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

考纲要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

(2)物质循环:无机环境与________之间。

(3)范围:整个________。

2.特点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________________循环。

(2)循环方式:________。

二、实例——碳循环

1.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_和碳酸盐;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________。

2.循环过程

3.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________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的平衡。

(2)影响: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及意义

1.与能量流动的关系:________作为__________的载体,使________沿着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使物质能

够不断地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

2.意义: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动动脑有人认为:“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是往复循环的,能量自然也应该伴随着物质的循环而循环。”你认为这句话对吗?如果有错误,请指出原因。

探究点一碳循环

分析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________或硝化细菌等的____________而实现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播,主要靠________________,传递形式为________。

3.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________和________。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________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________的。

探究示例1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

D.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

听课记录:

变式训练1(2010·广东理综,26)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

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致大气中______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探究点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图解,完成下列填空:

1.从图中可以看出,无机环境为生物成分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

2.二者均开始于________,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

3.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________与________等过程。

4.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5.能量作为________,使物质循环不断地在生物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能量以物质形式存在和流动,能量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思维拓展

1.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能在各级生态系统中进行。

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不具递减性,具有全球性。

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这是决定一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保证。

探究示例2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

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10%~20%

D.C处在第三营养级

听课记录:

变式训练2(2011·苏州联考)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请分析回答:

(1)在图1中,B、C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传递是沿________实现的。

(2)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填序号)。A、C、D为B提供____________。

(3)若图1中的C产生60 mol氧气,则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________mol葡萄糖的能量。如果A发生瘟疫,D 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________(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和④分别属于________和________(生物)间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实验探究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实验原理

(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________。

(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因子相关。

2.实验流程

1.探究活动最好在实验室中进行,以便控制变量,避免环境中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

2.各地气候与环境等因素不同,微生物分解落叶的能力也不同,需要的时间也有差异,一般需要温暖、湿润的条件。

探究示例3(2011·泰州联考)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发现植物的落叶在土壤里会逐渐腐烂,形成腐殖质。他们猜测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不同,并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

(1)实验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________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________原则。

(2)以带有同种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均分为A和B两组。实验时A组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组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的恒温箱中灭菌1小时。B组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中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无关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4)如果同学们的猜测是正确的,若干天后(2)中B组的落叶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同学们用带有相同量同种植物落叶的冻土苔原和热带雨林的等量土壤为实验材料,分别模拟原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条件进行C组和D组的实验,定期抽样检测样品土壤中未腐烂的落叶的含量,请根据预测结果在右图中绘出相应的曲线。

听课记录:

题组一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1.(2011·徐州摸底)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角度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根本来源是()

A.大气中的CO2B.生产者

C.分解者D.消费者

2.

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

3.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4.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依赖于水B.伴随能量流动

C.产生温室气体D.具有全球性

5.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O2浓度最高的是B

B.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多导致组织水肿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题组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6.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的是()

A.增加对农田的物质投入(如施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

B.北京奥运会前大量植树造林以改善空气质量

C.在夏季通过缩短菊花的光照时间使其提前开花

D.汶川大地震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使其食物短缺

7.(2009·重庆卷,5)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8.(2011·南通质检)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题组三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9.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

A.a>b>c B.c>b>a

C.c=b>a D.a>c=b

10.现提供桂花和月季的落叶若干,同种且大小和生理状态相同的蚯蚓若干。以蚯蚓的日排粪便量为实验因变量,来探究温度与蚯蚓分解落叶速率的关系。完成下列实验:

(1)取同样大小的玻璃缸标记为A、B、C,并控制A、B、C 的温度分别为5℃、15℃、25℃。

(2)取________的落叶足量,再加入数量相等的蚯蚓,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3)每天取出A、B、C中的蚯蚓粪便并________。

(4)一周后分别求出A、B、C中蚯蚓________________,并进行比较。

(5)蚯蚓分解落叶速率最快的玻璃缸最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题组四综合题

11.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A.努力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

B.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C.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D.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中进行。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①是____________;碳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3)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___。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其中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5)从上图可知,减少温室效应的最关键的措施是: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4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前准备区

