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别说我是坏孩子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一、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概述

(一)概念: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指他们的行为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下与

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行为上显著地异于常态,且妨碍个人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

(二)具体含义

1.既不是由智力、感官残疾,也不是由健康条件引起的学习低能;

2.不能与同龄人、伙伴、家长、教师建立或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3.在正常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过度的情绪困扰和令别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方式;

4.长期伴有不愉快的心境和抑郁、沮丧、压抑感;

5.有无意识的抵触行为和不合群的孤僻感。

二、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症状

1.冲动性、攻击性的反应

2.孤独与退缩反应

3.学习障碍

4.多动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5.反社会行为表现

三、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

1.障碍程度分类

从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的程度上可将问题儿童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

2.控制程度分类

从情绪与行为的控制程度上来划分,可分为超控制与低控制型两大类。

3.障碍行为后果分类

按行为的后果和错误的性质来划分,情绪与行为障碍可分为非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性行为两大类。

四、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的不协调

1.认知过程与内容的不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

2.认知成分与认知方式不协调

3.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不协调

(二)负性情感体验强烈

挫折感的不断增强

(三)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思维缺失,是指在认知活动中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思维所占比率较少,记忆不能为思维提供充分的信息,感知信息在认知决策中所占比率较大,导致理智缺失现象。

认知偏差,是指儿童和青少年对问题及问题情境错误地信息加工和解释,导致错误的判断。

挫折感不断增强,形成需要——挫折、行动——挫折、目标——挫折之间的恶性循环。过强的挫折感会助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自我中心倾向严重,自我认识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缺乏调节和控制自己思想感情、举止行为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

五、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成因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基因会影响到儿童的生理特征。只是在近期以来,人们才弄清楚,基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特征。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基因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人的行为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染色体的变异可能引起严重的行为问题。有两种类型的情绪行为障碍与基因很牢固地联系在一起: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虽然基因所传递的准确的生物特征现在仍然未知,但是有一点很清楚,精神分裂症是由于大脑神经化学因素的失衡造成的。

(一)基因遗传

研究发现,父或母一方患有精神分裂症,其子女患病的风险率高达40%-68%,而一般人低于10%。关于双生子的研究也证实遗传基因的影响。研究表明,有婴儿自闭症、多动与行为越轨等障碍的男性人数为女性的4-8倍,而在青春期以后出现诸如压抑,社交恐惧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女性为男性的2-3倍,这种差异可能与性连锁遗传有关。

(二)脑损伤:

1.感染性疾病

2.化学性毒物

3.物理损伤

4.营养问题

(三)生化失衡:

生化失衡指人体内出现有毒物质,以及维生素或矿物质不足或过量而导致的儿童情绪反应异常。

(四)内分泌障碍或其他严重生理疾病

如甲状腺分泌异常。严重的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脑炎、低血糖等都会引起情绪障碍。另外一些心因性疾病也会引起情绪与行为异常。

(五)母亲妊娠期严重的精神创伤。

如过强的精神刺激,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小白鼠实验。

(六)儿童的气质类型

一般认为,婴儿从出生时起,可分为3种不同的气质类型:易相处型、兴奋缓慢型、难养型。

(七)家庭因素

1.家庭的自然结构

2.家庭的人际关系

3.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态度

(八)学校因素

1.教育目标与教育方法

2.学校的人际关系

(九)社会因素

包括影视、报刊、网络等。

六、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出现率

?由于国内外对情绪和行为障碍的评价标准不很相同,所以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和青少年究竟占多大的比例?也是一个不大确定的问题。根据美国教育部、特殊教育与康复办公室按《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和《小学和中学教育修正案》的标准统计,美国1980~1981年有严重的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数如表。根据考夫曼等人的归纳,比较严重的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约占学龄儿童的2%。

?在我国,据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989年对北京2432名小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情绪行为障碍的发生率为13.16%,其中家庭情绪行为障碍的发生率为

6.95%,学校情绪行为障碍的发生率为8.34%,男生与女生情绪行为障碍的发生比率

为4.9:1。由此可见,对这一部分儿童的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七、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

(一)教育的基本对策

莫斯(M.C.Morse)认为,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是:(1)减少心理冲突,保持心理平衡;

(2)组织集体活动,利用同伴文化来发展儿童的情感和社会认知;

(3)创造良好的环境,避免孤独感,经常开展有关学习问题的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4)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趣味性;

(5)用奖励为主的正强化方式来改变儿童现有的不良行为方式;

(6)创造较宽松、和借的学习、教育环境,采用某些人本主义的教育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

(7)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增强他们行为的控制能力;

(8)树立正确的集体气氛和舆论导向,扶正抑邪。

此外,莫斯还对教师和家长提出了几点建议:

(1)爱护学生,爱护孩子,经常与他们接触和交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和孩子着想;(2)建立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家庭关系,保持和睦的气氛;

(3)教师和家长都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在教育孩子时,要有耐心,减少口头上的责备,增加自身行为的感染力;

(4)利用正负强化的方法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方式,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减少、消除自卑感和焦虑情绪。

(二)教育的模式和策略

国外对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青少年的教育一般从心理治疗、行为矫正和环境改变这三个方面来制定教育的摸式和干预的策略。

