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3走进化学实验室同步练习(word版有答案)

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3走进化学实验室同步练习(word版有答案)

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3走进化学实验室同步练习(word版有答案)
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3走进化学实验室同步练习(word版有答案)

人教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3走进化学实验室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2、下列仪器可以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是()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4、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5、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是()

6、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药品时,若未说明用量,固体一般取1至2g,液体一般取1至2mL

B.用托盘天平称取l2g氯化钠,称量时天平指针向左盘偏转,应向右侧移动游码或添加砝码至天平平衡C.对试管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并且先用酒精灯内焰预热再进行加热

D.洗涤试管时,当试管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说明试管已洗涤干净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8、下列做法符合实验室安全守则的是()

A.打翻燃着的酒精灯,用水浇灭

B.为避免中毒,不得品尝化学药品

C.关闭电源时,用还滴水的手接触电源

D.实验结束后,将有碱性物质的废液直接倒入水槽

9、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结束后,如图中仪器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10、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其中正确的是()

11、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B.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C.滴管使用后都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D.将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要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

12、给试管中的液体物质加热时,错误的操作是()

A.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

B.加热时要先进行预热

C.试管与水平桌面成45°角

D.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13、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8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A.小于7毫升

B.大于7毫升

C.等于7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14、两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10.3g(1g以下用游码)药品,他们在放好10g砝码,并把游码调到0.3g后。一同学在称量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右偏,他此时应该?另一同学称量后发现误将砝码和药品在托盘上的位置颠倒了,请分析该同学称得药品的质量是()

A.增加药品10.3g

B.增加药品9.7g

C.减少药品10.3g

D.减少药品9.7g

15、规范、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开展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16、规范的实验操作可以避免产生危险和错误结论等,下列实验操作或图形规范的是()

17、下列实验正确的是()

18、化学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19、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20、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二、填空题:

1、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

。在量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保持水平。

2、(1)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瓶里,请回答;

(2)瓶塞应放在桌面上,理由是。

(3)倾倒液体时(填“快速”或“缓慢”)倒入,理由是,瓶口应试管口;

(4)贴标签的一方向着手心是为了防止。

(5)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标签应。

3、现有下列仪器,根据要求用相应的序号填空:

A.镊子B.集气瓶C.广口瓶D.胶头滴管E.药匙F.试管

(1)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药品应使用;

(2)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3)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

(4)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仪器是。

4、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错误操作会产生不良后果。分析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1)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后果:。

(2)水平放置吸液后的胶头滴管,后果:。

(3)实验室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后果:。

5、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兴趣小组同学对酒精灯内焰进行如下探究。

(Ⅰ)定性研究

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焰心的部分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焰心温度最(填“高”或“低”)。

(1)写出碳完全燃烧的反应方程式,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Ⅱ)定量研究

乙同学用注射器抽取灯芯和焰心交界处气体(如图1),利用氧气传感器测量氧气的体积分数(见下表),

丙同学利用高温传感器(如图2)测定酒精灯灯芯和焰心交界处温度(见下表)。

(2)乙、丙同学多次进行测量的目的是。

(3)火柴梗燃烧需要氧气的最低含量是14.0%,着火点是270℃,结合上表谈谈你对“火柴梗在焰心处没有明显变化”的认识。

(4)如果考虑抽气时空气的影响,则乙同学测出的氧气浓度比焰心的实际氧气浓度

(填“高”或“低”):另外乙同学所测氧气的体积分数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①;②。

6、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细口瓶的瓶塞要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②先对试管进行,然后用酒精灯的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③若试管外壁有水,加热时会有后果。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

,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倒放在试管架上晒干,实验室里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

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解:取用药品时,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在量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填:1~2;1~2;凹液面最低处。

2、解:(1)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瓶里。

(2)取用细口瓶内的药液,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以防污染试剂。

(3)倾倒液体时,缓慢倒入,以防造成滴漏;瓶口应紧挨着试管口。

(4)倾倒液体时,如果标签没向着手心,残留的液体流下来接触标签后,会腐蚀标签。

(5)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标签应向外放置。

故答案为:(1)细口瓶;(2)倒放;防止沾污瓶塞,造成试剂污染;(3)缓慢;快倒容易造成滴漏;紧挨着;(4)残液流下,腐蚀标签;(5)向外放置。

3、解:(1)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药品应使用药匙;

