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学

心学

心学
心学

明朝一传奇王阳明

十二岁立下壮志做圣贤,是梦想还是空谈?十五岁的少年突然离家出走,他去了哪里?面对一丛平常的竹子,他和同伴为什么要自讨苦吃?一场隆重而热烈的婚礼,新郎官为何不见踪影搞成人生笑谈?又是怎样传奇的一生成为和孔孟齐名的一代圣贤?让我们走进明朝一哥王阳明。

从出生到成人,不得不说王守仁确实是个“另类青年”。十二岁时,他满脸稚气的问老师:“何为人生头等大事?”老师回答他:“像你父亲一样,考科举,中状元。”小阳明想了想,摇摇头说:“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中,哪些人算是圣贤?尧、舜、禹、汤、周文王、周公、孔子、孟子。立下这一人生目标后,他开始不断努力实现这一想法。那时的他虽然不明白圣人什么样,但是圣人一定能够保境安民,所以十五岁时,独自离家出走一个月去考察边关要塞了,一切看似荒诞,但这也为他将来的盖世功勋打下了坚实基础。(知止而后有定)

明朝考科举,他一定会接触到朱熹的著作,他对一位朋友讲:“朱熹讲了格物就能致知,致知就能穷理,穷理就能成为圣人。既然我们都想成为圣人,那我们就去格个物,让咱们也穷理。”他的朋友答应了,可他朋友格了三天就放弃了。阳明笑“精力不济”,说道“放着我来。”由此这般七天过后,大病一场。看来圣人不好做啊,正因为如此,他开始对朱熹的这个格物致知说产生了怀疑,这也是他后来另辟蹊径寻求真理的契机。不难发现,他是一个说就要做,实践能力强

的人。这也是他创立“知行合一”学说的一个前提。

第一次,没考中,第二次,还没考中。一般人觉得受不了,但王阳明无所谓,他对自己是非常自信的。所以当有很多人安慰他说些无关痛痒的话,他却说:你们觉得考不上是件可耻的事情,可我觉得考不上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这才是可耻。到这里来看,不难发现阳明真的是一个意志坚定,志向专一的人,为了自己的圣人之梦不断前进,从不改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无法改变。(定而后能静)

弘治十二年,28岁的王阳明终于如愿以偿考中进士,获得全国第七,终于步入仕途。在工部、刑部、兵部先后任职,在政治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才干和谋略。同时,他对于儒家、佛家、道家之学也有了自己的新认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点。(静而后能安)官场风云突变,大太监刘瑾“挟天子以令诸侯”,敢于坚持正义阳明巧谏未果,反受牵连。被廷杖四十大板(光屁股)后,被流放龙场,在那里,他终于“悟”出来了。

阳明很快跟当地苗族群众打成一片,他教村民种地、建房子,并创立“十家牌法”让村名自治以防御盗贼。好景不长,三位京城来龙场的官员客色他乡,阳明亲手埋了这三人。如何活下去?成为王阳明在龙场活下去的最大问题,一切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成为过眼烟云。面对死亡,他无法忘怀,知道有一天,他豁然开朗。不但得到了生命的升华,他思想的光芒也从此穿越古今。(安而后能虑)

为了思考生死,他用石头做了个棺材,躺倒里头体验死亡,思考“人为什么生,为什么死。”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圣人处在我这

个情景中又会怎么做?”存在与死亡一直困惑着人类。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恰好相反,死亡原本就是生命过程的一种构成,死亡也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阳明更加深刻的领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史料记载,在一个月明的深夜,他突然感觉到一片光明从自己的心里油然升腾,自己的全部随着这光明与浩瀚的世界融为一体,无限喜悦之情涌上心头,忘乎所以的一声长啸。这就是注明的“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虑而后能得)

过去的人总把圣人之道当做一个外在的东西去追求,好像一个东西在那里我们要去找到。现在阳明先生说:“错”圣人之道就在人的心里,每个人内心都有,关键是你是否发现了他。你只有把内心原本的圣人之道显现出来,你就是圣人。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灵状态和态度去和人和事用心交流,会直接影响交流的结果。如果我的心灵是狭隘的、灰暗的、自私的,那我看到的也都是黑暗。如何我的心灵史宽阔的,无私的,光明的,那我的世界也会变得明亮无比。做人立德为先,拥有一颗明亮的心(心明),才能照亮他人,照亮世界万物。(在明明德)

龙场悟道之后的王阳明沉浸在领悟圣人之道的快乐之中,他热衷于讲学,传播他的思想,收到了不少人的拥戴。他也迎来的仕途的转变,此后短短五六年的时间里,从一个被剥夺了全部官衔的贬谪之人,成为纸张一方生杀大权的军政大员,到后来领兵剿匪靠一万民兵打败十万土匪,这也源于他在龙场悟道的四字真理“知行合一”。他也用自己的一生时间着这四个字。

在他初任庐陵知县的第一天(第一次当地方官),门打开,县政府里头突然涌进好几千人,这些民众冲进县衙以后情绪很激动,七嘴八舌。旁边一个官员对阳明说,找个衙役把这些人轰走得了。阳明说:“不行,我是庐陵县的父母官,老百姓到县衙来,一定有他自己的事。”他从公堂走下来,找了些年纪大的老百姓询问。经过细致的了解,他知道了这么一个事,前年朝廷来了个钦差大臣,向当地民众征收葛布,如果没有就用等价的105两银子如数交上。民众本来的赋税就已经很高,莫名其妙多出来105两犹如晴天霹雳,一年又一年没有头了。阳明听说了这个情况,当即作出决定说:“父老乡亲们,我一定会把你们的苦情向上级报告,这105两不用交了,其他的赋税也全免了,你们回家种地吧。”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下子把全县的赋税免掉,他知道自己完全有可能丢掉自己的官位。于是上奏朝廷把责任全推给自己,就是直接让“我”回家种地也绝无怨言。他用自己的行动坚守内心的正义,为民请命。(在亲民)

