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名师录

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名师录

陈伟军
发布日期:2009-07-13



陈伟军,1973年生,湖南湘潭人,文学博士。曾在南方日报社工作7年,2004年获评主任编辑职称。2005年6月调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新闻业务、媒介文化、编辑出版等方面的研究。在《文学评论》、《现代传播》、《新闻战线》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在CSSCI期刊发表20多篇,并有数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代表性专著为《传媒视域中的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另参与撰写《欲望的重新叙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文人心灵的历史回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等专著多种。《盲视与洞见——中国后现代批评的回顾和反思》被收入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思潮传播中的导向调控——大众传媒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主要论文
1.《论建国后十七年的出版体制与文学生产》,《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
2.《论“第二媒介时代”的人文导向》,《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
3.《建国后十七年红色小说畅销模式的传播学解读》,《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2期;
4.《大众传媒与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体制建构》,《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5.《改革开放以来的图书出版与文化思潮》,《中国出版》2008年第10期;
6.《广告与文学:传媒时代的文本越界》,《暨南学报》2008年第6期;
7.《“农家书屋”的受众开发》,《中国出版》2007年第10期;
8.《从传播学视角看“十七年”小说的大众接受》,《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9.《“农家书屋”与农村出版物发行》,《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第7期;
10.《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生产中的媒介角色》,《暨南学报》2007年第5期;
11.《手机媒体与图书营销》,《中国出版》2007年第3期;
12.《程文超的文学研究与文化建构》,《学术研究》2006年第10期;
13.《“十七年”的舆论环境与作家心态张力》,《江淮论坛》2006年第5期;
14.《著书不为稻粱谋——“十七年”稿酬制度流变与作家的生存方式》,《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15.《大众化叙述中的文化张力》,《福建论坛》2005年第5期;
16.《“欲望”理性化叙述的盲视》,《学术论坛》2005年第5期;
17.《冯雪峰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5期;
18.《论新闻媒体的价值引导》,《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9.《新闻教育的人文向度》,《粤海风》2007

年第4期;
20.《建国初期文艺界关于同人刊物的倡言》,《粤海风》2007年第6期;
21.《欲望的“非理性”之旅》,《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22.《将头版做成新闻“盛宴”》,《新闻战线》2004年第7期;
23.《90年代现实主义:“命名”的尴尬》,《文艺争鸣》1999年第3期;
24.《90年代文学批评:“命名”的发生学探讨》,《学术研究》1999年第11期;
25.《世纪初的“小说”神话》,《晋阳学刊》1999年第1期;
26.《“后新时期”概念讨论与“后现代”话语生产》,《求是学刊》1998年第6期。





董天策
发布日期:2009-07-13




董天策,1982年考入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198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免试录取为研究生;1989年获西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分配到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任教;1996年3月调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同年11月晋升副教授,1998年增列为新闻学硕士生导师;2002年4月调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同年10月晋升教授,担任新闻学、传播学硕士生导师;2005年4月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2006年9月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同年获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7年增列为新闻学博士生导师。
1989年以来一直从事新闻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涉及新闻传播理论、传媒经营管理、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等领域。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视娱乐节目与精神文明建设”、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90年代中国报业发展趋势研究”。目前正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消费时代的中国传媒文化研究”,广东省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从科学发展观审视传媒消费主义文化”,广东省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全球化进程中的华文传媒生态研究”。
已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多部,主要有:《传播学导论》、《新闻传播学论稿》、《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网络新闻传播学》、《公关理论导引》、《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研究》等多部,主编《中外媒介批评》学术集刊。
2006年,《新闻传播学论稿》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获广东省2005-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7年先后获广东省新闻教育最高荣誉奖金钟奖、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08年获第二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优秀培养对象三等奖;2004、2006、2008年先后被表彰为暨南

大学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
现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广东省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重点学科暨南大学新闻学带头人,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委员。2008年先后入选第五批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9年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电话:020-******** 电子邮件:tdtc@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13593412.html,
















蒋建国
发布日期:2009-07-13




蒋建国,湖南东安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史论、消费文化与媒介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4部,参与撰写学术著作6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韩国学论丛》(韩国)、《现代哲学》、《新闻大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广州市社科课题5项。

一、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9.9-2001.12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硕士研究生
2002.4-2006.4 广州行政学院助教、编辑、讲师、副教授
2002.9-2005.6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05.9-2007.6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
2006.5-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破格)、教授(破格)