一、1.(1)C、H、O、N、P、S(2)生物群落(3)生物圈

2.(1)生物地球化学(2)往返循环

二、1.CO2有机物CO2 2.光合细胞呼吸

3.(1)CO2碳循环

三、1.物质能量能量食物链(网)动力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动动脑不对。这句话很难从字面上挑出错误,实际上采用了“汉字(词)”的通用方法,偷换了概念,“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中的“物质”是指含有化学能的有机物质(如糖类、脂质、蛋白质),而“物质是往复循环的”中的“物质”则是指基本元素(如C、H、O、N、P…),二者本质含义根本不同。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2.CO2食物链和食物网有机物

3.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4.生产者分解者 5.双向单向

探究示例1C[首先需要确定这四种成分,1箭头指向2、3、4可以确定1是生产者,因为生物群落总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生产者。由于生产者联系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所以确定4为无机环境。然后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确定3为分解者。5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碳元素在1和4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的;1、2、3之间是以有机碳的形式传递的。1是生产者,所含有的有机物最多。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变式训练1(1)光合呼吸(2)A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3)稳定性CO2(4)光反应葡萄糖

解析(1)光合作用吸收CO2,呼吸作用放出CO2,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2)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量等于释放量时,该生态系统正处于稳定状态;而当碳的吸收量大于释放量时,处于生长期;当碳的吸收量小于释放量时,则处于衰退期。(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使得碳的释放量大大超出碳的吸收量,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气中不能被吸收的大量CO2能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能的吸收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薄膜上。光合作用的产物葡萄糖经酒精发酵可生成乙醇。

探究点二

1.物质能量 2.生产者 3.合成分解 4.载体

5.动力群落无机环境

探究示例2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是以CO2形式进行的,故图中大气中的气体X代表CO2;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D为分解者;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由太阳能转化的活跃的化学能提供;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但不包括分解者(D)。]

思路导引①各字母、标号所代表的意义。②图示中的食物链组成包括什么?并排出食物链、营养级。③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④区别①、⑧能量的转化类型。

变式训练2(1)分解者、生产者食物链(网)(2)2、3、4、5物质和能量(3)2先增加,后减少,最后稳定

(4)兔与狼草兔

解析(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生产者、消费者最终都被分解者分解,因此C 属于生产者,A、D属于消费者,B属于分解者。(2)1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2、3、4、5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A、C、D为B提供物质和能量。(3)图1表示的食物链为C→D→A,C产生60 mol氧气,则产生的葡萄糖为10 mol,因此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10×20%=2 mol葡萄糖的能量。A以D 为食,A如果发生瘟疫,A的数量将减少,则D的数量先增加,当D增加到一定数量时,由于生存环境限制及种内斗争的加剧,导致D的数量又减少,最后趋于稳定。(4)①为兔的同化量,②为狼的同化量,所以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表示的能量储存于兔的粪便中,而粪便主要是草未被兔消化的残渣,故③为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④表示的能量存在于兔的遗体中,故④为兔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实验探究

1.(1)分解者(2)温度水分

2.淀粉高温30 mL土壤浸出液小于不变蓝砖红色沉淀变蓝不变色

探究示例3(1)单一变量等量性(2)杀死土壤微生物,同时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3)土壤微生物(作用)的有无落叶的腐烂程度土壤温度、含水量、pH、落叶的种类和大小等(合理即可)(4)腐烂程度小于A组

(5)如图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落叶的腐烂程度。为遵循生物实验设计的等量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应尽量减少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如土壤温度、湿度、pH、落叶的种类和大小等。在绘制曲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意义,其中纵坐标为未腐烂的落叶量;②两曲线的起点相同,注意纵坐标初始值不为0;

③由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两曲线均呈下降趋势,且D组下降速度较C组快;④随时间延长,微生物的数量增多,故两曲线的下降趋势是由慢到快。

构建知识网络

生物圈全球性光合化能合成呼吸

课后练习区

1.A[人体内碳元素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而有机物来源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碳的来源是大气中的CO2。]

2.B[f表示大气中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d、e都是消费者。该图中只有1条食物链。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型生物。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从生产者传给分解者和消费者。]

知识链接有关碳循环的几个易考点

(1)C的存在形式:C在生物群落内(生物体内及生物之间传递时)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有CO2、碳酸盐等。

(2)C的循环形式:C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3)与碳循环直接相关的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中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分解作用的主要过程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3.ABD[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③过程表示呼吸作用,A表示分解者,中耕松土对过程③有促进作用。]

4.A[碳循环过程中,首先依赖于绿色植物吸收CO2进行的光合作用,这一过程消耗水;另外,生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CO2的过程也产生水。]

5.C[图乙中的A代表生产者,B代表分解者,C代表消费者,D代表大气中的CO2库,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A和C因捕食关系可建立食物链,分解者不属于任何营养级。图甲中A代表组织液,B代表淋巴,C代表血浆,D代表细胞

内液,图甲中O2浓度最高的是C(血浆)。]

方法技巧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

(1)碳循环过程示意图

弄清箭头的方向及代表含义。

(2)将上图换成字母,并尝试判断四种成分(找依据),如下面三种变式图

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分?

