩黄莲汤:秦莲割草。 五积散:二陈烧熊肉,黄姜姐不肯只当支柱。 藿香正气散:江苏二陈姐,只找厚猪皮箱。平胃散:猪肝皮厚。

浅谈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心得

浅谈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 陈舒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伤害杂病论中著名的方剂之一。其中方药组成言简意赅的概述为:“解表宣肺药有麻黄、桂枝、细辛,降肺药有半夏,收敛肺气药有五味子,益营补血药有芍药,益气药有甘草,方药组成决定功效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兼益气血”。方中宣肺药、降肺药同用,敛肺药、益肺药兼有,从而达到既祛邪又益正的目的,这为临床活用小青龙汤开拓研究思路与应用方法。 临床运用小青龙汤既是主治表里兼证即太阳伤寒证与肺寒证相兼的重要代表方,又是主治寒饮郁肺证的重要基础方,更是主治溢饮寒证的常用变化方。此汤方病位主要在肺、心、肾、胃四大方面,常运用来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阻塞性肺疾病之水肿等肺病证在病变过程中而出现溢饮寒证者;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之水肿等肾病证及内分泌失调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的溢饮寒证者;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肺病证在其病变过程中而出现“咳逆倚息不得卧”;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室肥大、心肌梗塞等心病证在其病变过程中而出现“咳逆倚息不得卧”者,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符合寒饮郁结,即可选用小青龙汤。根据小青龙汤方药组成如干姜、桂枝、半夏均能温胃化饮,无论是水气在肺,还是肺气不降,影响胃气不能气化水津,以此而演变的胃脘水气证,只要病变证机是寒饮郁结,即可选用小青龙汤。张仲景设小青龙汤,既论方药基本组成,又论随证加减用药。此外,小青龙汤加减变化用药仅仅是举例而言,临证治病用药并非仅限于此。假如夹气虚者,可加人参、黄芪,以补益中气;若血虚者,可加当归、阿胶,以补血养血;若咳嗽甚者,可加紫菀、款冬花,以降逆止咳;若气喘甚者,可加葶苈子、蛤蚧,以降气纳气定喘;若夹有郁热者,可酌情加入石膏,以解肌除热;若寒饮上逆者,可与射干麻黄汤合方应用;若痰阻气逆者,可与皂荚丸合方应用;若夹虚寒者,可与理中丸合方应用;若肾阳虚甚者,可与真武汤合方应用等等。 张仲景设小青龙汤中细辛用量为三两,结合多年临床中用细辛治疗肺寒证体会,我们正常认为治病单用细辛则不能超过一两即3g,而在小青龙汤复方中用细辛量为三两即9g ,既能增强干姜温肺化饮作用,又能制约芍药、五味子益阴补血而不恋邪气,所以用小青龙汤治疗肺寒证选择细辛最佳用量为三两即9g。该方在临床应用中不论肺寒饮证有无表证,均可应用麻黄、桂枝、细辛,若病有表证,它们发挥解表散寒作用;若无表证,它们发挥宣肺温肺散寒作用,即麻黄、桂枝、细辛因病证表现不同而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张仲景设小青龙汤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即先煎麻黄10分钟,再纳入其余药煎煮25分钟,然后去滓,每日分3服。我们临床应用小青龙汤辨治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病证时,可每剂药煎2次,每日分3次温服,以续药力,则治疗效果最为明显。 本来在临床工作中将小青龙汤进一步加减,治疗不同类型咳喘病,取得很好疗效。现举例如下: 1风寒引动老年哮喘 张某,男,70岁。于2008年4月20日来就诊。反复哮喘,咳嗽,痰多30余年。3天前因受凉后,出现恶寒、胸闷、气憋、伴咳嗽,痰少咯吐不爽等症状。平日短气、疲乏、轻度哮喘、痰多,夜间口干苦等。体胖,面色晦暗。听诊,呼吸急28次/分,双肺弥漫性哮鸣音。心率100次/分,血压120/70mmHg,体温37℃。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苔白厚根苔干,脉浮紧。证属风寒客表,痰饮内停,兼阴虚内热。治以解表蠲饮,化痰平喘,兼以清热养阴。处方:炙麻黄、桔梗、前胡、法半夏、枳壳各9g,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甘草6g,杏仁、全瓜蒌、花粉、大力子各12g,芦根、葶苈子各15g。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

