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讲 教育遗产

第四讲 教育遗产

第四讲  教育遗产
第四讲  教育遗产

第四讲:教育遗产

上阐古人精微,下启后人津迷——章学成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

一、中国的教育遗产

(一):教育制度遗产

1.文教制度遗产

1)重视文教政策

2)官学和私学并重

3)教育为经济政治的发展服务

4)三教并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并重

过去社会教育的形式

祭祀:天、地、鬼、神、祖宗

旌表:贞节、英烈、义孝

民间文学:诗辞歌赋、戏曲、故事、书画

政府文告、训喻;乡约;族规;宗训

2.组织形式遗产

1)官学

夏朝:庠、校、序

周朝:中央官学:国学,天子管,高级,9年

地方官学:乡学,诸侯管,初级与中级,7年

秦朝: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汉代:分级办学:聚有序、乡有庠、道有校、郡有学、国有太学

唐朝:学校更加专业化

文化学校(儒经)

专科学校:律、算、书、史、天文、医

医分人医与兽医,人医分体疗、疮肿、少儿、角法等

高级学校(三品以上研究人员、高级官员)

宋增设武学、画学(佛道、山水、人物、鸟兽、花木)

元增设天文、历算、阴阳、司晨、测验

2)私学

孔子开私学之先河

汉后成体系:

蒙养教学:私塾,相当于中小学

经师讲学:书院,相当于民办高校

书院制度

教学+研究;讲会制度(百家争鸣);门户开放;自学+辅导;师生关系融洽八大书院: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钟山)、东林、濂溪

官学与私学比较

官学: 优裕的人力、物力条件;;政府干预控制多;受科举影响大,师生追求功名利禄,培养出来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数不多

私学:较为自由,师生积极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新颖、活泼;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多出自于私学

3.考试选才

远古:选贤与能→诸侯贡士→养士

汉代:察举制,举贤良方正、举孝廉、举童子

曹操:唯才是举:九品中正制,乡举里选

隋朝:隋炀帝,公元606年设立进士科,分科选举,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简称科举

考试内容:

帖经:填空

墨义:名词解释

策问:应聘答辩

诗赋:写作

吏部面试:身,言,书,判

考试过程:

县级科试童生→秀才

省级会考秀才→举人(第一名:解元)

京师礼部举人→贡士(第一名:会元)

殿试贡士→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科举变革

1487年——1898年,考试内容改为八股文

不学史书、算学、天文等,导致教育内容的改变

内容狭窄导致人才发展的畸形(禁锢了人的思想自由,束缚了人的灵魂)1905年,废科举,历时1300年

科举考试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

a.发挥教育的筛选功能、协调功能,加强了统治

b.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

c.为封建知识分子打开门境

d.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推动社会学习风气和社会文明,促进了教化

e.改变了选拔中重视家世、门第的旧俗,更注重能力、品行

f.扩大了教育范围,刺激了教育发展

2)缺点:

a.影响学校教育内容

b.重形式而不重内容

c.重视知识而不重视灵魂

(二)思想遗产(中国古代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孔子):

自行束修以上,吾无偿无悔焉

教育民主化、平等、公平、宽容、平等接纳学生——教育的基本良心

2.因材施教(孔子):

教育科学化、针对性教育,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施教:当时社会动荡,需要各类人才,学生间年龄差异很大,教学形式是一对一的问答式,各地流浪“游学”,吃住和学生在一起,了解学生(患难之交)

3.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心有灵犀一点通)

4、克己内省(孔子)

克己复礼为仁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不患人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见贤思齐焉,其不贤而内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行之,其不善而改之;

克己复礼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强调道德的自觉性,自我节制,自律;强调做人,严格要求自己;强调道德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群体为本位;强调内在的超越,安贫乐道;以人道反神道,以人道反天道;民族忍让、谦让、个性压抑、逆来顺受,反人性;一切不以物质为标准,而以道德为耻辱标准——重道德、轻自然、斥技艺