1.心理治疗法

经典的精神分析法是心理治疗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治疗方法,而精神动力学治疗是从其发展而来的,心理治疗一般多采用宣泄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观点。前者通过宣泄的方式来让儿童减轻不良情绪的强度和侵犯的倾向;后者通过深入了解儿童的动机、需要和欲望,启发儿童用一种前进的力量抵抗倒退的倾向,保持积极的能动的心理能量。对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治疗,也可采用心理净化的方法。这是一种通过心理训练来消除心理污染,人为地保持内心世界的清洁与健康的方法。心理净化能减少无益的心理消耗,稳定情绪并增加行为的控制能力。

不论是精神分析还是精神动力学治疗,都强调过去的经验对现在行为的影响,关注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冲突。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梦的分析、防御机制的分析以及移情的分析来理解病人内心的冲突,借助解释这种方式帮助病人领悟他内心潜意识的冲突,从而将潜意识转化为意识。一旦潜意识的内心冲突被意识,由此导致的症状就有可能被控制或消失。精神动力学治疗依然遵循这种基本的模式,但更强调治疗关系中互动的治疗价值。通过治疗师与儿童的交互作用,释放儿童过去的或有问题的客体关系,内化和认同新的客体关系。

2.行为矫正

(1)系统脱敏法——这是一种逐步去除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技术。这套完整的行为治疗方法是Wolpe在1958年根据条件反射学说,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展而来的。他认为,恐惧或焦虑与松弛状态是相互抑制或排斥的,而克制焦虑或恐惧最有效的方式是使肌肉松弛下来,故以逐步的肌肉松弛作为阳性刺激,来对抗焦虑或恐惧情绪,建立了系统脱敏技术。冲击疗法与暴露疗法、厌恶疗法都是系统脱敏法的一种变型,前两者是Stampf在1975年发现的。他认为当病人体验到最可怕的恐惧时,看到自己仍安然无恙,恐惧就会降低或消退。因此,他提倡反复重现刺激,让病人重新充分体验全部不愉快的情绪,从而使原来引起的症状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厌恶疗法是对不良行为或变态行为施加一个不愉快的体验,如电击、催化剂或言语责备等,利用痛苦的条件刺激来替代异常行为的快感,从而减少或消除异常的行为。如以恋物癖青少年为例,当他出现这方面欲望与行为时,令其立即闭目,想象或回忆被群众愤怒申斥的场面,可以达到减少与控制此种性变态行为的效果。

(2)认知治疗——强调通过改善患儿对自己不良行为或情绪的错误认知,来达到纠正情绪障碍的目的。许多情绪与行为障碍,常常根植于对事件错误的思维。所以,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尤其通过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认知中存在的非理性的、自我否定的部分,通过获得和强化思维中理性的、自我肯定的部分,来帮助他们解决情绪与行为障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给予自己否定和扭曲的信息。持续折磨人的两难处境会使人精力衰竭,推动其对境遇的内部感知向越来越消极的自言自语发展,直到再也不能使他们相信在他们生存的境遇中还存在着积极的成分。接着他们的行为会跟随消极的否定性的自言自语,自以为对境遇是无能为力的。认知治疗就是通过练习和实践新的自我说服和自我暗示,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更为积极和肯定,直到旧的自我否定和懦弱的自言自语消失为止。

3.环境改变的方法:是通过儿童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如家庭境况、学校或班级、周围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儿童的情绪与行为方式的改变。贝尔金等提出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这是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天赋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情绪和行为障碍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内部状态,它还涉及个人以外的环境。情绪与行为的改变要考虑系统的成分,包括家庭、同伴、老师和社区等。

家庭治疗法也是环境改变的一种重要的模式。有些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矛盾或教养不当密切相关,因此,治疗远远不止是特殊儿童自己,而是包含整个家庭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

情绪与行为障碍

《情绪与行为障碍》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情绪与行为障碍(英文emotional disorder) 【课程代码】 【适应专业】特殊教育专业 【授课对象】普通本科 【课程简介】情绪与行为障碍是特殊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本课程涉及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常见行为异常与情绪障碍的症状、原因、治疗方法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内容。了解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知识和从事相关特殊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情绪与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教育特点有初步了解;培养从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相关工作的感情和事业心。 【参考学时】36学时 【参考书目】 1.James M. Kauffman等著. 情緒及行為障礙學生教育[M].台湾:心理出版社,2010. 2.李雪荣编著.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刘智胜主编. 儿童心理行为障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王如明主编.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的诊断与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情绪与行为障碍概述 §1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概念 §2情绪与行为障碍流行病学资料 §3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相关理论 ●基本要求: 1.理解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概念,掌握其流行病资料。 2.了解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研究现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概念及流行病资料。 教学难点:情绪与行为障碍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提示:课堂教学为主,介绍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基本知识。 ●参考学时:2学时(理论讲授2学时) ●第二单元焦虑障碍 ●§1 焦虑障碍的概念 §2 焦虑障碍的分类 §3焦虑的鉴别与诊断 §3焦虑障碍的理论解释 §4焦虑障碍的成因 §5焦虑障碍的治疗 ●基本要求: 1.掌握焦虑障碍的分类及相应的治疗。 2.了解焦虑障碍的成因及相应的理论解释。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焦虑的分类与治疗。 教学难点:焦虑障碍的理论解释。 ●教学方法提示: 课堂讲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使学生将学习理论知识与具体个案联系起来,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个案的相关图片与视频材料。 ●参考学时:6学时(理论讲授4学时,讨论教学2学时) ●第三单元抑郁障碍 ●§1 抑郁障碍的概念 §2抑郁障碍的鉴别与诊断 §3抑郁障碍的理论解释 §3抑郁障碍的成因 §4抑郁障碍的治疗 ●基本要求: 1.掌握抑郁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2.了解抑郁障碍的成因及相应的理论解释。

