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甲胎蛋白升高的原发性胃癌12例临床分析

甲胎蛋白升高的原发性胃癌12例临床分析

甲胎蛋白升高的原发性胃癌12例临床分析
甲胎蛋白升高的原发性胃癌12例临床分析

残胃癌12例临床分析

残胃癌12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残胃癌 近年来,残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院从1995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残胃癌患者1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例残胃癌患者中,男10例,女2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8.3岁。因胃溃疡行胃切除术者9例,因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切除术者2例,因胃癌行胃切除术者1例。其中Billroth Ⅱ术式10例,BillrothⅠ术式2例。 1.2 临床表现上腹部隐痛不适8例,腹胀7例,黑便5例,消瘦贫血6例,上腹部包块4例,恶心呕吐4例,大部分患者同时出现上述数种症状。 1.3 治疗和结果本组12例患者中,2例因术前检查中发现肿瘤广泛转移而未行手术治疗。10例手术病例组中,行根治性手术者4例(残胃全切+胰尾、脾脏切除者1例,残胃全切+部分横结肠切除者1例,单纯残胃全切者2例,同时均作相关淋巴结清扫),行姑息性残胃癌切除术者4例,残胃部分切除者1例,仅行胃肠吻合术者1例。

术中发现,残胃吻合口癌7例,残胃胃体癌4例,残胃贲门癌1例。除2例为

Ⅱ期患者外,其余均为Ⅲ期以上患者。本组病例消化道重建方式均以空肠代胃、Roux-en-Y术式为主。 术后随访,手术组中病例无手术相关死亡,其中1例1年内死亡(10%),4例2年内死亡(40%),生存2~5年者3例(30%),5年以上者2例(20%)。其中生存2年以上者为行根治性手术者,生存5年以上者2例为Ⅱ期患者。 2 讨论 自1930年Eicheller报道残胃癌以来,有关残胃癌的病例报告一直很少,但近十年来,报道病例数逐渐增加,其原因主要是20世纪50~70年代胃十二指肠溃疡多行手术治疗,现进入残胃癌高发期。关于残胃癌的定义,一直未有统一的概念,经过多方讨论,各抒己见,现初步取得共识:即胃切除术后,不论首次手术胃疾病的性质,切除范围,重建方式,残胃内又发生的癌,包含可能是残胃再发癌,均称残胃癌[1]。目前,残胃是公认的癌前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根据大多数文献资料,主要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2,4] :(1)胆汁和胰液反流入残胃,破坏了胃的内环境,同时由于胃酸分泌减少,导致细菌繁殖,进而促使致癌物质的形成。(2)消化液中的胆酸盐和卵磷脂破坏胃粘膜屏障,使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萎缩及肠上皮化生。(3)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收缩无力,碾磨功能减弱,

产甲胎蛋白的胃癌临床分析

产甲胎蛋白的胃癌临床分析 【关键词】甲胎蛋白;胃癌 1 临床资料 本组产甲胎蛋白胃癌(AFP-GC)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诊断,其中男9例,女4例,男女比例为2.25∶1;年龄44~79岁,平均62岁,病程2月至10月。主要临床症状为无规律的上腹不适、消瘦等,可伴有纳差、乏力、黑便。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病变位于胃底贲门1例(7.7%),胃体3例(23.1%),胃窦9例(69.2%),多见于进展期胃癌。其中BorrmannⅡ型和Ⅲ型占84.6%,组织类型以低分化腺癌为主,淋巴结转移11例(84.6%),肝转移8例(61.5%),同时转移7例(53.8%),血清AFP值为27.6~1528 ng/ml,血清CEA值:126.5~765.7 ng/ml。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胃癌根治术11例,姑息手术2例;10例患者术后复查AFP降至正常,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10例,管状腺癌3例,组织学上有腺癌和肝细胞癌样分化的双重成分。免疫组化示:肿瘤Hepacyte(-),AFP染色(+),术后均行化疗。13例均随访,11例根治术后患者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2例术后6月内死亡,姑息治疗2例均于6月内死亡,最长生存为术后5年。结果显示:产AFP胃癌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3.8%、30.7%、7.7%,中位生存时间13.1个月。 2 对比与讨论 AFP-GC是胃癌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胃肠道和肝脏均源于前肠有关,部分胃癌细胞向肝细胞或胚胎胃肠方向分化从而产生AFP。该病易与普通胃癌、原发性肝癌混淆,通过检测AFP和GPC3可早期发现该病;对于肝转移癌和原发性肝癌鉴别困难的患者,可通过测定血清AFP 的异质体[3]以鉴别肿瘤的来源,因为AFP-GC产生的AFP与肝癌和卵黄囊肿瘤产生的AFP 是不同的。无血清学改变的胃癌患者,也应对病理标本常规进行AFP、AAT、和ACT免疫组化染色[3]减少漏诊。 目前该病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手段。手术根治联合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应完整切除肝及其他转移灶和转移淋巴结。对于不能切除的转移灶,应积极给予介入治疗,术后辅以化疗及免疫治疗。组病例中术前未发现转移者,行胃癌根治术后一月开始给予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效果良好,提示早期发现,根治切除+术后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控制病灶转移对治疗该病,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一定帮助。 血清AFP检测对于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产AFP胃癌有重要意义,术后血清AFP有助于了解复发和转移,胃肝样腺癌生物学行为较非肝样腺癌差,是产AFP 胃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总之,AFP-GC是一类具有高度恶性病理学特征的胃癌。临床上应加强对该