过了几天,又有一大推人到县衙喊冤,要打官司。于是他就把那些喊冤喊得最响的状拿过来,仔细一看,大体上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仔细一问,十有八九都有捏造不实之词。后来,阳明了解到当地的民风是非常淳朴的,但也很“强悍”。邻里之间稍稍有点摩擦,都要去打官司,官府也是疲于应付。了解了这一情况后,阳明立刻张贴了一个告示:从现在开始,我不再受理官司了,现在正是春耕时节,我一审理案件就有数千人之多,那一定是要影响生产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不可违农时。如果真的有重大的冤情,我一定会去察访清楚。

同时,阳明诚恳的劝说邻里之间要相互又爱,要养成良好的风气,要以善良为本,打官司不是一种良善处事之道。告示一贴出,不断有人来撤诉,当地民风为止一变。他升职后,临走之前,下了最后一道告谕:一个地方道德的醇厚,民风的淳朴最为重要,要以仁义孝悌倡导,为人良善为本。他再三嘱咐,言之恳切,可谓是真正的爱民。(在止于至善)

在七个月的庐陵知县期间他完成了自己“知行合一”学说的初次实践。知,知道,明白。行,行动,去做。按道理讲,我首先要知道一件事才能去做一件事(知先于行,朱熹观点),可究竟知到什么程度才叫知呢?这个观点本身就有问题。而阳明眼中,知和行是做一件事情的两面,这一定是连在一起的。举个例子,我们讲一个人知道孝,不是说一个人懂得讲很多很多关于孝的道理,而是用行动表达对父母的孝义,去做孝的事。嘴上的空谈都是虚的,只有通过不停的实践才能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了解一句话,一个事物,一个道理。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表达。

心学大师 王阳明

心学大师——王阳明 ◆王阳明其人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被人们称为圣贤却又没于尘埃中的人实在不少,但若论千古以来最励志、最纠结、最委屈、最郁闷、最孤寂却又最完美的圣贤,怕是非王阳明莫属了。 从清朝起,中国民间就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明朝若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朱元璋;明朝若只有一个宰相,就是张居正;明朝若只有一位圣贤,那便是王阳明。 有人便问:你说得这么神乎其神,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王阳明不只是一个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儒学符号,更是一个深刻影响了中国儒学发展并使之走向世界的思想巨匠,可以说他是中国思想史上难以抹去的标杆式人物。很多年前,他的影响就已经开始,很多年后,他的影响依旧持续。王阳明是一个传奇,他创造过无数的战争奇迹,他重新阐释了岌岌可危的儒学核心内涵,并且把它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高度,以至于后世有不少对王阳明和阳明心学有些许了解的人,对他顶礼膜拜,把他当成精神上的导师。 曾国藩与梁启超,这两位影响近代中国的知名人物,对待改革的观点截然不同,却在这一点上出人意料地契合——他们都很欣赏王阳明,都曾苦心研究过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中国的,而他更是世界的 在“二战”后的西方,研究王阳明哲学的风气也十分浓厚。在那里,不仅记录着王阳明言行的《传习录》等学术书籍广为流传,甚至狂热的西方学者们为了深入研究阳明思想,还一度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办起了专门的刊物。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妙之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曾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只言片语很难把王阳明这个复杂而伟大的历史人物的人生和思想说清楚,我们只能从普通人的视角以六个人生侧面来阐释:他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谏言入狱,千里逃亡,荒野求生,血染江南,智取宁王……致使他拥有了常人很难同时拥有的六张迥异的面孔。 ◆面孔一:没有人比他更励志 王阳明名为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时至今日,大家多称他为王阳明。王阳明从小就胸怀大志,一日他询问私塾老师:“何谓天下第一等事?”老师答曰:“第一等事必然是好好读书,求取功名!”王阳明却摇头道:“我看,这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大多数人都以为这是小孩的无忌童言,但王阳明却已把背影留给了笑话他的人。此后他开始苦苦钻研圣贤之道——七日格竹,婚夜访道,九华寻仙……这些看似痴傻的行径,却都证明了王阳明对于成圣志向的执著。后来王阳明做官,因进言触犯宦官刘瑾而被贬龙场。龙场穷山恶水,是一片不毛之地。没有当地官员的支援,王阳明吃野果住山洞,与土著为伍,生存环境艰难险恶。即便如此,他对于圣贤之道的思索也从未停止过。也正是因为这股倔强与坚持,王阳明最终在龙场悟道,从而在儒学的大框架下创立了心学的分支,成为人人敬仰的王圣贤。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道德理想主义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道德理想主义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思想在世界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独具魅力,道德文化以独特的方式规范着人类的社会秩序,为人类提供精神理想和终极关切的信念力量。从道德在中国的产生及发展来看,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道德文化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规范和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今天,道德文化思想在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凝聚人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仍然不失其现实意义,需要我们以唯物史观对其加以分析和借鉴。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观点 道德文化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历史相当久远,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这说明在中国政治文明的早期就对道德文化高度重视。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继承了这种道德文化的传统,提出了以道德教化作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以政刑为辅助手段的国家治理思想,这种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一直是中国古代主流的政治统治思想。 道德文化思想渊源于尧、舜、禹时代。从社会形态来看,这一时期是原始社会末期,道德文化思想的萌芽主要体现在“禅让制”的实行。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结构基础是宗法社会,其权力交接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而儒家推崇的权力交接制度则是“禅让”制度。“禅让制”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尧、舜、禹之所以能当上部落联盟的领袖,除了天分聪明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他们个人良好的品德修养树立起来的威信,取得了各部落首领的认同。正如恩格斯所说:“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义性质的。”① 道德文化思想发展于奴隶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着名的代表人物是西周初年的周公姬旦,他创立了“以德配天”的政治伦理观。周公等人认为:“惟命不于常”,②“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③“皇天无亲,惟德是辅”。④这就是说,“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在他看来,夏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敬德保民”。基于此,他认为天命不可恃,惟有敬德才能保民、保天下。周公姬旦的思想实际上已经包含了道德文化理论的几个重要问题,即对君主的要求,对道德规范——“礼”的重视,对民本意识的强调,等等。当然,西周统治者提出的“以德配天”和“敬天保民”的主张,仍然是以“君权神授”说为思想基础的,神权思想仍然是他们统治人民的重要精神武器,他们提倡“明德慎罚”,也并不是要削弱刑罚,更不是要放弃刑罚,而是为了更有效地使用刑罚来维护其统治。

