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报文、报文段、数据报和帧 封装

报文、报文段、数据报和帧 封装

报文、报文段、数据报和帧 封装
报文、报文段、数据报和帧 封装

报文、报文段、数据报和帧封装

2010年10月12日星期二 14:59

图1.18 主机、路由器和链路层交换机;每个包含了不同的层,反映了不同的功能

我们将位于应用层的信息分组称为报文(message)

我们将运输层分组称为报文段(segment)

我们将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的基本单元称为数据报(datagram)

我们将链路层分组称为帧(frame)

图1.18显示了这样一条物理路径:数据从发送端系统的协议栈向下,上下中间的链路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协议栈,进而向上到达接收端系统的协议栈(路由器和链路层交换机都是分组交换机)。

与端系统类似,路由器与链路层交换机以层的方式组织他们的网络硬件与软件。而路由器与链路层交换机并不实现协议栈的所有层次。如图所示,链路层交换机实现了第一层

与第二层;路由器实现了第一层到第三层。例如,这意味着因特网路由器能够实现IP 协议,而链路层交换机则不能。尽管链路层交换机不能识别IP地址,但它们能够第二层地址,如以太网地址。可以看到主机实现了所以5个层次,这与因特网体系结构将它的复杂性放在网络边缘的观点是一致的。

图1.18也举例说明了封装这一重要概念。

在发送主机,应用层报文被传送给运输层。

在最简单的情况下,运输层收取报文并附上附加信息(即运输层首部信息,该首部信息将被接收端的运输层使用)。

应用层报文和传输层首部信息共同构成了运输层报文段。运输层报文段因此封装了应用层报文。附加的信息可能包括下列信息,如允许接收端运输层向上向适当的应用程序交

付报文的信息;差错检测比特信息,利用该信息接收方能够判断报文中的比特是否在途中被改变。

运输层则向网络层传递该报文段,网络层增加了如源和目的端口系统地址等网络层首部信息,形成了网络层数据报。

该数据报接下来被传递给链路层,链路层当然也增加它自己的链路层首部信息并创建了链路层帧。

于是,我们看到在每一层,分组具有两种类型的字段:首部字段和有效荷载字段。有效荷载通常来自上一层的分组。

封装及管脚定义(精)

管脚定义

1. LCM参数: 1.1 屏幕大小:240*RGB*302 dots,262144色(2的(R(6位数+G(6位数+B(6位数)次方) 1.2 控制器:HX8347-A 1.2.1最低供电电压:1.65V ,内置升压器, 1.2.2三种接口模式: ①命令参数接口模式 ②寄存器内容接口模式 ③RGB 接口模式 1.2.3工作温度:-40~85℃ 1.3显示:

1.3.1正常显示模式 ①命令参数接口模式:262144(R(6,G(6,B(6色 ②寄存器内容接口模式:a262144(R(6,G(6,B(6,b 65536(R(5,G(6,B(5色 1.3.2空闲显示模式①8(R(1,G(1,B(1色 1.4显示组件 1.4.1 VCOM 控制组件:-2V~5.5V 1.4.2 DC/DC转换 ①DDVDH :3.0V~6.0 ②VGH :+9.0V~16.5V ③VGL :-6.0V~-13.5V 1.4.3 帧存储区域240(水平)*320(垂直)*18bit 1.5显示/控制接口 1.5.1显示接口模式 ①命令参数接口模式 A .8/16bit并行总线接口 B .串行总线接口 C .16/18bit并行RGB 总线 ②寄存器内容接口模式 A .8/16/18bit并行接口 B .串行总线接口

