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自测题及答案

心理学自测题及答案

心理学自测题及答案
心理学自测题及答案

一、解释概念(5×4,共20分)

1.反射(p12):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一定刺激的规律性应答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自我提高内驱力:(p255)是一种个体因自己胜任某项工作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4.意志(p337)是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5.人际关系(p575)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二、填空(1×20,共20分)

1.(p8)心理学本身的研究任务包括:(1)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

(2)对心理现象予以测定,(3)对心理现象予以解释,

(4)对某些心理现象予以干预。

2.(p125)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3.(p142)在影响回忆的因素中,干扰是一个重要方面。干扰表现为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4.(p293)情绪依据其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5.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6.(p488)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把智力区分为两大类,即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7.(560)暗示的种类有: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和反暗示。

8.(p592)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1)低层次的心理健康水平,即没有心理疾病;(2)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水平,即充分发挥身心的最大潜能。

三、简答(5×6,共30分)

1.(p8)心理学定义的三个方面内容

答: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形式的科学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p307)情感的功能

答:1、情感的动力功能,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和减力的效能

2、情感的调节功能,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认识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功效

3、情感的信号功能,情感的信号功能是一个人的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

4、情感的保健功效,情感的保健功效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

3.(p141)怎样复习

答:1、复习要即时 2、复习要经常 3、复习要合理 4、复习要变化

4.(p168)想象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答:1、想象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预见性和计划性

2、想象能促进学习活动全面地深入进行

3、想象能够使学习活动具有创造性

5.(p277)兴趣的品质

答: 1、兴趣的倾向性 2、兴趣的广阔性

3、兴趣的稳定性

4、兴趣的效能性

四、论述(2×15,共30分)

1.(p434)试述性格教育的策略

答:1、重视家庭教育,搞好性格的早期教育

2、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对学生的性格教育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性格

4、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性格教育的能力

2.(p579)试述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答:(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移情

(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1、避免争论

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会批评

心理学自测题二

一、解释概念(5×4,共20分)

1.注意(p8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想象(p166):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3.思维(p180):是对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

4.性格(p423):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心理特征

5.从众(p554):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众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用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

二、填空(1×20,共20分)

1.(p12)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2.(p193)集中思维的功能是求同,发散思维的功能是求异。

3.(p210)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第一,“集中”“发散”统一;第二形象思维参与;

第三,常从直觉开始;第四,处于迷恋状态;

第五,每有灵感出现。

4.(p247)决定动机激发过程的要素有(1)需要和内驱力,(2)目标、诱因和强化物。

5.(p337)意志的特征包括目的性、随意性和排难性。

6.(p548)影响对他人知觉的主要因素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社会刻板印象。

7.(p575)人际关系含有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8.(p634)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社会和教育向儿童和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三、简答(5×6,共30分)

1.(p88)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其一,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其二,对事物的间接兴趣其三,对活动的合理组织其四,培养自制能力

2.(p312)情感的品质

答:1、情感的倾向性,这是指一个人的情感经常指向什么方向和由什么性质的事物所引起

2、情感的深刻性,这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涉及到的事物深度

3、情感的稳定性,这是指情感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稳定

4、情感的效能性,这是指情感鼓舞和推动人的行为力量的大小

5、情感的丰富性,这是指情感涉及事物的广度

3.(p341)意志对学习的作用

答:1、发动作用,意志对学习活动的发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

2、抑制作用,意志对学习活动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消极情绪和不适宜行为的抑制上

3、促进作用,意志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志使学习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使其能更深入、更广泛地进行,二是意志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学习活动中的困难和干扰,维持学习活动的进行

4.(p125)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答:1、识记,是反复感知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像的过程,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是保持的必要前提

2、保持,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是实现回忆的必要前提

3、回忆,是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这也是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识记、保持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必要时能回忆起它

5.(p428)性格的特征

答、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主要是指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是人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自觉地调节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性格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在情绪的强度、自控性、稳定性和主导心境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想像和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四、论述(2×15,共30分)

1.(p249)试述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答: 1、动机对学习有推动作用 2、学习对动机有影响作用

3、动机对学习活动的复杂影响

2.(p469)试述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策略

答、1、重视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 2、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从小事做起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加强体育锻炼,戒除不良习惯

5、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加强个别指导

6、重视学生人格的自我教育

心理学自测题三

一、解释概念(5×4,共20分)

1.条件反射(p13):是后天获得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二、填空(20×1,共20分)

8.(P441)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三、简答(5×6,共30分)

1.(p82)注意的功能

答:1、选择功能,它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以及与当前活动任务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

