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噬菌体菌株筛选

抗噬菌体菌株筛选

抗噬菌体菌株筛选
抗噬菌体菌株筛选

抗噬菌体菌株筛选

噬菌体的分离

取疑似噬菌体感染的生产菌株斜面或平板,用无菌蒸馏水将菌苔洗下,无菌过滤或离心,收集滤液或上清液。

在摇瓶培养基中接种1%生产菌株的孢子或细胞悬浮液,适温下培养24 h,加入1%的上述滤液或56离心上清液,继续培养24 h,无菌离心或过滤,收集上清液或滤液。

取上述上清液或滤液和生产菌株的孢子或细胞悬浮液各0.25ml,混匀后加在生产菌株的平板培养基上,用刮棒涂布均匀,适温下培养48~96h,确认是否生成噬菌斑。

噬菌体的纯化与增殖

将上述平板上长出的噬菌斑用接种针移入生产菌株培养12~24 h的摇瓶培养液中,继续培养24 h左右,无菌过滤或离心收集滤液或上清液。

取上述滤液或上清液和生产菌株的孢子或细胞悬浮液各0.25 ml ,混匀后加在生产菌株的平57 板培养基上,用刮棒涂布均匀,适温下培养48~96h,确认是否生成噬菌斑。

重复以上两个步骤,使噬菌体达到纯化和增殖的目的。最终所得滤液或上清液作为纯化噬菌体原液置冰箱保存。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取6支灭菌并烘干的小试管,分别标注 1 0-1、1 0-2、1 0-3、1 0 -4、1 0-5和10-6,各加入0.9 ml 无菌蒸馏水。

在10-1小试管中加入纯化噬菌体原液0.1ml,混匀后取出0.1ml移入10-2小试管中,如此类推,分别获

得 6 个稀释度的噬菌体稀释液。

在 5 支灭菌并烘干且分别标注10-3、10-4、10-5、10-6和10-7的小试管中,分别加入0.1 ml 上述10-2、10-3、10-4、10-5和10-6的噬菌体稀释液和0.9 ml生产菌株的孢子或细胞悬浮液,摇匀后再加入50C的生产菌株琼脂培养基,迅速摇匀后分别倾入标注10-3、10-4、10-5、10-6和10-7的灭菌培养皿中,凝固后置适温下培养48~96 h,对所形成的噬菌斑计数。

抗噬菌体菌株选育步骤

斜面

範子悬浮液T不同様释度平板分离培养.苗落计数

/诱变处理

J6O80C下处理5*:L5min t抗性捡测*

/不同稀释度平板分离培养、菌落计懿

单菌落

J 屮只选取抗性检测具冇最大抗性的

舒面恐浮液进入卜」步敢菌落分离+ K

/扌富瓶发酵余全部j Ai^i fa销毁*如耒能获彳&抗效价测定性,则反

复遊行上述步?骤。

噬菌体抗性的检测

将上述经过诱变和加热处理的生产菌株孢子或细胞悬浮液0.5 ml涂布到生产菌株的平板培养基上,表面干燥后加入0.1 ml保存的噬菌体原液,涂布均匀后置适温下培养48~72 h,观察噬菌斑的形成并计数(如无噬菌体原液,也可用噬菌斑制成悬浮液)。

将未经诱变但经加热处理的生产菌株孢子或细胞悬浮液按上述步骤操作,观察噬菌斑的形成并计数。

将未经诱变和加热处理的生产菌株孢子或细胞悬浮液按上述步骤操作,观察噬菌斑的形成并计数。

比较三者计数结果,确定噬菌体的加热死亡率和诱变后的抗性率。

盐酸羟胺的后续处理

盐酸羟胺有促进溶原性噬菌体释放的作用,因此可在以上育种步骤中增加盐酸羟胺后续处理一步。

将以上噬菌体抗性检测活性最高的抗性悬浮液分离到含盐酸羟胺0.5%~5%的生产菌株平板分离培养基上,在适温下培养48~96 h至生成单菌落。

将分离的单菌落制成细胞悬浮液,60~80 C下处理5~15min ,在不含盐酸羟胺的生产菌株平板分离培养基上进行二次分离。

将二次分离得到的单菌落接种斜面,进行生产能力和抗性检测。

高产抗噬菌体菌株的的筛选

按常规方法对抗性菌株进行摇瓶发酵试验或其他方法生产能力检测,筛选高产菌株。

对所得高产菌株再进行噬菌体抗性检测,合格者保留,不合格者销毁。

筛选应优先选取显性(如形态、色素等)突变明显的菌落,这种菌落对噬菌体的抗性几率较高。

筛选所得高产抗性菌株,应制成冷冻真空干燥管进行保存,这种保存方法在保存过程中不会感染噬菌体。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实验十一 紫外诱变技术及抗药性突变菌株的筛选

实验十一紫外诱变技术及抗药性突变菌株的筛选 Ⅰ. 紫外诱变技术 一实验目的 以紫外线处理细菌细胞为例,学习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基本技术。了解紫外线对细菌细胞的作用。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菌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培养基:营养肉汤(nutrient broth)固体和液体培养基 生理盐水等 器皿:10ml及1ml的移液管,无菌试管,无菌培养皿,无菌三角瓶(内有无菌的玻璃珠20~40粒),无菌漏斗(内有两层擦镜纸),无菌离心管,离心机,紫外诱变箱等。 三实验原理 以微生物的自然变易作为基础的筛选菌种的机率并不很高。因为自发突变率小,一个基因的自发突变率仅为10-6~10-10左右。为了加大突变频率,可采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进行诱发突变。物理因素中目前使用得最方便且十分有效是UV,UV诱变一般采用15w的紫外灭菌灯,其光谱比较集中在253.7nm处,这与DNA的吸收波长一致,可引起DNA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嘧啶间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引起菌种的遗传特性发生变易。在生产和科研中可利用此法获得突变株。 四实验内容 1、对出发菌株进行处理,制备单细胞悬液; 2、紫外线进行处理; 3、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致死率;