C .16/18bit并行RGB 总线 1.5.2控制接口模式 IFSEL0=0:命令参数接口模式 IFSEL0=1:寄存器内容接口模式 1.5.3电压 ①逻辑电压(IOVCC ):1.65V~3.3V ②驱动电压(VCI ):2.3V~3.3V 1.5.4颜色模式 A .16Bit :R(5,G(6,B(5 A .18Bit :R(6,G(6,B(6 接口模式选择: 写寄存器: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 封装:数据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输,要从高层一层一层的向下传送,如果一个主机要传送数据到别的主机,先把数据装到一个特殊协议报头中,这个过程叫-封装。 封装分为:切片和加控制信息 解封装:上述的逆向过程 现在简单的说下封装 比如现在,我用QQ和Reborn 聊天,这个模型,首先我要在QQ上发了一条“hello,Reborn”这个在QQ的应用程序做的这个“hello,Reborn”的动作,就是在应用层上完成的,但是怎么才能把“hello,Reborn”这几个字发给在网络另一端的Reborn呢?假设QQ这个应用程序在传输层上是用的TCP做协议的,那么在传输层,就用TCP做报头,在“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的前面进行封装。并且这个时候进行数据的分段,和标记上顺序号,当然这些都是在TCP报头上完成的,到了传输层,目前的状况是TCP报头+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大家看到,TCP报头被加在了高层数据前面,这个就封装了一次,因为TCP被加在了前面。这个就是传输层的PDU(数据协议单元),这个传输层的PDU就叫做段(segment)。网络层,在网络层所有来自网络层的以上数据,也就是TCP+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再次被封装在其前面加上IP报头,IP用与寻址,这样才能找到Reborn那台PC的IP地址。到了网络层,现在数据变成了IP报头+TCP+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在网络层的PDU叫做数据包,packet,又会来到下面的一层,叫做数据链路层(data-link layer),现在的数据是这样的了以太帧+IP 报头+TCP报头+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这个时候的PDU叫做帧,以太帧+IP报头+TCP 报头+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这些在第2层的frame再次进入最低层,也就是物理层,进行信号等等的编码,以010*******这样的bits流进行在网络介质上传输给Reborn。 解封装 以太帧+IP报头+TCP报头+hello,Rebron等高层数据,这些数据在Rebron这边开始解封装这是个第2层的frame,首先在Rebron这边去掉以太帧IP报头+TCP报头+hello,Rebron等高层数据,到了网络层,然后再去掉IP报头,TCP报头+hello,Rebron等高层数据到了传输层,再去掉TCP报头,最后,在应用层的QQ程序里,Reborn终于收到了我发的“hello,Rebron”的消息。当然在业界都是用TCP/IP模型,没用OSI模型,但是封装解封装都是一个原理。大家都知道了封装与解封装,那么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上层和下层是怎么配合工作的呢?我怎么知道封装给下一层的哪一个报头呢?hello,Rebron等高层数据,这高层的数据流在进入传输层时,假设QQ聊天是用的TCP ,那么QQ这个应用程序本身已经对下层,也就是传输层做了映射,或有一个字段指向了传输层,通知它,请把我的数据封装到你的TCP协议里,传输层这个时候,在TCP里也有一个目的端口号,指向QQ应用程序,QQ的端口好像是4000,这样,在接受方,也就是Rebron,解封装的时候,传输层才知道把封装了的数据交给上层的哪个程序 下面分析传输层的TCP报头,我讲几个TCP报头里主要的结果字段,TCP报头首先是源端口,目的端口,然后有序列,检验和,等等.当我们发消息或进行HTTP协议上网的时候,远端口是1024以上的一个随机端口,这样在传输层接封装的时候在传输层,才知道把我的数据交递给上层的http程序,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正是通过这个在TCP报头里的目的端口号这样实现上下层配合工作。 下面讲述网络层,IP报头的封装 首先看看IP报头里有哪些字段,我只讲几个,如果讲完,时间不够,而且讲多了,有些人也茫然,IP报头里有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协议,等等等字段,首先源地址当然就是我这台的外网地址了,那么在网络层进行封装的时候,用高层已经知道了Reborn的IP地址,所以加上这个IP地址,TCP报头里的协议,这个东西重要,协议字段,这正是指向(映射)

如何数据包装

如何包装你的实验结果 不少研究生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千辛万苦得来的实验结果,不知道该如何展现给别人?的确如此,有些研究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可能由于呈现方式的问题,不能发表高水平的文章(尤其是SCI文章)。 仔细分析C-N-S系列的大牛文章,不难发现,这些高水平论文的图表质量也高人一筹。因此,合理的“包装”自己的实验结果非常重要。 一、共聚焦图片 1. 拍照时要保留大中小三个倍数的图,且图片分辨率不能太低(我们用1024*1024),能大则大,我们是因为机器限制。用的时候要进行裁减,比如文章上放的是200倍和400倍的图,实际上200倍的图来自拍照时100倍的图,400倍的图来自拍照时200倍的图。这样有利于准确地形成系列图片。 2. 图片对比度、中间色之类可以(或者是必须)在保证趋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3. 荧光图片不提倡定量,定量要配合western。 4. 应该是tif格式。 5. 拍照时一般不要把对比度调节的太大,尽量保存细节。拍的太强了后期是不好调弱的,或者背底太暗了也会丢失细节的。这些后期都可以通过软件调节。 6. 低倍-高倍的顺序。反之会形成暗区,特别是在高倍加zoom放大层扫之后特别明显。这是教训,不能看见高倍下面比较好的结果,就欣喜若狂,先高倍后低倍。 7. 一定要保留你的oib格式,不能因为省空间,只存留tif格式。有些杂志会要求伪色,比如,红色的用粉色显示,要是有oib格式就很好调整,重新出图就是。没有oib,用tif也可以用其他软件转换,但总觉得最后的颜色不是很对,因为很难把握粉色的色值。 8. 层扫的图片叠加或出2D的tif图,建议不要用“输出所见”这个选项,这样出来的1024-1024的会变成512-512,这时候还是选择一般tif,1024-1024,后期再用其他软件合成会比较好。 9. 结果好,拍照好,才是最基本的,一定要杜绝对结果的修改。对于形态学的图片来说,用软件修改后的用一些二进制的软件打开后可以明显看出修改过程。这是同学告诉我的,自己没试过,因为没这样修过。 二、幻灯片 实验室就非常强调你的汇报能力。幻灯片至少是要无懈可击。可能你的工作很漂亮,但是你做了一个很粗糙的幻灯,而且讲的也很粗糙,这样,别人对你的评价就会打折扣。我一般喜欢用prism作图,非常漂亮,而从来不用excel 作图。而幻灯,思路要很明确,背景要介绍清楚。然后大家一定要控制时间,给你十五分钟,最好是留有10s的空余,但是一定不能多,也不能讲到十分钟就结束了。 三、图片 目前杂志投稿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较麻烦,比如照片的DPI不同杂志要求就不一样,有的杂志甚至单独要求Merge 图片的DPI,还有的连统计图的线粗细磅数也要求不一样。这就造成一稿被拒,还要重新治理很多照片和统计图,非常麻烦。 1. 首先对文章中图片的逻辑关系要十分清楚,针对results部分排好序,而且开始的时候要多准备一点图片,挑出几张拍摄效果好的,在投稿的时候,除了你认为最好的那张图以外,还可以放几张备选图到附件中。 2. 图片的排列一定要有逻辑性,不管是从大体形态到分子机制,还是从分子机制再到形态学,不管按照什么方式叙述,都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 3. 图片要尽量的精美,而且要每组图片要保留几个备用的图片,以免要求修改时,找不到合适的图片。 4. 要注重细节,放在PPT上排列时,要注意上下左右的图片尽量对齐,包括用来放在柱形图上的小星号,一定要对齐,放好。 5. 代表趋势变化的图,一定要能看出趋势。不明显的图就不要放在上面了。 6. 如果是大体照片,比如关节炎肿胀的照片,要放一个尺在背景中,这样即使照片焦距不一样,有了尺的刻度在照片里,就很能说明问题(尺的刻度随照片大小改变而改变)。 7. 在excell中作的柱状图或线图,我一般都是用字体14号,字形加粗,线条粗细在1.75到2.0。 8. 当然大家想要得到精美图片掌握photoshop等作图软件是少不掉。 9. 几幅图如何排版,最好看看级别高的杂志,他们是如何排版的。

