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叙事性文学

叙事性文学

叙事性文学
叙事性文学

叙事性作品(9课时)

(对应章节:第三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二三四节)

一、从故事到讲故事

1、故事

何谓故事(story):故事是文本所叙述的事情,是作家叙事的原材料。

人们把讲故事的人想象成远方来客,但对家居者的故事同样乐于倾听。蛰居一乡的人安分地谋生,谙熟本乡本土的掌故和传统。若用经典原型来描述这两类人,那么前者显形为在农田上安居耕种的农夫,后者则是泛海通商的水手。实际上,可以说每个生活圈子都会产生自己的讲故事族群,这些族群几世纪之后仍保持他们的特点。……如果说农夫和水手是过去讲故事的大师,那么,工匠阶级就是讲故事的大学。在这里,浪迹天涯者从远方带回的域外传闻与本乡人最熟稔的掌故传闻融为一体。

很少人意识到,听者与讲故事者的淳真自如的关系,在于听者有兴趣保留他所听的故事。心无杂虑的听者的首要任务是使自己有可能重述所听的故事。记忆是史诗的"真正禀赋只有凭借博闻强记,史诗写作才能吸纳事件的进程,并且在事件过眼之后,能和死的威力和睦相处。对于列斯克夫虚构的普通人来说,他故事情境中的首领、沙皇,拥有百科全书似的广博记忆,这并不奇怪。普通人会说"我们的皇帝和他全家确实拥有惊人的记忆。"对古希腊人,记忆之神是史诗艺术的缪斯(Muse) 。这顶桂冠使观察者回到世界历史中的一个岔道。

——德〃瓦尔特〃本雅明:《讲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随想录》何谓情节(plot)或话语:这是讲故事的方法,或者是故事的布局方式,这样,情节不再纠缠于故事是不是真实,客观不客观。

2、讲故事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即把那些看起来头绪很多的零碎时间在话语之中组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事件系列。一部小说、叙述一件事或一部叙事作品中的某个组成部分,都可以称作叙事话语。叙事一词一般包三个方面涵义:第一,叙事内容;第二;叙事话语;第三,叙事动作。即“讲什么”、“怎么讲”、和“谁在讲”。

三、开讲(故事)啦:讲什么、怎么讲和谁在讲

1、讲什么

1.1标题也是生产力

1.2故事的主角

提问:吉卜林的《傻瓜吉姆佩尔》中的吉姆佩尔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

(美)艾·巴·辛格:《傻瓜吉姆佩尔》,同名小说集《傻瓜吉姆佩尔》,万紫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扁平人物“十七世纪时,扁平人物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柄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第59页。)

圆形人物:“假使超过一种因素,我们的弧线即趋向圆形。”(…英?爱〃摩〃福斯特:《扁的和圆的人物〃小说面面观》,苏柄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第59页。)圆形人物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这类人物的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具有多义与多变的特点。

1.3故事内容

2、怎么讲

2.1开端与结尾

提问:如果把大团圆结局和悲剧性结局、和含糊的结局一同作为故事的结尾,那么请猜

测什么正在起变化?

c、次序:叙事或者情节的时间顺序。

顺叙:顺叙也称正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倒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d、时段:各个部分在情节中占据的时间长度。

故事时间: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叙事时间:故事时间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慢叙:故事时间少于叙述时间

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我不敢肯定,不过它似乎投下一点淡淡的影子,使我觉得如果我用手指顺着墙壁摸过去,在某一点上会摸着一个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个平滑的古冢,就像南部丘陵草原地带的那些古冢,据说,它们要不是坟墓,就是宿营地。在两者之中,我倒宁愿它们是坟墓,我像多数英国人一样偏爱忧伤,并且认为在散步结束时想到草地下埋着白骨是很自然的事情……一定有一部书写到过它。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这些白骨发掘出来,给它们起了名字……我想知道古物收藏家会是什么样的人?多半准是些退役的上校,领着一伙上了年纪的工人爬到这儿的顶上,检查泥块和石头,和附近的牧师互相通信。牧师在早餐的时候拆开信件来看,觉得自己颇为重要。为了比较不同的箭镞,还需要作多次乡间旅行,到本州的首府去,这种旅行对于牧师和他们的老伴都是一种愉快的职责,他们的老伴正想做樱桃酱,或者正想收拾一下书房。他们完全有理由希望那个关于营地或者坟墓的重大问题长期悬而不决。而上校本人对于就这个问题的两方面能否搜集到证据则感到愉快而达观。的确,他最后终于倾向于营地说。由于受到反对,他便写了一篇文章,准备拿到当地会社的季度例会上宣读,恰好在这时他中风病倒,他的最后一个清醒的念头不是想到妻子和儿女,而是想到营地和箭镞,这个箭镞已经被收藏进当地博物馆的展柜,和一只中国女杀人犯的脚、一把伊利莎白时代的铁钉、一大堆都铎王朝时代的土制烟斗、一件罗马时代的陶器,以及纳尔逊用来喝酒的酒杯放在一起——我真的不知道它到底证明了什么。

——伍尔夫:《墙上的斑点》快叙:故事时间快于叙述时间

3、谁在讲

3.1谁在讲:你、我、他

叙述视角: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具体指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

第二人称:

候车室里的人们有睡觉的,有来回走动着的,个人都换了位置,只有聋哑夫妻和这个闲散的年轻人原地不动。他仍在抽烟,从穿着上看像是个年轻的医生或是镇上的这类人,体格强壮,沉稳的外表里透出对外界的特别关注,似乎可以随时投入其中;敏锐的眼神和充满活力的举止令人惊异,……但是当他站在那里皱着眉头抽烟时,你会意识到他永远不会表达出他对生命的感悟,……因为他的感受太深沉了。

打量着他,你会被深深地触动,当你的双眼扫过整个发黄的房间后闭上时,他的深沉连同房间的重量好像压迫着你的想象出现了阴影,亮光带着黑暗正负相间。你体察到在你们心间好像有一种准确而熟悉的关联让你能够以某种方式感受他的欢乐和沮丧。你能够感觉到这个陌生人生命中的充实与空虚。——韦尔蒂短篇小说《钥匙》

