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阅读解释学的本体论

现代阅读解释学的本体论

现代阅读解释学的本体论
现代阅读解释学的本体论

现代阅读解释学的本体论

作者: 日期:

现代阅读解释学的本体论-中学语文论文

现代阅读解释学的本体论

编者按:

解释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就有讲逻辑与解释的《范畴篇解释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出现了系统训释《春秋》等著作的经传。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西方业已形成比较完备的训诂学和解释学理论。但是,到了20世纪,我国现代教育产生以后,语文学科既没有继承古代训诂学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和吸收西方解释学的成果,来形成自己的理论,因而在文本解读方面,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几乎没有规范可循,出现了很多混乱。当前,亟

需构建一套我国现代语文阅读解释学的理论体系。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刊发杨邦俊老师关于现代汉语文阅读解释学研究的系列文章,运用阅读解释学和训诂学研究的成果,从哲学本体论、学科认识论和教学方法论的维度,对现代汉语文学科阅读理解的本原与发生、阅读解释的本质与方法、阅读解文的视角与边界,进行一些较为全面的探讨,以期引发大家对现代汉语文阅读解释学的深入研究,促进我国现代阅读解释学的发展。

■杨邦俊

解释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代语文学科产生以后,既没有继承古代训诂学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和吸收西方解释学的成果,形成自己的解释学理论。在文本解读方面,几乎没有规范可循。语文学界亟需构建一套现代语文阅读解释学的理论体系。为此,我们在借鉴现代西方阅读解释学研究成果和吸收我国古代训诂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语文阅读解释学的概念,并从阅读解释的本原入手,系统探讨现代语文阅读解文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方法。本文拟

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维度对现代汉语文的阅读解释学进行

较为全面的介绍。

本体论是对事物的本原性认识。从本原上看,现代人的阅读解释活动是从对文本的认知开始的,阅读解文是关于文本存在的认识、反思和觉解,阅读的过程是以文本为中介、经由主体参与的间性互动。阅读的终极目标是要超越文本,文本内容对生活的世界有一个深刻而又全面的认识。解释则是在上述读解的基础上,走出文本诠释和说明这些认识。阅读活动的发生有三个深层的根源:一是文本的存在,二是主体的存在,三是超文本的存在。解释和说明也离不开这些存在。下面,我们对这“三种存在”作一些本原性探索。

一、文本、文本间性及其存在

经验主义哲学认为:“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广袤构成了我们称之为‘世界’的那种物质实体的本真存在。”①作为阅读对象的文本不是孤立的文字、文章,文字和文章记载着人类历史发展中某一时段真实发生的事情,包含着丰富鲜活的生活内容。文本的存在实际上也是一种由时间、空间和语用三维构成的历时性存在。

因而,文本所承载的全部内容,同样具有存在主义哲学所指称的那种世界性,并且唯有“世界性”才能准确反映阅读对象的真正属性。

(一)文本、对象化存在及其世界性

从表面上看,阅读的对象是文章,或者说是文章所反映的文本世界。但如果深究起来,文章和文本都还不能直接成为认知的对象。无论是文章所反映的语言的世界,还是文本所反映的言语的世界,其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对象世界。这个世界是历史上某一时间、空间中各种存在的总和,具有历时性、生态性、多样性。单纯记载这个存在的语言系统——文章的存在,还不能直接成为认知的对象,还

必须转换成反映这段生活内容的文本;文本也还不是真正的认知对象,还必须对象化,必须重回它原来那个世界的生态,回到历史上发生的那个时刻,还原它全部的生活内容,变成一种对象化的存在,才能成为阅读的对象。我们把阅读对象的这一特点称为文本的对象化,把文本能够以对象化的方式存在的特性称为阅读对象的世界性。要弄清其中的奥秘,需要从语言一言语、文章一文本两个维度来观照。

1. 语言、言语及其“世界”“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例如汉语、英语、俄语,或者是西班牙语等都是这样的系统”,“在语言这个系统中的每个成分,即每个语言成分都是由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结合成的”②。语言符号及其声音和意义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在后来的运用中,不断得到强化、丰富和发展,形成某种约定。音、形、义的构成不但可以记

载、描写、复制,还可以写进《字典》和《词典》,为大众运用提供规范。与此相对,言语则是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话,它不单指语言层面的意义,更包含说话时的语音、语气和语调,以及语用环境中生成的情态、情状和情趣。语言层面呈现给我们的世界是静止的、确定的、易把握的文章系统。言语层面的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是生态的、生成的、难于把握的文本系统。阅读解文的关键是需要从语言的世界,走进言语的世界,从情与意、形与神、虚与实、恒与变等维度全面把握文本的内涵、情状和神韵,以及由此生成的精神世界。现代阅读学需要探索言语阅读的途径。

2. 文章、文本及其”世界” 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连缀的有意义的篇章,文本指凝结着真实、深刻、鲜活生活内容的历时性存在。文章的世界指由字词句段篇及标点构成的符号系统,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有限的、直观的存在。可供

人们反复阅读、观看、研究、咀嚼和探讨。文本的世界则指历史上文本生成时承载的所有内容的总和,是一个无限的、精神的、想象中的世界,可供人们自由的预想、猜测,审度、批判和讨论。文章和文本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一方面文章是文本的外在形式,人们对文本世界的想象、觉知,要借助文章这个由符号构成的世界来进行。另一方面文本又是文章的精神内核,是文章的灵魂,它是文章所反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内容的总和。阅读文章的终极目标是要全面地、立体地、生态地认知对象世界,即文本的世界。所以对文本世界的全面、深入、个性化的认知和解读是整个阅读活动的关键。阅读解文需要经历文本对象化的过程。(二)文本间、间性存在及其互涉性

阅读需要借助文本进行,文本又是对生活世界的反映,是一种文化生成现象。意义的生成、意趣的产生、生活世界的文本化不是凭空而来的,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摄取,又有对固有文化的继承,还有作者个人因素的发挥,进入阅读环节后,还会有读者的加盟。因此,作为阅读对象的文本是一个包含有本文、互文、作者、读者复杂结构的间性存在,其间有多种互涉。

1.本文、本文性及其互涉“本文”又叫元文本,指阅读的第一文本。它是现实的、具体的,读者可以拿在手头的文本。它的文字、意义可以直接解读,它的意涵、韵味可以直接品评,它的学说、思想可以直接观照。它又是元的,初始的,没有掺入自身以外任何元素,不带有读者因素的文本,它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排他的、前设的。我们把元文本的这种“本文的存在”称为文本的本文性。如果进一步考察,我们还会发现所有的阅读解文,都是基于对本文性的认识而作出的结论,因而任何阅读活动都必须忠实于本文,任何文本解读都必须有其本文性的

