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8.1生态因素

8.1生态因素

8.1生态因素
8.1生态因素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态因素(一课时)

科组:高二生物组审核:高中生物组编写:张铃

目标:1、生态因素的概念及分类(C:记)。

2、非生物因素(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C:理解)。

3、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C:记)。

4、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C:理解)。

重点: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

2、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难点:1、互利共生和寄生的区别。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关链接: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第三章有关新陈代谢的知识做基础

1)新陈代谢(定义):

2)酶的特性:①

环节一知识梳理

生态因素是指。其包括

和。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了全球性的、、、和五大危机。

一、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等对生物的影响。

1、光:

1)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来源。

2)决定植物的与,例

如:。

3)影响动物的体色、视觉、繁殖、、等,例

如:。

2、温度:

1)影响生物的。

2)对生物的有着重要影响

3)影响生物的生长和。

3、水:

1)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生物。

2)一年中和,是决定陆生生物。

二、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就是指周围环境中的其它生物,包括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和两种。

1、: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生物在种内关系上,既有种内互助,

也有种内斗争.

(1):群体生活的动物有共同哺育幼仔,共同觅食,共同御敌等活动.

如蜜蜂蜇人时会释放出一种外激素,引来其他的蜜蜂群起而攻;棉蚜虫受到瓢虫捕时,会释放一种报警信息激素,以警告其他蚜虫:白蚁在大雨来临前,一起觅食;狼群,

以及其他的一些群居的高等动物,也会互相帮助.

(2):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等,有时也会发生斗争.

如成鱼捕食幼鱼;蝌蚪密度过大的池塘里,蝌蚪肠道会排出毒素等;农田里的相邻的植株之间会发生对阳光,水分和养料的争夺等等.

2、: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1)互利共生:

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地衣中的藻类和菌体之间,人体内的有些细菌与人之间,都属于互利共生.

(2)寄生:

(在生物界中非常普遍).

常见的寄生类型有:①体内寄生,如蛔虫,血吸虫,小麦线虫,猪肉绦虫等.

②体表寄生,如虱子,跳蚤以及体藓等.

③体外寄生,如蚊子等等.

(3):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如水稻和稻田中的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小家鼠和褐家鼠争夺居住空间和食物等等.

竞争的结果是:竞争能力强的一方生存下来,而弱的一方则遭到淘汰.

(4):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如兔以草为食,狼以兔为食,等等.

▲比较种内斗争和竞争之间的区别:

(如大鲈鱼吃小鲈鱼即为种内斗争,而鲈鱼与其他鱼类间因争夺食物,栖息场所等

发生的斗争即为竞争。)

▲比较捕食与寄生的区别:

(捕食中会使被捕食者致死或致残,而寄生中的寄主则是致病。)

▲互利共生和寄生的区别:

三、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某种生物能够在一个地区长期生存繁衍,是由该地区的光照,温度,水分,气候以及其他生物等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

因而表现出对生物的综合作用.

这些生态因素虽然对生物都有着影响,但是在程度上是有差别的,其中往往有一种或两种生态因素对某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对决定生物的生态类型起主导作用,这样的生态因素称为,也叫关键因素。

如深海里往往没有植物,其关键因素是没有阳光;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其关键因素是没有水分等等。

总之,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环节二巩固练习

1、在制作泡菜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滋生;当乳酸积累达到一定浓度后,又会抑制同种个体的繁殖。对上述现象合理解释是()

A、先是种间竞争,后是种内斗争

B、先是种内互助,后是种间竞争

C、先是种间竞争,后是种内互助

D、先是种内互助,后是种间互助

2、有一种太阳鱼遇到自己的卵或幼鱼,也将他们吃掉,这种现象属于()

A、捕食

B、互利共生

C、种内斗争

D、种间竞争

3、小麦灌浆时期阴雨连绵的天气会造成小麦减产,其主要原因是()

A、日照少

B、温度低

C、水分多

D、湿度大

4、在生态因素的非生物因素中,对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起决定作用的是()

