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期末作业考核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象

答:概括的说是研究初等教育改革中的事实或实践活动。具体说,可以包括初等教育改革的本质、初等教育改革与其他社会改革的关系、初等教育改革的规律、过程、评价、设计等方面。

2、“两基”、“两全”

答:“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教育投资体制

答:是一个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教育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

4、幼小一贯学校

答:2004年,日本中教审提出要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的建议,并具体提出了建立“幼小一贯学校”的计划。文部科学省决定从2005年试行、2006年正式设立“幼小衔接推动班”制,为未来正式实行“幼小一贯学校”作准备。其基本特点是: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

5、“两个必须”

答: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试述初等教育改革的一般过程。

答: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实验阶段;巩固和反思阶段;实施阶段。

2、简述当前学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答:存在问题:拉大了初等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造成了对初等教育管理认识的混乱和行为失控;影响了初等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师资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小学校方行为的畸变和校与校之间的差距。解决办法:深化对初等教育的性质和战略意义的认识;选择相对集中的初等教育投资和管理体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初等教育宏观调控的责任;兼顾初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效益;规范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制定使政府职能和行为到位的法律细则。

3、简述国际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可结合具体国家说明)。

答: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证是一项具有法律效应的活动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证作为各国教师资格认证的主要内容,其认证程序和内容均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项具有法律效应的活动。美国最早在1764 年,在佛蒙特和罗德兰这两个殖民地首先通过法律,考核代聘教师者的能力并发放许可证;英国在1944 年颁布的《教育法》中,就规定了有关单位须定期进行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考试合格发给资格证书,未取得证书的不准担任教师工作;法国则在 1816 年,第一次规定了教师的能力考试和证书的发放问题。

4、说出你所掌握的课程定义,你认同哪种?谈谈你的看法。

答:一般的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规定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同时,应将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标志着课程实际达到的水平。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谈谈你对择校运动的思考。

答:选择学校运动根本目的是要运用市场方式重建公共教育体制,其具体目标是提高公共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充分满足各种教育需求。与过去教育改革不同的是,它试图通过自由择校来引进竞争和市场机制,从而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找到新的动力——市场的力量。在多样化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公立学校系统的垄断开始被打破,这促进了学校教育服务向多样化发展,学校教育服务体系开始从一种“供给者”体系转向“需求者”体系。

2、选择我国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中的2—3个阶段,简述其主要改革内容并结合当时实际进行评价。答:(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

(2)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要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要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加强德育工作。

(3)加强信息技术和外语教育,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外语教育。(4)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师资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资培训与师范教育。

(5)依法治教,完善督导评估机制。要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教育执法与监督力度,真正做到依法治教

四、分析题(共30分)

1993年,俄罗斯公布了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分为两种,分别与三年制和四年制小学相