依据。但是,阅读解文又不能仅仅依靠元文本,不能拘泥于本文。这是因为,进入阅读状态以后的文本不再是它原来的那个“本文”,由于读者的加入,此时文本中既有“本文的存在”,还有读者“带来的存在”,融入了生活、作者和读者的世界,是一种复合的间性存在。“本文”受到众多与意义有关的方面的影响,这些方面相互牵连,相互干涉,相互守正,相互革新,形成复杂的互涉关系。文本的意涵由此变得异常复杂,意义关系不再简单明了、一成不变,相反,变得隐晦、模糊而可再生。阅读解文受到文本互涉的强力作用,也由此产生了广泛的互文性。

2.互文、互文性及其互涉阅读是一种文化交流,文本的世界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上才能显现,文本的对象化也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实现。“文本的存在”是在互涉、互照、互证中被认知的。任何一个孤立的文本都无法完成自证,因而都是不自足的。由此观之,文本与文本的广泛互涉构成了我们称之为文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两个相互关涉的文本甲和乙,如果我们把甲文本称为乙文本的“互文”,那么乙文本也应视为甲文本的“互文”,所谓互文性就是指文本之间因这种互文关系而发生影响的特性。现在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文化交流的方式和途径变得异常广泛,文本间的互文关系也更加突出,互文性几乎无所不在。诚如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所说:“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③ 在阅读的互动中,一方面通过“本文”的“存在”向“互文”发出要求交流的信号,输入认同、否定、修正和创新的信息,促进文本间的碰撞、交流和修正发展。另一方面,“互文”的“存在”又逆势地向“本文”发出同样的信号和信息,产生同样的影响。阅读发生和交流的空间变得异常广阔,这就要求我们的阅读必须

放弃以往只从作者与作品自身的维度来认识读解文本,忽视跨文本的互通、互证和互解的传统做法,转向一种宽泛语境下的跨文本的文化解读,大力提倡互文性阅读。

二、主体、主体间性及其存在

阅读解释学,从本质上说属于精神现象学研究的范畴。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人类的精神现象曾有细致的研究,他在《精神现象学》中,弓I入实体和主体的概

念,深入论证了人类精神活动由实体到主体的生成、发展的运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精神产品的生产和认知领域的奥秘,为现代解释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世纪西方解释学兴起,对主体的研究更加深入,作为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范畴的主体间性,受到解释学家的高度重视。狄尔泰等一批现代西方解释学的先驱,以此为基础来“构想理解活动,阐释其生命解释学的思想”④,创建了现代解释学理论。我们借鉴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经验,深入考察汉语文阅读发生的过程,获得以下一些重要的认识。

(一)实体、主体的存在及其同一性

“实体”和“主体“是西方哲学本体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实体,指现实世界中那种自在自为而存在着的东西。它是一种生态的存在,既含有某些物质的因素,又必须是能够上升为精神的东西。这种存在具有自我异化的功能,能够不断地在自我否定中,褪去物质的外衣,上升为纯粹的、精神的自我。因此,实体从本质上说是精神的,它是在由物质趋向精神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最终完成的那个自我。在黑格尔看来,“它(指实体)必须是关于精神的东西的知识和作为精神自身的知识。”⑤那些带有物质属性的东西还不能称为实体,只有脱离了物质关系,完全实现自我以后的那种纯粹的精神的存在,才可以称为实体。主体则是指实体在

生成过程中完全上升为精神以后的那个实体。如果说实体在它成为自身的初始阶段,还保留着某些物质的属性,那么随着它一步一步地上升为实体,一次一次地实现对自我的否定,一次一次地排斥作为个体的质的规定性,上升为抽象的类的规定性,最终完全脱离了物质的属性,变成一种纯粹的精神的存在。这时的实体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实体了,就主体化了,就是主体了。基于这种认识,黑格尔提出著名的实体即主体的论断:”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⑥这就是黑格尔哲学中著名的实体和主体的同一性理论。需要说明的是实体和主体的同一,并不是说二者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区别,也不是说任何实体都可以无原则地上升为主体。实际上,它反映的是人们对事物运动状态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必须是基于事物自身条件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断,而不是一种完全脱离文本和生活的纯粹自由的行为。实体与主体的统一性原理及其运动规律,既揭示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奥秘,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汉语文阅读解文过程中文本理解的某些奥秘。

(二)主体、间性存在及其互动性

人类的阅读活动是依靠文本实体和阅读主体来支撑的,由于作者、读者的加盟,文本的世界呈现出多个实体与主体相生共存的复杂结构。阅读过程中,实体与实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呈现出一个巨大的“中间地带”。这个地带构成整个阅读活动赖以发生的环境,所有的阅读解文活动都是在这里发生的,所有的读解都在这里生成,是整个阅读的真正“战场”。我们把阅读过程的这一特性,称为阅读发生的间性,把阅读过程中的这些存在,统称为间性存在。阅读发生的间性理论揭开了阅读活动的真正奥秘。

要弄清阅读的本质,还必须了解阅读发生过程中一些真实的情况。诸如,阅读中,

作者、读者与文本的关系是怎样的?作者、读者是以什么状态参与的?作者、读者之间是以何种方式互动的?互动生成的各种读解和认识与主体间的关系又是怎样联系的?此前,我们对这些问题曾做过一些现象学层面的考察,初步认识到:

“阅读解文的真实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读物负载的文化观念,在一定情境氛围中得以’接受一一再生’的过程,从实质上说是阅读主客体互动性发展的过程。”⑦ 但是,由于忽略了对作者、读者以及其他关系者的本体论研究,理论基础不甚厚实。直到引入阅读解释学理论来研究,才获得重大突破,发现其中的一些奥秘:一是多元主体的间性。阅读活动从表面上看是文本作者、现场读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实际上是由他们演化而成的主体间的互动。文本对象和阅读参与者的主体化给阅读互动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间性”空间。主体与主体之间,因为这个空间而存在,并发生联系,由此引动整个阅读过程的完成。二是文本对象的主体化。一篇文章从表面上看是由某一作者完成的,是对特定现实生活的反映,应该具有客观唯一性。但是,如果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观照就会发现,作者及其反映的生活世界,进入阅读的间性空间以后,由于经历了“实体一一主体”的演化,实体的