个案:“我奇怪自己走了一天竟只遇到一次汽车。那时是中午,那时我刚刚想搭车,但那时仅仅想搭车,那时我还没为旅店操心,那时我只是觉得搭一下车非常了不起。我站在路旁朝那辆汽车挥手,我努力挥得很潇洒。可那个司机看也没看我,汽车和司机一样,也是看也没看,在我眼前一闪就他妈的过去了。我就在汽车后面拼命地追了一阵,我这样做只是为了高兴。”——余华《十八岁出远门》

多视角叙述

3.3谁在讲:叙述者、作者与主人公

叙述者: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为,显然要由两个基本的因素结合而发生:“讲”的人和“听”的人,即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

隐含作者:“隐含的作者”是真实的作者写作时创造出来的“第二作者”。它隐含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是我们以叙事形式分析观察到的“作者”。

三、从讲不完的故事到元小说

1、某种期许:讲不完的故事

2、从讲不完的故事看“元小说”

“元小说”应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即用小说形式揭示小说规律的小说文本。小说的冲动源起,创作过程,文体规范,寓意寄托,均成为该小说文本的表现对象。在元小说中,传统的小说文本所追求的完整性自足性被打破了。简言之,所谓元小说,就是使叙述行为直接成为叙述内容,把自身当成对象的小说。

个案:《寒冬夜行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故事发生在某火车站上。一辆火车头喷着白烟,蒸汽机活塞发出的声响掩盖了你打开书本的声音,一股白色的蒸汽部分遮盖了小说的第一章第一段。……这是个冬雨淅沥的夜晚,主人公走进小吃部,脱下潮湿的外衣,一股水汽顷刻裹住他的身躯。车站上传来一声长鸣,火车在雨水中闪烁着寒光的铁轨尽头消逝了。

……

我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在小吃部与电话亭之间穿梭而行。或者说,小说的主人公名字叫“我”,除此之外你对这个人物还什么也不知道;对这个车站也是如此,你只知道它叫“车站”,除此之外你什么也不知道,只知道你从这里打电话没人接。也许在某个遥远的城市里有个电话铃在响,但没有人接。

……

我在车站上走来走去,已奔波很长时间了,因为我在这里陷入了圈套,陷入了火车站上不免发生的缺乏时间概念的圈套。铁路电气化已实现多年了,可车站上的空气里还飘荡着煤的粉尘,一部描述火车与车站的小说必不可免地要讲到这股烟尘味儿。你看这篇小说已看了几页了,应该向你交待清楚,我在这里下车的这个火车站,是过去的火车站呢,还是现在的火车站。可是,书中的文字描述的却是一种没有明确概念的时空,讲述的是既无具体人物又无特色的事件。当心啊!这是吸引你的办法,一步步引你上钩你还不知道呢,这就是圈套。也许作者和你一样,还未考虑成熟,你这个读者不是也还搞不清楚,读这篇小说会给你带来什么欢乐吗?

…………

我这个人一点也不引人注意,既无姓名也无背景。读者你之所以在下车的旅客中注意到

了我并注视着我在酒吧与公共电话亭之间的穿梭行动,那是因为我的名字叫“我”。虽然你对我的了解仅此而已,但已足以促使你把你的一部分与这个你所不了解的人物“我”联系起来。作者也是这样,虽然他不愿谈论自己,他却决定把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称为“我”,使主人公不引人注目,因为这样他就不需要再详细描述主人公了;如果给主人公起个别的名字或加个什么修饰语,比起用“我”这个干巴巴的代词来就多多少少对主人公进行了说明。作者和你一样,写下这个“我”字时,就把他的一部分与这个“我”联系起来了,把他感觉到的或想像到的一部分与这个“我”联系起来了。要在我身上找到共同点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拿现在来讲吧,我的外表是个失去了换车机会的乘客,这是任何人都经历过的事。但是一本小说开头发生的事总要参照过去发生的事或将要发生的事,这就使得读者你和作者他要在我身上找到共同点具有一定危险性。这本小说的开头愈是没有特色,愈是时间、地点不清,你和作者他就会冒更大的风险来把你们的一部分与我这个人物等同起来,因为你们尚不知道我的历史,也不知道我为什么急于要脱手这只箱子。

阅读书目

王朔:他们曾使我空虚

《莺莺传》(元稹)、《白娘子永镇雷锋塔》(冯梦龙)、《驿站长》(普希金)、《献给爱丝美的故事》(塞林格)、《忧国》(三岛由纪夫)、《没有毛发的墨西哥人》(毛姆)、《刎颈之交》(欧?亨利)、《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博尔赫斯)、《采薇》(鲁迅)、《他们不是你丈夫》(雷蒙德?卡佛)

莫言:锁孔里的房间

《灯塔看守人》(显克微支)、《南方高速公路》(科尔塔萨尔)、《死者》(乔伊斯)、《普鲁斯军官》(劳伦斯)、《巨翅老人》(马尔克斯)、《公道》(福克纳)、《白净草原》(屠格涅夫)、《乡村医生》(卡夫卡)、《桑孩儿》(水上勉)、《铸剑》(鲁迅)

苏童:枕边的辉煌

《威克菲尔德》(霍桑)、《万卡》(契诃夫)、《羊脂球》(莫泊桑)、《傻瓜金佩尔》(辛格)、《纪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福克纳)、《阿拉比》(乔伊斯)、《第三者》(博尔赫斯)、(鸿鸾禧)(张爱玲)、《圣诞节忆旧》(卡波特)、《马辔头》(卡佛)。

余华:温暖的旅程

《青鱼》(杜克司奈斯)、《在流放地》(卡夫卡)、《伊豆的歌女》(川端康成)、《南方》(博尔赫斯)、《傻瓜吉姆佩尔》(辛格)、《孔乙己》(鲁迅)、《礼拜二午睡时刻》(马尔克斯)、《河的第三条岸》(罗萨)、《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莱恩)、《鸟》(布鲁诺?舒尔茨)

