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少数民族电影与现实表现_与万玛才旦导演对话

少数民族电影与现实表现_与万玛才旦导演对话

少数民族电影与现实表现_与万玛才旦导演对话
少数民族电影与现实表现_与万玛才旦导演对话

杜庆春(以下简称杜):我们就从《寻找智美更登》这部万玛导演的新作开始谈起吧。这个片子没做之前,剧本我就读过,你作为一个文学写作者,剧本总是很成熟。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藏在剧情后面的那两个年轻人——蒙

面女孩和她男朋友的故事。有个细节是,

第二天大家又坐在吉普车上,让老板接着讲他的爱情故事,但大家都记不住讲到哪了,当时镜头在前面,那个女孩藏在角落里,突然她说“上次讲到你拿着信去找她”。就是说只有这个女孩真正在关心老板所讲的爱情故事。这种细节,我觉得是我最喜欢的东西。那个四处寻找演员的导演,尽管看起来是主角,但真正落在他身上的有效信息是最少的,他

少数民族电影

是一个药引子,只是带出其他的事情。这种设计对我来说是很好的东西,就是真正有效的人物藏在背后。因为本来是可以写导演这个人物的事情的,片子最开始,导演这个人物站在那里,逆光,等着车来接他,这个场景会让我们想到阿巴斯《风儿将带着我们飘》里的摄影师,他也是带着任务去山村,他也很沉默,但那个人物的状况、他内心的转变做得更足、更实,而万玛没有做这个东西,我不知道这是一开始就想好的吗?

万玛才旦(以下简称万玛):导演这个人物确实是个非常有意的设置。剧本阶段,导演其实就是一个所谓的托儿,一个药引子,就是想通过他带出一些我想带出的东西。但在实际拍摄的时候,又觉得这个人物身上欠缺一些具体的东西,就加进了打电话等一些日常的细节,但没有让他说更多的话。不过最后让他做了一次内心的表露,说对为什么要寻找以及要寻找什么已经不确定了。一开始他对智美更登这个人物有一个很明晰的认识,有一个很准确的定位,经过一路的寻找,他对这个人物的认知发生了很多变化。我自己觉得,这个人物虽然没有很多的戏、但电影里面出

[编者按] 万玛才旦导演迄今有两部作品问世:《静静的嘛呢石》和《寻找智美更登》,凭借这两部作品他获得了一系列殊荣,成为当下藏族电影的代表,也被誉为是开启了“真正的”民族电影。本刊邀请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杜庆春与其进行对话,就少数民族电影性质、电影如何表征现实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对话过程中,万玛腼腆、沉默,但仍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坚守与激荡的东西,而杜庆春的敏锐与深刻则不断把谈话推向深处,启发我们对银幕背后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

杜庆春

——与万玛才旦导演对话

与现实表现

万玛才旦

现的其他的几个故事线,比如智美更登的故事本身,老板的爱情故事,蒙面女孩的爱情故事,以及路上发生的一切,都是因他引发的,于是就有了最后的那句内心表白似的感叹。

杜:我看这个片子以后就在想,《智美更登》这个藏戏,或者说是藏族的传说、藏族的民族记忆——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更准确,对你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你的两部片子都沿用了这个故事,它对你来说应该非常重要。这两部片子背后是否有统一的脉络?对于一般导演来说,第一部片子用过的元素可能后面不会再用,否则会让人觉得导演视野有限、只对某一东西感兴趣。所以我觉得对你来说,也许所有创作的最根源的东西跟《智美更登》是有关联的。这是我的一个猜测,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万玛:不能说我所有的创作最根源的东西跟《智美更登》有关联,但是就《静静的嘛呢石》和《寻找智美更登》来说,它们跟《智美更登》这出藏戏有着紧密的关联。它们背后是有一个统一的脉络,也就是说有一种一致的精神性的东西在支撑。而且《智美更登》的一些核心唱段在两部电影中的出现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绝不是一般的重复。要么是唱词不一样,要么是唱腔做了调整,都有细微的区别。这两部电影参照着看,观众会对《智美更登》这出藏戏有个更完整的了解。

《智美更登》作为民族记忆首先是一种精神。智美更登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了佛教的最基本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藏族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电影中在一个舞厅里,一个以前演过智美更登的醉酒歌手问导演,智美更登这个人物表现了什么,导演回答说体现了无与伦比的慈悲、关怀和爱。这种精神已经渗透到了藏民族的血液之中,而且通过某种方式传承到了今天。这两部电影都是双重或多重的叙事结构,一方面是对当下藏区现实的表述,一方面又是藏族传统文化在当下现实中的处境的描述,它们在整部电影中相辅相成,而作为传统文化的形象的表述,我觉得《智美更登》是最具代表性的。

杜:这个藏戏的叙事、情节和旋律,萦绕在你心里的那种感受,我们能否更贴近的了解?否则我们只会把它理解为是叙事技巧,当然我相信,任何

一个艺术家或是艺术创作者都不希望别人对自己的作品只是做一个技巧性的讨论。

万玛:八大藏戏里面,我觉得《智美更登》更符合佛教的一种内在的精神,而其他一些藏戏,可能只是探讨善恶等一些普遍的价值观。每次看《智美更登》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莫名其妙的感动,尤其是一些旋律,一直萦绕在我心里。在拍《静静的嘛呢石》之前,我们去了一次藏区,那时候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过《智美更登》了。我们到了一个村庄,看他们演这个戏,当时特别感动,有很多特别的感触,眼泪几乎夺眶而出,意识到《智美更登》里面蕴含了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一直以很多方式传承着,而《智美更登》可能就是最形象、最通俗、最深入人心的一种传承方式。

做《静静的嘛呢石》的时候,是有意地把这个戏的一些情节揉到故事里面,有一点功能性,希望形成一个反差。而做《寻找智美更登》,状态就有点不一样:一方面好多故事都有原型,有一个很扎实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也有我在拍《静静的嘛呢石》之前去藏区接触很多民间的藏戏班子时的特别的感受。还有,中间因为计划做其他电影而没有做成,当时的那

《寻找智美更登》海报

些故事和那些感受都沉淀了很多年,所以,《智美更登》这出传统藏戏在两部片子中的作用就不一样了。

在《寻找智美更登》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第一场戏中的那个活生生的智美更登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我根本想象不出有那样一个人存活在当下的时代里。我觉得那是上天给我的一个礼物,一个惊喜。

杜:是你在筹备的时候遇到的?

