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必修二第11课导学案

必修二第11课导学案

必修二第11课导学案
必修二第11课导学案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标解读】

应该掌握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原因、表现、日本在占领区的掠夺、三座大山对民族工业的压制等史实,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还要与民族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相联系。深刻理解民族工业是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生产方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民族工业难以发展要实现近代化,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

【考试大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知识梳理】

一、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时间:至年爆发前,中国市场经济比较活跃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2.民国建立后的发展原因:

⑴内因①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的建立提高了的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的热情。

②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③民国政府倡导使用。

④群众斗争:群众性的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⑵外因:一战的影响:一战期间,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各国对华减少,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发展原因:

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年基本实现全国统一。

②国民政府得到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如、、等,使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了更快发展。4.概况

①、和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②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被称为中国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

③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增长率达以上。

二、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

1.破坏的表现:

2、方针:适地适产主义

⑴提出:1940年,日本提出“”

⑵内容:

⑶实质:意在将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

3.日本对华经济掠夺的主要方式

⑴目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目的。

⑵主要方式

①掠夺工矿业:主要以“”、“”等方式掠夺与控制沦陷区工矿业。

②物资管理制度:控制和垄断了占领区的,对各类物资实行严格控制。极大的限

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

③劳动力:掠夺大量,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民族资本的困境

1.外国资本的掠夺:一战结束后不久,卷土重来,它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利用

等方法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2.官僚资本的压制:

⑴形成背景:

⑵主要手段;

①官僚资本通过手中的权力,实行“”政策,把资本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及专卖制度,使民族工商业损失巨大。

②官僚资本还通过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侵蚀民族工业。

【思维拓展】

1.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三个阶段

(1)主要特征: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器物层阶段,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

第二阶段:制度层阶段,戊戌变法至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三阶段:观念层阶段,新文化运动,全面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改造中国社会。

(2)重要实践及其在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维新变法运动衣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3)中国近代化未能实现的根源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中国近代化屡遭挫折而没有真正实现。

2.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和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特点①受内部封建保守势力和外部列强的抵制破坏,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②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③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推动力主要来自外部,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发展。

④近代工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小,地区分布不平衡,发展畸形。

启示:①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政治前提。②善于抓住国际机遇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策略。

③宽松的人文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社会前提。④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科技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走进高考】

1.(2013四川5题)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币制改革”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2013安徽15题)图3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3.(2013福建19题)表1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C.国货运动的推动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课时训练】

1、近代中国“火柴大王”李鸿生说:“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请观察下图,指出“火柴大王”和重庆“大老板”分别代表的经济力量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

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

纱厂,1914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

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从中看出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

是①“一战”期间发展迅速②官僚资本控制民族工业③

行业多集中于面粉、纺织等轻工业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

海地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

大米0.000 000 001 85人们不得不

携带大捆大捆的钱前往抢购日用品的情景。帝国主义和官僚资工业难以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D.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4.很多民族资本家曾尝试“实业救国”的方式,来改变社会现状,可是却最终失败。其根本原因是

A. 他们只重视发展近代工业,不进行反帝斗争

B. 他们受时代和自身局限性的制约

C.他们没有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能力

D. 拒绝买卖日货.拒绝使用日钞斗争的影响 5.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是因为 A .工业结构不合理 B .地区分布不平衡 C .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 .军阀割据混战 6、非选择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

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9分)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9分)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含解析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中华民国)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中华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由材料可知,通告是由民国政府的国家行政机关专门发出的,体现的是国家对民族工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2.(2017·河南洛阳期末)下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

辑》绘制。表中数据表明(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B.国家实现统一且社会稳定 C.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D.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A 材料反映1935~1937年钢、生铁、煤、锰矿石产量整体呈增加趋势,这是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成效,故A项正确;1935~1937年,国共内战,社会并不稳定,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1935~1937年钢、生铁、锰矿石等的产量变化,不能说明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故D项错误。 3.193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西南和西北工业建设计划》,提出以四川、云南、贵州和湘西为主要地域,开发新的工业基地。1936年,大后方有大小工厂427家,新设68家,1938年新设218家,1940年新设575家,1941年新设862家。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人员的内迁 B.军工企业的激增 C.民营工业的发展 D.战时需求的刺激 解析:C 科技人员的内迁与工厂数量的增加并未有直接联系,故A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引言分析第一部分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1949-1956)取得的巨大成就。党领导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二、探索期间(1956-1966)和文革期间(1966-1976)经历了曲折过程。十年探索期间,忽 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十年文革期间,错误地确定了社会主要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 改革开放,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部分在学习建议中,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一方面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理论上理解我国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一方面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经济现象和社会变化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课时安排】 一节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最全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设计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本单元内容以1 9 7 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这一阶段,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阶段,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本单元的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的过程,难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重要微知识点第11课1一五计划的原因内容成就影响及特点测试题

第11课 1 一五计划的原因、内容、成就、影响及特点 1 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研究调查,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下列史实与当时时代不符的有() A 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 B 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等工业设施 C 农村正进行土地改革 D 城市公私合营掀起高潮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掌握。“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而土地改革在1952年完成,因此C项与“一五”计划的史实不符。 2 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A 中外合资 B 承包经营(承包责任制) C 私有化 D 公私合营 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完成改造。 3 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A 农业合作化 B 实行土地改革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掀起大跃进运动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时间1950年及中国钢产量、发电量落后于美国和印度。这说明建国初我国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重工业基础薄弱,为此,国家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4 下图为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视察沈阳飞机制造厂时拍摄的相片。该厂投厂建成应在( )

A 建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 “文革”十年间 解析:B。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从关键信息“沈阳飞机制造厂”可知是在“一五”计划时期。 5 1957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7 5万人,比1952年增长两倍。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达到1 019万人,比1952年增长66%。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农村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 B 文化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C 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D 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解析:C。1953~1957年,国家正在大力开展“一五”计划建设,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工业建设不断发展,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部门的职工不断增加。 6 (2018河北衡水金卷)下图为我国1952年底至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 A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D 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11课 导学案

1.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 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目标导航]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表现 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思维点拨] 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年)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 [图解识记]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关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 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曲折的原因、表现以及教训。 【教学重难点】 1.一五计划。 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教学时间】 1课时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学生理解困难,所以本课首先要整体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然后要学会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的能力。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三、过渡时期的总特征 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主要手段。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一五”计划的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被誉为“一体两翼”。 六、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各自特征 (1)1958年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2)大跃进运动:其核心是大炼钢铁,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的公有化程度高。 七、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1)失误 ①片面追求高速度,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 ②片面追求公有化和规模化,全面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文化大革命”中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建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