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教版新八年级下科学全册知识点填空

浙教版新八年级下科学全册知识点填空

浙教版新八年级下科学全册知识点填空
浙教版新八年级下科学全册知识点填空

新版八年级(下)全册知识点填空

§1-1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

1.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叫做,其勺尾相当于磁体的极。

2.下列物质能被磁体吸引的是:A铜块;B铝块;C钢块;D钴、镍材料

★3.同名磁极相互,异名磁极相互。(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发生的。)4.下列物质能被磁体永久磁化的是:A铜块;B铝块;C钢块;D铁块。

★5.下列有关磁体说法正确的是:

A磁体的中间部位磁性最强;B磁体的两极可以分离;C具有磁性的物体不可能再失去磁性;

E人造永磁体的材料是铁做的;F地理北极相当于地磁南极。

★6.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作用,在磁场中小磁针极的指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7.下列有关磁感线说法正确的是:

A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表示磁场而建立的一种模型;

B磁感线密处说明磁场要弱;C磁感线总是从S极流出,流回N极;

D某点磁感线的方向和该处小磁针的S极指向一致;

E磁感线的方向不可能相交,即磁场中不可能有相同的磁场方向。

★8.请标出磁感线方向、磁体的磁极:(小磁针的黑色端为N极)

§1-2电生磁

1.1820年丹麦科学家发现了电流的磁现象。

★2.实验表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和磁铁一样存在;而且磁场的方向与方向有关;直线电流的磁场分布特点是是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而且离导线越近,同心圆分布越。3.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的磁性比不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的磁性要大大,原因是铁芯在磁场中被磁化后相当于一个。

★4.实验表明: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的磁场(相同或相似);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方向与方向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判定,即用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的电流方向,那么所指的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北极。

★5.请标出A图中螺线管的极性,B图中的电源正负极(小磁针黑端为N极):

6.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就组成了一个。

★7.下列产品没有到电磁铁性质的是:

A电铃;B电磁起重机;C电磁继电器;D磁悬浮列车;E电动机

8.下列工具利用了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可以通过电流的通断来控制的是:

A电铃;B电磁起重机;C电磁继电器;D磁悬浮列车

★9.电磁继电器是由控制的自动开关。使用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用电压来控制电压,电流来控制电流。阅读P112页图4-29“电磁继电器的控制电路”:(1)当控制电路断开时,工作电路灯亮的;(2)当控制电路闭合时,电磁铁A产生,吸住铁片B 电动机所在的电路,灯亮代表电动机在工作。

10.磁悬浮列车是通过的原理制造的。在信息的磁记录中,录音声音的电信号是通过的方法记录在磁带上的。

§1-3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1.下列猜想中最终证明与电磁铁磁性的强弱有关的是:

①有无铁芯;②铁芯的粗细;③匝数的多少;④电流的大小;⑤导线的粗细;⑥导线的长短;⑦电流的方向。★2.在研究中当影响因素很多时,常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即研究任二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控制其它影响因素。

★3.实验表明:电磁铁线圈的越多,通过线圈的越强,则电磁铁的磁性就越强;插入,线圈的磁性大大增强。

4.和永磁体相比,电磁铁的优点有:

A磁性有无可以控制;B磁性强弱可以控制;C极性方向可以控制。

★5.可以达到增强电磁铁磁性的方法有:可以达到改变电磁铁极性的法法有:

A加粗铁芯;B增多匝数;C增大电源电压;D改变线圈电流方向

6.如图(电磁铁上方是挂在弹簧下的磁体,磁体上端黑色代表N极,):

(1)若要研究电磁铁磁性与电流的关系,请在电路中加入所必须的元件符号;

★(2)如图开关闭合后,电磁铁的上端为极(N 或S),上方的弹簧将变(长或短);

若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看到弹簧将变(更长或更短)。

(2)实验中若要使弹簧伸得更长,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①增大电压;②增多匝数;③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④改变电流方向。

§1-4电动机

1.★在“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实验”中发现: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和有关。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量,受力方向将;如果两个量的方法同时改变,则受力方向将。(改变或不变)

★2.当通电线圈所在平面与磁感线方向一致是;当通电线圈所在平面与磁感线方向垂直是。(转动位置或平衡位置。)

★3.直流电动机是把能转化为能的装置;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的。

★4.直流电动机的关键部件之一是换向器,其作用是当线圈因转过平衡置时,改变,使线圈按(原方向或反方向)继续转动。

§1-5磁生电

1.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在电磁感应现象实验中,电流表指能偏转的是:

A导体在磁场中不动; B导体沿磁场方向运动; C导体垂直于磁场方向运动;

★3.电路的导体在中在做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如果电路不闭合,当导体还是在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两端有。实验发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和有关,同时改变磁场方向和导体运动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改变或不变)。

4.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实现了能向能的转化。

★5.研究表明:感应电流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A导线切割的速度大小;B导线切割的速度方向;C导体的长度;

D切割导线的条数;E永磁体的强度;F导线切割的方向。

6.下列示意图中:闭合电路有电流的是: (画出只出导体的横截面)