故填:E;

(2)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

故填:D;

(3)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广口瓶;

故填:C;

(4)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仪器是试管;

故填:F。

4、解:(1)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会造成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2)滴管取液后不能平放或倒置,否则试剂流到胶帽后,会腐蚀胶帽;

(3)实验室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否则会污染试剂瓶中的试剂,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故答案为:(1)炸裂试管;(2)腐蚀橡胶胶帽;(3)污染试剂瓶中的试剂。

5、解:(Ⅰ)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焰心的部分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焰心温度最低;

(1)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其反应方程式为:C+O2CO2;该属于化合反应;

(Ⅱ)

(2)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减少实验误差带来的影响,要进行多次实验。(3)从题目信息可知,火柴梗燃烧需要氧气的最低含量是14.0%,着火点是270℃,而实验证明,灯芯和焰心交界处的氧气浓度和火焰温度都达不到要求,所以火柴梗在焰心处没有明显变化。

(4)因为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较大,所以如果考虑抽气时空气的影响,则乙同学测出的氧气浓度比焰心的实际氧气浓度要高;乙同学所测氧气的体积分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注射器针头所在的位置不同,还可能是受到空气的影响。

故答案为:(Ⅰ)低;(1)C+O2CO2;(Ⅱ)(2)减少实验误差带来的影响;(3)实验证明,灯芯和焰心交界处的氧气浓度和火焰温度都达不到要求,所以火柴梗在焰心处没有明显变化;(4)高;注射器针头所在的位置不同;受到空气影响的程度不同。

6、解:(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向着手心,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

在桌面上;

(2)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盖灭时轻提一下灯帽的原因防止温度降低压强变小,下次使用不易打开,同时也使生成水分蒸发掉,不是为了节约酒精;

(3)给试管中的液体预热,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三分之一;

②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③在给试管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面,试管受热不均匀,而造成试管炸裂;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洗涤,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倒放在试管架上晒干,实验室里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留下。

故答案为:(1)向着手心;倒放;

(2)C;

(3)①1/3;②预热;外焰;③试管炸裂;

(4)洗涤;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留下。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单元复习提纲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 实验原理: 4P + 5O 2 点燃 2P 2O 5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5H2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单质: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 化合物: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酸、碱、盐、氧化物) 氧化物:如果化合物仅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构成物质的微粒 微观的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A、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 B、非金属单质、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 C、化合物中既有金属元素又有非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常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B、分子的微观特性: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分子的质量很小。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汞、稀有气体等。 1.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2.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发光发热B.有颜色的变化C.有其他物质生成D.有气体、沉淀产生 2.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错误的是() A.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B.熄灭酒精灯,一般用嘴吹熄C.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D.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3.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钢铁生锈B.风力发电C.光合作用D.牛奶变质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用镁粉制作照明弹 B.液氢常用作航天飞机的燃料C.烧木材取暖 D.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 7.胶头滴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平放或者倒置的原因是() A.防止试剂腐蚀胶管B.防止试剂腐蚀皮肤C.防止试剂挥发D.防止液体流出 8.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9.设计实验: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对上述实验设计思路的描述有以下几点: ①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利于燃烧产物的汇集;②用冷的烧杯可使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水迅速凝结; ③将烧杯迅速倒置可避免产生的气体向空气中散逸;④振荡有利于产生的气体与石灰水充分接触。对描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B.③④正确①②错误C.①②③正确④错误D.①②③④都正确 10.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有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就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 D.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 11.下列有关纸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B.难溶于水C.可燃性D.易撕碎 12.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A.A B.B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别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们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最基本的手段是()。 A. 逻辑推理 B.大气探测 C.化学实验 D.精确运算 2. 下列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玻璃破碎 B.滴水成冰 C.铁钉生锈 D.酒精挥发 3. 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B. 夏天,放置半天的饭菜变酸 C. 秋天,铁路上铁轨的对接处与夏季相比间隔变大 D. 冬天,玻璃窗上凝结出漂亮的冰花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 B.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用途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C. 食盐不但是一种调味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D. 化学只能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不能创造新物质 5.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