A、水

B、温度

C、阳光

D、土壤

5、以下是一些生物之间关系的叙述,请认真阅读后回答:

(1)当蜜蜂蜇人时,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是其他蜜蜂一起向人攻击,蜜蜂之间的关系是。

(2)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一种厌氧型的多鞭毛虫,这种原生动物能分泌水解纤维素的酶,用来消化白蚁的食物——木纤维,把它分解成果糖供白蚁利用,白蚁与多鞭毛虫间的关系在生物学上称为。

(3)用藻类把近缘水蚤饲养在一起。在开始时的三周左右时间内,两种水蚤的数量都有所增加,但后来有一种水蚤正常生长,另一种水蚤逐渐被排除。两种水蚤间的关系是。

导练194页A组第6、11题。

(整理)高中地理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

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资源匮乏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 现状:森林覆盖率低(18.21%),人均占有量少 (0.13公顷)(9.47立方米)所以中国是一个少林国家 世界其它国家森林覆盖率情况: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 瑞典54%, 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罗斯、中非和东南亚。这4个地区占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罗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刚果为最,4国拥有全球40%的森林。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盖率为28%,北美洲为34%,南美洲和欧洲均为30%左右,亚洲为15%,太平洋地区为10%,非洲仅6%。 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4%,森林覆盖率达到44%。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是南美的圭亚那,达到97%;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是非洲的埃及,仅十万分之一;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是法国。

地区分布不均,三大林区较丰富,华北、西北较少 台湾省森林覆盖率为全国最高,达70%。森林覆盖率超过30%的有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黑龙江、湖南、吉林等6省,超过20%的有广东、辽宁、云南、广西、陕西、湖北等6省、区,超过10%的有贵州、安徽、四川、内蒙古等,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多在10%以下,新疆、青海不足1%。 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

原始森林锐减,森林总体质量下降 目前原始林主要分布在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前者以耐寒的针叶林为主,兼有阔叶树种,属于密林地,所以树木都争着往上长,树型挺拔高大,有的高达三十多米,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东北林区的木材蓄积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之一。西南林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和西藏三省区交界处的横断山区,及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等地区。这里山高谷深,垂直差异大,树种特别丰富。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热带经济林、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和针叶林。并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木等。 人工林保存面积大,但单位蓄积量低 人工林面积最大的是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属

生物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1、在“草→兔→红弧→狼”这条食物链中,红狐所属的消费者类别及所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 A.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B.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C.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D.三级清费者,第二营养级 2、右图所示的各成分共同构成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个体 3、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 的叙述,错误的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匀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5、右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有五条食物链 B.庚与己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C.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D.甲为次级消费者 6、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 A.称为初级消费者 B.属于第二营养级 C.只能获得植食性动物同化的少部分能量 D.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7、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 B.该系统中黄雀是第四营养级、三级消费者

D .该图中蝉鸣叫的现象是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 8、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包括 A .食物链和食物网 B .能量流动 C .物质循环 D .信息传递 9、调查得知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以a 、b 、c 、d 表示)经测定,一年中流经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分别为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是 A .a B .b C .c D .d 10、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以a 、b 、c 、d 表示。一年内输入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渠道是d→a→b→c 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照射在d 上的太阳能 C .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1.3% D .a 营养级所摄取食物中的能量不等于流入a 营养级的能量 11、农民在农田里除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调整 A .作物和杂草间的关系 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 D .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 12、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系统中草食昆虫属于初级消费者 B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C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 D .该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是太阳能 13、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学好初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生物科学的特点,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篇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

