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健:中国货币运行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李健:中国货币运行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李健:中国货币运行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李健:中国货币运行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中国货币运行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李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运行的轨迹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总量增长的“J”型曲线,形成了巨额的货币存量;二是结构变化的“X”型曲线,执行媒介职能与资产职能的货币比重从六四分成倒置为四六分成,使货币供求均衡的主导力量已由供给转向需求方面,货币总量对物价的影响力减弱,货币均衡的表现也由物价转为包含资产价格和金融指标在内的综合价格。在新的货币运行格局下,需要关注通货膨胀的压力和金融风险的高度集中问题,政策调控也需要更加重视货币需求,采用综合变量指标考察货币运行,调控的重点也需要转为总量与结构并重。

关键词:中国货币运行货币总量货币结构货币政策

作者简介:李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00081。

中图分类号:F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07)01-0047-07

引言

在中国的经济与金融运行中,货币问题始终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问题,这是由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金融结构两个鲜明特点所决定的:一是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产业结构;二是以货币为主体的金融资产结构①。在这样的金融结构下,货币运行对于经济和金融运行具有决定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运行的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总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结构变化的“X”型曲线,产生的影响也是重大而深远的。研究货币运行轨迹的变化及其影响,探讨货币运行新格局中的问题与对策,对于研究“中国模式”下的货币运行规律,寻求建立一个高效稳健的货币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货币总量增长的轨迹与特征:“J”型曲线

改革以来,中国货币运行在总量方面的突出特点是持续快速地增长,如表1所示,改革之初的1978年,现金、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分别为212.0亿元、580.4亿元和889.7亿元;到2005年,这三个层次的货币量分别达到24032.8亿元、107279.0亿元和296040.1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15%、21.33%和24%。广义货币总量的增长呈现出一条优美的“J”型曲线(见图1)。

*本文是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金融体制改革和货币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4JZD0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①参见李健等,2004:《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93页。

2. GDP1997年以后的统计数据为国家统计局调整以后的数据。

3.

图1 1978-2005年中国广义货币总量曲线图①(单位:人民币亿元)

从阶段性特征看,货币总量的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年以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曲线相对比较平稳;第二阶段即1994年以后,M0、M1、M2都进入了一个加速增长阶段,如M2达到第一个5亿元用了17年多(1978~1995年3月),第二个5亿元的增长用了四年半(1995年3月—1998年10月),第三个5亿元的增长用了3年(1998年10月—2001年8月);第四个5亿元的增长用了21个月(2001年8月—2003年5月);第五个5亿元的增长只用了19个月(2003年5月—2004年12月),第六个5亿元的增长仅用了13个月(2004年12月—2006年1月)。在“J”型

①图1中数据取自表1中的M2。

曲线上表现为上端的斜率越来越陡峭。

二、中国货币结构变化的轨迹与特征:“X ”型曲线

货币结构主要指不同层次的货币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执行不同的职能,货币结构的变化主要反映货币总量中执行不同职能货币的比例结构及其影响变化。在货币学说史上,尽管出现过单一职能论、双重职能论和多重职能论之争,但在目前的纯粹信用货币制度下,中外学者对于货币职能已达成基本一致的共识。例如, Keynes (1936)将货币职能概括为交易媒介和财富贮藏①; Hayek (1976)在论证自由货币说时认为货币的职能有四:用于购买、作为购买力的储备、用作延期支付的标准、用作可靠的核算单位②; Harris (1981)③和 Mankiw(1998)④则概括为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贮藏。显然后者都是对凯恩斯双重职能论的细化。⑤中国学者黄达教授在其经典教科书《金融学》中将货币职能表述为:(1)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2)购买和支付手段;(3)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⑥。由于计价、核算、流通、支付等都属交易范畴,为了分析的简便,本文将货币职能概括为二个:一是通过在各种交易中执行媒介职能;二是通过积累货币保值增值执行资产职能。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通货和货币执行交易的媒介职能,处于M1层次上;而准货币执行资产职能,处于M2层次上。在中国目前的货币层次口径下,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现金和存款货币也是处于M1层次上;执行资产职能的准货币处于M2层次上。

考察各国的货币发展史可以发现,伴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货币的这两种职能的比例结构变化呈现出一种惊人相似的规律:从交易媒介职能为主转为资产职能为主,具体表现在各国的货币结构中,准货币占货币总量的比重无一例外地呈现出由低到高的轨迹(图2)。

0.20.40.60.81

图2 三类国家和中国准货币占货币总量的平均比重变化图⑦

在中国经济增长与体制变迁过程中,货币运行也正发生着这种结构的变化。表1列出了中国货币结构比重变化数据,图3更直观地反映了货币结构的变化轨迹。从变化的趋势看,货币结构中执行媒介职能的货币比重(M1/M2)在下降,从1978的65.24%降至2005年的36.24%;而执行资产职能的准货币比重(QM/M2)在上升,从1978年的34.76%升至2006年的63.53%,两个比重的变化轨迹形成了一条“X ”型曲线。显然,这与各国货币结构变化轨迹的趋势几乎相同,只是变化的速度更

①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3页。

Hayek,Friedrich August V on,Denationalization of Money, London: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 1976 ③

Harris,Laurence, Money Theory ,New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1,P.8. ④

