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第1卷第4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1N o.4 2001年7月Jo ur nal of N or thw est Sci-T ech U niv ersit y o f Ag r icultur e and F or est ry(Social Science)July2001

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杨世琦,杨改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 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涵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涉及环境与社会两大领域,建立科学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有助于推动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还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农业;指标体系;信息共享;生态占用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1)04-0062-05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迫切的现实需要。在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人与经济发展等矛盾日益尖锐化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考虑新的发展模式。1972年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概念不明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反响。1980年由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等提出把保护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摒弃以往保护与发展对立的观念,认为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需要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既要合理利用生物圈,使之既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要保持其潜力以满足持久的后代的需求。这一思想成为可持续发展概念形成的基础[1,2]。1987年以挪威首相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 on Future),分析了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失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制定了到2000年至下世纪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策。《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首先强调的是社会公平:“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其生活愿望的机会……环境不能与人类活动、愿望和需求相割裂而独立存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肯定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社会公平性和环境与发展统一的原则。《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提出的平等的全球伙伴关系指导国家与民众处理环境与发展的27条原则强调人类处于可持续发展中心应与自然协调、健康地生产和生活,也强调环境保护是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主权国家拥有根据环境和发展政策开发利用本国资源的权利。另外几个相关而又独立的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和声明》等都贯穿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可持续发展涵义的不同理解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产生及形成涉及社会与环境两大领域或系统,社会领域主要有人类经济、技术、文化、道德、伦理等[1,3~5];环境领域主要有生物、资源、环境和生态等[4,6,7]。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过程就是平衡社会进步与环境稳定及进化之间的关系。从原始社会部落的文明萌芽到工业社会带来的巨大成果,伴随着的是生存发展的环境和生物资源在强度和频度上日益增大的破坏性汲取,在面对如婴儿死亡率下降,人类生命期望值的提高,使整个地球和人

[收稿日期]2001-05-25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部重点科技项目(K2000-05-07)。

[作者简介]杨世琦(1970-),男,陕西旬邑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讲师,在职博士研究生。

类难以承受进一步发展:自然资源的急剧破坏和下降,每年约2100×104公顷土地在荒漠化,约11400×104公顷森林被消灭,酸雨的蔓延,导致森林死亡,河流、湖泊和土壤酸化;CO2排放量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问题。发展与环境似乎成了不可协调的矛盾,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造成了环境与资源危机,社会与环境越来越尖锐的矛盾。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认识和分析这一矛盾。莱斯特?布朗和T akashionish认为可持续就是人口趋于平稳和环境的有限容纳量。Ed-w ar d.B Barbier认为可持续是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前提下的经济的净利益增加至最大限度。David Pearce认为可持续就是自然资本不变前提下的经济发展。世界资源研究所认为可持续就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的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James Gustave Spatt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其它资源的消耗。1991年,世界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认为可持续在改进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Forman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可持续。胡聃[7]提出了生态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他认为尽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手段千差万别,从生态意义上讲都是殊途同归,即就是多层次、多背景、多尺度意义上探索人类生存发展与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过程、格局与动力学机理,诱导和促进两个系统相互适应与协同进化,“人类中心论”和“环境中心论”都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生态中心论(eco-centr ic)模式”:人类——生物——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整体发展模式即生态发展模式,从生物要素、人类要素、物理环境要素和生态系统要素四维结构上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他认为生态发展是追求人类、生物和环境协调统一,强调人类发展、其它生物的发展与物理环境演化的整合性或不可分割性,强调人类以外的生物物种和环境也是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在化因素或整合因素。汪卫民等[8,9]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概括为六大原则:时空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需求性原则、限制性原则,多方位,多角度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

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 riculture)研究

可持续农业80年代兴于美国,1985年首先在加利福尼州立议会通过“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2000年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登博茨宣言”。对持续农业的解释是(1)增加粮食生产;(2)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

(3)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刘巽洁[10]教授认为可持续农业必须强调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三者的统一。他把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综合起来考察,认为集约持续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同时指出集约与持续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搞得好,有可能实现高产与高效的同步,集约与持续发展的同步。国外对持续农业看法是低投入持续农业或综合农业,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因过多投入并造成环境污染,因而主要研究降低投入的技术体系,同时保持产量目标[11]。例如化肥利用率只有30~40%,大面积喷施农药对病害虫起作用的只有0.1%,因此降低投入的实质并不是降低真正形成生产力的那部分投入,而是降低被浪费的投入[12,13]。由于低投入农业容易给人以误解,所以用高效持续农业代替之。因为降低的实质是增加农业投入的转化效率[11],其研究中心内容集中于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以及生产管理的知识开发上,特别是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它不仅可避免技术不合理使用导致环境危害,而且通过管理水平的提高,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的潜力也极为可观[11,14,15],这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研究农业持续性中,把持续农业研究归并成“什么是农业持续性”和“如何实现之”两个问题,在进行技术探索的同时要注重改观整体思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6,17]。道格拉斯等人提出的农业持续概念是环境重要性、食物充足性和社会公平。布朗等人提出的农业持续概念是生态持续性、社会持续性与经济持续性,其中生态持续性重视生物——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永续生产力;社会持续性强调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满足状况,一般都有公平的含义,包括代间公平与代内公平,其主要目标是持续不断地提供充足而可靠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经