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 1、温度因子与生物生长 2、温度因子与生物发育 温度与生物发育有着重要联系。如某些植物一定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如果过不了这关就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温度与生物发育有一个普遍规律——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是从变温动物开始研究总结出来的规律。 K=N(T-T0) 主要应用于植物和变温动物。 温度是一个变化较大的生态因子,因此生物要适应温度的变化,必须自行改变。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我们改变不了环境,那么就必须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1、变温的生物适应 1.1生物的地理分布 决定某种生物地理分布区的因子,绝不仅仅是温度因子的作用,但是温度因子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温度制约着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经过长时间的优胜劣汰,能够生存在某一区域的生物就是能适应该环境的具有该区域气候特点的生物。 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是影响分布的重要指标。因此一般介绍一个地域的气候状况,就会测试这几个指标。例如哈尔滨(年平均气温3.5℃、1月平均气温约-22℃、7月的平均气温约21℃),三亚(年均气温23.8℃,月最高气温25℃-36℃,月最低气温在10℃以上),从这个指标我们大概能推断他们各自处于哪个地域。 人们就是通过这三个指标来划分植被的气候类型。如热带植被类型:热带雨林、季风林、稀树草原、红树林。亚热带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下形成,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植被类型:夏绿阔叶林(一年有4-6个月的温暖生长季节,3-4个月的冬季)影响生物分布的指标很重要,但是极端温度是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条件。如椰子、橡胶、可可、罂粟只能分布在热带,这是受到低温的限制;而苹果和某些品种的梨不能在热带地区栽培,这是受到高温的限制。动物也不例外,大象不会分布到寒冷的地方,因为它受到低温的限制,并且皮肤上没有长毛,没有御寒能力;而北极熊也不会分布到热带去,因为它受到高温的限制,北极熊长有很多毛,有保暖作用,并且汗腺也不发达,如果贸然把北极熊移到热带生活,必然会导致它无法散热而热死。 规律:一般来说,温暖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寒冷的地区生物种类较少。 1.2气候节律 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节律性的变化,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如大多数植物在春天到来时开始发芽,随着温度上升,开花,枝叶茂盛,秋天结果,冬天落叶休眠。动物也不例外,由于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等的适应,导致动物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呈周期性变化,如活动与休眠、定居与迁移、繁殖期与性腺静止期。 2 极端温度的生物适应 2.1休眠休眠是生物潜伏、蛰(zhe)伏或不活动状态,是地域不理环境的一种

生态学主要研究法

第7章生态学主要研究方法 7.1 个体生态 7.2 种群生态 7.3 群落生态 7.4 生态系统 7.5 景观生态 7.1 个体生态研究方法 生态因子对个体的影响及个体的生态适应 ?测定各种生态因子作用下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繁殖等方面的影响 7.1.1 常用测定指标 测定指标主要是: ?生长量(高、径、花枝、果枝) ?物候期 ?光合、蒸腾 ?酶及其他生化产物含量 7.1.2 仪器设备 生长观测用常规方法 生理指标常用光合系统,可以测定植物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 生化指标采用实验室常规方法,首选国际通用方法,其次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7.1.3 试验设计方法 主要采用实验室测定和场地盆栽的形式进行,少数采用野外直接测定的方法 发表的论文大多数是用折线图反映不同因素对植物个体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 鲜有进行统计学检验和分析 为什么? 试验设计的缺陷 最常见的是做组织培养,都只有一种培养基接种多少瓶,一瓶有几个外植体 最后在写论文的时候觉得需要进行方差分析,就临时将每个处理的9瓶分为三个区组,每三瓶为一区组,每区组三瓶成为重复 这是不规范的 (1)实验室和盆栽试验: 关键问题: ?处理和对照的设定 ?试验设计的重复性,包括区组和重复 每个处理盆栽几盆不叫区组 具体参照生物统计和田间试验设计 ?先将盆栽或露地幼苗分为三个区组,一般盆栽可以将幼苗分为三个大小、生长状

