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学通论

管理学通论

管理学通论
管理学通论

《管理学通论》学习材料

(张中华主编《管理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一篇

第一章管理导论

[学习目的与重点]理解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的含义,了解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明确管理的性质、职能和管理环境对管理活动产生的影响,认识管理学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本章的重点是管理及管理学的概念、管理的性质、职能、管理者的技能及管理学的特征等内容。

一、管理的产生、发展与对象

1、管理的定义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四层含义: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过程。管理是任何组织都不可或缺的,但决不是独立存在的。管理不具有自己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进行管理,而只能使管理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特定条件。

2、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懂得管理的作用,掌握管理的本领,享受管理的好处,可以说由来已久。人类社会自从开始群居群猎时起,就知道“合群”抵御危险、征服自然,这种“合群”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的作用。“合群”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

可以说,有人类就有组织。组织需要合作、协作或协调,这样管理就应运而生了。人类对于管理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组织规模的不断壮大而日益明显的。

3、管理的对象

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二、管理的性质、职能与方法

1、管理的性质

自然属性:指管理是人类所有共同劳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必要手段。

社会属性:指管理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是维护和巩固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手段。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2、管理职能

①基本职能

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和维护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②具体职能

综合各家,可概括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组织不能漫无目的地行动,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这个目的一般以一个或一组目标来表示),因此就得有人来规定组织要实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这就是管理的计划职能。

组织:管理的组织职能决定组织要开展的活动是什么,这些活动如何分类组合,由哪些职位和部门来承担这些工作活动,谁向谁汇报工作以及各种决策应放在哪一层次上制定,等等。组织职能或组织工作的结果就形成各种正式组织文件,如职务说明书、组织图等。

领导: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力资源同其他资源有机结合而成的,人是组织活动中惟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管理的领导职能包括激励下属,指导和指挥他们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等。

控制:为了确保组织目标及为此制定的行动和指挥员工们付诸行动,最后是控制整个局面,使之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这四个步骤便构成了管理工作的不断反复进行的循环过程,如图示。

在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工作循环中,贯穿全过程的有决策和创新这两项新近得到重视的职能。这两项职能严格地说并不是独立的管理职能,而是从原有四个基本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的,是对原有四个职能的某些方面共同内容的专门强调。如图外围的椭圆框所示,决策和创新各自都渗透于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中,而且彼此之间也相互渗透,如决策方案的拟定需要有创新的思想,而创新方案的选择就是一种决策。

3、管理的基本方法

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制方法、教育方法。

三、管理者

1、管理者的定义及分类

管理者在相当程度上就是领导他人的人。

①高层管理者

对整个组织负全面管理责任的人。

②中层管理者

处于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中间层次的管理人员。

③基层管理人员,亦称第一线管理者,他们处于作业人员之上的组织层次中,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2、管理者的技能

①技术技能,就是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如果是生产车间主任,就要熟悉各种机械的性能、使用方法、操作程序,各种材料的用途、加工工序,各种成品或半成品的指标要求等。

②人际技能,就是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和诱导组织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

③概念技能,就是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管理者能够快速、敏捷地从混乱而复杂的动态情况中辨别出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抓住问题的起因和实质,预测问题发展下去会产生什么影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解决问题,这种措施实施以后会出现什么后果。

3、管理者的时间分布

①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时间分布

②成功管理者与有效管理者的时间分布

四、管理环境

1、管理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环境是指对组织绩效起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机构或力量。

①按对管理的影响程度划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一般环境,亦称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所有企业或其他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经济和技术的、政治和法律的、社会和文化的、自然环境等各方面要素。一般环境的影响常常是广泛的,可能影响到处于其中的所有组织,而不一定仅影响某特定的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般环境是特定组织的管理者所无法影响和控制的。

具体环境,亦称微观环境或任务环境。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那些环境要素,包括竞争对手、顾客、资源供应者、政府管理部门、工会、新闻传播媒介和公众压力集团等。

②按环境要素分为简单环境和复杂环境。

按环境要素的变动性分为稳定环境和动态环境。

2、管理环境分析

①环境的稳定性分析;②机会与风险分析;③环境的竞争性分析。

五、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特征(见下章)

1、管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3、管理学的特征

思考和练习:

1、如何理解管理的概念及其内涵?

2、管理经历了什么样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管理的性质如何?

4、管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各方法有何特点?

5、管理者有哪些类型?管理者的技能及其结构如何?管理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6、管理环境有哪些类型?为什么要研究管理环境?

7、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管理学有何特征?

第二章管理思想演进

[学习目的与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系统认识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较全面、系统、客观的把握西方的主要管理理论。学习重点是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关系,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管理思想,对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的客观认识,西方主要管理理论的客观评价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古典管理理论

19世纪末、世纪初产生的科学管理思想,使管理实践活动从经验管理跃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对科学管理思想的产生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主要有泰罗、法约尔、韦伯,他们分别对生产作业活动的管理、组织的一般管理、行政性组织(或称官僚组织)的设计提出了成体系的管理理论。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是最先突美国的弗雷德里克破传统经验管理格局的先锋人物,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从小醉心于岁进科学研究和试验。他入钢铁厂当工人,任过技工、工头、车间主任、总工程师等职。长期的亲身的对生产现场活动的观察,使泰罗认识到:落后的管理是造成生产率低下、工人“磨洋工”和劳资冲突不断的主要原因。他在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了通过对工作方法的科学研究来改善生产效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这本书中,泰罗总结出了四条基本的科学管理原理:

(1)通过动作和时间研究法对工人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观察分析,制订出标准的操作方法,用以规范工人的工作活动和工作定额。以前,工人们都是各按自身的经验和体会来开展工作,无标准的方法可循。

(2)细致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使他们能按照规定的标准工作法进行操作,提高生产劳动的效率。

(3)真诚地与工人们合作,以确保劳资双方都能从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得到好处。为此,泰罗建议实行“差别工资制”,对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按较高的计件工资率水平来计算和发放工资,对完不成工作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计件工资率来算发工资。通过金钱激励,促使工人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而在生产率提高幅度超过工资增加幅度的情况下,雇主也就从“做大的馅饼”中得到了更多的效益。

(4)明确管理者和工人各自的工作和责任,实现管理作与操作工作的分工,并进而对管理工作也按具体的职能不同进行细分,实行职能制组织设计,并贯彻例外管理原则。

泰罗提出科学管理思想,目的是要改变传统的一切凭经验办事(工人凭经验操作机器,管理人员也凭借经验进行管理)的落后状态,使经验的管理转变成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泰罗的主张被认为是管理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使劳资双方关注的焦点从盈余的分配比例转到了如何设法通过共同努力把盈余的绝对量做大,从而使盈余分配比例的争论成为不必要。同时,泰罗还提出了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系列科学的作业管理方法。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当泰罗及其追随者正在美国研究和倡导生产作业现场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时,在大西洋彼岸的法国诞生了关于整个组织的科学管理的理论,被后人称为“一般管理理论”,或者“组织管理理论”。与泰罗等人主要侧重研究基层的作业管理不同,“一般管理理论”是站在高层管理者角度研究整个组织的管理问题。该理论的创始人是亨利法约尔,他是法国一家大矿业公司的总经理。以自己在工业领域的管理经验为基年出版了《工业管理础,法约尔在与一般管理》一书,提出了适用于各类组织的管理五大职能和有效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法约尔将工业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划分成六类: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管理活动是企业运营中的一项主要的活动。法约尔认为,管理

活动本身又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要素。管理不仅是工业企业的有效运营所不可缺少的,它也存在于一切有组织的人类活动之中,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活动。法

约尔认为,管理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能灵活地贯彻管理的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是:

劳动分工。法约尔认为,实行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可提高雇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加产出。

权责对等。即管理者必须拥有命令下级的权力,但这种权力又必须与责任相匹配,不能责大于权或者权大于责。

纪律严明。雇员必须服从和尊重组织的规定,领导者以身作则,使管理者和员工都对组织规章有明确的理解并实行公平的奖惩,这些对于保证纪律的有效性都非常重要。

统一指挥。指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并向这个上级汇报自己的工作。

统一领导。每一项具有共同目标的活动,都应当在一位管理者和一个计划的指导下进行。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任何雇员个人或雇员群体的利益,不能够超越组织整体的利益。