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翻译教学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翻 译

1.香囊(scented sachet),古代也称“香袋”,通常是用布缝制或彩色丝线编织的袋子,里面塞满香草(aromatic herbs)。香囊最初用来吸汗、驱虫和避邪。香囊不仅有用,而且可 作装饰品。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有圆形、椭圆形和其他形状。它们通常配有精致的图案,每个图案都象征着特别的含义。例如,双鱼或成对蝴蝶图案象征男女之爱;莲花或牡 丹花(peony flower)等图案象征女性;松树和仙鹤图案象征长寿;石榴(guava)图案象征很多 孩子。漂亮的香囊不仅是装饰品,而且含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翻译:Scented sachets, also called “fragrant bags” in ancient times, are bags usually sewed with cloth or weaved with multicolor silk threads and stuffed with aromatic herbs. The fragrant bags were originally used for absorbing sweat, repelling insects and warding off evils. Scented sachets are not only useful, but also ornamental. They come in different shapes and sizes, such as round, oval and many others. And they are normally decorated with elaborate patterns, with each pattern symbolizing a special meaning.For instance,a double-fish or double-butterfly pattern smybolizes the love between a man and a woman;patterns like lotus or peony flowers symbolize women;pine and crane patterns symbolize longevity and a guava pattern is the symbol of lots of children.A nice scented sachet is not just an ornament,but more of something that contain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ichness. 2.中国民间艺术与中国哲学统一于“阴阳(yin-yang)生万物”这一理念。这一理念源于中国原始社会,是对人类的人生感悟的哲学注解。中国人祖先的哲学论断是“近看自己,远观他人”。要理解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原始艺术,这一结论必不可少。人类的本能欲望是生 存并通过繁衍(propagation)继续存在。人生来的首要本能是求生,然后是长寿。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阴阳和永生的观念始终贯穿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中国民间艺术反映了社会的所有基本哲学理念。 翻译:Chinese folk art and Chinese philosophy are unified in the belief that yin-yang produces all living things in the world. Originated in Chinese primitive society, this was the 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 of human's perception of life. Chinese ancestors philosophical conclusion was to “look at oneself up close and other creatures from afar”,which is essenti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mitive art to the folk art of the nation. To live and to continue life through propagation are the two instinctive desires of human. From birth, a person's first instinct is to survive, and then to live a long life.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 the present day, the view of yin-yang and perpetual life has permeated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society.Chinese folk art reflects all of the basic philosophical concepts. 3.象棋(Chinese chess)两人玩的棋盘游戏,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战略。早期的象棋由三部分组成:棋子、骰(dice)和棋盘。现代象棋没有骰子,它在棋子和棋盘方面与古代不同。棋盘有9行宽、10行长,共90个交叉点,构成方形网格 (grid)。棋子在交叉点上落 子或移动。对弈者在棋盘进行象征性的军很战争,部署马匹、战车,根据自己对棋局和游戏规则的理解组织军队。目前,中国象棋已传至全世界,进一步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朱熹_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较_兼论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 anzhou U niv .(Social Sciences )1998,26(1):84~90 V o l .26 N o .1 1998P 84-90 朱熹、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较 Ξ——兼论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 陈声柏 (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 对“为学之方”的重视是宋明理学的一贯传统。朱熹和王阳明关于这一点的思考 集中体现在他们各自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本文旨在通过王阳明与朱熹“格物致知”思想的比 较,以期置其于王阳明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中说明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 关键词 格物致知 心 理 即物 致良知 中图法分类号 B 24417,24812 “格物致知”语出《大学》,《大学》本是《小戴礼记》中的第42篇,它的基本内容为“三纲领”、“八条目”,《大学》在儒家经典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样,“格物致知”思想在朱子学和阳明学中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格物致知”作为一种修养功夫,是为学之始,是至圣人之下手处。孝宗即位,语求直言,朱子上封事说:“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 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丝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①王阳明也说: “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明之际,此正《中庸》‘或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舍 此之外,无别功矣。”②可见,在对格物致知修养方法的重视上,朱王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关于格物致知在《大学》中的地位以及对其思想的理解上,朱王又存在重大差异。朱子认为,《大学》全文没有出现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阙文”造成的,解释诚意的传文没有出现在八条目中应有的位置上,是由“错简”造成的。于是朱子在《大学章句》中一方面作了一个“格物致知传”来弥补所谓阙文造成的不连贯,一方面把传文中诚意的解释移到正心之前。王阳明则一反朱子的作法,认为既无阙文,也无错简,悉从旧本,以此来摆脱朱子的补传及其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以便把格物致知纳入心学体系的解释。 一 对于朱王“格物致知”思想的分析,我以为,与其习惯于从“格”、“致”两动词入手,还不如从“物”、“知”两名词开始。在我看来,对认识对象的理解状况将决定我们如何去认识,Ξ收稿日期:1997205212.

