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年恩格斯在现实中探索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

青年恩格斯在现实中探索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

青年恩格斯在现实中探索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
青年恩格斯在现实中探索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

青年恩格斯在现实中探索

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3

□张一兵 周嘉昕

摘 要:本文认为恩格斯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使他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理解更能切中资本主义的要害。青年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革命民主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到1842年11月恩格斯离开普鲁士去英国为止,主要特征是力图将白尔尼和黑格尔的思想结合起来;第二,“跃进到英国”,青年恩格斯开始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并转向共产主义,从1842年底为《莱茵报》撰稿开始到1843年底写作《大陆上社会改革的进展》;第三,对工业资本主义理论和现实的全面理解和批判,主要包括《德法年鉴》上的两篇文章和后续的《英国状况》组文。可以说,对英国现实的批判性分析,为恩格斯提供了对工业资本主义认识的历史原型。

关键词:青年恩格斯 资本主义 理论逻辑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8)03-001-08

1844年初的《德法年鉴》上,除了刊有马克思和卢格的文章外,还收入了另一位德国青年学者的两篇著作,并引发了青年马克思的高度关注。这位24岁的青年人便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虽然走过的理论道路不尽相同,但他还是通过对现实的密切观察和理论上的艰苦思考同马克思实现在唯物主义原则和共产主义立场上的“伟大会师”。然而,应该看到的是,尽管恩格斯的理论探索没有青年马克思那样曲折复杂,转变过程也因此显得径直而简单;但就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现实的认知而言,青年恩格斯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特别是在英国对工业资本主义现实及其理论反映政治经济学的直接接触,比起青年马克思来说,他的理解要更加切中资本主义的要害,而恩格斯寄自英国的文章更是在青年黑格尔派中间起了“开眼看世界”的作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甚至一度成为马克思巴黎时期经济学研究的参照。所以,虽然在哲学研究中青年马克思的理论分量可能更重一些,但是在认识资本主义的过程中,特别是很多现实问题的把握上,青年恩格斯无疑走在了马克思的前面。具体到恩格斯1844年与马克思第二次会面开始“伟大友谊”之前的理论探索,按照

时间先后和社会历史认识的深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革命民主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到1842年11月恩格斯离开普鲁士去英国为止,主要特征是力图将白尔尼和黑格尔的思想结合起来;第二,“跃进到英国”,青年恩格斯开始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并转向共产主义,从1842年底为《莱茵报》撰稿开始到1843年底写作《大陆上社会改革的进展》;第三,对工业资本主义理论和现实的全面理解和批判,主要包括《德法年鉴》上的两篇文章和后续的《英国状况》组文。可以说,对英国现实的批判性分析,为恩格斯提供了对工业资本主义认识的历史原型。

一、

“白尔尼+黑格尔”:青年恩格斯的激进立场和哲学理解

就像青年马克思1843年之前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一样,恩格斯的青年时代也是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在现实和理论上也没有直接接触到“资本主义”。所以针对“成为社会主义者”之前的恩格斯的思想历程,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并不能简单地用一两个范畴加以判断。总的说来,青

1

3基金项目:本文为财政部、教育部985二期人文社会科学国家创新基地“当代资本主义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一兵,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江苏南京,210093;

周嘉昕,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英国兰卡斯特政治系访问学者,江苏南京,210093。

年恩格斯1842年11月份离开普鲁士之前的思想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恩格斯的少年时期,即从出生到离开巴门去往不来梅之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成长学习的过程,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理解,或是理论探索,但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奠定了青年恩格斯未来发展的最初基础;二是不来梅时期,即从1838年被父亲派往不来梅学习经商到1841年3月返回巴门,在这一阶段中青年恩格斯先后受到“青年德意志”文学思潮和“青年黑格尔”哲学政治运动的影响,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政治观点,即将白尔尼和黑格尔结合起来,在历史的发展中寻求革命;三是柏林时期,即从1841年夏秋前往柏林服兵役到1842年11月前往英国之前的理论和现实思考,在这一阶段青年恩格斯坚持了自己的激进立场,并开始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在对普鲁士政治制度的批判中集中展现了自己的民主主义立场和对政治现实的批判。

可见,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发展主要受到了当时德国两大激进思潮,即“青年德意志”和“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影响:前者的代表人物白尔尼和海涅,在恩格斯看来是“七月革命”后民主主义运动的集中体现;在宗教和政治批判中,恩格斯通过施特劳斯开始接触黑格尔哲学,并特别关注《历史哲学》中对历史发展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解,并将其直接与民主运动的要求结合起来。这里也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青年时期理论发展的细微差异: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曾试图建构一个形而上学的伦理体系,这一设想的失败促使他转向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解,但这是从自我意识哲学的反思出发最终走向对现实以及费尔巴哈的关注;而恩格斯在把“青年德意志”文学运动加以“青年黑格尔运动”结合的过程中,对后者的理解主要是从施特劳斯出发直接到达费尔巴哈的,并没有关注到其内部的理论差异。所以,恩格斯所背负的理论负担要相对轻一些,思想转变也就相应容易一些,但他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却缺乏同期在马克思那里所具有的深刻性,特别是在个体和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上。

1838年7月中旬,恩格斯离开了故乡巴门来到不来梅,在其父一位朋友那里学习经商。接下来近三年的时间是青年恩格斯思想发展的一个决定性阶段,恩格斯首先通过“青年德意志”文学运动走向革命民主主义,然后很快又走向青年黑格尔主义。不来梅时期对恩格斯思想的发展,就像柏林时期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一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青年恩格斯的政论活动是从1838年9月16日发表在《不来梅谈话报》上的政治诗《贝都因人》开始的,在其中,他根据启蒙运动,特别是卢梭的思想,把自由和奴役的对立解释为自然和文化(社会)的对立,并表达了自己对普遍自由的

热爱。尽管恩格斯对自己“拙劣的诗歌”并不满意,但他还是在当时的文学流派“青年德意志”中看到了自己所期望的民主思想,并于1839年4月自称为“青年德意志”派,于此时发表的《乌培河谷来信》则表明恩格斯已经逐步转到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来。在文中,恩格斯首先描述了乌培河谷的自然和社会情况,特别是近代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工厂劳动给“下层等级”带来的苦难;紧接着他批判了宗教虔诚主义和教会正统派,认为它们是思想和政治栅栏,阻碍了各个生活领域的进步,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把乌培河谷工厂工人的贫困归咎于虔诚主义,因为虔诚主义教工厂工人顺从地、忍气吞声地忍受社会贫困。[2]需要指出的是,与青年马克思早期的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民主主义不同,恩格斯看到的恰恰是由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当然,这一批判是以其启蒙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基础的,恩格斯虽然拒绝19世纪虔诚主义所固有的正统派观念,但仍信奉基督教和上帝的启示。1839年4月开始的哲学和神学研究,开启了恩格斯世界观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先是受到施莱尔马赫的影响,恩格斯试图寻找“理性所显示的神”,把宗教或神归结为人道精神。在深入研究大卫?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之后,恩格斯才最终克服了对宗教的徘徊,并走向“青年黑格尔运动”:施特劳斯的著作动摇了他对《圣经》的神圣性质的信念,他的神话起源说也给恩格斯开辟了一条历史地理解基督教的道路,这就使他很快地从超自然主义转到无神论方面来;[3]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又使他获得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认识。恩格斯1839年12月9日给弗?格雷培的信可以看作是自己思想转变的告白,他写道“由于施特劳斯,走上了通向黑格尔的阳光大道”,“我正在研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一部巨著,这本书我每晚必读,它的宏伟思想完全把我吸引住了”。[4]就是这同一封信,也表明恩格斯的政治结论是他的民主主义立场和黑格尔哲学相结合的结果,他试图通过同“青年德意志”的进步倾向,即同白尔尼的结合去实现黑格尔哲学。[5]这一点在恩格斯的《时代的倒退宣言》和论阿伦特的文章中得到了集中展现。