2、保持功能,注意不仅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一定的对象,且使心理活动维持在对该对象的反映上,直至完成活动,达到目的为止

3、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可以控制心理活动向特定的目标或方向进行,同时还根据活动的需要随时调节心理活动,使其集中在某一种对象与活动上,或转移到另外的对象与与活动上。

四、论述(2×15,共30分)

1.(p1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答:

答:1、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与人脑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脑不能自动地产生人的心理,它需要被反映者的存在,以及与之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才能引起反映活动,从而产生人的心理

2、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

人的心理就其内容而言,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荒诞的,其源泉都是来自于客观现实。印度狼孩的个案表明,失去了社会生活条件,没有语言交往,没有劳动工具,正常人的心理就无从产生。

3、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其制约作用

它既能决定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又能决定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就人的能力而言,即使你有极高的音乐素质,但没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没有这一方面的实践机会,而不可能形成较高的音乐能力

4、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印象

人的心理就其源泉与内容说是客观的,但就其反映形式而言又带有主观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对当前的情景的任一反应,都必然带有浓烈的个体色彩;其二,即使是同一个人,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由于当时心理状态和需求倾向的不同,对同一客观现实也会产生略有不同甚至迥然有别的反映。

5、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类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在其实践活动中,在其劳动、学习、游戏以及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发展的

2.试述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策略

心理学自测题四

一、解释概念(5×4,共20分)

1.(p102)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是感知的高级形式2.记忆(p125):是人脑对经过的事物的反映

5.晶体智力(p489):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二、填空(20×1,共20分)

1.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4.(p293)情绪依据其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5.(p338)意志的特征包括目的性、随意性和排难性。

10.按心理不健康的程度,可以把心理问题划分为轻微的心理失调,

轻度的心理障碍,严重的心理疾病。

三、简答(5×6,共30分)

四、论述(2×15,共30分)

心理学自测题五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思维

2、注意

3、(p142)前摄抑制:是指先学材料对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

4、(p192)分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它是一种朝着许多不同的方向,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的思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反射可以分为和,“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反射现象。

2、(p13)“谈梅生津”是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狗听到主人叫其名字,就

会有所反应,是第一信号系统的作用。

3、幻想可以分为理想和空想。

4、平时一贯朴素的教师突然穿一套时装走进教室,会引起学生的

无意注意。学生可以边听课边记笔记,这时需要有意注意。

5、(p560)“此地无银三百两”属于反暗示。

6、(p126)经验的保持会发生量变和质变。

7、(p132)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为 1分钟以内,容量为 7±2 个组块。

8、表象的特征为直观性和概括性。

9、(p293)情绪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2、(p495)智力多元论的主要内容

答:1、语文能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能力

2、数理能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

3、空间能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空间的驾驭、形成、转换和使用表象的能力

4、音乐能力:包括声音的辨识与音律表达的能力

5、运动能力:包括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身体运动和协调的能力

6、社交能力:包括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

7、自知能力:包括认识自我,并能自主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3、(p255)奥苏贝尔所论述的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

答: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获取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一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一般以好奇心、求知欲、探索、

操作、领会等心理因素表现出来

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个体因自己胜任某项工作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是一种个体为了获得或保持长者们(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搞好学习的需要。

4、(p649)青少年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1、情感的冲动型和两极性 2、情感的丰富性和延续性

3、情感的曲折性和内隐性

4、对异性情感体验的新颖性

四、用心理学原理对下题作出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p141)为什么复习要做到及时?

答:通过复习律可知,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斯浩斯曾揭示了遗忘发展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是先快后慢地进行的,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不再遗忘。根据这一规律,在新学一种知识后,就必须“趁热打铁”,在遗忘之前及时复习。对此,乌申斯基曾指出,与其借助复习去恢复遗忘,不如借助复习去防止遗忘;不要等记忆的大厦崩溃以后再去重建,而要在它在刚刚塌下几块方砖时就及时通过复习去修补。

2、为什么清晨起来早读的效果好,晚上临睡之前复习的成效佳?

3、为什么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却存在社会评价意义?

