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 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

班固,字孟坚,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 死于狱中。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 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 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注: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3、我国史书体例简介:【课件】

(1)编年体: 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

(3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4、苏武出使背景:【课件地图】解说: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重点词句交流

1、给生字注音在书上。

2、范读—自由读(注意字音、断句、语气)

3、重难点强调——指名翻译。

4、重要注释勾画。

五、整体感知

1 、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

(1 )【课件】传记的一般写法:

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

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

③最后为作者评说

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 ,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

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卫律逼

降,苏武不屈(4-5 )

苏武传遭遇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李陵劝降,完全失败

(7-8 )

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六、分析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思考: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写作特色)◆详略得当

◆语言、细节描写

◆对比反衬

1、详略得当

(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主人公:苏武

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

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

(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

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3)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①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体会到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

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②细节描写,如: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3、对比反衬: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明确: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

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解说:

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④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课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七、阅读拓展

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明确:◆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信念与意志

◆忠诚: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

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

不会。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八、讨论问题

问题一: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

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

的行为我们称之为“ 愚忠” ,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问题二:

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 兄弟阋墙,家里打架 ' ,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三)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四)各组组长向教师递交各组的总结。

(五)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

(六)全班同学互相交流

(七)教师提供参考观点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

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

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

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

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

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3、苏武精神解读:【课件】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5、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参考:【课件】

◆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

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

◆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汉匈矛盾,苏武出使(开端)

因事被扣,卫律协降(发展) 放牧北海,李陵劝降(高潮) 匈汉和亲,白发归来(结局) 副将阻拦,未遂

两次自杀

围炉救活,重伤

两次劝降 李陵:国一一统治无道,皇帝昏庸

家一一家破人亡,妻离子撒

十九年(须发近白) 岀使匈奴

卫律:威逼一不动 北海牧羊 利诱一不应

苏武传 民族气节,感天动地。

忠贞精神,千载长存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 一、导入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在这样的选择前,无数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进这样一位故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作者作品p192 三、读 四、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同步作业) 五、全文结构(p142) 六、讲授课文 传记主人公:苏武(生平前140-前60年),80岁,写了19年,出使匈奴的19年,不是每年都写,侧重特殊变故时期(写传记并非列出人物的大事年表,写苏武作为使臣,面临特殊变故时期所表现的品质及言行举止),传记写作方法、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班固作为史学家,但在写人物上有高超的技巧,苏武80年没有写太多,身世只用一句话: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侧重写出使匈奴19年的艰辛历程,又抓住了19年中遇到意外之变时的品质。 (一)、学生齐读1、2段 分析苏武出使的背景、原因 (二)、苏武出使匈奴19年或者说80年最精彩的人生篇章,三件事:自杀·反劝降·牧羊 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学生齐读3、4段) 欲自杀→引佩刀自刺 自杀原因: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 品格:国家利益至上、为国捐躯(苏武身份:使臣,手下叛乱,身为代表团团长,维护国家利益,以死全节)(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自杀行为结果:(卫律)惊、(惠等哭、同伴)哭、(单于)壮 (为苏武人格魅力感染) 2、分角色朗读卫律劝降部分(5段) 劝降步骤: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杀鸡儆猴、威逼)→利诱 (品味苏武语言)

(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牧羊);此之为大丈夫)3、齐读7段李陵劝降部分(长期的精神折磨不成后) 李陵劝降层次:挑拨君臣关系(语言、个人、君:法令无常)、断绝亲情之念(语言)、宣扬叛徒哲学(不得归汉、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李陵与苏武关系:素厚、感情牌)同一环境的比对中,凸显人格魅力(张胜、卫律、李陵) 思考:先让李陵,再让卫律劝降?(人可过刀山火海,但经受不了孤独寂寞的折磨,更难过感情关;不屈服是铮铮男儿的气概。但人往往会倒在长期的精神折磨之中,此时给一点温情,这种安排更能凸显人物品格。苏武的语言:忠臣哲学,臣侍君如子侍父···,可看出苏武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伟岸品格)难怪单于也为苏武的崇高气节折服(壮,想方设法让苏武投降),在周围人的比对中一个伟岸的人物形象诞生了。 4、思考:卫律劝降与李陵劝降有什么不同?品味苏武的答词p194 忠贞不渝、铮铮铁骨,难怪单于费尽心机想要让苏武屈服。(壮:为苏武气节折服) 5、读第6段苏武牧羊部分 卫律威逼利诱不成→长期的精神折磨(幽禁流放,精神上摧垮苏武)(斗争方式:从求死到生存)(苏武想活下来为敌人奸计不能得逞,为维护国家尊严,活着比死更难) 茫茫北海之上是什么支撑苏武活下来?(杖汉节,卧起操持—一心向汉、满腔爱国热忱)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原为祖国捐—陈辉 如果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苏武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话,那牧羊生活就是“贫贱不能移”,孟子曰:此之为大丈夫。 宋·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苏武形象的写照。 七、历经艰辛万苦,苏武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学生读9、10段) 唐·杜牧: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八、拓展,面对如此形象,我们的感触。 学生谈(维护国家利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们生活中的诱惑,不要把苏武离得太远,精神种在心中。当我们面临网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疏通文言 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文言基础知识集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 )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苏武传》公开课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五)

