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学说是其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可分为两大部分。

1.性本能与力比多学说弗洛伊德把性的欲望称为力比多(Libido)即“性力或欲力”,他认为凡能引起感官满足和自己需要的活动皆属于“性(欲)力”的活动,故在弗洛伊德性学理论中所论述的“性”已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性”的概念。

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①性(欲)本能;②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所以从生物学种族生存的长链看,性本能始终居于核心环节。后来,他修改了原来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为:①爱及生存本能——生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②攻击与破坏本能——死本能。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当性欲本能(Libido)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性虐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

弗洛伊德指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力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关注、活动或转移。弗洛伊德还认为,对性本能的升华作用,是创造、繁荣人类社会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

2.性心理发展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生下来就开始了“性”的活动,

他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口腔期(口欲期):出生到1.5岁,动欲区是口,婴儿通过口唇吮、吞咽、咬吃等口部动作获得快感和满足,从吸吮母亲乳头得到快感和满足。

(2)肛门期(肛欲期):1.5~2岁,动欲区是肛门,幼儿从排泄中得到快感和满足,喜欢通过延迟或延长排便时间获取感官的愉悦。

(3)性器期(性蕾期):3~5岁,动欲区是外生殖器,幼儿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4岁后,幼儿开始把性爱转向外界,产生了对异性父母的爱恋即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以及对同性双亲的嫉妒。此外,生殖器部位的刺激也是此期快感的来源之一。

(4)潜伏期:6~12岁,幼儿的性欲潜伏下来,避开异性,与同性为伍。性力从自身转向外界,转向学习、游戏和运动。快感来源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5)成熟期(生殖期):12岁至成人,与青春发育同步进入两性期。男女均从与异性接触中寻求乐趣。此时性腺发育成熟,具有成年人的性欲和自觉的性意识。

弗洛伊德把性力的顺序发展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他认为如果性力在前三个时期中得不到满足,人格发展会受阻而停滞在相应的阶段。这个时期性欲目的和对象都是有异于成人的,所以将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至成年期会成为性倒错者。他还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也是

由于性力倒退或固定在最初的性欲水平所引起。有的中国学者认为,反相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母恋子情结”或称“柔卡斯塔情结”)是导致婆媳不和的心理根源之一。婆母无意识地要独占对儿子的爱,是导致封建社会中“孔雀东南飞”与“钗头凤”这类悲剧的主要原因。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12010808.html,/news.php?id=1758

生命本能系统论要点

生命本能系统论要点 生命本能系统论 目录 卷首赘语...................................................................... .. (3) 序.................................................................. ........................................................................ ............... 3 第一章中医对生命的认识...................................................................... (4) 一、中医认识生命的方法...................................................................... . (4) 二、中医与西医对生命认识的不同...................................................................... (4) 三(生命现象与本质...................................................................... (5)

四、生存本能的生命意义...................................................................... .. (6) 五、中医的道与术...................................................................... . (7) 六、什么是自主性排异法...................................................................... . (7) 七、什么是自主性调节法,..................................................................... ............................9 第二章生命本能五大系统...................................................................... (9) 1、自主性本能系统与命门元气...................................................................... .. (11) 2、共生性运动本能系统...................................................................... . (12) 3、排异性本能系统...................................................................... (13)

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兼具繁衍后代的功能,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 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 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弗洛伊德性学说

