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标明确指出

新课标明确指出

新课标明确指出
新课标明确指出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由传授知识为本,转向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由被动式接受性学习为主,变为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教育理念的变化,必将带来教学重心的转移,即由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而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实行自主探究学习,都必须以学生的语文积累为基础。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的设计,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以学生的语文积累为出发点。尤其是农村,更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以课堂教学指导为主阵地,不断指导农村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在课外勤于积累。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检测反馈学生积累的效果,从而使农村学生在语文积累方面有所成效。

一、对农村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指导的必要性

(一)农村学生在语文积累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孩子生活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在学习语文积累方面还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

1、重视课文知识,忽视课外知识。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背诵掌握的,大家都有意识地背了,而对课外的知识很少有主动去获取的,有的也只是看过了,就算了。

2、重视死记硬背,忽视理解内化。

学生对背诵的内容,大多数是为了背诵而背诵,对所背的内容怎么去理解,思考的就很少。

3、电视电影中的新词新句能及时感悟,而书中的好词佳句却难以消化。

学生在电视电影中看来的新词如“一网打尽,法网恢恢,在劫难逃”等这些词,学生记得特别牢,而且到用时,也能如数家珍似的,而在书中看来的能用上的,却寥寥无几了。原因在于电视电影中,人物的语言表达有一定具体而生动的语言环境,因此他对这些印象比较深刻,而书中的语言不仅仅是无声的,而且是抽象,学生一时无法体会到这些词所表达的含义,因而就也记不牢。

4、缺少积累的主动性。

学生背诵是为背而背,看书也是看故事情节罢了,至于看了之后有什收获,有人问他,他可能还能回忆起什么,无人问津,看过便忘了,缺乏一种主动获取知识积累素材的意识. 总的来看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不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但这也不能全怪学生,

教师对孩子的引导没有到位,孩子没有一种善于积累的意识。没有意识,更谈不上行动与实践了。

(二)积累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同时,它又指出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例如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第二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提到“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每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都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语言的积累。

二、树立积累意识,拓展语文积累的方法

(一)培养语文积累的意识

对语文的积累,生活的积累,都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要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语文积累的意识,从实际出发,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如:关注《焦点访谈》,《媒体大搜索》,《小强热线》等电视节目,每天把其中的令人回味的,令人深思,令人发指的事,有意识在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对于这些新鲜事,学生十分感兴趣,当老师再谈起这些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积极在回应了。学生每天看一个电视节目,把主要内容写下来,再写一下自己的感受,第二天再交流,这样的积累就更深一步了。

久而久之,学生都知道交流的重要性,都懂得交流,善于去交流了。因为他们知道:“我有一只苹果,你有一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还是一只苹果。而我有一种想法,你有一种想法,交换后则有两种想法,甚至更多”。利用每周一三五的导读活动课,进行全班内的大范围交流,交流没有对与错,只有好与更好,只要你愿意交流,你就有所收获,至少你给自己机会展示了自我,锻炼了口才。因此,班内的学生都乐于与他人交流,在交流中积累,在交流中深化,在交流中逐步树立了积累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与现实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而儿童的已有知识与经验,需要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有意识地进行积累,才可能有丰富的经验体验,为我

们更有利地实施新课程打下结实的基础。

(二)拓展积累渠道,丰富语言材料

课堂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会许多教材以外的东西。课堂上的积累除了语言材料的积累,还要进行语言规律的积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学会记

当一篇好的文章,优美的片断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应想办法让它成为永远的记忆,鼓励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如选择自己认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背一背,写一写;想一想,今天在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

课堂上,教师时常有意识地提醒,能让学生不断提醒自己。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学会背、记、理解三结合。又如在上完《荷花》这一课时,出示几幅有关荷花的图,并让学生欣赏一下,悄悄地说一说,然后,教师适时地给每幅图配上一恰当的词或一句古诗,有“亭亭玉立,挨挨挤挤,含苞欲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与词句进行记忆,由于这个年龄的学生对具体形象的内容刺激较深,因而记得特别牢。

