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张源侠--中国内家武艺的不传之秘篇(四)

张源侠--中国内家武艺的不传之秘篇(四)

张源侠--中国内家武艺的不传之秘篇(四)
2008-02-04 14:21:26
张源侠 《中国内家武艺的不传之秘》
十七、吴式太极的毛病
大侠上面写的“杨式太极的毛病”一文在网上发表以后,激起了众多太极练家的愤怒,有人认为大侠没有遇到真正的杨式太极高手,有人认为大侠是井底之蛙,没有见过世面。还有人说要介绍某某太极实战家和大侠切磋。可惜大侠远在美利坚,没法交手。但大侠恶习不改,批了杨式太极不过瘾,掉转枪口批起吴式太极来。
大侠的入门师傅王雷华先生拜吴式太极名家丁德三先生为师。丁德三先生学艺于吴公仪先生。丁德三、丁晋三兄弟在上海是称名一时的吴式太极高手,演练的是吴公仪特有的方架太极。方架太极犹如楷书,动作一笔一划,和其他圆润无角的太极大有不同。“两丁”在上海推手称雄一时, 号称未遇对手。王老师对丁德三先生极其崇拜, 对吴公仪先生的境界只能说是高山仰止了。
王老师认为他学到这套吴式方架太极是个宝,里面学问无穷, 一直要求大侠学习。大侠学拳记性超群,螳螂拳一堂课可以学一套,但学起吴式方架太极却变成了白痴, 不管怎么学也只能学到三分之一的地方。等到大侠告别王老师时,王老师叹道,这套宝贝没有被大侠接过去,大侠实实在在是个大傻瓜。大侠在五大太极门派中,学会了其他陈、杨、武、孙四派的拳套, 唯独这套吴式,好像着了魔一样学不下去。
套路学不会,推手却是可以玩玩的。王老师最喜欢表演的就是吴式转腕功。对方推过来的时候,自己背部撑牢,前臂贴胸,当对方的劲直扑而来时,实实在在吃到自己的前臂时,突然手腕一转,对方的劲因为完全吃在自己的前臂上,就在那一瞬间,对方会被很轻易地打出。王老师用这一招和学生推手屡试不爽。
大侠聪明绝顶,这样的花招当然一学就会,和学生推手也是百战百胜。但大侠这人有一个毛病,喜欢追根究底。吴式转腕功其实是建立在背部撑牢的基础上的,如果背部撑不牢,这样的花招就不管用了。对方傻乎乎将所有的力都集中在己方的手臂上,自己只要将手腕一转,就可以轻松化解对方的进攻,但对方如果不把进攻点放在手臂上,吴式转腕功很快就要出洋相了。
大侠想通了此理,有一天对王老师道出自己对吴式转腕功的疑问。王老师不信大侠的歪理,于是推手。王老师故伎重演,想用转腕功化解大侠的进攻。大侠其实根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前臂,当王老师开始转腕时,大侠突然用肩背发力,当场将王老师击出。这件事是大侠关起门来和王老师讨教的实作,以师道尊严的传承,当不该将此事公布大众,

但就探究技击真谛而言,又不得不说。
王老师被大侠的熊肩撞了一下,解释道,他没有正式学推手,主要是学拳架。说到推手,那吴公仪先生可是了不得的人物。王老师特别提到吴公仪先生在五十年代的香港闯天下时,曾和当地的白鹤拳师有一场公开的比武,把对手打出鼻血来。大侠当时听了,展开丰富的想象,以为那一定是太极神功的完美展示。但即使有此憧憬,大侠对那套方架吴式太极还是没有兴趣。
没想到到了2005年春节,大侠在网上无意中发现了那段令大侠魂牵梦绕的比武录像。一看之下,大失所望,甚至连大失所望还不如。吴公仪先生在擂台上的出招几乎完全是野打拳击。所谓野打拳击就是街头混混常用的招法:直拳、摆拳、砸拳(把拳举起来当榔头砸),捞拳(把拳放在腰部好像要捞什么东西似的)。在比武中没有出现像样的钩拳。大侠把吴公仪先生在擂台上的出招称为野打拳击,是因为那种打法在正规拳击手的眼中是幼稚可笑的出招,但没有学过武术的街头混混却最喜欢用。