1840年2月发表在《德意志电讯》上的《时代的倒退特征》可以看作是恩格斯第一篇关于黑格尔哲学的公开宣言,我们“有权期待科学和生活、哲学和现代倾向、白尔尼和黑格尔的相互影响”。[6]在1842年1月发表的《恩斯特?莫里茨?阿伦特》中,这一思想得到了更加清晰的阐明。恩格斯认为两人按照不同的方式对“德国的思想发展”产生过影响,如果要在解决业已成熟的政治任务和社会任务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互相补充,把黑格尔哲学中合理的和革命的成份同白尔尼文学著作中的革命的政治倾向结合起来。所以, 2

湖南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

“我们时代的任务就在于完成黑格尔思想和白尔尼思想的相互渗透”。[7]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恩格斯从自由主义和条顿狂对法国社会变革过程的态度这个角度来认识德国政治和思想运动的各个阶段和形式,从而更具体、透彻地看到了法国及其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并强调德国的统一及其基础上的“自由的社会生活”、“完善的立宪制度”与“出版自由”等民主主义政治要求。

恩格斯1841年3月底返回故乡,结束了自己不来梅时期的理论和现实探索,总的说来,恩格斯已经获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首先是对自由的期望,并在文学运动中走向民主主义立场;在对宗教的批判性分析中开始将精力集中于社会政治生活,并走向了黑格尔哲学和辩证法,尤其是对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解;在通过批判现实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恩格斯自觉地将其与白尔尼的民主主义立场结合起来,又不同于青年黑格尔的“自由人”。在柏林的一年中,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在哲学、政治论战中获得了全面的表达。

恩格斯1841年9月前往柏林服兵役,利用业余时间在柏林大学旁听了谢林、马尔海涅克和米希勒的哲学课程。针对谢林启示哲学在哲学和政治上的反动性,是年12月至来年5月间恩格斯相继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及《谢林———基督哲学家》三篇文章。恩格斯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出发反对谢林,不仅有哲学的原因,还有政治上的原因,即谢林用“实证的哲学”取代“否定的哲学”并把概念和形而上学割裂开来,实际上是使理性屈服于神秘的启示哲学,适应基督教和君主国家的需要。在反对哲学的神化过程中,恩格斯还看到了费尔巴哈哲学的重要性,“费尔巴哈把宗教上的定义归结为主观的人的关系,但是这不仅没有扬弃施特劳斯的结论,而是恰恰验证了这些结论,他们两人都得出同一结论:神学的秘密是人本学”。[8]然而,在利用《基督教的本质》进行反对宗教和君主制的神秘主义过程中,恩格斯尚未认识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缺乏现实的政治实践经历有关。

在《评亚历山大?荣克的“德国现代文学讲义”》一文中,恩格斯最后一次提到了黑格尔和白尔尼的结合,并阐述了他作为一个青年黑格尔分子的政治信念。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基是承认理性发展的客观性,不同于青年德意志派,因为“后者的实质也正是主观任性、怪癖和奇异”;思想只有通过革命的活动才能变为现实,所以他又拥护作为共和主义者的白尔尼,因为他的政治观点和志向可以在黑格尔哲学中找到补充和根据。由此,恩格斯同单纯批判现存制度的“自由人”划清了界限。[9]1842年10月,恩格斯服完兵役回到巴门,又写下了《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从反对

基督教国家和驳斥调和思想出发批判了普鲁士国家制度:他认为国家和宗教如同哲学和宗教是对立的,并要求国家和宗教的分立;然而普鲁士内政的特殊表现却是国家和教会的密切结合,其反动内容表现为省等级代表制和一般等级原则以及对从1807年开始的资产阶级立法改革的限制;普鲁士当前正处在与1789年革命前的法国类似的状况下,政治关系必然发生根本变化。[10]上述两篇文章结合起来,集中展现了青年恩格斯在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之前对社会政治的理论判断。

二、

“跃进到英国”:青年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指认与理论立场的转变

1842年11月下旬,青年恩格斯离开德国来到英国这个“和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一样的国家”。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恩格斯到英国后才成为社会主义者。”[11]对曼彻斯特工业资本主义的直接接触开启了恩格斯理论探索的一个新阶段:通过亲身了解英国状况,他遇到了有一些在其以往思想中并不占主要地位的问题,如英国的社会和经济关系、阶级斗争、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等问题,它们为恩格斯深化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提供了新的方向,也由此,他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合乎逻辑地导向共产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形成。

在恩格斯动身去英国之前,恩格斯可能已经注意到社会关系和物质利益的意义,这得益于在《莱茵报》编辑部同马克思的第一次会面。尽管如恩格斯后来告诉梅林的那样,由于马克思和柏林“自由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次会面十分冷谈[12],但因为马克思在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已经接触到私有制和物质利益的问题,所以很可能在这方面对恩格斯有所影响。并且二人达成协议,恩格斯将向《莱茵报》提供英国的通讯。甫抵英国的前四周,恩格斯便写了五篇文章,这些发表于1842年12月的文章主要内容是对英国社会政治关系的分析,特别英国的激进运动。《莱茵报》关闭后,恩格斯为《瑞士共和党人报》撰写的《伦敦来信》延续了这一主题,如关于反谷物法同盟、宪章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等等。在考察现实的过程中,新的问题不断冲击着恩格斯既有的理论观念: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英国工厂制度所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等等。特别是针对英国社会主义运动对大陆的不了解,恩格斯在伦敦发表了《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该文不仅仅是一般性的介绍,而就是恩格斯本人对彻底的社会革命的理解,即共产主义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结论。

总的说来,基于对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现实的指认,恩格3

哲学?科学

斯在1843年几乎与马克思同时转变到一般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上来。就资本主义理解而言,恩格斯实现了一个理论上的“跃进”,不像马克思在哲学和历史研究中逐渐析出对“市民社会”的判断,他在对直接的政治运动分析中深入到“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

1842年英国的经济危机使得经济和社会矛盾尖锐化,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加强了反对大地产及其特权的斗争。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变得更为激烈,并于8月举行了大罢工,从合理的工资要求开始发展到要求实现人民宪章。在罢工运动被镇压后,英国各党派力图分析阶级斗争及其原因,试图按照他们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得出结论。[13]面对这一特殊形势,恩格斯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并以“工业国”这个概念来把握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

恩格斯发表在《莱茵报》上的文章主要研究了英国政党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并通过对它们之间斗争的分析得出自己的认识,即存在着托利党、辉格党和宪章派三个派别,作为统治阶级的是大土地所有者(托利党)和中间等级(辉格党),而革命性的宪章派差不多总是无产者群众。这种基于政治斗争现象的认识通过对工业生产的指认而得以深化。在工业的基础上,“英国只有三个大党:土地贵族的党、金钱贵族的党和激进民主派的党”;[14]门阀贵族在谷物法的斗争中以自己私人利益的代表身份出现;中间等级以商人和工厂主为主(恩格斯还未能把资产者界定为阶级,尤其是把工业资产阶级的作用界定为经济上的决定性力量[15];工业的发展形成了缺乏稳定财产的无产者(Nichtbesitzende/ Besitzlose),即工人阶级。至于英国面临的危机,恩格斯认为是源自“工业国”的种种矛盾:“工业国”不可能永远消灭贫富矛盾,消灭危机和失业以及由竞争造成的其他一切对立;宪章派所持的以合法方式进行革命的观点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暴力消灭现有的反常关系,根本推翻门阀贵族和工业贵族,才能改善无产者的物质状况”。[16]显然,因为青年恩格斯直接置身于资本主义十分发达的英国,所以,他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分析在现实针对性上远远高于此时的马克思。

在革命问题上,恩格斯原有的观念在“顽固的不列颠人”那里遭遇了冲突,即“物质利益”和“引导历史进步的原则”之间的关系。尽管他深信“这个革命在英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正像英国发生的一切事件一样,这个革命的开始和进行将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原则,只有利益能够发展成为原则,这就是说,革命将不是政治革命,而是社会革命”;[17]但他仍把物质利益和各政党的政治作用的联系视为英国的特点,并把思想原则的首要作用与物质利益对立起来,“所谓的物质利益在历史上从来不可能作为独立的、主导的目的出现,而

总是有意无意地为引导着历史进步方向的原则服务”。[18]这也表明恩格斯尚不能全面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进步性以及作为这个发展的基础的普遍规律。

