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对当地教育发展的见解

浅谈对当地教育发展的见解

浅谈对当地教育发展的见解
浅谈对当地教育发展的见解

浅谈对当地教育发展的见解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发耳镇发耳中学:陆元志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占有重要的位臵。近年来,国家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先后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贫困地区营养餐改善计划?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生活水平。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特岗教师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自愿到贫困山区任教,为山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传授了新的观念,这对贵州山区的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市教育发展还存在整体水平偏低,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生源逐渐减少;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压到学校,给学校带来较大压力;年轻教师留不住;城乡教育差异较大、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不合理、教育公平所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等问题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以上问题,就本地教育发展谈一点看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要提高当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关、人才观。特别是主要领导要认真贯彻中央、

省、市、县的精神,带好头、领好路,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要认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树立统筹兼顾的思想,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当前的教育发展,制定长足发展的办学方针,团结和带领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和领会先进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使教职工团结一心,齐抓共管,共同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二、政策保障、完善措施

学校要想发展壮大,形成一定的规模,必须有足够的生源。城区的一些学校花重金到乡镇挖优生,而家长也盲目地认为只要到城区就读就是好的教育,结果孩子因为缺少父母关爱和看管,导致部分?优生?变成了?学困生?,无奈之下只好又把孩子接回来就读,这给本地教育带来困难。因此,我认为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通过行政干预,保证生源。而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本地区的广大学生家长重根认识到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另外学校要以安全为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学校,才能留住学生。

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而当今社会的发展更是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原来的?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的教育理念也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因此要通

过校本培训、集中培训,外出学习培训等方式,使教师更新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打造一支基本功过硬的教师队伍,发挥教师的正能量,为高校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年轻教师特别是特岗教师,应优先保证他们的待遇,给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提供发展的机会。与老教师结成对子,以老带新,以新传授新的教学理念等方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另外,乡镇教师整体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如英语、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教师严重短缺,很多老师是跨学科任教的,这势必会影响教学成绩的提高,因此要在学科和数量上配齐配全老师,为建设良好的教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现阶段,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加之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学生宿舍严重短缺,大部分学生走读,这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给平安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新的的挑战。因此,政府还要加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学生都能住校,解决学校学生食堂小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解除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

五、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教育发展的步伐

为了加快教育发展的步伐,缩小与城区学校的差距,要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以城区示范校为龙头,建立教研联盟学校,加强教师双向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让乡镇的教师走出去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请名师到学校上示范课、公开课等,让广大教师能学习到新的知识、新的教学理念,进而完善本校教师从思想意识到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逐步培养本校的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而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另外借助校际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使名校的资源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形成适合本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创设出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打造乡镇名校。

六、加强教学科研、促进教育发展

乡镇学校的教研工作相对薄弱,大多数学校的教研工作还是老一套的听课、评课,,而且多半流于形式,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必须树立科研兴教、科研促教的意识,学校必须加大力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激励全体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结合当地教育实际,确定规划研究课题,保证每个教师都能参与一个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

七、抓好德育、安全工作

俗话说?万事以德为先?,而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和家庭、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乡镇一部分学生家长往往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和家庭没关系,平时也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一部分学生思想道德不健康,心理有障碍,严

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呢?首先要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启蒙、升华和延伸,提高家长科学教子,以德育人的能力,才能推动德育工作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确确实实地落到实处。一个人如果道德败坏,即使成绩再好,他对社会、家庭都是一个极大的潜在威胁。另外,要组建一支具有高尚品德的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学校物力和人力资源,开展长期的、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让德育工作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融入社会,这样德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校园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整个家庭、学校、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学校能否正常开展教育教学的关键。我们始终要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在乡镇,大部分家长在认识上有个误区,他们认为学生到校就是学校的事,和家庭没关系,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也不主动和老师沟通,甚至有的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班主任姓啥名谁都不知道,学生想来一天就来一天,不想来就在社会上闲逛,如果老师批评教育,出了事情就找学校理论,导致学校老师不敢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加之现在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随之增多,出了安全事情老师要受到处罚,我个人认为这对老师很不公平,老师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每天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况且老师也有家庭,不能时时刻刻守着其中某个学生,出了事情就是老师的责任,这不公平。我想这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噬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八、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和?四在校园?建设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校园绿化、文化建设,让绿化、文化陶冶人的情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

