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组合作让学生动起来

小组合作让学生动起来

小组合作让学生动起来
小组合作让学生动起来

小组合作让学生动起来

把自主权还给孩子,也许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小组合作模式就是这样的尝试:以小组为载体,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思索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挥情绪、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让教育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和有效。

实行小组合作时,要先分组。教师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水平、组织能力、性别比例等基本情况,依据自愿组合与合理搭配的原则,按5~8人为一组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教师一定要注意小组组员结构的合理性,这是实现小组合作的前提与基础。每个小组设组长、观察员、记录员和资料搜集员,其中,观察员负责监督小组成员参与合作讨论的情况,资料搜集员负责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这种小组合作需要打破平常的座位排序,依小组安排座位,缩短学生的空间和心理距离,便于学生交流。

每个小组要进行课前准备。小组成员按照教师确定的学习内容,将提出的问题交给记录员,教师则整理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具有共性、典型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课堂互动是重要环节。在小组讨论时,教师不再独霸课堂话语权,而是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为了避免“过于活跃”的课堂和学生之间一些无意义的讨论,可以要求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其他组员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问题,最后由小组长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

接着,各小组要派代表发言,介绍本组讨论的结果,并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其他小组可以补充、质疑、答疑。这就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改为“学生讲,老师与学生共听”,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

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针对性评析,鼓励学生的优点,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对一些没有讨论透彻的问题则要讲深讲透,纠正学生知识上的错误,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不作任何评析,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要无视学生的回答一味地说好,这样会降低表扬的真正价值。

小组成员在老师讲解后,要独立完成练习,对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互相解答和纠错,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便于小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和形成。最后,各小组在组长的主持下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归纳出知识要点。实行小组合作还应注意一些问题:

自主性原则。小组合作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究。

民主性原则。小组合作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允许学生在认识上存在差别,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反馈性原则。教师要通过巡视或小组记录,及时了解小组合作的情况,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一旦发现知识的缺漏,要及时弥补,形成有效的师生反馈机制。

我们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让教师与学生都“动”起来,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如何在小组学习中有效的让学生动起来呢?

1、培养合作意识,教会合作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为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参与意识,增强责任感,同时学生也能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技能。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讨论时,有些小组时,争的不亦乐乎,但只顾说自己的,完全没有把别人的观点记在心里;而有的小组却“默默无闻”,都在期盼别人先开口;有的组员不参与,不合作;有的小组则是“离题千里”,讨论看似热烈,但毫无结果;有的小组干脆变成了学习好的学生的一言堂……。

老师对讨论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怎么讨论,怎么让学习差的同学得到发言的机会,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

2、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提高合作的质量

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更要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中,多的是孩子之间的互动学习,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质疑;少的是教师的引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时,充分挖掘学习的兴趣点,使学生愿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把任务完成。古人云:“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作为教师教给孩子们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抓准契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选取关键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他们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探究的乐趣。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在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呢?我觉得需做到如下几点:

一、师生平等对话,融洽师生关系

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起来,师必须找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的,构建起民主平等协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的角色由居高临下的独裁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观察时,走下了讲台,走到学生中来,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学生的风吹草动,为学生指点迷津排忧解难。同时,教师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呵护,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学生投身其中而乐此不疲。

二、创设问题情景,以疑启迪心智

“学问,学问”,既要学,更要问。,光“学”不“问”,难成“学问”。我们只有多疑、善疑,才能真正获得渊博的学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提问,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这种状况,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思考的能力,不妨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动”起来。通过问题引发了学生开放的思索,让学生大胆设想,畅所欲言,从而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三、营造互动氛围,引导合作交流

会学习、会合作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实施素质要求“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与互动。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互动,在交流中引起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也由传授者转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行动”起来,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时要求学生在进行全班性的反馈时,可以分别答题,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回答,看哪一组回答最好、表现

最积极。让学生在组长带领下,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自然也会就能使课堂气氛井然有序,活而不乱,因为在互学时,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了,为了小组获得成功和鼓励,他们互相补充,以求答案完整、具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协作求知精神。

五、活动激发激性,培养自主参与意识

如果我们为师者在课堂教学中,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探索着行进,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成为一溪活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放飞心灵,张扬他们生命的活力。