各病治疗方剂

各病治疗方剂 各病治疗方剂 一、感冒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三、哮证发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 缓解期 1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屏) 2睥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六) 3肾虚: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匮) 四、喘证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肺+屏) 2肾虚:补肾纳气 (1)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参蛤) (2)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七+脉) 五、肺痈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六、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小青龙汤对哮喘的辨证应用

小青龙汤对哮喘的辨证应用 江丹 小青龙汤是来自《伤寒论》的传统经方,至今仍有确切的临床指导意义。虽然小青龙汤的传统方义在于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实际上,在临床上适当辨证加减,合理应用,可适用于寒、热、痰、饮等各型哮喘。虽英人痰热较多,但本人多年在治疗哮喘的过程中,应用小青龙汤灵活加减,仍可取得满意疗效,故总结经验与典型验案如下: 一小青龙汤的组方与方解: 《伤寒论》:“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 综《伤寒论》之原意,小青龙汤是用以治疗喘急或咳嗽,表寒内饮,而热像不明显的。 麻黄桂枝:辛温表散、宣肺平喘; 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且润肺育阴; 乾姜细辛:温化内饮、兼散表寒; 五味子:温敛肺气、平逆止咳; 半夏:燥湿化痰、降气和胃; 炙甘草:调和诸药、且配白芍,酸甘化阴以佐麻桂之辛散太过。 小青龙汤一派温药组方,但其配伍合理,组方严谨,温而不燥,散而不过,其内外均顾,定喘止咳的作用十分确切。临床治疗哮喘,适当配伍,可改变其温化的特性,仍保留其确切的功效。 二各型哮喘的辨证要点与小青龙汤的灵活加减 哮与喘在中医当有别,古人云:“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医学正传》。我们今天临床遇之哮喘,实则难以分别开来。但我们的哮喘概念,实际上包括西医的哮喘病、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部分肺气肿等各种以呼吸喘促、胸中憋紧、喉中痰鸣为主症的病证。 根据本人临床体会,哮喘常为以下几个类型,现择几例活用小青龙汤见效者,辨证分析如下: (一)外寒内饮: 患者素体偏寒,或湿盛。消瘦、体弱、畏寒、四肢不温、胸闷气短,又逢外感风寒。卡它,鼻流清涕、头痛、周身困痛、喘促气急、咳吐白痰;舌淡苔薄白,或白滑,脉沉细。 辨证要点:1内外均无热象;2见于慢性哮喘,体质较弱,但哮喘程度并不甚者,感冒数日或反复外感不清者。 方药选择:小青龙汤原方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1.呕利 刘渡舟医案:王某某,男,28岁。初夏迎风取爽,而头痛身热,医用发汗解表药,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已愈。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而大便下利粘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切其脉弦数而滑,舌苔黄白相杂。辨为少阳胆热下注于肠而胃气不和之证。 黄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甘草6克。服3剂而病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犯984;123》 按语:本案以邪郁少阳为主。少阳有邪,则胆气郁滞,横犯肠胃,上逆于胃则呕吐,下迫于肠则下利。少阳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正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之证机,故三投而愈。 2.奔豚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54岁。主诉脐下跳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每日发作四、五次,上午轻而下午重。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苔白而水滑。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枣甘汤证。疏方: 茯苓30克,桂枝10克,上肉桂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用甘澜水煮药。 仅服3剂,则小便畅通而病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115》 按语:此证气从少腹上冲于胸,名曰“奔豚”,乃固心阳上虚.坐镇无权,使下焦之邪得以上犯。仲景治此有两方,若气冲而小便利者,用桂枝加桂汤;气冲而小便不利者,则用苓桂甘枣汤。今脐下悸而又小便困难,与苓桂甘枣汤之证机合,用之果获捷效。 3.苓桂术甘汤 水心病(冠心病) 刘渡舟医案:陆某某,男,42岁。形体肥胖,思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抢治两月有余,未见功效。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偶见结象。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处方: 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l0克。 此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但脉仍带结,犹显露出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乃于上方加附子9克,肉桂6克,以复心肾四气。服3剂手足转温,而不恶寒,然心悸气短犹来全愈,再与上方中加党参、五味子各l0克,以补心肺脉络之气。连服6剂,诸症皆瘥。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30一31) 按语:本案冠心病由水气上冲所致,刘老名之为“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短气等心病证候,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效果堪优。 [补述] 刘渡舟教授认为,苓桂术甘汤证发病关键是“水气上冲”,极易引起心悸、胸闷、短气,刘老谓之“水心病。”临床辨识此病名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 望色: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围、下额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班,名为“水斑。”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切脉:或弦,或沉,或

