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摘要:以探究斯滕伯格的经典实验“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实验为实验目标,进一步了解这一经典实验,通过实验数据推断结果是否与经典实验一致。

关键词: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系列扫描

1、提要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研究不仅对揭示短时记忆的规律进而揭示信息加工规律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有直接意义。本文论述了有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诸多模式(从头至尾的串行加工模式、自动停止的串行加工模式、平行加工模式、直通──搜寻双重模式、直通模式)进行了剖析,指出其理论意义及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课题深化研究的思想设计。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内始终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所谓信息提取,又称检索,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朱智贤,1989)。在短时记忆领域中信息提取研究的开先河者是心理学家S.Sternberg。也正是他的研究,为本领域的深化奠基了基础。

本次实验通过测定山西师范大学22名被试对不同长度识记数字的检查项目的再认,重复Sternberg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2方法

2.1被试山西师范大学心理系09级学生22名。

2.2 仪器计算机

2.3 程序(1)阅读指导语:本实验为短时记忆实验。屏幕

先呈现一个或几个数字(0-9)并记住,然后计算机将呈现一个字符,这时要求你判断这个数字(0-9)之前看过。看过点击按Q键;没有看过的,就用右手按P键。注意:在保证判断正确的前提下,再进行按键反应,要求判断即快又准为好。

(2)明白上述指导语后,单击“开始实验”准备实验。

(3)实验结束,被试输入存放数据的文件名、被试姓名、性别和年龄等信息,输入完毕后,按“确定”按钮,结束实验。更换被试,重复以上实验。

3 结果数据分析

3.1 以不同自变量之间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对反应类型与记忆集两个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表2 记忆集与反应类型两个自变量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变异源III型平方和

由度均方 F值 p

记忆集1436649.001 3 478883.000 6.285 .000 反应类型399335.638 1 399335.638 5.241 .023 记忆集 * 反应

类型

1956881.990 7 279554.570 3.638 .001 主效应反应类型(F=5.241,p=.023<0.05)差异显著,表明在是反应和否反应下反应时不同,说明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不是平行扫描;记忆集主效应(F=6.285,p=.000<0.05)显著,表明在不同记忆集水平下反应时不同是系列扫描,反应类型和记忆集交互作用(p=.001<0.05)显著

3.2 记忆集六种不同反应条件下得是反应和否反应反应时的描述统

计结果见表

描述统计量

N 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

记忆集1是反应RT 22 275.40 818.30 501.0227 136.86009

记忆集1否反应RT 22 343.60 1279.30 644.3273 230.11117

记忆集2是反应RT 22 339.80 1190.00 661.1682 232.67952

记忆集2否反应RT 22 386.80 1328.00 701.3000 237.73097

记忆集4是反应RT 22 400.40 1318.80 724.8864 230.34064

记忆集4否反应RT 22 419.80 2449.30 888.8091 474.97010

记忆集6是反应RT 22 421.80 1230.50 765.6455 240.90089

记忆集6否反应RT 22 507.60 1900.30 797.8182 312.35497

22

有效的 N (列表状

态)

由图可知,在“否”的反应条件下得反应时长于“是”条件的反应时,在是反应下,反应时随记忆集的增大而增加,但在否反应下,两者之间又没有线性关系。

3.3 以记忆集大小为X轴,以平均反应时为Y轴作图

图1 记忆集与是、否反应平均反应时的关系的线形图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本实验只体现了系列扫描趋势,但不能证明Sternberg的研究结果——完全系列扫描。

4 讨论

4.1 本次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记忆集;反应时应随记忆集的增大而增加,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

4.2 系列搜索,指如果呈现刺激的长短时对再认反应时有显著的影响;并且随着刺激长度的增加,再认反应时延长,则说明短时记忆的搜索方式是系列搜索;本次实验的假设是,随着记忆项目长度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也随着增加。从以上两个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位被试的反应时间并没有完全随着记忆项目长度的增加而随着增加4.3 原因之一在于练习误差。本身我是作为被试的,刚刚开始的时候还有点不适应,但是做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很顺手了,基本上目标刺激一出现的时候就能马上做出判断,此外我还觉得整个实验过程比较长,有足够的练习时间;