我们的课堂如果能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勇敢探索,让学生表现、参与,给学生以信心,给学生以激励,学生的的大胆创意就会被扼杀,学生的求知的思维就不会被阻塞,学生的创新的意识就不会被侏儒,学生的自信就不会被矮化。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只有把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彻底消除了教师满堂灌现象。学生才能自主地、快乐地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在快乐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健全的品格。这应该成为我们矢志不渝的教育追求。

“小组合作交流式”: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要求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那么,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呢?下面谈一下我们小组合作交流式的具体做法。

“小组合作交流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展示目标,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节教学内容确定学习目标,提出具体问题。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不会自学,教师如果一上课就让学生自学,学生会不知所措,盲目学习,效率低下。教师一上课就展示目标,提出问题,学生学习就有方向,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效率高。

2.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给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弄清哪些问题自己非常清楚,哪些问题自己不太懂,哪些问题自己不理解,并对自己有疑问的问题做好标记。

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对于在自学中学生各自发现的疑难问题,在本组内进行讨论解决。如果大家都没有疑难问题,就进行交流,看大家是否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就再进行讨论解决。

4.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小组讨论后,如果还有一些问题本组解决不了,就在全班交流时提出来,让别的小组给予解答。如果各组都没有疑难问题,教师就点出几个预设好的问题,分别让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言,看一看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是否一致。

5.教师点拨,消除疑惑

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仍搞不懂的问题,教师就应当及时进行点拨,

消除学生的疑虑。

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式”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提高“小组合作交流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求组长要做到以身作则,认真负责,做小组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两个学会:一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自学环节,要考虑好自己的见解,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做好笔记以备交流。讨论环节,要敢于在小组内质疑,要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和自己的疑难问题。发言时要有条理,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二要学会耐心倾听,鉴赏同伴的见解。要告诉学生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是对发言者的尊重,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要真诚对待同学的发言,认真听取,完善自己的见解,为自己的发言作好准备。

2.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之中并注意各个环节的时间调控

学生在进行自学、分组讨论交流时,教师要加强巡视引导,深入各小组内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对学生讨论进行引导、点拨、启发。对小组交流进行疏通调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小组中去,注意各个环节学生所用时间的控制,要根据具体进展情况进行调控。

3.教师要注意适时总结和评价

适时的总结能使学生对问题有完整的、清楚的认识,适时的评价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班内交流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合作的情况、态度、表现、成果等及时恰当地总结和评价。这样做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补充、提高、深化的作用,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体会和总结 翟家镇实验小学刘垒明教育家魏书生认为,班主任的准确定位应该是公仆,是船工,是为学生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思考,班主任才不至于做凌驾与学生至上的蠢事,才不至于脱离学生实际,充当学生“警察”、“保姆”。班主任应该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一切为学生服务,当好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学习上的合作伙伴,生活上的关怀者,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班级自治,指导学生自我管理。 指导学生自我管理,就是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视学生为班级主人,与学生共谋班级发展大计,有成绩大家分享,有问题大家分忧,共同克服。树立“班兴我荣,班差我耻”,“我为班级添光彩”的强烈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主任的合作者,好帮手,愿意为班级利益付出代价,做出自我牺牲。下面我就把前一阶段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得失总结一下:主要经验: (一)、科学地构建合作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是合作的前提。我们认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是最有效的,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小组在构成上体现班级的缩影,由4~6人根据性别、个性特点、学业成绩、家庭背景、守纪状况、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保证组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相当,保证各小组间的公平性 (二)、小组评价。 首先是过程评价。根据各组记录,每周评出最佳小组和优秀个人,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使各小组明确自己努力与改进的方向。 其次是学习结果评价。在评价学习结果时,根据班级的目标,分化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身上。达标则组内每个成员都加分,否则都减分。要让学生个人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又要让小组成员分享到集体成功的喜悦。 最后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生生互评,组间互评,力求全面,科学而又具有激励性。 (三)、增强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合作小组的建立促进了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竞争内容的多样化,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努

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一门课程不但要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还要反映求知者本身的素质和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这就昭示我们在授课上应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现代课堂教学观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主体”的思想,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学生当作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让学生动起来,使数学学习永远充满活力,那么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一、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觉到学数学是一种负担,就会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参与。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以举行评选“我心目中的学习榜样”为题,分别让他们说说各自的打算,怎样评才是最公正的?指导他们填写选票、唱票、计票、统计结

