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植物营养学课堂笔记及期末复习参考

植物营养学课堂笔记及期末复习参考

植物营养学课堂笔记及期末复习参考
植物营养学课堂笔记及期末复习参考

第一章

第一节:植物的组成

一、植物的组成

单宁、脂肪等(占15%)

有机物碳水化合物:各种糖类(60%)

有机物质(占干重95%)蛋白质(占10%)

(占鲜重25%)木质素(占25%)

植物体灰分(占5%):P、K、Ca、S、Si、Fe、Mn、B、Mo、Zn、Cu、

Na、Cl

水(占鲜重75%)

二、物质组成的差异

⑴水分差异:①不同植物种类;②不同生育期;③不同器官

⑵有机物种类差异:①糖类植物;②脂肪类植物;③纤维类植物

⑶灰分的成分差异:①不同植物种类;②不同土壤条件;③不同器官

三、植物体的必需营养元素

⒈必需营养元素判断标准:

⑴完成植物生命周期所不可缺少的;

⑵缺少后会呈现专一的缺乏症;

⑶在植物营养上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

大气影响营养元素:C、H、O

⒉必需营养大量必需营养元素:N、P、K

元素的种类必需矿质营养元素中量必需营养元素:Ca、Mg、S

微量必需营养元素:Fe、Mn、Zn、B、Mo、Cl

⒊有益元素(不具有普遍性,只作用于个别植物)

Si 禾本科Co 豆科植物

Na C4植物Al 茶叶

四、⑴植物营养同等重要律: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不论被需求量多少,对植物的生长所

求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⑵植物营养不可替代律:一种必需营养元素的胜利功能不能被其他营养元素所完全替

代。

第二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一、植物吸收养分的形态

⒈离子态(主要吸收形式):NH4+、NO3-、H2PO4-(酸性)、HPO42-(碱性)、K+、Ca2+、Mg2+

⒉分子态:Co(NH2)2(尿素)

二、植物吸收养分的部位

⒈根:根冠区吸收能力强土壤施肥主要部位

⒉叶子叶面施肥次要部位

三、植物的根部营养

⒈土壤中养分离子向根表面迁移:三种方式

概念:指伸展与土壤中的根直接获取与直接触的养分。

⑴截留(是次要的)

特点:仅在短距离内起作用。

概念:指土壤养分由于浓度差别引起的由浓度高的非根区向浓度低根区的

⑵扩散养分运动。(是主要的)

特点:可远距离起作用。

概念:指在根吸收水分过程中,养分随水到达根表面的运动。

⑶质流(是次要的)

特点:可短距离内起作用,是间接的。

⒉根对离子养分的吸收

⑴质外体与共质体的概念

共质体:指根细胞能发生质膜以内的空间,并由胞间连丝连接起来的系统。

质外体:指植物根细胞共质体以外的所有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木质空腔。

⑵细胞膜的结构与性质

①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类脂与蛋白质

②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双脂层

具有流动性,是液晶态,不是固态

③细胞膜的性质蛋白质起酶的作用

蛋白质对离子运输具有专一性

⒊离子养分的跨膜吸收

形式:①简单扩散

②离子通道运输

⑴被动吸收①顺浓度梯度

特点②不消耗能量

③没有选择性

⑵主动吸收

①载体运输(载体学说:分四步进行)

Ⅰ、载体获得能量

载体+A TP 磷酸激活酶载体-Pi +ADP

Ⅱ、磷酸化载体与某种离子结合,向膜内转移。

载体-Pi +离子载体-Pi-离子

Ⅲ、磷酸化载体—离子解离与膜内

载体-Pi-离子磷酸酯酶载体+ Pi + 离子

Ⅳ、A TP形成

ADP + Pi A TP

载体运输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

②消耗代谢能

③具有高度选择性

②离子泵运输

⒋根对有机态的吸收

吸收条件:①分子量小

②分子结构简单

③脂溶性强

⒌胞饮作用:由于细胞内陷包围转移大分子有机养分到细胞内的吸收过程。

四、植物的叶部营养

⒈叶子吸收养分的特点:(靠叶面施肥的施肥量有限,具浓度适宜,所需的技术要求高)

①减少土壤对养分的固定于转化

②吸收速度快

③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

尿素>硝态氮>铵态氮

⒉叶部营溶液的物质组成KCl>KNO3>KH2PO4

养的条件溶液的浓度(一般情况下100mg/L—1000mg/L)

溶液的pH值(阳离子:微碱性;阴离子:微酸性)

第三节: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因素

一、土壤温度

一般在0~30℃的范围内,养分吸收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二、光照

光照强度大,吸收速度快。

三、土壤通透性

通气良好,利于吸收。

四、土壤pH条件

中性或接近中性条件,利于吸收。

五、水分

土壤水分适中有利于吸收(土壤饱和持水量60~70%)

六、养分浓度

七、离子间相互作用

⒈拮抗作用: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⒉协助作用: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促进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第四节:植物营养理论的建立及发展

一、腐殖质学说

⒈腐殖质是决定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现代看,这是对的)

⒉腐殖质是土壤的唯一植物营养。(现代看,这是错的)

二、矿质营养学说

土壤中的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的唯一养分。

三、养分归还学说

⒈作物收获物必然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

⒉随着种植作物的延长,地力必然下降;

⒊要恢复养分,必须归还作物带走的养分;

⒋要提高作物产量,必须通过施肥。

四、最小养分律

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营养有效养分。

五、限制因子律

作物只有当各种生长因子都是最适宜时,才能生长最好。

六、报酬递减律

增加单位数量施肥量,增产量随着肥量的增加而减少。

七、植物营养阶段性

⒈植物营养期: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吸收养分的时期;

⒉营养数量阶段:植物营养期中的前期吸收少,中期多,后期下降;

⒊植物营养种类阶段性

⒋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植物生长过程中对某一营养养分十分敏感,一旦缺乏造成不可

挽救的后果;

⒌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一般在生长盛期。

第二章:养分的运输与分配

第一节:养分的短距离运输

概念:养分由根的表皮细胞进入根内皮层细胞,进而进入导管的运输。(也称为横向运输)一、运输的途径

㈠两条途径:⒈质外体途径:由细胞壁、细胞间隙到木质导管。(扩散)

⒉共质体途径:通过胞间连丝进入养分的运输。(主动,主要方式)

㈡两条途径的影响因素

⒈养分种类:K+、H2PO4-以共质体运输为主;

Ca2+、分子总养分以质外体为主。

⒉介质养分浓度:低浓度时,以共质体运输为主;

高浓度时,促进质外体运输。

⒊根毛密度:大;共质体运输比例大。

⒋细胞胞间连丝数量:多;利于共质体运输;(多或少是由种类决定)

⒌菌根侵染:菌根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共质体运输。

二、根的运输部位

⒈根尖区:吸收能力强,输导系统未形成,横向运输很少;

⒉伸长区:输导系统初步完成,凯氏带未形成,是养分质外运输的主要吸收区;

⒊根毛区:凯氏带已形成,阻碍质外体运输,以共质体运输为主;

⒋根基区:根外围木质化程度高,养分根向运输很少。

三、养分进入木质部

⒈养分进入木质部的机理:双泵模型形成

第一泵:养分由介质或质外体主动泵、ATP进入共质体

第二泵:养分由共质体主动泵、ATP 进入木质部的导管

⒉影响因素:

⑴介质离子浓度:浓度适中,进入导管的离子多;

⑵温度:升高温度利于多数养分离子横向运输,不利于Ca2+、B、分子态运输;

⑶吸收作用:成正相关。

第二节:养分长距离运输

一、相关概念

⒈根压:由于导管中汁液离子浓度高度、水势低,周围水不断进入导管,而产生向上的

压力。

⒉吐水:由于根压的存在,在夜间或阴天叶尖、叶缘泌出水来的现象。

⒊伤流:把植物从基部割掉,由于根压的存在,在切口处分泌出汁液。

二、木质部运输(P198)