浅谈小青龙汤临床应用的体会

浅谈小青龙汤临床应用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1-09-14T10:07:27.9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0年第12期供稿作者:贾永新 [导读] 卡他性中耳炎属饮聚耳窍,见眩晕、耳痛耳胀、舌滑脉弦,重用半夏,加石菖蒲、制地龙。 贾永新 (甘肃省赤金镇中心卫生院 735000)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0)12-090-03 【摘要】小青龙汤源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全方共8味药,药味轻灵简洁,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散,水饮解,宣降平。共同达到解表除饮、平调阴阳的目的,为主治外感表寒、内聚水饮的经典方。临床应用广泛,只要详辨舌,脉,色,痰及兼证等,就可以灵活使用小青龙汤治疗疾病。 【关键词】小青龙汤临床应用 小青龙汤乃仲景所制之方,由麻黄、桂枝、细辛、半夏、干姜、五味子、白芍、甘草组成,其配伍聚收散升降为一体,共同达到解表除饮、平调阴阳的目的,为主治外感表寒、内聚水饮的经典方。原载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和《伤寒论·太阳篇》《伤寒论》。原文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条曰:“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以渴者,此寒欲去也,小青龙汤主之”。可见,小青龙汤是治疗水气病的重要方剂。 1 《伤寒论》小青龙汤组方精义 小青龙汤源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其中指出:“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炙三两,桂枝去皮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水,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本方药味轻灵简洁,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黄、桂枝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散,水饮解,宣降平[1]。 2 小青龙汤的制方要义和效用特点 本方所主为表寒里饮证,系患者素体阳弱,津液不能布化,寒水内停在先,复感风寒,肺郁表闭,寒饮内动,即所谓的“外寒引动内饮”。因风寒闭表,外见寒热无汗、头身疼痛;里饮内动见喘咳,痰多而清稀、舌苔白滑;如饮邪外溢经脉肌肤则可见身痛肢重、头面浮肿等。本证治疗当表散风寒,温化里饮,即表里同治。由于患者寒饮在内,素体阳弱津乏,故解表化饮中又当顾护气津。方中主用麻黄、桂枝相伍,发散风寒,宣通肺气;辅以干姜、细辛、半夏温肺通阳,化饮祛痰;佐以芍药益阴敛营,五味子温敛肺气,兼制君臣药之辛散温燥;更用甘草甘缓益气,调和于辛散与酸收、解表与温里之间。 本方是治疗外寒里饮证的要方,其在立法上散寒化饮,表里兼治;配伍上采用辛散温通,佐用酸收、甘缓,即寓助卫护营于温通发散之中,具有温散而不伤气津的特点。