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蜡烛实验

蜡烛实验

蜡烛实验
蜡烛实验

利用蜡烛的趣味实验

\1. “变银蛋”

材料:

烧杯、熟鸡蛋、镊子、蜡烛、火柴、硬币、脸盆等。

活动过程

(1)魔术导入

A.把硬币放在桌上。

B.把盛满水的烧杯压在硬币上(注意烧杯底不要沾上水)

C.从杯子侧面看去,会发现硬币不见了,是不是硬币没有了呢?

D.再从杯口向下望去硬币还好好地放在那里。

(2)变银蛋。

A.点燃蜡烛,把鸡蛋放在蜡烛上熏黑。

B、用镊子把已经熏黑的鸡蛋放入盛水烧杯中,观察水中的鸡蛋有什么变化?(变

成一只银光闪闪的鸡蛋了)

C.取出鸡蛋发现鸡蛋还是黑的。

2.“火焰印迹”

操作:点燃一只蜡烛,把它固定在桌面上,观察到蜡烛的火焰中心呈兰色,而周围则是黄色,而且从内向外越来越黄。如果把一张白色硬纸卡片放在火苗上稍微烤一下后,迅速拿开会发现蜡烛火苗留在硬纸卡上三个不同的同心圆。最里面一圈几乎仍是原来的模样,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中间一圈则有黑色的烟垢,最外面的一圈竟然完全被烧焦了,用手指轻轻碰一下最外的一圈,已经烧成灰的硬纸便自行脱落,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中间部分叫焰心,由内向外依次为内焰和外焰。由于焰心一般缺少氧气,所以那里的物质基本上没有燃烧,硬纸卡上便不会留下什么痕迹,内焰由燃烧着的碳素构成,因此在卡片上便留下黑色的碳垢,在最外层,可燃气体充分燃烧,温度最高,所以卡片被烧成了灰。

3.子母焰

找一支蜡烛,点燃。让它燃烧一会儿,待蜡烛烧得较旺时把它吹灭。这时候

可以看到烛心中会升腾起一股袅袅青烟。用点着的火柴靠近青烟,蓦地一下,蜡

烛又亮了起来。

为了仔细观察蜡烛是如何复燃的,点着蜡烛后,可看到蜡烛顶端的蜡漫漫

熔化,渐渐地,顶端明显地烧成了杯状,在“杯”中盛着溶成液状的烛油,然后,

烛油沿着烛心爬升上去,在烛心上端达到燃点而烧起来,在燃烧产生的热量作用

下,烛油会汽化成“青烟”。显然,“青烟”就是蜡烛的气体状态。

在搞清了这个道理后,可以把实验略改进,使之更精彩。

取一根约10厘米长的玻璃管,用木夹子或厚纸条夹住它,然后,将玻璃管斜

向插入烧得很旺的烛焰内层。这时,可以看到玻璃管口青烟冒出,再点燃一根火

柴去引燃管口逸出的青烟,于是就出现一个小而明亮的火焰,烛心和管口处一大

一小的两个火焰”子母焰”。

4.利用石蜡做悬浮演示实验。蜡的密度约为0.9g/cm3,跟植物油的密度非常

接近。蜡块浸没于油中任何位置均可很好地悬浮;找不到合适的油,也可用水代

替,只要在蜡块中适当地插入一些大头针,蜡块也能很好地悬浮于水中。

5.烛烟做布朗运动的观察实验。烛烟是极其小的碳粒为主要成分,收集烛烟中的碳粒放入水中,做布朗运动的观察实验,现象更明显。

三.蜡烛进行的实用性实验和小制作

1.空气成分简易测定

取一只透明茶杯,一块15厘米见方的薄木板,一支切成2~3厘米高的蜡烛和盛1/3体积水的玻璃缸或脸盆。预在杯壁外用红色标记围成体积大致相等的五等

分。把蜡烛头粘在木版中央,让其漂浮在水面上。点燃蜡烛,迅速拿起空杯罩住

燃烧的蜡烛,杯口一定要在盆内的水面下。直到杯内蜡烛熄灭,杯内水面上升,

达到杯上第一道红色标记处。说明空气中有1/5体积的气体能支持蜡烛燃烧,是

氧气;还有4/5体积的气体不能助燃,是氮气等。

2.孔明灯

用比较坚韧的薄纸做一个直径50厘米、高1米左右的圆柱形大纸袋;再用细

竹篾弯成一个直径50厘米的竹圈,圈内沿直径互相垂直地扎上两条细铁丝,在

铁丝的交结处绑上一小团棉花,然后把竹圈粘在纸袋口上。手提着纸袋底,袋口

朝下,给棉花团上蘸些煤油或酒精,然后点燃,过不了多大一会儿,纸袋就会腾

空而起。

3.蜡烛钟

制作材料:

轻的耐火的圆盘一只,一根吸管、一圆软木垫片、一根尖头竹针、两根蜡烛、橡

皮筋一根、硬纸板一张。

制作方法:

1用硬纸板做个刻度架,画上刻度,背面做个三角支架,将刻度架放在桌上。

2 在圆盘、软木塞片的中间及吸管的一头开一个小洞,将竹竹针尖头分别从圆盘、

软木垫片、吸管中穿过。

3用一根弹性好的橡皮筋,一头固定在天花板或吊灯等物品上,另一头系在竹针

的尾部,使吊起的竹尖正好碰到桌面,并将吸管指针指向刻度架。

蜡烛钟做好后,在塑料的圆盘上对称放两支一样的蜡烛,点燃。过一会儿,随着

蜡烛的分量越来越轻,指针所指的刻度会一格一格上升。

仔细观察一下,蜡烛钟走一格需要多长时间,然后估算出,当蜡烛燃烧完全时,时间过去了多久。

4.蜡果制作

[原理]

利用石膏粉和水反应生成结晶水合物,可迅速变硬,来作模型:

CaSO4 +2H2O=CaSO4?2H2O,通过有色石蜡的融化,浇铸于石蜡模具中,制成各种形状的果品,如苹果、香蕉、葡萄、甜橙等蜡果品。经久不坏,可作装饰品。

[材料]

石蜡,各种油溶性材料或市场出售的各种颜色石蜡块石膏粉。

[过程]

(1)制模

A、将石膏粉少量,放入烧杯中,漫漫加入水,不断搅拌制成糊状。

B、用盒纸作成纸框,比苹果高,比苹果大。

C、把苹果表面涂一层肥皂液或碱液,作为润滑剂。

D、在纸框底层倒一厘米厚的石膏浆,放入涂液的苹果,再浇石膏浆使苹果一半埋入石膏浆中。

一刻钟后,石膏浆凝固变硬,去掉纸框。

E、用小刀在已硬化的石膏上修平整并刻两个对称的凹形结合榫头。

F、把纸框再围好,用皂液或洗涤剂涂在修平整的模形各部,再浇入石膏浆,把苹果覆盖没超过

一厘米,凝固后去纸框,把上下两层分开,取出苹果,便成苹果模形。其他蜡果的模型,同苹果的

模型一样制法。

(2)制蜡果

A、将石蜡放入烧杯中,加热融化,加入原料搅拌均匀,浇入浸透水的石膏模

型中。B、模型两层紧合,用

手捏住模型,迅速向四周翻转,使石蜡充满模型各部。十分钟后,石蜡完全凝固。

C、把模型放入水中,稍浸一下,轻轻分开石膏模具,蜡果即浮在水面。

D、把粗制的蜡果,加以修饰,再用毛笔在表面涂些颜色,就更鲜艳、逼真。

5.蜡烛蛋壳喷气船

材料:

牛皮纸或道林纸,鸡蛋壳一只,长约250毫米的细铁丝一段,蜡烛一小段。

操作:

A.折纸船。把牛皮纸裁成画报那么大,折成一条船。如果能给纸船滴上一层热

蜡油,就更好。

折纸船不方便,用木头刻船也可以,

B.弯一个铁架子,用来绑住蛋壳。中间翘起的尖头,用以插蜡烛。

C.制作“锅炉”。“锅炉”是一个完整的鸡蛋壳。找一个鸡蛋,在小头的顶端

用锥子扎一个小孔,在大头的侧面扎一个绿豆大的孔。从小孔吹气,使蛋黄蛋

白流出来。再用清水把鸡蛋壳内外洗干净。鸡蛋壳内灌一些水,只要不超过小

孔的高度就行。用胶布把大孔封住,“锅炉”就制成了。

D.装配蛋壳喷气船。把铁丝架放在纸船上,鸡蛋壳架在铁丝架上,装上蜡烛。

把小船轻轻地放到水面上,调整一下铁丝架的位置,使纸船平稳地放浮在水面

上。点燃蜡烛,过一会儿水沸腾了。从小孔里喷出一股蒸汽来,纸船就会向前

行驶。

6.蜡烛抽水机

实验器材:

玻璃杯、蜡烛、比玻璃杯口稍大的硬纸片、塑料管、凡士林少许、火柴、水半杯

实验过程:

先将塑料管折成门框形,一头穿过硬纸片。再把两只玻璃杯一左一右放在桌子上。将蜡烛点然后固定在左边玻璃杯底部,将水注入右边玻璃杯中。在放蜡烛的杯子口涂一些凡士林,再用穿有塑料管的硬纸片盖上,并使塑料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杯子水中。

实验现象:水从右边流入左边的杯子中。

结果说明:蜡烛燃烧用去了左边杯中的氧气,瓶中气压降低,右边杯压力使水向左杯流动,直到两杯水面承受的压力相等为止。到那时左杯水面高于右杯水面。

7.制彩色蜡烛

在蜡烛中加入一些颜料和香料,融化在一起,就可以制成香味彩色蜡烛.

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老师的指导下,增强了我们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提高了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合作,培养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并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一种体验。应该说通过本次活动使我们组员获益匪浅。当然本次活动还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

在资料收集好后,我们想到了要成立检查小组,对资料的准确性进行核实 但在

处理好资料后,忽视了对实验结果的核实。如何改进我们的实验方法和选用更先进的实验仪器,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究.对本次研究成果的利用方面也还有待深化。

通过本次活动培养了我们耐心细致的品质,使学会了许多知识与本领,学会了如何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还体会到了科学家搞研究艰辛与乐趣。同时我们还感到大家相互合作可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的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学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实行简单归纳,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3.理解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发生的变化,另一类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理解物质变化的两大类。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蜡台,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石棉网,大烧杯3(其中一个有石灰水),,蒸发皿,瓷砖,抹布等。 自选材料:白醋,鸡蛋,易拉罐,碱,石灰水,吸管,白糖,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很多多的变化。像今天今天的课堂,就和以往不同,那位细心的同学观察到了,有什么不同?(举起手中的粉笔,)像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 生:身高增长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我们就先从蜡烛开始来理解物质的变化。 (板:蜡烛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以饱满的热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1、谈话:蜡烛是我们都用过的东西,太熟悉了,那么你对它的理解有多少呢?请同学们拿起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蜡烛,认真观察,把你们看到的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蜡烛油哪些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2、师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 生:回答。 3、师问: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使蜡烛变化的方法 4、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要想使蜡烛发生变化,我们还要借助一些工具,看看老师都为同学们准备了那些器材。 师逐个拿起器材,生说出器材的名称。 5、下面,根据你们想到的使蜡烛发生变化方法,借助这些器材,设计实验,看看怎么做。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根据小组汇报的情况,提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其它注意事项。 6、各项组根据汇报的试验方法实行试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记录。 7、汇报实验结果,师适时板书。 8、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蜡烛燃烧的3 个实验,老师接着引导:过渡语:其实,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借助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瓷砖,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发现。让我们来看一看,怎么做。(出示课件) 学生读实验方法,师提出注意事项

蜡烛燃烧的实验报告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姓名:___班级:___第__组合作者:_____实验日期:__年_月_日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 ? 姓名:高唱????????????合作者:冯凌亢、古柏城、周全、杨松霖、邓皓? 班级:三(九)班??????日期:2007-8-26? ? 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研究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三个阶段中所表现出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蜡烛、玻璃杯、火柴、适量的水、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 备注:因为没有烧杯,故用玻璃杯替代,实验效果不变。? 步骤和方法? 现象? 结论? ①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气味;从蜡烛上切下一块, 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还是大。?? 1)?蜡烛呈白色,状态为固体,圆柱状,硬度较软,无气味。?2)?放入水中水中的部分蜡烛漂浮起来,且没有溶于。? 1.?蜡烛(实验中)呈白色,状态为固体,圆柱状,硬度较软,无气