适应,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根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俄罗斯1993年小学课程方案的特点,谈谈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答:俄罗斯1993年小学课程方案把课程改革作为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工作,在政策上、投入上、实践上、研究上均高度重视,大力倾斜,在课程决策,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世界性的课程改革运动,这一运动有以下特点:1.课程决策开放化2.课程目标层次化3.课程结构动态化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思想、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等的全方位变革。关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问题,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仍然有不少共性的原理与规律,值得我们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实践中学习和借鉴。1.转变课程观念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而要成功地实施课程改革,课程观念的改革是基本前提。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历次的教育变革都是以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全社会性的教育理念的大讨论为背景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综合中小学课程结构的改革始于对60年代中叶以来美国教育质量连续下降的深刻反思和对国际经济、技术激烈竞争的积极回应,由教育专家提出课程改革方案并进行广泛的讨论和试点并为社会所接受后全面铺开的。50、60年代英国中小学活动课程的兴起源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引发的传统课程观念的变化,人们普遍认为活动课程较之传统学科课程更有利于尊重学生的态度和兴趣,更有利于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德国70年代以后的建立综合中学和综合课程改革发端于70年代以后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民主、平等、发展成为德国民众的共识,由此引发对传统教育存在的机会不平等、分裂的学校体制、相去甚远的课程结构和不同轨道不同出路等现象的强烈不满与批评,从而确立了实用学科与文雅学科综合的课程结构和实科中学、文科中学合一的综合中学。我国也要注重课程的开发和宣传.调动社会各方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和积极性,尤其是作为课程决策层面的教育行政人员和课程实施层面的广大教师,更应具备积极、灵活实施新型课程的观念、能力和必要素质。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变革、文化变迁和教育系统内部调整的挑战,应树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课程观,突出课程的科学化、未来化、多样化、综合化、实践化等特征。科学化即要求课程内容反映最新科技成果,课程实施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课程改革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未来化即面向未来改革课程,加强基础学科和设置未来学科,提高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多样化即根据地区、学生差异提供可供自由选择的灵活而广泛的课程和教材;综合化即研究、探索并开设综合课程,加深相关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实践化即加强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格化即强调课程的精神价值,强调以此来完善学生的人格。 2.给予学枚、教师与学生更多课程决策权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正如前文介绍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课程决策体现了一种两级格局.既注重中央的集权与统一控制,又强调适当分权给地方学校、教师与学生。我国长期以来在中央集权管理的教育体制下,形成了统得过多过死的课程管理制度,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除地方教材外)都由国家统一编制与审查.课程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是一种单一层次的课程管理体制,难以真正体现教材的多样化与弹性化,难以满足不同情况、不同特点的学生需要。必须改革这种课程决策机制,在保证课程总体方向的情况下让学校、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决策、审议。在国家级课程、省

级课程之外,县市可根据地方经济与文化特点开发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学校可结合学校教育资源特点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教科书的权利,教科书的编写者可以是专家、督学,也可以是有经验的教师或新思想、新实验的推广者;学校,学生可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对教科书、部分课程编制、课程内容、教学进度、成绩标准等提出建议和作出决策。此外,要加强课程研究者、决策者之间的联系,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以使各项课程研究成果得到重视,进而把这种研究贯彻到与自身的可能性和特定教育资源相适应的课程准备、分析和实施过程中去。为此,培养足够的课程研究与开发人员,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和交流费用相当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充分保证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以促进地方课程研究的发展,保证课程开发与实验的顺利开展。3.实现课程目标层次化是课程改革16有效保证。欧美发达国家的课程目标体现出层次化的特点,课程目标既可以是教育目标,也可以是学校目标、学科目标,甚至是单元目标,从各个层面有效地保证了课程设计与编制的意图。在我们以往的课程计划和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课程目标馄杂、笼统等问题,如只注意教育目标而忽视学校目标,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目标而忽视单元目标。参照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为避免纷乱和流于形式,有必要分清课程目标层次,使之具体化。首先,课程目标要依据教育目标,所以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目标都是课程的目标,至于每一学科的教学目标则是课程设计中直接依据的目标。学科目标是全国性的,所以设计的目标有较大的原则性。每一教学单元的目标由教学参考或手册规定,但各科任课教师可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参照教学参考或教师手册,决定更具体、合适的单元目标。在这样的课程目标体系中,单元目标是完成学科目标的手段,各学科目标是完成学校日标的手段,各级各类学校目标是完成国家教育目标的手段。课程目标层次的划分,保证了课程目标的明晰性、具体化,为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指南。其中,教育目标要反映立国思想和教育政策;学校目标要体现学校性质和学生出路;学科目标应涵盖各科目性质和原则规定;单元目标的制定则离不开教材性质及有关规定。但无论哪一层次的课程目标,都要以社会需要和儿童需要为基础。4,优化课程结构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我国应加大优化课程结构的工作力度,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普通文化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比例关系。应通过必修课的形式保证学术性基础学科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能够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中小学教育是非定向性的基础教育,其文化基础知识应具有广泛的迁移性、适应性,为学生入学及步人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必修课的范围应该以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为依据,具有全面性,同时还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增加必要的新内容。在必修课之外,应广泛开设选修课。因为选修课设置灵活多样、内容更新周期短,联系实际紧密,突出实际应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兴趣、个性特征,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在加强学科课程教育,为学生打下系统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的前提下,中小学教学应大力强化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师应加强对活动课程学习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同时充分发挥活动课程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实现其与必修课、选修课等各要素之间的互补与配合。要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在学习结果方面是指有关态度、理想、兴趣和情感方面的学习;其学习环境是在学校及班级环境中,无论是学校建筑、设备等物质环境,或师生关系、同学团体,分班制度、奖惩办法等社会环境,还是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及升旗、班会、周会活动等文化环境.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使课程改革成功,正确地认识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是重要条件。5.更新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未来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与更新。顺应课程内容改革的科学化与人文化趋势,中小学课程应注重文理渗透与融合,既要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课程.又要开设哲学、文学、艺术、历史、法律、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科学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及求新务实、自由平等、公正公平、竞争协调、宽容和谐、“终极关怀”等人文精神,实现课程教人“做