大侠看一本印有吴公仪先生全套照片的吴式太极拳书,吴先生风度翩翩,功架潇洒,全然符合武侠小说中太极大师的形象描述。没想到真的动起手来,吴先生的潇洒太极连影子也看不到,看到的居然是街头混混的野打拳击。这种强烈的反差实在令大侠难过非常。大侠知道那些迷信吴式太极技击性的练家对大侠此处的评价一定怒发冲冠,但在对大侠动气发怒之前,请千万要看一看此段录像。如果看了这段录像,你还是无比崇拜吴公仪大师,那么请回答大侠一个简单问题,吴大师为什么在比武中不用吴式太极的潇洒拳姿来应对,却施展出招式粗鄙的野打拳击。
在录像中,吴公仪先生有一拳打得过猛,整个上身居然窜出绳圈。如果陈克夫先生反应快一点,吴公仪就要被打下擂台了。这种因为自身冲劲过大而失去平衡的现象违反了内家拳“力不出尖”的基本原则, 是明显违背拳架六合原理所致。吴先生在比武中甚至做出幼稚的砸空拳动作,即右拳从上向下砸, 连砸三下,每下都落空。这种砸空拳打法不必说那些喜欢野打的流氓,就是读小学的儿童打架也会用到
一代吴式太极大师在擂台上表现出来的居然是这么低水平的野打拳击,实在是令人大失所望。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如果吴先生的对手是美国职业拳击高手,吴先生的结局可能很惨。
大侠之所以学不了那套吴式太极, 是因为拳架走得太慢。吴公仪先生在比武时出拳却很快。有人问他,他解释道,太极拳经中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应。”这句话的本意其实就是随机应变。但事实上,吴公仪先

生在比武中并没有表现出潇洒的不即不离的太极感应功夫,而是双拳乱挥,其中有不少拳根本没有击中目标。吴公仪先生当年53岁,陈克夫先生30 岁。比武过后,吴公仪先生居然感慨自己老了。在内家拳中,50 岁正好是鼎盛时期, 根本不应该发出老了的感叹。还有吴式门人称如果让吴公仪先生的大公子吴大揆上阵,一定痛扁陈克夫。如果这是真的,也只能反证吴公仪先生没有获得传统内家拳越老越精的内功。陈守孚老师现在也有52岁了,大侠40岁,但陈守孚老师的出手却是绝对老辣,根本看不出一丝老态。陈守孚老师认为内家拳师的功力顶峰在70岁左右。
大侠把那段比武录像给陈守孚老师看,他看了直叹气,回忆自己当年在上海时与多位 “太极大师” 交手的经验, 每次都能轻松获胜, 他一直感慨, 不知道那些传奇的太极大师在哪里。现在看了这个录像,终于确信太极的技击功夫真的是水份太多了。
吴公仪先生在比武时表现出的最大问题就是练与用脱节。吴式太极的拳架中很少用到拳, 大多数是掌法。因为吴式太极讲究小架子,所以掌和膀的姿势很多。陈守孚老师一直强调心意六合拳的秘密之一就在于弃拳重膀。他一直说,如果练了心意六合拳后和人动手,依旧采用拳击的架势,那一定是练错了。周庭爵先生教他的那班练心意六合拳的学生用拳击的摆拳进攻,用这个原理来衡量就是错的。
大侠跟陈守孚老师一年多,这个弃拳重膀的习惯是培养起来的了。现在大侠出手基本上不用拳,所以如果和人交手,出招一定是纯粹的心意六合拳的招法。吴式太极的拳架中掌和膀的姿势很多,但吴公仪先生在比武时却几乎不用,原因为何?这句话很多人听了会不高兴,那就是吴公仪先生没有得到如何用膀的真传。