1843年3月《莱茵报》停刊后,恩格斯继续着前面的工作。在《瑞士共和党人报》上发表的题为《伦敦来信》的一组文章反映了恩格斯对英国工业资本主义认识的深化和向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哲学立场的进一步发展。恩格斯最晚从1843年初起与宪章派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有私人联系,这使他得以深入了解宪章派和社会主义者的宗旨和积极活动。受其影响,恩格斯准确地表达或改变了自己此前一些文章里就已探讨过的对一系列问题的看法。[20]

恩格斯明确地从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来说明工人阶级当时的变革中的力量和作用,“在英国,一个阶级的社会地位越低,越‘没有教养’(就一般的意来说),它就越进步,越有远大的前途———这一情况是非常显著的”。[21]此外,将“中等阶级”这个在英国流行的用以指称存在于贵族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社会阶层的概念,区分为上层中等阶级和下层中等阶级,并称“激进派”是下层中等阶级的代表,而反谷物法同盟则代表富有的工厂主商人的利益,这表明恩格斯认清了作为工业资产阶级代表的反谷物法同盟和作为工人阶级利益代表的宪章派之间的阶级对立。这表明,恩格斯此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的分析比马克思更加精确。

《伦敦来信》反映了恩格斯开始接触并把握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英国社会主义运动。他认为“英国的社会主义者比法国的社会主义者更有原则和更为实际,主要是因为他们公开反对各种教会,并且根本不愿意同教会打交道”。[22]另外,恩格斯着重指出了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经济上处理工人阶级的要求的方法,并且突出了欧文把财产看成最为流行的社会祸害的主要原因的观点。但是,《伦敦来信》里还没有把所有制问题作为单独的问题来研究,1843年秋,恩格斯才全面分析了消灭所有制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欧洲民主制”与“真正的社会主义”到达英国之前,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观点已经有所了解,1843年春天到秋天,他研读了傅立叶、欧文的著作,蒲鲁东的《什么是财产?》,此外,他还接触到休?多尔蒂、维?孔西得朗有关傅立叶的论述。[23]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1843年10月恩格斯创作了《大陆上社会改革的进展》向英国读者介绍法国和德国、瑞士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思想。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由于没有受到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影响,所以他倒是比较容易从社会主义思潮中获得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性指认。

在该文中,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批判了现代资本主义制4

湖南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

度。这里,英国和法国的资本主义是作为“民主制”出场的,可是,恩格斯深刻地说,民主制和其他任何政体一样,归根结底是自相矛盾的,虚假的,无非是一种伪善(我们德国人称之为神学)。政治自由是假自由,最坏的奴隶制,是自由的假象,因而是实在的奴役制。政治平等也是这样。所以,民主制和任何其他一种政体一样,最终一定会破灭:伪善是不能持久的,其中隐藏的矛盾必定暴露出来;要么是真正的奴隶制,即赤裸裸的专制制度,要么是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即共产主义。[24]恩格斯还详细地谈了对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对威廉?魏特林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以及对一部分青年黑格尔派转向共产主义立场的看法,他把共产主义理解为在“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论证未来的社会制度的学说,同时强调指出,共产主义在英法德三国中有各自独立的根源,应该相互影响并结合起来。

在这里,我们看到恩格斯通过傅立叶的学说接受了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哲学”。他说:正是傅立叶第一个确立了社会哲学的伟大原理,因为每一个个人都爱好或者偏爱某种劳动,一切个人的这些爱好的总和,一般说来,必然会形成一种足以满足一切人的需要的力量。……他接着确立了劳动和享受的同一性,并且指出,现在的社会制度把这二者分裂开来,把劳动变成做苦工,把享受变成大多数劳动者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合理的。他还指出,在合理的制度下,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工作,劳动就能成为所要成为的东西,成为一种享受。[24]

我们不难看到,青年恩格斯显然是在马克思之前获得了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观念,这种观念正是他批判和否定现代私有制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共产主义运动的考察,恩格斯第一次把他一年前在英国分析这个工业国的物质的、经济的前提,分析阶级关系、物质利益和冲突所得出的认识普遍化了:在财产共有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制度的彻底革命,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急不可待和不可避免的必然;……共产主义不是英国或任何其他国家的特殊状况造成的,而是从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实际情况所具有的前提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必然结论。[25]

在这里,恩格斯实际上是从私有制、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和作用中得出共产主义思想的。他完全赞成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结论,即政治平等不会带来真正的自由和平等,而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他还批判傅立叶主义不主张废除私有制的不彻底之处,这意味着在协作社中有资本家和工人;对于“阐明私有权以及这一制度所引起的后果即竞争、道德沦丧和贫困”[26]的蒲鲁东,恩格斯则称之为当代法国最突出的共产主义作家。

至于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恩格斯的理解是同对德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分析结合在一起的。恩格斯在德国区分了两个共产主义派别:魏特林的工人共产主义(它在德国工人阶级中有其社会基础)和哲学共产主义。哲学共产主义“是哲学的党,其起源和英法共产主义没有什么关系的党,从半世纪来德国引以自豪的哲学中产出来的党”,[27]是从康德到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发展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德国人要么抛弃他们曾把其名字奉为本民族的光荣的那些伟大的哲学家,要么就得接受共产主义”。[28]“不过在有关实践、有关影响现存社会的实际状况方面所做的一切,我们发现,英国社会主义者远远超过了我们,……我接触了一些英国社会主义者,几乎在每一个问题上,我都同意他们的看法。”[29]这种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结合,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反映了恩格斯对以英国为典型的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刻体认。在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认识上,青年恩格斯也显然早于马克思。当然,他此时的思想更加接近现实中的“工人共产主义”。

三、青年恩格斯对工业资本主义的全面指认

1844年初,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标志着他一般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的确立。同样,恩格斯这一时期的文章《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及《英国状况》也可以看作是恩格斯最终转向唯物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宣言,而这些文章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分析和工业资本主义的现实指认。恩格斯的这些重要思考与赫斯的思想,直接启发了马克思全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学探索方向。

1843年春夏,恩格斯对约?瓦茨、托?卡莱尔、约?韦德、沙?傅立叶等人的著作的研读,使他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作用以及这一学说的代表有所了解。在研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及麦克库洛赫为《国富论》所作的涉及到马尔萨斯人口理论、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的《序文》后,恩格斯于1843年10月~1844年1月完成了《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该文中,恩格斯以私有制为基础批判性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和基本范畴,考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现象,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30]如前文所述,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在理论上的集中展现,这一研究是真正理解批判资本主义的直接理论入口,在这一点上恩格斯的著作被称为“天才的大纲”一点也不为过,但它同时展现了青年恩格斯资本主义理解的“利与弊”,即恩格斯经济学研究和资本主义批判的阶段性意义。同期,青年马克思的思考仍5

哲学?科学

然停留在对“市民社会”的政治法权研究之中,而更多的还是以哲学思辨的方式进行的。

在同时期及稍后的《英国状况》组文(《英国状况I。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发表于《德法年鉴》,《英国状况II。十八世纪》和《英国状况III。英国宪法》发表于《前进报》)中,恩格斯继续了此前《莱茵报》和《瑞士共和党人报》上的工作,对英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现状进行批判性分析,并力图把理论哲学的历史说明与经验的分析结合起来。在这些文章中,恩格斯研究了英国工业革命以及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工业革命是一个社会经济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了工厂制度,社会各阶级在这个过程中经受了各种重大变革,尤其是产生了工厂无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一过程同时也对国家的本质和形式以及意识形态发生作用。[31]

在《莱茵报》文章和《伦敦来信》中,恩格斯通过对英国政治现状的分析已经注意到不同政党所代表的阶级的物质利益问题。在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恩格斯深化了该问题的研究,即对私有制本身的分析并以之为基础分析社会现实,《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便是这样一种极为重要的理论尝试。我们认为,恩格斯此时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当时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最高水平。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已经从古典经济学中获得了大量新的经济学的概念,除去商业、工业和自由贸易这样的重要术语之外,资本、价值、抽象价值和交换价值,竞争、人口过剩等等问题都已经进入到恩格斯的讨论域之中。虽然青年恩格斯是在蒲鲁东和赫斯的影响下开始研究经济学,但他的研究显然远远超出了他的两位理论先行者。并且,恩格斯的研究直接导致了马克思思想和研究视角的根本性转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和认识方面,恩格斯显然走在马克思的前面。