况无明显差异的三个区组 ?露地幼苗一般采用三块相邻的苗圃地作为三个区组,或者一块大苗圃地分为三个 部分,每一部分作为一个区组,注意区组间地形、地貌、水分、养分、生长状况应该保证无显著差异(需要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检验) ?每个区组应包含所有的处理水平,包括对照,每个处理水平作为一个小区 ?每个处理水平(小区)还必须包含若干个体(重复株数) ?重复株数的多少要根据后期指标测定的需要确定,应能保证所有指标测定,特别 要注意破坏性采样,如测定不同时期的生物量就需要整个植株采样,这样的话,每个小区重复数一定要足够多,设计的时候要考虑总共采样多少次,每次采样多少株,再加上成活率等意外影响 ?每个植株或者器官采样之后进行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每个指标的测定也 需要重复 以水分胁迫对银杏幼苗的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为例 ?如果因子少,如单一研究不同水分胁迫水平的影响,一般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 计 ?如果同时考虑水分和光胁迫的影响以及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光胁迫是否会加 重原有的水分胁迫还是减轻水分胁迫?一般需要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如果因子更多 建议采用正交试验设计 (2)野外样地或无样地法 样地法: ?可以对部分因素进行人为控制,尽量减少非试验因素的干扰 ?需要建立样地,平时需要管理 ?野外样地有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固定样地还有永久性样地和非永久性样地 ?样地可以进行长期定位研究 ?样地可以进行大树的测定 ?临时样地和非永久性样地可以进行破坏性取样和测定 ?但是永久性样地不能,只能进行非破坏性的监测指标测定 ?对于需要的破坏性采样必须在样地外的缓冲区进行 无样地法 ?简单易行 ?但是具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可能对结果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 ?研究中需要对每个样株所涉及的各种个体特征、外在环境因素(气候、土壤)及

生态因素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的 1.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 2.理解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4.理解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教学重点 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2.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教学难点 1.互利共生和寄生的区别。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录像带、投影片)、小道具模型(三叶草、有香味的花、蚂蚁、三角烧瓶、酒精灯等) 教学方法 观察、探索、论证与归纳相结合;以激发学习兴趣,鼓励竞争为导向。 教学过程 引言: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①给过敏性鼻炎患者闻花香,患者会怎样?(会立即打喷嚏) ②将水洒在含羞草的叶片上,叶片会怎样?(立即合拢) ③将蚂蚁放在三角烧瓶中加热,蚂蚁会怎样?(随着温度的升高,蚂蚁活动加剧直至死亡。) 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因此,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用屏幕显示课题及生态因素的概念、种类) 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①除光、温度和水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属于非生物因素?(答:空气、土壤……) ②影响公鸡打鸣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答:光。) 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这些生物,既有同种的,也有不同种的。因此就形成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在屏幕上打出种内、种间关系的概念及种类,并简述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用抢答的方式,判断出所播放的画面是那一种关系。)(注:a.滚动播放,直至全部找出。 b.播放的画面包括种内、种间关系,以便于区分,如可将狼与羊、兔子与草、雌螳螂在交配后吃掉雄螳螂的画面组成一组播放。 c.采用小组计分制。) 提问: ①在片中,海葵与寄居蟹的关系属互利共生,蛔虫与人的关系是寄生。虽然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它们是有区别的,你能说出它们的不同吗?(答:略。) ②为什么作物播种或栽培不能过密?(答:略。) 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 总之,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

生态因素

课时29 生态因素 一.书本知识整理 (一).非生物因素 1.人类社会的五大危机 2.生态因素的概念及种类 3. 4. 5.水:水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举例);水影响生物的分布(举例) (二).生物因素 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举例);种内斗争(举例) 2.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各项均包括概念,举例) (三).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既要综合分析各种生态因素,又要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举例) 二.思维拓展 (一).和光有关的知识 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 1.黑暗时两种植物的细胞呼吸强度不同 2.达到光补偿点(A,B)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 度不同 3.达到光饱和点(C,D)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 度不同 4.阳生植物的细胞呼吸强度大于阴生植物 5.阳生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量(ab)和总光合作用 量(ac) 6.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在群落结构中的垂直结构特点: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特点: 喜阴植物生长于树冠下,灌木和草丛生长于树冠下的间隙及有光照之处 7.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侧 (二).和水有关的知识 1.水的生理作用(结合水和自由水的生理作用) 2.水参与多种反应(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反应式) 3.水是多种反应的产物(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脱水缩合;以及这些反应的场所) 4.人体内水分的来源(食物,饮料,物质代谢)及排出途径(肾,皮肤,肺,消化道) 5.环境中水分含量对植物叶形的影响:肥厚的茎和叶;刺形的叶 (三).和温度有关的知识 温度影响植物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分布(针叶林,阔叶林,草甸)