Java中八种基本数据类型和八种封装数据类型

Java中八种基本数据类型和八种封装数据类型 初使值的求解过程及比较 作者:Zealjiang 1.八种基本数据类型 创建名为MemberTestBasic的java文件,其内容如下:public class MemberTestBasic { /** 八种基本类型 int, short, float ,double, long, boolean, byte, char */ int i; short s; float f; double d; long l; boolean bo; byte by; char c;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对象m

MemberTestBasic m=new MemberTestBasic(); m.printMember(); } //为对象m创建一个printMember方法 public void printMember() { System.out.print("int->"+i+"\n"); System.out.print("short->"+s+"\n"); System.out.print("float->"+f+"\n"); System.out.print("double->"+d+"\n"); System.out.print("long->"+l+"\n"); System.out.print("boolean->"+bo+"\n"); System.out.print("byte->"+by+"\n"); System.out.print("char->"+c+"\n"); } } 运行结果如下:

JSON的List数据封装解析方案

对象封装成为List和JSON解析成封装有对象的List 1、封装方法类(将JSONArray放入JSONObject中发给客户端) package com.mlp.tools;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org.json.JSONArray; import org.json.JSONException; import org.json.JSONObject; impor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18396892.html,ebean.Messages; impor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18396892.html,ebean.Resources; impor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18396892.html,ebean.Types; public class ListToJSONArray { public static JSONArray setListToJR(ArrayList list){ JSONObject json=null; JSONArray ja=new JSONArray(); for(int i=0;i list){ JSONObject json=null;

数据封装与传输分析

主机A与主机H进行通信经过三个步骤: 一、主机A进行数据封装; 二、数据在不同设备之间传输; 三、主机H对数据进行拆封。 详细说明: 一、数据封装 1.用户打开某个应用程序,该程序通过应用层到达表示层。 2.表示层把本机(应用程序)数据格式转换为标准格式。 3.会话层将不同应用程序的数据进行分离。 4.传输层(TCP)先创建一条虚电路,创建成功之后,对数据添加报头其中包括源端口、 目标端口、序列号(对数据段进行排序)等,形成数据段。 创建虚电路: (1)主机A向主机H发送一个SYN(同步)分组,经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封装(同数据分组,只是在传输层数据段格式中的数据为空)。 (2)主机H收到SYN(同步)分组,向主机A发送ACK(确认)分组和另一个同步分组(请求同步接收方的排序)。 (3)主机A最后向主机H发送ACK(确认)分组,至此虚电路创建完成。 5.在网络层,数据段添加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上层提供,通常是DNS解析的)等报 头信息形成数据分组。 6.在数据链路层,继续对数据分组添加报头信息,包括目标MAC地址和源MAC地址,形 成数据帧。 获取目标MAC地址: (1)主机A发送ARP广播,请求路由器R1接口E0的MAC地址(主机知道自己网关也就是E0的IP地址); (2)R1收到广播之后,发送E0接口的MAC地址; (3)主机A获取到了目标MAC地址,进行第二层封装; 7.物理层,将数据帧转化成数字信号(比特),然后进行传输(同一网段当中通过MAC过 滤表寻找路径传输)。 二、主机A向主机H传输 1.信号传输到路由器R1的E0接口,R1对数据进行拆封,拆封到第三层时,把目标地址