7.交流发电机是利用原理制造的。在此过程中能转化为。线圈转动一周,电流方向改变次。

8.下列线圈所处位置中有电流的是:;电流方向开始改变的位置是。

A线圈所在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 B 线圈所在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 C线圈所在平面与磁场方向成45°角。9.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叫交流电,而电流方向不变的电流称为。

10.实际使用的大型交流发电机结构中,一般定子是指,而转子是指。而且为了得到较强的磁场,还要用其代替永磁体。

11.日常使用的电或电网输送的电都是(直流电或交流电)。我国供生产、生活用的交流电的周期是秒,频率为赫兹,也每秒出现周期,方向改变次。

§1-6家庭用电

1.家庭电路的两根进户线,一根是线,另一根线,两线之间的电压是伏。判别两线用到的工具是。

2.测电笔正确的使用方法是,手触金属体,笔尖金属体触时氖管发光。

3.下列有关家庭电路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断路器应连在火线上;B各用电器和插座之间是并联连接的;C断路器连在电能表前面;

D断路器并联连在电路中;E开关应与零线相连;F开关和所控制的用电器是并联连接的。

4.某出厂的电能表标有“220V 10(20 )A字样,其中220V代表

代表,10A代表,20A代表。

5.一旦电路出现或现象,会使电路中大大增加,这样不仅损坏电器,严重时可以引起火灾,因此必须有保护装置。常见的保护装置有和。

6.保险丝一般用电阻率大且熔点(低或高)的合金材料制成的。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会自动,从而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选取保险丝的原则是应使保险丝的(额定电流或熔断电流)正常工作时电路中的电流。

7.更换保险丝是件麻烦的事。现在家庭中常用一种来代替闸刀开关和,当电流过大达到一定值时可以自动电路,从而起到或的保护作用。断路器应装在线上。

8.为了安全,功率较大的用电器的插头应用(两脚或三脚插头)。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旦用电器的(火或零)线的绝缘层破坏,与火线相接触的金属壳上就有伏的电压,人与之接触就有触电危险,但是外壳通过插头接地时,电流会先流入(大地或人体)。

§1-7电的安全使用

1.触电是指通过人体的达到一定值时对人体的事故。通过人体的越大,人从触电到死亡的时间越短。通过人体电流大小的起决于人体两端的大小和人体的大小,计算公式是:。

2.一般情况下伏以下电压才是安全的。但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安全电压应在伏甚至于以下。3.家庭电路的电压是伏,动力电路的电压是伏。它们虽然是低压电,但已远远超过安全电压。4.触电大多是由人直接或间接触线造成的,发生触电急救时首先应当。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带电体,不靠近带电体。

5.下列情形中可能不造成触电事故的是:

A人站在地上手拿火线;B人同时接触火线和零线C人体靠近高压线或高压设备D人站在桌子上一手执火线1.日常生活中,下列用电方式中措施恰当的是:

A将插头插入电源时,手碰到了接入火线的插脚;B湿手开启开关C在电线上晒衣服

D洗衣机没有安装接地线E在高压线附近不能放风筝;F用绝缘层破损的老虎钳检修电器

§2-1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使用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建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2.下列所出示的代表符号的是,代表模型的是

A地球仪;B t;Cρ;D 细胞模式图;E地图;F S=vt;G W.C.; H O2

3.读图:书本P3图1-2液态水与气态水的模型,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1)水在状态变化中,水分子其本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2)态水的水分子之间间隔最大;

★(3)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看,其变化的本质是水分子本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发生了变化而已。

§2-2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电解水的实验中,发现水最终变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分别是和,它们的体积比约为,这是个变化(物理或化学)。

2.英国科学家提出了原子的概念。

3.读图P5图1-8水分子电解模型图:

(1)发现一个水分子通电分裂为个氧原子和个氢原子。个氧原子重新组合变1个氧分子,个氢原子重新组合变成1个氢分子;

★(2)从中可知化学反应从分子这个角度看,是分子为原子,原子再

变成其它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或不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3)化学反应从微观角度看,可再分,而不可再分,所以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4.水通电时,水分子最终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的化学性质与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或相同),★所以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注:当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是原子。)

★5.物质通常由构成,分子由构成,但有些物质也可以由直接构成的,如、、等。

(注:联系后面一节中可知物质也可能由另一种粒子离子构成,所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大类)

6.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保持金刚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7.自然界中分子种类繁多,分子的种类是由和决定的。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经过不同的组合能构成千万种分子。

8.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如分子,也可以是由不同种原子,如分子;

9.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种类有、和,这些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不同物质性质是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构成物质时原子的不同的。

★10.原子与分子的主要区别是:

A原子质量小,分子质量大;B原子体积小,分子体积大;C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D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E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

§2-3原子结构的模型

1.将下列科学家与其提出的相应的原子模型连线:

英国道尔顿电子云模型(电子像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

英国汤姆森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

英国卢瑟福卫星模型(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围绕核运行)

丹麦波尔西瓜模型(电子嵌在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原子球体)

现代科学家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的单位)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我们发现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不断

的过程,以使它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3.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原子的结构:

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电荷)

原子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电荷)

(电性)原子核

(带电荷)中子(中子电)

相关说明:(1)原子核带的电荷数又叫;

★(2)由于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所以原子中各粒子的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中的质量可以略不计,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注:联系后面讲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

