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质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质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质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质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2期

◆周光礼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质

近年来,国内已有多所大学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然而,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界定。英国泰晤士报的大学排名认为,社会声誉高的大学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学学术排名则以国际公认的客观评价指标来界定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南京大学前校长蒋树声认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标准是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却有大致公认的内涵:位居全世界最前列,达到卓越的国际标准。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把握“什么是卓越的国际标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继续实施‘985工程’,要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发展之路,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既要体现国情,又要坚持国际公认的标准;既要在可比办学指标上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当,更要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既要拥有世界一流学科,更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先进文化。”这里的世界水平和中国特色是辨证的。办学特色是位于一定水准之上的特色,低于一定水准的所谓特色,是保守落后的代名词,过于强调这种特色有“护短”之嫌。因此,按照国际标准的“世界水平”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准线,“中国特色”是达到了国际水平之上的特色。

评价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应该是国际化的学术标准,这些标准有些能够量化,有些是不能量化的。我们可以通过抽取关键要素的方式,归纳出世界一流大学共同的特质:

第一,具有一流的国际声誉。

世界一流大学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这种知名度可能来自于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学术底蕴;也可能是因为拥有世界级的学术大师,培养了社会精英和国家领导人;或者源自于大学进行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但是,从根本上说,一流的国际声誉源于大学在办学理念上的创新。世界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创办于1088年)因开创职业教育理念而知名;中世纪的综合性大学,巴黎大学(创办于11世纪)因开创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而知名;盎格鲁-撒克逊体系的第一所大学,牛津大学(创办于1167年)因开创了自由教育理念以及学院制、导师制而知名;罗马传统高等教育体系的奠基者,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创办于1794年)因开创精英性的专业教育理念而知名;现代大学的奠基者,柏林大学(创办于1810年)因开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而知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办于1876年)开创了研究型大学的理念,哈佛大学(创办于1636年)创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威斯康辛大学(创办于1848年)提出了服务社会的理念,MIT(创办于1861年)开创了创业型大学理念,推动了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史,一所大学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是这所大学综合实力的反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但是也有一些大学通过办学理念和组织制度创新,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与世界名校进行双边和多边(加入大学联盟)合作,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很高的世界知名度。如英国的华威大学、荷兰的特文特大学、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中国的香港科技大学都是在很短的实践内获得世界声誉。

第二,具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

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不但教师数量要达到卓越发展所需的临界数量(2400-3000人),而且要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是国际最优秀的。师资质量是决定大学质量的第一要素。一流大学要引领学术发展,必须在全球范围寻找人才,并提供有竞争力的条件(薪水、设备、实验室、学生、图书馆等)。除了硬件之外,要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学术成员,必须提供良好的软环境。这种软环境包括学术自由的氛围和工作上的安全感。在北美,终身职位制度给优秀学者提供职业的稳定性,并捍卫了学者的学术自由。在这种制度下,一流的学者把自己的工作看作神圣的职业——

—是为了知性的兴趣而献身,而非仅仅是经济利益。在这种制度下,学者自由地追寻知识而无论其后果如何,自由地发表作品而无需担忧被外部的权威所制

行思探理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2期

裁。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大都拥有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且教师的博士化率高达90%以上。为了保持师资队伍的卓越水准,一流大学的教师始终处于评估之中,而且很大部分来自外界评议。职务晋升主要依据学术评议而不是官僚式的评审条件。一流大学的教师都从事应用和基础研究。科研使教师的教学保持最新的内容。世界一流大学特别强调基础研究,因为现代科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具有共生性,基础研究往往能够为应用研究的突破提供可能性。