报酬。对雇员的劳动必须付以公平合理的报酬。

集权。集权反映下级参与决策的程度。决策制定权是集中于管理当局还是分散给下属,这只是一个适度的问题,管理当局的任务是找到在每一种情况下最合适的集权程度。

等级链。从组织的基层到高层,应建立一个关系明确的等级链系统,使信息的传递按等级链进行。不过,如果顺着这条等级链沟通会造成信息的延误,则应允许越级报告

和横向沟通,以保证重要信息的畅通无阻。

秩序。无论是物品还是人员,都应该在恰当的时候处在恰当的位置上。

公平。管理者应当友善和公正地对待下属。

人员稳定。每个人适应自己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高级雇员不要轻易流动,以免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管理者应制定出规范的人事计划,以保证组织所需人员的供应。

首创性。应鼓励员工发表意见和主动地开展工作。

团结精神。强调团结精神将会促进组织内部的和谐与统一。

法约尔提出的一般管理的要素和原则,实际上奠定了以后在世纪年代兴盛起来的管理过程研究的基本理论基础。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行政组织理论是科学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个人或世袭地位来设计和运作。这一理论的创立者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他从社会学研究中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性组织,为世纪初的欧洲企业从不正规的业主式管理向正规化的职业性管理过渡提供了一种纯理性化的组织模型,对当时新兴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完善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所以,后人称韦伯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是德国柏林大学的一位教授。他认为,理想的行政合法权力作为组织的基础,而传统组织性组织应当以合理则以世袭的权力或个人的超凡权力为基础。所谓合理合法权力,就是一种按职位等级合理地分配,经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并由能胜任其职责的人,依靠合法手段而行使的权力,通称职权。以这种权力作为基础,韦伯设计出了具有明确的分工、清晰的等级关系、详尽的规章制度和非人格化的相互关系、人员的正规选拔及职业定向等特征的组织系统,他称之为“行政性组织”(或译为“官僚组织”,但这里并不带有任何贬义的意思)。

韦伯甚至以工业生产的机械化过程来比喻组织机构的行政组织化过程,认为一个组织越是能完全地消除个人的、非理性的、不易预见的感情因素或其他因素的影响,那么它的行政组织特征也就发展得越完善,从而越趋于一种“理想的”、“纯粹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组织和其他形式的组织,相比,犹如机械化生产与非机械化生产之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正因为如此,行政组织被后来人通称为“机械式组织”。

二、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

古典管理思想把人看作是简单的生产要素,也即像机器一样的“工具人”,只考虑如何利用人来达成组织的目标,忽视了人性的特点。年代中期以后产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管理理论开始注意到“人”具有不同于“物”的因素的许多特殊的方面,需要管理当局采取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加以管理。对“人”的因素的重视,首先应该归功于梅粤和他在霍桑工厂所进行的试验

1、霍桑试验及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试验是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电话机厂进行的。1924年。当时试验的目的,是根据科学管理理论中国关于工作环境影响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假设,进行照明度与生产效率关系的研究,试图通过照明强弱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来为合理设定工作条件提供依据。结果却发现,工作环境条件的好坏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无论照明度是升是降还是维持不变,参与试验的人员的劳动生产率都获得明显提高,这是已有的管理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梅粤基于这种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后续的调查、试验和采访工作,结果表明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1933年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对霍桑试验的结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主要观点是:

(1)员工是“社会人”,具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和物质条件的满足。比如照明度试验中,参加试验的人员就是因为感到自己受到了特别的关注,所以表现出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因此,企业管理者不能仅着眼于技术经济因素的管理,而要从社会心理方面去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管理当局根据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而设立的,非正式组织则是人们在自然接触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正式组织中人的行

为遵循效率的逻辑,而非正式组织中人的行为往往遵循感情的逻辑,合得来的聚在一起,合不来的或不愿与之合的就被排除在组织外。哪些人是同一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不取决于工种或工作地点的相近,而完全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正式组织是企业中必然会出现的,它对正式组织可能会产生一种冲击,但也可能发挥积极的作用。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企业是一个社会系统,受人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3)新的企业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来激发“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梅粤的这些结论导致了人们对组织中的“人”的一种全新认识。在此之后,人际关系运动在企业界蓬勃开展起来,致力于人的因素研究的行为科学家也不断涌现。其中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雷戈的理论等众多学说。

2、行为科学理论

此部分内容将在后面相关章节中详述,此处仅给学生一个概貌性的介绍即可,包括:

①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②弗鲁姆的期望价值理论

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④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

⑤坦南鲍姆和施米特的领导行为连续体理论

三、西方现代管理学派

1、管理过程学派

2、社会系统学派

3、决策理论学派

4、定量管理学派

定量管理思想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当时,英美军队为了解决战争中的一些问题,建立了由各种专家组成的运筹研究小组,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例如,英国通过数学家建立的资源最优分配模型,有效地解决了如何以有限的皇家空军力量来抵抗庞大的德国空军的问题。定量研究所取得的成效,在战后引起了企业界的关注,特别是当运筹研究专家在战后纷纷到公司就业以后,定量研究方法便日益在企业管理中得到推广应用。

定量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把运筹学、统计学和电子计算机用于管理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通过将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研究复杂的管理问题,可以帮助组织确定正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行动方案。因此,有不少人就直接将数量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称作是“管理科学”。但这种定量管理思想只是管理学的一大组成部分,并不代表作为整门学科的“管理(科)学”。可以认为,定量管理思想与其说是在探求管理本身的科学,不如说是努力把科学应用于管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这里就称之为定量(数量)管理思想。

定量管理思想的特点是,力求减少决策中的个人艺术成分,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来寻求决策工作的科学化;各种可行方案均以效益高低作为评判的依据,有利于实现决策方案的最优化;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作为辅助决策的手段,使复杂问题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优化的解决方案。

5、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思想认为,组织作为一个转换系统,是由相互依存的众多要素所组成的。局部最优不等于整体最优,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确保组织中各部分能得到相互的协调和有机的整合,以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系统管理思想还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封闭性系统,一种是开放性系统。封闭性系统不受环境的影响,也不与环境发

生关系。但前期的科学管理思想和行为管理思想都倾向于把组织作为是封闭系统,没有注意到环境的影响作用。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的部分以一定的形式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如图所示,每一个系统都包括四个基本方面:

投入: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这个系统所需要的输入物资源。

转换:通过技术和管理等过程促进输入物向输出物的转化。

产出:向环境提供其转换处理产品后的输出物或劳务。

反馈:即环境对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作出反馈。

6、经验主义学派

7、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管理思想可以看作是系统管理思想向具体管理行动的延伸与应用。所谓“权变”,就是相机而变、随机制宜、随机应变的意思。权变管理思想强调,管理者在采取管理行动时,需要根据具体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采取相应不同的管理方式。

这种学派认为,组织的管理应根据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权变管理思想是在继承以前的各种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把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对管理行动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上,希望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研究找到各种管理原则和理论的具体适用场合。权变管理思想的产生实际上是适应了当代经济活动的国际化、组织的大规模化和组织环境的复杂多变等新形势而提出的对管理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要求。它告诉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处理问题的多种模式和方法,还必须清楚这各种的模式和方法究竟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使用才会取得最好的效果。任何管理模式和方法都不可能是普遍最佳的,而只可能是最合适、最适用的。适合的,才会是有效的。

8、经理角色学派

四、当代管理学说的新发展

1、企业文化理论

2、学习型组织理论

3、企业再造理论

4、战略管理理论

思考和练习:

1、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2、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3、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4、什么是“甘特图”,它有什么价值?

5、“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的产生背景

6、双因素理论与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7、评析X理论与Y理论

8、评析“管理理论丛林”

9、分析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向和特征

第二篇

第三章决策

[学习目的与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充分认识决策在现代管理中重要地位,了解不同决策类型的特点,明确决策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掌握决策的基本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决策类型、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等内容。

一、决策的特征、影响因素和类型

1、决策的定义

决策就是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行动目标与手段的探索、判断和选择。

有人说,决策是人在一个分岔路口上选择一条通往目的地的道路,这是从抉择、决定、拍板定案角度对“决策”概念的传统认识,这种认识应该说是狭义的,尽管它抓住了决策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含义,即需要作出选择,而不能模棱两可。但广义地说,决策不仅是指在某一瞬间作出明确、果断的决定,还应该指在做决定之前进行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并在决定之后采取具体措施落实决策方案,因此,决策是指这样一个全过程。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人都可能是决策者。

2、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

管理实际上是一连串的决策。一切决策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3、决策活动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特征包括普遍性、探索性和风险性。

影响因素包括环境、信息、组织目的。

4、决策的类型

按例行性分,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按重要性分,有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按决策信息的确定性分,有肯定型决策、非肯定性决策、风险型决策和博弈型决策。

按决策的序贯性分,有静态决策和动态决策。

二、决策的原则和程序

1、决策的基本原则

主要有满意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应变原则、可行性原则、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等。