①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据A→C确定C为消费者,剩下D为分解者。

②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是生产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ABD的碳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③图3——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A 和E,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2库。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A,所以A为大气中的CO2库,E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B、D、F则为消费者。整个图解中,食物链是E→F→D→B。

6.C[夏季缩短光照使菊花提前开花应用的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7.ACD[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应该包括各h产生的CO2总量和未利用部分的总和,所以A是错误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所以B是正确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所以流向分解者的k 不能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所以C是错误的;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所以D是错误的。]

归纳提升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两大功能之间既有明显的差别,又有必然的联系。

(1)区别

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是单向流动的,在逐级流动中递减。因此,生态系统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能量(太阳光能),只有这样,生态系统的能量才能持续下去。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则

8.B [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往返循环,能量流动是动力,但能量不能循环,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

知识链接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大量CO2进入大气造成的,大气层中的CO2等温室气体有一种特殊作用,它们能够使太阳通过短波辐射到达地球,而地球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散发的能量却无法透过温室气体层,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地球平均温度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如飓风、暴雨、大旱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增加是地球温室效应的主要特征。

9.A[由题图可知,a地区落叶量大,但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最少,说明a地区的有机物分解速度快,依次类推b地区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小于a大于c。由此可推知,分解落叶的能力a>b>c。]

10.(2)同种等量(或等量的桂花落叶,或等量的月季落叶)

(3)称重(4)日平均排粪便量(5)C

解析题干已明确指出的蚯蚓日排粪便量为实验因变量,目的是“探究温度与蚯蚓分解落叶速率的关系”,即其自变量为温度。按照对照原则及单一变量原则,不难完成本题。

11.D[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而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12.(1)线粒体(2)光合作用CO2(3)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生物群落(4)载体动力(5)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燃烧,提高能量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能源如水能、太阳能等,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

解析(1)从图中信息可知③为动、植物的有氧呼吸作用产生CO2的过程。该过程主要是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的。(2)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3)过程④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均为腐生。分解者与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前者以后者为载体,后者以前者为动力。

(5)要减轻温室效应,就要减少CO2的释放或增加CO2的利用,使大气中CO2浓度维持相对稳定,其措施是多方面的。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尤溪一中陈昌祥 一、教学设计说明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知道,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地影响到氮的循环。所以,教材对氮气和氮的化合物的性质传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氮的循环”作为载体和线索,把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氮的循环”中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是氮的固定,三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N2、NO和NO2的性质。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这一课时教学做了具体的细化,学习要求中的知识内容和认知目标分别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C);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B);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C)。教学建议是:采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教学情境,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教学,进一步归纳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气的作用下与水反应转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不作拓展。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化学学科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B);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颜色、状态、气味;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B);了解氮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有关要求是: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以上不论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还是《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

高三生物备考计划

2018—2019学年度生物备考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近几次生物考试情况,暴露出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 基本概念很不清楚,有些题目反复做,反复错; 2. 知识不成系统,遗忘程度很高; 3. 实验能力薄弱,学生对有关实验的题目产生畏惧感; 4. 答题不规范、不准确,缺乏生物学素养。 以教材、20XX年考试大纲和历年本省高考真题为依据,以加强双基教学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技巧。 二、复习目标: (1)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梳理,背诵和理解记忆,使学生扎实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形成较熟练的生物学思想、思维、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相关知识的重新整合,逐步形成知识网络和知识系统,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4)通过适当的习题训练,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 三、复习安排: 第一轮:2018年8月6号—2018年2月20号。(二周一考,月考) 第二轮:2018年2月20号—2018年5月10号。(一周两考) 第三轮:2018年5月11号—2018年6月5号。(一周两考) 四、复习策略: 第一轮:以教材为主,强化基础知识。注意个体教学,加强单独辅导。 第二轮:注重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突破重、难点。 第三轮:加强应试能力的强化训练,总结一、二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学生答理综试卷中所暴露出的缺陷,给学生以技巧的指导,方法的指点。 五、抓好复习的六个环节 (1)读。预习课本,发现问题. (2)讲。按知识体系、疏理知识形成网络、理清基本题型和讲清解题方法。 (3)练。精选习题,通过训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4)测。进行单元测试,查漏补缺. (5)评。全批全改,统计问题,课堂讲评. (6)补。及时纠错、矫正练习、二次过关、以提高复习的实际效果. 六、注重基础,提高能力

