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试题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试题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试题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试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试题

(1888年单行本序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反杜林论)

1888年单行本序言(填空题)

一、填空题.

1.马克思的(世界观)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

2.我们越来越觉得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作为一个简要而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了。

3.我认为我们还欠着一笔(信誉债),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那个狂风暴雨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它哲学家都大。

4.但是,这些笔记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888年单行本序言(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辩证法

希腊文词源是谈话、论战的技艺的意思。在欧洲哲学史上,辩证法这一术语曾在不同意义上被使用过。古希腊辩证法的最初含义是论辩的方法,苏格拉底把辩证法看作对意见的争论而发现真理的艺术。中世纪经院哲学运用的辩证法往往被人们看作是烦琐论证、荒唐提问和诡辩的代名词。黑格尔对辩证法作了两种规定:一是指概念思维的矛盾进展,一是指揭露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黑格尔关于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思想、观念是在对立面的争论中获取自身规定的思想,已成为辩证法的通常涵义。今天人们认为辩证法是同现象学方法、分析哲学方法并列的三大哲学研究方法之一。

2.市民社会

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思想家用来表示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用语。一般指资本主义社会,有时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资产阶级思想家常用这个名称来表示社会生活中的财产关系和经济关系,并把它用来表示国家的政治法律关系和“政治社会”这个名称相对应,但他们并不了解市民社会对生产方式发展的依赖关系,而是用人的本性、政治和道德等原因来说明它的形成。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现代世界中形成的是伦理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马克思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的,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高级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3.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一书提出的命题,他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个方面的涵义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

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第二方面的涵义是我们的思维对世界的关系怎样,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这个世界,对它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二元论

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世界的两种相互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典型的二元论者。他认为存在着两种实体,即具有广延的物质实体和具有思维属性的精神实体,二者互不依赖各自独立。二元论表面上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之上,但实质上仍然倾向于用精神作为人类知识的终极基础。

5.形而上学

通常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指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它力图为人类知识提供具有终极价值的逻辑基础或本原。第二种指与辩证法相对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主要在第二种含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一概念。

6.不可知论

一种怀疑并否定人的认识能力,认为人不能认识客观世界或不能彻底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认识论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其规律。不可知论的代表是休谟和康德。他们批判了哲学上的独断论,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对推进认识论摆脱机械论的限制起过积极作用。但他们把感觉看作是意识同外部世界隔绝起来的屏障,在人的认识同外部世界的本质之间人为地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7.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以施特劳斯,鲍威尔等人为代表,费尔巴哈也属于这一派,青年黑格尔派不太重视黑格尔哲学体系,否定“绝对精神”而提倡人的自我意识,反对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青年黑格尔派比较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力图得出无神论的观点,宗教上批判上帝创世说,政治上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专制政体,主张政教分离。

8.绝对精神

黑格尔哲学的用语,其整个哲学就是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认为绝对精神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作为世界的普遍精神,只能以概念的形式对人表现出来。人们普遍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着的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核心,也是一种活生生的能动的力量。精神的辩证运动就是概念的内在发展,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我阶段和精神阶段。绝对精神自我发展也就是它的自我认识的过程。也有的哲学文献认为,绝对精神就是指的人类精神。

9.历史唯心主义

也称为“唯心主义历史观”或“唯心史观”,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归结为精神因素的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有主观历史唯心主义和客观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形态。他们都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把社会历史归结为意识史,无视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认为只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崇拜偶然性,否认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

10.思辨哲学

一般特指黑格尔哲学。它从概念出发通过纯粹逻辑推演,构造了一个概念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试图以此为重新解释世界的存在提供一种新的解释模式。它强调理性批判的、辩证的特征,强调获取必然性的知识或真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它力图扬弃主客观的对立,达到具体的多样性的统一或对立面的统一。但这个哲学具有神秘主义的外貌,常常为了逻辑论证的需要不顾或者歪曲事实。它提供的富有成果的形而上学体系演变为独断论的顶峰,受到后世哲学的批评。

1888年单行本序言(简答题)

三、简答题

1.在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恩格斯分析他写《费尔哈论》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历史的原因。即为了实现他和马克思多年前的共同愿望,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第二、现实的原因。是为了适应当时的革命斗争的需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指导工人阶级抵制古典哲学复活的反动趋势。

第三、直接原因。是为了满足《新时代》编辑部的要求,评述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对费尔巴哈做出正确的评介。

2.如何理解恩格斯的这个判断,《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首先,马克思确定了新哲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批评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实践观念上的局限性;对实践观念做了新的解释,把实践确定为新哲学的理论基石,从而为克服旧哲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第一次勾画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实践是实现人与环境统一的基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等。

最后,阐明了新哲学同旧哲学的本质区别。这主要是阶级基础不同,对实践的态度不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填空题)

一、填空题

1.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2.人的思维是否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3.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