民族学 期末复习

2014年民族学期末复习 一、1.结合1913年斯大林[2005年我国]提出的民族定义谈一谈你的理解?(第二章)(P10) 答: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1、构成民族的六要素:①共同历史渊源。它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族体渊源等。②共同生产方式。它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的总和。③共同语言、它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④共同文化。它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⑤共同风俗习惯。它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⑥共同心理认同。它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 2、民族六要素理论的特点:①针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资本主义民族或现代民族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四特征理论相比,视野更加宽阔,更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从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可涵盖现今的绝大多数民族。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血统、宗教等要素的民族定义相比,更加注重民族的地缘条件、生产方式、文化等诸要素。③与国外民族理论中强调文化、心理等要素的民族定义相比,更加注重历史渊源,生产方式,更加合理地确认诸要素的整体性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3、构成民族六要素的理论,具有内容宽泛丰富、涵盖面广、适用性大,表述通俗、易于理解、便于运用,归纳科学、符合实际、简明扼要的特点。 3、民族与宗教的联系:①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宗教。②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③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这重要影响。 二、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有哪些?(第三章P23) 答:三种途径即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式的途径。 1、雅典的民族和国家的形成是在内部的经济发展和外地人这个因素的作用下自然发展起来的,它没有受到任何外来的或内部的暴力干涉。 2、在罗马,人数众多的、站在罗马氏族社会之外的、没有权利只有义务的平民的胜利,炸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旧的氏族制度,代之而起的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制度;氏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融化而形成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罗马民族。 3、德意志人是通过武力征服罗马帝国地区并与被征服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的。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的民族和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普遍形式,也是一个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部落内部的血缘联系逐步削弱,地域、财产因素逐渐加强,血缘融合、语言交融、地域联片扩大、经济交换加强、心理融通过程加速进行,从而最终导致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具有语言、地域、经济、心理等方面共同特征的民族产生。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是从部落发展而来的。部落具有的两重性,即人们共同体形式和原始社会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从部落发展中产生了两个平行的新事物;即一个是以地域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一个是以地域和财产的基础的地域组织——国家。民族和国家是同一历史时期产生的,国家的产生有其迫切性,民族也相随而来,而且国家在民族产生过程中起了型铸民族的作用。这些是指人类社会最初形成民族(原生形态民族)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

中国古代历史10大人物列表

中国古代历史10大人物列表 一、十大明君 千古一帝---秦始皇布衣皇上---刘邦盛世明君---李世民风流女皇---武则天士兵皇帝---赵匡胤大明太祖---朱元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开创盛世---康熙一代明君---雍正风流倜傥---乾隆 二、十大后妃 野鸟皇后---吕雉挽歌圣手---王政君魂断金城---贾南风太和改制---冯氏独孤奇妒---伽罗乱世惊鸿---张氏铁马红颜---萧燕燕垂帘风流---刘娥草原之花---布木布泰铁血太后---慈禧 三、十大奸臣 谮忠祸吴---伯喜朝廷叛逆---刘濞弑君跋扈---尔朱荣盛唐大奸---杨国忠三起三落---蔡京一代国贼---张邦昌生财有道---阿合马马屁天王---严嵩跋扈第一---鳌拜第一贪官---和绅

四、十大阴谋家 伪忠伪孝---王莽豪强独夫---董卓 虚伪狡诈---司马昭口蜜腹剑---李林甫外憨内奸---安禄山反复无常---朱温 汉奸鼻祖---秦桧湖上平章---贾似道红颜一怒---吴三桂窃国大盗---袁世凯 五、十大才女 史笔千秋---班昭名垂千古---蔡文姬凤仪高迈---谢道韫雁过留声---薛涛 道观哀艳---鱼玄机出水芙蓉---花蕊夫人词国俊杰---李清照断肠英女---朱淑真纺织大师---黄道婆巾帼英雄---秋瑾 六、十大宰相 直钩垂钓--------姜尚成就霸业---管仲 芝过昭著---李斯开国丞相---萧何 权术之王---曹操千古名相---诸葛亮知人善任---狄仁杰佐定天下---赵普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独裁良相---张居正

七、十大商人 富甲陶朱---范蠡营国巨商---吕不韦官商大鳄---桑弘羊实业巨子---张骞商界巨擘---盛宣怀第一商人---胡雪岩火柴大王---刘鸿生家族首富---孔祥熙地产大王---徐润双栖勇士---章乃器 八、十大名臣 天下归心---周公改革斗士---商鞅流芳千古---房玄龄千秋镜鉴---魏征改革大师---王安石治国奇才---刘晏第一清官---于成龙扶棺谏君---海瑞千古完人---曾国藩千秋功罪---李鸿章 九、十大昏君 暴虐之君---商纣王亡国之君---胡亥傀儡皇帝---汉献帝白痴皇帝---司马衷名义皇帝---唐高宗苦难皇帝---明思宗儿皇帝----石敬瑭杀兄弑父---隋炀帝异国囚徒---宋徵宗淫君之首---明武宗

浅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

浅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 “哲学”一词并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它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目前有记载的中国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商朝,这取决于甲骨文字和金文的发现。除此之外,《尚书》和《诗经》中也记载了一些商朝的历史事件。在古代,官师不分,所有的文化都掌握在一国的史官手中,这里所说的史官并不是记载历史的专门官员,古者巫史不分,所谓史官指的是管理宗族事务的官员,后来才分化为加载一国之史的专吏。所以,关于政治的记载,最早也是出自于史官之手,如上文提到的《尚书》。《周易》相传是上古时期的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再加上彖辞、象辞等,但经现代学者考证,《周易》并不是一时一地之书,而是经过了多人之手,逐渐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版本。《尚书》和《周易》代表古代政治哲学萌芽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天命观”和“德治观”,如《尚书·大禹谟》中言“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一直到东周以后,官学下移,遂开私人著述之风,很多士君子开始探索救国之道并附之著述,比如《左氏春秋》《晏子春秋》等等。此外还出现了诸子学说,各持己论,如儒家主张恢复周朝礼乐制度,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法家则主张严刑峻法,这是基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自秦朝以严刑峻法的政治措施十五年而亡,汉朝吸取教训,在初期采用无为而治的休养方针,直至董仲