2009年胃癌诊治指南

2009年第二版 胃癌诊治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组制订 2009年第二版

2009年第二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组成员外科: 王亚农师英强 周烨朱惠燕 傅红吴江宏赵广法杜春燕蔡宏徐宇龙子雯 内科: 李进王碧芸 印季良陈治宇 王佳蕾罗志国 朱晓东吕方芳 郭伟剑 首席专家:李进 副首席专家:王亚农 影像: 彭卫军 许玲辉 内镜: 沈俊 张召珍 放疗科:病理: 章真李桂超杜祥盛伟琪

2009年 第二版 第一部分 诊断与评估 第二部分 手 ·评估: ·病史及体检 ·血常规 ·CEA/CA19-9 ·血生化全套 ·腹部增强 CT ·盆腔增强 CT/超声(女性) ·胸部CT ·GI ·内窥镜检查(推荐超声胃镜) ·PET/CT 扫描(复发转移可能者推荐) 局限性 (M0) 身体状况良好, 肿瘤可以切除 身体状况良好, 肿瘤无法切除 身体状况差 IV 期(M1) 内 科 治 疗 根治性 手术治疗 身体状况良好, 肿瘤可以切除 身体状况差, 肿瘤无法切除 内 科 治 疗

2009年第二版 第二部分手术治疗原则 根治术前评估: 对T3-4患者,建议多学科讨论确定手术或新辅助治疗。有梗阻出血倾向建议手术。腹腔镜可用于评价是否有腹膜播散情况,以决定是否适合根治性手术。手术方式: ·上1/3:(包括贲门):根据情况选用近端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 ·中1/3:根据肿块大小和位置行近端、远端或全胃切除。 ·下1/3:(包括胃窦):首选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 ·脾脏、胰体尾及联合脏器切除:脾门淋巴结转、胰体尾及结肠受累,酌情联合脏器切除。推荐留空肠营养管。 ·建议切除的近端切缘应距肿瘤边缘5cm,贲门癌食道切缘>3cm,切缘可疑者,应术中切缘冰冻病理检查。 ·切缘有3种情况: R0:切缘阴性; R1:切缘镜下阳性;

胃癌的识别及预后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恶性瘤的第2位,死亡率居各种癌症的首位。全国年死亡率男性为 20.93 / 10 万人口,女性 10.16 / 10 万人口,男女之比 为 2.5 ~ 3比1。胃癌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大多在 40 ~ 69岁之间。由于胃癌病情发展较快,如出现症状后不进行手术治疗,90%以上的患者均在一年内死亡。近年来随着手术方法的改进和综合治疗的应用,胃癌的治愈率有所提高,但大多数报道的5年生存率仍在20% ~ 30%。 胃癌的发病原因 确切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清楚,可能有关的因素有: 1.遗传因素:胃癌有家庭集聚性已为一些研究所表明,主要与血缘关系(如父母和兄弟姐妹)有关,其次才是共同生活史。 2.胃部疾患:胃部某些疾病如胃息肉、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有学者认为此类疾病有可能是癌前病变。 3.饮食习惯:胃癌高发区居民多吃烟熏的肉干、咸鱼、鱼露和蟹浆等高盐食物,已证实高盐对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有促进作用。喜吃热烫饮食、进快食,三餐不定时和喜吃熏腌饮食等都有可能引起胃粘膜的损伤,而成为胃癌的发病诱因。