(四).生物因素中易混淆的概念 1.种内斗争和竞争:竞争种间关系 2.种内斗争中的种内残食和捕食:捕食是种间关系 3.互利共生和寄生:前者对双方有益,后者只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 4.寄生和腐生:前者指活的生物之间的关系,后者指一种生物以其它生物的有机物 为营养来源(包括排出物,残落物,尸体等) 5.生物因素中的识图要求:参照《优化设计》P154中的“几种种间关系的比较”. 课时29跟踪训练 (一).单选题 1.若用生物方法防治棉铃虫,以下最不合适的是() A.引入与棉铃虫构成竞争关系的昆虫 B.引入与棉铃虫构成寄生关系的真菌 C.引入与棉铃虫构成捕食关系的昆虫 D.引进抗棉铃虫的棉花品种 2.以下关于光对植物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山鹿直到高山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这主要是受光照影响 B.阳生植物必须在强光下才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C.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强度相等的光照强度下,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D.人参必须在密林下层的较阴暗处才能达到最有利于生长的有机物积累程度 3.以下关于光照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阳生植物往高处生长以获得阳光,阴生植物生长于林荫下,这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 B.在不同地段,喜阴植物生长于被树冠遮住的地方,灌木草丛则生长于树冠下的间隙,这是群落 水平结构的一个特点 C.从山鹿直到高山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这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 D.光照对植物的分布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生物的繁殖活动与光照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动物在短日照条件下开始繁殖 B.动物在长日照条件下开始繁殖 C.有些植物的生殖与光照没有太多关系 D.用黑幕的结果是推迟动物的繁殖时间 5.以下有关植物与光照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阴生植物在短日照条件下才开花 B.阳生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 C.植物能趋向光照生长,这是一种趋性 D.植物能趋向光照生长,是一种应激性 6.以下正确描述温度对生物影响的事例是() A.冬季的低温能降低细胞呼吸对有机物的消耗,从而有利于猪的生长发育 B.苹果、梨不宜在寒冷地区栽种,这是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温度限制的一个事例 C.炎热干旱的夏季有些动物在淤泥之下夏眠,这主要是温度影响的结果 D.低温能够成功储藏种子,反映了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温度的影响 7.以下主要由于温度变化而发生的现象是() A.鸟类的迁徙 B.动物的换毛 C.某些鱼类的洄游 D.在晚上不见蝴蝶飞舞 8.以下肯定不是寄生关系的是()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 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3.生物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特殊、遗传、生理、生态及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4.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 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 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 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酸雨:PH值小于5.65的降水。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什么是生物的协同进化?举例说明。 生物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公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因此,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在很多情况下,两个或更多物种的单独进化常常互相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coadapted system)。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四节生态系统(1) 班级姓名学号 一、课前预习 1、在一定地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举几个例子、 、。 二、基础与巩固 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整个池塘B.池塘里全部鱼C.池塘里全部植物D.校园里全部生物 3、下列不能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A 、一片草原B、一群牛C、一片森林D、一条河 4、2000年我国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员的调查对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应该属

于()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 5、沙漠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差别很大,形成这种差别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空气B、温度 C、阳光 D、水分 6、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植物 B、动物 C、食肉动物 D、微生物 7、下列叙述中,一定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只烧杯和其中的半杯水(无动植物) B、一口枯井 C、一棵橘树及生长其上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 D、一块水稻田 8、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海洋中的动物大都能在水中运动B、深海中的鱼类常常眼睛退化 C.地球上全部海洋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 D. 海 洋 中 的 动 物 种 类 很 多9.善于挖洞的或能快速奔跑的动物一般生活在哪一个生态系统中() 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10、在一座小山上,生长着许多草、树、鸟、昆虫、蛇等生物,他们与其生存环境组成了一个()A生态系统 B 生物群落 C 生态因素 D 生物种群 11、一个充满生机的鱼缸构成了一个() A 种群B群落 C 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 12、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 三、拓展与提高 13.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与空气和氧气反应,现象如下表所示:

植物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因子

植物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因子 植物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湿度、光照、水分、土壤、大气以及生 物因子等。影响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方面就是“环境的六因子,,即土、水、肥、光、温、风。在自然界,各种环境条件是相互影响并综合作用于植物体的。花卉之所以能呈现万紫千红的色彩,与花卉生长的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温度、水分和光照。如荷花,因其喜高温,只有在炎热的天,花朵的色彩才格外艳丽。相反,有些花卉对高温敏感,不但花量减少,花色也变得黯淡,甚至会间有杂色,如金鱼草、三色荃等。其次,水分的多少也会影响到开花成色。另外,多 数花卉对光照要求比较高,喜在阳光充足时开花,由于不同花卉对光的吸收、 反射不同,就会产生十分繁多的色彩。 水分以气体状态由植物体的表面散发到外界的过程,叫燕腾作用。植物的蒸 腾作用和物理学中的燕发作用是有区别的,燕发作用仅是简单的物理过程;而燕腾作用和植物的各种生命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受植物生命活动所调节 的生理过程。叶片的蒸腾作用,有气孔的蒸腾和角质层的燕脚两种方式。其中,以气孔燕腾为主。具有厚的角质层的叶片燕腾较小,薄的较大。另外,通过茎、枝上的皮孔也可以燕腾,但皮孔燕腾非常微小。 在冬季,叶子脱落后,根系吸水很少时,皮孔蒸腾变得较为重要,会引起一 些树木的干早。因此树木在移栽时,常将树干及枝条用草绳缠扎,就是为了减 少气孔蒸腾,提高移栽树木的成活率。蒸腾作用会使植物散失大最的水分,而 当水分供应不足时,常常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植物于死。 但事实上,燕腾作用对植物生命活动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燕腾作用是植 物水分愉导的动力。高大的植物,仅靠根压是无法维持水分代谢平衡的,必须 有蒸腾所形成的强人拉力才能使水分大童吸收或迅速上升。燕腾能促进植物体 对矿质元家的吸收与传导,使溶于水的盐类迅速地分布到植物的各部位去。蒸 腾作用能降低叶片温度。绿色梢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要吸收大份的日光能, 其中大部分转变为热能。 另外,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也会产生大量的热能,这些都能使植物体的温 度增高。植物体的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影响到其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蒸腾作用 因水分汽化需耍消耗很多热能,因此可降低叶片的温度,使叶片不致在烈日下 灼伤。光合作用,是植物体中叶绿家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有机物,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里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在地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规模非常之大,它成为生物体内所有物质代谢 和能最代谢的基础,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都具有重大意义。 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有机物的主 要来源。据测定和推算,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能制造1000多亿吨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不仅用以构造植物体本身,而且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人类或动物界 的食物,也可用作工业原料。光合作用将光能贮藏在有机物中植物通过光合作 用把太阳投射到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太阳能转变为贮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为 一切非自养生物包括动物、非绿色植物、细菌、真菌等提供生活必需的能源。

教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一、概念解析 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有机结合,而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的,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使得它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度的。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不同的,这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个知识体系。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本节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名词。而生态系统又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四、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技能目标: (1)能将前面所学概念与本节概念联系起来; (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六、教学难点: 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七、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相结合 八、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要求,为使学生能深层次理解概念,并会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特作如下设计。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旧知回顾: 1、"生物的生活环境