果等,并适时介绍频数和频率的概念,使学生明白用频数和频率来说明频繁程度的道理。然后让他们四人一组做抛掷硬币的游戏,开动脑筋,设计一份统计表并求出正面和反面的频数和频率,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这样,整个一节课学生都是在动手、动脑中度过的,有效地调动了每一个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验证、培养其推理、应用能力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应该由学生自己悟出来、做出来,老师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创新与实践,大胆猜想、尝试,从中感悟出数学的某些特征、规律,并加以总结、运应。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特征”一节时,教师在平行线识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倒过来叙述,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作为一个猜想,让每个学生在准备好的平行格纸上任意画截线,用量角器度量一下,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亲身实践,学生体会至深,应用起来也比较灵活。 三、力求知识的趣味化,让学生在欢歌笑语中学习数学 新教材内容的编排虽然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把数学知识进一步趣味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最优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最优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

思想政治课中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思想政治课中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关系着能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所以,有效课堂中必须体现学生的全身心的动,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才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只有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地动口、动脑、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让学生动口 (一)说一说 说既可以锻炼学生口才、胆量、能力,而且也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实践中,我安排了课前“3分钟演讲”的活动。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需要指出的是,学生说的内容,无论是新闻还是故事、案例,一定要与教学相关,要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样的“说”才能使课堂的“活”真正有意义。 (二)读一读 “读”是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我在此说的读,主要是让学生做到提前预习。如:在课堂上让学生默读或朗读思想政治课课文内容,能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信息进行储存,有利于在第一时间就建立知识框架,从而使教学能较为顺利地展开。如果长时间的坚持,就能形成读书的好习惯。当然,让学生去读的时候,教师最好先指出阅读目标,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这样教学效果会好得多。这也是本校“10+20+10”中的第一环节,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十分钟的预习,通过读书、查找、讨论的方式,找出已知和未知,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三)议一议 由于学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问题,会形成不同的观点。“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学生通过议论,各抒己见,不仅活跃了气氛,开拓了视野,

立足成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立足成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新课程改革后,历史课堂上呈现了许多的学生活动。“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在历史课堂上,我立足成才,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多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一、议起来 就是让学生大胆说、放心议,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把“古代造纸的主要工序”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用树皮和烂衣服。”“把树皮打烂。”“要1米大的锅来煮。”“用脚去踩。”……各个小组经过了充分的讨论后,纷纷派代表走上讲台指图讲解。接着,我又展示现代造纸工艺流程图,让学生对古代造纸与现代造纸进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古代造纸工艺的理解。 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探究,亲身体验认知过程,既开发了智力,又增强了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对历史学科科技史部分的兴趣更浓厚了,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讲起来 就是让学生当老师来讲授课文内容,特别是一些比较枯燥的,学生又了解不多的、缺乏兴趣的知识,效果还挺好的。例如“世界三大宗教”这节内容时,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是课前准备。①学生根据各自爱好组成三个宗教小组,各小组成员分工与合作。②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纲,学生用两周的时间,搜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与实物,做好准备工作。③每组有15分

钟的活动时间,活动的方式不限。 两周后,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了精心制作的图、文、声、像并茂的“活动”。有的展示并介绍木鱼、佛珠、十字架等宗教的实物,有的讲述有关宗教人物的故事,有的介绍他在旅游时拍摄的大型佛教雕像,有的播放并解说教徒们拜佛诵经、做礼拜等宗教活动的视频……其中最精彩的,就是李成同学讲述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的故事了。学生们绘声绘色地展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不时有掌声和笑声。 通过活动,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辩起来 辩论,不仅能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而且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教材中,“曹操是英雄还是奸臣?”“秦始皇和汉武帝谁的功劳更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适合辩论的问题很多。只要学生有明确的观点、有力的论据和确凿的事实,就OK了。 四、赛起来 在历史课堂上,采用竞赛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是有好处的。 每次单元复习,我都会把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活动主要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必答题,四个小组轮流答题,而且同组学生也轮流答题。学生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不加分,同组的学生可以补答,补答答对的加5分。第二个环节是抢答题,哪个小组的学生抢先举手,哪个小组的学生就回答问题,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扣10分。学生反映:这是最紧张、最兴奋、最盼望的历史课。 五、演起来 (1)演示。它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更好地