“身影”逐渐消弭在主体的世界里,作者及其文章对原作者、原生活不再是简单地的“一对一”的反映,而是上升为抽象的“类”的反映。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文本对象中的各种关系者都脱掉了物质的“外衣”,上升为纯粹的精神,只能以主体的面貌存在并参与互动。三是阅读参与者的主体化。在阅读发生的过程中,读者带着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思想“武库”,进入阅读的“间性空间”,但他们一旦进入这个空间,受到阅读机制的作用,就被主体化了,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读者,而是一个完全主体化的对象,只能以“主体”的存在方式参与文本的阅读互动。四是主体间的互动性。阅读过程中,因为文本的“间性”作

用,形成一种主体间“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否定、相互修正,互动发展”⑧ 的机制。阅读的真实发生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这种间性的作用下,主体间广泛的、

深入的、全面的互动过程。作者、读者、文本的主体化及其间性理论,褪去作者、

读者和文本的物质外衣,抛开以往对阅读过程的狭隘认识,使我们能够从纯粹的理性层面考察阅读发生的真实过程。

三、超文本、复合间性及其存在

考察一个真实的正在发生的阅读存在空间,我们发现这里不但有围绕文本而存在的众多主体,而且有远离文本而与文本遥相呼应的生活,我们把前者称为文本的存在,后者称为超文本的存在。那么这些文本和超文本原本隶属于不同的时空范I 畴,它们又是怎样走在一起的,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呢?下面我们对这一复杂的间性结构进行一些较为周密的解析。

(一)超文本及其存在

在阅读的间性存在中,有一个由言意构成的文本世界,还有一个由本象构成的超文本的世界。写作通过“言”来传达“意”,但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采用简单明了的方式,“以言尽意,以言达意”,而更多的是采用比较隐晦的方式,在“言意”中间引入“象”,用作譬喻,通过艺术的手法,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

“以象尽意,以象达意”。因此,在那些比较复杂的阅读过程中,就存在一种“言—象一意”的认知结构。在这个结构中,“言”构成直接的文本。“意”和

“象”则较为复杂:一种情况是作者在文中把意和象直接表述(或写)出来,自然属于文本的范畴;另一种情况则是作者在通过“言”表述“意”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抽象化”的过程,将“象”的成分一次一次地抽去,读者阅读时已无法从文本中找到象的“身影”,需要在言外去追索,需要掺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去

补充。因而,由此生成的意义也更为模糊,根本无法从文本中直接获取,需要经

过精细的解读和体验才能得到。这一类远离文本的“言外之象”和“言外之

意”,则属于超文本的范畴。超文本的存在,使言、意、象的关系出现两种情形: 一是言意的模糊性。文通过“言”来传“意”,但很多时候,“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需要“立象以尽意”⑨,这样,“言”所传达出来的“意”就具有了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一方面给我们阅读解文制造了较大的难度,另一方面又为阅读解文提供了巨大的创造和发展空间。二是象与意的非对称性。文章通过“立象” 来尽意,通过“抽象”来运思。在“言”与“意”之间徘徊着一个“象”,这个“象”与“言”有时相随,有时分离;有时显明,有时潜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⑩。有时“一对一”,有时“一对多”,有时“多对一”,具有非对称性。举例而言,“白”,当初写作中,作者对它的认识,可能出自“白花”中的那种“白”,也可能出自“白马”“白纸”……任何一种实物中的那种白,但是一旦上升为抽象的“白”,写入文章,就脱离了原来的物性,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理性的概念;读者在理解“白”这个概念时,只要能找到生活中任何一种关于“白”的实物(象)的感觉,就能获得对“白”的正确理解。只是,在真实的读解中,不同读者找到的象,可能是不同的,有人可能是“白马”,有人可能是“白纸”;数量上的对应,有人可能是一种,有人可能是多种。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中的情境和心理状态不一样,阅读中对

“言”“意”与“象”的比契也不一样。因而,不同读者,阅读解文的方式和途径是不一样的,是充满个性的。

(二)复合间性及其存在

既然阅读的过程是在作者、读者、文本、超文本之间发生的。那么在文本的空间、

主体的空间之外一定还有一个更大的复合空间。这个空间能够包容阅读发生中的文本、主体以及超文本的存在,形成一种文本与文本,主体与主体,文本与主体, 文本与超文本之间的多向联系,构成交互的间性结构,从而引发综合的阅读互动活动。我们把上述特性称为阅读的复合间性,把其中包容的对象称为复合的间性存在。关于这种存在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例来演示:

超女車(宇活的世界)

主萍(读啻)—主体圖一一主坏(他、

产体{逵書)一主您回二刃圭弹(作青)

主休C作着\—走体闫一生体(读看)

复合间存在

夏合空间的阅读互动生态示意图

进入阅读时间,读者首先接触的是“本文”,由此进入“本文”的空间(作者潜藏在这个空间),此间经过“实体一一主体一一对象化”的过程,“本文”的空间分化出读者和作者两个主体存在(图中实线箭头所示),并形成互动(图中短虚线箭头所示);随着阅读的深入,被激活的“主体”,在“本文”的空间互动中,一方面经过想象、回忆等环节进入“超文本”的空间,在这里,经由“主体

实体一一生活世界”的逆向还原,追溯到一个庞大的生活世界,形成对“本文”的比对和认证;另一方面,“主体”的存在,经过比较、筛选等环节,找到与“本文”有关联的“互文”,由此进入”互文”的空间。同理,“互文”也会分化成类似“本文”的主体,并形成“主体间”“文本间”的深入互动。此时, 一个更大的复合交互运动的空间就会悄然来临,“本文”“互文”,“文

本” “超文本”,“主体间” “文本间”,在这里形成广泛的互动(图中长虚线箭头所示),构成阅读发生过程的真实生态。超文本的形成有赖于读者的人生经历和想象、创造能力的发挥。创造性阅读,大都在这种复合的间性互动中生成。

文本、主体、超文本的间性存在及其互动,隐含了阅读生成的全部奥秘。对其本原性探索,为现代语文阅读解释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第106页。

②高名凯、石安石主编:《语文学概论》,《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页。

③转引自黄念然:《当代西方文论的互文性理论》,《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

1期。

④田方林著:《狄尔泰生命解释学与西方解释学本体论转向》,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社,2009年版第51页。

⑤⑥〔德〕黑格尔著:《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12页。

⑦⑧杨邦俊撰:《阅读互动论》,《教育科学》,2002年第2期。

⑨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63页。

⑩〔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老子德道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

