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

2012备考语文新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高考真题+模

拟新题)

课标语文.L[2011·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课标语文8.L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标语文8.L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对于第一问,诗歌描绘的画面,可以通过对四句诗的理解分析加以概括,难度不大。第二问,考查诗歌表现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该诗不同于一般的贬谪诗,曾自号“醉翁”的欧阳修并没有耿耿于怀,怨天尤人,郁郁寡欢,而是寄情于山水,悠然自乐。具体答题时,考生不但要细读诗歌,慢慢咀嚼,抓住“蛛丝马迹”,设身处地,合理推断,留意注释中是否有时局背景的介绍,了解诗人的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还应根据平时积累,进行综合思考,大胆推断,谨慎求证。对于本题而言,一些考生一看到注释中说“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就简单地判断该诗表达的是郁闷伤感的情怀。出现错误的原因,一是没有认真解读诗歌,二是没有利用初中教材中《醉翁亭记》所接触过的相关知识。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课标语文9.L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标语文9.L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题干已经明示“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考生答题时,就要分别指出三、四句中的实写、虚写内容,并简要回答出虚实结合所起到的具体作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等,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课标语文L [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7分)

示秬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课标语文12.(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课标语文12.(1)B【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B项“歌一声”写出的是凄凉颤抖的吆喝声,由下面诗句中“市楼东西人未行”可知,说“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与诗歌意境及全诗情感不符。学生一般应通过理解分析重点字词(诗眼)和意象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作品的思想内容,另外要兼顾诗歌的题材及作者的情感,切不可孤立分析。

(2)【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诗歌风格不仅要从大处来分,更要从小处来论,不仅要论及技巧与方法,还要顾及语言。在诗歌语言鉴赏中,要熟悉如下模式:总述诗歌的语言风格;结合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行具体阐述;用精炼的语言(答题术语)归纳该诗的语言特点。本题题干中答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赏析“平实而富有韵味”这两种语言风格,思考的方向围绕“写景叙事”,在答题时可以先点明风格,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点明效果。

【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课标语文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课标语文13.【解析】基于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进行思考、领悟与阐释。以这种方式考查诗歌是近三年来北京卷出现的新题型,不仅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更考查学生结合个人感悟进行探究的能力。本题虽是新题型,但是由于题干中的设题方向非常明确,所以答题难度不大。首先要进行两个角度的概括: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其次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这道试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命题的人文性。

【答案】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感受略。

语文12.L[2011·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3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5分)

语文12.L[2011·全国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两道题目都比较简单,都问的是写法,且互为补充。整首词是典型的“情景交融”之作,以景写情,情感基调低沉、凄清、孤独。全词线索分明,由傍晚时分到更深夜半,傍晚天光昏暗,一庭凄冷,寒声阵阵,又没有亲人(或友人)的音信;更深夜半时分,人们各自走远,主人公独对孤灯,难以入眠,孤独凄清之情深矣。

【答案】(1)本词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消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点拨】“古诗词鉴赏”是每年必出的经典题目,在中华文化盛行于全世界的今天,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形成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鉴

赏古诗词的水平,就必须经常诵读、涵泳,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相关知识,要真正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中去,而不是像小学生、初中生那样泛泛而读。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3分)

(1)【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如本诗中的“人意静”,其他如“伤”“悲”“愁”等词。二要注意景物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与人物有关的事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借此判断人物的感情,如本诗中的“临水”“见初日”“学野凫”等。当然,还要注意某些诗句中隐含的情感信息,如“安得学野凫”一句就隐含着暂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答案】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意思对即可)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2)【解析】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记忆一些常见手法,如对比,对偶,比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还要注意写景状物的角度,如动静角度,视听角度等。分析原诗,对号入座,答案务必准确、全面。对偶是古诗中常见技巧,考生往往视而不见,要注意。

【答案】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课标语文10.L[2011·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课标语文10.L[2011·广东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首写景的词。上阕重在写景。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青草,远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去看,却几乎看不到春草的踪影。这些景物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上阕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运用贴切自然,不露痕迹。下阕重在抒情。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美景易逝,年华易老。但词人并未由此而消沉,反而更加萌生了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答案】(1)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