第三,具有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

世界一流大学绝大多数学科具有国际领先地位,若干学科具有国际一流声誉,如哈佛大学的政治学、生物学,斯坦福大学的数学、计算机科学,麻省理工的工程学、物理学,剑桥大学的数学、物理,等等。这些大学都因为拥有世界一流的学科而著称。世界一流大学在学科建设上,奉行学科多元化原则与同等尊重原则。学科多元化原则要求大学在宽阔的范围内运作,不能把资金集中投放在少数重点支持的学科上;同等尊重原则强调不同学科之间并没有价值上的高下之分,各学科都具有平等的生存权。在这两个原则指导下,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以一两个学科见长,而是具有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构建了综合性的学科体系。据2009年ESI学科排行,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加州洛杉矶分校、加州伯克利分校、多伦多大学22个学科全部进入ESI学科排行,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密歇根大学、麻省理工大学21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行。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科领域完整,属于综合性大学。完整的学科领域为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强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力量,有利于产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世界一流大学之学术领域堪称完整,足以提供学生全面的均衡教育,也较易进行跨领域研究。”

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志是取得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由于世界一流大学大多是研究型大学,而在研究型大学中,学科的主要载体是实验室,因此,世界一流大学一般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研究室,从事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在各个学科领域以及跨学科领域引领国际学术潮流,取得一大批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如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具有卓越的研究品质,在20世纪总是处于世界物理学研究的最前沿,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发源地之一,为剑桥大学赢得世界声誉。据统计,从1946年至1981年,荣获诺贝尔奖的成果70%是在世界一流大学中产生的。

第四,培养出大批的精英人才。

人才培养是大学永恒的主题。世界一流大学不只是各国学术研究的重镇,更是各国各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顶尖大学为各国之精英大学,是众多莘莘学子向往及竞逐之学府,必须考虑及湿度满足学生及家长对于入学机会之需求,才易获得社会长期的支持。”世界一流大学遵循精英教育的价值取向。“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用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员来教育和训练出比他们更优秀的学生。”重视吸收本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就读,尤其是竭力吸引有可能成为领袖和杰出学者的本科生。美国一流大学常常通过标准化考试、推荐信、成绩单和中学课外活动获奖记录来评价学生的潜力。旨在形成多样化的、有才能的学生群体,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世界一流大学生师比低,教师负担较轻,有利于提供优质教育与研究;一般实行小班教学,学生有机会得到教师充分的指导。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开创的学院制和导师制,为许多世界一流大学所采用。在学院制和导师制下,师生是互动的,学生受到学术熏陶,广泛接触新思想,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励个人的创造精神。

世界一流大学都很重视通过通识教育发掘学生潜质,而不是单纯的专业技术训练和人力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是对人的整体培养,使学生具备智力上的灵活应变和终身学习能力。全世界最优秀的大学都把获取技能知识与开放式的没有单一正确答案的智力挑战结合在一起。学生经常要在教师面前为自己的解决办法进行答辩。鼓励学生对他们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深入思考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在一流大学里,本科生和教师及研究生一起从事原创性研究,都有机会在知识前沿进行探索的经验。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切赫(Thomas R.Cech)教授指出:“研究型大学给学生最有震撼力的教育并非来自课堂上课,而是让本科生进入研究实验室。他们在那里获得个人体验。他们接触最新的设备和尚无答案的问题。这些经验是他们毕业5-10年后也不会忘记的。正是这一点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第五,具有充足而灵活的办学资源。

足够的资金支持在保持一流大学的学术卓越上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因为随着科研的复杂性和花费的日益增加,维持研究型大学的费用在持续增长。正如阿特巴赫所言,“现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价格象吹气球般的飞涨,这不仅仅是因为通货膨胀,还因为学术机构的复杂性增加、花费也不菲了,竞争更是异常激烈。”充足而灵活的办学资源有利于大学改进教学和研究条件,招聘到更高水平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支持新的前沿学术项目。

大多数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年预算经费为10-20亿美元。哈佛大学近年来的年度预算经费为26亿美元,教师人均年度支出高达100多万美元,学校捐赠基金高达226亿美元。加州伯克利分校,虽然是一所公立大学,近年来的年度预算也高达13亿美元,教师人均年度支出73万美元,学校捐赠基金达18亿美元。加拿大规模最大的公办大