63

 第4期 杨世琦等: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济持续性由主要关注农业生产者长期利益,一个重要方面是产量的持续性,另一重要方面是农业经营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16,18]。王仰麟等研究了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持续发展是个全球性问题,也是个区域性问题,地球表层是区域或景观的空间镶嵌体,其持续性应以这些组成部分的持续性为基础,一般讲,规划和管理的有效性与其成功的可能性随所涉及时空尺度的减小而增大,可操作性较强的景观或区域单元的持续性与持续管理的研究,无疑有益地球表层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因而,“着眼于全球,着手于区域”就成为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普遍性原则之一,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建立持续农业系统。即建立稳定协调、能够持续进化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从空间角度解析区域的系统,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考虑区域整体功能与背景环境的相适应,合理安排利用方式与空间组合格局设计,从而实现区域总体发展目标[19~22]。近几年关于全球环境危机及常规农业对食物安全性的负作用或危害的思考,引发了对农业持续发展的广泛研究与研讨,主要涉及对策研究。

(二)其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研究涉及领域很广泛,例如,生物、土地、森林、草地、湿地、绿洲、人口、矿产、土壤、垃圾、旅游、资源、环境、水、文化等不同形态的资源与环境,或者资源与环境组合,其研究范围有全球性的,也有区域性的,其中以后者为多。郭中伟指出多目标最佳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思想:在确定生物资源的收获量时,不但要考虑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生物种群恢复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对环境和社会以及生物群落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制定可满意收获方法[23]。自然资源的利用要发挥市场经济的配置作用,既能推动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源源不断地被人们长远持续利用,又能推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被人们长期持续利用[24]。生活垃圾的处理和解决涉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全球拉圾处理对策首先是源头削减;其次是资源化和减量化;第三是无害化[25]。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多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我国多在西部地区,主要研究表现在环境立法、资源合理利用、结构优化、旅游带动、控制人口等[26~28]。同一区域不同国家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公平利用上,例如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中东的约旦河等,多集中在国际法律法规的探讨上,约旦河是几个国家的命脉线,对水资源的利用上甚至引发了局部战争[29]。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另一个主题就是治理,把已经破坏的环境恢复原来面貌的治理方法与措施是主要对策[28],另外实现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研究也是很重要的内容[8,30,31]。

四、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量化研究主要是评价指标体系。Kr usem a和Hengsdijk把农业生态系统定量评价指标分为五大类(土壤、水、天气、矿物质、植物与动物)和35个指标[32]。Stockle等人[33]提出了持续性评价的框架包括9个方面的属性:(1)盈利;(2)生产力;

(3)土壤的质量;(4)水的质量;(5)空气的质量;(6)能量的利用效率;(7)鱼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8)生活质量;(9)社会接受程度。我国在围绕生态农业的建设与评价进行了一些有关农业生态系统持续性指标的研究:(1)科技人才比;(2)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变化率;(3)主要可再生资源的更新系数;(4)非生物能和沼气能满足农户生活的用能程度;(5)土壤侵蚀退化面积治理率;(6)农村环境质量提高率;(7)森林覆盖率;(8)系统稳定度;(9)人口自然增长率[34]。另外还提出了系统生态持续度(系统内净产出能量增长率/系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王良健等参考FAO《土地可持续评估大纲》中提出的五大目标,即生产力、生产的稳定性、资源的保护性、经济的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选择54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了梧州市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35,36]。傅伯杰等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从田块——农场——流域或景观——区域或国家——全球等层次上指示不同空间,土地利用可持续的主导因素不同;同时指出土地利用主要约束因素分别是农业技术——微观经济——生态因子——宏观经济和社会因子——宏观生态因子[37~39]。严茂超从能值分析入手,提出了进一步开发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策建议[40]。由生态经济学家Rees教授及其学生Wackernage教授和Wada博士提出并加以完善的新思想——生态占用(ecological foo tprint)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 logically productiv e area),针对不同的研究层次,生态占用可以是个人的、区域的、国家甚至全球的,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纳的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

6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卷 

积[41~43]。李利锋等把生态占用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并联系全球、国家、区域或城市,从理论和方法上探讨了生态占用作为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政策含义及运用青藏高原研究的可能性[44]。生态占用把资源的供给与消耗统一为全球一致的面积指标,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具有区域可比性,较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如同其它的可持续指标一样,也存在系统核算上的异义。

五、讨论

可持续发展的可贵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发展思想,尽管至今仍无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可持续发展定义。这种思想从萌芽到成熟经过了激烈的学术讨论与争辩,至今仍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可以说这种思想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它正在逐步制约和规范人类社会的生产行为,并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道德上乃至法律上指导全球、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方向,激励人们去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对策,从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最终实现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持续。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思想,涉及政治、经济、政策、生物、资源、道德、文化、宗教等方面,因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因涉及内容的差异往往变得比较复杂,在认识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上往往难以达成共识,在对策与策略上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因局部利益甚至存在截然相对的态度。可持续发展理论还要回答全球、国家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程度问题,也使可持续发展理论走向定量化研究领域,以更好地指导人类理解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近年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指标体系研究,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已取得的指标体系一方面是复杂,另一方面是指标过多可操作性差,因而缺乏指导性,所以对指标体系研究的认可率较低。国外提出的生态占用作为可持续发展指标,虽然令人耳目一新,但其中的等量化因子、调整因子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中涉及大量的数据信息,目前的问题是存在于信息共享系统、信息标准化、信息平台、信息共享政策、信息网络和信息处理等方面[45~49]。信息共享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面对分散的、巨大的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建设、信息死库等信息浪费已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研究,因此完善数据信息共享系统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赵士洞,王礼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J].自然

资源学报,1996,11(3):288~292.

