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政治学概论

国际政治学概论

国际政治学概论
国际政治学概论

国际政治学概论

李少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面对纷繁的国际关系现象,特别是国家间不断发生的各种冲突和战争,人们迫切需要找到认识国际行为模式的工具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确立一种国际秩序,维护各自国家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

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包括合作与冲突、双边与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二.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

国际关系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家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P14

一.研究途径的基本概念及其争论

1.研究国际关系要掌握的两类知识

①经验主义的知识

⑴含义:有关国际关系的各种具体事实⑴⑵

⑵包括:国际体系的主要历史发展、主权国家及其对外政策、国际冲突与战争、重要的

跨国合作、国际制度与国际组织的现状与作用、国际经济互动的性质与作用。

⑶作用:更好地概括出有关现实的规律与理论。

②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

⑴核心概念:如权力、无政府、国际行为体、主权国家、相互依存、国际体系等

⑵范式: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等

⑶主要理论:(如权力平衡、集体安全、社会建构等)

⑷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解释现实。

2.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争论

3.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科学主义)的争论

二.方法论概述P19

大体划分为三个层次:①哲学层次②学科层次③具体方法层次

层次分析法(最早由肯尼思·沃尔兹提出)

1.系统层次。在系统层次上主要研究国际行为体所构成的国际体系的影响,即研究国际环境,并且研究这种环境是怎样影响国家间互动的模式的。

2.国家层次。国家层次研究的是国家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检查他们怎样制定对外政策。

3.个人层次。个人层次所所检查的是政治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在界定和追求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时所起的作用,关注的中心是领导者的个人背景、历史经验、价值选择和领导风格对决策

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P36

影响最大:现实主义和跨国主义

第一节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发展

现实主义包括: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主要看法:P38

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这是现实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

2.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如何行事,决定性因素是国际体系的性质和国家的实力,而不是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

3.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是加强权力和安全。所谓国际政治,就是国家间政治或权力政治。

4.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在谋求权力与安全的时候,国家采取的是有目的政策,或者说处于主观期望是按照功利原则或理性规范行事的。

一.古典现实主义

参见宝书

代表人物:摩根索

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P44

1.政治受到根植于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这些法则不受到人们的偏好左右。

2.政治家的思想和行动是从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出发的。

3.在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哪种利益能够决定政治行为,要视决定外交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的环境而定。

4.普遍的道义原则在抽象的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必须在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加以贯彻。

5.不能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天下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

6.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学派的思想之间的差异是真实、深刻的。

从摩根索所阐述的六条原则看,他的理论核心就是权力政治,论证的起点则是权利与利益。在他看来,国际政治同一切政治一样,都是为权力而斗争。国家外交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说的确切些,是为保持、扩大和显示国家权力服务的。国家无论是维持还是推翻现状,都表现出对权力的追求。各国之间的饿利益冲突和实力的不均等使得国家间的权力斗争不可避免。尽管摩根索认为国际道德、世界舆论和国际法对权力有一定的限制,但保持国际体系稳定的基本因素还是“权力均衡”。

现实主义的局限性:无法解释国家间已有的和可能的合作。

补充:

孙学峰博士

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见宝书)

第一,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不能改变,所以要想变革社会,就必须首先认识这些社会规律,然后以这些认识为依据制定公共政策。

第二,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政治领导人是?从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而且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假定。这一假定使不同国家看似不同的对外政策有了连贯性和一致性。此外,这一假设使人们有可能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领导人的行为做出评价。

第三,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观念,是客观存在。利益的观念是政治的实质,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影响,是判断、指导政治行为唯一永存的标准。但利益的内容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要视制定对外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环境而定。(如何算符合利益,必须具体问题具

第四,?必须依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应用于国家的行为。?民族国家在追求利益时所遵循的道德,不同于普通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所遵循的道德。政治家作为国家领导人采取行动时,评判其政策的标准是政策的政治后果。谨慎,即对不同政治行动的后果进行权衡,是政治中至高无上的品德。把个人道德同国家道德混为一谈,就是制造民族灾难,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首要职责是保证民族国家的生存。

第五,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遍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所有国家都试图用全人类的道德原则掩盖他们的特殊的愿望和行动。只有从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才能对所有国家做出公正的评价。

第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学的独立性。政治行为必须用政治标准来判断。?经济学家们的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社会福利或部分人的福利?’法学家们的问题是:‘这项政策符合法治精神吗?’而现实主义理论家的问题是:‘这项政策对国家权力有何影响?’?二.新现实主义(P47——P50)

参见宝书

代表人物:肯尼思·沃尔兹

特点:

1.新现实主义把安全而不是把权力置于首要地位,认为国家不会为了其他利益而放弃他们当前已获得的安全。如果追求更大的权力可能冒不安全的风险,他们就可能接受较弱的处境。权力已不再是国家的目标,而是国家的工具。

新现实主义把权力看作是一种有可能使用的手段,国家拥有的权力太小或太大都会导致风险。

2.在研究方法上,只有既注重单位(国家)层次,又注重结构层次,才能全面把握国际体系内的变化与延续。

3.新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斗争是国际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的产物,而不是人性的结果。

总之,按照新现实主义的观点,尽管世界结构是无政府的,国家谋求自我保存和增加其权力不可避免,但国家的主要关注点未必是对权力的不间断追求,有些时候国家会选择谈判而不是战斗,因为合作可以避免高代价的冲突并有利于保持和平与解决经济问题。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的新发展(P50——P56)

1.新古典现实主义

参见宝书

新古典现实主义是相对新现实主义而言的。它与新现实主义最大的不同,就是谋求解释个别国家的对外政策和战略,它力图预测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为什么会追求特定的政策和战略,为什么会对系统压力作出不同的反应。所要探讨的东西包括个别国家的大战略、军事信条、对外经济政策、结盟的偏好以及危机行为等。

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外交政策的范围和雄心,首先取决于他们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他们的相对物质力量。

在新古典现实主义主义者看来,国家政治领导人所做的外交选择,与其说是国家物质资源的现实数量的体现,不如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于他们自身对国家相对权力的判断。

新现实主义从结构的角度观察国际关系,最明显的弱点就是无法预测个别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弱点是不适于说明国际结构,不能对单个国家间的战略互动的总体结果进行预测。

2.进攻现实主义

参见宝书

代表人物:米尔斯海默)

按照进攻现实主义的假定,国际关系从总体上来说仍然处于霍布斯主义无政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安全的稀缺性为国家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因。由于国家会不断面对其他国家

的暴力侵害或征服威胁,因此不得不通过军备建设、单边外交和机会主义的扩张来改进其相对权力地位。由于只有最强大的国家才有最好的生存机会,因此国家会寻机削弱可能的敌手,追求其权力的最大化。