五 操作步骤 (一)出发菌株菌悬液的制备 1. 出发菌株移接新鲜斜面培养基,37℃培养16~24h ; 2. 将活化后的菌株接种于液体培养基,37℃ 110rpm 振荡培养过夜(约16h ),第二天,以20~30%接种量转接新鲜的营养肉汤培养基,继续培养2~4h ; 3. 取4ml 培养液与5ml 离心管中,10000rpm 离心3~5min ,弃去上清液,加4ml 无菌生理盐水,重新悬浮菌体,再离心,弃去上清,重复上述步骤用生理盐水恢复成菌悬液; 4. 将上述菌悬液倒入装有小玻璃珠的无菌三角瓶内,振荡20~30min ,以打散细胞; 5. 取诱变前的0.5ml 菌悬液进行适当稀释分离,取三个合适的稀释度倾注肉汤平板,每一梯度倾注两皿,每皿加1ml 菌液,37℃倒置培养24~36h ,进行平板菌落计数。 (二)UV 诱变 1. 将紫外灯打开,预热30min ; 2. 取直径6cm 的无菌培养皿(含转子),加入菌悬液5ml ,控制细胞密度为107~108个/ml ; 3. 将待处理的培养皿置于诱变箱内的磁力搅拌仪上,静止1分钟后开启磁力搅拌仪旋纽进行搅拌,然后打开皿盖,分别处理5s 、10s 、15s 、30s 、45s ,照射完毕后先盖上皿盖,再关闭搅拌和紫外灯; 4. 取0.5ml 处理后的菌液进行适当稀释分离,取三个合适的稀释度倾注肉汤平板进行计数(避光培养)。 六 实验结果 对平板菌落进行计数,并计算死亡率。 %100///?-=ml ml ml 照射前活菌数照射后活菌数照射前活菌数死亡率

实验室菌种的使用和管理【内容充实】

xxx食品检测中心作业指导书 1.目的 规范实验室菌种的收集、使用、保管程序;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2.范围 本管理细则适用于实验室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3.职责 3.1菌种保管员:按照本指导书做好菌种的收集、转种、使用、保存和发放以及销毁工作。 3.2科室负责人:负责监督菌种的使用及管理。 4.管理细则 本实验室保存的菌种仅包括一部分致病性较弱的三类细菌、一部分无致病能力的普通细菌和常见真菌。不包括病毒、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保存的菌种主要用于各类培养基、检测试剂的性能测试和质量控制。 4.1在本实验室保管的菌种名 4.1.1保留工作菌种:大肠杆菌ATCC25922、鼠伤寒沙门氏菌50013、福氏志贺氏菌2a ATCC12022、副溶血性弧菌200904-1、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溶血性链球菌23310、铜绿假单胞菌10211、普通变形杆菌,克雷伯氏杆菌,小肠结肠炎耶森氏菌ATCC 23715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ATCC19111、枯草芽胞杆菌ATCC6633b 、蜡状芽胞杆菌A TCC11778、白色念珠菌A TCC10231、酿酒酵母ATCC9763、黑曲霉菌、展青霉菌、黄曲霉菌。 4.1.2常规检测,科研分离得到的有保留价值的三类/四类菌种根据需要可继续保留;如果在食品中分离到二类/一类菌种,及时送上级单位进一步鉴定,并按规定立即销毁。本实验室不保存一类、二类菌种。 4.2 菌种的保管 4.2.1实验室菌种保存于专用的菌种室。 4.2.2菌种保管员及科室负责人双人双锁负责保管菌种。 4.2.3使用菌种需提出申请、经科室负责人批准后,向菌种保管员领用。 4.2.4菌种应按规定的时间定期转种,一般每转种3代做一次鉴定,如发现污染或变异应及时处理。 4.2.5保管人员工作变动时应作好交接工作。 4.3 菌种的使用和保存 4.3.1菌种的类别 4.3.1.1实验室内的标准菌种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储存菌种、传代用菌种和工作用菌种。 ①储存菌种:以冷冻干燥保藏为主,用于菌种的长期保存,一般是从菌种保藏中心或专业实验室购买得到的标准菌株,用符号S表示。一般可保存5年。 ②传代用菌种:采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或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用于菌种的传代,用符号G 表示。甘油冷冻管保藏法一般可保存2年; ③工作菌种:保存于半固体内或琼脂斜面培养基中,作为工作用菌种,用符号W表示。一般可保存1~2个月。 4.3.1.2实验室从样品中分离得到的菌株用符号Y表示。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作者:佚名来源:生物秀时间:2008-4-18 实验仪器大全实验试剂大全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目的:以紫外线诱变获得用于酱油生产的高产蛋白酶菌株为例,学习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基本操作方法。 内容:1.对米曲霉(Aspergills oryzae )出发菌株进行处理,制备孢子悬液。 2.用紫外线进行诱变处理。 3.用平板透明圈法进行两次初筛。 4.用摇瓶法进行复筛及酶活性测定。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米曲霉斜面菌种; 豆饼斜面培养基、酪素培养基、蒸馏水、0.5%酪蛋白; 三角瓶(300mL、500mL)、试管、培养皿(9cm)、恒温摇床、恒温培养箱、紫外照射箱、磁力搅拌器、脱脂棉、无菌漏斗、玻璃珠、移液管、涂布器、酒精灯。 三、操作步骤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及菌悬液制备 1.出发菌株的选择可直接选用生产酱油的米曲霉菌株,或选用高产蛋白酶的米曲霉菌株。2. 菌悬液制备取出发菌株转接至豆饼斜面培养基中,30℃培养3~5d 活化。然后孢子洗至装有1mL 0.lmol/L pH6.0 的无菌磷酸缓冲液的三角瓶中(内装玻璃珠,装量以大致铺满瓶底为宜),30℃振荡30min,用垫有脱脂棉的灭菌漏斗过滤,制成把子悬液,调其浓度为106~108 个/mL,冷冻保藏备用。 (二)诱变处理 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所用诱变剂种类及剂量的选择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有时还可采用复合处理,可获得更好的结果。本实验学习用紫外线照射的诱变方法。 1.紫外线处理打开紫外灯(30W)预热20min。取5mL 菌悬液放在无菌的培养皿(9cm)中,同时制作5 份。逐一操作,将培养皿平放在离紫外灯30cm(垂直距离)处的磁力搅拌器上,照射l min 后打开培养皿盖,开始照射,与照射处理开始的同时打开磁力搅拌器进行搅拌,即时计算时间,照射时间分别为15 s、30 s、l min、2 min、5 min。照射后,诱变菌液在黑暗冷冻中保存1~2h 然后在红灯下稀释涂菌进行初筛。 2.稀释菌悬液按10 倍稀释至10-6,从10-5和10-6中各取出0.lmL 加入到酪素培养基平板中(每个稀释度均做3 个重复),然后涂菌并静置,待菌液渗入培养基后倒置,于30℃恒温培养2~3d。 (三)优良菌株的筛选 1. 初筛首先观察在菌落周围出现的透明圈大小,并测量其菌落直径与透明圈直径之比,选择其比值大且菌落直径也大的菌落40~50 个,作为复筛菌株。 2.平板复筛分别倒酪素培养基平板,在每个平皿的背面用红笔划线分区,从圆心划线至周边分成8 等份,1~7 份中点种初筛菌株,第8 份点种原始菌株,作为对照。培养48h 后即可见生长,若出现明显的透明圈,即可按初筛方法检测,获得数株二次优良菌株,进大摇瓶复筛阶段。3.摇瓶复筛将初筛出的菌株,接入米曲霉复筛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其方法是,称取麦秩85g,