二、代表性专著
1.《消费意象与都市空间—广州报刊广告研究(1827-1919)》,36万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广州消费文化与社会变迁》,38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报界旧闻》,20万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三、代表性论文(2006年后)
(一)消费文化与媒介文化研究
1.《消费主义文化传播与西方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1.3万字,《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6期。
2.《符号景观、传媒消费主义与媒介文化向度》,1.3万字,《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4期。
3.《广告、受众与消费文化形塑—传播社会学视野下的近代广州报刊广告研究》,1.6万字,《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3期。
4.《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及其当代意蕴》,1万字,《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
5.The power of New Media: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ight-to-Speak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Governance, China Rise and its Impact on Asia, Hosted by the Center for Asian Democracy,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March 20 ,2009.
6.《符号、身体与治疗性消费文化》,《甘肃社会科学》

,1.2万字,2007年第6期。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介消费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3万字,《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二)新闻传播史研究
1.《品牌、时尚与消费臆想—20世纪初的广州报刊广告营销》,0.8万字,《新闻大学》,2008年第3期。
2.《知识生产与文化传播—组织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古代书院》,1.5万字,《韩国学论丛》(韩国),2008年总第30辑。
3.《地方新闻与社会话语:1865-1867年的广州—以〈中外新闻七日录〉为中心》,1.2万字,《学术研究》,2008年第11期。
4.《19世纪初广州传播生态与近代报刊业的产生》,1.3万字,《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
5.《仪式崇拜与文化传播-以古代书院祭祀为例》,1.2万字,《现代哲学》,2006年第3期。
6.《20世纪初期广州百货广告所构建的购物想象》,0.7万字,《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8期。
7.《晚清广州出版业与文化的繁荣》,0.6万字,《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第8期。
8.《祭祀消费:仪式传承与文化传播—以晚清广州为中心》,1万字,《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四、课题
1.《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消费文化传播与媒体社会责任研究》,课题编号:008CXW00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持。
2.《近代广东新闻传播史研究》,课题编号:07L02,广东省2007年度社科规划项目,主持。
3.《近代报刊广告与消费文化研究》,课题编号:2006039055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主持。
4.《新兴媒体的发展对社会稳定产生的影响及对策建议》,广东省委宣传部委托课题,主持。
5.《消费文化的社会空间》,课题编号:2005031,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主持。
6.《中外新闻七日录》研究,课题编号:07SKLY33,广州市第九次社科资助项目,主持。
7.《近代广州报刊广告与消费文化研究》,课题编号:06SKLY37,广州市第八次社科资助项目,主持。
8.《近代广州新闻传播史研究》,课题编号:07Z56,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主持。
9.《近代粤港报刊与两地社会互动关系研究》,课题编号:09Y033,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主持。

五、联系方式
E-mail:jjg199@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13593412.html,


林如鹏
发布日期:2009-07-13




林如鹏,1968年10月生,籍贯福建安溪。新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7月自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1月在暨南大学获新闻学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职攻读传播学博士学位;2004年10月至2006年11月在清华大学、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从事博士后研究。从1996年起,先后担任暨南大学新闻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

(主持全面工作)兼副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2005年1月担任校长办公室主任,2006年4月任校长助理, 2008年7月任暨南大学副校长。
多年来从事新闻传播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专注于新闻业务与媒介经营管理方向的研究,讲授的课程主要有《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新闻采编与新闻政策》、《新闻采写研究》、《新闻评论研究》、《新闻业务研究》等。在新闻传播学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篇,著有教材及专著4部。其中作为第二作者参编的国家级教材《新闻事业经营管理》2002年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专著《广东报业竞争三十年》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列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图书、“重中之重”选题。主持的教研课题成果获暨南大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主讲的本科课程《新闻事业经营管理》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曾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青年社科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及一批横向科研课题。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侨办所属学校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新闻教育最高奖“金钟奖”、暨南大学园丁奖、暨南大学科研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社会职务方面,目前担任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穗版报刊审读委员、广州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小组成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社科联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广州青联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



林爱珺
发布日期:2009-07-13





林爱珺,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兼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研究员。
主要从事新闻法学、新闻伦理学、新闻理论、危机管理与风险沟通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讲《新闻法学与职业道德》、《媒介社会学》。出版个人学术专著2部,参与编撰学术著作7部,在《政法论坛》、《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记者》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3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全文料载,《论知情权的法律保障——新闻传播学的视角》被评为复旦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主持与参加的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有:《传媒与知情权研究》、《应急状态下的信息公开与新闻处置》、《新闻侵权研究》、《科学发展观与媒介化社会的建构》、《新闻宣传应急机制研究》、《广州亚运传播战略研究