(4)阅读P10页表格,不难发现下列规律:★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有些原子中可以没有,不同的原子中一定不同;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或不一定)相等;

4.下列基本粒子中最小的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基本粒子是:;相同的原子中数一定相同。 A分子 B原子 C质子 D中子 E电子 F夸克

★5.科学上把具有相同(即)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如铁元素就是指的总称。元素是宏观、集合概念,(讲或不讲)个数。

6.原子核内相同,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

7.由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2311Na可知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中子数为,核外电子数为;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是(用符号表示):、、。

8.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金属钠原子失去形成带电荷的钠离子,氯原子得到形成带电荷的氯离子;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相互,最终构成电的氯化钠。可见氯化钠是由和构成的。(离子像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9.硫酸铜是由和构成的。

★用线把下列物质与相应构成物质的粒子连起来:

原子铜

硫酸铜

离子干冰

金刚石

分子氧气

§2-4组成物质的元素

1.科学上把具有相同(即)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如氧元素就是指的总称。

★说明:元素是宏观、集合概念,只讲种类,(讲或不讲)个数;而分子、原子和离子是微观概念,可以讲,也可讲。

2.根据元素的分类,将下列元素分别填入相应类别中:

金属元素

★元素固态的非金属

非金属元素液态的非金属

气体元素常见气体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①铁;②钠;③硫;④碘;⑤溴;⑥汞;⑦氧;⑧氢;⑨氩;⑩氦。

★根据物质分类,将下列物质分别填入相应的类别中:

混合物

物质单质

氧化物

其它化合物

①氯化钠溶液;②铁;③液氧;④水;⑤氯酸钾;⑥臭氧;⑦二氧化碳;⑧石灰水。

3.将地壳中下列元素所含的比例从大到小排列①硅;②氧;③铝;④铁;⑤钙;

4.人体中所含元素比例最高的是,其次是,再次是。

5.人造元素是通过制得的,部分人造元素和天然元素具有性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

C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D水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2-5表示元素的符号

1.元素符号C可代表的化学意义有:宏观上表示这种元素;微观上表示个碳原子。而2C仅表示。

★(注意:联系化学式知识C宏观上还可表示碳这种物质)

2.元素周期表中共有个横行,代表个周期;同一周期中元素从左到右一般是按元素、元素和元素这样排列的;原子序数在数值上与相同。

3.元素周期表可以横着(按读),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依次

;也可以竖着(按读),这些元素的化学性质。

★4.熟记1-20号元素,对应序号后写出其元素符号:

§2-6表示物质的符号

1.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的式子叫做,物质的化学式是由测定出来的,一种物质(指纯净物)只有个化学式。

★2.常见单质化学式的写法,写出下列单质的化学式,

氦气氖气氩气(单原子分子)臭氧氧气氮气氯气氟气

碘(双原子分子)铝铜铁金刚石碳磷(习惯如此)

★3.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根据化合物中各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规律书写;口决,正前负后,交叉法、约简)

(1)背出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用符号填写)

+1价:、、、;原子团

-1价:、、、;原子团、

+2价:、、、;

-2价:、S (显负价时);原子团、、

+3价:、F e(显高价时);

-3价:原子团有。(一定要背出!)

(2)★根据化合价的知识完成下列符号组合成的化学式:

(横线上写化学式,横线下写化学式名称)

★4.小结常见化合价的一般规则有:

①化合物中氢总是价,氧总是价;②金属元素常显价;

③非金属元素跟氧化合时显价,如SO2,跟氢化合时常显价,如H2S;④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⑤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最重要的一条规则);

⑥同种元素的化合价是可以变化的,如在FeCl2中铁显价;FeCl3中铁显价。

6.★标出下列物质中N元素的化合价,请标在N元素的正上方上:

①N2;②NO;③NO2;④N2O5;⑤HNO3;⑥NH4NO3

7.NaHSO4中S的化合价是,KMnO4中Mn的化合价为。

★8.化学式的意义:以CO2为例,(可读图P23图1-32)

①宏观上可代表这种物质;

②宏观上说明二氧化碳是由组成;

③微观上可代表分子;

④微观上可说明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构成。

(注意:联系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的知识,⑤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10 CO2只代表,只有这层微观意义。

练习:10 CO2中的氧原子个数与个N2O5中氧原子的个数相同。

9.根据化合价写离子符号:钠离子,碳酸根离子;

10. 3SO42-表示,它共带个单位负电荷。

★11.按要求写出下列符号:①氧元素②两个氧原子③氧气④两个氧气分子

⑤氧离子⑥两个氧离子。

§2-7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1.原子的质量很小,为了方便表示,就用一种相对原子质量方法来表示。若C-12原子的质量为M克,氧原子的质量为N克,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为。

2.阅读P28页表,知质子的相对质量为,中子的相对质量为,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相对质量= 数+ 数。

3.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原子序数为11),则钠原子的原子核内中子数为,核外电子数为。

4.由于原子的质量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所以分子的质量也就用相对的方法表示。★计算下列化学式的相对

分子质量:

①SO2= ;②Ca(OH)2= ;③3H2O= ;④KClO3= 。

★5.有关化学式的四种基本计算类型:

以NH4NO3为例请计算(写出具体步骤)

(1)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M= ;

(2)NH4NO3各元素的质量比m N:m H:m O= ;

(3)NH4NO3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为N%= ;

(4)40克NH4NO3含N元素的质量为m N= 。

★练习:多少克NH4NO3中含N元素的质量为70克?