融合教育背景下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正向行为支持策略研究

融合教育背景下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正向行为支持策略研究 摘要: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以深圳市龙华区实验 学校在校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普通班级就读过程中的筛查、 评估、转介、干预等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并总结出一套包含学校管理层、普通 教师团队、特教教师团队、心理教师团队、家长等在内的行之有效的正向行为支 持策略。为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在校就读的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为普通班级教 师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供了更专业的措施、为家长提供了更安心有力的支持、为 学校管理层工作的展开铺开了更平坦的道路。 关键词:情绪与行为障碍;正向行为支持;融合教育 引言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是学校教育中公认的最难应对的一类学生[1],他们有攻击性、不服从、喊叫、说谎、暴躁、焦虑、抑郁,擅长激怒他人。研究显示,我国学龄 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比例是13.5%,部分地区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检出率均高达30%[2]。而我国2017年7月,《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 出要进一步履职尽责,攻坚克难,持续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优先采用普通学 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融合教育得到高 度重视并作为国家教育政策得以实施。目前,我国专门针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群体 进行教育安置的研究较少,但参考我国台湾地区,95.53%的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 就读于普通班级[3]。着眼于现实情况,我国大陆地区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也极少 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与我国台湾地区情况无异——绝大多数情绪与行为障碍学 生于普通教育学校随班就读。但是真正融合还是“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照现实 情况来看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还需要更多支持。 正向行为支持最早由霍纳及其同事于1990年提出[4]。是一种对个体行为实施干 预的系统化方法,即通过教育的手段发展个体的正向行为,用系统改变的方法调 整环境,达到预防和减少个体行为问题和改变个体生活方式的目的,最终实现提 高其生活质量的目标[5]。凡是可以产生正面效应的行为都可以视为正向行为,包 括沟通、社会互动、自我管理及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增进;所有可以用来教导、加 强和扩展正向行为的教育方法,以及能够用于增加正向行为的系统改变的方法, 都可以称为“支持”[6]。目前大量用于各类学生行为干预,并取得良好成效。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龙华区实验学校经诊断或评估为情绪与行为障碍及有情绪与行 为障碍表现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取向,在整个行动研究过程中,还使用了观察法、访谈法、 文献法等。首先运用文献法,通过查阅论文、书籍、期刊和互联网等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整理、归纳相关资料信息,整理出情绪与行为障碍、融合教育、正向 行为支持等相关的资料,为本研究找到研究起点与理论基础;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多次用到观察法细致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分析学生的 行为功能,观察学生的行为后果;并对家长及普通班级教师进行访谈,以便更为 详尽地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更好地为其提供正向行为支持。 二、研究过程 (一)行动方案制定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一、美国《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对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定义。 情绪障碍儿童可能具备以下一种或者多种特征,并持续较长的时间,程度较为严重,已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既不是由智力、感官残疾,也不是由其他健康条件引起的学习低能。 2.不能与同龄人、伙伴、家长、教师建立或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3.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也会出现过度的情绪困扰和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方式。 4.长期伴有不愉快的心境和抑郁、沮丧、压抑感。 5.在个人和学校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有出现生理症状或恐惧倾向。 上述描述特别强调了如下三种情况:一是长时间情绪与行为异常;二是达到一定的严重性;三是学校适应困难,学业不良。 二、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特征有哪些? 两个维度,三个方面。维度是外倾型和内倾型。方面是学业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和智力方面。 1.外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 通常表现为固执,好斗,爱挑衅,也包括反社会行为,也被描述为对抗挑衅型行为障碍。 2. 内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 内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明显表现是社会性退缩、沮丧、自卑和焦虑,甚至陷入深度的抑郁。 3. 学业成绩 美国特殊教育领域相关的研究认为,大多数鉴定为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从小学开始在学业成绩水平上就表现出低于同龄儿童1年或1年以上,其中,有些儿童在阅读和数学方面都有明显的学习困难,大部分至少遇到一种确定的学习障碍。 4. 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 多项研究都显示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比正常的同龄人更少对他人有同情心,更少参与课程活动,更少与朋友联系,因此也很难建立起高质量的友谊。 5. 智力 大多数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智力在通常情况下比正常儿童要低。