事”与教人“做人”功能的一体化。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要进行精简、更新,将那些陈旧的、脱离实际的、实用性较差的内容加以删减.适当增加现代社会需要的,体现现代科学思想、方法和人文精神的先进课程内容。顺应课程内容现代化、国际化、开放化的改革趋势,为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小学课程需进一步充实新内容.在课程计划中应增加国际理解教育、公民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家庭教育、健康教育、职业指导等内容。增加这些课程内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确对生活各个领域应承担的职责,为适应未来职业和劳动世界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英国近代初等教育发展

一、摘要 英国,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是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国之一,英国教育的发展也相应地受到了关注。我国国内不乏很多学者对英国教育的研究与探讨。如2012年发行出版的唐彩斌等人所著的《零距离的英国教育》,就是结合实际经验对英国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的例子之一。初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在国内日渐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对象和探讨话题。奥尔德里奇在《简明英国教育史》一书中这样提到英国初等教育:“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初等学校,在国际上,尤其在进步教育界中,无愧地取得了相当高的声誉”,其对英国初等学校的赞誉可见一斑。但我们知道,相比西方其他强国,英国的初等教育在近代发展的十分缓慢。到了19世纪国家才开始对初等教育负责,为其拨款。那么,怎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致使英国的初等教育发展缓慢,甚至一度出现停滞现象呢?仅仅是英国人“不重视教育造成的吗”?那么,又是怎样的因素使得英国人有这样的观念?为什么慈善教育在英国一段时间内“经久不衰”?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支撑着它?又是哪些动力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前进和改革?英国又为何能从落后的初等教育困境中冲出重围?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逼着。对于英国教育史的研究在世界教育史的学习中笔者已经了解到不少,不难发现在诸多世界教育史专著和教程中对英国教育的历史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但其探讨多停留在历史事件本身。而教育并非独立发展的个体,其存在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的影响。英国的初等教育之所以由“落后”到“先进”肯定有其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是什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则是本研究的原动力。本文为历史性研究,即“系统搜寻资料以回答有关过去现象的问题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教育机构、教育实践、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1] 二、概念界定 初等教育 作为核心的“初等教育”现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确认的定义为:初等教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2]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但是,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1、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狠抓职业教育,抓出成效。 2、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进一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十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800多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期末作业考核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象 概括的说是研究初等教育改革中的事实或实践活动。具体说,可以包括初等教育改革的本质、初等教育改革与其他社会改革的关系、初等教育改革的规律、过程、评价、设计等方面。 2、“两基”、“两全” “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教育投资体制 是一个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教育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 4、幼小一贯学校 2004年,日本中教审提出要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的建议,并具体提出了建立“幼小一贯学校”的计划。文部科学省决定从2005年试行、2006年正式设立“幼小衔接推动班”制,为未来正式实行“幼小一贯学校”作准备。其基本特点是: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 5、“两个必须”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试述初等教育改革的一般过程。 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实验阶段;巩固和反思阶段;实施阶段。 2、简述当前学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过去的学制改革未充分重视教育根本目的的实现。 (二)过去的学制改革缺乏历史眼光、世界眼光与未来眼光。 (三)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处理好学生身心潜能充分发展与健康发展的关系。 (四)过去的学制改革有不顾条件而盲目蛮干之弊。 (五)过去的学制改革缺乏教育事业整体改革的配合。 (六)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充分考虑全国各地和学生之间的差异。(七)过去的学制改革中政治与行政干预过多。(八)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处理好积极与稳妥的关系。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离线考核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俄罗斯目前正在探索的新型初等教育学校制度。 答: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5~6 岁—6~7 岁)、高级小学(9~10 岁—11~12 岁)、初级小学(6~7 岁—7~8 岁)。 2.简述协同教学的几种模式。 答:典型模式;支持模式;嘉宾模式;平行模式。 3.简述我国宋代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答:宋代的小学教育已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中央政府所立的小学,情形较为复杂,除诸王宫学和宗学中包含小学教育外,在国子监内也还设有小学。其中诸王宫学和宗学都是大小学混在一起的,并且都是以王室子弟为教育对象。国子监小学的设立,标志着小学教育已经纳入国家整体的教育部署当中,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此外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小学还有内小学和京小学,并且在地方也广建小学,且比唐代更加的稳定。4.如何改善我国初等教育办学条件。 答: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全体人民对初等教育重要性的观念的东西,不易简单改变或消除;增加投人;改善教师队伍状况;改善人口环境;改善初等教育法制现状。 