实验室常用菌株及特性

一、实验室常见菌株简介 Xl1-Blue菌株 基因型:endA1 gyrA96(nalR) thi-1 recA1 relA1 lac glnV44 F?[Tn10 proAB+ lacIq Δ(lacZ)M15] hsdR17(rK- mK+)。 特点:具有卡那抗性、四环素抗性和氯霉素抗性。 用途:分子克隆和质粒提取。 BL21(DE3)菌株 基因型:F– ompT gal dcm lon hsdSB(rB- mB-) λ(DE3 [lacI lacUV5-T7 gene 1 ind1 sam7 nin5])。 特点:该菌株用于以T7 RNA聚合酶为表达系统的高效外源基因的蛋白表达宿主。T7噬菌体RNA聚合酶基因的表达受控于λ噬菌体DE3区的lacUV5启动子,该区整合于BL21的染色体上。该菌适合于非毒性蛋白的表达。 用途:蛋白质表达。 BL21(DE3)ply菌株 基因型:F- ompT gal dcm lon hsdSB(rB- mB-) λ(DE3) pLysS(cm R)。 特点:该菌株带有pLysS,具有氯霉素抗性。此质粒还有表达T7溶菌酶的基因,T7溶菌酶能够降低目的基因的背景表达水平,但不干扰IPTG诱导的表达。适合于毒性蛋白和非毒性蛋白的表达。 用途:蛋白质表达 DH5α菌株 基因型:F- endA1 glnV44 thi-1 recA1 relA1 gyrA96 deoR nupG Φ80dlacZΔM15 Δ(lacZYA-argF)U169, hsdR17(rK-, λ– 特点:一种常用于质粒克隆的菌株。其Φ80dlacZΔM15基因的表达产物与pUC 载体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氨基端实现α互补,可用于蓝白斑筛选。recA1和endA1的突变有利于克隆DNA的稳定和高纯度质粒DNA的提取。 用途:分子克隆、质粒提取和蛋白质表达。 JM109菌株 基因型:endA1 glnV44 thi-1 relA1 gyrA96 recA1 mcrB+ Δ(lac-proAB) e14- [F? traD36 proAB+ lacIq lacZΔM15]hsdR17(rK-mK+)。 特点:部分抗性缺陷,适合重复基因表达, 可用于M13克隆序列测定和蓝白斑 筛选。 用途:分子克隆、质粒提取和蛋白质表达。 DH10B菌株 基因型: F- mcrA Δ(mrr-hsdRMS-mcrBC) Φ80dlacZΔM15 ΔlacX74 endA1 recA1 deoR Δ(ara,leu)7697 araD139 galU galK nupG rpsL λ- The most widely used E. coli strain for BAC cloning is DH10B 。 host for pUC and other α-complementation vectors; pBR322

02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

1、目的:规范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确保菌种的有效使用。 2、适用范围: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 3、责任者:质检科负责人、微生物试验人员、菌种管理人员 4、正文: 概念 a、标准菌株:由国内或国际菌种保藏机构保藏的,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菌株。 b、标准储备菌株:由标准菌株经一次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c、商业派生菌株:由供应商提供的所有特性与标准菌株等效的菌株。 d、工作菌株:由标准储备菌株经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e、代:将活的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希望获取新的微生物培养物。这种操作方式,新培养物对接种培养物而言就称为一代。 菌种的采购和接收 菌种的采购 从药检所或菌种保藏中心等外单位购入菌种斜面或冻干菌种。 根据工作需要对购买国内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斜面提前1个月填写采购申请单,冻干菌种提前2个月申请购买,国外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应提前3个月申请购买。 菌种的接收 检定菌应设专人保管,管理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有足够的菌种保存经验。 接收菌种时,应核实菌种的名称、编号、传代代数、数量、有效期等,并调查清楚菌种的保存条件和注意事项。 接收时应填写菌种接收登记表。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保藏中心编号、传代次数、接收日期、菌种来源等。 对新购入的冻干菌种在使用前应按要求对其进行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由于新购买的菌种斜面已由菌种提供单位做过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所以传代5代以内的菌种斜面不需要进行纯度鉴定。 对新购入的斜面菌种应在2~8℃保存,并应在1周内转接。 菌种的复苏 使用人员根据需要应向菌种管理人员领取菌种,仔细核对标签上菌名、编号,并在《菌种接收及领用登记表》上记录菌名、数量、领用人、领用日期等信息。 菌株解冻后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 菌种复苏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 常用菌种接种用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表 菌种的传代 每株菌种应建立菌种使用及传代记录,斜面菌种应根据其特性决定传代时间间隔。