舒上“天人三策”,使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一直至于清末,儒家政治哲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出现,但始终都是在儒学的框架之下进行。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每个朝代又有不同的哲学风潮,其中又以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和明末的心学最为著名,这些思想都对当时的政治起到过一定的影响。 在诸子百家学说中,很多学说在秦以后就不复存在或者被其他主流学说所同化了,不再具备独立性和完整性。诸子学说中对中国政治影响深远的,主要是其中的四种政治哲学。 儒家政治哲学 儒学的创始人是孔子,其一生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主张以礼乐治国,《论语·里仁》记孔子言“能以礼让为国乎?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的思想主要记载在《论语》一书中,其核心字眼是“仁”“礼”“乐”“德”“君子”等等。后来到了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君主要行“仁政”,所谓“仁者无敌”,其最有代表性的政治观点是“民贵君轻”,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后来由于秦王焚书坑儒,儒学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扭转了局面。董仲舒发挥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行德政上天就会拥戴,行暴政天就会降下灾祸,其做

王阳明与心学的基本解读

王阳明与心学的基本解读 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比比皆是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收到读书人的敬佩,可见其伟大之人格魅力。说起王阳明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先辈--象山先生陆九渊,王阳明继其学说思惟说发展起来的心说与陆一道所形成的陆王心学,成为独一堪与以大儒朱熹所代表的所谓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儒家思想流派,对中国当时以及后世之读书人之思维产生了宏大冲击跟影响,也在中国文化思想史及哲学史上书下浓墨一笔。陆九渊乃公认之蠢才。四岁时仰天俯地,用稚嫩而遥远的心灵揣摩:"天地何所穷际?"苦思冥想,以至不食不睡,最后其父不得不动用父亲的威望喝止他。--另一天才屈原提出类似的问题,大略已而立了罢。然而陆九渊自然不会再走父辈传统的老路,有时候虚的可以决议实的,代表传统的父辈可以喝止昆裔,却不能禁止转变后辈的思维。九渊的疑团横亘心中十年,待看到古书"宇宙"二字之注解:"四方高低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时,乃大悟,冲动道:"本来无穷。人与万物,皆在无穷之中"。--后王阳明也有相似与此之龙场悟道,可谓与陆"一脉相承"。这虽只是事实性断定,但亦隐然包括了在无限中即无穷的勇敢推理,他拿起笔来,又加一句:"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假如说在一个天人合一观点地久天长深刻人心的国家,冒出这样的话来只是离奇不算革命的话,他下面两句就是石破天惊的新口号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陆暮年之时这样说明我心即宇宙:"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人须闲时纲要思量,宇宙之间如斯辽阔,吾立身其中,须大作一个人。"此之"大作一人",非是自卑狂,而是进入与天地合德的境界,于是此时之心学,恢复了早期儒学阳刚雄壮的人生姿势,恢复了儒学的"大丈夫"风度:"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确切无他这般人。陆九渊不象朱熹那样遍寻明师博采众家之长,而是旱地拔葱式的突起,超出其是风行的所有,师古--直承孟子的心性论;师心--发现自己的本心,于是开"心即理"之说,震动天下,并被王阳明发挥光大。心学之一大特色等于"裁减法":找着善根良心,而后让它象核裂变式的、极限挥发,灵魂深处暴发革命。所有在陆九渊为心学打下一个基本后,开端了艰苦的摸索"善根"的进程。他自认为不陆的天纵之才,所以也似朱熹那般,遍访名家,盼望得其心道,然而结果每每令他扫兴:所遇"名贤",十有八九皆以程朱为儒家正统,推崇"知而后行"得"陈腐理论",王于是叹道:"都是些举子学,不是身心学。"直到十八岁那年他遇到了名儒娄一斋。娄是明初著名理学家吴与弼得学生,但虽以朱学为正宗,却也有心学之偏向。娄氏向王讲了"圣人必可学而至"的儒学通则,正搔着王的痒处,"遂深契之",发生了断定他的致力方向的、指导迷津的作用。后娄之女嫁于宁王为妃,受起连累而亡,阳明以礼葬之,也算报了点拨之恩。后代认为,即便娄一斋不是阳明心学发端之人,亦起了主要作用,因娄的同门--吴与弼的另一学生谢西山就曾提出过"知行合一,学之要也。"而后来王在娄之引荐下到临川"朝圣"见吴时,亦一定听得此论。以后数年,阳明入宦,浮沉十数载终于获罪下狱,手表品牌排行榜:后又被当时因正德皇帝一句不耐心的:"些许消散,你自己考虑即可,何必扰朕"而得熏天势力的刘瑾发配到贵州龙场--一个个别舆图查不到的说是驿站其实更近似于动物世界的偏远所在,据说在此设驿,非是为了军事目标,仅仅源于刘瑾之一个梦幻。对阳明来说,这里切实不比监狱好多少,之于北京城,气象做作没得比,况且少了许多可以"论道的狱友"。然而被抛到这种绝地,全部世界却变得单纯了--变成了"人与天然"的关联,于是阳明被抛回"初民社会",能够天天思考诸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最基础的哲学识题。在每一天都要阅历生逝世之境且早已经由死里逃生的情形下,--先受杖刑,后遇杀手,阳明终于晓得什么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军事上,这兴许只是一句鼓励士气的大话,但在生存哲学,生存智慧的锻炼创