UDP数据的封装与拆装

第一章 UDP数据的封装与拆装 2.1 UDP封装的基本内容[4] 收到应用层提交的数据后,将其分段,并在每个分段前封装一个UDP头,最终的IP包是在UDP头之前再添加IP头形成的。IP用协议号17标识UDP。 由于功能简单,UDP头相对于TCP头简化了很多,UDP头包含以下字段: 1.源端口:16位的源端口号,含义与TCP相同 2.目的端口:16的目的端口号,含义与TCP相同 3.长度:16位的长度字段,表明包括UDP头和数据在内的整个UDP数据报的长度,单位为字节。 4.检验和:16位的错误检查字段,基于部分IP头信息、UDP头和载荷数据的内容计算得到,用于检测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2.2 UDP的封装与拆装[10] 要从进程将报文发送到另一个进程,UDP协议就要将报文进行封装和拆装,如下(图16):

UDP IP 物理网络地址(源、目的)MAC 地址 封装

拆装 图16 封装:当进程有报文要通过UDP发送时,它就将此报文连同一对插口地址以及数据的长度传递给UDP。UDP收到数据后就加上UDP首部。然后UDP就将这用户数据报连同插口地址一起传递给IP。IP加上自己的首部,在协议字段使用值17,指出这数据是从UDP协议来的。这个IP数据报在传递给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收到IP数据报后,加上自己的首部(可能还有尾部),再传递给物理层。物理层将这些比特编码为电信号或光信号将其发送到远程的机器上。 拆装:当这个报文到达目的只及时,物理层对信号解码,将其变

为比特,传递给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使用其首部(和尾部)检查数据。若无差错,则剥去首部和尾部,并将数据报传递给IP,IP软件进行它的检查。若无差错,就剥去首部,将用户数据报连同发送端和接收端的IP地址一起传递给UDP,UDP使用检验和对整个用户数据报进行检查。若无差错,则剥去首部,将应用数据连同发送端的插口地址一起传递给接收进程。在需要回答收到的报文时,就应将发送端的插口地址传递给进程。 2.3 UDP封装的应用[14] 网络安全协议IPSec是目前适用于所有Internet通信的新一代安全技术标准,它可以“无缝”的为IP引入安全特性,并为数据提供身份认证,完整性检验,抗重播攻击以及加密等级制,网络地址转换NAT和IPSec与NAT一直都有矛盾,NAT进行地址映射的时候要对IP包进行修改,然而对于IPSec报文,这些信息是无法修改的,所以普通的IPSec报文无法穿越NAT设备,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难点。 目前解决IPSec与NAT不兼容问题的思路中,UDP封装法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案,我们需要一个不用对NAT设备位置进行控制的“主动”地解决方法,用UDP协议封装IPSec数据包可以满足这个要求。 2.3.1 因特网工程任务组的UDP封装格式[14] UDP封装的核心思想是把IPSec信包装入一个UDP/IP分组,然后让NAT去修改附加的UDP/IP分组,在IETF的一个草案中,提出了一种封装的方法,并给出了数据包的封装格式,其中前8字节为标准

什么是C++ 数据封装

什么是C++ 数据封装 所有的C++ 程序都有以下两个基本要素: ?程序语句(代码):这是程序中执行动作的部分,它们被称为函数。 ?程序数据:数据是程序的信息,会受到程序函数的影响。 封装是面向对象编程中的把数据和操作数据的函数绑定在一起的一个概念,这样能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误用,从而确保了安全。数据封装引申出了另一个重要的OOP 概念,即数据隐藏。 数据封装是一种把数据和操作数据的函数捆绑在一起的机制,数据抽象是一种仅向用户暴露接口而把具体的实现细节隐藏起来的机制。 C++ 通过创建类来支持封装和数据隐藏(public、protected、private)。我们已经知道,类包含私有成员(private)、保护成员(protected)和公有成员(public)成员。默认情况下,在类中定义的所有项目都是私有的。例如: class Box { public: double getVolume(void) { return length * breadth * height; } private: double length; // 长度 double breadth; // 宽度 double height; // 高度 }; 变量length、breadth 和height 都是私有的(private)。这意味着它们只能被Box 类中的其他成员访问,而不能被程序中其他部分访问。这是实现封装的一种方式。 为了使类中的成员变成公有的(即,程序中的其他部分也能访问),必须在这些成员前使用public关键字进行声明。所有定义在public 标识符后边的变量或函数可以被程序中所有其他的函数访问。 把一个类定义为另一个类的友元类,会暴露实现细节,从而降低了封装性。理想的做法是尽可能地对外隐藏每个类的实现细节。 数据封装的实例 C++ 程序中,任何带有公有和私有成员的类都可以作为数据封装和数据抽象的实例。请看下面的实例: 实例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Adder{ public: // 构造函数 Adder(int i = 0) { total = i; } // 对外的接口 void addNum(int number) { total += number; } // 对外的接口 int getTotal() { return total; }; private: // 对外隐藏的数据 int total; }; int main( ) { Adder a;