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教案8

2014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教案 知识梳理 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膜是由____________组成的;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证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____________________;1959年,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提出了细胞膜的一种静态的模型____________________;1970年,科学家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的。 疑难突破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剖析:(1)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类,其中,蛋白质约占膜干重的20%—70%,脂类约占30%—80%,各种膜所含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功能活动较旺盛的细胞,其蛋白质的含量高,因为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来承担。此外,细胞膜中还有10%左右的糖类,它们与蛋白质或脂类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2)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之间,或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当中。 (3)结构特点: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这种结构特点,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问题探究 问题:有人发现,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均垂直排列于膜表面,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脂质分子有75%排列不整齐。细胞膜厚度减小而膜表面积扩大,膜对离子和分子的通透性提高。 对于膜的上述变化,你的合理解释是什么?

氮的循环参评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二中 红年 一.教材分析 氮和氮的化合物知识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部分容以氮的循环为主线,涉及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等,容在编写上突出“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思路,并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容联系非常紧密,学好这部分容可以加强学生对氧化还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本节涉及的化学反应较多,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以上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本节教学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点是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难点是硝酸的氧化性;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他们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计及思路 氮和氮的化合物知识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元素化合物,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在设计上主要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理解N 2→氮的化合物→NH 3→铵盐→HNO 3→硝酸盐→N 2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知识网络结构的学习,使学生对氮和氮的化合物知识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 三、知识框架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氮气和氨气的性质,主要使学生认识到氮气的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以及氮的氧化物和氨气的性质; 第二课时使学生掌握铵盐的性质,主要包括铵盐的水溶性、不稳定性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第三课时介绍硝酸的性质,重点是掌握它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

氮的循环教学导案及习题设计

氮的循环教案及习题设计

————————————————————————————————作者:————————————————————————————————日期:

第二节 氮的循环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一定条件下氮气与氧气、氢气的反应,了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溶解性,一氧化氮与氧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课前学案【旧知回顾】 元素的游离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的化合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预习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总结自然界中氮元素的存在状态____________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氮气 1、 氮气的电子式________,两个氮原子间通过_______个共用电子对形成稳 定结构,要破坏这种_________,需要_________,因此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 氮气的化学性质 (1)氮气和氧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 2、氮的 自然 通过豆科作物的________把空 高能固氮 人工 化学固氮:反应的方程式仿生

生物高考备考的复习策略及给考生的建议

生物高考备考的复习策 略及给考生的建议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生物高考备考的复习策略及给考生的建议 进入高三,高考生物的复习思路应该坚持以《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为出发点,因此要特别关注对“说明”的认真解读。要对每一个考点、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我们的教学也许会做无用功,浪费时间。还要按照“考纲”要求落实考点,夯实基础着重围绕考试说明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在复习中针对性的采取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帮助学生全面的、切实的掌握并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理科综合能力的考试重在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对考试说明的解读,首先要关注的是能力的要求。它主要分成了四个能力1、理解能力2、实验与探究能力3、获取信息能力4、综合运用能力,而他们的关系又是层层递进的,难度等级也在逐级递增。高考不是针对好学生考的,要照顾到所有学生,所以我们从2014年的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对理解能力的考察是占了大部分的。而且从高考试题中看出过去高考注重知识考察,套用公式、模板也可以解出答案,但是课改后的考题更注重能力考察,理解,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 1、教师复习策略的制定 高考中基础题占70%-80%左右,以考查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主的内容依然是生物高考测试的主体。所以做好基础题,仍然是提高成绩的最有效方式。大部分学校在备考的阶段基本都是的制定了三轮复习,然后争分夺秒的完成每一轮复习的计划,每一轮的复习策略根据时间严格制定: 1.1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尤为重要,为复习中的重中之重,我们的要求是以章节为单位,扎扎实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清知识点脉络,准确掌握重要概念、原理等,并辅以适量的训练题对于重点难点,高考考点注意多放些时间在上面。建议学生准备错题集,及时收集自己易错、常错的题目,经常翻看,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这样可以确保一轮复习的有序性和高效性,让学生学会复习的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不同的复习策略,基础薄弱的班级,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应放在稳定学生学习心态,激发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把课本中最基础的知识识记、掌握,且会做一些基础类的题目,而不宜增加难度或要求知识面面俱全,在大纲要求掌握的有些知识方面甚至要降低难度和适当删减。而中等生在复习中重在梳理基础知识,构建基本的知识网络,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对课本基础知识有较好掌握,并能把握重点、难点知识,会解答一些中等难度的题目。优等生在复习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建立全面细致的知识体系,明确知识间的联系,以及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还应有适当的拓展,一是知识点要适当加深并提供相应资料,二是加强综合训练,特别是所提供题目要有一定的难度,以便于他们在高考中能得到较高分。 1.2第二轮的专题训练,我们可以更有目的性的将细胞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和遗传变异这四个专题,在做专题训练的同时做模拟训练题,让学生自己感悟这几个专题