叙事学

“这下”的语篇功能以及相关汉语教学问题 “这下” 出现在博雅汉语中级口语教材中“表示由前面的事情引出后面的结果” 问题意识不强留学生用错、少用:缺乏实例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仅8例 错误: 这样这下他们的学习成绩越来越下降,跟父母疏远,带来很大的不好影响。 篇章衔接机制的位置问题 主观性叙事语境 “这下”听起来口语性很强,但在日常对话中却极少使用。而多出现叙事性文学作品之中。 叙事文学有三大要素:叙事方式、叙事人称和叙事聚焦。 就方式而言,夸张地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万种方式”(詹姆斯),但常见的大类主要是展示和讲述。而表示连接的”这下“也正是经常出现于讲述性的叙事语境之中。在这种的叙事方式中,始终活跃着一个叙述者的形象,他记录、讲述,并对他叙述的故事作出各种主观性的评论和解释。 例如:

(15)杨国忠慌里慌张想逃走,几个兵士赶上去,把他的头砍了下来。这下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 (16)狄仁杰这下可生了气,说:“上有天,下有地,叫我狄仁杰干这号事,我可干不出来!”(《中华上下五千年》墨人中国戏剧出版社) 而叙事人称和叙事聚焦讨论的其实是叙事角度问题,参考格雷麦斯将叙事角度划分为四分法,短语“这下”出现的叙事语境,多采取第一人称参与者角度或第三人称主观视角的角度进行叙事,且无论人称如何,都属于内聚焦型叙事,叙述者是作品事件的参与者、阅历者,充当所叙事件的的一个角色,事件的全部内容都是从这个角色的眼光来观察、以这个角色的口吻来叙述的,主观感情色彩较浓。例如: (17)而且,我还一边消毒一边对女儿说:“这下可好了,凯尔文死了,鼠也养过了,你总算该死心了,可以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了。” (《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土一族中国青年出版社) (18)看着一向温和亲切的王老师这样声色俱厉,毫不留情,小李想,这下可完了,王老以后再也不会信任自己了。

七年级话题作文叙事性作文“家庭风波”

七年级话题作文叙事性作文“家庭风波” 每户人家都会有自家的家庭风波,当然,我家也不例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作文:家庭风波,希望大家喜欢。 家庭作文篇一: 昨天晚上,我从邻居家玩耍回家后,却感到家里气氛紧张,家人神色异常,爸爸血红色的眼睛瞪着妈妈,妈妈却正若无其事的看电视。怎么回事呢?我一定要问个究竟。 我轻轻地问:"怎么了?";爸爸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吓得我后退三四步,奶奶温和地说;"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管。";他们越不让管,我就越想弄个明白,这时,妈妈催我去洗脚,我只好乖乖地跟了过去。 我正在洗脚,爸爸破口大骂:"嫌老子没材料你滚。";妈妈反驳道:"怎么了!就说你听三不听四,就发这么大脾气?";爷爷、奶奶看着自己蛮不讲理的儿子非常气愤,生气地说;"你再敢骂人,信不信我不让你进这个家门?!";爸爸狠狠地瞪了妈妈一眼,嘟嘟囔囔说了一大堆"大道理";又对妈妈大吵、大闹,直到九点多才罢休。 父母的话像利剑一样刺痛了我的心,我终于明白了奶奶是为了不让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好的记忆和阴影才这样说的。而妈妈,你,我不时地偷偷看你,可迎面的你却一幅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的样子,我知道你是装出来的,你是为让爷爷、奶奶不生气,为了不让我受到伤害才这样做,而爸爸却错误地认为:妈妈是一个窝囊的人,所以才不敢和他吵骂。视妈妈的优点为短而大做"文章";。 爸爸,你静下心来想一想,妈妈为了家人(包括你)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气啊?妈妈为我们的家庭而付出的一切你清楚吗?可是,你不去报答她,反而惹她、气她。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些行为是你做出来的。你难道不知道,你的所作所为是多么可恨吗?! 爸爸:我好想拥有一个温馨的家,为了家庭的和睦、幸福。请改掉你的坏脾气吧!如果你能够改变自己,让家里多几丝温暖让家庭变得美满、幸福。不在有争吵、隔阂、冲突…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家庭作文篇二: "你到底改还是不改?";看!又来了。爸爸老是屡教不改,爸爸不戒烟,妈妈又在说他了。随着妈妈的吼声一场家庭风波拉开帷幕了。 妈妈先是夺过爸爸手中的烟,紧接着对爸爸发动"攻击";。爸爸向一句话也没听见似的,坐在沙发上一声不吭,沉默地看着电视,妈妈的一枚枚"炸弹";在爸爸身上没起一点作用,妈妈马上改变了策略。立马掏出手机,让爸爸看那张肺黑了的图片,并哽咽着像爸爸数落着,讲了她单位儿的小李才40岁就得了肺癌,还有老王等一连串足以让人掉泪的故事,爸爸好像有点招架不住了,站起来就想走。"想一走了之,门儿都没有";妈妈看爸爸要走,便一个箭步跑到卧室门口:"如果你今天不投降,就休想走。";爸爸怒气冲冲的说:"闪开,你别逼人太甚。";两人互不相让,几乎快要动起手来。内部战争眼看着就要开始了,我想: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叙事顺序与叙事要素