[2] 李文华.持续发展与资源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

1994,9(2):97.

[3] 谷树忠.持续发展思想及其对自然资源问题的涵义

[M].海峡两岸经济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 刘培哲.可持续发展——通向未来的新发展观[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4(3):13.

[5] 杨开忠.一般持续发展论(上)[J].中国人口资源与

环境,1994,4(1):12.

[6] 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编.可持续发展之

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 胡 聃.实现可持续性——生态发展模式探讨[J].自

然资源学报,1996,11(2):101~106.

[8] 江卫民,吕永龙,卢凤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及实

现途径初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8,3(2):1~

5.

[9] 崔伟宏.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M].北

京:宇航出版社,1995.

[10] 刘巽浩.论21世纪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关理

论与实践的讨论[J].自然资源学报,1995,10(3):

216~224.

[11] 马忠玉,成升魁.论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研究中的若干

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83~192.

[12] K essler J J et al.L ow ex ter nal input sust ainable a-

g r icultur e ex pectatio ns and r ealities[J].Net her land

Jo urnal of A gr icult ur al sciences,1994,(42):181~

194.

[13] Piment al D.A mounts of pesticides r eaching t arg et

pests:Env ir onmental impacts and ethics[J].Jour nal

of A g riculture and Et hics,1995,(8):17~19. [14] R abbing e R.T he ecolog ical backg ro und of fo od pro-

ductio n[M].In“Cr op pro tectio n and sust ainable a-

g r icultur e”Wiley,Chichester(Ciba F oundation

Symposium)1993.

[15] R abbing e R et al.Lo ng-ter m optio ns for land use in

the euro pean community[J].A gr icult ur al sy st ems,

1992,(40):195~210.

[16] Doug lass.T he meaning of ag r icultur al sustainabilit y

[M].A gr icultur al sustaina bility in a chang ing w or ld

or der.Boulder,Co:W est view Pr ess,1984.

[17] Schaller.N.T he co ncept o f agr icult ur al sustainabili-

t y[J].A gr icultur e Eco systems and Enviro nm ent,

1993(46):89~97.

[18] L.D.Bro w n?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 ciety.W.W.

No r ton&Co mpany,1981.

[19] 王仰麟,韩荡.区划农业持续性与持续发展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1998,13(4):298.

[20] 岸根草廊.迈向21世纪的国土规划——城乡融合系

65

 第4期 杨世琦等: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统设计[M].高文琛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1] 傅伯杰,王仰麟.国际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动态与趋势

[J].地球科学进展,1990,(3):23~25.

[22] 景贵和.土地生态评价与土地生态设计[J].地理学

报,1986,41(1):1~7.

[23] 郭中伟.生物资源的多目标最佳可持续利用[J].自

然资源学报,1995,(4):339.

[24] 王松霈.论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J].自然资源学报,1995(4):306.

[25] 王维平.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对策研究[J].自然资源

学报,2000,(4):128.

[26] 张落成,董雅文,朱振国.我国中西部地区持续发展

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1991,

14(1):89~91.

[27] 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

操[J].自然资源学报,1991,14(1):79~82. [28] 王 涛,吴 薇.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J].

自然资源学报,1991,14(4):355~356.

[29] 冯彦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公平利用中

的国际法律法规问题探讨[J].资源科学,2000,22

(5):56.

[30] 陈安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机制研究[J].自然

资源学报,2000,15(2):107~109.

[31] 韩念勇.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0,15(3):201~204.

[32] K ruseman.G.et al.A naly tical framew o rk for disen-

tang ling the concept o f sustainable land use[J].A-

g ricultural Systems.1996(50):191~207.

[33] Stockle.C.O.et al.A fra mewo rk fo r ev aluat ing t he

sust ainability of agr icult ur al pro ductio n sy stems[J].

A m.J.Alter nativ e Ag r ic,1994,9(1~2):45~50.

[34] 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生态农

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5] 王良健.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评估研究[J].自

然资源学报,1997,14(3):200~203.

[36] A J Smyt h,J Dumanski.FESL M:A n I nt ernational

fr amew or k for ev 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

m ent[M].W or ld Soil R esources Repor ts,1993,

(73):7~8.

[37] 傅伯杰.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12~115. [38] FA O.A.F ramew o rk fo r land evaluatio n[M].F AO

so il bulletin,1996,(32).

[39] 傅伯杰.土地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1.

[40] 严茂超.西藏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

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2):116~118.

[41] M athis W acker nagel,William E R ees.O ur eco lo gi-

cal fo otpr 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 n the ear th

[M]G abr io la Isla nd, B.C.Canada:N ew Societ y

Publisher s,1996.

[42] M athis Wacker nag el.Eco lo g ical foo tprint and appro-

pr iated carr ying capacity:a t oo l fo r planning t ow ard

sustainabilit y[D]P h D T hesis.Schoo l o f Co mmuni-

t y and reg ional planning[M].T he U niv ersity of

Br itish Co lo mbia,Canada,1994.