4.亚硝胺类化合物:由于亚硝胺类化合物有很强的致癌性,动物实验已证明可诱发胃癌,而该化合物的前身——二级胺及亚硝酸盐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并且可以在适宜的酸度(如胃内的酸性环境)或细菌的作用下合成亚硝酸类化合物,所以亚硝酸类很可能是人类胃癌的致病因素之一。新鲜蔬菜如果放置几天,亚硝酸盐含量会急剧上升;蔬菜做熟后含亚硝酸盐不多,但隔夜后其含量就会明显升高,特别是大白菜,所以最好不要总吃剩菜;另外买的腊肉等熟肉食里面亚硝酸盐含量也较高。 胃癌的常见症状 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一些不适,但即使晚期病人,症状也多种多样,酷似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如:上腹痛或饱胀不适,消瘦,食欲减退及呕吐、呕血或黑便最常见,部分病例消化道症状不明显,而以腹部肿块或转移灶的病状为首发症状。 哪些人群需要警惕胃癌的危险 1.原因不明的食欲不振,上腹不适,消瘦特别是中年以上患者。

2020 年CSCO 胃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及研究进展(全文)

2020 年CSCO 胃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及研究进展(全文) 受疫情影响,2020 BOC/BOA在线上举行,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各肿瘤领域最重磅研究进展、中国年度研究进展和2020版指南更新解读三个方面。2020年胃癌指南更新要点主要包括胃癌诊断、可手术胃癌的综合治疗、转移性胃癌的药物治疗。详细解读了2020版CSCO胃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详情如下。 今年指南新增了遗传筛查和管理部分 病理学诊断:分子诊断要点解析 根据分子分型指导治疗: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后,需进行相关分子检测,今年指南增加了NTRK融合基因检测作为III级推荐,新增了第二代

测序(NGS)作为II级推荐。 注释增加:“NGS可平时评估胃癌多基因改变指导精准治疗,但可供检测的组织有限时,且患者无法接受其他检测时,考虑进行NGS检测,但应注意其局限性,新增了分子结果报告的规范要求,强调检测必须在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新增了PD-L1检测标本要求;新增“液体活检HER2扩增检测可用于胃癌患者治疗的检测”。 可手术胃癌的综合治疗:术后辅助治疗 2019年SOX(S-1+奥沙利铂)辅助治疗方案是作为II/III期患者的III级推荐(2B类证据)。基于RESOLVE研究和ARTIST2研究结果,今年指南将SOX辅助治疗升级为1A类证据I级推荐(对于III期患者)和1B类证据II级推荐(对于II期患者)。 多项研究显示,D2术后辅助放化疗获益并不明确,因此,对于II期D2根治术后患者,删除术后辅助放化疗:DT45~50.4Gy(同期氟尿嘧啶)(3类证据,III级推荐);对于III期D2根治术后患者,保留术后辅助放化疗(3类证据III级推荐),但在注释中写明“限于局部区域高危因素者:安全切缘不安全,脉管癌栓,神经束周围侵犯,N3或转移性淋巴结比例>25%”。

早期胃癌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病理因素

早期胃癌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病理因素早期胃癌的预后很好,各国文献报道的5年生存率均接近或超过90%,而在日本早期胃癌10年甚至15年的生存率也相当高。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率较低,日本的复发率低于5%,我国及欧美稍高,在5%一15%之间。可能与日本早期胃癌发现较早、手术切除范围较大、淋巴结清扫较彻底有关。 ★西安国医肿瘤医院★迄今为止,与早期胃癌预后明确相关的因素只有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患者预后明显好于存在淋巴结转移者。一项研究显示,黏膜下癌中存在淋巴结转移者生存率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77.6%vs98.2%,P<0.001),存在3个或3个以上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只有1个或2个淋巴结转移者(P<0.001)。 此外,肿瘤浸润深度与预后也有关系,黏膜内癌预后好于黏膜下癌。但目前的研究并不能证实浸润深度是早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似乎仅仅与淋巴结转移危险性相关。其他一些因素与早期胃癌预后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发现组织学分化程度与早期胃癌预后有关,但另外一些研究却未能证实。 有意思的是,那些发现组织学分化程度与早期胃癌预后有关的研究却显示高分化/肠型早期胃癌预后较差,有悖于分化差的肿瘤具有高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这一理论。老年患者预后较差,肿瘤体积越大预后似乎越差,而凹陷型早期胃癌预后较隆起型好。小黏膜癌(<4cm)、浅表性癌(>4cm)和Pen B变异型早期胃癌发生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较低,预后较好(10年生存率达90%),而PenA变异型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为64.8%)。 早期胃癌的间质反应与预后也有关系。间质反应包括四种表现形式:显著纤维化、淋巴细胞浸润、嗜酸细胞浸润和肉芽肿的形成。肉芽肿单个存在或聚集成