4.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他不懂得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

5.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7.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旧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以前的近代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的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它所代表的是“市民”即资产阶级的利益。

2.新唯物主义

新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认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社会化了的人类,它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重在改变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的一个命题,是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特点和基本内容的理论概括。首先,它揭示了社会的基础和起源在于劳动。其次,它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际内容:生产、科学、阶级等实践。再次,揭示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最后,它揭示了理论认识的根源在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4.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阐述。马克思从现实的实践着的人出发去看待人的本质,认为任何人都生活于一定的社会之中,考察人的本质离不开对社会关系的考察。只有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研究人,才能揭示出人的真正本质。

5.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恩格斯对马克思《提纲》评价。在《提纲》中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以实践为中心来批判唯心主义以及一切旧唯物主义,把实践概念引入认识论,引入历史观,强调革命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从而同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确立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则。

6.环境决定论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费尔巴哈等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决定民族精神面貌的是环境。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教育等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而其中又以法律和教育为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社会的精神面貌。

7.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是指一切宗教都把整个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人间世俗世界;另一是神灵居住的彼岸世界,并且认为彼岸世界或神的世界创造、支配现实的人间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答题)

三、简答题

1.费尔巴哈既然把人看作感性对象,为什么又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

费尔巴哈一方面把人看作是感性对象,认为人的生理、心理方面代表人的本性。另一方面,他又受当时人们对唯物主义哲学误解的影响,把人的感性活动说成是为利已主义所玷污的一种犹太人经商谋利的活动。他不了解实践作为改造世界的活动的革命意义,因而他在承认人是感性存在物的同时,又将理论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

2.旧唯物主义者“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为什么会陷入循环论的误区?

旧唯物主义者所讲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以及国家、法律、文化、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上层建筑,而不是指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以及人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他们一方面认为环境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又认为政治、法律、教育是决定性的因素,从而导致把历史看成是少数天才人物创造的英雄史观。可见,没有把实践作为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其陷入循环论证的根本原因。

3.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体现在哪里?

主要表现在:

他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自然条件。

他把人的两性关系也看成是人的本质。

他还认为理性,是人区别与其它事物的东西,也是感性的人存在的标志。

可以看出,他没有意识到人的实践、社会关系对理解人的本性的决定性意义。

4.马克思是如何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在揭示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性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指出,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种种说法是片面的。费尔巴哈强调人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的一面,片面强调感性直观对理解人的意义。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费尔巴哈理解的人的本质只能是人的自然属性,他所讲的人也只能是抽象的人,自然的人。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旧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是什么?

马克思认为,主要有两点不同:

首先是阶级基础不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是市民社会的世界观。新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其次是对哲学的历史使命的理解不同。一切旧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关注实际地改变世界。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哲学不仅要求正确的解释世界,而且要求运用科学的理论去改变世界,实践性是新哲学的本质特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述题)

四、论述题

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人和环境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指出,人和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是前一代人留给下一代的既定的物质的东西,它作为一种物质的力量制约着人的活动;另一方面,人又不能满足于既定的环境,它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改变环境,同时不断改变着自己,改变着自己的体力、智力以及活动的方式。人的实践活动状况决定着环境改变的状况,而环境改变的状况又体现着人的实践活动的状况。

人与环境是哲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话题。人与环境的张力直接关系到环境和人的生存、发展。传统哲学以纯客观向度(即自然为中心),或以纯主观向度(即人类为中心)考察这个关系,被历史证明是人类自己给自己开的玩笑。纯自然向度的考察最终导致人给自己创造了一个超自然、超人的神灵;纯主观向度的考察又导致主体的过度膨胀,结果人被人自己创造的技术化世界所淹没,造成人的自我丢失。马克思关于人和环境关系的理论是我们意识到,只有采取主客体相统一向度的方式来处理人和环境(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才可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代社会的生态学、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在人与环境关系讨论提出的新观点给我们以新的启发。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必然从事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现实的人都必然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对人来说,自然属性是从属于社会属性的,现实的人的本质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

社会关系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而形成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种关系。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关系。人是各种现实关系的主体和承担者,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着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不同的。因此现实的人的本质并不是某种抽象的和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因此,社会生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和表现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最基本的活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社会性的、有目的的活动,这就相应地产生了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就是阶级斗争的实践活动,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等各种实践形式,所有这些实践活动构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表现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可以归结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基本方面。物质生活从根本上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活动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政治实践和科学实验都是围绕着生产实践而进行的,其本身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的特征。精神生活不管它表现得多么复杂和抽象,但它总是社会物质生活的不同反映,是实践活动的产物。

反杜林论(填空题)

1.《反杜林论》写于(1876 )年,发表于(1878)年。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空想社会主义和启蒙学者一样,他们并不是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解放(全人类)