万玛:我们在甘南的一个村庄拍摄时,一个同学来看我,说你们不是在寻找智美更登吗,我们那里就有一个活生生的智美更登。当时我不太相信,后来他们把老人带来了。经过了解,确实像他们说的那样,我就把他加进影片了。那个老人虽然是以活的形态传承了智美更登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在他身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跟传统的智美更登不完全一样。当导演问他:“你有把自己的妻子施舍给别人的权利吗?”,他讲,他虽然没有这个权利,但他是问过自己的妻子,征得妻子的同意之后才施舍给别人的。我想在片子里面展现这种精神在当下的不同状况。这个精神传承了几百年几千年,可能很少有人质疑过,但是到了当下,也许就会出现一些不同的状况,比如片子里舞厅那个醉酒青年对智美更登精神的质疑就比较有代表性。

在这儿我还要特别说明一下,智美更登其实是一个象征,通过这样一个象征性的故事来传递一种精神。但是因为风俗习惯的差异,一些其他民族的人看这出戏时,会把这当做一个真实的故事来看待,对智美更登施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产生理解上的一些误差。

杜:如果接着往下走,能够给你这样的创作者以非常独特的精神支持的,可能会是什么?我们讨论少数民族电影——你肯定会被认为是代言人,你会把自己的独特性建立在哪些思考、思想的根源上面?

万玛:就我个人而言,给我以独特精神支持的还是藏区的那些熟悉的人和事;就目前而言,我会把目光主要集中在藏区的当下,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搜集素材。而且我觉得可以探讨的东西很多。

杜:就藏族现在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而言,各种现实是交织在一起的,你说很多东西可以谈,那你具体的关切点是什么?

万玛:具体一点,我觉得还是以人的生存状态为主,现实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能够深入涉及的东西毕竟还是有限。所以我希望以人的状态为主,建构一些故事。

杜:对现实的敏感性的问题,对我看来也许是你艺术创作中的第一等的大事。你有一个精神性的根源在,比如你对《智美更登》的感动,用这种感动来平衡现实中的各种遭遇,但是现实——一个艺术家说我愿意更多关注当下的问题,但是这是愿望,有什么能力去讨论,用什么方式去讨论,却是一个非常要命的问题。比如说,有的创作者只能用回溯的方式,而无法直接面对,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像刘小东那样去三峡画移民的形象。不是具体的选题和题材,而是说有什么动力、资源,让创作者能跟这个现实发生关系。当然这个话有点奇怪,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中,但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正如每个人都生活在空气中,但不是每个人对空气都很敏感。其实我想跟万玛探讨的是这个问题。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寻找智美更登》中,导演一行人的车子进了村子,在村口,遇到一个老人,他问他们是干什么的,回答是拍电影的,老人说,现在还有电影吗?以前村子里有露天放的电影,现在每家都在那个铁匣子里看,再没看过电影了。这个细节建立了一种现实,在那样一个藏族村落里面,电影已经消失了。但是到了那个活着的智美更登的老人那儿,导演说请你去拍电影,那老人的回应和前面那个老人的回应,对我来说,好像不是生活在一个村子里面,这个活智美更登觉得电影就生活在他身边,只是说他演不了这个角色,他没有疑问,“电影?怎么还有电影?很奇怪。”

这当然只是个台词细节的问题,但我提这个问题是想说,其实现实如果只是剧作技术的话,或者只是需要处理的一个阶段性任务的话,那这个现实好面对,而一个艺术家真正要去面对现实,找到自己,进行非常强烈的思考和表述,那个现实是很难把握的,我们且不说允许或禁忌的问题,那后面是另一套策略和技术。自己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是不是能迅速地找到兴奋点,那个现实是大于自己的技

术处理的层面的。比如说电影里表现的藏族村庄究竟是什么样,这个剧本对我来说就存在一个漏洞。当然也可能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这两个人,就同一事情的不同反应,并没有带出他们的个性、生命的独特性,虽然他们只是个过场的人。对我来说,这个是蛮遗憾的地方。万玛刚才说想表现人的状态,但是状态中最生机勃勃的东西就是这个,既独特、又完整、又有延续性。我想讨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样去面对现实。

万玛:现实始终是丰富多彩的。我偶尔到藏区走一走,遇见很多人,跟他们聊天,聊天过程中的一两句话都会激起你一些很好的想法。但是好多由于各种原因都做不了,这种状态对创作比较有影响。两部电影中间也尝试过其他的故事和题材,但都没能实现。现在我也觉得以后也许会尝试现实题材之外的一些题材,但前提肯定是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我觉得我在题材的选择和创作的状况方面,跟国内其他的导演有点不一样。

杜:你的创作在中国艺术电影的范围内,是那种带有作者态度的,不是工业体制里面的东西。因为在工业体制里,其实有很多是全球有效的题材,比如生态、人和自然的关系等,比如登山题材、穿越无人区的探险题材。它就会变成那样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对我们创作的制约,各个方向都有,也包括电影作为商品在经济领域内的规则。不过我总觉得如果你内心有想要说的话,可以像灵魂出窍那样,在一些完全不可能的环节里去表达自己。

另外,如果现实有很多不好面对的东西,那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本身就值得怀疑。写实主义要求面对现实,但是这个现实在两种要求下都不好面对的时候,那写实主义本身就会打问号,会成为过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变成一个美学的包装纸。因为在国际电影节上,它要求第三世界的民族电影都是写实的,不是写实主义,就不能对应它的诉求。但是恰恰在这个环节上可以跳开来思考,就是既然现实不能面对,那就有另外一种方法,也许用非现实的方法去讨论一些事情。

我觉得可能在下一个阶段,中国很多艺术电影、独立制作都会力图突破写实主义的可能,去面对另一层现实,因为现实本身已经剧烈变化到超现实了,这并不是具体的某一民族的状况,而是与中国此时此刻的整体现状有关系。

万玛:我觉得这个跟电影现状有关系,创作的一些出路,需要经常反思。

杜:比如说我们再回到《寻找智美更登》,有很多东西可以讨论。比如那个女孩在第二天提示那个老板故事讲到哪儿了,接下来,当第三天再次面对这种情况,创作者会怎么选择?我觉得创作者的很多思路可以在这里找到。现在电影呈现出来的是和第二次一样,还是那个女孩提示大家故事讲到哪里了,连续两次处理是没有变化的。但是我觉得,戏发展到这里,如果每个人都是变化的(因为影片主要表现寻找的过程中,导演、老板、女孩的内心都发生了变化),那么老板是不是依然会忘记他讲到哪,那个女孩是不是依然在别人都不说的时候她来说?逐渐的变化应该怎样逐步渗透、呈现出来?对创作者来说,我觉得还有一定的东西可以做。

我想跟万玛讨论的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当下,但又有很多麻烦,那么我们有哪些可以做?所以我们讨论美学风格,其实细枝末节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做。我们是否真的对当下有足够的了解?对里面的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理解?这是少数民族电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个体的独特性必须得到高度的尊重,否则仿佛只要用藏语发音,只要带上维吾尔族的帽子,只要去内蒙草原上,就是少数民族电影。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面对里面的个体经验,真正去处理它。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她非常感人,但不幸的是,她的感人是因为她是空白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象她内心受到了巨大的煎熬,但是我们都没有面对她的痛苦。所以,万玛,作为要面对当下的人,那你下一步,就应该看看这个女孩到底受到了什么痛苦,我觉得能够完成这个的创作者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个片子前面堆了大量的信息,像是主题性的渲染,但真正承担主题的人是藏在最后面,他们的现实我们只是隐约可见,甚至基本看不见,只有拨开表层,我们才能钻到她的内心。我们是不是能够拍好一个农村女孩的爱情故事,拍好一个活在当下的活生生的人物?