4.4 可能的原因——被试自己的编码。作为被试之一,在实验的时候,当刺激呈现的时候,我就根据数字的大小把它们编成一个顺序,按数字的大小。当目标刺激出现的时候,我在大脑中搜索的时候,就觉得非常顺利,自我感觉并没有因为记忆集的变大而有所提取困难。其实在这个时候,我就觉得好像并不是像Sternberg所说的那样,要将所有的项目都搜索完,我自己在做的时候就觉得在脑子里搜索的时候,搜索到目标刺激的时候就停止了。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与搜索的时间极短有关系,我本身就没有觉察到;

4.5 此外,我觉得,被试都是经过高考选拔的大学生,记忆水平可能很强,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练习误差的另外一种反映,被试学习能力很快;

4.6 由于环境因素的干扰,相对吵杂,被试本身一味最求快速准确也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一个因素

结果:反应时应随记忆集的增大而增加,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 影响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因素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1 (3);

2 杨治良主编,《实验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p151-154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实验报告

专业:心理学

姓名:德豪润

学号:0915020105

日期:2011-11-26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姓名关瀚文学号222012306022011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6同组人姓名洪万里单宏宇成绩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关瀚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2级应用班的44名同学作为被试,每名被试运用PsyKey 心理教学系统 3.1,“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程序,进行以减数法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试验108次,本实验旨在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验证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并学习减法反应时方法。最后的结果显示,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确实存在,posner关于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理论得到验证。 关键词短时记忆减法反应时视觉编码 1引言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康拉德在记忆广度实验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着语音上的联系。但是这个结论因为以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做实验材料,因而其普遍性受到了质疑。但70年代波斯纳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莫雷的实验也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倾向于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编码与提取

一)短时记忆的编码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主要是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1、听觉编码 人们通过研究语音类似性对回忆效果的影响,证实了语音听觉编码方式的存在。康拉德(Conrad,1964)在研究中用视觉方式依次呈现B、C、P、T、V、F等辅音字母,要求被试严格按顺序来进行回忆。结果发现,在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E和F)很少发生混淆。这说明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形式。 默多克(Murdock,1961)的实验证实了这种作用。他用听觉方式先向被试分别呈现三组不同的材料:第一组是由3个辅音构成的三字母组合如PTK,第二组是由3个字母组成的单词如HAT(帽子),第三组是3个单词如EAR(耳朵)-MAN(男人)-BED(床),然后让他们进行回忆。结果表明,三字母组合与3个字母组成单词的回忆成绩差不多;而回忆3字母单词比回忆不相关的3字母组合的成绩要好得多。这说明一个单词是一个熟悉的单位,通过组块能大大提高对一系列字母的记忆数量。 2、视觉编码 有研究者(Posner,1969)让被试判别两个字母是否是同一个字母。两个字母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音和形都一样(如AA),称为同形关系,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音一样,而形不一样(如Aa),称为同音关系。两个字母的呈现方式分为同时呈现和先后呈现。结果发现,当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同形关系的字母反应更快;当间隔一两秒呈现时,同形关系和同音关系的反应时间没有差异。研究者认为,由于同形关系比同音关系具有形的优势,因此只有在依靠视觉编码进行编码的作业中才会出现这一优势。由此可以推断,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之后才逐渐向听觉形式过渡。有实验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等,倾向于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聋哑人在他们的短时记忆中,回忆时出现混淆的主要是视觉性的或者意义性的。因此,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似乎是随着记忆材料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是比较复杂的,斯腾伯格(S.Sternberg,1969)的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向被试呈现短时记忆容量以内的、不同长度的数字系列,接着马上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并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被试的反应时间是重要的衡量指标。斯腾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检索可能有三种方式. 1、平行扫描 是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检索。那么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检索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2、系列自中断扫描 是对项目逐个进行检索,一旦找到项目就停止检索。那么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另外,由于找到目标项的搜索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其反应时间要比找不到目标项目的搜索反应时短。 3、系列全扫描 是对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再作出判断。这种提取方式下,反应时间仍将是项目长度的函数,但由于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它们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1.题目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2.引言 R.Conrad(1964)的一项研究给被试视觉呈现字母,随后报告字母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使用听觉编码而非视觉。而Posner等人(1969)的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于不同字母对(Aa和AA)判断是否同一字母的反应时不同,这否定了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只用听觉编码的观点。对于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的先后问题,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视觉编码在先。 根据R.Conrad的实验,研究者们还在探讨这样一个逻辑,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本实验研究作为一个验证性研究,为存在视觉编码提供证据之外,还将探讨在不同时间间隔下反应时差的差异的内部机理。 3.方法 3.1被试:心理系大三学生 3.2仪器材料:字母对AA、BB、Aa、Bb、AB、BA、Ab、Ba 3.3实验程序: 3.3.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清楚不同判断的按键方式,尽量正确的判断,并尽快按键反应 3.3.2:第一次实验时,每对字母对随机出现6次,前12对时间间隔是0s,中间12对间隔0.5s,最后12对间隔2s。36次完毕后,被试休息30s。继续第二次实验,但这次时间间隔按0.5s-2s-0s进行;同样休息30s进行第三次实验,这次间隔按照2s-0s-5s进行。被试看到呈现的字母后,尽快正确判断字母是否相同,并尽快按相应的键。 4.结果 表a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反应时(ms) 间隔(ms) 音同形 同 音同形 异 音异 形异 0 561.59 707.00 777.95 500 519.05 681.79 734.54 2000 489.62 639.46 725.00 表b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率(%) 间隔 (ms) 音同形 同 音同形 异 音异 形异 0 97.86 91.88 90.38 500 98.08 92.95 89.53 2000 98.08 92.74 90.60 表a显示: 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时间水平下的反应时均值都要小;(多因素方差分析) 每种音形水平在时间间隔上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 表b显示: 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水平下的正确率均值都要大。而同一音形水平下的各个时间间隔水平上正确率均值相差不大。