叙事顺序与叙事要素 广陵太守夫人见到一只茶杯里的苍蝇就一病不起,最后还要靠一个道人来化解心结,看来心病还需心药医。然而我们更应从中看到这个故事独特的写作手法。故事中先介绍太守夫人经西山琼林寺道人妙手回春之后,身体完全康复,再由结果推至原因,点明了道人医治这位夫人的过程。你是不是也觉得这种写作方式很特别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文章有哪些叙事顺序吧! 技法展示 叙事顺序,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在写作中记叙一件事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一、顺叙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方便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使用顺叙的方法进行写作时,要注意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特别要将最重要、最精彩的情节或片段放在最突出的位臵,重点描写。如: “我相信春天终于来了。”巨人从床上跳起,从窗口往外望去。 他看见一个非常奇特的场景,只见许多小孩竟然从墙角的小洞爬进园子,坐在树枝上。他在每一棵树上,都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小孩回来了,树木非常高兴,立刻全身遍开花朵,手臂在孩子头上摇来摇去。鸟儿也上下飞舞,欢喜而婉转地开始唱歌。花儿也从绿草丛中露出脸颊,在那儿欢笑。这是一幅多么可爱的图画,只有花园最偏僻的角落,仍旧弥漫在冬天的萧瑟里。 就在那花园最偏僻的角落,有一个小孩站在那儿,他人太小,爬不上树,在

那儿转来转去,很悲伤地哭着。可怜的树,仍全身覆盖霜雪,北风依旧在头上怒吼。树儿尽量把枝条弯下,说:“爬上来呀,小朋友!”但那孩子太小了,始终攀 爬不上去。 巨人默默看着这一切,心忽然软了,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知道春天 为什么不来了。我应该把那小孩抱上树去,再把墙推倒,让花园永远做孩子的游乐场。”他对于以往的行为充满懊悔。 ——【英】奥斯卡?王尔德《巨人的花园》选文中作者以巨人感受春天来了为开端,而花园中的场景则以巨人的视线做转移,最后作者将写作的重点落在偏僻角落的一个小孩儿身上,写出了这个小孩儿因为个子矮而无法享受别的孩子拥有的乐趣。当巨人看到他时,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私,懊悔不已。选文完整地叙述了巨人认识自我的过程。 二、倒叙 倒叙,是指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写完结局或片段,行文就从倒叙回到顺叙,这时仍按时间顺序写。也就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本文的课前阅读就是用这种方法写成的故事。 又如: 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多名考生中,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何为《第二次考试》作者在文章开头用“奇怪”两个字来形容主人公陈伊玲在初试和复试中表现 的巨大差异。这不禁引发读者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在复试中没有发挥正常水平?作者在后文中逐步揭示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原来是故事的主人公陈伊玲复试的前一天晚上家里刮了台风,台风正好刮断了电线,烧毁了许多房屋。陈伊玲为了安臵灾民一晚没睡,影响了嗓音。作者以吊人胃口的开头设臵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巧用第三人称写作指导

教我如何不想她 ——巧用第三人称写作指导 趣味故事 我国古代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只有“他”字,而没有“她”字。1917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文学革命骤然兴起。当时,我国的白话文和翻译介绍的外国文学著作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极高。因当时汉语中还没有“她”字,所以有第三人称不分性别全都用一个“他”字。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作者感到非常不方便,也给读者带来了诸多的麻烦。 在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刘半农先生创造了一个“她”字。为了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她”字,刘半农先生还特意创作了一首题为《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诗。该诗还被赵元任谱曲,一时传遍全国。(刘半农在吟诗《教我如何不想她》) 思路点拨 这个小故事记录了“她”的来历,同时也告诉我们:写作时准确地运用第三人称也很重要。所以,本讲咱们就来学学运用第三人称手法写作的诀窍。 训练题目第三人称 1. 想一想:写作中的第三人称的含义是什么? 2.讨论讨论:用第三人称写作的优点是什么? 训练要点 一、了解用第三人称写作的含义 二、了解用第三人称写作的优点 三、熟练使用第三人称写作 方程式解说 这次训练的目标是学会用第三人称写作。用第三人称写作就是叙述人站在一个旁观的角度,把被叙述人物(文中常用“他”或“他们”代替)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三种人称中,第三人称写作是我们用的最多的,为什么呢? 第一、用第三人称写作时,叙述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讲述别人的事,叙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不受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清晰地描绘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另外叙述人如冷眼旁观,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生活,反映的生活面极为宽广。 第二、在第三人称写作中,叙述人是以一个的旁观者的身份叙述客观事实,显得比较客观公正,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第三、用第三人称写作可以更好的展开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做作,不矫情。 第四、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可以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描述,从而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虽然第三人称写作优点比较多,但是要想写好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第三人称写作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写作那么亲切自然,被叙述人物的心理不适合直接展示,如果文章展示人物心理时,过多地直接用“他想‘……’”来说,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我们写作时要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和行动,而且根据需要还要进行细致的刻画,也就是细节描写,这样可让文章更加生动逼真,亲切自认,另外人物的心理、感情

叙事性随笔600字_抒情作文

叙事性随笔600字 你的叙事能力有待提高,那就来学习积累经验吧。下面是橙子精心为你整理叙事性随笔600字,希望你喜欢。 叙事性随笔600字篇一母爱是温暖的,母爱是柔美的,母爱是温柔的。我在母爱的呵护下成长,在母爱的包容下成长,在母亲充满爱的大手里成长。母爱到底体现在哪儿呢? 在一个星期天,我和弟弟约好一起出去玩,可是早晨起来外面正下着大雨,一片模糊不清,只能听见“哗、哗、哗、”的下雨声。妈妈对我说“这么大的雨别出去玩了,在家里看看书,看看电视不是很好吗?出去干什么呀?再说外面也没什么好玩的。”说着拿起电话要告诉舅妈我不出去玩了。“妈妈我要出去玩,我要出去玩,天天待在家里闷都闷死了,还不如去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呢?”我撒娇起来:“妈妈让我出去吧!”“不是我不想让你出去,而是怕你着凉,到时候感冒了就糟糕了。”妈妈见我这么想去只好无奈地说:“真拿你没办法呀!” 穿衣服时,妈妈拿来了两件毛衣,一件羽绒衣,一件棉袄和一件羽绒背心。“啊!这么多衣服都要穿上呀!”我大惊失色。妈妈和蔼地说:“不是都穿,只是选几件。再说多穿几件也不是坏事,只有多穿几件才不会感冒。”没过多久衣服穿好了,我也变成了大肥猪。“干什么穿这么多,不是说穿几件就行了吗?”我生气地说。“外面冷多1 / 4