甲胎蛋白增高胃癌2例报告

甲胎蛋白增高胃癌2例报告 病例1,女性,60岁,主因两季肋部及上腹部不适3个月于2007年7月28日入院。否认慢 性肝炎病史。胃镜检查:幽门管见一约2×2.5cm不规则溃疡,底平,被覆厚污秽苔,伴凝血块 附着,周边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诊断“幽门管溃疡”。活检病理为“(幽门管)中-低分化 腺癌”。肝脏CT示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影,腹腔内可见液性密度影,增强扫描见动脉期肿瘤 周边环形强化,呈“牛眼征”,诊断为肝内多发转移癌、腹水。肝功能示:ALT34U/L, AST82U/L,ALP414U/L,GGT366U/L,TP69g/L,ALB31g/L,TBIL、DBIL正常,乙肝五项 均为阴性,抗HCV阴性,AFP>1210ng/ml(复查两次结果相同)。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加静脉应用5氟尿嘧啶两次,住院3个月后死亡。 病例2,男性,67岁,主因进食困难半年于2008年3月17日入院。否认慢性肝炎病史。胃镜:胃底近贲门处可见一隆起型新生物,有溃疡及坏死组织形成,胃窦粘膜红白相间,以白 为主,粘膜呈颗粒感;幽门、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未见异常。诊断:①胃底贲门部溃疡,不 除外癌变,②萎缩性胃炎。3月24日活检病理回报:(胃底贲门粘膜)腺癌。腹部超声: 肝胆胰脾未见异常。化验检查:乙肝五项:抗-HBS(+)、余各项为阴性,抗-HCV(-); AFP966.6ng/ml(0~7.02ng/ml);CEA 4.83ng/ml(0~3.4ng/ml);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2008年4月1日于胸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贲门溃疡型腺癌Ⅱ级。肿物大小8.4×6×1cm,累及食管下段,侵透肌层达纤维膜及浆膜,上下残端净。淋巴结未见转移癌(0/14)。术后 给予喃氟啶口服,未给予静脉辅助化疗。术后两周复查AFP 26.8ng/ml。2008年7月10日复 查腹部彩超及CT示肝内多发转移癌。 讨论,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临床上为原发性肝癌及卵黄囊肿瘤的特异性标记物,产生甲胎蛋白的胃癌(alpha fetoprotein producing gastric carcinoma,AFPGC)病例少见,最先由Bourrielle等[1]于1970年报道,近年来国内间断有报道,国内报道发病率为2.08%-2.4%[2]。肝转移是AFPGC的显著特征。据报道,AFPGC的肝转移发生率为72.7%,其中胃癌切除术前 已有肝转移和术后发生肝转移者分别为31.8%和40.9%,术后肝转移常发生在术后2-11个月[3]。本报道例1诊断时即发现广泛肝转移;例2手术后4个月发现广泛肝转移。该病预后差,Adachi等[4]分析270例AFPGC,结果显示5年生存率为22%,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本报 道例1诊断后3个月死亡。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可以提高到42%和49个月。 胃癌产生AFP原因目前尚存在争议。Ishikura等[5]认为因为胃和肝脏均是由胚胎原始的前肠 部分衍化而来,由于分化过程中出现紊乱,最终导致一些胃癌的肝样分化,因而有产生AFP的倾向。Ooi等[4]却认为产生AFP的胃癌细胞并非总是起源于前肠的肝样分化,这些胃癌也许应归 类于伴胃肠道特异AFP的髓样肿瘤,胃癌中的AFP是由发育不良的肿瘤细胞所分泌的。胃癌产生AFP原因虽然有争议,但胃癌术后AFP明显降低及胃癌组织免疫组化AFP染色阳性有力证 明了是胃癌本身产生了AFP。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如遇到AFP明显升高,而肝脏未发现占位 病变或肝内占位为转移性病灶时,应想到AFPGC可能并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协助诊断,以免 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1]Takano S,Honda I,Watanabe S,et al.PIV KA2 II2 producing advanced gastric cancer.Int J Clin Oncol,2004,9(4):330-333. [2]方晓明,姜朝晖等.胃肝样腺癌3例及10余年国内文献分析.中国肿瘤杂志.2002.12(4):303-305. [3]Chang YC,Nagasue H,Kohno H,et al.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 and long_term results of alpha_fetoprotein_ producing gastric cancer Am J Gatroenterol, 1990, 85(11):1840-1845.