4、P249—252为什么不是学习动机越强烈学习的效果越好?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p111)结合课堂教学阐述观察对客体依存关系的规律

答:一是对比律,为了使被观察的对象能清楚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要尽量是对象和背景有明显的区别,以增强对比感,教师讲课时刻意把某种重要材料读得响些、慢些,用特殊的颜色、字体或标志把重要部分与其他部分区别开来

二是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吸引学生注意观察,如在直观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活动教具、模型、画板,以及幻灯、电影、录像等,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吸引其注意,提高观察效果

三是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时间上接近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观察到。以板书为例,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及同一个字的部首偏旁之间的距离要合理,以避免学生将一个字看成两个字,或将两个字看成一个字

四是协同律,在观察活动中,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能提高观察效果,如果单纯运用同某一种感官则可能降低观察效果。物理、化学课上的看看、做做、听听。

五是整体律,观察对象总是以统一的整体来影响观察者的,这种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对象部分的观察,往往会影响对其整体的观察,这种影响分积极和消极,比如,教师突出观察对象的关键部分,使学生能“见斑窥豹”而形成完整的感知,这是积极的影响。二是部分的观察依赖于整体的观察,也分为积极和消

极,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对诸如戊、戍、戌、戎等行近之字,学生由于观察不清楚,难免会读错或写错,这便是消极影响。

2、(p421)联系实际说明气质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答:教育工作者掌握有关气质的知识,将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和教学工作质量。

第一,善于区别和正确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气质无好坏之分,每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与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教育工作者把握了学生的气质类型以及特征,可以有的放矢,利用其气质向消极方向发展。例如,对于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进取、主动等优良人格品质,防止粗暴、任性、冲动、高傲等消极人格品质。

第二,根据学生气质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人的气质是稳定度、持久而有深刻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气质的个别差异,采用适用他们气质特点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对胆汁质的学生要尽量避免激怒他们,在与其发生冲突时,宜用“以柔克刚”和“热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

第三,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加强职业指导。青少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取得未来事业的成功,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和专业十分重要。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其气质特征对其升学和就业给予适时的指导,这对他们今后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第四,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有助于扬长避短,提高自身修养。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充分了解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注意扬长避短,防止因自己的消极气质特征的流露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心理学自测题六

一、解释概念(5×4,共20分)

1.(p548)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和对自我的知觉两方面,对他人的知觉是指对他人所形成的印象;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等)以及与他人关系的觉察

2.晶体智力

3.(456)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4.自我提高内驱力

5.想象

二、填空(1×20,共20分)

1.反射可以分为和,“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反射现象。

2.(p8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3.在影响回忆的因素中,干扰是一个重要方面。干扰表现为抑制和抑制。

4.(p192)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性不同,思维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6.(p237)非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

8.(p337)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三、简答(5×6,共30分)

1.(p297)情操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1、道德感,是人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

2、理智感,是个体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是与个体的求知欲、热爱真理等社会相联系

3、美感,是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行为及艺术作品予以评价是产生的情感

2.(p337)意志的特征

答:1、目的性,自觉地确立行动目的,是意志的首要特征

2、随意性,指意志行为以随意行为为基础

3、排难性,是意志始终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p247)动机形成的五个要素

答:1、需要、内驱力

需要是指有机体为了延续个体和种族而产生的各种要求和追求;而当需要不能满足时,在有机体内部会产生促使有机体去满足需要的推动力,这就是内驱力。

2、目标、诱因和强化物

目标是行为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可以是一个具体事物,也可以是一种状态;诱引是能满足需要的刺激物,是诱发行为产生的原因;强化物则指能增强行为出现的力量和倾向的刺激物。

4.(p496)智力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1、少年期以前是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2、青年期的智力发展达到顶峰(也有人说到中年时期),但智力的各成分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3、成年期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成年期的智力发展模式是晶体智力继续上升,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

5.(p548)影响对他人知觉的主要因素

答:1、首因相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最初的印象,它对人的社会知觉产生深刻的影响,即不仅影响当前的知觉,而且在以后的一系列认知和评价中都会左右人们的印象;近因效应则是指最近的信息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2、晕轮效应

是指当人们知觉到他人的某种鲜明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出相似的推断,也叫光环作用

3、社会刻板印象,是指对于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四、论述(2×15,共30分)

1.(p653)怎样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

答:1、树立正确观念,重视青少年的性教育

2、破除神秘感,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性生理知识

3、正确对待青少年由于性成熟所带来的心理变化

第一,提倡男女青少年正常的交往

第二,正确对待中学生的早恋问题

4、教育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

2.(p111)试述观察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一般来说,这种规律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观察对客体依存关系的规律

一是对比律,为了使被观察的对象能清楚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要尽量使对象和背景有明显的区别,以增强对比感,教师讲课时刻意把某种重要材料读得响些、慢些,用特殊的颜色、字体或标志把重要部分与其他部分区别开来二是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吸引学生注意观察,如在直观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活动教具、模型、画板,以及幻灯、电影、录像等,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吸引其注意,提高观察效果