二、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现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答: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 21 世纪 国民素质的整体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基于这种认识、各地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丰富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注意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以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基本建设已初具框架;以“五爱”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以“四个一百”为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育人的网络正在形成。各地各校在教育中逐步注意遵循中小学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教育的要求与其自身思想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确定各阶段德育的内容要求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手段,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今天的人们价值观有了问题,把利放在第一位。这样德就缺失了,积财丧道。过去士农工商,商是最后一位,所以社会不乱,现在,商商商商,所以扰乱了社会秩序。另外,鼓励人们消费。这样浪费那就是必然。俭以养德,所以德也就丢了。因此,现在应该大力提倡德育。特别是弟子规。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 2.论述日本“幼小一贯学校”的产生背景、基本特点并分析对我国的启发。 答:产生背景: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对综合探究学习的重视和对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再加上日本中小学“班级崩溃”现象的日益严重,“幼小衔接”再次受到重视。 基本特点: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 启发:1、制定幼小衔接教育的具体法规政策; 2、增设学前班;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如何加快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负着普及高中教育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双重任务。如何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围绕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加快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百姓满意、特色鲜明的职教发展之路,是关系到我县教育发展格局的重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 2002年国务院下达《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2005年国务院再次下达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还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200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二、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学校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学校建有比较规范的实验室、语音室和图书阅览室,建有40座位的学生微机室两座、教师电子备课室一座,学生教室全部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建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多功能餐厅,建有5000多平米的教学综合楼和2000多平米的学生公寓楼各一座。 职教中心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1360人,其中外地学生241人,生源来自全盟十个旗县市。学校有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9人。学校开设农学、机电、建筑、化工、财会、旅游、美工、计算机等八门专业课,其中农学、机电、建筑为盟级重点骨干专业。 学校积极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学校先后被评为盟级“文明单位”、盟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盟级“重点职业中学”,是花园式学校。目前正在积极创建自治区重点职业中学。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几年来,我县充分把握国家、自治区对中等职业教育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倾斜和扶持的有力机遇,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就业为目标,挖掘内部潜力,强化内部管理,在学生升学、校企联办、校外联合办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 (一)加大宣传力度,完成招生工作。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不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职业教育的不理解。为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学校专门派人到县内外多所初中调查、了解、宣传,鼓励学生报考职教班、联办班,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学生成绩帮助他们选择适合于自己特长的专业。号召每名教职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每人至少招录一名线下学生。学校与联办学校联系,2007年邀请150多名学生与家长免费到北京电子工业技工学校、北京黄庄职业高中等地进行考察。每年的4月-7月,我们通过开展职教宣传月、交流会、校园艺术节等专人进行设点宣传,通过电视图文广告连续十天滚动播出招生简章。由于政策宣传深入人心,我县职业教育05年完成招生560人,06年完成招生580人,07年完成招生640人。连续三年招生突破500大关,在全盟率先实现并突破职普招生比例1:1的目标。 (二)加强联合办学,实现订单培养。我县职业教育在04年尝试与北京电子工业技工学校开展“2+1”模式联合办学。在总结两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我们又慎重选择了与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进行联合办学。2007年继续加大联合办学力度,与烟台开发区高级职业学校、青岛胶南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韩国大宇(烟台)造船厂开展联合办学。联办班学生在我县职教中心学习1-2年的文化基础课及部分专业基础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答案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简答题 1.简述俄罗斯目前正在探索的新型初等教育学校制度。 答: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5~6 岁—6~7 岁)、高级小学(9~10 岁—11~12 岁)、初级小学(6~7 岁—7~8 岁)。 2.简述协同教学的几种模式。 答:典型模式;支持模式;嘉宾模式;平行模式。 3.简述我国宋代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答:宋代的小学教育已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中央政府所立的小学,情形较为复杂,除诸王宫学和宗学中包含小学教育外,在国子监内也还设有小学。其中诸王宫学和宗学都是大小学混在一起的,并且都是以王室子弟为教育对象。国子监小学的设立,标志着小学教育已经纳入国家整体的教育部署当中,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此外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小学还有内小学和京小学,并且在地方也广建小学,且比唐代更加的稳定。 4.如何改善我国初等教育办学条件? 答: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全体人民对初等教育重要性的观念的东西,不易简单改变或消除;增加投人;改善教师队伍状况;改善人口环境;改善初等教育法制现状。 二、论述题 1.为什么现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答: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 世纪