进攻现实主义所做的阐释,主要是针对大国,弱国不可能追求扩张,以为这样做的风险太高。

3.防御现实主义

参见宝书

防御现实主义认为,尽管安全困境难以驾驭且不可避免,但它未必会导致剧烈的竞争与战争。国际体系只有在有限的情况下才会提供扩张和侵略的动机。除了权力的总体分配外,其他的物质因素(如军事技术上的进攻防御平衡、国际经济压力、地区军事平衡等)可以增加或减少冲突的可能性。国家会努力使其安全而不是相对权力最大化。只有当“安全困境”升温为狂热时,才会导致实际冲突的产生。

进攻现实主义基于追求权力最大化的目的,会要求国家比照竞争对手的总体实力发展自己的权力,而防御现实主义基于追求安全最大化的目的,则会要求国家按照所受到的威胁发展权力。与进攻现实主义这比较,防御现实主义者更重视国内因素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他们认为,国家领导人对于国家的相对能力的感觉体现了系统压力与国家对外政策之间的联系。

总之,与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相比,推动这些新发展的学者中多数人比较重视国际体系之外其他层面的因素对国家对外政策行为的影响。对于单位因素的强调,特别是对国家内部的各种因素以及权力之外的因素的强调,可以说是这一些现实主义新分支的一个较共同的方面。

四.对现实主义的批评(略P57——P58)

现实主义的主要不足:现实主义过于重视冲突,而低估了国际制度在促进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第二节跨国主义:

跨国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关系范式,有时亦被称为国际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全球主义或契约制度主义。

跨国主义主要关注的是全球政治,或者说是关注的是普遍的秩序,它的视点不是单个的国家,而是跨越国家的关系和多元的行为体。

现实主义者强调的是权力,而跨国主义者则强调的是秩序。

按照跨国主义的观点,国际秩序的确立取决于四个因素:

(1)国际机制的作用;

(2)有关国家行为的国际规则和规范;

(3)国家间日益发展的经济相互依存;

(4)技术进步和全球通讯的发展。

上述这些因素可以制约和规范民族国家在这一体系中的行为,并且为在总体上构筑国际环境起到一种不可缺少的作用。这四个因素所体现的跨国联系,确立了合作的动因,加强了国家间的信任。作为一种解决国家间争端的手段,它促进了谈判而不是军事对抗。

一.理想主义

参见宝书

主要代表人物:威尔逊、布尔

理想主义是跨国主义范式之中产生最早的一个理论学派。亦被称为制度跨国主义。

其关注点是国际规范和制度化的全球合作。

观点: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止侵略,实现国际和平。

这一范式所设想的主要模式:以集体安全原则来解决国家间的安全问题。

这种构想追求的不是权力的平衡,而是某种权力的共同体。在这个新体系中,所有国家将在共同的事业中合作,为所有国家提供安全与正义。理想主义者认为,国际组织即使不能提供世界政府,至少也能提供某种国际行为规范和约束。

二.新自由主义

参见宝书

代表人物:基欧汉、约瑟夫·奈

1概念

新自由主义亦称经济跨国主义或相互以依存模型。

这一学派强调的是国家间经济联系。

认为这种经济联系是国际体系之内确立和维持秩序的基础。按照这一理论的假设,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以及各国经济利益的日益融合,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普遍,使得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

与现实主义相比,新自由主义不仅关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而且关注更广泛的行为者和更复杂的国际关系,不仅关注战争与和平问题,而且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问题。

2.复合相互依赖:

基欧汉、约瑟夫·奈提出了“复合相互依赖”,认为这种理论是一种与现实主义截然不同的模式,比现实主义更接近现实。可以说明国际关系中的可见变化,既国际战争减少,经济权力的影响超越了军事强制,并且出现了一体化的全球贸易模式。相互依赖,按照最简单的界定,意指彼此相互依靠。

由于国家间已建立的比较紧密的经济联系只有在稳定的国际环境中才能兴旺,因此,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对于保持秩序以推动其利益都有利害关系。这种情况表明,在国家间存在着一种利

益的和谐,其意义在于,合作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互利的不仅有利于经济利益,而且有利于国家的安全。作为对外政策工具的权力和军事力量,已受到了全球体系中所有国家之间更多的联系和更大的合作的排斥。这种合作不仅出现在国家之间,而且出现在所有的国际行为体之间。

3.全球主义:

基欧汉和约瑟夫·奈认为,全球主义是通过资本和货物、信息与思想、民众与军事力量以及与环境和生物有关的物质的流动而实现的一种涉及洲际相互依存网络的世界现状。其特点是:(1)全球主义的相互依存所涉及的是联系的网络,而不是单一的联系。例如美日相互依赖,但不是全球主义。

(2)在全球主义的相互依存网络中可能包括各种各样的联系,但其中必须包括跨洲的联系。只有地区的或国家间的联系不是全球主义。

(3)与相互依存一样,全球主义也是多维现象,既有经济、军事、环境全球主义,也有社会与文化全球主义。

基欧汉和约瑟夫·奈认为,全球主义尽管涉及一种普遍的联系,但它本身并不是普遍的。有很多人并没有卷入这种联系。因此,随着全球主义的发展,人们之间的鸿沟也在加深。全球化与社会差别的鸿沟是并存的,贫富差别就是这种鸿沟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球化既不意味着同质,也不意味着平等。

三.民主和平论

参见宝书

1.概念:

“民主和平”的命题,即民主国家间无战争。

有两个主要论点:

第一,一个民主国家决不会(或者说极少)同其他民主国家打仗;

第二,当民主国家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极少威胁要使用暴力,因为这样做是非法的。

民主和平论的基本逻辑是:理性的人可以组成理性的国家,而理性的国家则可以组成理性的国际社会。

民主和平论的基点实际上是国内因素决定论。按照该理论的推理,民主国家的国内政治体制,会决定其国际交往的行为模式。

它的典型思维逻辑是:国内可以实现的东西,推而广之,在国际的范围内也可以实现。民主国家在处理相互间关系时会适用相同的准则。它们都知道,民主国家的利益在于合作,在争端中进行谈判是唯一可行的做法,因此它们谋求互动,倾向于对其他民主国家的要求作出反应,并最终有可能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放弃在相互关系中使用暴力(乃至威胁使用)暴力的权力。

2.民主和平论与美国的对外干涉的关系:

民主和平论者认为国内政治对国家安全政策而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决定因素,认为尽管民主国家橡其他国家一样也经常打仗,但它们之间却极少打仗。基于这个理论,他们主张以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为样板,向全世界输出民主,以次来造就永久的和平。从政府决策的角度来看,克林顿政府推行的扩展民主区域政策和小布什的政府推行的“政权变更”政策,都是以这一理论为主要依据。