行思探理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2期

学多伦多大学,近年来年度预算也高达12亿美元,教师年度人均经费支出达40万美元。日本东京大学近年来年度经费预算高达17亿美元,京都大学年度经费预算高达12亿美元。这些大学一半左右的经费投入在科学研究上。美国前10位的大学,年度科研经费在几亿到10亿美元左右。其中获联邦经费最多的前5所大学,每年从联邦政府获得3亿美元以上的科研经费;获联邦经费前10位的大学,每年从联邦政府获得2.5亿美元以上的经费;获联邦经费前20位的大学,每年从联邦政府获得1.9亿元以上的经费;获的联邦经费前50位的大学,每年从联邦政府获得1亿美元以上的科研经费。除了从政府获得巨额资金,世界一流大学非常重视多方筹资(私人捐赠、学费等)。最近许多一流大学大搞第二经费来源,如附属产业、专利使用费、出版收入、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经理人培训等。美国大学尤其擅长慈善捐赠(公司、基金会,特别是个人、校友)。让校友和个人支持基建、学校运作和扩大学校基金。这些经费对学校一流建设贡献极大。筹资能力差的大学就会落后,留不住人。日德英法等国大学也逐步认识到私人捐赠的重要性。经费的稳定性和允许灵活使用和总预算经费同等重要。灵活的经费分配可以避免低效和浪费。经费的稳定性则有利于大学作长远规划。

第六,具有完善的管理构架。

完善的管理构架意味着良好的决策体制和问责制度。管理不一定保证学术水平,但管理不善一定导致失败。有效的管理必须责任分担,明确各方承担的义务。为了激活学术的心脏地带,一流大学在管理上坚持的首要原则是:“必须由最有资格的人来决策”以及“对相关事务的处理应当在最低层次上做出决定”。

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章程,以大学章程为基础建构大学的治理结构,建立大学内部的体制机制。一般来说,世界一流大学的治理具有4层结构:第一,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拨经费,规定学校应完成什么目标和责任。根据大学章程,政府有监督大学的职责,但是不能代替大学作具体的决策。第二,大学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董事会主要由商界、政府、教师和管理人员代表组成(10-30人)。董事会的主要任务是任命校长,批准发展战略,推动一流建设,监督校长执行。同时代表学校与政府谈判,帮助校外公关。董事会下常常设有专门委员会。第三,执行发展战略的学术管理委员会。学术管理委员会由校长和院系资深领导组成。学术管理委员会采取具体行动建设一流,负责教育和研究的产出,有权分配资源。校长有效的领导是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关键。世界一流大学校长的任期一般较长,至少5年,有的10年以上。美国名校校长平均任期(最近5届)为哈佛21年,密歇根10.5年,斯坦福9.6年,伯克利7.2年,美国全国平均7.0年。校长下面有高级学术管理负责人(如教务长)。在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校长对任命教务长和院系负责人有很大权威。院系负责人对一流建设起关键作用,他们一般是受尊敬的人物,是学术带头人兼管理专家,可以外聘。第四,师生代表组成的各种委员会。一流大学的教师是学校一流水平的捍卫者,而不只是具体学科中的一员。一流大学的章程规定,教师有参与参议会或议事会的权利与义务。对大学和原系的重要人事任免发表意见,对大学的战略规划和重点学科建设提出建议。

第七,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

世界一流大学是最国际化的组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把国际化作为大学的第四职能,与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并列。世界一流大学遵循开放办学原则。他们不仅是国际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的中心,而且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世界一流大学攻读学位的海外留学生的比例较高。美国顶尖的10所私立大学,海外留学生的比例占18.1%;英国顶尖的10大学,海外留学生的比例19.4%。拿大多伦多大学是北美最大的公立大学,学生近7万人,8%的本科生来自国外,20%的研究生来自国外。欧洲大陆和亚太地区虽然受语言的影响,海外留学生的比例不及英美高,但仍然保持很高的比例。如东京大学留学生的比例为7%,京都大学为6%,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为20%法国巴黎第六大学为14%,荷兰莱顿大学为8%,德国的波恩大学为6%。不仅如此,一流大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许多本科生就有机会到其它一些世界知名大学进行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经历向海外延伸;资助研究生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以培养具有国际思维和眼界的创新型人才。世界一流大学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来自海外。教师的国际流动性强,在国际流动中形成良性循环,避免近亲繁殖。国际化的教师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国际化的学术环境和评价标准。也就是说要按外界公认的国际标准竞争。白宫科技顾问,原纽约州立大学(Stony Brook)校长Marburger指出:“只能按国际公认的标准来达到一流。单独搞一流标准只能偏离方向。只有成员是一流的,机构才能是一流的。因此争取达到一流的大学必须不断评估自己的人员,这种评估必须有外界参与”。