全方以“温通布散”为作用特点,有温肺化饮止咳喘、解表散邪退寒热、振奋心阳除胸痹、通阳行水消肿满等效用。值得注意的是,方中细辛通启少阴(肾)之阳气,善散深伏的水寒之邪;干姜温肺暖脾,尤能温化寒饮;五味子酸收,既防姜、辛之燥散耗伤气津,又能敛肺而止咳喘。此三味相配,温化痰饮、止咳平喘,不伤气津,即所谓的“姜辛五味”药法,为治疗寒饮咳喘的常用药对。 3 小青龙汤的加减划裁 3.1根据原方证的病机变化增减:如表闭甚,里饮郁而化热,可在小青龙汤中加入适量石膏清热以兼顾,此为“小青龙加石膏汤”。如外无表证,但痰饮郁结而见咳逆上气,咯痰不利,喉中有水鸡音,则于方中去桂枝,甘草易为大枣,加射干、紫菀、冬花开结化痰、温肺下气,变解表化饮为宣肺祛痰,下气止咳,此为“射干麻黄汤”。 3.2根据病证加减: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肺炎等属素有停饮,复感风寒,见寒热无汗,咳喘痰多,可选加紫菀、款冬花,或杏仁、苏子[2];肺郁化热见热甚、苔黄脉数,加生石膏、射干。支气管哮喘属于寒痰阻肺见咳喘胸满,加橘红、炒枳壳、炒莱菔子。老年性肺气肿兼下元不足,见咳喘短气,腰膝酸软,加人参、补骨脂、当归。小儿百日咳属于风痰稽肺,见喉痒咳甚,咯白色泡沫痰,加百部、制僵蚕、蝉衣。②肺源性心脏病及急性心衰肺水肿属心肾阳虚、寒饮凌心犯肺,见胸闷心悸,减麻黄量,增桂枝、甘草用量,或加黄芪、丹参;见尿少身肿,加车前子、炒葶苈子、大枣。③过敏性鼻炎属肺脾虚寒,偶感风寒即见喷嚏频作,清涕不断,伴鼻塞声重,可加辛夷、防风、制苍耳子。卡他性中耳炎属饮聚耳窍,见眩晕、耳痛耳胀、舌滑脉弦,重用半夏,加石菖蒲、制地龙。 4 病案举隅 4.1 支气管哮喘 刘××,女,56岁。2008年11月14日因患“哮喘”5年。常发作,入冬尤甚,受凉即发;胸闷气急,身寒肢冷,日轻暮重。以“支气管哮喘继发感染”给予抗菌、平喘等中西药治疗一月之久,哮喘未能缓解。端坐呼吸,张口抬肩,痰多而稀,舌紫暗、苔白腻,脉细数。中医辨证属外寒里饮证。治则:温肺化痰,解表通阳,佐以平喘。方用:炙麻黄15g,桂枝9g、五味子9g、干姜9g,制半夏30g、白芍30g、细辛6g、甘草15g,因寒痰粘稠加旋覆花(包煎)10g。水煎2次,合药液,睡前顿服。药后30分钟,喘渐平,自觉身热,平卧入睡。停用一切西药,继服l剂巩固疗效。后用益肾纳气,固本培元善后。 体会:风寒外束,饮邪内停,阻遏阳气,肺气失宣。治宜温肺化痰,解表通阳,佐以平喘。本方重用麻黄意在加强宣肺平喘作用,又恐过汗而改炙用;重用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重用半夏意在加强止咳化痰;细辛之用量,文献有“单味服用不过钱,过量有气闭致死”之说,配以等量甘草入煎,虽用至9g并无此弊。 4.2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李某,女,68岁。自汗3年,不分寒暑,汗出即湿衣,且于活动及进餐时尤甚。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迭经益气固表、温阳补气之剂罔效。余察患者汗出清冷如珠,自觉背部畏寒,似有一桶冷水浇着,伴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辨证其为饮邪阻肺、宣发失常、营卫失调、汗孔开合失司,当以散寒宣肺、调和营卫为治。药取小青龙汤化裁:麻黄5g,细辛3g,五味子9g,桂枝6g,干