民主和平论与现实国际政治和大国对外战略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朝野有很多人认为,美国的利益和安全同世界范围的民主的成败息息相关,提出鼓动和输出民主应成为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中心,所以该理论不可避免地要促使美国采取干涉主义的对外政策。

3.民主和平论的问题:

(1)民主的标准问题,即哪些国家算是“民主国家”,或者说达到何种标准才算是“民主国家”。

(2)另一个困难是逻辑上的,即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民主国家同非民主国家一样好战。

四.对跨国主义范式的批评(P75——P77)

现实主义对跨国主义的批评最多集中于国际安全的问题上。

跨国主义过多地强调了利益的和谐,而忽视了国家的根本性冲突。

对于当代世界政治中的民族主义的强大作用,跨国主义理论都难以说明。

第三节其他非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以及世界体系论这几个范式属于理性主义理论。

反思主义的理论群是与理性主义相对的,包括规范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历史社会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等。这些理论学派主要特点是强调国际关系中理念性的东西,诸如观念与话语的作用,结构与行为体的相互建构,以及权力的非物质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等。

一.世界体系理论

代表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世界体系理论是一个以新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框架的理论,它以批判帝国主义而著名。该理论认为,世界政治是发生于全球资本主义逻辑支配下的世界体系的范围之内。这个世界体系的一个关键性结果就是富裕和强大是以贫穷和弱小为代价的。

二.规范理论:一种具有道德判断内涵与理想追责(P79——P81)

三.女性主义理论(P81——P82)

四.批判理论(P82——P85)

五.历史社会学(P85——P87)

六.后现在主义(P87——P91)

七.建构主义

参见宝书

代表人物:温特

建构主义是冷战结束后以来在欧美国家国际关系研究中凸显的一个重要学派。

作为一个强调观念的学派,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同观念而不是物质力量决定的;第二,有目的之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是由这些共同观念建构而成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建构主义结构所包含的主要因素:

1.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这种观念建构的结构,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结构,其本质是知识或(观念)的分配。在这样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对行为体来说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共有的知识。所谓共有的知识,就是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这种共有的理解与期望能够建构行为体的认同(或身份)与利益。按照建构主义的解释,国际生活的特征取决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怎样的信念和期望。比如,如果行为体间的共同期望使行为体共同具有高度的猜疑,使它们总是对对方作出最坏的估计,那双方就会形成相互感到威胁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安全困境”。相反,如果行为体之间的共有知识使它们能够建立高度的相互信任,那么它们就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这就会形成所谓的安全共同体。

对建构主义来说,社会关系中最值得注意的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话语。话语在这里主要指精神性的东西,诸如观念、意识形态、文化、知识及语言等,正是这些话语,反映并构成信念与利益,并确定可接受的行为规范。从话语的角度观察国家行为,建构主义认为观念决定权力的意义与内容,决定国家实现利益的战略,也决定利益本身。

在进行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建构主义认为,如果行为体的观念发生变化,那么行为体间相互联系的意识(或共同知识)和利益就会发生变化,并因而会使结构,诸如无政府状态,发生变化。

2.作为一种强调观念的理论,建构主义通常并不否认物质性因素,但它从来不把物质因素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因素。建构主义认为,物质因素只有通过社会性结构,才能对行为体的行为起到有意义的影响。比如,军事力量就是一种物质性因素,但这种物质因素只有在考虑到行为体的不同期望或不同的共同知识时,才能对其影响作出正确判断。比如英国拥有核武器与朝鲜

拥有核武器,美国肯定认为前者不是威胁而后者是威胁,并因而会采取不同的政策。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物质性因素,而是它们的共同期望以及由此而建构的关系的性质。

3.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存在是行为体社会实践的结果,行为体的互动造成了社会建构。理性主义所讲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先验和既定的因素,不是自然状态,而是国家的互动所建构的一种文化。即“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国家互动的性质不同,就会建构不同的无政府文化。温特论证了三种无政府文化:霍布斯无政府文化(敌人)、洛克无政府文化(竞争,即利益冲突与共存)、康德无政府文化(朋友)。

建构主义认为,行为者建构结构,结构也造就行为者。对于行为者与结构之间的互动,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国际政治的进程。建构主义认为,行为选择不仅在于符合目的,而且在于对认同与利益进行再造。国家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不能被视为完全利己的行为体的。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论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实化和物化,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也就帮助再造了这种文化,所以,国家越像现实主义那样思维,利己主义及其在体系层面的连带结果——自助——就越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建构主义认为自我利益本身是国际体系不断造就的产物,因此在社会进程中应当受到质疑,一旦这种建构不被行为体的实践所支持,它就会不复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结构才是可以变化的。

第三章国际关系行为体

第一节国家行为体

《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边界,承认各国的独立和享有的外交权力,规定不得干涉各国内政。这样现代国际关系的雏形就出现了。

一.主权的概念(见宋、陈的总结)

1.对内主权。即国家对内享有最高的和最终的政治权威,它是一种发布公共法则以规范人们政治行为的权力。

2.对外主权。即国家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享有独立自主权,国家不受任何外部政治实体的权力所支配。

二.主权受到的制约和影响

1.在主权国家体系中,由于每一个主权国家的存在都表现为与其他主权国家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很容易超出各个国家认定的界限,因此任何国家的主权实际上都会受到其他国家权力的影响。因此,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会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国家间的互动(合作、结盟、竞争、战争),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在合作中,国家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地位都会受到重新界定。国家在国际互动中,主权既受到了削弱又得到了扩大,他们失去了一些传统的职能,又得到了一些新的职能。

2.在全球政治体系的作用下,民族国家所受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家自主权的缩小。

自主权是国家追求对内对外政策目标时独自发挥作用的实际权力。主权与自主权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主权具有不受限制的属性,而自主权则表现在具体的领域和范围。

本来拥有完全的主权就应当拥有完全的自主权,自主权与主权应当完全吻合。但在现实国际政治中,自主权受到全球政治体系的影响越大,与主权的分离也就越大。

3.全球体系对主权的影响,最主要的方面可以概括为制度化的约束,也就是国际组织、国际公约、多边协定以及国际法的影响。这种影响造成国内行为的“国际化”。

国际组织与跨国机构的发展,无疑意味着对国家主权的削弱与限制。联合国安理会以及某些经济领域的国际组织能够干预一国的国内事务。

国际法对主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国际法的发展使个人、政府、国家和非政府组织从属于新

的法律体系,有了新的权利与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超出了原有民族国家的规范体系。