§3-1空气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参见书本P35页图2-3)

(1)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生成物是体(固或液),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或不变或增大)

(2)等反应结束后,打开导管上的夹子,出现的现象是,集气瓶内水位最终约上升剩下容积的。(3)此实验说明:。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和组成的;现代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发现,空气中还有氦、氩、氙等这些,此外还有少量的、,以及其它杂质。

2.空气中各成分有重要的利用,请对应连线:

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氧气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作电光源;

固态叫干冰,是一种良好的致冷剂;

氮气是工业制汽水的一种原料之一

充入灯泡可延长使用寿命;

二氧化碳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

供给生呼吸;

稀有气体燃料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高温火焰

§3-2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主要有:

①常温下色味态;★②(易或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采用法收集氧气);★③密度比空气(所以也可以采用法收集氧气);④液化时呈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主要有:

★(1)与硫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的火焰,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发出火焰,生成一种具有的体。

★(2)与铁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铁在氧气为燃烧实验现象是,生成一种色体。做此实验之前在瓶底铺一层细砂或装少量水的原因是。由此可知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3.物质与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氧气具有性。

★4.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的是:;最复杂、步骤最多的是。

A铁生锈;B铜生锈;C橡胶的老化;D生物的呼吸作用;E稻草堆自然发热;F白磷自燃。5.呼吸作用是个比较复杂的缓慢氧化,以葡萄糖为例,呼吸作用的化学方程是:。6.★氧气的实验室制备:(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加热分解高锰酸钾:;②常温下分解过氧化氢:;在②中MnO2只起改变反应速度的作用,而本身的和在反应前后都,这种物质叫做催化剂。7.工业上需要大量的氧气,常用的方法制取。这个过程中是变化是(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8.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是:。

①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②加固体药品;③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④当气泡连续出现后收集氧气;⑤先移出导管,再灭酒精灯。

(注意这个实验的一些操作注意事项:如试管口为何略向下斜?;实验结束时为何先移导管?等等。。。,参见课本后面的实验内容,自己整理。)

★9.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的反应。

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度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则可能发生;

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如不及时散失,则可能引起。

★10.下列有关缓慢氧化,燃烧和自燃说法正确的是:

A缓慢氧化不放热,燃烧放热;B它们都是化学变化;

C它们本质上都是氧化反应;D缓慢氧化最终会引发自燃。

★11.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的两个条件是:一是要有参与,二是温度要达到。

12.由物质燃烧的条件可知,灭火的原理是或即可。

13.有一瓶气体是无色气体,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后,本条剧烈地燃烧,说明这种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空气 D稀有气体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氧气很活泼,可以能和所有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②氧气能燃烧,故和很多物质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

③所有的物质着火后可以用水来灭火;④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因为肯定有氧气参与;

⑤灭火的原理是消灭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

§3-3化学反应和质量守恒

★1.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铜在氧气中燃烧:;②铝在氧气中燃烧:;

③水通电分解:;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⑤CH4在空气中燃烧得到CO2和H2O:

以上反应属于分解反就的是属于化合反应的是,从反应本质上看属于氧化反应的是。2.书本P48图2-35和图2-36的实验证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反应生成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3.任一化学反应,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反应前后原子的 和 都没有改变,原子的 也没有变化,只是原子 变成新的分子,这在宏观上的反映是生成物的总质量和反应物的总质量必然 。

4.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一要以 为依据,二要遵守 定律。

★5.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以2Cu+O 2

来说明)

①表明反应物是 ,生成物是 。 ②表明反应的条件是 ;

③表明各物质间的原子和分子个数比为 ;

④表时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质量比为 ;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依据,对任一反应质量比是不变的)

6.★化学方程式计算步骤:

例: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制取3.2克氧气,问至少需要分解多少克过氧化氢?

参照步骤:

①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分析题意代入已知物,设未知量

③计算所求物和已知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根据质量比列方程:

⑤写出简明答案

§3-4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1.人通过 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

2.读图P53页图2-41呼吸系统:

可知由 、 、 和 构成了呼吸道,实现了肺的通气;★气体交换的场所主要在 部。 ★3.吸气和呼气是依靠 和 的活动产生的。

4.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主要是在 中进行的,通过 作用实现的

通过气体交换暗红的 血变成鲜红的 。(见图2-43最右幅)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动物和植物一样都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B 呼吸就是呼吸作用;

C 在呼吸过程中生物获得能量;

D 生物呼吸作用的最终产物都是CO 2和H 2O ;

§3-5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 下,利用 和 这些 (无机物或有机物),来制造 (有机物或无机物),同时释放 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 ★2.将光合作用过程打些比喻,生产原料是 ;生产工厂是 ;生产动力是 ,得到的产品是: A CO 2 B H 2O C O 2 D 叶绿体 E 有机物 F 阳光

★3.光合作用很复杂,但主要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的变化:从物质变化角度看,把简单的 物合成了复解:② ① ③ ④ ⑤