穿一点。”妈妈说。 我走出家门时她又开始唠叨了:“到了室外一定要把围巾戴上,不要脱衣服。”我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等我走远了。欣欣千万别脱衣服会着凉的。”远处传来妈妈的叮嘱。我心想真是的,都知道了,还这么唠叨,总是重复说重复说,我的耳朵都要起老茧了。 几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妈妈唠叨的每一句话都是她那浓浓的爱。从中发现了母爱是妈妈的一次次的唠叨,是妈妈一次次的叮嘱,是妈妈一次次绽放的笑容。 叙事性随笔600字篇二小时候,我几乎是在外婆家度过的。那里有一个后院,是我的乐园。说是后院,其实也是一块杂田,种着两棵橘树和将近半亩的土豆,旁边圈着几只羊和鸡,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儿童时代的我很调皮,经常不顾外婆的劝阻来到河边钓鱼。每当这时,脾气暴躁的外公总会板着脸,揪着我的耳朵,说:“叫你别来河边,你还不听,把外婆的话都当成耳旁风了!你又不会游泳,要是掉下去了怎么办?谁来救你?”事后,我早已把外公外婆的叮嘱抛到九霄云外了,过了几天就又去和鱼儿们嬉戏了。 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每当春天来临,外婆总是拿着锄头去播种子,我便跟在她后面。外婆刚播好种子,我就用脚把土铲平,自个儿玩得不亦乐乎。可到最后,外婆还是要把土翻松,回家后责怪我说:“你这个小淘气鬼,害我白干一次,以后不准你跟着了。”温柔的语2 / 4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其次,对叙事学影响直接、贡献最大的是俄国民俗学家、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驱普洛普。他的代表作品《民间故事形态学》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他通过对俄国100个民间故事的研究分析,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叙事功能”。后来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涌现。较著名的有:1.法国叙述符号学家格雷马斯于1966年出版的《结构语义学》一书,主要研究叙事结构和话语结构。2.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也于1966年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他在论文中提出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即功能层(作品系统中最小的叙述单位,是故事中以相关项面貌出现的切分成分)、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描写叙述作品本身过程中叙述者和读者得以获取意义的代码),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这篇论文为之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叙事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并不断壮大。20世纪80年代又兴起了“后经典叙事学”即“新叙事学”,推进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开拓和发展。

童庆炳文学概论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内容 知识梳理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 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叙事的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特征:(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不同于表意性作品 (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西游记》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的解释. 神 话,史诗,英雄传奇 (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 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 写实主义主张客观和真实,体现了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 四,叙事的构成 叙述内容+语言组织+叙述行为 第二节叙述内容 一,故事 (一)事件. 1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 塑造生动形象 举例: 西厢记 (二)情节 按照因果联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表现人物行为矛盾冲突,揭示命运变化过程. (三)人物. 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情节的动因) 角色(形象的基础) (四)场景. 二,结构 (一)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句子之间,事件之间的关系) 叙述句 序列——叙述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二)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各要素与故事之外背景之间的关系) 三,行动

行动逻辑基本形式: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典型的行动序列复合形式:首尾连续式(武侠小说)中间包含式(大故事中有小故事)左右并列式(两条线索平行发展) 第三节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讲”故事的过程 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 两者关系表现在:时序,(顺逆插)顺序对照 时距,(变快,变慢)长度比较 频率《老人与海》同一动作有节奏地重复显示,提示出一 种恒定的意义,或某种强烈的象征意蕴 二,视角 (一)第三人称叙述.——无焦点叙述 (二)第一人称叙述.——内在式焦点叙述 (三)叙述视角——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和人称的变换. 第四节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叙事学 情节——按照因果联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 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 行动元——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行动要素,情节的动因 角色——形象的基础 本文时间——讲故事的过程 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 叙述频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及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视角——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角度 叙述者的声音——叙述中使用的口气和态度 [思考问题]

新闻的叙事视角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3331783.html, 新闻的叙事视角分析 作者:韩晓梅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2期 【摘要】新闻是一种向受众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本文主要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 称叙事方面入手,借用有关叙事视角理论,对采用第一和第三人称叙事的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分析为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与运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叙事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在叙事学的研究中,小说的叙事性早已为人熟知,许多叙事学著作研究也有关于小说的叙 事本质、特征和方法等内容。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叙事”,因此也应该具有叙事性。可是新闻与小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也就提示我们新闻的叙事性与小说定有较大差异,如此一来对新闻的叙事性和叙事视角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新闻的叙事性 按照通常解释,叙事就是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真实或虚构事件进行叙述。所谓“事(事件)”是指有目的的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及其结果。而历史就是将无数的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组合,对历史的部分或全体描述就为历史叙述。因此历史叙述和新闻叙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对真实事件的记述,只不过,历史是记述过去的事件,新闻是记述最近发生的事件。可以说,今天的新闻有可能就是以后的历史。 从以上关于叙事的解释我们可以认为新闻就是一种“叙事”,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来说有知晓意义的事件进行报道。这里的“报道”当然建立在叙述之上,或者就是叙述。所不同的是,新闻的叙事往往要求按照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来进行,文学可以虚构故事,而新闻必须恪守真实这一生命线,真实性是新闻叙事与虚构性叙事的本质区别。 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分析 就当下而言,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多采用第三人称的方法叙事。也就是说通过隐藏了的“我”来对受众传播自己的观点或者所掌握的信息。采取隐藏的“我”来讲述新闻时,记者多是以一种较为客观、较为清醒的旁观者角度来描述对象,是典型的限知叙事类型。因为采用的是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所以第三人称叙事能够在纪实性的文本(如新闻)中增加文本的可信度,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主观判断带来的偏颇,同时也让读者能够信任记者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第三人称的叙述者是非常为人所熟知的,他钻进了每个人的大脑……叙述者可以在某个章节采纳某个人的观点,然后又转向另一个人的观点。①能很好的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新闻报道或者说新闻作品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在作品中我们难以发现叙述者的痕迹,他总是藏于幕后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叙事学 “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 出。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 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两种定义颇有出入, 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 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它着重研 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 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 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 下形成。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 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 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 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其次,对叙事学影响直接、贡献最大的是俄国民俗学家、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驱普洛普。他的代表作品《民间故事形态学》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他通过对俄国 100 个民间故事的研究分析,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 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 31 个“叙事功能”。后来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2.60 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涌现。较著名的有: 1.法国叙述符号学家格雷马斯于 1966 年出版的《结构语义学》一书,主要研究叙事结构和话语结构。 2.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也于 1966年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他在论文中提出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即功能层(作品系统中最小的叙述单位,是故事中以相关项面貌出现的切分成分)、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描写叙述作品本身过程中叙述者和读 者得以获取意义的代码),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这篇论文为之后的 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叙事学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并不断壮大。20 世纪 80 年代又兴起了“后经典叙事学”即“新叙事学”,推进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开拓和发展。