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本实验研究的是测试短时记忆广度。实验结果: 不同位数的刺激之间的记忆广度有显著性差异,随着位数的增加,记忆广度开始下降。 关键词记忆广度短时记忆数字 一、引言 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地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正确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其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须符合用来呈现的顺序才算正确。记忆广度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如“5”,“577”,“华东师范大学”这些数字、数字的集合和词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组块,甚至一个谚语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块,如“勤能补拙”。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Jackobs,1887)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加以改动后创造的。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_1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4605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Short term memory experiment report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 摘要:Miller(1956)通过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为7±2个单位。本研究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用短时记忆瞬时记忆模式,记录被试作业的正确个数,以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关键词:短时记忆容量记忆广度组块 一、前言 短时记忆( short term memory, STM) 在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看作信息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与长时记忆相比, 无论是在记忆容量、信息编码等方面, 还是在信息提取或遗忘等方面, 短时记忆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Miller通过总结大量的对线性刺激的绝对判断、速知、以及即时回忆广度的实验研究,发现被试的感觉通道容量或者回忆项目的数量,也就是记忆的容量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波动,大概是7±2。但这个结论大多是在成人记忆语言文字材料的情况下得到的,未免过于笼统。而对语言文字材料以外的其它类型材料的研究还不多见。本实验正是记忆材料方面出发,对短时记忆容量的材料特点进行探索。 二、方法