现在有确切的下一步计划吗?

万玛:确切的有一个,叫《老狗》,是个现实题材的,一个关于藏獒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想改编一个小说。有一个问题,我不太清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否应该单独把它作为一个类别提出来,显然与之相对的是,其他任何题材、非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被归为一类。那只是一个题材的区分。我自己也比较模糊,我觉得大家也是在牵强地解释这个概念,比如在藏族文学圈中就有这种界定藏族文学的争议。尤其是当代藏族文学,有些作家由于多种原因不会藏语藏文,用汉语写作,这就形成一个争议:一个藏族作家用汉语创作的作品算不算是藏族文学?一些研究者会认为是藏族文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不是藏族文学。

杜:比如,《尘埃落定》是不是藏族文学?

万玛:我觉得不是。

杜:你会坚持一个语言的标准?

万玛:也不是说单纯地坚持一个语言的标准,但语言肯定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因为里面包含着许多其他的东西。

杜:不管是用藏语文学也好,用藏族文学也好,如果是双重标准的话,则必须是藏族的、又必须是藏语的,还要写藏族生活的,才算民族文学?这个东西对文学自身而言并不是好事,大家都是在比纯正,不是比艺术质量,而是比谁的血统更纯正。但是另外一方面,为什么要比纯正性,其实都是担心被消解掉。事实上,整个东方文化都面临这样的困境。

但是我也不会觉得少数民族电影就那么不可以讨论,好像必须在藏族文化传统内部、藏传佛教里面才可以讨论藏族电影。我觉得也可以在另外的层面探讨,比如刚才我讨论《寻找智美更登》中那个小姑娘在第三天是否会以同样的方式出现。

万玛:对,我也觉得应该把少数民族电影放在这样一个层面,即电影的层面、艺术的层面去讨论,不一定非得讨论其民族属性等问题。不要把它框定在某一个局部的范围之内,然后再去讨论它。比如说,提到我一定会说他是一个少数民族导演,用这个东西一下子就把你限定住,就好像你会受到什么特别的待遇似的。我觉得这样不是很好。

杜:这是在全球某种霸权下,你必须承担的东西。就仿佛杰姆逊所说的“第三世界文学一定是国族寓言”一样,仿佛第三世界的作家不会是一个普遍性的表达,也不会是一个极端个人性的表达,所有第三世界的文学艺术只能是对它民族身份不断地去讲述。这是西方人的理论偏见。但是有可能到有一天,大家会说,万玛才旦是国际著名导演,不需要再在你前面加上某种限定语,大家觉得你就是这个领域里面最好的艺术家。就像伊朗导演阿巴斯,已经不必强调他是个伊朗导演,他讲述的是伊朗人的故事,同时更是普遍人类的经验。万玛,你的电影也是在表达人类普遍的东西。

杜庆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唐宏峰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 内容简介: 第一节艺术创新与对娱乐价值的彰显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特定的时代语境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承担的主要是培养各个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政治职能,突出的是电影的政治属性。因此,从总体上来讲,这一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艺术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第一节艺术创新与对娱乐价值的彰显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特定的时代语境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承担的主要是培养各个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政治职能,突出的是电影的政治属性。因此,从总体上来讲,这一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艺术性方面尚有不足,娱乐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有些电影,尤其是以《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为代表的一批爱情电影,在艺术形态和艺术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彰显了较强的娱乐性,凸显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民族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艺术形态的全新尝试,《五朵金花》是我国第一部喜剧歌舞的民族题材爱情片,《阿诗玛》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这些艺术形态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中很少见的。20世纪的50-60年代,人们对于喜剧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并不是十分认同,喜剧因素往往会被贬斥为某种低级趣味。然而,《五朵金花》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喜剧歌舞的民族题材爱情片,而且,影片还开创了歌颂型喜剧

①这一电影形态的全新尝试。56年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新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了电影的多元化发展。这种多元化突出地就体现在喜剧电影的创作当中,多种类型的喜剧电影纷纷出现,包括生活讽刺型喜剧、歌颂型喜剧和生活型喜剧。其中,歌颂型喜剧是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中的一个全新尝试。这种状况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十分罕见的。50年代以前,轻松幽默的喜剧电影并不多见,尽管也出现过一些较为成功的讽刺喜剧电影,但大多都是就一些严肃的社会问题进行正剧式的讽刺。而电影《五朵金花》打破了没有矛盾就没有戏剧冲突的定律,将影片的主题聚焦于歌颂社会主义、塑造正面人物、展现真善美,通过一系列误会和巧合的设置来不断地推动剧情的发展。喜剧大体上是偶然的、插曲式的和伦理的,它所表达的是社会具有的,以每个人为实例的那种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连续平衡。影片对喜剧元素的运用满足了观众潜在的心理需求。第二节对爱情题材与叙事主题的突破早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出现了一些反映爱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生活的电影,与之前及同时期的中国电影相比较,在题材与叙事主题上都是一个突破。譬如,影片《阿诗玛》根据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同名口头传说、叙事长诗改,在以往的中国电影和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电影中,大部分都是以革命、战争、阶级斗争等作为主题。虽然在《内蒙春光》之后的一些民族电影大都避开了阶级斗争这一主题,但关于爱情、婚姻、家庭等的题材基本属于边缘题材,因为代表的是颓废。在粉碎四人帮之后,谈情色变的情形依然有之。在电影界,曾经流行着这样一个真实的笑话,讲的是某单位放映外国影片,放着放着,银幕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大黑影,原来是放映员的手掌。这时,扩

小说阅读——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师版)