【原创】L2TP封装详解

L2TP端口为UDP 1701 1. L2TP控制报文 IP网上的L2TP控制消息以UDP数据报形式发送。在Windows 2000实现中,L2TP控制消息即UDP数据报经过IPSec ESP的加密,见下图: 由于UDP提供的是无连接的数据包服务,因此L2TP采用将消息序列化的方式来保证L2TP 消息的按序递交。在L2TP控制消息中,Next-Received字段(类似于TCP中的确认字段)和Next-Sent字段(类似于TCP中序列号字段)用于维持控制消息的序列化。无序数据包将被丢弃。Next-Received字段和Next-Sent字段同样用于用户传输数据的按序递交和流控制。

L2TP支持一条隧道内的多路呼叫。在L2TP的控制消息中以及L2TP数据帧的报头内,Tunnel ID标识了一条隧道而Call ID标识了该隧道内的一路呼叫。 2. L2TP协商参数过程: L2TP的PPP LCP协商报文结构:

3. L2TP数据报文封装结构 L2TP用户传输数据的隧道化过程采用多层封装的方法。下图显示了封装后在隧道中传输的基于IPSec的L2TP数据包格式。 1)L2TP封装 初始PPP有效载荷如IP数据报、IPX数据报或NetBEUI帧等首先经过PPP报头和L2TP 报头的封装。 2)UDP封装 L2TP帧进一步添加UDP报头进行UDP封装,在UDP报头中,源端和目的端端口号均设置

为1701。 3)IPSec封装 基于IPSec安全策略,UDP消息通过添加IPSec封装安全负载ESP报头、报尾和IPSec 认证报尾(Auth trailer),进行IPSec加密封装。 4)IP封装 在IPSec数据报外再添加IP报头进行IP封装,IP报头中包含VPN客户机和服务器的源端和目的端IP地址。 5)数据链路层封装 数据链路层封装是L2TP帧多层封装的的最后一层,依据不同的外发物理网络再添加相应的数据链路层报头和报尾。例如,如果L2TP帧将在以太网上传输,则用以太网报头和报尾对L2TP帧进行数据链路层封装;如果L2TP帧将在点-点WAN上传输,如模拟电话网或ISDN 等,则用PPP报头和报尾对L2TP帧进行数据链路层封装。 6)基于IPSec的L2TP隧道化数据的解封装过程 在接收到L2TP帧后,L2TP客户机或服务器将做如下解封装处理: 1.处理并去除数据链路层报头和报尾 2.处理并去除IP报头 3.用IPSec ESP认证报尾对IP有效载荷和IPSec ESP报头进行认证 4.用IPSec ESP报头对数据报的加密部分进行解密 5.处理UDP报头并将数据报提交给L2TP协议 6.L2TP协议依据L2TP报头中Tunnel ID和Call ID分解出某条特定的L2TP隧道 7.依据PPP报头分解出PPP有效载荷,并将它转发至相关的协议驱动程序做进一步处理 L2TP数据的封装具体步骤如下: 1.IP数据报、IPX数据报或NetBEUI帧由各自协议提交给对应于VPN连接的虚拟接口。该接口符合网络驱动程序接口规范NDIS。 2.NDIS将数据报提交给NDISWAN,NDISWAN可选择对数据进行压缩处理后,添加PPP 报头进行第一步封装。该PPP报头仅含一个PPP协议标识域,不附加任何帧校正序列FCS 或其他标记。 3.NDISWAN将PPP帧提交给L2TP协议驱动程序,该驱动程序负责在PPP帧外添加L2TP 报头进行第二步封装。在L2TP报头中,Tunnel ID 和Call ID的组合标识了一条隧道。 4.L2TP协议驱动程序再将封装后的数据报提交给TCP/IP协议驱动程序,并告之驱动程序,将L2TP数据报作为UDP消息发送,两端UDP端口号均为1701。 5.TCP/IP协议驱动程序对报文添加IP报头和UDP报头。然后由IPSec对报文进行分析,

c#下各种数据库操作的封装!

c#下各种数据库操作的封装!(支持ACCESS,SQLSERVER,DB2,ORACLE, MYSQL)(一)收藏 首先定义数据库操作的标准接口IDBAccess,定义接口的基本功能; 通过基本的接口设置,完成数据访问的统一抽象。 public interface IDBAccess { void Init(string strServer, string strDataBase, string strUser, string str Pwd); void Open(); void Close(); bool TestConn(); int RunNoQuery(string strCmd); DataTable RunQuery(string strCmd); DBType DBType { get;} int GetFiledMax(string strTable, string strField); DataTable Tables { get; } DataTable GetColumns(); DataTable GetColumns(string strTable); } c#下各种数据库操作的封装!(支持ACCESS,SQLSERVER,DB2,ORACLE, MYSQL)(二)收藏 使用静态工厂模式,通过传入枚举型参数,动态创建访问实例 实现模式上采用基本实现接口,派生类继承基类的虚函数,从而实现代码的耦合较低,有很好的扩展性。 public enum DBType {