弗洛伊德性学说 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学说是其整体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性本能与里比多学说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1、性(欲)本能。2、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所以从生物学种族生存的长链看,性本能始终居于核心环节。后来他修改了原来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为:1、爱及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 2、攻击与破坏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他将性欲本能的能量叫做里比多,里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贯注、活动或转移。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当性欲本能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性虐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心理变态。 性心理发展学说 弗洛伊德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口欲期。 自出生至1岁左右。该时力比多贯注于口唇、口腔活动,婴儿从吮吸母乳中不但获得必要的营养,而且也获得极大快感。婴儿吃饱奶后的甜密入睡,与成人性交获得性乐高潮后的入睡状态相似。婴儿不仅从吮吸乳汁中获得快感,并且对其他口唇、口腔活动也极感兴趣,他们经常从吹泡泡、咯咯发声、咀嚼东西等活动中取乐,还喜欢吮吸手指、把手头能拿到的东西放在嘴里。弗洛伊德认为在幼婴期性欲的表现主要是追求躯体方面所产生的快感,并无成人的性意识与交媾意愿,他称之谓“自体性欲满足”。婴儿在口欲期的上述行为,即是其追求自体性欲满足的表现,即口欲满足。 精神分析学认为,母亲亲自哺乳,不仅对婴儿提供最佳营养(代乳品远所不及)而且对婴儿的母爱需要与口欲满足也是不可缺少的,对婴儿心理健康的发育是必要的。哺乳期的断奶问题也值得注意,一般以生后10-12个月为宜,过早或过迟都可能对婴儿的心理发育不利。在断奶问题上可能会发生3种偏差: 1、断奶过早使婴儿口欲不足,于后来可能成为儿童贪食症与异食癖的心理根源,也可能成为成年后贪食、嗜饮(酒)与吸烟癖的心理根源。 2、断奶过迟与给婴儿长时间的塞吸奶瓶,使其口欲过度满足,可能成为幼儿与青少年神经性厌食与神经性呕吐的心理根源。

论中医复兴-郭生白

论中医复兴 ——郭生白 中医复兴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的选择,是中华医学与西方医学百年较量的结果。我有充分的证据来说明这个论断。 任何一个文化体系的复兴,都是在发展中的复兴。没有发展而妄谈复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今天的中医与昨天的中医已经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昨天。中医没有系统的理论;中医的理论是模糊的、随意的;中医是不可复制的;中医是玄奥难以理解。……种种对中医的议论,中医自己都不能回答。百年以来在沉默的思考之中。 中医的命运与中华文化的命运是相同的。近百年之中两次被政府官员提出封杀,但这不可怕。中医背后是人民的支持。近年又有一次封杀,是某几个人的一场闹剧而已。然而,最可怕最可恶的是由一些人精心设计的消灭中医的阴谋:暗下刀子,肢解,杀死中医。这不是耸人听闻。这是人人看得见的,在光天化日之下已经实现了计划。 我请大家想想看:中医自从萌生时便是医家与药家为一人。医家治病采药、制药、处方、加工炮制集于一身,这样才有中医不断的发展。在2600年前有了《内经》与《本草经》的出现。东汉建安年代伤寒流行,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出现。中医由经验医学发展到人体生命本能医学。清乾隆年代流行瘟疫,有了吴鞠通的《温病条辩》和叶天士的《温热经纬》的出现。发展了中医的病种与方法系统。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北流行“乙脑”,蒲辅周先生治疗167例全部治愈,没有后遗症,是用了《伤寒论》的方法,本世纪03年邓铁涛先生治“非典”50余例全部治愈,没有后遗症,是用了温病学中的方剂。如果中医不是医与药集于一人,绝没有仲景的伟大成就,吴鞠通、叶天士的医学贡献。医学家、药学家在同一个大脑中工作是中医的一大优势。而阴谋家看准了这一点,于是在中医药大学中把中医腰斩,学医的不学药,学药的不学医。从此中医的大脑被切去了一半。这是阴谋家的第一刀:腰斩。 中医的思维来自于中华的根文化,来自“天人合一”的合一性与和谐性。中医对生命的思维,对疾病的发生,对疾病的治疗,对药物、方剂的选择、组织都是用均势、平衡的和谐思想,是顺应自然规律行为的。所以中医无不可治愈之病,是道与德合一的和谐医学。而阴谋家看准了和谐理念是中医的灵魂,于是让他先学习两年西医,而后再学两年中医。在两年西医的课程里,学生已经装满了对抗理念、分割理念,在微观世界看生命,在物质的量变上看生命等等基本观念。后两年学中医时,和谐理念、宏观世界、整体观念,顺应自然法则等等中医的基本思想已格格不能进入。这些人名为中医,其实没有中医,只是最低级的西医而已。因为中医的基本观念,和谐思维,整体思想……已被暗暗地抽走了。这是阴谋家谋杀中医的第二刀:割去了中医的和谐理念,整体思维,中医没有了自己的思想。这是最恶毒的一刀。 不仅仅如此。中医的一部《本草经》,被篡改为每味药先是大篇幅地讲分析为某化学单物质,可以抗什么、抑制什么,完全成为化学药,丝毫没有了中药的味道,只是后面有几笔治什么病,被新编为中药学。一打开便闻到一股“废医存药”的味道。这是砍向中医的第三刀。这三刀足可以致中医于死命。 不仅仅如此,所有对中医的一切规章,都是不许中医生存,变中医为西医的硬性方法。这足以证明,中医的命运五十年来完全掌握在西医手中。而西医又在谁的掌握之中呢? 中医的百年坎坷,五十年痛苦地思考着自己,在冻土中孕育着生机,等待春雷的发动。人总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中医何其不然。请看当今的祖国,高血压患者人数一亿六千万;糖尿病患者六千万;肿瘤患者每年死亡六百万至七百万;亚健康占总人口百分之七十点六。只这四个病,累计已达十一亿以上。这是逐年递增而来,还会逐年递增而扶摇直上。这个健康危机是历史所无,今天独有。怎么办?这些人都在吃化学药。我们每年用的化学药有多少是进口的?今天的这个主导世界的医学体系对今天的健康危机有没有责任呢?对今天的健康局面有没有能力改变呢?能不能克服你自己的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呢?能不能改变你自己命名的终身服药,终身病为可愈的病呢?你的基因工程能不