小说阅读(四)——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预习案】 考点透视: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自然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典型题例: 阅读《核按钮》116页《晚秋》,思考小说开头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消化参考答案。 【探究案】 活着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禁止)子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一步一个脚印,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一步一个脚印,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电影《无名之辈》里,章宇饰演的劫匪胡广生,靠着一段经典台词,让观众记住了他。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说白了进城就是要换个活法,就是要拼命。 老子整把AK,给你弄把来福, 一步一个脚印,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2019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8日,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于在海南省三亚市成功举行。 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在延续第一届电影节的基础上,首次增设竞赛单元——“金椰奖”。 今年的获奖名单: 第二届(2019年)主竞赛单元金椰奖 最佳影片奖:万玛才旦《气球》(中国) 最佳导演奖:王丽娜《第一次的离别》(中国) 最佳编剧奖:迈赫迪·巴索伊《一个父亲的寻肝之路》(突尼斯/法国/黎巴嫩/) 最佳男演员奖:塞米·鲍亚吉拉《一个父亲的寻肝之路》、松田龙平《影里》(日本) 最佳女演员奖:索朗旺姆《气球》(中国) 最佳技术奖:《白蛇传·情》(中国) 最佳儿童片奖:《1982》(美国/黎巴嫩/挪威/卡塔尔) 最佳纪录片奖:《关于爱》(印度) 最佳短片奖:《万物具形》(哥伦比亚) 评委会大奖:奥利维尔·拉克谢《大火将至》(西班牙/法国/卢森堡) 组委会特别奖:“4K超高清直播电影”《此时此刻——共庆新中国70年华诞》 相比去年的第一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确实是在“一步一个脚印,做大做强,再创辉煌”的节奏上。2018年第一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获奖名单: 华语电影荣誉推选单元 年度影片:《我不是药神》 年度导演:文牧野《我不是药神》 年度男主角:徐峥《我不是药神》、郭富城《无双》 年度女主角:姚晨《找到你》 年度男配角:杜江《红海行动》 年度女配角:冯文娟《无双》 年度编剧:何冀平、姜文、李非、孙悦、张北海《邪不压正》 年度新人演员:容中尔甲《阿拉姜色》 年度新人导演:董越《暴雪将至》 年度动画电影:《风语咒》 从获奖名单能看到,不仅是新设了金椰奖,在奖项设置也也更专业了,至少敢用一个“最佳”。 虽然,去年的《我不是药神》、《无双》、《找到你》、《红海行动》、《邪不压正》、《暴雪将至》、《风语咒》等获奖影片,品质都是有口皆碑,但有些偏商业化。 这一届的金椰奖则完全无关电影票房,再偏向电影的品质和艺术性,还有最重要的国际性。所以,我们看到,得奖的电影除了4个中国的,其他都是外国电影,有突尼斯/法国/黎巴嫩/、日本、美国/黎巴嫩/挪威/卡塔尔、印度、哥伦比亚、西班牙/法国/卢森堡等。

经典电影台词对白2(中英文对照)

11.《我不是天使》 It’s not the men in your life that counts, it’s the life in your men. 你生命中有哪些男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男人有没有生命力。 12、《北非谍影》 "Louis, I think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a beautiful friendship." 路易斯,我想这是一段美好友谊的开始。 13、《毕业生》 "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duce me, aren't you?" 罗宾森太太,你正在挑逗我吧? 14、《卡萨布兰卡》 Of all the gin joints in all the towns in all the world,she walks into mine. “世界一切城市的一切酒店她都不去,偏偏要到我的店里来。”(亨弗莱?鲍嘉) 15、《西雅图夜未眠》 It's time to wrap it up. 节目的时间到了。

【当影片结尾父子两人离开帝国大厦,而安妮面对着寂静而空无一人的顶层时,观众无一不被感动。】 16、《兄弟连》 I remember my grandson asked me the other day, he said: "Grandpa, were you a hero in the great war?" "No," I replied, "But I served in a company of heroes." 有一天我的小孙子问我“爷爷,你是大战中的英雄吗?我回答:不……但我与英雄们一同服役。 17、《甜心先生》 Show me the money! 给我钱! 18、My best friend's wedding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 Michael, I love you. I've loved you for nine years; I've just been too arrogant and scared to realize it. Oh… Now I'm just scared. I… I realize this comes at a very inopportune time, but I really have this gigantic favor to ask of you. Choose me. Marry me. Let me make you happy. Michael,我爱你。九年来,我一直在心底深爱着你。我只是太傲慢、太害怕去承认我对你的感情。现在的我也是非常的害怕。Michael,我知道现在说这话也许不是时候,但是我还是要请你答应我的请求。选择我,让我做你的新娘,让我带给你幸福吧!

万玛才旦:故事从气球开始

万玛才旦:故事从气球开始 虽然曾三度将作品带去威尼斯电影节,但万玛才旦低调沉稳,藏锋敛锷。 他既写小说也拍电影,在两种形式间游走:“文字有文字的优势,影像有影像的优势。可能文学创作更接近内心,是自由的创作,没有限制。” 是什么造就了万玛才旦的风格,着眼于坚硬的现实,却不失飞扬的魔幻色彩?试图从他的阅读中找出线索,没想到这条线引领我们扎进西藏的民间文学,走入来自高原的灵魂。 我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爆发 万玛才旦和他的电影《气球》入围了20XX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小说《气球》收录在他的短篇小说集《乌金的牙齿》中。 万玛才旦保持着这样的创作方式,一边是电影,一边是小说,一个灵魂放入两具躯体中,不同的表现方式相互渗透,又互为补充。有时先有小说,比如《塔洛》,然后万玛才旦再把它改编成剧本,寻找投资拍电影;有时,灵感带给他很多画面,他将之落于剧本之上,再生成小说,比如《气球》。 《气球》的灵感来得突然。20XX年冬,万玛才旦住在北京中关村,某天他独自走在街上,看见一枚气球在马路中间飘,“我的好多小说就是这么来的,有时看到一个景象,有时因为跟人聊天,有了创作的冲动,顺着线索做一番构思”。万玛才旦先想到结局,气球炸掉或飘走,结局之上,再搭建整个故事。 读过小说或看过电影,会知道这里的“气球”实际上指的是避孕套。电影的开场戏是小孩子把避孕套吹成气球,透过它,观察着自家的羊。故事背景设定在1990年代,当时还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从身边的女性亲戚还有朋友那里,万玛才旦听说了许多故事,它们储存在记忆中,因“街上的气球”而复活,剧本创作只用了很短的时间。 20XX年,万玛才旦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系统地学习电影。“在那之后,我对影像积累了些经验。从事电影创作工作让我知道什么作品适合改编,什么题材适合电影。像《乌金的牙齿》里的小说,我觉得每一篇都可以改编成剧本——也可能是受电影的影响,现在写作时,我脑中的画面感会更强。” 有些作家写东西反复斟酌,悉心打磨,万玛才旦不是这样的,他保持着粗犷的风格,

少数民族电影:渴望重拾《阿诗玛》的辉煌

少数民族电影:渴望重拾《阿诗玛》的辉煌 近年来,《美丽家园》《吐鲁番情歌》《花腰新娘》《可可西里》《诺玛的十七岁》等等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这些电影在风光的同时,依然没有摆脱走向市场时的尴尬,票房情况不容乐观。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阿诗玛》《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影片所造成的轰动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为早日走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低谷,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人和一些地区政府在努力挖掘当地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正尝试着走出一条市场化的新道路。 文艺片仍是电影“主流” 目前,我国每年摄制的少数民族影片不到当年影片创作总数的5%。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新中国电

影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幕,在进入新世纪后,其影响力却在逐步缩小。一方面这是所有国产电影面对市场的共同困境,另一方面更是民族题材电影自身造成的问题。在首届红河电影周上,10多位中国著名影人就如何创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进行积极探讨时,郑洞天导演就指出,目前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流于表面化,太肤浅,没有从该民族自身对其生存境遇进行审视,不少电影仍然是“汉族视觉”,并流露出某种先天的审美偏见。很多评论家指出,拍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该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平等地审视少数民族的多彩生活,而不是单纯肤浅地“猎奇”,克服以民族服饰、风俗民情作为卖点,情节落入俗套、人物形象僵化模式化等毛病。只有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与精神,才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真正的出路。 实际上,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优势在于,