曼昆,1998:《经济学原理》,中译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页。 ⑤

更为详细的了解可参见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⑥

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⑦

三类国家中,发达国家选择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较发达国家选择韩国、泰国、新加坡、南非、阿尔及利亚;欠发达国家选择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为样本。本图数据中三类国家平均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6年报、2006年5月报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出,中国数据取自表1。

快些。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变化是合乎发展规律的。

注:图中数据取自表1。

图3 1978年~2005年中国货币结构比率变化图①

本文感兴趣的是“X”型曲线的交点,因为交点的左右两边是两种不同的货币运行格局,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也有差异。从图3所示的货币运行轨迹看,“X”型曲线的交点形成于1994年。1993年M1/M2的比重为59.35%,QM/M2的比重为40.65%,表明执行媒介职能与资产职能的货币比重仍然维持着改革以来六四分成的格局;但进入1994年,M1/M2的比重急速下降到43.77%,QM/M2的比重猛升至56.23%,执行两大职能的货币比重倒置为四六分成了,之后的12年非常稳定地保持着这个格局,这就意味着1994年以来中国货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货币总量中执行资产职能的准货币已占主体。

三、中国货币运行的新格局及其问题

改革以来中国货币运行轨迹所呈现的总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结构变化的“X”型曲线,导致目前货币运行的基本格局有两大特点:一是货币总量持续高速增长所形成的巨额货币存量;二是以准货币为主体的货币结构。这种货币运行的新格局带来了迥异于以往的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而深刻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有:

(一)“J”型曲线下巨额货币存量引出的三个问题

1.经济运行中货币化过高而证券化偏低

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其比率一般用一定时期的货币存量与GDP之比来代表。人们通常用货币化比率来衡量货币在经济运行和增长中的作用大小及效率高低,美国著名学者Goldsmith认为“货币化比重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进程的最重要标志之一”。②很多中国学者也将改革以来货币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作为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化一个重要标志。但需要关注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在金融创新的浪潮中普遍出现了货币化比率下降而证券化比率上升的趋势。证券化比率是指证券类金融资产占GDP 的比重。在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经济体中,企业和政府越来越多地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投融资,银行也通过资产和负债的证券化进入金融市场运作,居民储蓄中证券储蓄的比重相应地大幅度攀升,因此,近年来人们倾向于将货币相对下降和证券化比率相对上升作为金融体系现代化发展程度的一个

①图中数据取自表1。

②Raymond W Goldsmith, Fina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P.276.

标志。

注:图中曲线根据表1中M2/GDP、证券类资产/GDP的计算结果绘制。

图4 中国1978-2005年货币化与证券化比率图①

中国改革以来,经过总量增长的“J”型曲线轨迹,积累了巨额的货币存量,货币化比率相应地一路走高(见图4)。1978年M2/GDP的比重为0.246,1995年突破1,2005年升至1.624。这个比值远远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平均货币化的历史最高点0.9,更是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货币化的最大值0.5②。相比之下,中国证券化比率的增长却相对缓慢。改革之后从1981年发行国债起始,中国证券化比率突破0的纪录,25年来尽管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大力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至2005年底,证券类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仅为0.163,证券存量占GDP的比重只有0.36。

高货币化比率一方面意味着在中国的经济运行中货币具有巨大的作用力,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推动,金融资源的配置权仍然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金融结构依然保持着银行业为主(占比80%以上)的行业结构和间接融资为主(占比90%以上)的融资结构;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企业和居民的投融资活动严重依赖于银行体系,大量的储蓄均以货币形式存在,是金融市场软弱无力的另一种反映。高货币化和低证券化的并存虽然有利于银行体系集中和配置资金,但却使储蓄直接转化为投资的渠道过于狭窄,难以培育市场化的投融资主体,不利于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应当说,在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直接融资尚不发达,特别是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这种金融资源的配置格局有其合理性和可取之处,中国近30年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成就证明配置效果并不是最差的。问题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投资和融资主体及其需求日益多元化,这一格局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当很多资金需求不能满足和银行体系出现大量的流动性过剩并存时,则意味着现有的投融资方式或渠道存在着问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2.金融风险过度集中

现有的巨额货币存量是金融资产结构中以货币性资产为主(高达80%以上)的必然结果。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金融风险的过度集中。巨额的货币存量在使金融资源配置权高度集中于存款货币银行的同时,也使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存款货币银行,整个社会缺乏分散风险的机制和渠道。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特殊地位和经营特点,自身具有内在的风险性和脆弱性,加上中国存款货币银行

①图中曲线根据表1中M2/GDP、证券类资产/GDP的计算结果绘制。

②参见张杰:《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的商业性运作时间不长,经营管理的能力和经验尚且不足,尤其在外部环境和内部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包括技术)都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将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配置格局是非常危险的。

3.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在各种金融资产中,货币的流动性最强,准货币亦有极强的变现力,故多年来人们常将银行存款称为“笼中虎”。特别是在货币与准货币之间的转换并无障碍时,一旦公众普遍改变预期或动摇信心,巨额的准货币存量可以在短期内大量转化为货币冲击商品市场,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现存的巨额货币存量已经形成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成为高悬于头顶之上的“达摩斯克之剑”,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稳健发展的威胁不容忽视。

(二)“X”型曲线下货币结构变化引致的两个转变

1.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的主导性力量由货币供给转向货币需求

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其供求的决定力量与影响因素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货币结构下供求的主导性力量不一。