52页。

[作者通联:湖北宜都市第一中学]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6分) 佛鼓林清玄 ①住在佛寺里,为了看师父早课的仪礼,清晨四点就醒来了。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但在山边极远极远的天空,有一些早起的晨曦正在云的背后,使灰云有一种透明的趣味,灰色的内部也早就织好了金橙色的衬里,好像一翻身就要金光万道了。 ②鸟还没有全醒,只偶尔传来几声低哑的短啾。听起来像是它们在春天的树梢夜眠有梦,为梦所惊,短短地叫了一声,翻个身,又睡去了。 ③最最鲜明的是醒.在树上的一大簇一大簇的凤凰花。这是南台湾的五月,凤凰花的美丽到了峰顶,似乎有人开了染坊,就那样把整座山染红了,即使在灰漾的清晨的寂静里,凤凰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它不是纯红,但比纯红更明亮,也不是橙色,却比橙色更艳丽。比起沉默站立的菩提树,在宁静中的凤凰花是吵闹的,好像在山上开了花市。 ④说菩提树沉默也不尽然。经过了寒冷的冬季,菩提树的叶子已经落尽,仅剩下一株株枯枝守候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枝,格外有一种坚强不屈的姿势,有一些生发得很早的,则从头到脚怒放着嫩芽,翠绿、透明、光滑、纯净,桃形叶片上的脉络在黑夜的凝视中,片片了了分明。我想到,这样平凡单纯的树竟是佛陀当年成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树与精进的芽中深深地感动着。 ⑤这时,在寺庙的角落中响动了木板的啪啪声,那是醒板,庄严、沉重地唤醒寺中的师父。醒板的声音其实是极轻极轻的,一般凡夫在沉睡的时候不可能听见,但出家人身心清净,不要说是醒板,怕是一根树枝落地也是历历可闻的吧! ⑥醒板拍过,天空逐渐有了清明的颜色,但仍是没有声息的,燕子的声音开始多起来,像也是被醒板叫醒,准备着一起做早课了。 ⑦然后钟声响了。 ⑧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钟声敲了几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缓缓的咚嗡咚嗡咚嗡之声,接着是一段较快的节奏,嗡声灭去,仅剩咚咚者的急响,最后又回到了明亮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 ⑨有师父告诉我,晨昏的大钟共敲一百零八下,因为一百零八下正是一岁的意思。一年有十二个月,有二十四个节气,有七十二候,加起来正合一百零八,就是要人岁岁年年日日时时都要警醒如钟。但是另一个法师说一百零八是在断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声有它不可思议的力量。到底何者为是,我也不能明白,只知道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 ⑩钟声还在空气中震荡的时候,鼓响起来了。这时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渐光明的鼓楼里站着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与她前面的鼓几乎不成比例,但她所击的鼓竟完整地包围了我的思维,甚至包围了整个空间。她细致的手掌,紧握鼓槌,充满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飞舞游走,姿势极为优美,或缓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飙风…… ?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击鼓,不禁痴了。那鼓,密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拂面轻柔;它急切的时候,好像声声唤着迷路者归家的母亲的喊声;它优雅的时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澄明的云,可以飞到世界最远的地方……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 ?鼓声歇止有一会儿,我才从沉醉的地方被唤醒。这时“维摩经”的一段经文突然闪照着我,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当场的五千个菩萨都寂静等待维摩诘的回答,维摩诘怎么回答呢?他默默不发一语,过了一会儿,文殊师利菩萨赞叹地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后来有法师说起维摩诘的这一沉默,忍不住赞叹地说:“维摩诘的一默,有如响雷。”诚然,当我听完佛鼓的那一段沉默里,几乎体会到了维摩诘沉默一如响雷的境界了。 ?往昔在台北听到日本“神鼓童”的表演时,我以为人间的鼓无有过于此者,真是神鼓!直到听闻佛鼓,才知道有更高的世界。神鼓童是好,但气喘吁吁,不比佛鼓的气定神闲;神鼓童是苦练出来的,表达了人力的高峰,佛鼓则好像本来就在那里,打鼓的比丘尼不是明星,只是单纯的行者;神鼓童是艺术,为表演而鼓,佛鼓是降伏魔耶,度人出生死海,减少一切恶道之苦,为悲智行愿而鼓,因此妙响云集,不可思议。 ?最最重要的是,神鼓童讲境界,既讲境界就有个限度;佛是不讲境界的,因而佛鼓无边,不只醒人于迷,连鬼神也为之动容。 ○ 16佛鼓敲完,早课才正式开始,我坐下来在台阶上,听着大悲殿里的经声,静静地注视那面大鼓,静静地,只是静静地注视那面鼓,刚刚响过的鼓声又如潮汹涌而来。 (取材于林清玄的同名散文) 7、赏析第3段加点字“醒”的精妙之处。(3分) 8、说出第9段画线句的含义。(3分) 9、第11段对鼓声的描写很有特色,对此加以分析。(3分) 10、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神鼓童”?(3分) 11、联系全文,分析第16段的作用。(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乡愁的滋味 肖复兴 关于乡愁最著名的一句话,莫过于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过的:乡愁是一枚邮票。这样说,形象而具体地说明乡愁是远离家乡产生的一种情感,家乡和乡愁构成一种胶着状态的关系,而与家乡的距离是