在大的创作环境方面,思想上、政治上的限制越来越少了。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张毅刚就表示,以往少数民族电影给人们的印象是都与民族团结有关,为了塑造模范典型而脱离了电影娱乐性的实质,而现在电影要做的更多的是减负,回到电影本体。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吐鲁番情歌》讲述了发生在吐鲁番的4段爱情故事,《半个月亮爬上来》《阿拉木汗》等4首新疆经典情歌穿插其中,让整部影片都洋溢着轻快抒情的喜剧气氛。《美丽家园》则将目光对准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揭示了当代哈萨克人在传统游牧生活与现代商品生活之间进退的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市场压力却比以往大大增加了。由于民族题材的电影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政府资助是目前影片主要投资来源。 由于得不到大的投资,和目前市场上大投资、大

专题 小说阅读——综合运用三要素,准确理解小说主题-讲义

小说阅读——综合运用三要素,准确理解主题 主讲教师:李华北京海淀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课前一开心 从宾馆出来坐上出租车后对女司机说:“去中国银行,顺便找一家五金店买把刀!”汗! 当时我的意思是买把螺丝刀,我没注意到我说错了,这时那个女司机一直看着我非常委屈的说:“大哥我要下班了,你重新打辆车吧。” 当时我就非常生气,恶狠狠的说:“你要下班了在宾馆泊什么车呀!?” 女司机看了看我快要崩溃的说:“大哥那买完刀我不要车钱了你再找辆吧!” 晕!!!这才知道我说错了,赶紧解释了半天,现在想一想都感觉对不住人家女司机。 知识梳理 阅读思路: 理解小说的主题 读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 怎样理解小说的主题 1、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怎样理解小说的主题 分析把握人物性格极其命运 ↓ 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 作者想通过人物的性格或命运赞扬什么、批判什么、反思什么,使我们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哪些认识或有益启示。

金题精讲 题一: 画手 ①国画大师莫教授带有两个学生,男的叫朱孟,女的叫滕香。女的伶俐乖巧,男的敦厚沉稳,两个人莫教授都喜欢,可相比滕香的灵活机巧,莫教授更喜欢朱孟的刻苦踏实。 ②莫大师最擅长人物画。人物最难画手,最传神是眼睛。手要画好,非下苦功不行,眼要传神,需有灵气。画人物眼睛,滕香有先天优势,远胜朱孟;画手,滕香竟不如朱孟十分之一。 ③莫教授常指着滕香画中人物的手批评她,要她多向朱孟学,要下苦功。滕香这时就会不满地白朱孟一眼,朱孟却浑然不觉。 ④滕香知道自己根本无法跟朱孟学,她缺少他那份勤奋。朱孟的全部生活都在画室里,似乎他活着就是为了画画。而滕香不会这样,她要化妆打扮,要逛街,她永远也下不了师兄那份功夫。 ⑤莫教授常慨叹:“论天资谁也比不上滕香,她要能有朱孟的刻苦勤奋那就没人能比了。”滕香一撇嘴,心里暗暗与导师顶嘴:就您那得意弟子也难比过我,不信走着瞧。 ⑥新一届青年美术家画展又要开始了。本来莫教授鼓励两个人都去参展,叫他们好好准备作品,可临到最后,改了主意,他看着滕香送交的作品说:“画手你还差得远,去了也白去,这次画展就不要参加了吧。” ⑦滕香噘起嘴。参加高级别的美术展是她盼望已久的,若能在这种权威性画展中获奖,就可能一举成名。滕香不满导师的决定,心道: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去遛遛。 ⑧寄交作品的最后期限就要到了,朱孟的作品由导师选定后报了上去,而滕香却瞒着导师偷偷向大赛组委会寄交了自己的作品。 ⑨大赛组委会本来是邀请莫教授担任评委的,因有自己的学生参加,莫教授采取了回避。美术展经过初评、复评,获奖名单终于出来了。看到获奖名单,莫教授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料到排在头一名的竟然是滕香,而他最得意的弟子朱孟却屈居第三。 ⑩无论怎么说,美术展的前三甲竟有两个是莫教授的学生,这事引起了轰动。记者们蜂拥而至,请莫教授评论他们的作品,特别想听听大师对此次美展第一名滕香的那幅作品的看法。 ?面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莫教授既高兴又尴尬,竟不知如何评说。两幅作品画的都是一个翩翩起舞的少数民族女子,体态婀娜,美丽动人,曼妙传神。当然从线条笔墨上来看,朱孟的画更见功力,特别是画中少女轻盈舞动的纤纤玉手,竟给人一种柔软可触、呼之欲出的感觉,绝非一般画家所能画出。 ?然而,为什么却是滕香得了第一名?因为滕香根本没有画手,画中少女的手是虚的。那虚拟中的少女之手更给人无限的遐想,旋舞中的少女似乎在不停地变换着各种舞姿,令人目不暇接,妙不可言。 ?朱孟的画,专家给予的评价是:功力技巧一流,但画风太实,难以给人联想遐思,回味太少,缺少余音绕梁的韵味。而滕香的画正是胜在朱孟的欠缺上,莫教授对她这种避短就长、藏拙取巧的胜出,说不出是欣慰还是悲哀,面对记者的提问,竟无言以对。 ?滕香在一边得意地笑了。朱孟没有不平,只是淡淡平和地对师妹道:“你这是投机取巧……”滕香一撇嘴:“忌妒……”朱孟厚道地笑笑,没反驳。 ?最后,莫教授半开玩笑半叹息地说:“现在就兴这个。演员是相貌丑的讨喜,作品是少人看的获奖,画画当然也就是画不如不画的好了。”朱孟若有所思。 ?赛后,一切又归于寻常,朱孟仍整日泡在画室里…… ?研究生毕业,两人都留校当了教师。两位年轻的国画才俊,为画院增色不少。莫教授希望二人能珠联璧合,可滕香瞧不上朱孟,嫌他愚笨。 ?又一届美展开始筹备了。画院推荐二人一起参赛,希望他们能为画院争得荣誉。这回朱孟寄