礼与教育内容:当时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形于外,强调品德、操守;内容包括礼义传授和礼仪训练(演礼)

乐:成于内,强调陶冶、修养;内容包括乐德、乐舞、乐语(春诵夏弦)

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5.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人言,失言;智不失人亦不失言;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之尔矣”

公西华曰:“正为弟子不能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矣”

后生可畏、焉知后者不如今也

当仁不让于师-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坚持真理

温故而知新-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温故”(站在前人肩膀之上)

6.格物致知(孔子的学生曾参《大学》)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了解;物:事物;致:懂得;知:知识

诚意:毋自欺——正确认识自我

正心:道德信念的建立

修身:自觉性

培养人的目的,或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功能

7.勤奋努力、笨鸟先飞(曾参的学生孔彶:子思《中庸》)

中庸:中不偏、庸不易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主观努力,主观能动性)

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8.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曾参的学生孔彶:子思《中庸》)

博(广泛)学之、审(分析、反省)问之、慎(谨慎、慎重)思之、明辨之、笃行(付诸行动)之

9.循序渐进(孔彶的学生孟子)

强调学习是自然发展的过程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则不达

其进锐者,其退速-不要急于求成

孟子的理想:父母居成,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0.教学相长(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

《学记》是当今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和最完备的教育经典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而自反也,知困而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学因教而自进、教因学而得益(师生平等,相互促进)

反映了教与学是教学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11.豫时孙摩(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

豫:通“预”,预防,防患于未然

时:及时,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孙:通“逊”,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

摩:观摩,同学间的相互观摩学习

12、长善救失,善教继志(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

扬长补短,长善救失

多-贪多-便于博

寡-抱残守缺-易于专

易-浅尝辄止-勇于行

止-畏难而逃-安于序

善教继志: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13.学贵有恒(荀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土不辍,丘山崇成

道虽遐,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蟹六足而二鳌,非蛇……,蚓无爪牙之利,…

14.素丝论(墨子):

人生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故染不可不慎也——强调个人成长的环境

兼相爱,交相利,尊师爱生

15.尊师重教(董仲舒):

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任德教而不任刑:教化立而奸邪皆止也,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

渐民以仁,摩民从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不禁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16.及早教育(颜之推:《颜氏家训》)

重视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

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胎教:目不邪视、耳不妄听

及早: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习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故须早教,勿失机也

环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17.文道合一,能者为师(韩愈):

文以载道:文化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统一

乐为人师、勇于教人

能者为师,不耻下问

18.中体西用(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19.倡平等、重女教(康有为、梁启超):

男女平等,各有独立

人人皆自幼而学,人人皆学至二十岁

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女不学始

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

20. “五育”并举,和谐发展,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蔡元培)

“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科技为主)、公民道德、世界观(自由、平等、亲爱)、美育

蔡元培的道德:自由、平等、亲爱

希望国人能有:德国人的思维、法国人的情感、英国人的风度、美国人的自由、日本人的创新、俄国人的闯劲、中国人的宽容、非洲人的身体、犹太人的技术21.行知教育(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社会就是学校;教学做合一

22.经师人师(徐特立)

教书育人

学为人师,师垂典则;行为世范,范示群伦。

做教育工作的人一般总是先进分子,应该是一个模范人物。

二:外国的教育遗产

(一)国外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雄辩术(助产术):师生共同探讨,互为激发思考,有利于思维训练和真理的发现,是当今“发现法”和“探索性学习”的原型

讥讽: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无知

助产术:帮对方得出结论

归纳:寻找共性

下定义:普通概念

智德一统论:道德修养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正确的行为是由于正确的判断,错误的行为是由于错误的判断,因而知识和道德是密切联系的

2.柏拉图:

零岁开始:教育就是对儿童习惯的影响和培养;从小就应对儿童讲故事和音乐教育(歌词、曲调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寓教育于游戏