2020个人小组合作心得体会3篇

2020个人小组合作心得体会3篇 【篇一】个人小组合作心得体会汇集 最近,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学校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使我受益匪浅。教师都在课前让学生自学预习,课堂上结合重点、难点的时候采用合作交流,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的方法进行教学,学习效果非常好。 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过程中,课堂开始变得精彩起来,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发言、评价甚至质疑都非常精彩,学生活动有序有效,非常和谐。而在自主学习和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而且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我觉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不掉队。 “兵教兵”的现象开始在课堂上出现。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就会看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同学对有些问题不能自主解决,这时候小组长就主动地给讲解,讲完后还要问明白了没有。如果还不明白,组长还会继续讲。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体现出了团队的合作精神,更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教师在小组合作自由探究的课堂教学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在课前的问题设计上必须深思熟虑,精心设计,设计富有创意的探究,使合作不仅仅是流于形式;其次在课堂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其中,做好宏观调控,并且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反馈、落实;最后教师根据问题难度的不同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适时地改变学生小组讨论的具体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篇二】个人小组合作心得体会汇集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它在基础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承担的责任与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有的学生着重于数据的计算,有的学生着重于图表的绘制,有的学生着重于学习成果的梳理与阐述等等,小组内每一名成员的学习表现都会影响到整个小组

关于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共5页文档

关于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省高中课改已有时日,课堂教学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在发生着变化,当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比如课堂时间不够的问题,课堂检测缺失的问题,有形无质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在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目前诸多的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经几年的尝试和探索,要想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善于营造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有很多知识都是抽象微观的,像蛋白质、DNA的结构,细胞分裂的过程,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等内容都是高考的主干知识,如果不能为学生创设熟悉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学生将丧失学习生物的乐趣和信心,本来应该拿分的学科反而成了落分的学科。所以,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迫在眉睫。如在学习“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为了让学生清楚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我让学生利用小磁条上台演示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在学习“细胞膜的结构”时,我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搭建流动镶嵌模型;在学习“细胞分裂”时,我让学生利用橡皮泥捏制染色体变化模型;在学习“DNA的结构”时,我让同桌在手上写上碱基名称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在学习“氨基酸结构”时,我让学生上台以自己为例介绍氨基酸“头是R基,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两腿是氢键,心脏是C原子”……学生不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有头有脑有思想的学习者,是一个主动参与的求知者。 因此,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能够从内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除了可以是活动情境,还可以是语言情境: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我让学生想象“从河的上游向下游运木头,从河的上游向下游运白面,从河的下游向上游运食盐”三者有什么区别,进而理解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者的关系;也可以是生活情境:如在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时,我出示事先调查好的几组家庭的眼皮遗传情况,以此引起学生的质疑和好奇;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给学生展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和谐画面,激发学生对环境的危机感和使命感;还有实验情境:实验是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的,在学习“酶”一节时,我给学生演示过氧化氢涂抹伤口的实验,并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大量气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由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除运用传统的“实验”“资料分析”“讲授”等形式外,充分运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形式穿插在其中来创设课堂情境,使生物课堂变得“新、奇、特”,给孩子们以全新的刺激,较长时间保持兴奋,继而增加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二、要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说了一遍又一遍,然而,一些教师总感觉放不下,不放心。其实,只有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生物科学知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吸收和同化有效信息,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预期目的。 1.以问题驱动学生,使之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 课堂离不开问题,好的问题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好的问题,能

让课堂动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恩施市沙地乡麦淌小学李福孝 本学期,我校掀起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热潮。本星期以来,我校组织了“课内比教学”活动,我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很荣幸地参与了整过的听课、讲课、评课活动,收获颇多,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优化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 每一节课都有知识的重点与关键,因此,无论是复习、新授、巩固练习、课后作业都应紧紧围绕重点展开教学。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精选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繁琐。教师要选择系统性强、层次清楚、深浅适度,具有新鲜感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一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尽量使知识结构整体出现。例如:覃老师在教“圆柱体的体积”一课时,他首先出示课件: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形的体积有何关系,圆柱体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感到十分迷惘。这时学生遇到了问题,从而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这时的教师,必须抓住这一良好的教学时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再用课件展示两个图形的情况,并说明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和它的高分成若干小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就是原圆柱体的底面,长方形的高就是原圆柱体的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要稍作点拨,在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这时,教师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总结,以达成师生的共识。学生在总结中是这样叙述的: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教师强调,如果用字母V表示圆柱体的体积,S表示圆柱体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体的高,那么,V﹦SH。通过课件展示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有利时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实现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施了先学后教 新知识一般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只有以已知概念为基础,才能理解新的概念。所以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抓住生长点启发引导学生。优化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指导学生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中探讨,在探讨中提高,这样,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效课堂要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并为学生的合作探讨指明方向。例如:覃老师在教学“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时,他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物体。教学时,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学具,相互交流、欣赏,并让学生自己分辨,找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物体作为自己的学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相互讨论,终于达成了共识:圆柱体有三个面,两个底面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圆,有一个曲面是侧面,上下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个圆柱体的高,这样的高有无数条;圆锥体有两个面,有一个底面是圆,有一个曲面是侧面,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这个圆锥体的高,这样的高只有唯一的一条。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认真观察和操作,获得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通过比较,能对同类物体或相似的物体进行归类,从而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形成良好的感性认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合作探讨的兴趣。 三、优化学习过程,突破了教学难点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充分体现了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一节课,无论教师的教学环