此外,某些国家间发生的区域一体化与集团化显然也在改变着主权的含义。最典型的就是欧盟,它正在走向一个超国家,它的权力来自于成员国的自愿出让。因为主权出现了转让与分割,传统的主权观念也难以保持了。欧盟的成员国在自己的边界范围内,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与公民的认同中心,而欧盟正日益成为一个新主权者。

三.有关国家类型的讨论

无赖国家:是指那些对国际社会的准则抱有敌意的国家。

失败国家:是指那些失去了国家功能的政治体系。失败国家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国内秩序,不存在制定和实施法律的政府权威,各个派别为争夺地盘而使国家陷入广泛的暴力中。这种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是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民族分离过程和持续内战的产物。

第二节非国家行为体

一.政府间组织

1.政府间组织构成的三要素:

(1)成员国间要有合作的政治意向,这是政府间国际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间要有一定的结构和形式,这是保证组织稳定性的条件。

(3)组织要有一定的运作机制,包括组织的宗旨、权力、职能、活动方式和议事规则,这种运作机制可以体现组织的某中自主性。

通常这三个要素是体现在一定的条约、协定和章程中的,它们构成了组织的基本制度。

2.政府间组织的作用

政府间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为表达单个国家的意志或多个国家的集体意志提供了一种手段,而且还对处理国家间的关系发挥了重要影响,诸如促进国家间的社会经济的相互依存,解决国家间的冲突等。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

国际非政府组织是私人的国际群体或协会,他们共同追求跨国的利益。其目的主要是在特定的功能性问题领域促进较大的跨国合作。

三.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指以一国为基地或决策中心,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它国家设立或地区设立子公司、分公司或附属机构,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或其他服务活动的大型企业或公司。

四.其他行为体

1.民族

民族无论是否有自己的独立国家,事实上都会参与国际互动。特别是一些涉及国际冲突的民族(巴以、希土冲突,民族分裂如科索沃、车臣),更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国际行为。民族主义就是这种行为的体现。

2.国际政治运动

在国际关系中,带有民族主义内涵的政治斗争常常会形成所谓的国际政治运动。这类运动所涉及的群体通常都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要么谋求民族分离,建立新的国家,要么谋求激进的政府变革,如库尔德、巴斯克、泰米尔组织、巴解。还有一种政治运动是谋求在全球体系中谋求改变政治和经济制度,或者说要求改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如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

把国际政治运动视为一类国际行为体,实际上也可以把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包括在内。

3.宗教运动与组织

在当代,信奉宗教的人都会形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它们影响人们的政治信念和国际互动的实践。在南亚和中东政治冲突与宗教矛盾常常是分不开的。近年来日益上升的恐怖主义威胁,也往往具有宗教极端主义的背静。

4.政党

由于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的对外政策,因此事实上会改变国家的国际行为。

5.个人

就国际关系中以政治群体和集团为体现的国际行为体而言,其中的主要领导人或著名人物作为个人有时也可以被视为国际行为体,因为这些人的个人影响,可能改变其他国家的行为,甚至改变国际政治的进程。

小人物,或者说普通民众,也可能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如非法移民、难民问题等。

第三节全球化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P133——P136)

一体化与碎裂化(见第五章第三节)

第四章国际体系

第一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按照现实主义的理论,所谓国际体系,就是无政府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行为体的行为都是以权力为基础的。这种互动会使整个世界形成一种权力结构。在这种权力结构中,大国的权力分配对于国际秩序的形成其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大国之间的权力关系,人们通常称之为世界格局。

一.权力的概念

1.国际关系中权力,其最一般的意义,就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

软权力:是指影响或说服其他行为体的能力。软权力表现出的是一种说服与合作的国际关系。如通过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来实现对其他国家的领导。

硬权力:运用强制或暴力手段强迫其他国家接受某种领导。硬权力的实施实际上是行为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行为体,目的是迫使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例如实施军事打击或者经济制裁,或两种手段结合。

潜在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基于其有形或无形资源而具有的决定事态结果的可以预测的能力。

现实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实际运用其有形与无形资源决定其他行为体行为的能力。

有形权利:通常指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如领土、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军事力量等。

无形权力:指触及不到的东西,主要指制度上和心理上的东西,如政治制度、智力因素、意志、士气等。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科技发展环境下,权力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在一定意义上,权力是随着科技进步而改变的。例如一战拼钢铁和现代战争靠信息技术、海湾战争等。

二.影响权力的因素(见宋、陈的总结)

1.领土与地缘因素

2.人口因素

3.自然资源

4.经济发展水平

5.军事能力。是国家权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和平时代,虽然不能使用,也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础。

三.国际权力结构

1.权力结构涉及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权力的分配。由于世界上的国家大小不一、强弱不等,因此权力体系的构成呈某种金字塔的形状,超级大国和大国具有决定性影响。

讲到国际结构,人们通常用到“极”这个概念,“极”是是指国际权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国。

2.单极、两极、多极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种基本的权力模式。一种是权力结构的均衡(多极);另一种是权力结构的霸权(单极、两极)。

权力均衡

所谓权力均衡,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间权力大致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

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

按照权力均衡理论的假定,在这样一种格局中,国家之所以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不仅因为权力的不平衡可能威胁各个国家的独立与自主,而且因为这种不平衡可能带来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只有当主要国家的权力大体平衡的时候,安全才能得到最好的保证。由于国家权力的弱势可能导致侵略,因此防止战争的最佳途径就是防止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获得权力的优势。

霸权体系:

霸权体系是与是与权力均衡相反的模式。霸权的产生反映的是相对权力分配的极端不平衡。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的集中于一个国家(或两个国家),使这样的国家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一种单极结构或霸权体系就形成了。

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秩序并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产物。权力均衡是与战争相联系的,相反造就和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仁慈的”霸权能够阻止新的大国出现和与之相平衡,因为体系内国家的利益来自于霸权国家所提出的这种集体产品。由于这些国家在霸权体系中得到了日益的发展,因此它们愿意接受一个仁慈霸权,甚至愿意在它衰落时帮助支撑它。

霸权和平:这种和平的主要特征是世界体系中只有一家世界性支配者,它具有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基础的超群的实力和无与伦比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制订和维持符合其利益的国际规则,并能够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一定范围内迫使其他国家服从自己的统治和支配。

3.国际体系的变革

考察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可以看到,单极格局正是霸权主义国家实力扩张的顶点。达到这一点之后,霸权国家维持现状的成本就会迅速上升,其速度会大大超过其经济能力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它所承担的义务和拥有的资源会越来越不相称。由于它的扩张已经到了顶点了,因此它的资源不可能再大幅度增长,它只有一个选择,即减少它的义务。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的霸权地位。与此同时,在霸权体系中,由于其他国家可以方便的利用霸权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或“集体产品”,又不用承担维持这个体系的义务,所以往往可以更快的发展起来。例如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