4.杜林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这种观点犯了(折中主义)错误。

5.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由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所以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6.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7.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8.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9.恩格斯说现代唯物主义都是本质上(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它之上的(哲学)。

10.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需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

11.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杜林把运动归结为(机械力)这样一种所谓的运动基本形式,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12.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形而上学)的要求,而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则是(阶级特权)。

13.人对一切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而犹豫不决是以无知为基础的。

14.马克思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然辩证法)并且把它转变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

15.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思维),人类社会和(普遍规律)的运动和发展的科学。

16.(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

17.(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18.在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问题上,杜林的观点是(原则在先),这种哲学观点是一条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哲学路线。

19.杜林的哲学材料在整理上分为三个部分,这就是一般的(世界模式)论,关于自然原则的学说,以及最后关于(人的学说)。

20.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

21.形而上学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2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就是

23.恩格斯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即(存在和非存在)的矛盾。

24.人类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25.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特性的(否定的方式),经过这样的(否定方式),它同时就获得(发展),每一种观念和概念也是如此。

26.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

27.辩证法所说的扬弃,就是说,既被(克服)又被(保存)。

28.恩格斯认为生命首先正是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

29.恩格斯指出不仅(道德)上的不平等,而且(精神)的不平等也足够排除杜林的两个意志的“完全平等”。

30.基督教只承认一切人的一种平等,即(原罪的平等)这同它曾经作为以奴隶和被压迫者的(宗教)的性质是完全适应的。

反杜林论(名词解释)

详细内容:二、名词解释

1.世界统一于存在

这是杜林的一个折衷命题,杜林承认世界统一的,但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他把世界统一性的前提同世界统一性自身混为一谈了。诚然,世界必然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但存在或不存在只能说明世界的有或无,它同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基础的统一性问题不是一回事

2.先验唯心主义

一种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而产生的认识论理论。先验唯心主义是与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的认识论,颠倒了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基本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它认为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是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事物的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4.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是使用的术语,用来说明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和无限、相对和绝对的统一。思维的至上性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相对性

5.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析了与辩证法思维方式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它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在思维领域中的运用和体现。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无视事物的具体的联系,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懂得全面地看问题,否认真正的发展会导致质变,否认对象和现象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否定之否定

体现事物自身辩证法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的哲学概念。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的否定实现的,但是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有规律的过程。具体地说,这一过程就是三个“环节或阶段两次否定”有节奏的运动。在事物自我发展由肯定到否定,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的全过程中,否定之否定阶段是整个过程的核心

7.扬弃

揭示新旧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同时其有否定与肯定双重意义的哲学概念。黑格尔明确地把扬弃一词作为同时具有否定与肯定双重意义的概念加以使用。恩格斯对扬弃进行唯物主义的阐述,认为“扬弃”就是既克服又被保存。克服是新事物否定旧事物,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新旧事物之间的这种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哲学上就称为扬弃。

8.平等公理

它是杜林提出的一个观念。他主张两个人是组成社会最简单要素,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和细胞。于是,他说“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一开始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在他看来,这是道德的基本公理,运用这个公理就可以说明一切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等等。

9.空想社会主义

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提出的社会主义思想。他们在资本主义制度刚确立时就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上层建筑。他们力图论证和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大胆地预测了未来的社会,并且各自拟订了社会改革方案,对未来社会提出很多设想,也提出了一些积极主张。但由于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不知道变革社会的主要力量是无产阶级,因而陷入乌托邦。他们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

10.德国古典哲学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准备。其特点是:以哲学上的辩证发展思想为社会变革作理论上的准备。每一位哲学家都建构了一个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思辨性强的哲学理论体系。

其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德国19世纪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哲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整体研究的思维方式,给认识带进了辩证法,德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许多反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思想也有助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德国古典哲学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从康德、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的哲学发展形成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过程。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形成了德国古典唯物主义的理论。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11.本体论

哲学用语,指哲学中关于存在研究的理论。广义上是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思辨分析而得到,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即为本体论。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关于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从本体论和宇宙论关系上讲的。

12.唯理论

西方哲学史上一种认识理论或学说,与经验论相对立。认为运用抽象推理就可以达到事物及其结构或宇宙的真理。这种真理知识是天赋的知识,理性是知识主要来源,真理不需要经验的证实,而是由具有逻辑确定性的标准来检验,只有从理性引申出来的必然的自明的真理才能被运用于任何事物得到恰当的解释。

13.平等

人们在社会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平等作为一种观念即平等观,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和阶级的内容。近代资产阶级的平等观是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斗争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反杜林论(简答题)

三、简答题

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评介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的起点(指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是人类思维的可贵探索,它促进了人类对宇宙世界的探索,从而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同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相联系的,具有历史必然性。近代自然科学的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追求科学事实的真理性、精确性、自明性,促进了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探索。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机械、直观为特点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终被辩证法所超越。

2.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的历史背景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主要是为了反对当时德国党内两种错误的观点:一是杜林派有意的歪曲马克思思想,导致工人运动思想混乱,有分裂的危险;二是一些老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把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看成是纯粹性的争论,看不到这场争论对维护党的团结,推动工人运动前进的重要性。

具体原因是:第一、为了维护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第二、为了教育和挽救那些蒙蔽的同志,第三、为了揭露党内杜林派的宗派活动,第四、为了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恩格斯是怎样阐述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就是:第一、承认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自由的前提。第二、自由是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为基础。第三、自由就在于根据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4.杜林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有哪些错误观点?