弗洛伊德理论的认识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认识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是完全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发现人们内心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进行大量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对我们行为、举止、生活的影响。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他对人类的心理活动进行大胆猜想和验证,提出无意识理论,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有了提高,具有非常独特的启示意义。 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三方面: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本能学说、梦的学说。其他的基本学说都是为了从不同的层面阐释和论证无意识学说的。 早期,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部分;前意识相当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于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1)“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2)“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受风俗、道德、法律的控制而被压抑或排挤到意识阙之下,但未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无意识是生物本能和人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的积淀,是人的原始性、自然性本能的盲目动力,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处于心理结构的最深层。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是“一团混沌”;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这一部分个人是意识不到的,但它却能影响人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无法克制的强烈要求发泄的一种心理能量,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其规律是不断企图渗入意识的层次中,通过获得本能欲望的满足而得到愉快,并避免对本能欲望的压抑。无意识是人的内驱力之源,其中本能、欲望和各种冲力赋予人的一切活动能量。(3)“前意识”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即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是调节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浅析 《爱情心理学》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与《性学三论》、《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不安》三者构成了“泛性论’的核心。所谓“泛性论”就是一切从性谈起,一切归结于性。但是,当我们把弗氏的大部分著作阅读之后,就不难得到一个印象,他所指的“性”,除窄义的男女之事外,实具有更深远的涵义。 原欲(即力必多—libido),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能需要,如同饥饿一样,它需要获得满足,但不同的是,其满足的方式远比单一的饮食广泛得多。由原欲所迸发出来的能量,作为性欲冲动,可直接进行发泄和满足,但也可以经转化而升华为动力,成为文化与文明的创造源泉。然而,这种原欲所积累的能量,不一定都能顺利地满足或升华,在某种情况下,由于遇到阻力,则可变为畸形发展或是倒错,甚至出现性心理发育的反向退化或停滞现象,这些都会反映在人们对爱情选择、爱的对象和目的以及性满足的方式方法上,于是在心理学上形成一组特殊的变态病;或由于过分的压抑而形成各种心理症。这就是《爱情心理学》所涉及的中心内容。 由此可见,弗氏所著《爱情心理学》并不是一本谈情说爱的心理学,也不是就正常爱情过程做心理上的探讨和阐述。它的出发点旨在通过各种性变态以及心理症,对人类性心理发展做出反证——由病态推论正常的发展过程。现实中存在着这么多的变态者,长期以来,医学家、心理学家找不到合理的科学解释,弗氏则基于深入的观察和研究,终于创造性地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进而形成一个独特完整的精神分析学体系。因此,当我们阅读《爱情心理学》时,万不可从中找出自己可效法的规律。它只能帮助我们去较好地研究精神分析学说,而不能把它作为爱情的指南,更不能依此来片面分析自己或他人的爱情生活,并从中为某种行为寻找什么心理的依据,因为,不懂精神分析技术,很难对人对已做出正确的评价。 浅析(一) 什么是人的“精神机制”和“人格结构”? 精神机制亦即心理机制。我们说任何一种精神现象或行为方式都具有其心理背景。表面上看是一哭一笑、一言一行,但其心理活动可能是极其错综复杂的,正如制作一颗螺丝钉,成品是那样轻而易举地掉下来,可是其生产工序流程的每道环节都要为形成这颗螺丝钉做准备。螺钉是受机械制约的,人的行为则受心理过程的制约,但这种心理过程,不仅在你的意识控制之中,有时连行为者自己都难以党察到,此即所谓的潜意识(弗洛伊德在研究歇斯底里患者时,发现他人的症状是受着一种患者本人也意识不到的力量所支配。通过催眠疗法,能使患者暴露出这种支配力量的内容,一旦患者意识到其内容,症状便会消失。于是他得出结论说,在人的意识之外还有一个隐藏着的东西,这就是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意识到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是意识不到的潜意识,它是一个特殊的精神领域,如同冰山下的海洋,冰山是可见的突起,而海洋则是无尽的辽阔。潜意识是人类本能冲动的源泉,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下去的不能满足的欲望的总仓库。为了使潜在的能量得以发泄,需要进行大量的秘密的心理工作,这就是所谓的“精神机制”。由于这种机制有其自己独特的表达和反应方式,所以不能以人们所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去衡量。例如做梦和一些不可思议的变态心理症便是如此。即使是在正常人的精神活动中,有的也难免要流露出自己也不能理解的言与行。一位议长,在众议院致开幕词中,