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

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动物)、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注意: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将动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许多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6.起点:从开始。渠道:沿依次传递。去处: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为。 8.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的利用。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 9.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所以又叫。 10.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1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1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13.信息传递的作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 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备注: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1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2013年高考研讨)(原创+改编)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各图所示的某些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上图A中,共有条食物链,若由于某种原因蛇突然全部死亡,则短期鹰的数量将。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2)上图B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千克。 (3)上图C中,假设在每种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从来源不同的途径获得的能量相等,则草中含900kg的生物量,最多能使鹰增重 kg。 (4)上图C中,假设每种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来源比例不知道,每种较低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比例也不知道,要使鹰增重1kg,则至少需要消耗草 kg。(5)上图D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提供给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答案: (1)8 增加植物→鼠→猫头鹰 (2)3250 (3)4 (4)25 (5)25A/(5-4x) 2013年一模 28题(16分)研究发现,某污染重的甲基汞(有机汞)的毒性远高于无机汞。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中,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功能。图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结构。目前人们依据的理论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2)甲基汞通过富集而危害人体神经系统。研究发现,在甲基汞的作用下突触间隙会持续存在较多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同时发现甲基汞高度亲脂,又能与蛋白质结合,请推测乙酰胆碱增多的可能原因是 。 (3)底泥中存在与B类细菌类似作用的真菌,这类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浮游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除流向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外。其去向还有。 (4)根据题干信息,请提出一种有效降低水体汞污染危害的思路: 。 答案:(1)净化水体空间(垂直和水平)(生物)群落演替(2)食物链甲基汞导致突触前膜释放过多的神经递质(也可以从影响酶的活性角度回答,也可从影响载体蛋白的角度回答) (3)分解者分解者和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种植能大量吸收贡的植物,再从这些植物中回收汞(在贡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一定量的B类细菌,或在汞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分解甲基汞的真菌)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影响花卉生长的环境因子

三、影响花卉生长的环境因子(因素) 温度 (气温、地温) (一)温度(气温,下同)三基点:花卉植物在温度降到某一低温或超过某一高温时停止生长的温度点和在它们的范围内生长发育最好的温度区间的温度。 花卉种类不同、原产地气候不同,温度三基点也不同,一般生长温度范围是0℃--35℃,最适温度范围因花卉种类而不同。 1、按照耐寒力不同,花卉植物分为:耐寒性花卉、半耐寒性花卉、

不耐寒性花卉三类。 耐寒性花卉:原产寒带或温带,抗寒力强,能耐0℃以下低温的花卉。如:风铃草、石竹、菊花、蜀葵、玉簪、萱草、荷兰菊、射干等二年生花卉和宿根花卉。 半耐寒性花卉:原产温带较暖和的地方,耐寒力较强,可耐0℃左右低温的花卉。如:金盏菊、金鱼草、三色堇等二年生花卉中一部分。不耐寒性花卉:原产热带或亚热带,不能忍受0℃以下低温,至少保证5℃的花卉。如:茑萝、仙人掌和露地一年生花卉及温室花卉。2007-04-20 2、寒害:低温对植物的危害。分冷害和冻害两类。 冷害:指0℃以上的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典型表现:叶片表面出现斑点、变色及坏死、芽枯、萎蔫。 冻害:指0℃以下(冰点)的低温使植物体内结冰,对植物产生的伤害。一种是细胞间结冰、一种是细胞内结冰。典型表现:死亡。 3、春化作用:植物发育的某一阶段,特别是发芽后不久,由于受到低温的影响,花芽形成被促进的现象。 三色堇、金盏菊、雏菊等二年生和早春开花的多年生花卉等,需要0-10℃以下,经过30-70天通过春化作用; 半支莲、凤仙花、大花牵牛等一年生或秋季开花的多年生花卉,要5-12℃,经过5-15天通过春化作用。 春化作用一般在营养期进行(香豌豆在种子萌动后就开始进行) 油菜、甘蓝、花菜等要求秋播,有一定营养体大小,才能安全、达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019年3月20日 (考试总分:9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共计 40 分) 1、(4分)研究人员在甲地块中仅种植玉米一种作物,在乙地块中混种了玉米和矮绿豆,两块农田中均有玉米螟等害虫以及食虫鸟等害虫天敌。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食虫鸟所同化的能量,除未利用的能量外,其余的能量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甲、乙两地块中玉米的种群密度差别不大,但是乙地块中玉米螟的密度远小于甲地块,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次解释农田除虫和去除杂草的意义,以及玉米、矮绿豆混种的意义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4分)科学家在密执安荒地对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一年的能量流动分析(如下图,单位:J·hm-2·a-1),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食物链中包含生态系统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碳元素在此食物链中主要以_____________ __形式存在,与能量流动相比,碳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食物链体现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田鼠通过视觉躲避鼬,鼬也以此追捕田鼠,鼬和田鼠的活动对彼此都是一种___________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交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作用。 (3)田鼠流向鼬的能量传递率是__________。图中50.3 x 106 J·hm-2·a-1中包括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会通过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消散掉。 3、(4分)大闸蟹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甲壳类,因其味道鲜美而被大量养殖。如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据图分析: (1)湖泊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_____________。 (2)湖泊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除了图中的能量流动外,还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两大功能。 (3)图中c代表大闸蟹的__________能,f代表大闸蟹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则d代表大闸蟹用于_______________的能量。(4)大闸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宜的水温起了重要作用。温度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信息,信息的类型除了此类型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I.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中的增长。 (2)B曲线呈“S”型的原因是自然界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有限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______趋势(填上升或下降),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_____________ (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为什么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__ _______________。对此,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鼠害的原则是___________。 II.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 __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 (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5、(4分)如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存在明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 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需要植物的能量是________kJ。 (3)图乙中A、C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表示图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因素