不管练的是什么拳,人不就是两手两脚,所以很多的拳架姿势是很相似的。大侠好坏也学了三分之一套的吴公仪方架太极,现在和心意六合拳一比,其实这两种拳有不少拳架是很相似的。大侠知道了心意六合拳的内劲用法,把它转移到吴式太极的动作中去, 很快就发现,吴式太极的有些动作其实可以照心意六合拳的原理来打。假设大侠上擂台,和陈克夫先生那样的拳家交手,大侠出的招一定不用拳击,而是完完全全用吴式太极中膀和掌的攻击法。大侠这么说,完全符合太极理论,因为谁也不敢说,太极拳架中的那些膀和掌的攻击法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招。
比如说吴式的揽雀尾和心意六合拳的单把很相似,吴式揽雀尾的右前臂前伸后画弧回右肩再向前击出,这个动作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用。陈守孚老师给大侠演示并讲解这简单的一招,大

侠听后犹如醍醐灌顶,以后曾多次用此招使对手震惊。心意六合拳有数位大师一招单把打天下,就是因为得到了此招的真传。这个单把练心意六合拳的每个人都会打, 但如果在实战中使用却是极少有人知道的。
这一招的关键在于右手用鹏劲回抽的时候,在太极中只是防守的一招,在心意拳中却是攻防同时的一招。我用此招对付拳击时,对方如果出直拳,我用右前臂画弧猛力回抽,我的右前臂碰上对方的直拳,因为我的右前臂内含螺旋整体劲,所以很多时候,就这么双臂一碰,对方就被震飞。如果对方双拳缩在胸前不出招,太极拳家就不知道该如何用这一招了。心意拳因为攻防一体,所以马上可以踩步进身,用我的右前臂去刮扫对方的大臂。如果对方被我的右前臂刮扫到,因为我用的腰胯整体劲,此劲可以通过其大臂震入其内脏。如果对方后退,避过此劲,我用另一足继续踩进,回抽之右前臂向前用鹰熊合一式击出, 直扑对方之胸膛。即使对方双拳抱胸,也很难抵挡我的右臂扑击。
吴式太极的“下势接金鸡独立”和心意拳的“燕子抄水接狸猫上树”很象。心意拳中有“缩涨两字一命亡”的要理。吴公仪先生在比武中完全没有表现出一缩一涨的状态。陈守孚老师强调练心意拳如果无法表现出一缩一涨的状态那就是没有练到家。缩有身形上蹲缩和肌肉上的含缩。太极拳中的下势就是身形上的蹲缩,而传说中的太极拳师的沾衣十八跌功夫是与肌肉上的含缩相关的。吴公仪先生如果有肌肉上含缩的真功,他尽可以任对方出拳攻击不还手。他显然没有表现出来, 那么身形上蹲缩呢?他也没有表现出来
陈守孚老师曾和多位拳击高手切磋,他通常喜欢用猴缩蹲或燕子抄水这两势进攻,等一接触对方身体,立即用肌肉原位的涨劲攻击对方。他和拳击手的比试通常都是三招之内解决问题。他解释道,一旦采用身形上蹲缩,拳击手会很不习惯, 感觉在那么一瞬间对手从视野消失,等再找到对手,对手的内家攻击已经在瞬间透入五脏,连逃都没有机会。陈守孚老师自称“燕子抄水接狸猫上树”是他轻易不用的绝技,一旦用出来,对方顿无生路。
如果吴公仪先生在比武中用“下势接金鸡独立”将对方击倒, 那么它的功夫才是体用合一的功夫,才可以真的称得上是太极实战家。陈守孚老师强调道,心意拳的利害就在于说到做到,平时这么练, 交手时就这么用。心意拳平时不练拳击,所以交手时也决不能用拳击。陈守孚老师反复对大侠说,要把拳击的概念彻彻底底忘记掉,完完全全、纯纯粹粹地用心意拳的功法
大侠过去和人交手用螳螂拳快手加心意拳