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复习

名词解释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田野工作,指经过专门训练地研究人员进入到田野中(村落、 社区、活动场所),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 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地过程.是民族学家获取资料地基本途径,是进 行研究地最主要地最基本地方法,是“民族志”,即“记述民族学” 地架构地源泉. 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地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 在共同文化上地具有共同心理素质地稳定地共同体.(斯大林定 义) 民族,本课中使用地民族,是一个泛称,指从古至今处于任何社会阶段地相对稳定拥 有独特文化形式地人们共同体,在数量规模上、分布范围上可大可 小. 民间文化:是相对于上层文化而言地,简单地说,就是指创造于下层民众,并流传于下层 民众地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 文化:我国民族学界对文化地共识: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创造地一切财富,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地各种生产技能、社 会经验、组织、知识、语言、风俗习惯、制度设施等. 民族民间文化:指地是历史以来各种社会群体中下层民众创造,并流创于下层民众中地文 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地各种实践、表演、表现 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地工具、食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民族志: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地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 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地关于习俗地撰写.或 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地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 地见解.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它运用田野工作来提 供对人类社会地描述研究.民族志往往指称描述社群文化地 文字或影像. 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关系 二者都尊重保护地是下层各个群体自身在文化形式内容上地创造和使用因此,二 者地基本内涵是一致地,但前者包含地内容范围要大,除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外,还有大量物质物质文化;后者精辟地理论概 括对整个民间文化地保护提供启迪和重要参照.当前,保护民 族民间文化,重点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非物质文化 遗产面临地冲击更为严重,对其保护更显得急迫和重要.但非 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又不能涵盖整个民族民间文化地保护,更 不可能取代整体地大文化地保护.我们应该正确处理二者地关 系,既要做好当下地工作,又要做前瞻性地规划. 民族民间文化地功能 、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心理宣泄功能、文化调适功能 民族民间文化地特点 1、历史传统性(小历史与大历史、小传统与大传统) 2、地域多样性(自然环境、分布、生计方式) 3、交融变异性(接触传播导致文化编译或涵化)

老子的玄学六问

老子的玄学六问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六个疑问不是一般的问题,包涵了天地人三才关系中的绝学。“能无离乎?”“能无为乎?”“能如婴儿乎?”“能无疵乎?”“能为雌乎?”“能无知乎?”涉及到了修身、养气、专心、仁爱、治国、天地等诸多学问和实修的内容。可以堪称为,玄学六问。第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这里涉及到对中医理论的知识。看似简单,真实理解透彻实乃不易。营表示营卫。“营”涉及血液养分属阴,“卫”涉及元气功能属阳;魄表示魂魄,魂属阳,在白天指精神活动,夜间就睡梦中的活动,叫作的“灵魂”。魂上通于灵,灵达于神,则是更上一层的系统。魂魄相依以为命,魄属阴,代表物质生命的功能,七魄与七脉轮物质功能相联系,魄散,就意味着随着肉体的死亡,魄也会随之消散。营魄在人体内,各自分离,各自为政,又随时合作;人的思想纷烦,情感嚣

动,使魂灵散乱不堪。以上是人的常态。营魄抱一:指人体内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多种功能浑然一体。“营魄抱一”前面加个载字就很妙,厚德载物,人能有这个身体就是厚德得福报。这里形容人得身体如运动的车子,也如一部会老化的机器。能无离乎?如果能营魄抱一,使之永不分离,便有了长生的希望了。当然老子只是在提示你,并未这样说。营魄抱一表达着生命功能的机要,丹道练气养神的用词很多,神是能思虑的主体,气是活力的源泉。道家典籍中把神譬喻成龙、成汞,把气譬喻成虎、成铅,故有龙虎相交,铅汞相合之说。种种妙譬,无非“营魄抱一”而已。谁能做到长久的营魄抱一,红颜鹤发,延年益寿不成问题。这个“营魄抱一”也是西方炼金术的术士们几千年一直在寻找的青春之泉的 秘方,他们却错误的妄想在外界寻找,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青春的奥义来源于人体内部的世界,而人体内部的世界,绝不是不开化的西方人认为的解剖学内部世界。中国人的内观内达的修养,来自于与道合一,天人合一的领悟。即“内部的世界”,联系贯穿于整个宇宙与人体连接的奥秘。第二: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能使形与气调和到一种如婴儿般的状态吗?心气既然不能专一,想要使它化刚为柔,以柔克刚,更所难能。太极拳以武体道:“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无过不及,随曲就伸。”道家练精、练气、

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1答案 一、填空题: 1、政治化; 2、政党分肥; 3、潜意识; 4、利益; 5、君主专制; 6、村民自治; 7、城市国家; 8、政治关系。 二、选择题: 1、D; 2、B ; 3、D ; 4、AC; 5、C; 6、D ; 7、ABC; 8、ACD; 9、ABD ; 10、D ; 11、ABCD;12、D ;13、ABCDE ;14、ABCD;15、BCD;16、BCD;17、 A ;18、D ; 19、B ;20、B 。 三、名词解释: 1、政治学: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的学问或科学。 2、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3、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4、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四、简答题: 1、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答: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理论内容是:(1)行为主义政治学坚信,社会理论应当建立在对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基础之上。(2)行为主义政治学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或个人所组成的团体行为作为其分析研究的基本单位,把政府描述为一个由个体的人和人群相互作用所组成的过程,着重研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和选民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3)它借助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系统分析的概念、假设和解释,在理论上,一反过去传统政治学者偏重历史分析、规范分析、制度分析法的趋势,而着重于客观的、经验性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所谓“结构功能理论”、“系统分析理论”、“政治沟通理论”、“决策理论”以及博弈论等理论,取代以往人性论、正义论、历史决定论等哲学理论,而成为政治行为研究分析的依据。 3、答:理想主义方案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以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会弃暗投明反璞归真。对公共权力多持肯有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上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政治,保证选拔“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现实主义方案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另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对公共权力多持否定性倾向,政治设计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是“法治”社会的 政治设计思路。 4、答:近代以来,思想家们对权力下过很多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霍布斯认为,权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2)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3)马克斯•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

