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摘要:

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通货膨胀等问题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决策分析工具。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政策建议。

在对中国1979—2002年的数据研究中发现,尽管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在个别年份出现了正相关关系,但绝大多数年份都呈负相关变动关系,符合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也同样基本符合基本菲利普斯的关系。

关键词: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GDP增长率奥肯定律“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自适应预期模型滞后值

研究背景: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增长和发展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在我们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与失业率之间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能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意味着可以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或实现充分就业。而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物价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由此看出,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通货膨胀等问题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决策分析工具。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过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转型使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同时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指导。

但是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期,美国出现了高失业率与高通胀率相并存的“滞胀”,推翻了失业率与通胀率反方向变动和可相互替换的理论。到了90年代,信息产业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美国出现了在经济高增长中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并存的新经济现象,又一次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不存在什么菲利普斯曲线。

现有的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形态:菲利普斯曲线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三种基本表达方式。

第一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属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有两种表达方式。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 A.菲利普斯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主要表示的是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经验曲线,这是一种表达方式。

凯恩斯主义者李谱西于1960年从单一的劳动市场供求体系中解释了初始菲利普斯曲线的成因。与此同时,萨缪尔森与索洛于1960年对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首先,将原始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发展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这是第二种表达方式。其次,是菲利普斯曲线成为决策工具。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有交替关系,就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在通胀与失业之间做出选择与取舍,要么是高通胀率与低失业率,要么是低通胀率与高失业率。

第二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属于货币主义,延续了萨缪尔森与索洛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表达方式,只是观念有所不同。

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修正。他们引入了适应性预期的概念,并区分了短期与长期。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是负斜率倾斜的,在长期内则是垂直的,这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短期内存在而长期内部存在。

第二,当通货膨胀被完全预期到时,它就既不影响相对价格与实际工资,也不影响厂商与工人对二者的计算,因而不影响失业率。此时的失业率是劳动市场在充分预知到通货膨胀而实现供求均衡时的失业率,弗里德曼与费尔普斯称之为自然失业率。

第三,菲利普斯曲线受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应附加预期变量。如果是适应性预期,则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倾斜而在长期内垂直。预期每变动一次,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移动一次。根据上述观点,总需求管理政策短期内有效而长期内无效,因为长期内失业率总保持在自然失业率之上而不可更改。

第三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属于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者对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者的批评比货币主义的批评更为彻底。他们认为,该曲线不仅在长期而且在短期也是垂直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即使在短期也不存在交替关系。因此,他们认为,必须有一个讲信用的政府。这不仅排除了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胀率与失业率的抉择,彻底抛弃了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而且也抛弃了货币主义的影响,理性预期认为即使在短期,政府的政策也不起作用。所以,新古典主义的结论是,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或通货膨胀政策总体上是无效的,对失业率没有影响。

第四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属于新凯恩斯主义,所标明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这是第三种表达方式。

新凯恩斯主义者如费希尔和泰勒等人同样在曲线中考虑到理性预期的作用,但结论是认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交替关系。他们对菲利普斯曲线作了新的解释,从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立论的依据是货币工资的刚性,而不是新古典主义者所说的灵活性。新凯恩斯主义者中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萨缪尔森和索洛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

以上四个发展阶段、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英等西方一些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情况。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经济发展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化在中国是否出现,也就是说,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关系在中国是否适用,需要我们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意义

从宏观层面来看,经济政策的三大目标是充分就业、低通货膨胀和经济持续增长。而菲利普斯曲线研究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就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此,我们循着菲利普斯曲线演进的线索,尤其是菲利普斯曲线的三种基本表达方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适用性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但是由于第一种基本表达方式是研究的货币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其已经被很多研究所证明;再者与我们所要研究的宏观层面问题相去甚远,因此我们主要从后两个表达方式进行研究.

1979-2002年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1、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关系。

(一)状态描述:

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第二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我们这里使用《中国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但由于我国统计年鉴没有真实失业率的数据,因此我们用已有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来代替,因为从整体看,两者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