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周媛

一、课标解读

《旅夜书怀》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第二首诗歌。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还要求通过阅读,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为了“丰富文化积累”,还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底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可见,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涵泳诵读”是不可少的。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专题已经明确了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二是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选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意境。该诗处于本单元“推荐作品”部分。

二、学情分析

拟任教年级为高二,相对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已经阅读学习了相当的诗歌作品,学生对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有所了解,但还不能熟练运用。杜甫的诗作,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有8首,因而学生对作者并不陌生,相关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通过学习积累,诗人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贫穷多病、落魄愤懑、爱国忧民的印象,但对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学生可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了解一个诗人的风格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这将成为本诗学习的难点。

三、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两个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在孤寂漂泊中对人生志趣的坚守。

2.品析诗句,体悟意境,理解情与景的关系,熟悉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3.比较赏析,进一步感知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4.发挥想象,改写诗句。

四、教法与评价

检测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补充资料:鉴赏诗歌的一些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和角度等资料。

1.简单提问,检测学生预习内容。

2.小组互查,抽查演板,检测学生背诵默写。

3.分组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学生互评,检测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情况,及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4.设置检测题,检测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展示互评改写文字,检验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对本诗沉郁顿挫特点的把握。

五、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反复的诵读,鉴赏品析,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重点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

2.教学难点:感悟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六、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背诵:背诵全诗,默写名句。

2.鉴赏:鉴赏诗句,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比较:补充诗作,感受沉郁顿挫的诗风。

4.改写:改写诗句,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二)检查预习效果。

提问:思考一下杜甫晚年的生活状况如何?杜甫所处的时代经历了怎样的重大变革?杜甫在其晚期诗作中是怎样的形象?在其晚期的诗作中大致体现出怎样的情感?(要求学生用词语概括)

(三)了解写作背景,自由诵读诗歌。

感知诗中深沉悲凉的情感和宏阔苍凉的意境。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诵技巧。

(四)自主鉴赏,诵出感情。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深层次把握诗歌的情感,朗读是将诗歌情感的一种外化。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鉴赏,发现作品的底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过程:

1.引导学生梳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角度。

一般方法:分析诗题、结合注释来理解、知人论世、联系已学的相类似的诗歌、联系诗人的写作风格等。

鉴赏角度:语言、形象、表现技巧等。

2.引导学生分组,任选一个角度,运用恰当的方法赏析诗歌,体悟诗境,明确情景关系,掌握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的写法。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赏析内容,其他小组补充评点相关内容。

小结补充:提醒学生要关注诗题。题目是《旅夜书怀》,这就告诉我们它是一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诗。

过程:

1.提问:诗人在旅夜看到的景是什么样的景?抒发的又是什么样的情?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明确:阔大宏阔的景,深沉悲凉的情。

板书:雄浑阔大

深沉悲凉

2.提问:用宏阔的景来写这深沉悲凉的情,有没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手法?

明确:反衬。

3.提问:请回忆一下,已学的课文中有这种以乐衬哀的写法吗?

明确:《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天的那种生机勃勃春光无限的美景来反衬出展示出征时的悲壮心情。

4.提问:最后一联,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诗人有没有直接抒情?那他是怎么做的?

明确:诗人在上联的直抒胸臆后,转而选择了天地间的一只沙鸥这样一个形象来委婉含蓄的表达情感。

板书:曲折委婉

(五)补充诗作,感知沉郁顿挫的诗风。

通过鉴赏、改写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本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杜甫有很多诗都是用这种雄浑开阔的意境来表达深沉悲凉的情感,而且情感的表达低回曲折。针对这种写作风格,评论家们就用沉郁顿挫这个词语来形容。强化感知,完成《登岳阳楼》诗后的题目。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阅读《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1.请具体分析两首诗在写景和抒情方式上的相同点。

2.“亲朋无一字”和“天地一沙鸥”两句中的“一”字异曲同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身世处境,请分析其好处。

(六)背诵全诗,默写名句。

(七)改写诗句,把握情景关系。

1.明确改写与翻译的不同。

2.发挥想象,带着自己的情感,用优美的语言,改写本诗。老师建议以小组为单位,组内的同学每个人承担一两句的改写任务,然后交由组长汇总,全班交流展示。

3.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点评。

可以指导学生从主要意象的抓取、是否置身诗境、描写的意境是否雄浑宏阔、情感是否深沉悲凉、语言是否优美得体等方面进行点评。

(八)师生小结课堂。

通过预习,进一步了解了杜甫的身世和他的创作风格;通过诵读、鉴赏、讨论探究,熟练运用各种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角度,提高了诗歌鉴赏的能力;通过改写,体悟了杜诗意境的雄浑开阔和情感的深沉悲凉。