Access, SQL, DB2, Oracle, MySQL } public static class DBAccessFactory { public static IDBAccess Create(DBType type) { IDBAccess IRet = null; switch (type) { case DBType.Access: IRet = new Access(type); break; case DBType.SQL: IRet = new SQL(type); break; default: break; } return IRet; } private abstract class DBAccess : IDBAccess {

原始数据与封装类

int是java提供的8种原始数据类型之一。 Java为每个原始类型提供了封装类,Integer是java为int提供的封装类。 int的默认值为0,而Integer的默认值为null,即Integer可以区分出未赋值和值为0的区别,int则无法表达出未赋值的情况, 例如,要想表达出没有参加考试和考试成绩为0的区别,则只能使用Integer。在JSP开发中,Integer的默认为null,所以用el表达式在文本框中显示时,值为空白字符串,而int默认的默认值为0,所以用el表达式在文本框中显示时,结果为0,所以,int不适合作为web层的表单数据的类型。 在Hibernate中,如果将OID定义为Integer类型,那么Hibernate就可以根据其值是否为null而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是临时的,如果将OID定义为了int类型,还需要在hbm映射文件中设置其unsaved-value属性为0。 另外,Integer提供了多个与整数相关的操作方法,例如,将一个字符串转换成整数,Integer 中还定义了表示整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常量。 int 是基本类型。 Integer是引用类型。。 比如int a= 5; Integer b = 5; 对于a你只能用来做计算。。比如加减乘除 b你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因为他是一个对象,他有很多方法,你可以像使用String对象那样使用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18396892.html,ng.Integer是一个类.对它的操作要通过类的方法 int是JAVA缺省的8中基本数据类型之一.不是类的对象. int是基本数据类型,Integer是对int进行了封装的一个类。 声明为int的变量不需要实例化,声明为Interger的变量需要实例化 int是基本类型,Integer是包装类,也就是类。 Integer 是比int 更高级的数据类型为什么java中使用int 而不像vb中那样使用Integer int是面向机器底层的数值类型,是Primitive类型的数据类型,而Integer是int的Warpper 类,是面向对象的即OOP的对象类型。int 一般只用在数值计算中,而Integer是用在Java的其它要使用对象的地方,比如Map的Key与Value,List与Set的Element若要保存数值信息都要把int包装成Integer对象使用。 Java 提供两种不同的类型:引用类型和原始类型(或内置类型)。Int是java的原始数据类型,Integer是java为int提供的封装类。Java为每个原始类型提供了封装类。 原始类型封装类 boolean Boolean char Character

数据通讯封装解封装流程

一、pc1与pc2的通信过程 pc1 telnet pc2 1 从pc1的应用层向pc2发出一个telnet请求 2 该请求下到pc1的传输层,传输层在上层数据前面加上tcp报头,报头中包括目标端口为23,以及一个大于1024,小于65535的随机端口作为源端口。 3 传输层数据下到网络层,pc1在网络层封装,源ip地址为pc1的地址,目标ip地址为pc2的地址。 4 pc1将pc2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与自己做比对,可以发现pc2与自己处于相同的子网。所以数据传输不必经过网关设备。 5 数据包下到pc1的数据链路层进行封装,源mac地址为pc1的mac地址,目标mac地址查询自己的arp表。 6 如果pc1 arp表里没有pc2对应的mac地址,pc1发出一个arp广播查找pc2的mac地址,arp报文直接封装在2层之上,发送者(sender)的mac地址为pc1的mac地址,sender ip 为pc1的ip地址。指向(target)mac为全0,target ip为pc2的ip。二层数据帧的目标指向 二层广播地址(12个F)。

7 交换机sw1收到pc1的arp报文后,若mac地址表不存在pc1的mac地址,就会将pc1的mac地址和pc1所连端口号记录到mac地址表,pc1的mac地址对应的端口号为1。然后将其做除发送端口外的泛洪处理。若存在的pc1-mac与端口的对应关系,则复位其老化计时器。并按mac地址表所记录的接口发送出该报文 8 局域网所有其他pc,包括网关设备都能接收到pc1的arp广播,并拆封二层帧头,target ip 地址,target ip地址是否为自己。因为target ip是pc2的ip地址,此时pc2会将pc1与其mac 的对应关系写入自己的ARP缓存表,这样减少了pc2发送arp广播请求pc1的mac的广播报文,提高了网络效率。之后pc2会以单播的方式给pc1回应消息,消息内包括pc2的mac 地址作为sender mac地址,pc1的mac地址作为target地址。pc2的ip地址作为sender ip地址,pc1的ip地址作为target ip地址。(具体ARP Reply报文如下) 9 交换机sw1收到pc2的回复帧后,读取二层的目标mac地址,并在自己的mac地址表里查询,mac地址表里有pc1的mac地址和端口的对应关系,所以sw1直接将报文从该端口发送出去,同时读出这个二层帧的源mac地址,记录pc2的mac地址和端口2的对应关系到mac地址表中。 10 pc1收到pc2的arp回复后将pc2的ip地址和mac地址对应关系写到自己的arp表中,并将pc2的mac地址作为目标mac地址写到待发送的帧内。 11 pc1把帧转换成bit流,从物理接口发出。 12 sw1收到这段bit流,读前6个字节的目标MAC地址,然后查看自己的mac地址表,表中有这个目标mac地址和端口的对应关系,并且和源mac地址不在同一个端口上。于是sw1把这个二层帧从对应的端口转发出去,其他端口不会转发该帧。 13 pc2接收到这个二层数据帧,查看帧的目标mac地址,和自己相等,说明该帧是发送给自己的,于是将二层帧头解开。