[43] Y oshihiko W ada.T he my th o f sustainable dev elop-

m ent:T he eco lo gical foo tprint o f Japanese co nsump-

t ion[D]P h D thesis.Scho ol of co mmunity and r e-

g io nal P lanning.T he U niv ersit y o f British Colo mbi-

a,Canada,1999.

[44] 李利锋.生态占用[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4):

375~379.

[45] 孙成永等.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的理论与实践

[J].资源科学,2001,23(1):3~10.

[46] 王启明等.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设计与关

键技术研究[J].资源科学,2001,23(1):12~15. [47] 蒋景瞳.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公共基础地理信息平

台建立和应用[J].资源科学,2001,23(1):29~33.

[48] 曹永生.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网络的建立

[J].资源科学,2001,23(1):46~48.

[49] 刘若梅.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标准化研究和相关标

准制定[J].资源科学,2001,23(1):23~28.

View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ANG Shi-qi,YANG Gai-he

(N orthw est Sc i-T ech Univ ersity of A g ricultur e and For estry,Yangling,S haanx i712100,China) Abstract:T he co ntent of the sustainable dev elo pment includes:the thinking and conno tation o f the sustainable dev elo pm ent;the index system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the information o 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 ent.The study field o 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 nsists of the enviro nm ent and the so ciety.T he establisment of scientific and integ rated theory sy stem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 ay co ntribute to the im 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the g lobal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w ho le global and the area.S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y pend further discussion.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ag riculture;sustainable ag ricultur e index system; inform ation share;ecological footpr int

6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卷 

知识经济与创新

知识经济与创新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知识无时无刻不在显示着其足以熔化一切的力量。文理融通的时代:科学是求真,艺术是求美,哲学是求智,宗教是求善。 第二讲知识经济概述 1知识经济兴起的背景(科学革命高新技术革命信息革命思想革命文化革命信仰革命行为革命) (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全球一体化区域集团化)2什么是知识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第三讲知识与知识经济 一、什么是知识『1.载体2.含义(1是有载体2分层次的知识产品是显性知识的载体而非显性知识本身知识资本知识产品知识产业)3.知识的类型(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知道如何做知道属于谁)4.知识的表现形式(经验科学技术信息)5.知识的特征(像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可传播性外部型)(是关于事实确认和信息披露的知识是关于寻根就底的知识是经验和技术性的知识关于产权归属的知识)』『二、知识经济的内涵 1.知识经济是工业化之后并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经济形态2.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要依据3.知识经济是知识和信息不可分割的经济 4.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成为人们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驱动器』『三、知识经济的特征(1)从知识-社会的角度1.从知识载体的角度看2.从知识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看3.从知识的传播和应用的角度看4.从经济的角度看5.从社会的角度看)(二)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对比看(1.要素——产品2.能源动力—信息技术3.资源消耗—应用知识和智能4.生产经营模式5.产业结构6.体力劳动—脑力劳动7.管理重点8.机器—人才)』 第四讲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发展 一、高技术产业化(1.高该技术的含义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类型: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2.高技术的特征(1概念和基本原理建立在最新科技成就之上,技术结构属于尖端技术2 出现于20th40年代之后,属新技术3对国家的经济、军事有着重大影响4能形成产业规模,推进生产力变革5高智力6高效益7高投入8高竞争9高风险10高势能)3.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必须形成产业,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1)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才能满足社会成员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实验室---中试---工业生产---批量---产业)(2)高技术产业化的路径(科技中心孵化器创业中心)(3)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品 二当代主要高技术产业及其产业发展状况背景1.新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与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2.新技术革命的特征(1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动因2制造工艺和技术创新为传统工业产品升级作了技术准备3新型材料改变各种产品的性能4安全、持久、健康新型能源的运用5生物技术农业、医药、化工、环保的发展带来变革)『1.信息科学技术推动当前和21TH各国生产力现代化进程的决定因素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1)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石2)计算机技术—知识产品的加工厂3)通信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命线』『2.生命科学技术1)基因工程2)细胞工程3)酶工程4)发酵工程5)人类基因组计划6)克隆技术』3.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4.有利于环境的高新技术5.新材料科学技术6.空间科学技7.海洋科学技术8.软科学技术(空间、海洋技术为人类开辟空间广阔的资源领域) 第五讲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在新世纪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不断改善、创新的过程。其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战结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1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严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球。随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防止世界大系统崩溃则必须放慢经济增长及停止人口膨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