肩撞,现在连螳螂拳也不用了,完完全全用心意拳。大侠和练拳击的美国朋友交手,或双手提手一振,或鹰熊合一, 或猴缩蹲转大劈,通常只要和对方身体一接触,对方立即表现出惊讶的神情,缩手不干了。他们说道, 心意拳震到身上的那种力量不是通常拳击可以相提并论的。
大侠虽然没有记性将吴公仪先生的那套方架太极学下来,但因为明了了心意拳的微妙拳理,所以现在看那吴式的拳架, 大侠可以明明白白地说出那一招的真实用法来。有个老兄在网上发表一段奇论, “都说心意拳最保守, 其实太极拳最保守。”他的逻辑是,心意拳代有绝顶高手,一般的练家也能出手不凡;但太极传说厉害, 现实生活中却高手寥寥, 那不正说明太极是最保守的拳法
都说拳练到最高是相通的,但究竟谁能练到最高呢?在吴式太极中,吴公仪先生在他那一代中是最高的,但他却不懂如何在实战中采用太极的招法。大侠当年第一次和谢炳灿老师推手,他一口咬定说大侠学过吴式推手, 还责问大侠的师承。现在大侠到是真的懂点吴式了,从师承上来说该是这样的:吴公仪---丁德三---王雷华---张源侠。大侠算起来还是吴大师的徒曾孙呢,现在居然写文章批评吴大师,读者诸君千万不认为大侠欺师灭祖。大侠是个读书人,一心只想探究真理,吴式太极的练家读了此文,不要大动肝火, 好好想一想大侠讲的道理才对。如果现在有哪一位正宗吴式太极拳师在和拳击手的比武中,纯纯粹粹地用吴式太极的招数取胜, 那么就可以称之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十八、大成拳是最高拳法吗

目前国内传统武艺中名气最响的当属大成拳了。大侠的心意拳文章上网,引来不少的关注,其中就有不少自学大成拳未果的,也有大成拳门内的弟子。这些热心的武学朋友都好奇地问大侠对大成拳的看法。大侠把大成拳的有关录像资料给陈守孚老师看,守孚老师看过后认为大成拳在根本的拳理上没错,但在拳法上却有很多的漏洞。大侠跟守孚老师学拳也有一年多了,耳濡目染也知道了心意拳心法的大概, 果然也看出一大堆问题来。
第一点,站桩的作用。大成拳把站桩当为第一要务,认为站桩是拳法的根本,因此必须把最大的精力投入站桩,最好每天有数小时的站桩。杨殿卿一派的心意拳不强调站桩,铁官成先生传给守孚老师的只有一个三盘落地桩。铁先生认为只要这么一个桩就够了,其他的都是活桩,即每个动作的定势都是桩,所谓桩就是符合六合原则的身体姿势。如果不符合六合原则,即使摆了一个静桩,在那里蹲数个小时,出来的效果也是没用的。心意拳

讲究肘不离肋,双前臂绝不可以带着双肘离开肋部。可在大成拳中,这个原则被明显破坏了,大成拳的浑元桩双肘抬起,即使是技击桩,双肘也是搞高抬起的。这样的架子使得肘和膝之间的相合被明显削弱了, 但其好处是对头部的保护做的较好。其实这种双手高抬的打法和泰拳的架势很相似,所不同的是,泰拳是通过高抬膝来弥补肘和膝之间的相合,但大成拳却没有很明显地去做,所以在拳法上大成拳的双肘高抬很难符合外三合的原则。陈守孚老师道,即使以他武功修为,把肘抬那么高也很难做到全身六合。因此,大成拳的高抬肘桩法在心意六合拳来看是很有问题的。