儿童心理学形考作业答案

儿童心理学电大学前教育本科专业 作业1 一、概念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发展: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有正向的变化,也有负向变化。 3、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结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察法)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以探讨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4、跨文化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探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6、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7、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8、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9、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10、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1、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2、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选择题: 1-5BACCB 6-10DACBD 三、简答题(每题 6 分,共 30 分) 1、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观念强加于他们,或完全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发展; 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们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和成长,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及个性是其自身发展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建构的; 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充分发展; 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等。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2、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精心整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精心整理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意识称为????说的“????????为,“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4.图片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生命的真谛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生命的真谛 郭根福:江苏省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主任,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1976年开始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人民教育》《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20余种教育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科研报告350余篇。近几年曾参与人教版小修订版、大修订版、新课标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主持编写并出版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等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教材。 钟群娟: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副主任。在国家级教育报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围绕“生命”这个主题,选编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4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 《触摸春天》一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来感受春天美好景色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内心创造缤纷美丽的世界。作者用细腻的笔法、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现盲童安静丰富、热爱生活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生命、热爱世界上其他生命的盲女形象。 《永生的眼睛》一文,讲述了“我”的母亲、父亲在死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角膜的故事。作者通过“‘我’对捐献母亲遗体的角膜不理解,爸爸对‘我’进行教育;爸

爸的言行感动了‘我’‘,我’给女儿讲‘我’爸爸的故事并感动了女儿”的故事,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的美好品德。 《生命生命》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对生活中极为普通的“飞蛾奋力挣扎逃生”“小苗顽强地从墙缝里钻出来”“倾听自己的心跳声”作了深深的思考,表现了“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要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的人生哲理。 《花的勇气》一文,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词句,让学