数据包封装

1. TCP/IP协议栈与数据包封装请点评 TCP/IP网络协议栈分为应用层(Application)、传输层(Transport)、网络层(Network)和链路层(Link)四层。如下图所示(该图出自[TCPIP])。 图 36.1. TCP/IP协议栈 两台计算机通过TCP/IP协议通讯的过程如下所示(该图出自[TCPIP])。 图 36.2. TCP/IP通讯过程 传输层及其以下的机制由内核提供,应用层由用户进程提供(后面将介绍如何使用socket API编写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对通讯数据的含义进行解释,而传输

层及其以下处理通讯的细节,将数据从一台计算机通过一定的路径发送到另一台计算机。应用层数据通过协议栈发到网络上时,每层协议都要加上一个数据首部(header),称为封装(Encapsulation),如下图所示(该图出自[TCPIP])。 图 36.3. TCP/IP数据包的封装 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 上图对应两台计算机在同一网段中的情况,如果两台计算机在不同的网段中,那么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如下图所示(该图出自[TCPIP])。 图 36.4. 跨路由器通讯过程

其实在链路层之下还有物理层,指的是电信号的传递方式,比如现在以太网通用的网线(双绞线)、早期以太网采用的的同轴电缆(现在主要用于有线电视)、光纤等都属于物理层的概念。物理层的能力决定了最大传输速率、传输距离、抗干扰性等。集线器(Hub)是工作在物理层的网络设备,用于双绞线的连接和信号中继(将已衰减的信号再次放大使之传得更远)。 链路层有以太网、令牌环网等标准,链路层负责网卡设备的驱动、帧同步(就是说从网线上检测到什么信号算作新帧的开始)、冲突检测(如果检测到冲突就自动重发)、数据差错校验等工作。交换机是工作在链路层的网络设备,可以在不同的链路层网络之间转发数据帧(比如十兆以太网和百兆以太网之间、以太网和令牌环网之间),由于不同链路层的帧格式不同,交换机要将进来的数据包拆掉链路层首部重新封装之后再转发。 网络层的IP协议是构成Internet的基础。Internet上的主机通过IP地址来标识,Internet上有大量路由器负责根据IP地址选择合适的路径转发数据包,数据包从Internet上的源主机到目的主机往往要经过十多个路由器。路由器是工作在第三层的网络设备,同时兼有交换机的功能,可以在不同的链路层接口之间转发数据包,因此路由器需要将进来的数据包拆掉网络层和链路层两层首部并重新封装。IP协议不保证传输的可靠性,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丢失,可靠性可以在上层协议或应用程序中提供支持。 网络层负责点到点(point-to-point)的传输(这里的“点”指主机或路由器),而传输层负责端到端(end-to-end)的传输(这里的“端”指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传输层可选择TCP或UDP协议。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协议,有点

gre数据包格式分析

GRE数据包格式分析 GRE简介 GRE(Generic Routing Encapsulation,通用路由封装)协议是对某些网络层协议(如IP 和IPX)的数据报文进行封装,使这些被封装的数据报文能够在另一个网络层协议(如IP)中传输。GRE采用了Tunnel(隧道)技术,是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的第三层隧道协议。当GRE 包被封装在IPv4 中时,需要使用IPv4 协议47。 图1 Tunnel 是一个虚拟的点对点的连接,提供了一条通路使封装的数据报文能够在这个通路上传输,并且在一个Tunnel 的两端分别对数据报进行封装及解封装。一个X协议的报文要想穿越IP网络在Tunnel中传输,必须要经过加封装与解封装两个过程: 加封装过程 1、Router A 连接Group 1 的接口收到X 协议报文后,首先交由X 协议处理 2、X 协议检查报文头中的目的地址域来确定如何路由此包 3、若报文的目的地址要经过Tunnel 才能到达,则设备将此报文发给相应的Tunnel 接口 4、Tunnel 口收到此报文后进行GRE 封装,在封装IP 报文头后,设备根据此IP 包的目的地址及路由表对报文进行转发,从相应的网络接口发送出去。 GRE 封装后的报文格式 GRE 封装后的报文格式为:(如图2) [Delivery header(Transport protocol)]——[GRE header(Fncapsulation protocol)]——[Payload header(Passenger potrocol)]