试谈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

【论文关键词】:生命;表达;理解;解释【论文摘要】:生命解释学历来是狄尔泰解释学理论研究的重点。纵观他的所有理论著作,我们发现他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论述生命解释学的:一,表达;二,理解和解释。正是从这些论述中,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得到了充分地展现。狄尔泰是二十世纪德国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二十世纪重要的解释学家。他认为理解就是对"一直固定了的生命表现的合乎技术的理解。"[1]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固定了的表现对其中生命的领会。在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中,表达、理解和解释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者接下来就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期获得对狄尔泰生命解释学的进一步认识。一、表达(一)生命表达:理解的直接对象狄尔泰在其理论中提出理解和解释活动的直接对象是生命表现或表达,这是狄尔泰生命解释学的基础。他在早期认为,通过体验和反省固然可以实现自我认识,但是心理事件是不断变化的,生命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如果不借助某种表现或表达,我们就不能准确的体验。事实上,每一种体验、每一种认识和意志活动都倾向于产生一种表达,特别是那些潜藏于内心的意识需要通过表达或表现才能被我们认识到。所以,如果没有对表达的理解,反省是一个迟钝的工具。只有建立在表达之上,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清晰、稳定和有深度。所以,狄尔泰特别注重表达对于理解、对于整个精神科学的作用。(二)精神表达:生命表达的普遍特征接着,狄尔泰又提出"生命表现出现于感觉世界,同时又是一种精神性东西的表达。因此,生命表现使我们能够对这种精神的东西有所认识。" [2] 这里,狄尔泰向我们展现了一切表达或生命表达的普遍特征,即它们都意谓着什么,它们都代表或指向在它们自身之外的东西。就是说,一切表达都有所表达,一切表现都有所表现。于是表达和表现就有了双重特征,它们既不是纯物理现象,也不是纯心理现象,而是二者的混合物。微笑的背后传递的是一颗愉悦的心,有形的符号后面是作者思想、情感、意志的流露。表达的这一特征为理解的可能性奠定了初步基础,它构成了精神解释精神的中介,构成了理解自己和他人内心经验的中介。因此,狄尔泰大大拓宽了生命表现的范围,人类的一切活动,一切作品甚至人类历史本身都是作为精神的客观化,作为生命表现而存在的。(三)表达的类型可见,狄尔泰的表达概念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表达作为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基础,不仅在于表达是理解的直接对象,还在于理解的不同方式和结果取决于表达的不同类型或等级。因此,狄尔泰根据生命表现的不同等级,把表达分为三个类型:第一个类型是语言表达,它包括约定俗成、以语言文字出现的一切。它的优点是可以精确地把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另一个人。"仿佛通过搬运,判断毫无改变地从作出判断的人的所有物转变为理解判断的人的所有物。这就为每一个逻辑上完善的思想关系确定了理解的基本特征。" "在这里,理解只涉及思想内容,而这一内容在每一关系中都是自身等同的。"[3]这类表达构成了人类及其作品的大部分内容,也是传统认识和理解活动所关注的一种表达类型。但在狄尔泰看来,这类表达也有不足之处,它没有表达出心理生命的丰富性和特殊性。因为狄尔泰认为,心理生命是流动的,而概念、判断和推理则是凝固的;内心体验是唯我独有的,语言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一旦通过概念和判断将人的体验纳入到语言中,这个体验已是经过"剪裁"的体验了。 [!--empirenews.page--] 第二个类型是行为表达。他谈到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为了传达什么而去行动,但是大多数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对于一个外在的观察者来说,可以通过行为来推知另一个人的精神内涵。比如,在通常情况下,拿着锯子向一棵树走去的人是想伐木,举起锤子的人是想钉钉子。这里,表达与被表达者之间的关联往往是约定俗成的,而且,与第一类表达相比,它更能表达一个人的意图。但是行为并不能表达心理的全貌,狄尔泰把行为中的意图和动机区分开来。拿锯子的人意图是想把树放倒,但动机可能极为不同,伐木可能是为了要木材,可能是为了锻炼身体等等。意图是行为者的直接目的,而动机是行为者实施该行为的原因。所以,面对行为这类表达,我们也必须谨慎从事。这就构成了行为表达的一个不足之处,即行为不仅受动机支配,还受外在环境制约。

现代文阅读选择题训练

现代文阅读选择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一、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幽兰 雪小禅 幽兰两个字读出来,是有一种清香的。 有些文字,天生是带着植物的气息的。那么干净,那么透亮,脉络清晰。 人说空谷幽兰,那绝境处才是空谷。 低微,空无……是八大山人水墨中的孤山与凋枝,是四僧笔下的静寺与孤僧,是那春天一回头在人群中看到白衣黑裤的少年。 多少佳篇美辞说过幽兰?说出的幽兰还有芬芳,而说不出的幽兰,是在早春里,一个人,做一朵自由行走的花,愈行愈远愈无声了…… 听班得瑞的《安妮的仙境》,想必里面是有幽兰的,那音符是安静的。 有一次和冬、虹去天津的大胡同,又脏又乱的电梯间,刹那听到了仙乐。——是恩雅的声音。早春,海河上的冰还没有化,很多无所事事的男人在钓鱼。恩雅的声音像早春的幽兰,仙风遗骨,连一点人间烟火气也不想赐予。可是,足够了!在这又乱又热闹的大胡同里!突然听到恩雅,仿佛神同在。 倒极爱这烟火里的幽兰了。 幽兰,还是月白风清的晚上,一个人,点了一支烟。抽或不抽,不重要。与时间做缠绵的情人。懒懒地倒在蓝色的沙发垫上,笑到万籁俱寂。自己和自己缠绵成一株别样的植物。最好是兰吧。有清凉的懒散和美意,有些许的孤岚和寂好。似读六朝的古书,没了年龄,没了性别,亦没了时间……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但真气之人甚少。天地茫茫,水太浊,人亦太浊,那真气游荡着,不易附于人身。深情亦少,慢慢地冷漠麻木,慢慢地变成僵硬的死的一块石头或木头。不为所动,哪怕爱情。 不,一切不是浮云。 那真心的花儿,那为谁刮起的一夜春风,那耀眼的花蕊,那密密麻麻的美丽——那不动声色的爱与哀愁。 笔笔存孤,迷恋崇尚生气、真气。张岱又说:“盖文之冰雪,在骨,在神。”人又何尝不是?那幽兰,是一脉蓝幽幽的骨络,伸展着,散发着妖一样的媚。 如果光阴把一切席卷而去,最后剩下的,一定是一抹幽兰。如果爱情把一切席卷而去,最后留下的,也定是带着蓝色记忆的最初的心动。幽兰的本性,就是真心,就是无意间的那个好。 幽兰是曲终人散后,江上数峰青。那数峰青中,有人是最青的那一枝,尽管素面薄颜,难掩干净之容,似纤手破开新橙,有多俏,有多妖,亦有多么的素净与安好。 那心底深处的幽兰,其实早就见到过无限的美,无限的妙。——天地空间,宇宙茫茫,曾经似《圣经》中《出埃及记》那样,一意孤行的浩瀚汹涌磅礴……米开朗基罗画那些穹顶壁画,画那些圣经中的美与寂静,年年如此,再下来时,背已驼掉了,但他的心中,长满幽兰的清草。 到欧洲的人,去看那些穹顶时,往往被震撼到无语。陈丹燕在自己的欧洲系列散文中写过一句话:“颓败,但有一种直指人心的美。”这句话真好,幽兰就是这种味道。明明过期了,明明颓败了,然而天地大美见过,甜腻也见过,萧酸也尝过……是时候收梢了,是时候和所有的过去道一声晚安了。 就这样感觉到光阴的脆弱。以幽兰之心——像陆小曼的晚年,受尽了一生的颠簸与流离之后,把前半生的奢华用后半生的寒酸来偿还。素衣裹身,冷心缠绕,哪管别人冷箭射来,不发一言。她的晚年,把自己过成一朵看似妖柔实则敦厚的兰花,不卑不亢之间,完成了人生的轮回。 就像张岱,是这个世界最懂的看客。站在地下,看高台上热烈的演出完毕,驾着自己的夜航船,去西湖的湖心亭去赏雪了。 我们,穷尽一生,不过是走向内心的幽兰——走到了,推门进去,看到自己内心里,那浩瀚的,温暖的故乡。 19.作者笔下的幽兰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20.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颓败,但有一种直指人心的美。 (2)我们,穷尽一生,不过是走向内心的幽兰。 21.在文中作者几次谈到张岱及其文句,有何用意?(4分) 22.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举例赏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梵高的向日葵(节选)》 余光中

