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建议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对比苏南、苏中及苏北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并结合江苏实际,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建议。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演进和升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十一五”以来,江苏省顺应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并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地方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实现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从全省范围来看,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2∶53.2∶40.6。但从各市来分析,产业结构的比重还是有所不同,南京、无锡、苏州、常州第二、三产业占比呈“橄榄球”式,且第三产业占比分布在区位图水平位置0.4的偏上方;南通、扬州、泰州、镇江第二、三产业占比呈现“凹地”式,第三产业占比则在区位图水平位置0.4的下方波动,第一、二产业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四市的第二、三产业占比呈收缩式,第二产业占比位于区位图水平位置0.4的下方,且偏离幅度较大。

图1:各市产业结构图

根据2010年江苏省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各城市三大产业所占比重,

可得出江苏省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层次性,由此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苏南地区,第一产业平均水平低于全省平均,四市第一产业占比平均为0.2,二、三产业平均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0.55和0.43。

图2:苏南地区各市三产占比相对结构图

苏中地区,产业结构变呈现非均衡性。第一产业占比平均水平略高于省平均水平,为0.7,而第二产业占比略高于省平均水平,为0.56,第三产业占比略低于省平均水平,为0.37。

图3:苏中地区各市三产占比相对结构图

苏北地区,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幅度相对较大。在苏北五市中,徐州市第一产业占比略低于五市平均水平,第二、三产业占比略高于五市平均水平,但相对幅度都不是太大。

图4:苏中地区各市三产占比相对结构图

二、省内各区域产业结构优劣势分析

(一)苏南区域。传统的“苏南模式”,以苏州为代表,随着经济的继续向前发展,外向化、结构调整、产权改革和城市化相继赋予“苏南模式”以新的内涵,苏南地区由此抓住了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区域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外资的投入,从“三来一补”到生产研发,不断提高外企的质量,增加高新科技企业的比重,提高了净出口的产值,提升了苏南地方经济总量,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2010年、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四市进出口贸易总额4031.78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86.55%。外源性经济增长动力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单纯的资金流入,已成为现代各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以苏州为例,外源性经济主要从两个方面推动了苏州经济的发展:一是作为吸引外商投资主要形式的开发区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开发区集聚多种生产要素,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趋势,提高工业和服务业的集约程度。二是外商投资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效化、高级化。外商企业的进入加剧了行业间的竞争,一些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企业逐渐被淘汰,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产业的规模优势,从而提高了

产业效率这种竞争包括资本的竞争、技术先进性以及技术转让情况的竞争、高级人才的竞争,这些竞争尤其是技术先进性以及技术转让的竞争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的高效化。

苏南模式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在于:一是产业结构被动性。以引入外资来发展出口加工贸易的“苏南模式”是一种在经济发展初期促进工业化的有效途径,实现了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这种模式并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外资的流入容易造成这些行业过度扩张,生产能力过剩,导致经济结构失衡。而对于投资量大、回收慢的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投入较少,而这些产业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比较滞后的产业,需要重点发展和鼓励外资投入。外资引入致使依附的产业模式,当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投资时,往往凭借其资金技术实力迅速占领市场,给东道国刚起步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很高的市场进入壁垒。这样无疑就会对东道国高新技术企业造成冲击,抑制了东道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

(二)苏中区域。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且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这是苏中产业结构的特点。从实际情况看,苏中地区工业经济起步较早,玩具、机电、医药、汽车等传统产业具有明显优势,是支撑苏中经济增长的特色产业,也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土地、耕地面积数量充足,充裕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巨大,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对资源短缺的江苏和华东地区具有重要的开采价值。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我省“海上苏东”长达954公里的海岸线,现有浅海滩涂980多万亩。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苏中跨越发展的潜力所在。但从苏中目前的产业结构状态属于低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形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10年只有37%,大大低于苏南地区的水平。产业结构演变虽趋向良性循环,仍然存在诸多不协调,处于低级状态。

