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解读材料示范

解读材料示范

解读材料示范
解读材料示范

2013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这则材料出现了四个人物:富翁、三家穷人。富翁是这么样一个人,他曾经也是一个穷人,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他同情三家穷人的绝境,决心提供捐助。三家穷人共同点是处于绝境之中,客观上需要帮助。不同的是两家接受了捐助,一家拒绝捐助。

这样的解读是粗浅的,还必须解读到人的思想情感态度,解读到人的

价值观念,这就需要依据材料提供的文字,作合乎情理的推断。我们先来深入解读富翁。富翁曾经也是一个穷人,可能也有过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候,在他创业过程中,可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因此他深知一个人处于贫困绝境之时,多么需要别人的帮助,这就是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思想感情的来源,他的同情是真正的同情,不是怜悯。他现在帮助别人,从形而上意义来讲实际上就是帮助

曾经的自己。令人深思的是,这个富翁的感恩方式很独特。他不是像传统所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仅仅是回报帮助过他的人。他

没有那样狭隘。他是个充满智慧的人,他认识到了感恩的本质,感恩不是还个人情债,感恩就是学习那个曾经帮助自己的人思想精神,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把人道传递下去,把人类的爱与温暖传递下去。这就是现代文明“反哺社会”的内涵,是慈善的理性和感情的源泉。

再来看三个穷人,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富翁的帮助。他为什么高兴地接受呢?高兴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这家人什么也没想,本能地高兴。因为他们被生活困难折磨几近绝望,现在有人捐助,可以使自己摆脱困境,自然很高兴。这种高兴

是值得警惕的,因为遇到帮助,只知道感激和高兴,没有任何触动,是思想苍白的表现,是精神贫血的表现,这可能正是他穷困的根源。我们看到很多穷人在接受帮助之后,并没有奋起,改造自己生活处境(当然,我们这里先撇开穷困的客观原因不谈)。另一种可能是这家人有现代思想,他并不认为捐助是是施舍,富翁没有损害自己的尊严。人都有困难的时候,贫穷并不可耻,接受别人的帮助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这家人也许具有现代思想,深知现代文明。在现代文明里,慈善、捐助是公益事业,并非施舍、怜悯。第二家穷人犹豫地接受了,但

声明一定会偿还,这家人的犹豫和声明里面释放出什么信息呢?这家人认为别人的捐助是一种施舍,接受别人捐助有损自家尊严,但生活艰难就在眼前,无法逃避,必须接受捐助;那么怎样保护尊严呢?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还债挽回尊严。这样看来,这第二家实际上和第三家穷人在观念上是近似的。第三家穷人的思想观念是直接呈现的,他彬彬有礼,有着君子风度,他先谢谢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富翁的捐助。这是一种极端的传统思想,为了尊严拒绝一切帮助,也因此拒绝生存。这就为我们留下一个思考的话

题,在“好意”“善意”面前,在他人真诚的帮助面前,在他人的关爱面前,拒绝符不符合善的内涵?当他人的行为并没有侵犯人格,没有辱没尊严的时候,这种捍卫尊严的行为还有多少本质上的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传统的一些价值观念,有些需要反思,需要我们重建道德文明。

2015年全国卷甲卷作文题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

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这道作文题和广东高考作文有点不一样,它提供了两件事,一是小陈向警方举报父亲违犯交通法规,一是警方依法执法,并把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这两件事涉及两个话

题,一是规则与人情(亲情)的问题,一是侵犯隐私权的问题。我想谈谈“规则与人情”这个话题。按照我们对现象类材料作文的理解思路,我们把小陈(家人)和父亲看作矛盾冲突双方,深入探讨双方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有什么冲突的地方。从小陈一方(我们说小陈一方,代表的是一类人对举报事件的立场和态度)角度看,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高于人情(亲情)意识,从小陈父亲(代表的是反对举报的一方)角度看,女儿举报父亲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孝道,中国自古是个讲人情的社会,儒家早就提出“礼缘人情”的说法,也就是

礼法的制定源于人情人性。在《论语﹒子路第十三》提到一个事件,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在这里提出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原则,后来逐渐成为中国法律中的“亲亲相隐”的原则。这个传统原则和现代西方流传过来的法律原则“容隐权”是一致的。对于这个问题,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为保存风纪,反而破坏人性;须知人性却是风纪之源泉。”这一说法无疑是深谋远虑的。因为法律和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而社会

秩序稳定的基本点是家庭,道德伦理的底线是亲情,人间互信的最后保障是血亲间的绝对信任。因此,我们的文化传统从来是反对“一父而载取名”的行为。从我国历史看,只有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极权统治的政治需要,才鼓励大义灭亲,才鼓励亲人间互相告发,亲亲相证,致使人间纲常崩坏,导致道德伦理全面沦丧。在倡导法治的今天,这种历史教训必须汲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全国甲卷作文题既有现实意义,也有充分探讨的学理意义。这道作文题把崇尚法治和维护亲情这两种正面的观念放在一起,以它们之间的矛盾冲

突撞击考生的思想,以考查他们的思辨能力,这是有深度有意义的作文题。

有一种情况值得老师关注,有的考生也许不赞同小陈举报父亲的做法,但是他不敢写,因为代表权威的警方是赞同小陈的行为的,因为学校教育也只是倡导法律意识,因为命题人措词是“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这些措词似乎代表了命题人的旨意,因为这些,他不敢写了,他长期接受的教育就是服从权威,他对作文的认识停留在服从阐释的层面,他不敢说出自己的心声。这还是人出了问题。我曾经让学生做一

道作文题,材料说的是一个“四川小伙邓启明2011年硕士毕业后,担任华为海外技术部经理,虽然要常在海外工作,但待遇优厚。然而父亲去世的消息给他猛然一击,为了照顾好母亲,也为了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他打定主意要回老家陪母亲卖黄粑。此举感动了很多人,但也引来了一些非议”。这个作文有一些学生站在赞同立场,以为这样好写,也体现正能量,但写了两段以后写不下去了,就有几个学生跑来问我。我问他们你内心赞同邓启明的做法吗?都笑嗤嗤地摇头。我又问材料里这个邓启明遇到的问题是他一个人的问题

吗?他们严肃地摇头。我跟他们说这是你们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是孝道如何现代化的社会问题,这里一边是青年人为事业奋斗,一边是“空巢老人”,二者的矛盾不是采用道德抒情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社会力量干预,也需要个体思想观念的改变。我是在提醒他们作文不是纸上文章,同时也在开阔他们思考的空间。作文审题确实有技术问题,但更有开发人的思想的问题,培养人的主体性的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