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易错提示】写景诗往往扣住所写之景的具体特点来抒发作者的情感。阅读鉴赏时要注意抓住写景诗的这些特征。解题时注意具体的要求,注意筛选答案要点,同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语文14.L [2011·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海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各异,《登城》写的是,《望海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语文14.L [2011·湖北卷] 【解析】《登城》中“半有无”意思是“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与“疾风骤雨”相对,自然是“蒙蒙细雨”。“浅深山色高低树”这句诗非常巧妙:住在江南,自然知道山色浅深是如何的浅深,树高低是怎样的高低,这一句话,在心中勾勒出作者所在的小城的景致,四周重重叠叠的小山,山上那高高低低的树构成的树丛,层层叠叠,都在微雨后尽显丰姿!《望海楼晚景》中的望海楼,在杭州凤凰山上。在开头,作者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快,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理解时,要抓住“横风吹雨”“雨过潮平”“电光时掣”等关键词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层级为D级。第(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主要是考查概括作品中形象的特点。第(2)题考查对诗歌思路与结构的把握。要注意上下句的关系以及对整首诗的影响。(3)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本题主要围绕景物描写的特点展开。

【答案】(1)蒙蒙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臵,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课标语文10.L [2011·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课标语文10.L [2011·湖南卷]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今年湖南的诗歌鉴赏命题的题干要求非常宽泛,给考生提供了非常自由的发挥空间。但因为限制少,考生也可能一下子不知道从何答起,找不到切入点。因此做这道题时要求考生必须熟知高考中有关诗歌鉴赏的几个考点,如形象、思想内容、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等。

【答案】(提示)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课标语文9.L [2011·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课标语文9.(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开头四句中,一、二句讲述一个方面,“诗无敌”“思不群”是将李白放在诗人群体中的比较;三、四句各讲述一个方面,三句关键词“清新”体现李白诗的内容方面的特点,四句关键词“俊逸”则体现李白诗的形式方面的特征。

【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课标语文9.(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本题要结合第二个注释,诗人杜甫此时在渭北,“渭北春天树”应是眼前景象;李白在江东,“江东日暮云”应是诗人想象好友李白所在地的景象;两句放到一起,又可理解为李白在江东想象杜甫在渭北,这样就表达了双方的互相思念之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很容易看出,这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抒情手法。

【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课标语文9.(3)【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全诗共八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为一部分,五、六句为一部分,七、八句为一部分,分别概括每部分内容,全诗的构思脉络就清晰了。

【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诗歌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

开头四句,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第三联两句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分开来看,两句都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紧密的联系。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

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这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末联,“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惘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课标语文14.L[2011·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课标语文14.L[2011·江西卷]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含四个方面的答题角度,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特点(含语言特色)。写景抒情是诗歌抒情方式中间接抒情的一种,另一种为直接抒情。写景抒情主要有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的正衬和乐景写哀情、哀情写乐情的反衬。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将诗歌的用典和课文结合在一起考查,正是和江西卷一直秉承的“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回归语文教材,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特色有关。这和2010年江西卷第5题排序题选自课文齐民友《数学与文化》的精神是一致的,它的目的是扭转语文教学不教教材的倾向。联系必修课文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答案就有了,而要归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读懂文本是关键,但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以及诗歌中用典的特殊含义也是关键。

【答案】(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赏析示例】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给宇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呈现出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的景象。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说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委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之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就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之推其志不可动摇,竟抱树被烧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时节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第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之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

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即鞭挞了人性的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课标语文L [2011·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课标语文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课标语文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意象),理解诗歌大意的能力。画境就是画面所画的情景,真景是指真实的现实生活,前者是指艺术情景,后者是指现实生活情景。通过解读诗歌可知,其前三句作为画境,最后一句作为真景,因为画面逼真、栩栩如生吸引读者入境,直到朋友提醒才返回真景,走出画境,这样才能准确理解画境与真景之间的关系。