教育国家化:国家举办、国家控制

男女教育平等

3.亚里士多德:

教育适应自然:教育应适应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促进理性的发展

和谐发展:德育、智育、体育、音乐、艺术等

文雅教育:发展理性、实现自我

教育年龄的分段:

0-7:身体教育

8-14:情感道德教育,净化非理性灵魂中的不良冲动和欲望

阅读书写

体育锻炼

音乐教育:是核心(是美育手段;有智育的职能;渗透德育的内容)道德品质:中庸、适度、公正、节制、勇敢

15-21:智育,发展理性灵魂,通过数学文法、诗歌、修辞、伦理、哲学等4.昆体良:古罗马修辞学家

因材施教:教育者应该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才能,遵循其发展特点

分班教学:根据能力分班

广博知识:学科教育计划

提问激发的教学方法

5.夸美纽斯:

捷克文化巨子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创设现代教育制度:双轨制分班教学(现代学校制班级制)

1632年《大教学论》:独立的教育学产生标志

(1)系统提出了学校教育制度

(2)建立了广泛的课程体系,编写优秀的教科书

(3)提出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6.洛克:《教育漫话》-英哲学家、教育家

(1)知识来源于人对客观事实的经验,感觉是认识的来源(白板说)

(2)绅士教育:培养有德行,能干,有用的人(德行、智慧、礼仪、学问)7.卢梭:《爱弥尔》

自然教育:遵循自然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传统教育中违反自然教育,反对干涉儿童、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卢梭的“自然”包括:大自然、周围人们、外界事物

自由教育:儿童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教育要保护儿童天性,使身心自由的发展;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主动发展

8.裴斯泰洛齐:民主教育和和谐发展

瑞士人在法国办教育

(1)所有的人都应该接受教育:教育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财富,包括农民

(2)教育的目的:发展人性、形成完善的人:有智慧、有德行、身体健康、能劳动并有劳动技能的人

9.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形成传统教育学派,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1)分科教学:

经验(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思辩(数学、逻辑、文法)

审美:文学、唱歌、图画

同情(本国语、外国语)

社会(历史、政治、法律)

宗教(神学,可以防范热情冲动,避免情绪爆发)

(2)把教学分成若干阶段:

明了:了解教材

联想:新旧教材联结

系统:理解,建构

方法:应用、作业

(3)德育的方法:

约束、限定、抑制、制裁、谴责、训诫、劝告、惩罚(体罚、变相体罚)警告五种道德:内心自由自在、仁慈、正义、完善、公平和报偿

10.第斯多惠:两全教育

全人教育:培养真善美的人(真诚、爱好自由、刚毅、勇敢、精确、深谋远虑、稳重、有深厚情感)

全民教育:不分种族、职业、信仰

教师教育:进步的政治态度;教学引人入胜、富有情趣;永远精力充沛;良好的表达能力;不满足知识现状

11.斯宾塞:学科结构改革《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直接生存健康:生理学

(2)间接生存、获取生活资料及职业需要:逻辑、力学、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经济等

(3)为抚养子女:教育学科

(4)公民:社会、历史

(5)闲暇情感需要:艺术(油画、雕刻、音乐、诗歌)

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机械主义——没有灵魂教育的开端

反对工人教育——教育无用论

12.福禄蓓尔:世界幼教之父

开办幼儿园,创设幼儿教育学,重视游戏教育:自我活动、自我发展

13.乌申斯基:

民族教育:教育的民族性原则;教育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育

14.杜威: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儿童中心”、“教育即经验增长”、“活动课程”、知识创新、实践探索、创造素质培养

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不可盲目照搬,因为实用主义

A、忽视系统知识学习;

B、忽视教师的作用;

C、忽视学校传递间接经验的特质;

D、忽视了灵魂教育

(二)主要教育流派介绍

1.形式教育论

起源于古希腊,贯穿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形式学科(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和古典人文课程最具发展价值,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学生的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2.实质教育论

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中世纪受到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动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科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有效的

