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优秀教案设计《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设计《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设计《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设计《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标》中关于阅读的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自主质疑,并凭借自读感悟、交流释疑,理解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第6单元的20课

教材分析: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及长征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指名回答

2.这一课我们继续去领略英雄们的豪迈气概。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能初步体会到长征的千难万险及红军战士不

畏艰难的英雄气概,本环节设计得虽然朴实,却能紧承上一节课的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知识,调动学生情感,融入特殊的学习氛围,为更好地学文作铺垫。】

二、学习课文首联

1.自由读首联,看看首联中哪个词语与课题相照应(读完指名说“远征”)

2.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红军长征历经了多少路程(二万五千里)。要走完这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3.面对困难红军怕不怕文中的哪一句说明了这一点(“红军不怕远征难”)

4.如果你们就是不畏艰难的红军战士,你们会怎样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不怕”二字。

5.第二句中的哪个词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艰难(理解“只等闲”:只是很平常的事)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只是很平常的事(翻越万水千山)

7.指导朗读:用平淡的语气读“只等闲”

8.学生互读首联,相互之间说说首联的含义。

9.指名读首联,想想首联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充分阅读,为下一步理解诗句奠定基础。】

三、学习课文第二联

1.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千山万水。自由读第二联。

2.你了解五岭和乌蒙吗请同学们看,这就是弯弯曲曲连绵起伏、长达数千里的五岭,(用简笔画画出“五岭”的直观示意图)这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样子可以用诗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逶迤)

3.那乌蒙山又是怎么样的呢(山很高,气势很雄伟,那么险峻)你能不能读好读出你理解的“逶迤”和“磅礴”。

4.哪些词说明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腾细浪”、“走泥丸”)

5.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指名说)

6.同桌说说第二联的诗意,指名说:

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就像滚动的泥丸。

7.要知道这些山可都是海拔在3000米左右的高山峻岭啊!这样连绵起伏的群山,这样

气势雄伟的高山怎么就变成了细浪、小泥弹珠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什么样的品质(板书:英雄乐观)

8.这一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展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指导朗读:重读“逶迤”、“磅礴”,轻读“腾细浪”、“走泥丸”,这样就可以突出长征的艰难、突出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

9.面对这样的险山峻水(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读出问题,读出感情,读出精神,当今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知识发展的课堂,这一设计,在帮学生梳理诗的结构过程中,巧妙的渗透了长征精神。看似简单一笔,却体现了语文即生活,语文与时俱进。

四、学习课文第三联

1.(过渡)如果说第二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第三联就是万水的说明。默读第三联,然后说说金沙江和大渡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多媒体出示金沙江和大渡河图片)

2.(手指图片)这就是金沙江,你看到了什么(理解“水拍”和“云崖”)金沙江水浪滔滔,不停拍打着两岸直插云霄的峭壁。如果让你过这样的江,你会有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怎么会是暖的呢板书:暖)请同学们联系一下曾在这里发生过的著名的战斗想一想为什么暖因为什么暖(结合相关资料讨论归纳) .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敌人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我军北上。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六十多名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主要的渡口,使大部队巧渡成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3.除了天气的温暖,还写出了心里暖,高兴、喜悦。请你也带着这样的语气读好它。

4.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让我们看一看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吧!

⑴(出示图片)这就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你看到了什么

⑵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铁链高悬在湍急的河流之上。这样的桥,让你过去,你心里会感到怎么样你能理解“寒”了吗

⑶说说诗意。

⑷学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

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⑸此时此刻,你又怎么理解这个“寒”字

5.谁愿意用朗读来表达这种智取的喜悦,面对恶战的勇往直前──齐读。

6.面对这样的险山恶水(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对“暖”和“寒”的理解及其意境的体会,是学生比较难把握的,所以在学习这两行诗句时,通过借助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具体的事件、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以及对红军战士情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小结第二、三联

1.这两联分别写了两处山和水,长征中红军战士只跨越了这两处山水吗(结合资料作补充)

2.除了这些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红军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3.小结:

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有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齐读)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的小结中,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红军战士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六、学习第四联

1.红军将士翻五岭,越乌蒙,巧渡金沙,飞夺泸定,之后又翻越了5座大雪山,8月渡过了荒无人烟的大草地,9月来到了高4000米左右的岷山,即将踏上长征最后的征程,翻越这座雪山后,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指读──齐读。

2.谁已经理解这句诗的大意了

3.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过了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4.这里的“三军”就是指什么

翻越岷山对红军将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同学们请看(多媒体出示资料):

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5.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6.面对牺牲,面对死亡(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以“不怕远征难”为主线,呼唤情感,唤醒感知,给学生以教育。课堂中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把学生领进那个战争年代,再现当时情景,加深了学生对“难”但“不怕难”的感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材料补充,学生的情感思维被激活了,受到了情感的启迪,思想的启迪。】

七、总结全诗

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征,它撤出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路途时,有近10万之众。而到达陕北时人数已不满8000人,但是这支部队经过了长征的洗礼,已构成了一道钢铁长城,毛主席正是为这一座钢铁长城叫好,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这一座钢铁长城是用什么构筑起来的吗指名说。2.这样壮丽的诗篇,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大家练习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谁愿意来背诵一下(指名背)

背诵这首诗(齐背)

3.总结:

这首诗引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面对千山万水,面对千辛万苦,面对千难万险,却始终保持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终于完成了史无前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吧,把你的感受尽情地发挥出来吧!

八、延伸拓展,补充阅读

1.写下学习《长征》后的感受。

2.课后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九、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五岭细浪

乌蒙泥丸

红军不怕远征难,(英雄主义)

万水千山只等闲。(乐观主义)

大渡寒

金沙暖

岷山尽开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