我相信,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借助中央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机遇,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奋斗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本地教育必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浅谈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发展概述

浅谈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发展概述 摘要中国从国至今的教育已经发展很多年,本片论文主要针对中国古代教育、近代教育以及中国的现代教育展开论述,在这里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体现出他所具有的独特气息,如中国从古代的教育就提倡尊师重道原则,近代教育则是提倡教育立国、科技兴国原则,而现代教育我们则是提倡创新理念原则,当然近代教育包括古代教育原则,现代教育包括古、近代教育原则,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是呈发展趋势逐渐上升高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创新教育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五个阶段。以下主要就按这五部分展开说明,从古至今的探讨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大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来的发展和生存。起初,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如打猎、捕鱼等活动,这逐渐便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劳动即是教育,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变化着,随后人们逐渐开始发展畜牧业,人们学会了架设栅栏、赶羊喂牛,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首先,他们对自然很崇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拜、对图腾很崇拜以及对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们对音乐和舞蹈像是有一种天赋一样,对于艺术教育体现出原始文化正逐渐变化着,在后面就逐渐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升级,为以后产生学校建立了基础。总之,原始教育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内容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3)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 (4)言传身教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确; (6)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有以上诸多内容,使得原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开始。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夏代为奴隶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领的儿子启建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这一时期文字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文字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并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理论,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为

公民教育的性质、理念、思路

课程性质: 本课程的性质是集理论学习、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理论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最基本的理论;社会认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国家和政府的性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当代国际社会的概况;公民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公民意识的培育、权利义务责任意识的熏陶、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的引导和公民国际视野的培养等。课程内容的核心价值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政治观点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引导。其中,对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政治观点的教育包括政治观、国家观、民主观、政府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国家利益观等。 课程的基本理念: “做一个什么样的公民”是一个涉及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严峻问题,现代化的根本含义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公民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公民教育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公民教育的核心是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功能,应明确提升为国家意志的层次。将塑造培养现代公民上升为国家意志,进一步完善和明确我国教育目标方针,构建以学校教育为重点的现代公民教育社会体系,奠定和谐社会的公民基础与精神基础。 公民教育活动的思路: 以“爱国”为核心、“守法”为重点、“诚信”为关键、“知礼”为基础,以突出群众性、注重针对性、强调实效性为基本要求,通过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短期内努力使爱国主义教育、知法守法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知礼向善教育工作水平取得明显成效,学生间的风气发生显著改善,学生的精神风貌更加蓬勃向上,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更加健康协调。

中国教育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九年义务教育正在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全国已有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广泛开展。 中国198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2006年对该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中国义务教育事业在很多方面取得新进展,已进入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阶段。 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行政体制 中国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和10多项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在职权范围内发布了200多项

浅析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浅析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通过这些教育人才会变得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存活,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蔡元培说过:“良好的社会需要良好的个人。良好的个人需要教育。”这边说命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根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他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但不论哪一种教育,都会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 现代社会是一个十分繁杂的社会,所以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错综复杂的。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作用,有负面的作用。而教育就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筛选、过滤和调控的作用,以保证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所以,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影响条件,排除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以保障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所以说,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使人们能明辨善与恶,对与错,朝着好的、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人们会接触到不同的教育,但其中较普遍的也是较重要的就是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有计划的、全面的和系统的。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一、教育是一种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发展是一种在人的有目的地参与、干预下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是包括受教育者自身在内的人的有目的地学习、培养、锻炼和建构的的成果。 人的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主要的区别在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是以人的个性素质的发展为目的,还是以实施为人的生存与生活改善的劳动和工作为目的。 有目的地昂人的教育活动也极其复杂繁多,为了辨别其性质,我们可以将教育分为原生态教育与学习教育。 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受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 (一)知识的认识价值 (二)知识的能力价值 (三)知识的陶冶价值 (四)知识的实践价值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恰恰在于选择和借助人类的科学文化引领学生的个性素质的发展,由自在的人成长为自为的人,成为参与社会生活的主体。 在人的发展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 (一)遗传:它给人的生长以生理基础的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二)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环境,为人的个体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关系和文化资源,它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使生物的人能够发展为社会的人;