3.自然主义教育

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与18世纪,延续到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

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主张受教育权源自于民间;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要“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体系

4.国家主义教育

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19世纪达到高潮

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孔多塞、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

教育权归属于国家,由国家建立教育制度;国家应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

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

5.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的思辨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6.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19世纪末德国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人所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方法是“陶冶”和“唤醒”

7.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为杜威、克伯屈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个体经验的增长;学校是雏形的社会;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体验

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减弱,但在强调知识创新及学生的探究、创造素质培养的21世纪又出现了复兴的迹象

8.制度教育学

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学说。代表人物:乌里、瓦斯凯、洛布罗

教育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为优先目标;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的疏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通过分析教育制度完成社会变迁;教育制度分析不仅要分析显性的教育制度(如教育组织制度、学校生活制度),而且要分析隐性的教育制度(如学校建筑、技术应用等)

9.批判教育学

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和法国的布厄迪尔

学校不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教育与社会是相对应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地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和评价方式,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经济结构

10.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性质、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研的方法论基础

本讲参考书:

毛礼锐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

夏芝莲、王天一、朱美玉编著:《外国教育史》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后改为知行、行知,安徽歙县人,家境贫寒,在当地一位私塾先生和他外祖父的帮助下,读了几年《四书五经》。1906 年入教会学校崇一学堂 读书,开始接受西方教育。1910 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预科。1911 年,汇文书院与其他教会学校合并为金陵大学,陶行知进入金陵大学文科学习。1914 年以优秀成绩毕业,留学美国。1915 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受近代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孟禄等。1917 年回国后,先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的教授和教育科主任,主编《新教育》杂志。后来到北京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总干事。 从1923 年起,陶行知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和晏阳初等人倡议成立了"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先后赴河南、浙江推行平民教育运动。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环境、把握国家命运的重要方法,幻想利用平民教育打破贫富贵贱,“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 1927 年,为了大范围地推广乡村平民教育,他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了晓庄师范,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康健的体魄和艺术的兴趣的乡村教师,然后由他们去办乡村学校,以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同时确立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1930 年,晓庄学校被国民政府下令查封,陶行知遭到通辑,逃到日本。 1931 年回到上海,从事科学普及教育,他首先发起了" 科学下嫁" 运动,创办"自然科学园"" 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编辑《儿童科学丛书》和《大众科学丛书》,向儿童和普通老百姓介绍通俗科学知识。 1932 年他开始从事工学团的试验。工学团实际上是一种以贫苦工农大众为教育对象,采用半工半读形式的教育组织。根据陶行知制定的《乡村工学团初步计划》,提出工学团的宗旨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对工学团的成员实行军事、生产、科学、识字、运用民权、节制生育六大训练。为了解决工学团的师资短缺问题,他创造并推行“小先生制” 。所谓“小先生 制” ,主要是利用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他把这种识字,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小学生称为“小先生” ,所以叫“小先生制” 。陶行知认为这是一种“即知即传人”的方法。陶行知当时在上海办了很多工学团,其中“山海工学团”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所。 抗日战争中,陶行知主要从事抗战教育工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39 年在重庆所办的“育才学校” 。育才学校其实是一所难童学校,它是从在抗日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孤儿中挑选比较有才能的进行培养。分成社会、科学、艺术、文学、普通等组,因材施教。陶行知一生对教育倾注了极大的理想和热情。他忍受了物质生活的贫乏,以“爱满天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贫苦人民和儿童的教育献出了毕生的心血。陶行知死后,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1)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裴斯泰洛齐在所著《天鹅之歌》中提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这是指导我在初等教育方面的一切实验的原则。”陶行知深受瑞士近代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启发,曾表示过:世界上的大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等的成就,“无不在试验,无不在发 明” ,并愿成为中国“试验之先河”。给陶行知直接影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力图变革传统教育,融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以使学校和社会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一、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他出生在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免费入塾读书。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曾经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最初攻读市政,后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师从杜威,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二、陶行知教育理论内容与意义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五四”以后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的进步教育家。他的一系列进步教育理论包括生活教育、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等思想,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至今仍颇具现实性和启发性。而他的成人教育思想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宣传,至少没有得以深入的研究。 三、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简述 成人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关于成人教育的意义、宗旨、内容、方法等问题的论解,旨意明确、精要深邃,非常切合成人的实际和特点,也很贴近现代成人教育的理念,值得人们很好地发掘、整理并加以合理的吸收、利用。他的成人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成人教育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启发性和参考价值。下面就从这些方面一一详细地论述。 (一)、对成人教育的意义和宗旨的精要阐释 陶行知不仅对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学校教育进行了精辟的理论阐释,提出了颇有深度的见解,而且对以各类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成人教育,也进行了不懈探索,从而提出了其独到的成人教育的见解和主张。他对成人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对社会发展意义的论述,反映了其基本的成人教育观,是我们认识并把握其成人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1、关于成人教育之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性把握 陶行知很早就认识到了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成人教育与学校教育、普及教育视为整个教育的有机整体。过去,一提到教育,人们就联想到学校,认为只有学校教育才是正规的、正统的教育。陶行知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要挽救中国的危亡,要培养“健全之公民”,要发挥教育的成效,既要依靠普通教育、学校教育,又要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把各类成人都纳入到教育对象的范围中来。他说:“无论老少,也应该受教育。生活教育很早就提出活到老学到老。”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各类在职工人、干部和农民,他们直接担负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从事着实际的工作,他们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的提高,是更为现实、更为有效的问题,将其排斥到教育之外,是万万不可的、错误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陶行知把成人教育提高到终身教育的高度并将其视为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1935年他在论及“中国普及教育方案”问题时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