(1)执行媒介职能货币(M1)的主导性力量在于货币供给方面。首先从现金(M0)层次上看,公众的现金需求在既定的收入和支付结算体系下主要受流动性偏好、习惯和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性;现金的供给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管理和银行的业务管理,中国的现金管理松紧对于M0层次的货币量具有很强的支配力。因此,在现金这个层次上的货币均衡主导性力量主要在于货币供给方面,特别是中央银行的政策行为。其次,从存款货币(M1-M0)层次上看,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企业和机构的行为,在既定的支付结算体系下,这部分交易性货币主要受规模变量和机会成本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和可测的特点;存款货币的供给主要取决于银行体系,其源流在于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提供和存款货币银行派生存款的创造。由于中国存款货币层次的部门结构中企业占主体,而企业的活期存款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在现行的金融体系格局下,存款货币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仍然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也可以有效地作用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故银行体系对于存款货币的供给仍然具有很强的支配力,存款货币的供求及其均衡的主导性力量在于货币供给方面。可见在M1层次上,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的主导性力量在于货币供给方面。当M1在货币总量中的占比为主时,银行体系在货币运行中具有主动的支配力,中国90年代中期以前的货币运行实践可以印证这一点。

(2)执行资产职能货币(QM)的主导性力量在于货币需求方面。从货币需求的角度看,执行资产职能的准货币是各个经济主体资产选择行为的结果。我国银行存款的部门结构随着经济增长中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而改变,1978—2005年间,财政存款的比重从39.9%下降到7.8%,企业部门的比重变化不大,居民部门的比重则从17.8%上升到54.8%,尤其是在准货币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比很高,一直保持在七成以上(见图5)。故在准货币的需求方面,居民部门已成为主导力量。从准货币的供给来看,银行体系固然可以通过变动存款合同条款(特别是利率)和服务条件等去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但从总体上看,银行体系接受定期存款是相对被动的,特别是在中国存款利率尚未市场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对于执行资产职能的准货币来说,其供求及其均衡的主导性力量在于货币需求方面,在需求的部门结构中又以居民为主。在以准货币为主的货币结构下,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于货币运行具有决定性影响,准货币的占比越高,银行体系在货币运行中的支配力就越小。

注: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各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6年第1期所列数据计算后绘制

图5 1978——~2005年中国准货币与储蓄存款结构图①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中国货币结构从M1为主转向准货币为主,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的主导性力量亦由货币供给方面转向货币需求方面,从主导部门看,银行体系的支配力在下降,以居民部门为主的各经济主体的作用力在增强。

2.判断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的依据和衡量指标之变:由物价转为多种变量

对应于不同的货币需求,货币在执行不同职能时,所形成的货币流通领域不一,影响的变量亦不相同。执行媒介职能货币的流通范围主要在商品和劳务市场,这部分货币供求变动影响的变量主要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而执行资产职能的准货币,其流通范围主要是资产市场,影响的变量主要是各种资产价格。据此可以进一步推论,在不同的货币结构下,反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的主要依据和衡量指标是有差异的。

在以执行媒介职能的存款货币为主的货币结构下,货币总量变动主要反映在商品和劳务价格上,故可以采用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或批发价格指数等各种商品和劳务价格指标来判断货币供求是否均衡并衡量其偏离均衡点的程度。但在执行资产职能的准货币为主的结构下,因为这部分货币主要不是购买一般商品,而是用于保值增殖,所以,货币总量的变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会通过各种金融和投资活动,反映在证券价格、黄金价格、保险价格、房地产价格、收藏品价格等各种资产价格和利率、汇率、银行流动性、货币流通速度等金融指标的变动上。因此,在中国货币结构由M1为主转为准货币为主之后,货币供求及其均衡从主要反映在CPI、PPI等物价上,转为反映在物价和资产价格、金融指标等多种变量上。

四、结论与建议

1.改革以来中国货币运行在总量方面的突出特点是持续快速地增长,呈现出“J”型曲线的轨迹,形成了巨额的货币存量。表明货币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力和推动力,金融资源的配置权仍然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但与此同时也带来金融风险相对集中于银行体系、经济运行中货币化比率过高而证券化比率偏低等问题。建议在政策层面上更多地关注如何适当增加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货币金融资产的比重问题,研究如何为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如何着力培养市场化的投融资主体(包括风险投资主体),尤其需要研究如何为广大居民

①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各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6年第1期所列数据计算后绘制。

直接投资开辟更多的渠道,使部分准货币以直接投资、股权投资或债权的方式转化为证券类资产,以提升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分散金融风险。

2.在中国经济增长与体制变迁的过程中,货币运行发生了重大的结构变化。M1占货币总量的比重和准货币占货币总量的比重从六四分成倒置为四六分成,两个比重的变化轨迹形成了一条“X”型曲线。随着货币总量中执行资产职能的准货币成为主体,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的主导性力量亦由货币供给方面转向货币需求方面,主导部门亦由银行体系转为以居民部门为主的各经济主体。这一变化所蕴涵的重要政策意义在于,多年来以调控货币供给和存款货币银行为主要内容的货币政策需要作出相应转变,在以准货币为主的货币结构下需要更多地关注货币需求,需要针对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施加作用,需要将居民和企业等经济主体纳入调控对象的范围。