2、决策的基本程序

①确定目标

发现了麻烦或者察觉了机会等问题之后,是否要采取决策行动及采取何种行动,就取决于决策目标的确定。可以说,在决策过程中实际重要的并不是对各种备选方案的选择,而首先是对决策目标的选择,因为决策目标是决策方案选择的依据。

②拟定方案

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设计出的多个可行的供决策者抉择的方案,就称为备择方案或备选方案。备选方案至少需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决策者才可能从中进行比较,然后选出最理想的方案。备选方案通常应该包括两大方面内案设计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可行性,要充分考虑所提方案的实现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些是现已形成的,哪些是经过努力以后可以形成的?这种努力有多大的成功把握?如果除了可控因素外还有不可控的因素,则还要估计方案的风险有多大,有没有办法减少风险,等等。方案可行性与方案合理性,可以说是同等重要的。

③选择方案

此即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权衡利弊,然后选取其一,或综合成一。作为最后选定的方案,首先必须能在较高程度上实现预定的决策目标,这是决策的合理性标准。但任何决策要取得一定的效果,通常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决策的费用,就是指决策实施中、实施后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或失去的价值。对决策效果和费用的衡量应该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货币化的和非货币化的各个方面。效果与费用之比告诉我们,决策的原则应该是,力图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换取尽可能大的效果,从而实现最好的决策效益。这是方案选择中的经济性标准。其次,合理的决策要妥善处理好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以及效果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任何决策方案在带来实现预定目标所希望的正面效果的同时,往往也可能引起所不希望的各种负面效果。

④执行方案

决策方案选定以后,就要付诸实施。有了高质量的决策方案,未必能够保证取得成功,因为决策的成功还取决于有效地执行决策。而执行决策往往是决策过程中最为困难的一步。现实中有多少决策,就是由于执行不力而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使决策生效和得以实施是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任何不生效的决策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⑤检查评价和反馈处理

这是决策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通过追踪检查与评价,可以发现决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决策控制。具体追踪处理措施有三类:一是保持现状,不采取措施;二是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三是修正原决策。

以上是对决策过程的一个粗略的阶段划分,不能教条地予以理解和对待。

三、决策的基本技术

1、肯定型决策技术:是指各个备选方案都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的决策。

2、风险型决策技术(①决策表法②决策树法):是指决策方案的自然状态有若干种,但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是可以作出客观估计的决策。在这种决策下,方案实施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情况(自然状态),但每种情况下的后果(即效益)是可以确定的,所不可确定的是最终将出现哪一种情况(自然状态)。

决策树法是一种以树形图来辅助进行各方案期望收益的计算和比较的决策方法。决策表法原则与决策树法相同,只是用图表的方法来辅助决策。

3、非肯定型决策技术:是指方案实施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状态或者所带来的后果不能作出预计的决策。

4、博弈型决策技术: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竞争对手参与竞争的对抗决策。

思考和练习:

1、为什么说决策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和核心业务?

2、决策是如何分类的?不同种类的决策各有何特点?

3、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划分是绝对的吗?

4、决策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5、为什么说绝对化的“最优”决策是无法实现的?

6、决策要经过哪些基本程序?

7、为什么说决策程序是不可超越或颠倒的?

8、决策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技术各有何特点?如何正确使用?

第四章计划

[学习目的与重点]理解计划的含义和特点,了解计划的形式、种类及其影响因素,认识计划在管理中的地位和必要性,掌握目标管理与滚动计划法的使用技能及各类定量计划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明确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掌握各类战略的特点及其制定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计划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目标管理与滚动计划法、计划的定量方法及企业战略的类型及其制定等内容。

一、计划的特点与目的

1、计划的定义

计划是关于组织未来的蓝图,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与安排。

2、计划的特点

第一,着眼于组织的未来;

第二,保证组织行动的有序性;

第三,经济合理使用组织内的资源。

3、计划的目的(意义)

第一,计划明确了组织成员行动的方向和方式,从而成为协调组织各方面行动的有力工具。计划过程使人们就组织的目标、当前的现状以及由现实过渡到目标状态的途径作出事先的安排,由此使各方面的行动获得了明确的指示和指导。

第二,计划工作的开展迫使各级主管人员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未来的各种情况,从而促发了各种沟通、思考、预测等行为。而如果环境的变化能在思考和预测中被事先估计到,人们就能事先做出应变准备,至少是思想上的准备,这样,计划工作就会有助于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由此降低有关风险。

第三,计划工作能促使人们改善组织运行的效率。当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拟定各种行动方案时,必然要考虑组织现行的各种活动的合理性,由此挖掘潜力、减少各种浪费和不合理性。

第四,计划工作还为组织各层管理人员的日常考核和控制工作提供最基本的依据。计划是控制的基础。计划的编制为及时地对照标准检查实际活动情况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从而也就为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计划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1、计划的种类

有正式计划与非正式计划;指向性计划与具体性计划;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

2、计划的影响因素

三、计划工作流程

第一,收集资料,确定计划的基本前提条件。计划是决策的制定及具体落实的过程,因此,了解决策者的选择,理解有关决策付诸执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特点以及组织内部所需具备的资源和能力条件,这些就构成了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

第二,确定组织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总体行动计划。这一阶段计划工作的实质也就是决策。它大致包括:根据前述对计划基本前提条件的认识,估量组织发展的机会,确定组织的目标。

第三,分解目标,形成合理的目标结构。组织目标的分解可以沿空间和时间两个方向进行,也即将决策确定的组织总体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活动环节乃至各个人,同时也将长期目标分解为各个阶段的分目标。通过目标的层层分解、落实,就可以确定组织的各部分在未来各个时期具体的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应达到的具体要求。

第四,综合平衡。首先是任务之间的平衡。为此要分析由目标结构决定或与目标结构对应的组织各部分在各时期的任务是否能相互衔接和协调,因此这里也就包括任务的时间平衡和空间平衡。其次,综合平衡还要研究组织活动的进行与资源供应的关系,分析组织能否在适当的时间筹集到适当品种、数量和质量的资源,从而保证组织活动能连续地、稳定地进行。最后,综合平衡还要分析不同环节在不同时间的任务与能力之间是否平衡,即研究组织的各个部分是否能够保证在任何时间都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规定的任务。

第五,编制具体行动计划并下达执行。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组织就可为各个部门(如生产、销售、人事、财务、供应)编制各个时段(长期、年度、季度、月份等)的行动计划,并下达下去加以执行。

四、目标管理与滚动计划法

1、目标管理:又叫成果管理,是由美国某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①目标管理的含义与特点:指组织自上而下的地确定一定时期的管理工作目标,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

②实施步骤:一是目标的制定与展开,二是目标的实施,三是目标成果的评价。

2、滚动计划法

①含义及适用范围:指按照近细远粗地的原则,制定一定时期内的计划,然后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进行修正,逐期向前滚动。

②编制程序(略)

③优点(略)

五、计划的定量方法

1、盈亏平衡分析法

又叫量本利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产量、成本和平利润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有关计划指标的方法。

2、线性规划法

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一是研究在人力不从心、物力、财力一定的条件下,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取得最大利润,二是在此任务一定的的条件下,如何统筹安排,以最小的水泵来完成任务。

①线性规划法的运用条件②线性规划法的应用步骤

3、网络计划法

是以网络图的形式反映和表达计划的安排,控制和协调生产或工作的进度和资源消耗,选择最优方案的一些种科学有效的计划方法。

①含义和适用范围②网络图的构成③网络图的绘制规则④网络图的绘制步

骤⑤网络时间参数的计算

思考和练习:

1、计划与决策是什么关系?

2、如何选用合适的计划?

3、如何评价目标管理与滚动计划法?