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论(历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论》(历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论 适用专业:历史教育 课程类别:选修课(理论课) 制定时间:2005.4 教务处制

《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 一、课程代码∶12134301 二、英文名:The inheritance general outline of world of China 三、课程类别∶选修课 四、先修课程:中国历史 五、学分∶1学分 六、学时∶30学时 七、课程概述∶该课程以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为主要内容,首先介绍世界遗产问题的由来与现状,阐述中国的世界遗产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重点研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现象及其规律,其中主要阐述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特征与种类。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历史学、旅游学和建筑学。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般规律,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中国的世界遗产知识的原理分析相关问题。。 八、教学目的:中国的世界遗产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发展规律,揭示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特点,介绍世界遗产的相关理论,使学生认识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客观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理论素养,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与研究打下基础。 九、教学方法∶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教学方法与要求是∶要求教师正确

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在教学中既要系统地讲授,又要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有理论分析和概括。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恰当地介绍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努力吸收科学上的成果,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上,采取讲授为主,适时地组织课堂讨论、作业等教学活动。在教学设施的要求上,除教材外,还应具有多媒体放映设备、幻灯机,以及《中国的世界遗产》光碟或幻灯片各一套,以作展示之用。 十、实验:本课程无实验内容 十一、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1学时) 教学要求:绪论部分包含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研究对象、任务、意义和遵循的原则。重点掌握中国的世界遗产研究对象。 一、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的世界遗产研究任务 三、研究中国的世界遗产遵循的原则 四、研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意义 第一章“世界遗产”的诞生和发展(1学时)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了解《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义务和权利、“世界遗产”的提名和确定以及世界遗产。重点是《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委员会。 一、《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 1、《世界遗产公约》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

关于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 ——以浙江省萧山区坎山镇为例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2) 一实践的地点及其背景 (3) 二坎山镇的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列 (3) (一)萧山花边 (3) (二)坎山“祭星乞巧”文化节 (3) (三)民间物质遗产 (4) 1.千年地藏寺 (4) 2.接龙禅寺 (4) 三.坎山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问题指出) (4) (一)在住居民对当地文化的了解 (4) (二)政府的保护力度 (6)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困难 (6) (四)民间基层的保护意识匮乏 (6) 四探讨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6) 结束语 (7)