(一)被试 实验课随机分组,本组的5人、以及旁边组的5人,共10人。男生4人,女生6人。 (二)仪器 JGW-B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背景卡片1张,记录用纸两套; (三)材料 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写有3—13位英文字母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四)程序 1、主试接通速视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两个视场明度基本一致。“工作方式”A选择“定时”,B选择“定时”、选A—B顺序方式。“定时选择”A为1秒,B为5秒。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3、用上述方法将4位、5位、6位数字依次进行实验,直至数字序列连续三次不能通过为止。 4、用上述程序测定英文字母的短时记忆广度。 三、结果 实验数据: 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 单因素T检验: 四、讨论 1、短时记忆的容量并不完全是处于7?2个单位中,有部分被试的数据是超出这个范围的,被试存在个体差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实验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摘要:本实验重复了Sternberg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经典实验,通过测定被试对不同长度识记数字的检查项目的再认,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提取方式。结果表明,在“否”反应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在识记项目为4个数字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减小;“是”反应反应时小于“否”反应反应时。不能验证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为完全序列扫描。 关键字:短时记忆完全序列扫描 1. 引言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内始终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所谓信息提取,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朱智贤,1989)。最早开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研究的是心理学家Sternberg,他的研究现在被看作经典性的。 Sternberg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1~6个不等的数字系列,之后马上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并作出是或否的反应。Sternberg预测,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 (1)平行扫描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如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2)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这样,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另外,由于是反应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反应时间要比否反应时间短。 (3)完全系列扫描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作出判断。在这种提取方式下,反应时间项目长度的函数,但由于是反应和否反应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Sternberg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为系列扫描,并且是完全系列扫描。 本实验通过对Sternberg经典实验的模拟,学习短时记忆信息加工的提取方式。实验假设:(1)被试对探测数字的反应时随着识记项目的增多而增加;(2)是反应与否反应反应时相同。 2. 方法 2.1 被试 教师教育学院0902班22名学生,其中男生1名,女生21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 仪器和材料 计算机编制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程序 2.3 实验设计 实验为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反应类型(2个水平,是反应和否反应)和识记项目(4个水平,分别为1、2、4、6);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被试判断的正确率。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