3.中国货币结构由M1为主转为准货币为主之后,货币供求及其均衡亦从主要反映在CPI等物价上,转为反映在物价、资产价格、金融指标等多种变量上。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需要转变监控分析指标体系,在目前以准货币为主的结构下,仅仅采用物价指标来判别显然是不合适的,需要采用商品价格、资产价格和相关金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货币运行及其均衡状况做出相对全面准确的判断和衡量。

4.中国货币运行中总量的快速增加和结构的巨大变化,要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不能只盯货币总量,还要关注并调整货币结构,否则难以有效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货币结构对于货币总量的影响在日益增大,中央银行只调货币总量往往难以奏效,需要通过结构调整才能有效地调控货币总量。这就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政策体系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需要重新诠释稳定币值的内涵与衡量指标;中介指标体系亦应考虑把影响各种资产价格和经济主体行为的利率纳入其中(前提是利率市场化);政策操作需要更多地运用选择性政策工具,通过调整消费信用、房地产信用、证券信用比率等调控各种资产价格,采用变动利率上下限、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等直接信用控制和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间接信用控制等手段,同时作用于货币总量与结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9页。

2.王广谦,1997:《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4.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中国金融年鉴》(1986-2005)。

5.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

6.1-2006.2)。

6.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0-2005),百家出版社。

7. J?M? Keynes,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Quarterly Journal Economics 51,February,1937

8.M?Frideman,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New York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

9.Sidney?Weintraub,Keynes, Keynesians and Monetarists.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8。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path of Chinese monetary performance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J” curve, shaped by Chinese monetary aggregate from 1978 to 2005, the growth of which produce huge amount of money stock in china, and “X”curve which describes the change of Chinese monetary structure, which was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ratio of the quantity of money serving as medium of exchange to the quantity of money serving as store of value reversed from 6:4 to 4:6. Therefore, the key power leading to the equilibrium in money supply and demand has shifted from supply side to demand side. The influence of monetary aggregate on commodity prices decrease. However, composite prices including assets reflect the equilibrium in money supply and demand. In face of new context of

Chinese monetary performance, inflation pressure and highly centralized financial risks should be concerned, and money demand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Monetary aggregate and monetary structure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same weight i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 Chinese monetary performance, monetary aggregate, monetary structure, monetary policy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起伏较大,货币政策几经转变。而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形势更加的严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年来的宏观货币政策,思考国家在复杂的经济条件下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近年宏观经济,货币政策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着两个重大的部分,一个是微观经济学,而另一个就是宏观经济学,两者相辅相成,用各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研究解析国民经济。如果把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看作是一片大海,那么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组成这片大海的水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它波澜壮阔的海面。尤其在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形势受到国际国内多种条件的影响,可谓纷繁复杂。在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之前,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我国20世纪前后这一时期的经济情况。 正文: 一、实体经济分析 1、经济增长 1997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了结构性的总需求不足的通货紧缩时期,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7.1%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之后,经济增长率便开始逐步回升,2001年至2002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较为平稳,而从2003年起,经济增长率便迅速上升,到2004年第三季度,在国际原油以及其它中间投入品价格大幅上升、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经济增长率仍达到9.2%。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得到了一定的复苏。但是,复苏的前景并不容乐观。

2、投资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投资增长的驱动。自1993年投资增长率持续下降到1999年后,2000年我国的投资增长率开始迅速上升。2003年全年的投资增长率达到了28%强,进入2004年之后,投资增长率之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月份的投资增长率竟然达到了53%。这迫使中央政府果断地采取了包括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在内的严厉调控措施。在宏观调控的努力以及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自今年3月份,投资增长率开始缓慢下降,到9月份,投资增长率下降到了27.7%。对于宏观调控当局而言,投资增长率的这种变化是政府所期望看到的趋势。 鉴于投资增长率的波动是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的基本依据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造成投资增长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率快速上升,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固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以下两个因素不可忽视。 其一,我国人均GDP的上升、住房分配的市场化以及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对消费者贷款的增加),促使了我国城镇居民以住房和汽车为代表的第三次需求结构的升级,对以汽车、住房为代表的兼具投资与消费双重效应的需求日渐殷盛。而这次需求结构的升级,产业关联度很高,带动了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游产业新的盈利机会和新市场的出现。事实上,2003年以来投资比较活跃的领域也大多集中在这些行业之中。 其二,与我国居民需求结构第三次升级相呼应,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导致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迅猛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水平也稳步上升,到2003年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40.5%。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张,城市化必然带来更多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而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又带来了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和家居用品、家庭装修、装饰等行业的产出增长,进而也带动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长。 其三,居民需求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投资增长,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追求"以人为本"的经济

货币金融学复习要点(完整版)

货币金融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的产生: 社会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 二、货币形式的发展 (一)实物货币 (二)金属货币 (三)信用货币 1.传统信用货币两种信用形式:一是银行债券二是纸币 2.现代信用货币 三、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职能 (二)流通手段职能 (三)贮藏手段职能 (四)支付手段职能在银行存钱属于支付手段职能 (五)世界货币职能 四、货币数量的界定 (一)狭义的货币量:现金加活期存款 (三)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划分: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划分的一般性标准应该是金融工具能否作为直接购买力。一般我们将广义货币口径 中除狭义货币以外的部分成为准货币或亚货币。 五、货币层次的划分 (一)基本公式 M1=C+Dd (M1表示第一层次,C表示现金,Dd表示活期存款,Ds表示储蓄存 款,Dt表示定期存款,Dn表示其他所有存款,L表示除存款以外的 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 (二)货币层次划分依据:货币层次划分的基本依据是流动性。 包含三重要求:1、不受损失 2、及时转化 3、现实购买力 六、货币制度 定义:货币制度是指一国由法律所确定的关于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结构和组织 形式。 包含四个方面:币材和货币单位的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与偿付能力的 规定;银行券与纸币的发行准备与流通的规定;黄金准备 制度。 “角”“分”为辅币单位。 七、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以币材为代表。货币制度主要经历了金属货币本位制和信用货币本 位制两大阶段。