【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臵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课标语文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课标语文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领悟诗歌艺术特色和诗的趣味性。如答“不恰当”,可从诗歌的高妙之处是观画者被吸引进入画面境界因而勾起思乡之情,来衬托画的逼真和画画者技艺的高超。诗的趣味性就在于欣赏者与画画者产生了共鸣,共鸣的结果是欣赏者误以为这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这完全符合艺术的表现方式,那种认为“‘太过’、太夸张”的人,其实是理解浮于表面,未领会该诗艺术的妙处与佳趣。

当然,学生只要答出其中一种即可,可以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也可以认为前人的说法不恰当,只要言之成理,都可给分。

【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却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答出诗表面上看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给2分;能作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诗歌赏析】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早年以诗文师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情趣,王安石、苏轼都有诗题咏他的画作,苏轼的七绝《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脍炙人口。

《题郑防画夹》共有五首,是黄庭坚题咏郑防画夹中作品的诗,这是第一首。郑防是藏画的人,画夹大概相当于现代的集锦画册之类。诗的大意是:惠崇画的烟雨归雁图,(让我仿佛)坐在了我(喜爱的)潇湘洞庭(的浩渺湖波)之上。想要呼唤扁舟(载我)归去,老朋友说(这)是丹青(画作)。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唤舟回乡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析透辟,即以意胜。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非只有“烟雨”“归雁”,但作者却有意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买”字不如“唤”字灵活。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

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景。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能称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黄庭坚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诗歌的高妙之处是观画者被吸引进入画面境界从而勾起思乡之情,来衬托画的逼真和画画者技艺的高超。

课标语文14.L [2011·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标语文14.L [2011·山东卷] 【解析】(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知晓此句为景物描写,分析景物描写可以从远近,视觉、听觉等角度赏析。(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一般来说,咏物诗多采用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手法,本诗可根据作者所表现的山泉的主要特点推知他要寄托的情怀。

【答案】(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语文12.L[2011·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语文12.L[2011·四川卷]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级。“光阴诗卷”,指的是生活情趣;寻“多病”“固穷”的老友,说明他重友情;“试春风”体现诗人的飘逸。

【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宁静淡泊、顺心适意的感情。

【答案】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

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

课标语文14.L [2011·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14.【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知识。解答时首先要字不离句。任何一个汉字都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但一进入具体的语境中,则优劣可辨。还要联句分析。正因为字不离句,所以,在赏析某个字时,必须联系其所处的相应句子来分析。答案要有以下几部分:形式上要点明或修辞、或活用、或手法等等;内容上要分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效果上可从诗中形象(诗人自己或诗中他人)角度分析效果表达得怎样。

【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2)【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句的知识。分析句子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骤晴”“绿”,深挖其内涵和效果。

【答案】“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的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3)【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构思、思路和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虽说这类习题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主流的分析、专家的观点我们绝对不可弃之一边。分析要结合全诗进行,整体考虑。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诗。写牧童眼中的农村夏日急雨之壮观,富于生活情趣。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寒!牧童家住溪西曲,清早骑牛去溪北放牧。慌忙中冒雨渡溪返村,没想到暴雨骤停,又绿了群山。本诗语言不事雕琢。通俗易懂的比喻,使人觉得朴实清新;平淡无华的语言组合又极富有生活情趣。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暴雨来的“骤”,去的也“骤”。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