足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要对环境资源问题负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与环境协调一致的重要性。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专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 , 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在该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能将“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概念混为一谈。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道路,人们寻求的不只是局部地区的短暂发展, 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该报告也给出了公众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1990 年,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项建设中最主要的障碍,同时,我们国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也被这种问题时刻束缚着。由于这种现象频繁出现,环保节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国家指出了一条更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通过使用较为先进、合理的技术和设备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解决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这对于促进我们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满足人们的需求是非常有利的。 一、低碳经济的内容和特征 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主要包括低碳服务、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生产三方面内容。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第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不能同步增长,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第四,开发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的能源;第五,制定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以适应低碳技术的创新。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还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各项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仍然需要得到更好的完善。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资源的使用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无法避免污染气体的排放,如果减少使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各项技术还是有待提高,因此,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低碳产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条低碳产业链条;同等规模的经济和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合理地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工业的依赖;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缩小差距。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会把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项目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在表面上看对中国有利,事实上中国仍然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因此要不断提高高碳产业进入市场的要求。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中国的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只能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中国排放的每吨二氧化碳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发达国家的1/5,因此要提高能源、资源使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开发并使用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技术。 第三,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建立低碳研究体系。低碳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低碳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往往有所保留,所以在国际合作的同时更要加大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控制和处理及节能等领域加强技术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技术支持;培养开发新能源及各种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迫在眉睫。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中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初级产品,每增加一单位的贸易额,就会增加大约两单位的碳排放,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商品,却要独自承担碳排放。因此中国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高精尖技术及其产品,逐步改变现有的的出口贸易结构。 第五,完善法律、政策体系,鼓励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监督体系。中国目前与气候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有资源税、燃油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几种,应该加快研究环境税并逐步推行,控制污染物排量及能源、资源的利用,完善税收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为企业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杨淑欣李相佑赵志川 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简而言之为大学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是指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人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反思,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发而提出来的。这些现实问题是:第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用来学习,其目的是为后一个阶段做好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后一个阶段从事工作,并且工作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实现和表达自身价值的手段。如此以来,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就局限在了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二个阶段就很少发展或没有发展甚至是倒退了。第二,有些人把人的发展仅仅定位于对外在功

利目标的追求上,一味只求物质享受,就会使人异化为动物或工具,就会使人个性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第三,有些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后续的发展为代价的,以透支脑力和体力为条件的,他们尽管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和较快的发展,但他们的发展却不是可持续的。第四,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所谓“发展”,把别人当成跳板,这些人的发展是以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代价的,消耗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损害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制约着大学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第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理论灌输与社会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修养和政治文明程度,制约着一个人政治鉴别力的提高。各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政治修养,提高其政治鉴别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但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奢侈浪费、沉迷酒色等违法乱纪的腐败现象,尽管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不但思想受到侵蚀,有的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去刻意模仿,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对培养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为不利。 第二,文化素质教育中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不同学派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不同的观点。在阐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指出经济增长不会自动缓解环境压力,而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经济增长;环境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观点综述 环境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麦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认为:在资源约束与环境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地球将不可能支撑经济的无限增长。持续的经济增长会使环境污染连同其他因素(粮食、人口等)一起使世界在某一时刻达到崩溃的边缘,因此必须停止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以达到全球性的均衡。这种极端的认识虽然引起人们对经济增长前景的关注,但也受到各国学者和公众的批评。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注意到环境问题,并且不断地发明新的节能和环保技术,从而缓解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紧张状况。 未来学家和部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乐观的态度。柯尔、费里曼和卡恩等人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事实论证了技术进步会消除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他们的主要论据是:人口不具有指数增长的性质,降低人口增长率的长期手段将加速經济发展;技术的发展将使未来粮食的供应采用非传统方式,食物供应不可能发生危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将使替代品不断出现,并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他们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将成为消除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持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为如此,但是停止经济增长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技术结构向着符合生态要求的方向转变,经济更快地增长,才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途径。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指出:“零增长意味着每年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总量不变,被倾卸于生态体系的污染物质的量第二年仍会与第一年相等”,所以完全降低到零增长率也不会停止对环境的破坏;而且对于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自觉抑制经济增长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而听任其他国家迅速增长。相反,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比不增长状态更加有益于延缓环境的破坏,甚至在某种限度内,经济增长越快,越有助于放慢对环境的破坏。 上述何种观点成立,对于各国发展经济来说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限制经济增长以保护环境;如果经济增长能自发地解决环境问题,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加速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在一定限度内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认识环境对经济所施加的约束,从而分析影响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因素,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措