味。?2.?蜡烛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②点燃时:点燃蜡烛?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焦的情况,说明火焰哪部分的温度最高,哪部分温度最低?分别在火焰上罩上一只干燥的小玻璃杯和一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小玻璃杯,仔细观察玻璃杯的内壁上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什么物质?? 1)?火焰分为三层,最外层最亮,最内层最暗。?2)?平放入火焰中的火柴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3)?罩在火焰上的玻璃杯内壁有水雾生成。?4)?火焰使得玻璃杯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产生了白色沉淀。? 1.?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 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最亮,焰 心最暗。? 2.?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效果最好;焰心温度最低,不宜用于加热。? 3.?蜡烛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③熄灭后:(3)熄灭蜡烛?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否继续燃?? 1)?蜡烛熄灭时,有白烟产 生,用燃着的火柴迅速靠近白烟,可使蜡烛重新被点燃。?? 1.?蜡烛熄灭时会产生漂浮 在空中的固态的石蜡小颗粒。它们是由固态石蜡在燃烧时融化后,再

实验报告册 (1)

六年级上册实验 一、实验名称:馒头发霉的对比试验 实验器材:四片馒头片、塑料袋、放大镜、滴管、镊子 实验步骤:1、检验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选四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 3、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4、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5、将1、2号放在窗台上,3、4号放在冰箱里。 6、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7、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二、实验名称:蜡烛的变化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步骤: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3、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新的物质——烟。 三、实验名称:探究水泥的变化 实验材料:火柴、杯子、盘子、酒精灯、玻璃棒、石棉网、水泥、铁架台、坩埚 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变化。

3、将水泥块放入坩埚。 4、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 5、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1、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了一会,水泥凝固了。 2、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水泥块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四、实验名称:食盐的变化 实验材料:火柴、杯子、盘子、酒精灯、玻璃棒、石棉网、食盐、铁架台、坩埚 实验步骤: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向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入水中。 3、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想象。 4、把食盐水放入坩埚,放在铁架台上。 5、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6、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进行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 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五、实验名称:铁生锈的条件(一) 实验材料:铁钉、砂纸、玻璃棒、碱、盐、油、醋 实验步骤: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3、把铁钉放在瓶子里,放在一个地方,并编好号:1、空气,2、装满水,3、半瓶水, 4、盐水, 5、碱溶液、醋溶液......同时放入相同铁钉,相同时间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案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指导和辅助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学生在实验学习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以实验探究猜想的化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之后,充分运用对于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知识学习本节课内容。并且依然以实验作为课堂引入,学生充分感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蜡烛燃烧实验的现象及结论表述、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 难点:运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知识,对蜡烛产物的检验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教学法 教学准备:打火机、蜡烛1根、小刀1把、短木条一根、澄清石灰水、玻璃棒2个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导入】以生日蛋糕和生日蛋糕上面的蜡烛引入 板书: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课前引入小知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课程引导】引导学生对蜡烛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引导学生回答】 (1)蜡烛由什么组成? 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 (2)蜡烛的颜色、状态、气味、形状? 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3)如何探知蜡烛的硬度?密度?水溶性? (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板书】一、蜡烛物理性质 【课题小结1】对蜡烛的物理性质进行系统总结 【实验探讨】 1、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变化。 (1)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 [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 [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

实验活动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 姓名:晨曦合作者:冯凌亢、古柏城、周全、杨松霖、邓皓班级:三(1)班日期:2010-4-26 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研究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三个阶段中所表现出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蜡烛、玻璃杯、火柴、适量的水、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备注:因为没有烧杯,故用玻璃杯替代,实验效果不变。 步骤和方法现象结论 ①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气味;从蜡烛上切下一块,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还是大。1)蜡烛呈白色,状态为 固体,圆柱状,硬度 较软,无气味。 2)放入水中水中的部分 蜡烛漂浮起来,且没 有溶于。 1.蜡烛(实验中)呈白 色,状态为固体,圆 柱状,硬度较软,无 气味。 2.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且不溶于水。 ②点燃时:点燃蜡烛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焦的情况,说明火焰哪部分的温度最高,哪部分温度最低?分别在火焰上罩上一只干燥的小玻璃杯和一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小玻璃杯,仔细观察玻璃杯的内壁上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什么物质?1)火焰分为三层,最外 层最亮,最内层最 暗。 2)平放入火焰中的火柴 两端变黑,中间无明 显变化,说明火焰的 外焰温度最高,焰心 温度最低。 3)罩在火焰上的玻璃杯 内壁有水雾生成。 4)火焰使得玻璃杯壁上 的澄清石灰水变混 浊,产生了白色沉 淀。 1.石蜡具有可燃性,其 火焰分为三层:外 焰、内焰、焰心。其 中外焰最亮,焰心最 暗。 2.外焰温度最高,加热 效果最好;焰心温度 最低,不宜用于加 热。 3.蜡烛的燃烧生成了水 和二氧化碳。 ③熄灭后:(3)熄灭蜡烛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否继续燃1)蜡烛熄灭时,有白烟 产生,用燃着的火柴 迅速靠近白烟,可使 蜡烛重新被点燃。 1.蜡烛熄灭时会产生漂 浮在空中的固态的石 蜡小颗粒。它们是由 固态石蜡在燃烧时融 化后,再汽化,然后 液化并再次凝固生成 的。