菌种的选育

第一章菌种选育 第一节工业常用微生物及要求 一、常见微生物 (一)细菌(bacteria) 发酵工业中常用的细菌主要是杆菌,主要有: 醋杆菌属(Acetobacter) 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杆菌属(Bacillus):α-淀粉酶,蛋白酶,肌苷、鸟苷等核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谷氨酸 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谷氨酸 (二)放线菌(actinomyces) 属原核微生物(有菌丝体,无横隔,不具完整的核。)最大的经济价值在于产生多种抗生素(antibiotic)。 链霉菌(Streptomyces):红,金,土,氯,链霉素 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庆大霉素 (三)霉菌(mould) 亦称丝状真菌(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凡在营养基质上形成绒毛状,网状或絮状菌丝的真菌统称霉菌。) 1.曲霉属(Aspergillus) 黑曲霉(A. niger)产蛋白酶,淀粉酶,果酸酶,变异菌株产柠檬酸 米曲霉(A. oryzae)产淀粉酶,蛋白酶,酿酒的糖化曲和酱油曲 黄曲霉(A. flavus)产黄曲霉毒素 米曲霉和黄曲霉均为半知菌。 2.青霉属(Penicillum):例如桔子上的绿色斑点 桔青霉(P. citrinum):产生5’-磷酸二酯酶,降解核糖核酸为四个单核苷酸。 3.根霉属(Rhizopus)接合菌

米根霉(R. oryzae) 华根霉(R. chinensis) 酒药和酒曲中含有米根霉或华根霉。 4.红曲霉属(Monascus) 淀粉酶,麦芽糖酶,蛋白酶,柠檬酸等。可生产食用红色素。 (四)酵母(yeast) 单细胞真核微生物,低等真菌。 ①酵母属(Saccharomyces) 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②假丝酵母属(Candida) 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生产饲料酵母,其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都比啤酒酵母高。可利用糖蜜,土豆淀粉废液生产人畜可食用蛋白质。 ③毕赤酵母属(Pichia) 产膜酵母,在液面形成白膜,是酿造物和酒类饮料的污染菌。 (五)其它微生物 1.担子菌(basidiomycetes) 即菇类(mushroom)担子菌资源的利用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可用于多糖及抗癌药物开发。 2. 藻类(alga)是分布极广的一类自养微生物资源,许多国家把它用作人类保健 食品和饲料。从蛋白质产率看,螺旋藻是大豆的 28倍,每公顷珊列藻所得蛋白质是小麦的20~35倍。 (六)噬菌体(phage)凡用细菌和放线菌为生长菌株的发酵工业,均存在噬菌体的危害问题。噬菌体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其三大特点是: ①体积比细菌小的多,可以通过细菌滤器。 ②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的蛋白质构成。 ③营专性活物寄生,即只能在特异性寄主细胞中增殖。 烈性噬菌体——引起寄主细胞迅速裂解。受感染的细菌称敏感性细菌。 温和噬菌体——随寄主细胞的繁殖而繁殖。含温和噬菌体的细菌称溶原性细菌。

噬菌体展示肽库的筛选方法及其应用

噬菌体展示肽库的筛选方法及其应用 1985年,SmithGP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一段外源肽序列展示在丝状噬菌体的表面[1]。1988年[2]他们又将合成的随机序列的寡核苷酸片段克隆到丝状噬菌体,表达后每个噬菌体粒子的表面展示一种肽段,所有这些展示不同肽段的噬菌体构成了噬菌体展示肽库。1990年,他们通过亲合筛选,得到了与特定蛋白结合的结合肽,并由于噬菌体表达的肽与编码基因直接相关,扩增和分离目的克隆后,很容易得到其DNA序列[3]。这样就建立了噬菌体表面展示的随机肽库技术,这项技术一经产生就显示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力,被广泛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并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传统的药物筛选大多数是从自然界的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天然的具有特定药理作用的化学物质,然后直接应用或再以此作为药物化学的先导化合物,再进一步设计、加工、合成,筛选有效的功能药物。此方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筛选周期长。而采用分子进化工程技术则会大大加速这一过程。根据所需要的药物特性,选用适当的方法构建含有大量异质性分子的组合库,用靶分子进行筛选,先筛选药物先导化合物,然后进一步优化设计,最终确定候选的药物结构。近年来,引入组合策略和模拟进化思想,建立了一种从噬菌体随机肽库中筛选药物先导化合物的新方法[4],即用库容量极大的随机肽库去快速筛选具有较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的理想目的肽。通过此种方法可以快速筛选生物活性肽、蛋白质、受体及其他化合物等新型药物或先导化合物。这一方法具有传统的药物筛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将药物开发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噬菌体展示系统的建立早在1986年Geysen就认为含有关键残基的短肽能够模拟蛋白质上的决定族。在多数情况下,几个关键残基与它的结合分子所形成的非共价键构成了全部结合的主要部分,即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识别是通过局部残基肽段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1982年,Dulbecco提出将病原体的免疫原与λ噬菌体和其他病毒的衣壳蛋白融合,便可产生能够用作疫苗的表面展示外来多肽的病毒颗粒。1985年,Smith描述了外源肽段在丝状噬菌体fd表面的展示结果。1988年,他们建立了新的表达载体——可选择抗体的丝状噬菌体fd载体,能将外源短肽表达并伸展到噬菌体表面,用亲和筛选可选到表达特异肽的噬菌体,通过测定噬菌体序列,就可以知道所表达肽段的氨基酸序列。这为噬菌体展示肽库的建立提供了技术保障。2噬菌体展示系统的类别噬菌体展示系统因载体和宿主细胞不同分别有:丝状噬菌体展示系统(包括p 、p 和噬菌体粒展示系统)、λ噬菌体展示系统及T4噬菌体展示系统。2.1丝状噬菌体展示系统:丝状噬菌体展示系统是外源基因与g3p或g8p基因融合,并将它以外壳蛋白表面多肽的形式展示出来。它是最早被用来展示外源肽或蛋白质的系统,也是目前应用最广、发展最完善的噬菌体展示系统。丝状噬菌体是单链DNA病毒,其通过与细菌纤毛的相互作用感染宿主细胞,然后将病毒DNA注入细菌的胞质,利用细菌胞质内的酶转变成复制的双链DNA,并通过滚动复制产生子一代DNA分子。噬菌体展示技术正是利用丝状噬菌体DNA的结构和复制特点,把丝状噬菌体M13或fd 作为良好的基因工程的载体。因它的DNA复制与装配不受DNA分子的限制,因此可以将外源DNA插入到其一些非必须区,仅导致噬菌体颗粒的加长,而不影响其感染宿主及装配,这样即可得到一些插入外源DNA的基因重组体。噬菌体还可把插入的DNA片段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在衣壳蛋白上。2.2λ噬菌体展示系统:是将外源肽或蛋白质与λ噬菌体的主要尾部蛋白PV或λ噬菌体头部组装的必需蛋白——D蛋白融合而被展示。2.3T4噬菌体展示系统:T4噬菌体展示系统是将外源肽和蛋白质与T4噬菌体的小衣壳蛋白SOC的C端融合而被展示,也有将外源蛋白与T4噬菌体的次要纤维蛋白(Fibritin)的C末端融合而被展示。由于T4噬菌体是在寄主细胞内组装而不必通过分泌途径,因此它可展示的肽/蛋白质范围较广,尤其适合于展示那些不能被E.coli分泌的复杂蛋白质[6]。3噬菌体展示肽库的筛选方法3.1生物淘金法:是目前常用的、最早由Smith等设计的一种筛选方法。将靶分子包被在固相介质上,加入噬菌体肽库与之吸附,洗去非亲和性或低亲和性的噬菌体,回收等亲和性的噬菌体,经过几轮“淘选”,可富集到特异性的噬菌体多肽。用于噬菌体肽库筛选的目标蛋白可以直