系列位置效应 张心语 2 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自由回忆的范式。选取14名同学作为被试,摘要实验采用2 通过实验,来探究汉语的首因效应来自LTS,而近因效应来自STS。实验假设为实验假设:(1)词表数越多,首因效应、渐近线相对就低,但近因效应不受影响;(2)有干扰作业的实验处理下,首因效应和渐近线不受影响。实验结果由系列位置曲线图说明并证实了假设。关键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系列位置曲线;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引言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杨治良,无日期)。最早詹姆斯(1890年)提出将记忆区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他的两个因素的理论称为双重记忆理论,在自由回忆的实验中得到了证明其的证据(黄希庭,2007)。其中,系列位置曲线能够清晰的表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但是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作区分,也成为心理学家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识记一系列项目时,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吴艳红,朱滢,1999)。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的测量主要有系列回忆和自由回忆两种方法,如果被试不拘顺序,按照自己的意愿回忆,称为自由回忆。默尔达克(19 6 2年)采用自由回忆来测量人类的记忆,发现被试对一系列学习项目中每个项目的记忆优劣,与该项目在系列中呈现的先后顺序位置有关(黄一宁,1996)。系列位置效应包含两种成分: 一种是最先呈现的材料在回忆时优于中间的材料, 较易被回忆, 遗忘较少, 称之为首因效应; 另一种是最后呈现的材料被提取的可能性最大, 最易被回忆, 遗忘最少, 称之为近因效应(程灶火,王力,2003)。根据双重记忆理论的解释,假设短时记忆为空,开头的词进入时极可能得到大量的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也就是说从开头到中间位置上的那些单词是从长时记忆中回忆出来的。离词表结束位置越近的单词进入短时记忆的概率越高,因而回忆率就增加了,因为短时记忆中的单词是可以完全回忆出来的,这就产生了近因效应(黄希庭)。 区分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的证据来自于Postman 和Phillips 的实验(1965),他们的实验重点在于干扰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过程。干扰说是采用顺摄抑制(干扰)及倒摄抑制(干扰)的机制来说明系列位置效应,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一系列的项目后,在自由回忆系列中的每一个项目时,都会受到其他项目的干扰作用。占系列首位的儿个项目,不受顺摄干扰,只受到随后项目的倒摄干扰。占系列最后的几个项目,不受倒摄干扰,只受到先前项目的顺摄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的实验研究最早是由斯顿伯格(Sternberg)开始的。它是加因素法分析心理过程的一个典型实验。其基本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它们属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则它们属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具体来讲:如果呈现的刺激的长短对再认的反应时没有显著的影响,则说明短时记忆的搜索方式是平行扫描;如果呈现的刺激的长短对再认的反应时有显著的影响,且随刺激的长度增加而增加,则说明是系列扫描。斯顿伯格的实验结果表明这个过程是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 一、目的 1.通过检查被试对不同长度字母的再认项目,重复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过程。 2.学习记忆搜索方式的研究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1~6 个相互无关联的大写英文字母串,其中长度为1个,2个,3个和6 个字母的字母串各呈现12次,长度为4的字母串呈现8次;长度为5的字 母串呈现10次,共做66次,呈现的字母串中一半包含靶字母,另一半不 包含。靶字母在字母串中的位置平衡分布,即各个位置出现次数相同。 三、方法 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 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双击“电脑实验”,打开 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右边呈现实验说明。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 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记忆实验。实验开始后屏幕先连续呈现一个或几个大写字母。 你要尽力记住。呈现完毕屏幕出现提示语“请判断”。随之再呈现一个大写字母。这个字母可能是刚才字母串中呈现过的,也可能是没有呈现过的。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进行判断。如果认为是刚才字母串中呈现过的请按“+”号 键,没有呈现过的则按“-”号键。要求你判断既快又准。 在你明白了实验要求后,可以先进行练习,练习结束后再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3.实验开始后,屏幕先相继呈现长度为1~6个不等的字母串,随机呈现,每次呈现完毕出现提示语“请判断”。接着出现一个靶字母,被试判断该字母是否在原先字母串中呈现过,并做出反应。程序自动记录反应时。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姓名关瀚文学号222012306022011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 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6 同组人姓名洪万里单宏宇成绩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关瀚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2级应用班的44名同学作为被试,每名被试运用PsyKey 心理教学系统 3.1,“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程序,进行以减数法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试 验108次,本实验旨在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验证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并学习减法反 应时方法。最后的结果显示,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确实存在,posner关于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理论得到验证。 关键词短时记忆减法反应时视觉编码 1引言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康拉德在记忆广度实验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着语音上的联系。但是这个结论因为以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做实验材料,因而其普遍性受到了质疑。但70年代波斯纳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莫雷的实验也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倾向于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 于尧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模仿Sternberg(1966)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经典实验,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本实验选取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本科三年级学生89人作为被试,在心理学部机房利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3.2中“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程序完成实验。实验为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按记忆集大小共六种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在特定时间识记,之后再呈现一个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并按键反应,程序会自动记录被试的在不同水平下再认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通过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记忆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没有影响;反应类型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有显著影响。进而得出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并不是系列全扫描,也不是Stermberg假设中的任何一种信息提取方式。 关键词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1 前言 Atkinson和Shiffrin(1968)提出了记忆系统的多存储模型(the multi-store model of memory),将记忆看作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且这三个子系统在信息的储存量、保持时间、储存形式(或通道)、提取方式、遗忘规律以及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等许多方面均存在不同。其中,短时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几十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郭秀艳,2004),是操作性的、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王甦、汪圣安,2006)。不论是何种记忆系统,其信息的提取方式都是一个极受关注的问题,因为记忆的最终目标是信息的提取利用。在越来越奉行效率至上的近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更是始终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所谓信息提取,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朱智贤,1989),即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再认,都是短时记忆的信息提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完成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心理11—1班罗捷110724108 前言: 本实验重复了Sternberg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经典实验,通过测定被试对不同长度识记数字的检查项目的再认,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提取方式。结果表明,在“无靶”反应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在识记项目数目为3个数字时达到最小值,之前和之后都增加。在“有靶”反应中,被试的反应时间在识记项目数目为3个时,反应时达到最大。且“有靶”的平均反应时大于“无靶”的平均反应时,不能验证为完全系列扫描。 关键字: 短时记忆、平行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完全系列扫描 前言: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内始终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所谓信息提取,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朱智贤,1989)。最早开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研究的是心理学家Sternberg,他的研究现在被看作经典性的。 Sternberg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1~6个不等的数字系列,之后马上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并作出是或否的反应。Sternberg预测,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 (1)平行扫描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如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2)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这