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教案14

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教案14 知识梳理 1.限制细胞长大的因素 (1)细胞体积越大,其__________________越小,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的效率就越低。细胞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细胞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不会随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如果细胞太大,__________________的负担就会过重。 2.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 (2)细胞以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整个连续的过程。 (3)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__________________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__________________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有丝分裂的过程:一个细胞周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分裂间期约占细胞周期的__________________。分裂间期完成__________________的复制和________________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 4.无丝分裂 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无丝分裂的典型实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难突破 1.随着细胞生长,细胞体积不断增大,但是细胞体积和表面积之比却在减小。细胞为什么要进行分裂呢? 剖析:这是因为细胞的生长要受到细胞核与细胞质以及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等因素的制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主题2 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化学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3 课时。本节课为第3 课时,教学重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4)通过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预测、分析和证明,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HNO3 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氮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氮的循环第 3 课时》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主题一、硝酸 II 研讨改进和实施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汇报、改进和实施实验方案 发展实验探究物质性质水平 I 复习和预习 模型认知 诊断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IV 问题解决和展示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真实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和交流, 在线展示改进后方案并相互评价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价值认 识水平 III 概括反思和提炼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讨论、汇报对含 氮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水平

2020届高考生物备考考前指导

2020年高考生物备考考前指导 考前寄语 1、回归课本,注重基础知识 2、反思试卷,注重错题纠正 3、适当做题,注重解题方法 4、调整心态,注重应试技巧 一、心理指导 高考应试像体育竞技一样,硬件讲实力,软件讲心态。能否在考场上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关键取决于大家的应试心态是否平稳。 (一)、考前的心理调适----头脑冷静,心态平和,力求乐观向上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高考临近,过重的心理压力,会使自己的情绪处于过分焦虑状态。要消除过分焦虑情绪,可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同学们要学会自我调节,当你坐在书桌前时,脑海中先浮现出令你最自豪、最愉快的画面一分钟,并在心中默念:“考试前我一定能复习好”、“考场上我一定能够发挥好”,然后充满信心、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二)、应试心理 1、提前进入角色 考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开夜车会事与愿违。同学们临进考场前应让大脑进入单一的生物状态,具体做法是: ①清点考试用具;②把生物的基本知识“过过电影”;③最后看一眼难记易忘的结论; 2、充满自信进考场 信心充盈永远是高考成功的最大筹码。每一位同学都应该这样积极暗示自己:高考临场与平时考试一样,没什么可担忧的 别人都不紧张,我若紧张不就太可笑了吗?别人都紧张,我若不紧张不就太好了!只要把平时学会的都答出来就是成功