【答案】示例(1):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示例(2):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课标语文L [2011·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课标语文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课标语文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首诗是一首怀古诗,追怀秦朝,诗人通过描写荒凉的景物来表达这种怀古伤今之情。首联直言“荒郊”“消魂”便透视出了这种情愫,颔联中“春草尽”、“古碑存”便进一步触发了诗人对秦朝的怀念,颈联进一步的景物描写更是渲染了荒凉气氛,尾联表明强秦已不再,只有黄沙漫漫,不堪回首,使诗人想到了当今的唐王朝,国事衰微,那是一种怎样的伤感之情呢!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课标语文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课标语文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的情景关系处理是很自然和清晰的,作者由眼前实景引发了诗人的怀古伤感之情;而且在充沛的景物描写之中又寄寓了作者无尽的伤感之情;并且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是一种哀景,而抒发的也是一种哀情,这显然是一种以哀景写哀情的手法。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二)课标语文.L[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课标语文21.L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课标语文21.L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特点的把握与评析能力。“今古河山无定据”,言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开篇境界宏大,贯通古今,胸怀天下,更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悲怆的感情基调;“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借景抒情,境界开阔,写战争的频繁和塞外的荒凉萧索。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关注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方能全方位地评价其特点。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课标语文22.L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课标语文22.L【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一往情深深几许”是针对“情”的问句,“深山夕照深秋雨”却是写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具体之景,形象生动。在写景句中,三个意象叠加,营造了凄凉忧伤的氛围,委婉地抒发了词人的一腔惆怅。两句词,四个“深”字,加深了凄凉之感,读来颇有意蕴,而无重复多余之感。做赏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找准手法就找准了赏析点;另外,基本的鉴赏术语要掌握,结合诗歌分析是必须的。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语文12.L [2011·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https://www.wendangku.net/doc/de18861384.html,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语文12.L [2011·重庆卷] 【解析】(1)考查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2)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均为E。诗歌的赏析,前提是读懂诗歌的内容,可采用画面还原的方式细细品味。首先要审清题意,它往往给出了答题的思路或思考方向。例如(2)小题就明确了

赏析的角度为“意象”。还要参考诗题、作者信息、注释甚至问题本身,获取诗歌解读的背景知识。作为主观题,诗歌鉴赏要求条分缕析,使用术语,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小题可转换为“客愁”的原因有哪些?可逐联筛选:“几问津”、“忙于我”表现了奔波之苦;“冷笑”、“孤枕”写出了孤寂之苦;“乡国梦”、“帝京尘”则表现了思乡之苦;“交游落落”则表现了朋友零落之苦。(2)此问答题模式是:意象特点+表现手法+作用(可从结构和主题两方面切入),末句中的“对”根据上句的“落落”可猜读为诗人面对飞翔的沙鸥,联想到自己的孤寂飘零而“怆神”。所以,表现手法是反衬(衬托)。

【答案】(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片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词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你的依据分别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视觉描写,而“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6分。每点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案超出以上三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从“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对漂泊天涯的厌倦之情,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

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5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思想感情”2分,每点“依据”1分。答案超出以上三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诗歌赏析】

开篇两句写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正走在江边潮湿带沙的路上,写出了一幅山水映带的风景画面,这画面隐衬出画中人在孤身行旅中的寂寞感。根据仲殊的生活经历推断,他所以到处游方,并非完全为了虔心礼佛,而是或者寻道访友,或者想借旅游来纵情山水,消除俗虑。否则他不会骤然发出下面“数声啼鸟怨年华”的慨叹。其实,这何尝是啼鸟在怨年华,而是行客自己在途中听到鸟声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作者能把旅途中的见闻感受用词笔如实写来,情景并茂,显示了他的浓郁诗情和坦率性格。

下片进一步以“残月”“晓霞”点明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白露冷冷,清风拂拂,残月方收,朝霞徐敛,作者继续行走在没有归宿的路上,他一面欣赏着这清爽夏朝的旅途光景,一面也咀嚼自己长期以来萍踪无定的生涯况味。行行重行行,不觉来到一处绿杨堤岸的荷池旁边,池中正开满荷花。“绿杨堤畔问荷花”,这一“问”颇有情趣。“问荷花”,显出了词人超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做自己的知己。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它

天然的风韵唤起了词人的美好记忆,使他恍然意识到这里是旧地重游。他清楚记得那次来时,为了解除行旅劳倦,曾向这儿一家酒店买过酒喝,乘醉观赏过堤畔的荷花。这一切都因眼下荷花的启发而记忆犹新。于是最后他欣然向荷花发出问话:“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那人家”是自指,“家”在此用作语尾词,是对“那人”的加强语气。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还记得那年到此买酒喝的那个人吗?”于此情景相生的妙笔中可以见出僧人的风趣性格,和他那任真自得的飘洒词笔。