实验十四、从样品中分离筛选某一纯的微生物菌株

实验十四从样品中分离筛选某一纯的微生物菌株命题实验:“如何从目的样品的杂菌中筛选出纯种的目的菌种”。综合性实验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查阅资料、方案设计、采样、器材准备、培养基制作、灭菌、无菌操作、样品处理、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培养、稀释、镜检、染色、菌种鉴定、结果讨论、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讲评等工作。 1.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学科素质,适度开放实验室,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支配实验内容、时间和空间的权利。在满足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将部分经典的验证性实验整合为相对独立、体现综合性与研究性的实验内容。 2.实施过程: (1)教学内容重组及基本培训:微生物学四大基本技术,即显微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培养技术、分离技术基本涵盖了微生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该部分按常规实验教学方式先进行培训。

(2)提出综合性实验命题:综合性实验命题要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如纯化菌种、培养基制备、菌种鉴定等;独立操作能力。如:培养基制备、灭菌、分离、稀释、镜检、染色、无菌操作等;自行设计实验,撰写研究报告能力。如自学的相关知识,准备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等;以及初步了解科学问题的提出方式、检验、研究技术路线设计等科学研究基本方法。 (3)学生组成小组与教师建立约定:实验小组按学生的兴趣自愿组合,每组3-4人,自行推举小组长。为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需要小组长与教师共同制定学习约定,内容包括实验进度计划、人员分工、实验方案、结果要求等。 (4)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自行设计实验:学生在资料的查询基础上提出实验方案要求设计合理、步骤详尽,操作明确并有可行性探讨。要根据实验室实际条件(用具、药品、仪器等)对实验做出合理的构思。 (5)学生自主实施实验及问题分析:教师时刻注意观察学生操作的准确性。一旦出现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的原因,并及时予以解决。 (6)分析实验结果,撰写报告并讲评:与传统实验最明显的区别是使学生不断在尝试失败、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结果,因此,讲评特别重要,他可以强化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还可以针对实验设计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7)完成综合性实验报告:包括以上各个部分的详细内容。 3.综合性实验包括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大体情况如下(共6学时): (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采样、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灭菌、棉塞制作、无菌水、培养基制备、样品处理等:1学时。 (2)划线法或倾注法分离、纯化、培养细菌、酵母菌、霉菌,环境污染程度检测,无菌操作训练等:2学时 (3)细菌、酵母菌、霉菌属的鉴定:包括个体及群体形态鉴定、多媒体显微技术、镜检、染色、典型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生长繁殖条件测定、环境条件影响实验等:2学时 (4)整理实验结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总结等:1学时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mutugenesis and isolation of auxotroph 细菌革兰氏染色法 gram stain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yeast morphology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types of mddia and sterlization 菌种保藏 preservation of cultures 细胞计数法 conting of cell 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reactions 相差显微镜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细胞融合 cell fusion 质粒DNA的提取 isolation of plasmid DNA 植物DNA的提取 isolation of plant DNA 多肽的末端分析 analysis of terminal of polypeptide PCR扩增DNA PCR amplify DNA fragment SDS-聚丙烯凝胶电泳 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蛋白质的性质 properties of protein 植物组织培养 plant tissue culture 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简介 the introduction of BL-410 biofunctional experiment system 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preparation methods for nerve-muscle specimen of frog 人ABO血型的鉴定 Identification of humankind ABO blood group