第二节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

一.国际合作的概念

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

二.国际体制

国际合作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对行为体的共同利益与决策模式起规范作用的国际机制。所谓国际体制,即在国际关系的一定领域中汇聚了行为者期望的一组明确或含蓄的原则、规范、法则和决策程序。

体制的构成有两方面的要素:一方面是看它是否具有高度形式化的协议;另一方面是看参与国家是否希望遵守这些协议。

国际体制对行为体的行为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任何两个国家间关系实际上都会受到众多国际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国际互动中环境中的合作与制度因素具有脆弱性,如一些国家随意退出体制的行为。

尽管国际合作与国际体制会遇到各种挑战,但这些挑战不会改变国际体制所具有的国际合作与国际体制的属性。由于国际合作与国际体制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行为体理性决策的产物,因此行为体的对外决策行为最终是会受到国际体制的制约与影响的。

第三节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

观念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在建构主义看来,很多情况下,国家间关系的改变并不是权力政治或国际制度的产物。而主要是因为相关行为体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观察当今的国际关系可以看出,国家间的交往实际上还是观念方面的互动最多。在现代信息

交流大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不是物质的东西和制度的东西,而是各种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反映人们的观念和意愿的东西占很大比重。

通过观念互动,人们会在国际层面上形成各种共有观念,而这种共有观念一旦形成影响,就构成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如对于重大国际问题,相关国家的政府、政治精英、公众舆论和媒体的观点互动形成了一种国际氛围,而这种国际氛围对相关国家的战略取向是有重要影响的。

观念的东西作为国际体系的一个层面,其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不像权力政治和制度因素那样明显和直接。作为对外政策实施者的行为固然会受到这种因素的影响,但未必会屈从于这样的影响。

一般的说,国际体系中的观念互动的影响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的因素。例如现在冷战思维的依旧存在。

第四节应怎样看待国际体系

英国学派国际体系观的特点与贡献(转)

英国学派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既具包容性又具独特视角的一个学派。它以霍布斯主义或现实主义传统、康德主义或世界主义传统、以及格老秀斯主义或国际主义传统这三个传统为研究基点,取格劳秀斯的理性主义为思想本源,确立了以“国际社会”为中心概念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把阐述国际体系的霍布斯现实主义与强调国际秩序的格劳秀斯主义结合了起来,在主流的国际关系范式之间搭起了桥梁,为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对话提供了可能性。它所阐述的国际社会的构成特征,事实上与建构主义也有共鸣。

第二部分国际安全

第五章国际安全与安全研究

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

一.“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

安全的概念:

最传统的观点是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

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惧。

国家所受的威胁,存在现实的威胁,也存在潜在的威胁。现实的威胁是指可见的危险,与安全的客观方面相联系。国家所受到的潜在的威胁是指威胁的可能,它在某种意义上作用于人心理上一种较长远的东西,是对潜在威胁的忧虑,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安全的主观涵义。

二.安全研究的发展(P194——P197)

三.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P197——P198)

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

一.现实主义安全观

现实主义所设想的安全关系就是由主权国家所构成的无政府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本质就是不安全。由于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的冲突与不安全是普遍现象,因此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就是加强安全,国家最重要的是在国际体系中保持自己的主权地位。

按照现实主义的观点,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的权力或能力,而这种权力或能力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国家的军事力量。因此国家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可能的增大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军事能力。

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暴力因素始终是安全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只有在同军事因素的

发展相关联的时候,才是重要的。

总之,现实主义的安全观的中心就是国家怎样使用军事力量,以及国家应怎样应对这种不安全的基本来源。

二.新现实主义与安全合作

新现实主义认为权力只是手段,国家拥有的权力太大或太小都会有风险。国家最终关心的不是权力而是安全,因此,如果追求更大的权力可能冒不安全的风险,国家就可能选择谈判而不是战争。因此对于新现实主义者来说,国际政治的特征并非是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在国家间还是存在着受制于安全竞争逻辑的有限合作的。

对于合作的结果和影响,新现实主义最关心的就是相对收益问题,国家在合作中最担心的是合作者进行欺骗,以及通过欺骗获得更大的相对收益。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新现实主义向合作迈出了一小步,但仍然认为在国际体系中缺乏信任感,并且充满了误解。

三.新自由主义安全观

在安全观上,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主要区别,一是更强调秩序对于调节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行为的作用。二是更强调国家在安全合作中的绝对收益。

与现实主义强调自助的国家相比,新自由主义更多强调的是跨国的联系。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以及各国经济利益的日益融合,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普遍。这种日益发展的相互依存,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性质,使得在安全问题上的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

按照新自由主义的观点,相对收益的重要性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一个因素是体系中的行为体数量,另一个因素是国家在军事事务上的取向是进攻性还是防御性。为了解决在相对收益问题上的不和,国际制度可以提供一个合作的框架。新自由主义认为,在一个受到国家权力和不同利益制约的世界里,发展国家间的制度合化的合作,可以为现实更大范围的国际安全提供机遇。

四.其他非主流的安全观念

1.在安全关系问题上,建构主义强调的是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按照建构主义的结解释,国际生活的特征取决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怎样的信念和期望。

2.后现代主义主义者在考虑国际安全问题时强调的是观念与话语——人们怎样谈论国际政治与安全——的重要性,认为这些东西是构成国家行为的重要的驱动力。实现安全就要用强调和平与和谐的“公有制主义话语”来替代现实主义的话语。

3.女性主义者在思考安全问题时,一方面从性别的角度关注女性受压迫和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不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从更一般意义上思考有关安全研究的问题。女性主义者认为,安全问题应当涉及结构性暴力问题,因为这种暴力对于妇女和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人群有特别的影响。如果人们忽视这一事实,局势忽视了这个星球上绝大多数居民的安全。对于女性主义者来说,以往的安全研究完全忽视了妇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出新的安全观念。

以上各种观点,一个重要的共同特点,就是强调非物质的因素。

第三节安全战略分析

战略就是行为体调动一切资源与力量实现目标的科学与艺术。

一.国际安全战略的出发点: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的基点,也是国家判断安全与不安全的主要标准。国家维护安全利益,在本质上就是维护对国家安全有好处的现状或改变对国家安全不利的现状。

现实主义对国家利益的看法认为,国际政治行为都是从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出发的。在国家之间,权力斗争表现为一个国家企图控制其他国家的行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属性,决定国家是利己而不是利他的。现实主义的利益观,说明了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的一个最基本属性,即不相容性和冲突性。这种属性使得利益与安全息息相关,即利益通常表现为受威胁的东西,或是需要经过竞争去获取的东西。