金属货币本位制银本位制 金银符合本位制(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 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货币制度 信用货币本位制 八、金银复合本位制 九、金本位制的特点:1.以黄金为主币材料,流通金铸币,无限法偿还,国家对 铸币有法定的样式和含金量规定。(最主要的) 第二章、信用和信用工具 一、信用的含义:信用是经济活动中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贷款行为。 二、信用形式 (信贷信用体系中,最典型的直接信用是证券信用,最典型的间接信用是 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商业信用的缺陷也是非常突出的。首先,它具有很大的局限 性,如规模上、期限上、方向上、资金形态上和范围上的局 限等。 银行信用------克服了其他信用形式的各种局限性,大规模的促进社会资金 全方位、多层次流动,因而毫无疑问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 重要最有效的信用形式。 消费信用-------包括三种形式:分期付款、信用卡、消费信贷 三、信用工具 含义:信用工具也叫金融工具,是具备法律效力的、代表所有权和债券并据以享受相应权益书面凭证,必须具有规范性、可接受性和一定的转让性。 分类:(四)长期信用工具和短期信用工具 基本要求:一、偿还性二、安全性三、流动性四、收益性 典型信用工具:(1)商业本票,又称商业期票,是债权人签发给债权人的 付款保证书,包括出票人和收票人。 (3)支票是用于同城资金结算的凭证,性质与商业期票相 同。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先秦钱币] (一) 先秦时期经济 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1 贝币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引言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 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而我们中国,自1998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 货币政策。即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 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需要,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货币政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 得益彰。稳健的货币政策是98年以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的,可见在当时的社 会经济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的背景 (一)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大的宏观环境。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使得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到了97、98年时 已相当突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几大风险 交互错杂,又衍生出更多的子风险,而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与此时的经济环境相 得益彰。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 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系列的约束,无疑让政策执行时的 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 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尽管当时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 贷款需求不足。具体地说,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七个方面: 1 1、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反差过大。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在持 续转化,而是经常出现波动、迁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贫 富差距越来越大。 2、区域差距继续扩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区域差距一度缩小,然而在1978一 2005年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GDP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56%、26%和18%。在

货币金融学期末小论文 - 副本

货币金融学期末小论文《美国宽松化货币政策浅析》 学生:王朋06124021 雷爱宏06124036 老师:杨蓬勃 时间:2014年6月24号

美国宽松化货币政策浅析 一、摘要 自2008年12月17日美联储实施零利率政策到2013年12月18日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货币政策重心渐渐从资产购买向零利率回归,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五年来取得了积极效果。美国经济慢慢驶入温和复苏轨道,2009——2012年实际GDP增速分别为-3.5%、2.5%、1.8%、和2.8%,2013年一、二季度GDP 折年率分别为1.1%和2.5%。本文通过对这期间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及美国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回顾,对货币政策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关键字: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类似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大量印发钞票,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扩大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促进经济发展。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 二、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形成了巨大冲击,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经济衰退。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数据显示,美国实际GDP从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显著下降;2008年的四个季度中,有三个季度实际GDP显著下降,年度实际GDP 下降3.0%。另外,雷曼兄弟破产,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就业指标变现黯淡,通胀处于较低水平,财政政策空间有限等。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所以美联储先后推出了零利率政策、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三、基础理论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求和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作用于各经济变量,进而影响币值、就业、国际收支和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有:稳定币值(牵扯到央行信用,如果币值不稳定会导致央行信用的载体——货币失去信用)、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等。 四、内容 (一)零利率政策 零利率政策是美联储最常规的货币政策,在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18年间,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应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就是利率工具,通过利率的 调升或者调降控制经济的运行。国际金融危机初期,美联储使用的货币政策也主要是利率政策,试图通过下调利率促使美国经济复苏。数据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一直在高位运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一直在高位运行,直到2007年7月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仍然高达5.26% 。次贷危机和接踵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显著地改变了联邦基金利率的走势,从2007年9月开始美联储持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2008年3月联邦基金利率下降到4% 以