标准菌株的制备

标准储存菌株和工作菌株制备作业指导书 一、目的 保证菌种经过较长时间保藏后仍然保持较强的生命力,不被其他杂菌污染,减少菌株突变或发生典型的特性变化,从而保证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二、方法依据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GB4789.28-2013》及《附录B标准储存菌株和工作菌株的制备》。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中心检验菌种(大肠埃希氏菌、产气肠杆菌)的传代、储存及工作菌株制备。 四、名词解释 4.1标准菌株(F0):直接从官方菌种保藏机构获得。 4.2标准储备菌株(F1):将标准菌株在实验室转接一代以后得到的一套完全相同的独立菌株。 4.3储备菌株(F2):从标准储备菌株转接一代获得的培养物。 4.4工作菌株:由标准储备菌株、储备菌株或标准物质转接一代获得的菌株。 五、培养基和试剂 5.1营养肉汤 5.2营养琼脂

5.3乳糖蛋白胨培养液 5.4 75%乙醇 5.5 无菌水 六、仪器设备 6.1生物安全柜 6.2生化培养箱(37℃,44.5℃) 6.3高压蒸汽灭菌器 6.4冰箱(4℃,﹣20℃) 6.5微型旋涡混合仪 6.6水浴恒温振荡器 6.7接种环 6.8酒精灯 七、标准储存菌株的制备 7.1本中心所需标准菌株从认可的菌种中心购买,并要求生产商提供验证报告。冷冻干燥菌种为0代。本中心应做好符合性检查并做好符合性检查并填写记录,做好文件归档。 7.2菌种复活 7.2.1将标准菌株及已灭菌的培养基等用物移入生物安全柜。7.2.2点燃酒精灯,在酒精灯火焰周围5厘米无菌区内,用砂轮在距菌种管封口端1/3处划痕,75%酒精棉球消毒菌种管外壁,用无菌纱布包裹菌种管末端用力掰开。 7.2.3用无菌吸管吸取0.5ml适宜的液体培养基加大菌快上,混

大肠杆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诱变与筛选 山大微生物大实验

山东大学 实验名称:大肠杆菌营养缺陷型菌株 的诱变和筛选 作者:姚健(201000140136) 同组者:刘新强 指导老师:林建群(教授) 实验日期:2013年5月22日-6月1日

微生物大实验报告 大肠杆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诱变和筛选 山东大学生命基地班姚健 201000140136 摘要:营养缺陷型菌株或称异养型(auxotroph)菌株是许多微生物生理生化以及遗传研究的重要菌株材料。此类菌株不仅在生物研究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上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也成为了微生物科学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实验技能之一。实验采用物理诱变非电离辐射紫外线(15W)为诱变剂,来对大肠杆菌诱发突变,并用抗青霉素法淘汰野生型(富集营养缺陷型),采用点植对照法检出营养缺陷型,划线复证后得到两株营养缺陷型菌,进行生长谱法鉴定,两个平板都长满了菌落,即没有预期的营养缺陷型菌株出现。 Abstract:Auxotrophic bacterias are very important materials in the microbial biochemical and genetical research.Auxotrophic bacterias are important to not only bioresearch but also biotechnology.The screening of auxotrophic bacterias has become one of scientists’ primary experimental skills.We use the ultravioley light as the mutagen to induce the mutation of the E.coli,then weed out the wild type by Penicillin resistance method to gather auxotrophic bacterias,next we check out the auxotrophic bacterias by spot planting.We get two auxotrophic bacterias by marking out,finally we test the type of auxotroph by auxanography.Each bacteria grew well everywhere in the plate indicating that t here’s no auxotrophic bacteria. 关键词:大肠杆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紫外线诱变;划线复证;生长谱测定;筛选 Key words:Escherichia;auxotrophic bacteria;ultravioley mutation;marking out;auxanography;screening 1引言 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一般具有四个环节:诱变处理、营养缺陷性的浓缩、检出、鉴定缺陷型。本实验选用紫外线为诱变剂来诱发突变,并用青霉素法淘汰野生型,逐个测定法检出缺陷型,最后经生长谱法鉴定细菌的营养缺陷型。 1.1 营养缺陷型 营养缺陷型是指野生型菌株由于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使编码合成代谢途径中某些酶的基因突变,丧失了合成某些代谢产物(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充该种营养成分,才能正常生长的一类突变株[1]。这类菌株可以通过降低或消除末端产物浓度,在代谢控制中解除反馈抑制或阻遏,而使代谢途径中间产物或分支合成途径中末端产物积累。在氨基酸、核苷酸生产中已广泛使用营养缺陷型菌株;也可用于遗传学分析、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研究及细胞和分子水平基因重组研究中作为供体和受体细胞的遗传标记。因此,营养缺陷型在工业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营养缺陷型是由野生型突变产生,营养缺陷型经回复突变恢复野生表型得到原养型。为了获得营养缺陷型菌株,需从诱变处理后的菌液中认真筛选,以便检出突变体,常用的方法有:影印接种法、夹层培养法和青霉素浓缩法等。 1.2 紫外线诱变 诱变育种是人为地采用物理、化学的因素,诱导有机体产生遗传变异,并经过人工选择、鉴定、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诱变育种的目标是改变或增加一个满意品种的某一特性,而在其他方面保持不变。诱变育种具有以下特点:1)提高突变率,扩大变异谱;2)适于进行个别性状的改良;3)育种程序简单,年限短;4)变异的方向和性质不定。 紫外线是一种短波光,波长介于100-400nm之间。它是一种非电离辐射诱变剂,照射物体时可使原