三是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时间上接近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观察到。以板书为例,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及同一个字的部首偏旁之间的距离要合理,以避免学生将一个字看成两个字,或将两个字看成一个字四是协同律,在观察活动中,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能提高观察效果,如果单纯运用同某一种感官则可能降低观察效果。物理、化学课上的看看、做做、听听。

五是整体律,观察对象总是以统一的整体来影响观察者的,这种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对象部分的观察,往往会影响对其整体的观察,这种影响分积极和消极,比如,教师突出观察对象的关键部分,使学生能“见斑窥豹”而形成完整的感知,这是积极的影响。二是部分的观察依赖于整体的观察,也分为积极和消极,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对诸如戊、戍、戌、戎等行近之字,学生由于观察不清楚,难免会读错或写错,这便是消极影响。

2、观察对主体依存关系的规律

一是定势律,定势是由于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心理准备状态使人以固定的思路去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这种准备状态有时有助于对事物的观察和问题的解决,有时正好相反,例如《吕氏春秋》中《人有亡鈇》的寓言故事,便是此种定势对观察造成消极影响的例子。

二是需要律,完全相同的物理刺激,由于人们对它的需要不同,其观察效果也不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看报纸时易于发现教育方面的信息,而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则易于发现教育方面的信息。

三是情绪律,观察受主体情绪状况的影响,不同的情绪状态对观察活动的倾向性、强度、效果等方面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尽量避免使学生陷入恐惧、忧愁、焦虑、烦恼的不良情绪泥潭,否则,诸如“弓杯蛇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情绪歪曲观察的故事将会重演。

四是知识律,观察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之前,及时帮助学生做好观察所需的知识经验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学自测题七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p6)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学科,是研究心理活动形式的科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p12)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一定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3、(p102)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是感知的高级形式。

4、(p192)集中思维: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它是指综合多种已有的信息,朝着一个方向探索一个正确的或者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5、(p410)人格:是指一个人的独特心理面貌亦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系统等五个方面。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p1)从稳定性的维度可以把个体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

3、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是先快后慢地进行的,到了相当的时间,

几乎不再遗忘。

4、(p125)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5、(p125)无意想象是没有自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一种想象。

7、人格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形成、出生到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人生历程内,由于经验与成熟的共同作用其人格各成分随年龄增长所发生的连续变化。

10、(p575)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心理学本身的研究任务

2、(p114)观察的品质

答:1、观察的目的性,是指观察目的的明确程度

2、观察的条理性,是指观察进程或步骤的系统程度

3、观察的理解性,是指观察活动中思维参与的程度

4、观察的敏锐性,是观察过程中灵敏、尖锐的程度

5、观察的复杂性,是指在观察过程中,既能注意搜索预期的对象,也能留意那些意外的状况

6、观察的精确性,是指在观察过程中能观察得仔细确切、全面客观

3、(p183)思维的操作方法

答: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和系统化

5、归纳和演绎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p634)试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和动力

答1、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遗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素质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二是通过气质,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性格”

(2)环境与教育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教育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等方面,他比那种分散的、自发的环境影响具有更大的作用

2、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社会和教育向儿童和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2、性格教育的策略

心理学自测题八

一、名词解释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

射。

3、再造想象:是根据阅读、符号、模型、图样等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

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4、非认知因素:又称非智力因素、非智能因素,是指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除

智能因素以外的但对智能因素的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那些心理因素。

5、(633)心理发展:从广义上说,人的心理发展这一定义的外延很广,个体心

理的所有变化都包含在发展之中;从狭义上说,心理发展只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即由经验和学习所产生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

二、填空题

1、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人际关系的结构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

3、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两种智力测验是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4、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心理特征。

5、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也可分为中心兴趣和广泛(阔)兴趣。P274

6、意志在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发动、抑制和促进。

7、动机是指能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8、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

9、根据信息贮存时间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0、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三、简答题

4、性格的特征:①对现实态度的特征:主要指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对学习、工作、劳动的态度,对自我的态度。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这是人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自觉的调解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性格特征。主要包括:是否明确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明确的程度,以及是否使行为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对行为能否控制;行为的坚忍性;在困难或紧急情境下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在情绪的强度、自控性、稳定性和主导心境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

的性格特征。

四、论述题

1、观察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2、(p510)智力开发的途径:

①加强智力的早期开发。

②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③教学应走在智力发展的前面。

④加强元认知技能的训练:1)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具体操作技能。2)要培养学生有效的监控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⑤注重潜在课程的开发:1)潜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性文化现象,有助于弥补作为显性文化现象的正规课程的不足,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2)潜在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3)潜在课程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智力活动模式。