胃癌诊治指南(权威)

胃癌诊治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胃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组制订

第二部分手术治疗原则 ◆根治性手术 根治术前评估: 建议多学科讨论确定手术或新辅助治疗。有梗阻出血倾向建议手术。腹腔

镜可用于评价是否有腹膜播散情况,以决定是否适合根治性手术和新辅助治疗。 手术方式: ·上1/3:(包括贲门):根据情况选用近端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 ·中1/3: 全胃切除或胃大部切除。 ·下1/3:(包括胃窦):首选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 ·脾脏、胰体尾及联合脏器切除:脾门淋巴结转移、胰体尾及结肠受累,酌情联合脏器切除。推荐留空肠营养管。 ·建议切除的近端切缘应距肿瘤边缘5cm,贲门癌食道切缘>3cm,切缘可疑者,应术中切缘冰冻病理检查。 ·切缘有3种情况: R0:切缘阴性; R1:切缘镜下阳性; R2:切缘肉眼阳性。 ·无法根治性切除的标准: 腹膜种植或远处转移 无法完全切除 肿瘤侵犯或包绕大血管

·淋巴结清扫范围推荐D2淋巴结清扫: D0: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未完成第一站淋巴结; D1: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包括相应区域第一站淋巴结; D2: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包括相应区域第一、二站淋巴结。 ◆姑息性手术 一类是患者有梗阻症状而原发灶不能切除,行胃肠道捷径或空肠造瘘手术以解决患者的进食问题。另一类是探查中发现有腹盆腔种植转移灶,已丧失根治性手术的机会,而原发灶又可切除,则局部病灶的切除可消除肿瘤出血、穿孔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并可减少肿瘤负荷,提高术后化疗的效果。 第三部分病理诊断原则 原发性胃癌胃切除标本的检查 ?原发性肿瘤* ?外科切缘评估? ?淋巴结评估? 原发性胃癌的组织学类型§

血清甲胎蛋白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血清甲胎蛋白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温世军;刘忠;胡祥 【期刊名称】《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6(019)001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方法回顾性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连续收治的51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血清AFP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分为血清AFP阳性组(50例)和血清AFP阴性组(46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率,分析血清AFP阳性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与血清AFP阴性组相比,血清AFP阳性组患者的肝转移率[36.0%(18/50)比 2.6%(12/462),χ2= 4.20, P < 0.01]和脉管浸润发生率[12.0%(6/50)比 3.7%(17/462),χ2= 7.28, P < 0.05]更高. 血清AFP阳性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30月,5年生存率为20.8%;血清AFP阴性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2月,5年生存率为27.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AFP、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肝转移、脉管浸润与预后有关(均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肿瘤浸润深度(HR = 1.464,95% CI:1.068 ~ 2.007,P = 0.018)、淋巴结转移(HR = 1.136,95% CI:1.011 ~ 1.275,P = 0.032)和肝转移(HR = 4.116,95% CI:2.610 ~ 6.489,P = 0.000)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 < 0.05),而术前血清AFP水平并不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血清AFP阳性胃癌更易发生肝转移和脉管浸润;但术前血清AFP水平并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factors of α-fetoprotein

产甲胎蛋白胃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第41卷第4期第481页2012年8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Acta Med Univ Sci Technol Huazhong Vol.41 No.4 P.481 Aug.  2012* 广西自治区卫生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No.Z2011293 )甘 涛,男,1978年生,主治医师,E-mail:g antao11@sina.com△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ryxiatao@126.com产甲胎蛋白胃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甘 涛, 夏 涛△, 李 威, 罗运生, 陈远健, 杨 颢, 张明明 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柳州 545006 摘要:目的 分析产甲胎蛋白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月到2007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住院的507例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产甲胎蛋白胃癌(AFPGC)29例。详细记录AFPGC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分析AFPG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AFPGC占同期胃癌的5.7%,与普通胃癌相比,AFPGC具有较高的淋巴转移率、肝转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AFP水平偏高,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原发病灶AFP染色强阳性,术后AFP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或降至正常。生存分析发现产AFP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普通胃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有肝转移、淋巴转移、TNM分期及分化程度。结论 产AFP胃癌具有易发生肝转移、淋巴转移且预后差的特点,早诊断、早治疗是目前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产甲胎蛋白胃癌; 胃肿瘤; 病理特征; 预后 中图分类号:R735.2 DOI:10.3870/j .issn.1672-0741.2012.04.022Clinicopathology and Prognosis of 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  Gastric CancerGan Tao,Xia Tao△ ,Li Wei et  al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 xiMedical University,Liuzhou People’s Hosp ital,Liuzhou 545006,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  gas-tric carcinoma(AFPGC).Methods From January 1999to January 2007,507cases of gastric cancer including  29cases of AF-PGC were admitted to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all the medical records were reviewed anddata on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follow-up were collected.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evaluated by Chi-square test.The survival rate was calculated by Kaplan- Meier method.Significance level was set at0.05.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using  SPSS 18.0Statistical Package.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AFPGC accoun-ted for 5.7%of the gastric cancer at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Compared with non-AFPGC,AFPGC had higher rate of lymphnode and liver metastasis(P<0.05).The level of preoperative serum AFP was normal,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thatthe AFP staining was strong positive at primary  lesions.After operation,the serum level of AFP was reduced.Survival analysisshowed that 5-year survival rate of AFPGC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n-AFPGC(P<0.05).Univariate analysisrevealed the prognostic factors included liver metastasis,lymph node metastasis,TNM stage,and grade of differentia-tion.Conclusion AFPGC is prone to proceed liver metastases,lymph node metastases and the prognosis is very poor.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a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urative rate and survival rate of the patients.Key  words 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 gastric carcinoma; gastric tumor;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ognosis 甲胎蛋白(alpha fetop rotein,AFP)属于胚胎血清蛋白,主要由卵黄囊上皮、胚胎肝脏产生。病理情况下,AFP升高多见于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急性肝炎等疾病。源于内胚层器官的肿瘤如胃肠癌、胰腺癌、 胆囊癌、肺癌,以及非内胚层肿瘤如乳腺癌和个别其他系统肿瘤也偶见AFP升高[1]。产甲胎蛋白胃癌(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  gastric carcino-ma,AFPGC) 是指患者血清和癌组织中含有大量AFP的胃癌。1970年,Bourreille等[2] 首次报道 AFPGC, 自此,国外学者陆续报道一些胃肠道肿瘤可产生AFP[3-5] 。据报道,AFPGC的发生率占同期 胃癌的2.7%~8.0%[6], 具有高度肝脏转移倾向性、分化程度低、恶性度高、预后差等特点。本研究回顾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确诊并完成治疗的29例AFPG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情况。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999年1月到2007年1月间广西医科大学附 属第五医院胃肠外科507例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