样,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另外,由于是反应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反应时间要比否反应时间短。 (3)完全系列扫描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作出判断。在这种提取方式下,反应时间项目长度的函数,但由于是反应和否反应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Sternberg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为系列扫描,并且是完全系列扫描。 本实验通过对Sternberg经典实验的模拟,学习短时记忆信息加工的提取方式。实验假设:(1)被试对探测数字的反应时随着识记项目的增多而增加;(2)是反应与否反应反应时相同。 研究方法: 被试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11级同学53名,男生17名,女生36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 仪器和材料 计算机编制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程序 实验设计 实验为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反应类型(2个水平,是反应和否反应)和识记项目(4个水平,分别为1、2、4、6);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被试判断的正确率。 实验程序 启动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程序,要求被试端正坐在计算机前正对屏幕,按照指导语提示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被试要严格按照指导语操作实验,实验结束数据自动保存。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1 引言 实验逻辑 此次实验是根据短时记忆是以听觉编码为主的原理,该原理可以得出如果字母发音不同,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的推论。那么该实验就是要通过同时控制字母形状和发音形成的三个实验水平a1、a2、a3(其中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实验旨在通过三个不同水平下的比较,探索视觉编码是否存在短时记忆中。 实验假设 我们假设视觉编码存在短时记忆中。若实验设计合理,实验进行正常。那么可以得到,短时记忆存在听觉编码。因此在字母形状不同发音相同、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 实验预期 被试在不同刺激条件a1、a2、a3下(a1字母形状名称均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a3字母形状和名称都不同)的反应时存在差异。 2.方法 被试:五人一组,互为主被试,共85名被试。 实验材料:JGW—B型心理实验台的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1个,练习卡片3张(DD、Dd、DG),实验卡片16张(见下表),注视点卡片1张。 实验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

实验程序: 统计方法 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3 结果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 在字母形状和发音都相同、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和字母形状和发音都不同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N=3) 条件M(SD)min max 形状和发音都相 同(a1) 形状不同但发音 相同(a2)

形状和发音都不 同(a3)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差异 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的结果发现,不同条件下,被试反应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差异(F(2)=,P=0);再通过多重比较结果分析发现:a1≠a2,a1≠a3,a2≠a3,见表2. 表2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差异检验的结果 4 讨论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假设得到了验证。在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与(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被试反应时差异显着。这个结果表明,在字母形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字母发音的不同会影响到被试反应时的结果,即短时记忆存在记忆的声音编码,这一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的设计是比较合理。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与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的条件下被试反应时差异显着,这表明,在字母发音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字母形状的不同也会影响被试反应时的结果,即短时记忆存在记忆的视觉编码。 5 结论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记忆的加工水平 减法反应时实验 1、目的:检验短时记忆是否存在视觉编码 2、材料:4对字母:AA Aa BB Bb,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的大学版的计算机,一号反应 键盘 3、过程: 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本实验所用字母对是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次)、Ab(3次)、Ba(3次),共出现36次,有三种呈现间隔:0s(即同时呈现)、50ms和100ms,采用如下拉丁方设计,即:第一次36张随机呈现,前12张间隔0s,中间12张间隔50s,最后12张间隔100ms;休息30s后再做36张,间隔时间按50ms→100ms→0s的顺序;第三次的36张则采用100ms→0s→50ms的顺序。 4、设计: 自变量:字母对的类型(AA BB Aa Bb)呈现时间的长短(0s 50ms 100ms) 因变量:判断的正确率以及辨别所需的时间 5、结果: =====结果数据===== ------------------------------------------------------------ 间隔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 ------------------------------------------------------------ 0ms 650(100.00%) 716(100.00%) 768( 91.67%) 50ms 489(100.00%) 621(100.00%) 760(100.00%) 100ms 476(100.00%) 708(100.00%) 696( 91.67%) ------------------------------------------------------------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报告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报告 摘要本实验是对记忆信息提取进行研究,报告了本实验与Sternberg(斯滕伯格)的实验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短时记忆Sternberg(斯滕伯格)记忆项目反应方式 1引言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内始终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所谓信息提取,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朱智贤,1989)。最早开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研究的是心理学家Sternberg(斯滕伯格),他的研究被看作是经典性的。 Sternberg在试验中给被试呈现1~6个不等的数字系列,之后马上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并做出是或否的反应。Sternberg预测,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 ⑴平行扫描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进行提取。如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⑵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这样,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另外,由于是反应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反应时间要比“否”反应时间短。 ⑶完全系列扫描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做出判断。“是”反映和“否”反应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Sternberg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为系列扫描,并且是完全系列扫描。 本实验通过对Sternberg经典实验的模拟,考察记忆项目数量和反应方式是否影响短时记忆提取的时间,根据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解释本研究的结果是否符合Sternberg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流程的假设(即信息比较过程和反应方式是否属于不同的系列加工阶段),以记忆项目数量为自变量(1-6个),所有被试的在每个记忆项目数上的平均反应时间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建立短时记忆提取的回归方程,比较Sternberg的方差RT=38N+397,解释我们数据与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方法 2.1被试 南京XX大学和南京XX大学XX学院66名学生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仪器和材料 计算机编制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实验程序 2.3实验设计 实验为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记忆项目(6个水平,分别为1、2、3、4、5、6)反应方式(两个水平,“是”反映和“否”反应)因变量为被试反应时间 2.4实验程序 启动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程序,要求被试端正坐在计算机前正对屏幕,按照指导语提示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被试要严格按照指导语操作实验,实验结束保存数据。 3结果 3.1对所有被试的实验数据进行2因素(记忆项目、反应方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记忆项目数量和反应方式是否影响短时记忆提取的时间。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李璐 201021078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本次实验通过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测得三种刺激条件下不同的反应时掌握减法反应时方法,从而证实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关键词: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视觉编码 1 引言 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短时记忆的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1964年Conrad对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对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编码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1969年,Posner等人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视觉编码实为存在。现在一般认为:先出现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同时,Posner的实验清楚地说明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减法反应时方法,其逻辑是:安排两个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相关研究表明造成学生对不同类别材料的记忆力差异是由记忆时的编码方式与加工程度不同而引起的。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以视觉编码为