(九)作业布置

完成《登岳阳楼》的改写,准备全班交流展示。

七、教学反思

1.语文课程应该抓住语文教学的实质

语文教学的实质应该在于紧扣文本理解基础上,加强学生在概括、组织和表达等语言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课才上得扎实有效。本节课设计的拓展环节,将自己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改写成优美的散文,本环节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抓取画面、融注情感、组织语言、恰当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课堂上佳段频现。学生乐于动手写作,敢于展示自己的习作。学习过程扎实、朴素、真实。

2.放手学生,引导学生

学习小组是学习的基本单位,每个小组都有一名语文学习的学科长和发言人,可以一人兼任,但是提倡学科长固定,发言人随机。学科长在每次的学习中,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展开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堂上组织讨论,收集问题,形成观点,参与全班交流;课后督促检查该科作业的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会尽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有所乐,学有所获。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诗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讨论交流中来,在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自选角度,进行赏析”这个环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自由赏析,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赏析心得,其他小组评价补充。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读者和听者这两个角度去赏析文本,更容易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可能生成很多个性化的理解。比如,有小组在赏析“天地一沙鸥”的“一”字时,他们说这个“一”字除了有一种孤单孤苦渺小的感觉外,更能够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志趣的一种坚守。

3.突出重点

本节课学习目标严格依据新课程的宗旨来设定。①依据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情,确定的学习重点有针对性学习的难点。②从局部到整体,从品悟到实践,梯度呈现,适应不同程度

的学生。③每一个环节中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让学生感受阶段性学习的学习效果,为后面学习的推进做铺垫。

4.语文课要突显语文味

语文味的首要体现即读。课标要求“涵泳”,本节课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环节,设计了齐读初步感知、听范读跟读赏析、个性化诵读、小组合作诵读等诵读形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对诗歌情感有了更深地把握。在反复的朗读中,兴趣浓厚,自然而然完成了背诵这个学习目标。

5.课件的恰当使用

课件的使用,其定位在辅助教学的层面上,不能将其变成一个图片资料的堆积。本节课一共制作了7张幻灯片,这些幻灯片整体风格一致,相得益彰。

6.遗憾与不足

环节设计过多。一节课40分钟,时间有限,在设计教学时,老是想着面面俱到。一节课的高效在于本节课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有效突破,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不需要多而杂。这节课中,如果学生能充分地从语言、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自主鉴赏评价诗歌。通过这个环节领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有所感有所悟,时间充裕,学生就能分析鉴赏的深刻。但是,在设计时,我加入了在理解赏析鉴赏之后的改写环节,时间非常紧张,功底好的同学也是勉强完成,更别提评价点拨。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就显得不实效。如果能够大胆地调整课时,在本环节留作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适时加以改写指导,留足时间让学生写作,并充分在小组内交流,推选小组的精品参与全班交流,师生及时评价,学习效果肯定会大不同。

教师点评过多,学生点评略少。因为教学设计环节过多,在教学时总是担心时间不够,有好多地方都是由我代替学生点评评价,这样做似乎是节约了几分钟时间,但是这是与新课改的要求不符的。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应该大胆地放手学生。学生的点评、补充、质疑,也许不一定准确,但是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的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旅夜书怀》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旅夜书怀》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 一) 一、提问导入:(展示1)请同学们回忆几首诗。 望岳------杜甫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这些是谁的诗句啊? (学生)杜甫 师:杜甫才华横溢,有着远大抱负,忧国忧民,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展示2—杜甫晚年的图象)这两幅图片就是他晚年郁郁不得志的写照。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走进他的《旅

夜书怀》(展示3—诗题),来体会诗人宦游疲倦、漂泊孤苦之情。 二、(展示4—学习目标) 三、请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展示5),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鉴赏诗歌 师:(重点知识回顾)鉴赏诗歌时,我们常说(展示6)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 --知人知世据意推志(展示)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 --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展示7)“旅夜书怀”顾名思义指在旅途的夜晚写下抒发情感的诗。 (展示8—“旅”字)(展示9)1、通过“旅”字看背景(请你来看看———指一名学生读)(展示10—背景介绍)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