万玛才旦电影《老狗》现代性意蕴分析

摘要:万玛才旦的电影创作从情节建构到场景调控,均是力求真实再现藏民族生活现状。影片《老狗》的创作理念沿承了万玛先生的一贯风格,其价值不仅在于对本土文化的自我理解和确认,也有对外来文化的自我解构和消解。作品的突出成就在于运用象征、隐喻等现代派编导技巧对于藏族题材的娴熟驾驭和主题的深刻揭示。 关键词:万玛才旦;《老狗》;现代性 万马才旦电影《老狗》抓住老人与藏獒之间的深厚情谊,以藏民贡布一家的生活为核心元素,书写藏族本土文化的现代性转变。留恋与忧患构成多重情感意蕴,形成该影视文本在主题表达上的独特张力。1920年代以来,民族文化的现代性书写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话语表达和阐释方式,在各研究领域均引起诸多争论。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 ①,主体性构成现代性的自我确证原则,因此现代性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它的自我理解和确证的问题。而福柯则认为,现代性是一种对时代进行“批判性质询”的品格,正是这种特殊的精神气质触发下的历史性探讨,“引导我们去建构和认识我们自己――作为我们正在做、正在想和正在说的主体的我们自己”②。因此作为一个具有充分民族文化意识的影片,对万玛才旦电影《老狗》进行现代性意蕴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从影片对本土文化的自我理解和确认、外来文化的自我解构和消解等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本土文化的自我理解和确认 (一)宗教世俗化的讽刺 影片在无形中有意渗透进本土文化特有的宗教因素,最鲜明的是两段画外音的设置。影片13分至15分故事里的那个不孝之子意在影射镜头内的贡布,对其进行道德和伦理的考量。紧接着贡布深夜醉酒而归,屏幕的黑暗为情景“留白”,更容易和“不孝子”的形象相暗合。藏民们把卖掉藏獒视为天理不容的事情,看作是信仰失落的象征。画外音中的骂声,其实正是编剧借他者之口对背叛传统信仰的声讨。 另一段是影片41分至42分初画外音独白字幕:“我格萨尔王为利益众生到人间……祈求领域安宁吉祥,祈愿世界安宁吉祥。”紧接着镜头随着贡布的视角转向装着藏獒的笼子,和那远去的卡车。藏族传说认为,藏獒是和活佛一起从天上下来拯救万物的神圣之物,是牧民的保护神。影片有意使两个场景剪接重叠,暗示作为民族信仰的格萨尔王只存在于人们的传说之中,而“保护神”藏獒却失去了神圣的光环,沦落为金钱的交易物。这一明一暗两相对比更加强了讽刺的效果。 此外,两段画外音之间也形成了宗教和世俗状态的对立,一方面是格萨尔王弘扬佛法惩恶扬善的宏大形象,另一方面是家长里短的小众争论,虽然被谈论者始终没有正面出现,但是观众依然可以通过对话字幕,依稀“看到”宗教生活世俗化的趋势。画外音的巧妙设置,使声音在适当的时候脱离镜头传达出独特的效果――画外音与影片的宗旨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看似毫无关联,其实作为剧情的补充和旁注,暗含着作者对传统文化消逝的追惜叹惋之情。 (二)民族文化的挽留与叹息 影片《老狗》立足本土文化的书写,真实再现现代化冲击下的普通藏民的生存境况,融入大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表达对民族文化渐渐消逝的挽留和叹息之情。 其主题表达首先得益于独特的镜头运用。作品全部采用实景拍摄,主要剧情由藏族人表演,母语化的对话和旁白散发出淳朴和宁静的质感;平行镜头以水平视角客观真实再现藏民生活;宽银幕景框提供辽阔展示空间,时刻提醒观众留意情节设置的现实地域性,将故事演绎的背景锁定于具有民族风情的高山和牧地;长镜头的大量运用随处可见,短则几十秒,长则两三分钟,纪实性的长镜头和推位摄影展现藏民慢节奏的生活,传达出真实和质化的效果。尤其贡布家门口那条路的重复出现具有意向性功能――路既是希望的象征,也是迷茫的隐喻。

经典电影台词对白4(中英文对照)

31、《魂断蓝桥》 Oh Roy, you're alive! 战争终于过去,活下来的Roy满心欢喜地回到家乡,在火车站遇到了已沦入风尘的恋人Mara。男的是喜出望外、讲起话来喋喋不休;女的却只重复着那一句话“你还活着”: 32、《狮子王》 Yes, the past can hurt. But I think you can either run from it or learn from it. 对,过去是痛楚的,但我认为你要么可以逃避,要么可以向它学习。 33、《落跑的新娘》 "I guarantee that we'll have tough times. I guarantee that at some point one or both of us will want to get out. But I also guarantee that if I don't ask you to be mine, I'll regret it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Because I know in my heart -- you're the only one for me." “我肯定我们会分开;我肯定我们一方离另一方而去,在一个人死后。但更我肯定,我现在若不求你留下来陪我,我会后悔一辈子。” 34、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 J: Which of the cities that you visited did your Highness enjoy the most? A: Each in its own way was unforgettable.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Rome. By all means, Rome. I will cherish my visit here in memory, as long as I live!

电影院里有过一部你完全没留意的电影,它说的是一个寻找自己身份

电影院里有过一部你完全没留意的电影,它说的是一个寻找 自己身份的藏族人 《塔洛》是万玛才旦的第五部藏语电影。 万玛才旦是一名藏族作家、编剧、导演。在国内电影圈,他因为一些文艺属性的藏语影片而为人所知:处女作长片《静静的嘛呢石》(2005 年)、《寻找智美更登》(2007 年)、《老狗》(2010 年)和《五彩神箭》(2014 年)。 这几部电影呈现了藏族人的日常生活、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变化。它们在国内外的各个电影节上跑了一圈,拿到不少肯定,为万玛才旦赢来了“藏地新浪潮”的名声。 不过就像很多文艺影片一样,这四部电影之前都未曾在院线正式上映过。 到了第五部,《塔洛》的机遇要好一些。这部电影 2015 年拍好之后,首先获得了更高的成就——入围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在台湾金马电影节获得了最佳改编剧本奖,后来又陆续入围了国内外 10 余个影展。它由独立文艺片商“天画画 天”投资,2016 年底得到了发行方“太合娱乐”的进入,得以在电影院上映。它从 11 月下旬开始,陆续在西宁、兰州、拉萨等藏族聚居相对集中的城市进行了一批放映,12月 9 日,又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一些影院上映。 不过,可能你完全没有留心《塔洛》上映的消息——在《你的名字。》和《血战钢锯岭》等商业片的竞争下,这部“限量上映”电影只有 0.2% 左右的排片,最终票房只有93.5 万。 但发行方太合娱乐的宣传人员告诉《好奇心日报(https://www.wendangku.net/doc/db17327695.html,)》,他们并不会因此亏本。事实上,这两年随着视频网站变得主流化,越来越多的“小众影片”在网络上找到了盈利的办法——《塔洛》的网络版权已经卖给了爱奇艺,再过一段时间就会上线,已经足够收回成本。

高考小说阅读环境描写

高考小说阅读环境描写 高考小说阅读环境描写类题型规范答题技巧 无名的blog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具体考查内容有: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2、环境描写的特点。3、环境描写的手法。4、环境描写的寓意。5、环境描写的赏析。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

小说阅读主题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主题分析 五、概括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题高考设题方式有三类:概括、评价和探究。对主题比较单一的高考往往以概括的形式考查,对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的,往往以评价、探究的形式考查。 (一)常见题型: 1、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4、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二)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小说的标题看、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作者的思想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了什么情感。 (三)主题探究题分类与挖掘途径: (1)思想情感意蕴探究 ①通过形象来实现。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通过叙事来实现。用故事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手法(隐喻、象征等)暗示。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人物生存状的时代背景。

