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分数与除法》 (第2课时) 双基训练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分数与除法》 (第2课时) 双基训练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分数与除法》 (第2课时)  双基训练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分数与除法》 (第2课时)  双基训练

3.分数与除法(第2课时)

夯实基础屋

一、开心课堂。

1.5÷17=( )( )

23÷15=( )( )=( )( )( )

2.9厘米=( )( )米 13分=( )( )

时 3.把2根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个1( )

米。 4.把一袋重2千克的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袋糖果的( )( ),是( )( )

千克。

5.比较大小。

6○173 77○1 2511○3118

1413○1 56

○1 6.小青每天睡眠11小时,她一天的睡眠时间占全天的( )( )

。 二、小法官判对错。

1.五(1)班的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19

,是把全班人数看作整体“1”。 ( ) 2.一条路已修37

,是把已修路长看作单位“1”。 ( ) 3. 67比23

的分数单位大。 ( ) 4.m 5

是真分数,那么m 小于或等于5。( ) 三、精挑细选。

1.把7平方分米的地砖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 )平方分米。

A. 17

B. 78

C. 18

2.把5米长的木料锯成8段,每段占全长的( )。

A. 58

B. 58米

C. 18

3.师徒二人做同一种零件,师傅用了32小时,徒弟用了112

小时,做得快的是( )。 A.师傅 B.徒弟 C.一样快

一、1.517 2315 1815

2. 9100 1360

3.3

4. 15 25

5.> = < >

< 6. 1124

二、1.√ 2.× 3.×

4. ×

三、1.B 2.C 3.C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位置单元分析

第2单元位置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使学生养成用数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练习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分数”检 测 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19分) 1、填一填。 (1)5个 15 是( ),( )个 1 6 是1。 (2)7 8 里面有( )个81,322里面有( )个3 1。 (3)18个 9 1 是( )。 2、考考你。 (1)6枝铅笔的13 是( )支,10铅笔的) () (是4支铅笔。 (2)一盘苹果的 2 1 是4个,2个同样的盘子里共有( )个苹果。 3、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 ) 4、( )÷( )=5 3=10) (=) (21= 100) ( 5、25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小贝说自己吃了一块蛋糕的 52 ,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10 4 ,那么妈妈吃的比小贝多。( ) 2、任何两个相邻的自然数(0除外)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就是121。( ) 3、如果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那么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 ) 4、18 12的最简分数是 96。( ) 5、分母是10的真分数共有10个。( ) 三、按要求解答。(共36分)

1、在( )里填上“>”、“<”或“=”。(6分) 53 ( )64 8 31( )118 2016( ) 5 4 2、圈出最简分数,把其余的分数约分。(12分) 5 4 16 12 408 24 12 60100 131 130 3、把95和12 7都写成分母是3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6分) 4、写出与5 3 相等的三个分数。(6分) ( ) ( ) ( ) 5、两个工程队修公路,甲队3天修了25米,乙队4天修了33米,谁修得快些?(用带分数比较)(6分) 四、我会解决问题。(共35分) 1、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共有30道题。小红做对了18题,做错了12题。请你用最简分数表示小红做对的题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某商店有3种数量相同的冰激淋,星期六的销售情况如下。 售出 7 3 售出 5 2 售出 3 1 如果这个商店要进货,应该多进哪种冰激淋?为什么?

新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新)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第二单元长方体(一)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第四单元长方体(二) 整理与复习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 数学好玩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总复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不太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 培养很重视。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 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 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 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第三 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 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 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 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 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 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 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推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2课时_解决问题的策略(2)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球队比赛的不同安排,感受列举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列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从而能更自觉、主动地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选择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预设1分钟) 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体会列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预设17分钟) 1.学习例题2:

南山中心小学举行小学生足球赛,有4支球队参加,分别是红队、黄队、绿队和蓝队。如果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导入:题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 (1)理解题意,“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是什么意思? (2)你能写出所有的比赛吗?先试一试。再与同桌交流。 (3)解决这各问题时选择怎样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2)列举出各场比赛时,要注意些什么? (3)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师:列举时可以列表,也可以画图,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列举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列举法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列举时有哪些注意点? 三、全班交流,提炼建模。(预设2分钟) 说说可以从哪儿想起,有序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尽可能说清楚,说全面。 四、分层练习,巩固内化。(预设10分钟)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 (3)交流方法。 教师提问:你能列举出答案吗?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七第4题 (1)独立完成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北师大版).doc