国民素质的整体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基于这种认识、各地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丰富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注意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以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基本建设已初具框架;以“五爱”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以“四个一百”为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育人的网络正在形成。各地各校在教育中逐步注意遵循中小学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教育的要求与其自身思想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确定各阶段德育的内容要求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手段,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今天的人们价值观有了问题,把利放在第一位。这样德就缺失了,积财丧道。过去士农工商,商是最后一位,所以社会不乱,现在,商商商商,所以扰乱了社会秩序。另外,鼓励人们消费。这样浪费那就是必然。俭以养德,所以德也就丢了。因此,现在应该大力提倡德育。特别是弟子规。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 2. 论述日本“幼小一贯学校”的产生背景、基本特点并分析对我国的启发。答:产生背景: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对综合探究学习的重视和对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再加上日本中小学“班级崩溃”现象的日益严重,“幼小衔接”再次受到重视。 基本特点: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自己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清醒地看到,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离当前学校发展对自身能力的要求以及上级领导对自己的殷切期盼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为了真正实现在五年的培养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教学领导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都有长足的进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校长,真正把学校办成让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实现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更好地引领区域教育的发展。现制定以下发展规划: 一、自我现状分析: (一)自身优势: 1、具有较为丰富的基层管理经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在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本人先后当过小学教师、教导主任、小学校长,自2005年9月份开始,进入到小学校长行列。应当说,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自己都经历过。从干部队伍建设到教师专业发展,从教育教学管理到课堂教学改革,从学校德育工作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自己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步培养了自己驾驭全局的能力,坚定了自己依靠科研和创新引领学校发展的信心。十几年的教育实践,既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也培养了自己处惊不乱、攻坚克难的能力,这为自己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顺利地创造性开展好各方面工作奠定了基础。十几年来,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自己都能够以诚待人,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真心实意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言行举止注意做广大师生的表率,努力做让广大师生永远值得信赖的伙伴和朋友,不断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2、善于学习,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十几年来,可以说自己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自己不仅喜欢阅读反映古今中外教育名家及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方面的书籍,也非常喜欢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专著,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升华自己的办学理念。同时还特别注意学习反映全国各地名校成功的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各种权威报刊,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十几年来,自己特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 意见 【法规类别】中等教育 【发文字号】京教职成[2009]2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9.03.12 【实施日期】2009.03.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京教职成[2009]2号) 各区县教委,各中等职业学校: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京政发〔2006〕11号),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整体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意见。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学校转变教育观念,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构建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具有职业特色、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 (二)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类型,在人才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上与普通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也应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职业教育应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真正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改革是学校特色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职业学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道路。特色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育人环境上,更应体现在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学校吸引生源要靠硬件设施、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更要靠优秀的师资队伍和适应性、针对性强的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课程。 (四)课程改革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 化本 1 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 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 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教 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 育”;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 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 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6