郭老讲课笔完整版

郭生白議笔记完整版 -、说白伤寒论 二、本能系统论 目录 2 101第一讲纪要^2 102第二#纪要^ 5 103第三讲纪要^ 6 104第四讲纪要说白阴阳六经^ 10 105第五讲纪要^ 12 106第六讲纪要^ 14 107第七讲纪要^ 23 108第八讲纪要养生新观念^ 25 110第十讲纪要^ 32 111第十一讲解肌法^34 112第十二讲桂枝汤方^ 37 113第十三讲几种常见病的自疗方法(一)^40 114第十四讲几种常见病的自疗方法(二)^47 115第十五讲纪要鉴别热型^ 49

116第十六讲纪要肺感染^ 52 117第十七讲纪要几种方剂的正确运用(一)^55 118第十八讲纪要几种常见方剂的正确运用(二)^59 119第十九讲纪要急性胃炎^62 120第二十讲纪要生命本能信息系统^ 66 121第二十一讲中医是生命本能系统医学^ 69 123本能系统论第三讲^ 71 本能系统论^71 124第四讲升降出入之能与内外开放之器^71 125第五讲升降出入与内外开放的临床意义^ 75 126第六讲升降出入与内外开放的临床意义治疗^ 76 127第七讲系统医学的系统思维^76 128第八讲系统医学与系统思维(二)^79 129第九讲本能系统论答疑^ 79 130第十讲本能系统论答疑(二)^79 131第十一讲本能系统论答疑I三〉^ 80 132第十二讲本能系统论答疑〈四〕^ 81 133第十三讲本能系统论答疑(五)^81 134第十四讲本能系统论答疑(六)^81 135第十五讲本能系统论答疑(七)^82 136第十六讲大文化中包含医文化^83 137第十七讲中医的智慧^83 138第十八讲本能论导读^ 8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_万菲

第12卷第4期武钢职工大学学报Vol.12No.4 2000年11月 J ou rnal of Univ ersity for Staff and Work ers of W IS GCO Decem ber.2000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万 菲 (华中师大中文系 武汉:430072) 中国分类号:B021 文献标识码:A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名字是精神分析学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在于弗洛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说,而且还在于他穷毕生的精力去阐述、传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一词是弗洛伊德于一八九六年三月在其发表的法文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而在一八九五年,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共同出版的《歇斯底里研究》,则提出了精神分析学说赖以创立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着禁止相互制约且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精神病治疗方法及其理论,是从特殊的非正常人的心理过程出发,进而推及到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过程的解释。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领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的世界,它的最底层有着神奇的不被人所意识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人们意识到心理过程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远离人的意识的广博深蕴的心理层。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心理本身就是由各种成分汇合而成的混合体,不仅包括有意识的,而且还包括无意识的,而无意识乃是人的心理更为原始的更为广泛的领域。于是对无意识的实质和无意识在人的心理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揭示和说明,便构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内容。据此,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无意识和性的本能、冲动。第三,就某种意义说,哲学也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弗洛德反对把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哲学体系对待,实际上他在创立精神分析学说的初始就使这一理论潜藏着从哲学方面加以推广的思想倾向,终于在尔后精神分析学发展的历程中,逐步具备了某种哲学性质。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看作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但精神分析理论是否如弗洛伊德称之的,具有那么重大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关键在于它的理论基石是否可靠,是否科学,是否经得住历史实践的检验。 无意识学说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弗洛伊德曾经把这一学说作为精神分析的第一个基本理论前提。以无意识作为心理的基础,可以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领域,即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无意识是心理结构的深层领域,是它的最原始的基础,是心理系统最根本的动力。我们称之为意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潜在的无意识的条件下,即在不能被心灵理解的状态下存在的。无意识的存在领域远远超过了意识,除了在特定条件下进入意识领域之外,大部分无意识的东西便以各种改装的形式,在意识的舞台上露面亮像。无意识活动最主要的是人的本能冲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冲动来自机体内部的刺激,举凡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情感、意向就组成了无意识的内容。弗洛伊德对意识独特的见解是认为意识又始终处在与无意识的冲突之中,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虽然有家长的地位,但这种地位的基础是脆弱的、不稳固的。自我意识的统一性和确立性,由于无意识的作用而发生分裂。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还存在一个前意识领域。所谓前意识就是意识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领域,无意识进入意识领域必须经过前意识领域,借助于前意识的某种形式才能实现。人的心理结构就是由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这三个领域或系统、层次构成的,无意识处于深层,意识处于表层,前意识是表层的储存库,这三个领域组成一个动态心理结构,它们始终处在相互渗透、流动变化之中。如果三者处在协调平衡状态,那么就是正常人的心理结构,具有常态的性质;如果三者处在不平衡的紊乱状态,那么就是非正常人的心理结构,具有变态的性质;变态的极端表现就是歇斯底里的症状。这 来稿日期:2000_05_29 作者简介:万菲,男,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con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ciousness)两个部分。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pit)。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里比多(libido)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是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但是,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而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思维(primaryprocessthinking)。儿童随着年龄的递增,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地发展出来。