动后,发现小块蜡烛并未减少,并浮在水面上,由此不能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 A. 受热易熔化 B.密度比水小 C.较软,硬度不大 D.不溶于水 6. 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 中 操作如图,该操作说明该气体()。 A.极易溶于水 B.易溶于水 C.不易溶于水 D.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 7. 下列关于各物质的叙述中,其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B.石蜡受热会熔化 C.酒精挥发 D. 氧气能变成淡蓝色液氧 8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的最简便方法是() A.测密度 B.用澄清石灰水 C.闻气味 D.用燃着的木条 9. 某同学将蜡烛置于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现瓶壁有水雾产 生,接触瓶壁的手感到发烫。由此,他得出了以下结论,你认为不符合实际的是()。 A.蜡烛燃烧放出热量 B.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向着环境友好发展。即环保低耗节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氧气的性质】 (1) 氧气的物体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说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的制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又叫触媒) (2) 特点:“一变二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加快或减慢) 二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3) 反应原理: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 →水+氧气 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氯酸钾--( 加入) 二氧化锰( 并加热)- →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在上,加热在下) 三、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四、分解反应 (1) 是基本反应类型 (2) 含义: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 特点:“一”变“多” 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 1、实验用品:铁架台、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高锰酸钾 2、操作步骤 (1)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装:装药品 (3) 定:固定试管 (4) 点:点燃酒精灯 (5) 收:收集氧气( 利用排水法) (6) 离: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 (7) 熄:熄灭酒精灯 3、注意事项 (1) 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练习精选

上册知识回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P2 2.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物质是由_____和______构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P3 3.1869年,________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P3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_______ ;化学变化________ ,常伴随____ ,_______,_________。P7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7 3.物理性质:__ 。 化学性质:___ 。P7-8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 P11 2.请列举蜡烛的物理性质:(任举四个)。P12 3.请列举蜡烛的化学性质:。(举一个)P12 4.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和(填物质化学式)。 5.将一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的上方,可以观察到烧杯壁上有,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可以看到,这可以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和。同时说明蜡烛中肯定含有_____和____元素。P12 6.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做以下实验,把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发现木条在燃烧得比较旺盛,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 __含量较低。P14 8.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振荡,发现,说明呼出气体中的含量较空气中的要高。P14 9.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会发现玻璃片上出现,说明呼出气体中含量较高。P14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10.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等, 块状的药品可以用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和金属颗粒放 入玻璃容器中时,应该先把容器,把药品放入 后,再把容器慢慢地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以免容器。P18 11.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里。P19 12.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视线要和量筒内液体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P19 13.倾倒试剂时,塞子要在桌子上,瓶口要试管口,贴标签的一面要向着。倒完液体后,要立即 ,并把瓶子放回原处。P20 14.取少量的液体可以用,使用时应该保持向上,不要或者。用过以后要立即,以备再用。严禁未经清洗的滴管再。P20 15.万一酒精洒出在桌面上燃烧,不要惊慌,应立刻用。P20 16.使用酒精灯时要用焰加热。焰的温度最高。P21 17.给试管中的液体预热的方法是。P2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总结.txt33学会宽容,意味着成长,秀木出木可吸纳更多的日月风华,舒展茁壮而更具成熟的力量。耐力,是一种不显山石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 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课题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学情分析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多为基础,中考考察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教学目标考点分析熟练掌握相关化学式、反应方程式的应用;理解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矿物性质; 了解化学变化实质,熟练掌握化学语言 教学重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金属非金属性质等 教学方法面授法、归纳总结法 学习内容与过程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仅是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硬度、气味、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毒性等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性质用词:能、是、有、可以、会等。性质决定物质能否发生某种变化。 变化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件,体现了物质有何性质】 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丝生锈,轮胎爆炸 B.灯泡发光,食物腐烂 C.烧制陶瓷,红磷燃烧 D.玻璃碎裂,工业制氧气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木炭的可燃性 B.汽油的挥发性 C.氧气的氧化性 D.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按右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不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若反应后立即松开止水夹,对测定结果 (3)化学方程式 (4)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氮气约占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 1. 电解水2H2O ==== 2H2↑+ O2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2物理性质:密度比,溶于水 O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2 === CO2 2H2 + O2 === 2H2O S + O2 === SO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2 === 2MgO(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3Fe + 2O2 === Fe3O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黑色固体)3.CO2物理性质: 密度,溶于水,固态CO2俗称 CO2化学性质: H2O + CO2 === H2CO3 (CO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4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1-4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色、味、态、密度、硬度、 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 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 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 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 6、各种常见仪器: (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 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 (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 (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 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对物质加热用外焰 (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 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的变化。例:石蜡熔化、 化学变化——有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 ,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中表现出的性质。、、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制成 ⒉点燃前 ⑴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 状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 . ⒊ 点 燃 蜡 烛 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为 . . 三层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最外层最亮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2019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默写(含答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默写 (一)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 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2.加热时要注意两点(1)(2)。 3.观察到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现象:(1); (2); (3); (4)。 4.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5.加热时,试管略向下倾斜的原因:。 (二)铁丝生锈实验 1.铁生锈实验的现象:,说明了。 2.铁锈的颜色主要成分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3.实际上铁生锈是铁和、发生了化学反应。 4.防止铁生锈的措施有:。 (三)环境问题 1.白色污染是造成的污染;温室效应是由所引起的;臭氧空洞是 由引起的。