五年级句式练习(第一人称叙述改为第三人称转述的方法)

第一人称叙述改为第三人称转述的方法 一、改换的方法: 把直接叙述改变为间接叙述,要注意四点: 一是改变标点,把冒号改为逗号。 二是改变人称代词,引号里的第一人称“我”改为他(她);其他人称,则指代谁就写谁的名称。 三是看句子的内容,有些句子中个别的和少量的文字可做改动,但不能改变意思。 四是将表示直接引用的引号删去。 例:张童说:“我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改:张童说,他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二、练习: 1、爸爸对我说:“我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 2、爸爸说:“小甜病了,我会不知道吗?” 3、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4、桑娜对渔夫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她死得很惨." 5、姑娘对孩子们说:"我可以喝井里的水吗?" 6、妈妈高兴地对爸爸说:“咱们的儿子考试得了双百!” 7、我问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8、老师说:“明年我教五年级。” 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的方法: 1、把句中的第一人称(我、我们)改为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 (注:若句中有第二人称“你”或“你们”,应该认真分辨“你”或”你们”在句中指的是什么人,而后用具体的人名来转述;若没有具体所指,则不用变换。) 2、把句中“说”字后的冒号改为逗号,句中的双引号去掉。间接叙述改为直接叙述的方法: 1、把句中的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改为第一人称

(我、我们)。 (注:若句中有具体人名或第一、三人称的,要将具体人名或第一、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你、你们)。) 2、把句中“说”字后的逗号改为冒号并加上双引号。 转述的形式有(假定第一者、第二者、第三者): 形式一:第一者(我)说的话,在他人的转述中,要把表示第一者的“我”改为“他”。如:我说:“从今天起我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则可转述为:他说,从今天起他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 形式二:第二者对第一者说的话,由第一者转述,则转述中第一者“我”不变。如:爸爸对我说:“我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这句话由“我”来转述给他人,则为:爸爸对我说,他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 形式三:第二者对第一者说的话,由第三者转述,则转述中“我”则要改为“他”。如:爸爸对我说:“我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这句话由第三者来转述,则为:爸爸对他说,他爸爸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 (说明:在转述过程中,具体怎样把第一人称恰当地转为第三人称,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辨清人称所指,灵活进行转述。) 练习 一、把下面句子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1、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2、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 3、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二、把直接引述改为间接引述 1、爸爸说:“小甜病了,我会不知道吗?” 2、王老师对同学们说:“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秋游了。” 3、那位年轻的母亲说:“你这么大年纪了,我站一会儿就行了。”

叙事性文章阅读

低年级叙事性文章的阅读方法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上下文和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能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喜欢阅读,积累词语。据此,我觉得我们应该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优化阅读课课堂入手,采用“分层阅读”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好。第一层阅读:正确、流利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学完拼音,借助拼音识字的能力还比较差。因此,我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1.时间安排。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不安排学生回家预习。因为低年级学生回家预习除了给家长加重负担外,还可能会因为缺少科学的指导而导致预习不到位。因此,我总是把晨读时间作为学生的预习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 2.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前,我对学生有明确的阅读要求: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发音清楚,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这些要求看似非常简单,但实际落实时,发现对学生来说真的很难,尤其是不唱读,小朋友在幼儿园读儿歌时,形成了这种坏习惯,很多孩子都是一字一顿的读,根本不会词语连读,更不讲究句子的停顿。尤其是叙事性的文章,一般长句子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把句子读破,所以一开始,老师就要逐句示范。

3.有效落实。(1)学生试读。我要求学生按要求边看拼音边读汉字,不求快,但求字字落实,句句落实。(2)同桌互读。我要求一个学生读时,另一个学生必须手拿笔,边听,边圈点,边勾画,圈出读错的地方,勾出读得不够好的地方,画出读得好的地方,并提出改正意见,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3)教师检查。检查既有利于激励学生的朗读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及时指导。 第二层阅读:读熟、读懂 1.读熟。 读熟是在读通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到通顺流畅,有一定的速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让学生读熟文本,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我便采用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多次朗读。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1)分成小组赛读;(2)同学之间挑战读;(3)与老师比一比。如教学《一株紫丁香》时,我首先把评分标准写在黑板上:读错、读漏一个字扣0.5分,词语读得特别流利加0.5分,句子读得特别好加1分,整篇课文读得通顺流畅加1分。然后,我便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赛读,并评出小组优胜奖。接着,我采取挑战赛的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比赛的对手。最后,我范读后,鼓励学生与我比一比。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课文读熟了。 2.读懂。 与读熟相比,读懂则有了质的飞跃。它可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有些教师认为低年级学生只要字会写,书会背就可以了,