在恩格斯看来,国民经济学是“一个成熟允许欺诈的体系、一门完整的发财致富的科学”,“在额角上带有最令人厌恶的自私自利的烙印”,就其根源,在于“经济学没有想去过问私有制的合理性的问题”。[32]虽然,在这里黑格尔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古典经济学,可是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在他的眼里主要表现为以商业和工业为基础的现代私有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指认。这与青年马克思一年以后在《1844年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相比,仍然是更加深刻的。恩格斯把私有制看作整个社会关系的基础,国民经济学也据以获得完整的说明:私有制产生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商业,国民经济学又是商业扩展的直接结果,并且经过了由重商主义到贸易自由主义的发展;商业形成的第一个范畴是价

值,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在竞争的作用下区分为抽象价值和交换价值;私有制使生产分裂为自然的方面,即土地和人的方面,即劳动,资本是劳动的结果,但私有制造成了资本和劳动的分裂;私有制最终归结为竞争,造成了垄断、商业危机、人口过剩、贫困和道德败坏等现象,这样在恩格斯的理论框架中,竞争就成了私有制之上的批判国民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中间范畴;此外科学和机器的发展成为资本和土地反对劳动斗争的特殊优越条件。在此,恩格斯已经开始用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来观察他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当然,他对资本的理解(“劳动的结果”)仍然还停留在一般社会主义的观念上。

总的说来,恩格斯认为国民经济学是在不合理的私有制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这种学说本身直接反映了现实的不合理;而经济学的发展,或者说自由贸易的发展将造成私有制的毁灭。但是,就很多细节来说,恩格斯的分析很不充分,也忽视了古典经济学说,特别是李嘉图学说中的许多合理之处。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即恩格斯无法为私有制的产生和消亡提供一个科学的说明,通过对经济学的前期研究,他已经获得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很多明晰指认,但是在理论逻辑的原点上,虽然并没有赫斯和青年马克思那种深深的人本主义哲学逻辑的制约,可仍然是以伦理的“应该”取代了现实的“是”。恩格斯对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内在矛盾尚缺乏自觉的认识,更多是从私有制基础上的竞争导致的后果这些现象层面上的冲突入手来论证消灭私有制的“社会革命”。当然,这无碍于恩格斯为共产主义提供理论支撑:财产公有基础上彻底的社会制度革命。

经济学范畴分析中的资本主义理论形象。作为资本主义现实的理论映像,政治经济学的相关范畴为恩格斯分析资本主义提供了绝佳的理论工具,加之在恩格斯的理论视域中,又没有来自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学统的“市民社会”观念的迷雾,所以他能够在资本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上有更深入的进展。我们看到,《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对经济学范畴的把握一方面反映了青年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这一认识的深化,如18世纪的历史发展、交换和生产的二重关系、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生产基础上的社会结构区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马克思此时根本还不可能注意到的方面。

在文章一开头评述国民经济学的发展时,恩格斯已经注意到经济学领域的革命同18世纪哲学、政治、社会等领域的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认为“18世纪这个革命的世纪使经济学也发生了革命”[33],即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体系”的发展。为了对“给这两种体系指出它们的真正的地位”,必须6

湖南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

“从纯粹人的、普遍的基础出发来看问题”,[34]即否定私有制。这表明恩格斯将18世纪以来的革命,特别是经济学的发展看作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工厂制度的帮助下,私人利益原则贯穿在一切结果之中。

在私有制的直接结果商业中形成了价值范畴,在国民经济学家那里关于价值的本质存在抽象价值(实际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恩格斯认为这种对立是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费用和效用割裂开来的表现。尽管在这里有关价值术语的使用和理解囿于古典经济学的框架还有欠规范,但是通过这一讨论恩格斯开始跳出商业交换的层面,分析商品的生产。尽管恩格斯此时的分析只是简单触及生产领域,但这对于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理解范式的发展来说关键性的一步。在由价值引出的生产费用分析中,恩格斯认为私有制将生产区分为自然(土地)和人(劳动)两个对立的方面,后者又分裂分“积累起来的劳动”(资本)和劳动。需要注意的是,恩格斯在分析地租的过程中认为土地本身具有生产能力这一点表明他对经济学的理解没有超出斯密的矛盾:因为对生产的内在过程缺乏理解,恩格斯尚看不到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意义,所以在价值问题上没有摆脱生产和交换不同层面的混淆。这一不足直接表现为缺乏对生产内在过程的把握,虽然他已经看到“劳动是生产的主要要素”,但仍将土地、资本和劳动三者等同起来,并运用竞争的后果直接分析“资本主义”的不足,显然难以找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这种理解也直接对应于恩格斯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社会”结构的判断。

在1842年底开始的对英国政治现状的分析中,恩格斯逐渐将英国社会划分为三个阶级或阶层,大土地所有者、中间等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在经济学分析中分别找到了自己的对应,即生产过程中的土地、资本和劳动。这种区分是私有制的结果,只有废除这一“原则”通过社会革命实现共产主义才能消除它们各自同自身、相互之间的分离。而这一任务将由工业发展所产生的无产阶级承担起来,因为丧失了私有财产的无产者将实现人类的普遍进步。

工业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最后,恩格斯在谈到科学和机器问题时又一次专门提到了“工厂制度”,并认为这是“一个较远的题目”。在1844年上半年题为《英国状况》的三篇文章中,这一题目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开。

在第一篇文章,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托马斯?卡莱尔关于英国社会对立的论述及其泛神论观点同时,对土地所有者、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作用有了确切的看法:有地产的贵族和中等阶级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从而使自己的进步潜力

在原则上消耗殆尽;“英国有教养的阶级对任何进步都是不闻不问,只是在工人阶级的压力下,才动弹一下”;所以,历史任务转落在工人阶级肩上了,“他们还有力量从事伟大的民族事业”,然而“社会灾难应当加以研究和认识,但工人群众到现在还没有做到”;为了使工人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任务,恩格斯强调“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要求“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历史只能是人的启示”;而“英国状况对历史和所有其他国家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35]

在第二篇文章里恩格斯第一次详细叙述了工业革命的过程、对英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及它的世界历史意义:英国工业的这一次革命化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的运动的动力;……利益霸占了新创造出来的各种工业力量并利用它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由于私有制的作用,这些按照法理应当属于全人类的力量变成了少数富有的资本家(注意:使用的是资本家和有产者,而不是资产阶级这个概念)的垄断物,成为他们奴役群众的工具。商业吞并了工业,因而变得无所不能,变成了人类的纽带;个人的或国家的一切交往,都被溶化在商业交往中,这就等于说,财产、物升格为世界的统治者;……英国的革命是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学的革命必定通向社会革命。[36]

恩格斯的这一表述中的几个要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英国工业革命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和动力,这实际上无意识触及了物质生产作为社会历史基础的这个重要观点;二是工业革命是真正的社会革命,因为它根本改变了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三是出现了少数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集团;四是在这个社会改变中,商业吞没了工业和一切社会生活,财产和物变成了世界的统治者。当然,恩格斯也看到,正因为工业革命形成了新的“社会”,即个人本身促进民族的发展并使其接近完成,这种情况是人类走向自由的自主联合以前必经的最后阶段。此外,在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中,恩格斯看到了新的等级,有产和无产的分裂;并由对劳动的重视强调无产阶级是“唯一起作用的动力”。

在最后一篇文章里,恩格斯超越了对作为国家形式的民主制的抽象否定,更进一步理解了工人阶级争取政治平等的斗争的具体任务。他认为,这种“劳动者的民主制”有可能局部改善工人阶级状况,而且有可能准备社会主义:单纯的民主制并不能治愈社会的痼疾,因此这个阶段只是一个过渡,只是最后一种纯粹政治的手段,这一手段还需要加以试验,但从其中马上就会发展出一种新的因素,一种超出现行政治范围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社会主义的原则。[37]

有意思的是,恩格斯这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始终没有使用过“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一词。他倒曾多次7