产甲胎蛋白老年晚期胃癌多学科综合处理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沈阳110001通讯作者:刘云鹏,电子信箱:liuyunpeng@medmail.com.cn 专题笔谈·消化道肿瘤多学科处理 产甲胎蛋白老年晚期胃癌多学科综合处理 赵明芳,刘云鹏 关键词:胃癌;甲胎蛋白;多学科治疗 Keywords :gastric cancer ;alaph-fetoprotein ;multidis ciplinary treatment 文章编号:1005-2194(2012)03-0182-03 中图分类号:R 735.2 文献标志码: A 刘云鹏,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肿瘤中心副主任、大内科副主任,辽宁省肿瘤药物与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CSCO 执行委员;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Research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Medical Sciences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杂志编委。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 1病历资料 患者男,69岁,以“反复上腹部不适2个月,逐 渐加重”于2011年7月就诊于我院。查体:剑突下 压痛阳性, 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 )>1210μg /L ,癌胚抗原(CEA )1.73μg /L , CA1256.3U /L ,CA1992.3U /L ,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抗体>1000U /L ;胃镜检查示胃体及胃角之间可见巨块样肿物,大小约6cm ?7cm ,向下浸润至幽门口小弯侧,肿物有糜烂及出血,病理提示腺癌, HER-2FISH 检查为阴性;全腹CT 提示胃角区及胃窦部胃壁增厚, 与胰腺界限不清,胃周淋巴结肿大,最大约1.2cm ,颈部淋巴结超声未见异常肿大,经全面检查后临床分期为胃癌(CT4bN1M0)。2 第一次多学科讨论 放射诊断科李雪丹教授:腹部CT 提示胃角区及胃窦部胃壁明显增厚, 与胰腺界限不清,临床T 分期高度怀疑为T4b ,胃周多发肿大的淋巴结,最大 约为1.2cm ,部分有强化效应,影像资料目前无法 明确判断淋巴结性质, 不除外转移,建议有条件可加做PET /CT 检查,明确淋巴结的代谢活性。 肿瘤外科徐惠绵教授:这是一个老年(>65岁)男性胃癌患者,胃镜提示是进展期胃癌,巨块型,影像学检查提示是局部晚期胃癌, 与胰腺关系密切,手术根治有一定困难。同时该患者还是一个AFP 型胃癌,即产甲胎蛋白胃癌(AFPGC ),是指患者血清和癌组织中含有大量AFP 的胃癌。AFP 是一种特异性肿瘤标志物, 临床上广泛用于肝细胞肝癌和卵黄囊肿瘤的诊断, 近来研究发现其他内胚层肿瘤也有AFP 产生,如胃癌、肠癌、胰腺癌、胆囊癌、乳腺 癌,其中胃癌相对多见。AFPGC 预后差,容易发生肝脏和淋巴结转移。建议先行全身化疗。 肿瘤内科赵明芳教授:我国胃癌病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早期诊断率低(Ⅰ期仅占10%)、手术 根治切除率低(50% 60%)、 根治术后转移复发率高(40% 80%),对于进展期胃癌(Ⅲ期及以上)患 者,若仅行根治性手术,大部分患者术后易复发,而术后化疗对此类患者术后生存期的提高作用有限。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新辅助化疗同时还可能减轻术前微转移灶的肿瘤负荷、减少术后复发转移率,显著延长术后生存时间。 该患者临床分期为CT4bN1M0,是一个局部晚期的老年患者,通过新辅助化疗可能会使肿瘤降期,提高R0切除率,从而获得手术根治性切除癌症的机会。 肿瘤内科刘云鹏教授:围手术期化疗方案的选择, 同样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尤其对于AFPGC ,循证医学的证据更少。新的研究发现,AFPGC 患者染色体存在广泛的杂合性基因缺失,从而产生相应肿瘤克隆。一般AFPGC 发病率较低,占胃癌的1% 281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 Mar.2012Vol.32No.3