图2 需要封装和传输的数据报文,称之为净荷(Payload),净荷的协议类型为乘客协议(Passenger Protocol)。系统收到一个净荷后,首先使用封装协议(Encapsulation Protocol)对这个净荷进行GRE 封装,即把乘客协议报文进行了“包装”,加上了一个GRE 头部成为GRE 报文;然后再把封装好的原始报文和GRE 头部封装在IP 报文中,这样就可完全由IP 层负责此报文的前向转发(Forwarding)。通常把这个负责前向转发的IP 协议称为传输协议(Delivery Protocol 或者Transport Protocol)。 根据传输协议的不同,可以分为GRE over IPv4 和GRE over IPv6 两种隧道模式。 解封装的过程 解封装过程和加封装的过程相反。 1、RouterB 从Tunnel 接口收到IP 报文,检查目的地址 2、如果发现目的地是本路由器,则RouterB 剥掉此报文的IP 报头,交给GRE 协议处理(进行检验密钥、检查校验和及报文的序列号等) 3、GRE 协议完成相应的处理后,剥掉GRE 报头,再交由X 协议对此数据报进行后续的转发处理。 说明:GRE 收发双方的加封装、解封装处理,以及由于封装造成的数据量增加,会导致使用GRE 后设备的数据转发效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如图3) 图3

细讲数据封装

细讲数据封装 数据封装 当主机跨越网络向其他设备传输数据时,就要进行数据封装,就是在OSI 模型的每一层加上协议信息。每一层只与接受设备上相应的对等层进行通信。 为了实现通信并交换信息,每一层都使用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s,PDU)。在模型中的每一层,这些含有控制信息的PDU被附加到数据上。他们通常被附加到数据字段的报头中。但它们也可以附加在数据字段的报尾中。在OSI模型的每一层,通过封装使每个PDU被附加到数据上,而且每个PDU 都有特定的名称(物理层:比特流;链路层:数据帧;网络层:数据包;传输层:数据段;)其名称取决于在每个报头中所提供的信息。这种PDU信息只能呢个由接收方设备中的对等层读取,在读取之后,报头就被剥离,然后把数据交给上一层。 图1.28显示了PDU,以及PDU怎样给每一层附加控制信息。这个图演示了上层用户数据怎样被转换,以便在网络上进行传输。数据流被送到传输层,通过发送天内哦公布包,传输层能够建立一条到接收方设备的虚电路。然后数据流被分割成更小的块,并且根据协议创建一个传输层报头(PDU),将它附加到数据字段的报头中。现在这种数据块就称为数据段。每个数据段要进行排序,以便数据流能够在接收方精确地重现,与它在发送时的顺序完全一样。 图1.28数据封装。 然后,每个数据段被交到网络层,以便通过互联网实现网络寻址和路由选择。在网络层,使用逻辑寻址(比如IP)将每个数据段送到正确的网络中。网络层协议向来自传输层的数据段中添加控制报头,现在所得到数据块就称为数据包或数据报。记住传输层和网络层一起工作,以在接收方主机中重建数据流,但他们并不将他们的PDU放在本地网段上——这时得到由关路由器或主机信息的唯一方式。 链路层负责从网络层接收数据包并将它们放到网络介质(有线或无线)上。数

数据库封装

Java在应用Oracle中的基础数据列表封装 数据库连接

catch(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数据库连接有异常"); } return conn; } publicvoid update(String sql){ Connection conn=null; Statement state=null; try{ conn=getConnection(); state=conn.createStatement(); int m=state.executeUpdate(sql); System.out.println("本次更新了"+m+"条数据"); } catch(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修改数据有异常"); } finally{ closeBase(conn,state); } } publicvoid closeBase(Connection conn ,Statement state){ try { if(state!=null){ state.close(); if(conn!=null){ conn.close(); } } } catch (SQL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 } 数据库方法封装

String sql="insert into u_user" + " values("+id+",'"+name+"',"+xingbie+","+tel+ ")"; super.update(sql); } publicvoid shan(int id){ String sql="delete from u_user where id="+id; super.update(sql); } publicvoid gai(int id,String name,int xingbie,long tel){ String sql="insert into u_user" + " values("+id+",'"+name+"',"+xingbie+","+tel+ ")"; super.update(sql); } publicvoid cha(int id,String name,int xingbie,long tel){ String sql="insert into u_user" + " values("+id+",'"+name+"',"+xingbie+","+tel+ ")"; } } 数据库连接封装 import java.sql.Connection; import java.sql.DriverManager; import java.sql.ResultSet; import java.sql.Statement; publicclass BaseDao { public Connection getConnection() { Connection conn=null; try { //申明数据库驱动 Class.forName("oracle.jdbc.driver.OracleDriver"); // String url="jdbc:oracle:thin:@localhost:1521:orcl"; String uname="scott"; String password="tiger"; conn=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uname,password); } catch (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System.out.println("数据库连接异常"); } return con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