哲学?科学

使用“资本家”和“资产阶级”一词。也就是说,他虽然在相当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具体层面上达及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思考,可是,他却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形成一个总体性的看法。

注释:

[1][东德]马?克莱恩、埃?朗格、弗?李希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到巴黎公社之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0页。

[2]M EGA2第一部分第3卷前言,中译文见“恩格斯与马克思合作之前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载于《马克思恩格斯研究》1995年第20期。

[3][法]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5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44、546页。

[5][东德]马?克莱恩、埃?朗格、弗?李希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到巴黎公社之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5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页。

[7][东德]马?克莱恩、埃?朗格、弗?李希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到巴黎公社之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58~159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66页。

[9][东德]马?克莱恩、埃?朗格、弗?李希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到巴黎公社之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3页。

[10]M EGA2第一部分第3卷前言,中译文见“恩格斯与马克思合作之前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载于《马克思恩格斯研究》1995年第20期。

[11]《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2卷,人民出版社19年

版,第7页。

[12][德]梅林:《马克思传》,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122

页。

[13]M EGA2第一部分第3卷前言,中译文见“恩格斯与

马克思合作之前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载于《马克思恩格斯研究》1995年第20期。

[14][16][18][20][21][22][23][24][25][26][27][28]

[29][30][32][33][34][35][36][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3、411、411~412、424、432、699、474、484、489、489、493、493、493~494、696 -697、442~443、443、445、498、544、585页。

[15]M EGA2第一部分第3卷前言,中译文见“恩格斯与

马克思合作之前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载于《马克思恩格斯研究》1995年第20期。

[17]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使用的术语“社会革命”,像“彻底革命”和“生活关系的总变革”等术语一样,是19世纪30年代在德国政论界出现的。青年黑格尔派也不时使用这个术语,然而却从未准确地为它下定义。该派几乎没有表明可以进行这个革命的力量。因此,用这个概念只表明仅有政治革命是不够的。参见M EGA2第一部分第3卷前言,中译文见“恩格斯与马克思合作之前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载于《马克思恩格斯研究》1995年第20期。

[19]参见M EGA2第一部分第3卷前言,中译文见“恩

格斯与马克思合作之前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载于《马克思恩格斯研究》1995年第20期。

[31]参见M EGA2第一部分第3卷前言,中译文见“恩

格斯与马克思合作之前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载于《马克思恩格斯研究》1995年第20期。

责任编辑:戴树源8

湖南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917821269.html,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作者:梁萧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1期 摘要: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作品充满了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以写实为基调,成为19 世纪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他善于在特定环境下塑造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再通过人物再现的写作手法,折射社会,堪称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所描绘的现实世界,并非是生活的复制品,而是基于小说家敏锐的观察力,用小说写作手法呈现“真实”的世界。可以说,他是一位创造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家。 关键词: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写实 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140-05 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巴尔扎克不仅开辟了小说的新天地,更将小说的表现力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他强调塑造人物要典型化,从典型化中突出人物个性,再通过典型人物这一个“点”去折射社会现实的一个“面”。他所刻画的人物如“伏脱冷”、高老头的女儿,将个性与共性完美结合,又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之成为典型的小说人物。他的作品反映社会现实,以写实为基调,长于描写丰富多彩的生活,刻画的法国社会风俗细致入微,读者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看到了19世纪法国社会所经历的巨变。他通过创造现实来描写“真实”世界的创作模式,被誉为“创造现实的现实主义者”。 一、还原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巨匠,是塑造典型小说人物的大师。在其二十载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幽谷百合》等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而《人间戏剧》更是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真实地呈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金钱的统治地位,深刻剖析了人性的丑与美,在世界小说史上树立了一块迄今为止仍无法超越的丰碑。[1]与他 同时代的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在其葬礼上发表了这样的赞誉:“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人;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2] 尽管巴尔扎克在生前并未得到应有的赞誉,但在其死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他作品的伟大之处,并将其誉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在今天,我们重读巴尔扎克作品时,不禁被其光怪陆离的小说场景、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对现实世界中追逐金钱名利心理的深刻剖析所折服。他的作品兼具了现实主义小说的三大特性,即真实的细节描写、典型的人物形象、客观的叙述方式。要解读巴尔扎克作品,剖析他是如何创作出如此“真实”的小说,首先要还原巴尔扎克,还原他的创作历程。 (一)折射社会的镜子

人力资本会计浅析

人力资本会计浅析 【内容摘要】当今时代,社会进步、国家强大、企业竞争,其最大的资源在于人才的资源,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具有哪些特征。现代企业的管理重心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必然使人力资源会计运行而生,所以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与运用是我们现代企业财务的发展方向。由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属于多元化,对于产权与收益权的问题如何界定,会计的本质是对企业(产权)制度的持续维护,人力资本所有者需要有企业产权分享的权利,现有的会计体系就要发生基础性变革,所以人力资本会计的创新就要对人力资本的会计权益观的发展。故此对人力资本会计在企业和财务中如何得以应用和体现等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会计企业制度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权 国际日益激烈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人才选用机制的竞争,是企业人力资本增殖效果和应用效率的竞争。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的价值高于物资资本的价值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成为企业资本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人力资本会计研究是人力资本投资者的权益体现。因此,研究企业人力资本财务,探讨并构建人力资本财务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是完善企业财务理论和方法的需要。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宏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高企业资本效率的客观需要。 一、对人力资本的认识 人力资本是指为提高人的知识和能力,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迁徙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的,凝结在活的人体中的包括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一种资本。 我们认为人力资本的特征是从人性和资本性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人力资本必须附着在活的人体中,会随着人的生命周期而产生、增长和消失,其积累效果最终取决于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主观态度,其使用效率也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本主体一定激励水平的主观意愿;二,人力资本的资本性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必须与物资资本相结合,在经济活动中使用才能带来财富和价值,并要求取得其与贡献相对称的回报。人力资本与物资本对创造价值的剩余分配权大小取决于二者在相应经济时代的重要性对比和谈判能力的博弈,这就需要建立相关的产权的产权制度和激励机制来保证人力资本高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何谓"国家利益",其概念是在欧洲最早的民族国家形成之后才出现的。十六世纪,随着教皇权威的下降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欧洲统一的观念受到了挑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的黎塞留主教首先提出了"国家至上"的理论,再经过"国家至上""王朝利益""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三个阶段后,才逐渐形成了现在国家利益的概念。国家利益是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切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同时国家利益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研究国际关系中的两种重要方式,以下就二者的主要基本理论加以概述。 理想主义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人性可以改造。理想主义关于人类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类完美主义。一派认为人类的本性是不确定的,既可恶也可善,而根本的决定因素在于人所处的环境;另一派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人性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造。但两派理想主义者都认为人可以通过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相信人类总是在不断进步和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二.战争可以避免。理想主义者认为战争的出现与人类的本性无关,而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人类可以通过教育和改造而逃脱追求权利的欲望,世界各国之间虽有矛盾冲突,但是它们并不是来自人类的本性,因此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三.国家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理想主义者强调,在人类社会和各国家之间不存在重大的利益冲突,并否定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相信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是可以互相和谐一致的。 四.建立国际机构。国际联盟是理想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表现,他们认为只有建立这样一个跨国家的机构,世界和平才能维系和实现。 五.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和平。理想主义者相信国际法可以规范国家的行为,同时国际道德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六.公众舆论也可以确保世界和平。理想主义者相信依靠国际联盟的力量,凭借提高公众的觉悟和文化素质,以及发挥学者和政治家的积极性,对违反国际联盟的政府进行制裁和国际舆论的谴责,可以使该国的公众醒悟,推翻反动政府,最终避免战争。 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人性本恶。现实主义学者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性是本恶的。教育和智慧的增长并不能解决人性恶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冲突的关系,从而决定了冲突和斗争是国际关系中的最基本特征。 国家是国际体系的主要行为者,其它任何国际机构都不能替代它。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总是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因此权力关系界定的利益是国家行为的主要尺度。 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力的关系,国家自身的实力强弱决定国家利益的大小。正所谓"弱国无外交"。 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现实主义者反对把道德和公众舆论,国际法等置于外交上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强者为王,实力至上"。 维持国际和平的最好办法是依靠均势。大多数的现实主义者主张通过结盟的方式实现力量均势,均势实现了,国际和平就有保证了。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论战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第一次论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影响十分深远,留给人们许多思考,就此我也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理想主义所强调的维护世界和平要靠人民和公众的力量,道德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等观