网上有个朋友对大侠说,在他所见过的国内名师中,最为出色的是大成拳名师于鸿坤先生,他也见过心意拳的顾坚先生和井森金先生。在他看来,后两者心意拳家和于鸿坤先生的武功境界有很大的差异。他要求大侠把陈守孚老师的拳照发给他,他看过以后,认为陈守孚老师的武功境界在他见过的百位名师中只能排到七八名的位置。大侠对这样坦诚相见的朋友一点都不生气,陈守孚老师也不生气,因为他坦言自己一直在寻找比自己更高的名师。大侠上网查找于鸿坤先生的资料,发现于先生被誉为国内“断手第一”,还被王选杰先生认定为衣钵传人。网上有于先生的拳照,其中有一幅金鸡独立双手高托桩,神气逼人,果然是好功架。 在这张照片中,于先生的双肘是高抬的。另一张弓步前扑势,双肘也是高抬的。因此可以说,大成拳的双肘高抬是有意为之,而王芗斋先生放弃传统的垂肘而改成高抬肘,一定是认为抬肘优于垂肘。这是一个很重大的拳学理论问题了,大侠的乌鸦嘴忍不住要发表一通挑战大成拳抬肘架势的专论。
在实战中,大成拳站桩的高抬肘架子只强调上身的劲路,而忽略了从下往上的劲路。心意拳中的鹏意、野马奔槽、燕子抄水、 丹凤朝阳, 都是从下往上的劲。如果大成拳和心意拳比试。心意拳只要用这些从下往上的劲就很容易破解大成拳从上往下的劲。道理很简单,从下往上的劲可以借助腿与大地的争力,而从上往下的劲就很难获得腿与大地的争力。两个人如果功力相同,从下往上的劲很自然破解从上往下的劲。大成拳从上往下的攻击形态我在霍金来先生的大成拳网站看到了,那种用高抬肘从上向下砸的打法对付心意拳根本没用的。因为即使一个心意拳家真的躬身处于对方的高抬肘的打击之下,心意拳家的躬身姿势其实包含了缩涨的致命杀机。心意拳家随意用丹凤朝阳、虎抱头,十字裹横、蛇出洞这些动作都可以将处于高处的对手震飞。
因为强调

高抬肘,所以大成拳在技击形态上很象拳击的摆拳,在大成拳里被称为“圈拳”,从霍金来先生的视频来看,他的确也是使用这种圈拳打法的。在大成拳的网站中,有一片文章指出,初学者如果学会圈拳,那么对付一般的对手就可以占很大的便宜。但就本质来讲,这个圈拳其实就是拳击的摆拳的变式。垂肘的传统内家拳法的确很难打出这种圈拳。从这个角度来看,源自内家传承的大成拳巧妙的结合了外家拳的打法。
一般的心意拳家的确也很难回答这个问题,陈守孚老师的心意传承却有其独特的心法,里面有最绝密的一点心法,那就是内劲的分解。垂肘的秘密在于蓄劲,而所谓内劲的分解是指身体左右不同的劲法可以在同一时间发出。一般的内家拳法讲的都是一劲,没有人提出过两劲同发的理论。用高抬肘对付只会一劲攻击的对手可以占便宜,但对付两劲同发的心意高手,高抬肘的毛病立即显现出来。
当然大成拳家会说,大成拳是矛盾拳法,本身就是一劲含两劲,那就是一劲前争,另一劲后拔产生整体争力。但心意拳的两劲同发是指左右的劲同时攻击对手,而非大成拳的一劲攻击,另一劲后备。于鸿坤先生在网上有一张酷似八极拳的定式照,双腿马步,左肘三角前顶于左方。右手握拳持平于右方,象一个蹲步挑担的动作。这个动作在心意拳中被认为是错误的动作,因为这个动作虽然可以做出两劲相争的效果,但却不可能达到两劲同发的目的,身体的左边和右边在这个姿势中失去了合劲。
大侠看姚宗勋先生和霍金来先生的健舞,他们的发劲形态都是单发劲,没有表现出两劲同发。在比武中,如果只会单发劲,那么两强相遇,勇者胜。如果一方使用单发劲,另一方使用双发劲,那么双发劲者在第一次碰撞中立占先机。所谓两劲同发,这是陈守孚老师从铁李两位先生那里学来的, 但当今心意拳界知道这种劲法的寥寥无几。这两劲同发,形象地说就好比一手直拳,另一手摆拳。即使是最好的拳击家也不会这么打的,因为这种打法别扭,将劲道分散了,但心意拳却很巧妙地实现了外家拳认为不合理的打法。大成拳家的单发劲演练的不错,如果能够进一步掌握两劲同发,直至内劲随意分解,同时发出多劲,那么大成拳就不冤枉大成之名了。