【摘要】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遍布在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而散落于各个角落灿烂的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悠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见证。本文以浙江省坎山镇的民间文化遗产为例,从新时代的背景环境下,新时代的民生现状层面上,展开调查,汇集民意和数据的整理分析,着重探讨了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中国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前景,为中华民族其他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给予适当的借鉴和参考并且希望民间文化遗产能够长存而非淹没于新时代的文化潮流中。 【关键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观念;措施 前言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间戏曲、民间美术和民间书法等。民间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对了解文化国情、民情,促进文化创造,增强国家文化实力、建设国家文化主权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引起国内上下一片哗然。诚然,在中国工业化产业迅速发展,经济迅速飞涨的时代,相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却频遭冷落。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导致新一代年轻人大多只“食用”快餐文化,因此,本文将广泛调查民意,收集民众心中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见,深入分析数据。 如何唤起民众对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重新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如何进一步创新文化,使之与现代化社会产业接轨,与当代人的生活接洽,正是本文探索的目的。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2011-04-10 09:51:43) 分类:教育教学论文 标签: 杂谈 【摘要】 陶行知被列为世界八大教育家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是我的行动指南,为中国教育开辟了崭新的道路。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从他身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受到了熏陶,得到了启示。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是为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学习操练;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操作要求。 【关键词】 爱的教育生活教育尊重学生六大解放 一、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父爱、母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着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种思想的认识下,我在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把爱放在了首位。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和“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起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平时,我在教育活动中不说粗话俗话,使用爱心用语,保护学生心灵不受到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他们。对“留守学生”多和他们交谈,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就产生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我着力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区做好少年”,“我为班集体增光彩”,“勤学苦练,回报父母”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他人的情感。同时,开展“祖国需要我、真情回报祖国”,“学雷锋,做好事”,“家乡巨变”,“爱心捐款”,“当2008北京奥运志愿者”,“我为环保献计献策”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演讲稿.doc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 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 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 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 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

我们应如何对待民间文化遗产

我们应如何对待民间文化遗产 ——以堪舆文化为例 摘要:谈论民间文化遗产的文章汗牛充栋,不过多是以呼吁保护,取精弃粕为主。笔者另辟蹊径,从民间文化遗产所折射出来的精神来谈论一下对待其的态度。又选取较为神秘的堪舆文化为例,简析其中透露出来的自然与和谐,并立足当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结合堪舆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出对一部分社会问题的看法。 关键字:民间文化遗产、堪舆文化、自然和谐、社会问题 How should we do with the folk cultural heritage Take example by geomancer culture Abstracts: There are lots of passages talking about the folk cultural heritages, however, they just primarily call on people to protect the heritages and accept the good and reject the bad. I try another way to talk about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m, which was reflected by the spirit of the folk cultural heritages. And I choose to take the mysterious geomancer cultur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nature and harmony in them simply. Moreover, I will put forward my opinions about some of the soci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ition in current and integrated by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geomancer culture. Keywords: folk cultural heritages, geomancer culture, natural harmony, social problem

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研究型的学校文化 铁西区肇工三校 肇工三校是区内一所学习研究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特色的学校。多年来,学校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核心,努力践行素质教育目标,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在铁西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区“一校一品”、“创教育强区”的精神指导下,为我校特色办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是全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先进单位,铁西区特色学校。 一、沿革 肇工三校自1998年开始确立了《探索陶行知美育思想内涵、完善学生人格的实验研究》的科研课题立项,正式开始了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其间中陶会会长方明先生,国家教委基教司司长,省陶研会秘书长高婉老师,时任市教育局长张卓然等市区领导到校参校启动仪式大会,并为学校题词留念,给予高度评价。在2001年学校实施了《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创建陶研特色学校》的实验课题,在2002年召开了区现场会,开展“节日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从2005年在前一个课题结题后,继续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探索陶研特色办学之路,确定了新的省级科研项目《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研究型的学校文化》,力图构建一所开放式的,以研究为典型特征的研究型学校。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曾留学美国师从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回国后怀着教育救国的梦想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和普及教育运动,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提出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民主教育等思想,扎根农村教育改造,他以“爱满天下”“捧者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情怀深刻的影响了近代的中国教育,受到后世的敬仰,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们今天缅怀陶行知,学习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为了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二、学校的办学思路。 肇工三校多年来研究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一所浸润着陶研文化的学校,学校教师以“爱满天下”的无私情怀,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论,努力通过以尽教师之责实现教育强国之梦的理想,并取得丰硕的业绩。从学校的现