生命本能系统论 郭生白

生命本能系统论 第一章中医对生命的认识 作者:郭生白来源:郭生白中医研究院 中医为什么要认识生命?医学是完善生命、保护生命的科学,怎么能不研究生命呢? 人有生死寿夭,这是为什么?天有风寒暑湿燥火伤于外,人有喜怒忧思伤于中,病有正邪盛衰进退的变化,这又是因为什么?生命从哪儿来的?人为什么会生病?病是怎样治愈的?人能不能不生病?人能不能青春永驻、返老还童?人如何健康长寿?……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医学家终生研究的课题。这些生命现象内含的本质是什么?中医从两千五百年前便开始研究了。 一、中医认识生命的方法 中国这个古老文明的大国,五千年的文化之中,一个最古老、最伟大的智慧就是“天人合一”。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顺应自然法则”。自然法则就是“天地之道”。中医这个文化体系当然不能超越这个伟大的智慧观念,当然是在这个大观念中思考生命,在生命现象中看到生命的本质。我着重地说几句题外话: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医,与今天的西方医学不同。中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天人合一”观念中,是用整合的方法看世界,看宇宙万物,看生命。这就决定了中医的宏观理念。所以中医对生命的发生是用聚变的观念,将生命的发生看成“阴阳合德”。中医是在聚变中认识了生命,什么是阴阳合德呢? “阴”是有形的静物质,“阳”是无形的动能。这两种物质在特定的条件中发生了聚变。两种物质的属性合成另外一种属性的东西:生命发生了。阴阳合德,两种不同物质的属性合成另一种什么属性呢?——“阴阳互根”。 什么是阴阳互根呢?“阴阳互根”是生命自己发生的运动。这个生命运动能把外界物质变化为自己身体需要的物质,而且发生了生命生存本能:自主性运动本能,共生性本能,排异性本能,应变性本能,守个性本能等五个生存本能系统。这是中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而且在东汉已经运用于临床了,出现了数之不尽的神奇医案! 二、中医与西医对生命认识的不同 中医对生命的认识与西方医学不同。这不仅是早了两三千年,主要是认识方法不同。中医是用整合的观念,在宏观中看到生命发生于聚变。西方医学在近五十年内用分割的观念,凭借显微技术,在微观中看到生命,而且尚未在临床中看到成功的结果。 我们不谈这些。知道中医早已把对生命的研究与认识用于临床,我们如何继承传统、发展自己就够了。中医有没有生命科学?当然有,而且是在临床中应用了至少两千年以上。直到今天仍然是神奇的、超现代的! 说超现代,我想先说中医所处的背景。近百年来两次被卫生官员取缔(当然未能成功);近年又被人在网上招兵买马声声叫着取消中医。试看国内还有多少真正用中医理法治病的中医!为什么中医这样艰难?为什么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中医师那么喜欢用西药治病而放弃中医药?这个现象背后是什么?我想,这是中医的自残自弃。 中医的超现代疗效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传染病与慢性病。在传染病方面:上世纪50年代蒲辅周先生在石家庄治167例乙脑,全部治愈,无一例后遗症。2003年邓铁涛先生在广