资本主义十大祸害与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十大祸害与马克思主义 1.失业; 2.对无家可归的公民参与国家的民主生活的权利的大量剥夺; 3.在欧共体诸国之间,在欧共体国家与东欧各国之间,在欧洲和美国之间,以及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之间发生的无情的经济战争; 4.在自由市场的概念、规范和现实方面控制矛盾的无能; 5.外债和其他相关机制的恶化使人类的大多数处于饥饿或绝望的境地; 6.军火工业和贸易; 7.核武器的扩展; 8.由一种古老的幻觉和观念,一种共同体、民族—国家、主权、边界、本土和血缘的原始概念的幻觉所驱使的种族间的战争; 9.日益增长的、没有边界的或者说那些超效力的和纯粹资本主义的幽灵般的国家亦即遍布于各大洲,包括东欧从前的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黑手党和贩毒集团的世界范围的势力; 10.全球国际法在其具体的实施中仍主要受特定的民族—国家的操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解决资本主义十大祸害? 马克思主义只是理论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缺陷,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实际问题。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都显得过于理性和绝对化了,它不能解释人类欲望以及所产生的行动来源,也无法解释人类阶层的流动性,而这两项在历史上被证明很大程度上启动和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变革。也就是说,由于马采用的一套社会发展的绝对化普遍化理论,人类主观性差异性的东西被排斥于之外。因此,马主义无法解释今天世界不同国家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无法满足人类所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复杂需求,所以基于马克思主义原旨开发的社会结构也在时间的检验下,被淘汰出局。现在的我国采用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面(唯物论方面),一部分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概念方面),而大部分曾经学科的重点,比如剩余价值计算,经济模式分析等,已经不多提起。现在大学在经济课程也逐渐开始采取西方经济学理论为蓝本。 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从曾经的掠夺型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今天相对高级的福利型资本主义,应该说社会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直接说祸害是并不客观的。至于你的问题,应当是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答案可以从冷战时期的文本和教课书中获取。 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阶级社会、由人类创造的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力量并不为人类控制,人类反而屈服于这样的力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控制这种力量的历史条件还不具备(即还没有形成社会化大生产),另一方面人类还没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地认识社会发展的正确规律。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由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理论。由广大人民创造的社会力量只能由联合起来的广大人民自己控制,才能真正造福于人民。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日益发达的,不为人类控制的生产力逐渐成为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破坏性力量,而且这种破坏性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加里·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著作《人力资本》(1964年)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形成人力资本的各类投资及其产生的收益。 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 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与收入以及年龄—收入曲线等问题展开分析,强调教育与培训对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贝克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颇具开创性,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1930-)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领域中最有创见的学者之一,他曾和舒尔茨同在芝加哥大学执教,同时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热潮的推动者,并成为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以至当他在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对之人们竟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觉。

贝克尔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他几乎可以把从表面上看和经济学没有任何联系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对之分析计算得头头是道。他涉猎的领域宽阔,思路敏捷,甚至写过一本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的书,其中给定了犯罪的预期收益,并且用被捕和受惩罚的可能性来表示犯罪的预期成本和罪犯的特殊风险偏好。这种分析使犯罪看上去更象是罪犯因完全理性的原因而从事的一种职业。贝克尔的这些语惊四座的著述正是芝加哥自由主义学派的典型思路之表现。这个学派坚持认为,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标准假设,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作为最小理性单位的个人的必然选择,从这一点出发,不但能够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而且能够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在1960年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育率的经济分析》(1960)、《人力资本》(1964)和《家庭论》(1981)。贝克尔对人力资源理论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的概念,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都令人耳目一新。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教育、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过程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也都具有开创意义。追求效用最大化、市场均衡和稳定偏好是贝克尔丰富的理论著述中贯穿始终的主线。

简析《变形记》中的现实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2 中英文新闻标题对比研究 3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梦的追求和幻灭 4 论《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悲剧原因 5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 6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 7 浅谈电影名称的英汉互译 8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9 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10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 1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3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14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 15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1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 18 中西酒店文化比较及探讨 19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20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 21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 2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3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分析研究 24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 25 红色,英汉词汇差异的文化理据 26 对比研究中西家庭观 27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 28 中英禁忌语的异同性分析 29 论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意义 30 中美幽默的比较 31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32 如何设计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 3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自卑情结分析 34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35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 36 哈利·波特系列成功的原因 37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 38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39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 40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41 基于合作原则的金凯瑞式美国幽默分析 42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实证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