情绪及行为障碍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定义与发生率 【案例一】 小华为小学六年级男生,从一年级开始,经常跑出教室、很难安静坐在位置上;他常打架、咒骂同学,一旦玩耍受到拒绝,就会向人吐口水,甚至曾用利器伤人,在学校人际关系很差。父母表示从小在家里就十分任性,拒绝其要求时,会大发脾气、摔东西、用脏话漫骂。 【案例二】 小斯是一位个子较小、文静的幼儿园大班学生。她是领养女,母亲是护士,父亲是医生。起初,老师没有特别注意小斯的文静性格,反而认为这是她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表现,觉得她个好孩子。但是某日,老师注意到,小斯在自由活动时一个人蜷缩在教室的角落里,接近她时,她慢慢地跑开,不愿意和老师讲话。老师开始更多注意小斯,发现小斯在课内和课外活动时都不跟小朋友说话。她从不主动和大人说话,别人和她说话时,都是用单词和短语回答。她经常搓自己的手,咬指甲,低着头,凝视前方。 目前有许多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这类学生,如:严重情绪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严重情绪困扰、性格及行为异常、情绪及行为异常、情绪障碍、情绪及行为困难、行为障碍、道德行为偏差、思想行为与心理偏差、适应困难、行为问题等。 这类学生泛指持续地表现外向性的攻击、反抗、冲动、过动等行为,或内向性的退缩、畏惧、焦虑、忧郁等行为,或其它的行为问题,以至于造成个人在生活、学业、人际关系和工作等方面的显著困难,而需提供特殊教育或相关服务协助者。 一、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定义 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学生?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近十多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矫治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学生,强调发挥他们的潜能并体现可教育性。 (一)美国的定义 美国在2004障碍者教育法(PL101-476,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简称 IDEA,2004)中对这类儿童和青少年作了以下的定义: 1. 无法学习又不能以智力、知觉、或健康因素加以说明者。 2. 无法与同侪和教师建立或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 3. 在正常的情况下,有不恰当的行为或情感。 4. 常表现不愉快的情绪或沮丧。 5. 常因个人或学校的问题而感觉身体不适、疼痛或害怕。 6. 情绪困扰包括精神分裂症儿童,但不包括社会适应不良儿童,除非被认定具有严重的情绪困扰。 (二)台湾的定义 根据2012年台湾教育部颁布的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学生鉴定标准的定义: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指长期情绪或行为反应显著异常,严重影响生活适应者;其障碍并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直接造成之结果。情绪障碍学生之症状包括精神性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惧性疾患、焦虑性疾患、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或有其它持续性之情绪或问题行为。 (三)我国大陆地区 我国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界定多从人格障碍出发,也参照了美国和苏联的界定,从情绪与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讲,更倾向于从行为的外在表现来进行界定。例如,由朴永馨主编的《特殊教育词典》中对行为障碍的界定是:“主要发生在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偏离”。主要表现有:① 不良行为动作。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趾)甲或其它物品、手淫、拔头发等;② 退缩行为。表现出胆小、害怕、孤独、退缩、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也不愿与其它儿童交往,常一人独处,与玩具相伴,但没有精神异常;③ 生理心理性行为异常。如遗尿症、遗粪症(4~5岁后仍不能控制大小便),厌食、夜惊、噩梦、口吃等;④ 习惯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一、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 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而严格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而本文发所讲的也主要是从教育角度来讲,一般指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 (一)从教育角度有学者将其分为: (1)人际关系问题(2)行为规范问题 (3)抑郁情绪问题(4)焦虑情绪问题(5)偏畸习癖 (二)按严重程度美国学者克里拉森将其分为三类: (1)轻度:对个人以及他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能与别人维持一定程度的和谐关系,对生活、学习有轻度的影响; (2)中度:在情绪上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也深受其影响; (3)重度: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很难从事学习和处理日常事务,往往需要在隔离的环境,需要专门人员长期做辅导。 (三)从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程度可分为: (1)超控制型:过分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害羞、孤独、焦虑胆怯等行为特征;

(2)低控制型:主要表现出多动、侵犯、攻击、将自己的挫折转嫁到别人身上,情绪波动大。 三、情绪和行为儿童障碍的心里特征 (一)认知不协调 (1)认知过程和内容部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 (2)认知成分和认知方式不协调 (3)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不协调 (二)负性情感体验强烈(三)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四、学业特点和行为特征 (一)学业特点 1.大部分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正常的,但是大多数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在学习方面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学习跟不上,没有人帮助时,他们往往产生“习得无助”的绝望心态,情绪消极、抑郁、焦虑、恐惧。 2.焦虑表现:对外界事情反应过度敏感,会因一点小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恶心、心慌、头晕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有的则产生恐怖症,害怕上学,设法逃学,害怕回答问题,也会有身体异常反应; 抑郁表现:经常出现不愉快的沮丧情绪,对活动不感兴趣,对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主导心境悲观。 (二)行为特征 1.焦虑、自卑和退宿、不成熟; 2.注意缺陷、多动 3.反社会行为