胸腔体积 胸腔内压强 气流流向 吸气 呼气

杂的物;从能量变化角度看,实现了能转变成能贮存在植物体内。

4.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见书(P57图2-47):

★(1)试验可以用来鉴定淀粉的存在,因为碘能使淀粉变。

(2)把天竺葵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的目的是让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尽可能分解掉叶片中的(淀粉或无机物)。

(3)实验中可知,被光照射到的叶片中产生了。

★5.下列有关光合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构成了生物体的主要部分;

B光合作用是个复杂的化学变化;C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不消耗能量

D光合作用直接提供给植物以能量,供生命活动所需。

6.CO2的性质:

(1)CO2的物理性质有:常温下色味态;★密度比空气,故可采用收集;(不易或易或微)溶于水,故不宜用法收集。

(2)CO2的化学性质有:

①它不支持燃烧,所以可以用来。★②与水反生反应(写出方程式):,

其生成物能使紫色石蕊变,但这种生成物不稳定,加热又会发生分解反应(写方程式);

★③与澄清石灰水反生反应(写方程式):,常利用这个反应来检验气体的存在。

7.实验室中常用和来制取CO2;实验装置要求在反应时长颈漏应下端插入液面以下是为了防止;

7.下列有关CO2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 B CO2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C利用CO2不支持燃烧的物理性质可以用来灭火;D固体 CO2又叫做干冰。

★8.有一种无色气体A,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但能溶液于水生成B,B呈酸性,但不稳定,易分解成C和气体A。气体A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请据此推断出A、B 、C的化学式:A B C 。

★9.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两个相互独立没有联系的过程;B植物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进行呼吸作用;C植物晚上只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进行呼吸作用;D活的植物体有时进行光合作用,有时进行呼吸作用。

§3-6自然界中的氧和碳的循环

1.阅读书本P64页图2-59图A和B :

实验发现钟罩内先熄灭的是罩内的蜡烛;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2.下列事例属于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的是:

A煤的燃烧;B人类呼吸 C植物呼吸;D微物分解动植物残体; E植物光合作用

3.臭氧的化学式是。氧气在紫外线作用下能生成臭氧的化学方程式为:;臭氧是一种色的带有味的气体,它主要位于大气层的(对流层或平流层);臭氧层的作用是能和过强的紫外线,保护地表生物;

4.目前南极上空出了巨大的臭氧层空洞,破坏臭氧的主要是由这类物质引起的,其最常见的一种代表物质是。

★5.下列事例不属于碳循环过程中的某个环节的是:

A可燃物燃烧; B植物光合作用; C植物呼吸作用;D微生物分解残体;E植物的蒸腾作用

6.太阳光透过温室的玻璃后,会使室内的地面温度升高,而地面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因此温室具有作用。大气中的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从而产生所谓的效应。8.★下列措施对控制正加剧的温室效应可行的是:

A禁止排放CO2气体; B大力开发新型燃料,比如氢能源;

C 多多植树造林; D适当控制工业企业的CO2排放量。

§3-7空气污染与保护

1.汽车尾气中,主要的有害成分有、、、;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约为微米,不易在重力作用下降到地面,而在空气中长期飘浮的颗粒物。

★2.PH值酸性降水我们称之为酸雨。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和这些物质过多。酸雨中有害物质的主要成分是指和。

3.★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 )

A SO2;

B CO ;

C NO2 ;

D O3 ;

E CO2;F可吸入颗粒物。

4.下列不属于空气质量状况等级的是:

A重度污染;B中度污染;C轻度污染;D及格;E良;F优

§4-1土壤中有什么

★1.土壤中的土壤生物有、、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种类有、、和。

2.书本P77页图3-2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实验:

若所取用的土壤体积为V0;此块土壤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1;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2。

★(1)V1V2(大于,小于或等于),因为土壤间隙中有。

(2)这种情况下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

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和。将土壤浸出液过滤、蒸发、结晶,最终在坩锅内得到的物质是(有机物或无机盐或矿物质颗粒。)

4.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是:

A空气;B水;C有机物;D 矿物质颗粒;E无机物;F腐殖质

5.下列事例与岩石发展成土壤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 岩石风化;B水流碎石;C冷热聚变破石;D水结冰能裂石;

E动植物在地表上活动,死亡;F大气中氧气含量缓慢减少

§4-2各种各样的土壤

2.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是:A腐殖质B水C无机物D矿物质颗粒的多少

3.下列矿物质颗粒中最细的是:

A砂粒;B粉砂粒;C砂黏粒;D黏粒

3.★若有砂粒、粉砂粒、黏粒分别堆积成一堆,那么雨后堆中空气含量最多,堆中水分含量最多。4.土壤的渗水性(即透水性)与保水性成关系,渗水性与通气性成关系(反比或正比)。5.★下列土壤种类中砂粒、黏粒和粉砂粒大致等量,质地最均匀的是:保水、保肥性最好的是;通气、透水性最好的是;最适合大多数植物生长的土壤种类是。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6.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力主要与土壤中有关。

7.★下列土壤模型中属于最适合植物生长的模型的是:

§4-3植物与土壤

1.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都是通过这一器官吸收进入植物体中。

2.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与土壤的、、和这些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地下水位越高,植物根系的平均长度就越(长或短)。