4、某工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均需经过加工与装配两个生产阶段。两种产品的单位利润及两道工序的工时定额如下表所示:

产品的利润与工时定额

两种产品均生产多少即可销售多少。试用线性规划图解法求可使该厂获最大利润(在充分利用生产设备能力的情况下)的甲、乙两种产品的产量。

5、某工程所包含的作业内容和各项作业的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表所列。试根据表中资料:(1)绘制网络图。

(2)计算各结点的最早开始和最迟结束时间,并据以推算作业B、F的最早开始时间、最迟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3)找出关键路线并确定工程的计划完工时间。

第五章组织

[学习目的与重点]了解组织工作的基本内容,理解组织的含义及组织设计的内容、程序、设计原则与影响因素,认识各种管理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明确组织工作过程中应处理的各种关系,掌握组织变革的新趋势。

本章重点是组织设计的原则及影响因素、管理组织形式的选择及组织文化的特征和构成等内容。

一、组织设计

1、组织的含义及内容

组织工作是管理的职能之一。一家工商企业、一个非营利性机构或者一个公共机关,都要把总体的任务分配给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去承担,建立起它们之间相互分工而又相互合作

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形成了一种框架或结构。组织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这样一种能产生有效的分工合作关系的结构。

2、组织的分类

按目标性质分有政治组织、军事组织、学术组织、宗教组织、教育组织等;按外部系统分有大型组织、小型组织;按运行机理分有机械式组织、有机式组织。

3、组织设计的内容与程序

组织设计是组织工作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环节,着眼于建立一种有效的组织结构框架,对组织成员在实现组织目标中的工作分工协作关系作出正式、规范的安排。组织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正式组织。

4、组织设计的原则

主要有目标致、统一领导、权责对等。

5、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

主要有战略、规模、技术、环境。

二、管理组织形式的选择

1、直线制

这种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命令系统单一直线传递,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实行一元化管理,决策迅速,指挥灵活。但要求最高管理者要通晓多种专业知识。这种形式适用于规模较小、任务比较单一、人员较少的组织。以制造业企业为例,直线职能制组织的结构如图:

2、职能制

这种组织形式的特点是:在组织中设置若干职能专门化的机构,这些职能机构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都有权向下发布命令和指示。其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并使直线经理人员摆脱琐碎的经济技术分析工作。其缺陷是多头领导,极大地违背了统一指挥原则。这种组织形式适用于任务较复杂的社会管理组织和生产技术复杂、各项管理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企业管理组织。以企业为例,职能制组织的结构如图:

3、直线职能制结构

这是一种综合直线制和职能制两种类型组织特点而形成的组织结构形式。它与直线制的区别就在于设置了职能机构;与职能制的区别在于,职能机构只是作为直线管理者的参谋和助手,它们不具有对下面直接进行指挥的权力。因此,这种组织形式保持了直线制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具有职能分工专业化的长处。但是,这种类型的组织存在着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联系较差、信息传递路线较长、适应环境变化差的缺陷。直线职能制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组织形式,我国大多数企业和一些非营利组织经常采用这种组织形式。以企业为例,这种组织设计如图:

4、事业部制和超事业部制

这种类型结构的特点是,组织按地区或所经营的各种产品和事业来划分部门,各事业部独立核算,自计盈亏,适应性和稳定性强,有利于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摆脱日常事务而专心致

力于组织的战略决策和长期规划,有利于调动各事业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有利于公司对各事业部的绩效进行考评。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主要缺陷是,资源重复配置,管理费用较高,且事业部之间协作较差。这种组织形式主要适用于产品多样化和从事多元化经营的组织,也适用于面临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或所处地理位置分散的大型企业和巨型企业。如图:

5、矩阵制

这是一种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同按产品、服务或工程项目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中,每个成员既要接受垂直部门的领导,又要在执行某项任务时接受项目负责人的指挥。可以说,矩阵结构是对统一指挥原则的一种有意识的违背。这种结构的主要优点是: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并且有利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性。其主要缺陷是:组织结构稳定性较差,双重职权关系容易引起冲突,同时还可能导致项目经理过多、机构臃肿的弊端。这种组织主要适用于科研、设计、规划项目等创新性较强的工作或者单位。此种组织形式如图:

三、组织工作过程

1、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管理幅度是影响组织内部各单位规模大小的重要决定因素。在一个单位内,究竟能将多少相近或相关的工作职位或职务组合在一起,就主要取决于该单位主管人员的有效管理幅度。所谓管理幅度,就是一位管理人员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人数。一个人受其注意力范围的限制,他能直接有效管理的下属数量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管理幅度作为组织设计的一条基本原则的缘由。如图所示:

管理幅度的大小与管理层次数目多寡成反比例关系。管理幅度增大,管理层次数就可减少;反之,管理层次数目就增多。如图:

2、直线、参谋与职权

直线与参谋概念可以泛指部门的设置,也可以专指职权关系。直线部门通常被认为是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直接作出贡献的单位,如大工业公司中的生产系统、销售系统都被列为直线部门;而把采购、会计、人事、设备维修和质量管理等列为参谋部门。但从职权关系来看,无论是在生产系统、销售系统内部,还是在辅助性的参谋单位内部,只要存在上下级关系,就必定有直线职权发生。生产系统和销售系统同是直线部门,但它们是两条线上的直线关系,如果销售部门主管跨系统对生产部门人员提出如何包装产品的要求,这就不是直线关系,而是非直线关系了。我们将跨系统发生的非直线关系,以及参谋部门对直线部门提供的辅助关系,统称为参谋职权或参谋关系。

直线职权是循着组织等级链(亦称指挥链)发生的职权关系。组织运作中的指挥链原则就要求指挥命令和汇报请示都必须沿着一条明确而又不间断的路线逐级传递,上级不越级发号施令(但可越级检查),下级也不越级汇报请示(但可越级告状和建议),这样才能保证指挥统一。

参谋职权可分为如下几种:一是建议权,即参谋人员的权限仅限于提供建议、提案或协助,其意见可能得到有关人员的欢迎和采纳,也可能被置之不理。二是强制协商权,此时参谋人员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也即,有关人员在做出决定之前必须先询问和听取参谋人员的意见。处理这种关系的关键在于,要具体地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参谋人员的意见应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又不限制直线主管人员的自主决定权。三是共同决定权,这时参谋人员的权限提高到了足以影响有关人员自主决定权的程度。换句话说,有关人员不仅要在做出决定前认真地听取参谋人员的意见,而且在命令采取行动时还需得到参谋人员的同意和许可。这种权力常在企业必须确保某项决策得到专家评定的情况下采用。比如,有些企业可能规定任何合同都需经过法律顾问复审,任何人事决定都需通过人事部门检查等。四是职能职权,这是对直线主管人员行使决策和指挥权限的最高程度的限制。这种情况允许参谋人员对有关人员直接下达指示,而且这些指示要像来自直线主管的命令一样得到同等的重视。当然,这种指示也有可能被直线主管撤回,但在此之前它是绝对必须执行的。这通常是在参谋人员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是开展某项工作的重要条件的情况下采用。比如,化工厂的安全技师可能被

授权强令停止安全没保障的生产作业,直至隐患得到彻底根除;有些强调“质量彻底优先”的企业,质量管理人员也需要拥有职能职权。与这种职权的扩大相对称,职能部门的职责除了要搞好服务、当好参谋外,还包括组织实施、专业协调和监督检查等。

3、集权与分权

集权与分权反映组织的纵向职权关系,其意思是指组织中决策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所谓分权,就是在组织中将决策的权限分配给中下层组织单位的这样一种倾向。分权的对立面是集权,即决策权限主要集中在高层领导者手中。如果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决策权限都集中在企业最高领导一人手中,这样的组织无疑是高度集权的。但这样做会使最高领导负担过重,其他管理职位难以发挥作用。组织的最高领导者如果希望其他管理人员分担管理之责,就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分权。但组织中也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分权,因为如果高层管理者将他们的职权全部下放,他们自己作为管理人员的必要就不复存在,相应的职位就可以取消。集权和分权作为两种倾向,它们所体现的只是权力分散程度上的差别,而不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实际中的组织都是处于一定程度的集权与分权状态之中。

4、组织变革

任何设计得再完美的组织,在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也都必须进行变革,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组织内外条件变化的要求。组织变革实际上是而且也应该成为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项经常性的活动。也许正因为组织变革要经常进行的缘故,有人甚至指出,“组织”的准确名称其实应该叫“再组织”。组织变革是任何组织都不可回避的问题,而能否抓住时机顺利推进组织变革则成为衡量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组织变革的动力,指的就是发动、赞成和支持变革并努力去实施变革的驱动力。总的说来,组织变革动力来源于人们对变革的必要性及变革所能带来好处的认识。比如,企业内外各方面客观条件的变化,组织本身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各层次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变革可能带来的权力和利益关系的有利变化,以及能鼓励革新、接受风险、赞赏失败并容忍变化、模糊和冲突的开放型组织文化,这些都可能形成变革的推动力量,引发变革的动机、欲望和行为。

组织变革中的阻力,则是指人们反对变革、阻挠变革甚至对抗变革的制约力。这种制约组织变革的力量可能来源于个体、群体,也可能来自组织本身甚至外部环境。组织变革阻力的存在,意味着组织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给变革管理者提出了更严峻的变革管理的任务。成功的组织变革管理者,应该既注意到所面临的变革阻力可能会对变革成败和进程产生消极的、不利的影响,为此要采取措施减弱和转化这种阻力;同时变革管理者还应当看到,人们对待某项变革的阻力并不完全都会是破坏性的,而是可以在妥善的管理或处理下转化为积极的、建设性的。

四、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特色的、为了全体员工所认同的,并且对全体员工的行为产生约束力和激励力的价值系统。

它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实践性和可塑性。

2、组织文化的作用

表现在凝聚员工、激励员工、规范行为、树立形象等方面。

3、组织文化的构成

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层文化、制度层文化和精神层文化。

4、组织文化建设的原则与措施

思考和练习:

1、组织职能的含义是什么?

