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第二章第2节地球表面形态

【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第二章第2节地球表面形态

【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第二章第2节地球表面形态
【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第二章第2节地球表面形态

教材分析和导入设计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本节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3.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4.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5.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

3.通过对一些内外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2.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3.运用流水、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三)教学难点

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

(四)教学建议

本节2课时,第1课时内容为第1框题和第2框题的一、二;

第2课时内容为第2框题三和第3框题。

本节从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入手,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影响分别从板块运动、地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活动等三方面作了深入的解释;外力作用的影响分别从外力作用的表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三方面阐述。

本节内容结合了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内容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及提高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第1课时内容教学建议: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而且也很感兴趣,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归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以加深印象,让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精心设置一些具有启发式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板块学说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认识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及板块的边界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于“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这块内容学生很陌生,所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引出地质构造的概念,让学生阅读教材,再用动画演示直观认识褶皱和断层,讨论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

针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一难点,因为学生没有什么知识基础,所以采用竹片来演示,使学生理解。首先让学生理解背斜与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区别,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岩石的坚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蚀的能力;然后再从岩层新老关系上来判断,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思考沉积岩岩层新老的识别,给他们提供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帮助

他们归纳、总结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断层,在演示动画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断层线两侧的运动方向,让学生讨论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断层线上的岩石抗侵蚀强度,侵蚀后形成的地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课时教学建议

关于火山地震教材没有作相关基础知识的铺垫,高一学生对火山、地震这两种地质灾害往往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第40页活动题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或在网上收集有关影像资料,并提出自己感兴趣问题,教师在课内组织学生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师应着力于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教学活动时,可让学生收集各种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貌景观图片,然后进行归类整理,并分析其形成原因。重点应是流水和风力作用对象、作用结果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关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教学内容,易采取案例教学法,可让学生多联系身边的实例或了解、熟悉的事例进行讨论分析,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影响之分。那些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符合客观规律的,如日本、香港的填海造陆等,产生的影响是有利的;反之,如陡坡开垦,产生的影响是不利的。

在分析讨论教材活动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收集更多修建梯田与填海造陆的典型案例及专家学者对这一人类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据科学家推测: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不断长高,而北美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却不断变矮;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的面积也在缩小,而第二大洋大西洋因面积不断扩大将会超过太平洋成为世界第一大洋?这些推测有科学根据吗?原因又是什么呢?

导入二:考古学家发现: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峰顶上有海底生物的化石,而在南极洲却发现了大量的含煤层,(我们知道煤是由古代高大的陆地植物转变而成),科学家还发现,台湾海峡原来是不存在的,即台湾岛原来是和祖国大陆连在一起的。今天我们这节课讲探讨这些奇怪现象发生的原因。

地表形态真是丰富多彩。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本节我们

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