(2)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探究 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虽说二者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所附着的意蕴即可。 (3)启示(思考)类探究 启示(思考)类探究题是近年新增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有启发性,更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类试题,要求在准确把握人物精神实质、关键语句内涵及丰富主题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启示等,侧重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类题型是一种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拓展延伸的题型,多由小说所写的内容、人物、主题而感,向“现实”或“人生”延伸,有时也可借鉴“写法”作审美探究。无论哪类探究,紧扣文本内容,结合现实(人生)等角度读出“自我感悟”是其基本要求。 (四)解题思路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如《第9车厢》可以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理解作者所要揭示的不负责任、思维定势的危害。 ③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去思考。这可以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来把握。如《第9车厢》中的“正常人”。 ④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理解小说主题的目的。 (五)答题格式 小说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反映了/表现了/批判了/颂扬了……现象/性格/情感/思考。 如《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却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切地表达了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和关心,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配套练习

坚守与徘徊——万玛才旦“藏地故乡三部曲”研究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I 绪论. (1)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1) 1.选题缘起 (1) 2.研究意义 (2) (二)研究现状 (2) (三)研究方法 (5) 1.文献分析法 (5) 2.内容分析法 (6) (四)创新之处 (6) 一、万玛才旦电影的叙事策略 (7) (一)线性叙事基础上的多层次叙事结构 (7) (二)声音营造出的独立叙事空间 (10) (三)平和矛盾冲突创造诗性讲述 (12) 二、万玛才旦电影真实的场景构建 (16) (一)简洁朴素的视听语言 (15) 1.客观写实的镜头语言 (16) 2.意味深长的藏语对白 (18) 3.特色鲜明的藏族音乐 (20) (二)原生态的民俗风貌 (22) 1.简单朴素的景观选择 (22) 2.绵远悠长的宗教情怀 (24) 三、“藏地故乡三部曲”悠远的哲思意象 (27) (一)嘛呢石:静默藏地的隐喻 (27) (二)智美更登:追寻中的迷失与释怀 (30) (三)老狗:生死轮回的现实映射 (30) 四、万玛才旦电影追思中的心路历程 (33) (一)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焦虑 (33) V V

经典电影台词对白5(中英文对照)

41、《彗星美人》 "Fasten your seatbelts. It's going to be a bumpy night." “紧上安全带,今晚将会非常颠簸。” 42.《地狱的天使》 Would you be shocked if I changed into something more comfortable? 如果我变得温柔,你会吃惊吗? 43、《越狱》 You're telling me you're just gonna walk out of here and I'm never going to see it again. 别告诉我——就这样走出去而我却再也看不到它了。 【可以说主人翁的纹身在影片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许是世界上最美的,最有价值的纹身了,它是迈克尔逃出监狱的法宝!】 44、《绝望主妇》 I have dug myself up from dirt to afford these things, and no one is going to take them away from me! 我出身贫寒,努力工作才能买得起这些东西,没人能从我这里把这些夺走! 45、《向左走,向右走》

They're both convinced that a sudden passion joined them. Such certainty is beautiful, but uncertainty is more beautiful still. 他们彼此深信 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 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 但变幻无常更为美。 46、《偷天陷阱》 Believe me, I was prepared for everything, except you 相信我,一切就绪,只差你! 47、《这个杀手不太冷》 No women, No kids. 不杀女人和孩子。 【体现专业杀手的敬业原则】

少数民族电影汇总

草原少年托雷心怀执拗的快马冠军的梦想,骑着放羊马前往草原深处寻找最传奇的乌亚骑(训练赛马的人)。放羊马巴图一路保护小主人,在最后的比赛中,为小主人的梦想血洒赛场。

长调歌唱家其其格来京发展,她原来当兽医的丈夫巴图只能去一个骑马俱乐部工作,某天俱乐部买进一匹罕见的蒙古马,巴图执意买下,欲放归自然,而与其其格产生冲突,巴图出门突遇车祸。丧夫之痛,让其其格在演出时突然失声。买下那匹蒙古马后,她独自驾车回到草原,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额吉百般劝解,却不能使其其格从悲痛中走出。此时,额吉家的母驼死去,驼羔没有奶吃,已经奄奄一息。为救驼羔,额吉和其其格决定去找一只母驼来作它的妈妈。村长把母驼送给额吉,母驼却不肯喂驼羔奶,额吉唱起长调。歌声中,母驼渐渐放松,驼羔眼看就能吃到奶水了,此时的额吉已经没有了唱歌的力气,其其格接着唱了起来,她惊讶的发现,自己又能唱长调 影《无枪》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卫星频道出品、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北京三鸿门文化联合摄制。该片由张欣执导、主演周波,以纪实手法生动刻画了一名常年工作在西藏牧区,与当地牧民有着深厚感情的老警察的坚守和毅力,不畏牺牲与犯罪分子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将罪犯正法。

该片讲述了贵州毕节卖羊肉串的维吾尔族退伍军人阿里木资助失学儿童的故事。 影片由两个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海南中部的一个黎族村寨。小丹梅是村寨里公认的“百灵鸟”,黎歌唱得好,人也长得漂亮。阿东是丹梅从小青梅竹马的男朋友,两人原本约好一起去广州打工,但就在两人准备出发前的不久,市里的民族歌舞团突然来到村寨里挑选“黎歌”歌手,丹梅面临着爱情和理想的抉择……

浅析影视电影

浅析影视电影《塔洛》的文化现象 《塔洛》从主题到叙事策略,显示了导演万玛才旦尝试改变他以往电影过于小众的努力。他一面不放弃对民族身份的追索,另一面又聚焦于更为普遍性的“现代人”境遇,以青海藏区牧羊人在城里的短暂经历表达对现代人身份认同的犹疑和弃绝姿态。主人公塔洛到乡里派出所办身份证的过程,成了他文化意义上追索“身份”的隐喻。塔洛一进入县城,立即陷入了现代城市为他预备的各种社会控制及陷阱。 他看起来像一个现代社会的“化外之民”,对“闯入”城市后的遭际毫无准备。 当下中国自东向西的级差式的发展让西部县城还处于发展的迟滞阶段,但资本消费之风已经浸染了这些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滞后发展现状为剧中对现代性一无所知的主人公形象提供了现实依据。叙事的主体便是在“乡巴佬城里受骗”的框架里展开,关于城市、现代的险恶和诱惑徐徐道来。主人公原有的自我身份意识在城市里坍塌陷落,在经历了对现代人身份的向往和受辱、失望、抗拒的整个心路历程之后,主人公最终开始思考“我是谁”这个古老又现代的命题。 这是一个普世性的命题,尤其是在当代资本制度深陷泥淖、失去光环之后,当中国农村社会急速城市化造成人心浇漓,都市时尚人群开始追求“逆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文化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时候,这样的命题似乎具有现实警示意义,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城市化是一个强势话语,在县城照相馆的背景板上,依据文化的亲缘关系,反讽性地随意变更为拉萨、北京和纽约的图景,显示在中国类似的小县城里,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主人公的命名过程便是进入现代性的开始。在传统社会中,名字也是有社会性的,通过传统社区的家庭、宗族约束个人的言行,实施社会控制。影片的主人公因为是孤儿,家庭宗族的空缺造就了他社会化认知程度低下,他的本名逐渐被人忘记,只有绰号。但在现代社会中,人名是社会控制和管理机制的重要符号,主人公被重新冠名即是现代社会对他重新实施控制的开始,此后在城里遭受的一切都具有了现代社会控制的象征意义。作者铺陈了现代性的种种身体控制术,身份叙事从“身体叙事”着手展开,起初是照相,此后的换装、洗头、理发、取下护身符,直到最后剪去小辫子、手持炮仗自残等一系列过程,都夸大地表现为主人公身体被固定后遭到