八年级语文《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结合高考考纲,熟悉意境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诗歌语言,诵读诗歌,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情怀;学生展示预习问题,老师点评、补充;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在检测训练中再次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诗中反衬、反语和比喻辞格表现出的沉郁风格。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二、请同学们谈谈鉴赏诗歌的方法。 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知人知世据意推志(展示)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三、走进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题目与诗句怎样对应? 2、通过“旅”字看背景:“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3、通过“夜”字察实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吟诵---意象---想象和联想----意境-----明情。 (1)诵读

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

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对重要诗句的理解,鉴赏。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提问】诗题往往反映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结构,《旅夜书怀》正是如此。 请结合注释①说说“旅夜书怀”的字面意思。 【提问】这个标题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写诗人旅途之夜所见的景物和当时的思想感情。那么,这两个基本内容相对应的是诗中的哪些诗句? 二、诵读诗歌2遍。 三、揣摩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一)、首联 1、【提问】首联描绘了“旅夜”什么景物?找一下其中的意象 2、欣赏比较画面,初步感知诗句的意境 【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对诗句加以分析。 3、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诗句。 4、从诗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其意象特点。 (二)、颔联 1、【提问】颔联的意象有哪些? 2、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意象特点 归纳: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是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三)颈联

【提问】颈联议论的是得名和当官的问题,读注释④⑤说说诗人对这两个问题持什么态度? (四)尾联 【提问】尾联还是“书怀”部分,但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试分析诗人借什么景抒什么情?(结合画面理解) 四、拓展延伸:结合本诗归纳分析意境型诗歌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1、解读诗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揣摩诗歌的语言(注意形容词、动词和句式),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结合注释和诗人的有关经历突破难以理解的诗句。 六、布置作业:诗歌鉴赏题(略)

《旅夜书怀》优秀教案

《旅夜书怀》 主备人:豆旺峰 参备人员:朱宏刚惠亚刚孙维刚孙鹏苏王芳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对重要诗句的理解,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提问】诗题往往反映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结构,《旅夜书怀》正是如此。请结合注释①说说“旅夜书怀”的字面意思。 【明确】“在旅途之夜书写自己的情怀或感情。” 【提问】这个标题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写诗人旅途之夜所见的景物和当时的思想感情。那么,这两个基本内容相对应的是诗中的哪些诗句? 【明确】前四句写旅途之夜所见之景,后四句抒发诗人的感情。 二、诵读诗歌2遍 三、揣摩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一)、首联 1、【提问】首联描绘了“旅夜”什么景物?找一下其中的意象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舟 2、欣赏比较画面,初步感知诗句的意境 【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对诗句加以分析。 3、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诗句。 【明确】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4、从诗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其意象特点。独 (二)、颔联 1、【提问】颔联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星、平野、月、江流 2、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三两星盏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平野。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逼而一下子涌了出来。 3、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意象特点阔 归纳: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是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明确:孤独,用了对比,反衬手法,阔岸、平野,大奖中的孤舟是何等孤单、何等渺小,这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依的凄怆心情。 【过渡】后两联是“书怀”,那么到底怎样“书”,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后两联的抒情方法有什么不同? 【明确】颈联是通过议论直抒胸臆,尾联是借景抒情。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一、背景分: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内容分: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以沙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去蜀》)语意相

(完整版)《阁夜》优秀教案

《阁夜》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孟园园授课班级:284班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因声求气,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自主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 1、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因声求气,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三、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方法:诵读体味、合作探究、问题引导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板书设计: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客居天涯的凄寒 悲慨百姓劳顿的痛惜之情 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 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与无奈 艺术手法:1、通过声音来写战争 2、善于用事(用典)

教学内容 一、导入 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上周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将进酒》,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另一著名诗人——杜甫。(回顾所学诗歌《登高》,《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阁夜》。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诗人生平 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杜甫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而是更多地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的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的作品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3、写作背景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加之杜甫好友郑虔﹙qián﹚、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称。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精选3篇)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 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

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 一、导学 1、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3、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Ω?鍪?涞牟慰家胛摹#?nbsp;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