最新整理文化遗产教案资料讲解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节完成活动指导,布置任务,学生开始准备,一周后,用一课时展示活动成果。 过程: 一、素材导入图片展示 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乐山大佛秦兵马俑布达拉宫皮影剪纸花馍二、什么是文化遗产 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三、活动指导 活动内容 1.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小组分工合作,寻找认同的“文化遗产”。先寻找,再通过回忆、访问等形式,找出身边的符合条件的项目,制作卡片,收集相关资料。 2.实地考察,写出相关的报告。 3.召开班级模拟答辨会 4.活动结束后,写出“我与文化遗产”为话题的作文。 四、活动示例 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剪纸知识】 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答案:历史悠久取材广泛剪法多样 【剪纸欣赏】 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

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它具有传承性、口头性和活态性等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正面临着大面积被遗忘、遭损坏、趋消失的严重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已日益紧迫。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与创新上,地方高校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应该大有作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工作坊是典型的个案实践,从教育目标、项目内容、运作模式、运行机制、保护功能诸方面完成了非遗教育传承的途径探索。 关键词: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必要性;途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碰撞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明确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从提出到确立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与完善的过程。目前公认的权威表述是2003年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2005年,我国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概念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传的宝藏,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的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体现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它具有传承性、口头性和活态性等特征:(1)传承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类以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着一代留传、继承与发展的性质;(2)口头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形式主要靠口传、身教与心悟,很少以书面形式留传下来;(3)活态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人的活动将文化内涵传达给受众,还体现其在传承、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与创新,非遗可以说是文化的“活化石”。 二、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建堂小学陶春海摘要:陶行知先生在吸收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有益成果和抨击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石.生活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的中国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主题词:改革生活创新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特点作一肤浅的分析和研究,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教学方法

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我以为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于七十多年前的上述论述,与当今新课程强调的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是多么的一致啊! 3、要改革考试制度 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4、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 陶行知较早地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早在1935年,他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有三:“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是学龄儿童及失

中国的世界遗产备课

中国的世界遗产 整体思路 1、多渠道搜集我国“世界遗产”,体验到大自然的美。 2、通过查阅资料、网络,展示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图,了解遗产的不同类型。 3、通过资料,讨论、交流我国“世界遗产”受到破坏的程度。 4、根据资料,有关的诗词歌赋,写一写有关的导游词,和保护世界遗产的倡议书。 5、设计环保标语。 活动目标 1、了解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感受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 2、通过课前调查、课上交流,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 3.激发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及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 2、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教师: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图片、录像资料、中国地图。 学生: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开题 一、亲身感受 1.回忆一下自己都去过哪些地方观光旅游,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介绍一下。 2.按照你去过什么地方,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三个方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选代表全班交流。 二、交流搜集的资料。 1.你知道中国有哪些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遗产?请说一说。 2.介绍课本中85页资料袋。 三、谈一谈交流的感受,自己的收获。 1、欣赏我国“世界遗产”,体验到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就问题谈感受。 3、利用演示文稿介绍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与方法。 四、提出和选择课题 1、学生各抒己见,提出想要探讨的课题。 2、与学生一起筛选课题,确定研究主题为走近我国的“世界遗产”。 五、成立课题组