2、学会选。

语言的积累在教学上必须摈弃乏味的提问,繁琐的内容分析,机械的练习,代替以教师引导下的语言感知、感悟、理解和运用。要凭借默读、朗读和诵读去充分感知语言。可以在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积累。总之,调动起学生的一切认知因素,学生便会在无形中不知不觉地积累到非常丰富的内容。如:在一段描写春天景物的文章后,教师可随机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北宋王安石写的古诗《元日》“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替旧符。”这首古诗的补充,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春的意境。把古诗教学渗透在相关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更容易接受与理解。又如上了《丑小鸭》一课后,推荐大家去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了《雷锋的日记》后,向学生推荐有关雷锋的故事与歌曲。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有更大的阅读空间,使课内与课外阅读产生一个共鸣点。

3、学会说。

一堂课中,学生的发言有时非常精彩,有时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大家,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帮助他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如在《曼谷的小象》这一课,当学生说到“这曼谷的妇女与我们并不认识,却热心地帮助我们”,学生就提出了“并不认识”可以用“非亲非故”、“素不相识”等词代替。有时,学生对词语不理解了,

他们们会用找近义词,与反义词比较,用举例子,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渐渐地有了他们自己的一套方法,来学会更多的词,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在谈心得体会的时候,时常引导学生运用关联词来讲,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即然……就……”,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融入自己的体会,学生对这些关联词运用起来就显得容易得多,如在学了《山里的孩子》一课,教师问大家“如果你是山里的孩子,你会怎么样?”学生说“如果我是山里的孩子,我会觉得十分幸福”;“我会与小鸟作伴”;“我会认识许多花草,会叫出它们的名字,如果它们没有名字,我们给他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如果当城里的同学来我们玩时,我会让他们多住几天,享受一下这儿新鲜的空气,欣赏蔚蓝的天空,听听鸟儿清脆的鸣叫声,闻闻花儿的清香”……由此可见,用了“如果……就……”的这个句式,学生已经完全投入到了一个有山有水,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中去了,这不仅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而且让学生说得更有条理,也有更广的想象的空间。多留一些时间与空间给孩子,孩子会变得更聪明的。这种借助具体的话题,来规范语言规律,进行语言规律训练和积累,是十分有效的。

三、开展活动,提高语文积累的有效性

(一)积累有效性的特征

学习主题构建理论告诉我们,要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必须使“教师执行”的课程变为“学生经验”的课程。因此,学习积累内容不能仅仅来自“科学世界”,还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只有这样,学生的积累才能落到实处。为保证积累的有效性,不仅需要充分关注积累内容和生活问题,还需要特别强调内容本身所具有进一步刺激、诱发探究活动的成分与其呈现方式。只有内容具有生成力,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并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过程中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当然,积累过程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语文积累是一个过程,它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它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以语文积累中的语言积累为例。语言积累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理解,就是要准确地"再现";感悟,就是从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表达学生个人的独特的想法,是语言积累的较高层次;鉴赏,就是体味,揣摩表达的方法技巧,由内容到形式的过渡,是积累的更高层次;记忆,就是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最终决定着积累是否有效。通过组织开展活动,能提高学生语文积累的有效性。以读好课外书为主,交流学习心得,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二)积累有效性的实施活动载体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地球失去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小鸟失去了翅膀”;“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位伟人交谈”。把这些名人名言告诉学生,让学生细细体会其中的含义,同时,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学校下发的《小学生时代》、《小学生天地》、《小学生世界报》等报刊的内容,利用每周一节的导读指导课,与学生共享其中的酸甜苦辣,体会读书的乐趣,交流读书的心得。

做好阅读笔记: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杂志报刊中选自己喜欢的文章,边阅读边积累,把自己认为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摘录下来,供以后参考或学习,并谈谈自己在阅读了此文章后的感受与启发。

“新新词吧”的开设: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新的词汇源源而来。比如“网吧”、“股市”、“新新人类”、“帅呆了”、“酷毙了”这些词,每个小组成立一个“新新词吧”,比一比,哪组收集的词汇多。

成语故事:利用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请一位同学准备一个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告诉大家成语的内涵。

节日与活动:让学生按每月的内容去找这个月中有哪些地重要的节日或活动,如六月份,6月1日国际儿童节,6月6日爱眼日,6月7日世界保健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干旱日,6月25日土地日,6月26日禁毒日,6月份第三个星期日父亲日。这种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所得,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平时要广开渠道,形成各种方法。