对王阳明静坐的一些想法

王阳明先生的学问曾被一些人讥之为“阳明禅”,其言下之意谓阳明之学恐非儒学正统,而几近佛老,故以“禅”称之。吾以为阳明的学问乃儒学之正宗无疑,阳明先生的一生亦是体现了“内圣外王”的标准与风范的儒者的一生。虽然,王阳明先生在世之时确曾与一些道士、禅师过从甚密,他的奇特的经历亦表明了他与佛道两家有着不解之缘,而阳明心学体系之建立确实有从佛学(尤其是禅与华严)借用资源的痕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阳明心学只是儒化了的禅佛学。事实上历史已经向人们证明了阳明先生无认是其人生的践行,还是其学问在世间的影响都是积极入世的。这乃是不争的事实。 从方法论上来看,阳明心学与禅学极为相似,乃是因为心学与禅学所论的形上本体对象实质上是一个东西。非常具有禅的风格的阳明四句教中的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之心体尤如佛家所说的非善非恶,常寂常应的佛性。心学和禅学在讨论到最高的本体(儒曰心,良知,佛曰佛性,真如)之时,都认为这本体在没有展开,发用之前,是寂然不动的,是无恶无善的,是廓然大公的。唯有如此它才能是物物皆显,无起无不起,方能是物来顺应,无为无不为的。站在哲学的立场上来考察,吾以为作为某种观念论思想体系的心学或禅学,当其面对这种无所不包的本体哲学范畴时,达成了这种相似的认识,这实在不足为怪。然若以此之相同而认为心学是禅学之儒家版本却是根据不足的。也许倘可以说,儒、释、道三家学说所指的那个超越境界和形上本体是一致而无差别的,但这仅指三家学说的上半截而言可作如是观。若论及下半截,即形上本体之下行发用,应事接物,则三家学说就截然不同了。本文拟专门从阳明禅和儒家的养静工夫来说儒学修道中的致良知之道。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以“良知”为最高之根本,其学问又讲“致良知”,这一“致”字,既是学问,亦是工夫。其“知行合一”的教法更是指出学问工夫须打成一片,圆融不二的津梁。 阳明认为心之本体即为良知,即是道。但是这个本体之道却是不可以用语言、概念讲清楚的。阳明曰:“道不可言也,强为之言而益晦;道不可见也,妄为之见而益远;有而未尝有,是真有;无而未尝无,是真无;见而未尝见,是真见。”此番玄妙之谈已经说明了道(良知)是难以用语言说理的方法去接近的。但是儒学修维之最后目的又必须是致良知,是达道。那么,以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去接近这个超言绝相的道(良知)呢?这自然就引出了阳明心学中的修养方法。 也许是得宜于佛,老之故,阳明心学的悟心体之法便是静坐。在论做学工夫时阳明说道:“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须教之省察克治。”看来,阳明教人是以养静作为进道入学的着手工夫的。此静坐虽为修学之方便法,但却是达致究竟的不可或缺的方法。盖“息思虑”也好,“省察克治”也好,在修学上已既是工夫,又是学问。从心体之明莹而悟入本体乃是阳明学说的一大特点,所谓“一悟本体,即是工夫”。在此意义上来看,修静之法,既是方便法,亦是究竟法。王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即是最好的说明。 由于阳明学在形上本体的论说方法上以及入手静坐修习的工夫上(“息思虑”,“省察克治”与佛家的止观法门异曲而同工)同禅佛学颇有相似之处,故招致人称之为“阳明禅”。但其实静坐修养一法并非完全来自佛家,先秦之前的先儒学问于这方面亦是有着丰厚资源的。 通观整个阳明的学问,若以其静坐法近于禅门止观尚可说过去,而其“知行合一”“事上磨”等学说则离禅甚远了。因此阳明学之被称为阳明禅实在是只

最新民族学复习笔记

一.德国的文化圈学派 ?传播学派的正宗,工作范式是文化圈理论,即认为文化或文明具有区域性,每个区域自有文化的创造和变迁中心,中心文化向外传播扩散。 ?文化圈理论有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 空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分布动态。一个文化圈内的文化特质有中心和边缘 时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叠压关系,即共处于一个文化中的不同特质在时间上的顺序后来者居上,构成地层分布那样的文化层。 1.弗里德里希?拉策尔 (1).主要研究人文地理,认为迁徙和其他形式的接触是各地文化相似的主要原因。 (2).主要贡献:第一,试图从地理条件的角度,描绘出人类的地面分布和文化发展的总图集,其主要做法是将文化要素的分布绘制在地图上,再分析这些文化要素分布的具体范围。文化要素是伴随着民族迁徙而扩散开去的; 第二,提出“形式的评判标准”概念,物品形态和形式的所有特殊相似性都必定来自同一个渊源,都是由于传播才出现在被发现的地方。 (3).概括要点: ?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 ?描绘出一幅人类及其文化的地面分布图。 ?文化特质是伴随民族迁徙而扩散的。 ?每个民族都受到周围民族的影响。 ?民族迁徙导致文化转移或变化。 ?研究方法。(地理与人类学) 2.费罗贝纽斯 (1)著名的非洲民族学家,拉策尔的学生,用拉策尔的理论和实证法论证“西非文化圈”的存在。 (2)第一次提出“文化圈”的概念。 (3)第一次广泛和系统地提出了绘制文化地图的方法,进行了对非洲物质文化对象的研究。 (4)认为人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文化的体现者,或者说是文化的“搬运工”。 3.格雷布纳 (1)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较优秀民族才能创造和发明文化,而其他民族都要从这些优秀民族中借用。 (2)文化亲缘关系: 鉴别标准: ①形的标准:指的是事物的形式相同。即从文化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作用上来判断文化特质的类似性。 ②量的标准:形似事物的量的增加,大量事物的相同。即从类似文化特质的数量多少来判断文化的传播关系。 在‘量’和‘形’的基础上提出 ①性质标准:是形式标准的补充,指的是质的方面的相似性 ②连续标准:相隔遥远或不接壤的两地,如果在其中间地区能找到具有相似文化要素的民族,那么这两地从前有 相互传播关系的极大,中间地区的民族是这两地从前在空间上相连的残存物或痕迹。 “亲缘关系程度标准”是指在相互隔离的两地文化之间,只要文化特质的形式十分相似,而数量又较多,便可断定两个文化之间曾有过传播关系。 二.英国的传播论学派