《撞死了一只羊》的叙事策略与文化内涵

万玛才旦作为一位藏族导演,一直致力于纯西藏电影的创作,力求在电影中摆脱“他者”的猎奇与想象,以自我言说的方式完成对西藏文化的思考和对藏民族的真实再现。电影《撞死了一只羊》由王家卫担任监制,万玛才旦担任编剧兼导演,这部作品改编自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和万玛才旦的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该作品以个人化叙事的方式、形式主义的影像风格挖掘人物内心情感,较之于万玛才旦导演以往的作品呈现出叙事与影像的不同风格,但在藏族空间性方面却又保持了一贯的视听感受,呈现出万玛才旦导演作品中藏族的空间质感和人物形象作为重要叙事元素的存在性,借由隐喻的视角完成个体现实境遇和精神境况的询唤。 一、时空处理的写意性 电影开端延续了万玛才旦以往影片的创作风格,以长镜头的方式静静凝视着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的青藏线特殊地域。4:3古典画幅的使用不再将西藏视为浓墨重彩的风景画,而以更为真实的视角强化纵向构图,呈现出藏区的粗糙,回归到生活本真的“原生态”,完成西藏地域文化具体表象的再现。而这种原生态不局限于场景的塑造,电影开端字幕“康巴藏人有个传统,就是有仇必报;若有仇不报,就是一种耻辱”,指向了影片复仇的主题,渗透出人物行为的“原生态”。复仇主题是戏剧性结构冲突建立常用的母题,而在该作品中创作者以写意化的电影语言着眼于人物心理,淡化外在矛盾,利用边缘构图、抽象画面表现个体的现实境遇,强化人物的精神危机、原始欲望驱动。 开篇的纪实性风格在司机金巴撞死了一只羊后开始转向明显的写意性味道。贝拉·巴拉兹在提到形式主义风格影片的缺陷时曾说过,“现实的原来面貌在这里被支解成纯粹的现象,并被降低为单纯的视觉印象,表现赤裸裸的事实的影片,最后必然成为最不真实和最抽象的‘绝对’影片。因为现实中的任何一个物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系列事件和因果关系中的各个环节,所以它一旦被孤立起来,往往就与现实断绝了联系,不能再跟现实中的其他事物互为补充和互相解释,结果便显得不真实了。”①“不真实”和“抽象”的“绝对”影片在这部作品中因为特殊的地域环境设置与宗教元素的植入反而有了其独特韵味。万玛才旦在影片的创作中具有明显的美学意识和美学追求,以西藏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作为观察和思考的空间,折射出小人物的精神生态。被撞死的羊作为司机金巴反向心理透视的物化象征让观众看到了信仰缺失背后的另一重形象—— —杀手金巴。 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了他的“空间三元辩证法”的空间生产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列斐伏尔认为同时存在着三种空间,即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②。其中物质空间也称空间的实践,是指被感知的空间;精神空间也称空间的表征,是指通过精神性的活动被构想出来的空间;社会空间也称再现性空间,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亲历性的、包含众多积极因素的“真理空间”③。在原著小说《杀手》中,康巴茶馆中只有司机和老板娘两个人物,而在影片中创作者融入了众多背景人物。背景人物的设置并非只是为了丰富社会空间表现,更多是为了完成两个时空的对比性处理效果。按照一般现实逻辑,司机金巴处于现实时空,而杀手金巴处于过去时空,影片以彩色和黑白画面表现了两种时空效果。但在不同的时空中,背景人物的存在与交谈却具有非现实的一致性,而画外音乐元素的处理呈现出了差异性,当司机金巴出现时音乐为藏语歌曲,杀手金巴出现时为低沉的诵经声。黑白时空像是司机金巴隐喻性的心理空间再现,空间的同一性和人物行为的相对性构成相互指代的关系。创作者借用双重时空对照性呈现使得小茶馆变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的糅合体,使得人物非逻辑性的心理空间在写意化的处理中有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达成三元空间在特定场景与人物逻辑上的影像化处理,在感知空间、表征空间和真理空间的完美统一性上导演试图达成叙事美学上新的平衡与风格,这也是万玛才旦导演在艺术追求上的新尝试。而这种尝试又结合西藏特有的地域及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写意性时空,使得《撞死一只羊》的视听语言与视听结构建构出形而上的美学意蕴。 二、美学追求的平衡感 万玛才旦的电影中总是有着一种平衡感,《静静的嘛呢石》中老人的死与婴儿的生;《寻找智美更登》中的滔滔不绝与沉默不语;《老狗》中唯利是图的商人与视狗为亲人的老人;《塔洛》中的重于泰山与轻如鸿毛;《撞死了一只羊》中的复仇与救赎。 在《撞死了一只羊》中,影片中的平衡感体现在多个方面,呈现出古典美学意蕴。电影中当司机和杀手两人相遇,司机问杀手叫什么名字时,杀手回答“金巴”,此时的画面构图呈现出司机和杀手的脸一人一半,采用对称式构图模式,画面前景是活佛的照片,而画面的后景透过后车窗是被撞死的羊。两个同名金巴的人似乎在此刻融为一个主体,同时也强化出了两个人物冥冥之中的相关性。 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一个粗犷一个羸弱,他们代表 了 视听解读 《撞死了一只羊》的叙事策略与文化内涵 阴贾倩 摘要:万玛才旦导演一直致力于纯西藏导演的创作,以自我言说的方式完成对藏文化的思考和对藏民族的真实再现。《撞死了一只羊》中创作者以写意性的影像风格处理折射出人物的精神生态,两个人物形象金巴的设置在叙事与美学上的均衡与互文是导演在创作中极力追求与表达的另一种美学思辨。影片采用写意性的情感策略,在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中将影像与观众的情感诉求联系在一起,从而完成影片叙事认同与个人情感追求的有效对接,具有心灵疗愈的效果。 关键词:万玛才旦;《撞死了一只羊》;写意时空;平衡美学 127 视听2019.1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