(三)教育:它也是一种环境影响,只不过是为育人而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包括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教育和有目的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有别于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 (四)个体能动性:它源于遗传,但主要是在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下,从自发到自觉地循序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动性与自主性,每个人的发展亦离不开自我的能动选择与建构。 上述因素各具特点与作用,都是人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但任何一个因素均非人的发展的充分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教育,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已不仅仅停留在“以孝为先,以文相授”的层面。如今,人们更关注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多种类型教育的全面发展。同时,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人才结构的调整、创新型人才的培育、素质教育的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半城镇化”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6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致力于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崇高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我国教育走过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突出地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创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坚持向工农开门,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有计划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为我国教育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一位的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从体制改革入手系统地进行教育改革,有

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不断加快,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强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北京乾坤纵横科技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我国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推进,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浅谈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

浅谈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 [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活动。我国古代自孔子时期就开始了教育的发展,随后而来的官学到私学,中国的教育发展同国外一样,先后经历了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的种种历 程,这其中,有传承,有改变,也有新的发展。当今社会,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全球经济 的快速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新的方式,不断变换的引导着教育发展多元化的趋势。本文旨 在对教育发展历程的总结中,对于我国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式并提出对未来教育发展趋 势,指出创新并且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也能更好的继承教育的发展,不断前进。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发展历程未来教育 当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风靡于而今世界的各个角落时,随其而来的是各个国家或者说 整个社会对于科学技术以及信息化产业的一种深切关注,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知识 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一种代表性的表现形式,而教育事业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 一种前提条件,这样的社会境况对于它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会。 传统意义上认为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 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而从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 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① 在我国,对于教育的关注,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潮流性的话题,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 化底蕴,这就意味着,教育这一话题也随之有着深远的历史,随着文化的前进,不断地更新 变革。近些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制度、体制、方式等多方面也在与时俱进。今天,我们能看到一些详细的,优质的教育 第1页共6页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 *是指事物或物质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是变化,但是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向上的变化才是发展。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作用 *内在因素:遗传素质 主观努力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解剖生理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发展总是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否则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 若有缺陷,人的身心就会受到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

*成熟是指个体的器官由于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其机能达到可以发挥某种功用的程度。 *“三翻、六坐、八爬” *实验过程: *选取一对满48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4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 * 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5级楼梯所需要时间。 *结果: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 *然后从第七周开始,对未受训儿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梯训练。 *结果:未受训儿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超过了受训儿的爬梯水平。 *实验结论 成熟势力说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Ps:遗传决定论 * 所谓“遗传决定论”即认为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一切,不论后天的生活条件如何变化,社会制度怎样不同,教育上采取什