中医内科辩证治法方药与方歌总结

1.感冒 感冒的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解表达邪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风寒束表 证候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二活草茯,柴枳桔芎前胡) 风热犯表 证候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暑湿伤表 证候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为香薷散(豆朴香薷)易扁豆为扁豆花,加银花连翘。)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暑湿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虚体感冒——气虚感冒 证候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证机概要: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饮。(益气解表参饮,二汤入木枳斟;前胡桔梗枣配,尚需加入干根。) 方中为枳壳。 虚体感冒——阴虚感冒 证候主症: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咽燥,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 由于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对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只有三条,又加后世医家对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皆视为竣剂,畏之而不敢用。因而大青龙汤的应用上的广泛性和临床上的卓效性,鲜为人们所了解。 近几年来(1985年以后),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不管是《中医方剂学》,还是《中医内科学》,都没有把大青龙汤当作一大主方,在书中作必要的论述和临床应用的推广。最多不过是像《方剂学》那样,作为麻黄汤的加味方,附於麻黄汤条后。 关於仲景书中对於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现在仅有的三条是: 《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又此书第39条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在这里我们略去传统性诸家对《伤寒论》中两条开端所云: “太阳中风,脉浮紧”和“伤寒,脉浮缓”谓之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随称大青龙汤为治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的无谓之词,而着重研究投与大青龙汤的主证。显然,脉之浮紧、浮缓,身疼痛与身不疼但重,都不是大青龙汤的主证。对于外感病来说,从第38条中有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项作为主证,则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所据脉证,而上述四项,一项未备。对此不少医家作了许多揣测。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山田正珍氏和我国的陆渊雷先生,都认为在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一定都具备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文中不载是意在简化文字叙述,或举出药方名则主证可知而略去的。因此,认为外感病投用大青龙汤的必备主证,山田氏以为: 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而陆渊雷先生独以为:

小青龙汤临床应用举隅

小青龙汤临床应用举隅 摘要:小青龙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名方, 主治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小青龙汤证临床见于多系统疾患, 只要病证符合中医痰饮郁肺、外邪引发, 均可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 从而体现了传统医学辨证施治、异病同治的优越性。 关键词: 小青龙汤;异病同治;久咳浮肿;肩凝症;过敏性鼻炎 小青龙汤是“医圣”张仲景所创的一首治疗外寒内饮的著名方剂,本方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散,水饮解,宣降平。其原文见于《伤寒论》第40条、41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减也。小青龙汤主之”。另外,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第23 条、35 条也用到该方。现代临床中被广泛运用,疗效确切,多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病证符合中医痰饮郁肺、外邪引发的疾病。如李雅琴等[1]运用小青龙汤治疗风寒束表肺气不宣的急性支气管炎、痰饮壅滞肺失肃降的慢性支气管炎、寒痰伏肺痰阻气闭的支气管哮喘、痰饮阻遏肺气壅滞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饮停胸胁升降不利的渗出性胸膜炎、痰饮内停阻遏心肺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风遏水阻肺失通调的急性肾小球肾炎、风寒异气袭于肺窍的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时,效如桴鼓。魏玮等[2]观察临床病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因感寒饮冷而泄泻, 临床表现以便溏或腹泻、粪质清稀或利下纯白黏冻为主, 多伴有肩背恶寒、腹部冷痛、身体痛重, 舌质淡、苔薄白腻等特点, 在小青龙汤证中即有“或下利”之表现的启发下,运用小青龙汤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上述病证虽不同,然其病机基本相同,均为寒饮内伏所致,或上犯于肺,或上扰清窍,或阻于胃脘,故治疗均采用小青龙化裁汤温化寒饮而获良效。 小青龙汤的应用十分广泛,只要是符合外有表寒,内有水饮者均可服用,且只要方证对应,效如桴鼓。中医各家在临床实践中, 师其方义, 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 屡获佳效, 现整理中医各家异病同治典型病案3例, 以飨同道。 临床验案 1 于洋等[3]治疗久咳浮肿案 患者男性,32岁。患痰饮咳嗽已有多年,全身浮肿,腹胀如鼓,气喘不得平卧,饮食减少,大小便正常。舌苔白,脉象弦而滑。此脾肾阳虚,阴寒内停,水饮射肺,清萧失司,水湿泛滥,溢于肌肤。方用小青龙汤加味,温化痰饮。处方:麻黄9g,肉桂2g,白芍9g,细辛3g,半夏9g,五味子6g,干姜6g,茯苓9g,猪苓6g,泽泻9g,附子2g,款冬花6,白术9g,甘草3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口服。连服十余剂而愈。 按:患者素有痰饮内停,肺失宣降,水饮溢于肌肤,责之肺脾肾之脏气失调。一小青龙汤温化肺中痰饮,加五苓散使膀胱气化有序,水饮通调。肉桂、附子温肾阳,上下同治,痰消饮化,水饮通过二便得以输泄。则水肿,咳嗽逐渐痊愈。 2 盛维云等[4]治疗肩凝症案 患者,女,49 岁,2010 年1 月6日初诊。主诉左肩胛区疼痛月余。现左肩胛区疼痛,遇寒尤甚,查BP 126 /82mmHg,血脂、血糖正常。左肩胛内侧及嵴下压痛( + + ) ,不能上举及内旋,痛处不红,周身沉重,舌苔白,脉弦紧。诊断:

浅议小青龙汤和射干麻黄汤

浅议小青龙汤和射干麻黄汤 发表时间:2015-09-18T14:43:52.3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期作者:詹晓欢姚沛通赖凤飞 [导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2011级 510405 小青龙汤主要用于寒饮蕴肺,风寒在表导致的咳喘.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2011级 510405 摘要:小青龙汤和射干麻黄汤分别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痰饮咳嗽和咳嗽上气的代表方,小青龙汤主要用于寒饮蕴肺,风寒在表导致的咳喘;射干麻黄汤用于寒饮郁肺而导致的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现从两方的方药组成,配伍以及方证所对应的病位的异同进行分析,在对比中认识这两首方。 关键词: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异同 1 小青龙汤证 《伤寒论》40条、41条分别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噫,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和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而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金贵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23条、35条分别为:“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和“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金贵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7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小青龙汤在《伤寒杂病论》中共见以上5条。 原方用药: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汤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按1981年考古发现了东汉度量衡——大司农铜权,经现代医家归纳整理,证实了汉一两等于现代15.625克。那掉尾数,伤寒方一两合现代15克,而五味子一升合76克,半夏一升合130克。根据药物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折算,药物现代用量分别为:麻黄15g、桂枝15g、芍药15g、五味子12g、干姜15g、炙甘草15g、细辛15g、半夏21g,并根据情况需要加减。小青龙汤方后有加减法:“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另外刘渡舟老先生认为,这个方子发散太过,麻黄配细辛,拔肾根,发肾气,动冲气,故常不一起使用,用麻黄则不用细辛,用细辛则不用麻黄。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桂枝温阳化气以化饮。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素有喘咳,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用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有散有收,既有利于开合肺气,调和营卫,又可制约药物辛燥太过伤阴津;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与干姜、细辛相伍,一温一散一燥,使寒饮速消,亦为佐药。炙甘草为佐使,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药性。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宣中有降,使风寒解,水饮去,营卫和,宣降复,则诸证自平。[1] 《伤寒论》中有40条和41条言小青龙汤证的病位在“心下”,历来注家多认为《伤寒论》中的“心下”一般所指为“心下胃脘部”,胃脘与肺一膜相隔,今水停胃脘,由于外感风寒,气逆水升,上逆犯肺则咳,横逆犯胃则呕,是小青龙汤的主症。但也有医家认为病位在肺,因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才是《伤寒论》中温化中焦水饮的代表方,善治饮停中焦,水气上逆之证,而小青龙汤则非为此而设。另外从药物组成上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药简效专,直奏温阳健脾、利水化饮之效,专治中焦水气证。再看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共八味药,专主于化中焦水饮的只有半夏一味药,余药则多作用于肺。故相较于胃脘部,病位在肺更为合理。[2] 2 射干麻黄汤证 出自《金贵要略.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原文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原方用药:射干十三枚(一法用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斤)。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煎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药物现代用量,射干15g、麻黄20g、生姜20g、细辛15g、紫菀15g、款冬花15g、五味子12g、大枣2枚、半夏21g.,并根据情况需要加减。射干麻黄汤为小青龙汤的演变方,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甘草,加上射干、大枣、紫菀、款冬花,干姜变成生姜。 由于射干麻黄汤证中表证轻,故去桂枝和芍药的解表、和营卫,方中射干性寒、善降,消痰开结,利咽喉,与麻黄配伍一降一宣,更能加强肺的宣降作用而降逆平喘。紫菀、款冬花温肺化痰止咳,另外紫菀甘润苦降,微温不燥,主入肺经,长于润肺下气化痰而止咳,凡咳嗽无论新久寒热虚实皆可应用。干姜变成生姜一方面可以加强宣肺化饮的作用,另外生姜性味辛、微温相对干姜辛、热不易伤津液,和大枣合用散水气而不伤阴,剩余细辛、五味子、半夏功同小青龙汤。本方虽主要用于寒饮郁肺导致的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由方中射干、紫菀可知,寒饮有化热的趋势,防范于未然,故相较于小青龙汤的清稀泡沫痰,射干麻黄汤的痰相对质稠,可为白黏痰,或痰少。[3]符合上述病机的哮喘、久咳、百日咳等病,可用本方,尤其适用于寒饮的哮喘发作期,不论老幼,本方能较好地缓解症状,但不易根除,不宜长期服用,以免耗伤肺气。[4] 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喉相当于西医所指支气管的部位。《神农本草经》谓“射干,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而射干麻黄汤中以射干为主药,其所主治的病位以支气管为主。 3 讨论 小青龙汤和射干麻黄汤同属解表化饮方剂,但前方主治风寒表证较重,证属内有痰饮,而外感风寒,而多发伴有喘证,痰饮多为清稀泡沫痰,落地则倾刻化水,病位在肺;后方主治寒饮郁肺导致的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多为哮证,且由寒饮郁而化热的趋势,痰饮多为白黏痰,或痰少,相较于小青龙汤,其表证较轻或无表证,病位主要在支气管。现实中哮证和喘证常一起发生,不可机械地区分开,另外