㈠动力与方向

⒈动力:根压、蒸腾作用拉力

⒉方向:单向、由下向上

㈡离子运输机理

⒈交换吸附:被导管上带电荷集团暂时吸附,吸附后的离子也可被其他离子交换解吸。

⒉释放:被周围薄壁细胞吸收后的离子也可以重新进入导管。

⒊再吸收:离子在向上移动中,可以被导管周围的薄壁细胞在吸收。

㈢蒸腾、根压对木质部运输的作用

⒈植物的生育阶段:苗期木质部运输主要靠根压,生长盛期主要靠蒸腾作用的拉力。

⒉昼夜变化:白天主要靠蒸腾作用拉力,黑夜主要靠根压。

⒊养分离子种类:以质外体运输为主的离子(Na+)蒸腾作用影响大,以共质体运输为

主的离子(K+)根压影响大。

⒋养分浓度:土壤中离子浓度高,蒸腾作用影响大。

⒌植物器官:蒸腾作用大的器官,运输进入离子多。

三、韧皮部运输:虽然具有两个方向运输功能,但主要以下行为主。

⒈韧皮部的组成:筛管、伴胞、薄壁细胞组成。

⒉韧皮部汁液的组成:⑴pH高:偏碱性,HCO3-和K+含量高

⑵有机物高

⑶不同矿质养分离子含量差异大:K、B低,其他离子高

⒊韧皮部中养分离子移动性:⑴移动性大:N、P、K、Mg

(移动性大,含量高)⑵移动性小:Fe、Mn、Cu、Zn、Mo

⑶难移动:Ca、B

⒋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养分转移

总体来说木质部浓度比韧皮部低得多,因此;

韧皮部顺浓度梯度、渗漏作用木质部(物理过程而不消耗能量)

木质部顺浓度梯度、通过转移细胞韧皮部(生物、化学过程、需消耗能量)

第三节:植物体内养分的循环与再利用

一、养分循环木质部

介质养分根细胞部分通过韧皮部地上部

二、养分再利用:植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质养分可通过韧皮部运往其他器官或部位,而

再度利用。

三、植物缺素部位与养分再利用程度的关系

⒈移动大,再利用程度高的元素,缺素症首先表现在老器官;

⒉移动小,再利用程度低的元素,缺素症首先表现在幼器官。

第三章:大量营养元素

区别:大量营养元素:C、H、O、N、P、K

大量矿质营养元素:N、P、K

第一节:碳、氢、氧(做得笔记不多,请自行找课本看)

一、碳(空气中含CO2约为0.03%)

二、氢(营养功能;H+过量的危害)

三、氧

第二节:N

必需三大矿质营养元素:N、P、K

一、N在植物体内的含量与分布

⒈含量:占干重的0.3~5.0%,与植物种类、器官、生育阶段有关

豆科>禾本科>木本科

幼器官>老器官

中期>前、后期(到后期N主要集中于果粒)

⒉分布:植物体内的N主要分布于幼器官、子粒、果实中,茎秆含量低。二、N的营养功能

⒈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含N16~18%

⒉核酸、核蛋白的成分,含15~16%

⒊叶绿素的组成元素

⒋酶的组成

三、植物的吸收、同化和运输

吸收的两种主要形态:铵态氮、硝态氮(少量为亚硝酸、氨基酸、尿素等)

㈠NO3-—N的吸收与同化

⒈吸收:吸收速度受硝酸还原酶的制约(光照、温度、pH、通气)。

⒉吸收NO3-去向:①在根中同化;②贮截在根液泡中;③部分运输到地上部。

NO3-还原成NH3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NO3- + NADH 硝酸还原酶NO2- +NADP (细胞质中)

第二步:NO3- + NADPH 亚硝酸还原酶NH3 + NADP (叶绿素中)

总反应式:NO3- + 8H+ +8e- NH3 + 2H2O + OH-

⒊影响NO3-在根与地上部还原比例的因素:

①NO3-的供给平衡水平:浓度低,利于在根中同化

②植物种类:木本还原能力>草本植物

③温度:高,利于在根中还原

④植物苗岭:增加,利于在根中还原

⑤伴陪离子:K+促进NO3-向地上部转移,Ca2+、Na+则相反

⑥光照:强光利于向地上部转移

㈡NH4+—N的吸收与同化

⒈吸收:在原生质膜上脱质子化作用

NH4+H+ + NH3

⒉NH3的同化

⑴氨基酸的合成两条途径

①谷氨酸脱氢酶途径(GDH途径)

COOH COOH COOH

NAD+H+

C=O H2O C=NH NAD HC=NH2

氨基酸CH2 + NH3 CH2 CH2 转化作

用转化CH2 CH2 CH2 为其他

氨基酸

COOH COOH COOH

②谷氨酸酰胺合成酸和谷氨酸合成酶途径(GS—GOGTA途径)

COOH COOH COOH COOH

C=O HC=NH HC=NH2 HC=NH

作为其

谷氨酸合成酶

CH2 + CH2 CH2 + CH2 他氨基

酸供体CH2 CH2 CH2 CH2

COOH C=O COOH COOH

+

谷氨酰胺合成酶

NH2 NH3

A TP ADP + Pi

⑵同化氨两条途径的特点

①GDH途径:氨浓度高时起作用,在解氨毒是起作用;(叶绿体中)

②GS—GOTA:由于谷氨酰胺对氨的亲和力很强,在低浓度时起作用,使光合磷酸

化结合。(线粒体中)

结论:植物同化氨时,②途径更普遍、更重要。

㈢NO3-与NH4+营养作用比较

两种【N】都可以很好被植物利用,但对于不同作物的作用不同。

Q:为什么旱作主要提供NO2-,水作主要提供NH4+?

四、N素缺乏症与过剩症

⒈缺乏症:叶片缺绿甚至黄化;生长缓慢;植株矮小。

均匀缺绿(首先表现在老叶)

⒉过剩症:茎叶徒长,病虫害多,易倒伏。

第三节:P

一、植物体内磷的含量分与布

⒈总量:占干重0.2~1.1%;大多数0.3~0.4%

⒉分布:①与植物种类有关:油类作物>豆科作物>谷类作物

②与不同器官有关:生殖器官>营养器官,种子>叶>根>茎

③与不同细胞器有关:无机磷主要贮存于液泡中。

二、磷的营养功能

⒈是许多大分子化合物结构的键桥:①磷酸酯键:R—O—P

②焦磷酸键:R—P—P—R

③磷酸双脂键:R—P—R

⒉是多种重要化合物的成分:①核酸与蛋白质

②磷脂:生物膜

③植素

④A TP

⒊参与生物代谢:①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②氮素代谢

③脂肪代谢

⒋提高植物抗性

①提高植物抗旱能力;P可提高细胞原生质抵抗脱水;

②提高作物抗寒能力;

③提高作物细胞的缓冲性:KH2PO4 + KOH→K2HPO4

K2HPO4 + HCl→KH2PO4 + KCl

三、植物对磷的吸收与利用

⒈吸收:①以主动吸收为主;

②吸收特点:植物吸收能力强;

③吸收部位:主要在根的根毛区;

④吸收形态:H2PO4-(南方酸性土)、HPO42-(碱性土)、PO43-(极强碱性,pH>9.8).

⒉利用

⒊影响磷被吸收的主要因素

①作物特性:根系发达,根毛多的植物吸收能力强;

②土壤供磷水平:呈正相关;

③菌根数量:呈正相关;

④环境因素:温度:上升,利于吸收;

湿度:水分多,利于吸收。

⑤养分相互关系:施N利于吸收。

四、缺乏症与过剩症

⒈缺乏症:①生长缓慢:缺P,细胞分裂缓慢,影响分裂;

②分枝少;

③叶片暗绿色;

④叶片呈紫红色:花青苷;

⑤根系长,但很细。

⒉过剩症:⑴促进植物早熟:抑制营养生长;

⑵根冠比增大:利于生根。

第四节:K

一、含量与分布

⒈含量:0.3~5.0%;糖类、块茎、块根、纤维素等含量较高;

⒉分布:茎秆>子粒

⒊特点:①移动性大;②含量稳定(100~200mg/L);③呈游离态。

二、钾的营养功能

⒈促进光合作用;

⒉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

⒊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钾作为酶(氨基酸—tRNA合成酶、多肽合成酶)的活化剂;

⒋调节细胞的渗透压:钾多,细胞的渗透压大,利于吸收水;

⒌调节气孔运动;

⒍激活酶的活性;

⒎增强植物的抗逆性:⑴抗旱性:提高渗透压,利于吸水;

⑵抗高温:钾离子能抵抗脱水;

⑶增强抗寒性:降低原生质冰点;

⑷抗盐性:增加原生质膜选择透性;

⑸抗病性:促进细胞壁增厚,提高木栓部程度;

⑹抗倒伏性:促进纤维素合成;

⑺抗早衰:增加子粒灌浆时间。

三、缺钾的一般症状

⒈叶尖、叶缘干枯与坏死;

⒉根系生长缓慢、根毛少;

⒊易倒伏;

⒋植株生长缓慢,且矮化。

第四章:中量营养元素

第一节:钙素

一、含量与分布

⒈含量:占干重0.1~5.0%;

⒉分布: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茎叶>子粒、果实;地上部>地下部;

细胞壁>原生质;液泡>其他细胞器

二、主要营养功能

⒈稳定细胞膜:钙离子作链桥把类脂和蛋白质与原生质链接;