》、《广东省数字出版“十二五”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研究》、《深圳新闻传播业的挑战及对策研究》等。
一、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6-1990,汕头大学法学学士
1993-1996,北京大学法学硕士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进修
2004-2007,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
1990年7月-2007年8月在汕头大学工作,1995年评讲师, 2002年评副教授
2007年8月至今,暨南大学新闻学院,2008年评教授。 二、代表性学术著作与论文
1、《知情权的法律保障》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专著
2、《舆论监督与法律保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专著
3、《21世纪新闻传播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副主编
4、《中国传媒的活动空间》,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参与撰写
5、《合同法通论》,群众出版社,2004年8月版,参与撰写
6、自由传播为原则,限制传播为例外,《国际新闻界》2009.12,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
7、在信息公开中建构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现代传播》2009年第2期
8、关于知情权的权利属性的辩析,《广外学报》2009年第7期
9、宽容舆论监督,维护司法尊严,《新闻记者》2010.2
10、 广州亚运传播环境与策略研究,《广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
11、 知情权研究述评,《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7期
12、 5·12应是信息迅速公开的纪念日,《法制新闻传播》2008.6
13、 知情权概念辩析,《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14、 新闻的时代价值,《新闻记者》2008.12
15、 知情权的法律价值,《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4期
16、 “诊所式”新闻法教学初探,《新闻记者》2007年第7期
17、 论知情权的法律保障,《新闻前哨》2007年第11期
18、 我国社会的媒介影响与媒介依赖,《新闻界》2007年第6期
19、 论公共利益原则对官员名誉权的限制,《新闻记者》2006年第5期
20、 关于新闻法学研究的思考,《现代传播》2006年第2期
21、 富士康事件的冷思考,《传媒观察》2006年第期
22、 采写批评性新闻的证据收集和保存,《新闻战线》2004年第1期
23、 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方法研究,《新闻界》2004年第2期
24、 批评性新闻要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新闻记者》2004年第10期
25、 采写批评性新闻如何防止侵害名誉权,《新闻界》2004年第 5期
26、 舆论监督保护的现状及法律思考,《新闻战线》2005年第3期
27、 新闻传播中隐私权保护问题研究,《新闻大学》2005年第1期

28、 2004年新闻侵权研究综述,《新闻记者》2005年第5期
29、 中国传媒产业化的法律前提——重塑传媒的市场主体,《新闻界》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30、 中国报业如何向海外拓展,《新闻记者》2003第3期
31、 报道审判活动应具有的法律意识,《新闻战线》2003年第3期
32、 新闻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汕头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3、 规范举证责任,保障舆论监督,《新闻大学》2002年夏季刊
34、 美国有关传媒报道与公正审判的冲突及其法律调整评介,《汕头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
35、 采访设备在法庭上使用的原则,《新闻爱好者》2002年第4期
36、 平衡报道是报道审判活动的重要原则,《新闻爱好者》2002年第8期
37、 传媒报道诉讼活动的基本原则,《新闻记者》2002年第9期
38、 传媒报道审判活动若干规则研究,《新闻界》2002年第4期
39、 确保审判不受传媒干扰的法律思考,《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

联系方式:lin.aijun@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13593412.html,


薛国林
发布日期:2009-07-13





薛国林,男,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1997年6月调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至今。
主讲课程:《新闻写作》《新闻采写研究》《传媒文化》
研究方向:新闻业务、传媒文化。
研究专长:新闻写作;报纸副刊文化;新闻叙事。
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2001-2004年主持国家课题《报纸副刊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06-2008年主持国家课题《正面人物宣传报道的社会效果研究》。
出版教材、专著:《当代新闻写作》、《中国报纸专副刊文化》。
发表论文:曾在《新闻大学》《新华文摘》《华中师大学报》《暨南学报》《江汉论坛》《新闻记者》《新闻与写作》《新闻界》《电视研究》《新闻知识》《新闻实践》《新闻爱好者》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研究理论:
1、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平衡理论。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二者关系平衡而非合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中都主张两手并用。当代社会要掌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舆论引导的观念与策略需要调整: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报道推动宣传;注重策划的事实性和科学性。
2、报纸副刊文化多元格局发展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副刊文化形成了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格局。尤其是网

络博客文化的兴起,传统意义上的文艺副刊呈衰落之势,而消费文化大有独霸报纸副刊之势。解决这一问题,新闻化只是权宜之计,根本问题是在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下如何塑造副刊文化的品质。
3、新闻学是叙事学。新闻叙事既是新闻报道的基础,也是新闻业务实践与新闻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新闻业务之所以被误解为理论缺乏以及新闻学中许多争论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很好研究和运用新闻叙事学理论。新闻叙事学重点研究叙事话语与叙事策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