实证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 本体论与认识论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而之所以成为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又是由于这是人类日常生活与思维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所谓本体论,是人对外在世界(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或者二者的结合)的看法,即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例如,马克思将人类社会视为阶级的聚合,这就是他关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女性主义者将男女地位差异视为现实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也是他们对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他们都论述了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同看法。所谓认识论,是人通过什么途径认识世界的问题。 在本体论这一层面上,大致可以划分出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与建构主义的本体论两种类型,这两种本体论对世界的认知具有根本性差异。客观主义的本体论认为周围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与变化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而与人的观念、意识等主观因素无关,我们所身处的和体会到的世界就是一个客观的世界、真实的世界。而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则认为周围世界是人所建构的结果,是人根据自己的观念和意识而形成的印象,是一个随着人们观念与意识的不同而变动的世界,不同人眼中的周围世界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也许存在一个客观世界,但那个客观世界是人所不能认识和体会的,人所认识到的和体会到的以及所谈论的世界都是经由人的观念、意识和感觉过滤之后的产物,沾染了人的主观因素,是人的主观因素建构的结果。而客观主义认为存在一个真实世界,而人也能够把握原版的真实世界,人所认识和体会的世界与真实世界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客观的,人的主观因素是一个完全通透而不会存在过滤和修正的中介,这个中介前面与后面的世界是完全一样的。通俗一点儿说,客观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建构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虚幻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以全球化为例。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我们所处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与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真实流动所构成的一个真实情况,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否认而不存在。而建构主义则恰恰相反,他们会认为全球化只不过是一种观念存在,根本没有什么全球化,人们眼中的全球化只不过是根据现实中的一些情形在观念中建构的产物,并转而用这一观念来强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从而使得全球化似乎是一种事实;与全球化相比,毋宁说世界更是一种区域化的态势,甚至区域化本身也是一种建构的结果。再举一个例子,例如国家利益。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国家利益是确实存在的,它就像是桌上的茶杯一样存在那里,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我们采取政策行动去保卫和促进。而建构主义则认为,没有什么客观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只不过是主观建构的结果,没有人能够把握所谓的国家利益,不同人眼中的国家利益差距甚远,人们所认为的国家利益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灌输的结果。毫无疑问,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都有案例支撑,都非常有道理,都使我们眼界大开,不能说哪一个是错的哪一个是对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世界是客观基础上的建构,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世界都是客观与建构两种因素的混合,是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一个杂面窝头,你不可能在现实中把它分为小麦面和玉米面,因为它们已经完全融合到一起了,但你可以在理论上把它分为小麦面与玉米面,这恰恰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了这个窝头。这就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伟大之处,也是概念化与理论研究的伟大之处,就是通过抽象概念的形式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当别人说这个窝头是玉米面时,我们需要在旁边大声地说:“它也是小麦面的。”当客观主义者提出世界的客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及答案经远离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恰恰是非 1 的、1.问: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教条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面 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可以从内容和历史使命两个方对着西方社会的和平演变政策的大举压境,不仅没有坚持马克思 面来回答。首先,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主义,反而在“新思维”的指导下,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 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和侧面论位和指导作用,这才是前苏联社会主义解体的真正原因。 证和解决共同理论主题——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具 体的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其 3.问: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吗?还有没有别的标 中辩证唯物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准? 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观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理答: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 论观点。两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一标准,不存在其它的标准。当然,这并不排斥人类理性和逻辑 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的作用。可是,逻辑证明尽管重要,内容,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逻辑证明的前提、规则、结论, 观点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仍然要通过实践检验去确定其真理性与科学性。逻辑证明是实践 的基本矛盾,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检验的必要补充,却不能代替实践检验,也不能脱离实践单独进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行。具体的实践有局限性,实践检验认识只能是一个过程,无限 理论验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标指向,马发展的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因此,在坚持实践标 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准时,要防止把实践标准简单化。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预测和描绘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图景,也使社会主 4.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否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义理论从空想变为了科学。综上所述,从理论内容上来说,马克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的理论层面论证和展示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 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理论命题,三者紧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 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从观性和差别性。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使命——解放无产阶级及全人类来说,马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 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解决的是人类如何从自然对人的束缚中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 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是人类如何从社会对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 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马克思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下,如何解放无产阶级;科学社会主义是无 5.问: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企业里,价值是不是唯一的由工 产阶级和全人类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前景与方面的描绘。三者从时人的活劳动创造的?先进的机器设备是否也能创造价值? 间、空间、条件不同的维度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历史使命——解放答: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企业里,商品的价值也只能是由工 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总之,无论从理论内容,还是历史使命上,人的活劳动创造的。先进的机器设备并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为一个不可分割为机器设备并不是独立的生产要素,它不能离开其他生产要素 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也通过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彼(特别是人的劳动力)而独立存在。机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离不 此联系展现出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来源于对马克思开包括科技人员、生产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内的众多的“总体劳 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动者”的艰辛劳动。机器设备的开启、监视、调试、信息处理和 检修等,也都离不开人的劳动。所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机 2.问:既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为什么在这个科学理论的指器设备只是作为“物”的要素、作为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 导下,前苏联社会主义还会解体?作用的。在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的价值可以通过活劳动转移到 答: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不等于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商品当中去,但它本身不会创造新价值。现实生活中,采用先进 个终极理论,由于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设备的企业之所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能实现较多的利润 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面临着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的境况。在社收入,原因主要在于,先进的机器设备虽然本身不能创造价值, 会主义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但利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却可以大大提高人的劳动生产 基础上不断解决新问题,并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中获得丰富和发展。效率。在某一部门劳动生产率既定的前提下,如果哪一个个别企 但前苏联社会主义自斯大林伊始,教条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业率先采用了先进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该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 不顾前苏联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前提已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率就会大大高于部门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其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 社会建立的历史前提有所不同,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教条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社会价值, 地搬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描绘,形成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而商品在市场上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 设的模式——斯大林模式,僵化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并在此基础行交换的,因此,采用先进设备的企业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就可以 上出现了种种社会矛盾,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本身已获得超额的价值补偿,获得较高的利润收入。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 百科名片 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理论,它也是一个多义且有争议的概念。虽然现实主义的批评者和支持者经常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思想整体,但实际上,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或统一的理论。 目录[隐藏] 基本信息 现实主义概念的源起 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 现实主义发展历史 什么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的国际秩序模式:权力均衡 现实主义均势模式的内在矛盾及评价 现实主义作家作品表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正如杰克·唐纳利所指出,现实主义不仅不能提供一种一般理论,而且它基本上也是前后矛盾的,现实主义者对同一事件的解释经常不一致。现实是变动不居的,针对不同的问题,现实主义当然给出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不然就不称其为现实主义了。“现实主义变成了建立在共同预设理论假定之上、有点松散联系的前后不一致的理论模式。”因此,了解现实主义,除了解现实主义的世界观和基本假定这些共同点之外,了解现实主义者之间的不同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以经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为例,通过探讨现实主义理论的多样性,进而来揭示现实主义在国际秩序模式上的异同之处。和浪漫主义有很大不同 [编辑本段]

现实主义概念的源起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残留在日常生活中。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R·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追溯了现实主义术语在欧美各国的发生史:这个概念在文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1826年。法国一作家撰文宣称忠实地摹仿自然提供的范本的现实主义信条日益增涨,它将是19世纪的写实文学。而这个术语的流行与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的积极应用有关,库尔贝将自己被拒绝的作品贴上了现实主义的标签引发了一场论战,尚弗勒里1857年出版题为《现实主义》的文集,捍卫现实主义信条。同时其友人迪朗蒂又推出文学评论杂志《现实主义》,虽然昙花一现只出了六期,但其文风具论战性而产生广泛影响。被20世纪的现代主义先锋派视为保守的现实主义,在19世纪诞生之时也具有挑战文学成规的前卫品格。迪朗蒂曾明确地说:"这个可怕的术语'现实主义'是它所代表的流派的颠覆者。说'现实主义'派是荒谬的,因为现实主义表示关于个人性的坦率而完美的表达;成规、模仿以及任何流派正是它所反对的东西"。准确地说,现实主义挑战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卫姆塞特和布鲁克斯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就把现实主义理解为19世纪中叶的一种逆动,它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迪朗蒂和尚弗勒里继承了30年代普朗什抵制浪漫主义的思想,尖锐地攻击雨果、缪塞、维尼等浪漫派作家,指责他们"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现实主义者则拒绝这种诗的谎言。因此现实主义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和论辩敌手出现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编辑本段] 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 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这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R·韦勒克

浅析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本观点及其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的根本区别

浅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基本观点及其与资本主义 国家理论的根本区别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国家理论开始萌芽的时期。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发展是随着思想历程的发展而逐渐演变的,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的国家理论逐渐形成清晰轮廓,并不断成熟进步到形成完整体系。马克思曾鲜明地提出国家不是社会,也不是某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政治实体,一种和衷共济的共同体,一种宪法组织。那么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基本观点具体是什么,他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又有何区别呢,这里谈谈个人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本观点 (一)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工具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说: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 (二)在特殊历史阶段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中立论。在分析现代国家(尤其是法国、德国)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根据阶级冲突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说明了现代国家的相对独立性和中立的仲裁作用,揭示了国家权力是阶级斗争和大众民主斗争复杂矛盾的结果,而国家机器、国家机关和国家制度体系是国家权

力斗争的中介和政治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只要阶级统治还没有形成,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的国家就保持着它的独立性。目前的国家的独立性只有在这样的国家里才存在,在那里等级还没有完全发展成为阶级,比较先进的国家中已经被消灭了的等级还构成一种不定型的混合体而继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而在那里任何一部分居民也不可能对其他部分的居民进行统治。 (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基础上提出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学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四)在共产主义人类解放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无产阶级民主专政国家理论和国家消亡论。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 —2—

人力资本理论观点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 (一)对人力资本概念的论述 在贝克尔《人力资本》一书出版之前,人力资本概念已存在很长时问。1766年,亚当·斯密给人力资本下了较为完整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全体居民的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当作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在社会的固定资本中,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项目,除了物质资本外.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学得的有用才能。这种优越的技能.可以和职业上缩减劳动的机器工具,作同洋的看法.就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进一步发展『这一观点.他在抨击古典学派将体力劳动看做是惟一生产力的观点时.提出“物质资本”与“精神资本”概念。他认为由物质财富的积累形成的资本是物质资,本由人类智力成果积累而成的资本是“精神资本”。李斯特特别强调,青少年和成年的教师、作曲家、音乐家、医师和行政官都应当被列入生产者之列,而且他们的生产性要比单纯的体力劳动者的生产性要大得多。但人力资本概念产生以后,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人力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传统的资源禀赋学说不能解释象日本、德国这样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何以能从二战废墟中迅速崛起,以及美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存在的所谓“里昂惕夫之谜”,部分学者终于冲破传统伦理道德及人性自由束缚,掀起了“人力资本革命”。贝克尔是这场革命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关于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认为用于教育、在职训练、卫生保健、劳动力迁移以及收集价格与收入信息等实际活动的支出都是一种投资.而不是消费.因为它们不仅在短期内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长期起作用。 关于人力资本的内涵,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 关于人力资本的特性,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首先是一种人格化的资本,表现为人的能力与素质,与人本身不可分离。因此,工作性质、种类等都会影响人力资本的使用,同时也意味着人力资本具有私有性质,如何使用取决于个人。 其次,人力资本生产率取决于拥有这种资本的人的努力程度.因此.适当而有效的刺激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这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最大的区别。 再次,人力资本的价值是由人力资本的各项开支所构成,但是人力投资的成本计量除这些实际费用支出外,还必须计算“放弃收入”,即“机会成本”或“影子成本”(“放弃收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成本)。如某人在校学习或在企业接受培训,显然某人就没有时间来从事商品或劳务。由此而失去的收入,即所谓的“放弃收入”。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后天投资获得.并影响以后时期的生产率和收益.因此,用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人力资本研究。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的理解极大地突破了囿于物质资本的传统经济学局限.使经济学研究朝着主体化的方向发展。 人力资本概念诞生以来引起了诸多争议。对人力资本持异见的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资本泛化对现有的经济理论造成了混乱,使得投资、消费等概念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给诸多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二是将经济因素看作人类行为的唯一动因,过分夸大了经济利益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与现实情况差异较大,同时也有悖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上述异见,使得人力资本理论在较长的时间不为人们所接受。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局面有所改观.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知识经济的兴起.人力资本理论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从马