情绪或行为障碍

1、转介前干预的目的在于( 3 ) 选项1: 让特殊儿童无需评估就接受服务选项2: 让更多的特殊儿童接受特殊服务 选项3: 避免不必要的转介与筛查选项4: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评估 2、下列那些原因不是造成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出现率不一? 1 选项1: 儿童的发展选项2: 定义的明确性与范围 选项3: 抽取样本的来源选项4: 障碍发生年龄 3、下列哪一个是外向型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行为特质? 2 选项1: 唠叨不绝选项2: 出现对大人的挑战性行为 选项3: 每天忙个不停选项4: 上课喜欢做小动作 4、下列哪一个不是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可能的成因? 3 选项1: 家族遗传选项2: 生活中发生重大事件选项3: 饮食问题选项4: 内分泌因素 5、转介前干预的理念需要与那一个技术相结合? 2 选项1: 课程本位评量选项2: 功能性分析选项3: 标准化评量选项4: 多元评价 6、下列哪一个不是内向型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行为特质? 选项1: 畏缩选项2: 说话不清楚选项3: 容易严重焦虑选项4: 逃避 7、下列哪一个不是转介前干预模式第三级的意义 4 选项1: 干预的方法更有针对性选项2: 接受服务的学生愈少 选项3: 个案几乎就是特殊儿童选项4: 学生不喜欢上集体课 8、依据美国与台湾对情绪行为障碍的定义,下列哪一个不是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诊断因素?2 选项1: 时间的持续性选项2: 智力的高低选项3: 情境因素选项4: 性别因素 9、对于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干预的核心理念为何? 3 选项1: 分领域干预选项2: 专业发展干预选项3: 整合性干预选项4: 医疗干预 10、进行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筛查与诊断应该采用什么模式? 4 选项1: 以生为本的理念选项2: 医院医生诊断选项3: 基线期评价选项 4: 专业团队合作

情绪障碍的症状表现

情绪障碍的症状表现 情绪障碍在变态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任何变态行为都有情绪障碍;严重心理疾病往往以情绪障碍为先兆。 (1)情绪持续障碍:是指情绪反应强度和持续长时间发生障碍。 情绪高涨:病人的情绪活动增强,喜悦表情占优势,言语行动增多,对人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别人讨厌也不在乎。 情绪低落:心境忧郁,情绪低沉,苦闷悲观,言语行动减少,闷闷不乐。 情绪淡漠:对周围环境的任何刺激缺乏情绪反应。对人对事漠不关心,面部表情处于无情绪状态。 焦虑:详见什么是焦虑。处于焦虑状态下的病人,常因躯体不适而伴发疑病。 忧郁:也称抑郁,它的突出表现是心境悲观、冷漠,并伴有自我责备,有的甚至产生自杀欲念。忧郁的诱发因素:①突然的心理创伤,如亲人死亡、失恋、失业、受到侮辱等。②心理素质不良。抑郁情绪者有其人格特点。这种人悲观、孤独、缺乏自信。③生物性诱发因素的作用,例如分娩、绝经期激素的变化、慢性病痛等都可引起忧郁或抑郁。 (2)情绪发生障碍:主要指情绪发生过程的失调,一般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情绪不稳:情绪容易波动,喜怒无常,自己难以控制。 情绪易激:情绪有易怒倾向。对微小的刺激即可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情感易爆发,并且有不自觉性和攻击性。常出现损物伤人行为。 情绪脆弱:容易伤感,易激动或哭泣,虽然自己也感到对一些小事不必大动感情,但自己不能控制。 (3)情绪协调障碍:主要指环境刺激与情绪体验不相符合或内心体验与外部表情相矛盾。包括以下几种: 情绪倒错:指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失调的现象。病人的情绪反应与客观刺激相矛盾。对喜事产生悲哀情绪;对不幸之事反而高兴。 表情倒错:表情与情绪的内心体验相矛盾,如内心很高兴,但表情却痛苦。 矛盾情绪:对同一事物产生相反或者两种不同的情绪,并且不感到苦恼。例如病人对同一个人又爱又恨;对同一件事又喜欢又讨厌的状态,就是矛盾情绪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方法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方法 一、同伴干预和支持 同伴群体的力量是使行为障碍儿童产生积极改变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同伴帮助另一个同学减少不适当行为的策略如下: 1.同伴监控。一个学生要学会观察和记录其同伴的行为,并且要作出反馈。 2.同伴对积极行为的报告。鼓励学生学会和加强对他人积极行为的报告。 3.同伴指导。作为相互间在学业和社会技能方面的指导者,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也能掌握更多更好的社会技能。 4.同伴对抗。同伴要学会面对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不适当行为,要能解释为什么这种行为是个问题,而且要示范出适当的行为应答。 实施一种同伴支持方式、群体过程或示范比将一群儿童集中起来,然后让他们受到同伴间积极的影响要更加复杂。大多数有重度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并不是正常功能群体中的成员,那些有正常功能的群体的适当行为通常都是用来示范和评价的,而且他们也没有学会对他们的行为负起责任。对于教师来说,首要的也最困难的挑战就是促进群体间的凝聚力。 尽管群体治疗计划有很多形式,大多数都是结合了群体会议和以群体为主的偶发事件。每天都会举行两种类型的群体会议。每个早上都会召开一个计划好的会议,在会议上,大家先了解日常的安排,然后每个小组成员设定每天的计划,同伴提供支持和建议,最后使小组目标达成一致。在每天结束时,召开评估会议,讨论个人和小组目标是否达到,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给出评语和接受同伴的评价。当任何小组成员,包括教师,觉得需要讨论一个问题时,都可以召开问题解决会议。小组要确定问题,提出几个解决方案,讨论每个方案的后果,给最佳方案设定计划,为执行计划提出口头评语。如果他们的行为达到了某种标准,按照团体偶联契约,小组可以给予某种形式的奖励或特惠待遇。获得奖励的标准,以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识和教育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识和教育 系别:教科院 班级:124 学号:14 姓名:韩贞秀