根据世界一流大学的要素特征,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世界一流大学:具有世界领先的学术成就和卓越的人才培养,其关键是有世界级的师资队伍,必不可少的两个基础条件是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充足的办学经费。

其实,在这些要素特征背后,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大学的灵魂。世界一流大学是一所有灵魂的大学,它一定有深沉而远大的抱负,不但引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且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有自己的价值信

行思探理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2期

仰和使命感,正是这种价值信仰和使命感引导它选择大学的发展模式,建立组织的体制机制,塑造学术共同体的信任和认同,守望着社会的智慧和良知。正如哈佛前校长博克所言,“如果大学失去其价值信仰,那么也将失去许多公众,因为价值是在大学内部凝聚学者的‘粘合剂’,是面对外界的信誉。”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确立一流大学的核心价值。世界一流大学应该追求卓越,应该提倡批判的分析和自由的质疑,应促进民主和社会平等,应为文明间对话作出贡献,应守望人道主义精神。我们只有以先进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理念为指导,以大学文化建设和体制机

制创新为基础,才能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径,最终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发展模式和先进文化。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杨亚辉)

参考文献:

[1]菲利普G.阿特巴赫,世界一流大学的代价与好处.载刘念才,Jan Sadlak.世界一流大学:特征·排名·建设[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4-53

[2]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学习参考,2007(5)

[3]许涛.中国“985工程”研究及政策建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4-117

◆武富荣/李思殿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实践平台

岗位实践是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创新意识的必经之路,是实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检验环节。然而,作为岗位实践的唯一机会,教育实习这一长期困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老大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教育实习因其成本高,组织难度大,被不断弱化和边缘化:一来时间缩短,二来内容简化,三来管理松散。对多数师范生来说,普遍实行的6-8周的跟岗实习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更有甚者,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实习安排难度进一步加大,不少师范院校和承担教师教育的高校干脆采取让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学校的“放羊式”教育实习管理办法。暂且不谈大学生校内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理论掌握如何,如此教育实习,把教师教育最本质和特征的过程形式化,必然造成师范生实践能力低下,创新意识淡漠,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和面对社会就业的本领弱化。这种状况固然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实习重要性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现行教育实习的管理体制问题———中国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师范院校———实习学校”二元格局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无法实现教师教育高度的实践性和反思性要求。笔者认为,无论师范院校如何转型,无论教师教育与学科教育如何分离或者融合,教学岗位实践始终是教师教育不可或

缺的环节;否则,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就是未经实践检验的社会产品。

2007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

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要求师范生必须参加至少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这是中国师范教育百年发展史上一次带有根本意义的重大改革,对推进国内教师教育的整体创新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必将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实践表明,实现教师教育的实践属性,创造性地开展实习支教,必须改革我国传统教育实习“师范院校———实习学校”的二元格局,构建“高师院校———地方政府———实习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实践平台。

一、构建“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实践平台的必要性实习支教是一种强化的教育实习。顾名思义,实习支教具有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援落后地区基础教育双重功能,即通过组织师范生到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教师资源比较缺乏的社区和农村学校(主要是农村学校),以部分或全部承担当地教师实际工作岗位职责的形式进行教育实习,同步达到培养师范生师德师能和支援地方基础教育的双重目的。显然,这种岗位“实习”在现实条件下只能在教师

实践探索

相关文档