知识经济与创新

知识经济与创新

知识经济与创新期末作业报告 班级:09级电子一班 学号:20092016 姓名:雍培元 日期:2011.6.8

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关系的认识 1前言 在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成分并存情况下, 只有弄清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才有利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研究的深化, 有利于认清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并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但在很多场合下, 人们对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与内涵是混淆的。我国已有部分学者就此问题进行过研究, 本文想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2 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含义 2.1.1 信息经济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有关资料表明: 美国的信息产业从业人员, 在1954 年开始超过工业、农业和服务业。1956 年, 世界上第二代电子计算机诞生, 并开始应用于经济活动。1957 年,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人类利用卫星通信的新时代拉开了帷幕。从此,信息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信息经济, 在学术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这里我们将信息经济定义为以信息为经济活动的基础,以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它是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2.1.2 知识经济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美国1988 年春季号的《经济发展评论》期刊上, 该刊有文章指出“美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正式文件中用这个术语的时间可以追溯的1993 年,欧洲委员会发表的《关于增长, 竞争力和就业的白皮书: 通向21 世纪的挑战和道路》报告的第二章“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条件”中提出了欧洲经济发展的四个目标, 其中第二个为“开发与逐渐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有关的竞争优势”。1996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发表了《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 报告的一部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之所以在西方国家提出, 是基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最短缺的因素。通过对知识的发现、普及、应用以及创新,促进知识与经济之间的有机互动, 将知识商品化、市场化, 促进了知识产业的发展, 形成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 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 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 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 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 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说法, 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3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共性 对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共性,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3.1.1 经济资源上, 信息和知识的资源作用日渐突出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都是建立在信息收集、整理、加工、提炼的基础上的, 并通过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传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 2011年4月26日在西安举办了第30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这次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盛会中提出的绿色引领时尚这一宏大理念和“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创意主题,都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了我们在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求。倡导绿色生活不仅是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也不只是自我救赎,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明亮温暖的人生态度,是简单而不粗糙的生活方式。这是寻求人类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且必将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发展方式的一次质的飞跃。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疯狂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人类不得不面临各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为了正确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张记博士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并以西安园艺会为契机,对我国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发展危机,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第一章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1.1 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确立以后,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城市化尚处在水平较低的初期阶段。且城市化问题十分突出。 1.2 资源、能源利用现状调查 1.3 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物资的极大丰富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使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方式日趋复杂化、多元化。消费观念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的,消费状况呈现出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与消费能级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内容日益丰富等新的特点。但是我国的消费也存在众多的问题, 第二章我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危害2.1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管理不善和发展理念落后造成的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大打折扣,也与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背道而驰。下面就当前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提出研究: (一)大气环境恶化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确保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的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而不是被剥夺。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 ●跨学科性和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学习根植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 ●价值驱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 ●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帮助树立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的信心; ●多种方式:文字、艺术、戏剧、辩论、体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参与决策:学习者可以参与决定他们将如何学习; ●应用性:学习与每个人和专业活动相结合; ●地方性:学习不仅针对全球性问题,也针对地方性问题,并使用学习者最常用的语言。(引自《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自1988年国际社会出现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缩写为EFS)和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为ESD)以来,一些专家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在中文表述方法方面有所不同,有的从英文字面含义直接将EFS或ESD翻译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也有的从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角度将EFS或ESD翻译成“教育

关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156 2015年07月 关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陶亚 云南省宣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云南宣威 655400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极为迅速,给国家工业和工程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成为当前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因此,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本文中笔者详细叙述了绿色建筑经济的概念,同时对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措施,希望以此为建筑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有利的借鉴。 关键词: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53(2015)7-0156-01 1 绿色建筑经济的内涵 绿色建筑指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低能耗、安全的居住或经营活动的建筑空间,且在建筑生命周期中将其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对建筑资源的充分利用。故又被称之为低碳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由其定义可以看出,建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就在这里。相比于美国、日本等国,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更具优势,技术创新、全球化、先发力量、市场经济都是关键推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不断落实的减排任务,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步由理论向实践操作迈进。 2 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强化宣传教育,提升人们绿色建筑意识 强化对绿色建筑的充分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对各种媒体充分利用起来,进一步增强对绿色建筑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其经济内涵得到人们的认识及认可。将“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理念贯穿到宣传引导当中,使社会各界对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一个确切的认识。此外,相关的教育培训十分必要、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输出地,应当对绿色建筑相关学科进一步完善,从而使培养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同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强化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对绿色建筑从业人员进行多渠道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有效提升其实际应用能力,为绿色建筑经济的有效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2.2 加强技术的创新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来说,其能耗最为明显的就是在建筑施工技术的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而很多对于环境的破坏以及污染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施工技术的操作而出现的,尤其是对于以往使用的一些传统施工技术来说,这种问题更为严重。因此,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要想加强对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把施工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切实针对这些较为传统的施工技术进行革新创造,提高施工技术的科技含量,充分的利用各种可持续性的能源,加强技术使用中的能量节约,当然,对于施工中所用材料进行革新创造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也是建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2.3 加强相关人才的培训 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依托于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而这些管理人才相对于当前建筑行业中所具备的一些管理人员来说,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针对当前的这些管理人员进行具体的培训和教育,具体来说,当前的建筑行业管理人员主要就是在建筑施工技术和相关的管理上具备一定的能力,但是对于可持续的建筑经济发展却总是一筹莫展,也不利于其具体工作的开展,因此,对于这些管理人员来说,就必须加强该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对于这一点来说,建筑管理人员应该首先主动的接受可持续性建筑经济发展的概念和论点,参加各种系统性的可持续性建筑经济发展培训课程,并且要在学习之后,积极地和自身的工作实 践状况结合在一起,把理论化的知识落实成建筑施工管理实践,切实维护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4 加强设计水平 可持续性建筑经济的落实和完善必须依据高水平的设计,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根本所在,很多节能或者是环保都必须首先从设计环节中得到相应的体现才能够进而落实到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因此,加强对于设计的关注和管理就成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对于设计中的可持续性要求实现来说,必须加强对于设计 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鼓励设计人员多多关注可持续性建筑发展的相关内容和知识,进而有效提高建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水平。 2.5 加强相应监督管理体系的监理 对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但是因为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建筑企业的损失,所以很多建筑企业不愿意进行该方向的发展。因此,针对这一点必须加强相应的监督管理的发展,切实保障监督的有效性,落实好建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实效性。 2.6 实施政策补贴 首先,将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作为补贴对象,因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具有外部经济性,为强化其竞争力,促进其多生产,相应的经济补贴就十分必要。给予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合理的经济补贴,不但能够调动其积极性,强化其生产能力,且对于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将绿色建筑产品消费者作为补贴对象,这一补贴形式的实质是对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的间接补贴,这样的补贴形式,扩大了市场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绿色建筑产品消费。 3 结语 建筑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给人们带来享受和愉悦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影响和破坏。而随着人们思想水平的日益提升,这一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发掘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为使建筑回归自然、亲和自然、与自然共生,一个新的概念“绿色建筑”被提了出来。绿色建筑以其“节能、环保、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成为建筑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为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李仁国.我们是这样加快建筑经济发展的[J].建筑,2000(5). [2]李予川.对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思考[J].新疆农垦经济,2005(7). [3]王蒙.浅议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设置[J].科技资讯,2006(6). [4]张志强.关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山西建筑,2015(17):231-232. [5]张淑芬.关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企业导报,2011(21):112-113.