摘要: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里面包含了两种障碍的内容,导致这些的原因的多种多样的,但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儿童与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有的与我国道德评价成人化、传统趋向有关,有的也是由于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引起的。当这些学生的需求不能满足、自信心受挫时他们往往产生极度愤怒的情绪状态,无法控制这些消极情绪,可能会出现大哭大闹、攻击性行为、破坏纪律的行为。面对这些特殊的儿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只有具备一定的特殊儿童知识,应用不同于常态儿童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并逐渐矫正他们的一些不好行为。 关键词: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类型心理特征原因特殊教育 正文: 一、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 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而严格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而本文发所讲的也主要是从教育角度来讲,一般指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 (一)从教育角度有学者将其分为:

(1)人际关系问题 (2)行为规范问题 (3)抑郁情绪问题 (4)焦虑情绪问题 (5)偏畸习癖 (二)按严重程度美国学者克里拉森将其分为三类: (1)轻度:对个人以及他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能与别人维持一定程度的和谐关系,对生活、学习有轻度的影响; (2)中度:在情绪上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也深受其影响; (3)重度: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很难从事学习和处理日常事务,往往需要在隔离的环境,需要专门人员长期做辅导。 (三)从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程度可分为: (1)超控制型:过分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害羞、孤独、焦虑胆怯等行为特征; (2)低控制型:主要表现出多动、侵犯、攻击、将自己的挫折转嫁到别人身上,情绪波动大。 三、情绪和行为儿童障碍的心里特征 (一)认知不协调 (1)认知过程和内容部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 (2)认知成分和认知方式不协调 (3)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不协调

ICD-10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

ICD —10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 ICD —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使用说明 ICD —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这一章有几种不同用途的版本。此版本《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适用于一般临床、教学和服务事业。 学习总引言,并仔细阅读某些类别开头的附加介绍和解释,对使用者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做对于F23. —(急性和短暂精神病性障碍)以及F30- F39节(心境{情感性}障碍)尤其重要。 鉴于长期以来关于这些障碍的描述和分类存在一些著名的难题,我们对本分类的编制过程做了特别详细的解释。 本分类对每一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以及任何重要的、但持异性较差的有关特征均进行了描述。随后,为大多数障碍提供了”诊断要点”,指明确立诊断所需症状的数量和比重。诊断要点的措词使临床工作中做出诊断决定时有一定程度的变通,尤其在临床表现不充分或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医生不得不做出临时性诊断时。为避免重复,除那些仅与单一障碍有关的临床描述和诊断要点外,本文还为若干组障碍提供了临床描述和一般性诊断要点。 如疾病完全符合诊断要点的各项要求,诊断即可"确立”。如仅为部分符合,那么在多数情况下记录一种诊断也是有益的。诊断者和其他使用者应决定在这些情况下是否做出某种不甚确定的诊断(例如,当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料时,诊断是”临时性”的;或当无法获得更多的资料时,则是”试验性”的)。同样,关于症状持续时间的说明也应视为一般性要点,而非严格的标准;当某些特殊症状的持续时间较指定时间略长或略短时,临床医生应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适当的诊断。 诊断要点还应有助于促进临床教学,因为它们提示了临床实践的关键所在,而诊断的完整形式可见于大部分精神病学教科书。在研究的诊断标准并不需要更精确(因此也更严格)的情况下,诊断要点也适用于某些类型的科研项目。 这些描述和要点不具有理论意义,也不充当有关这些障碍目前的认识水平的综合说明。它们仅仅是一系列症状和评论,许多不同国家的众多顾问和专家业已同意将其作为精神障碍分类中划分各个类别界限的合理基础。 F00—F09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10—F19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仃为障碍 F20 —F29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F30 —F39心境[情感1障碍 F40 —F48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F50—F59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ICD 一10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别目录