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完整版

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九龙县乌拉溪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同时更加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的树立,这会对学生以后的思维发展和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道德与法的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必须要科学的利用好道德与法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善恶是非有正确的认知,这样,小学教育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好自身的价值,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因为我们要注意改革经验的分享和成果的展示,希望各位同仁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更好的进行教学。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教学改革;方法尝试;思考反思 小学生的心理和各项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因而出现不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师必须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优化教学方法。既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也要在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开展相关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基于已有经验,对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创新,诞生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主要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浅谈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一、走进学生生活,主动开展安全教育 小学生的个人安全意识不够强烈,对于生活中的安全隐患难以察觉,从而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伤害。为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积极开展安全教育。首先,教师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模拟试题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模拟 试题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分,共10分)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是改革。 2.初等教育作为最初阶段的国民基础教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特点。 3.教育改革的一般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复杂性、_________、_ ______。 4.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开放性等特征。 5.初等教育课外教育改革的新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成功性、_ _______、_________。 6.我国初等教育改革的特点有基础性与发展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教育改革目标 1.初等教育 2.课外教育 3.教育改革 4.德育目标

5.教学方法 三、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我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的时间是(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96年 2.()是我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推行的学制。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3.做好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是( )。 A.把握当代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 B. 选择科学的德育方法 C.充实德育新的内容 D.制定科学的德育目标 4.素质的( )特点,要求素质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建立起继续发展的丰厚增长点。 A.内源性 B.整体性 C.发展性 D.主体性 5.初等教育改革研究设计程序的首要环节是( )。 A.确定目标 B.设计评价 C.发现问题 D.系统化

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XX年8月16日,德宏州委、州政府启动了德宏州教育教学改革,并将州民中、芒市中学、梁河一中、××一中等学校作为改革试点学校。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白涛教授的指导下,××县教育局在××一中高中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现已全面启动实施。并将于XX年9月在全县部分中学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为认真做好此项工作,根据德政发【XX】199号《德宏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宏州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经县教育局研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请各学校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提高课堂效益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我县基础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改革目标和任务 通过3-5年的实践和努力,全县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并步入良性发展阶段,课堂教育教学发生明显变化,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理念发生转变,教学和学习状况发生变化,学校工作效益和教学明显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缓