杜林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恩格斯认为这个命题有以下错误:第一、“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这是同义反复;第二、用思维的本质理解为综合是形而上学片面性的观点;第三、用思维的统一性证明存在的统一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第四、杜林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观点是黑格尔关于思维现存在的同一性观点的翻版;第五、杜林对世界统一性的论证无法驳倒宗教唯心主义。

5.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是什么?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肯定的东西就是肯定,否定的就是否定;辩证的否定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是肯定中的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否定看作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东西,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内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

形而上学否定观否认否定形式的多样性,认为否定就在于简单的抛弃,辩证的否定观则认为否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6.恩格斯是怎样阐述认识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的?

在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地无限延续的过程中,作为人的思维是至上的、无限的,而且在实践活动中,一代比一代深化,这样就能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作出正确的认识、拥有无条件真理性的人的思维,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或者一代一代的人来实现的,而每一代人,以及构成一代人的许多的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绝不可能具有无条件的真理,他所获得的认识只能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真理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是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7.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是如何阐述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第一、人类主观精神之外的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无论天上还是地下、宏观还是微观到处都是物质的世界,第二、人类的主观精神和外部世界也是统一的,统一于外部世界,这种外部世界相对于人类精神而言就是物质世界。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需要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了人类精神只不过是高度复杂的严密的物质体系—人脑的产物和属性。哲学的长期发展证明人类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映象。

8.如何理解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从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发展过程来看,平等要求在无产阶级看来有双重含义:其一是自发地反对一切阶级不平等现象,是无产阶级革命本能的简单表现,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斗争的初期,例如在农民战争中,情况就是这样。其二、自觉地反对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不平等现象,利用平等的口号,加进无产阶级消灭阶级的内容,发动无产阶级起来反对资产阶级,这是无产阶级日益走向成熟和自觉的表现。

9.怎样理解恩格斯关于“运动就是矛盾”的科学论断

它表明了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事物过程本身中,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运动是事物自己的运动,事物的运动都是由其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引起的,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

说明了矛盾是运动的实在内容,运动是通过矛盾表现出来的,运动就是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10.杜林的道德观的错误是什么?

杜林的道德观是超越于历史发展阶段的永恒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

错误在于:一、从道德的基本概念来看,其内容是变化和发展的,善恶观念是道德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对于这个概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不存在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的善、恶观念。第二、从道德的类型来看,道德的种类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就存在着三种道德,即封建主义道德、资产阶级道德和无产阶级道德。第三、杜林的道德观是超阶级的,但在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这是由人们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地位决定的。

11.杜林的平等观和建立平等观的方法是什么?它为什么错误的?

杜林的平等观是“平等的公理”观,即“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一开始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

杜林建立平等观的方法是先验论的方法,即不是从客观现实平等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不是从客观事物本身去构成认识,而是从概念推论出认识

错误在于:一、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这不仅不是公约,而且是过度夸张,第二、杜林用两个人去解决社会问题,是从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抄袭来的,第三、杜林的根本错误在于抽象地谈论人和谈论平等。

12.根据恩格斯的概括,简述哲学思维方法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古代哲学思维的特点是追求统一性的基础,即世界的本原,万事万物背后的始基。古希腊哲学家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如水、火等。虽然具有朴素性、猜测性,但这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开端,而追求世界统一性的哲学精神影响了西方几千年。

第二阶段,是17—18世纪的思维方式即恩格斯所说的形而上学的思维阶段,这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一大进步。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还处于搜集材料阶段,而当时的最发达的科学是机械力学,造成了当时思维方式的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的万事万物,否认事物发展是由本身的内容矛盾造成的。

第三阶段,即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唯物主义辩证法。而这种思维方式是采取了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世界,同时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不是由外界的力量引起的,而是回到事物自身——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13.恩格斯是如何论述人类认识过程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认为,人的认识是无限和有限的矛盾统一的;认识过程的无限和有限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主要杠杆;认识过程中的无限和有限的矛盾只能在人类的无限的前进发展中,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解决。

14.恩格斯阐述唯物史观的内容有哪些?

恩格斯指出,除原始社会以外,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一定时代的经济关系是产生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根源;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它的观念形成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总之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5.恩格斯是如何分析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陷入空想的原因?