1.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上句“空园”为静景,“白露滴”为动景,这里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下句以“孤”和“野僧”衬托了诗人的孤独。意境孤寂而凄清。

【答案】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的情景。(2分)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2分)

2.【解析】“独”字点出内心之孤寂,“久”字写出了寄居孤独时间之长,此二字共同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孤独寂寞之情。

【答案】“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1分)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2分)

【诗歌赏析】

在一个风停雨歇的灞水高原的黄昏,只见空中的雁群不断往南飞去。这纷纷飘落的树叶,是他乡之树,而不是故乡的树。寒灯独照着孤寂的异乡之人,空园中一片荒凉,连白露滴下的声音都可听见,孤独的房舍,只有与野僧为邻。寄居在这郊外的住宅已经很久了,何年何月能够出仕为官,为国效力呢?

这首诗写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瑟的秋气,秋风秋雨已过,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看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末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11分)

食笋

曾幾①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

龙蛇戢戢②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

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

丁宁下番③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注】①曾幾: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②戢戢(jíjí):牛羊角的样子。③下番:下一轮。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作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和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根据诗歌题目可知此诗写作对象为“笋”,通过首联“竹事初”可知“龙蛇”“虎豹斑斑”为发芽的新笋,动态十足。

【答案】颔联写春夏之交,在风雷雾雨之后,新笋破土而出,如龙蛇戢戢而动,如虎豹初露斑纹。(3分)诗人用比喻将雨后春笋写得有声有色,动态十足,表现了对它的热爱,也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2分)

2.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曲折复杂的心理:第三联写只要竹林常发出新笋,就无虑顿顿吃素,每食无鱼;第四联则写不要把竹笋全吃了,应该留下一些,让它生长成竹,因为我们还要靠它障日遮风。(4分)表达了诗人对竹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分)(如果答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希望后继有人济世救民”也可,意思对即可)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创作的关键在于立意。意当存高远,立意高则格调高尚。“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李商隐的《初食笋呈座中》以笋象征有志青年,抒发了诗人护“笋”的愿望,可谓意存高远。这首诗的立意与李商隐有类似之处,其关键在于尾联,“须留取”与“障日遮风”是其“意”之所在,表现出诗人保护济世之才的意愿,也可以说是意存高远。但遗憾的是李先而曾后,缺乏新意,缺少创新。立意同样高远的诗怎样分出高低上下呢?应从谁说得更深切上来区分。李商隐的“重如金”,比“障日遮风”说得更含蓄,更深刻;“忍剪”,要比“但使”“常有子”“须留取”说得更急切。是着眼点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结果,李商隐写这首诗时还年轻,切身感受更深切,这也是曾幾所无法达到的。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11分)

真州绝句五首(其四)

王士禛①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注】①王士禛:清朝山东新城人,是清初诗坛的领袖,顺治十五年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清康熙元年(1662),他任扬州推官,路过真州(今江苏省信征县),写下《真州绝句》组诗五首。

1.“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呈现出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答题要先点出手法,再分析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最后作评论。白描是不重词藻修饰和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本题也可从动静结合或直抒胸臆的角度回答。

【答案】诗句运用了白描的手法,(2分)描绘出一幅傍晚时分,太阳西斜,风儿平静,红红的树影映满半江水,江边渔民卖鱼声此起彼伏的优美风光。(2分)“日斜风定”“半江红树卖鲈鱼”自然清新,境界淡远,语言含蓄,富于生活气息。(2分)

2.【解析】本诗从远处着笔,动静结合,柳陌菱塘疏疏落落地分布着一些渔民的小屋是静,渔民们正在树下卖着刚打上来的鲈鱼是动。动静结合中洋溢着渔家生活的和谐。由此可见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