3.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

4.下列植物没有主侧根之分的是:

A大豆B青菜C菠菜D小麦E葱 F 水稻

★4.书本P87页图3-15“根的吸水部位在哪里”的实验中:证明植物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在根的位置。5.读书本P88页图3-17根尖的纵切面显微结构图回答

★(1)根尖又由、、和四部分组成。其中起保护作用的是:;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是:;区细胞逐渐生长,使根生长;区是表皮细胞的向外突起。★(2)这四个分区中区的功能主要是吸水。许多根毛伸入土壤的空隙内,主要是为了它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3)四区中无液泡的细胞主要在区。

★6.根毛细胞吸水的条件是。

★7.某同学种了一株花草,为了让它长得快一点,每天为它施肥。结果花朵很快萎蔫死掉了。分析其中的原因是:。

8.一株植物缺氮时,它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一株植物缺钾时,它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一株植物缺磷时,它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A生长矮小,叶有褐斑;B生长矮小,叶色发黄;C叶色暗绿带红;D只开花不结果

9.淡水中出现“水华”,海洋里出现“赤潮”,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水体中元素和元素含量过高,最终会使水中的溶解氧(下降或升高)。

§4-4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

1.根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是通过运输到植物的各个器官的。

2.千姿百态的茎主要可分为、、、这样四种。

★3.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从里到外依次是:;(①髓;②树皮;③形成层;④韧皮部;⑤木质部。);导管在,其主要功能是输送和;筛管在,其要功能是输送;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有,它能不断地进得细胞,使茎变粗。

★4.水稻、小麦、等植物不能变粗的原因是其结构中没有;木制家具主要利用的是茎的;A形成层;B韧皮部;C树皮;E木质部。

5.下列有关年轮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年轮密处向阳;年轮疏处背阳;B一般年轮密处说明该时期植物生长旺盛;年轮疏处生长缓慢;

C一般年轮密处说明该时期气候适宜植物生长;年轮疏处气候相对恶劣;

D年轮的数目就是该植物的寿龄。

★6.水分和无机盐是在茎中央的中能运输(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有机物是在中形成的,在茎的中运输着。

7.割裂橡胶树的树皮,能得到胶乳,主要是局部割断了植物的:

A形成层;B韧皮部;C树皮;E木质部。

§4-5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

1.吸收的水分,经过的运输到达后,有部分从叶中蒸腾出去的。

★2.下列有关蒸腾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根吸收的水约有1%用于蒸腾作用;B蒸腾作用是根部吸水的唯一动力;

C光照越强,蒸腾作用就越强;D蒸腾作用有利于植物吸收更多的水分。

E蒸腾作用可以有效低降低叶片温度;F蒸腾作用是个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3.向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吹气,发现蓝色滤纸变成。实验发现水是从叶的中散发出来的。而且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要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多于或少于)

★4.叶的表皮细胞对叶起作用,其中半月形的细胞叫做,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就叫。能出气孔间进出的分子有(①水分子;②氧分子;③CO2)

5.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中运输的基本路径是(按序排列):

(①根毛细胞;②茎中导管;③根毛导管;④叶中导管;)

§4-6保护土壤

★1.目前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是来自于和。

2.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导致土壤的污染,并且破环土壤的和性质;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对土壤产生污染。

★3.被蚕食、流失、沙漠化和等,都影响着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1毫升= 1cm3= 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 : 1毫升= 1×103-升1升=103-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浙教版科学知识点总结八上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地球上的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 d地表径流e下渗(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 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m=ρ/v (公式变形:m=ρv v=m/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 (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 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或克/厘米3,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单位转化::1毫升=1cm3=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 3 1毫升=1×10-3升1升=10-3 m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 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 3.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 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厚度:地核>地幔>地壳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纬线和纬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不同纬度 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 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3)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 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4)北纬、南纬各有90°。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4.经线和经度 (1)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 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 址的那条经线。 (3)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4)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 5.东西半球的划分 (1)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 半球。 (2)西经20°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 是东半球。 (3)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160°E 东半球(向东走):20°W—0°,20°E—160°E 特殊区域:0°—2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东半球 160°—18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西半球注意:东半球不全 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6.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7.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地轴是假 象的轴。在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北,在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南。 注意:遇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南纬度还是北纬度的题目时,一定要自己添上0°经线或者0°纬线。另外需要了解在地球上方(下方)俯视(仰视)时,经纬线各呈什么形状。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二.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 2.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没有给出比例尺时,可以根据比较表示范围的大小来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人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1章 形成视觉的条件:1、必须要有光线,可以是发光的,也可以是不发光的;2、眼必须在光传播的线路上,并且被眼接受。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到平面或其他平滑的物体表面上,反射光线仍平行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上,反射光线向着各个不同的方向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等大,像和物体以镜面为对称。 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光从水或玻璃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当光垂直入射时,进入第二种介质的光线方向不发生改变。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u>2f 另一侧f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幻灯机;u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1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其中能补 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 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 到的气体是氢气,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 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 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 千克。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 练习1: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则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强为;当他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 强为。 练习2:用100N的力把重力为4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为200cm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强多大?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 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