2017年金融考研专业课米什金《货币金融学》重点章节

2017年金融考研专业课米什金《货币金融 学》重点章节 第一章为什么研究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GDP平减指数,通货膨胀率计算 第二章金融体系概览 1.名词解释 逆向选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逐出市场; 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总是趋向于做出有利于自生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 金融恐慌:由于资金提供者对金融中介机构的稳定性产生怀疑, 因而将资金从稳定和不稳定的机构中抽回,导致大量金融机构倒闭。2.金融市场的基本经济功能: 将资金从那些由于支出小于收入而积蓄多余资金的人手中转移至由于支出大于收入而缺乏资金的人手中。(直接,间接融资) 3.金融市场的结构: 债权股权市场;一级二级市场;交易所、场外市场OTC; 货币市场:小于一年,短期国库券,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 回购协议,联邦基金等。 资本市场:大于一年,股票,公司债券,抵押贷款,美国政府证券,商业贷款等。 4.金融市场国际化: 外国债券:在外国市场上发行,并以发行国货币计价的债券。 欧洲债券:在外国市场上发行,但并非以发行国货币来计价的债券。 欧洲货币:存放在本国之外的银行的外国货币。最重要的是欧洲美元。 欧洲美元:存放在美国以外的外国银行或美国银行国外分支机构的美元。 5.金融中介功能(间接融资): 1)降低交易成本,为客户提供流动性服务。 2)分担风险,减少投资者风险。 3)缓解由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6.金融中介类型: 1)存款机构:银行,信用社。 2)契约性储蓄机构:保险,养、退休基金。 3)投资中介机构:财务公司,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投行。 6.金融体系的监管 帮助投资者获取更多信息,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全性。 1986《Q》废除。(Q:美联储有权利设置银行存款利率上限) 第三章什么是货币 1.货币的功能 交易媒介,记账单位,价值贮藏(流动性:资产转化为交易媒介的成本和速度) 2.货币计量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有效性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5日发布《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指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必须坚持多目标的“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结构调控”,一方面要保就业、稳增长、防风险、稳物价;另一方面也要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这份逢年底发布的年度报告提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实施“新常态下的新对策”,在潜在增长率下移、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5年中国经济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其有效性却仍有争议。 1.货币政策 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则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

的一切措施。 而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带答案)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是有限法偿的对称 国家信用:是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借贷主体,根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或国外政府举债的一种形式。 商业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给企业或者个人的信用。 金融市场: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以金融资产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为交易主体形成的交易机制及其关系的总和。 直接融资:资金需求方直接从供求方获得资金的方式。 间接融资:资金需求方通过银行等信用中介机构筹集资金的方式。 货币市场:又名短期金融市场,短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即为交易对象的金融资产其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 资本市场:长期金融市场,长期资金市场,指融资资金在一年以上即为交易对象的金融资产其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市场。期限长、流动性相对弱、风险性也更强。 基准利率:币市场基准利率一般是指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它是一种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在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的参照作用,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机构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并且承诺按约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名义利率:是政府官方制定或银行公布的利率,是包含信用风险与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名义利率扣除物价变动率后的利率,它是在没有通货 膨胀风险前提下,指物价不变、货币购买力相对稳定时的利率。 商业银行:是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法人,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货币信用业务和综合金融服务为经营对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即能为商业银行带来货币收入,却不直接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 表外业务: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所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它是商业银行在其超额储备的基础上,由负债贷款转化的存款货币。 现金漏损:是指在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过程中,随着客户从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现金漏损会降低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超额准备金:是指及在存款帐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的部分。 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是由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组成。 货币乘数 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

货币金融学考试重点【货币金融学考试资料】

货币金融学考试重点【货币金融学考试资 料】 货币金融学关键词:1.M2 2.米德冲突米德冲突(Meade Conflict)是指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换政策而同时追求内、外均衡两种目标的实现,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冲突。 3.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是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目的是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购买力平价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后者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 4.通货膨胀一、简述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答:政府如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引起货币增发这类办法筹措建设资金,就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投资需求,结果将是物价上涨。在公众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的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随物价的上涨而相应减少,其减少的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

膨胀实现的部分,如此实现的政府储蓄是强制储蓄,即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 二、如何理解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答:供求混合型通胀的论点是将供求两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认为通胀是由需求拉动与成本推进共同引起的。该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通胀产生的原因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原因,很难分清具体是由哪一方面原因形成的,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例如,通胀可能从过度需求开始,但由于需求过度导致物价上涨促使提高工资,从而转化为成本推进因素。另一方面,通胀也会由于成本原因开始,如迫于压力提高工资。但如果不存在需求和货币收入的增加,这种通胀是不会长久的。可见,成本推进只有与需求拉动共同作用才能产生一个持续的通胀。 三、简述通货膨胀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答:一个家庭的财富或资产由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构成。实物资产的货币值大体随通货膨胀的变动而相应升降; 金融资产则比较复杂,因为很大一部分金融资产是随着行情的变化而变化,其在通货膨胀中,并非能稳妥保值。而其他一些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以名义货币值计量,存款、负债的名义货币值不变,而货币值可随物价变动而相应变动的资产之名义货币值则随通货膨胀率相应升降,从而改变以名义货币值计量的资产结构; 以实际货币值计量,存款及负债将随通货膨胀率相应升降,而货币值可随物价变动而相应变动的资产之实际价值则未变动,从而调整了以