课题:折纸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 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1、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列式表示为: 二、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 1、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 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

六、作业 课本P3、4页练一练 1、2、3、4、5、6、7、8 七、板书设计: 折纸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八、课后反思 课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练一练 1、2、3、4、5、6、7、8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

2016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中心校新主完小杨向英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教学准备:将本课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1.导入: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听游戏规则做出相应的动作。 2.我们做的动作跟什么有关系?指名提问。 3.板书课题。 二、尝试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 1.观察: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演示PPT课件)

2.思考:你现在怎样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呢?(预设学生回答: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第几条第几个……) 3.引导:同学们的描述各不相同,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你们发现哪一点相同?(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两个数、确定位置)4.揭示:要在教室平面内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只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的。要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这就是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条件。(演示PPT课件) (二)认识行与列 1.统一行与列的名称。 (1)讲述:同学们刚才在描述张亮的位置时,所说的排、行等,都是指的横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行”;所说的组、条等,都是指的竖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列”。(教师适时板书或课件显示“行”“列”) (2)尝试:同学们,你现在能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来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3)预设:预设学生回答:第3行第2列;第3行第5列;第5列第3行;第2列第3行。(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样数的?) 2.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 (1)设疑:刚才,同学们都说张亮的位置在第3行,但有的同学是从前往后数的,还有的同学是从后往前数的;在说张亮的位置是第几列时,有同学说是第2列,也有同学说是第5列,张亮的位置到底是第几列呢? (2)归纳:看来还需要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在确定第几列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左往右数;在确定第几行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前往后数。 (三)在平面图上确定行与列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一、选择题(客观题) 1、下面( )中两个数的积在51和10 7之间。 A. 51× 21 B. 32× 52 C. 8 3×5 2、下面( )的积大于a (a > 0 ) A. a × 4 B. a × 4 1 C. a × 0 D. a × 1 3、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20米,宽是长的5 4,求面积的算式是( )。 A. 20 ×54 B. 20 ×(20 ×54) C. (20 + 5 4)×2 4、 3吨的85和5吨的8 3( )。 A. 3吨的85重 B. 5吨的8 3重 C.一样重 5、一辆汽车平均每分行10 9千米,半小时行多少千米?列式是( )。 A. 109×2 1 B. 109×121 C. 109×30 6、6 ×61÷6 ×6 1= ( )。 A.1 B.36 C. 361 7、几个真分数的连乘积与这几个真分数连除的商相比( )。 A.积大于商 B.积小于商 C. 无法比较 8、一个冰箱的容积是210( )。 A.平方分米 B.立方分米 C.立方米 9、长方体(不含正方体)的6个面中,最多有( )个正方形。 A.2 B.4 C.6 10、至少要用( )个同样的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新的正方体。 A.8 B.16 C.4 11、把正方体的棱长扩大4倍,它的体积就扩大( )。 A.4倍 B.16倍 C.64倍 12、有一个底面积是4平方米的长方体,它的体积是0.2立方米,高是

( )。 A.0.1米 B.0.05米 C.5米 13、把10克盐溶解在40克水中,盐的重量是水重量的 ( ) A 25% B 20% C 80% 14、一件商品打八折后按50元售出,原价是 ( ) A 40元 B 62.5元 C 60元 15、把54米长的铁丝剪成相等的3段,每段是全长的( ) A 31米 B 3 1 C 16、长方体(不含正方体)的12条菱中,最多有( )条菱相等。 A.8 B.4 C.6 17、下面两个平面展开图折叠后所围成的立体图形分别与画出的( )哪个立 ( )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18、在10的后面添上百分号,这个数是原数的( )。 A. B.100倍 C 、 10倍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235484÷÷ ?? ? ??÷?4329185 25168543?? 2135545.148.0?+? 5.22.35.12?? ()6141312124+++? 三、判断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5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新)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北师大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第二单元长方体(一)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第四单元长方体(二) 整理与复习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 数学好玩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总复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备 一、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与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就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与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其空间观念与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感受方向与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四、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与行的顺序。 五、课时安排:3课时 1.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1课时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