2、组织工作的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3、管理组织设计的任务是什么?

4、管理组织设计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5、在管理组织设计中应坚持什么原则?为什么?

6.怎样处理好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

7.怎样处理好直线职权与职能职权之间的关系?

8.怎样理解组织变革的必要性?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组织变革的看法?

9.组织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怎样理解?

10.组织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

第六章领导

[学习目的与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领导的性质、作用及领导的影响力,掌握领导的几种基本理论,了解领导的基本艺术和领导班子的建设问题。

本章重点是有关领导的几个基本理论,包括:领导连续流理论、管理方格理论、权变理论等内容。

一、领导的性质和作用

1、领导的含义及性质

“领导”一词通常有两种含义:其一,作为名词,是指领导人、领导者,即组织中确定和实现组织目标的首领。一个组织的领导者,犹如一个交响乐队的指挥,他能影响乐队中的每个成员,并把他们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他的指挥和统率下,整个乐队协调配合,从而能奏出和谐自然、优美动听的乐章。领导人如不具备这种能力,即使该组织拥有许多优秀人才,也很难发挥其整体效能。其二,作为动词,领导指的是一项管理工作、管理职能,通过该项职能的行使,领导者能促成被领导者努力地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这就是本章介绍的管理者的领导职能。

2、领导的功能与作用

有组织功能和激励功能两个方面。

3、领导影响力

分为强制影响力和自然影响力两个方面。

二、领导理论与风格

1、特质论

有六类物质论和十大条件论。

2、行为论

①领导行为4分图

②管理方格论

见图:

管理学通论

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由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特征: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要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管理的手段、方法是多样化;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的资源。 管理的对象:1.人力资源 2.物力资源3.财力资源4.信息资源 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 社会属性----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管理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管理原理和原则,按标准的程序和方法办事。)艺术性(管理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管理的职能:基本职能(一般职能是指由协作劳动产生的,属于合理组织生产力的管理职能。特殊职能是由劳动过程的社会性质产生的,属于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与具体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的方法:行政方法(是指在一定的组织内部,以组织的行政权利为依据,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来执行管理职能,实施管理的一种方法。)经济方法(是指以人们的物质利益需要为基础,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各种物质利益手段来执行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的方法。)教育方法(是指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解决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法制方法(是指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依法管理,以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数量分析法(指的是建立在现代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基础上的一系数数量分析决策方法,如博弈论、投入产出论、线性规划等。) 管理者:指拥有组织的制度权力,并以这些权力为基础指挥他人活动的人。管理者具备的最基本的管理技能可分为三类: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或思维技能 管理者的选任:(一)内升制1、优点:选任者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对组织成员起一定的激励作用;选任的手续简便,费用较低;对选任者可以进行较长时期地考察,时间上比较充裕。2、缺点:易形成近亲繁殖,不利于组织的变革与创新;容易受内部关系网的制约,造成任人唯亲,不能任人唯贤;受组织现有人才的制约。(二)外求制1、优点:备选对象广泛,可求人才多可为组织带来新观念和新思想,有利于增强组织的活力;可摆脱组织关系网的约束。2、缺点:了解选任者的时间有限,对其素质难以进行准确地度量;费用比较高;不利于调动组织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环境的定义:是对组织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机构和力量。

教育管理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管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行政管理:是一种一国家权力为基础,以国家组织主要是政府机关为管理主体,以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以及政府机关内部事务为管理对象的管理活动 2.教育规划:是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进步的需要,在确立教育发展总目标的同时,还要对教育发展的子目标,相关因素进行必要的划分和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合理方法和途径。教育规划既为教育事业确定了行动的指南,又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 组织发展:指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合理地设计组织的结构与体系,妥善地运用、调整组织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对组织管理的模式和人的行为实施变革,从而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实现组织效能的一种过程。 4.跳板原则:是在需要沟通的两个同级部门之间建立横向沟通渠道,以使组织中不同等级中的相同层次的人员能在有关上级同意的情况下直接联系,以提高沟通效率。 5.松散结合理论:(loosely coupled theory),提出者:魏克(Karl E. Weick)。主要论点:组织内专业系统与行政系统的结合方式彼此联系并不严密各有特性。双核心(dual -core)现象:1 就权力而言,行政系统高於专业系统。2 就人数而言,专业人员多於行政人员。3 就变迁速度而言,专业系统反对由上而下的变革,变革阻力大,变革速度慢。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法约尔管理思想之主要内容? 1、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提炼出管理活动; 2、倡导管理教育 3、提出五大管理职能(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 4、提出十四项管理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报酬;8.集中;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团队精神。) 2、教育政策的意义何在? 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有助于我们提高依法从教、依法行政的素养,有助于我们增强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我们推动教育法学学科的发展。 3、教学管理的内容? 包括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档案管理。 4、教育科研管理的主要程序? 开题、操作实施、结题准备、撰写报告、成果鉴定。

大一管理学考试重点.doc

选择题 1管理的四项职能和五项职能分别是什么?谁最先提出的五项要素 四项基本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最先提出的五项职能 2.管理的性质分别是什么?理解管理的相关性质,掌握应用。 管理的二重性。①自然属性;②社会属性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3.管理的有效性效率和效果的统一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 这就是说,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时、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知,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没有科学性,不存在艺术性。也就是说,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因此,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既注重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不忽视在实践中灵活的运用。 3.管理在社会中存在的必要条件 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有一致认可的目标有管理者有各种资源有机构 4.什么是领导?相关工作是什么 领导是领导者未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力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领导工作包括五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即客观环境)职权和领导行为。主要是建立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员工的价值取向,引导员工自觉遵守国家,企业的行为规范,通过组织宣传和领导者的直接表率,潜移默化的影响员工。 功能:指挥沟通或协调功能、激励功能。 5.管理的主体:管理主体是指掌握管理企业权力,承担管理责任,决定管理方向和进程的有关组织和成员,即组织中的主管人员。管理者和管理机构是管理主体的两个有机组成. 6.什么是控制控制工作谁来实施与被实施 控制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监督各项活动,保证他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控制有很强的目的性是通过监督和纠偏来实现的是一个过程。控制的内容:对人员的控制对财务的控制对作业的控制对信息的控制对绩效的控制 控制工作:是指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重新拟定的标准,对下属的工作成效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控制是对人的控制并由人来执行的控制 7.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什么与作业人员的区别 管理者是组织中组织并开展管理工作并对其负责的人。作业人员是直接在一个岗位上或一个任务中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管理人员要指挥他人的活动。管理人员位于组织的上层,作业人员位于基层。

管理学概论

1.简述领导的概念,领导与管理有什么不同? 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的,但是“领导”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 2管理幅度指一个人或组织直接管理的下属人员或机构的数目,又称控制幅度。管理层次指组织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目。在被管理对象数量确定的条件下,两者成反比关系;管理幅度越宽,需要设置的管理层次就越少;反之,管理幅度越窄,需要设置的管理层次就越多 3 4 菲德勒的观点是认为领导风格是无法改变的。因此要使领导风格与领导情境相匹配,按照菲德勒的思路,只有两条路:一是改换适当领导风格的领导以适应领导情境,二是改变领导情境以适应领导者的领导风格。 按上题说述,如果领导风格不适应领导情境,菲德勒认为应该:1、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风格;2、改换领导,使新领导的领导风格适应领导情境。

二 1 2联系自己所在企业实际谈何谓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内容有哪些?其核心是什么? 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①从本质上说,它包括企业职工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想意识和工作态度等;②从外在表现上说,它包括企业的各种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娱乐联谊活动等。企业文化就是这两个方面内容有机联系而形成的企业风貌精神。企业文化也反映了一种管理方式,它强调企业内部各成员的行为控制通过价值取向来进行内化和优化控制。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