教学纲要(大青龙汤证)

2001届伤寒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提纲 研究生:李巨奇导师:张横柳教授李赛美教授 朱章志副教授吴浩祥讲师 大青龙汤证(38、39) 原文38条,太阳伤寒兼里热证证治(原文略) (一)分析 太阳中风——实指太阳伤寒,亦可视为病因——风寒。 脉浮紧,发热恶寒 伤寒证 身疼痛,不汗出 1、启发 (1)太阳伤寒、中风之辨,关键在于脉证。 (2)学习原文不能孤立地以字解字,应全面地综合分析,紧把脉证。

2、 结论 (1) 不汗出是烦躁之因,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故仲 景在其之间加一个“而”字这个连接词,可见其二者内在联系。 (2) “不汗出而烦躁”一句是风寒束表,热聚胸中的病机 的病机反映,故为本条文辨证的要点,也是重点。临床应用大青龙汤应以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为着眼点。 (3) 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而不汗出又因风寒外束, 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风寒外束,热聚胸中这一病机矛盾主要方面在风寒外束,即病机重心仍在外。 (二) 治法: 言症状——与无汗机理同义,但同中有异,异在风寒束表,卫气受压,营阴郁滞更甚。言病因——治疗不当,如病重药轻失治、发病后未及时就医——表邪不但不解,反而化热入里。 不汗出 烦 躁—— 因 果 风寒束表(为主) 热聚胸中(病机) 外寒郁遏,阳气不得宣通,郁而化热。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大青龙汤是代表方。 1、 方义: 麻黄汤是麻黄倍量——开发腠理 石膏——清胸中郁热,预保阳明 姜枣——补中调营卫,防传太阴 2、 启发: (1) 为辛温解表之峻汗剂,即其发汗力较麻黄汤更强。 推之,大青龙汤证表郁较麻黄汤证更甚(以不汗出及汤中麻黄用量可据)。 (2) 辛温之品合辛凉之品于一方是变解表剂为表里双 解剂。后世医家师其法化裁加减的著名方剂有:刘河间的防风通圣散治疗风热壅盛,三焦俱实;清·吴鞠通之银翘散,用豆豉、薄荷、荆芥代麻黄,牛子、桔梗代北杏,苇茎、银花、连翘、竹叶代石膏,并去桂枝、生姜、大枣,可治疗风温邪气在气分之初期。 (3) 治未病。 表里俱实 表寒里热