解释学与荣格心理分析

收稿日期:2006206212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E BA030412) 作者简介:赵冬梅(1975—),女,博士,华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申荷永(1959—),男,博士,华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1月第1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Jan .,2007No .1 解释学与荣格心理分析 赵冬梅,申荷永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分析心理学在许多方面方都受到了实在论的困扰,而解释学的方法却克服了这个困难。 如荣格虽不是一个实在论者,但他仍不能超越他那个时代世界观的影响,认为自己理论的主要概念是不依赖人类解释过程的实体。因此,分析心理学一直未能摆脱实在论本身的问题,而这些又恰恰制约了分析心理学临床应用。解释学从分析心理学获得启发,如果分析心理学与后现代主义的若干要素的相融合,将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性别、神话和欲望的实质。同时通过对深度心理学的普遍性问题的研究,大幅度地推进我们关于人的成长和人类解释过程的认识。 关键词:心理分析;解释学;原型;集体无意识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08(2007)0120099204 一、解释学的基本假设 解释学(Her meneutics )又称诠释学或释义学, 是当今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作为与实证主义哲学对立的思潮,经狄尔泰引入心理学后,对西方心理学尤其是人文科学心理学、存在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西方心理学寻求独立的科学地位的过程中,实证主义和现象学方法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纵观西方心理学的百年发展史,特别是自精神分析学创立之后,解释学方法论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也被称为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的“第三势力”。哲学解释学经过伽达默尔(H.G .Gada mer )和利科(P .R icoeur )的进一步发展,由古典解释学发展为现代解释学,特别是利科将其与现象学、结构主义、日常语言哲学和精神分析学融合了起来,使之与现象学一起构成与实证 主义方法论的对立[1]80286 。 解释学又称诠释学或释义学,在古希腊是指阿波罗神庙中对神谕的解释,在中世纪则是用以对圣经或古典文献进行诠释或注释的具体方法。18世纪上半叶,德国宗教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将其转变成 研究统一的、一般性的理解问题的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另一位哲学家狄尔泰将解释学推广到历史领域,认为,解释的对象不只是典籍文献,更主要的是人类的实际生活和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生命解释学。古典解释学向现代解释学的转变始于海德格尔(M.Heidegger ),他认为解释学应研究“只有通过理 解才存在的那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是什么。”[2] 但是伽达默尔和利科对此加以纠正,认为解释学不仅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本体论,同时也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因为理解问题是一切知识领域的共同问题。因而现代解释学是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的统一体。 解释学的基本假设是:1.“文本”(Text )的理解问题[3] 。“文本”是指人类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所 形成的语义形式,如一首诗、一个梦、一次对话、一本书等等。它是有内在结构的整体,不能分解为构成它的元素。2.解释学达到的是对意义的理解,意义的理解遵循整体性原则。狄尔泰的古典解释学强调理解生命的意义,即理解生命各部分对于生命整体的关系。现代解释学则强调理解“文本”的意义,并认为构成“文本”的个别符号的意义只有在“文本” — 99—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带解析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带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高铁”是怎样飞起来的 ①按照国际铁路联盟规定:铁路提速达到时速200千米以上,新建铁路达到时速250千米以上,就能被称为高速铁路。仅仅几年前,说起“高铁”这个词,许多人还非常陌生,对“高铁”到底能有多快还抱有好奇。而今,高铁已经真实地驶入了我们的生活:2008年8月1日,时速高达350千米的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标志中国铁路正式进入高铁时代。此后的几年,武广、郑州至西安、沪宁、沪杭等城际高铁相继开通运营,而且时速都在350千米以上。在京沪高铁利用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进行综合实验时,还曾刷新世界铁路运营实验最高时速,达486.1千米。 ②时速486.1千米,这是喷气式飞机低速巡航的速度!那么,我们是如何使高铁列车“飞”起来的呢 ③高铁列车能飞驰起来,要给那条看似普通的水泥板铁道记“一等功”。 ④水泥板铁道,专业名词叫无砟(zhǎ)轨道,砟就是小块石头的意思。普通铁路用的是有砟轨道,即铁轨下面铺着30厘米厚的小石块和枕木。无砟轨道下面没有小石头和枕木,在水泥板上面直接铺钢轨。无砟轨道由五部分组成,从上往下依次是无缝钢轨、轨道板、填充层、底座板、滑动层。这5个部分看起来很普通,然而,仅仅是那一块块看起来像大地砖一样的轨道板,技术人员就用了整整4年才研制出来。 ~ ⑤无砟轨道板长6.45米左右,宽2.55米,相当于10个轨枕块。它的特点是:每一块的加工尺寸都不完全相同,必须对号入座,它在工厂打磨加工时,为了保证精确度,用的水泥沥青砂都要经过多次淘洗。 ⑥无砟轨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根钢轨铺到底”,这叫无缝钢轨。每根钢轨长500米,在整个沪杭线上,由404根钢轨首尾焊接起来,形成一条全长202千米的完整无缝的“高铁”。因为钢轨平整无缝,列车行驶时不会发出丁当丁当的响声。 ⑦每根钢轨都要打磨得十分精确,其顶面平直度误差规定:在1米长度内不能超过0.2毫米,约2根头发丝粗细。这种精密技术给乘客带来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看窗外景物能感到列车在飞驰,而坐在车内却非常平稳。 ⑧高铁列车的速度能够飙上去,除了无砟轨道的功劳外,还有一大原因是高铁在建设中以桥代路。以全长202千米的沪杭高铁为例,除了车站和部分线路无法架桥外,其余175千米都是在桥梁上修铁路,可谓是架在空中的一条直线铁路。用桥替代了路,对地面原有交通影响很小,使整条路变直了,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⑨目前,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里程达7500多千米,居世界第一位,还有万余千米的高铁路线正在建设之中。 ) (1)对本文的说明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高铁列车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终极版