对外政策中的现实主义分析

对外政策中的现实主义分析 [摘要]美国对外政策中一直打着道义的旗号,这在威尔逊主义诞生之后似乎形成了一种传统。事实上,美国一直是个注重现实主义的国家,在对外政策中更多是服务于本国利益。无论是在立国之初还是在今天,维护美国的利益始终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准点。冷战期间美国的所作所为,生动诠释了美国的利益外交,而两次海湾战争,更将美国的利益外交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美国;对外政策;理想主义;现实主义 一直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当中既有理想主义因素,更多的是现实利益的考量。无论是立国之初还是在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今天。美国的对外政策究竟是重理想还是更重现实,其实非常明了。很多网络写手总是有选择性地大谈美国在某些时段里对中国如何如何友好,却闭口不谈美国近些年来对于中国的各种伤害和打压阻挠。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就把遏制和颠覆的重点对准中国。这个点是不争的事实。美国作为一个诞生实用主义思潮的国度,在对外政策理想的追求过程当中永远不会忘记自己身居何处,手中有何物,所为有何结果,因而现实主义更能得到广泛的认同,也能在经历过长期的国际政治斗争中持续总结经验与教训的政客以及官方智囊团的谋划与演绎当中变得更为完美,进而形成一套试图解释各种冲突的理论范式。

一、现实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现实主义原则 发端于美国,成熟于美国,使用得最为娴熟的也还是美国现实主义理论大都认为,国际政治的本质是权力政治。在对外行为层面上,现实主义学者们都倾向于把国家看作马基雅维利式的功利国家,而非康德意义上的道德国家。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摩根索、爱德华卡尔及尼布尔。这三位代表人物当中,其中两位即摩根索和尼布尔均来自美国。秉持现实主义理论的学者们通过对历史上无数交往例子分析总结后认为,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所给予的奉献是非常有限的。国家其实也是一个群体。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自身的多重利益,所作所为表现出自私的一面再正常不过。当一个国家以国家的名义行为时,必须考虑自己国家的利益。现实主义理论的要点大致能够概括如下:现代国家绝绝大多数都是理性、自利的行为体。一直以来,国际社会充满着竞争和冲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社会均处于无政府状态(当时还未有联合国这类组织),更缺乏超越主权国家之上的统治权威。国际社会中的每个国家为了确保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都不得不为权力而争斗。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政治中具有最终的决定权是权力,这种权力具体体现为支配或者控制他国的力量;地区大国或者在国际舞台上具有强大影响的国家为了维护和扩大自身的权力或力量必须持续地削弱对手的实力或阻止对手力量的增长〔1〕。简单地说,就是打击或遏制对手。看看美国今天在中国周边的所作所为,是

人力资本计量方法初探

人力资本计量方法初探 人力资本计量方法初探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本文对人力资本的计量进行了界定,从多个角度对人力资本计量要素进行确认,确立了人力资本计量的分类标准并对人力资本计量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本计量方法 正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化,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企业创造财富和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粗放和集约的生产方式一样,在企业中决定胜败存亡的也不再是物资资源,而是人力资本及其衍生物知识和技术。但是人力资本由于其非量化和客观性,很难被确认。如何客观、有效的评价人力资本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本的重要贡献,培育企业的后发展动力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的共性问题。 一、人力资本的界定 人力资本可以从宏观(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总产出的影响)和微观(人力资本投入对企业产出及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观察,企业人力资本的获取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即社会投入和企业人力资本的追加,笔者认为,本文的人力资本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追加方面,即账面上确认的人力资本是被企业重塑并增值的那部分人力资本,是指那些在企业人力资源范围内,由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及各类投入,预期带来的能够流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便于统计,企业可以用定量或者数量关系来确定人力资源各个方面的数量关系,把数额通过一定的方式分配到核算的过程中,并对各个会计对象加以权衡、计算和确认,用货币的形式表现财务其他的相关信息,其本质就是对人力资本进行计算和量度。 二、人力资本计量要素的确定 人力资本是企业必须进行核算的会计单位,因此其计量工作也不

容忽视,如何计量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会计和企业必须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人力资本计量要素的假设 同会计计量原则一样,确认计量原则和选择确认指标前,通常要对会计要素做合理的假设,笔者认为,人力资本的计量,应建立在效用性假设、经济性假设、持续性假设和相关性假设上。 1.效用性假设。效用性假设主要是指由于人力资本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计量中,只考虑那些能够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收益的指标。因此,对人力资本的计量,既要考虑雇佣或即将雇佣人员过去的知识层次,又要考虑其不断增加行业需求知识的进度,还应计算他在未来可能爆发的潜能,对人力资本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估。 2.经济性假设。在这里,将人力资本的计量单位设定为“经济人”。“经纪人” 在不停的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希望获取最大的报酬,因此,有效的制度约束必不可少,只有在制度的约束范围内,人力资本才能带给企业最大的经济性。 3.持续性假设。这一假设将人力资本的运用和产出看做一个连续的过程,从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形成原始成本,到人资资源为企业进行服务发挥作用到企业和个人为了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进行不 断的补充学习,人资资本为企业效益和价值提升的作用是连续的,前期的投入计入后期的收益。 4.相关性假设。相关性假设建立在完整的市场上,在信息相对完全的条件下,使得产业所在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都是完全市场,在此基础上,尽力压缩没有必要的信息,寻求能直接影响人力资本情况的相关信息。 (二)人力资本计量的确认原则 1.时点的确认 由于人力资本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其对资本增长可能带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评估和人力资源稳定性的评估,人力资本不能简单的在某个时间进行进行确认和计量。 2.确认的范围 从计量角度方面考虑,既可以计量个体人力资本,又可以计量群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主要内容 第一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讲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讲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讲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讲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即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 第二、批判性,即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第三、典型性,即重视对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法国现实主义由浪漫主义转变而来,又向前发展为自然主义,因此,在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到了福楼拜时代,现实主义正式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 法国文学的特征: 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 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 法国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现实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前期(30、40年代):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批判性和揭露性,对封建时代

的依恋之情,代表作家斯丹达尔、巴尔扎克 二、后期(50年代后):以福楼拜为转折,以自然主义为主体,70年代前后出现了巴黎公社文学这一现象。比较有名的作 家有阿尔封斯·都德。 斯丹达尔 我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我将难以回答。 ——斯丹达尔 你很丑,可是你相貌非凡。 ——加尼翁舅舅 巴尔扎克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魁梧,双肩开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健壮、厚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的鬃毛;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是驯狮者的眼睛,这种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洞察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他的整个仪表显示出一个劳苦不息的西西弗斯的形象。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福楼拜 19世纪中期法国的重要作家,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自然主义和20世纪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艺术上,福楼拜提出和实践了一套新主张:一是追求真实性;二是追求客观态度;三是追求艺术美。 第二节阿尔封斯·都德 “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他非常接近左拉,崇信龚古尔兄弟和左拉的美学原则。为此,左拉将他归入“自然主义小说家”之列。 创作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4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诗集。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小东西》(1868),主人公为少年爱赛特,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笔调清淡,带有幽默和含蓄的感伤,即“含泪的微笑”。为此,都德亦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