(三)苏北区域。苏北受经济基础薄弱、思想观念陈旧、市场经济意识薄弱等因素影响,苏北市场化改革滞后。另一方面,受地理区位封闭影响,长期以来,苏北对外开放水平低,思想观念保守,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或出口商品雷同,或结构单一,制约了苏北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潜力的有效发挥。苏北处于国家改革开放的二线地区,短期看,像经济发达地区那样设立

贸易中心、组织贸易博览会、保税区、贸易加工区等还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加之苏北地区有关优惠政策如出口退税、奖励等到位不及时,甚至不到位,严重抑制了外贸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北外贸发展的总体环境有所改善,但不尽如人意,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886.05亿元,占全省的21.41%,仅相当于苏南一个市的总量。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5.6亿美元,占全省3.56%,远远无法达到苏南一个市的总量。实际到帐外资为46.50亿美元,占全省21.52%,各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图5:苏北地区社会消费口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外商投资额与省平均水平比较长期以来,苏北主要以原料、矿产等初级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出口为主,高附加值、高收益的加工、精加工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较小,严重制约了苏北外贸的快速发展。由于苏北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尚不足以支撑推动苏北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快速提升。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产品市场服务业等六大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远远不适应苏北加快发展国际贸易、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的需要。

人力资本是影响地区差距长期趋势的因素。落后地区因资金较为短缺,着眼于短期利益的需要,往往将资金和人才用于物质生产,而对投入回报周期长的教育部门投入少,增长慢。再加上要素流动的“回流效应”突出,致使“孔雀东南飞”,人才流失严重,迟滞了苏北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对策与建议

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最好的是长江三角洲,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中心、南北两翼、三省市一体联动”的大都市连绵带格局,其一体化的市场网络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延伸,区域产业分工随着中心城市功能的增强和差异化而开展,区域内大中城市连体发展,梯度分工,而且这种趋势,将随着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第六大经济圈的建设而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和扩大经济增长网。随着江苏省人均GDP水平的提高而出现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因此就积极采取对策,使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方面转变。

(一)选择重点发展产业,对不同产业区别对待

目前阶段下,传统产业主要是农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新兴和支柱产业主要是装备制造、电气设备、能源化工等重工业;前沿产业主要是生物、纳米和新能源等技术产业。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要认清不同产业所处的产业周期阶段,辩证地分析和制定差异的产业政策极其重要。

(二)加强政府投资的合理使用、发展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

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兴产业是一个充满发展潜力但又充满发展风险的一个产业,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植,在资金上给与更多的向导和支持。风险投资近几年在中国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逐步加大,风险投资的市场作用也得以展现。在当前形势下,合理使用风险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会起到积极作用。那么,我省应该强化发展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利用政府资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来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新兴产业的获得有力的资金支持,提高发展活力。

(三)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融资

大型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广泛,而且在融资审核和批准上更为便捷,这使得目前大型国有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壮大和发展。当然,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对整个中国经济十分重要,但是不能仅将这种优势赋予大型国有企业。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大局来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来说更具战略性。我省各市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使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四)占领高端产业链,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在金融危机下暴露了在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市场风险对企业影响较大,这种反应就是价值链中两头高中间低的情况。要解决金融下暴露的问题,就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培育民族品牌,实现由中间环节向上下游环节的升级,改变国际分工下产业链内我省所处的地位,实现我省产业对产业价值链的战略性控制。

(五)促进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降低对外需的依赖

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发展对外需过分依赖的隐患显露无疑,一旦外需受到影响,经济会出现明显的下滑。而在未来我省经济能否形成持续性的快速增长,消费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在消费之中,国内消费无疑将成为中国重点发展的对象。

(六)利用新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从国际产业结构演进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历程我们发现,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之下,经济发展才会具有持续性,产业结构的升级才有保障。技术进步使得江苏国际竞争力提高,进而改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向中国倾斜,最终,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满凤,胡大立.简析两个测算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江西财经大大学.2000,(7):58-59

[2]葛新元,王大辉,袁强等.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计量分析.北京师范报(自然科学版),2000,(2)43-48

[3]傅强,周克红.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分析与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5(8)

[4]杨帆.新型城市化及其评价指标[J].理论学习,2008,(9)

徐燕

徐州市统计局综合处

13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