记叙文阅读之(一)记叙的六要素、结构、中心思想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 语文任课教师:宋老师授课时间:2012 年月日(星期) :00-- :00 姓名年级:教学课题记叙文阅读之记叙的要素、结构、中心思想 阶段基础()提高(√)强化()课时计划第()次课 共()次课 教学目标知识点: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 考点:记叙文阅读之记叙的要素、结构、中心思想方法:讲练法 重点难点重点:记叙文六要素、掌握全文结构,把握文章重点及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①对具体词语、关键句子意思和作用的理解。 ②段落的划分,文章内容的概括,辨析叙述所用方法的效果和体会选材目的。 ③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能用简洁的语言,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能对写作方法的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课前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作业检查与分析 二、教学内容: ①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②掌握全文结构,熟练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层意、段意。 ③把握文章重点,研究记叙文的体裁(以记事为主的,以写人为主的,以写景为主的),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分析选材目的和组材效果,领悟、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二、教学过程 记叙文阅读指导(一) 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一、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是使记叙内容明确而必须的,但有时这三个要素中某个显而易见的 不必要赘笔了。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展示了所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要清楚完整地写出。

叙事性散文例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叙事性散文例文 篇一:浅谈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 龙源期刊网.cn 浅谈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 作者:郭利伟 来源:《学周刊·下旬刊》20XX年第08期 教了多年的语文,辅导了多次的作文,评阅了多篇的习作,发现学生作文的状况是出类拔萃之作凤毛麟角;平庸乏味之作俯拾皆是。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自己的总体感 觉是“欲语泪先流”。回想起来,自己的作文教学,很少关 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很少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与个性表达,很少在细微处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发掘学生的思想感受,致使他们的作文立意不高,选材脱离生活,内容枯瘪,情感缺失,语言乏味。面对新课改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深刻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局面,注重作文指导的有效性,我以为就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而言,必须在指导细节方面下工夫。

一、欣赏生活——告诉学生这是“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用不同的问题和表达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所以,作文也是生活,也源于生活。如果不能认识生活和真正地感受生活,学生只能闭门造车、胡编乱造。达不到真正感人的目的。平时,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事情,积累写作素材。只有这样,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丰富的现实生活应充分走进学生的心灵,涌向学生的笔端。令人遗憾的是,较多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有所感受,但认识肤浅,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独到发现,对生活中的假丑恶缺少深入思考,行起文来怎么会有怦然心动、一吐为快的境界呢?为此,我们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投入生活,让他们亲近自然,亲近社会,使他们对沸腾的社会生活,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有直观的印象,深刻的了解。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留心生活小事对心灵的触动,留意周围人们的言谈举止,并坚持在日记中记下这转瞬即逝的日常观察所得。从中我也受到启迪,作为教师,自己应当时时

从叙事构成要素比较《熊龙峰四种小说》

从叙事构成要素比较《熊龙峰四种小说》 话本是宋元间”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明代书商熊龙峰刊行的话本小说《熊龙峰四种小说》中的四篇短篇小说,写作于不同的年代,表现爱情的主题,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在叙事的手段、结构上也各有自己的特色,体现了话本小说的艺术成就。 标签:《熊龙峰四种小说》叙事构成要素比较 《熊龙峰四种小说》由明代熊龙峰单篇刊行,共收录四篇短篇话本小说,分别是《张生彩鸾灯传》、《苏长公章台柳传》、《冯伯玉风月相思小说》和《孔淑芳双鱼扇坠传》。作为市民文艺的话本小说,崛起于宋元时期,它源于诉诸听觉的讲唱艺术,必须要吸引并抓住听众,因此,无论它的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要符合接受对象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而且因为它不像案头小说读物那样读者可以有反复阅读、仔细琢磨的机会,因此在艺术表现上也必须具有通俗性和明朗性,能够让听众一听就懂。下面将从小说叙事的构成要素上对这四篇小说叙事艺术加以比较分析。 徐岱在《小说叙事学》一书中将叙事从文学角度界定为“采用一种特定的言语表达方式——叙述,来表达一个故事。换言之,即‘叙述+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研究小说的叙事艺术,就脱离不开“叙述”和“故事”这两个词语。从系统論的结构——功能学说来看,影响事物的既有内在的构成要素又有外在的形态结要素,小说叙事的构成要素同样也包括两个层次,即内容与形式。内容方面又包括主题、人物和故事三个层方面,而形式方面我们主要从叙事的手段和结构两个方面来研究。 一、叙事的内容要素 总体来讲,这四篇小说都可以归为婚姻爱情的题材,而在主题上难免不能摆脱话本小说本身所带有的“意淫”的缺点,以及教化的社会功用。四篇小说都运用了中国“才子佳人”传统母题,《张生彩鸾灯传》、《冯伯玉风月相思小说》两篇描写了终极一生的爱情佳话,虽然其间历经坎坷,但总算得以圆满,歌颂了爱情的忠贞。《苏长公章台柳传》与前两者相比更像是一次美丽邂逅,从时间上来讲不过是两三年的光阴,选用了两个吟诗作对的场景,予以对比,侧面赞美了章台柳这一有才有德的女性形象。故事虽简短,但是语言清新明朗,自然简洁,是四篇小说当中唯一不沾淫秽之词者,语言风格上较其余篇目更为雅致。至于《孔淑芳双鱼扇坠传》,与前三篇更为不同,小说还运用了“人鬼情”的母题,但是此人鬼情不是感人至深的“人鬼情未了”,而是女鬼孔淑芳为享受爱情,使得徐景春受害的故事,表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无论人鬼都要恪守本分。从题材上看,《孔淑芳双鱼扇坠传》似乎更为新颖,吸引读者,并且在主题上也有可延伸之处。从今天小说分析的观点来看,女鬼孔淑芳的形象值得深思,她本无恶意,犯下罪过,真人却毫不留情的将其处罚,为己害人,固然可恶,但是她也有可怜之处。同样徐景春也有缺点之处,比如经商过程中,在朋友家长久饮酒作乐,每次经商