恩格斯指出:

三大空想思想家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是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解放全人类,即用抽象的人性论为武器认识社会,找不到变革现实社会的阶级力量。

三大空想思想家把理性推崇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建立理想社会的基础,把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看作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永恒正义的体现,这是不科学的属于乌托邦。

三大空想思想家把历史看成是天才人物的历史。

反杜林论(论述题)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可以从两种意义上来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人类主观精神之外的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无论天上和地下、宏观和微观,到处都是物质的世界,宗教所宣扬的天国、上帝和神灵世界以及客观世界所说的理念世界是不存在的,这批判了宗教神秘主义人类的主观精神和外部世界也是统一的,统一于外部世界,这种外部世界相对于人类精神而言就是物质世界。人类精神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属性,它依赖于物质。人类精神反映物质世界,它根源于物质,这和唯心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实践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我党制定路线的理论基础,既然世界统一性物质,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从实际出发,从目前的国情和世界全球化的实践情况出发,一切从实践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制定适应21世纪发展的经济和政治政策,同时由于具体的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这也就要求坚持原则的统一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2.恩格斯在批判杜林平等观时是怎样论述平等问题的,恩格斯的论述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恩格斯在分析平等问题时主要谈了两点:

论述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第一、在原始社会里,建立在原始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上的平等观念,即认为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第二、建立在奴隶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早期基督教和封建社会的平等观念,即特权阶级的平等,第三、在封建社会内部,随着资本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平等观念,但这种平等观念却采取了普遍人权的形式

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观。第一、无产阶级平等观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平等观是和资产阶级平等观相伴而生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观要求消灭的是封建等级特权,而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则是消灭阶级本身。无产阶级平等观也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第二、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是消灭阶级,从实质上讲,无产阶级平等要求都是从根本上消灭阶级。

恩格斯的分析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体现在国与国之间,也就是中国一贯倡导的和平五项共处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在国际关系中,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是世界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特别是在目前的全球化浪潮中,更应尊重各国的主权、制度、文化和习惯。不但要建立平等的国际政治秩序,更要建立平等的经济、文化新秩序。从而使每一个后发国家都有平等的权利参与到全球化、平等地利用全球的共享资源来发展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二、体现在国内建设上。权利和义务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只讲平等的义务,而不讲平等的权利;不仅要体现在平等的形式,更要体现在平等的内容;不仅要体现在平等的结果,更要体现在平等的机会;不仅要生产的平等,更要利益的平等,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权利。

3.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划清两者的界限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何指导意义?

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有:第一、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否定看作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东西,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内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第二、形而上学否定观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辩证否定观是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是肯定中的否定,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又包含肯定。第三、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形式的多样性,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辩证的否定观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提供了方法论的意义,即“扬弃”肯定积极的,去掉消极的。具体说来:第一、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反对两种错误观点: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应采取批判继承、古今中用。第二、在对待西方文化上也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完全西化的自由主义和关门自守的保守主义,应采取洋为中用,吸收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成果,平等交流、对话。

4.试述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论述,并说明这些论述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现实意义。

恩格斯是在批判杜林的道德观的基础上阐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首先,批判永恒的道德观,论述道德的历史性,杜林把道德看成是超历史的,认为存在着超越于历史发展阶段的永恒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对此恩格斯指出任何道德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永恒的道德是不存在的,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讲。第一、从道德的基本概念来看,其内容是变化发展的,善恶观念是道德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对于不同民族、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存在超历史的善恶观念。第二、从道德的类型来看,道德的种类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其次,批判杜林的超阶级的道德论,论述道德产生的经济根源和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这是人们的经济和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必然考虑以下因素:

道德的内容,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用什么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因道德具有历史性,所以我们决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一些不适应历史潮流的道德内容来对全体人进行道德教育。结合全球化和中国建设的实际情况,尽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人际观、亲情观等。

道德的服务对象,毫无疑问,道德应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于改革开放、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改革、为人民的小康生活服务。

服务的方式,应在群众之间采取说服、宣传、学习等的方式来传授道德标准,道德教育必然和法治相结合,只有在法制完善的社会里,道德教育才能收到更大的效果。

5.试述两个伟大发现怎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恩格斯明确指出,由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社会主义变为科学。

唯物史观的创立:

第一、创立的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阶级斗争的历史事实迫使人们改变了过去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历史前提。

第二、创立的基本内容:首先,除原始社会以外,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其次,阶级斗争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再次,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收由法的设施、政治设施以及宗教、哲学和其它的观念形态所构成的上层建筑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第三、创立的意义:唯物史观指明了研究社会历史的正确道路,用人们的社会存在来说明社会意识,把被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为科学的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理论武器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并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个学说证明,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剩余价值归根到底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剩余价值首先是被个别资本家占有,然后按一定的经济规律在整个资本家阶级中进行分配,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财富的来源。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直接的理论基础。

6.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杜林的“终极真理”体系和论述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的?