(四)零碎知识点 1.食物变馊是食物和发生了反应;薯片包装袋充的是气,这种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第二课默写 1.化学变化的概念:。凡是跟有关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物理变化的概念: 。 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3.化学性质的概念:,常见的化学性质:。 4.物理性质的概念:,蜡烛的物理性质:。4.(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本质) (2)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 (3)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5)①煤油燃烧,②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混合,产生,③在碘化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以上空格填所产生的现象),以上三种物质的变化,是 变化。 第三课默写 1.红磷燃烧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原理是。 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符号表达式为。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有、、

。 实验结果偏大的原因有、。 4.实验时选择的可燃物需具备以下条件: (1)(如不行); (2)(如不行) (3)(如、等不行)。 5.该实验还可推出,瓶内剩余4/5体积的气体是,其物理性质有;化学性质有。 6.空气中各成分的名称及含量:、、、、。 7.纯净物:。如。 8.混合物:。如。 9.除了从物质种类来分辨纯净物和混合物,还可以从化学式角度来分辨,有化学式的是,无化学式的是。 10. 通过实验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从沥青铀矿中发现放射性的钋和镭;发明炸药,改进引爆装置; 首先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是结晶牛胰岛素。 第四课 1.铜在空气中加热的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经典例题 2.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 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 mL 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7的实验装置。 图(7)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精品教案合集

课题1 物质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 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据对概念理解判 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酚 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 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 1上出现两个红色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内容:物质 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地 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 化学角度看,物质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探究实验 实验及装 置 变化变化过程中发生现变化后物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前 物 质 象质 1水沸腾液 态 水液态沸腾 时生成水 蒸气,水 蒸气遇冷 玻璃片又 凝结为液 态水 液态 水 无 2胆矾研碎块 状 胆 矾 蓝色块状 固体被粉 碎成粉末 粉末 状胆 矾 无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 色 硫 酸 铜 溶 液 等 立即生成 蓝色沉 淀,溶液 颜色变 浅,最后 变为无色 蓝色 氢氧 化铜 沉淀 等 有