北师大课标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请查看下面的课程目录截图,确认是你需要的教案 本册教案特点:课程脉络清晰,教学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后教学反思等经本人整理充实后一应俱全,本人首发,是目前为止网络上最全面的教案,可以直接进行教学参考和修改使用。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人,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 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 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部编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 教学资料

二位置 新知识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会看图确定方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建议 1.在现实情境中教学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生已具备了从方位角度确定物体位置的能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也都有所提高。因此,根据主题图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时,学生有可能会产生有争议的描述,从而引出探索正确、简明地表示物体位置方法的必要性,并由此引出列和行的知识。因为数对是按列和行确定物体位置的,所以教学列、行的知识绝不能含糊,还要通过适当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列和行的认识。 用数对表示位置,要注意三点:一是数对指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二是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它与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的次序是一致的;三是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要用规定的书写格式。 2.应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点的位置。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在平面图中无论是找图形位置,还是找某一地点,都可以看成是在方格图上确定点的位置的思想。在呈现形式上有三个特点:一是各景点或建筑都画成一个点,点只反映景点或建筑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这些点分散在方格纸上,而且每个点都是方格纸上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三是方格纸上的竖线表示列,从左往右依次标注了0,1,2……横线表示行,从下往上依次标注0,1,2……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点,也是行的起点。这样就把确定景点位置等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的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了。 课时安排 位置...........................................................1课时 位置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第二课时教案

位置(2)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借助方格图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3、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过程,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形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小游戏:写数对,猜名字。 教师:在你的桌面上有一张卡片,请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表示自己位置的数对。 随便抽取一张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数对猜一猜,这张卡片上是什么名字? 教师:在这些同学中,哪些同学在同一行?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教师:哪些同学在同一列?你们这次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二、探索新知 教师: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已经能够根据数对来确定位置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动物园的平面图。(初始平面图)谁来说一说第1列是哪条线?第5列呢?第3行是哪些线?0在这里表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1、如果用数对(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示意图,根据平面图写出各个场馆所在位置的数对。可以得出表示熊猫馆位置的数对是(3,5)、大象馆(1,4)、海洋馆(6,4)、猴山(2,2)。(板书) 请你观察这几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引导:如果数对中第一个数相同,那说明了什么?(在同一列)如果数对中第二个数相同,又说明了什么?(在同一行) 2、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学生操作后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首先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图像的位置,再指名学生将其他三个点的位置说出来,其他学生进行检查和订正。 2、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图,再指名学生指出各点的位置,其余学生练习,集体校对和指正。 3、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将完成的结果与同小组的同学相比较。

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练习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 “分数”检 测 题 2 班级:________ 姓名: 3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19分) 4 1、填一填。 5 (1)5个 15 是( ),( )个 16 是1。 6 (2)78 里面有( )个81,3 22里面有( )个31。 7 (3)18个9 1 是( )。 8 2、考考你。 9 (1)6枝铅笔的13 是( )支,10铅笔的) () (是4支铅笔。 10 (2)一盘苹果的2 1是4个,2个同样的盘子里共有( )个苹果。 11 3、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12 13 ( )=( ) ( )=( ) 14 15 4、( )÷( )=5 3=10) (=) (21=100) ( 16 我很棒!关键要多思考,还要细心!