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承载力逐渐成为一种测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本文通过介绍生态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计算了2003-2009年天津市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分析了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并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研究了生态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之间的定量关系,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灰色关联度天津市问题的提出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聚居的场所,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它是受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地域综合体。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在感受到城市化所带来的巨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最新情况,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于水环境类v类标准,失去使用功能;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减弱,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周建,2007)。由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引发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据2007年9月民政部发布的消息,全国受灾人口约为4016.5万人,其中死亡人数49人,失踪人口23人,安置28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约1.1亿亩,绝收1626万亩,因自然灾难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4.7亿元。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何以支撑中国规模巨大的城市化进程,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不得不集中全部精力加以应对的城市发展问题。 天津作为一个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型城市,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天津市2005到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指出,在未来15年,把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然而从天津的资源与环境条件看,今后城市发展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将面临人口集聚和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紧缺等突出问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的紧缺及要求逐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迫在眉睫,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测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实现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可持续发展 目前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很多种,国内外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Qnishi T(2007)和Water(2005)从资源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讨论,着重说明了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原则;Haughton G(2006)从环境角度定义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必须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问题;Nijkamp(1998)从经济角度定义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讨论。 单纯从某一角度来定义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具有片面性,不仅不利于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而且也不利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它指城市环境、经济与社会持久、相协调的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在保证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的前提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产业升级不断加快。二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引发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产业升级,它不仅促进了生产和经济的迅猛增长,还使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创造了人类进步史上的空前繁荣。当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场新的产业升级正在以比工业革命更快的速度发生,这就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一场知识经济的风暴震撼着全球,人类文明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无论是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还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在汹涌的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既有生机又潜伏着危机。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谁能够领先其他国家完成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谁就能成为竞争的强者。知识经济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知识经济概述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知识经济的内涵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略称。是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上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以传统工业为主要支柱,以大量消耗原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而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支柱,以知识资源为首要生产要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高新技术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高新技术是指按联合国组织分类的八大类技术,主要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又称为软科学技术)等。 2、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相比,呈现以下的特征:(1)、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增长源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和信息被物化,使其成为软件、网络等产品并通过加工、传输、经营而为全球居民所消费。知识和信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且其具有无限性,非消耗性,共享性,持续增长,回报递增的特点。 (2)、知识经济以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在工业经济中,以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钢铁、机械制造等为支柱产业。而在知识经济中,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将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撑整个经济的支柱产业。以美国为例,美国信息产业所创造的产值的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0%-50%。 (3)、知识经济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广阔,仅以信息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光纤技术、网络、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领域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国家发展知识知识都不可离开世界大市场而闭关锁国。 (4)、知识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体。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的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时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 (5)、知识经济以创新为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不创新就灭亡”,唯有全面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以及将这些创新互相结合,并形成持续创新机制,使技术与经济、教育、文化相结合,综合协调,一体化发展,才能嬴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传统发展模式及其局限性 经济增长战略:一国以国民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增加为目标的经济战略。 1.1 经济增长战略 1.1.1经济增长战略的贡献 GDP的增长提高整个世界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 使一些国家消除贫穷,提高收入水平;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向更舒适发展 1.1.2经济增长战略的缺陷 贫富不均严重 社会问题突出 1.2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的战略。 1.2.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贡献 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教育、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 一个国家的自重与自爱意识的增强 1.2.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缺陷 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生态环境遇到破坏 自然资源日趋枯竭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1.3.1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 1.3.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2.1.1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忧患意识 “和谐”与“中道”思想 “天人合一”观念 绿色意识 互动共济的人伦观

2.1.2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 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 穆勒的“静态经济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 《历史原理》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 20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2.2 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与演进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和资源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开始用驻足全球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并对人类前途的问题展开了大论战。从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开始,经过增长有无极限的争论,到1972年第一次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们对环境的问题日益忧虑和关心。而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先生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问世,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有了不断的深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可持续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著作、思想,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及其要义: 2.2.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她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发展道路容易使人错认为是一条舒适、平坦的超级公路,而实际上,在这条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任 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工业化进程滞后、低碳技术创新不足、对外引资的战略等决定了高碳经济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等。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中图分类号:F123.2;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902-0047-04 收稿日期:2009-01-12 基金项目:本文是任力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8JC790086、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6039070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任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2009年2月(第2期,总第142期 Feb.,2009