解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改变我县教育落后局面,形成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模式。 三、改革内容 本次改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教育主管部门 要变单一的行政管理为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要将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下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上,把政府的宏观政策具体地落实在学校的管理上。深入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增强对学校的服务意识。让每一个职能部门对口承担一个乡或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将干部的考核与学校的工作绩效挂钩。要让教科研部门和学校参与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在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推行管理措施的时候,(欢迎访问:http:/// ,)邀请教科研部门和学校的有关领导或专家参与,或建立一支常态的业务专家队伍为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出谋划策。 教研部门 要建立以教科研部门为核心的业务管理机制。要加强教科研部门建设。以在职教研员和兼职教研员相结合的形式,分小学、初中和高中,建立一支能够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学科专家队伍。要以教科研部门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各乡中心校和县直学校教科研部门要成立不同学段的学科专家组,指导、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研究和教师培训,评估学校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 一、如何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1.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评价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职业教育的多种因素,从学校发展的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评估就业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该指标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和持续发展的方向,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指挥棒。同时,该指标体系还应体现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指标体系的质量保障作用,引导教育产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2.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观念上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的转变尤其是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逐步认识到就业是大众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与方向,通过市场选择,使以岗位准人制度为标志的职业资格证书

成为就业的香悖悖,通过“双证书”、定单培养等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3.健全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促进就业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证。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的就业压力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二是现行的有关法律未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和保障就业问题;三是制定促进就业的专门法律、法规有利于社会转变观念,加快劳动就业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将劳动就业的有关政策__匕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来加以规范。 4.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机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各级政府当在政策_L予以支持和保障。一要千方百计为职业教育创造条件,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门路;二要落实职业资格的确认和就业资格准人制度,促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就业;三要积极调整教育结构,重视职业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初中后高中后生源向职业教育的分流,构建人才立交桥,让更多的人通过职业教育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技能;四要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支持员工的在岗、离岗、转岗及再就业培训,鼓励员工创新技能的获得,提高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五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扶贫与救济制度,以技术激活就业,以就业带动脱贫致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前提的教育,建立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的职业教育体制,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教育有效性。为此,要积极探索多

浅谈小学教育的改革

浅谈小学教育的改革 摘要: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之一,有着本身独特的社会功能,它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它必然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的改变而自身做出调整,以此来更好地服务社会。从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出发,对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关于改革的借鉴信息,更好地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与前进。 关键词:小学教育改革问题意义方向 从历史的经验看,小学教育是一种多元化的基础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要同时关注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特征。因此,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小学教育进行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小学都进行了教育改革,其中也获得一定的成效,教学改革要立足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和教育的机制,只有通过不断的自身结构调整,这样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需要。我国在对学生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通俗地讲就是,撇开古老的传统考试教育模式,向现代化的人口素

质模式的提升。 一、我国小学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体系中没有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考核机制,这对小学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数”在很多教师和家长眼中成为检验学生是否优秀的试金石,他们认为只要能考出高的“分数”,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优秀的,同时“分数”也应用于教师测评体系之中,很显然这是不科学的。这种评价考核机制必须进行改革,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是保证学生能否优秀成长和推进教师综合 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也存在一些误区。现代教育有点像古代的“科考”,中国的教育改革在新中国建成后的几十年里没有跟随经济发展的脚步,人们对教育的发展方向处于一个模糊的状态,这对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不利的。有项调查表明,在班级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若干年后往往不如学习成绩中上等的学生有作为,这说明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有些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发展,目前有很多家长不考虑学生身心是否能够承担,而给学生报了很多辅导班,这样错误的观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影响,教师和家长应该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发挥自身足够的创新思维进行学习。 其次,目前的教师师资水平能否推动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教师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也是影响小学教育改革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_》全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全文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第四章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

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当前职业教育并没有被社会大众认同,很少人愿意到职业中学学习,认为职业生毕业后就是当工人,没有多大的前途。职业高中在普通高中的光环下,显得暗淡无光。普通高中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中等职教,使职普比例结构拉大。原本一些不怎么景气的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一些职业和技校更加举步维艰,甚至找不到新生,问题越加的严峻。 普高的发展必须要受高校发展的影响,更要接受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制约。在1996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第8 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从事一般职业的,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从事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行业有特殊规定职业的,在取得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应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有些职业必须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可办理开业手续。1999年8月,教育部为改变高中阶段教育事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状况,为缓解初中升学压力,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增长,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文件中提出要处理好5个关系,其中第 5点就是“要处理好普通高中的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要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人才需求层次应该是呈金字塔型,不仅需要高新技术人才,更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当呈现倒金字塔状这个社会将会崩溃。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除了拥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专门人才外,还拥有一支素质高、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劳动大军。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我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中,将大有所为。从众心理决定了大多数人认为只有高学历才有高能力,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四两也能拨千斤。人才是有能力的,不是有学历就是人才。 二、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挤压和影响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型态变化,有许多是“物理的”,有许多是“化学的”,因此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但面临着诸多问题,下面列出了部分主要问题: 1.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双重挤压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废除;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