民间谚语: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民间谚语,(如季节变化类,天气变化类,农耕农事类,人际交往类等)整理成章,在班中开展交流活动。于是,爷爷、奶奶、老一辈的话语,也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这使孩子与家人的沟通更多了。而且,他人在交谈时,他们也会注意着,他们的语言中,有无对我有的东西,孩子在生活中便多一个心眼。

专题“选美”:如以“山、水、花、草”为描写对象的美句,一周一个专题。这为学生写景的文章提供极大的可利用资源。

名人名言荟萃:寻找课外书中的名人名言,以此激励自己,每两周一个主题,如:珍异时间,与人为善,热爱读书等。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在学生中已形成了一种共识,只要一拿到自己喜爱的书报,学生就会拿起笔,圈圈,画画,涂涂,写写,时常能发现学生拿着自己的读书笔记,在座位上,专心致志地看书做笔记呢!

(三)积累有效性的体现

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学生总会多长个心眼,多看一眼,多记一记。此时,学生不仅树立了一种积累意识,更让它变成了自己的自觉行为了。这几个月的学习与实践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好词好句和精彩片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积累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让课外阅读为课堂学习服务

学了能用,会用,学生才能学得深,学得活。学生在课外积累的知识往往超过课堂上的内容,让学生把课外阅读所得用在课堂上,既加深了印象,又让其他学生另有所得,而一举多得。如,有部分学生曾经读到过高尔基的《海燕》,所以当他们在学习《燕子过海》一文时,他们很自然地想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而正是海燕的这句铿锵有力的呐喊,帮助学生对燕子那种坚韧不拔、无所畏惧的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时常关注课外阅读的内容与课文学习的结合点。

2、让语言表达更真、更美

当学生身处某个特定的环境之中,与脑海中所存的语言材料相互碰撞,产生共鸣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真切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在今年的春游活动中,学生一踏上太湖山庄的栈桥时,就有学生居然如诗人一般吟出一句“太湖有多大?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望也望不到边”,他的语言刚落,旁边一女生竟清脆地唱起了“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时,又有一同学突然神秘地问道:“教师,您听说过孟姜女吗?”由此,真为孩子所有如此丰富的积累感到高兴。

3、让习作成为一种乐趣

曾有许多学生常常会对习作感到困惑,有的甚至“谈习作而色变”。现在,则很少听到他们那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慨了。他们在写叙事作文时,只要把以前的读书笔记浏览一番,对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加以整理,寻找出最深刻、最精彩的一幕,进行修改,便能就地取材成为一篇佳作。而对于想象空间比较大的文章,学生是最乐意写的,如《20年后的我》、《假如我是镇长》、《与孙悟空一起的日子》、《我去矮人国一游》等等,学生大胆的想象,活跃的思维,真让人难以想念这是一个三年级学生写的作文。当写作成为一种兴趣,一种展示、一种享受时,还有谁不愿意去写呢?听着同学编的故事,大家无比兴奋,其乐无穷。

4、让内容陶冶孩子的情操

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在积累名言警句时,也在对自己的心灵不断地进行碰撞,无形中,是学生对自己在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好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更是人生

之舟导航的灯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从阅读过程中不断吸取精神养料,在人生的道路成长和自我完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他们搜集到有关时间的谚语后,他们时常提醒自己或别人。“聪明的孩子今天做明天的事,愚蠢的孩子今天做昨天的事”;“今日事,今日毕”;“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是最公平的,每天都是24小时,不多一分不少一秒”。因而,总能看到学生在课余时间做一些有益的事,读书,看报,写作。因为他们总觉得时间对他们来说是宝贵的,应好好珍惜才是。特别是《生活的镜子》一书,对学生的触动很大,让他们懂得了什么是诚实的价值,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是幸福与快乐等许多人生的哲理。

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已牢固树立了一种积累意识,能多渠道地搜集资料,为我所用,并逐步养成了一种积累习惯,让积累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学生看书的面广了,观察事物更细心了,记东西更主动了,上课表现更积极了,凸显了积累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对农村学生进行语文积累的指导渗透,加强学生对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指导,寻找课内外的融合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展各式各样的积累活动来拓展学生的积累渠道,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积累,从而使语文积累真正落到实处。