让思维与身体一同运动

让思维与身体一同运动 ——记香坊区第七届卓越杯体育赛课所见所思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中,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动技能技术却成了课程的唯一目标,无论是教师教、学生学还是大大小小的考试,运动技能技术都是唯一的内容,学生不过是运动机器而已。学生虽然按照老师要求老老实实地上完体育课,但并不能长时间对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形成记忆,加之被动的学习锻炼让学生兴趣索然,让体育教师们的上课效果大打折扣。 自我们香坊区进修学校提出生命化教育这一理念以来,我与我们体育团队的骨干教师们也在不断思考: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体育课“活”起来。来自数学团队的“大问题教学”和来自《教学勇气》的“创建学习共同体”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与部分老师进行讨论与尝试,感到收获很大,恰逢我区第七届卓越杯教师专业素养大赛,我们就把“想大问题、做共同体”作为我们本次赛课的主题和评价参考,下面我就结合第七届卓越杯体育赛课所见所思谈谈我的个人体会。 想与做,一内一外,在体育课教学当中学生“想”的机会并不多,而且大多数是在想“记住老师的示范,完成老师的要求”,这种被动的“想”会给学生一种任务感、疲惫感甚至是逆反情绪。在我们这次的赛课中,却体现了不一样的“想”:

要动起来。来自哈平小学的邱海洋老师上了一节跳绳课,在学生多而器材少的情况下,他问学生:在器材不够用的时候,怎样才能让所有同学都参与活动?学生们开始思考并说出几种跳绳的方法,在让学生们分别尝试、体验之后,找出一个有点难度的跳法:4人嵌套跳2绳(见图)让学生们分组尝试。 学生分组后边“吵”边练,当学生每个小组都能跳几个时,新问 题来了:如何把更多小组连起来一起跳? 这下子有难度了,学生们不停的练习,不停的讨论,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了,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思考和讨论中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没有上够,分别问老师“什么时候还上啊?”安抚好学生后,邱老师遗憾的对我说:课没有上完,学生掌握的不好,我想让他们多想想,后面的内容没时间进行了。但我对他说:从学生的反应看,没上完更是一节好课,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会把没掌握的技能在课后自己研究、练习,这是体育课最希望看到的效果,如果你这节课教的东西他们很容易掌握,就不会进行深度思考和讨论,课是上完了,但没有余味的教学也就彻底结束了,不会再给

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 一、建立有序的规则 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闹的场面。但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忙而无序”。有的小组几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那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只是心不在焉地听着;有的小组成员相互推辞,谁也不愿先发言;有的小组干脆借机闲聊、说笑。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活动的规则。 针对上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总结出以下较为有效的做法: (1)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小组交流时“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做到积极动脑思考,努力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听清别人说话的意思,学会尊重别人;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除了组长,还要有记录员和汇报员。各班的小组长都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主要职责是对本组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认真有序地开展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