现代文答题模式 一、艺术手法题 (一)艺术手法类型 1 修辞手法(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修辞可以令人: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更清楚了解别人的意思,不会受修辞手法的影响而有所误解;便于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文的修辞类型 比喻(譬喻)──明喻、暗喻、借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夸张──(时间、空间、物象、人情、数量);互文;对偶──单句对、句中对、隔句对、三句对;双关;顶真;移 觉(通感) 2 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 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等。 (二)答题模式 是什么(点出手法);为什么(解释手法);怎么样(作用) 以比喻为例 答:①比喻。②把,, (本体)比作,, (喻体)。③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本体)的,, 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以拟人为例 答:①拟人。②把,, 人所特有的动作/ 形态用到了,, (描写对像)上面。③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描写对像)的,, 特点/ 使得,, (描写对像)人格化;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二、作用题 (一)知识积累(这是答“作用题”的依据,必须熟记在心,答题时按照题干要求选择合适 的术语作答) 结构主题类: A、词句出现在开头段:开篇点题,揭示主题;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奠定基调,设置悬念, 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上下文形成对照。 B、词句出现在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C、词句出现在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照应开头, 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呼应;含蓄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寄托作者感情。 D、线索:文章中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其作用是环环相扣,连接紧凑。线 索在文中表现为:时间、空间、人物、事物、事物的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线索在 文中往往有语言标志。 表达技巧类: 1.修辞手法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 构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 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 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关于狄尔泰生命解释学

关于狄尔泰生命解释学—生活、体验、时间的读书报告 一、历史理性批判草稿 1、觉识、实在性:时间 狄尔泰将精神世界在主体中的建构如何使关于精神实在的知识成为可能作为历史理性批判的任务,为了表明体验中被体认到的事态的实在性,我们必须说明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范畴”一词。“我们归之于客体的各种谓词包含着不同的体认模式。指谓这些模式的概念,我称之为范畴。”1形式范畴是关于一切实在的陈述的形式,真实(实在)范畴包括的成员被用于整个实在,它们起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体验,实在范畴缘起于我们的生命。生产关联体、力量和价值都被用来描述精神生活。“生活中的时间性是生活的第一个范畴规定物,也是一切其他范畴规定物的基础,‘生命行程’一词已经指明了这种时间性。时间通过我们的意识的综合整体,而为我们存在着。”2体验概念包含时间性,体验是一段时间序列,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知识起源于体验,体验是一切知识的前提。狄尔泰在这里用了很多句子描述时间,时间概念是通过体验而最终形成的,时间被经验为现在的无休止的前移,在同一瞬间,将来变为现在,又没入过去,现在是一个满含实在内容的时间因素,我们通过各种表象而拥有过去和将来,这些表象之所以为我们存在着,仅仅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从现在回顾过去,是记忆中的图景,根据它们对于我们意识的价值,我们对其进行排列,时间越加流逝,我们的记忆越加模糊,而将来的图景也是不确定的。当回顾过去时,我们是很矛盾的,人们为过去所决定,但又否定它,幻想着它本来可以是另一个样子,而面对将来时,由于现在的实在性范畴与可能性范畴结合,我们觉得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思维在对于时间的体验中所遭遇的矛盾产生于知性的非穿透性。甚至时间进展中的最小部分也仍然涉及时间的流逝。现在从来都不存在,我们经验为现在者总是包含着对于刚才的现在者的回忆。”3过去在现在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通过记忆实现的,过去被包容进现在,时间之流中构成了一个现在性的统一体者,这是体验的一种最小单元。 “由于体验是时间进程中一个非常短暂的瞬间,在它尚未构成思想的清晰的对象之前,就已经随着时间之流(狄尔泰又称之为生命之流‘Fluss des Leb2ens’)成为过去,所以,这样的体验是思想无法直接把握的。因为根据生命本身的法则, 我们所观察到的每一个生命瞬间,都是我们注意力所固定下来的记忆的瞬间,而不再是时间之流或生命之流本身,思想对它是不可能直接穿透的,狄尔泰把这种情况称为‘二律背反’。”4关注破坏了体验,但是体验、表现和理解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抓住一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我们再体验这种活动。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既出现于时间之中,又不为外物所扭曲的表现。 2、生活、时间、生活关联体 由于意识的统一性,我们体认到关联体,生活本身是一种结构关联体,这种关联体得到体认,乃是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就是解释学循环。“一切理解方式所共有的内容是,从对于确定—非确定的部分的体认出发,尝试把握整体的含义,然后再回过头来,更准确地规定各个部分。”5整体和部分的同一。生活 1《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狄尔泰文集第3卷,安延明译,人大出版社,2010年,第178页 2同上书 3同上书,第179页 4<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谢地坤,《哲学动态》2006年第3期 5《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狄尔泰文集第3卷,安延明译,人大出版社,2010年,第207页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一含答案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含答案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初中现代文阅读训练(一) (一)你在伞里吗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 2.“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的回答‘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女儿。 3.第①段中加粗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 4.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5.你是这样理解“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句话的 (二)唐家寺的雨伞 从前,有个商人在外苦心经营多年,终于攒下了大宗财富,准备告老还乡,结束半生的漂泊辛劳,回家与妻子团聚,置田购房,安度晚年。当时时局动荡,路途遥远,路上常有劫匪。商人不敢露富,只得穿一袭灰布长衫,一双布底鞋,扮做一个风餐露宿的行路人。商人特地购了一把弯头柄油纸雨伞,如此这般,貌似贫寒之士,肩挎一条褡裢,手提这把雨伞,轻轻松松地上路了。 这天中午,商人来到了成都近郊的唐家寺,见是一个平常的小镇,鸡安犬宁人面善,商人便走到一家面馆,叫煮一碗面条来,吃了好赶路。成都担担面闻名遐迩,一碗面条七红八绿,作料丰足,商人香喷喷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肚子吃饱了,一阵倦意却涌了上来。小店生意一般,只有三五食客,倒也不吵闹。于是,商人在桌旁打了一个盹。(a)一阵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狄尔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充分 认识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解释学由单纯的文 本研究扩展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Mensch)的研究,创造了所谓“生命解释 学”(die Hermeneutik des Lebens)。狄尔泰因此不仅赋予了解释学以方法论 的意义,而且还承认解释学就是哲学的过程,从而使解释学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正是在狄尔泰的努力下,解释学才由传统解释学进展到当代的伽达默尔的 所谓哲学解释学。 一 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再传弟子,狄尔泰的哲学生涯开始于施莱尔马赫研究。还是 在读书期间,他撰写的《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独特贡献——与以往这门科学 所做的工作之比较》探讨的就是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那里的重要意义。在这篇 论文中,狄尔泰第一次注意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思想,着重研究了施莱尔马 赫用解释学的方法探讨基督教思想的问题。他发现,施莱尔马赫运用了分析和 解释柏拉图的方法去考察基督教的理念,对世界采取浪漫主义的解释,尤其是 在解释新约保罗书信上,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该论文1860年获得施莱尔马赫 基金会颁发的双倍奖金,狄尔泰不仅借此完成学业,而且从此开始编辑施莱尔 马赫书信集,并且撰写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施莱尔马赫传》。对狄尔泰来说, 这篇论文获奖并不是重要的,真正重要的,这是他的哲学生涯的真正开端。他 自己在获奖15年以后曾说过,他就这篇论文所做的工作引导他构造自己的基本思想。 如果说狄尔泰早期对解释学的重视还不是自觉的,那么,从19世纪60年代中 期开始,他在建构自己的精神科学体系时则有意地把解释学当做精神科学的最 重要方法。特别是在他把“体验”、“表达”和“理解”当做精神科学的核心 内容予以诠释时,解释学在他那里就作为全部精神科学的重要方法而得到彰显。这时,“理解”概念获得进一步的阐明,“理解”不只是帮助我们对理应认识 的内容的把握,而且还涉及有关这个内容的普遍有效性。“表达”在他那里也 得到严格的规定,它与生命内容应当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狄尔泰以为,正是通 过对这些概念加以规定并形成特定的方法,“解释”作为一门学问才得以确立,并且经过体系化,它在本质上真正成为对“确定的生命表现进行理解的学问”。 ①“解释”这个概念现在不只是解释的艺术,而且还是理解的科学,认识生命 的方法。这样,解释学就是作为“对在文字上固定下来的生命表达进行理解的 技巧学。”②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施莱尔马赫对它的认识。 1900年,狄尔泰受到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之启发,开始了由精神科学到解释 学的“转向”。他在《解释学的兴起》中着重从语文学上讨论解释技巧的历史,同时关注解释过程的本质。他在这里赋予了解释学更加重要的意义。概念和范 畴现在不只是被应用在说明生命事实之中,而且还在这种说明之中反过来对概 念和范畴进行考察;解释不再像它原初那样仅仅是对某个人的个性或某部重要 的历史著作的特点加以挖掘,而是发展为对一切“精神创造”(Schoepfung des Geistes)加以阐释,并且直接深入到人类生命本质。 现在,对狄尔泰来说,原先把解释学当做一种方法去探讨“精神世界”已经过 于狭小了,他主张建立一种“系统组织的解释学”,要把应用于生命理解的概 念和范畴扩展到对它们所包含的整个世界的理解,通过对生命世界的分析和阐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与套路