⒉稳定细胞壁:钙离子作为果胶质的结构成分;

⒊醋精细胞分裂和伸长;

⒋渗透调节作用;

⒌参与细胞第二信质传递:一般Ca2+<10-6mol/L,大于此值,则形成Ca-CAM;

⒍起酶促作用。

三、土壤钙营养的特点(有用成分为Ca(H2PO4)2)

⒈可溶性Ca含量低;

⒉在使用磷肥是得到大量补充。

四、植物缺钙症:顶端分生组织柔软,易腐烂死亡。

第二节:镁素

一、含量与分布

⒈含量:占干重的0.05~0.70%;

⒉分布:种子>茎叶>根系。

二、Mg的营养功能

参与光合作用:参与光量子吸收、二氧化碳的同化。

三、缺乏症:叶脉间缺绿,先从老叶开始。

第三节:S

一、含量与分布

⒈含量:占干重的0.1~0.5%

⒉分布:无机硫:主要存在细胞液泡中;

有机硫:主要存在含S的氨基酸中(半胱氨酸、胱氨酸、蛋氨酸)

二、S的营养功能

⒈参与合成蛋白质:①作为蛋白质组分;②稳定蛋白质的三种结构,形成稳定的二硫键。

⒉参与氯化还原反应电子传递:

①胱氨酸—半胱氨酸氧还原体系;

②硫氧还蛋白;

③缺氧还原白。

⒊参与多种挥发性化合物的合成。

⒋作为某些合成酶的活化剂。

三、缺乏症:幼叶均匀缺绿。

第五章:微量元素

第一节:概述

一、微量元素特点

⒈作为需求量少;

⒉多数易被土壤固定:变成无效态。

二、诊断法

⒈外型诊断法;

⒉根外喷施诊断法;

⒊注射诊断法(单叶注射、小枝注射);

⒋化学分析诊断法。

第二节:Fe

一、含量与分布

⒈含量:占干重100~300mg/kg

⒉分布:蔬菜>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

二、Fe的营养功能

⒈参与叶绿素的合成;

⒉参与光合作用;

⒊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传递;

⒋参与呼吸作用。

三、植物对缺铁的适应机制

⒈机理Ⅰ植物:包括双子叶和非禾本科植物;

根系分泌H+使土壤酸化,利于Fe3+变成Fe2+,利于吸收。

⒉机理Ⅱ植物:禾本科植物;

根细胞合成与释放铁载体,铁载体把Fe3+运输入根细胞。

四、植物Fe丰缺症状

⒈缺Fe症:幼叶叶脉间缺绿。

⒉过剩症:水稻长期淹水,导致Fe中毒而黑根、烂根;

处理:开沟排水,降低土壤水位,增加土壤通气量,另可施用石灰作为辅助。

第三节:B(硼)

一、含量与分布

⒈含量:占干重2~100mg/kg。

⒉分布: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生殖器官>叶子>茎秆>根系

注释:B是影响植物开花、授粉的重要元素。

二、B的营养功能与缺乏症

⒈参与糖的运输。

⒉参与细胞壁物质的合成;半纤维素是细胞的主要合成物质,硼参与半光纤维合成,缺

硼,而促进醌类聚合物而导致中毒,形成“腐心病”。

⒊促进细胞伸长与分裂:缺硼,生长素(IAA)氧化酶的活性得而促进,降低生长素浓

度,尤其使根形成根系短粗丝枝状。

⒋促进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成:由花粉母细胞分裂形成花粉,促进花粉管细胞形成,缺乏

硼,导致花而不孕,或者结果畸形。

⒌提高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

第四节:Zn

一、含量与分布

⒈含量:占干重25~150mg/kg

⒉分布:顶端生长点含量高。

二、营养功能

⒈参与生长素的代谢。

⒉参与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水合作用。

⒊促进蛋白质合成。

三、缺乏症:小叶病;形成簇叶。

第五节:其他微量元素

一、含量与分布

⒈Mn:土壤pH>7,植物含量<100mg/kg

土壤pH<7,植物含量100~1000mg/kg

茎秆含量高(无明显中毒症状)

⒉Cu:占干重5~25mg/kg,叶、子粒>茎秆

⒊Mo:一般小于1mg/kg

二、营养功能

⒈Mn:参与水的光解和电子传递,促进种子萌发。(P90)

⒉Cu:清除超氧自由基(O2x-1),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参与蛋白质合成。(P92)

⒊Mo:参与NO3-的还原成NH4+,参与固氮作用,参与磷的代谢。

三、典型缺乏症

⒈Mn:叶脉间缺绿,并由杂色斑点。

⒉Cu:顶端丛生,果实褪绿,结实率低。

⒊Mo:叶片小,出现不规则的畸形叶——鞭尾现象。

第六章:有益元素

第一节:Si

一、含量、分布、形态

⒈含量:(以SiO2为计量单位)水稻、甘蔗:10~15%

旱地禾本科:1~3%

豆科、双子叶植物:0.5~1.0%

⒉分布:细胞壁、细胞间隙、表皮细胞外层。

⒊形态:无定型硅胶,多级硅酸,胶状硅酸,游离单硅酸。二、营养功能

⒈参与细胞壁的组成;

⒉促进光合作用与抑制蒸腾作用;

⒊提高抗逆性、抗病性、抗倒伏。

三、缺乏症:茎叶软。

第二节:Na

一、含量

平均0.1%;甜菜3~4%;甘蔗1~2%。

二、营养功能

对C4植物、景天酸代谢,部分代替钾的生理功能。

三、植物对Na的适应性

第三节:Al

一、含量与分布

⒈含量:20~200mg/kg

⒉分布:主要分布在老器官;根系>老叶>幼叶

二、营养功能

⒈刺激生长:低浓度,可刺激水稻、小麦、番薯;

⒉影响植物颜色;

⒊某些酶的活化剂。

三、Al毒害:抑制根细胞分裂。

第四节:Co(钴)

一、含量:0.02~0.50mg/kg

二、营养功能

⒈参与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

⒉刺激植物生长,茎、芽、胚芽鞘伸长(抑制乙酸合成);

⒊稳定叶绿素。

三、钴的缺乏症与中毒(参考课本)。

第五节:Ni(镍)

一、含量:0.05~10.0mg/kg,平均1.1mg/kg

超累积Ni植物:庭介属、车前属植物;

累积Ni植物:紫草科、十字花科、豆科。

二、营养功能

⒈刺激种子发霉与幼苗生长,低浓度;

⒉催化尿素讲解,促进尿素酶的活性;

⒊防治某些病害。

三、Ni毒症:浓度高,使植物、动物、人体中毒。

第六节:Se(硒)

一、含量

可供食用的农产品:0.01~1.0mg/kg

油类>豆科>粮食>水果

二、营养功能

⒈刺激作物生长;

⒉增强植物抗氧化能力。

三、缺乏症与毒害:实物硒量最少应达到0.1~0.3mg/kg。

第七章:土壤养分有效性

第一节: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一、土壤有效养分

⒈概念:能被当季吸收利用的那部分。

⒉有效养分的两个要素:①一般为离子态;②位于根系周围或在植物生育能迁移到根际。

二、土壤有效养分的相对性

⒈化学有效养分测定植物相对性;

⒉化学测定值与植物吸收量的相对性。

三、养分强度因素与容量因素

⒈强度因素——指土壤养分的浓度。

⒉容量因素——指土壤中养分的数量。

⒊土壤养分有效态:①水溶态

②吸附态有效养分

③有机态:低分子的有机物。

第二节:植物根系养分的有效性

根际——受根系生物活动影响,在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

一、根系养分

⒈根际养分的浓度:累积、方缺、持平

⒉影响根系养分浓度的因素:

①养分元素的种类:Ca2+、NO3-、SO42-、Mg2+(在根际浓度较高)

H2PO4-、Fe2+、Mn2+、Zn2+、NH4+(在根际浓度较低)

②土壤的性质:粘土根际养分浓度较高;

③植物营养特性:吸收能力强,根际养分浓度低。

二、根际pH值

⒈根际土壤pH变化的原因:①生物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②根细胞分泌质子和有机酸

③根吸收阴阳离子不平衡

⒉影响土壤pH变化的因素

①N素形态:施用尿素相当于施用铵态氮肥,pH下降;施用硝态氮肥,pH上升;

②共生固氮作用:豆科植物固氮时,pH下降;

③养分胁迫:当缺某种养分胁迫时,植物主动改变土壤pH,以利于吸收;

④植物遗传特性:大豆无论吸收那种形态的氮素,根际pH都下降;

⑤根际微生物:微生物活动均使根际土壤pH下降。

三、根际土壤Eh

根际土壤EH<根际土壤以外Eh

四、根分泌物

㈠分泌物的组成:⒈渗透物:根细胞被动扩散出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⒉分泌物:根细胞主动是释放的有机化合物;