5、25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17 18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9 1、小贝说自己吃了一块蛋糕的52 ,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10 4,那么妈妈吃的比小贝多。20 ( ) 21 2、任何两个相邻的自然数(0除外)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如11和12的最小公倍 22 数就是121。( ) 23 3、如果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那么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 ) 24 4、1812的最简分数是9 6。( ) 25 5、分母是10的真分数共有10个。( ) 26 27 三、按要求解答。(共36分) 28 1、在( )里填上“>”、“<”或“=”。(6分) 29 53( )64 831( )118 2016( )5 4 30 2、圈出最简分数,把其余的分数约分。(12分) 31 54 1612 408 2412 60100 131 130 32 3、把95和12 7都写成分母是3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6分) 33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练习课-优质教案.doc

第6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2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89~90练习十九第4~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底、高、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计算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直接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难点: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要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教师板书公式。 2.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P89练习十九第4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3.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 将(3)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讨论归纳后,学生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0)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2.练习十九第6题。 (1)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观察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2.8 cm,高都是1.5 cm。 (3)启发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4.练习十九第8题。 让学生观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发生了变化(四条边的长度不变,底边上的高发生变化),从而得到它们的周长不变,但面积变小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 要求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3)让学生自己列式,再全班集体订正。 2.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11*题。 (1)议一议: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接在一起,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2)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得出: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因此面积都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48÷2-24(cm2)。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认真回顾这节课的知识,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9、10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S=ah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配套练习题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配套练习题 一 分数的加减法 第一课时 折纸 一、口算。 =+5251 =-8385 =+3121 =-2143 =+8381 =+3195 =-10121 =+15153 =+18198 =+114117 =-3265 =-4 11 二、填空。 (1)2个101是( ),107里面有( )个101。 (2)比53米短21 米是( )米,87米比( )米长21米。 (3)分数单位是51 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 (4)()()()8 2424247 65=+=+ ()()()()31155215=-=- (5)一个最简真分数,分子与分母相差2,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3,这个分数 是( ) ,它与721的差是( ). (6)有三个分母是21的最简真分数,它们的和是 21 20,这三个真分数可能是 ( )、( )、( )。 三、解方程。 9792=+x 6561=-x 8743=+x 9 531=-x 四、解决问题。 1、一根铁丝,第一次用去125米,第二次用去87 米。

(1)两次共用去多少米?(2)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去多少米? 2、寒假中五(1)班同学读书情况如下表。 ( 1 )读( ) ( 2 )读一本书和两本书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 3 )读两本以上(含两本)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 4 )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读书活动吗? 3,其次是非洲,大约3、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大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10 1,亚洲和非洲的面积和大约占陆地总面积的几分之几? 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 5 3,第二三周看了4、小芳用三周时间看完了一本故事书,第一、三周看了全书的 4 5,第二周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 全书的 7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应用题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测试 1、一批煤480吨,用去41 ,还剩下多少吨? 2、一辆汽车5 3小时行了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3、一种电视机原价2500元,现在降价51。现在售价多少元? 4、某校美术组有40人,美术组人数是音乐组人数的32 ,音乐组人数又是数学组人数的43 。数学组有多少人? 5、小明今天上午练了100个字,下午练了140个字,今天练字的个数相当于昨天的3 2,小明昨天练了多少个字? 6、一本书,已经看了这本书的3/5,还剩下150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7、小红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15 ,第二天看了全书的 38 ,这时还剩51页没看,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8、一条路已经修了61,再修复600米正好修完一半。这条路长多少米? 9、一只桶装了半桶油,倒出油的2/5,还剩下15千克,这只桶能装油多少千克? 10、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31,第二天修了全长的41 ,第一天比第二天多修200米。这条路长多少米? 11、甲乙两个数的和是124,甲比乙的2倍多4。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12、工程队修一条长68千米的公路,前7天每天修了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余下的还要多少天完成? 13、河里有鹅鸭若干只,其中鸭的只数是鹅的只数的4倍.又知鸭比鹅多27只,鹅和鸭各多少只?

14、果园里苹果树比梨树多275棵,已知苹果树是梨树4倍。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 15、两列火车从相距360千米的甲、乙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出发,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6、妈妈今年的年龄是儿子的3倍,妈妈比儿子大24岁。儿子和妈妈今年分别是多少岁? 17、某建筑队修筑一段公路,原计划每天修56米,15天完成,实际上每天多修4米,实际用了几天? 18、甲筐苹果的重量是乙筐的3倍。如果从甲筐取出20千克放入乙筐,那么两筐苹果的重量就相等。两筐原来各有苹果多少千克? 19、师徒二人共加工208个零件,师傅加工的零件数比徒弟的2倍还多4个。师傅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五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