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 粒 状 石 灰 石 等 石灰石表 面有气泡 产生,且 石灰石逐 渐变小, 烧杯中澄 清石灰水 变浑浊 二氧 化碳 气体 等 有 课堂讨论 归纳总结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定义没有生成新物 质变化(如实 验1、2)有新物质生成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变化前观 察 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 ①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颜色、状态、气味等①反应条件(如 加热、点燃等) ②反应现象(发 光、放热、变色、 生成气体或沉 淀等) 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②生成物颜色、状态、气味等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带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带答案全套 第一单元检测卷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注意事项:本试题共4页,满分60分,考试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等。一瓶矿泉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矿泉水由哪些成分组成 B.矿泉水的产地在哪里 C.矿泉水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矿泉水的微观结构如何 2.实验室常用的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是() 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有气体放出 B.有新的物质生成 C.有颜色变化 D.有发光发热现象 4.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粮食能用来酿酒 B.百炼方能成钢 C.纸包不住火 D.玉不琢不成器 6.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7.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发现试管破裂,不可能的原因是() A.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未擦干 B.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 C.加热完没有冷却即用冷水冲洗 D.加热时试管口竖直向上 8.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向左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 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冒出 B.锥形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长颈漏斗下端导管内有液柱上升 D.注射器内有液体进入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9.选择合适的序号填空: 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 (1)在通常条件下,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________; (2)酒精受热变成了酒精蒸汽________; (3)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 (4)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________。 10.选择下列仪器的序号填空: ①试管②烧杯③量筒④玻璃棒⑤漏斗⑥胶头滴管⑦酒精灯 (1)能在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 (2)用来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________。 11.基本的实验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基石。 (1)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2)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损坏试管。 12.根据化学实验操作规则,请用适当的数据填空: (1)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________。 (2)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应使用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大约________处;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试管口斜向上,且与桌面成________角;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3)取用液体药品时,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________。 13.某同学用100mL的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表示的液体体积是________mL; (2)该同学若要量取44mL的该液体,在上面的基础上,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再向量筒中加入该液体;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按右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1)燃烧的现象是 ; (2)红磷不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 若反应后立即松开止水夹,对测定结果 (3)化学方程式 (4)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 ,氮气约占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 1. 电解水 2H2O ==== 2H2↑ + O2 ↑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 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 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2物理性质:密度比 , 溶于水 O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 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2 === CO2 2H2 + O2 === 2H2O S + O2 === SO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2 === 2MgO (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3Fe + 2O2 === Fe3O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黑色固体) 3.CO2物理性质: 密度 , 溶于水,固态CO2俗称 CO2化学性质: H2O + CO2 === H2CO3 (CO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a(OH)2 + CO2 === CaCO3 ↓+ H2O (用石灰水检验CO2) CO2用途: 点燃 通电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加热

人工降雨 、 制碳酸饮料 、 灭火(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药品 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 双氧水、二氧化锰(黑色固体) 反应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 2H2O2 === 2H2O + O2 ↑ 发生 装置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 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锥形瓶 收集 装置 集气瓶、水槽 法 向上排空气法 操作 要点 查气密性 导管放入水中,双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不漏气 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加水,水不持续流下,不漏气 收集 有大量、连续气泡产生时开始收集, 集气瓶外有气泡产生,收集满 将带火星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集满 其它 棉花作用:防止KMnO4 粉末进入 导管 分液漏斗优点:能控制反应速度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水 面,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 吸进试管 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跑出 催化剂特点:1. 2. 3. 验证O2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是氧气 CO2实验室制法 药品 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 反应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 加热 MnO 2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练习题 1.请你判断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的问题是( ) A.研发氢能源 B.煤炭是由什么组成的 C.合成新材料 D.编写电脑程序 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胆矾研碎 B.干冰升华 C.品红扩散 D.蜡烛燃烧 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4.如下图,是用玻璃钢制成的船体。制成的这种船体不必具有的性质是( ) A.耐火 B.强度高 C.质轻 D.隔水性好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型半导体和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的研制,都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B.化学只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与新物质的合成毫无关系 C.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目前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可以有效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D. 6.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明显增加的气体是 ( ) A.氧气 B.氧气和二氧化碳 C.氮气 D.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7.区别一瓶人呼出的气体和一瓶空气,最简单的方法是( ) A.闻气味 B.把点燃的木条放在瓶口 C.把点燃的木条伸入瓶内 D.观察颜色 8.下列有关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熔点较低,受热易熔化C.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D.石蜡可燃烧,燃烧时发光、放热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铜丝作导线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天然气作燃料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10.物质的性质决定其保存方法。固体氢氧化钠具有以下性质:①白色固体;②有腐蚀性;③易吸收水分;④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由此可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1.某固体受热变成气体,这种变化(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一定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通过颜色来区分蒸馏水和食盐水 B.可以通过硬度来区分铁丝和铝丝 C.可以通过气味来区分酒精和蒸馏水 D.可以用燃着的木条来区分二氧化碳和氧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如冰、水共存物实际为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一种——水分子;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体为混合物。 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是把握“物质的种类”或“分子的种类”是否相同。 4、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水蒸发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水分解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水分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变了,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二、原子 1、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原子同分子一样,也是时刻不停地做高速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能量越大,运动速度就越快。 (3)、原子之间也有一定的间隔。