⒊粘胶质:根细胞分泌胶质物;

⒋分泌物与脱落物:根脱落的根毛等碎屑。

㈡影响根系分泌因素

⒈养分胁迫:根分泌增多;

⒉活化难溶性养分:①还原作用:利于变化可溶性的低价态;

②螯溶作用:有机酸、氨基酚类化合物。

五、根际微生物

⒈增加根对养分的吸收面积;

⒉活化与竞争根际养分;

⒊改变氧化还原条件;

⒋菌根与土壤养分有效性:

菌根——真菌与根共生形成共生体。

①外生菌根:真菌的菌丝生长于根外表层细胞的间隙,并延伸与土壤形成菌丝网;

②内生菌根:真菌的菌丝生长皮层细胞与细胞间隙,并延伸与土壤中。

V A菌根(分布最广泛):利于土壤P素的有效化。

第八章:植物营养性状遗传学特性

第一节:植物营养性状的基因型差异

一、植物营养性状的基因型、表现型

⒈基因——是植物控制生长、发育的剧本功能单位。

⒉基因型——所有基因的组合。

⒊表现型——在一定环境下,基因表达使生物表现出某种性状。

⒋质量性状——由单基因控制的生物性状。

⒌数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的生物性状。

二、植物营养性状的基因型性状

概念——在植物营养性状方面,因个体基因组成差异而导致的表现型差异。

表现在三方面:

⒈不同植物营养效率不一样:①吸收效率不同;

②在植物体内运输转移速度不同;

③在植物体内利用效率不同。

⒉不同植物对养分缺乏反应不同。

⒊不同植物对毒害的忍耐性不同。

第二节:植物营养性状差异的生理学和遗传学基础

一、生理学基础

⒈吸收效率

⒉运输效率

⒊利用效率

二、遗传学基础

Weiss的大豆缺Fe试验

Fe高效

砧木(Fe高效)接穗叶子绿色

Fe低效不缺Fe

Fe高效

砧木(Fe低效)接穗叶子黄化

Fe低效缺Fe

第三节:植物营养的改良途径

一、常规育种

⒈引种:从异地引种种植;

⒉选择:通过大批引种并进行筛选研究;

⒊杂交育种:进行杂交育种;

⒋群体改良:通过反复循环:选择—互交—评价。

二、细胞遗传学方法:远缘杂交。

三、植物遗传工程

DNA重组技术:①选择目的基因(DNA片段);

②通过载体与目的基因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

③将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并能正确表达。

第九章:植物对逆境土壤的适应性

第一节:植物对酸性土壤的适应性

一、酸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

㈠H+离子的毒害:⒈破坏生物膜;

⒉降低有益微生物的活性。

㈡铝离子的毒害:⒈干扰DNA复制,抑制根分生组织细胞分裂;

⒉破坏生物膜的结构和降低A TP的活性;

⒊影响多种养分的吸收:P、Ca、Mg等阳离子吸收;

⒋抑制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

㈢锰离子的毒害:⒈影响酶的活性;

⒉影响矿质养分吸收、运输与生理功能。

㈣缺乏有效养分。

二、植物对酸性土壤的适应性

㈠植物的耐铝机理

⒈拒绝吸收作用:①提高根际的pH值;

②分泌粘胶物质;

③分泌多酶化合物与有机酸。

⒉根中钝化:滞留在根中非活性部位;

⒊地上部积聚。

㈡植物的耐锰机理

吸收锰后能在体内均匀分布的植物的耐锰能力,Si对锰具有很好的拮抗作用。

第二节:盐渍土

一、盐渍土的危害

⒈降低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⒉单盐的毒害作用;

⒊破坏生物膜的结构;

⒋破坏土壤。

二、植物的耐盐机理

⒈拒收作用:选择吸收力强;

⒉排盐作用:把吸收的盐分排出体外;

⒊稀释作用:生长速度快与吸水多;

⒋分隔作用:分布于生命活动影响最小的部位;

⒌渗透作用:合成有机物提高根细胞渗透压;

⒍避盐作用:调节生育期,加深根;

⒎耐盐作用。

第三节:石灰性土壤

一、石灰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⒈缺铁

⒉缺磷

⒊缺锌

二、植物对石灰性土壤的适应机理

⒈缺铁适应机理:机理Ⅰ植物(查看前面)

机理Ⅱ植物(查看前面)

⒉缺磷适应机理:①吸收速度快;

②良好的根系形态特征;

③菌根侵染:分泌某种物质;扩大与土壤的接触面;

④酸化根际土壤;

⑤根分泌磷活化物质:各种有机物;

⑥根分泌磷酸酶;

⑦磷的利用效率。

⒊缺锌适应机理:⑴分泌酸性物质酸化根际土壤;

⑵改变根系的形态特征。

第四节:渍水型土壤

一、渍水型土壤的影响

⒈有机质矿质化作用缓慢:缺乏有效养分;

⒉反硝化作用加强:降低土壤有效氮;

⒊还原性毒物多:Fe2+、Mn2+、H2S、CH4、有机酸多。

二、植物对渍水缺氧的适应性

⒈形态学适应性:形成通气组织;

⒉生理学适应:①代谢适应;

②忍耐高浓度铁锰。

复习参考问题(答案请参考前面或者书本)

⒈什么是质外体、共质体?

⒉细胞膜的结构。

⒊植物吸收离子态养分的类型及特点。

⒋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

⒌植物体内NH4+同化的两条途径以及作用特点。

⒍K元素为什么是植物抗逆元素?

⒎植物缺N、S、Mg、Fe会产生叶子缺绿的不同点。

⒏植物缺Fe的适应(性)机理。

⒐植物的耐铝机理。

⒑植物的耐盐机理。

⒒植物对渍水缺氧的适应机理。

⒓植物缺硼的影响。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 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营养元素、肥料?二、回答题 1、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有何重要作用?? 2、植物营养学得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 3、植物营养学得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植物得营养成分 一、回答题 1、判断必需营养元素得依据就是什么??2、目前发现得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哪些?按其在植物体内含量多少可划分为哪几类? 3、肥料三要素指哪些元素?为什么? 4、什么就是营养元素得同等重要性与不可替代律?对生产有什么指导作用? 5、什么就是有益元素与有毒元素?? 第三章植物对养分得吸收与运输 一、概念 1、自由空间2、生物膜3、截获4、质流5、扩散6、主动吸收7、被动吸收8、根外营养9、根外追肥10、短距离运输11、长距离运输1 2、养分得再分配与再利用1 3、养分协助作用1 4、养分拮抗作用 二、填空题 1、植物吸收养分得器官有( )、()。 2、植物根系吸收养分得途径就是( )→( )→( )→( )。 3、植物根系吸收养分最活跃得部位就是( ),吸收养分最多得部位就是( )。 4、根系可吸收利用得养分形态有( )、()与( )。 5、土壤养分向根系迁移得方式有( )、( )与( ),其中( )就是长距离内补充养分得主要方式,其动力就是( );( )就是短距离内运输养分得主要方式,其动力就是( )。 6、根系吸收无机养分得方式有( )与( )。 7、根系吸收有机养分得机理有( )、( )与( )。 8、影响植物吸收养分得外界环境条件有()、()、()、( )、( )、()与( )。

9、离子间得相互作用有( )与( )。 三、回答问题 1、根系主要靠什么部位吸收养分?在生产实践将肥料施在什么位置较好?为什么?? 2、土壤养分向根系迁移得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分别就是什么? 3、根系吸收养分得方式有哪些?其特点与区别就是什么? 4、植物茎叶吸收养分得途径有哪些? 5、影响植物吸收养分得外界条件有哪些?生产实践中应如何调控环境条件以促进植物对养分得吸收? 6、根系吸收得养分有哪些去向? 7、根外营养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它只能作为根部施肥得一种补充? 8、养分在植物体内得运输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分别就是什么? 9、论述养分在植物体内循环、再分配得意义? 10、根据养分在植物体内再分配与再利用能力可将植物营养元素分为哪几类?分别与缺素部位有什么关系? ?第四章植物营养特性 一、概念?1、植物营养性状2、基因3、基因型4、表现型?5、基因型差异6、植物养分效率7、肥料农艺效率 8、肥料生理效率9、相对产量10、施肥增产率 11、养分吸收效率12、养分运转效率 13、养分利用效率14、植物营养期 15、作物营养阶段性16、作物营养连续性?17、作物营养临界期 18、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19、根系阳离子交换量(CEC) 20、根际21、菌根22、根长23、根密度24根/冠比25、根际效应26、高效植物与耐性植物27、遗传力 28、根系活力 二、简答论述?1、试述研究植物营养遗传特性得意义。 2、简述植物营养性状基因型差异得表现形式。 3、试述衡量植物养分效率高低得指标。? 4、植物根系得哪些特性会影响养分吸收速率? 5、根系分泌物有什么作用? 6、结合生产实践试述肥料应重点分配在植物营养得哪两个关键时期?