冬吴相对论第讲本期主题知人善用

冬吴相对论第093讲——本期主题:知人善用 播出时间:经济之声2009-09-19 18:30-19:00 主讲人:吴伯凡主持人:梁冬 参与整理:红枫叶小鱼儿婉婷 下载:冬吴相对论-93.知人善用.mp3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都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的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在较早之前的时候呢,我们聊到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个话题。其中呢大家都比较关注就是关于时间的管理,想不到这期话题,诶还真的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都说:哇,想不到掐指一算,人生也就三万天而已。三万天呐!三万块钱连个厕所都买不到,这三万天就过去了,而且还活比较长寿的,八十多岁的人才活三万多天。 吴伯凡:活一百岁才三万六千五百天嘛。 梁冬:对啊,而且这三万天里面还抛出你小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 吴伯凡:哎,唐伯虎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少,十年幼小十年昏老。中间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是吧?呵呵…… 梁冬:呵呵……这样你算下来就几千天可活。 吴伯凡:呵呵,对,还有中间夹杂多少奔波烦恼。 梁冬:哎呀,老吴这是你在大学还是中学的时候背的? 吴伯凡:我忘了,反正他这么写的。 梁冬:哎呦,但是呢总而言之屈指算来,真是人生苦短啊。那么人生的烦恼呢除了没有好好的利用时间之外呢,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浪费时间的方式,你发现了没有? 吴伯凡:浪费精力,浪费感情,浪费机会,有些时候机会它比时间还重要,机会过去了你再多的时间没用了。 梁冬:对,所以呢,我们今天呢继续沿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个思路呢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些观念啊,应该我觉得说除了做一些事情拖拖踏踏浪费时间以外,还有另外一种浪费的方式,那就是与不合适的人在一起对生命的浪费。 吴伯凡:嗯,把不合适的人放在不合适的位置上,做一件不合适的事是吧?那就是非常浪费。把那个人的生命给浪费了,把你的生命也浪费了,把组织的生命,把组织的机会全浪费了。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基础理论本能性思想述评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1997年第2期(总第74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基础理论本能性思想述评 张丽锦 (宁夏大学基础部讲师,宁夏银川,750021) 如今谈弗洛伊德已不具有什么新意了,不论提及精神分析的哪个部分,不论对弗洛伊德进行褒或贬的评价,都不带有什么开创性或挑战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分析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事实已经证明,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对精神病学、心理学乃至关于人的一切学科领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其理论对传统的心理学关于人的研究是一个令人惊骇的挑战,尽管这一挑战现在以至将来都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新理论的挑战。 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主要有潜意识论和性欲论两种主张,笔者认为:本能论是该理论的核心,无论是潜意识,无论是性欲,归根到底,都是本能的范畴。 精神分析所含盖的内容极为丰富,仅基础部分就包括潜意识论、性欲论、人格理论等,在此基础上又涉及到了社会文化、宗教道德、文学艺术和战争攻击等几乎所有关于人的研究的领域。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划分是研究弗洛伊德的学者们人为进行的,在精神分析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各个方面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一个复杂的统一体。本文的目的旨在阐述精神分析的基础理论潜意识论、性欲论和人格理论是以本能思想为核心和基础的,并且试图对其本能论思想进行客观评价。 一 本能的概念及精神分析理论的本能性 对本能概念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众所公认的权威概念,但各种关于本能的概述至少都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本能的非习得性,即本能具有先天遗传特质;(2)本能是一种力的冲动,即具有倾向性;(3)本能不是封闭性的。弗洛伊德对本能界定为,“一种源自体内而表现在精神上的内在刺激”[1]、“在本我的需要所引起的紧张背后存在着力,称之为本能”[2],同样也包含上述几个特征。 弗洛伊德关于本能的论述主要在于本能的起源、对象、目的和动力即它的特性和种类的划分两大部分,它们构成了其理论的本能论部分。我们之所以视本能为其理论核心,是因为我们认为弗洛伊德是一个本能论者,强调决定人的行为、人的本质的是内在的本能,而不是外在的别的什么,人性的本质是由基本的本能组成和决定的。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创立并发展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无论是潜意识论、性欲论,还是其人格层次理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构筑起来的。他首先以本能思想为核心建立其精神分析的理论大厦,充分强调其基础理论的本能特质;其次,通过对本能的特性和分类的探讨导源出他的注重生物基础的人性理论;第三,用本能论的思想广泛地解释社会现象,进一步突出了其理论的生物学特性。尽管他也看到了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因素,但为了突出其理论发现,最终还是夸大了生物特性。一种思想既促使他努力探讨人的深层心理,也促使他把所有发现归结为一,造成科学认识和理论研究的偏激。 二 弗洛伊德本能论思想的产生根源 作为本能论者的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当时科学背景和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的。尽管我们必须承认:历史为某种思想体系提供客观背景和思想家如何在这一客观背景下提出建立这种思想体系和方法的方向问题,是不能混淆的两码事,前者涉及到的是理论产生的客观必然,后者则是思想家本人理论的主观出发点和自身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但一个新理论的形成,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弗洛伊德成为本能决定论者也是基于同样道理一是当时社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另一是他本人生活、学习经验和个人的研究品质。本能论思想的形成一方面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而强调人的生物本能性,另一方面受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 心理动力的本能论: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本能来自身体的内部刺激,它驱使人通过活动来满足由于内部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宣泄和消除由于刺激所引起的紧张、痛苦和焦虑。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弗洛伊德多次提出和修改他的本能理论,如前期提出的自我保存与种族繁衍的本能,后期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等。但是他所反复强调、深入研究的则是性本能。他认为性本能是诸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因素," 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1)根据这一心理动力论,弗洛伊德系统地揭示了人格发展的过程,揭示了各种精神病的起因,解释了人类创造性行为的心理动机,性本能成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解人类活动的一把钥匙。正是这两个基本的理论发现,支起了一个巨大的拱门,精神分析的潮流就从这一拱门源源流出,并显示了独特的思想个性。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最有影响的分支主要包括 5 个方面:一、梦心理学。弗洛伊德用无意识来解释梦,认为" 梦都是本能欲望的满足。" (2)同时他还提出 了梦的工作机制,探讨了自由联想等释梦的方法和技术,将梦的