主。而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三种刺激条件下不同的反应时来证明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2 方法与程序 2.1 被试 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本科生一名。 2.2 仪器 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一号反应键盘。 2.3 实验程序 本实验重复Posner等人的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本实验所用字母对是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 ,有三种呈现间隔:0s(即同时呈现)、0.5s和次)、Ab(3次)、Ba(3次),共出现36次 2s,采用如下拉丁方设计,即:第一次36张随机呈现,前12张间隔0s,中间12张间隔0.5s,最后12张间隔2s;休息30s后再做36张,间隔时间按 0.5s?2s?0s的顺序;第三次的36张则采用2s?0s?0.5s的顺序。 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 “屏幕上将出现两个字母,要求你使用一号反应盒比较两个英文字母是否相同,同时记录你的 反应时。两个英文字母可能同时呈现,也可能相继呈现。如果你觉得这两个字母的写法和发音都相

短时记忆再认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短时记忆再认实验 摘要: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十几秒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本次实验的目的学会记忆实验的再认方法,比较三种材料(具体图片、抽象图片、词)的短时记忆效果和思考该实验在广告效果研究的运用及意义。各个被试根据实验的指导语利用新旧两套图片再认是否看过,根据实验所得数据计算出各个被试的再认正确率。记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识系统,再认被认为是评价记忆巩固水平的重要指标,此次实验结果根据不同被试对不同材料的反应,比较三种材料的不同效果,分析说明其差异的原因,并且分析被试的短时记忆能力。然后用本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呈现方式的平面广告的短时记忆效果。 关键词:短时记忆记忆再认记忆差异 一、前言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一般信息保持的时间为 5s~2min。20世纪50年代Perterson等人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对短时记忆的容量进行了研究。为了避免在刺激呈现与回忆中间的时间间隔内被试复习学过的实验材料,通常在呈现和回忆之间加入数学计算题或其他的干扰任务。结果发现,中间延迟的时间越长,被试回忆的刺激数目就越少。从Perterson等人的实验可以证明,短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转入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正确再认。Sternberg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这个实验主要要验证关于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还是并行扫描的。虽然得出的结论还有一定的争论,但它的意义是开创性的,推动了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研究。Sternberg根据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反应时间实验法——加因素法。其假设是:如果两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则它们是作用于信息加工的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独立可加的,则它们是作用于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 米勒(https://www.wendangku.net/doc/db18114070.html,ler)等人的研究发现,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一般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chunking)。组块的单位可以是字母、数字、