(整理)免疫大题范围.

2012年《医学免疫学》简答和论述题重点 说明:本重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纯自己手工整理总结,并不代表期末考试范围,仅作为复习参考。<115(含115)以后为16章以后的内容,非重点> 1、如何理解免疫功能的“双刃剑”特点。 2、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答: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1)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前者包括骨髓、胸腺和法氏囊;后者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 关淋巴组织。 (2)免疫细胞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以及其他免疫细胞。 (3)免疫分子主要包括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 3、简述免疫功能失调时的异常表现。 答: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耐受、免疫调节和免疫监视; 异常表现:免疫缺陷病、超敏反应病、自身免疫病和形成肿瘤。 4、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有哪些?(重点) 答:①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等;②宿主方面因素:包括遗传因 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等;③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5、简述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的关系。(正考考题) 答: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共同表位引起交叉反应。 6、试述B细胞决定基和T细胞决定基与半抗原、TI抗原和TD抗

原有何关系? 答:(1)半抗原只具有B细胞决定基成分; (2)TI抗原含有多个重复的B细胞决定基成分; (3)TD抗原既含有B细胞决定基成分又含有T细胞决定基成分。 7、何谓异嗜性抗原?举例说明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答:异嗜性抗原是指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意义:(1)与疾病的发生有关。(2)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8、试比较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重点) 9、论述TD-Ag与TI-Ag的区别。(重点) 10、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可将抗原分成哪几类,并举例说 明。 答:(1)异嗜性抗原(2)异种抗原(3)同种异型抗原(4)自身抗原(5)独特型抗原。举例:略。 11、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答:组成:骨髓和胸腺。 功能:(1)骨髓: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是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2)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12、简述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及其答案

植物营养学 名词接受 1、晶格固定态铵;被2:1型粘土矿物晶格所固定的矿化铵和施入的铵 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某种养分能发挥最大效用的时期 3、最小养分律;作物的产量受土壤中含量最少的养分控制 4、鳌合态微量元素肥料;将螯合剂和微量元素一起螯合所制成的微量元素肥料 5、混成复合肥;几种单质肥料机械混合而成的复合肥料 6、离子间的拮抗作用;在溶液中一种养分的存在抑制另一种养分的吸收 5.离子间的协助作用:在溶液中一种养分的存在能促进另一种养分的吸收 7、磷的等温吸附曲线;土壤固相表面吸附的磷与其接触的液相磷,在恒温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所存在的磷浓度间的关系曲线 8、土壤供氮能力。指当即作物种植时土壤中已积累的氮和在作物生长期内土壤所矿化释放的氮量总和 9、绿肥的激发效应;新鲜绿肥施入土壤后能促进原有有机质矿化 10、玻璃微量元素肥料;将玻璃和微量元素熔融,然后研磨的粉末物 11、掺混肥;几种单质肥按一定的比例掺混而成的复合肥料 12、根际;距植物根表面一厘米以内的根区土壤,其生物活性较高被 13、闭蓄态磷;被铁铝膜包庇起来的磷酸盐 14、土壤养分容量因素;土壤养分的总量,表示土壤能够供应养分能力的大小 15、作物营养临界期;某种养分缺少或过多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时期。 16、交换性钾;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可以与溶液中交换性的钾。 17、土壤养分强度因素;存在土壤溶液中有效养分的浓度。 18、活性锰;指高价Mn的氧化物中易被还原成Mn2+的那一部分。 19、;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不论多少,对植物的生长是同等重要的。 20、磷的等温吸附曲线;土壤固相表面吸附的磷与其接触的液相磷,在恒温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所存在的磷浓度间的关系曲线 21、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叶部吸收养分进行营养的叫做根外营养 22. 归还学说:为保持地力,应向土壤中归还被植物吸收的元素; 23. 根际:根周受植物生长、吸收、分泌显著影响的微域土壤; 24. 硝化作用:铵态氮在微生物等作用下被氧化成硝态氮的过程; 25. 质外体:细胞膜以外的植物组织的连续体; 26. 作物营养临界期:植物生长过程中对营养失调最为敏感的时期。 27.有效养分: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 反硝化作用:硝态氮在微生物等作用下被还原成氮气或氮氧化物的过程28. 29.交换吸附:带电粒子被带相反电荷的土壤胶体可逆吸附的过程 30.养分再利用:早期吸收进入植物体的养分可以被其后生长的器官或组织利用 31.生理酸性肥料:植物选择性吸收后导致环境酸化的肥料 四、简答题:(计26分) 1、铵态氮肥深施为什么能提高氮肥利用率?

植物营养学试题及答案

植物营养学试题(1) 一、填空:(每题1分,计20分) 1、目前国内研制得二大类缓效氮肥就是(合成有机氮肥 )与(包膜氮肥 )。 2、玉米白芽症就是缺乏元素(锌 )。 3、需硫元素较多得作物主要有(十字花科 )科与(百合科 )科。 4、尿素最适宜作叶面喷肥,因为尿素具有(分子小易透过膜),(中性有机分子不损伤叶片),(湿润叶片时间长 )等优点。 5、具有调节原生质胶体水合度得主要营养元素就是(钙 )与(钾 )。 6、磷肥按其溶解状况可分为(水溶性),(弱酸溶性),(难溶性)。 7、在堆肥过程中,初期要创造较为(好气 )得条件,为(升温 )并(分解 ),后期要创造较为(厌 气 )得条件,利于(保肥 )与(腐殖质形成 )。 8、新开垦得沼泽土最易缺乏得元素就是(铜 )。 二、选择(每空1分,计10分) 1、下列哪种元素对水稻有特殊作用( B ) A、钠 B、硅 C、钛 D、钴 2、下列哪种肥料就是生理酸性肥料( C ) A、尿素 B、硝酸钠 C、硫铵 D、硝铵 3、水稻移栽后返青慢,出现僵苗就是缺少元素( A ) A、硫 B、氮 C、钙 D、锰 4、在哪种pH 条件下,土壤磷不易被固定( A ) A、6、0-6、5 B、7、5-8、0 C、<5、0 D、>8、0 5、施用哪种氮肥最易引起土壤板结( C ) A、尿素 B、碳铵 C、氯化铵 D、硝铵 6、小麦不稔症(不结粒)就是缺少元素( A ) A、硼 B、锌 C、铁 D、钼 7、作物幼叶粘化,弯曲就是缺少哪种元素( A ) A、钙 B、钾 C、硫 D、镁 8、下列哪种肥料就是生理碱性肥料( B ) A、尿素 B、硝酸钠 C、硫铵 D、硝铵 9、秋季秸秆还田配合施用哪种氮肥效果最佳( D ) A、硫铵 B、尿素 C、硝铵 D、石灰氮 10、甜菜心腐病就是缺乏元素( B ) A、镁 B、硼 C、铁 D、钠 三、解释概念:(每题3分,计24分) 1、晶格固定态铵;被2:1型粘土矿物晶格所固定得矿化铵与施入得铵 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某种养分缺少或过多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最大得时期 3、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数量最少得养分控制 4、鳌合态微量元素肥料;将鳌合剂与微量元素鳌合后所制成得微量元素肥料 5、混成复合肥;几种单质肥料机械混合而成得复合肥料 6、离子间得拮抗作用;在溶液中一种养分得存在抑制另一种养分得吸收 7、磷得等温吸附曲线;土壤固相表面吸附得磷与其接触得液相磷,在恒温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所存在得磷浓度间得关系曲线