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而显着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 (多媒体展示)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 (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而显着,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着,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更负盛名。唐朝盛产的诗人也有很多。唐代诗人中,有一个人好像一直是皱着眉头生活的,这个人名叫杜甫。他瘦而高,拄着一根拐杖,走路慢吞吞,活像人们形容的老朽。他的眼睛是向下的,有时还半闭着,看上去昏昏欲睡。这双眼睛却能看见普天下的倒霉事儿,好比观音菩萨能看见人间的疾苦。所不同的,是观音菩萨法力无边,她能含着动人的微笑救苦救难,而杜甫,只能眉头紧锁,把无边的苦难写进他浩如烟海的诗作中。今天,我们一起去鉴赏他的一篇这样的诗作——《旅夜书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杜甫,字子美,有“诗圣”之誉,与李白并称“李杜”。 2.杜甫的作品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3.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不深)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4.本诗的写作背景 当时,杜甫已满53岁,他这一年多来一直寄居在朋友严武家,生活暂时安定。但不料这一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四川,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且他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

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生齐读诗歌 2.解析题目 “旅”:旅居、旅途。“夜”:点出时间。 “书”:写。“怀”:情怀,感想。 3.诗中哪些诗句与题目相对应? “旅夜”:“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诗歌体裁 律诗(五言、七言)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绝句(五言、七言) 四、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复习素材:杜甫诗群文阅读之《旅夜书怀》

公开课教学设计 杜甫诗群文阅读之《旅夜书怀》 一、【教学目标】 (一)、必备知识 1.了解古诗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倒装、省略、跳跃……) 2.理解意象、意境的含义。 3.积累字词的读音。 (二)关键能力 掌握解读诗歌的基本步骤 1、疏通诗歌的字面义 2、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的背景 3、细读标题、把握意象、体会意境 4、从关键句入手,结合手法,深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学科素养 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四)核心价值 培养古诗阅读的能力,提高诗词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 二、生情分析 1、学生对解读诗歌的方法不很了解。 2、学生对古诗的一些表现手法不熟悉。 学生对杜甫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只是曾经的记忆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而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划出重点的内容以便记忆,这就锻炼了学生筛选重点信息,把握重点内容的能力,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尝试把握一篇文章的学习重点,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三、过程与方法 启发式教学 四、重点与难点

1、解读诗歌的基本步骤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五、教学用具 采用教学助手实施信息融合技术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思路 1、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2、教师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具体到杜甫羁旅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所涉及的导学案,补充诗歌创作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练习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qiáng)⑵月涌.(yǒng)⑶沙鸥.(ōu)⑷何所似.(sì) 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旅途的夜晚[来源:学#科#网] ⑵危樯:高高的桅杆 ⑶月涌: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⑷飘飘:漂泊 3.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4.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 5702中学:邓西谋【学习要求】 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⑵月涌.()⑶沙鸥.()⑷何所似.()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 ⑵危樯: ⑶月涌: ⑷飘飘: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字,自号,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和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修辞)。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译文)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译文)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译文)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译文)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答: 2. 首联写出这些意象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苏幕遮》汇报课公开课教案

《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 一、导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ppt) 同学们一起填一下这三个空。这些诗句的描写对象有何共同点?(生:莲)对了。 我国古代诗人对“莲”情有独钟,他们用一支生花妙笔写下了许多关于“莲”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莲相关的宋词《苏幕遮》,作者周邦彦(ppt),他是婉约派的典型代表。(板书:苏幕遮周邦彦)同学们把书翻到50页。 二、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解,疏通诗词大意,看看有哪些字词不懂? (教师点拨:吴门:江南的苏州,也可以说苏杭一带,此地多莲花。所以,柳永的《望海潮》里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相忆:就是忆相,“相” 偏指一方,可翻译为“我”。)哪位同学可以朗诵下诗歌。(提示:语调语速)齐读。 三、整体感知 读过此诗,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ppt) ——思乡(板书) 从哪里看出来? ——故乡遥,何日去。久作长安旅(重复肯定) 家住江南苏州园,天涯漂泊客京城。路遥何时是归程?“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思乡之情溢于言表。通过作者的人生经历同样可以看出他的思乡之情,下面了解下作者:周邦彦(1056-1121)是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生在仕途上辗转,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感受到漂泊的滋味,