来;汇报员则进行归纳总结后代表本组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二、选择恰当的时机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或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都是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所以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课题导入时开展合作学习 由于各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是有差异,因此对物质的特性认识就有不同,所采取的分辨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但大家在一起讨论后就可以集思广益、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2)在出现疑难问题时进行合作 在教学过程遇到一些是而非是的问题,这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理由,然后由其他同学共同评判,最后统一答案。虽然这样可能是多花了点时间,但会突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经过辩论得出的答案学生记忆会更深刻。 (3)答案不唯一或开放时要组织合作学习。 对一些开放性问题,各小组成员各抒已见,目的是在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探究中,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认识更清楚、更全面。 三、要有足够的小组活动时间 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如果出示问题后未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就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一个星期四的上午,我给学生上完课后,布置了动手做的内容:废电池浸泡液对水螅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水螅喜欢在清洁而含氧多的淡水中生活,采集水螅的场所应选择水质洁净、水流缓慢的小沟、小池塘和水稻田,且采集时还需要仔细观察水生植物,能采集到很不容易。另外,考虑到野外采集还可能会出现安全等问题;另一方面,我还想让学生了解废电池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我布置如下作业:周围环境有条件的同学可让父母带着自己去野外采集一些,且不可自己单独去河边,回来后进行实验观察;没有条件的同学可查找资料,看看资料介绍,了解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又到了下一次上课的时间了,首先,我调查一下上节课布置作业的完成情况,我说:“进行实验并观察到结果的请举手!”全班没有一个同学举手,我又接着问:“那么了解到废电池对环境具体有哪些影响请举手!”顿时大部分同学都举起了手。 “那么你们谈一谈有哪些影响呢?” “当废电池日晒雨淋表面皮层锈蚀了,其中的成分就会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人们一旦食用受污染的土地生产的农作物或是喝了受污染了的水,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就会进入人的体内,慢慢的沉积下来,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土壤里,可以使一平方米土地失去利用价值;”

“一个扣钮电池可以污染60 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 这时候,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用小鱼代替水螅做的实验,我观察到实验结果在这里!”说完她用手举起了本子。 我走到跟前看了看,实验过程包括在受不同污染的废电池浸泡液里,小鱼每隔不同的时段死几条,记录得非常详细! 我当时感到非常惊奇,脑子里飞快地思索,是啊,小鱼和水螅都是水生物,只是小鱼是高等一些的水生物,但实验结果都能达到废电池污染环境的目的,而这位同学换一个角度罢了,随即我因势利导,对全班同学进行教导:“同学们,我们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可以简单地说是一个老师适度指导,你们主动探究和自由创新的过程,探究的问题我们不能仅局限于书本、或学科课程中的问题,而更多的是你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希望我们同学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根据自身的环境进行大胆创新,不仅想法很有创意,而且能够勤于动手实践,做得棒极了。” 全班顿时响起了掌声……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识。 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

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探究实验类。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实验时,因为当时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2.2.4 设计与创作类: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动物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营养食谱设计…… 此外还有调查、分析讨论等等。

让课堂动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新课改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提问多了,师生互动多了,小组合作教学得到有效推广,但有形无神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堂要生动形象,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其中课堂生动是前提,学生主动、师生互动是重要途径,课堂灵动飞扬是目标。做到这“四动”,才能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 标签:有效主动生动灵动互动探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参与度等到了提高,师生关系也更和谐,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但由于学科特点和各方面原因,当下思想品德课堂也出现了一些假象,有些课堂片面追求热闹,看似热闹,实则低效,如低效的课堂互动,低效的问题探究,低效的课堂激励,低效或无效的课堂学习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没有真正的体验,就不会有真正的参与、真正的思考、真正的体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要改变上述现状,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四动,即“生动、主动、互动、灵动”。才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打造一个高效、智慧、灵动的课堂。 一、巧设情境,方法多样,让教学内容更生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文性是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之一,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4]可见,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生动形象,是课程性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并且在创设教学情境要真实,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丰富多彩。 1.情境设置生活化 设置情境要贴近生活。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教师在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况达成这一要求,把教材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努力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来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既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能够通过一定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把知识和生活体验很好地融为一体,生活情境的设置,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生动感人,能很快就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性。 多媒体创设模拟直观情境[张传岭.政治课堂“大戏法”——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课课程整合的实践[J].信息技术教育. 2003(08)]。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封闭性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学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以“满堂灌” 为主要模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 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Χ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是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的把它干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力量。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的进行学习。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探究、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的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λ,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小朋友都深刻地感受到要珍惜生命。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那如何让他们获得成功呢?我觉得老师首先要对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要多表扬多鼓励。真正要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是?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而不是几个学生在那“唱主角”,可往往?个班都有些学困生存在,他们或许是因为理解能力真的不如他人,或许是天生内向不爱表现……,面对这些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教师的态度其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我们冷淡、不适当的批评他们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语文课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想办法让这部分学困生也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因此我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