恩格斯指出,杜林企图建立一个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这种企图是一种妄想。因为第一、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哲学体系已不再需要,如果谁还想建立无所不包的体系,阻碍了具体科学的发展,显然是不行的。第二、建立穷尽一切联系的终极真理体系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是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的。第三、杜林要建立起一个最后完成的终极真理体系的想法是反科学、反历史的,因为它取消了人类认识世界的科学任务、封闭了科学发展的道路、中断了历史。

论述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第一、人的认识是无限和有限的矛盾统一,第二、认识的无限和有限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主要杠杆,第三、认识过程中的无限和有限的矛盾只能在人类的无限的前进发展中一天天的为断得到解决。

7.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杜林“原则在前”的观点并论述原则和外部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的?它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恩格斯指出杜林从思维自身中获得原则的错误。恩格斯指出杜林不是从外部世界而是从思维得出原则,然后把这些原则运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用原则去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恩格斯批判到思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是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起思维形式。因此杜林从思维中获得原则的观点是错误的。

阐述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恩格斯阐明了外部世界在前,原则在后的关系,其次、恩格斯指出外部世界是历史认识的出发点,最后、恩格斯论述了原则适应外部世界,用外部世界来检验原则。

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明确地规定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路线,为我们提供了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标准,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武器。

第二、它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告诉我们无论想什么问题、办什么事情都不能从主观出发,应从客观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8.如何正确理解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杜林陷入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源是什么?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为: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为一致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一致性,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点有条理地发挥)杜林陷入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源是:因杜林陷入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因在于他不懂得意识和思维对物质的依赖关系。第一、杜林用自然主义即非历史的观点看待意识和思维,他把思维和意识当作某种现成的东西,当作一开始就和存在、和自然界对立的东西看待,即把意识和思维当作不依赖于存在、自然界。第二、杜林使意识和思维脱离了它的真实基础——人和自然界,他不把意识看作是具体人的思维,不仅以人类而且天体上有意识能思维的生物的名义来思维,从而不仅使意识脱离了它的真实基础——人和自然界,而且没有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

9.恩格斯是怎样论证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有何理论和现实意义?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就是说:第一、承认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自由的前提。第二、自由是以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为基础的。第三、真正的自由是在于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去从事社会实践,从而去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理论意义:第一、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真正历史,那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缺乏自由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而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第二、个人自由不能脱离阶级的解放和社会的自由。

现实意义:第一、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计划、蓝图、方针政策必然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之上、建立在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下,而不能任主观主义膨胀、不能好高、远、急功近利,应吸取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不能一时的挫折而失去信心,应当充分认识到目前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球化浪潮中。同时也不能因目前的一时困难而延缓各个领域的建设和改革,更不能压制公民的积极性。

10.试批判杜林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论证方法。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可分解为两个联系的问题。第一个是世界是否统一?第二个是世界统一于什么?杜林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其论证的方法和根据却是错误的,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暴露了杜林哲学的折衷主义的错误。

世界具有统一性的逻辑前提和现实基础是世界具有多样性。多样性才具有是否统一性的问题。在宗教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哲学家思考的世俗世界和天国世界的统一问题,即此岸与彼岸的统一问题。在认识论被哲学发展所重视的时代,哲学家们思考的物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的统一问题。杜林所谈论的是此岸与彼岸的统一问题,但他在论证这个统一性的根据中却暗含着对物质世界和人的思维的统一性问题的答案,杜林的具体论证如下:第一、应当运用数学中的分方法来解决哲学问题包括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第二、杜林提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第三、杜林按照公理方法推出了世界的统一性。虽然杜林从前提到结论的论证方法错误百出,归根到底都是在思维内绕圈子。犯了同义反复的逻辑错误。

11.试述《反杜林论》哲学篇的逻辑体系及各部分主题。

恩格斯在哲学篇所采取的逻辑方法是:“摆”—“破”—“立”的方法。“摆”是指出杜林提出了何种观点。“破”是批判杜林的观点。“立”是在批判杜林错误观点的基础上。

恩格斯论证的逻辑体系如下:

一、概论。《概论》的中心是说明社会主义怎样由空想变为科学的。

二、《杜林先生许下了什么诺言》着重从反面揭露、批判杜林及其理论体系。

三、分类、先验主义。首先批判杜林原则在前的先验主义错误,再论述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四、世界模式论。批判杜林统一性的错误观点,即批判杜林在这一问题上的论证方法和得出的结论——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五、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

六、自然哲学。天体演化学,物理学,化学

七、自然哲学。有机界。

八、自然哲学。有机界(续完)

(5至8节讨论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自然观)

九、道德和法。永恒真理。批判杜林认识论中的独断论倾向。阐述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

十、道德和法、平等。批判杜林两个平等观、意志平等的错误观点,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平等观。平等是历史的具体的,无产阶级平等观的产生和发展,实际内容是消灭阶级。