实验室常用的细菌作用及其选择

第一篇:JM109,DH5a,BL21这些感受态有何区别 1:DH5a菌株 DH5a是一种常用于质粒克隆的菌株。E.coli DH5a在使用pUC系列质粒载体转化时,可与载体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氨基端实现α-互补。可用于蓝白斑筛选鉴别重组菌株。 基因型:F-,φ80dlacZΔM15,Δ(lacZYA-argF)U169,deoR,recA1,endA1,hsdR17(rk-,mk+),phoA,supE44,λ-,thi-1,gyrA96,relA1 2:BL21(DE3) 菌株 该菌株用于高效表达克隆于含有噬菌体T7启动子的表达载体(如pET系列)的基因。T7噬菌体RNA聚合酶位于λ噬菌体DE3区,该区整合于BL21的染色体上。该菌适合表达非毒性蛋白。 基因型:F-,ompT, hsdS(rBB-mB-),gal, dcm(DE3) 3:BL21(DE3) pLysS菌株 该菌株含有质粒pLysS,因此具有氯霉素抗性。PLysS含有表达T7溶菌酶的基因,能够降低目的基因的背景表达水平,但不干扰目的蛋白的表达。该菌适合表达毒性蛋白和非毒性蛋白。 基因型:F-,ompT hsdS(rBB-mB-),gal, dcm(DE3,pLysS ,Camr 4:JM109菌株 该菌株在使用pUC系列质粒载体进行DNA转化或用M13 phage载体进行转染时,由于载体DNA产生的LacZa多肽和JM09编码的LacZΔM15进行α-互补,从而显示β-半乳糖苷酶活性,由此很容易鉴别重组体菌株 基因型:recA1,endA1,gyrA96,thi-1,hsdR17,supE44,relA1,Δ(lac -proAB)/F’[traD36,proAB+,lacIq,lacZΔM15] 5:TOP10菌株 该菌株适用于高效的DNA克隆和质粒扩增,能保证高拷贝质粒的稳定遗传。 基因型:F- ,mcrAΔ(mrr-hsd RMS-mcrBC),φ80 ,lacZΔM15,△lacⅩ74,recA1 ,araΔ139Δ(ara-leu)7697, galU ,galK ,rps, (Strr) endA1, nupG 6:HB101菌株 该菌株遗传性能稳定,使用方便,适用于各种基因重组实验

诱变育种流程及紫外诱变育种的详细步骤

诱变育种流程及紫外诱变育 种的详细步骤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 1.首先是天然菌种的选育: 调查研究及查阅充分的资料 ↓ 设计实验方案 ↓确定采集样品的生态环境 采样 ↓确定特定的增殖条件 增殖培养 确定特殊的选择培养基及可能的 定性或半定量快速检出法 平板分离 ↓ 原种斜面 ↓确定发酵培养基础条件 筛选 ↓ 初筛(1株1瓶) ↓ 复筛(1株3~5瓶) ↓结合初步工艺条件摸索 再复筛(1株3~5瓶) ↓ 3~5株 ↓ 单株纯种分离 生产性能试验 →毒性试验 菌种鉴定 2.诱变菌种:

出发菌株----菌种纯化(出发菌株性能测定)----制备斜面孢子----制备单孢子悬液(悬液进行活菌计数)----诱变剂处理(存活菌数的测定并计算存活率)----平板分离(测定变异率)----挑取变异菌落并移植至斜面上----初筛(初筛数据分析,生产性状的粗测)----斜面传代----复筛(复筛数据分析,精确测定生产性状)----变异菌株(菌株参数分析)----小型或中型投产试验----大型投产试验。 诱变育种应把握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在选用理化因素作诱变剂时,在同样效果下,应选用最简便的因素;在同样简便的条件下,应选用最高效的因素。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最好采用生产上已发生自变的菌株,选用对诱变剂敏感的菌株,选取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或应用性状的菌株。4)处理单细胞或孢子悬液。单细胞悬液应均匀而分散,孢子、芽孢等应稍加萌发。5)选用合适的诱变剂量。一般正变较多出现在低剂量中,负变较多地出现在高剂量中。6)选用高效的筛选方法。 紫外线诱变育种: 紫外线诱变一般采用15W紫外线杀菌灯,波长为253- 265nm.灯与处理物的距离为30cm,照射时间依菌种而异,一般为几秒至几十分钟。一般我们常以细胞的死亡率表示,希望照射的剂量死亡率控制在70~80%为宜。 被照射的菌悬液细胞数,细菌为106个/ml左右,霉菌孢子和酵母细胞为106~107个 /ml。由于紫外线穿透力不强,要求照射液不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采用辐射,化学试剂等因素处理细菌,以提高其变异几率,关键步骤是进行营养缺陷型微生物的筛选工作,营养缺陷型是指通过诱变产生的,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株。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与鉴定涉及下列几种培养基:基本培养基(MM,符号为[-])是指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的最低成分的合成培养基。完全培养基(CM,符号为[+])是指可满足某种微生物的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补充培养基(SM,符号为[A]或[B]等)是指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某种营养物质以满足该营养物质缺陷型菌株生长需求的合成或半合成培养基。 营养缺陷型菌株不仅在生产中可直接作发酵生产核苷酸、氨基酸等中间产物的生产菌,而且在科学实验中也是研究代谢途径的好材料和研究杂交、转化、转导、原生质融合等遗传规律必不可少的遗传标记菌种。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四个环节。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诱变剂处理:与上述一般诱变处理相同。

第二步,淘汰野生型:在诱变后的存活个体中,营养缺陷型的比例一般较低。通过以下的抗生素法或菌丝过滤法就可淘汰为数众多的野生型菌株即浓缩了营养缺陷型。 抗生素法有青霉素法和制霉菌素法等数种。青霉素法适用于细菌,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杀死正在繁殖的野生型细菌,但无法杀死正处于休止状态的营养缺陷型细菌。制霉菌素法则适合于真菌,制霉菌素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作用,从而引起膜的损伤,也是只能杀死生长繁殖着的酵母菌或霉菌。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野生型生长被杀死,营养缺陷型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而被保留下来。 菌丝过滤法适用于进行丝状生长的真菌和放线菌。其原理是:在基本培养基中,野生型菌株的孢子能发芽成菌丝,而营养缺陷型的孢子则不能。通过过滤就可除去大部分野生型,保留下营养缺陷型。 第三步,检出缺陷型:具体方法很多。用一个培养皿即可检出的,有夹层培养法和限量补充培养法;在不同培养皿上分别进行对照和检出的,有逐个检出法和影印接种法。可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室具体条件加以选用。现分别介绍如下:

抗植物病原菌活性菌株的筛选

第三章抗植物病原菌活性菌株的筛选43第三章 抗植物病原菌活性菌株的筛选  对从芹菜和油菜中分离得到的215株内生菌包括34株内生放线菌进行拮 抗植物病原菌的体外活性筛选 第一节活性菌株的筛选 1.1材料  1.1.1待测菌  从油菜和芹菜中分离的215株内生菌纯化后使用 直喙镰孢菌Fusarium orthoceras 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惠赠 1.1.3培养基  改良沙氏培养基   1.2方法  1.2.1菌块活性的检测  采用菌块对峙培养测定法 接种于改良沙氏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央下培养24 h ????2??óé????ú下培养72h ????T×?1×÷ó??÷??μ??ú?ê??DD?′é?

蔬菜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和生物活性初探 44 初筛有活性的菌株用改良沙氏液体培养基28·¢?íòo5000rpm离心10min???′3次m的滤膜过滤 下保存 冷却凝固后 28ò??±?ó?à??μ?2??-?ú×÷?a???? ò?è???1?ê??????à??ò????ê?úêμ?éêòμ?ì?ía??D?é????D时 初始 对照组菌块直径 对于215株内生菌包括34株放线菌进行了菌块活性的初筛其中放线菌为8株 而从放线菌中筛选到活性菌株的比例为23.5可见从放线菌中发现生物活性的概率远高于其它微生物 1 YCED 3  YCED 15B* YCED 16B* YCED 24B*

第三章抗植物病原菌活性菌株的筛选45 CHSH 12B  CHSH 19A* CHSH 25B CHSH 34* CHSH 38* YIM18  ?ú?ê±ào??D′?óD*标志的为放线菌代表有活性代表没有活性  1.3.2发酵液活性检测  发酵液活性复筛的实验结果如图3当相对抑制率小于30 图中不做表示 从图3放线菌CHSH19A 发酵液拮抗立枯丝核菌的活性最高 YCED7CHSH19BCHSH34和CHSH356 对三种病原真菌均有拮抗活性 部分菌株固体培养时有抑制活性如CHSH32 对三种病原菌YCED3 其原因可能有产生抗生 素的同时产生一种分解抗生素的物质抗生素的产生 与琼脂中含有的某些微量物质有关 发酵液显示出活性YIM16 和YIM18对立枯丝核菌CHSH18和CHSH12B对苹果黑腐皮 壳虽然比较简便 造成漏筛 也就是前面使用的菌块 活性和发酵液活性适于大量筛选 液体发酵可利用发酵液进行更多的试验

紫外诱变技术及抗药性突变菌株的筛选

紫外诱变技术及抗药性突变菌株的筛选 姓名:张鑫淼班级:生工1301 一.实验目的 以紫外线处理细菌细胞为例,学习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基本技术。 了解细菌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方法 二.实验材料 菌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培养基:营养肉汤(nutrient broth)固体和液体培养基 试剂:2mg/ml链霉素,(Str)母液,无菌生理盐水。 仪器:1ml的移液管17个,10ml移液管11个,无菌试管9个,无菌培养皿15个,无菌三角瓶7个(其中一个内有无菌的玻璃珠20~40粒),无菌漏斗(内有两层擦镜纸),无菌离心管1个,离心机,紫外诱变箱等 营养肉汤蛋白胨10g牛肉膏3g氯化钠5g蒸馏水1000mLpH 7.4 营养琼脂蛋白胨10g牛肉膏3g氯化钠5g琼脂15~20g蒸馏水1000mL 三.实验原理 以微生物的自然变易作为基础的筛选菌种的机率并不很高。因为自发突变率小,一个基因的自发突变率仅为10-6~10-10左右。为了加大突变频率,可采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进行诱发突变。物理因素中目前使用得最方便且十分有效是UV,UV诱变一般采用15w 的紫外灭菌灯,其光谱比较集中在253.7nm处,这与DNA的吸收波长一致,可引起DNA 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嘧啶间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引起菌种的遗传特性发生变易。在生产和科研中可利用此法获得突变株。 链霉素属氮基糖昔类抗生素,其杀菌机理是作用于核糖体小亚基,使其不能与大亚基结合组成有活性的核糖体,从而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细菌对链霉素产生抗药性的作用机理一般是由于编码核糖体蛋白S12的rpsL基因或其他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相应的核糖体蛋白发生改变,是蛋白质合成不再受链霉素抑制。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步骤 (一)出发菌株菌悬液的制备 1. 出发菌株移接新鲜斜面培养基,37℃培养16~24h; 2. 将活化后的菌株接种于液体培养基,37℃ 110rpm振荡培养过夜(约16h),第二天,以20~30%接种量转接新鲜的营养肉汤培养基,继续培养2~4h; 3. 取1ml培养液与1.5ml离心管中,10000rpm离心3~5min,弃去上清液,加1ml无菌生理盐水,重新悬浮菌体,再离心,弃去上清,重复上述步骤用生理盐水恢复成菌悬液; 4. 将上述菌悬液倒入装有小玻璃珠的无菌三角瓶内(预先加入9ml无菌生理盐水),振荡20~30min,以打散细胞; 5. 取诱变前的0.5ml 菌悬液进行适当稀释分离,取三个合适的稀释度倾注营养琼脂平板,每一梯度倾注两皿,每皿加1ml菌液,37℃倒置培养24~36h,进行平板菌落计数。同时选取合适浓度的菌悬液0.1ml涂布营养琼脂+Str平板(Str终浓度8ug/ml),37℃倒置培养24~36h,进行诱变前抗药菌落计数。 (二)UV诱变 1. 将紫外灯打开,预热30min; 2. 取直径6cm的无菌培养皿(含转子),加入菌悬液5ml,控制细胞密度为107~108个/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