小青龙汤原文解读之我见及临床应用经验

小青龙汤原文解读之我见及临床应用经验 摘要:《伤害论》原文:伤害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龙天贵名老中医在临 床上总结前人经验,熟读经典,对小青龙汤常有应用,屡建奇功。学生随诊病案 多例,对小青龙汤方证解读及应用经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小青龙汤;解读;应用;经验 1.小青龙汤的经典方证是有表证的,如“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仲景虽未明言表证的症状,但可推断可有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太阳伤寒证。临证之 时表证可有可无,然饮证为必具。若表症明显,加用荆芥、防风、羌活、独活等 疏风解表药。 2.小青龙汤证痰颜色为白,临床多见泡沬状,甚至落地成水,或如凉粉状。“心下有水气”,水散为气,气可复凝为水;心下不曰停水,而曰有水气,虽似水 而有黏滞之性,又与外感相互胶漆(1)。水气者,可上可下也,黏滞于胃口, 则干呕;水气变为寒饮,迫心肺之阳外越,则发热;水气阻滞气机,津液不能上潮,而渴,凝滞于下焦则小便不利、少腹满;水气留于大肠则利;水气梗阻咽喉 则噎,水气弥漫于肺,则肺失宣降,而为喘。少量水气留于肺中,而为咳。临床 多见泡沫痰,可见病邪为饮与气相互夹杂而成。通过分析,此病理基础为水气; 病位主在中焦也。 3.小青龙汤组成: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 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麻黄宣肺解表,使水气从表而出;桂枝助阳化气兼解表,干姜、细辛辛温化饮,因水为阴邪,以阳化之;然素有痰饮,脾肺本虚,纯 用辛温,恐辛散耗气,温燥伤津,故伍酸甘之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和营养血(2);病位主在中焦,以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炙甘草益气和中。综观全方,辛温和胃益气、宣肺解表、养血敛阴,则水气消,气机畅。 4.在了解病性、主要病位、组方之后,逢临症加减,多根据临床症状在原方 用药量上作调整或加用药物,若患者素体阳虚为甚,则减五味子、白芍之量;素 体阴虚,则减细辛、干姜、麻黄之量;喘咳明显,则加用苦杏仁、紫苏子;若烦躁、口渴明显,则加生石膏、葛根;若四肢冰凉、感痰冰凉者,去半夏,加用附片;不思饮食、口中甜腻者,加用木香、佩兰;小便不利、下肢水肿者,加用茯苓、泽泻;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者,加用人参、白术。 病例:柴某,男,53岁。患咳喘10余年,冬重夏轻,西医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服中西药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咳吐稀白泡沫痰,每到夜晚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较多,背部恶寒,四肢冰凉,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 脉弦,寸有滑象。 处方:麻黄9g 桂枝15g 干姜15g 五味子9g 细辛6g 半夏15g 白芍10g 炙甘草10g,附片10g。服7剂咳喘大减。本案痰色清稀,背部恶寒,面色黧黑,舌苔水滑,为寒饮射肺之咳喘,每到夜晚加重、四肢冰凉均为阳虚所致,故投小青龙汤 加附子显效。 王某某,男,36岁,2018年1月4日初诊。3月来经常在饭后1—2小时发 生上腹部隐痛不适,呕吐,吐物为涎沫夹杂食物残渣,遇寒加重,时发时止,消 瘦乏力,头晕心悸,喜食热饮。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沉细。行胃镜检查:慢 性浅表性胃炎。C14呼气试验:HP感染(-)。病机为寒邪客胃,水气内结,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