第二点,攻击形态。大成拳讲究整体发力,周身无点不弹簧。这样的拳理和心意拳相同,但在拳法上大成拳却把注意力的绝大部分放在了双手的拳、掌、肘的攻击性上。对膀、肩、肋、胯、膝、背、丹田、头的攻击性甚少涉及。因此我们看到的实际的大成拳不是周身无点不弹簧的攻击性拳法,而是强化传

统攻击手段,即拳、掌、肘的攻击性拳法,因此, 在拳法的实作上不及泰拳的攻击法。
心意拳讲究拳理和拳法合一,既然最终的目的是周身无点不弹簧,那么练的时候也要练就周身无点不弹簧,而进攻的时候也是用周身无点不弹簧来进攻。因此,心意拳的攻击主要方法有意地减少了拳、掌、肘的攻击性,而把注意力放在通常被忽视的对膀、肩、肋、胯、膝、背、丹田、头的攻击性强化上,尤其明显的是对膀的极度强化,而拳、掌、肘则成为膀的陪衬。创立心意拳的周侗祖师被誉为“铁膀周侗”, 而没有被称为 “神拳周侗”, 这里面其实隐藏了一个绝世的奥秘。是周侗祖师发现了人体臂膀的神奇攻击力。守孚老师传授给大侠的攻击法大多是膀的攻击法。这也就是心意拳用把而不用拳的核心奥秘。形意拳强化拳而忽视膀本身就是一个退步,但因为形意拳讲究肘不离肋,所以无意中保持了膀的力量。大成拳抬肘站桩其实也是无意中强化了膀的力量,但形意拳和大成拳都没有明白膀的系统练法和实战用法。即使在形意拳中,得到孙禄堂先生真传的李玉林被称为“铁胳膊李玉林”,对这个称号的内在意味很少有人明白的。
姚宗勋先生搞意拳拳击,大成拳霍金来先生的实战演示里也有双手摆拳的形态,这在心意拳看来都是偏了正题的明证。大侠直截了当地提问,意拳拳击和纯粹的拳击相比如何呢?如果意拳拳击打不过纯粹拳击,那么为什么要搞意拳拳击呢?拳击是讲重量级的,小个子不可能胜大个子,那么内家拳那些小个子名师又是如何行走江湖的呢?
心意拳讲究“缩涨两字一命亡”,因此在练拳的时候不是强调拳、掌、肘的攻击性,而是强调身体在瞬间的整体爆发力,而具体表现出来的形体部分的锻炼,对膀的攻击性有特别的强化。用膀攻击的时候,膀的打击部位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因此用膀攻击不容易错失目标。比如用虎摆尾攻击, 此招又叫横扫千军,一旦出招,很容易和对方的前手相遇。对方的意劲不在膀上,而在拳上,所以和迎面击来的膀相遇的第一反应是招架。希望在招架之后在寻机出拳。但心意拳的膀一旦灌注内劲其杀伤力犹如铁棍一样,而心意拳的铁膀一旦和对方碰上就不会抽回,而是通过膀的曲折拧扭连续不断发动攻击,擅长拳掌攻击的人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来发起反击。当心意拳的身体和对方接触,立即可以通过身体原位的缩涨发动攻击,实实在在产生周身无点不弹簧的效果。
大成拳的攻击讲究一触即离,想象被攻击目标是一块火红的铁块,一旦击到,就要急速离开,大成拳的发力训练也是按照这个原则来做

的。心意拳却正好相反,要求攻击后不能撤劲,而是要把劲咬住目标,犹如恶鬼附身一样。大成拳一触即离是为了给第二次攻击创造时间和空间;心意拳因为讲究原位缩涨,所以第二劲和第一劲之间是直接相连的,第二劲是在第一劲的基础上产生的,外在看起来是两个劲,实际上是一个没有结尾的连环劲。 就好比火车头的传动轮轴,看起来一前一后地动,产生的效果却是推动火车持续的向前运动。大成拳一触即离的连发劲和心意拳一触即粘的连环咬劲相比,心意拳的在拳理上的优点一目了然。