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滕州市辰龙希望小学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实验名称: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1 选做 实验目的: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实验材料:每组准备: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 实验步骤: 1.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保持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实验结论: 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而放在冰箱里的馒头和不滴水的馒头却经过较长的时间才长出霉菌。 实验分析: 因为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份,所以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 六年级上册第二课《馒头发霉了》 实验名称: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2 选做

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器材:四片馒头(或用其他容易发霉的食物)塑料袋 实验步骤: 1.选4片馒头(或用其他容易发霉的食物),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朝阳的窗台上(或其他温度较高的地方),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论: 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分析:馒头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最容易发霉。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蜡烛的变化》 实验名称: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 1 必做 实验目的:点燃蜡烛,将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看是否会产生新物质。 实验类型:演示 实验材料: 每组准备: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过程: 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科学实验报告

暑假科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1:家庭自制汽水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3:鸡蛋壳与酸的反应 4:书包的基本要素 5:将白花“变”红花 6:铜丝灭火 7:书写无字天书 8:自制热气球 9:塑料瓶底1号-7号的意思 10:可乐瓶水是否会流出实验

1.家庭自制汽水 实验 名称 家庭自制汽水 实验材料半瓶果汁,半瓶矿泉水,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柠檬酸,砂糖,矿泉水瓶,塞子 实验过程1:在矿泉水瓶内加入矿泉水和果汁,进行搅拌 2:加入砂糖和一小包小苏打,进行搅拌 3:加入一小包柠檬酸,马上塞上塞子,防止汽水冲出4:2分钟后,就可以饮用了 实验 结果 瓶内出现气泡,瓶壁上有气泡附着,打开瓶盖后就有气泡冲出。 实验感想:平时生活中经常喝的饮料居然可以自己制作出来,并且口感很好,心里很兴奋,也可以试着做做其他口味,品尝品尝。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名 称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材 料 两根不同长度的蜡烛,一个水瓶,一根木条,白瓷板 实验方法1.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 2.先将蜡烛熄灭,再把火柴点燃 3.将一根蜡烛点燃,再用水瓶盖上,观察产生的现象 4.将两根不同长短的蜡烛点燃,再用水瓶盖上,观察产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1.白瓷板上会出现一层黑色固体 2.蜡烛熄灭后,火柴可以点燃 3.水瓶盖上后,蜡烛会熄灭 4.长的蜡烛先熄灭,短的蜡烛后熄灭 实验感想:蜡烛是生活中常用的照明工具,一旦与氧气隔绝,蜡烛就不会燃烧,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3.鸡蛋壳与酸的反应 实验名 称 鸡蛋壳与酸的反应 实验材 料 洗净的鸡蛋壳,白醋 实验方法1.将碎鸡蛋壳洗净,放在一个玻璃杯内 2.准备白醋 3.将鸡蛋壳和白醋放在一起,观察产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鸡蛋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说明鸡蛋壳中的碳酸钙和白醋中的醋酸产生反应,出现大量气泡 实验感想:平常最不起眼的鸡蛋壳都有如此的科学秘密,实在是太奇妙了。

探究蜡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探究蜡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

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问题和建议: 蜡烛为什么能够燃烧?蜡烛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燃烧?像这样物质燃烧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学会使用显微镜(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 实验器材:显微镜、滴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吸水纸、玻片标本若干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水滴里含有草履虫等多种微生物。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解释地球内部结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地球的内部 实验器材:地球构造模型(学生自制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按现有的理论推测,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解释物质的变化(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1、蜡烛的变化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垃圾盒(或培养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蜡烛是固体,点着时因受热熔化成了液体,随着温度的增高,液体又转化成能燃烧的气体。蜡烛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汽、灰烬等新物质。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铁钉生锈了 实验器材:无锈的钉子3枚、同样大小的有盖的透明瓶子(汽水瓶、葡萄糖瓶……)3个、白开水、蜡烛、火柴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长期)