探索矿业环境治理恢复的经济管理手段 摘要:解决矿业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问题仅靠实施技术手段是很难解决好的,本文从环境恢复保证基金展开,并围绕影响评估报告与环境恢复保证基金、财税制度与绿色融资渠道、环境的可持续评价与环境绩效审计三个视点,探讨运用多种经济管理手段配合,以达到矿业生态、环境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的 关键词:矿业、环境恢复保证金、绿色金融、环境绩效审计 引言 矿业多因矿区、矿业企业的存在而发展起来的,从生态与环境系统看,矿区与矿城基本范围是一致的,具有一体性;矿业的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离不开对矿区及开矿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治理。目前我国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在技术和方法上日趋进步,却由于资金、效益问题使具体实施困难较大。因此本文探索矿业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经济管理手段,只有将技术手段与经济管理手段配合才能使矿城、矿区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得以顺利进行。 一、矿业环境与生态的破坏及其治理技术 通常由于采矿将引发整个矿区生态系统结构缺损、功能失调的极度退化,固体废弃物、重金属、二氧化硫、粉尘、污水给土地、植被、水体水质、大气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露天开采导致数倍于开采区的生态环境巨变:形成巨大的露天矿坑与上百米高的排土场,也切断了地下水的通路;而地下开采,引发地表塌陷不仅毁坏耕地,还使城市的建筑物、电力、道路等遭到破坏,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国际上对于这类采矿后的生态与环境恢复、重建的研究与实践自上个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并由此推动了“恢复生态学”的诞生;我国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进步较大,“八·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曾立项推动了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和土地复垦工作;“九·五”期间继续立项支持该项工作。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矿城、矿区的环境治理、生态恢复、保护问题的技术、方法研究主要有:1)土地复垦技术,包括:矿区废弃地的工程复垦技术、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生物复垦技术等;2)矿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技术,包括:垃圾污泥利用技术、矸石无害化处理技术、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等;3)选矿厂的清洁生产及其清洁生产审计。应该说上述技术方法、手段已经日趋深入、细致。然而这些技术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却并非顺利,与国际上相比较,我国的矿城、矿区生态环境整治相差甚远。由于缺乏经济政策手段的支持,因资金与效益的原因,使整个采矿区及周边生态系统的恢复半途终止或被搁置。 因此,必须配合相应的经济管理手段为矿业的生态恢复、环境治理铺平道路,其中环境恢复保证金是国内外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各国环境恢复保证基金现状 (一)美国。美国是最早实行复垦保证金的国家,形式多样:以复垦履约担保和不可撤销信用证的使用最为广泛;信托基金和契据或各种形式的现金和存款也是比较易于接受的资金担保形式,这些资金担保形式可靠性高、变现力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