2017上海静安高三二模高分作文

【附部分高分作文】 如山若水,成就圆融之美 一位先哲说,人的一生应努力追求这样的境界:为人如山,处事若水。山仁,水智;山静,水动。山,非山,而是一种沉稳厚重,坚毅不拔的人格态度与心灵的安静;水,非水,而是一种忍耐包容,圆润柔和的处事方式与变化的灵巧多端。为人如山,处世若水,岂不善哉? 你可曾记得山涛?曾是竹林七贤之一的他,并没有像其他诸君一样,在与权贵的斗争中,在与世俗的纠缠中被现实磕得头破血流。他选择了妥协。他选择如水一般在新的现实中继续他兼济苍生的人生理想,匡扶黎民。他又用他山一般的意志,使自己的心不受权贵的侵扰。虽然其余几位竹林“六贤”的精神也值得我们佩服,但我们不禁扼腕叹息:世间再无嵇康的《广陵散》了……其实:山涛进一步便是嵇康,嵇康退一步便是山涛。老子《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说的不正是山涛?他既有水的圆融又有山的坚毅,成就了圆融之美。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这是清代著名学者李渔为“且停亭”拟就的亭联。李渔经历宦海沉浮之后,晚年在山中专心于修复花木,烹茶煮酒,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事实上,每个人都会经历起起落落。奋斗与挫折,如山一般沉静,如水一般保持心的灵动。且行,且停,才能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论语》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南怀瑾先生在他的书中曾这样解释:忍,对人,是包容;对事,是果断。从中,我不免得到很多启示,我将其引申为:对人,我们要像山一样,行“仁”,包容;对事,我们要如水一样拥有果敢的行动力,一往无前,这样,以圆融之力,方能取得成功。 苏轼曾云:人生如逆旅,我本亦是行人。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时而引吭高歌,时而辗转低迷,这些都是人生的常态。然而,如何在如此人生之路上成就圆融之美,获得成功,就要坚持“为人如山,处世若水”的人生哲学。正如泰戈尔诗歌的启示:铸就鹅卵石之美的不是锤子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卵石,便是人的坚毅品质,水,则是圆融的处事方式。 如山若水,成就圆融之美。

自然_生命_伦理与和谐_中国传统政治学的基本特色_中国传统政治学论纲之六

自然、生命、伦理与和谐:中国传统政治学的基本特色 ———中国传统政治学论纲之六 唐国军 (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广西 南宁530006) [收稿日期]2008-03-20 [作者简介]唐国军(1963-),男,广西全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摘要] 中国传统政治学在求善为主的政治哲学指导下,产生了属于自己的、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政 治学———不是以权力规范为核心而是以社会和谐为追求目标;不是仅仅以人为对象而是包容宇宙万物的生命安置为整体对象;不是民族国家范畴内的权力分配而是求得整个世界(天下)太平的独特的政治学体系。这个体系以伦理规范为实现模式,呈现出强烈的普世色彩。 [关键词] 中国传统政治学 自然 生命 伦理 和谐 [中图分类号] D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8)09-0183-05 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在天地人一体的和谐秩序中统一多元的基本特色。如果从中国传统政治学的内容及其关注的重心来看,则呈现出其对生命的特别关怀、对秩序和谐的高度期盼、对天下大同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伦理设计的特殊依赖等因素相互混同、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广义政治学特征。它既是生命政治学、自然政治学、和谐政治学,同时也是普世伦理政治学。 一、生命政治学 生命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福柯。在福柯看来,身体是政体压迫的工具,是政治之作用于人的异化现象。对此,我国台湾地区有学者认为:“傅科(即福柯———笔者注)的生命政治是一种生命的政治技术学。生命是指类的身体,政治的部分讨论是权力以及主权的问题,技术的部分讨论的是干预以及调 节的措施。”[1]但是,福柯本人并未给出一个完整的生命政治学概念。而台湾地区学者黄俊杰先生所概括的生命政治学(BOB Y POL ITICS )概念是:“以身 体作为隐喻所展开的针对诸如国家等政治组织之原理及其运作之论述”,其“将身体以及作为身体的延 伸或扩大的国家,视为一个具有内在整合性的有机体”及“将身体作隐喻或符号来运用,以解释国家的 组织与发展”[2] 。这个生命政治学概念提的是一个隐喻,并非一门实质的学科,而且迄今为止,学界也 没有给生命政治学作出准确的定义。但是,笔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确存在着对于生命的一种特别关怀,因此必须有一个新的概念来加以表述。笔者认为,所谓生命政治学,应有三个方面的理论指向:第一,是以生命作为终极关怀和研究对象的政治学;第二,是以生命保全和安置为基本原则作为立说标准的政治学;第三,是以生命活动规范和秩序安排及其相互交往为内涵的政治学。 中国传统政治学构成的主体精神———儒道两家思想,正是这种关注生命、以保全生命为言说对象的政治学说。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庶、富、教”,着重从社会系统的运作中考察并规范统治者的政治行为,发展出以“民本”、“保民”为基础的“仁政”政治理论,并着重依据人伦规范对政治进行设计与改造,其重点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的生命体。有学者指出,孔子“主张把治理国家视为生命的职责所在,统治者不仅由此而提高自我之修养,而且负有将道德观念 传扬给后代的责任”[3] 。道家则从另一个角度——— 3 812008年第9期(总第159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 GXI SHEHU I KEXU E NO.9,2008(Cumulatively ,NO.15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