浙教版初一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3.8%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新课标浙教版初一《科学》复习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 ”表示。 1米=106 微米=109 纳米 测量步骤:放正确 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贴物体 看正确 视线与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视 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 1000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测量前,量筒必须平放在桌面上。大多数液体在静止时,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向平。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零度以下,应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 注意:使用温度计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体温计除外),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 ”表示。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是: 1调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板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调解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是横梁平衡。 2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这时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注意:用天平称量时,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砝码;取放砝码时要使用镊子;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加减砝码时要请拿轻放。 时间的单位是秒(s ) 1时=60分 1分=60秒 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 观察生物 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是动物中最高等的动物,根据他们的形态特征不同,可以分成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等几个大类。 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表面有 鳞片。 两栖动物幼体水生,用鳃呼吸,用尾游泳,成体能 上陆,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卵生,体外受精,体温不恒定。 爬行动物一般贴地爬行,身体内有肺,体表覆盖着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的学问。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定律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 1、实验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天平测量质量;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刻度尺测量长度;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细小物的结构。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 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直接观察。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间接观察。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 3.体积的测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主单位是立方(m3或米3),体积的常用单位:分米3、厘米3、升、毫升。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一选二贴三垂直,估读单位莫忘记。 (1)选尺选零点(2)贴被测物、被测边(3)视线与尺面垂直(4)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最后写单位。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

初中八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知识梳理】 一、模型与符号 1、模型的作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 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2、符号的作用:(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3)、可避免由于 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 3、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黑、白粒子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4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 (1)、分子由原子构成。 (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成分更小的原子。 (5)、在化学变化过程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5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看,其变化的本质是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已。 二、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 ..微粒。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1)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扩散现象 分子运动论(2)间隔 ----酒精和水混合实验 (3)引力、斥力 三、构成物质有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铁Fe、钠Na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氩 气Ar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磷P、硫S、硅Si等) 2、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食盐(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等 3、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水H2O、二氧化碳CO2、氮气N2、氢气H2、二氧化硫SO2 五氧化二磷P2O5、一氧化碳CO、甲烷CH4、氧气O2、蔗糖、酒精等 4、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如:氧气和臭氧;氧气和氮气 5、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6、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如金刚石和石墨;红磷和白磷等 7、物质的性质是由它自身的结构决定的:结构→性质

最新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七上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科学的入门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温度的测量: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质量的测量质量常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时间的测量 科学探究的过程 1.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2.针对问题,依据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建立猜测和假设 3.依据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的计划 4.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和证据,对假设进行检验。 5.对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价,并与他人讨论和交流。 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是一类具有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等特征的物体; 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区别:植物能利用太阳光制造营养物,而动物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动物根据有无脊椎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分为体外长有毛皮,胎生的哺乳类及体外没有毛皮的卵生类; 卵生类又分为体外有羽毛,体温恒定的鸟类及体温不恒定的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 无脊椎动物分为身体多细胞类及身体单细胞类; 植物分为有种子的植物和没有种子的植物 有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分为被子植物及裸子植物; 没有种子植物分为有茎和叶分化的及无茎和叶分化的(藻类植物); 有茎和叶分化的分为有根的蕨类植物和没有根的苔藓植物,它们都用孢子繁殖; 细胞学说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即细胞构成; 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叫细胞分裂; 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有的子细胞,长到与母细胞一般大小时能继续分裂;而有的子细胞则发生变化,形

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个过程叫细胞分化。 在细菌的细胞内看不到成形的细胞核,因此也被称为原核生物; 霉菌与细菌一样,需要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在细胞结构上,它与植物细胞相似,有细胞核,属于真菌。(根据细胞内有无细胞核,可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植物,动物和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细胞分化成各种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是组织; 植物的基本组织主要包括具有保护功能的保护组织,能输送物质的输导组织,能制造和储存营养物质的营养组织,起支撑和保护作用的机械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分生组织等; 在叶的表面有一层表皮,起保护作用,是一种保护组织; 在叶片的中部,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它们是植物的营养组织; 在叶脉处,有输导组织,能输送由根吸收的水分,无机盐以及由叶制造的营养组织; 人体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主要具有保护功能,有些部位的上皮细胞还有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结缔组织具有运输,支持等多种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人体的肌肉组织分为: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它具有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 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人体的七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多样的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 地球与宇宙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期末基础知识点复习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 姓名 第1章 符号与粒子 一、写出元素符号或元素的名称: 氦- 锰- 金- 铝- 氯- 硅- 铁- H - C - N - O - Na - Mg - P - S - K - Ca - Cu - Zn - Hg - I - 二、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水- 二氧化碳- 金刚石- 氧化铜- 硫- 一氧化氮- 氧化铝- 五氧化二磷- 氯化氢- 氯气-- 硫化氢- 氧化钠- 氧化镁- 氖气- 氢氧化钠-- 过氧化氢- 二氧化硫- 氧化钙- 碳酸钙-- 硝酸根离子 三、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CH 4- Fe 2O 3- Na 2S - FeCl 3 - Fe 3O 4 - ZnO - NaCl - MgCl 2 - KCl - CaCl 2- CuSO 4- K 2MnO 4— 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看懂、理解)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A x B 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个数 ×100%=物质的总质量某元素的质量×100% 3.物质的质量分数=混合物的总质量纯物质的质量×100%= 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分数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100%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五: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 的一种.. 微粒;原子是 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 (带 电)= (带 电),相对原子质量= +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 ;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 4. H 2O 有那些意义(1)、 (物质);(2)、 (元素);(3)、 (分 子);(4)、 (原子):(5)、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如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如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 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 ,如 。 6. “2”的含义:2Ca 2+ 前2:表示 ,后2:表示 +2 2H 2O 前2:表示 ,后2:表示 。 CaO 此上方的2表示 。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 > 。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 ,“列”称为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 。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 都很相似。 第2章 空气与生命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 ;氧气约占 ;二氧化碳约占 。 2.氧气是一种 色, 味, 溶于水的气体, 燃烧,密度比空气略 ,通常用 和 方法来收集。 3.二氧化碳是一种 色, 味, 溶于水的气体, 燃烧,能和水反应生成 ,遇到 变成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 ,通常用 方法来收集。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内变 ; 方程式为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 效应。 5.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分解 和加热 或 ,化学方程式为 (1) (2) (3) 工业上用 制取氧气。