分析看着是理解和接近人的无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二、过失心理学。根据决定论思想,弗洛伊德深信任何偶然性的后面都受到必然性的支配,因而人的各种失误,如口误、笔误、遗失、遗忘、误听、误读、误行等,都是无意识动机与意识的控制相互冲突的体现,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暴露。三、变态心理学。传统的变态心理学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弗洛伊德则将病因转向了对病人的内心冲突和动机的分析,他指出,变态心理可以说是性的本能因受到外部和内部挫折和剥夺后所引起的非常规的寻求满足的心理,是无意识欲望的反常表现,是力比多的变态用法,是力比多满足的代替物。而这些变态心理大多是对早期婴儿的性满足方式的倒退,如受虐与施虐、自恋、同性恋、恋物淫、窥淫癖等。四、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 )、"自我" ( ego)、" 超我" ( super-ego )。" 本我" 的构成是被称为" 力比多" (libido )的原始的生命本能,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没有道德是非和时空限制,无所顾忌地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心理刺激的彻底消除。而"自我"则使本能现实化理性化了,它已从非理性的本我中分化出来,代表了人格中理智和意识的部分,其行为准则是"现实原则",它根据现实条件和客观环境来调整本我与外部世 界的关系,在不造成更大的痛苦的前提下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则是道德化的自我,代表了儿童时期所认同的双亲或社会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