十一、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批判杜林在法学和政治学上的唯心主义和超阶级的谬误,以及在自由和尽然关系上的谬误。科学的论证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十二、辩证法。量和质。批判杜林否认事物矛盾的谬误和否定量变与质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谬误。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十三、辩证法。否定之否定。批判杜林对马克思否定观的攻击和否认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谬误。论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比较了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区别。

十四、结论。《结论》是恩格斯对整个哲学编的总结,明确指出,同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相比,杜林更像一个江湖骗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3、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4、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总结实践经验和群众创造、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掀开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新的光辉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党把工作中心转向城市,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设想,第一次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确立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强大国家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事关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近期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强调以人为本为核心,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一次创新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回顾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进入小康、走向繁荣的历史轨迹,每一步都深深地留下了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烙印。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功探索9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播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年又一年地坚持下来,一代又一代地发展下去,一次又一次地飞跃起来,不断走向新的境界,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分不开,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无限忠诚分不开,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求实精神和创新意识分不开,与创造性地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分不开。90年间,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1.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提出并实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任务,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天地,确立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领域,开启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 高度,再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在深刻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从新的高度和新的视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和实践觉醒。90年间,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化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新空间,化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化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新纪元。 2.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理论品格,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才能拓宽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悲惨现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悲惨现状 在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有几句话需要事先声明,在我写下这个题目之时,我的内心其实有一丝惶恐,因为这个题目看起来是如此不和谐,带点愤世嫉俗,带点哗众取宠,甚至带点反动的意味。但在一篇有些偏激的文章背后的我却并不反动,只是感于现状,不得不说。因为,当我在写这样一篇涉及政治的课堂论文之时,却有那么多顾虑,这正是中国的现状,也正是我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悲惨的初始诱因。总而言之,我之所以以一个如此的标题写下一篇如此的文章,是因为我爱中国,但中国不该是如此。 以下为正文: 既然要讨论一个题目,必然先得明确题目的意思,本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悲惨现状》可拆分为三个名词与一个形容词,分别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现状和悲惨。 首先解释“马克思主义”,参考课本第二页得:“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后又有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由上可知,马克思主义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领导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似乎可以用武侠小说中的一句话:“得马克思主义者得天下”,但归根结底,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主义、一种哲学流派,众多哲学论点之中的一种而已。插句题外话,在我看来,哲学是最有用也是最无用的学科,有用之处不用多说,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而无用之处则在“知行合一”四字,知易而行难,知而不行,又有何用? 回归主题,继续解释中国,这是个没有也不能有什么异议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也。 之后便是现状,在此文中即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现状。如何呢?看起来可谓是风光无上的地位崇高。坐在这个教室中正奋笔疾书的几十个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了。但在这表面的风光之下却是题中的那个形容词——悲惨。何谓?下文解释: 悲惨现状之一——高高在上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地位过高正是其悲剧的源头。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在前文谈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就已经提到,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只是众多哲学理论中的一种而已,也许它是最科学、最有指导意义的,但也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即任何一种学说都只有在不断地被讨论、被批判之中才能成长、完美。但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却失去了这种被批判的“权利”。这当然不是说在中国不能议论马克思主义,(事实上我怀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论文搞不好是全世界最多的),而是指在中国论马克思主义时只能站在一个立场一个角度之上,论来论去也只能是符合官方定义的论调,否则就是不科学的,有局限性的。甚至在引入外国学者的观点时,也要在最后加上几句:此种观点虽有可取之处,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云云。 以上做法用四字概括就是“唯我独马”。只有中国官方定义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最科学最正确最接近马克思本意的马克思主义。这对于一种学说而言,无疑是悲惨的,其进步的空间被扼杀了。君不见,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可还有能与孔孟相比肩的学者?儒学可有与时俱进? 悲惨现状之二——不被信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选择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两大发现是 ( )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D.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A】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的发现 参考答案:【A】 3.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科学性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阶级性 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参考答案:【B】 4.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参考答案:【B】 5.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 ) A. 一切科学的基本问题 B.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问题C.辩证法中的基本问题 1

D.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参考答案:【D】 一、单项选择题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 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有“高尚的理想” 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参考答案:【B】 7.“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参考答案:【A】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参考答案:【A】 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时间和空间特性 D.可知性 参考答案:【B】

马克思主义概论考试题库(带答案)