1、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确定选题,形成小组。 2、合理调配各组成员,遵循互补原则。 3、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4、各小组选定组长,并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表。 5、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成员分工。各小组进行组内分工。 六、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1、设计“研究方案”模版,为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指引。 2、设计成果展示模版,为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提供指引。 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时间,细分研究内容,制作调查表,预定成果等。 第二阶段过程指导 一、欣赏我国的世界遗产 1、自行搜集资源的信息(包括图片、文字资料、故事等)。 2、小组汇总。 3、组长记载组员反馈的信息。 二、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 1、通过、网络,展示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图,了解遗产的不同类型。 2、展示不同类别的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料。 3、小组合作编写一处我国世界遗产的导游词,赞美祖国。 三、珍视我国世界的遗产 1、通过参与活动二,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2、借助自己记录的资料和查找到的资料,了解部分文化古迹已遭受破坏,激发保护文物,增强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 3、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进行遗产传承和保护宣传。 4、组长记录讨论结果。 5、小组合作完成环保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宣传保护世界遗产。 6、小组合作设计环保小标语。 教师指导 1、老师指导搜集的途径。 2、给组长发放“活动记录表”,以用作每次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信息。 3、指导组长怎样整理组员反馈的信息。 4、借助学校或家长资源查阅资料,展示不同类别的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料。 5、指导学生怎样记载调查到的资料。 6、及时了解各组的情况,适时进行指导,为学生出谋划策。 7、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遗产传承和保护宣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统计,共计3154个子项。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并正式公布。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门类分别为: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中国曲艺品种十分丰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曲艺品种约有400个,流布于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项目共46个,至2019年,共有193个。 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所创造、世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场所表演的各种传统舞蹈,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41种流传于各地域、各民族的优秀民间舞蹈项目入选,截至2019年,增至324种。其中包括在汉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的秧歌舞、狮子舞、龙舞;彝族的葫芦笙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 民间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72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入选。其中包括已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古琴艺术,另外还有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及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南音、广东音乐、侗族大歌、回族的花儿等著名的民族民间音乐。至今,这门类已增至401个项目。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项目共31项,至2019年则增至231项。其中有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有壮族的刘三姐歌谣、彝族的《阿诗玛》长篇叙事诗等少数民族著名的口头文学经典;有汉族流传久远的著名传说如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白蛇传传说等;也有耿村民间故事、青林寺谜语等,至今仍在民间鲜活流传,散发着具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学形态。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甘肃兰州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陈霞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将一生奉献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实践中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其中响“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出发.论述了在当今信息社会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课程改革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在当今信息社会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 1.1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最根本的教育思想,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体。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带死",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现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关于"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坯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郎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1.2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这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教育不是少数富族的事.而是普通人也可以做的事,他主张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最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反对统治阶级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飞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离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 截至2011年,我国共有昆曲、端午节、京剧、中医针灸和皮影戏等2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是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保护现状,除需增加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之外,还应增强全社会的非遗文化保护的意识,尤其应将非遗文化保护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其走进校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从学校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对于文化遗产传承与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可采取以下措施和办法: 一是由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等部委牵头,联合起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的通知》,由国务院批准后向全社会发布。 二是由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等部委组织有关专

家学者联合编写大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统编教材(试行),其中有的可以结合各地情况因地制宜,譬如北京可以京剧进校园,四川可以川剧进校园,广东可以粤剧进校园,试行教材在全国各个学校推广使用。根据各地使用中反馈的各种意见和建议,编写正式教材。 三是对各地非遗文化进校园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加以推广。比如北京对古琴、空竹进校园,河南对武术进校园都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南通还在学校建立小型板鹞风筝博物馆,由学生担任讲解员,使青少年既学习了历史文化,又活跃了校园生活。 只要以上措施和办法能真正得到贯彻和实施,非遗文化保护教育进校园就一定能够做好,全民的非遗文化保护意识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