《让思维活起来,让图片动起来》教学设计

《让思维活起来,让图片动起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及地位作用 本课是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中教育教研部编写的《信息技术》第一册第八章《演示文稿的综合应用》的内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加工和再设计,并自拟题目为《让思维活起来,让图片动起来》。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演示文稿的初步知识,本课主要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延伸,是对演示文稿的近一步完善,也是对学生的一次检验,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乐、学有成果、学有所用。本课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乃至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设置演示页的切换效果和对象动画,学会放映幻灯片。 2.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感知理解、分析理解能力,应用知识探究创新知和语言表达评价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分享成果;发展学生敢于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加深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设置对象动画和放映幻灯片。 难点:演示页的切换效果。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的学习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并具备小组合作的意识,对认识事物有着强烈的渴望。教师应根据这种情况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养成一种新式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策略 (一)教材处理 1.要充分借助学生现有的知识,把现有的知识当工具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2.联系生活实际,组织、编制和挖掘教学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总结 最近,“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名词被广泛应用,它好像是能适应任何一门学科的一种学习风格,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既流行又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总结篇1 1、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原来的满堂灌和一本书一支笔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模式。而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探究模式的教学恰恰能够发挥这样的效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的讨论探究互帮互助中既帮别人解决了问题,也被别的同学帮助解决了问题,而在这样的和谐课堂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2、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同组成员之间交流非常频繁,非常和谐,而在自主学习和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活动思维空

间,而且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我觉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不掉队。 3、教师在小组合作自由探究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首先教师在课前的学案问题设计上必须深思熟虑,精心设计,设计富有创意的探究,使合作不仅仅是流于形式;其次在课堂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其中,做好宏观调控,并且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反馈、落实;最后教师还要根据问题难度的不同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适时地改变学生小组讨论的具体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总结篇2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如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小结、巩固练习等;但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下面仅就特殊性方面谈几点看法: 1.分配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在本学期我在讲《纳税》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巡检完全小学张铭 高效课堂是学校和老师们一直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一、让学生动起来 1、让他想动。传统的课堂主宰者是教师,主讲者是教师,学生只能是被牵着鼻子走的牛,老师让他上那儿,他就上那儿,不管那儿的“草”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所以这样一来,很多“牛”对前面的“草”早已索然无味了。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们兴趣盎然,让他们自己想找“草”、吃“草”。一是创设情景性问题,激发学生追根溯源的愿望;二是开展学习竞争,在竞争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运用谜语、故事创设情境。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和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四是充分发挥插图和教具的作用。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 2、让他愿动。想是行动的最初的意识,愿是行动的动力支持。我认为我们应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有积极性,甚至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自觉地完善自我,以达到教学的初衷。作为教师要创造一种互爱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用适当的机会时机,与学生交流,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感觉轻松、自然,只有他们没有压力,才会乐于学习。教师要低下身子,与学生多沟通,帮助他们,多抽时间回答他们的问题,跟他们交朋友。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教师的爱,对学习的爱。教学中一定要平等,不要所谓的量才施教,要一视同仁,面向全体,不能偏爱一部分人,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闻不问。想办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展示自己,都能有点成就感。这样的课堂谁不愿动呢? 3、让他敢动。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信。1、赞许。很正常,学生的学习总希望

浅谈生物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浅谈生物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发表时间:2013-04-07T11:08:18.65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2月总第109期供稿作者:赵华平[导读] 总之,课程中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之中。 赵华平新疆兵团农九师166团中学834612 摘要:“活动化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通过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动点动法存在问题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一、寻找“动点” 1.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动点”。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时同学们为我鼓掌,失败时为我叹息。此时,师生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的“动点”。当我刚停下,许多同学争着“试一试”。当即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2.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境,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等活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二、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促进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以下几类活动: 1.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而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了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每次教师走进教室,学生就会上前追问:今天做什么活动? 2.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的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 3.设计与创作类。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动物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营养食谱设计…… 此外还有调查、分析、讨论等等。 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综合过程,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其中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总之,课程中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之中。知识永远是一条河流,它在不断地演变、充实和发展。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帮助其学习和获得镌刻在其中的情意、态度和认知能力。这些仅靠接受和记忆学习都是不能获得的,只有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直接体验才能获得。而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教学中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真正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作为非中考科目,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参考文献 1.全国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惠青《我国活动教育的回顾与前瞻(代序)》。 2.《愉快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3.《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4.《活动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