新课标语文教学初探

新课标语文教学初探 新课标,新理念,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螺旋上升,“让学生学会学习”将贯穿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独立认真地尝识、探究,然后根据不同差异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存在的问题确定如何去教,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读中悟,读中解 语文教学贵在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要求学生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反复阅读,以达到心灵共鸣的效果。许多著名的诗篇,优秀的文言文佳作的妙处,大都是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到的。对于古代诗词,文言文教学,我一般是按“在读中思,在读中解,在读中问,在读中摘”这几步进行教学的。如在教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文时。我采取的是教师先范读课文,学生试读,再指名读,在点名读的过程中,正音扫清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分组读和听读相结合,在读的过程中,一组或一人读,其他人倾听并在心里试着跟读,接着再大声的自由诵读一遍,而后再练速读,全班齐读,再找朗读好的同学读,其他同学向他们挑战诵读,最后试着背诵。教师视情况进一步点拨,研析,明确,使学生进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古文诗词如此,现代文中疑难语句的理解也是如此,如在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个别学生对“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有疑惑,”同学们提问:“圆明园应该说是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为什么这里给予否定?“针对这一情况我先不作答,而是让同学找出这一句话齐读,读完之后同学们还是不大理解,我适时点拨:同学们再试着读一下,哪些字词应该重读,句子的主干是什么,几分钟后,有同学站起来加以范读,抓住了重点词,见时机成熟,先予以肯定,再让同学们齐读,讨论为什么这样读是正确的,致使大部分学生也从而领悟了。热烈讨论中,学生明确了作者对圆明园高度评价的本意,而且更深理解了最后一小句“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这一假设句应放在“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后,使学生的理解层次骤然升华、提高,所以在读中悟,在读中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好的方法是读为先。 二、拓展延伸,及时练笔 对于新课标下语文的教学,学生应该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大多数的课堂精彩,往往产生在激烈的合作讨论中,但我认为合作探究后还是要有一个重要环节,即拓展延伸,及时练笔,这是在课堂上精彩重点内容的升华,也是学生搜集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后,教师及时点拨,要求同学们

初中生新课标课外阅读书目

初中生新课标课外阅读书 目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初中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阅读中还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读而不记 阅读只为看热闹,消磨时间,满足好奇心,书漫无目的地看过了,也就忘了。没有记忆的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是"白读"。青少年是阅读的黄金时节,埸是记忆的黄金时代,要口读心唯,适量记诵,多背诵一些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多积累一些终身受益的文化知识。 二.读而不思 阅读的过程应该是质疑问难、联想比较的过程。有的文章较深,不少地方不懂,有疑难,自然要质疑。有的文章深入浅出,一读就懂,似乎没有疑难,其实许多疑难我们还没有发觉。不妨"于无疑处生疑",不能浅尝辄止,满足一知半解。 三.读而不写 在边读边思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感受、体会、心得与灵感,这些思维的火花稍纵即逝。有的同学却没有动笔写下,多么可惜!它们是写作时珍贵的"百宝仓库"呀。所以,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可以摘录,可以做札记,也可以写读后感。 四.读而不悟 许多同学阅读只求读懂,不求感悟,不求致用,不能把作者的人生经验化作自己的心灵体会,或者只有感觉而无理性的认识,没有心灵的巨大震撼,没有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层审察,这样的阅读就不能完成从有字书向无字书的转换。 五.读而不选 逮到什么读什么,毫不选择,随波逐流,率性而读,这是初中生阅读易犯的通病。现代社会信息多源,书海茫茫,读之不尽。故初中生的阅读一定要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筛选。语文大纲规定了初中生必读的文学名着,初中生必背的文言诗文,这些为我们明示了阅读的范围和方向。 六.读而不博 初中生的阅读还有单凭举和只讲功利的"偏读"病,偏爱武打、言情小说,偏爱作文选,怕读古代文言文,怕读现代科技文。其实读书不妨杂一点,面广一点,博约结合,这样都能文理兼通,全面发展。 愿家长帮助同学们克服以上的阅读毛病,做到博闻强记、读思结合、读悟兼容、读写同步,这样阅读质量就会得到提高,阅读才会发挥它应有的重要作用。应家长们的希望,特向大家推荐以下书目: 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必买中外十大名着 作品目录: 1、《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2、《鲁滨逊漂流记》 3、《格列佛游记》 4、《繁星.春水》 5、《朝花夕拾》 6、《西游记》 7、《水浒传》 8、《骆驼祥子》 9、《名人传》 10、《童年》 初中学生必读书目