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呈电中性的中子构成的。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原子结构模型图 2、不同原子,核电荷数不同、核内质子数不同。 3、构成原子有三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4、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钠原子核内11个质子,12个中子。 5、核外电子在核外分层运动,也叫分层排布,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将电子在核外排布形象地表示出来。 6、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12/112 原子的实际原子的实际质量 C (单位:1) 7、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8、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里围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形状,状态的改变 4、常见的物理变化:物质溶解,物质的三态(固液气)之间的变化,如熔化等,形状改变,位置改变等。 …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常伴随能量变化。 4、常见的化学变化:所有物质的燃烧,金属的锈蚀,食物的变质、腐烂,动植物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酿酒,炼铁,去垢等。 三、注意事项 、生成沉淀,放出气体,颜色改变,发光,放热等现象经常用于判断是否为化学反应。(但不是绝对的,爆炸和发光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可以说明) 2、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 3、两者之间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蜡烛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明) 四、例子(只要看开始的反应物和反应后的物质是不是同一种即可,即有无其他物质生成)(如果你都会做,明白为什么,说明这部分你懂了哦!) 1、蜡烛融化(物) 2、蜡烛燃烧(化) 3、酒精挥发(物) 4、火树银花(化) 5、沙里淘金(物) 6、杯水车薪(化) 7、卫生球消失(物) 8、活性炭净水(物) 9、百炼成钢(化)

10、液氮医疗麻醉(物) 11、海水晒盐(物)12、锅炉爆炸(物) 13、米饭烧焦(化) 14、蜡炬成灰(化) 15、木已成舟(物) 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等。(可归纳为:色味态、两度、两点、三性) 二、化学性质 1、概念: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酸碱性、毒性、稳定性等。 三、注意事项 1、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难”等字,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如酒精燃烧、酒精能燃烧。(即能力和动作的区别) 2、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答:方法一:二氧化碳(CO2)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方法二:二氧化碳(C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方法三:二氧化碳(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通过学习课题二我们获得的知识: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注意:不是有氧气就可以,空气中也有氧气);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 6、蜡烛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10单元试题

九年级化学1-10单元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 S-32 Mg 24 Cu 64 一、我会选(每小题1分,共20分) 1. 请从化学的视角进行分析,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B) A.鲜奶制酸奶 B.水果榨果汁 C.高粱酿白酒 D.黄豆酿酱油 2. 下列解释正确的是(D) A、a g氯酸钾与b 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反应后得到c g氧气,残留固体质量为d g,则d = a –c B、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固体,升温,硝酸钾固体质量增加 C、将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能形成200mL溶液 D、向1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中加入10mL蒸馏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g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铁锈能形成一层保护膜,使里面的铁不再生锈 B、单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C、硫在空气中燃烧比在氧气中燃烧更旺 D、生铁是一种纯净物 4.下列化学知识运用错误的是(B ) A、施加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氢氧化钠溶液清除餐具上的油污 C、用活性炭可除去冰箱异味 D、被雨淋湿的自行车应立即擦干以防生锈 5. 下列各选项中说明酒精作为燃料的优点是( C )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再生性能源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 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 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6.4 3.2 4.0 0.5 反应后质量(g)待测 2.56 7.2 0.5 A.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 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的变化。例:石蜡熔化、 化学变化——有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 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 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中表现出的性质。、、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

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制成 ⒉点燃前 ⑴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 状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

⒊ 点 燃 蜡 烛 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为..三层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最外层最亮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火柴杆 外焰温度最高 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⒋ 熄灭蜡烛 ⑴将蜡烛熄灭观察 有 白烟是石蜡的。 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