特殊教育学--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

特殊教育学——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不协调 (一)认知内容与认知过程的不协调 指认知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本身的不协调。在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认知发展中,理性思维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记忆不能为理性思维提供充分的信息;相对来说,感觉在认知决策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这种认知上的不协调使这类儿童、青少年缺乏从纵向和横向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加上情绪的不稳定,易于凭借一时的感觉冲动对问题作出判断和处理。这种认知不协调倾向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又缺乏灵活的思维、恰当的判断和选择,其行为的外化形式多表现为冲动、草率与鲁莽。 (二)认知成分与认知方式的不协调 弗斯廷格提出的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原义。他揭示了个体从态度到行为等认知成分与推理过程的矛盾。他认为,个体认知的不协调将会产生焦虑和其他类型的情绪失调和行为失控。心理和情绪处于失衡状态的人,原来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急需要使自己的情绪恢复到原先稳定的、可控制的、灵活的状态,需要寻找失去的平衡。例如,当个体原有的信念破灭时,便可能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和逆反心理。改变思维的方式,调整认知结构,积极地影响客观环境,是消除这种认知不协调的主要途径。 (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三者的不协调 这种不协调是心理结构和人格特征之间的不协调,也是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这三种心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认知不能对情绪和行为产生控制的效果,或者说认知导向在稳定情绪和制约行为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二是形位的结果没能及时地反馈到认知结构中来,以增加认知的合理性。明知故犯、任性胡闹,多属于这种类型的认知不协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三者发展的不平衡是形成这类认知不协调的主要原因,这种认知不协调会直接导致人格障碍。 二、挫折感强 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导致个人目标不能实现,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由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经常受到挫折,加上缺乏正确对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使挫折感不断增强,形成需要——挫折、行动——挫折、目标——挫折之间的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抑郁症个案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 抑郁症个案 一、确定个案 小E今年8岁,是一位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小男孩,性格活泼,与家人在一起时比较好动,但是不愿与陌生人接触,也很少与同学相处。一旦进入教室,就开始喊头痛、头晕,注意力不能集中,无法正常听课,甚至向同学和老师乱发脾气,但是一回到家里,各方面都恢复正常,学习状态也比较好,成绩处于中上等。但他始终认为自己“不行”,一旦考试失败或者未达到期望,即使父母未加任何批评,也会痛哭流泪、食欲减退,声称“对不起父母”,为此曾两次离家出走,甚至想自杀。 据了解,E家都非常希望小E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为家庭争光,因而从小就向其灌输学习和成绩至上的思想。起初当孩子出现情绪失控等一系列的表现时,小E的父母并没有充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强迫孩子学习、再学习,后来当症状比较明显,比如有自杀的念头、不愿上课时,父母才主动找医生咨询,先后服用了一些治疗成人抑郁症的常用药物,但效果不太明显。 二、问题分析 小E并无相似的家族病史,可见小E的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后天的因素。 首先,家庭原因。父母的期望过高、教育方式不当,以及不和谐的家庭关系都是造成儿童抑郁症的“温床”。另外,小E父亲的性格

比较暴躁,嗜酒严重,经常无故大发脾气对孩子采取暴力手段。给小E的心理和情绪发展造成一定的阴影。 其次,自身因素。父母的期望过高直接导致了,小E的好胜心很强,凡是不愿甘落下风。虽然自身非常努力,但是,小E的成绩一直处于中上等。为此父母加大了付出的力度,比如请家教。父母心态的失衡也使得孩子的压力有增无减,这种状态首先反映在课堂上,小E 无法集中精力听课,看到老师和同学就觉得反感,并逐渐加重,导致一进教,室就头痛、头晕。并认为自己不行,自我评价很低,信心不断动摇,并经常感到沮丧、忧愁、自卑,甚至自暴自弃,长期以来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日益严重的抑郁情绪。 三、制定计划 根据以上分析,我的具体计划如下: 第一步,改变家庭环境。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抑郁倾向的儿童,要多加鼓励、劝导,给予精神上的支持,提高信心,避免和解除患儿精神上的负担。建议小E父母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摆正教育孩子的心态。完善自身的性格,调整心态,尽量避免把工作、生活中的不良感受和压力辐射到小E身上,尤其是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始终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比如不要在酗酒后大发脾气。 第二步,针对小E的孤僻、不合群等特征,还需要进行一定的人际交往训练。为此,我为小E制定一套渐进的训练计划,第一周,让小E与一到两个比较熟悉、年龄稍大的玩伴的交往,使其重新体验到人际交往所带来的快乐;第二至三周,当小E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积极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别说我是坏孩子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一、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概述 (一)概念: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指他们的行为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下与 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行为上显著地异于常态,且妨碍个人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 (二)具体含义 1.既不是由智力、感官残疾,也不是由健康条件引起的学习低能; 2.不能与同龄人、伙伴、家长、教师建立或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3.在正常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过度的情绪困扰和令别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方式; 4.长期伴有不愉快的心境和抑郁、沮丧、压抑感; 5.有无意识的抵触行为和不合群的孤僻感。 二、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症状 1.冲动性、攻击性的反应 2.孤独与退缩反应 3.学习障碍 4.多动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5.反社会行为表现 三、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 1.障碍程度分类 从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的程度上可将问题儿童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 2.控制程度分类 从情绪与行为的控制程度上来划分,可分为超控制与低控制型两大类。 3.障碍行为后果分类 按行为的后果和错误的性质来划分,情绪与行为障碍可分为非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性行为两大类。 四、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的不协调 1.认知过程与内容的不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 2.认知成分与认知方式不协调 3.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不协调 (二)负性情感体验强烈