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

2006年第12期(总第323期 )EDUCA TIONAL RESEARCH No.12,2006 General,No.323 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 朱小蔓 冯秀军 [摘 要] 通过对中国公民教育观的发展脉络进行溯源性追寻,可以看到,中国公民教育观与西方公民教育观在公民与国家、社会关系,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等方面呈现相向运动的趋势,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在本体基础、教育机制、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相互融通的可能。 [关键词] 公民教育观;权利;义务;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 朱小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088);冯秀军,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研究人员 (石家庄 050091) 公民及公民教育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在与民主政治相对的封建专制体制下,只有臣民与私民,没有公民,遑论公民教育。对于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传统的中国来说,“公民”是一个于近代自国外传入的非本源性概念,公民教育则是在近代中国由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所引发和启动的宪政进程中,借鉴西方民主思想与制度形式,寄望通过教育造就“新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诉求。因此,把握中国公民教育观的发展脉络,需要在中西公民教育观的关联交汇中进行溯源性追寻。 一、与西方公民教育观相向运动 一定的公民教育观基于相应的公民观。公民概念在不同学科中有特定的内涵。作为法律意义的公民,是指在法律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管辖与保护的人;作为政治意义的公民,是指行使一定政治权利的人;作为伦理学意义的公民,是指具有符合公民权利和义务所要求的个人行为态度和品质的人。虽然公民概念有着多样性与歧义性,但从根本意义上讲,公民是指一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归属,公民概念则是在公共领域对“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之类的问题给予答复。①因此,任何一种公民观,其基本内涵都应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公民在所属共同体内所牵涉各种关系的性质与形式,二是公民在上述关系中的实践。与此相对应,公民教育观的主要内涵也应包括两个基本维度,即通过教育使公民认识在共同体内所牵涉的各种关系,以及学习如何处理、对待这些关系。 (一)西方公民教育观的历史变迁 西方有两种主要的公民观传统,一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共和主义公民观,一是以洛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公民观。在多元文化论的讨论尚未兴起之前,这两种公民观主导西方的公民教育理论。②之后,又逐步发展起了社群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思想。 1.共和主义公民教育观 大致说来,共和主义公民观有古典共和主义、自由共和主义与公民共和主义之分。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观建立于希腊城邦概念基础之上,认为公民身份与城邦共同体密切相关,公民必须融入政治共同体,共同参与、遵守公共决策。公民身份意味着共担责任与共享益处。这种公民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也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隋唐时期逐步形成的科举制度,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制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惟一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古代教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延续了4000多年。早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教育的萌芽,到商代便出现了与今天大致相同的学校教育,由此开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十分鲜明。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被完全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

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学术和教育活动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到了汉朝,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为通过各种途径学有所成的士人提供作官的机会。“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大贵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人才选拔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持,寒门士子几无进仕之路,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而世族子弟又不屑学习,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 到了南北朝,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察举制度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考试选士的方法受到士人的欢迎。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后,即着手选士制度的改革,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公元606年,隋炀帝始臵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浅谈公民教育的发展-最新教育资料

浅谈公民教育的发展 一、公民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公民概念的梳理 公民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 公民”这一概念不仅历史渊源较长,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社 会条件下,被赋予了不尽相同的含义。 公民概念最早产生于古代希腊,古希腊的“公民”(polites) 一词来源于“城邦”(polis),原意是“属于城邦的人”。公 民是“参加司法实务和职权机构的人”,是城邦中的少数。 拥有参政权,对国家、社会的形成承担公共作用和责任,这一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形成于15世纪前后。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概念,已完全超越了其最初的内涵,现在意义上的公民是指: 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 等公共事务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二)现代公民教育的概念界定 由于研究者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界定的公民教育概念

也自然不同。但根据概念形成基本的逻辑要求,我们认为公民教育概念中应包括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第一点,要明确公民教育的主体。第二点,要确定公民教育的目标。第三点,要区分公民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第四点,要表明公民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第五点,要说明公民教育与公民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公民教育概念表述为:是社会通过培养使公民成为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责权主体,成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有效成员的过程。公民教育具有基础教育、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性质。 (三)公民教育的目标 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公民教育实践所要达到的目的。公民教育体系是其教育实践的基本框架。公民教育目标的确立和体系的建构,是公民教育实践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 一般认为,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权责意识,使其具备思考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关系的能力,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态度、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念,使其在实践中成为权责主体的有效公民。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①汉代独尊儒术,在京师设立太学,在郡国设立学官,后渐立学校。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逐渐取代与门阀等级制相适应的选举制,并与学校相关联。唐代在京城设国子监,统辖各学,在各地设郡县学校。宋代书院勃兴,元代广建社学。到明代,学校体制大体已备。清因明制,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其规制悬学校之名而导以仕进之路。②学校乃教化所从出,以纳民于轨物,在王朝统治体系中地位极崇,作用至大。 ——摘编自桑兵《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材料二③西方近代分科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④促使中国学人在反思传统学术思想体系弊端的同时,纷纷提出近代中国新的学术分科方案。⑤民国初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简称“七科之学”),正式取消经学科。大学文科分为文学、历史学等4门,理科分为数学、理论物理学、化学等9门,法科分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3门,商科分为银行学、保险学等6门,医科分为医学、药学2门,农科分为农学、农艺化学等4门,工科分为土木工学、机械工学、造船学等11门。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展文教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改革教育的基本依据。⑥一方面,政府对旧教育体制进行改造,制定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政策,接管、整顿旧学校,收回教育主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努力争取和团结知识分子。在实际教育建设过程中,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没有完全得到执行,⑦突出表现为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并大量派遣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应当指出,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结合中国国情不够的弊病。⑧通过对高等学校院系、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整,对课程、教材及学制的改革,新中国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一叙述了从汉至清中国教育的相关情况,其中①叙述了汉代至清代教育的发展情况,即都重视学校教育;②指出了学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材料二叙述的是民国政府对大学的改制情况,其中③④⑤分别从西学的传入、近代中国学人的反思及政府政策三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大学分科的原因。材料三叙述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⑥阐述了新中国对旧教育体制的改造情况;⑦反映了苏联教育体制对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⑧阐述了新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内容及影响。三则材料阐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情况,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七科之学”确立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浅谈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