于是羁旅愁诗成为他词作的重要题材(ppt)。(钱塘——家住吴门漂泊——久做长安旅) 四、精雕细琢 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景 (一)那大家先来看上片(齐读),上片重在写景,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 ——沉香、鸟雀、风荷(提示:学生可能会答到“初阳”等,教师在肯定他的同时,强调那是次要意象。) (二)诗歌的魅力在于简约的语言往往能激发我们无穷的想象。根据三个主要意象概括一下描绘了哪三幅图画? ——燎香消暑图;鸟雀檐语图;风荷飘举图(板书) 优美又形象,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三幅画面,看看它们美在哪里? 作者在写景过程中一定有独特的关注点。我们可以从立足点的角度观察写景过程中是否存在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比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可以从感官的角度,调动五种感官;也可以从手法。也可以从练字角度,化腐朽为神奇。那么这三幅图片的美,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呈现的? 1、感官描写 燎沉香——嗅觉 听雀语——听觉 观荷举——视觉 调动了这样几种感官,让我们更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不但能嗅到沉香,能听到鸟欢快的叫声,还能看到荷随风摇曳的风姿。这图美不? 那除了感官描写还有哪些方面?比如练字。 2、炼字 “呼”:呼唤,写出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快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同时,古诗词中鸟雀呼唤还暗示着雨过天晴,所以这一句暗示昨夜有雨,今朝即将放晴。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题目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重点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特殊含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旅夜书怀》。读诗要从“头”开始,说明诗的题目对理解诗歌很重要。那么今天,我们就试着通过题目来鉴赏一首诗。 二.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里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杜甫《旅夜书怀》三维目标教案

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 2、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理解诗句含义 2、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身世飘零,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难点】1.抒情方式2.反衬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评讲赏析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2、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3、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4、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结尾的比喻与上文哪句诗相扣?

(完整版)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设计说明】 “自学、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机制,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组织导学、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品味杜甫诗歌中高度精练的语言,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课文,学生讲解,教师引导,感知本诗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感受杜诗中的忧国伤时及身世凄凉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把握作者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想问一下大家,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中,你们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呢?(学生背诗)通过这些诗歌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再去品读一首杜甫的诗——《旅夜书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二.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三. 细品精读 ㈠、学生自品: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 ㈡、学生讲解:

(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并归纳总结) 1.通过“旅”字知背景 (学生介绍背景) “旅”是旅居、寄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 2.通过“夜”字品意境 (1)作者在这其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共有两组:①细草、微风、危樯、舟/②星、平野、月、江流。 (2)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孤寂)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下面是带来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

杜甫《旅夜书怀》精编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参考 0914 1509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 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 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 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 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 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 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 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 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 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 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 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 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 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 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 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 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 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 知后,让学生指出。——缓 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 “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唐)杜甫 授课者:王博园班级:高二(18)班时间:2014.12.26 【学习目标】 1.解读杜甫“旅夜抒怀”的景与情。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重难点】 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 导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也是如此,他守着那叶破旧的小船怎么也找不到前方的路,我忽然会想起凡高的《夜空》,那种色彩、那种深邃的感觉让人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同学们,请你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夜空下面,有一位老人,他伫立船头,衣衫褴褛,风烛残年,他眼中的风景和心情会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吧。 【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⑴本诗的作者,字,自号,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和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修辞)。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二、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整体感知】 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诵读提示

国家一等奖选修《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 2.引导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引导学生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 2.引导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旅夜书怀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暮年的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身边江河浩荡、夜色苍茫。让我们共同走近那个夜晚,走近那个憔悴的老人,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活动2【讲授】旅夜书怀 二、目标解读 1、通过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 2、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三、旧知回顾(关于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是指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进而正确理解鉴赏作品的方法。 知人论世方法: 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写作背景 5.看意象(缘景明情)

6.看情感词语 四、关于题目与作者 (一)解题 “旅”:旅居(漂泊) “夜”:时间、环境 “书怀”:写作目的 导读设疑: 1.诗人是如何描写“旅夜”的? 2.通过对“旅夜”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情怀? 3.诗人的情怀又是怎样抒发的? (二)关于作者 杜甫(晚年) 贫病交加、老迈孤独、漂泊江湖、亲友离散、知交零落、战事未休、生灵涂炭 五、整体感知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永泰元年(765),,杜甫的好友成都尹严武去世,使杜甫失去了依托,只好离开成都。这首诗是他从成都到渝州(重庆)、忠州(重庆忠县)的途中写的。 旅夜:旅途之夜。 危樯:高高的桅杆。 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名岂文章著:名声哪里因为文章而显赫呢?这一句和下一句都是反其意而写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