植物营养学复习材料.doc

一、植物营养学 1. 含义: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作用,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二、肥料(fertilizers):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钾对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钾充足,不但能使植物产量增加,而且可以改善植物品质,女口: 1. 油料植物的含油量增加 2. 纤维植物的纤维长度和强度改善 3. 淀粉植物的淀粉含量增加 4. 糖料植物的含糖量增加 5. 果树的含糖量、维C和糖酸比提髙,果实风味增加 6. 橡胶单株干胶产量增加,乳胶早凝率降低 钾一一通常被称为“品质元素" 第二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 一、植物营养研究的早期探索 1. 尼古拉斯(Nicholas)——15世纪,首位从事植物营养研究的人(植物吸收养分与吸收水分的过程有关) 2. 海尔蒙特(Wn Helmont)——1643年一1648年,柳条试验 3. 渥特沃(John Woodward) ----- 土和盐都有营养作用 4. 格鲁伯(J. R. Glauber)一一硝有营养作用 5. 泰伊;j<(Von Thaer)一一19世纪初期,“腐殖质营养学说” 该学说认为: 土壤肥力决定于腐殖质的含量,因此腐殖质是土壤中植物养分的唯一来源,矿物质不过起间接作用,以加速腐殖质的转化和溶解,使之成为易被植物吸收的物质。 二、植物营养学的建立和李比希(Liebiz)的工作 1.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 (1840年,《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 19世纪中、后期,磷肥和钾肥生产先后建立并得到发展; 20世纪初合成氨生产出现,氮肥生产迅速发展。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 养分归还学说 要点:①随着植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小取走人量养分,②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③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 养分归还方式:一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二是通过施用无机肥料。二者各有优缺点,若能配合施用则可取长补短,增进肥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Z路。 在未来农业发展过程屮,养分归还的主要方式是“合理施用化肥二而不是“只需施用有机肥料”。因为,施用化肥是提高植物单产和扩大物质循环的保证,目前,农植物所需氮素的70% 是靠化肥提供的,因而合理施用化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的特点就是有机农业,其特征是植物单产低,因此不符合人口增长的需求。考虑到有机肥料所含养分全而兼有培肥改土的独特功效,充分利用当地一切有机肥源,不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是减少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需要。 3?最小养分律(1843年)

《医学免疫学》期末及考研复习

五年制本科班《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名词解释: 免疫( immunity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或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适应性免疫( adaptive immunity )或获得性免疫( acquired immunity )或特异性免疫( specific immunity );初始淋巴细胞( naive lymphocyte );免疫细胞 ( immune cells or immunocytes );淋巴细胞再循环 ( 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淋巴细胞归巢 (lymphocyte homing )。 2.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基本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失调时的异常表现。 3.简述免疫应答的类型(固有性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与主要特点。 4.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生物学意义? 5.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第三章抗原 1.名词解释: 抗原( antigen,Ag );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 )与抗原性 (antigenicity) ;完全抗原 (complete antigen) 与半抗原 (hapten) 或不完全抗原 (incomplete antigen) ;抗原决定族( antigenic determinant)或表位( epitope );胸腺依赖性抗原(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 TI-Ag );异嗜性抗原 ( heterophilic antigen );同种异型抗原( allogenic antigen );自身抗原( autoantigen );外源性抗原 (exogenous antigen);内源性抗原 ( endogenous antigen );超抗原 ( superantigen,SAg );佐剂( adjuvant )。 2.简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3.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主要因素(或: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因素有哪些?) 。怎样才 能获得高效价抗体? 4.简述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的种类有哪些? 5.简述 TD-Ag 和 TI-Ag 的主要区别。 6.SAg 与常规 Ag 有何区别。简述超抗原的作用特点。 7.能够活化 T、B 淋巴细胞的丝裂原分别有哪些? 8.请列表比较 T 细胞表位与 B 细胞表位的特性。请问 T 细胞表位与 B 细胞表位的 主要区别是什么? 第四章抗体 1.名词解释: 抗体(antibody ,Ab );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Ig);互补决定区 ( 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 );调理作用( opsonization); 调理素( opsonin);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 ADCC );多克隆抗体( polyclonal antibody, pAb );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y , mAb )。 2.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学试题及答案七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1营养临界期:营养临界期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个时期就叫植物营养的临界期。 2离子间的拮抗作用: 3质子泵:高等植物细胞膜产生负电位的质子(H+)泵主要是结合在质膜上的ATP酶。ATP酶的水解产生大量质子并泵出细胞质。与此同时,阳离子可反向运入细胞质,这种运输方式称为逆向运输。 4逆向运输:ATP酶的水解产生大量质子并泵出细胞质。与此同时,阳离子可反向运入细胞质,这种运输方式称为逆向运输。 5 Michaelis-Menten方程:V=V max·S/(Km+S) 式中:V——吸收速率;V max——载体饱和时的最大吸收速率;Km——离子-载体在膜内的解离常数,相当于酶促反应的米氏常数;S——膜外离子浓度。当V=1/2V max时,Km=S。 6 生物反硝化 7:被动吸收:被动运输是离子顺电化学势梯度进行的扩散运动,这一过程不需要能量 8生理碱性肥料: 9短距离运输:根外介质中的养分从根表皮细胞进入根内经皮层组织到达中柱的迁移过程叫养分的短距离运输。 10质流: 二.简答题(每题8分) 1.大麦灰斑病、番茄脐腐病、苹果小叶病分别是缺乏什么元素引起的? 2.简述根际的概念和范围

3.何谓菌根? 对植物生长有何作用? 4. 如何提高铵态氮肥在石灰性土壤上的肥效? 5. 简述石灰性土壤对水溶性磷肥的固定机制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关键与途径。三.论述题 1.试说明水稻营养中铵态氮肥优于硝态氮肥的内因和外因。(10分) 2.通常作物对磷肥的利用率低于氮肥和钾肥,试分析其原因。在磷肥用量一定的条件下,如何安排作物种植制度和使用技术去提高磷肥利用率? (15分)3. 试论述植物适应缺铁的机制并解释为何石灰性土壤花生单作可能出现缺铁黄化而与玉米等禾本科作物间作时无缺铁症状?(15分)

《B052医学免疫学Ⅱ》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B052医学免疫学Ⅱ》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单选题 1.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特征是(C) A.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反应发生慢B.不具有明显个体差 异 C.对变应原易产生IgE型抗体D.IgG或IgM 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 E.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 2.Ⅱ型超敏反应主要特征是(E) A.IgG或IgM类抗体参与B.抗原位于细胞表面 C.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 D.以上都不是 E.以上 都是 3.Ⅲ型超敏反应主要特征是(D) A.常在几分钟内发病 B.损伤过程与补体和抗体无关 C.主要由位于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引起D.主要由中等大 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引起 E.以上都是 4.Ⅳ型超敏反应主要特征是(B) A.反应发生较快 B.反应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C. 效应与巨噬细胞无关 D.效应与B细胞有关E.皮肤反应与青霉素皮试一样 5.B细胞的功能有(E) A.产生抗体 B.提呈抗原 C.分泌细胞因子 D.表达 MHCII类分子 E.以上都有 6.B细胞发育成熟的免疫器官是(A) A.骨髓B.胸腺 C.脾脏 D.淋巴结 E.扁桃体 7.B细胞活化需要(A) A.抗原向B细胞提供第一活化信号B.抗原向B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C.Th细胞CD40分子提供第一活化信号 D.Th细胞CD4分子提供第二活化信号 E.干扰素作用 8.C3a的作用是(E) A.具有粘附作用B.具有酶的作用 C.参与C3转化酶的组成 D.参与C5转化酶的组成 E.具有过敏毒素的作用 9.CD4阳性T细胞一般是(A) A.辅助T细胞 B.杀伤T细胞 C.不分泌细胞因子的T细胞D.细胞毒性T细胞 E.高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 10.CD8阳性的T细胞的TCR识别的是(E) A.抗原抗体复合物B.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 C.膜攻击复合物 D.抗原肽和MHCII类分子复合物E.抗原肽和MHCI类分子复合物 11.HLAI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有(B) A.T细胞 B.B细胞C.NK细胞 D.以上都表达 E.以上都不表达 12.HLAI类分子是(C) A.由相同的二条α链组成的 B.类似免疫球蛋白 C. 其中一条链是α链 D.只表达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E.由TCR基因编码 13.HLA基因复合体位于人(A) A.第6号染色体B.第12号染色体C.第20号染色体D.第8号染色体E.第1号染色体 14.IgG的特点是(A) A.含有四肽链的单体 B.由五聚体组成C.含有分泌 片 D.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E.不含铰链区 15.IgG分子中能与巨噬细胞Fc受体结合的功能区是(D) A.CL B.VL C.VHD.CH3 E.CH1 16.IgG重链绞链区位于(B) A.在CH1链内 B.在CH1和CH2之间 C.在CH2和C H3之间D.在CH3和CH4之间 E.在VH和CH1之间 17.Ig的类别与下列哪项有关(D) A.L链B.J链C.二硫键 D.H链 E.可变区 18.Ig根据其CH(重链恒定区)不同可分为(A) A.5类B.2类 C.3类 D.2型E.3型 19.MHCII类分子将抗原肽提呈给(B) A.B细胞 B.CD4阳性的T细胞 C.CD8阳性的T 细胞 D.NK细胞 E.红细胞 20.NK细胞的功能是(A) A.杀伤某些病毒感染的靶细胞B.吞噬细菌 C.分泌 抗体 D.提呈抗原 E.特异杀伤带有抗原的肿瘤细胞 21.NK细胞功能是(D) A.吞噬病原微生物 B.产生IgE C.提呈抗原 D.通 过ADCC效应杀伤某些肿瘤 E.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 22.Tc细胞释放胞浆内的颗粒含有(B) A.补体 B.穿孔素 C.组织胺 D.Ig E.粘附分子 23.TD抗原可以是以下哪种成分(D) A.小分子物质 B.抗原决定基C.细菌脂多糖 D.蛋 白质E.表位 24.TD抗原是(B) A.抗原决定基 B.胸腺依赖抗原 C.免疫佐剂 D.胸 腺非依赖抗原 E.半抗原 25.Th细胞在B细胞的免疫应答中的辅助作用表现为(D)A.提供免疫球蛋白B.摄取抗原C.递呈抗原给B 细胞 D.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活化信号 E.提供补体26.Th细胞在B细胞免疫应答中的辅助作用是(B) A.向B细胞提供第一活化信号 B.向B细胞提供第二 活化信号C.Th细胞CD4分子提供第一活化信号 D.Th细胞CD3分子提供第二活化信号 E.不包括细 胞因子的作用 27.TI抗原的特征是(C) A.引起强的IgG应答 B.通常是蛋白 C.引起抗体产 生不需T细胞参与D.引起抗体产生需T细胞参与 E.能够与TCR结合 28.T或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过程不包括(C)A.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产生 B.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 性识别C.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D.T、B细胞的 活化、增殖和分化 E.T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29.T细胞发育成熟的免疫器官是(B) A.骨髓B.胸腺C.脾脏D.淋巴结 E.扁桃体B 30.半抗原(B) A.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 B.有反应性但没有免疫原性 C.有免疫原性,但没有反应性D.既没有免疫原性,也 没有反应性E.多数为蛋白质 31.半抗原是(D) A.单独能够引起免疫应答 B.是大分子物质 C.通常是 多肽D.本身不能单独刺激产生抗体 E.只有与载体偶 联才能与抗体分子结合 32.表达HLAII类分子的细胞是(C) A.NK细胞 B.静止T细胞 C.B细胞D.红细胞E. 浆细胞 33.表达HLAI类分子的细胞是(E) A.B细胞 B.单核细胞C.上皮细胞 D.T细胞 E.以上各细胞都有 34.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不经过(A) A.C1、C2 B.C3、C6C.C5、C7 D.C6、C8E.C7、C9 35.补体膜攻击复合物是(A) A.C5b6789 B.C4b2b3b C.C4b3b D.C3bB b E.C4b2b 36.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包括(E) A.介导的细胞溶解B.调理作用 C.引起炎症反应 D.清除免疫复合物E.以上都包括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学考博复习试题