《教育管理学》试题

湖南女子学院2014 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教育管理学》课程考试(查)试卷(A) 出卷教师:邵汉清教研室主任(签字):系部主任(签字): 考试方式:开卷考试规定时间:120 分钟适用班级:12级学前教育(专) 试卷份数:40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 分,共24 分) 1、教学管理 2、教育决策 3、教育价值观 4、教育管理现代化 5、教育计划 6、校本培训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古典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领域的不足之处。 2、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有什么异同? 3、简析教育管理体制中专家统治制的优缺点。 4、简述学校聘任制管理的基本原则。 5、简述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理解“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内涵?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12分) 以下是我国小学生守则的两个版本,请运用教育管理学知识予以判断分析,你认同那个版本?为什么? 版本一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版本二 1、尊敬国旗,会唱国歌,升国旗肃立,敬礼规范。 2、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不欺弱小,礼貌用语。 3、遵守校规校纪,按时到校,有事先请假,不无故缺课。 4、勤奋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做好预复习。 5、热爱科学,开动脑筋,敢于提问,乐于探究。 6、诚实守信,不说谎话,勇敢坚强,不怕困难。 7、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坚持锻炼,讲究卫生,服装整洁。 8、关心集体利益,参加社会实践,热心公益,遵守公共秩序。 9、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爱惜粮食,勤俭朴实。 10、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 被否定的作文批改法 我是某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教研员,常下小学对学校进行常规检查。当翻开某班的习作练习本时,我发现前面的几篇作文,学生在老师批改后(主要是提出修改建议)又练习了一次,效果非常好。后面的几篇作文,不知什么原因,学生没有坚持下去。我正在惋惜,该班的语文老师解释道:“学校领导认为这样做有凑作文篇数的嫌疑,便规定不准这样来安排习作。”稍后我与该校分管教学的领导谈及此事,这位领导说:“个别老师对重写的作文只写了几个字的评语,但也要算一篇大作文。为了防止老师‘偷工减料’,便杜绝了此类做法。这样做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为了好管理。”据我事后了解,这所学校在教师工作量的考评中有明确规定,每学期要批改一定数量的学生习作。 请你结合教育管理学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校方这一做法。

2019最新整理00324现代人事管理学考试重点

1.人事管理是指社会劳动过程中,对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管理的实践活动。 2.人事管理学是以人事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正确反映人事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人事管理的含义? 所谓人事管理,是指社会劳动过程中,对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管理的实践活动。 2.人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人、事,以及人和事的结合 (2)古今中外人事制度。 3.人事管理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 (1)人事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调节人与人之间在需要和利益上的矛盾,以实现人们在行动上的协调一致。 (2)人事管理的这一根本目标带有明显的双重性质。一方面,施加影响于人,使个人的需要和利益服从社会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则要服务于人,使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使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护。 基本原则:①适应需要;②任人唯贤;③竟争择优;④适才适用:⑤依法管理。 4.人事管理学的特点? (1)人事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的管理科学 (2)人事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科学 (3)人事管理学是一门政治性较强的科学 5.人事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1.为每个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找到适当的职位,以实现人与事的最佳结合。 2.为每个劳动者完成其职责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实现职责、能力和环境的协调,得到最佳的劳动成果。 3.在劳动者完成其职责的过程中,对他的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并对其工作绩效作出评价。 6.人事管理学的基本观点? 1)必须以人为核心 (2)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3)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4)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 (5)必须重视职位和人员测评。 7.人事管理学的作用如下 (1)科学的人事管理是巩固政权、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2)科学的人事管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 (3)科学的人事管理对开发人才资源起重要作用。 8.人事管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如下。 (1)人事管理学,就是专门研究用人之道的学科。社会学,是对人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总体性研究的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2)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研究人事管理问题,这意味着:①要把人事管理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研究:②人事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它的主体和客体都是社会中的人,而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打上社会的烙印;③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些观察、分析人事管理问题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管理学通论复习资料

管理学复习资料 1.管理特征: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要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管理的手段、方法是多样化的,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的资源。 2.管理的对象:1.人力资源 2.物力资源 3.财力资源 4.信息资源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管理原理和原则,按标准的程序和方法办事。管理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4.管理的基本职能:一般职能是指由协作劳动产生的,属于合理组织生产力的管理职能。特殊职能是由劳动过程的社会性质产生的,属于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 5.管理的具体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6.管理的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法制方法数量分析法 7. 管理者:指拥有组织的制度权力,并以这些权力为基础指挥他人活动的人。 8.管理者具备的最基本的管理技能可分为三类: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或思维技能P12 9.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时间分布:高层管理者的时间主要用于组织工作和计划工作,而基层管理者的时间主要用于领导工作。 10.管理者的选任:内升制外求制 11.按照对管理过程的影响程度划分:一般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具体环境。主要包括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和社会集团。 12.管理环境的分析:P19 13.科学管理理论(泰勒): 主要观点: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效率问题。用科学的方法代替传统经验方法。科学挑选工人,能力与工作相适应。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差别计件付酬制。例外原则. 14.一般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法约尔主要内容:6种经营活动5种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14条管理原则 15.人际关系学说:创始人――梅奥 梅奥与霍桑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 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16.未来管理理论要探讨的问题:管理全球化问题、跨文化研究问题、管理道德问题、管理的变革与创新问题、知识管理问题 17. 影响决策的因素: 环境信息过去的决策组织文化决策者的风险态度 18. 决策的类型: 1、按决策的性质,可将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2、按决策的重要性,可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 3、按决策信息的确定性程度,可将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博弈型决策 4、按决策的序贯性,可将决策分为静态决策、动态决策 5、按决策的层次,可将决策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 6、按决策的竞争性目的,可以分为竞争性决策、非竞争性决策 7、按时间允许准备的充分程度,可以分为时间敏感决策、知识敏感决策

教育管理学试题库考试

教育管理学试题库考试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管理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管理原理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2、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3、使教职员工和学生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核心;为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 4、权变性原则教育管理活动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和采取不同的措施、方法,实行动态调节,使教育管理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教育决策是指教育部门的领导为实现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专家智囊,在运用科学方法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若干预选方案中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 5、教育评价是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教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教育活动。 6、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令、条例、规则、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7、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规律和特点,运用现代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学校对教学工作的全面管理。 8、德育管理就是根据学校德育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总体要求,提出学校德育管理目标,建立德育管理机构,建设德育工作队伍,制定德育管理制度,并通过德育实施过程的组织协调和对德育工作的质量评估来确保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德育任务的完成。 9、办学理念是校长办学主题思想的概括,是指学校依据一定的主题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方针,结合本校实际而形成的对自己学校的办学模式、育人目标、育人途径、育人方式系列办学治校育人的根本问题的指导思想。 10、教育领导就是教育领导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和承担自己应付的责任,并为下属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促使下属组织及成员实现教育目标或教育任务的过程。 11、教育决策是指教育部门的领导为实现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专家智囊,在运用科学方法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若干预选方案中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 12、教育领导艺术是指建立在一定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非规范化的令人信服的领导技能。 13、校本培训是一种由学校自行策划、自行组织、自行实施、自行考核的教师培训模式,其核心是培训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即培训完全服务于本校的实际需要,培训内容和形式完全根据本校及本校教师的特点来编制设定,培训者基本上由本校的教师来担任。 二、单项选择 1、教育管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标志:(美)佩恩《学校行政》1875年,(美)达顿、斯奈登《美国的教育行政》1908年] 2、《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全文仅1200余字,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管理思想。如主张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办学——“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教学活动安排多样化——“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即有课堂授课也有自习和课外活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教学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文教政策:“崇儒兴学、兼用佛道”; 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中央设立“国子监”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史领导); 教学管理制度:已相当完善,从入学到毕业几乎都有制度化的规定。(如中央官学规定,14岁到19岁开始入学;每年举行旬考、岁考和毕业考;每年有旬假和长假等放假形式;对教师实