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与措施

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与措施 农村小学教育不仅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教育中比较落后和薄弱的环节。如何改革农村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与兴衰,也关系着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素质的好坏。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一线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及面临挑战。在此,我对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 一、问题与分析 (一)生源越来越少 生源少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计划生育工作已突显成效。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约占90% 。学生入学率提高了,但学生人数减少了。据统计,2007年秋季我镇一村小只招收了5 名适龄新生,还有一村小则无适龄新生,大多数村小适龄新生在20 人以下。二是孩子随父母到打工地就读,使农村生源减少。据开学初统计,我镇小学随父母到打工地就读的有近六十人。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打工地就读呢?有一对夫妇是这样分析的:我们俩在外打工,把孩子寄放在父母(亲人)家,怕老人管不住,怕没有父母关心的孩子气总是不健全的。虽说在家读书学校费用少点,可来回看望孩子的费用、寄往家中的生活费用,总的算起来也差不多。再者现在城市民工学校也很多,管理也规范,自己心里踏实。三是五、六年级高大一点的学生,受社会家庭“苦读十年书,不如打年工”的思想影响随父母外出打工攒钱。“早出道早发财”,退一步讲即使考上了大学,又哪来的钱交昂贵的学费;即使有钱交学费读大学,毕业出来不同样是打工吗?据不完全统计,流失的学生中90%是这种情况,可怕的是这种思想在学生中有蔓延的趋势。四是个别家庭经济好的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自己的子女转往县城小学或贵族学校就读。 (二)经费严重不足 经费的严重不足是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危房基建项目不足。学校争取到危房基建项目,上拨经费往往只有该项目经费的70—80%,余下部分怎么办呢?上面说由乡、村财政解决。如果乡、村财政充裕那是没问题的,然而有几个乡、村财政充裕呢?所以,最终还是乡镇出一点,学校垫一点。二是学校经费运转严重不足。以2007年我校(非一费制)收费及开支情况为例:学生交费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为代收费,多退少补(其中一、二年级代收费每生还欠1.31元,未向学生收取),第二部分是杂费及教育信息费每生每学期75元,其中可用杂费是45元。也就是说,学校每年可用每生的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毕业生论文 经费为45元×2=90元,再加上上拨补助每生20元,共计每年每生110元。2007年全镇有小学生2212人,则全年可用经费为110×2212=243320元。而学校要支出:生活补贴每位教师每月40元,共54720元(在职教师94人,退休教师20人)。医疗保险由学校负担部分26458 元,失业保险由学校负担部分11640元,工友工资28800元(共12个工友,每个工友每月200元),燃料费15000元,水电费15000元,电话费16000元,修缮费40000元,共计201618元,结余41702元。还有办公用品的购置,出差会议开销等未算上呢!你看,非一费制学校已捉襟见肘,那一费制学校就可想而知了。 (三)师资队伍不健全 要想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首先是要有一支稳定、健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老师配置不合理。我镇小学以1:23.5的师生比配置教师94名,这显然是不够的。县城学校生源充足,校均规模大,成班额高,办学规模效益明显,属于规模效益下的资源配置,可以以在校学生数为唯一基数核定教师。而农村学校生源不足,校均规模小,点多面广,仍以在校学生数为唯一基数核编,显然难以满足农村学校的实际需要。 2、专业结构不合理。我镇有近百名在职教师,大都是中师毕业或民师转编,但没有一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