我能成功,我一定能成功! 3、快速浏览试题 拿到试卷后不要匆忙答题,将相关信息填好后,先花2至5分钟浏览整个试卷,了解试卷的题量、题型、难易和各题的比分等大概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确定的答题策略和答题顺序,一般是从前向后,先易后难。因为刚答题时难免紧张,随着容易题越做越多,心里越有底,再做难题才能思路开阔、有灵感。 4、科学安排时间 (l)时间分配:第一卷55分,安排30到35分钟左右时间;第二卷65分,题干信息量大,文字书写多,安排55分钟左右时间。(注意选择题做好后应立即涂卡,对于答案不太确定的题目可以在试卷上先做个标记,有时间再回顾。)最后留5到10分钟复查。 (2)做题策略:浏览试题后大概确定答题时间的分配和顺序。遇到综合性比较强、新颖的难题时,首先要有信心,不管怎么难,也不会超过中学所学的知识范畴,总是渗透着学过的概念、原理等,联想原来做过的类似题的解法,进行分析推导,或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找到解题思路。生物学科难题的特点是,题目中总有几问是容易的,甚至有的小问可能与题干没有太大的联系。因而思维要放开,先将会做的做好,如果抓住难题不放,这样既浪费时间也会影响对较易题的作答,还会造成紧张的心理,打乱整个解题思路和计划。因此可以跳过去先做简单题。但不要稍有难度就跳,搞乱情绪。由于多选题赋分方法的改变,没有把我的选项不要选。 (3)在考试过程中不可频繁看表,避免引起心慌。 二、考试技巧 审题一定要仔细,不要还未看完题就急于草草下笔,结果劳而无功连基本题也失分。一般遇熟题,题、图似曾相识,此时应寻找与陈题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案 生物实验与探究(第二课时) (检测与验证类) 二、重、难点技能归类、整理 1、比色法(如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 的鉴定) 比色法是利用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相互作用,能产生颜色反应的原理,可以根据颜色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某些有机物的存在。 2、研磨、过滤技术(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NA 的粗提取) 研磨过程中加入SiO 2提为了研磨充分。色素的提取时加CaCO 3是为了避免色素被破坏,其原因是叶绿体基质呈弱碱性,细胞液呈弱酸性,加入CaCO 3是为了让弱碱性的CaCO 3中和细胞液的弱酸性,使色素分子在叶绿体破裂后仍处于弱碱性环境中,使色素的结构和性质维持稳定。 3、纸层析法(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具体方法:①制样液;②制备滤纸条;③点样液;④层析,观察实验结果。 4、同位素示踪技术: 用示踪元素标记化合物,根据这种化合物的放射性,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或变化进行追踪的科学研究方法叫同位素标记法。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18O 2和14CO 2追踪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的转移途径等。 5、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 ①淀粉一一碘液 ②还原性糖一一斐林试剂、班氏糖定性试剂 ③CO 2——Ca(OH)2溶液或酸碱指示剂 ④乳酸——PH 试纸 ⑤O 2——余烬复燃 ⑥蛋白质——被蛋白酶分解、双缩脲试剂 三、实验案例 1.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还原糖 砖红色 脂肪 红色 橘黄色 苏丹Ⅲ染液 苏丹Ⅳ染液 双缩脲试剂 斐林试剂

蛋白质紫色方法步骤: ②脂肪的鉴定

③蛋白质的鉴定 2.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 实验原理: 鸟类血液中红细胞有细胞核,细胞核内DNA 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质。利用DNA 在0.14mol/L 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最低,而蛋白质此时的溶解度高的特点,可使DNA 与蛋白质分离,形成沉淀析出,通过过滤,得到初提取的滤出物DNA 。再利用DNA 不溶于酒精,但细胞中的其他物质可溶于酒精的特点,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 实验方法步骤: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目的: 提取细胞核物质:利用细胞吸水破裂,细胞核内物质释放出来,后用纱布过滤取其滤溶解核内DNA :在滤液中加2mol/L 的NaCl 溶液并搅拌,使染色质中DNA 与蛋白质分离, 析出DNA :向烧杯中加蒸馏水并搅拌,由于DNA 溶解度下降而析出白色丝状黏稠DNA 黏稠物再溶解:在烧杯中用2mol/L 的NaCl 溶液溶解DNA 。 滤取DNA 黏稠物:用多层纱布过过滤含DNA 的NaCl 溶液:用两层纱布过

高三生物复习课教案

高三生物复习课教案 【篇一:年高三生物复习精品教案】 绪论 考纲要求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3.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教学目的 1.生物的基本特征(b:识记)。 2.生物科学的新进展(a:知道)。 3.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a:知道)。 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教学重点: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2.教学难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3.教学疑点:植物也具有应激性吗,有反射活动吗?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科学的发展 生物工程方面 绪论生态学方面 目的要求 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学习方法 【注解】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b) (一)共同的基础 1.物质(化学组成):蛋白质、核酸 2.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二)新陈代谢