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基础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中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 1、计划职能---预测未来并制订行动方案。 2、组织职能---建立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3、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4、控制职能---保证组织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预先制订的计划。 管理者的概念 管理者是在组织中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联络者角色和领导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听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和传播者角色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处理混乱的角色、谈判者角色和资源分配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人际技能---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3、技术技能---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时所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知识及 其熟练程度。 管理者的层次 高层管理者---负责战略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中层管理者---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层管理者---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三种不同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管理者的层次越高,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高;越是基层管理者,越需要掌握与业务有关的技术技能,而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少。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早期典型的管理思想 p14 1.劳动分工的观点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2.经济人观点 斯密认为,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具有利已主义的“经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260000539) 一、单选题 目标和计划是否能得到落实,关键在于(实施) 在案例《关于管理理论的争论》中,海伦、乔负责产品销售,汗克、萨利负责生产,海伦和乔更多的是从销售和顾客的角度讨论问题,而汗克更多地是从对工人激励的角度,这种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是由于(管理者角色)不同造成的。 最容易处理的管理环境(简单—静态环境) 案例《关于管理理论的争论》中的海伦对付不同的顾客经常都在改变销售方式和风格,这体现了哪一种管理理论的观点(权变理论) 管理的核心是(配置组织资源) 在案例《关于管理理论的争论》中,汗克认为:“人们只是为钱工作,钱就是最好的激励”,这种观点体现了哪种人性观点(经济人) 对各层次的管理人员都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管理技能是(人际技能) 案例《升任总裁以后的担忧》中的郭宁,在担任装配部经理几年后便将许多工作交给助手去做,自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用于规划等方面的工作,这说明了下列哪项管理艺术的重要性。(授权) 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类型是(政治组织) 案例《升任总裁以后的担忧》中的郭宁在当任助理监督时,哪项管理技能对他最为重要?(技术技能) (管理者素质)是作为一般的管理者在组织系统内从事各种活动时的立场、行为和作用等一系列特性的归纳。 案例《升任总裁以后的担忧》中,郭宁要成功地胜任总裁,下列哪些选项的素质对他更重要?(战略能力) 在组织各项资源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人力资源) 在案例《升任总裁以后的担忧》中,从最初的助理监督到后来的装配部经理以及负责某一领域的副总裁,郭宁的这种职务变动属于(职务晋升) 管理者在组织管理中的层次位置被称为(管理阶层) 在案例《新任车间主任的困惑》中陈伟虹被提升为主任后头几天,机修车间陷入混乱的最主要原因是(他还没有实现操作者(维修钳工)和管理者(车间主任)之间的角色转换) 管理者统驭能力的基础是(决策能力) 你认为对于车间主任来说,下列哪一项要求最重要(发挥管理者的职责) 人们在组织活动中由于兴趣、情感等因素而自发产生的团体被称之为(非正式组织) 在案例《新任车间主任的困惑》中,陈伟虹的当务之急是(先认真思考以下车间主任的工作要求,明确新岗位的责任和权力) 组织内部成员形成的球迷协会,其性质属于(非正式组织) 涉及生产力方面的管理性质被称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关于公司总经理与中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区别,下列哪种说法更为贴切 A) 总经理比中层管理人员更需要人际技能 B) 总经理比中层管理人员更需要自由行为权 C) 总经理比中层管理人员更需要掌握公司经营问题的信息 D) 总经理比中层管理人员更需要掌握概念技能 与生产关系相关联的管理性质被称为管理的

管理学通论

课程名称:《管理学通论》(A)卷 课程代号: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使用对象:本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总分人 分值2015181235100 得分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 1、为组织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是指 A、精神层文化 B、物质层文化 C、制度层文化 D、民族文化 2、公司总体战略的类型有 A、稳定型战略 B、发展型战略 C、紧缩型战略 D、差异化战略 3、作为主管人员的幕僚所拥有的辅助性职权是指 A、直线职权 B、参谋职权 C、执行职权 D、集 中职权 4、根据计划的时间长短,可分为 A、战略性计划 B、短期计划 C、长期计划 D、中期计划 5、有机式组织有以下特点 A、低复杂性 B、低正规化 C、分权化 D、 严格的层级 6、组织变革的阻力包括 A、传统习惯 B、风险担心 C、利益的维护 D、观念的冲突 7、斯金纳把强化归纳为 A、正强化 B、负强化 C、自然消退 D、惩罚 8、集约性成长战略包括 A、市场渗透 B、市场开发 C、产品开发 D、相 关多元化 9、在管理方格理论中,只关心生产,不关心人的领导类型被称为 A、贫乏管理型 B、任务管理型 C、乡村俱乐部式管理类型 D、团队管理型

10、工作行为绝对考评法包括 A、书面鉴定法 B、校核清单法 C、关键事件法 D、角色扮演法 二、判断说明题:(共5题,每题3分) 1、管理必须是两人以上的集体活动,而集体的有序形态就是组织,管理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并且必须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 判断说明: 2、行政管理方法的特点是强制性、全局性、速效性。 判断说明: 3、管理者概念技能的高低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知识、经验和胆识等,其提高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判断说明: 4、具体环境主要有用户(服务对象)、供应商、竞争者、压力集团和科技条件等。 判断说明: 5、计划着眼于组织的现在。 判断说明: 三、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3分) 1、管理 2、目标管理 3、决策 4、企业战略管理 5、激励 6、沟通 四、计算题:(1题,12分) 一个项目实施过程有A、B、C、D、E、F、G、H等7项活动,其先后次序关系和活动时间如下表,请绘出网络图,计算结点最早开工时间,结点最迟完工时间。 活动名称紧后活动时间活动名称紧后活动时间 A B 2 E G 3 B D 7 F H 8 C E、F 4 G ——2 D G 5 H ——5 五、简答题:(共7题,每题5分) 1、试述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的四条原则。 2、选聘管理者有内升制与外求制两种方式,试予以比较。

学校管理学试题和答案

201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校管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 0044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决定学校管理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的是 A.学校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B. 学校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C.学校管理要依据客观规律 D.学校管理活动和教育活动的不等同性2.研究者通过参加学校管理活动,对其活动中的原始事件进行记录,并分析记录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叫 A. 调查研究法 B.人种志研究法 C.比较研究法 D.案例研究法 3.学校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 A.学校管理思想 B.学校管理目标 C.学校领导体制 D.学校管理原则 4.学校管理工作的导向是 A.学校管理思想 B.学校管理目标

C.学校管理过程 D.学校管理手段 5.主要研究学校日常行政工作重要问题的会议是 A.校务会议 B.教学例会 C.校长会议 D.行政会议 6.协助校长组织领导后勤事务工作的职能机构是 A.政教处 B.校长办公室 C.总务处 D.教导处 7.校长负责制的核心内容是 A.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 B.党支部保证监督 C.教职工民主管理 D.校长的职位内涵和职责内涵 8.自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我国曾实行过多少种领导体制? 种种种种 9.学校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教学 B.计划 C.实施 D.目标 10.检查阶段的管理活动可分为平时检查和阶段检查,经常检查和集中检查,其划分依据是

A.内容 B.主体 C.形式 D.时间 11.学校管理活动过程的一个周期的终结环节是 A.计划 B.实行 C.总结 D.检查 12. 学校民主管理主要的、基本的组织形式是 A.班级制度 B.管理例会制度 C.教职工代表大会 D.教学例会制度 13.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能时时体现教育性,处处着眼于育人的行为准则是指 A.教育性原则 B.民主性原则 C.规范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14.学校管理方法可分为基本的管理方法和特殊的管理方法,其划分依据是 A.对象范围的不同 B.所运用方法的量化程度不同 C.管理对象的性质不同 D.所运用方法的主次不同 15.通过对学校成员进行政策、法律等知识的宣传和理想等信念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的学校管理方法是 A.思想教育方法 B.行政管理方法 C.法律管理方法 D.咨询参与方法

管理学周三多第六版重点考试要点

一:管理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①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②福莱特----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③比得·德鲁克----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④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⑤哈罗德·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⑥加雷思·琼斯----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⑦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管理的主体、客体、目标) ●管理的属性:(1)自然属性: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 各种管理职能。此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 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成是一种客观存在(2)社会属性:实际上就是“为谁管理”的问题 2、管理的职能有五种: a.决策(计划):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 动 b.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 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 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 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c.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 人们的认识和活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 努力。 d.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e.创新:在其他管理职能创新所取得的效果中表现自身的存在和 价值

3、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概念技能:指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科学管理理论: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主要观点 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进行一场彻底精神革命 ●管理制度 科学操作方法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科学、选择、培训、提高工人 定制科学工艺流程 计划与执行分离 6、(1)泰勒科学管理的贡献:泰勒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提升生产效率,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管理与执行职能分离 (2)泰勒科学管理的局限性:a、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经济人”b、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c、内容窄,局限于车间管理 7、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被称为管理过程之父,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研究的主要内容:(1)、企业活动类别和人员能力结构(2)、管理的一般原则(3)、管理工作的五大职能 8、管理人员遵循的14条原则(法约尔):(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对等(3)纪律(4)统一指挥(职工)(5)统一领导(任务)(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报酬(8)适度的集权与分权(9)