第10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习题及答案

第10-1 章货币需求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货币数量论,将货币供应量削减三分之一,会导致( c )。 A. 货币流通速度提高三分之一 B. 交易总量削减三分之一 C.物价水平下跌三分之一 D. 物价水平提高三分之一 2.费雪在交易方程式中假定( d )。 A.M 和V 短期内稳定 B.T 和P 短期内稳定 C.P 和V 短期内稳定 D.T 和V 短期内稳定 3.费雪交易方程式中关于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关系的结论是( b )。 A. 货币数量是果、物价水平是因 B. 货币数量是因、物价水平是果 C.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互为因果 D.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没有因果关系 4.剑桥方程式中的M研究的是( c )。 A. 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 B.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 C.执行价值储藏职能的货币 D. 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 5.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 b )。 A. 是最好的价值储藏手段 B. 具有最强的流动性 C.可以满足人们的投资需求 D.是最好的金融资产 6.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受利率影响的货币需求是( c )。 A. 交易性货币需求 B. 预防性货币需求 C.投机性货币需求 C. 谨慎性的货币需求 7.流动性陷阱是指( a )。 A. 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B. 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C.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D.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8.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利率低于“正常”水平时,人们预期债券价格(),货币需求量( c )。 A. 上升,增加 B. 上升,减少 C.下跌,增加 D. 下跌,减少 9.在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中,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交易性货币是因为 ( b )。 A. 机会成本的存在 B. 交易成本的存在 C.时间因素的影响 D. 非流动性成本的存在 10.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收入是指( d )。 A. 当期收入 B. 过去的收入 C.未来的收入 D. 恒久收入 11.鲍莫尔的存货模型是对凯恩斯( a )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A. 交易动机 B. 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 谨慎动机 12.惠伦的最适度预防性货币需求模型是对凯恩斯( b )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A. 交易动机 B. 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 谨慎动机 13.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是对凯恩斯( c )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A. 交易动机 B. 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 谨慎动机 14.弗里德曼认为当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较高时,人们的货币需求会相应 ( a )。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财大货币金融学重点以及大题

第一部分货币 ?货币形式的演变: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货币的职能(五个):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金汇兑本位制:不流通金币,但规定本币与一种可兑换黄金的外汇保持固定汇率,同时本国发行货币必须将等值黄金与外汇存于该外汇发行过作为准备的货币制度,又称虚本位制。 第二部分信用 ?信用工具(又称金融工具)的特征:偿还期、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 ?典型的信用工具:商业票据、债券、股票 ?金融衍生工具(四种):远期合约、期货、期权、互换 第三部分金融 ?金融市场: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单一银行制、分支银行制、持股公司制、连锁银行制 ?持股公司制:也称集团制银行,指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收购或控制一家或若干家独立的银行的股票 ?商业银行的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以及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或有债权和或有债务的业务(即不列入资产负债表的业务,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资产或负债的经营活动,有一定风险) ?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信托公司和租凭公司?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四个):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 ?操作目标的选择:主要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基础货币等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一个操作指标,又叫“强力货币”、“高能货币”(基础货币是商业银行准备金和流通现金的总和,是央行的负债,央行可对其直接控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是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变动,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 费雪现金交易数量说:M*V=P*Y (P*Y代表名义总支出或总收入) 只考虑了货币的交易媒介的功能,货币量决定价格波动 传统货币 数量学说:剑桥学派余额数量说: P=K*R/M (P:购买力、R:财富商品K:货币占财富比重M:货币量) 认识到了货币的两个属性:交易媒介与财富储藏

(金融保险)曹龙骐《金融学》(第版)课后习题详解第章 货币供给

第8章货币供给 本章思考题 1.试述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答:(1)货币供给理论产生的宏观背景 在纸币流通完全取代金属货币流通,以及在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之后,客观经济形势就迫切需要人们对货币供给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 (2)信用创造——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 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不仅有其客观必要性,还有其现实可能性,这就是信用创造学说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创造学说兴起之后,流通中的货币是如何形成的和怎么运行的等问题开始明朗化,作为货币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通过什么手段、采取什么方法加以控制等问题也就很自然地提出来了。 (3)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过程 ①萌芽期。信用创造理论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有关资料,货币供给理论的萌芽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②成长期。货币供给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 a.早期影响最大的是米德和丁百根两人,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整个银行制度与货币供给量作了系统的研究,他们将实证研究方法引进货币供给理论。 b.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关于货币供给决定因素的分析见二人合著的《1867~1960年的美国货币史》一书。 c.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卡甘于1965年出版了专著《1875~1960年美国货币存量变化的决定及其影响》,这一研究成果是对近一百年来美国货币供给量的最全面最深入的分析。 d.货币供给理论经过以上学者的发展,尽管存在一些不同观点,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货币供给量由强力货币(亦称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大家所普遍接受的货币供给模型,即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2.试述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 答:(1)货币供给量由基础货币(亦称强力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即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MS=mB(MS为货币供给量,m 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这就是货币供给理论的一般模型。 (2)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它是指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纯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3)货币乘数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指银行系统通过对一定量的基础货币运用之后,所创造的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3.如何认识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的? 答:银行自身具有创造资金来源的能力,为了便于说明,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并简化如下表: 根据资金平衡表原理,有如下公式:A1+A2+A3+A4=L1+L2+L3+L4+L5 (1)资金运用(资产)不增加,资金来源(负债)不会增加。在资金运用不增加的情况下,以上A1、A2、A3、A4各项的增加,都是在信贷资金来源一方的各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并不影响资金来源总量的变化。

中国古代货币规章制度和货币形态地演变

1-7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交换的需要。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2)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商品换来一般易于为别人接受的或需要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在众多的商品中就逐渐分离出一种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都能交换的商品。这种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上叫做“一般等价物”,由于它的媒介作用,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成为最早的货币雏形。在我国古代,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多种多样,如牛、马、刀、箭、皮、帛、贝、玉等等。经过长时期的演变,为了交换的便利,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种类不断减少,逐渐集中并固定在少数的经常为大家所公认的几种商品上,这些商品即成为古代的原始货币。司马迁写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