新课改的几种教学模式

新课改几种教学模式 (一)高考后期复习课型 课型一:“练——讲(析)——补”;课型二:“考——评——补”﹡练:练重点、练规、练方法、练能力、练思路 ﹡“练”要精选题目,切实做到“三突出” ﹡突出题目的典型性(教学的重点、共性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突出题目的针对性(高考的考点、学生学习的弱点) ﹡突出题目的开放性(拓展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 ﹡讲(析):重视对典型题目、题型的剖析和讲解。 “讲”要突出重点,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 ﹡讲理解不了的问题(疑点、难点) ﹡讲归纳不了的问题(规律、方法) ﹡讲运用不了的问题(知识的迁移、思路的点拨) ﹡讲(析):重视对典型题目、题型的剖析和讲解。 “讲”要突出重点,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不讲” ﹡不讲过易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能自己解决的问题、通过做题能自己解决的问题) ﹡不讲过难的问题(超越本阶段教学深度的问题、超越高考题可能难度的问题) ﹡不讲过偏的问题(超越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问题)

﹡考:模拟考 ﹡评:评命题思路、解题思路、答案、错误诊断及“致错因子”分析。 ﹡补:对知识缺漏点、能力缺陷点、弱科学生集体辅导、个别辅导、面批面改 (二)复习课 1.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典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2.复习课教学模式的解读 (1)问题驱动、自主学习 ①按照考试大纲对知识点和能力的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式提纲和针对性练习题,以学案形式呈现。 ②学生按照学案容自主完成学习提纲和针对性练习题的容。复习巩固知识要点,掌握主干知识和规律。 (2)重点难点、合作探究 ①对通过自主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理解不到位的难点、疑点,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争辩,掌握重点、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②对合作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感到疑惑的问题,向老师和全班同学提出。

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

浅谈农村小学识字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第一学段,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识字教学。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极其枯燥的工作。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小学,由于网络资源较为缺乏,“机械化”的识字,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极易产生厌烦的情绪,严重地影响了识字效果。作为一位农村的一线教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喜欢”和“主动”为我们指明了一种识字教学的方法——依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找准学生喜欢、主动的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依据这点,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耐心诱导,树立信心 由于所处环境的差异性导致农村学生在情感、思维方式上与城里的学生有所不同。在农村教学的部分教师,住往会认为这是智力上的差异。认为农村的学生“不可教”,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农村的孩子并不是“不可教”,只是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比较慢,形成知识的过程比较长,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知识的构建。而识字又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些特点,耐心地引导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适时地给予他们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识字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依据儿童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话题,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喜欢玩游戏,而且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注意力比较持久、稳定,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依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我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游戏形式的识字教学情境,如:“猜认生字”、“带头饰表演识字”、“背字游戏”、“摘苹果”、开火车识字、打牌游戏、“抓特务”游戏等,让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兴趣。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学期识字2时,我在“太、小、下、早、上”这几个生字的巩固教学中采用“猜认生字”游戏。在指名学生读“太阳、小鸟、早上、大衣、牙、上下”这几个词串时不能出声,其他学生根据口形猜字音,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猜对了的学生出示该词语的卡片,大家再次一起认读,这种互动的“猜认生字游戏”正好迎合了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学生的识字热情高涨,识字效果很好。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1时,我采用“开火车”识字的方法,让学生来认读“春天、春风、春雨、柳树……”等词语,读对的词语全班同学再次一起重读一遍,读错了,可自己主动自我纠正。如不能自我纠正,其他同学再帮助纠正,若纠正对了,全班同学再次一起重读一遍,然后继续开火车。