胃癌诊疗规范(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胃癌(Gastric Carcinoma)就是指原发于胃得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得40%。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就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得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 胃癌治疗得总体策略就是以外科为主得综合治疗,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所称得胃癌就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得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得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得症状,随着病情得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得症状,主要有:①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重;②食欲减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黑便等。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①体重减轻、贫血、乏力。②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与腹腔神经丛受侵。胃癌一旦穿孔,可

出现剧烈腹痛得胃穿孔症状。③恶心、呕吐,常为肿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贲门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得吞咽困难及反流症状,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呕吐宿食。④出血与黑便,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小量出血时仅有大便潜血阳性,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⑤其她症状如腹泻(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转移灶得症状等。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与恶病质。 (二)体征 一般胃癌尤其就是早期胃癌,常无明显得体征,进展期乃至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下列体征:①上腹部深压痛,有时伴有轻度肌抵抗感,常就是体检可获得得唯一体征。②上腹部肿块,位于幽门窦或胃体得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上腹部肿块;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扪及可推动得肿块,应考虑Krukenberg瘤得可能。③胃肠梗阻得表现:幽门梗阻时可有胃型及震水音,小肠或系膜转移使肠腔狭窄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④腹水征,有腹膜转移时可出现血性腹水;⑤锁骨上淋巴结肿大;⑥直肠前窝肿物;⑦脐部肿块等。其中,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腹水征、下腹部盆腔包块、脐部肿物、直肠前窝种植结节、肠梗阻表现均为提示胃癌晚期得重要体征。因此,仔细检查这些体征,不但具有重要得诊断价值,同时也为诊治策略得制订提供了充分得临床依据。 (三)影像检查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指南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指南 1.定义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突变的c-kit 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驱动;组织学上多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组化检测通常为CD117或D0G-1表达阳性。 2.流行病学 GIST 临床较为少见,发病率约为1/10万~2/10万,占胃肠道肿瘤的2%~3% ,发病部位从食管到肛门皆可出现,而胃和小肠最为多见,60% ~70%发生于胃部,以胃体、胃窦和贲门部多见,20%~30%发生于小肠,结直肠占5%,食管<5%,近年来在肠系膜、网膜、肝脏及女性阴道等处也发现了间质瘤。发病年龄多>40岁,男性多于女性。 3.病因 研究认为c-kit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是引起GIST的主要原因。这些功能获得性突变最常位于外显子11(71%),其他外显子,如9、13、14、17不常见,而外显子11突变的患者对伊马替尼的治疗反应。小部分KIT阴性GIST患者存在血小板原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外显子18点突变或缺失,此部分患者对伊马替尼治疗不敏感。 4.病理解剖 4-1GIST 的生长方式 GIST 可向腔内和/ 或腔外生长,通常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可有或无包膜,切面灰红或灰白色,较大的肿瘤可发生出血坏死或黏液样变性。肿瘤生长方式有腔内型:向腔内生长,表面可出现溃疡;壁内型:沿胃肠道管壁内生长,舯物表面黏膜隆起;腔外型:向腔外生长舯物;混合型:腔内、腔外混合生长。 4-2.组织学特点 GIST 具有很大的组织学变异,需借助免疫组化来验证诊断。GIST 呈阳性表达的标记物有:kit(95%)、CD34(60%~70%)、ACAT2(平滑肌肌动蛋白30%~40%)、S100(5%)、DES(结蛋白1%~2%)、角蛋白(1%~2%),其中KIT 是最特异、最敏感的标记物,然而约5%的GIST 为KIT 阴性,且这类患者的一部分可能获益于KIT 靶向治疗。 5.病理生理 5-1.c-kit 基因突变