《管理学概论》

17春学期《管理学概论》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100 、判断题(共50道试题,共100分。)得分:100 V 1.上级管理者即使授权给下属去完成某项任务,但仍然负有对该项任务的责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得分:2 2.根据古典管理理论,沟通应遵循指挥或层级系统进行。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得分:2 3.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偏差,其原因包括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内外部环境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目标脱离现实。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得分:2 4.授权意味着在平级之间建立起某种形式的职权关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得分:2 5.培训计划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得分:2 6.职位设计得过于狭窄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得分:2 7.部门是指组织中主管人员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定的领域,它在不同的组织中有着不同的称呼。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得分:2

8.选拔合格的人员将使得控制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最少,即使出现偏差也能够及时加以纠正,而不至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得分:2 9.没有人能够承担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切任务,同样也没有人能够行使所有的决策权力。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得分:2 10.超Y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得分:2 11.例外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性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要建立某些制度、规则或政策,当问题重复发生时,只需根据例行程序处理即可,而不必每次都重新再去决策。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得分:2 12.战略反映着外界环境中所存在的机会与威胁同组织自身能力的一种现实的结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得分:2 13.管理是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是协作劳动的必然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得分:2 14.人们的决策除了追求某些最好的结果外,往往还会追求使损失最小、费用最低,它可能是召回一批产品,终止某个合同,撤出某一领域,解雇某些人员,等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得分:2 15.沟通是传达思想感情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得分:2

管理学通论重点

管通重点 题型: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论述题 4.计算题 5.案例分体 第一章:管理 P3概念:管理是对一定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履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P5对象:①人力资源②物力资源③财力资源④信息资源 P6性质:①自然属性:指管理是人类所有共同劳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必要手段。(生产力性质) ②社会属性:指管理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是维护和巩固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手段。(生产关系手段) ③科学性:管理必须遵循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并通过对这种规律的总结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原理和原则以及标准的管理模式、程序和方法。 ④艺术性:管理不应有一成不变的原则或模式,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创造、有所灵活地开展各项管理活动。 P8管理方法:①行政方法(强制:以权威和服从为基础,属“硬”约束) ②经济方法(非强制:不是靠命令和服从来执行管理职能的,遵循的是经济规律,属软约束) ③法制方法(强制) ④教育方法(非强制) P11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②人际能力: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理解、激励他人,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 ③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组织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引导组织发展方向的能力。 P22传统管理理论: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三大观点: ①作业理论管理②组织管理理论③劳资双方为实现科学管理来一次心理革命 P24现代管理理论(有何帮助):①系统理论:整体最优原理,相互协作原理和环境适应原理。主张按系统的原理来处理一切管理问题,改变了人们对管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方法。 ②权变理论:将管理看做是环境这个变量的函数,环境变了,管理的原理和方法也要发生变化。随机应变。 P26管理学特征:①综合性和边缘性②复杂性和实践性③科学性和社会性 第二章:决策 P30概念:决策是在内外环境条件的约束下,对于一定时期内个人或组织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多种备选方案进行评价、优选的一系列管理职能活动。

青岛大学教育管理学2010真题

青岛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 881 科目名称: 教育管理学 (共 2 页) 请考生写明题号,将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本题共20分) 1、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政策 3、领导权变理论 4、教育经费 5、教学质量管理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管理所追求的付出得少而得到的多,这体现了管理的什么功能? A.组织 B.计划 C.效率 D.目标 2、陶行知教育管理实践特色之一是 A.学生自治 B.民主办学 C.教师发展 D.纪律至上 3、教师限制过多,就会窒息学生的能力成长,这是哪位法国人文主义教育家的观点? A.拉伯雷 B.蒙田 C.伊壁鸠鲁 D.基廷 4、“学校工作有三个主题:教材、方法、和行政或管理,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这是谁 的思想?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巴班斯基 5、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对教育管理学界有主要影响的是 A.组织管理理论 B.古典管理理论 C.期望理论 D.人际关系理论 6、韦伯的什么学说特别注重组织内部的结构设计 A.科层制 B.直线结构制 C.事业部制 D.专业化 7、为实现特定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管理原则而建构起来的一个体系与机构,称作 A.单位 B.集体 C.部门 D.组织 8、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 A.就业公平 B.教育公平 C.分配公平 D.劳动公平 9、为促进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在那三个方面提供保障 A.专家、教授和校长 B.教材、教师和专家 C.制度、资源和文化 D.资金、师资和制度 10、德育管理的灵魂是 A.确立目标 B.建设队伍 C.制定制度 D.组建机构 三、简答题(每题6分,本题共30分) 1、校长负责制及其所行使的管理权力。 2、组织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 3、针对学校变革的阻力可采取哪些对策和方法? 4、教育立法的意义。 1

陈传明管理学复习重点

陈传明管理学复习重点 1.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沟通、激励、创新。 2. 管理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3. 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他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a. 工作定额 b. 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指计件工资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 c. 职能工长制 d. 计划职能与执行只能相隔离 e. 例外原则:指高级管理人员为了减轻处理纷乱繁琐事务的负担,把处 理各项文书、报告等一般日常事务的权力下放给下级管理人员,高级管 理人员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 f. 心理革命 4. 法约尔:是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最杰出代表。 他的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包括一下内容: (一)企业经营活动的类别: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管理活动。 (二)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三)管理十四项原则 a. 分工 b. 权力与责任 c. 纪律 d. 统一指挥 e. 统一领导 f.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g. 公平报酬 h. 集权 i. 等级链与跳板。是由企业的最高领导到最基层之间各级领 导人所组成的等级系列,它是一条权力线,用以贯彻执行统一 的命令和保证信息传递的秩序 j. 秩序 k. 平等 l. 保持人员稳定 m. 首创精神 n. 集体精神 5. 韦伯:被称为“行政组织理论之父”。 他的思想内容:a.明确分工 b.权力体系 c.规范录用 d.管理职业化 e.公私有 别 f.遵守规律和纪律 6. 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管理过程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为哈罗德·孔茨。该学派推崇法约尔的 管理职能理论,认为应对管理的职能进行认真的分析,

管理学概论

期末作业考核 《管理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答魅力型领导者的含义。 答:这种领导者有着鼓励下属超越他们的预期绩效水平的能力。他们的影响力来自以下方面:有能力陈述一种下属可以识别的、富有想象力的未来远景;有能力提炼出一种每个人都坚定不移赞同的组织价值观系统;信任下属并获取他们充分的信任回报;提升下属对新结果的意识,激励他们为了部门或组织而超越自身的利益。这种领导者不像事务型领导者那样不擅长预测,而是善于创造一种变革的氛围,热衷于提出新奇的、富有洞察力的想法,并且还能用这样的想法去刺激、激励和推动其他人勤奋工作。此外,这种领导者对下属有某种情感号召力,可以鲜明地拥护某种达成共识的观念,有未来眼光,而且能就此和下属沟通,激励他们的工作方向。 2.简答领导的控制功能。 答:控制功能指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对下级和职工,以及整个组织活动的驾驭和支配的功能。在实现组织的目标过程中,“偏差”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偏差”的发生可能源自于不可预见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源自于内部不合理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不合格管理人员的影响,纠正“偏差”,消除导致“偏差”的各种因素是领导的基本功能。 3.简答目标管理的特点。 答:(1)目标管理强调以目标网络为基础的系统管理。(2)目标管理使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3)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4)目标管理促使权力下放。(5)目标管理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 4.前馈控制的必要条件。 答:(1)对计划和控制系统已做出透彻的仔细的分析,并确定重要的输入变量。(2)建立前馈控制系统的模式。(3)注意保持该模式的动态特性。(4)必须定期地收集输入变量的数据,并把它们输入控制系统之中。(5)必须定期地估计实际输入的数据与计划输入的数据之间的偏差,并评价其对预期的最终成果的影响。 5.请列举五种常用的精神激励法。 答:(1)目标激励(2)情感激励(3)榜样激励(4)行为激励(5)考核激励(6)尊重激励(7)关怀激励(8)表扬激励(9)荣誉激励 6.简答按沟通渠道所形成的网络分类。 答:(1)链式沟通(2)轮式沟通(3)环式沟通(4)Y式沟通(5)全通道式沟通 二、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请结合实际论述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⑴战略。战略与组织结构二者之间的关系没有绝对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固定关系。而是一 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我们考虑组织设计,就必须考虑组织的战略,而制定战略时,就必须考虑一定的组织结构的影响。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环境的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战略要相应的调整。战略变化要求组织作相应的调整,重新确立关键性职能及其承担机构的地位,调整好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优势甚至是改变员工的工作方法。⑵规模。这里的规模指的是组织的人数。组织的规模越大,组织结构就会趋于复杂和规范化。首先随着规模的扩大,组织的管理幅度和管理结构都要有相应的扩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