跨国主义的认为,国家间固然存在大量的冲突现象,但同时也存在大量的合作现象。由于相互倚赖的各方会产生共同利益,因此合作便成了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必要方式。

在当代,任何国家的利益都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利的利益,另一部分是分享的利益。

国家利益产生的解释:整体的方法与实证的方法(P214——P216)

二.国家面对的安全问题: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

1.传统的安全观通常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早传统的安全观看来,实现安全所要保卫的东西,最根本的就是国际的主权地位。

2.一体化与碎裂化。一体化是指全球化过程,即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事务的跨越国家边界的扩展。碎裂化是指现存主权国家的分裂。这种分裂源自民族和宗教冲突。

冷战的结束促进了这两个过程,而这两个过程则使得传统的安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3.非传统安全的定义(转自熊光楷《世界知识》):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于军事、政治和外交等传统安全威胁而言的,指除此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恐怖主义、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海盗活动、非法移民、环境安全、经济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

4.非传统安全涉及的范围:

(1)非传统安全不是国家行为体间对抗性的政治军事关系的产物,但它仍然涉及到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非传统安全所涉及的是国际安全问题

(3)非传统安全也涉及政治军事冲突,但这种冲突是指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问题,如恐怖主题和民族分离所导致的战争。对于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冲突,它主要指其它领域的冲突,如对自然资源的争夺,这种问题并非源自国家间直接的政治军事对抗。

(4)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国际合作。无论是金融危机、气候变暖,还是恐怖主义、民族分离,都不是靠一个国家就能彻底解决的问题。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复杂情况决定国家不可能有任何单一的战略选择。针对不同的情况,国家需要有不同的战略。

三.国家安全的维护

1.我们可以把国家谋求安全利益的行为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根据权利行事,另一种模式是根据权力(或叫强权)行事。

权利体现的是平等,它的依据是国家法和国际惯例。国家依据权利所得到的东西是所有主权国家都应该享有的,是不可剥夺的。

权力(或强权)体现的是一种不平等,它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支配和干涉。

2.从国家维护安全利益的行为上看,还可以把它们分为这样两类,即内向的行为和外向的行为。内向性的行为属防卫性行为,外向性行为属进攻性行为。一般来说,防卫属于对现状的维护,而进攻则是对现状的改变。

3.安全范围

国家维护安全利益的不同的行为模式,反映出它们不同的“安全范围”。国家维护权利,通常维护的是国家疆界之内的东西和国际法准则范围内的东西,实质上是维护平等的国际关系。国家维护强权,则往往表现为谋求和维护国家疆界以外的东西,实质上维护的是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就安全利益的范围而言,超级大国追求的是最极端的例子。

四.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1.实力政治

实力政治的理论基础,就是权力政治。按照实力政治的观点,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只有处于较强状态下才是安全的,反之,则是不安全的。因此追求实力和地位的国家大体可做两种选择,要么谋求支配那些反对它们或是可能威胁他们的国家,要么谋求力量的平衡。进行这样两种战略选择,其实质都是想通过减损他国的实力来增加自身的安全。

在这种竞争中,只要国家的目标是谋求相对别国的权力优势,力图在地区或世界范围内实现对别国的支配,那么它的战略就是霸权主义。相反,如果国家的目标是谋求权力不受别国支配,力图在地区或世界范围内谋求对优势者的制约,那么它的战略就是追求均衡。

2.共同安全

“共同安全”作为一种安全战略,是以国际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前提。按照这种战略,单独一方实现的安全,不可能是长久、稳定的安全。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安全,都必须以所有相关国家的安全为条件。只有所有相关国家的安全都有安全感的时候,安全才是有保证的。

第六章国际冲突与战争

第一节冲突与战争的界定(P235——P241)

战争是使用暴力的冲突,国际学术界一般界定战争为死亡1000人以上的冲突。

第二节战争的起因(P241——P245)

冲突起因的层次分析法:着眼点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三个层次

○1个人层面:领导者的个人因素对战争的影响

第三节冲突战略

一.冲突手段的选择

高烈度的冲突:战争

低烈度的冲突:

1.报复

国际法上的报复是一种不友好但合法的国家行为,目的是抗议其他国家的某种行为。这种行为不涉及武力。包括外交举措(召回大使、驱逐外交人员、断绝外交关系等)其他形式的报复,限制别国捕鱼、航运、废约、抵制国际活动、会议等。

2.显示武力

如军事演习、显示新武器新技术、在敌对国家附近部署军队或舰队等。目的是为了产生威慑作用,让对手明白,如果不满足炫耀者的要求就会受到惩罚。

3.暴力性(或强制性)报复

是指通过强制性措施迫使对手屈服。这种行为是不符合国际法的(如海上封锁、军事打击、预防性军事打击等)。

二.博弈(P251——P254)

囚徒困境、比大胆游戏

第七章对外政策与外交

第一节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

一.对外政策的基本概念

通常,人们认为国家的对外政策是为促进国家利益而为政府官员设计的超出国家边界的明确或不明确的行为,这种设计所确定的优先性构成了国家在特定局势下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行动的指导方针。

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居支配地位的价值与政策取向。

国家对外政策行为中,放在首位的是确保自己的安全、经济繁荣和独立自主。因此国家对外政策中最重要的是方面就是国家安全政策、国际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

二.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因素

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外部环境,包括地理因素、国际互动因素以及国际体系因素等。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内部因素,通常包括人口规模、民族构成、经济现状、军事能力以及国内政治的影响等。

第二节国家的对外决策

一.对外决策的类型

全面地观察国家的对外决策,可以分为:

1.宏观决策

宏观决策是指对外政策指导方针,指方向、路线。一般来说,这种政策涉及的都是重大问题,关注的方面比较广泛,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如中国的和平外交路线,美国的亚太、中东政策。

宏观政策的特点:

(1)它是预期性的,而不是对突发事件作出的反应。

(2)它通常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框架

(3)尽管最终是由最高官员作出决策,但国内的各个阶层,各种政治力量可能广泛参与了这样的决策过程。

2.微观决策

微观决策(有时候又叫行政决定)涉及的是比较具体的对外事务。日常的大量对外政策决定都属于此类。

微观决策的特点:

(1)所涉及问题范围相对较窄

(2)所涉及问题的紧要性或威胁度较低

(3)由较低层次的政府机构进行

按照情况的紧急与否来划分:

1.日常决策

是指决策机关通过标准的决策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决策。国家的绝大多数对外决策是属于这种类型。

2.危机决策

是指国家在危机时刻进行的特殊决策

特点:

(1)出现了具有高度威胁或可能产生高度威胁的情况

(2)形势紧迫,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决策

(3)由范围很小的最高对外决策机构做出决定。

二.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P268——P271)

三.对外政策的工具(P271)

理性说服、操作性说服、诱导、威慑、强制性外交、暴力等

第三节外交

一.外交的界定

1.外交的定义:外交是在国际体系运作中居中心地位的沟通过程,是国际行为体通过谈判与对话解决冲突,并且是沟通过程的制度化与职业化。

2.外交的界定

(1)狭义的界定,指的是“纯外交”,即外交是不使用暴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谋求相互的沟通与影响,并且通过讨价还价解决问题与争端。

(2)广义的界定,扩大了外交的涵义,认为在外交过程中以一种非常有限的和有选择的方式运用暴力,也是一种外交——暴力外交。如谈判时威胁使用暴力、使用暴力迫使对手进行谈判。

二.外交的历史演变

当代外交的主要特征:

1.外交决策的集中化。通讯手段的发展和现代化,对外决策集中于外交部门和中央政府,外交官的灵活性减小,外交官越来越具有执行者的特点。

2.首脑外交在进一步发展,重大问题通常是通过政府首脑面对面地进行直接谈判。

3.公共外交(公众外交)受到普遍重视。

公共外交,就是通过善意的行为和话语赢取别国民心的一种外交形式,其宗旨是通过塑造本国的良好形象和改变他国政府与人民看法的方式来推动本国外交政策目标的实现。其形式包括对外援助、人员互访、信息交流、文化传播和媒体宣传等

4.多边外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种外交是指三个或更多的国家共同参与的外交谈判,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正式的国际组织(或论坛)之内。第一次多边外交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

多边外交普及的原因:

(1)现代世界,各国面临着日益增多和的全球性挑战和各种地区性问题。

(2)各种国际组织在日益增多

(3)世界上的各类国家,都日益看重多边外交的作用。

三.多边外交案例分析——八国集团(P279——P283)

四.外交谈判(P283——P289)

以外交活动为体现的国际互动,其实质都是进行讨价还价的谈判。

第八章干涉与干涉主义

第一节“干涉”的基本概念

一.“干涉”的界定

1.按照狭义的解释,干涉专指专横的强制性行为,特别是指暴力性军事行为,而广义解释则是指具有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干预行为。

我们可以将干涉界定为:干涉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从外部对另一个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或另两个国家间关系的带有强制力的干预。

2.这里所说的干预与一般的介入(包括劝告、建议、调解等)不同,它是一种施加压力的方式,是一种不理会受干预国同意与否的行为,目的是迫使干涉对象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或是阻止它本来可能要做的事。

干涉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也不同,它基本上是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发生的。就联合国体系外的情况而言,都是大国对小国,强者对弱者。因此,干涉具有大国的属性,它特别表现为超级大国的特权。

3.分类:

(1)从国际法的观点来看,干涉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联合国体系之内的干涉(得到联合国授权,合法),另一类是联合国体系之外的干涉(未得到授权,不合法)(2)单边干涉(干涉者只有一个国家,历史上多为超级大国未经联合国授权的干涉,)与多边干涉或集体干涉(涉及许多国家或国际组织,历史上多为联合国授权的集体干涉)。

4.干涉主义

干涉主义追求的目标:一类是为了“利益”,干涉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好处。另一类是为了“价值”,干涉者的目的是要实现某种道德原则,诸如推行人权标准或民主制度。

对现实主义者来说国际政治中的关键价值是秩序,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因素是权力,干涉是为了权力平衡或维持秩序。对于自由主义者来说,关键的价值是正义,关键性要素是个人社会,干涉是为了促进正义。

实际上,很多情况下,主义或政治派别并不是干涉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决策者是否理智。

二.“不干涉主权”原则的形成及其受到的挑战(P302——P304)

三.“干涉例外论”与“正义战争论”(P304——P308)

第二节新干涉主义

一.新干涉主义的概念

新干涉主义即人道主义干涉,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中干涉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人道主义干涉是从非政治立场出发,为终止一国国内大规模侵犯人权行为,未经该国许可而运用强制手段尤其是军事手段的一种干涉。其前提是一国国内存在大规模侵犯人权行为,且该国已失去控制能力或该国本身就从事之,其根本目的不是改变该国对外行为而是改变其对内行为。(张春潘亚玲,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第7期)

新干涉主义是西方冷战思维的继续,是美国冷战后推行霸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兜售的新干涉主义,是以军事干涉和入侵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干涉主义与冷战时期以意识形态划线的人权外交相结合的产物。新干涉主义的论点主要是承袭了传统干涉主义关于主权和人权的论调,如?主权过时论?和?主权有限论?,?人权无国界?和?人权高于主权?等。但是新干涉主义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国际背景、现实的考虑和明确的针对性,并且披上了人道主义的外衣,所以同传统的干涉主义相比,对现阶段国际政治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对国际社会具有更大的欺骗性。(邱桂荣,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4期)

二.干涉与霸权(P312——P317)

1.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9·11”事件之后,美国的干涉主义又出现了新的特点,这就是实施以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和政权变更为特征的新保守主义。与传统保守派相比,小布什政府中的新保守派继承了美国道德优越的一面,而抛弃了孤立主义的一面。他们认为,现代化技术和国际恐怖主义已打破了美国安全的屏障,因而主张“国际主义”,即利用美国的优势武力在全球进行干涉。作为一种战略,即利用美国的优势武力在全球进行干涉。作为一种战略,这种干涉主义力图把激进的外交和军事政策与传统的犹太——基督教价值结合起来,塑造一个美国没有对等竞争对手,以军事力量实现对外政策目标较少受到制约的世界。在反恐战争中,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中,小布什政府清楚的表明,它要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来贯彻美国的“自由”信念。

2.相关概念(转)

新保守主义来自于知识界的一股思潮,与其他保守主义主流派不同的是,新保守主义通常与自由主义和左派政治团体有很多相同的根源。最初,他们与社会主义者和交往主义者的合作不欢而散,后来他们与曾在1970年代在民主党内风光一时的新民主党的合作也告失败,但他们在成功推动新右翼于1980年代成为美国政治主宰的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犹太人占了大多数的新保守主义者中政治家很少,更多的是一些政治分析家、意识形态分子和学者,他们在形成为群众多的右翼思想库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新保守主义既相信美国具有道德优越感,也相信美国必须和以色开进行战略联盟,因此又与右翼基督教派建立联盟。新保守主义既与美国保守主义的核心传统派不同,又与流行的孤立主义不同,他们注定是国际主义者,坚信美国出于道德和国家安全利益有义务使用军事优热维持“美国或和平”并使世界免于极权主义和无赖国家的威胁。通过他们在1970年代所扮演角色的美好回忆,新保守主义在199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努力融合右翼团体各种不同努力,使其在确立美国新优势的基础上精诚合作。