初中生新课标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初中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阅读中还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读而不记 阅读只为看热闹,消磨时间,满足好奇心,书漫无目的地看过了,也就忘了。没有记忆的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是"白读"。青少年是阅读的黄金时节,埸是记忆的黄金时代,要口读心唯,适量记诵,多背诵一些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多积累一些终身受益的文化知识。 二.读而不思 阅读的过程应该是质疑问难、联想比较的过程。有的文章较深,不少地方不懂,有疑难,自然要质疑。有的文章深入浅出,一读就懂,似乎没有疑难,其实许多疑难我们还没有发觉。不妨"于无疑处生疑",不能浅尝辄止,满足一知半解。 三.读而不写 在边读边思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感受、体会、心得与灵感,这些思维的火花稍纵即逝。有的同学却没有动笔写下,多么可惜!它们是写作时珍贵的"百宝仓库"呀。所以,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可以摘录,可以做札记,也可以写读后感。  四.读而不悟 许多同学阅读只求读懂,不求感悟,不求致用,不能把作者的人生经验化作自己的心灵体会,或者只有感觉而无理性的认识,没有心灵的巨大震撼,没有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层审察,这样的阅读就不能完成从有字书向无字书的转换。 五.读而不选 逮到什么读什么,毫不选择,随波逐流,率性而读,这是初中生阅读易犯的通病。现代社会信息多源,书海茫茫,读之不尽。故初中生的阅读一定要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筛选。语文大纲规定了初中生必读的文学名著,初中生必背的文言诗文,这些为我们明示了阅读的范围和方向。

六.读而不博 初中生的阅读还有单凭举和只讲功利的"偏读"病,偏爱武打、言情小说,偏爱作文选,怕读古代文言文,怕读现代科技文。其实读书不妨杂一点,面广一点,博约结合,这样都能文理兼通,全面发展。 愿家长帮助同学们克服以上的阅读毛病,做到博闻强记、读思结合、读悟兼容、读写同步,这样阅读质量就会得到提高,阅读才会发挥它应有的重要作用。应家长们的希望,特向大家推荐以下书目: 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必买中外十大名著 作品目录: 1、《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2、《鲁滨逊漂流记》 3、《格列佛游记》 4、《繁星.春水》 5、《朝花夕拾》 6、《西游记》 7、《水浒传》 8、《骆驼祥子》 9、《名人传》 10、《童年》 初中学生必读书目 初一年级: 1. 西游记/(明)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 安徒生童话选集/(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译林出版社 3. 童年/(俄)高尔基著;刘辽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4. 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法)凡尔纳著;范希衡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5. 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6. 《鲁滨逊漂流记》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标

一、语文的性质与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的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丰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长期以来,汉语和汉字对中华相互影响,也相互适应,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对语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语文课程要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向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完整版)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背诵的古诗词(75首)

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2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6、《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1、《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2、《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4、《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5、《送元二使西安》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19、《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0、《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2、《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 轻舟已过万重山。 23、《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4、《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指导 作用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有效、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成为我们的不懈追求。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采取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探讨如下: 1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逐步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根据目标进行学习、探索、尝试、操作等,以获取新知。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主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归纳讲解的,教师不暗示。教师如何创设课堂教学环境具体如下: 1、2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语文是一门最富情感的学科,语文课堂则是情深趣浓的快乐时空,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能否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使学生获知于寓教于乐之中。 2 、2适时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因材选媒”。根据课文特点教师进行课件设计。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

新课改的核心内容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 1、文化的传播者 2、潜能的开发者 3、学习的促进者 4、发展的伴随者 5、教育的探究者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三、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四、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 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1)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2)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3)实行择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探究教学需要树立哪些基本观念? 1、潜能开发观 2、问题探究观 3、学生主体观 4、行为实践观 5、个性差异观 6、师生合作观 7、生命发展观 8、评价过程观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激发导入,自学探究:2解疑导拔,合作探究。3明理强化,实践探究。4激励评价,引伸探究。 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一、教学的要义是使学生“会学习”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2)培养学生乐学、勤学、好学的学习品质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如何正确把握课标与教材