实验结论: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辨别物质的酸碱性(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3、变色花 实验器材:紫包菜、热水、滴管、烧杯(紫甘蓝水若干)、不同的液体(白醋、碱水等)、不同的食物若干(面包片、馒头片、饼干等)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紫甘蓝水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遇到碱性物质会变绿,遇到中性物质则不会变色。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单

化学科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同组人指导教师 日期:实验题目:观察和描述一对蜡烛及期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 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 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班级同组人指导教师 日期:实验题目: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 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5.蜡烛的变化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蜡烛、酒精灯、火柴、托盘、小刀、三脚架、石棉网、 烧杯、澄清石灰水、蒸发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1.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出示两个酒杯)这两个酒杯里装的都是无色的液体,现在我把它们倒在一起,看看会怎样? (变红了) 2.教师提问:(出示另一个酒杯)这个酒杯里装的也是无色液体,仔细观察。魔术表演完毕,你看到了什么?(颜色又没有了) 3.教师谈话:大家有什么感觉?明明是无色的液体却有这么多变化,其实这些奇妙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科学道理。想知道原因吗? 4.教师提问:看这是什么?(出示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入手来解释这个秘密。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设计意图:表演魔术,展示两个酒杯里分别装着无色的液体,将他们

倒在一起颜色发生了变化,变红了,接着又倒入第三个酒杯里的无色液体,红色的液体变回无色。这个现象非常直观的让学生看到无色液体的颜色变化。奇妙的变化使学生产生疑问,好奇心让他们对“物质的变化”充满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揭示本课的研究主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27分钟) 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制定实验计划并展开探究 (1)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 蜡烛发生变化呢? (2)师生互动,板书方法:切割、受热、燃烧 (3)教师提问: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想不想试一试呢?要进 行研究我们就需要工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起来看看 都有什么? 实物展示出示(小刀、火柴、蒸发皿、蜡烛等) (4)教师提问: 要使蜡烛发生以上的变化, 我们能用到哪些工具呢? (学生组装演示) (5)教师追问: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来说 说?生交流。 (6)教师小结注意事项:认真观察看到现象时,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所有的操作尽量在托盘中进行;玻璃器皿易碎,使用时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注意酒精灯正确使用的方法;加热一段时间后仪器的温度升高,小心烫伤;合理安排试验顺序。 (7)学生自主探究 (8)教师谈话:各组整理实验工具,组长交回。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的变化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因此,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演示实验2个分组实验10个 实验1: 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材料:四片馒头、塑料袋。 实验步骤:(1)选四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窗台上,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2: 蜡烛的变化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步骤: 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3、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新的物质——烟。 实验3: 食盐和水泥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用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 实验材料:食盐的变化材料:烧杯、玻璃棒、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 水泥的变化材料:烧杯、盘子、水泥、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石棉网、锤头。 实验步骤:实验一:把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让食盐完全溶解,观察到食盐看不到了。 再取部分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加热,观察到食盐又变成原来的样子, 是可逆变化。 实验二:把水泥放在盘子里,加水搅拌,观察到它成了水泥浆。 把水泥浆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隔石棉网加热烘干,得到了水泥块。 然后,用小锤敲碎它,又得到了水泥块粉。 最后再加水搅拌,不能变成水泥浆。 实验结论:水泥加水变化后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是不可逆变化。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蜡烛燃烧的现象

大班科学教案蜡烛燃烧的现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蜡烛燃烧的现象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玩火”,如:划火柴或玩打火机,或者用火点燃纸,破布等等。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成人所不允许的。看到这一现象,一方面我感到不让幼儿“玩火”会扼杀幼儿对火的探索的兴趣,使幼儿失去学习和学会自我保护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我也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所以我结合前段时间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空气在哪里?”设计了这样一节课。主要让幼儿通过探索观察蜡烛燃烧时的一些有趣现象,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知道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个,主蜡烛6个,大、小杯子各32个、盘子若干个、瓶子若干各个、打火机、火柴、彩色颜料。 【活动过程】 1、将教室内的灯关掉,告诉小朋友停电了,教室里这么黑,我