1 铁有哪些主要营养功能? 2 铁与叶绿素含量有何关系? 3 铁是哪些酶的组成分? 4 硼有哪些营养功能? 5 缺硼植物的典型症状是什么? 6 对硼敏感的植物有哪些? 7 锰与植物生长素的含量有何关系? 8 植物缺锰的典型症状是什么? 9 锰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何关系? 10 铜有哪些主要营养功能? 11 铜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何关系? 12 铜是哪些酶的激活剂? 13 锌有哪些主要营养功能? 14 锌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何关系? 15 锌是哪些酶的激活剂? 16 对锌敏感的植物有哪些? 17 碳酸酐酶有何作用? 锌与它的活性有何关系? 19 钼有哪些营养功能? 20 钼与豆科植物固氮有何关系? 21 钼与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有何关系? 22 哪些植物对钼敏感? 23 大麦灰斑病、番茄脐腐病、苹果小叶病分别是缺乏什么元素引起的?

24 果树黄叶病、甜菜心腐病、花叶菜鞭尾病分别是缺乏什么元素引起的? 25 简述根际的概念和范围 26 根际N、P、K养分的亏缺区宽度大小顺序如何? 27 化学有效性养分与生物有效性养分有何差异? 28 那些因素影响根系的生长? 29 什么是根分泌物? 有哪些种类? 举例说明造成根际pH值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31 何谓菌根? 对植物生长有何作用? 32 菌根促进植物磷素吸收的主要机理是什么? 33 说明排根的形成条件及其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 34 什么是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 35 交换性钾含量相同的沙土和粘土在钾肥施用上有何区别? 36 根际pH值变化对养分有效性有何影响? 37 土壤A的全磷含量比土壤B高, 能否推断土壤A上植物生长一定比土壤B好? 38、试分析土壤条件与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关系。 39、列出土壤中养分向根表迁移的集中方式, 并说明氮磷钙各以那种方式为主? ?它们在根 际的分布各有何特点? 并分析其原因。 40、试比较钙和磷在根部吸收的部位、横向运输、纵向运输、?再利用程度和缺素症出现 的部位等方面的特点。 41、简述植物根分泌物的成分、性质,它对土壤微生物和植物营养有什么意义? 42、华北石灰性土壤上哪些微量元素容易缺乏? 为什么? 其主要症状表现有哪些? 43、说明植物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在吸收、同化、运输、?贮存和利用方面各有什么差异? 44、试说明钾对增强作物抗病虫能力的原因。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学试题及答案五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1主动吸收:植物细胞逆电化学势梯度(化学势和电势)、需能量的离子选择性吸收过程。 2闭蓄态磷: 3 离子间的协助作用:离子间的协助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以及阴离子与阴离子之间。 4 硝化作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铵转变为硝酸根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 5共质体途径:养分通过由细胞间的胞间连丝连成的一个整体即原生质整体,经过皮层达到中柱的途径叫共质体途径。 6 根自由空间:根自由空间是指根部某些组织或细胞允许外部溶液中离子自由扩散进入的区域。 7 截获: 8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起最大效能的时期,叫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9 忌氯作物 10横向运输:根外介质中的养分从根表皮细胞进入根内经皮层组织到达中柱的迁移过程叫养分的横向运输。 二.简答题(每题8分) 1.简述酸性土壤对水溶性磷肥的固定机制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关键与途径。 2.为什么微生物要求外界营养物质的C/N比值是25:1? ?如施用有机肥料作追 肥,营养物质的C/N比高于此值时,会出现什么问题? 3. 木质部与韧皮部在其汁液的组成和含量上有何差别? 4.植物缺氮时症状首先出现在老叶,而缺乏铁时首先出现在新叶,说明其原因是什么。

5.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有哪些? 三.论述题 1.分别说明氮肥在旱地施用时,氮素损失的途径有哪些?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相应措施是哪些? 2.试论述肥料发展的国际化趋势。 3.硼的主要营养功能是什么? 列举三种对硼敏感的作物,并说明缺硼时它们哪些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1主动吸收:植物细胞逆电化学势梯度(化学势和电势)、需能量的离子选择性吸收过程。 2闭蓄态磷: 3载体学说(扩散模型):认为载体是亲脂性的类脂化合物分子。磷酸化载体能与根外溶液中特定离子在膜外结合,当它扩散到膜内侧遇到内蛋白层中的磷酸脂酶时,能水解放出能量,并把离子和无机磷酸离子从载体的结合位置上解离出来,释放到细胞内。 4硝化作用: 5生物反硝化 6离子间的拮抗作用: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上。 7截获: 8离子泵学说:离子泵是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在有能量供应时可使离子在细胞膜上逆电化学势梯度主动地吸收。 9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11农本) 题型:名词解释;10×2’、填空;7(20×1)、选择题;10×1’、简答题;6×5’、论述题和计算题;2×10’1、植物营养学 P1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土壤养分的化学有效性 P131 化学有效养分是指土壤中存在的矿质态养分。 3、土壤有效养分 P132 土壤有效养分是指那些能被植物根系吸收的无机态养分以及在植物生长期内由有机态释放出的无机态养分。 4、根际 P148 根际是指受植物根系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 5、被动运输 P167 被动运输是离子顺电化学势梯度进行的扩散运动,这一过程不需要能量。 6、主动运输 P167 主动运输是在消耗能量的条件下,离子逆电化学势梯度的运转。 7、植物的营养临界期 P186 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和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的那段时期。(营养元素过少或过多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明显不良影响的那段时间) 8、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P186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在植物的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效能的时期。(营养物质能对植物产生最大效能的那段时间) 9、矿质养分的再利用 P208 矿质养分的再利用是指植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质养分可通过韧皮部运往其他器官或部位,而被再度利用的现象。 10、肥料 P1 肥料是指人们用以调节植物营养与培肥改土的一类物质。 11、生理酸性肥料 P17 生理酸性肥料是指化学肥料中阴、阳离子经植物吸收利用后,其残留部分导致介质酸度提高的肥料。(植物选择性吸收后导致环境酸化的肥料) 12、生理碱性肥料 生理碱性肥料是指化学肥料中阴、阳离子经植物吸收利用后,其残留部分导致介质碱度提高的肥料。 13、氮肥利用率 P38 氮肥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氮肥中吸收氮素占施氮量的百分数。 14、闭蓄态磷(O-P) P58 闭蓄态磷是指酸性土壤中由于铁、铝含量较高,磷酸盐易被溶解度很小的无定形铁、铝等胶膜所包蔽,形成更难溶解的含磷化合物。 15、复混肥料 P159 复混肥料是指肥料成分中同时含有氮、磷、钾三要素或其中任何两种养分的化学肥料。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题