如何正确把握课标与教材 正确把握课标与教材是备课的基本 教材是新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预设的基本线索.没有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就没有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我们的教学就会偏离方向,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也就会不知所云,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正确把握以下四个环节,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进而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一是把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只有理解课程标准的实质,才能与时俱进,居高临下的钻研教材,确定目标,探索创新,指导教学.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了解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把握教材内容.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教师拿到教材后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吃透教材,感悟文本,把握教材特色,和教材平等对话.教师只有研究教材体系,明确教学任务,弄清教材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知识技能,编写意图,内涵外延和深度广度,才能最终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才能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创造性地开展好课堂教学.广东资深教师石景章老师说他不读十遍书不上课.可见理解教材的重要. 三是把握重点,难点.教材内同类知识中分量较大,处于重要或主要地位的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第二学段(3~4年级)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现在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不断的改进,作为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师来说也在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手段,跟随着新课改的脚步继续探索着新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想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去读课文,使阅读效果更好。教学语文,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用“从那个词语或那个句子读出了什么”,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点拨学生,既告诉学生品读的重点是词和句,又没有限定固定的范围,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没有用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以开放的理念,设计了开放的问题,营造了开放的氛围,自然也开放了学生思维。初读,采取自由朗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能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特别要加强朗读的训练。所以在不同层次的读中,

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朗读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学会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且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还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习惯从一年级开始就注意让儿童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教学时决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定要在听、说、读、写这几方面严格要求,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如:个别同学站起回答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特别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别人在说他也抢着去说,别人说什么他根本没听。有意见可以举手提出;朗读或回答,回答声音要响亮。另外我在教学中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写字,总是以横平竖直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给学生示范,这样就慢慢养成了语文学习的规范性,形成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3)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文本,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在较长的故事情节中理出一条主线,理清脉络,长文短教,突出重点,然

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汇总

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汇总

————————————————————————————————作者: ————————————————————————————————日期:

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 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必买中外十大名著 作品目录: 1、《钢铁是怎样练成的》2、《鲁滨逊漂流记》3、《格列佛游记》 4、《繁星.春水》5、《朝花夕拾》6、《西游记》7、《水浒传》8、《骆驼祥子》9、《名人传》10、《童年》 高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必买中外二十大名著 作品目录: 1、《雷雨》2、《鲁迅杂文精选》3、《女神》 4、《子夜》5、《边城》6、《谈美书简》 7、《论语通译》8、《庄子选译》9、《孟子选译》 10《哈姆雷特》11、《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12、《堂·吉柯德》 13、《歌德谈话录》14、《家》15 《老人与海》 16、《巴黎圣母院》17、《复活》上下18、《普希金诗选》 19、《泰戈尔诗选》20、《欧也尼·葛朗台》 初中学生必读书目 初一年级: 1. 西游记/(明)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 安徒生童话选集/(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译林出版社 3.童年/(俄)高尔基著;刘辽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4.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法)凡尔纳著;范希衡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5.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6.《鲁滨逊漂流记》 7.《格列佛游记》 初二年级: 1. 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著;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3. 福尔摩斯探案/(英)柯南道尔著;丁钟华译.--群众出版社 4. 居里夫人传/(法)艾里.居里著;左明彻译.--商务印书馆 5.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6.《繁星.春水》

报告:新课程改革报告

新课程改革报告 本课题研究拟在三年内完成,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9月──2002年7月 1.进行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的学习,举行专题讲座,进行学习辅导,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新课改的转轨,要求每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写出学习心的,并举行校际间的交流,推行参与培训的教师实行上岗待证制,对优秀参与者颁发优秀学员证。 2.对“学习新教材.研究新教材.推广新教材──青岛市初中语文“大阅读”的实验与研究”课题进行论证。召开局属中学部分校长会议.分管教学教导主任会议.青岛市语文中心组会议.郊市区语文教研员会议.青岛市青年骨干培训班成员会议,对本课题进行论证。 3.对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领导及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语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课题组成员要进行子课题的分析,同时要求全体实验教师端正态度,高度重视,自觉参与实验与研究之中。各个学校课题组要选择本学校的研究子课题,写出本学校的实验与研究计划,并确立具体实验步骤。 4.组织全市语文教师学习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课程标准》的考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5.课题组每月进行一次《实验教材(人教社版)》的分析,进行全市的大集各,各区片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以研究新教材编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关系,研究新教材的“课前提示”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对阅读的启发作用,研究阅读教学的规律。 6.由各实验学校定期出示研究课,各区片教研网络每学期出示3节研究课,青岛市课题组每学期出示5节研究课。 7.各实验学校每学期写出阶段性总结,各区片教研网络针对课题研究进行区片研讨,写出阶段性总结,上报市课题组。 8.学期终了课题组汇总全市实验与研究情况做出实验总结,各学校与每位实验教师整理好总结与课后记,每学期要有相应的课题研究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9.举行由各校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及教改骨干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交流会,听取各校的研究情况的汇报。做好课题实验与研究材料的整理与建档工作,档案工作要规范,便于上级领导检查。青岛市课题组定期向课程教材研究所通报情况,并上报阶段性实验报告。 10.完成《实验教材(人教社版)》第七册.第八册语文教材教学光盘的制作,计划每个单元选一篇课文,由教研员分析教材,由课题组教师出示研究课,再由教研员评课。 第二阶段:2002年9月──2003年7月