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是什么文体: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等);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文中要划线标注)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答题重点是什么;◆要答几个方面;◆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怎么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 题型3:分析写作方法及作用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考生一定要理解清楚,避免“答非所问”。 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现手法指对比、先抑后扬、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夸张等。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感悟,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1、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不速之客 ?在乡村,许多人家都把车停在屋外的车道上,我和丈夫乔恩则喜欢把车停在车库里。我猜那个男孩的想法是:这户人家屋外没车,里面的人肯定外出了。 ?那天,乔恩和我恰好呆在家里,与我俩在一起的还有我家那条懒惰的猎犬艾德。最初是艾德觉察到了什么,而后乔恩和我听到厨房里有动静。我俩满腹狐疑地互相看了一眼,接着听到脚步声从厨房里传出,随后穿过起居室,进入靠南的一个小房间。我和乔恩正坐在那个房间里看报纸。猛然间,我俩与那名不速之客打了个照面。这是一名八九岁的小男孩,瘦瘦的,一头浅黄色头发。他显然没料到我们会在屋里,一时目瞪口呆。 ?“啊,我……我没有……”他支支吾吾地说。 ?乔恩问他:“你在找什么?” ?“我在……我没……我进来是想看看时间的。哎,请问几点了?” ?乔恩回答:“9点30分。可你总是这样不敲门就进人家的屋吗?” ?“我以为屋里没人。我想知道是什么时间,因为……我想回家,我得走了。” ?他不安地看着我俩,同时试探性地一点点往后退,似乎怕乔恩冲过去把他揪住。我和乔恩只是坐在那里瞅着他,后来听到他走出起居室,出了屋门之后将门关上了。 ?与乔恩谈起这个年幼的不速之客,我说:“如果他是想偷什么东西的话,这儿可没他感兴趣的。哎呀,我有一美元硬币放在厨房冰箱上,”我走进厨房。“唉,那一美元不见了。这可不行。咱们受到了侵犯,以后在家时,要不要把门锁起来?现在我们怎么办?要不要跟警察说一声?” ?“就因为那小男孩?没什么。他准是附近哪个农庄的孩子,没必要追究,”乔恩宽慰我,“我小时候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分清是非好坏。要知道,大人讲的那一套对是对,但孩子没亲身经历过就不会留下印象。我觉得这个男孩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见过像他那样害怕的。” ⑴但我总不能释怀,心想以后一定留意着那男孩。 ⑵几周后的一个早晨,有车子停在我家门外的车道上,一名陌生女子下车向我家走来。 ⑶“有一只狗在我家农场附近转悠,我怕它是无人要的野狗,也许会伤人,想射杀它。可我儿子告诉我,他知道这只狗是你们家的,而且性情温和,所以我们把它带回给你们。”她冲我说道。 ⑷车后门打开了,一个男孩牵着艾德走了出来。浅黄色的头发,瘦瘦的身材,正是拿走一美元硬币的那个小男孩。此刻他在笑吟吟地看着我。 ⑸我感到有些意外,走近小男孩,我说:“谢谢你。”“哦,我该谢谢你们。”小男孩微笑着说道,一边向我主动伸过手来。我连忙握住他的小手,忽然感觉有什么硬邦邦的东西塞到了我的手心。还没等我完全反应过来,他已迅速跑回车内,挥手向我告别。 ⑹看着手心那枚锃亮的一美元硬币,我感到有些歉疚。我想,虽然我不知他的姓名,他也不晓得我叫什么,但我们都从对方那里学到了点有价值的东西。 1.“不速之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不速之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乔恩为什么决定不去追究小男孩的偷窃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小男孩有哪些优点?请至少说出两条来,并简要说明他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⑹段说“我感到有些歉疚”,为什么“我”感到有些歉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