叙事议论文

议论文中的叙事 知识精讲: 在议论文中,也大量的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体现在议论文的事实论据部分,是在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文字中。与记叙文中记叙的写法是有所不同的,记叙文中的记叙是在事件上拓展刻画,从而达到具体生动的要求,而议论文中的记叙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是记叙具有典型性事例或现象。②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能证明论点即可,不必经过冗长详细的记叙。尤其是“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这一特点就是与记叙文中的记叙在本质性的区别。 例如: 《哨子》一文列举作者从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猎取恩宠荣禄”、“醉心于名望”、“积累财产”、“寻欢作乐”、“爱慕虚荣”、“贪求富贵”这六种哨子现象,论证了许多人“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便是用了这样简洁的语言来表述的: “当我看见一个人过分热衷于猎取恩宠荣禄,把自己的光阴牺牲在伺侯权贵、谋求接见之中,为了得到这种机会,他不惜牺牲自己的自由、品德甚至于自己的朋友,我便对自己说,这个人为他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当我看到另一个人醉心于名望,无本之无休止地投身于政界的纷扰之中,却忽视了自己的事,我说,他的确也为了他的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如果我听说有个守财奴为了积累财产,宁愿放弃各种舒适的生活,为别人做好事的一切乐趣,所有的同乡们对他的尊重,以及慷慨无私的友谊的快乐,我说,可怜的人啊,为了你的哨子,你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又例如关于“宽容”的一个事例:毛泽东放走张国焘家属 张国焘于1931年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副主席,在此期间他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1935年在红军长征中,他任红军总政治委员。他反对中央关于红军北上的决定,坚持南下退却的主张,另立中央,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罪恶的活动。到达延安后,拒绝党中央的挽救,不思悔改。于1938年逃跑到武汉,发表反共声明,投向国民党。当时,张国焘的妻儿还在延安。他的妻子找到毛泽东,哭着说:“他丢下我们母子跑了,主席呀!请您给我们做主吧!”毛泽东沉思了一会儿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要走,要跑,不愿干革命,那也没办法!这样吧,现在你也到武汉去,劝说劝说,做做工作,回来,我们照样欢迎他。” 不久张国焘的妻子带着孩子也到武汉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延安。再如:三名让我们引以为傲的航天员都是出身寒门,从小在农村长大,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青少年时吃过不少苦。三人都是靠着杰出的表现和顽强的意志被空军部队选拔为飞行员,最终有机会随中国飞船探索太空的奥秘。翟志刚的故乡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的一个小乡村。父亲长年卧病在床,一个大家庭全靠母亲支撑。翟志刚小时候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但目不识丁的母亲对子女上学却毫不含糊。她接受黑龙江电视台访问时说:“咱翟家砸锅卖铁也要供几个孩子读书。”翟志刚的家整个房子至今还是土坯房。刘伯明和景海鹏的家境与翟志刚相差无几。短短两百来字把三个飞行员的成长经历围绕“靠努力成功”的中心来叙述,叙事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佳作欣赏:上网利弊谈 一切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也不例外。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前身arpa建立的 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起初它只是用于军事,随后,通过“互联网之父”约瑟夫等人的改进,互联网不断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互联网使信息浏览更加快,更加方便。如果在1990年,想查一下关于美国各方面的资料,

叙事结构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摘要: 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 而创作主体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叙事结构。平列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 也给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与路径, 而要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 还需要注意实现叙事结构的美学追求。 电视纪录片, 是以美学和社会学意义的视听结合语言, 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的历史或者社会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电视纪录片,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叙事, 这种叙事, 不是事件或者情节的一种静态地呈现和反映过程, 而是叙述者通过某种叙述行为或者技巧, 运用叙述话语叙述故事或者事件给受众的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电视纪录片要有效地实现信息的传播, 离不开一定的叙事方法和技巧, 而叙事结构则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一、叙事结构: 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 电视纪录片是一个整体的存在, 表现在内涵上是主题, 体现在美感特征上是风格, 展现在艺术形式上则是结构。“结构”一词, 来自于建筑学, 指建造房屋时所立的间架和内部构造。 现代意义上的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不仅是电视纪录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秩序的统一, 同时也是创作者根据生活规律和主观体验感受, 以各种手段有主次、有层次地安排纪录片内容, 并使之成为严密、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 内部结构是体现文气的内部因素, 如思路、线索、情感、气韵、逻辑等, 它使作品上下连贯, 过渡自然; 外部结构则是表现电视纪录片外部形式的因素, 如层次、照应、开头、结尾等, 是对作品整体形式的把握, 它使作品层次分明, 结构完整。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相互依存关系。 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一种方式。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认为, 结构二字, 如造物之赋形、工师之造宅, 世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均依赖于此。作为结构的一种,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基本形式。没有结构的“记录”是不能成其为电视纪录片的, 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任务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 将材料、观点、体验等内在要素, 有步骤、有主次地加以安排, 形成聚合和支撑电视纪录片各个部件的框架。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一旦形成, 就会以纷繁多样的艺术形式存在, 成为人们认识电视纪录片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过程的一种形式存在。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一种形式存在, 但它的存在意义并不仅仅只是装载内容, 而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体现。电视纪录片的记录并非事无巨细地一一记载, 而是创作者“选择”的结果, 这种选择, 是承载并体现了某种“意义”的, 既是创作者思想观念的体现, 同时也是观照自我、观照人生、观照世界的体现。结构, 作为对内容有主动表现力的形式呈现, 关系到作品的整体形态, 影响到作品整体的表现意义, 因此,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 而是体现了某种价值和意义的。从此种意义上说, 结构是衡量电视纪录片艺术质量的 标志, 是体现创作者思想能力和艺术能力的重要标志。 “文无定法”, 因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个体的差异,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以同搭积木一样, 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结构形态。一般来说, 电视纪录片内容的固有存在方式以及各种联系和秩序, 直接制约着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以生活的流程来建构, 这也使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具有浓厚的客观规定性; 但是创作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映射客观事物, 而是有所选择的主观能动行为, 而创作主体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的差异性, 直接导致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这种丰富性与复杂性首先取决于叙事结构中各个组成要素的丰富程度以及组织和排序的表现力, 比如, 视觉要素在时间维度上的排列, 听觉要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