准确把握课标评价建议

准确把握课标评价建议,让学生在文学的殿堂中畅游 作业要求:从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或其他试卷)中选择一道试题,分析其是否符合《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的相关要求。 习作乐园: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可以观赏优美的景色,尽情地享受浓浓的亲情,品尝友谊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还有挫折带来的成长……生活正是因为有了味道各异的调味品,才变得有滋有味。请以“生活,让我懂得了”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用具体的事例写出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字数400个左右。(注意: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快乐、幸福、感恩、分享、自信、友情……”)(选自人教版山东省禹城市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小学期末质量检测四年级语文试题) 按照2011版新课标对于写作的评价建议进行如下分析: 1、新课标规定: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第三、第四学段

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该习作话题要求学生“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快乐、幸福、感恩、分享、自信、友情……”在符合大前提的范围内无限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符合第二学段对写作的评价建议“鼓励学生大胆习作”。 2、新课标规定: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该习作话题以生活给我们的启示为选材,无论是“自然景物”、“亲情”、“友谊”或是“成功”、“挫折”都来源于生活或自然,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经历了不同的生活体验,其中必定有对他们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或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例,因此,该话题学生写来会有真情实感,极大地避免了“无话可说”的情况的产生。 3、一点疑惑:关于作文字数的要求,新课标只就初中提出要求:在45分钟内完成500字左右的作文,而对于小学习作字数的并未作出具体要求,只是更多的强调学生在表达时做到真情实感、文从字顺、书写正确。如果硬性的规定了字数,难免会出现那种假大空的习作。但,毕竟具体的细节描写和真情实感的表达,是需要一定的字数来保证的。因此,四年级作文测试规定一定的字数也是必要的,且“左右”

小学语文中年级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中年级新课程标准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减少200个)左右会写。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318391579.html,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作者:卢恩芹 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10期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语文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 语文教学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想到哪里,教师说到哪里,学生就听到哪里,提问一个接一个,表面看是在使用启发教学,实际是一种填空式问答,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计好的圈套。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空间,没有自我探求的时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也一样,只不过是语文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而不是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枷锁。现代教育要求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既能够提出和发现与日常生活体验有关的问题,也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一地使用教材,而应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学生自主探究拓 展途径。教师要开放性地使用教材,这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打破教材不能改动的神话,可以根据教育目标、教育需要将教材内容适当增删、适当重组。如《凡卡》一课结尾没有信寄出后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信寄出以后的情况。这篇课文还可以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杨科》、《小珊瑚》等文章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出共性的东西。第二,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教材多样化的策略,提倡并鼓励教师积极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完全可以打破学科的界限,自组教材或自编教材,进行综合性教学。例如把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常识课的《认识方向》组合,把课文《树叶画》和美术课《秋天的画》组合,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探究内容和途径的多样化,学生在探究中一定非常投入,很多问题会很自然地解决,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可利用指导性的阅读提纲,督促学生根据提纲中关键性的问题读书,独立思考,钻研教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只是一些必需的和基本的知识,更大量的知识则需要在社会上通过学生自学获得。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和阅读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课前预习远远不等于自学,但对低年级学生,教师通过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久而久之,学生便能体会出预习的真谛,善于抓住问题的要点和关键,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厚,自学能力也就会渐渐地形成。 培养学生质疑,是形成探究能力的一大途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