1.概念: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2.实质:生物体自我更新的过程;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与非生物最 本质的区别;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 (三)应激性 1.概念:对刺激发生反应,以适应环境 2.实例:根的向地性(重力),茎的向光性(单侧光) 3.与适应性的关系: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应激性是指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能够产生反应,它更多地强调刺激?反应的过程。在短时间内完成,刺激消失后反应也在不久后消失。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它更多地强调结果。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比较稳定。即使刺激 消失,这种适应环境的结果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 遗传性强调的是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的具体形式,不同生物对同 一刺激作出反应的具体形式是不同的,这是由不同生物的遗传性所 决定的。生物体所表现的应激性、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性决定的。【例析】 .触碰豆科植物含羞草,其小叶、叶片乃至整个植株都会发生反应,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原状,这一现象被称为? .触碰豆科植物含羞草,其小叶、叶片乃至整个植株都会发生反应,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原状,决定含羞草具有这一现象是因为? (四)生长、发育和生殖 1.生长:生物体由小?大结构: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原因代谢: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 2.发育: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系列变化?成熟个体 3.生殖:成熟个体?产生后代 使种族得以延续。该特征对种族有重要意义,而对生物个体而言 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特征。 (五)遗传和变异 1.遗传:保持物种的稳定性(相对) 2.变异:使物种不断进化(绝对) (六)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1.形态结构、习性适应环境 2.生物影响环境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高中生物高考备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高中生物高考备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在校领导的指派下,我有幸参加了3月17日在兰州理工大学举行的高中生物二轮备考研讨会,有幸聆听了陕西铁一中学张兮老师和西北师大附中王兆峰老师的高考生物备考讲座。虽然时间短暂,收获颇多。 一、近年来全国卷生物题评析及高考生物试卷的主要变化与特点 试题风格没有太大的变动,只是更加强调新课程对考生四种能力即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及综合能力的考察。 整体看来,试题特点如下: 1、试题命制标新立异,不落俗套。选择题虽简单,但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略有小变化,非选择题就更是在新背景下全面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了。 2、层次清晰,区分度较好。选择题较易,得分率应该较高;但非选择题还是有一定难度,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分会拉开。 3、选修部分沿袭近两年的风格,难度不大,但考查的较为细致,提醒我们多注意课本知识。 4、弱化记忆、强化能力。从近六年理综生物卷来看,涉及知识不会成为答题的障碍。学生答题障碍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 5、从能力要求看: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生理作用产生机理的考查,如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的机理、光合呼吸的机理、遗传规律的原理、生命活动调节的机理等。 (二)、从高考生物试卷及试卷的主要变化与特点的分析得到启示是: 1、复习备考要围绕教材将教材中的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系统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大对主干知识的复习力度,做到举一反三,变式思维,如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调节、免疫、遗传变异、生物工程等内容。复习时不仅要提炼章节内的知识要点,突破难点,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构建完善的生物学知识体系,重视学科内的知识联系。 2、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考纲要求的四大能力培养。每年的生物高考题都有一定量的图形,表格,曲线等的考查形式。如根据信息绘图、剂量曲线、列表格、写遗传图解等,我们要做到对图解知识的拓展延伸,平时就应多方位训练。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各种类型的例题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审题,破题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绘图,制表能力。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篇一: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 2013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 教案特色: (遗传——生态) 2012年11月——2013年1月 垫江第三中学校 温德志 、明确复习考点 、复习目标和重难点、体现章节知识框架 、课后有少量例题和【课堂复习巩固】、实验复习 6、增加每章总复习和阶段复习反馈后记 12345 第六章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遗传的基本规律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考试要求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说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过程。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举例说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解释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的现象。 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理解孟德尔用测交验证分离现象的原因。5.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阐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6.基因型和 表现型。举例说明基因型和表现型。 7.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利用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设计育种过程或分析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现象。教学目的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理解) 2、相对性状、显(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 3、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应用)。重点 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教学过程 【知识框架】 科学的实验程序: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强调相对性状的概念。 (1)同种生物;(2)同一性状;(3)不同表现类型。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 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让 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对 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高茎与矮茎的数量 比接近3∶l。具有规律性。 如何将这些在试验中得出的结果用一套理论来解释呢?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控制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如高茎用大 写字母d表示,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如矮茎用小写字母d 表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成对的。由于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便可产生三种基因组合:dd、dd、dd, 且它们的数量比为1∶2∶1。由于d对d的显性作用,f2的性状表 现有两种类型,高茎和矮茎,且数量比为3∶1。 (四)对分离现象解 释的验证---测交法 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又设计了另一个试 验---测交试验。测交就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 来测定f1的基因组成。 孟德尔所做的测交试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明了f1在形 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发生了分离,分离后的基因分别进入到了不 同的配子中。 (六)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 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 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 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七)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 应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 某些遗传现象,而且能够预测杂交后代的类型和各种类型出现的概率,这对于动植物育种实践和医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基因分离定律的解题方法---棋盘法