《苏武传》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 高一必修五)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 (一)传记写作的要点 (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 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 苏武活了80岁。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 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

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 (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讲课讲稿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咏史诗》

苏武传教案

14 苏武传 从容说课 《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的名篇,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课文的书下注释几乎是逐字逐句详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注释疏通全文大意,教师只需对极个别的难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点。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上,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人物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句子,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课文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塑造主要人物的特点。苏武两次自杀以死报国的行动,匈奴两次派人劝降,单于两次考验苏武的意志,这些都要引导学生体会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班固和《汉书》;学生自读书下注释疏通文字;引导学生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用诵读法和点拨法贯穿课堂教学。 第二课时:分析苏武的形象,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多样的手法表现人物,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探讨苏武的反抗方式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 师“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人的生涯。唐代的温庭筠曾写过一首《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最新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 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新教材新学案》(第66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 ,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 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有十二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生词与断句有疑惑的句子。放朗读带,学生听读,朗读过程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 U)监;②数(shu o )通使相窥(ku I)观; ③以状语(y U)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百)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 b)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mzh i) 归汉; ⑦置煴(y m)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 y印”有误。煴,有二音,读y tn意为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2、分析课文通过对比烘托以及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特色。 3、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通过对比烘托以及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相关背景,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一、导入 展示歌曲《苏武牧羊》的歌词: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问题: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苏武为什么会被匈奴扣留十九年?这十九年他是怎样度过的?现在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

《苏武传》教学教案(第二课时) 新 参赛优质文档

《苏武传》教学教案(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 苏武以气节而光照千秋。两千多年来,他砥砺着无数仁人蹈死不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不屈之信念、不朽之爱国精神大旗高高标举,猎猎作响于历史的时空。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思量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明确:第一大组:小标题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被困北地、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第二大组: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

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第三大组: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至于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 三、全班学生质疑解惑(这组学生提出问题,那组学生回答,交相“出招”“接招”) 学生的质疑颇有价值的是—— 1、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 商议后明确: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着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扞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完整版)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难点 评价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2、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1

《苏武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课时】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理解文意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咏史诗》 ◆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汉书》与《史记》的对比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教案3新人教版

苏武传 【教材分析】 《苏武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教学方法】 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 5.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6.重视课堂与课后双落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练习与作业要少而精。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 字词和 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 物形 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 辛, 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 素。现在, 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 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 汉关 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 奴惊心碎胆 共服汉德威。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 .作者简介: 【课件】 班固,字孟坚 , 东汉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 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 , 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 到株连 , 死于狱中。 父亲 :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 班超 ( 投笔从戎 ) 妹妹: 班昭 ( 续写《汉书》 ) 咏史诗》 ?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和《》两篇。 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 .简介《汉书》: 【课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 290年的史实。《汉 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 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 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 9 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 16 岁入洛 , 为中护军。后来 ,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 ?注:班昭, 作品——史书 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后来《》、《》,在形式上皆颇

苏武传教案(教师版)

苏武传 班固 [学习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学习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咏史诗》 ◆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苏武传知识点(教师版)

《苏武传》文言知识点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的词语加拼音。 且鞮 ..jiùjiàn 栘.中yí数.通使shuò ..侯jūdī厩监 丈人行.háng 置币遗.单于wai 缑.王gōu 阏.氏yān 伏弩.射杀之fú以状语.武yù凿地为坎.k.ǎ.n. 煴.火yūn 舆.归营yú膏.草野gào 宛.王yuān 北阙.quē诛.灭zhū天雨.雪yù啮.雪nia羝.乳dī廪.食lǐn 节旄.m.á.o.雍棫.阳宫yù斧钺.汤镬.yuahuò 二、写出通假字并解释。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女:通“汝” 3、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4、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5、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6、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7、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8、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10、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1、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2、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3、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聚 三、古今异义 1、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2、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古义:财物,礼物。今义:钱。 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5、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6、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7、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即:古义:如果今义:即使 9、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面目:古义:脸面。今义:相貌 10、会论虞常论:会: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1、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1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13、独有女弟二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14、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5、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16、如惠语以让单于让:古义:责备今义:请 1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四、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1、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2、诚甘乐之甘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甘乐。 ②使动用法 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 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木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手段: 粉笔,黑板,教室,班班通,课件(多媒体技术)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教授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一一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 (一)传记写作的要点 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2)自主学习,筛选信息 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 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3)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