挫折感的不断增强 (三)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思维缺失,是指在认知活动中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思维所占比率较少,记忆不能为思维提供充分的信息,感知信息在认知决策中所占比率较大,导致理智缺失现象。 认知偏差,是指儿童和青少年对问题及问题情境错误地信息加工和解释,导致错误的判断。 挫折感不断增强,形成需要——挫折、行动——挫折、目标——挫折之间的恶性循环。过强的挫折感会助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自我中心倾向严重,自我认识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缺乏调节和控制自己思想感情、举止行为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 五、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成因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基因会影响到儿童的生理特征。只是在近期以来,人们才弄清楚,基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特征。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基因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人的行为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染色体的变异可能引起严重的行为问题。有两种类型的情绪行为障碍与基因很牢固地联系在一起: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虽然基因所传递的准确的生物特征现在仍然未知,但是有一点很清楚,精神分裂症是由于大脑神经化学因素的失衡造成的。 (一)基因遗传 研究发现,父或母一方患有精神分裂症,其子女患病的风险率高达40%-68%,而一般人低于10%。关于双生子的研究也证实遗传基因的影响。研究表明,有婴儿自闭症、多动与行为越轨等障碍的男性人数为女性的4-8倍,而在青春期以后出现诸如压抑,社交恐惧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女性为男性的2-3倍,这种差异可能与性连锁遗传有关。 (二)脑损伤: 1.感染性疾病 2.化学性毒物 3.物理损伤 4.营养问题 (三)生化失衡: 生化失衡指人体内出现有毒物质,以及维生素或矿物质不足或过量而导致的儿童情绪反应异常。 (四)内分泌障碍或其他严重生理疾病 如甲状腺分泌异常。严重的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脑炎、低血糖等都会引起情绪障碍。另外一些心因性疾病也会引起情绪与行为异常。 (五)母亲妊娠期严重的精神创伤。 如过强的精神刺激,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小白鼠实验。 (六)儿童的气质类型 一般认为,婴儿从出生时起,可分为3种不同的气质类型:易相处型、兴奋缓慢型、难养型。 (七)家庭因素 1.家庭的自然结构 2.家庭的人际关系 3.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态度

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分类

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分类 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分类及心理与行为特征经研究表明,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分为以下几类: 一、破坏性行为障碍 破坏性行为障碍是指在需要自我控制的情景下表现出以控制不良、冲动、出格为特征的行为。主要包括: 1.儿童多动症。特征是: 活动过度。这类孩子往往从小活动量就大,随身体机能的发展更显得不安分,学会了走就不喜欢再坐,学会了爬楼梯后就上下爬个不停。进幼儿园后,这些儿童也不能按正常要求的时间坐在小凳上。走路蹦蹦跳跳,到家里翻箱倒柜,忙个不停,即使晚上睡觉也经常不停翻身、磨牙、说梦话等。多动儿童中约有一半会出现动作不协调,不能做系纽扣、系鞋带等精细动作,不会用剪刀。另外还可能出现斜视、发音不清、常流口水等行为特征。 注意力不易集中。这类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不符合实际年龄特点,如上课时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集中注意听讲的时间很短,他们无论是看连环画或看电视,都只是安坐片刻,便要站起来走动。干什么事情总是半途而废,即使是做游戏也不例外。 冲动任性。这类孩子由于自控力差,情绪不稳,极易冲动,对自己欲望的克制力很薄弱,一兴奋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稍受挫折就发脾气、哭闹。这种喜怒无常、冲动任性的脾气,常使同学和伙伴害怕他,讨厌他,对他敬而远之,因而患儿不易合群,久而久之也可造成其反抗心理,常常发生自伤和伤人的行为,甚至导致一些灾难性的行为后果。 感知觉障碍。这类孩子表现为运动障碍、空间位置知觉障碍、左右不分,经常反穿鞋子,听觉综合困难,视听转换困难。 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大多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学习成绩往往普遍很差,写字、画画、手工等学习活动也会受到这些感知障碍的严重影响。 2.品行障碍。主要特征有: 侵犯他人或动物。恃强凌弱、打架、行凶抢劫、虐待动物等。损毁财物。破坏、损毁公共或他人的财物等。欺骗或偷窃。撒谎、冒充顾客进商店偷窃、破门而入等。其他违反规章的行为。逃学,离家出走。 二、情绪压抑障碍 其冲突是转向内部的,同行为障碍比较,情绪压抑障碍不容易被觉察到。主要包括: 1.儿童焦虑障碍。主要特征有: 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过分敏感多虑,缺乏自信。 在陌生环境中对待不熟悉的事物,易出现焦虑反应,惶恐不安。 伴有心身症状,如睡眠障碍,做恶梦、讲梦话、食欲不振、腹痛、心跳、多汗、头晕、乏力等。 2.儿童抑郁症。主要特征有: 悲伤或无望的心境,对生活消极的看法,出现注意力问题等。 低幼儿童黏在父母身边,拒绝去上学或上幼儿园。 表述一些夸大的害怕(如害怕父母死亡)。 大一些的孩子可能会生气,不参加家庭活动而待在自己的房间里。 在学校可能会因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而变得懒散,或者做出犯罪行为。 青少年更容易沉思默想,有些会清楚地表达要自杀的念头,甚至尝试并实施自杀。 3.儿童恐怖症。主要特征有: 恐惧心情十分严重,明显干扰了儿童的正常行为,儿童整天沉湎于恐怖情绪中,无法自拔。 伴有情绪惊恐及回避反应,心跳加速、呼吸变快、出冷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的症状。 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伴有焦虑反应和强迫症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