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照明?(手电筒、火柴、打火机、蜡烛) 2、今天我这正好有蜡烛,我们可以用什么把蜡烛点燃?(火柴、打火机)我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着。点蜡烛的时候注意将蜡烛稍微倾斜一下,小心烫到手,然后把蜡烛放到桌子上。现在,小朋友的桌子上也有一些小蜡烛,我把点燃的大蜡烛放在你们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小蜡烛点燃。我们的教室亮起来了,刚才教室还黑黑的,为什么蜡烛点燃以后教室亮起来了呢?(因为燃烧的蜡烛会发光)(1)呀!来电了。现在我们不需要蜡烛了,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将这些蜡烛熄灭呢?(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用沙子、用土) (2)我这有一个玻璃瓶,我想用这个玻璃瓶能将蜡烛熄灭,你们说我能做到吗?我该怎么做?请小朋友帮我想个办法。 3、做一做: (1)幼儿点燃蜡烛,然后将瓶子罩在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原因。(蜡烛熄灭了,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蜡烛燃烧时,将瓶里的空气用完了,蜡烛就熄灭了) (2)燃烧的蜡烛罩上玻璃杯除了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小朋友点燃蜡烛我们再试一试。(玻璃杯有点热)为什么杯子会有点热?(蜡烛燃烧时会散发热量所以杯子会有点热)(3)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请小朋友先将蜡烛点燃,然后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蜡烛的燃烧实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襄阳市第四十二中学周艳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蜡烛及其燃烧是初三化学教学中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学生第一次通过做实验来解决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其次,对于蜡烛的燃烧现象学生有所了解,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不复杂。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 2、教学思路与设计 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学习,对化学充满好奇,对化学实验也充满了兴趣。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化学时遇到的第一个实验,实验本身并不难,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做实验来学习如何观察实验,如何进行分析总结。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四人一小组通过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研究,互相学习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实现了从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向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的转变。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感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认识蜡烛的物理性质、燃烧时的现象,并知道蜡烛燃烧的产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史的介绍和探究实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提出问题--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让学生了解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接着通过一组漂亮的蜡烛图片直入学习的主题,一支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为什么会变短呢?烧掉的那一段蜡烛就这样无故的消失,还是变成了什么物质呢? 实验探究--根据学生的问题,由学生通过亲手做实验来找到答案。小组四个成员各负其责,将实验中的现象及时记录并汇报交流,对于实验失败的原因也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个过程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发散学生的思维。 汇报交流--做完实验后,各小组将各自记录的现象进行交流,这是一种有效的相互学习方式,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同样,要让学生形成做完实验后一定要记录真实的实验现象并要进行归纳小结,不能仅仅是看看实验,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归纳总结--学习反馈是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节课如果采用做习题来进行反馈,效果不够好。因此,我采用的方法是做一个镁带燃烧的实验让学生来回答所看到的现象,整节课显得就比较连贯,效果也很好。最后介绍了两位著名的化学家居里夫人和诺贝尔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要有契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训练学生全面观察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 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法与学法: 教师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分析、总结 教具准备: 酒精灯、蒸发皿、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干抹布、白瓷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游戏:猜一个人名(课件依次出示三张图片,根据相片说出一个歌星的名字)。 2、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大到广阔的宇宙、小到身边的小草,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变化中,只是有些变化是能

直接看到、感受到的,而有些变化却是在悄悄的进行中:比如叶子变色了,面粉做成了馒头,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这节课,我们以蜡烛的变化为起点,一起来研究有关物质变化的内容。(出示课题)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让学生观察并填表: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的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 1.加热蜡烛的实验研究: 让学生进行假设、猜测:加热以后,蜡烛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之后蜡烛又有什么变化?怎么来验证? ①展示加热蜡烛的实验图 ②问:“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 生观察后回答(蜡烛、酒精灯、三角架、白瓷碗、火柴……) ③师提醒注意点:酒精灯使用要小心,边做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 ④教师在讲台做实验,学生观察后记录,完成实验报告表。 ⑤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⑥小结:加热蜡烛,蜡烛由固体变为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 ⑦冷却后,蜡烛有什么变化? 2.点燃蜡烛的实验研究 ①师:怎样来研究点燃蜡烛后的变化现象呢?(依次观察教科书30页的三个实验)