名词解释前35个和问答题53-65重点 名词解释: 1.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一种功能,正常情 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 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被 相应抗体或抗原受体的特定部位或特殊的化学基团。 4.交叉反应:抗原或抗血清(即抗体)除与相应抗血清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能与含有 共同抗体的其他抗血清或含共同表位的其他抗原发生的反应 5.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指在无种属关系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6. TD-Ag:指需在APC参与及T细胞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7. TI-Ag:指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须T细胞辅助的抗原。 8.抗体antobody (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 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9.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或类似抗体结构的球蛋白。 10.调理作用opsonization:调理素与细菌及其它颗粒性抗原物质结合后,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 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1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 DCC):抗 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是指抗原在和抗体结合后,由于带有了表面标记,而引发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细胞的攻击,进而清除抗原。 1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由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 性抗体,称为McAb。 13.补体complement (C):在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溶菌 作用,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固称为补体。 14.免疫黏附作用:免疫复合物借助C3b与表达CR1和CR3的红细胞结合,并通过血流运送到 肝脏而被清除,故称之为免疫黏附作用。 15.细胞因子cytokine (CK):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具有高效性, 多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糖。 16.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能力的细胞因子,分为β.y.α三种 类型 17.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一类能使肿瘤细胞或肿瘤组织发生出血坏死的 细胞因子。 18.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是指不同谱系的血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 同阶段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 19. 免疫防御:是指机体防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抗感染免疫,但在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分强 烈,可引发超敏反应,免疫功能过低或缺陷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植物营养学试题及答案(3)

植物营养学试题(3)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计24分) 1、作物营养临界期 2、绿肥的激发效应 3、混成复合肥 4、土壤缓效性钾 5、离子间协助作用 6、土壤养分强度因素 7、土壤中闭蓄态磷 8、磷在土壤中的化学固定 二、填空:(每题1分, 计20分) 1、春季发生玉米紫苗主要是缺乏元素_________。 2、石灰肥料的改土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3、复合肥料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4、硼主要分布在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器官。 5、作物缺钼多发在pH_________性的土壤上,作物缺锌多发在pH_________性的土壤上。 6、土壤中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7、李比希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__________________学说、__________________学说和 __________________。 8、影响作物叶片吸收养分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选择:(每题1分,计10分) 1、果树发生小叶病是缺少元素() A、硫 B、氮 C、钙 D、锌 2、秋季秸秆还田配合施用哪种氮肥效果最佳() A、硫铵 B、尿素 C、硝铵 D、石灰氮 3、作物新叶失绿,色泽均一,是缺元素() A、氮 B、钾 C、硫 D、镁 4、影响土壤中铜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pH B、有机质含量 C、水分 D、温度 5、下列哪种氮肥不宜在甜菜上施用() A、尿素 B、氯化铵 C、硫铵 D、硝铵 6、可以调节原生质胶体的水合度的元素是() A、硼 B、钾 C、铁 D、钼 7、对大豆根瘤固氮有特殊作用的元素是() A、镁 B、硅 C、硒 D、钴 8、最易引起土壤中Ca2+流失的肥料是() A、尿素 B、碳铵 C、硫铵 D、氯化铵 9、番茄脐腐病是缺少元素() A、铜 B、钙 C、钾 D、镁 10、在缺镁的土壤上最宜施用那种氮肥()

免疫学期末复习参考

免疫学期末复习参考 第四章抗体 抗体概述 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类似于抗体的免疫球蛋白抗体(抗体,Ab):一种免疫球蛋白(Ig),其中b细胞被抗原刺激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该糖蛋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存在于体液中它以分泌型(sIg)和膜型(mIg)存在。 血清蛋白分为白蛋白、α1、α2、β和γ球蛋白,抗体活性主要存在于γ球蛋白区 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类似于抗体的球蛋白;抗体是免疫球蛋白,其不一定是抗体 第一抗体(1)的重链和轻链 重链的结构,450-550个氨基酸残基,五大类 IgG-γIgA-αIgM-mu(μ)* IgD-δIgE-ε(ε) 轻链,轻链是重链的1/2。约214个氨基酸κ型:λ型= 2: 1 (2)可变区和恒定区 1。在可变区(V区)的 重链和轻链的N-末端附近的大约110个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在高变区(HVR),以及在V区中变化最剧烈的特定部分有3个L链和3个H链,也称为互补决定区的框架区。V区高变区以外的位置是2。恒定区(C区)的C端附近的其余氨基酸序列是相对稳定的(III)链区

位于CH1和CH2之间;对蛋白酶敏感,易于拉伸和弯曲 (iv)结构域 结构域:h链和l链可以通过链内二硫键折叠成几个球形结构。每个结构域包含约110个氨基酸 。本节总结了 1。抗体的基本结构: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 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1)重链和轻链: ?1.重链-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根据氢链恒定区的结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 γ-免疫球蛋白;α—IGa;μ—IgM;δ—IgD;ε—IgE?2.轻链-由大约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根据L链的结构特异性,Ig分为κ型和λ型,比例为2: 1?(2)可变面积和恒定面积: ?1.可变区(V区):重链和轻链N端附近的大约110个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为 ??高变区(HVR)和互补决定区(CDR):V区变化最大的区域是 ,其中重链和轻链各有3个特定位置,总共有6个区域可以与表位紧密互补。?骨架区:在V区高变区之外的区域稳定了高变区的结构;?2.恒定区(c区):重链和轻链c端附近的其余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不同类型ig的重链结构和长度相差 ?(3)铰链区:位于CH1~CH2之间,容易拉伸和弯曲?(4)结构域:每个结构域包含约110个氨基酸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重点总结),推荐文档

第一章绪论 、概念 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营养元素、肥料 二、回答题 1.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有何重要作用? 2.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 3.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植物的营养成分 一、回答题 1、判断必需营养元素的依据是什么? 2、目前发现的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哪些?按其在植物体内含量多少可划分为哪几类? 3、肥料三要素指哪些元素?为什么? 4、什么是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律?对生产有什么指导作用? 5、什么是有益元素和有毒元素? 第三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 一、概念 1、自由空间 2、生物膜 3、截获 4、质流 5、扩散 6、主动吸收 7、被动吸收 8、根外营养 9、根外追肥10、短距离运输11、长距离运输12、养分的再分配和再利用13、养分协助作用14、养分拮抗作用 二、填空题 1、植物吸收养分的器官有( )、( )。 2、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途径是( )f( )f( )f()。 3、植物根系吸收养分最活跃的部位是( ),吸收养分最多的部位是( )。 4、根系可吸收利用的养分形态有( )、( )和( )。 5、土壤养分向根系迁移的方式有( )、( )和( ),其中( )是长 距离内补充养分的主要方式,其动力是( );( )是短距离内运输养 分的主要方式,其动力是( )。 6、根系吸收无机养分的方式有( )和( )。 7、根系吸收有机养分的机理有()、()和()。

8、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有()、()、()、()、()、()和()。 9、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和()。 三、回答问题 1、根系主要靠什么部位吸收养分?在生产实践将肥料施在什么位置较好?为什么? 2、土壤养分向根系迁移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3、根系吸收养分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和区别是什么? 4、植物茎叶吸收养分的途径有哪些? 5、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生产实践中应如何调控环境条件以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6、根系吸收的养分有哪些去向? 7、根外营养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它只能作为根部施肥的一种补充? 8、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9、论述养分在植物体内循环、再分配的意义? 10、根据养分在植物体内再分配和再利用能力可将植物营养元素分为哪几类?分别与缺素部位有什么关系? 第四章植物营养特性 一、概念 1、植物营养性状 2、基因 3、基因型 4、表现型 5、基因型差异 6、植物养分效率 7、肥料农艺效率 8、肥料生理效率9、相对产量10、施肥增产率 11、养分吸收效率12、养分运转效率 13、养分利用效率14、植物营养期 15、作物营养阶段性16、作物营养连续性 17、作物营养临界期18、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19、根系阳离子交换量(CEC)20、根际21、菌根22、根长23、根密度24 根/冠比25、根际效应26、高效植物和耐性植物27、遗传力28、根系活力 二、简答论述 1、试述研究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意义。 2、简述植物营养性状基因型差异的表现形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