心理学自测题九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过度学习;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叫过度学习

2、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的躯体疾病

3、后摄抑制;后学材料对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

4、兴趣: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积极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5、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年龄特征是指个体心理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中的那些一般的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特征。

2、人际关系的结构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

3、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以间接的方式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4、心理学工作者常常根据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把学龄儿童分为超常儿童、低常儿童和常态儿童。

5、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典型的、稳定的的动力特征。

6、非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情感和性格。

7、思维的形式主要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8、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

10、根据信息贮存时间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

和长时记忆。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智力多元论的主要内容

P485 智力多元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葛敦纳提出,他认为现行的智力测试多以知识为主,这势必窄化了人类的智力,甚至曲解了人类的智商。根据他的解释,智商在某种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以及生产创造所需的能力,包括;语文能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自知能力2、人格测验的功能p 473

一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二在心理辅导上的应用

三在人事安排上的应用四在心理研究上的应用

3、(p565)群体的特点

答:1、共同的目标和规范 2、特定的组织结构

3、相互作用和情感联系

4、人格的基本特征p411

一人格的整合性二人格的独立性和共同性

三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四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5、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第一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第二对事物的间接兴趣

第三对活动的合理组织第四培养自制能力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p625)如何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答:1、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 2、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3、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

4、提供情绪释放的机会

5、提高自我修养第一,学会调节情绪;第二,提高耐挫力;第三,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2、试述气质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P421

1第一,善于区别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

第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第三,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加强职业指导

第四,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优缺点,有助于扬长避短,提高自身修养

第理学自测题十

一、名词解释20%

1、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是感知的高级形式。

2、表象;形象记忆是以过去感知过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事物形象被称作表象

3、间接兴趣:指对事物本身或者活动本身并没有兴趣,而是对事物或活动可能达到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

4、气质:是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5、晕轮效应是指当人们知觉到他人的鲜明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的特征作出相似的推断,也叫光环作用

二、填空题20%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形式

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无条件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与生俱有,不学而会的反射;“谈梅生津”属于条件反射。

4、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5、强度强、平衡、灵活性低属于黏液质气质类型。

6、首因效应是指对人产生的最初印象,它主要产生于初次见面和

与陌生人交往的情境。

7、(p488)高智商的人,其创造能力既可能高,也可能低。

8、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

9、短时记忆的信息保留时间为一分钟以内。

10、人际关系含有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

三、简答题20%

四、用心理学原理对下题作出解释20%

1、为什么一篇文章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不如首尾部分?p138 位置律

答:根据位置律,在多个项目连续呈现的的情况下,各项目在序列中的位置也会影响识记效果。一般说,最先呈现的项目,亦即排在序列首部的项目最易识记,此称“首因效应”,反之,最后呈现的项目,亦即排在序列尾部的项目也易识记,此称“近因效应”,而排在中间相对难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材料序列位置对识记效果的这种影响,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识记效果。

2、为什么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要用红笔?p111对比律

答:根据对比律,为了使被观察的对象能清楚的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要尽量使对象和背景有明显的区别,以增强对比感。俗话说:“惹人春色不顾多,万绿丛中一点红。”这里的“点红”之所以能被醒目地观察到,就是因为与“万绿”有强烈的对比。对象与背景的对比有强烈对比、明暗对比、大小对比。所以为了更有效地引起学生观察,老师批改作业要用红笔。

3、(?)为什么人脑对于信息的保持不能等同于保险箱保存物品?p126 保持

4、(?)为什么智商与学习成绩不完全成正比?

五、论述题20%

1、怎样理解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p14

答:1、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与人脑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脑不能自动地产生人的心理,它需要被反映者的存在,以及与之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才能引起反映活动,从而产生人的心理

2、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

人的心理就其内容而言,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荒诞的,其源泉都是来自于客观现实。印度狼孩的个案表明,失去了社会生活条件,没有语言交往,没有劳动工具,正常人的心理就无从产生。

3、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其制约作用

它既能决定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又能决定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就人的能力而言,即使你有极高的音乐素质,但没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没有这一方面的实践机会,而不可能形成较高的音乐能力

4、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印象

人的心理就其源泉与内容说是客观的,但就其反映形式而言又带有主观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对当前的情景的任一反应,都必然带有浓烈的个体色彩;其二,即使是同一个人,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由于当时心理状态和需求倾向的不同,对同一客观现实也会产生略有不同甚至迥然有别的反映。

5、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类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在其实践活动中,在其劳动、学习、游戏以及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发展的

2、联系实际论述性格教育的策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