货币金融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货币金融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 价值尺度的作用(P5) 2 中国货币层次的划分(P15) 3 理解金银复本位制(P18)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 1.信用工具的基本特征(P32) 第三章金融机构体系 1.金融机构的概念和功能(P41) 2.为什么需要金融机构(P45) 第四章利息与利率 1.利息的概念及种类(P66) 2.影响利率变动的主要因素(P68) 3.到期收益率的计算(P72) 4.古典利率理论-选择判断(P74) 第五章金融市场及其构成 1.金融市场的含义(P95) 2.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缺点(P97) 3.金融市场的功能(P98) 4.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含义和特点,区分两者包含的子市场(P99) 5.票据贴现的计算(P103) 6.债券价格的计算(P114)

第六章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市场机制理论 1.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和特征(P120) 1.期货合约以及金融期权的含义(P124) 3.有效市场假说-分层次(P132) 第七章商业银行及经营管理 1.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与组织制度优缺点(P146) 2.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P152) 3.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P160) 4.什么是利率敏感性缺口(P165) 第八章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和途径(P171) 2.中央银行的职能及其包括的内容(P182) 第九章银行监管 1.银行业的内在不稳定性的来源(P191) 2.银行挤兑的概念和危害性(P194) 3.金融监管的原则主要内容(P199) 4.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及其处理(P203) 5.政府安全网两个制度的含义(P206) 6.为什么要对银行进行监管;监管中面临哪些问题第十章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2.简单了解不同学派对货币需求的理论

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

VIEWS & POINTS v 探 索与 争 鸣摘 要 文章在介绍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调整的基本原则并回顾其在我国经历的三次调整及其原因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目前货币供应 量统计指标的组成部分及其中需注意的问题,说明了目前尚未计入M2的货币相关成分。最后,文章分析了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可能的调整对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市场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Abstract After introduc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for money supply statistical scope adjustment and reviewing China’s three adjustments and their reason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mponents of current money supply statistical indicators and the related issues requiring attention, and explains the relevant elements currently not included in M2. Finall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the possible adjustments to money supply statistical scope on macroeconomic control and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in China. Money supply evolution and its impacts 作者简介 杨 凝,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市场二部Author Yang Ning, RMB Market Department, China Foreign Exchange Trade System 货 币供应量即货币存量,指一国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一般表现为 金融机构的存款、流通中现金等负债。作为一项常用的货币政策调控中间目标,货币供应量具有可测性强、可控性强、与最终目标相关性高等特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在世界各国央行中并不完全一致,且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及金融市场的改变而不断调整。自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已经历若干次调整。 一、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调整的基本原则 为提高成员国货币金融统计对风险的敏感性,增强不同国家之间主要金融指标的可比性,199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制定并颁布《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以下简称《统计手册》),并分别于1997、 2000年两次进行修改。《统计手册》为货币供应量统计提供了概念框架体系和基本方法,它给出了货币供应量统计的一般性原则:“货币在经济政策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中央银行在编制货币供应量时必须依据机构组织和市场特点,以满足政策制定和经济分析的需要。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各国在编制货币供应量时,主要考虑的应当是本国经济、金融特点,以实证分析为主要依据。” 200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修订中 国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案的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从我国金融市场实际出发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案应坚持的六项原则,包括相关性增强原则、可测性原则和成本效益比较原则、连续性原则、流动性原则、价值储藏手段原则和与国际 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 演变历程及其影响 杨 凝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目录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秦到隋的币制研究 1、秦朝到隋朝的货币演变过程 秦朝的货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颁布了货币改革令。基本精神是“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秦半两钱,“质如周钱,文若半两,重若其文” 中国货币史--秦“半两钱” 西汉的货币 汉初沿用半两钱。高祖实行自由铸钱政策。民间铸的钱小如榆荚,称为“荚钱”。经济凋敝加上钱币薄小,米一石贵至5000千或万钱。后在汉惠帝时禁止私铸。

吕后铸八铢半两;文帝五年改行四铢半两;并废除《盗铸钱令》,再次实行自由铸钱的政策,造成“吴、邓氏钱布天下”的局面。后又禁铸。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武帝即位时,经济实力大大增加,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均输,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重如其文,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铢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 中国货币史--汉“五铢钱” 王莽时期的货币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八年间改了四次币制,导致币制混乱。 居摄二年(公元七年)第一次改变币制,新增错刀、契刀、“大钱五十”三种钱币和五铢钱并行;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第二次改变币制,取消五铢钱和契刀错刀,专用大小泉。 始建国二年(公元十年)第三次改变币制,实行宝货制,共5物6名28品:5物:金、银、铜、龟、贝。 6名:金货、银货、龟货、布货、泉货、贝货。 28品: (1)金货1品:黄金每斤值钱10000;(2)银货2品:分朱提银和其他银两以每流(八两);(3)龟货4品;(4)布货5品;(5)泉货6品;(6)贝货5品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改革币制:废除宝货制,改成货泉和货布。 复杂的币制使“农桑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陷大刑”。随着新潮的被推翻,王莽推行的币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王莽时期的货币:大泉五十 东汉魏晋的钱币 王莽被推翻后,首先由更始帝(刘玄)在更始二年(公元24年)恢复五铢钱的铸造。后来东汉各个时期基本上沿用五铢制式。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大铸小钱。结果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人们纷纷以谷帛为币,货币经济出现衰退景象。 三国鼎立,各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情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