(No.2,General No.142 【经济新视野】 人类社会正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气候变化 问题。据研究,过去一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1906-2005年升高了0.74℃,预计到21世纪末仍将上升1.1-6.4℃。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更令人忧虑的是,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将引起一系列灾难气候: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干旱区范围可能继续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近百年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恶劣的天气变化呢?专家们认为,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积聚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积聚。由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寻求以减碳为目的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取得共识。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其特征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提出的。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发表了政策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社会》 。这是英国决心以能源环境为首要目标,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初步构想。随后,英国继续推出系列低碳经济政策。2006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回顾———能源挑战》,2007年发布《能源白皮书———迎接 能源挑战》 。此外,英国还推出了《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气候变化全球协定的关键要素》,并制定了《气候变化法案》。这些逐步形成了英国的低碳经

探究新形势下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新形势下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18-01-26T14:59:21.20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5期作者:王磊 [导读] 本文主要针对新形势下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摘要:当前,世界各个国家的水利事业都受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难以健康发展,许多国家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还承受着严重的污染,我国的水利经济当前也面临着这一问题。要想解决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的治理问题,就需要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入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本文主要针对新形势下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水利经济;发展 1实现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任何一类事业的进步都离不开经济上的支撑,同理,水利事业进步的前提是水利经济的健康发展,而水利经济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也与社会经济有着直接的关联。也就是说,水利事业的发展需要水利经济的支撑,没有水利经济的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而水利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共同的努力。 2现行的水利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2.1水资源市场构建不完善 水利自身有着一定的资源性和基础性,同时还拥有一定的经营性与公益性等多方面的特点,我们国家针对于水利经济的发展在很久的一段时间中主要都是把划经济原则当成是其自身发展与运作的基础,只关注投入,不注重产出;对于经济效益有所忽视。这就令当前的水价和其自身的价值存在差异,这就严重制约了我们国家水市场以及水资源生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2.2不合理的水价 水资源自身的有效流动的引导形式就是通过水价去完成。使其能够为多种用水所需求的水价作为主要的指导,水价可以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配置,有效的实现水资源自身的合理使用;而且水价自身是不是合理也对生态系统的改善与水污染的防治是不是能够有效的进行产生制约。可是,当前所采取的水价和成本价相比要低一些,不能够有效的反映出其自身的价值,也不能够很好的对当前的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分析,然而针对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也缺少帮助。 2.3缺少市场观念 在长远的计划经济下,行政方式是解决水问题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求我们发挥行政手段的作用,而且要合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调整当前的水力市场,实现建设。在水市场竞争调整中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 2.4以政府为主导的运行机制不利于 市场完善。水利作为基础设施的一种,发展依赖水资源,修建和维护需要政府大量投资。因此,我国的水利设施建设都是以政府为主导,为推动民生发展,不注重经济效益的回报,这就使水资源的经济价值被低估,我国的水资源市场受到压制,制约了水资源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3水利经济运行措施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3.1水利的经济效益实现需要建立合 理的水价机制。水价的征收既能作为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资金的补充,又能够使人们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使水利经济实现效益最大化。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和部门已经认识到了合理水价的重要性,并开始实施相关的改革制度,但是当前的水价机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建立健全的水价制度,能够唤醒人们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通过确立起合理的水价计算方式,使用阶梯式的水价征收制度能够对水资源当前配置进行优化。如果面向人民群众的水价仍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反映不出水资源的真实价值,就很难让人们建立起保护水资源的观念意识。因此,我们要通过以下手段改革当前水价机制:第一,水价收费实行阶梯制征收制度,根据居民当前用水情况确定各阶梯数值,对不同额度的用水量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第二,对水价的基础费用也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根据不同地区水资源、水利设施、供水企业、水的运输成本的不同,对水价进行合理调整。第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在保证居民用水的同时,提高居民节约用水的意识,重视起对当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水资源治理的投入力度。 3.2通过水利产业基金的构建,广泛地吸收社会资金。通过设立各类发展水利经济的基金组织,例如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基金,鼓励水利技术进步的科研基金,针对水资源短缺地区建立的基金等,通过各种基金会的建立,增加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丰富水利经济资金来源结构,在完善我国各项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推动水利科研成果的产生。吸收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资金支持,通过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获得足以推动水利经济发展的资金,大量资金的支持下,能够建设起回报高、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的大型水利设施,为这类水利设施的投资建立起专门的基金组织,帮助进行管理运作,促进水利经济发展的同时使投资人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 3.3财政投入是水利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当前我国的水利经济虽然已经开始引入了外部资金,但还是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水利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财政补贴和各层政府投入共同支持,需要各省、各市对这部分的财政拨款加强管理,确保下拨的款项都投入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同时,还要根据水利设施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这都需要各级政府增加水利资金投入,维护水利经济平稳发展。 3.4对于水利资金要加强监管,不断地对水利资产监督机制进行完善 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战略,对于水利经济的投入在现阶段内还会不断追加,这部分的投入资金总量十分庞大。为了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够切实推动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强对水利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防止贪污腐败问题的发生,从而确保所有的水利资金都投入到推动我国水利经济发展中去。建立健全水利资金监管制度,通过对水利资金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对水利设施运营中涉及到资金的各个环节都实行严格的监督制度,对于各项水利资金运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使用规划,对于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更要加大监管力度。 3.5增强宣传力度,创造水利经济的发展环境 当前的传媒群体异常发达,通过纸媒、网络媒介等各类媒体,宣传水利事业对于推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水利经济发展的环境,通过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为水利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加强各地间水利事业相关人员间的交流,吸取水利经济先进地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