大班科学教案蜡烛燃烧的现象

大班科学蜡烛燃烧的现象 大班科学活动:蜡烛燃烧的现象 来源:淄博齐鲁集团裕华夏艳荣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特别喜欢“玩火”,如:划火柴或玩打火机,或者用火点燃纸,破布等等。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成人所不允许的。看到这一现象,一方面我感到不让“玩火”会扼杀对火的探索的兴趣,使失去学习和学会自我保护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我也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所以我结合前段时间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空气在哪里?”设计了这样一节课。主要让通过探索观察蜡烛燃烧时的一些有趣现象,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探索求知的欲望。 1、激发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2、培养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知道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个,主蜡烛6个,大、小杯子各32个、盘子若干个、瓶子若干各个、打火机、火柴、彩色颜料。 【活动过程】 1、将室内的灯关掉,告诉小朋友停电了,室里这么黑,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照明?(手电筒、火柴、打火机、蜡烛) 2、今天我这正好有蜡烛,我们可以用什么把蜡烛点燃?(火柴、打火机)我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着。点蜡烛的时候注意将蜡烛稍微倾斜一下,小心烫到手,然后把蜡烛放到桌子上。现在,小朋友的桌子上也有一些小蜡烛,我把点燃的大蜡烛放在你们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小蜡烛点燃。我们的室亮起来了,刚才室还黑黑的,为什么蜡烛点燃以后室亮起来了呢?(因为燃烧的蜡烛会发光) (1)呀!来电了。现在我们不需要蜡烛了,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将这些蜡烛熄灭呢?(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用沙子、用土) (2)我这有一个玻璃瓶,我想用这个玻璃瓶能将蜡烛熄灭,你们说我能做到吗?我该怎么做?请小朋友帮我想个办法。 3、做一做: (1)点燃蜡烛,然后将瓶子罩在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原因。(蜡烛熄灭了,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蜡烛燃烧时,将瓶里的空气用完了,蜡烛就熄灭了) (2)燃烧的蜡烛罩上玻璃杯除了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小朋友点燃蜡烛我们再试一试。(玻璃杯有点热)为什么杯子会有点热?(蜡烛燃烧时会散发热量所以杯子会有点热)(3)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请小朋友先将蜡烛点燃,然后放到桌子上,一会当我喊:“一、二、三”我们一起把玻璃杯罩在蜡烛上,看谁的蜡烛先熄灭?谁的蜡烛后熄灭?说说为什么? 4、师小结做过的三个实验。刚才我们做了几个实验,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蜡烛燃烧时还会散发热量,当我们把大瓶子罩在蜡烛上时,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比较长,小瓶子罩在蜡烛上时,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比较短。 5、下面我要带小朋友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我这有一个小盘子、一个小瓶子、一支小蜡烛、一杯彩色水,我先把蜡烛点燃,放在盘子里,然后将彩色水也轻轻倒在盘子里,我的问题出来了,现在我不动盘子,但是我要让盘子里的彩色水跑到我的瓶子里来,你们说我能做得到吗? (1)小朋友猜想(有的说能做到、有的说做不到,师请不同意见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想法)

探究蜡烛实验报告

探究蜡烛实验报告 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问题和建议: 蜡烛为什么能够燃烧?蜡烛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燃烧?像这样物质燃烧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探究蜡烛实验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7665-68 探究蜡烛实验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探究蜡烛实验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变化的表现各种各样,由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有动物出生、长大、死亡;有冰化成水、水变成水蒸气;有树木经过万年变成煤;有气体瞬间爆炸等等。这些变化,有的缓慢,需要漫长的岁月;有的剧烈,眨眼间完成。本科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物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二、说学情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三年学科学的经历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学生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主要的特点。 2、学会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3、知道物质的两类变化。 科学知识:学习这课后要明白物质第一类变化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变化,产生沉淀、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探究物质两类变化的现象,乐于找出物质变化的证据,并主动地用个人的言语描述不同的变化,体会到以蜡烛融化和燃烧产生两种变化得到知识的快乐。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做蜡烛溶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以实验、观察,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提升课堂教 学实效。

其次是有效利用互动反馈技术、精心设计按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 学难点。同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说学法: 1、通过实验、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判断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讨论研究蜡烛的方法及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生本教育理念。进而引起学生对物质究竟能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产生认知需要,为下一步的实验作好铺垫。 (二)突出重点,认真实验并观察记录。 1、加热蜡烛,观察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蜡烛在温度升高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温度降低时,又会从液体变成固体”的现象,从而认识物质变化的第一种类型—物理变化。 2、蜡烛在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安排了三个实验:观察“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附着小水滴(雾状)”、“烧杯内壁澄清的石灰水变浑蚀”、“烧杯底部有一层黑灰”等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再在全班交流。充分利用记录表总结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蜡烛燃烧后变成了另外一些物质,这也是物质变化的第二种类型—化学变化。最后对比蜡烛加热和燃烧时发生变化的区别,告诉学生: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另一类是变成了新的物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