学科:数学 五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 课题:体积与容积 授课教师:徐倩 工作单位:河北区育婴里小学 授课地点:河西区中心小学 授课时间:2008年4月2日

【教学内容】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教材第41~42页《体积与容积》【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技能目标:使学生在操作、交流中,理解体积与容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与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土豆和姜,量杯,杯子,盒子等。 【学具准备】每小组12块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小实验:鸡蛋占有杯子里的空间,取出鸡蛋后,杯子中的水位下降。 设计意图:通过小实验,使学生初步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此导入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而且暗示了“体积”与“容积”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体积与容积》 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到处都可以发现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二、实验探究、理解新知 (一)直观感知体积的实际意义。 在我们的周围很多物体所占空间都是有大有小的。引导学生观察土豆与姜

哪一个所占空间比较大?(学生猜想) 当学生很难用眼力分辨出谁大谁小时,根据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实验研究。 设计意图:根据这一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学生根据本组材料进行实验后发现杯中水位的变化,汇报各自的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土豆和姜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即所有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就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学生再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来体验“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深刻感知体积的实际含义。 (二)自主探究容积的实际意义 借助开始上课时用过的杯子,使学生理解“容器”,然后引导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利用教具,出示两个空杯子,请学生猜想哪一个杯子装水多? 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汇报实验方案。 师生共同做实验(杯子中倒满水)。从而揭示杯子中所有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哪一个容器盛的东西多,我们就说哪个容器的容积大。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容器的容积,初步建立“容积”概念。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验方案,激活思维,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通过杯子装水的实验过程,从而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使学生发现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一步加深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杯子所装的水,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 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入理解杯子容纳的物体的最大体积才是这个杯子的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化小数

《分数化小数》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7页例题1、例题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熟练掌握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生学习过小数化分数的知识基础上,再通过分数化小数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分数和小数之间相互联系、能够相互转化的思想。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分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熟练掌握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2、在学生学习过小数化分数的知识基础上,再通过分数化小数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分数和小数之间相互联系、能够相互转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 1、学生要掌握分数化小数时,有不能除尽的情况,需要保留小数。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生用一张纸表示一个分数。合作学习小组长安排与指导。 教学学时: 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你们回家准备好用一张纸表示一个分数。现在,请同学用分数的意义来说一说你的分数,同时把你表示分数的纸展示一下。(指名学生回答。)生1:比如:我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10份,取了其中的3份,就是十分之三。 生2:…… 不错!现在,同学们一起把自己的分数说一遍。 2、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个三位小数(教师同时出示卡片),老师分别指出每个数字,同学们来回答它的数位。 3、(出示PPT课件。)师:同学们一起来看“一题填空”。请同学读题目,并且回答,注意题目里带彩色的关键词。(教师分别指名学生来回答。)生1:…… 生2:…… 4、同学们一起读“二题题目”,抓住带彩色的关键词理解题意。 下面,请同学分别用小数或分数来口算。(指名学生回答) 5、同学们已经学习过了小数化分数了,下面同学们来做“三题口算题”。(指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可能性的大小 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2课时 可能性的大小 教案 课题 可能性的大小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根据可能性的大小来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需要学生对随机现象有丰富的经验,因此,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本节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选择学生熟悉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的导入阶段,设计了分糖果这一情境,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进来,顺理成章地 完成学习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物体的多少决定着可能性的大小,然后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更易接受。 2.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根据学生已学的知识,本教案设计了一些逆向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根据事件发生可能 性的大小推断物体数量的多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转换,初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试验的统计结果来推测物体数量的多少。 2.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根据试验的统计结果来推测物体数量的多少。 学习难点 综合分析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判断。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 课件 学具准备:1个纸盒、4个红球、1个蓝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6)探究其中的规律。 小结:物体的多少影响着可能性的大小,反过来,可能性的大小也能说明物体的多少。可能性大,说明这种物体多;可能性小,说明这种物体少。 三、巩固练习。(6分 钟) 完成教材第46页“做 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答案,说出解题过程。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3分 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 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 获。 2.独立完成作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