【答案】写出了渔家生活的安宁祥和,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安宁、幽静、闲适的情调,(3分)表现出诗人对这种自然、和谐生活的喜爱。(2分)

【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王士禛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宗梅岑《读阮亭先生真州绝句漫作》云:“板桥山色晚秋初,楚泽真州画不如。我爱新城诗句好,半江红树卖鲈鱼。”的确,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士禛真州诗,诗中有画,而且远胜于画,它有一种韵味是任何丹青妙手画不出来的。

就以这首小诗来说,四句诗都是描写真州一带长江边上的渔村晚景:柳陌、菱塘、渔家茅屋、夕阳下卖鱼的人……这些我们常见到的风景,一到了王士禛笔下,立即变得富有神韵了。

“江干多是钓人居”,仿佛使我们看到江岸上那幢茅舍,袅袅炊烟和静泊岸边的小小渔舟。诗人称渔家为“钓人”,很有意思。

“柳陌菱塘一带疏”,诗人描绘渔村美丽的环境,也不只是画出柳陌菱塘等实景而已,而是使你像在欣赏一幅画,画上一幢幢渔家茅舍与一排排柳陌、一方方菱塘,都安排得疏落有致,显现出一种宁静、优美的境界,透出一种平淡悠闲的风致。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渔村最令人陶醉的时刻,是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江上风平浪静,落日的余晖染红江畔的柳树,倒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钓人”打鱼归来,在“红树”下叫卖鲈鱼,夕阳也给渔人披上一身霞光。“半江红树”,是极美的想象,极有诗情画意的境界,生活其中该多好!何况这里不仅风景美,还有活蹦乱跳的鲈鱼可供下酒呢!这是极有神韵的一笔,真州江边小小渔村,鱼虾自然丰富,但未必常有鲈鱼。而诗人独独拈出鲈鱼,显然不是“有闻必录”式地写一般卖鱼情景了。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王士禛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空忆谢将军”是说追忆谢将军对自己也无所用,因为现实中没有像谢将军那样的人,深深地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答案】空:白白的,徒然。(1分)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1分)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2分)“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

2.【解析】以想象中的情景作结,秋风吹落枫叶,漫天纷飞,氛围清寂,更好地烘托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之情。

【答案】最后两句以景结情(虚实结合),(1分)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2分)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2分) 【诗歌赏析】

前两联,写诗人夜泊西江牛渚于舟中仰望长空,引发思古之情。此时月朗星稀,澄澈如洗,更无浮云半片。如此空灵寥廓的景象,自会令博古通今的诗人浮想联翩,自然地联想到了当地流传的谢袁二人的典故,沉郁愤懑之情溢于言表。其间的“空”字最佳,流露出诗人的万千失意,暗示了下文,指出了自己现在的不得志的处境,堪称一字千钧。

这两联,诗人睹物思人,因景怀古,由写月夜江景引发了对谢将军的回忆,虽然未提及袁宏,而他却是诗人寄寓情感的最主要的对象,其用典之意已十分明显。

颈联“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诗人脱离了律诗对仗的窠臼,随口吟来,洒脱不羁,如话家常,颇能昭显诗人的浪漫气质。“亦”“不”二字是衔接上下文的红线,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上文中提到的谢将军对袁宏的赏识,诗人与袁一样也能吟诗诵句,却没有像谢将军一样的人赏识。其怨愤、失意,通过“亦”“不”字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心中无限的惆怅、期待无法排遣,便引出了“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之句,此句颇有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味道。“学而优则仕”一直是儒生们不懈的追求目标,而“仕”在好多时候需要有人赏识。而今,诗人空有袁宏那样的才情,却没有谢尚似的伯乐,如此便想到了归隐,但绝非诗人本意,心中的不快便寄托给纷纷落下的枫叶。秋风萧瑟,落叶纷纷,一幅极具动感的秋意图,衬托出了诗人的不得志,这便是以“景语”写“人语”的佳句。

后两联怀古伤今,即景抒情,抒发出了诗人的辛酸与感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