大侠看霍金来先生的实战演示,即使是面对一个弱的对手,也采用多次试探的一触即离式打法。心意拳不讲究虚的试探性攻击, 如果心意拳发动攻击,那就是招招见肉的实在攻击。一旦和对方接手,立即用身法控住对方,就好比猛兽用自己的身躯和四爪将猎物牢牢控制在自己的身下一样,然后发出连环缩涨内劲攻击。心意拳的攻击犹如坦克,不管前方是什么,都有自信将其摧毁,而用机关枪对付坦克是没有用的。
第三点,推手的作用。王芗斋先生极度贬低太极,自己却搞了一个和太极推手差不多的大成拳推手。既然太极那么没有用,大成拳推手和太极推手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事实上,大成拳的双缠手推手形态和太极拳系统的推手形态相比,内容上就少了很多。如果内容不论多寡,那么在劲道上,大成拳推手和太极拳推手有什么本质不同吗? 我看大成拳的推手在劲道上和太极推手可以说是没有丝毫差别, 即通过破坏对方的平衡然后将对方推出。我看大成拳在推手中表演出来的东西,和其拳理所谓的“周身无点不弹簧”没有关联。
心意拳不讲究推手,因为推手强调推,而周身无点不弹簧要求的“ 弹” 。弹的本质是震动, 而不是推动。如果习惯于推手,发出来的劲就很难是震劲。心意拳有触手训练,但没有推手训练。所谓触手就是老师向学生突发攻击,学生当即回应。老师训练学生在任意的被攻击状态下如何发出自然的震劲。久而久之,学生把平时训练时的震劲转化到实战中来。
心意拳的触手训练和推手训练在训练形式和劲法上都有明显的不同。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如果心意拳的触手遇到大成拳的推手会如何。心意拳对破坏对方的平衡没有兴趣,唯一的兴趣就是用连环震劲击垮对手,因此,如果两者一搭手, 心意拳立即就发起攻击了,不会给对方盘手的机会, 因为心意拳是实实在在的一触即发。心意拳的劲大多从膀直接发出,不用手掌的推击。如果只会用手掌推击的大成拳练家遇到这样的攻击马上就会有麻烦。
陈守孚老师在上海的时候和

诸多太极拳家切磋, 对方一致的回应是,心意拳和太极拳是两码事,无法交手。陈守孚老师要求推手,但他一触即发的打法令对方根本无法应对。上海也有一班练大成拳的,守孚老师应邀前去交手。比试下来,守孚老师叹道,上海的大成拳家推手连太极还不如。比试完毕,上海的大成拳家道北京天津一带的大成拳才是正宗,而大侠也听到北京网友对上海心意拳家实战水平的负面看法。从人的自恋心来看,当然是希望自己的东西全世界最好。大侠的文章在网上引起很大的回响,有人认为大侠根本不懂拳,完全是胡扯;有人认为大侠言之有理,但到底多么有理,信者也会大打折扣。
那位网友告诉大侠,于鸿坤先生是一位道行高深的武术学者,谦谦有理,愿意广交天下豪客,大侠此文口无遮拦,直来直去,说的是内家武学原理。大侠毕竟远在美国,没有和于先生见过面,对于先生的内在深功无法体察,但大侠的直言探究只为弘扬中华武学,绝没有个人攻击的意思。至于在武学上交换心得,点到为止的切磋,都是真正为了不使中华千年内家武学不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失落。陈守孚老师明言他欢迎任何门派的高手指教、切磋,共同弘扬中华内家武学。目前他身在纽约,以后如若回国,他一定愿意将自己所学展示给武学同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