不同材料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实验报告

不同材料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对本班同学对不同材料的短时记忆保持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材料的不同对被试的短时记忆保持量有显著影响。 2.短时记忆保持量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短时记忆、材料、字母、数字 1 问题提出 1. 1 文献综述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一般保持时间为5秒~2 分钟。20世纪50年代 Peterson等人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对短时记忆的容量进行了研究。为了避免在刺激呈现与回忆中间的时间间隔内被是复习学过的实验材料,通常在呈现和会议之间加入数学计算题或其他的干预任务。结果发现,中间延迟的时间越长,被时会议的刺激数目就越少。从Peterson等人的实验可以证明,短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转入长时记忆中去。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康拉德(Conrad,1964)在回忆辅音字母的研究中,证实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方式。Posner(1969)通过实验推断,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之后才逐渐向听觉形式过渡。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在再度呈现时能够正确再认。Sternberg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这个实验主要验证关于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问题,既要验证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还是平行扫描的。虽然得出的结论还有一定的争论,但它的意义是开创性的,推动了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研究。Sternberg根据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反应时实验法——相加因素法,假设

是:如果两个因素是互相制约的,则它们属于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独立,则他们属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G.A. Miller等人的研究发现,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一般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组块(Chunking)。组块的单位可以是字母、数字、词、句子、图片等记忆单元。 研究短时记忆方法有:顺序再现法,自由再现法,再认法,再学法,提示法等。不同会议方法的实验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结果可以用保持量和正确回忆百分数来反映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正确率。采用顺序再现法计算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保持量=最后全对的容量(M次)+∑Ni/3 (M为该容量的字符数;N为该容量三组材料中正确的组数,M=1~M,i=1~N。) 短时记忆保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1) 组块的长度。以往的一些研究表明,组块作为一个记忆单元,其长度对短时记忆保持量没有直接影响,但是,单组块没有意义或与人的经验不匹配时,组块的长度对短时记忆保持量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2) 实验材料的性质。不同的实验材料,如数字、字母、词、句子、图片等,对短时记忆的保持量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回忆方法。采用的回忆方法不同,测得的短时记忆保持量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再认法要比再现法的回忆效果好,自由再现法要比顺序再现法的回忆效果要好,自由再现法要比顺序再现法的回忆效果要好。 (4) 延迟回忆的时间。一般延迟回忆的时间越长,回忆起来的刺激数目就越少。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又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指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再认。Sternberg 最早研究这个问题,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这个实验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并且是从头至尾扫描的。 Sternberg使用加因素法分析“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任务”的心理过程。在他的实验里,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定此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者能否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间)。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但Morin等(1976)也发现,当识记项目快速呈现并立即进行测试,会出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种效应难于被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所解释,但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却可以给予说明,出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可解释为扫描是从项目系列的两端开始进行的,搜索到所需的项目后,即可停止。并指出,Sternberg的实验之所以未发现系列位臵效应,是由于刺激呈现的速度太慢,有时间进行充分的复述,从而掩盖了这种效应。 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测定被试对不同长度识记数字的检查项目的再认,重复Sternberg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方式。同时探讨Morin等提出的呈现时间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结果的影响。 1.方法 1.1被试:74名 1.2仪器和材料:计算机实验; 1.3实验设计:实验中记忆集大小共六种(1到6),其中1,2,3和6各做12 次,4做8次,5做10次,“是”、“否”反应和位臵完全平衡,共做66次,随机呈现,每次先提醒注意,再呈现记忆集,然后测试。 自变量(1):记忆集大小B (6个水平,B1-B6=1-6) (2):反应类型A (2个水平,A1=是,A2=否) (3):呈现时间C (2个水平,C1=1200ms, C2=600ms) 1.4实验程序:实验给被试呈现一列数字(记忆集),相继呈现,每个呈现 1.2s/0.6s,全部数字(1个到6个)呈现完后,过2s,伴随一声长音,又 出现一个数字,并开始记时,要求被试判断它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并按键反应。 2.结果 表1 记忆集大小B的描述性统计以及95%臵信区间(N=7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