浅谈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 【摘要】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活动。我国古代自孔子时期 就开始了教育的发展,随后而来的官学到私学,中国的教育发展同国外一 样,先后经历了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的种种历程,这其中,有传承,有改 变,也有新的发展。当今社会,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全球经济的 快速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新的方式,不断变换的引导着教育发展多 元化的趋势。本文旨在对教育发展历程的总结中,对于我国教育现状提出 了一些解决的方式并提出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指出创新并且有针 对性的 教学,同时也能更好的继承教育的发展,不断前进。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发展历程未来教育 绪论 当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风靡于而今世界的各个角落时,随其而来的是各个国家或者说整个社会对于科学技术以及信息化产业的一种深切关注,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一种代表性的表

现形式,而教育事业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一种前提条件,这样的社会境况对于它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会。 传统意义上认为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而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1 在我国,对于教育的关注,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潮流性的话题,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这就意味着,教育这一话题也随之有着深远的历史,随着文化的前进,不断地更新变革。近些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制度、体制、方式等多方面也在与时俱进。今天,我们能看到一些详细的,优质的教育方案,正是我们的教育成熟的结晶,当然这之中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的东西和要素,需要我们用很长的时间来完成这一在变化发展中前行的伟大事业。 社会发展背景不同,各个区域的教育状况和形式也不尽然相同,以我国为实例,在我国古代,原本没有文字的产生,人们从远古时期的打猎,到刀耕火种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进步,不仅表现在劳动分工上,更重要的是,人们学会了,用文字去记录信息,也正是由于文字的出现,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因为

国外公民教育变迁与我国公民教育

国外公民教育变迁与我国公民教育 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外主要国家的公民教育也随之兴起和发展,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同侧重。了解和学习国外公民教育的发展变迁,从中探讨公民教育的理念内涵、实施策略及其未来发展取向,对推进我国公民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多参考与借鉴。 标签:国外公民教育变迁教育启示 2014 — 01 — 20 2013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学基本理论。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公民身份提出了新的要求,公民教育一直是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教育主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国外主要国家的公民教育也随之兴起和发展,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同侧重,对推进我国公民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一、国外主要国家公民教育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公民教育的早期萌芽阶段 公民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希腊城邦时期及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形态。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公民教育的发源地。希腊的公民教育与希腊的城邦建制是分不开的。由于城邦需要划定一部分人处理该共同体的公共事务,从而出现了主权者和被治者两种不同的阶层或阶级,而那些能够享受主权的一类人往往都是一直生活在城邦中的人,于是出现了能分享城邦的公共生活的公民。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公民是城邦的护卫者,他们必须具有勇敢、节制、智慧、正义的美德。亚里士多德指出,有资格参与城邦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才可以被称为该城邦的公民。由上可知,古希腊的公民教育的范围只限于少数人。 古罗马时期也出现了“公民”的萌芽,但是在不同时期内容有所不同。古罗马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公民的范围也随之由王政时期的罗马城市贵族发展扩大到共和时期的平民和贵族。但在帝国时期出现了专制的状态,公民的政治地位渐趋没落。值得一提的是,罗马的公民教育是很有特色的,如古罗马时期,儿童17岁就可入政府机构见习或去元老院旁观会议,从而得到法律上的训练;学校还把“十二铜表法”长期作为学校的重要教材。可见注意公民教育的实践和对雄辩术的培养等。 (二)公民教育的逐步普及和发展。 17、18 世纪时,欧洲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与此相应,近代公民概念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及“公民教育”逐步普及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 自1978年以来,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98年全国教育投入2949.0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032.45亿元,1565.59亿元属于严格的国家预算拨款。