这股政治力量在舆论界有巨大的影响力。它的核心刊物《旗臶周刊》、《新共和党》等成为主导美国政治舆论的著名政论杂志。此外,新保守主义的鼓吹者主导了《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报纸的评论专栏,他们的专栏文章成为左右美国舆论的风向标。

构成这股政治力量基础的是一批智库(think tank)。今天美国重要的智库除个别特例外,大都由新保守主义主导,如?美国企业研究会?、?传统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胡佛研究所等。

这些智库在美国政治中影响巨大。布什政府中不少成员和新保守主义智库有密切联系。例如,拉姆斯菲尔德与莱斯曾是胡佛研究所成员,副总统切尼夫妇以及伊拉克战争的设计师理查德〃珀尔是美国企业研究所的成员。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旧保守主义(转)

与新保守主义的国际主义取向相反,旧保守主义摒弃一切与美国国家利益不直接相关的外交干涉。新保守主义和国际主义取向的自由主义恰恰相反,旧保守主义追随右翼传统,将西半球和太平洋作为美国领地,有限度介入欧洲、非洲和中东。旧保守主义的历史渊源可以回溯到反对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第一委员会。冷战结束后,旧保守主义是少数批评美国新军事干涉主义的政治团体之一,他们既遣责海湾战争,也反对1990年代的对外人道主义干涉。在诸如自由贸易之类的经济问题上,他们是国家主义者和贸易保护主义者,而在大多数国内问题上,他们所采取的姿态是混合了激进主义和本土主义的大多数政治团体的最流行反应。旧保守主义近年来一直指控新保守主义霸占和扭曲了美国的保守主义立场

第九章国际组织与争端解决

第一节冲突解决模式

一.世界联邦主义

世界联邦主义是有关国际组织运作的最激进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要促进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和谐,就必须自愿地拆除国家主权的藩篱,按照联邦与民主的原则,实现政府权力的集中化。换言之,世界各国应通过法律程序,在全球层面上建立一个世界政府。这个政府可以降低乃至消除战争,促进人类幸福。

二.集体安全

1.概念

所谓集体安全,就是一批国家构成一定的安全共同体,诸如同盟、条约组织、国际组织等,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国承诺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于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强制性措施,诸如经济制裁,必要时则实施军事制裁。

集体安全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单个的的民族国家在国际范围内常常不能实现自己的安全,因此需要依靠某种国家的集团,这样就提出了相对个体安全而言的集体安全问题。

2.集体安全运作的必需条件:

(1)权力应当有相当的分布,这样才能对任何可能的侵略国家构成威慑。

(2)参与国家必须对维持现状作强有力的承诺

(3)参与的国家必须对侵略的认定有一致的意见

(4)对于侵犯其他国家的政治与领土主权的国家,参与国家愿意使用它们的资源进行惩罚。

3.国联的失败

国联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它内部始终存在着深刻的利益分歧,而且成员国不愿意承诺使用自己国家的力量惩罚侵略者。

三.第三方介入

1.第三方介入是指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冲突的解决,其形式包括安抚、调停、仲裁和判决。

2.第三方的解决涉及两种基本的方式,一种是法律的方式,另一种是政治的方式。法律的方式是针对涉及国际法的问题,解决主要通过国际法庭或地区法庭。政治的方式是比较常见的第三方介入的方式,包括善意的斡旋、调解和仲裁。

斡旋是指通过中立的得到各方信任的机构或组织改进沟通渠道,澄清问题,收集事实,促进

各方繁荣和解。

调解与斡旋相比,是一种更为正式的模式。按照这种模式,第三方不仅谋求澄清问题和促进各方的沟通,而且还谋求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仲裁的模式是指冲突的各方同意第三方就他们的争端提出有约束力的解决办法。

四.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认为,通过加强国家间功能性的、非政治性的契约关系(联盟),可以有效地推进世界秩序。

功能主义者认为,通过经济、社会、科学技术以及其他领域的跨国的相互依赖,能够从三个方面促进世界的秩序。

(1)解决全球贫困问题、改进人类生存条件、有助于缓和可能导致冲突的国际紧张关系,并建立一种更有秩序和稳定的国际共同体。

(2)国际范围的功能性合作,能够促进跨国联系,这种跨国联系能够降低主权的作用。由于该主张认为国主权是国际和平饿主要障碍,因此削弱国家独立的努力被认为是走向世界秩序的第一步。

(3)发展全球功能性网络能够促进国际理解,降低误解。由于误解常常是战争的起因,因此在全球组织的直接对话有助于加强跨文化的沟通与理解。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看,联合国体系中的各种专门组织,诸如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促进了各专门领域的全球合作,他们的运做为建立世界秩序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联合国与冲突解决

一.联合国实现和平的方式

1.和平解决争端

联合国的和平机制要发挥作用,只能适逢其时,即冲突各方都有解决争端的意愿,同时客观上亦存在着解决争端的条件。

2.强制行动

强制措施包括促请各会员国实施经济制裁以及除武力以外的其他措施,诸如断绝外交关系等。如果这样的措施还解决不了问题,它可以决定使用武力,诸如实行军事封锁及其他军事行动。

海湾战争是一次最为典型的以集体安全机制制止侵略的事例。

3.维和行动

1.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是一种界于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行动之间的一种实现和平的方式,填补了调节性机制和强制性机制之间的空白。

从形式上讲,维和不能算是一种纯外交方式,到也算不上一种武力强制方式。它与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实行和平都有相似之处。一方面,作为建立在自愿和非强制基础上行动,它的实施需要得到冲突各方的赞同和配合。另一方面,它毕竟也是一种军事行动。

在实际运作中,维和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制止和遏制战争行动,为和平解决争端创造条件;二是监督落实已经达成的协议。从这两点来看,维和行动本身并不是争端的解决,它只是在促成问题的解决,维和只起到隔离和缓冲的作用,本身并不做是非判断。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维和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当事方是否合作,如果当事方根本没有合作的诚意,则维和就根本进行不了。

2.从实际运做来看,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所涉及的冲突大致可分为三类:

(1)一些国家内部有关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争端与冲突,如纳米比亚、尼加拉瓜等国发生的冲突。

(2)一些国家内部的种族、宗教、民族冲突,如波黑、卢旺达等国的冲突

(3)发生在国家之间的地区性冲突,如阿以冲突、两伊战争。

二.案例分析——科索沃危机与联合国的边缘化(P239——P24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