2019胃癌诊疗规范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胃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3位。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我国胃癌发病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环境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居支配地位,而宿主因素则居从属地位。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饮食、吸烟及宿主的遗传易感性是影响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所称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二)体征。早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根据转移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出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梗阻等情况时,可出现相应体征。

(三)辅助检查。 1.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必要时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 (2)超声胃镜检查:有助于评价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状况,推荐用于胃癌的术前分期。对拟施行内镜下粘膜切除(EMR)、内镜下粘膜下层切除(ESD)等微创手术者必须进行此项检查。 (3)腹腔镜:对怀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2.组织病理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胃癌的确诊和治疗依据。活检确诊为浸润性癌的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如因活检取材的限制,活检病理不能确定浸润深度,报告为癌前病变或可疑性浸润的患者,建议重复活检或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进一步确诊后选择治疗方案。 (1)胃镜活检标本处理。 ①标本前期处置:活检标本离体后,立即将标本展平,使粘膜的基底层面贴附在滤纸上。 ②标本固定:置于10%-13%福尔马林缓冲液中。包埋前固定时间须大于6小时,小于48小时。 ③石蜡包埋:去除滤纸,将组织垂直定向包埋。

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AFP)

病人会长期出现AFP达到上千,但多年都没有肝癌的迹象;同时发现约20%的晚期肝癌病人,直至病故前,AFP仍不超过10。 阳性原因 甲胎蛋白是肝癌的特异性标志,但血清甲胎蛋白阳性未必都是肝甲胎蛋白 癌。什么情况甲胎蛋白会出现阳性呢? 甲胎蛋白由新生的幼稚肝细胞分泌,胎儿的肝细胞没有发育(分化)完全,分泌的甲胎蛋白量很大,所以孕妇的甲胎蛋白会阳性。肝癌是尚未分化的肝细胞,当然能大量分泌甲胎蛋白。 孕妇在分娩1年后体内的甲胎蛋白就会恢复正常,正常值为每升血内甲胎蛋白含量不超过20微克,如果甲胎蛋白升高到每升血400微克以上,那么患肝癌的机率就很大了,这时还要进行超声波检查,因为有30%~40%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不会升高,所以需要进行综合检查。 双胎孕期甲胎蛋白值比单胎高一些,所测350ng/ml在正常范围,高于正常值三倍以上才有临床意义。单胎妊娠有参考值:孕21周均值82.3,3 倍值246.9,双胎应大于493以上才有意义。用测甲胎蛋白值来筛查神经管畸形,孕21周以后一般不做这项检查。可用B 超监测神经管畸形的。 建议 检测甲胎蛋白 检测甲胎蛋白的方法有好几种,放射免疫法测得的甲胎蛋白大于

甲胎蛋白 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微克/升、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需再结合定位检查,如B 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即可作出诊断。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 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500 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善,故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半年检测一次。 预防保健 肝病患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甲胎蛋白升高:

胃癌通知书.doc

胃癌化疗临床路径 一、胃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癌(icd-10:c16, d00.2) 行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及姑息性化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 南-肿瘤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上腹不适、隐痛、贫血等。 2.大便隐血试验多呈持续阳性。 3.胃镜检查明确肿瘤情况,取活组织检查作出病理学诊断。 4.影像学检查提示并了解有无淋巴结及脏器转移;钡餐检查了解肿瘤大小、形态和病变 范围。 5.通过手术情况判断是早期结肠癌还是进展期结肠癌,并根据上述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 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 南-肿瘤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 2011年) 4.化疗医嘱(以下方案选一) 1)edf方案-----21天重复*8周期 表阿霉素 50mg/m iv 第1天 ddp60mg/m2 iv 第1天 5-fu 200mg/m civ 24h≤24w 2)pelf方案 ddp 40mg/m iv 1/weekly*8 epi 35mg/m iv 1/weekly*8 cf 250mg/miv 1/weekly*8 5-fu 500mg/m iv 1/weekly*8 次日加用g-csf,皮下5ug/kg/共5天 3)pec方案-----28天重复 紫杉醇 30-50mg/m 3h d1.8.15 5-fu 750mg/m 24h d1-5 顺铂 20mg/miv d1-5 4)紫杉类单药方案----3周 泰素 135-175mg/m ivgtt d1 或泰索帝60-75/m ivgtt d1 5) folfox4 2周 奥沙利铂 75mg/m ivgtt 2h d1 cf200mg/m ivgtt 2h d1,2 5-fu400mg/m iv 然后600mg/m ivgtt 22h d1,2 6)folfox6 2周 奥沙利铂 85mg/m ivgtt 2h d1 22222222 2222 2222 cf400mg/m ivgtt 2h d1,2 5-fu400mg/m iv 然后2.4g/m ivgtt 46-48h 7)capox 3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