高中化学 3.2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1 鲁科版必修1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1)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 、NO 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 (氮气的性(氨的性质, (硝酸的性质) 雾、富营养化)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高三生物备考复习计划

2019届高考复习计划 高三年级生物备课组 本阶段为高三上学期,复习内容按必修一、三(前两章)、二的各章节顺序进行,以教材为主,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概念、原理、过程等,并辅以适量的训练题,学生在完成一轮复习后能够理清知识点,构建完整和系统的知识框架,在复习的同时对以前学习的不足进行修补,而且阶段性的复习总结要跟上,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在高考全国卷中,除了基础知识的考查外,还重视能力的考查,如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科学表述生物学现象及原理,这些能力需要在一轮复习中通过回归教材、知识的讲解和习题的分析训练来培养和加强,恢复参加高考全国3卷考试已有三年全国卷试题整体较稳定。但又体现了一定的变化趋势.只有深入研究历年全国卷考试特点,并充分了解学情和教情,实施正确的策略,方能决胜高考: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 1、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基础知识遗忘率高,主干知识把握不清,反思总结习惯缺失、解题盲目、效率低,对理综考试经验不足、时间分配不合理、应试技巧弱。 2、态度决定高度,思维影响行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关键,多和学生交流,关注学生各阶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绪,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化解负面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明确一轮复习教学目标 1、准确掌握重要概念:名词术语、本质属性(内涵)、使用条件及范围(外延)、例证(正例、反例、特例)、错误概念等、原理过程等。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概念和原理。 3、能对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部分和整体、生物与环境的一些关系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4、能选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探究简单的生物学问题,并对实验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 5、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高考生物 解题技巧 专题六基因频率的计算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解题技巧专题六基因频率的计算复习教案 基因频率是指某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基因总数中所占的比率。在高中生物中,基因频率的计算在遗传中也经常用到,对基因频率的计算有很多种类型,不同的类型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关于基因频率的计算有下面几种类型。 一、已知基因型(或表现型)的个体数,求基因频率 某基因(如A基因)频率=某基因(A)的数目/等位基因的总数(如A+a) 即;A=A的总数/(A的总数+a的总数)= A的总数/(总个体数×2),a=1-A。 这是基因频率的定义公式 ....,具体过程见课本内容。 例1.在一个种群中,AA的个体有30个,Aa有60个,aa有10个,求A、a的基因频率。 【解析】该种群中一共有100个个体,共含有200个基因,A的总数有30×2+60×1=12012高考生物解题技巧专题六基因频率的计算复习教案20,A的频率为120/200=60%。由于在一个种群中基因频率有A+a=100%,所以a=1-60%=40%。 【参考答案】A的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 二、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是指在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群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例。 某基因频率=包含特定基因的纯合体频率+杂合体频率×1/2 即:A的频率=AA基因型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 例2.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0%,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0%,则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 A. 90%,10% B. 65%,35% C. 50%,50% D. 35%,65% 【解析】根据题意,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40%-10%=50%。基因B的频率=基因型BB的频率+1/2基因型Bb的频率=40%+1/2×50%=65%。同理,基因b的频率=35%。 【参考答案】B 三、已知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 假设在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里,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计算基因频率时,就可以采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即: 设A的基因频率=p,a的基因频率=q,则群体中各基因型频率为: AA=p2,Aa=2pq,aa=q2。(p+q)2=p2+2pq+q2=1。

2020-2021年高中化学 3.《氮的循环()》教案 鲁科版必修1

实用文档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3.2《氮的循环(2)》教案 鲁科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 、NO 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氮气的性(氨的性质, (硝酸的性质) (酸雨、光化学烟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实用文档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实用文档

高考备考:生物常考内容【四篇】

高考备考:生物常考内容【四篇】 导读:本文高考备考:生物常考内容【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篇】 1.糖类的基本元素为C、H、O,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2.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3.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5.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6.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7.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8.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9.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10.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11.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1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值等条件。 13.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要能量的直接来源。 14.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5.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6.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7.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18.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的快。 19.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0.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第二篇】21.垂体除了分泌生长激素促进动物体的生长外,还能分泌一类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 22.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23.(多细胞)动物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即: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