二、中国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业生升学率达到94.3%。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 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初中6.44万所,招生数2183.44万人;在校生5811.65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50%。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41

万所,招生数396.32万人,在校生1049.71万人。1998年职业中学10074所,招生217.6万人,在校生541.6万人。 1999年全国共有为聋哑、弱智等残疾儿童举办的特殊教育学校达1520所,在校生37.16万人,比上年增加1.32万人。半数以上的适龄残疾儿童均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全 年 1999年普通中专学校达到3962所,在校生515.50万人。普通中专招生科类结构有所变化,财经、体育、艺术类呈增长趋,工科类呈下降趋势。1999年全国职业高中学校达8317所,招生数160.38万人,在校生443.84万人。1999年全国技工学校达到4098所,招生数51.55万人,在校生156.05万人。

教育与人的发展概述

(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包括: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与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还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主要代表。柏拉图是古代西方内发论的主要代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当地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而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来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习的要求等。我国古代的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和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就持这样的观点,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外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

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或者缺陷,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就会受到不可弥补的影响,某种发展可能永远不会实现。)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如机遇、条件、对象,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迁”);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但是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教育效果较好(学校教育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协调各种因素,排除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发展环境中,使年青一代健康地成长。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体现有: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应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公民素质与公民教育

公民素质与公民教育 肖梦瑶 (摘要)公民教育是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追寻。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社会成员根除传统的血缘伦理,等级身份和特权思想,树立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等新观念,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公民素质的提高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民素质,公民教育,现代化加强公民意识培养是当前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关注的话题,所以,不少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计划中,都把公民教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在呼唤全社会关注公民教育问题。 一、公民素质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正视的重要国情 公民是民主法治建设的主体,没有自由平等的公民,就没有民主法治的国家?每个公民只有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责任和使命,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获得健康的文化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李慎之指出:“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一百年来成就不大,以致被称为‘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第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始终没有能培养出够格的现代化的公民” ①笔者十分认同他的观点,深深感到我国民主制度的建构与教育所塑造的公民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觉得,在我国推行民主政治,最大的困难和问题在于缺乏合格的主体条件,这是因为,无论民主政治还是法治建设都需要合格的现代公民作为其最大的参与主体?在我国进行民主法治建设,必须正视我们有一个“臣民意识”极为浓厚,公民意识极为欠缺的国情。 首先,我国古老的文化缺乏这方面的传统,与小农经济相适应,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的社会范式,“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视一国如一大家庭。所以说,‘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长,慈者所以事众’;而为政则在乎‘如保赤子’自古相传,二三千年一直是这样”?②在这种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下,公民不仅没有行使自己正当权利的机会,而且民主权利意识也极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一、奴隶社会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并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着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此乃教育价值的转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而学术和教育活动又是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的基础,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尤其是《学记》,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三、秦汉的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已延续了4000多年。在整个古代,文化教育可以说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视为治国安邦之本,更是中国的一贯传统。秦代推崇法家学说,以暴力和苛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王朝覆灭。汉初去秦苛政,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虽有效地恢复了经济和民间学术文化,但不利于建立强有力的****统治。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行选士,确立起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成为此后延续两千余年的文教政策。 四、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代“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