第 1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答案: A 第 2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答案: A 第 3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是()。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 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互相斗争的科学 答案: B 第 4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9世纪20年代 19世纪30年代 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50年代 答案: C 第 5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资本论》的发表 《反杜林论》的发表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答案: D 第 6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政治经济学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斗争学说 答案: C 第 7 题(单选): 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辛亥革命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成立 答案: B 第 8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大同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居榜首。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以及人类的巨大影响,这其中中国尤为突出。当代,在资本主义笼罩全球的大背景下,作为硕果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头羊——中国,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继承者与发展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可谓是息息相关。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下面,我想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当代政治的关系谈一谈。 中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无产阶级当家作主。而这一切都有个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许多外界人士以此来攻击共产党,认为中国由“家天下”进入了“党天下”,这是专制的体现。首先我不否认一党专政滋生了一大批中国官员的不作为和贪 污腐败。但我们要看到历史原因,中国几千年来实行的都是君主专制制度,官本主义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扎根了几千年,这种影响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根除的。更何况中国是个大国,多民族,地区差异大,这种复杂程度远不是外国可比的。不然,我们大可以学习香港或者新加坡,建立一个政治清明的

社会。所以中国的反腐倡廉必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正如前文所说,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既未曾有过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民主政治,也未经历过启蒙思想的洗礼,“皇帝“的观念似乎深入人心。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国,乍然推行多党制度,会给中国的社会各界带来混乱和纠纷,因为”皇帝“不但代表了一种制度,更代表了这种制度下的一大批人。事实证明,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而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立刻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但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而且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既保证了民众的合法利益,也维护了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知识分子的合法地位。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所谓的“发展中”就是“落后“。中国正处于几千年未曾有过的变革与发展时期,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个政府,一个政党更能全面而充分的调动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当中,从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才有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了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的变化。德国从一战战败到二战开始,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内,发展到几乎以一国之力横扫世界。我们必须看到纳粹党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德国军政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一个意志,给德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不必担心德国的悲剧会发生在中国身上。因为深受几千年

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题目及其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户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哲学的基本问题? 含义:世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意义: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6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吧,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从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势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单选)D A联系发展的观点 B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人民群众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单选)A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单选) D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单选) 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单选) D A求实创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包括(多选)BCD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两大贡献是(多选)AC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科学社会主义 C 剩余价值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多选)(BCD)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多选)ABD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D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多选) 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味着(多选)ABCD A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首先我们说说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统一而完整的思想体系。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的阐述自一战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国内因素一随着一战的结束,五四运动的开始,中国已经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多种因素。 其一,中国已经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其二,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提倡学习科学、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一切客观事物,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指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 其三,中国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加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和深入。 其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也有利于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古代中国人就有追求人类共同幸福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它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相似之处如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生活富足安定而言又有相似之处。 国际原因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除了 国内因素外,还有国际因素的影响,即有利的“世界大气候”。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其二,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先进分子眼中黯然失色,使他们把眼光投向苏俄,投向马克思主义。 其三,世界工人运动的澎湃,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鼓舞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因素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是它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后马上把它付诸实践,用于指导发动工农,开展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宣传和实践活动分不开。 由上所述可见自一战以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有许多因素促成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诸多因素中,中国国内的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作用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其他国际条件固然是重要的,但这些因素是第二位的,它们要通过中国国内的条件才能起作用。

安徽大学期末试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试题及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三、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试题和答案

模拟试题 一、填空 1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相结合的产物。 2 .毛泽东对()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3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4 .()的发表,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经成熟。 5 .()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机构。 6 .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7 .正式确立“三步走”战略是在党的()大上。 8 .“三步走”是战略目标是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9 .“台阶式发展”的关键是()。 10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1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关系。 12 .在效益和公平中居于首位的是()。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最完整的概括是()。 15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 二、单项选择题 1、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列宁主义 2、誉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列宁主义

3、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八大 B 七大 C 一大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4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是 A 过大于功 B 功过相当 C 功大于过 D 功不抵过 5 、当今社会时代的主题是 A 战争与革命 B 和平与发展 C 科技与人才 D 合作与竞争 6 、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四大 C 十五大 D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7 、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社会主义革命 C 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新式的社会主义革命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A 资本主义 B 社会主义 C 共产主义 D 封建社会 10 、统一战线中最重要的联盟是 A 工农联盟 B 全体领导者和非领导者的联盟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盟 D 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11 .共产党领导军队的最基本原则是 A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 党指挥枪 C 枪指挥党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 .标志着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重大事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材分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要做到化远为近、变抽象为具体;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本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成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在模块Ⅰ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展开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认真准备辩论会材料,分析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问题。 3.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查找本课相关名词术语的含义,并收集相关史料,进行整理。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 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 (1)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 (2)利用多媒体放映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师: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是怎样脱颖而出的?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选择我们就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列答案中只有一个是Array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 分,共40分) 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标准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标准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 ) A.是否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C.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是否承认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6、“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8、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 9、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人 1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普遍联系规律1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面试题 考试题 总结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续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它包括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2)研究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3)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3,辩证法的两大特征是什么?请分别加以阐述。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总特征。联系是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过程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它揭示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终极事物是不存在的。 4,怎样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②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5,阐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首先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认识具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6.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7.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一 11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