浙教版新版科学七年级上基础知识点汇总-精简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姓名: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试管外壁不能有水。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0,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酒精灯的火焰有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使用时用外焰加热。熄灭时要用两次盖灭法。 试剂瓶:用来盛放试剂,打开后瓶盖应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应朝向手心。 胶头滴管:用来取用少量液体,用它往试管中滴液体时,试管应竖直,胶头滴管在试管口上方约0.5厘米处竖直向试管中滴入液体,绝不能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长度测量中公认的标准量是“米”,而不是“刻度尺”。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不要忘记) 积累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除以张数)、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体积的测量。 新教材已舍去“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这一说法。 读数要看仔细,单位换算要仔细。 四、温度的测量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在O℃和100℃之间分成100小格,则每一小格为l℃。 体温计。测量范围从35℃~42℃,最小刻度为0.1℃。 结构优点 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精确。 特别细的弯曲。离开读数。 横截面形状近似三角形。放大液柱,便于读数。 第二章观察生物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作者:————————————————————————————————日期: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 1/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氧气 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 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 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 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m =ρ/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 3 ,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 =1000千克/米 3 1kg/m 3 =1×10 -3 g/cm 3 (3)水的密度:1×103 千克/米 3 或1克/厘米 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3 = 1×10 -6m3 1吨=1000千克=1×10 6 克 1毫升= 1×10-3 升 1升=10 -3 m 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

浙教版科学九下 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她们产生、发展的原因与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与实验就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就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测量就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与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瞧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与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与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瞧清测量范围与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瞧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 13、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科学八下知识点总结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 第1章 符号与粒子 一、写出元素符号或元素的名称: 氦-He 锰-Mn 金-Au 铝-AL 氯-CL 硅-Si 铁-Fe H -氢 C -碳 N -氮 O -氧 Na -钠 Mg -镁 P -磷 S -硫 K -钾 Ca -钙 Cu - 铜 Zn -锌 Hg -汞 I -碘 ! 二、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水-H 2O 二氧化碳-CO 2 氢氧化钠—NaOH 氧化铜-CuO 硫-S 一氧化氮-NO 氧化铝-A L 2O 3 五氧化二磷-P 2O 5 氯化氢-HC L 氯气-- C L 2 硫化氢-H 2S 氧化钠-Na 2O 氧化镁-MgO 氖气-Ne 金刚石-C / 过氧化氢-H 2O 2 二氧化硫-SO 2 氧化钙-CaO 碳酸钙-- CaCO 3 硝酸根离子Ca 2+ 三、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CH 4-甲烷 Fe 2O 3-三氧化二铁 Na 2S -硫化钠 FeCl 3 -三氯化铁 (氧化亚铁) Fe 3O 4-四氧化三铁 ZnO -氧化锌 NaCl -氯化钠 MgCl 2-二氯化镁 & KCl -氯化钾 CaCl 2-二氯化钙 CuSO 4-硫酸铜 K 2MnO 4—锰酸钾 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看懂、理解)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A x B 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个数 ×100%=物质的总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100% 3.物质的质量分数=混合物的总质量 纯物质的质量×100%=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分数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100% }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五: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的一种.. 微粒;原子是 化学变化 中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 质子数 (带正电)= 中子数 (带负电),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 道尔顿 ;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 汤姆森 4. H 2O 有那些意义(1)、表示为水这种物质(物质);(2)、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元素); (3)、 表示一个水分子(分子);(4)、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原子): (5)、 表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单质 ,如 氧气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化合物 , 如 水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 氧化物 ,如 氧化钙 。 ) 6. “2”的含义:2Ca 2+ 前2:表示 2个钙离子 ,后2:表示每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2 2H 2O 前2:表示 2个水分子 ,后2:表示 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 CaO 此上方的2表示 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硅 > 铝 > 铁 。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 周期 ,“列”称为 族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 渐 增大 。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 化学性质 都很相似。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是:水母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地球的各种水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太阳辐射为能量,通过各个环节,如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周而复始地连续运动、相互转化,这个过程就是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⑤回到蒸发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 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1×10-6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